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篇1

        一、观念问题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工作起着统率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效果。现实中有时我的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有时感到茫然,总怕学生学不会,就总想多教学生一些、多重复几次,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三维目标的达成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灵魂,三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难于整合,不知道应该如何有机地统一起来,常常出现这样几种情况:为了应试需要,还是以知识、能力目标为主,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或者片面追求形式的活跃、关注过程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却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提升。

        三、学习方式问题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组织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引导,形式上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讨论很热闹,但实际上课堂中缺乏有效的交往和互动,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参与进来。在汇报讨论结果时,优秀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往往代替了组内其他同学的意见,而那些性格内向、胆子较小或学习落后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少,这样会造成两极分化。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有利有弊。

        四、课程内容问题

        新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不能巩固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那么,教师补充和整合的知识学生能巩固和消化吗?如何突破教材的限制,整合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开放、更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呢?

面对上述种种困惑和存在的困难,我坚持学习和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体会:

        1、树立新的课程观,加强对新课改实施的认识,促使自己不断升华。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也是课改的灵魂,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地加强对教学理念的学习理解,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我觉得可以通过不断地写教学后思、案例分析、观摩他人的教学成果、交流与探讨、与学生进行反馈教学等方式不断改进教学过程,要考虑教学的实效并以此作为课改的支点,这样才会使改革有新思路、新视角,促使自己不断升华。 

        2、观念先行,“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标强调外语教学从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的转变,特别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素质教育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原则。要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使同学们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相信学生的能力,创设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尤其是英语课,本身是一种语言学,更是需要多说多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来组织课堂教学,例如诗朗诵、唱英语歌曲、演课本剧、影视欣赏、英语角、英语班会等。

        4、继续探索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

        我认为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提示,老师们可以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可以从其他老师那里学到不少东西。教师在写好自己教案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经集体讨论、研究后,编写出一份导学方案,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根据“学案”作相关的学习笔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及巩固知识要点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5、减轻学生作业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前提。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教学情景;合作交流;习题设计;课堂小结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较之以前变化很大,教师们注重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因为只有不断的给课堂注入生命之泉,才能确保学生不会“饥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新课程教学中课堂管理、师生角色、课堂行为等方面虽然有了很大的转变,但随之带来的不良因素却让我们感到困惑的同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课堂效率的提高。如一些较重要的教学环节被丢失;因课堂活动量的增加,使得组织教学环节薄弱;过于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重形式而忽略本质;课堂教学缺乏信息的反馈,习题的优化设计不足,小结流于形式等。这些问题反过来会制约、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在反思中改进,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长久的生命力。

一、教学情景的创设不能只图绚丽多姿、趣味横生;而要扣生心弦,激其探究

创设情境是为了促使学生好奇探求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在于其多华丽、多生动,而在于学生对情境的反应怎样,情境对学生的感召力如何?是否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好奇、疑惑的矛盾的心理体验,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意识。时常,一个生动的故事,一段巧妙的游戏,一组形象的对比,一幅美丽的画面;甚至启发性浓的问题,直观性强的动作,说服力强的实验,诱惑力大美味,深藏规律的算式,颇具趣味的猜谜,直觉大胆的猜想,以及怪味的幽默、滑稽的“错误”等只要导入的恰到好处都会出神入化地将学生的思绪牵引到想要到达的境界,这就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根据文本的意图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为本,目标明确的为学生创设有价值的、客观的、真实有效的情境。

二、小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而要合理搭配,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博采众长

1.不必要的合作

如教学《分数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在自主学习部分让学生动手涂、动手操作找对称轴、学生谈体会后教师说:“拿出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两半(用1/2表示),小组合作讨论怎样分?”学生很快将纸对折,并做了表示。能独立完成的问题,有合作讨论的必要吗?

2.没有真正达到互动、交流、探讨,而只是“多数服从少数”的“不均衡”合作

如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中,教师引导探索规律,归纳方法时说:“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想一想,这些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是怎样比较大小的,这些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又是怎样比较大小的。”(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在组内交流时,我留意观察了旁边的两个小组的表现,都是较好的同学在“主持局面”,大部分时间都是他们在归纳方法,别的几个学生应和着,个别学生一句话也不说,只是看其他同学。如此的交流结果只代表部分学生的想法,而别的学生只是陪衬,没有“碰撞”,哪来“火花”?

由此,教师要精心把握合作的时机,重视交流的过程,引发有探索交流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再则要提前优化组合,搭配好由思维敏捷、好学上进、语言表达好、组织能力强、乐于助人的小组长率领的4人左右的异质小组,每组的优生,中等生,学困生要比例适当,并且要团结互助,以诚相待,取长补短。在课余的活动、游戏中时常配合训练,鼓动学困生融入小组的信心和勇气。课堂交流中搭配同质、力量均衡的小组间要竞争;而搭配异质、学情悬殊的小组内要互帮。

三、习题设计不能“泛而不精”,“无梯缺质”;而要联系实际,难易适中,精讲巧练,灵活开放

如听一位教师执教《用字母表示数》,巩固练习中设计了整12道习题,逐道练习、板演、提问、讲解,当然学生的反馈情况表面上看是不错,可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和交流想法、算法的过程,教师也没有调查反馈学生的掌握实情。难道学生真正理解、消化了吗?

习题的设计固然要多样化,但不能只求量而忽视质,灵活开放并不等于“泛和多”,而是习题所蕴涵的思维灵活,范围开阔;再则,“新知”之后的练习应根据课的特点“妙而精”,显梯度、重质量。这样学生才能学而不厌,努力探求,也能留给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时间,使所学知识及时消化,加深理解,适当延伸。

四、课堂小结不能照“板”宣读,浮于“水面”;着重在于“画龙点睛”,反思提高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程 教学问题

初中物理学是一门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受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

一、新课程物理特点

新课程物理伴随着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的转变,教材的功能也随之而变。新课程物理有如下特征: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框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组织教材内容,改为让学生充分体验自然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改变学生在与自然和社会接触中形成的错误的,模糊的或片面的,真正理解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含义,形成对自然的正确观念。淡化知识与技能的功能表现,注重了过程和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所用的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看,新教材初中物理确实具有下列特点:强调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方面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多;充分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式生动活泼。

二、新课程物理实施中的教学问题表现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教师旧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教师能力的提升速度跟不上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影响新课程功能的最大发挥。

(1)教师现时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要求相对滞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广大教师都知道,这是我们在新课程教学必须坚持的方向和目标。然而到了教学的具体实际,在乡镇中学,在非重点的学校,教师面对学生、环境及教师自身的能力这些课程的要素,觉得难以达到实施新课程教学所需的条件,加之教学中还要承受学校、上级教育部门下达的教学质量任务的重压,素质低下的学生的挑剔,个别学生家长的责难,于是教师们沉不住气了,对新课程核心理念的认同态度就发生动摇。反映在物理教学中,提问学生、评价学生学习表现、指导学生学习等就出现与新课程教学要求背道而驰的行为。教师面对优等生的提问,就显得热情、耐心,回答得详尽具体;面对差生的提问,就会爱理不理,显得不耐烦。

(2)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意识淡薄。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热情不高,意识不强,这当然有客观因素。其中有由于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意识淡薄,出现有资源未利用的情况。说到要靠教师自己开发,那更加是如要盲人开眼(难)。如在教学串、并电路电压特点的内容,可通过让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进行学生小组实验的方式进行研究学习,但有些教师以担心学生可能损坏实验仪器,而没有让学生去开展动手实验,仅以教师的演示实验来代替学生分组实验。

(3)课堂教学仍普遍表现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开展新课程物理的教学,教师在落实课程目标的过程中仍然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未注重过程与方法,更加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可从老师学生之间相互提问时的表现得到证实。例如:一个学习成绩中等偏下,但上课显得好动的学生问老师:“老师,酒精温度计为什么不能测沸水的温度呢?”这很平常的问题,你会猜得出老师是如何回答的吗?我告诉你,老师是这样回答学生的。老师冷冷地说:“你回去问你老爸。”老师的这一句,学生无言以对。从这个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中,它反映了什么问题?我们稍作深思便可知了。

(4)教师能力发展的提升速度跟不上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开展新课程物理教学,教师表现的突出问题是教师现有的处理课堂教学的能力跟不上新课程教学的要求,表现在教师主导角色仍未得到体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倾向于知识方面,不能有的放矢,教学过程的设计考虑仍然沿用老一套。学生学习方式单一、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根本没有体验。不懂得运用评价理论,更不懂得利用形成性的评价手段去评价学生学习的发展。评价的导向功能没有发挥在新课程教学中。百分之八十的教师不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新课程物理的教学。

2.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强化,缺乏居安思危,缺乏优患意识,缺乏学习的紧迫感。

(1)学生在新课程教学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强化。实施新课程物理,既为学生带来了机遇,也是向学生的挑战。如果学生能把握难得的学习发展机遇,勇敢面对学习的挑战,将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可惜我们的学生不能抓住难得的时机,通过课堂上与教师展开教学上的互动去争取自己的主体地位。恰恰相反,他们学习的依赖性强,学习中的每个环节,非要老师督促不可。学习的主动性欠缺,学生的学习主体身份表现不出来。

(2)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远大理想,社会责任感及求知欲不强。学生生活在社会,容易受社会落后的思想干扰、影响。学生对新课程的实施缺乏热情,缺失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的动机。优越的家庭环境,安定的社会生活,学生没有半点的忧患意识,缺乏社会责任,贪图安逸享乐,对学习不感兴趣。因而,实施新课程物理的教学中,他们表现出现象懒观察,问题懒思考,实验懒动手的行为,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三、问题的解决办法

新课程物理的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机遇,也是对我们教师的挑战。怎样消除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阻力,扫清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障碍呢?我认为:

1.加大开展新课程教学的岗前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加快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2.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加强对开展新课程教学的探讨研究。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程教学 常见问题

初中物理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它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促进个人发展。在物理教学中,学生拥有一定的思维方式,随着主动判断思维的发展,其治理与思维也会得到很大发展。初中物理包含了对生活以及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为激发物理学习兴趣,渗透新课程理念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老师必须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改善教学方针与方法,以此促进教学发展。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常见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主次颠倒

从本质上来看:物理教学应该属于探究性课堂,学生始终是开展探究工作的主体。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次要,老师始终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按照成人思维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根本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进行物理探究与学习,用主观的学习经验教学,根本不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与要求。

2.课堂教学中的讲与做颠倒

物理学习应该是贯彻生活的实践活动,学生也只有亲身参与到实践中,才能感受到物理学习的魅力。但是事实上,在物理学习中,大部分老师只注重实验内容,却忽略了实验;学生一直忙于记录,老师在黑板举例,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也没有任何探索热情。

3.实验过程和结论颠倒

为掌握实验内容,很多老师只是片面的采用强制记忆手段与方法,误以为学生已经记忆,忽略了学生在实验期间的思维与思考过程,更没有考虑到构建实验活动与学生在实验中的创造性感受。

二、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初中物理教学的建议

1.提高物理学习与探究热情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探究物理知识的动力,它是对自然与社会进行科学认知的体验,同时也是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创造力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内容。

首先,正确规划导学方案。老师应熟知学生生活环境与背景,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导入学习,结合学生性格、年龄与接受能力编排知识,通过对物理现象的选择与回忆,提出和物理知识相关的问题,并且适时带入新知识。具体如:学习声的相关课程中,可以播放扬声器或者击打鼓乐的方式传播声音振动。在敲打鼓时纸屑上下浮动、音叉与发声出现水花,这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都可以应用到物理教学中。

其次,从求知欲和好奇心着手,打造特别的实验。在生活中,有很多随处可见的物理知识,此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忆。如:学生爱玩的磁铁,吸引细针期间,设想在实验间插入隔板,问这样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再带领学生回想,秋冬季节晚上脱下毛衣,为何会有噼里啪啦的声音,甚至还有火花出现。让某个学生堵住耳朵,是否依然能听到金属敲击的声音?光的反射中,老师还可以自己设置实验,如:带领学生观察平面镜对光的反射。指导小实验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光在凸透镜与平面镜中的踪迹。通过小实验,不仅提高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也提高了对科学世界的探究欲。

最后,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层次教学。对问题的认知与探究就是引导思维的过程,通过卡通人物与贴近生活的讲述揭示问题,可以提高物理情境趣味,这很好的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的人文关怀,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

2.氖笛槌龇,理解物理事物本质

首先,做好小组实验教学。在小组实验分组中,通过合作式实验活动,帮助学生提高操作水平与动手能力,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运用器材仪器,如:温度计、天平等。通过对质量的测量,训练物理技能,更好的掌握知识规律。

其次,引导学生做好验证与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总结实验,更好的展现物理知识的本质特征。如: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基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要求,结合户外景致导向引领学生探究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倒像倒位、正位的演变过程与形状、大小,通过实践得到缩小与放大后的结果,并且借助数据验证。通过不断猜想、思考、验证行为过程,就能发现潜在规律,更好的阐述与分析实验内容与本质特征。

三、结语

初中物理是一种感受体验与认知结合的过程,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物理老师必须主动放弃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突破教学误区,结合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要求,从新设计教学方案,创设物理情境,并且整合物理现象,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实践与理论并行的过程中,做好规律总结与探讨,以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内涵。

【参考文献】

[1] 涂亚辉. 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应遵循的一些规律和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J]. 小作家选刊,2015(26):210.

[2] 谢新琼. 从教师的层面说说农村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推进[J]. 读与写(上,下旬),2014(15):238-238.

[3] 王凤霞. 以新课改为依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几点反思[J]. 考试周刊,2015(23):133-133.

篇5

一、英语新课程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未能与时俱进,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英语新课程教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要求都有改变,而现在的教学方式依然过于单一,最常见的就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所谓“灌输式”教学,就是老师主导课堂,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没有积极性,只是机械化的重复学习步骤和学习内容。这样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比较死板,不能灵活运用,也不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由此产生了学习内容和生活脱节现象。若教学方式不恰当,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而且可能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学生会对学习英语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2.考核内容单一,实践引导不到位。现在中国的考核制度依然是以考试为主。大多数情况下考试成绩决定了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老师只通过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忽略了对这门学科在实践上的引导。这样的考核制度显得太过单一,单凭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程度也会使学生形成狭隘的认知,从而影响学习质量。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老师只看成绩而不对学生给予实践上的引导,学生不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这门科目也失去了意义。

3.课堂角色定位不准确。新课程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知识,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导。新课程要求中也提出要以学生为主导,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课堂上也应该是学生为主导,学生主导课堂,老师在课堂上起引导作用。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里的教学依然是老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跟随老师进行课堂活动,整个课堂围绕老师开展。这是传统英语教学中一个典型的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没有主动地去分析、理解所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边缘化地带,完全违背了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导的要求。

二、解决对策

1.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教师一味灌输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应该摒弃这个传统的说教式的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法的前提要求是老师充分理解教材的内容和要求,进而能够根据学生的程度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比如,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多关注时事热点,并选取其中一些内容运用到教学中,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也是让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内容相互连接,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有利于在课堂上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有动力学习英语。

篇6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和学生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高中开展信息技术课程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过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都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学生在课堂下被动的听讲,整个课堂教学乏味,无趣,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保证学生以较高的热情参与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应用问题情景式教学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作用和意义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区别于传统学科的课程,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长期以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受教师和学生重视,学科一直处于边缘地带,这对培养高中生信息素养将会产生不利影响。最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实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被摆到了正确的位置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积极应用问题情景式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着多种优点,和传统及教学模式相比较,问题情景式教学模式提倡从学生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且改变了过去以灌输式课堂教学的模式,增加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互动教学的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问题情景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师生之间更好的配合,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此外,问题情景式教学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信息问题,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用问题情景式教学模式需要紧贴学生实际生活,从学生实际出发,增加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学生的联系性。因此,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保证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程内容,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分析好学生的喜好,以学生的兴趣点位切入点,通过学生都感兴趣性的话题使全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例如在进行Powerpoint教学过程中,通过在电脑上展示教师制作的动态相册、体育明星的动画视频等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添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可以采用游戏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通过小游戏比赛,更好的集中学生注意力,通过学生参与游戏,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和立即游戏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信息化知识,最终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发展。

2.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问题情景式教学模式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进行广泛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任何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都是一个群体行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良性竞争意识,同时,通过合作还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一个和谐的班集体。例如在进行如何熟练应用Photoshop软件处理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张照片、图片,让学生利用这个软件对图片的背景和文字进行相应的处理,保证处理能够符合教师要求。在进行图片处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让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负责处理照片的一部分,成员在处理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在一旁讨论,给出该学生合理的处理意见,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评比。这样不同小组之间寄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合作关系,对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在每个小组完成任务之后,由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这个过程是学生之间相互提高的过程。

篇7

【关键词】中职德育新课程 课堂教学行为 问题 对策研究

一、改进中职德育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行为对策研究的先行分析

根据教职成〔2008〕6号文《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规定,2009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开始执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新课程。德育新课程的实施给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带来新思路、新方法、新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课程价值层面――课堂教学中课程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体现。主要表现为: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德育活动的外在形式替代了德育课程学科知识的建构,将德育课上成了班会课、活动课;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以课程三维目标中的运用目标施行过程覆盖了课程中蕴含的情感、态度、观念、价值目标及其生成过程,使得德育课堂越来越远离本身丰富的课程内涵而转向单一的诸如礼仪训练、心理咨询、生涯规划等功用。

第二,教师特质层面――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德育教师队伍尚未成熟。主要表现为:有的教师课堂应变的教学机智缺乏,不能敏锐捕捉课堂生成的宝贵教育教学契机;有的教师在课堂设计及实施中指向情感目标的教学行为缺失,无法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有的老师不能从课程的高度把握课堂,无法从生命发展的大智慧观照课程实施,因而无法提升课堂境界。

第三,教学关系层面――交互主体性课堂尚未生成。主要表现为:有的课堂教学“变身”为学生完成课前老师布置的“活动任务”的“展示”过程,课堂成为展示的场所,课堂是学生课前活动经验的重复呈现,而无新的动态生成;有的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组织、表演,教师成为站在一边的“观众”;有的教师将“问”与“答”的形式等同于师生交互活动,而不设计研究“问答”背后的师生“对话哲学”,学生成为配合教师完成“对白”的配角。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三:一是陈旧的教学思路惯性影响。我们的教学思路仍在延续惯性,即教学是单一的线性逻辑、学生是被动地主动学习、生活被用来阐释知识。二是倦怠的教师生涯思考影响。部分教师不能对专业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不能品尝到教育教学的乐趣,逐渐远离课堂幸福而陷入职业倦怠。三是简单失衡的评价机制影响。包括现行的绩效评价机制、对文化基础课教师的工作评价机制和教学考核评价机制都存在简单失衡的问题。

二、改进中职德育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行为的对策

在上述先行分析基础上,笔者研究试验了改进中职德育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行为的对策,即在教学模式层面推广活动教学,在教师个体成长层面进行课堂教学行为训练和教学反思训练,在学校中观管理层面做优做实校本培训。

(一)活动教学模式推广

即以“做中学”教育理论为指导,创设中职德育活动课堂,根本改变旧有的教学思路。“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上强调对准学生、强调实际、强调生活。它使得知识的获得与生活中的活动联系起来,学生能真正在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充满兴趣地、主动积极地进行主体性学习。

在多种“做中学、做中教”的方法中,笔者试行了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法,即将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的整体设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进行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益处在于:第一,课程教学进行了项目化的整体设计,使课堂教学的眼光提升到了课程层面,使教学呈现出整体优化。第二,呈现出个性化的课堂和个性化的学生。试想,同样是教学“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这个课堂的项目可能是汽修专业学生进行的“汽修厂竞争力考察”,另一个课堂的项目可能是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进行的“旅游商品店竞争力考察”,可能是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的“电脑配件经销的竞争力考察”,或者是物流专业学生进行的“小型快递公司的竞争力考察”。即使是同样一个班级,不同学生的项目也能体现出个性化差异。第三,真正实现主体性的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课堂上教师通过推动“任务驱动”和“管理任务”来促成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进而有效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

但我们在实践这一教学模式时也要注意一个问题:“从做中教”容易造成教学中过分强调活动的作用而对教学中的知、行关系产生偏差,也就是我们通俗说的“活动热热闹闹,学生开开心心,课后却什么也没留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克服以下偏差:一是活动中学生以经验的习得替代了认知体系的建构;二是活动中以情感的体验替代了价值观的树立;三是将生活中的问题在课堂中进行情境化、简单化设计后难以还原到生活中去,不能在实际运用层面给学生以现实的指导。

(二)课堂教学行为训练

课改实施中,我们会发现单纯的集中培训学习对教师的个体专业成长所起的作用有限:一是部分教师经过新课程培训后回到课堂上依然故我,按照过去的一套上课;二是部分教师将培训中学习到的教学设计原样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却“有形而无神”,无法取得实效。可见要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单纯通过理论培训、示范课、公开课、研究课、讲座等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理论的培训必须有行为的训练作为后续支撑,唯有不间断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进行课堂教学行为设计和行为操作训练,才能将新课程理念最终落实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设计和行为操作训练可以通过操练课来达成。

操练课是将实际课堂操练和模拟微观操练结合起来对老师进行课堂教学行为训练的一种方法。它以训练教师课堂设计能力和操作技能为重点,把教学观念转变和教学行为转变结合起来。操练课的运作包括课前准备、编写教学活动设计、实际课堂操练、课堂观察记录、评价研讨、修改方案、重新上课等程序,操练的教学行为有口语技能、教态技能、组织引导学生的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激励策略技能、使用各种媒体的技能、提问技能、课堂反馈技能、课堂机智等,江苏省职教德育教科研中心组正在进行的“微课堂”活动就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课堂教学行为训练。

(三)课堂教学反思训练

教师职业是充满创造性的工作,其背后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内涵、教育人文内涵、教育伦理内涵,关注的是生命发展的大智慧。只有当教师自觉对自己进行完善的时候,才能关注到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富有生命的价值。而教师的这种自觉完善需要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性教学训练实现反思性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针对中职德育新课改实践发展,课堂教学反思训练的有效方式包括进行教学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学日志研究和以实践研究为特征的课题研究。不同于纯理论性质的论文和课题研究,这种课堂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将其纳入教学实践中的一个环节,在反思教学中教师方能学会将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方能对教学内容做出独立的反思性决策,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四)校本研修做优做实

在我市中职德育教师师资培训中存在这样一个脱节现象,即基于市职教教研室层面的市级教研、基于教师个别研究层面的个体研修和居于这两者中间的校级层面的校本研修没有实现有机的一体化联系,主要原因是校本研修没有扎实开展。

校本研修着眼于对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共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教师个体和群体共同成长为特征,并具有鲜明的校别特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主要在以学校为单位的在职阶段,通过扎实开展校本研修,能有效营造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文化氛围,推动教师持续有效地开展“聚焦课堂”的教学研究并能贯彻整个职业生涯,这是市级层面和个人层面的教研无法达到的。

篇8

关键词:生物 教学 问题 策略 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253-01

一、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教学方法的选用

传统的讲授法能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知识信息,但学生缺乏亲身体验,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存储,难易转化成学习能力。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把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的发现、探究、实践过程,使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主要问题不在于教学方法,而在于学生的基础。例如:备课时计划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回答一些简单问题,预计3-5分钟可以解决,可实际上花10分钟,还达不到预期效果,原因是学生阅读速度慢,归纳能力差,主动性不够。若进行小组讨论,就等于给了说闲话的机会。因为我校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习惯于接受式学习,没有形成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

鉴于此,我采取随内容选教法的策略。如学习内容需要某些知识背景时、新知识不能被学生原有认知接纳时、学生碰到疑难问题自己不能解决时,就采用讲授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掌握的内容,就引导自学。自学尽量因势利导,不扼杀学生学习兴趣,浪费即将生成的课程资源。如在做“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实验时,我还没讲完操作要领,有些学生就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操作了,提醒注意也不管用,我就 “放任自流”,等他们在操作出现“什么也看不见”的问题时,我一边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一边向全班倡议:“谁能来帮助解决?”真有同学主动去帮助。“问题出在哪里了?”回答是“转换高倍镜时调了粗准焦螺旋”。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又认识到了规范操作的重要性。教学的目的是利用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和能力,而不是急于得出结论。

二、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学内容的取舍

新教材中每节内容知识点多、容量大,有些知识点教材中陈述简略,“课标”却要求较高,练习中也出现深、广、细的特点。依据新课标备课,需要补充的内容较多,课时不够,也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负担。面对我校学生基础差、习惯差、不想学、不会学的学情,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又成为难题。

新课标要求教师立足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可增减或超越教材。我通过仔细研读教材和课标,觉得对有些内容可作适度的调整,对于应用性强,内容零散或难度较大的知识点,降低要求,不再拓展;对于理论性、规律性较强的重点内容,适度拓展,并花时间讲清、讲透,板书力求全面、细致。例如,“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课本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一带而过,对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矿物质、水等因素的影响只字未提,复习题中这些内容又频繁出现,所以上述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必须作全面的补充。

三、学生的认知水平与问题探讨的实施

生物新教材中每节课前都有【问题探讨】,有些探讨的问题确实起到了设疑、激趣、导入新课的作用,可有些问题设置较难且偏,针对我校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过高,开展问题探讨效果不好,加之内容多、课时紧,讨论就成了走过场。况且每节课重复同样的程序,学生易产生 “兴趣疲劳”,失去探讨的初衷。

鉴于这种情况,我对【问题探讨】中的较难问题,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急于纠正或直接告知答案,而是留下“悬念”,激励学生“学完本节课后,就会迎刃而解”。让学生带着疑虑、悬念和迫切想知道正确答案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待到时机成熟,再回过头来让学生自己更正或补充。留“悬念”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激发了他们的主体意识,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学生的基本技能与探究实验的设计

探究实验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原来的生物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探究实验呈现生物科学技术的特点,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智能开发,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主体意识,增加了实践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实验设计是探究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集知识、能力、创新思维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由于学生基础薄弱,所以完成探究实验问题很多。如在做探究“影响酶活性的环境因素”的实验之前,我对一般的探究历程做了简要介绍,并提出依据所学知识完成探究历程的前三步,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全班分成6个组,每组任选一个环境因素(温度或PH值)进行设计,要求组内选定负责人、发言人和记录员。用了两个课时,只有两个组做完了,但设计的实验步骤不明确,方法不得当,过程不具体。可见学生还不具备设计实验的基本技能,部分学生对探究实验有畏惧心理,我只好写出范文让他们模仿。万事开头难,我坚信只要坚持下去,不怕麻烦,不怕失败,耐心引领学生多思考、多探究,领悟科学探究方法,掌握探究过程,学生一定会喜欢探究实验!

五、学生的自信心与教师的爱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心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是其自觉行动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我所带班两位同学的转变对我启发颇深。杨某上课不听讲,不记笔记,属于乖巧但无学习激情的一类。王某精神萎靡,上课睡觉,常忘带书,属于外蔫内刚型。有一次,王某又爬桌睡觉,我拍了他一下,厉声说:“王某某,你怎么每堂课睡觉!”他唬着脸说:“我不是王某某!”我看他态度强硬,立刻意识到张冠李戴了,这个王某某是班上学习差而懒散的学生。当时我很尴尬,但我黯自欣喜,他还有自尊!

在学习“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时,好多同学都不会写杂合子(F1)自交所得子二代(F2)的基因型,这就意味着没法继续分析、解释实验结果和相关计算了。于是我决定本节课集中解决书写遗传图解这一“拦路虎”,分层突破(学生分为A、B、C三层)。先引导写出两个亲本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的基因型(YYRR和yyrr)及产生的配子(YR和yr),再写出杂交子一代(F1)的基因型(YyRr),然后让A层学生说出F1自交时产生的雌雄配子(YR、yR、Yr、yr),再让学生重温自由组合定律,使C层学生理解四种配子的来历。在开始写(F2)基因型时,我示范了一组,然后叫杨某到黑板上写第二组,其余同学自练。叫一A层学生讲评,同时我很夸张地在对处画了个大对号,在错处画了个小错号,这时同学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杨某乐了。在第二天的课上用一道题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点名王某到黑板上来做,他很紧张,无从下手,我轻声点拨,他顺利写完,我让杨某点评,他居然指出了王某书写中的不规范,我很高兴的表扬了他,并对王某提出“只要注意这一点点不足就好了,希望你努力,好吗?”他愉快地回应“好!”从王某喜悦的脸上我断定叫错名字的不满化解了。为了让他俩树立起来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得到强化,上课时对他俩多提问、多暗示、多鼓励,课后多谈心。随着他俩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篇9

【论文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提问艺术”的运用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问题教学为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本文拟通过结合平时教学实践,对“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浅见。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借鉴早期新课改实验学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浅见。

一、“提问艺术”的重要性

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究、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可见,这种“问题教学法”具有三大鲜明而独特的基本教学特征: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必须重视“问题的设置”,通过运用“问题教学法”和“提问艺术”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从而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改理念,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问艺术”的运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教师的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提问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和开放性。有效性提问方式多种多样,如检查式、固设悬念式、抛砖引玉式、引导式、创设情境式、反问式、扩展式、层递式、联想启智式。有效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适度性原则

提问的适度性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问题难度要适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应注意在不同的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所差别,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提问时机要适度。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多用疏导性、铺垫性提问,注意知识的梳理性,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每一框都有它的逻辑思路。再次,问题数量要适度,提问要适量,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师要抓住知识关键点、学生的兴趣点,注重突破重点难点,击破考点疑点,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道插主旨的就不绕弯子,坚决克服“问题战”“满堂问”的形式。

(三)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就是说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即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多向后进生提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多向尖子生提一些发展思维的问题,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四)鼓励性评价原则

鼓励,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对一个学生的积极成长,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师鼓励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实事求是,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心灵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对那种“你真棒”“你太聪明了”之类的廉价而空泛的表扬并不领情,他们更想要的是充满真诚的、艺术化的鼓励。

(五)生活性原则

教学提问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生活,新课程教学要求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或以耳闻目睹身边发生的事件导人,或以社会热点话题铺垫,或以具有轰动效应的国际爆炸新闻烘托,领悟生活,进人社会,感受现实,引发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受感染,激发心灵震撼。

三、“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创建活跃的答问氛围

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会形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共鸣。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意味着教师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并提出相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感悟。课堂提问贴近生活,有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积极回答教师们的提问。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学习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正如西方古代哲人所说的: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又如中国古代哲人所说:实践出真知。体验性学习使学生重新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体验性学习使教学效果因体验而更有成效。陶行知先生说:“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尽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原理。

(二)把握提问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必须关注教学中学生不断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创新,及时关注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做“文章”,调整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当前在判断是否是有效教学时,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的目标,而应在此基础上更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

(三)用启发提问实现“撑杆跳”

孔子的“不愤发不启,不徘不发”告诉教师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瓤一在上个学期必修4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先是提出问题:“田忌是怎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赢得比赛的最终胜利?”然后层层诱导启发学生思考“田忌不在意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最后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必须做到三点: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三个和尚没水喝”与“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不同结果,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强化。

(四)“金口”少开,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教师要学会反主为客,答疑解惑,调节学生“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一)强化问题意识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创新始于问题,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导致新的问题发现与突破。所以强化教师新的问题意识及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成功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教师要保护、引导并激发学生对新情况、新变化的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容忍学生对既有的、权威的观点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由继承然后创新。

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如果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低,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备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高,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徒劳无益。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坚决避免“果子”挂得太高或太低,或学生怎么“跳”也摘不到或不用思考就可以脱口而出,减少“无用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这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内驱力,调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接受知识时思维的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效提问,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为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教师应该事先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如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清楚明白。

再次,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要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联系不紧密,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与教学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的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共享,作为学习的重点。

(二)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习心理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感觉一思维一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二是感受、情绪一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感情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而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也是和他们一起分享、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体现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的发言权,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人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达欲望。这正如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同时,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二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10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学问题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56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和深化,高中英语教学方面的教学问题,越来越凸显,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对于高中英语课程的任课教师而言,如何对自身的英语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审视和反思,发现其中隐藏的教学问题,提出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切实改进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成为高中英语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中英语学习对于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英语学科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和英语运用水平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高中学生经过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英语课程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英语知识储备和积累,具备了进行英语课程学习的能力和水平。但是由于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学习难度较大,涉及的英语知识面较为广阔,对于学生的英语词汇记忆能力和英语语法学习能力等,提出了更好的学习要求。因此学生在进行英语课程学习时,仍然容易遇到学习困难,形成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对此,教师作为高中英语课程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对于学生的英语课程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在现阶段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由于自身存在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局限,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真正的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指导。从而影响学生英语课程学习质量的改进和完善,导致高中英语课程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给学生的英语课程学习以及今后在英语学科方面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和作用。面对这种教学实际,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英语教学时,应该不断对自身的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英语课程学习实际和学习要求等进行观察和反思,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切实改进教学现状,提升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一、现阶段高中英语课程的主要的教学问题

1.教师的课程教学理念过于陈旧、单一。在向学生进行英语课程教学时,往往将教学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对于高中英语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分析上,很少或者忽略对课程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进行创设和营造。一方面使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呈现出一种压力、紧张的教学状态,不利于学生融入课程教学之中,进行有效的英语学科知识学习。另一方面使高中英语教学呈现出很大的教学局限性,不利于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影响学生英语课程学习水平的提升以及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

2.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课程教学时,往往习惯于将英语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英语词汇教学、英语写作教学、英语阅读教学等进行独立教学。这割裂了各个教学环节之间所具有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使学生背负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影响学生形成正确而完整的英语课程学习提心,进而影响高中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改进。

3.在英语课程的作业设计和评价方面,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及教学时间的限制,在进行英语作业设计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进行英语练习,巩固英语课程学习成果,习惯采取“题海战术”,强迫学生进行海量英语作业练习,导致英语课程作业设计存在重数量而轻质量的问题和缺陷。同时教师在进行作业评价时,为了节省课程教学时间,很少对学生的英语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指导,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作业完成状况,以及课程学习情况的清晰认知,影响了学生英语课程学习质量的改进和提升。

二、解决高中英语课程教学问题的相关策略

1.重视英语课程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营造,以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为先导,引导和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绪,迅速的集中学习精力,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提升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动性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英语课程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僵化、枯燥、压抑的英语课程教学氛围进行改良和调整,使学生能够放下英语学习的抱负和不良学习情绪,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更好的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和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和配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播放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视频或者图片,从而使学生在这种教学氛围的感染之下,快速的集中学习注意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树立高中英语课程的整体性教学理念,拉近英语课程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距离,密切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各个英语教学环节能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升。高中英语教学中各个教学环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影响、彼此支撑,共同构成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总体内容,共同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改善和提升。因此教师应该从教学整体性理念出发,使英语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能够相互渗透,提升英语课程的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一方面应该向学生进行阅读内容的分析和讲解,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另一方面应该以英语阅读文本作为教学载体,ζ渲械挠⒂锎驶愫陀⒂锓ㄓ锝行必要的讲解和分析,从而使学生的英语词汇、英语语法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综合素养和学科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