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基本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管理基本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康管理基本制度

篇1

一、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一)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效

抓住投入补偿、采购供应、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等关键环节,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各项政策措施。做好基本药物制度监测评价。开展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助资金考核结算。分析解决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中的“短板”和“瓶颈”问题,充实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

(二)促进基本药物制度有序拓展

有序推进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没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社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落实基本药物制度,确保每个社区都有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落实乡村医生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各项政策。

(三)完善基本药物采购供应机制

全面实施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坚持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协调机制,对临床必需的短缺药品从供应、使用、结算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管。定期了解基本药物采购供应情况,建立药品采购供应责任约谈和不良记录公示制度,严格执行诚信记录和市场清退制度,保障基本药物及时供应和资金支付。

(四)加强基本药物合理应用监管

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合理用药培训、《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扎实推进处方点评工作,定期公示处方点评结果,将基本药物学习培训和规范使用情况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内容,促进基本药物合理应用。

(五)扎实推进基本诊疗路径管理

继续落实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增加基本诊疗路径管理病种,扩大路径实施范围,开展路径知识培训,开展以路径管理质量和数量为对象的绩效考核,建立路径管理质量监测和绩效评估体系。

(六)推进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建设

落实医疗机构入网登记,扫码器和数字证书的配置,完成系统联调联试和操作培训,实现扫码药品(疫苗)信息数据上传到国家药品监管网。依托区域卫生信息服务平台,使药品(疫苗)信息能够及时流转,并能与药品采购使用、阳光医药网上监管等现有卫生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实现药品(疫苗)生产、供应及使用全程电子监管。

(七)加强药政管理专业队伍建设

推动贯彻“十二五”药师人才发展规划,落实药学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注重执业素质培养,提升药学人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八)统筹协调做好其他药政工作

按照医改工作要求,对全县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评价考核,确保基本药物制度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协助有关部门和股室贯彻落实药品安全责任制度,加强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管和不良反应监测。及时政策信息,沟通交流经验做法。

二、着力推进基层卫生改革发展

(九)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网络,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独立法人设置。开展全省乡镇卫生院名单重新确认工作。

(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

启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管理年活动,开展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示范村卫生室”创建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

(十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2014年3月—11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化、业务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及信息共享化活动,不断提升全县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四化一提升”活动。继续做好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建设试点工作,对2011、2012年项目建设工作进行考核验收。

三、切实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十二)全面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

严格按照乡村医生各项补助经费发放时间节点和发放比例及时足额发放到位,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40%的工作任务和项目经费交付给乡村医生。落实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标准由每人次6元提高到每人次9元的补助政策。确保乡村医生各项补助经费按时足额到位。

(十三)加强村卫生室建设

按照国债资金村卫生室建设项目要求,对村卫生室业务用房、设备购置进行标准化建设,努力消灭“空白村”。

(十四)积极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在“行政业务统一管理、技术流程统一规范、药品器械统一采购、绩效考核统一执行”基本型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向人员、财产、财务统一管理的紧密型一体化管理模式发展。鼓励各地村卫生室由政府或集体举办,乡村医生由乡镇卫生院实行聘用制管理,乡村医生社会保障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

(十五)开展乡村医生执业再注册工作

依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开展乡村医生执业再注册并按要求做好注册信息备案工作。

四、认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十六)加强健康档案管理

按照国家规范的要求,继续健康档案电子化、规范化管理工作,并由当前以个人为单位的电子档案逐步过度并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电子档案管理。为规范纸质档案管理,各单位要建立健康档案室,购置档案柜,由卫生局统一印制健康档案盒,对健康档案装盒进行管理。

(十七)做好重点人群的管理工作

一是将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与预防接种结合起来;二是将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与孕产妇信息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三是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与专业机构信息共享结合起来;四是将高血压和糖尿病人的筛查与临床工作结合起来;五是实施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行动计划,落实高血压和糖尿病“体检、巡诊、健教”三方面10项防治措施;六是做好重点人群的动态管理与服务。

(十八)继续推广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

到2014年底,开展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乡镇卫生院达到50%,以县为单位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促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落实。

(十九)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

建立健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项目协调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专业机构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职责、任务。加强日常监管,做到县级综合督查每半年不少于一次,县级业务主管单位指导每季不少于一次;乡镇卫生院督查村卫生室每月不少于一次的“111”督查机制。同时继续实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展监测、月度报告和月通报制度

篇2

20xx年农村卫生工作计划(一)为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的“脏、乱、差”问题,促使我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素质明显提高,从而进一步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步伐。现结合我村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xx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村容整洁”为目标,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我村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素质,努力实现我村整体面貌有大的改观。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针对目前我村环境卫生状况普遍不理想、群众的卫生意识不强等现象,围绕“村容整洁”这个目标,将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提高我村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具体做法有:

1、出一期关于环境卫生知识方面的宣传,农村环境整治宣传标语;

2、在宣传栏张贴环境卫生方面的宣传画,悬挂宣传标语;

3、向广大农民群众派发环境卫生知识方面的宣传资料;

4、利用学校的宣传阵地进行环境卫生知识宣传,发动学校学生清洗墟镇乱张贴的广告,营造爱国卫生的氛围;

5、发放致居民商户的一封信,宣传环境卫生和健康方面知识;

(二)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成立工作机构。

1、为加强该项工作的领导,成立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 组 长:

成 员:

2、明确职责,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村环境卫生,垃圾清运,监管全村卫生环境,将全村环境卫生整治作为今年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作去抓,积极协调、加大监督力度,力促我村环境卫生整治有大改观。。

3、要做好村容整治的长远规划,特别是宅基地、电网、电视线路、供排水设施等要统一规划,对违反规划乱建乱搭的建筑物,报上级政府将依法进行拆除。

(三)加大环境卫生监管力度

要加强督查,务求实效。我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历时多年,任务繁重,为使整治工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要在不断完善自查机制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奖惩措施,每月逢农历九日组织专人进行全村环境卫生大检查,发现未清扫的,将对负责该责任区的保洁员予以通报批评,并在年终实行工资考核制度,以确保整治工作有序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对工作积极主动、进展迅速、完成任务好的,要给予通报表扬;对推诿扯皮、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要给以通报批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组既要按照各自工作职责认真抓好指导,又要组织力量加强对整治活动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加强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加强舆论监督。为维护我村环境卫生,保持村容整洁共同努力。

20xx年农村卫生工作计划(二)20xx年全县农村卫生工作紧紧围绕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一中心任务,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要求,进一步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努力提高基层卫生工作水平。

一、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一)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效

抓住投入补偿、采购供应、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等关键环节,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各项政策措施。做好基本药物制度监测评价。开展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助资金考核结算。分析解决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中的“短板”和“瓶颈”问题,充实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

(二)促进基本药物制度有序拓展

有序推进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没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社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落实基本药物制度,确保每个社区都有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落实乡村医生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各项政策。

(三)完善基本药物采购供应机制

全面实施20xx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坚持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协调机制,对临床必需的短缺药品从供应、使用、结算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管。定期了解基本药物采购供应情况,建立药品采购供应责任约谈和不良记录公示制度,严格执行诚信记录和市场清退制度,保障基本药物及时供应和资金支付。

(四)加强基本药物合理应用监管

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合理用药培训、《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扎实推进处方点评工作,定期公示处方点评结果,将基本药物学习培训和规范使用情况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内容,促进基本药物合理应用。

(五)扎实推进基本诊疗路径管理

继续落实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增加基本诊疗路径管理病种,扩大路径实施范围,开展路径知识培训,开展以路径管理质量和数量为对象的绩效考核,建立路径管理质量监测和绩效评估体系。

(六)推进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建设

落实医疗机构入网登记,扫码器和数字证书的配置,完成系统联调联试和操作培训,实现扫码药品(疫苗)信息数据上传到国家药品监管网。依托区域卫生信息服务平台,使药品(疫苗)信息能够及时流转,并能与药品采购使用、阳光医药网上监管等现有卫生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实现药品(疫苗)生产、供应及使用全程电子监管。

(七)加强药政管理专业队伍建设

推动贯彻“xx”药师人才发展规划,落实药学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注重执业素质培养,提升药学人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八)统筹协调做好其他药政工作

按照医改工作要求,对全县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评价考核,确保基本药物制度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协助有关部门和股室贯彻落实药品安全责任制度,加强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管和不良反应监测。及时政策信息,沟通交流经验做法。

二、着力推进基层卫生改革发展

(九)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网络,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独立法人设置。开展全省乡镇卫生院名单重新确认工作。

(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

启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管理年活动,开展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示范村卫生室”创建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

(十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20xx年3月—11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化、业务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及信息共享化活动,不断提升全县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四化一提升”活动。继续做好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建设试点工作,对20xx、20xx年项目建设工作进行考核验收。

三、切实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十二)全面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

严格按照乡村医生各项补助经费发放时间节点和发放比例及时足额发放到位,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40%的工作任务和项目经费交付给乡村医生。落实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标准由每人次6元提高到每人次9元的补助政策。确保乡村医生各项补助经费按时足额到位。

(十三)加强村卫生室建设

按照国债资金村卫生室建设项目要求,对村卫生室业务用房、设备购置进行标准化建设,努力消灭“空白村”。

(十四)积极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在“行政业务统一管理、技术流程统一规范、药品器械统一采购、绩效考核统一执行”基本型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向人员、财产、财务统一管理的紧密型一体化管理模式发展。鼓励各地村卫生室由政府或集体举办,乡村医生由乡镇卫生院实行聘用制管理,乡村医生社会保障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

(十五)开展乡村医生执业再注册工作

依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开展乡村医生执业再注册并按要求做好注册信息备案工作。

四、认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十六)加强健康档案管理

按照国家规范的要求,继续健康档案电子化、规范化管理工作,并由当前以个人为单位的电子档案逐步过度并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电子档案管理。为规范纸质档案管理,各单位要建立健康档案室,购置档案柜,由卫生局统一印制健康档案盒,对健康档案装盒进行管理。

(十七)做好重点人群的管理工作

一是将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与预防接种结合起来;二是将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与孕产妇信息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三是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与专业机构信息共享结合起来;四是将高血压和糖尿病人的筛查与临床工作结合起来;五是实施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行动计划,落实高血压和糖尿病“体检、巡诊、健教”三方面10项防治措施;六是做好重点人群的动态管理与服务。

(十八)继续推广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

到20xx年底,开展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乡镇卫生院达到50%,以县为单位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促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落实。

(十九)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

建立健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项目协调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专业机构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职责、任务。加强日常监管,做到县级综合督查每半年不少于一次,县级业务主管单位指导每季不少于一次;乡镇卫生院督查村卫生室每月不少于一次的“111”督查机制。同时继续实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展监测、月度报告和月通报制度。

篇3

基层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基层卫生服务,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以维护居民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需求为导向,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患者、残疾人、低收入居民为重点,以解决基本卫生、满足基本保健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卫生服务。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4年多来,我中心研究并探讨基层服务环节管理,在应用中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将做法总结报告如下。

一体化管理模式

质量控制一体化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督导检查制度、医疗信息社会公示制度,加强“三基三严”训练,建立医护人员的培训考核制度,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加强基础医疗和护理管理,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强化对医院感染、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建立综合评价指标,对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成情况定期进行督导考评,与绩效考核挂钩,以便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形成监督、考核、评价一体化管理。

药品、财务、后勤保障一体化管理:社区办、药剂科、财务科共同协商与合作,药剂科由专门药剂人员对社区药品进行集中管理、集中统配、集中盘库,做到一体化、规范化管理。后勤保障积极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活动所需物品、人员运送等工作。

科研、教学、培训一体化管理:与二级以上的医院合作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科研教学工作,并利用其他社会资源,开展各项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医院、有利于基层卫生服务科研工作的合作项目,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

环状管理模式

院前急救、双向转诊、疾病环状管理:合理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建立中心与医院之间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开通绿色通道,开通服务热线,优化双向转诊流程,畅通预约转诊路径,保证患者基本医疗的分流,实现社区首诊就医和分级医疗,使就医格局趋于合理;医院体检中心开展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健康体检项目,实行体检套餐、健康体检超市等优惠制度,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

家庭-社区-医院-社区-家庭环状无缝式管理: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随访在家中无缝式管理。关注患者健康,为患者全面康复提供全方位、连续。充分体现基层卫生服务对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

健康促进慢性病管理双环状管理模式:医院的健康教育部门与社区联手共建,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针对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规范化管理,有计划的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以社区人群及其生产、生活环境为对象,以社区人群健康促进为目的,找出影响健康的因素,分析疾病与有关变量的关系,作出社区诊断,为决策和计划管理提供依据,进而实施一系列的干预措施。

家庭访视是实现环状管理的重要途径:辖区居民出院后建立随访制度;慢性病患者的规范管理;上门服务,如电话预约、送医送药;办理家庭病床的患者;随着老龄化及疾病谱的变化,应邀前往有增无减;急诊服务与转送。遵循“医乃仁术”的古训,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服务品质,不忘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人在社区,心在社区,感情投入在社区,健康服务在社区。

创新服务模式

创建俱乐部,2010年10月21日成立建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俱乐部。明确了举办俱乐部的意义、理念、宗旨。目前有1500位辖区内中老年人办理了健康俱乐部会员,每季度举办1次健康大讲堂,深受居民好评。中心将社区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和健康运动积极结合起来,让中心和老年人的组织有机的结合,使老年人健康积极快乐的过好每一天。

组织健康角。协调各级组织,组成了社区干部、志愿人员、慢病患者参加的在社区活动的健康角组织,暂建立了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每月活动1次,每次约1小时。通过“医患合作”、“患者互助”,提高居民对慢病的知晓率和控制率,提升了慢病居民自我管理能力。

实施大协作。根据我中心与医院紧密相连的特点,制定了方便患者、资源共享,共利互赢的双方协作工作思路,制定了房屋调剂使用协议书、大型医疗设备共享使用协议书、人力资源共享协议书(专家、教授)等。协议得到了当地卫生部门的认可,密切了关系,促进了工作。

篇4

经过实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影响广大居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实施干预,有效防御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使城乡居民逐渐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到年省定根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要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到普及,城乡人群之间享有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显着缩小,城乡群众免费获得省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到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体系基本完善,重大疾病和关键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掌控,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再一次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根据省级卫生、财政部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规范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等。

(二)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农村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新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预防出生缺陷,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检查等项目。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继续组织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主要包括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科普宣传,避孕方法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实施避孕节育和恢复生育力手术,随访服务,开展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及避孕药具不良反应诊治等。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通过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通过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组织实施。各相关单位要加快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强化医院依法承担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救治等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之间的工作联系,强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院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实现功能互补、防治结合和中西医并举。

(二)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大力培养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的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切实提高其理论水平以及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各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要转变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定期深入工作场所、学校、社区和家庭,开展卫生学监测评价,研究制定公共卫生防治策略,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深入家庭,全面掌握辖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主动采取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实行团队服务和责任医师制度,将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相结合,强化对居民的健康管理,有效控制主要健康危险因素的危害,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三)完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

要根据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目标,完善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逐年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不低于20元。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服务性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开展业务所需的工作经费根据任务和经费标准确定,由政府根据服务开展情况核拨。政府对村级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给予合理补助,补助金额原则上不低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的30%。公立医院按规定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给予专项补助。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

(四)规范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

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规范。规范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保健及主要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要以重点人群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对象为切入点,逐步建立规范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积极推进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管理。要积极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技术和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完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制定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

(五)强化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

根据省级卫生、财政部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和方法,制定县、镇、村三级考核评价机制,县政府每半年要对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评估,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项目资金和财务管理情况、项目实 施效果等进行全面考核评估。各镇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制度,考核履行职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社会满意度等情况,将考核结果与核拨经费、年度工作绩效挂钩。各镇要注重群众参与考核评价,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考核情况应向社会公示,将考核与社会监督结合起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行百分制考核,根据考核评价标准,凡总分达到98分为优秀,达到80分为合格。对成绩优秀的予以表彰;对成绩合格根据考评结果确定补助系数,核定补助;对考核评价不合格的,不予补助。

要进一步深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岗位聘用、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积极推进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绩效工资分配要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奖勤罚懒,合理拉开差距,形成促进工作任务落实的有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要把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和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落实,有效控制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增强全民健康素质。

(二)科学规划,加强管理。

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健康需要要做好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认真组织落实,加快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

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制度。

篇5

请各位领导评议,现将卫生局履职承诺情况进行简要汇报。请全县人民监督。

一、“及年发展思路

以省长调研时提出的五个满意”为标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后发加力、赶超进位、绿色崛起”总体思路,扎实践行“四处”工作理念,以加快转变卫生事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构建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目标,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天职,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勇当全省医改标兵,真正让全县群众“少得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二、承诺目标

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时期。全面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着力构建现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新建五马山工业园区医院、县急救中心、卫生监督所等项目。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个人自付比例降至30%左右,全县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岁以上,床位数、专业技术人员数突破”双千“目标。

年重点工作目标:

一强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每村新(改、扩建一所标准化村卫生室,1全县500人口以上行政村。配备必要的器械设备。

责任人:

完成时限:年12月底

更新光机、超及必备的抢救设备。2为全县11所乡镇卫生院配备救护车。

责任人:

添置、更新四维彩超等大中型医疗设备10台件。3完成投资3910万元的县医院医疗综合楼主体工程建设。

责任人:

二开展农民健康促进工程

每个村卫生室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橱窗,4年内在80%以上的行政村开展健康知识宣讲。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

责任人:

并在全市率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5为全县50%以上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责任人:

每年免费常规体检一次;对确诊高血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6对全县65岁以上老人全部登记管理。每季度免费随访和体检一次,并给予健康指导;对孕产妇免费开展不少于7次的孕前及产后检查,对3周以内儿童免费提供不少于8次的保健服务。

责任人:

全年建成1000座卫生厕所,7结合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责任人:

完成时限:年10月底

三强力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提高乡镇卫生院运行活力。着力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8全面推行乡镇卫生院全员聘用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行政、人事、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等六个方面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责任人:

完成时限:年10月底

四活化人才培养机制

年内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2名,9制定优惠政策。外派进修人员20名以上,培养学科带头人5名以上,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不低于4项。

责任人:

每年免费接收50至100名乡村医生、50名以上卫生院人员进修,10建立县医院、中医院卫生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全面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

责任人:

五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县、乡级医疗机构新农合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0%和80%最高报销金额提高到5万元。11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人均筹资提高到230元。

责任人:

实现省、市级医院出院即报。推行新农合磁卡管理,12与市内28家省、市级医疗机构实现新农合报销联网运行。推广”一卡通“服务,方便群众就医。

责任人:

用于我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治疗,13与市第一医院联合设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医疗救助基金100万元。除新农合报销外,其它手术治疗费用全部由救助基金支付。

责任人:

三、保障措施

确保群众”少得病“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一抓好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重点由基本医疗向基本公共卫生过渡,开展以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为龙头的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设立公共卫生科,每村明确一至两名村医负责具体实施,并抽调专业技术骨干组成健康教育宣讲团,深入农村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教育居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同时完善各类传染病防控预案,加强监测和预警分析,及时处置各类疫情,严防重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从源头上确保群众少得病、少患大病。

确保群众”看得上病“为方便群众就医、让群众有地方看病,二抓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建设进程,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更新的基础上,将村卫生室建设做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村卫生室建设涉及150多个村,预计投资1800多万,将充分利用医改试点县的有利条件,通过跑部进厅、上跑三级,以及动员社会各界捐助等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并深入乡村调查摸底,协调解决建设用地,实行倒排工期、责任到人、挂图作战,打一场卫生室建设的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同时积极争取县急救中心、卫生监督所等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受益。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就医目标。

确保群众”看得起病“加强社会宣传动员,三抓好新农合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鼓励农村人口应参尽参,提高农民参合率。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不断扩展大病救治保障的病种范围,提高新农合的医疗保健水平。建立新农合资金运行预警机制,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严厉查处套取新农合资金的违法行为,确保基金使用安全。进一步完善门诊统筹制度,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实行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保证用药安全。乡镇卫生院实施零差率销售,最大程度地降低药品价格。

确保群众”看得好病“优化服务流程,四抓好医疗技术推广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把患者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患者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患者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以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赢得患者的信任。要充分发挥县医院的龙头作用,严格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实施分类管理,减少医疗风险。加强医疗护理核心制度落实,逐步实行电子病历管理,强化医务人员的进修培训、转岗培训、临床帮带,努力提高诊疗技术和服务患者的本领,让患者在县级医院享受到省、市级大医院的诊疗技术服务、就医环境和县级医院低廉的收费标准。同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使群众享受到便捷、廉价、有效的中医药技术服务。

篇6

关键词:共享发展;全民医保;城乡分割;制度统一

实现城乡居民医疗服务均等化和健康平等,是我国实现全民医保的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理念与目标

科学的社会保障理念是指导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准则,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更加公平及可持续的医疗保险制度,需要科学的社会保障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应成为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基本理念。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就是以公平正义为前提,以促进城乡医疗服务均等化为保障。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坚持共享理念,也是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公平正义不断扩大和提升的过程。因此,坚持共享理念,指导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也是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不能偏离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观念,更不能违背这些理念。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完善的过程。建国初期,我国建立了企业劳保医疗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制度,这两种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福利型的免费医疗制度。直到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决定》,国家正式明确了我国医疗保障由免费的福利型制度安排转向权利义务结合型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在农村建立新农合制度,这一制度是由政府和农民分担责任的现代医疗保险制度。2007年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制度层面正式提出我国医改的目标是:全民医保。全民医保的本质是人人享有医疗保障,实现病有所医。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多种行动模式。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上实行全民医保的国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以英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通过政府投入建立全民免费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全民医保;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要求全体国民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民医保。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情决定了我们搞不起全民免费型医保,只能选择社会保险型制度。劳保医疗、公费医疗之所以不能持续下去,从根本上说是“免费医疗”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的基本国情,改制转型是必然选择。社会保险型制度的特点在于能够适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和地区,在权利和义务直接结合的条件下,实现全民共建共享的医保目标。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三险一助”体系,即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与城乡医疗救助。“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全民医保”已经基本实现①。全民医保目标的实现,并不是简单的全覆盖。党的十指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全民医保制度建立必须坚持公平性、可持续性和适应流动性,这也是我国城乡医保制度整合必须坚持的目标。

二、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分割的问题与挑战

新医改以来,由于我国医疗卫生制度的历史原因和认识局限,当前医疗保险制度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同时又面临新的挑战。我国三大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城乡分割、制度分设。制度设置的不一致性导致不同制度在许多方面的差异,尤其是待遇水平差距较大,进而形成严重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城镇职工医保缴费和待遇水平最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较低;二是中东部发达地区医保体系发展更为完善,医疗保险待遇水平最高,中西部较低。这造成公平性缺失。在现行管理体制下,三大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部门不统一,城镇方面由人社部门管理,新农合由卫生部门管理。这种分块管理体制,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效率低下。这样的两套机制,两套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重复建设,不仅导致严重浪费,而且直接影响制度的公平性、运行成本和效率。由于三大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分割,管理分离,三大制度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造成重复参保、漏保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由于三大医疗保险按户籍、职业人为进行划分,制度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一方面会造成部分人员漏保,如流动性大的农民工群体,另一方面会造成人群随职业或户籍的变动难以实现医保转移接续;二是由于三大医疗保险制度管理部门不同,财政重复补贴,公共资源浪费,既损害公平又损害管理效率。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上述问题,亟须要通过制度整合来解决,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诸多的新挑战。一是对医疗保险制度公平性的挑战。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且差异很大,如何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面临巨大挑战。二是对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与疾病谱的变化使医保资金收支平衡面临巨大压力。同时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新药品、技术和科技发明以及生产服务成本增加,进而推动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财政收入增长减缓与城乡居民医保需求刚性增长成为现实矛盾,这些因素必然影响到制度的可持续性。三是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适应流动性的挑战。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规模越来越大,目前的流动人口规模大约在2亿至3亿之间,数以亿计的大规模流动人口,如何使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去适应,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三、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实行“人人享有健康保障”的全民医保,既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全民医保制度绩效的迫切需要。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制度规则的内在要求。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价值理念是公平、正义、共享,其基本特征在于制度的统一性、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其中制度的统一性是最基础的,没有统一性,公平性等都无从谈起。从我国目前三大医疗保险制度来看,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极其相似,两项制度的筹资机制都是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结合,而且都是定额缴费,但缴费水平、财政补贴和待遇水平不同,从而形成两大群体医疗受益权不平等,而将两种制度整合可以消除制度之间的不平等,分割的医保制度安排不仅有损公平,也会减损效率,并会形成许多不良后果。因此,尽快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并适时推进与城镇职工医保的整合,最终建立统一的全民医保制度,既是我国医保制度的改革目标,也是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也是提高全民医保制度绩效的迫切需要。如前所述,我国目前“三险一助”的医保体系存在制度分设、管理分离、机制缺陷,带来重复参保、重复补贴、重复建设,既损害了制度公平性又损害了管理效率,既造成了严重浪费,又给百姓带来诸多不便,既影响了全民医保制度的稳健运行,又为制度的公平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因此,适应医保制度规则的内在要求,提高医保制度的保障绩效,必须理顺管理体制,整合经办机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监管,形成保障更加公平,管理服务更加规范,医疗资源利用更加有效的全民医保体系②。实现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构建覆盖全民的统一的健康保障制度,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已经具备整合的条件。一是政府的强力推进。十明确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各级政府对此非常重视,部分地区已经实施,并初见成效。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政府的全力推动这是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政治基础。二是经济基础坚实。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未来相当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家用于社保事业的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加,有条件为医保制度发展与整合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民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日益增强的政府财力和城乡居民的可支付能力,为推进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提供了经济基础。三是管理体系基本形成。随着我国各项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基础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为推进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奠定了制度基础。四是城乡民众的认可与支持。城乡居民对公平医保和平等享受健康保障具有普遍的诉求,支持和认可医保政策,为推进城乡医保制度的整合奠定了社会基础。因此,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是实现城乡居民公平的医疗保障权,促进医疗保险制度内在效率提高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全民医保目标的重要途径。

四、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路径与措施

如前所述,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目标是全民医保,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统一的全民健康保险制度。我国目前的“三险一助”体系,其中“三险”属于缴费型保险,由劳资双方或者参保人个人与政府分担缴费责任,“一助”属于社会救助范畴,完全由政府承担责任。由于各项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对象不同,统筹层次不一致,管理体制不统一,保障程度有差别进而导致整个医疗保险系统的公平性较差,管理运行成本高,效率低。因此,从我国“三险一助”医疗保险体系过渡到统一的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实现“三险合一”只能走渐进发展之路。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整合当前分割的制度安排,逐步推进制度整合,最终建立全国统一的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其发展路径是先把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整合为城乡居民医保,其次再把城乡居民医保与城镇职工医保整合为地区性全民医疗保险,最后从地区性全民医保发展到全国统一的全民健康医疗保险③。建设全国统一的全民健康医疗保险制度,不是简单的制度合并,而是涉及整个医疗保险体制机制改革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关键性的措施来保障。

(一)理顺体制,集中管理

医疗保障制度的整合与发展,必须要理顺医疗经办管理体制。消除不同部门分别管理,实现同一种制度安排由一个部门集中管理。根据我国现状,首先要理顺医疗保险行政管理体制,先将卫生部门管理的新农合职能划归人社部门,以确保该部门统筹规划并切实推进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其次,整合服务实施机制,取消城乡分立的医保经办机构,将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交由一个机构经办,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管理系统,以解决不同部门管理的不协调、难衔接等问题。再次,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的谈判机制。医疗经办机构作为“第三方付费”的主体,要充当广大参保人员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通过谈判,对医疗服务提供者进行必要的有效的监督,制约和减少不规范的诊疗行为和虚高的药价,完善医疗服务合同,促使其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④。

(二)统一制度,多方筹资

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即以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替代分设的城乡居民医保,在此基础上实现与城镇职工医保制度的整合,最终建立起覆盖全民的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三大保险制度的整合关键是筹资机制,筹资机制决定了基金标准和支付水平。整合后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筹资方面应与城镇职工医保的筹资机制一致,因为城镇职工医保的筹资机制更符合按能力缴费的筹资原则。2015年底,全国已有8个省级区域,其他省份的38个地级区域和其他45个地级区域的部分县实施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整合。实践中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统一制度,统一待遇”整合模式,以陕西神木、广东东莞为代表;二是“二加一”整合模式,即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江苏、广东等地区多用这一模式;三是“一制多档”整合模式,以重庆、成都为典型。即建立一个统一的制度框架,分档缴费,参保者根据各自的需要和能力自主选择⑤。因此,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统一的制度,筹资水平的确定是关键,必须从现行的行政确定方式,改变为科学的精算原则的确定方式,建立动态的费率调整机制。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医保资金的筹集水平在各地区差异较大,三项制度的统筹衔接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三项制度的整合可以先实行“一个制度,多种费率”,条件成熟后最终过渡到“一个制度,同等费率”,同时,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健全制度体系。

(三)完善机制,统一待遇

建立统一的待遇支付机制,是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核心内容。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起付标准,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和报销比例。理论上起付标准和统筹基金支付限额,应根据有效医疗需求形成的医疗费用分布来设置,但在现实情况中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往往难以确定“有效”的医疗需求。所以,起付标准和统筹基金支付限额的设置主要是根据实际医疗费用分布,由于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的刚性,报销比例的调整也应该慎重确定。“十二五”期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截至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80元,个人缴费水平相应提高。三项制度的最高支付限额均达到当地年平均工资、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当地居民人均收入的6倍左右,受益的公平性为三项制度的衔接整合奠定了基础⑥。因此,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必须建立统一的待遇支付机制,使全体国民获得均等的、高保障水平的全民健康保险待遇。

(四)“三医”联动,提升服务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医疗保险、医疗服务和医疗管理三方面,由于医疗保险属于人社部门,医疗服务属于卫生部门,医疗管理属发改委管理,难以实现联动改革。“三医”联动即是推动医院与医药改革跟上全民医保整合发展的步伐,全面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医保制度,政府对城乡居民的补贴越来越多,如果医疗行为不能杜绝过度医疗、药价虚高、重复检查等现象,医保基金再多也会被消耗殆尽。因此,医疗改革的核心是公立医院的改革。关键是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切断医生医疗行为和个人收入挂钩的链条,同时调动社会资源投向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领域,发展私人医疗服务,促进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均等化。完善医药领域市场化政策,尤其是在放开医药价格管制的情况下,必须完善医药市场规则,确保有序运行、公平竞争、严格监管。“三医”联动必须顶层设计、协调推进,才能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目标的实现。

注释:

①⑤⑥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②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号.

③仇雨临,翟绍果.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篇7

1 健康档案的内涵及意义

1.1健康档案的内涵 健康档案是指居民身心健康过程的科学、规范记录,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满足居民健康管理和自身需要的信息资源,是记录有关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统化文件。

1.2建立健康档案的意义

1.2.1有利于掌握居民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 以健康问题为中心的健康档案特别重视居民的基本资料,包括生物、心理、行为方面的背景资料,注重记录健康问题的形成、发展和转归过程中健康危险因素及其干预效果,有利于医生全面掌握居民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现状,为制定临床预防、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2]。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医生主动挖掘并掌握卫生问题和有效配置资源的最佳途径。

1.2.2有利于开展全科医疗服务 居民健康档案详细记录了居民的健康问题及相关危险因素,可以为医生提供一体化服务的工具;居民健康档案详细记录了居民基础资料,便于健康检查结果的前后对比;有利于主动发现健康问题把医生和医院从繁重的数据管理和系统规划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精力集中在提高医疗水平与质量,减少重复检查与过度医疗,有效改善医患关系,实现疾控和卫生信息的动态监管和统计,提供更多、更及时、更有效的卫生保健服务,产生新的市场[3]。同时健康档案的原始记录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可以为解决医疗纠纷或某些司法问题提供客观的依据[4]。

2 建立健康档案的方式与程序

患者就诊、入户服务、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相结合为城镇居民、农民居民以及流动人口建档,由医院门诊科室、住院部、预防保健科室负责,程序:建立档案,填写记录,发放信息卡,入户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 ,填写相应记录,装档统一存放。首次就诊者,医务人员应依据自愿原则为其建立健康档案;重点管理人群则主要根据当地政府部门有关重点人群管理要求,通过入户服务(访视或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门诊接诊等方式,由责任医务人员在居民家中或工作现场分期、分批建立健康档案[5]。为建档居民发放健康档案信息卡,嘱其妥善保管以备在复诊或随访时使用。首次建档完成后,可将健康档案存放于居民居住地所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

3 对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合理使用与管理

3.1对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合理使用 到医院复诊的居民出示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信卡,由医护人员(或导诊人员)根据信息卡信息调取健康档案并转给接诊医生。转、会诊患者,接诊医生应根据复诊情况,同时填写转、会诊记录、住院记录及时更新、补充相应记录内容;对于住院的患者,应在患者出院3d后进行随访并补充完整各项记录后存档。

3.2对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合理管理 按照国家有关专项服务规范要求记录相关内容,记录内容应齐全完整、真实准确、书写规范、基础内容无缺失[6]。按照防盗、防晒、防高温、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等要求妥善保管健康档案,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保证健康档案完整、安全。

3.3加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于基层医疗服务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多用户功能,可以拥有多个使用者,基本资料只需一次录入,避免了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康复和行政管理等记录中重复的内容,简化操作,提高工作效率[7]。也可以设置提醒功能,从而极大地方便社区的疾病监测和慢性病患者管理。

篇8

从实施洲开发策略要求出发,立足实际借鉴先进地区有益的卫生发展和改革经验,着手于实现人人享受基本医务卫生服务的目标,加强政府责任和投入健全制度体系,强化监督管理创新体制体制鼓励社会参与,创建覆盖全县城镇居民的基本医务卫生制度,加速卫生事业发展方式转换,不断提升我县居民的健康水平推进社会和谐。

二、目标任务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打造“健康”。

(一)到年,突出抓好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项工作,在全市率先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1、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参保(参合)率均稳定在97%以上。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每人不低于150元,新农合总体筹资水平每人不低于180元。进一步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加强大病补偿力度,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负担。

2、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取得明显成效。

在全县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健全。

在提高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水平的同时,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90%的乡镇(街道)卫生院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全县所有院前急救站(点)全部达到标准化水平,全面完成我县规划的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提升建设任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实现由政府补助和服务收费补偿,依据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由政府通过定额定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补助。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政府补助机制逐步健全。为乡镇(街道)卫生院招聘医学类本科毕业生。

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明显推进。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深入实施并达到规定目标要求。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底前全部完成15岁以下儿童免费补种乙肝疫苗工作;年、年为全县35岁至59岁的农村妇女及城镇下岗无业妇女免费进行一次宫颈癌、乳腺癌早期检查;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每年为农村孕前和孕早期妇女补服叶酸;按照上级要求完成为具备手术适应症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康复手术目标;每年完成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年底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装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得到较好保障,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以后每年具体补助标准按上级要求落实。

5、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

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逐步推开。

(二)到2015年,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三、具体工作措施

(一)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改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设施条件,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机制。规划建设相对独立的县人民医院传染病病区,提高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水平。加强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完善城乡急救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综合协调,依法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适应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

大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街道)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完善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作支援制度。大力扶持中医药发展。进一步完善县、乡镇(街道)、村三级中医服务网络。

(三)加快建设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提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健全新农合管理体系,建立动态发展的筹资机制,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水平,适当增加农民缴费比例。进一步完善补偿方案。通过扩大门诊统筹覆盖面、降低起付线、提高封顶线等措施,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增加县级大病补偿资金额度,提高大病补偿比例,有效缓解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四)稳步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严格执行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基本药物由县卫生主管部门统一招标、统一配送,降低采购成本。按上级要求,对乡镇(街道)卫生院、村卫生室给予药品收入专项补助。

(五)改革管理、运行、监管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规范运转。

建立规范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事分开、管理科学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强化医疗卫生行政执法职能,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测网络。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准入和运行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

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

(六)落实政策保障措施,促进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有效减轻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逐步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提高县级医院的财政拨付比例,对其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形成规范合理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

篇9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和成效

近年来,丽水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创新改革,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效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的长足发展。一是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框架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设置率分别为94%、53%。二是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近年来新建(扩建)乡镇卫生院82家,新建医疗用房3.1万平方米,修缮医疗用房1.5万平方米。三是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有新进展,现有乡镇卫技人员2905人,大专及以上学历1113人,中级及以上职称282人,村卫生室从业医生1114人。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能力稳步提高。新农合覆盖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的较高水平,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也逐年提高,目前人均筹资达到300元以上。去年以来,农村公办医疗卫生机构分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药品价格总体降幅31%~49%,使群众普遍受益。五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明显提高。三大类12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以县为单位综合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城乡居民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平均期望寿命77.37岁,比全省平均高0.67岁。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与城镇相比,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显薄弱,农村人口健康水平差距明显,而且城乡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一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资源配置失衡。在农村,总人口占80%以上,而卫生资源却不到10%,反差明显。丽水市区医疗卫生条件从全省整体看也不显落后,但广大农村地区差距就比较大。全市医疗卫生固定资产28亿元,农村仅占1.6亿元(原始名义价)。现有乡镇卫生院不少功能缺失,无法承担基本医疗服务。村级医疗卫生网底更为薄弱,相当多的村办卫生室名不符实。二是农村卫生投入不足,农民医疗负担偏重,以致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时有发生。全市财政投入卫生事业经费中用于农村的比重仅为27.6%,农民医疗实际自负70%以上。据世界卫生组织调研,患者自费比例达70%以上,因病致贫情况就会很高(5%以上)。三是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薄弱,基本设备短缺。乡镇卫生院25%未配齐“新五件”,87%未配齐“新六件”,绝大多数村级和部分乡镇卫生机构仅限于“老三件”,难以有效满足农村基本医疗需求。四是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滞后,整体素质偏低。乡镇卫技人员中高级职称和本科学历不到10%,无职称和高中及以下学历还有20%以上。同时,由于农村条件艰苦、收入偏低等原因,农村卫技人才外流严重。五是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偏低,管理不尽人意,存在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与基层医疗机构“门庭冷落”的明显反差。国际经验表明,医疗卫生资源利用量科学合理的结构应呈“金字塔”形。从国际看,60%~80%在基层机构,20%~40%在大医院和专科医院。而我们正好相反,呈“倒金字塔”形,从而加剧了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六是部分地方对农村卫生存在认识偏差,改革推进不平衡,存在试点县全省典型与部分地方进展缓慢的明显反差。对新一轮农村医改,部分地方存在观望、畏难情绪,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改革推进不尽理想。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深化医改重大决策部署为主线,着眼于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快构建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服务体系,做好“四个坚持”,着力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坚持政府主导,基本建立“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着力解决好“有地方看病”问题。明确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方向,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基本卫生服务条件,构筑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的新基础,实现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坚持以人为本,基本建立“稳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着力解决好“有人看病”问题。围绕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三大环节,深入实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素质提升工程,基本满足“小病不出基层、大病不出县城”的医疗人才支撑要求。坚持利民惠民,基本建立药品供应保障新体系,着力解决好“看病贵”问题。着眼于转换“以药补医”的机制,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提高群众用药安全水平,从整体上降低群众药费负担。坚持改革创新,基本建立“大院带小院、县院带乡镇、乡镇带村级”的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发展新机制,着力解决好“有机制保障看病”问题。致力于促进政府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与群众服务满意度双提升,通过改革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提高配置效率,促进均衡发展,从制度上提高城乡医疗资源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公益性定位,制定和落实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三定”政策。根据《浙江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和编制标准》,明确乡镇卫生院公益定位,落实人员定编政策,加快公益性改造,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定编契机,推进农村卫生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进能出、竞争上岗的用人制度。农村卫生人员必须在编制核定总量内逐步调整充实,注意把更多的适用人才、优秀人才吸引到基层,防止人浮于事、滥竽充数等现象出现,必须以“保人员工资待遇、保机构正常运行经费”为原则,从有利于建立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新型服务运行机制、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效率和水平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投入补偿制度,加强绩效评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基础,加快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络”标准化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强化规划实施和保障力度。在继续加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好乡村两级网络标准化建设,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有一个质的飞跃。一是加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按照适度超前、严格标准的原则,合理确定建设规模。鼓励以改扩建为主,重点加强业务用房和附属设施建设,加强危旧房改造,确保所有建设项目达到国家和省定建设标准。二是认真实施“村卫生室补网工程”。按照“20分钟医疗服务圈”全覆盖的原则要求,搞好村卫生室建设的规划布局,并采取“巩固提升一批、新建规范一批、补充设站一批”的办法,夯实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充分发挥村卫生室多个投资主体的作用,坚持多元化、多渠道、多类型,实行“乡镇和卫生牵头、村里出地、财政补助、多元投入”的方式。三是着力提升功能水平。重点落实好乡镇卫生院“新六件”和村卫生室“七小件”的配置要求,完善功能、提升水平。

内涵提升,加强人才队伍“四个一批”建设。卫技人员队伍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建设的核心。必须结合农村实际,多措并举,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技术精湛、服务优良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一是培养招聘充实一批。本着留住人才目的,改进完善医技人员招聘引进办法,建立灵活的政策和体制机制,重点引进具有大学专科学历以上的医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允许返聘临床经验丰富、群众威信高的退休老医生继续从医,继续实施定向培养,形成良性补充机制,逐步缓解人才紧缺问题。二是柔性流动支持一批。积极探索和实施县乡卫生人才一体化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对口支援制度,鼓励采取柔性引进市内外医学专家、教授和引进智力的方式,增强整体实力,提高医疗水平。三是在岗培训提升一批。继续实施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鼓励医技人员参加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参加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建立乡镇医疗卫生单位与县级以上医院对口协作关系,制定乡镇医护人员特别是新进人员上挂县级以上医院轮岗培训培养制度,做好“传、帮、带”工作,提高乡镇医护人员实践技能和服务水平。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全科医生,不断满足农村群众看病的需要。四是保障待遇稳定一批。制订完善农村卫技人员在农村安心从医的政策机制,提高经济和政治待遇,优化人才环境,稳定队伍。同时,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弘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医德。

城乡统筹,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积极借鉴省内外成功经验和模式,努力形成“大院带小院、县院带乡镇、乡镇带村级”的统筹发展新机制。具体改革模式可因地制宜,自主选择以下四种方式:一是由县级以上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县乡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二是实行紧密型乡村一体化,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将执业资格符合要求、地点符合规划的村卫生室,分批纳入乡镇卫生院管理,实行人员、机构、业务、财务、药品“五统一”管理,基本药物制度延伸到村卫生室,财务统一建帐,分类核算,原乡村医生入伍不占编。三是实行松散型乡村一体化,对不能和不愿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采取下达公共卫生任务,经考核后给予经费补助的方式。四是通过设置流动巡回服务点,对村卫生室未覆盖到的行政村,由当地乡镇卫生院设立责任医生工作室,实行定时定人定点“三定”驻村巡回服务。转换体制,全面实施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制度是建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新机制的重要切入点,也是解决以药养医、降低群众医药负担、解决滥用药物、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重要策略,必须加快实施和完善。一是巩固和扩大实施范围。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包括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要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二是规范运作制度。积极研究制定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相匹配的科学有效监管制度和绩效考评机制,规范使用基本药物,加强基本药物管理。健全完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机制,规范采购、筛选、配送方式,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三是加强政策宣传。通过多种形式深化宣传,引导群众科学认识和使用基本药物,逐步形成合理的用药习惯。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充分了解基本药物政策,掌握基本药物应用技能,正确使用。

篇10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落实情况

(一)、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根据《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项目工作方案》要求,在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统一部署下,我中心于今年2月份开展了2011年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一是争取领导重视,搞好综合协调。为迅速落实建档工作,我院多次向市政府、市卫生局和镇政府等基层管理组织单位进行协调与沟通,得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分管领导亲自组织召开协调会,亲自安排部署,使居委会对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十分重视,每个辖区都安排专人负责协助建档工作。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为确保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中心专门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副院长任副组长、各科主任医师为成员的居民健康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整个镇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组织领导,制定了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成立专门建档工作小组和居民健康体检小组相互积极配合采取进入户调查统一体检服务的方式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建档工作。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主动建档意识。为提高我镇居民主动参与建档意识,我中心大力宣传发放各类宣传材料让每一名社区居民了解居民健康档案,积极主动配合我中心建档工作小组顺利完成居民建档工作。

四、加强人员培训,强化服务意识。为确保我镇居民健康档案保质保量完成,我中心对每一名参与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多次业务培训,让每一名工作人员熟悉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熟练掌握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建档程序。

截止2011年11月底,我中心共分为十五个责任区,居民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纸质档案33974份,并把纸质居民健康档案完善合格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二)、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

根据《市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工作方案》及市卫生局要求,我中心开展了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

一、结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我镇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并对所有登记管理的老年人免费进行一次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及空腹血糖测试,并提供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

二、开展老年人健康干预。对发现已确诊的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相应的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对存在危险因素且未纳入其他疾病管理的老年居民进行定期随访,并告知该居民一年后进行下一次免费健康检查。

截止2011年11月,我中心共登记管理60岁及以上老年2820人。并按要求录入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三)、慢性病管理工作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根据《市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项目工作方案》及市卫生局要求,我中心对我社区居民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建立健康档案,开展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随访管理、康复指导工作,掌握我镇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死亡和现患情况。

1、高血压患者管理

一是通过开展35岁及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居民诊疗过程测血压;健康体检测血压;和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高血压患者。

二是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并提供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询问病情、测量血压,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提供健康指导。

三是对已经登记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一次免费的健康体检(含一般体格检查和随机血糖测试)。

截止2011年11月,我中心共登记管理并提供随访高血压患者为2898人。并按要求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2、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

一是通过健康体检和高危人群筛查检测血糖;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患者。

二是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并提供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空腹血糖和血压测量等检查,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提供健康指导。

三是对已经登记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含一般体格检查和空腹血糖测试)。

截止2011年11月,我中心共登记管理并提供随访的糖尿病患者为825人。并按要求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四)、健康教育工作

一是严格按照健康教育服务规范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卫生局及上级部门的各项健康教育项目工作。采取了发放宣传材料、开展健康宣教、设置宣传栏的各种方式,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和我镇主要卫生问题和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今年共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健康咨询活动35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32200余份,更换宣传栏内容248次。

(五)、传染病报告与处理工作

一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以及传染病报告与处理规范要求,建立健全了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二是定期对本单位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对我镇社区居民进行传染病防制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了社区居民传染病防制知识的知晓率。

三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如下困难: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基本卫生服务的发展。

(二)、人才缺乏,全科医师人员不足,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进度。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降低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工作热情。

(四)、居民基本卫生服务认识存有距离,上门建档和随访主动配合存在一定困难。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强化职能,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投入。

(二)、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通过宣传—吸引—再宣传,以逐步改变社区居民的陈旧观念,促使其自愿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来。

(三)、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四)、配套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