java职业技能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java职业技能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java职业技能教育

篇1

【关键字】高职 java程序设计 双证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166-02

目前,我国软件工程师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多,2011年,我国软件产业人才需求达120万人,全国Java技术人才的缺口应该在60万人左右。未来5年内,随着开源技术的迅速发展,Java人才供不应求,国内许多软件开发企业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与资金培训Java软件开发人员。在这种背景下,为了适应企业的需要,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国内的许多高职院校都竞相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寻求新的突破口。由于Java语言的实践性和开发环境的特殊性,如何在传统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成为近几年教育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一、高职Java软件人才培养现状

Java程序设计2005年获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指定为核心课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通信技术专业根据培养计划纷纷开出与Java技术相关的课程。大部分院校以面向对象技术、Java程序设计、Web技术为核心课程构建课程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择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课程作为扩展课程,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实施项目教学。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仍然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与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教学中对关键知识点和应用能力要求模糊,理论与实践环节没有做到环环相扣;在实训过程中,多数项目还停留在模拟实现阶段,缺乏软件项目实训环节;对于教学与实训效果,评价体系不健全,学生质量监控体系和学习过程的支持体系不完善。出现这样的问题,部分原因在于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实施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学科教学的影响,专业课程设置依然由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术课程三部分组成。这样的设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真正合理协调这三类知识的比重,没有把握好知识“够用”“必须”“实用”的标准,导致学生只是泛泛而学,不能精通一项技能,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市场调研与岗位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总体思路是:以课程内容的建设为主线,关注Java语言的发展动态,动态调整课程内容;根据企业需求,不断完善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源库,促进学生巩固知识。

在明确课程建设思路的基础上,确定建设目标是: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掌握Java基本知识,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适应企业岗位技术需求。

三、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发展趋势。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加快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一)课程建设中内容的合理收集与选择

课程内容建设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内容的建设主要包括内容的动态更新和内容的局部调整。Java的开源特性要求课程内容建设者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网络为Java语言的最新材料搜集提供了便利。在SUN公司被收购前,通过登陆其主页可以取得JDK(Java开发工具包)的最新版本,获取最新研究成果的电子文档,了解Java语言的最新发展动态。现在,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Java语言内容的电子材料,以取得Java语言的最新内容。对于Java语言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先进性和完整性。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兼顾理论知识讲授。在进行Java语言内容的选择后,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已经积累的内容和所选择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局部调整,不断完善相应的教材、资源库建设。

(二)Java程序设计教学模块的划分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的实用型、技术型、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计算机类与电子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高职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一是理解和掌握Java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语义,以及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掌握标准程序和小应用程序的开发方法;二是熟练使用JCreator、Eclipse等平台从事应用程序开发;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四是了解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与格式规范。根据这些目标我们可以把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模块、技能训练模块、综合应用模块等三个大模块。其中,基础模块包括Java开发环境、语言基础等内容;技能训练模块包括数组、类、多线程等内容;综合应用模块包括面向对象的设计、绘图程序设计、图形界面设计等内容。每个模块下又再细分为具体相应的子模块,不同的子模块设有相应的课题,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专业技能要求取舍课题,并在教学中不断更新。

(三)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构建

Java课程在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构建Java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Java课程体系主要包括:Java程序设计、JSP技术、J2EE架构技术等。我们可以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变化确定课程体系构建,以Java技术为核心制订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计、教学安排、师资配备、培训效果等四个模块的标准。其中,课程设计是核心部分,由基础与高级两个模块构成。在Java SE、Java EE、JavaME、Java 类认证课程体系中增加Java开源解决方案, 补充MySql数据库、Struts、Hibernate、Spring等开源技术,介绍Web与Ajax等热点技术。采用P(Project 项目)+ E(Experience)+ T(Technology)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积累经验。具体方法可以结合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模拟企业工作的流程进行软件项目开发,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Java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利用各种手段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构建“双证制”教学模式,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近年来,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困难,学生对口就业率大约为54%左右。通过市场调研反馈回来的信息,随着企业“蓝领”人才规模的扩大,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又具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应用型人才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构建了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试行毕业证+职业技能资格证的“双证制”教学模式,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双证制”教学模式促进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要素充分发挥其功效,紧扣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把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成长。为了确保这种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我们必须做好下面三个方面的工作。

1.制定好相配套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具体保障,是办学“定向”和“定位”的重要依据。要保证“双证制”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我们要聘请IT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计划制定,按照以能力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必需”和“够用”为度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数,将职业技能取证的理论内容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紧密结合。

2.构建设施齐全、功能配套的实验实训基地。功能完善的实验实训基地是实施双证制教学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针对Java程序员职业岗位构建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自身构建好实验基地的基础上,与社会上的知名企业合作,寻找合理的合作方式,构建校外实训基地,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得到有机结合,为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

3.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为了保证“双证制”教学的顺利实施,可以构建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训教师三级实践教学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制定项目任务书,按要求进行考核,不断强化理论和技能训练,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刚,牛连强,阚洪敏.“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7)

[2]高源,刘力.市场需求与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11)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高教教改工程2011年立项项目(2011JGB296)。

篇2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1概述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人才。职业院校通过设置专业以及建立专业课程体系来实施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学生到底需要掌握哪些职业技能以及如何衡量技能水平的高低是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基本问题。2008年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职业院校广大师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风貌,在全社会初步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共识[1]。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且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同时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通行的评价方式之一[2]。

2将职业技能竞赛引入专业课程体系的理由

职业技能竞赛赛项的设置代表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而竞赛内容囊括了市场对职业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基于职业技能竞赛构建的课程体系有利于相关专业课程汲取技能竞赛内容和标准,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学,丰富和规范教学内容。职业技能竞赛多由行业领先的企业参与实施,借此将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和项目引入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将来就业能与企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将职业技能竞赛贯穿于课程体系当中,有利于持续强化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将职业技能竞赛引入课程教学里,有利于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将职业技能竞赛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也有利于院校选拔培养优秀学生为学校赢得荣誉,提升学校社会知名度。

3当前职业技能竞赛引领的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十几年来,技能大赛引领了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无论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还是从职教理念、产教融合等方面,职业技能大赛都取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在将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引入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简单生硬的情况,不能科学合理、有层次的将技能点和项目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或是在专业建设中仅仅围绕单一的某项职业技能竞赛实施教学改革,忽视当然社会对人才培养复合多能的需求;缺乏合理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来利用各级职业技能竞赛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考评,不能很好的培育竞赛竞争、优学优能的学习氛围;在组织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集中投入到少数学生身上,违背了职业教育培养社会急需的大批技能人才的初衷;在专业课程计划与职业技能竞赛时间安排上存在不匹配的现象,导致院校竞赛准备不充分,难以取得好成绩等等。

4基于职业技能竞赛构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策略

当前世界科技水平发展十分迅猛,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区块链等新技术方向层出不穷,而这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离不开软件技术。近年来软件技术专业一直是社会上的热门专业,职业技能大赛作为社会需求的“晴雨表”,相应在其赛项设置中也有体现,如: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每一个赛项通常在现实中对应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为了更好的将职业技能竞赛融入软件技术专业之中,促进教学改革,避免过去的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弊端,笔者认为在构建其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实施当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以赛项为导向,以知识能力要求为基准,按照赛项的“基础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以及“辅助课程”四个层次分阶段规划课程;基础课程主要教授赛项所需的先导基础知识;技能课程主要是教授赛项所需的专业技能知识;实践课程是要是训练赛项的项目综合实践技能,辅助课程则是赛项所需的理论基础和技能知识的补充。基础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训课程有严格的先后逻辑关系,而辅助课程则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例如:根据“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规程要求可以设定基础课程为《Java程序设计》、技能课程为《Android程序设计》、实践课程为《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实训》、辅助课程为《软件工程》、《数据库应用技术》、《网络基础》等(2)合理的将多个赛项内容一同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实现一专多能;“软件测试”也是国赛的一个常规赛项,其考察的内容既有软件测试自有知识点,又和其他专业课程相关联。通过合理优化和设置,可以一并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当中,这样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从事移动互联网开发岗位工作的能力,而且具备从事软件测试岗位工作的能力。(3)合理安排各门课程授课实施计划,规划“课赛、校赛、省赛、国赛”四级备赛机制,使之与职业技能竞赛时间相互衔接;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为例,每年省赛在下半年底举行,而国赛在次年的上半年年中举行。如果选拔大三学生参加省赛获得国赛资格,则会出现由于大三学生毕业实习无法代表学校参加国赛的尴尬局面。因此,赛项的相关课程原则上应该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完成,通过省赛选拔出的大二学生在下学期正好备战国赛。另外,在大三上学期开设一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借鉴和转化国赛成果和经验,利用参赛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其惠及全体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有利于他们参加“社赛”(即走向社会,就业于相应的工作岗位)。(4)每门专业课程都有相对应的各级竞赛,推行以赛代考的学习评价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专业课程必须能对应校赛、省赛、国赛之一的赛项,其他专业课程则可以设置单项课程比赛。组织多层次多级别竞赛的目的是营造一个积极竞争的氛围,让同学们在你追我赶,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学好专业知识。以赛代考的方式可以有两种:一是直接用竞赛来替代考试(适用于“课赛”);二是在课程考试后的下一学期组织竞赛,成绩优秀者可以折算分数替换考试成绩(适用于“校赛、省赛、国赛”)。

篇3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JavaWeb开发,教学方法

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看中学历,而更注重求职者是否具备更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尤其是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当前行业对Java开发人员的需求量一直较大,许多高职院校也开设了Java Web开发课程。但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无法快速上岗,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Java Web开发应用》作为软件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技能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其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并且与实际开发紧密相关。本文探索高职软件专业《Java Web开发应用》课程的改革方案,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实践,一方面积累了高职程序设计课程教育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是通过课程的改革以期培养出更适合行业需求的高职专业技能人才。下面从四个方面介绍课程的设计。

一、课程定位、目标与设计思路

1.课程定位

目前软件项目开发中,基于B/S结构的网站开发是应用开发的主流,而作为开发语言,Java、.NET(C#)和C/C++语言依然三分天下。Java语言因其简单、面向对象、跨平台等特性,成为现今主流的计算机编程语言之一,广泛应用于移动或嵌入式开发、客户机/服务器应用开发、桌面开发以及Web应用开发[1]。《Java Web开发应用》是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衔接得当,形成课程链路,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到主要支撑作用。图1是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简图。

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Java平台的高职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与实践》研究成果

2.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开发Java Web程序的主要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主线,围绕Web程序设计基本技能、JSP编程方法、JavaBean编程、Servlet编程及MVC设计模式等内容,培养学生使用Java技术开发Web应用程序的技能。

3.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注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相结合。课程的教学是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作为教学方针,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1.典型工作任务确定

为了确定课程的内容,课程组通过行业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参加课程设计研讨会等形式,分析软件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调研分析得出典型工作岗位是网站程序员,表1是网站程序员岗位工作分析,通过岗位分析并结合课程实际得出《Java Web应用开发》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①单元项目:java程序设计单元技能训练项目;②案例模仿:eBuy电子商城(贯穿案例);③同步扩展:系列单元课堂案例的16课时外扩展;④生产创新:从《JSP项目开发全程实录》项目库中,选取了“BBS编程体验-论坛系统(struts+sql2005实现)”作为自主“生产创新”项目,以专任教师为顾问,以开发团队为单位,以岗位为元素,进行项目开发。

2.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目标和典型工作任务等,将本课程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分三个阶段实施,如表2所示。

3.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

本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展开教学的,图2展示了第二阶段课程内容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Java Web开发应用》课程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期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目标。

1、教学模式。课程通过两种教学模式完成教与学的同步进行:①课堂教学六步骤,即:任务导入、任务分析、示范引导、学生模仿、纠错重做、总结提高,保证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得以有效实施;②学习过程五步走: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编写、测试、运行,使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过程与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相一致。

2、教学方法。(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教师与学生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时机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分解为情境,由情境中重构知识点,进行理论知识讲解与任务完成。最后由每一单元任务整合成整个项目成果;

(2)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Case)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每一教学单元要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在“案例模仿”阶段运用了“案例教学”,即教师首先对任务案例进行分析,并通过编程示范完成案例,然后学生模仿完成案例;

(3)角色扮演法:在同步扩展阶段,学生半自主完成项目任务;在“自主创新”阶段,学生自主完成项目开发任务,老师可充当需求方与技术顾问的双重角色,学生每4~5名为一组,分别担任软件开发的不同角色。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考核与评价

1.评价内容。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点的掌握、阶段工作成果、团队合作情况。具体评价内容包括:小组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

2. 考核标准:对学生的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期更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考核标准如表3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的Java Web开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再现和模拟Web应用系统开发的工作过程,这让学生在工作之前就知道自己该学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实践表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Java Web开发应用》课程改革,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培养出更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然,在课程改革和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不足,下一步将进一步结合高职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完善课程的设计,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尹友明.Java语言与Java技术概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6):99.

[2]尹强国,冯娜.企业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9(18).

篇4

关键词:工作过程;Java程序设计;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2-0338-02

1 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存在专业课程与实际严重脱钩、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有偏差等问题,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1]。

“Java程序设计课程”是高职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之一,主要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Java语言的语法知识等,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Java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其他课程相比,本课程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Java理论知识的讲解,在介绍相关知识点的同时,配以典型的案例演示,实践课上,教师为学生准备几个小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新近所学知识编写出程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中心,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教学内容的各知识点相互独立,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2],这与当今社会强调实用技能和知识创新的素质教育相违背,同时也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对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 “工作过程”内涵及特征

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不断探索以变更落后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学者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劳耐尔(Rauner)教授为首的专家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它“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3]。对于承担的每一项工作而言,虽然工作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其过程大体一致,首先需要网罗和本工作有关的资讯,整理资料并作出决策,然后制定计划,有规律有步骤的实施,最后对实施的结果进行检查,给出合理的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应合理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必须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重点,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最终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为线索贯穿始终,选取多个案例作为学习性工作任务,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知识构建、完成任务”这一行动体系组织各单元的教学[4],在工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与此同时,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3 “工作过程”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1 Java语言的特点及应用

1995年,美国Sun Microsystems公司正式向IT业界推出了java语言,该语言具有安全、跨平台、面向对象、简单等显著特点。使用Java可以开发出各种类型的应用软件,例如:为嵌入式系统开发软件可以使用J2ME技术,为桌面应用系统开发软件可以使用J2SE技术,为大中型企业开发基于Internet的应用系统可以使用J2EE技术[5]。Java技术成了当前程序设计领域最为热门的技术之一。

对于Java语言的初学者来说,主要任务是掌握Java语言中有关的基本概念,尤其是类、对象、继承、多态、异常、接口和包等概念。然而,枯燥的理论讲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编程能力。

3.2 运用项目教学法创造职业情境

项目教学法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己处理并完成一个项目,主要任务包括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计划及给出最终的评价。学生可以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熟悉整个流程及每一阶段的基本要求[6]。整个工作过程可分为四步:第一步,提出任务,由教师将项目布置给学生。第二步,学生搜集资料,分析给定任务。第三步,知识构建,在方案设计和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主动摄取Java语言相关知识点以实现项目的相关要求。第四步,完成任务,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估。

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一个辅助者,他是一名顾问,当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咨询教师的意见,并经过认真分析给出自己的决断。学生是整个项目的核心,他们把握着整个项目,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以Java语言程序设计为例,教师在理论教学中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点,学生在设计完成一个Java项目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于是在难题被一个个解决之后,他们不仅掌握了更多的Java语言的语法知识,提高了面向对象语言的编程能力,而且团结合作、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充分地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

3.3 运用案例教学法再现软件开发的仿真环境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以更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首创[7],现已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案例教学并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说明一定的理论和概念进行的举例分析,而是一种强调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步骤如下:学员自行准备、小组讨论准备、小组集中讨论、小组总结。这样的教学法有许多优点:首先,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阅读、分析和讨论,学生的逻辑思维更加缜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其次,生动有趣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取很重要,需选择精炼且有一定的深度的真实案例。Java语言非常丰富,它的功能强大,我们可以根据语言本身的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8]。例如:类的继承机制和多态性是Java这种面向对象语言的重要知识点,为帮助学生理解并消化这两个知识点,我们选取“定义平面几何形状类”作为案例,众所周知,各种平面图形都可以求出面积,但对于不同的形状,其求面积的方法不同,因此可以定义一平面图形形状类作为父类,并在其中定义一求取面积的抽象方法,定义圆、矩形和三角形作为平面图形形状类的子类,并在各子类中实现父类中求面积的方法。这个案例可以很好地应用Java语言的继承机制和多态性,简单且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完成了知识的构建。

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课程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学体系,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Java语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Java语言程序设计也成为各类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必开的一门课程,它的实践性较强,更适合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模式,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为培养能力型人才,提高高职类院校的就业水平,有必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魏双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辽宁教育研究,2004:54-55.

[2] 邢国春,李紫薇.基于Java语言的项目驱动教学的透明性研究[J].长春: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32-134.

[3] 李正仪.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J].天津: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4):21-23.

[4] 张焓.基于工作过程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北京:中国电力教育,2010(36):93-94.

[5] 任泰明.Java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程[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5-6.

[6] 斌.职业教育的视野:“项目教学法”语境下室内设计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2.62-64.

篇5

关键词:民办高校 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高校,也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改革的一项探索与创新。民办高校应从办学条件实际出发,从学生资质实际出发,从人才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实际出发,从家长期盼解决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创新办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适合学校发展,满足学生需求,且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新途径。

1、调查市场需求,按需设置专业

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是办学的重要依据,我们在对计算机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进行广泛调查和走访时发现,随着软件外包行业的兴起,社会上需要大量的软件编程人员;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网站建设与维护、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的人才也十分抢手。我院2004年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近年来根据学院办学条件、三表生源和人才市场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实际出发,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区别于厚基础,宽口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弱的普通本科,又要区别于动手能力较强、基础理论较弱、后劲不足的高职高专,并要利用有限的资源构建与社会人才需求密切结合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体系,与公司合作创办产学结合的“订单式”培养专业,建立与用人单位的直接联系。

2、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明确的专业方向”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2)专业设置方面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多样化订单培养。为此,确定了两个专业方向: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并与海康和英立公司合作创办“订单式”培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海康ITO服务外包外派软件工程师)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立3G软件工程师)。

(3)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根据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梳理出三大核心系列课程:网络系列、数据库系列、JAVA系列,确立了网络工程方向主修网络系列+JAVA系列,软件工程方向主修JAVA系列+数据库系列的课程体系。在紧抓专业课的同时,开设必备的人文素质课,并辅以专业学术报告,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术素养。

(4)确定3.5+0.5(或3+1)的教学模式,即前3年半(或3年)在学校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后半年(或1年)到培训机构进行岗前培训、实习,并实现就业。

(5)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实施项目化教学,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加强个性教育。作为民办高校,由于生源大多基础薄弱,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和社会的需求,而采用项目情境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改变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建构知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

(6)教学管理和评估制度上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评教评学体系,既规范了工作程序,又做到有章可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与学的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使得我院对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覆盖了教学全过程。

(7)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鼓励学生做好多手准备。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精”,更强调“全”,因此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倡导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职业技能证书。

(8)建立辅导员负责制度。安排辅导员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掌握学习规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全程指导。

3、建立校内与校外互补的培训与实训基地

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适应社会需求的紧缺人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建立完善的培训与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依托一些专业实训室(电子电路、硬件、单片机、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和综合项目实验室等),通过工学结合来达到教学实训和对外服务实习的目的,校外实训基地要选一些和专业联系紧密的企业(如海康公司、乐辰公司、今日图灵、赛斯特、上海央邦和中软国际等),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双方优势资源,以技能培养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在学期间实现与社会“零距离”,实现真正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执教能力

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广厦学院从创办至今一直走“专家治学、名师执教”办学之路,为适应专业改革需要,我系按照“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兼专比例、职称结构等方面是合理、科学的,能充分体现出层次性、梯次性、持续性的特点”的师资建设总体要求,逐步建立了专职教师、高校兼职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三结合的教师队伍,并特别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全面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

5、结语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从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中走出来,面向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并结合学生素质水平的实际,合理地设置专业和专业方向,构建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职业技能;计算机专业;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独立学院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结合区域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需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必然面对高职高专学校和IT职业培养机构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和研究教学型的二本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竞争。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但是由于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每年都有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如果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期望找到满意的工作,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实践和创新等能力外,还必须熟练掌握一种专业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即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智力技能以抽象思维为主要特征,借助大脑的内部语言,以缩减的方式对事物的映像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操作技能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构成,经过反复训练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职业技能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在具备初级技能后,如果继续系统地反复练习,动作就会趋于自动化,进化至技巧性技能阶段。操作技能是专业技术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综合能力的基础。职业技能以一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在职业技能的形成与强化过程中,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不能够被割裂开,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可以检验应试者是否具备从事相应专业岗位的水平与能力。它既是职业资格考试,又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分设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等五个类别,每个类别又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通过某个类别的某个级别考试作为判断应试者是否具备某种职业技能的依据。

计算机人员在从事专业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从事规模大小不等的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实现或者部署等工作。因此,计算机软件职业技能是其它计算机职业技能的基础。因此,独立学院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软件职业技能。

2计算机软件职业技能培养目标

计算机软件职业技能包括软件需要分析、软件设计、编程、质量保证和部署等技能与能力。计算机软件职业技能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循序渐进的层次。初级阶段侧重培养学生对于小规模问题的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技能;中级阶段培养学生对于中等规模问题的分析、设计、实现、测试、部署与初步项目管理的基本综合职业技能;高级阶段则指学生毕业后经过长期的职业活动,形成的全面、系统的职业技能。

除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软件开发人员的职业技能表现为下述基本素质和技能:

(1) 与开发员、客户或者管理者谈判与沟通的能力;

(2) 与开发小组其他成员或管理者协同工作的团队合作能力;

(3) 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4) 掌握软件开发技术方法,具备适应发展的能力。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和IT职业培训机构受其计算机专业学制和学生知识基础等约束,其主要目标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初级技能,毕业生经过较短时间的培训,能够胜任程序员的工作。对于少数非常优秀学生则可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中级职业技能。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定位是至少具备初级软件职业技能,除能够胜任程序员的工作外,还应该侧重培养学生具备软件技术职业发展的必备素质,在具备几年的软件职业从业经验或者经历几个大型项目后,能够胜任软件技术骨干或者管理岗位。

高级职业技能则需个体在具备中级技能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职业生涯的锤炼逐渐形成。这是重点本科学校的计算机学院或者研究生教育的目标。

3初级与中级软件职业技能培养

3.1初级软件职业技能培养

计算机软件的初级职业技能是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专业人员所必需具备基本技能。初级技能培养的主要手段是以课程学习的课程实验、设计等专业实践为主,从专业实践中掌握技能。因此,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技能培养,必须注重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侧重训练学生编程能力的课程:C/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课程;侧重训练学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课程:软件工程导论、高级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和编译原理。侧重网络编程能力培养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和网络应用程序设计等。

3.2中级软件职业技能培养

中级软件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初级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通过以团队为单位,一个以上规模适度的软件系统的研发,着重培养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主要环节有: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环节的教学目标是期望通过实习、联合工作或者兼职工作的方式得到工程实践的机会,有效地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与技能。但是,当难以提供工程实践机会时,则必须在实习基地等仿真环境模拟工程实践。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开设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学生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一个项目,以达到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职业技能的目标。

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或论文。合格的毕业设计既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由学习阶段平稳过渡到工作阶段。

此外,与职业技能密切相关的团队协作、谈判与沟通、良好的适应发展等能力,也是职业技能培养中不可忽视的。

4主要措施

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职业技能时,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4.1构建“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四年的培养期限内,前三年完成通识课程、学科基础与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的学习。第四学年侧重于学生的综合实践,上学期完成专业综合课程实践,下学期进行毕业设计。设置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服务五个方向的专业综合课程实践。专业综合课程实践训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并完成一个实训项目。实训过程由从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企业资深技术骨干负责指导。

构建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三并重的教学体系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围绕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确立以基本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创新能力培养、形成一种职业技能为目标;确保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

整个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与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三类模块和工程实践环节。专业课程教学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课程实践与课程设计侧重于让学生形成初级技能,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则侧重于让学生形成技巧技能。

学院不断根据软件企业和相关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目前的培养方案的总学时为2320学时,相比前一方案减少144学时。在这144学时里,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参加专业老师指导的兴趣小组,或者参与专业老师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或者实验。

4.2探索“案例驱动专业课程教学”的模式

职业技能的培养必须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狠抓实践教学环节,不断革新教学,教学应该融入与实践相关的真实内容,探索“教、学、练”三方面并重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案例学习,将真实项目作为学习案例;并选择工业界典型项目,学生通过完成这类项目尝试不同角色;通过学生自我管理项目进程,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4.3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与毕业设计教学

课程实验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1”模式要求对每门专业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学时数之比达到1∶1。要求每门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必须指定实验指导教材,每次实验必须完成具体的任务。此外,授课教师必须参与指导其所任教课程的学生实验,了解学生对于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在实践中存在的缺陷,并改进教学。建设合理的实验室或者实习基地的软硬件,学生在实践中使的工具必须是最新的,以便学生就业时能够将新技术和工具带进工作单位,由此可实现一种技术转变。

毕业设计的课题有工程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计算机理论等四种类型。结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现状,应该注重加大工程设计和软件设计类的课题比例。软件设计类课题的教学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老师指导为辅导”的原则,学生选择指导老师和确定课题时应有足够的自由,课题由老师和学生双方协商确定。学生在分析、设计、开发、调试和部署等方面应该表现出主动性,应该由学生提出方案,和指导老师协商确定。

4.4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积极引进具有多年行业经验的技术骨干和资深管理人员,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软件职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定期邀请软件专家来学院讲学讲座或者专业教师深入IT企业,帮助学生了解软件研发职业生涯的现状与特点。

4.5融“专业兴趣”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如利用课余时间举办专业讲座和专题报告、演讲和辩论比赛、专业职业技能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等。结合指导老师的科学研究方向,建立兴趣小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成立嵌入式软件调试、软件测试和Oracle数据库兴趣小组,每个兴趣小组均有指定的专业实验室,配备两名以上专业指导教师,围绕专业教师的研究兴趣开展创新型学习。

例如:笔者主持软件设计与测试兴趣小组,将“基于代数规约的Web服务测试技术研究”课题分解成六子课题,每个子课题由一个学生负责,师生定期讨论与报告,还通过面对面交流、电话联系、QQ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指导学生,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小组各成员也都能自觉地在老师的建议下多种途径地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寻求解决方案。

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程序设计大赛,通过竞赛学生加强与其它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交流。如组织一个学生团队报名参加首届“中科杯”全国软件设计大赛,该团队由两名2006级和一名2007级计算机专业学生组成,教师从选题、分析、设计、实现与拟定文档资料方面提供帮助和给予指导。

4.6加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在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等能力以及职业技能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管理与教育相结合、分类管理和综合管理等原则”。尽快改善学生自由发展空间狭小、考试模式单一、评价标准单一等缺陷。鼓励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

通过本科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所能够达到的实践程度仍然是有限的,只有在职业生涯中经过各种项目,其职业技能才会不断提高。

5结束语

根据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时需要面对研究教学型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竞争的现状,分析软件职业技能高、中、低三个阶段的特点,提出应以培养学生的中级软件职业技能为中心,完成本科人才的培养的其它目标,并建议培养方案修订、课堂教学、实验和实习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多个角度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Z]. 教发[2003]8号.

[2] 刘强,孙家广. 中国软件工程学科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办公室.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大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 戴林富,游俊. 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75-76.

[5] 陈友放. 职业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45-46.

[6] 付永生. 论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取向[J].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8):64-65.

Discussions on Develop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Computer Software for Independent College

YU Bo, QIN Ye-mei

(Swan College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

篇7

[关键词] 高校教育 课程建设 岗位工作任务 工作过程

高校传统的课程内容及结构决定了其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凭借“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遏制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力,走进高职课堂,屡屡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部分学生却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睡觉、说话、玩手机、听MP3等现象,结果教师讲完了一堂课,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部分课堂上精力不能集中的学生却不清楚老师这节课讲的内容。可见,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建设以培养高职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及课程体系。

目前,许多高校都已进行及正在进行课程改革,但有很多改革是闭门造车,只注重于形式。写几本教材、搞几次实训、做几个多媒体课件就认为是进行了课程改革,这种改革没有结合行业实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也得不到预想的效果。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软件学院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对软件技术专业各课程进行了系统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里以《Java企业技术》课程建设为例,来探讨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过程。

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的高校课程建设总体思路是:与企业合作,分析与课程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岗位,确定课程目标;请行业专家参与,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建立课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分解与课程相关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知识、工作技能,以真实项目为载体遴选课程内容;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对遴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教材及教案、课件、案例等教辅材料;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做中教,做中学”的原则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企业参与的课程考核方式。下面根据总体思路介绍课程建设的过程。

一、确定课程目标

通过与企业合作、通过职业岗位调研、岗位分析,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根据确定本课程的课程目标,特别是学生的能力目标。《Java企业技术》是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企业级应用项目开发流程及方法,具备企业级分布式应用开发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软件开发的从业素养。

二、建立课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

针对飞速发展的软件技术,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建立在行业专家参与的基础上,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教学内容遴选机制,通过定期派教师下企业调研、顶岗实习,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企业对毕业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收集行业专家往届毕业生对本课程的反馈意见等途径,确保培养目标定位(适应的职业岗位)准确,然后运用“逆向倒推法”对职业岗位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岗位工作任务,分解工作任务,分析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最后确定教学内容。

三、课程教学内容遴选过程

以《Java企业技术》为例,说明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建设中课程教学内容遴选过程。

1.分析岗位指向

《Java企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培养软件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这一中心目标,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企业级分布式应用的开发技能,同时注重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通过调研,确定本课程岗位指向为J2EE工程师(如具有J2EE工程师岗位能力,就同时可适应Java高级程序员、动态网页设计师等岗位)。

2.确定岗位工作任务

运用“逆向倒推法”对Java企业级应用开发人员职业岗位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岗位工作任务为:开发客户端应用来接收来自不同部门、不同业务取向的用户的请求信息及用户的输入信息,开发服务端应用响应不同用户的请求及输入,结合后台持久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返回结果给客户端及维护后台数据。

3.分解岗位工作任务

通过调研、运用“逆向倒推法”对企业级应用开发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典型的企业应用三层分布式结构由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组成如图1所示。

图1中,表示层是用户和系统交互的接口,接收用户的请求信息,并显示由业务逻辑层处理数据的结果给用户;业务逻辑层进行业务处理,包括接收输入,处理、维护后台数据,应答客户请求等;数据层存储系统持久数据。

4.分析各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

企业级应用开发各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完成各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选择相应的知识、技术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岗位工作任务与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

本课程选择当前最为实用的Java企业技术几大核心技术:JDBC、JavaBean、RMI、Servlet、JSP和EJB等作为教学内容。

5.选择教学项目

“DUKE在线银行”案例是典型的企业级分布式应用项目,选择此项目贯穿整个课程,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载体。安排综合实训项目:物流信息平台,让学生经历企业级分布式应用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达到具备项目开发、团队合作、文档编写等能力与素质的目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组织

遵循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软件开发活动为导向,按照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对遴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建立模块化课程结构,实现“教、学、做合一”。根据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选择典型案例贯穿整个课程,同时将案例分解成几个子项目并分配到课程的相应模块中,作为训练学生单项能力和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选择合适的综合实训项目,按照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实现测试提交的过程,对学生进行设计、编码、文档编写、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综合能力训练,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1.教学内容组织整体设计

根据课程内容遴选机制,本课程把JDBC、JavaBean、RMI、Servlet、JSP和EJB等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基于工作任务划分模块,建构模块化课程结构。

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学习积极性,强调任务、案例驱动教学模式,选用了“DUKE在线银行”典型案例为载体,并把整个案例分解成几个子项目恰当地分配到课程的各个模块中,对学生进行单项能力和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训练。第一次课就给学生分析“DUKE在线银行”实例要达到的目标,后续的每一课完后,学生就能实现本实例的一部分功能,本课程学完后,一个完整的“DUKE在线银行”就完成了。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还掌握了开发一个实际项目的技能。

课程安排综合实训项目――物流信息平台,让学生经历企业级分布式应用软件开发全过程,提高学生设计、编码、文档编写、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综合能力。

整个课程由七个教学模块和一个综合应用模块组成,分别是:JDBC模块、JavaBean模块、RMI模块、Servlet模块、JSP模块、会话Bean模块、实体Bean模块和物流信息平台综合应用模块。一个案例“DUKE在线银行”贯穿7个教学模块。课程模块化内容结构如图3所示。

2.教学模块内容组织

每个教学模块由若干个子教学模块和一个独立实践案例组成。每个子模块包含5个教学环节内容:任务陈述、知识点陈述、示范案例、指导练习、点评与扩展。

(1)任务陈述。陈述子模块要完成的实际工作任务,要达到的预期教学目标和掌握的职业技能。(2)知识点陈述。陈述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要用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3)示范案例。能运用“知识点陈述环节”的知识解决的一个与本环节目标相似的案例,由教师来完成本案例。(4)指导练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知识点讲解环节”的知识来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工作任务。(5)点评与扩展。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过程,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点评,掌握不够的地方进行再讲解,陈述扩展的知识和技术。(6)独立实践案例。学生运用本教学模块中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独立完成与本模块教学中案例相似的工作任务,以训练学生的单项能力。

3.实践性教学设计

本课程实践性教学的设计采取纵向递进,横向拓宽的方式进行。分为课堂演练、独立实践、综合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4个环节。课堂演练主要是让学生观察认识教师的示范与演示,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独立实践是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完成单个小例子的验证,是某一知识点的单项训练;综合项目实训是软件设计能力的综合技能练习,能提高学生的设计、编码、文档编写、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综合能力;毕业设计是软件设计能力的综合运用,为就业做最后的热身。

除第一环节外,第二、三、四环节形成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技能训练的最低要求,学生通过模仿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第二层次是中级技能训练,通过模仿进而设计实践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动手能力;第三层次是高级技能训练,通过给其自由设计空间,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总结

通过以上联合四大步骤,再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基于榜样的教学方法,辅助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方法、课堂教学与学生创业中心结合的方法。并设计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企业参与的课程考核方式,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就完成了。《Java企业技术》这门课程的教材结构也就确定了。通过这种方式建成的课程,既能满足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又能达到对高校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Java;高职高专;程序设计课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04-02

Java作为一个实验室项目,曾因投标美国数字电视项目失败几乎被打入冷宫,但又因互联网的兴起而复活。十几年来,Java一直是被使用最多的编程语言。目前,Java语言在企业级Web应用领域、移动应用领域广泛应用,Java部署在桌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在最新的TIOBE开发语言排行榜中,Java语言一直稳居第一。IT人才市场对Java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比较旺盛,在各大IT求职网站中,Java相关职位一直位居前列。2010年首届全国软件大赛中就专门开设有Java软件开发竞赛项目。目前,高等院校为满足社会需要,都纷纷开设Java程序设计类课程,以使学生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笔者拟结合所在学校的情况,探索高职高专院校中基于Java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改革措施。

基于Java的课程体系

目前,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或多或少开设有Java课程,开设该类课程的专业有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具体的课程有《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Java高级程序设计》、《JSP动态网站编程》、《JavaEE开发基础》等。

Java平台包括JavaSE、JavaEE和JavaME三个版本。其中JavaSE主要面向桌面和C/S架构的应用,是学习JavaEE和JavaME的基础。JavaEE面向企业级服务器开发(目前Java的应用主要是企业级的Web开发)。JavaME面向移动嵌入式开发,在智能手机大行其道的今天,借助于Android平台的推动,Java再一次迎来在移动平台的春天。

考虑到技术发展及行业需求,高校专业建设都在调整课程体系结构,突出专业特点。Java课程与应用方向如图1所示。其中《Java程序设计基础》主要讲解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涉及JDK、类、方法、接口、异常处理、基本语法和控制语句等内容,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快速入门,掌握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Java高级程序设计》则进一步详细讲解JavaSE在I/O处理、多线程、GUI、数据库、多媒体、网络等方面的应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同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可突出不同的侧重点。如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Java方向),可以把JavaEE作为方向,突出Java的Web开发。目前,Web开发在Java应用中所占比例较大,大部分Java招聘都涉及Web开发,人才需求旺盛。再如,移动互联网开发及应用方向,可以把JavaME作为重点,课程可包括JavaSE、JavaEE及JavaME,以便于学生从事移动应用程序开发及移动网站开发。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及移动互联网站建设人才需求也快速增加。高校程序设计类课程改革需要依据技术发展趋势及企业的人才需求积极调整课程体系结构,以满足行业发展需要。

笔者所在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Java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Java相关课程有《Java程序设计基础》、《Java高级程序设计》和《Java Web开发》三门课程,重点培养学生Java网络编程能力和Java Web开发能力。Java课程与其他网络方向的课程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内容应难易结合,科学组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应保证实用性和先进性。这里以笔者所讲授的《Java高级程序设计》和《Java Web开发》两门课为例,探索课程内容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Java高级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如图3所示。该课程涉及知识点较多且比较琐碎,因此,我们将多个不同的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中,教学案例与学生实践项目结合,小项目和大项目合理分布,使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技术要点,达到技术的灵活应用。课程结束时,以一个“MyQQ局域网通讯软件”实训项目将全部知识点串联起来,训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Java Web开发》课程内容如图4所示。课程以聊天室项目开始,通过该项目让学生掌握JSP的基本语法和内置对象的使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该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在线答疑系统”的开发贯穿在教学中。Java Web开发的重点是开发框架的应用,该课程的特点就是用不同的开发框架开发相同的系统,即分别用JSP的Model1模式、Model2模式、Struts2框架、Hibernate以及SSH框架开发在线答疑系统。课程内容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推进,学生在用不同的方法实现同一系统功能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将精力放在核心技术的学习上,而不是放在系统的需求分析和业务流程上。另外,课程还引入Ajax技术,将流行的技术引入课堂,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教学手段与措施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采用一体化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学生边学边练,通过完成不同的阶段项目掌握程序设计的过程和方法,从而达到知识和技术的灵活运用。具体手段和措施如下。

一是让学生组成若干项目小组,形成学习团队,成员之间共同讨论和研究实践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讲解技术要点并演示个人作品,通过技术交流的形式,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表达、沟通和协作能力。二是开设创新实践工作室,在课余时间,对项目小组组长进行重点培养拔高,以此带动其他小组成员的学习实践。三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职业技能竞赛和全国软件大赛,带动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建立信心,勇于挑战,乐于实践。四是与IT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参与免费或收费的专业培训,开阔视野,促进高端就业。五是积极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在完成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走向企业,学以致用,保证学生毕业前有一年的企业实践经验。六是整理参考文档、视频以及学生作品,建立起教学资源库,方便学生学习共享。建立网络辅导答疑系统,建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技能竞赛作品展示网站,形成一个经验交流和作品展示的平台。

笔者所在学校自进行基于Java的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学习Java课程的氛围得到好转,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学生在顶岗实习及工作中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课程改革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之,我校基于Java的高职高专程序设计类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借鉴IT职业培训的经验,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理清了课程主线,并引入先进和实用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中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突出了应用能力培养,为其他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改革起到了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磊.Java课程设置的探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3).

[2]马斌.基于工作过程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9,(31).

[3]来社安.“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1).

[4]叶文圣.关于Java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J].办公自动化,2010,(8).

[5]鹏.高职软件专业Java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初探[J].科教文汇,2010,(1).

[6]熊风光.基于Java的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

[7]王昕.关于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Java教学改革的探索[J].网络与信息,2008,(1).

作者简介:

冯明卿(1978―),男,河南南阳人,硕士,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信息系统。

篇9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兴起,高职院校将传统课堂转变为网络课堂、传统课程体系转变为网络课程体系成为教学改革与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而言,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某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特征。毫无疑问的是,高职院校构建网络课程体系不仅是满足信息时代的教育发展需要,而且能够使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优质高效”教学。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虽然高职院校的网络课程体系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但是在构建该课程体系时也不能丢掉传统课程的核心原则――职业化导向。基于此,文章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网络课程建设实践为例,主要分析了高职院校网络课程体系中如何把握与应用职业化导向原则,为提升该课程体系的教学实效提供思考。

二、坚持能力本位导向的课程目标

构建以职业化为导向的网络课程体系要求高职院校坚持能力本位导向的课程目标。显而易见的是,能力本位目标并非是网络课程体系所独有的,而是与传统课程体系“一脉相承”的,不仅符合高职院校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且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就业诉求。

三、构建内容充实的课程内容

构建以职业化为导向的网络课程体系还要求高职院校构建内容充实的课程内容,而充实的课程内容必然需要坚持开放式、互动型网络资源共享模式。第一,开放式意味着网络课程体系并非是一个“闭环”,相反需要达成一个“开环”,即实现专业与专业之间、院校与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与教学合作,从而弥补不同院校、不同教师的教学“弱项”,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活动与网络体验。第二,互动型意味着网络课程与传统课堂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摆脱了“一言堂”教学模式的桎梏,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能够通过留言、视频、语音等形式充分交流。

四、丰富网络化教学形式

除了需要重视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作用,构建以职业化为导向的网络课程体系还要求高职院校丰富网络化教学形式。网络课程的教学形式可以分为自主学习型和授课型两种:其一,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使用Web技术,按照一定的教育技术规范来编写的多媒体课件,其学习内容及形式都比较丰富灵活,适合于学生使用网页浏览器自主学习。其二,授课型网络课程类似电视教学,通过播放音视频内容,给予学生最直观的展示。不可否认的是,以上两种教学形式并非是相对立的,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授Java语言时,学生如果单一学习教学课件(PPT等)或教学软件往往会遇到语言识别、程序编写等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如果能辅之以视频讲解、远程帮扶的话,那么就能够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职业技能掌握程度。

五、完善?n程评价体系

构建以职业化为导向的网络课程体系还要求高职院校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构建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的根本目的并非是仅仅检测课程建设的优良,更重要的目的是寻找、发现学生在哪方面还存就业薄弱环节,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因此,构建课程评价体系的核心原则为差异化与针对性,也就是说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评价体系,避免“一刀切”、“唯数据论”等不科学的课程评价方式,相反需要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最为根本的是,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的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兼顾网络课程的构建细节与实施步骤,另一方面需要有全局视野,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篇10

关键词:逆向循环 移动互联网开发 iOS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软件行业知识技能体系更新速度大于其他行业。为了保证我校软件技术(移动互联网开发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始终能满足软件开发和应用类岗位的需求,我们建立了一种基于产业节点的逆向循环式课程建设模式。以软件产业节点的开发与应用岗位要求为起点,逆向倒推出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学习的内容满足岗位需要以及持续发展的需要;此外还根据岗位的变化情况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由此建立岗位-课程-岗位的逆向循环式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形成专业群课程体系。这套课程建设模式保证我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每年能对课程体系进行微调,每两年进行较大幅度修改。

运用逆向循环式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先后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国家级精品课程《Web应用开发》。根据岗位变化情况调整专业课程体系,《Web应用开发》升级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移动互联网开发主要是基于Android和iOS两大平台,现阶段许多高职软件技术类专业都开设了Android平台的相关课程,但是开设iOS课程的院校却比较少。以iOS平台应用软件开发作为移动互联网开发专业新的产业节点,来建设新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找准了产业节点,根据市场调研以及最新的Apple Mac OS X或iOS系统的,我们可以明确iOS应用软件工程师作为本节点对应的工作岗位,根据岗位逆向推出专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如下表1。根据iOS开发所需的知识技能确定开设三门课程构成iOS课程体系,分别为:iOS开发基础、iOS高级编程和iOS项目实训。

这三门课程会采用串行式排课方式安排在大二第二学期或者大三第一学期进行教学,总课时216。在研究逆向循环式课程建设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特别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任务的逆向循环教学模式”。具体课程教学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逆向循环教学模式,运用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手段,保证学生在一个学期内能集中精力掌握iOS应用开发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当然这是建立在学生在学习iOS课程以前已经有Java和Android的基础的情况下。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合作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促使我们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比如市场反映iOS开发人员的就业情况很好,我们专业就运用逆向循环模式新建了iOS课程体系;iOS9和Xcode7等新移动平台和开发工具给iOS应用开发带来了许多新特性,我们就考虑在iOS高级和项目实训课程中增加这部分内容。逆向循环的课程建设模式保证了我们的课程体系能紧跟技术发展前沿,也能积极完善,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学的需求。

总之,通过建立岗位-课程-岗位的逆向循环式课程体系建设模式,能不断完善专业群课程体系。已经建成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Web应用开发》得益于此课程建设模式。我校移动互联网开发专业学生录取分数线逐年提高,对口就业率也不断提升。学生先后在2014年湖南省职业技能大赛获得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获得二等奖,在2015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得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获得二等奖。

参考文献:

[1]刘淳.基于工作任务的逆向循环教学模式研究.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8(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