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发展的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发展的利弊

篇1

一、行政管理学科中问题研究的价值

所谓问题研究就是以“问题”为对象,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以问题开始,以实践或者理论问题开始。”[1]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既表现了人类认识已经达到的高度,又成为人类实践和认识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我国学者王晖指出“人们确定了认识目标以后,接踵而来需要考虑的就是为达到目标,思维应该如何起步。任何理性认识的形成,都是从问题开始,并逐步展开其理论的。对问题的抽象程度、抽象方式的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理论”。[2]“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淡漠问题意识,脱离时代与社会现实,无异于切断他们发展的源头,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术的生命力将随之枯竭。”[3]对于行政管理学科来说,凡是令人感到疑难困惑并且是有意义的行政管理问题,都是行政管理学科“问题研究”的对象。

1.问题研究:行政管理学科产生的本源。回顾西方行政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行政管理学科自产生开始就是以问题取向为特征的。正是由于政府规模的日益扩大,政府职能的日益复杂,美国学者威尔逊主张建立一门学问去研究探讨政府应当在多大范围内更有效地发挥其职能。威尔逊和古德诺通过对国家职能与政府职能的比较分析,明确了行政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从而实现了行政学与政治学的分离。泰勒、法约尔等学者积极倡导运用科学管理理论推动政府行政与管理的科学化,主张将官僚组织和行政效率作为行政学研究的重点,并将“科学化”视为实现政府目标的根本手段。可见,行政管理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研究,其学科的重要使命和活动方式就在于对时代提出的行政问题进行解释和分析。行政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也体现出问题取向的特质。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行政改革与发展实践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及时捕捉行政改革过程中重大难点、热点问题并作出解答。正是在这种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很快地在我国发展起来。

2.问题研究: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基础。“问题研究”是以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的研究模式,其研究的目的在于增进、深化和拓展对行政实践问题的认识,并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一过程和结果不仅有助于人们对该问题及该类问题的了解、评价和解决,还有助于为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服务。问题研究贯穿于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当这个过程所达到的结果能够构成新的行政管理学知识增量,从而能够有效地纳入行政管理学科建构之中时,行政管理学科建设就能切实推进。问题研究也是理论和实际之间互动的起点。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实践问题为中心,强调现实性和体验性,从而使行政管理学者有机会了解行政管理工作的真实情境。行政管理学者通过考察现实问题和具体的工作情境,能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从实践中去探寻问题的来源,使实践和研究融为一个整体。

3.问题研究: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我国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入,迫切要求行政管理学界为行政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解决日益复杂的行政管理问题出谋划策。但是到目前为止,许多行政管理学者以通晓西方行政学理论为荣,却不去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或者不顾中西现实环境的差异照搬西方行政管理的实践,缺乏原创性问题研究。行政管理学理论研究与行政改革实践之间存在的显著差距,是导致我国行政管理学“身份危机”的重要影响因素。正如北京大学赵宝煦先生所说:“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研究,要想得到社会认同,就必须能回答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提供解决当前中国现实政治问题的最佳方案。”[4]行政管理学研究必须面对行政改革、政府改革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把视野和触角伸向活生生的行政活动。行政体制改革中关于政府职能定位、行政方式改革、行政法制与伦理、行政人员素质提升等重要行政实践问题,都需要行政管理学提供有说服力、有操作性的指导。行政管理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发展和繁荣,取决于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回应和满足中国行政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学问题研究的状况

1.问题意识淡漠。我国的行政管理学创建时间较短,属于“后发型”学科。行政学最初是政治学的分支学科,后被划归管理学科,人们对行政管理学学科属性的表述尚未完全达成一致,在学科体系、发展取向以及方法论框架等方面仍未形成成熟模式。很显然,我国行政学学科的现实导致学科研究的原创性工作很艰难。因而,有些学者弃难就易,不是去研究问题,而是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热衷于概念论证和逻辑推理,热衷于写不痛不痒的文章。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检视与翻阅行政管理学科论文和著作。“我们发现许多研究并没有明确的研究问题,一些研究中虽有问题但价值性不足,大量研究中则充斥着看上去似乎是研究问题实际上又不是的伪问题,甚至在已立项的课题中也有不少是伪课题。”[5]行政管理学界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问题意识,不善于去发现有价值的真问题。“当我们将这些人的研究置于相关的学术传统之中,根据社会科学场域的学术标准对其进行评价时,或者试图在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时,却只能发现……他们的研究在学术上并不具有什么意义,不仅没有在前人就此问题而形成的知识脉络上对既有的理论进行证明或证伪,也没有作出理论上的创新,成为其他社会科学研究者深入研究此一问题的知识基础。”[6]

2.就问题研究问题,脱离理论基础。从目前行政管理学科五花八门的学位论文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内容宽泛的领域,研究的问题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社会学等等诸多学科。按此推论,我们应该满心欢喜地看到问题研究在行政管理学领域呈现的欣欣向荣之态,可当我们冷静下来仔细审视,却发现这并不是行政管理学科真正需要的问题研究。问题研究的过度泛化,使得行政管理学科的专业属性受到影响,学科发展难以从问题研究中受益,因而进展缓慢。如果一门学科不能体现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或者不能说明它与那些在社会现实研究方面内容最相近的学科之间的差异,那么这门学科存在的意义何在呢?学科研究的问题不等同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果只停留于泛泛的现象描述,没有经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这样的问题就不是真正的研究性问题。我们看到,目前相当数量的研究只是就事论事,并不触及问题的深层,这对于行政管理学科的发展是没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还有一些问题研究没有体现专业研究和非专业研究的区别,缺乏专业研究要求的基本范式、论证逻辑、阐述方式等,从而失去了专业研究应有的理论深度。

3.思路狭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当前,我国的行政管理学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明显暴露出无力之态。“严格地说,在过去20多年中,中国公共行政学整体上并没有对我们这个处于巨大变革之中的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做出建设性的贡献。”[5]在研究理念上,人们过于注重理论的演绎,经院式的学术习气束缚着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在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上,行政管理学对其它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吸取得不够,缺乏从多学科的角度透视中国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这门学科的问题研究显得干瘪空洞。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内容越来越窄,难以全面、系统、深入地解析中国政府的行政行为,难以为行政改革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解决问题之道。在研究方法上行政管理学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长期以来,我们重视质的分析,忽视量的研究;重视规范分析,忽视实证研究;习惯于静态描述,忽视动态分析。由于行政管理学科的问题综合性较强,要真正找到符合实际需求的解决方案,就需要多种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方法仍然比较单一,难以满足问题研究的需求。

三、加强行政管理学科问题研究的路径

1.明确学科使命,强化问题意识。首先,真正的行政管理学者必须具有学科使命感,深刻认识行政管理学科的社会使命,自觉地把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与我国行政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关注行政管理学科对现实的回应以及对行政领域的独特贡献。其次,真正的行政管理学者必须具有学科责任感,从现实问题出发并以现实问题为基准,通过自己的努力丰富和发展行政管理理论,积极致力于行政管理学科的建设,以强烈的价值关怀去参与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进程。再次,真正的行政管理学者必须具备批判和反思的思维品质,拥有自我超越的能力,并将其转化为理性的行动,提高行政管理学的应用水平,拓展行政管理学的应用范围。最后,真正的行政管理学者也必然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以及发现、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2

论文关键词:内涵发展,职业教育,必由之路,枣庄经济学校,职教理念,课堂教学

基于以上五个方面的考量,枣经人开始认真阅读戴士弘的著作。不但读了而且考了。去年暑假的一天,全体教师走进考场,认真地作了一张试卷----学习理解戴士弘课程教学改革的测试卷。

宁波经验在枣庄土壤上开始茁芽生长,这是枣经人向榜样学习努力走出职业教育怪圈的一个新的尝试。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问世以来,枣经人也许是最早接触到它的群体之一,而改革的脚步自2007年学校决定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开始时,就一直没有停下。先是将改革的目标指向教材统整,首先解决教材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以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与应用和数控技术与应用三专业为龙头,对其教学计划、课程教材实施统整,并成立相关课题组,着眼于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成立了数学、英语、体育等基础课程统整小组,素质和能力相结合,双管齐下。教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姜大源教授曾明确赞同用课程教课,赞同用课程教课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用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授课、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三点一面的长远设想,枣经人开始按照这样的思路,以培养能力为突破口,从学校实际出发,钻研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以《学会学习》为代表的学校系列校本教材共计18册,已经编排完毕并投入使用。

教材问题解决之后教师成为突出的瓶颈。这方面,学校领导认准一个道理:专业教师是学校最为宝贵的财富,要解决职业教育教师问题,首先要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而培训最好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读书。为此,学校两度安排全员读书活动,要求:中层以上干部将读书学习的重点放在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上;专任教师学习的重点放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方面;职员以师德专著和工作方法理论为主;采用“定时、定地、定内容、定主讲人、定检查、定评比”的六定学习方法,学习结束后安排一次理论考试,以测检学习效果。于是,就有了前面全体教师走进考场一幕的出现。

到2009年下半年,枣庄经济学校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第三阶段----课堂设计及课堂教学全员达标。这是该校以宁波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改革的攻坚工程,也是按照新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改革课堂教学的试点,因此,可以说,宁波经验已经开始在枣庄大地上生根发芽。

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是时代的必然,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一支不但学历层次高而且要更具备动手能力有眼界大视野的专业教师队伍。

这次课堂教学设计改革的宗旨是:内涵发展,专业带动,校本为主,枣庄特色。教改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前面两阶段是统整教材、校本研发和内涵突破、专业发展,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在教材和教师上。设计理念是:如果进行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应是教材和教师的问题,这也符合戴氏职教理论的要求,所以,在过去的两年里,该校共完成涉及各专业近二十种教材的校本改造,全体教师参加校本培训以及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级省部级骨干教师培训等工作也已顺利完成。

学校请来高校和职教界的专家,对全体任课教师的课程设计进行了评比,并提出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老师们根据学校再次修订的《枣庄经济学校课程设计达标课评分标准》和每人的单元教学设计上一堂达标课。课程设计三上三下,删繁就简,力臻至美。专家学者从旁协助,点睛挈领,务求教改达到设计目的。学校要求:分期分批,务必人人达标,初次不达标者需要重新设计、重新上课,直到达标为止。至此,教学改革第三阶段的序幕正式拉开。

课堂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充满活力的首要前提,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职业教育达到最高境界的入门级工作。

进入第三阶段,学校业务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认真分析教学工作的现状,将课堂教学达标工作分作四个批次进行。第一批次:各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第二批次:青年教师。第三批次:中年教师。第四批次:所有的未参加前三个批次的教师。

为了表示对此次教改的重视及权威性,学校邀请市教育局职教室及校外专家与该校校级领导一起组成了达标验收委员会进行评审,显示了学校对课堂达标工作的重视和决心。各批次参加达标课验收的老师,认真进行单元设计,精心制做课件,周到准备各种实训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色,受到了专家评委的好评。将分批次达标活动上成了一次优质课的竞赛。至此,宁波经验首次在枣庄大地上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篇3

党的*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正确理解和掌握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并贯彻和运用于财政各项工作的始终,不断提高财政工作水平。所谓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具体来讲,就是要从中国发展全局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兼顾的哲学基础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整体、系统、联系、协调的思想。统筹兼顾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实现途径。要实现“发展”,要做到“以人为本”,要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都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财政综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业务性都很强的工作,且常处于改革与发展前沿。近年来,随着财政综合业务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自己从别的岗位来到综合部门,学习业务学习政策成了做好工作的当务之急,所以,学习是我这一年来的重中之重,结合此次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有必要加以重视。

财政综合工作的重要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沟通和协调的任务较重,可用“新、急、杂、难”四个字来加以概括。上述工作特点,决定了做好财政综合工作,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第一,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要做到统筹兼顾,首先要牢固树立全局思想,任何时候,想问题、看事情,都要自觉主动从大局出发,不能只顾一头、不顾其他,搞“单打一”,更不能搞本位主义,从本部门、本单位和个人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制定政策。例如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工作、彩票管理工作、解决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等工作都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兼顾,才能做好这些工作。第二,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要从错综复杂的问题中,抓住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第三,要兼顾各个方面,平衡各个环节,协调各种关系,往往面临两难甚至多难选择。

这就要求我们统筹规划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出发,研究提出多种可行方案,比较分析每种方案的利弊,提出倾向性的意见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第四,要注意主动沟通协调。综合科每项工作,都涉及多个部门,局内也涉及多个科室。要把工作做好,离不开相关部门和科室的支持与配合。但由于各有关部门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同一问题的意见也往往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分歧较大,需要反复沟通协调。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主要坚持两条。一条是“主动上门”。我们与其他部门或科室沟通协调、交换意见时,基本上都是主动上门,既耐心解释我们的想法,又充分听取对方的意见,上门沟通达成共识,以达到工作中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第五,要注意拓宽知识面。如果缺乏适应业务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也不可能做好综合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全面掌握与本人、本单位工作直接相关的知识和政策,还要主动学习了解与本人、本单位工作间接相关的知识和政策。近年来,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一直不懈地在工作中学习,与同事交流、探讨,从书本上学习,收到了一定效果。

篇4

在全党掀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推动科学发展、服务科学发展、保障科学发展是组织部门当前的第一要务。如何为科学发展选优配强组班子、凝神竭力建队伍、拓宽渠道聚人才、打牢基础固根基?作为组工干部则显得尤为重要。面对这次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新任务,组工干部要具备三种精神,即耕牛精神、骆驼精神、蚯蚓精神。

耕牛精神。在人们印象中,牛具备勤劳、踏实等优点。在老农眼中,牛是犁地拉车载物运输的好帮手。在我看来,牛是组工干部值得学习的榜样。组织部门是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组织工作千头万绪,肩负着选人用人培养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等重要职责,如何将每项工作做细、做好、做到位,切实“让党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却并非易事。因此,组工干部干事要勤。一是嘴勤。谦虚是美德,学无止境。在工作学习上,遇到不懂、不会、不明白的问题时,要以“小学生”的态度向身边的领导同事请教,扫除知识“盲区”,增进彼此间的交流沟通。二是手勤。所谓“厚积而薄发”,各种材料的素材来源于知识的日积月累,只有不停地尝试着去写、去练、去磨砺,才能提高总结归纳能力,提升写作水平。三是脚勤。曾说过“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只有经常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才能真实掌握基层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才能为决策层提供第一手科学参考依据,才能真正挖掘问题根源,对症下药,破解难题。组工干部干事要实。在组织部工作,浮躁自大是不可取的,所谓“满瓶水不听响,半瓶水瞎晃荡”就是这个道理,组工干部要谦虚谨慎,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做事,时刻抱着“干就干到最好”的态度干事,不能以“差不多、过得去、能凑合”的标准做表面文章,搞“虚功”。组工干部待人要诚。组织部是窗口服务部门,每天要和前来办事咨询的人频繁接触,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上尤为重要,因此,在接待来人时要做到来有迎声、去有送声,要让办事的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组工干部自律要严。任何场合,都能严于自律,做到慎交友、严律已,守得住清贫,管得住小节,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用实际行动争做党员干部的榜样和表率。

骆驼精神。骆驼历来有“沙漠之舟”的美喻。这源于它具备耐饥渴、耐风沙、耐寒热的特性。旅途中,它依靠驼峰里贮藏的脂肪可以连续数天不进食不饮水,在到达目的地后却能一口气喝下100升水,并在数分钟内恢复体能。组工干部在面对困难、身处逆境、陷入囵囿时,不妨效仿一下骆驼。一要将功用在平时。作为组工干部,首先要善于学习。平时借助报刊书籍、网络媒体、组工论坛等有效载体,广泛涉猎,认真学习政策法规、文史科技、时事动态等方面知识,多渠道充电补能,拓宽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内涵,汲取知识养分,使自己成为知晓政策法规的“活字典”,掌握制度条例的“百事通”、精通业务的“多面手”,力争做到对分管工作心中有数,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回复他人有理有据,确保在关键时刻“用得上、拉得动、打得赢”。二要勇于破解难题。有句话说的好,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组工干部是做人的工作的,时常会碰到棘手、烫手、难下手的事情,有些问题处理不好,会给他人带来误解和负面情绪,不仅影响组织部门的公信力,而且在社会上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处理各种棘手事情时,要周密考虑,冷静面对困境,理性正视问题,沉下心思查根源、积极探索寻出口、对症下药破难题,权衡利弊关系。三要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饱满的精神状态是干好一切事情的保障。人非圣贤,谁都有头疼脑热的时候,谁都有情绪低谷的时期,谁都会遭遇失败和挫折,常用“阿q”精神调整自己,常用灰色幽默来调侃自己,常用难得糊涂来安慰自己,力争在短期内迅速恢复常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

蚯蚓精神。蚯蚓虽貌不出众,整日隐藏在地下,但作用很大,能起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分解有机垃圾等作用。作为组工干部要具备蚯蚓精神。一要做人低调。由于组织部门工作的特殊性,一直以来倍受社会关注和他人尊重,走到哪往往都会被“高看一眼”。越是这样,组工干部越要头脑清醒,越要注意个人形象,越要保持谦虚低调,不搞特殊、不搞形式、不趾高气扬、不颐指气使,平等待人,热情、真诚地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优质服务。二要甘为人梯。在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过程中,组工干部经常充当替人作嫁衣的角色,经历的多了,心中难免犯嘀咕,常期下去,容易产生心结。所以,组工干部更应超脱、豁达些,坚持做平常人,持平常心,筑牢理想信念,一如既往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不平凡的业绩。三要淡泊名利。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过分追逐名利则会成为进步的绊脚石。所谓“对生活要知足、对知识要不知足、对自己要知不足”。一个轻装上阵的人要比一个背负名利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尤其作为组工干部,则更要经得起考验,时刻保持警惕,防微杜渐,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抗拒诱惑的自控力,抵制名利欲望的侵蚀,经受住各种考验,能够在顺境中不怡然自得,在逆境时不枉自菲薄,遇事宠辱不惊,悉由自然,自觉树立组工干部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__县委组织部)

篇5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现实,实事求是,认真梳理目前水电能源开发的争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力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装机容量还是年发电量每年都在稳步地提高,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截至2004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全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发电装机容量水电占24.6%,火电占73.7%。

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蕴藏着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其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5.1%。由于水力发电获得的电量是不耗减总资源量的,因此,世界各国无不优先开发水能资源。据统计,世界上有24个国家依靠水力发电提供国内90%的电力;有55个国家水力发电占全国电力的50%以上。但是,我国的水电能源开发水平远低于世界上水能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

随着我国水电建设力度的加大,水电能源开发在摆脱技术、资金和市场等因素的困扰后,又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何看待水电能源开发对当地发展和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有利或不利影响,社会各界主要存在两种争论。支持者认为,水力发电是目前人类唯一能够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利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加快水电的发展有利于改善我国电力工业结构。同时,水力发电还有提高电能质量(调峰、调频功能)、防洪防凌、农业灌溉、工业补水和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等大量的综合效益。反方意见集中反映在当前水电能源开发的水库移民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他们认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移民安置、泥沙淤积、对鱼类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地文物淹没、上下游水文和物理现象的改变等问题需要妥善解决。

面对水电能源开发利弊的争论,我国还要不要继续大力发展水电?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水电开发观?该如何发展水电?进退取舍间,我国水电建设究竟该何去何从?

能源紧缺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水电的清洁可再生性和高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决定了必须开发水电能源,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水电能源科学发展的观点。对水电能源的开发,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水电开发观念,创新水电开发模式,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水电开发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开发,电站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对水电资源实行流域综合开发,既要大开发、快开发,又要避免滥开发、大破坏,既要快速推进眼前的经济增长,又要顾及后代生存环境的可持续,使水电能源开发成为利用水能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挥综合效益、造福人民、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长远、深入分析,高度认识优先发展水电的战略意义

能源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能源需求远大于供给将是未来我国能源市场的基本格局,解决好能源资源需求与能源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优先发展水电能源是对能源资源最大的节约,是保证能源工业持续发展,满足构建和谐社会能源需求的必然选择。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性在世界各国中非常突出,煤炭在能源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高度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导致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尤其是煤电小机组,煤耗高、效率低、污染重,开发水电能源,可以加快电源结构调整,关掉煤电小机组,减少大气污染,降低和节约能耗。同时,大量化石能源材料的开采,导致地表塌陷、开裂,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尽管水电开发也会带来环境影响,但水电是清洁能源,不污染大气环境,比煤电对环境的综合影响要小得多。从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考虑,也应优先发展水电能源。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我国西部水电资源丰富地区,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多重任务。应积极将这种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优先发展水电,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缩小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开发水电并不纯粹是一个能源问题,往往是与防洪减灾和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相联系的。治理江河洪水泛滥,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水电开发的重要目标。建造高坝大库,用其巨大的调节库容实现流域水量的月、年甚至多年调节,重新分配天然来水,蓄丰补枯,可提高下游防御对象的防洪标准,同时也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下游入海口的生态环境,减少断流的次数,进而保证流域综合效益的提高。

水电能源科学发展的主要战略思路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突出一个重点,解决两大问题,搞好三个结合,注意四点关系”。一是要突出水电能源科学发展这个重点。二是解决水电建设的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工作两项关乎全局、影响长远的基础性问题。三是在水电能源发展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完善总体规划与推动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把认真履行水电开发单位职能与充分发挥相关部门作用结合起来;把立足现行管理体制开展工作与积极促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完善结合起来。四要注意水电能源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水电能源科学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水电能源科学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水电能源科学发展与公共安全的关系。

关系一:水电能源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国过度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可持续的能源消费方式。水电能源是可再生能源中最具开发规模的能源之一,是改善一次能源结构和保护生态环境现实有效的途径;是解决我国电力缺口、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因此,改变能源生产与消费方式,提高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实现能源、电力结构多样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二:水电能源科学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水电能源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推动库区经济起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当地社会提供资金支持、改变当地落后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实现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最佳选择;而库区社会全面进步是水电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水电能源发展同库区社会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关系,应统筹水电能源发展与库区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多方利益冲突,以实现流域综合开发。

篇6

【关键词】三峡大坝 利弊 争议

三峡大坝-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主要功能有:蓄水、防洪、发电、航运、旅游等十大效益。名列“中国工业改革开放30年最有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三峡大坝的建成经历了“梦想70年,论证40年,争论30年”。近年来,三峡大坝在产生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问题。

一、利处

三峡的有利之处在于:具有防洪、抗旱、运输、旅游、发电五大功能,主要是为了前三项,能够使得三峡地区的准能运输条件有所改善。因为以前三峡是鬼门关,后来虽然炸掉了一些礁石,急流险滩仍然是它的特色,逆水行船、夜间航运都有一定的危险性。筑坝之后,万吨运输船队可直达重庆,通航能力提高了数倍,发电也是世界流行的清洁能源产生的电力(全天然无污染的长江水为动力),符合节能环保的发展方向。而且,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前期投入,对三峡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弊处

第一,三峡大坝蓄水之后,清水下泄,造成大坝下游长干堤发生严重崩岸。2004年冬,荆江长江干堤发生多处崩岸,2006年春传来岳阳长江干堤发生严重崩岸的消息。一千多年来,长江干堤保护着中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防洪用的三峡大坝似乎又产生新的洪水威胁。

第二,水质恶化。三峡蓄水之后,水流变缓,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减,三峡水库水质明显变坏,特别是过去水质好的支流河段,水质恶化问题更加严重。由于三峡水库水质问题,三峡库区的各市、区、县都不准备把三峡水库作为生活饮用水源,而要另辟水源。可见三峡水库水质问题之严重。

第三,诱发地震。三峡水库蓄水之后,三峡地区仪器可测到的地震次数明显增加。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生破坏性的地震,但是地震专家认为有可能发生六级或六点五级地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可能也与此相关。

最后一点,是人文因素。三峡工程开工以来,三峡库区一直是中国社会最不稳定的地区。三峡工程移民对安置工作不满,每年的次数高达八万多件次,连年持续不减。三峡工程的所谓开发性移民措施,不但没有使百万移民致富,而是使绝大多数移民陷入赤贫状态。负责三峡工程移民的官员将移民生活用“三低”和“三无”来描述:收入低于搬迁前的水平、低于安置地当地农民的水平、家庭生活水平处于当地贫困线之下以及无田种、无工做、无出路。三峡工程移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颗炸弹。

正如水利专家黄万里所言:长江三峡,造坝截断沙流,使上游洪水抬高,泛滥频繁;下游停止造地,滩涂侵蚀。所以世界上有些国家已停止修建拦河大坝。例如巴西把原计划在亚马逊河上修建而未动工的25座水坝全部搁置起来。在马来西亚,全国人民反对修建40亿美元的沙涝越巴昆大坝。在印度,停建了已动工八年的赛伦特大坝。在澳大利亚,取消了富兰克林河上修建塔曼斯尼大坝的计划。为了发电,拦河筑坝虽能利用水力,但会影响地貌,危害民生。所以人们一般在源头利用水力发电,不致产生显著的害处,或者改用火力或原子能发电。第二,从经济观点来看,三峡大坝每千瓦的成本既高,工期长达17年;不如考虑改修许多个大中型50至100万千瓦站,陆续修建,5年建成一个,年有所成而回收资金,经济效益更为合算。第三,从国防观点说,大坝之成无异制造一弱点资敌。若使电厂被毁,则华中工业瘫痪;若使大坝被毁,则两湖三江人民沦为鱼鳖。”

三、反思和建议

为了经济发展和一些不必要的价值追求,使我们的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三峡工程再一次提醒我们要遵循大自然规律,不要整天讲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却要违背基本的常识去破坏大自然。三峡工程的利与弊会日渐分明,三峡大坝并未起到我们预想的那种防洪能力,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未来几年将会表现的更为明显。我们还要反思我们一直引以自豪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就一定能够办对事、办好事吗?像5.12汶川地震那样我们能够迅速动员全国力量救灾,但如果我们办错了事,后果会不会是很严重呢?为了防止我们办错事,我们需要更民主的决策:不是某些专家科学家的个人追求与利益,不是政治家的政治利益,更不是特定时期国家的短期利益追求,我们需要为子孙考虑。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27日《巍巍黄万里》 赵诚

篇7

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来自于会计环境,尤其是其中的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的变化。从经济环境上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科技环境上看,由于高新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运用,知识的经济化和经济的知识化已经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生产作业过程的高技术含量必然会引起经营管理手段的高技术含量,并导致会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程式与输出方式的高技术含量,这必然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技术方法体系产生强烈冲击。由此可见,因经济环境变化所导致的会计管理实。残内容与程式上的变动,必然会成为推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二、发展目标:会计科学体系的完善创新

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并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既是推动会计科学发展胸需要,也是每个会计理论工作者的义务。20世纪中叶,美国会计学会的专家们经过论证后曾明确预言:未来的会计理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来扩展其范围;一是将新的测定方法引人会计学领域;二是将扩张作为会计报告的行动概念。它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会计科学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即引进正确伪研究方法与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由此可见,当会计所面临的环境发生变化时,适时确立会计科学的发展目标是使其得以稳步发展的前提条件。

笔者认为,根据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现状,其21世纪的基本发展目标应当是:规范会计科学的理论层次与结构,加速会计科学理论体系的创新,完善会计科学的相关内容,拓展会计科学的研究领域,从而构成一个完整且具有结构合理、内容严密、优势互补等特征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科学体系。这一体系应当由会计理论科学、会计方法科学、会计管理科学、会计研究科学和会计教育科学五个部分构成。在此基本要求下,会计科学的学科体系内部应当按照其学科特点组织成合理的学科群体,可以考虑将会计科学划分为核心层学科、紧密层学科、松散层学科、边缘层学科和渗透层学科五个级次,逐步形成一个多层级的、网状结构,使其发展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态势。

三、发展方式:会计科学范围的纵横拓展

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式是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今天,会计科学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拥有许许多多分支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会计分支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对现代会计对象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问题的专门研究,从而有助于对不同会计现象与新会计现象的剖析。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得会计科学研究的对象越来越多,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宽。在会计科学研究对象快速分化的同时,会计科学内部的各学科之间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日益加强,相应形成了一些边缘会计学科,如环境会计、电算化会计和资源会计等。

在21世纪,随着高新技术怕发展,学科之间的分化与融合现象将会日益突出,任何一门学科的内容都会与其他学科的某些内容形成一种联系与交叉的关系,会计科学的发展也必将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在学科内容上,会计科学要注重对其他学科的兼容与吸收。从横向和纵向上拓展其研究范围,且注重理论创新,以构成新的分支学科。基于此,21世纪的中国会计科学在发展观念上应当做出必要的转变:一是不能就会计而研究会计,要跳出会计的框框来研究会计问题;二是要以多种学科作为其研究基础,即在传统会计科学的基础之上,注重其与数学、相关经济学及其他学科的结合;三是注意会计科学里的新学科、新问题、新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四是应当兼收并蓄,注重学科发展的国际化趋势与国家化特征;五是应对会计科学的发展方向予以合理定位,以便使会计科学的研究内容与纵横拓展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四、发展基础: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

在会计科学的发展上,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如何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就是应当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充分认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利弊,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应当强化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要正确使用定量分析方法,用务实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搜集和整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以实证性的资料为基础,以数量分析的结果为依据来描述经济活动变化的规律,说明企业经营方针的调整以及经营成果的变化,从而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与其经济利益相关的企业经营活动发展趋势与规律有更为直接和深刻的认识。

其次,应当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对与会计有关的经济事项进行定性的理论分析入其与实证性数量分析有、机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缺乏定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不可能全面地、科学地阐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基础应当是指,从中国的会计环境出发,积极吸收和借鉴20世纪中后期西方会计科学发展上广泛运用数量分析方法所取得的先进经验和成果,但是也不能全面照搬。应当指出,盲目地追求用实证性的数量分析方法来全面取代规范的定性理论分析方法,既与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现状不符,也不利于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的健康发展。

五、发展道路:会计科学的科学化、国家化和国际化

同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模式的基本目标相一致,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道路的选择,应当紧密结合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以科学化为基础,以国家化为起点,以国际化为方向。

首先,会计科学的科学化是客观要求。这里的“科学化”内涵为:一是会计科学学科体系内部结构合理化;二是各具体会计学科的理论系统化;三是会计方法系统化,即指有一整套完整的方法、程序对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和处理,有合适的标准对其有效性做出判断;四是会计操作手段现代化,即达到人工系统和电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且会计换作技术工具标准化;五是会计管理体制定位化,即指会计管理模式和会计人员的身份能够正确合理地定位;六是会计法规体系配套化,即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会计法规体系;七是会计教育体系完善化。

篇8

____经贸有限公司是一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从我州天保口岸“走出去”__实施境外矿产资源开发的民营股份制企业。公司成立于1996年,注册资本为3500万元人民币;20__年经商务部(原外经贸部)批准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企业》证书,享有进出口经营资格,同时经__省商务厅(原外经贸厅)批准取得边贸进出口经营权;20__年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投资许可证》;20__年由__搬迁注册到__县天保口岸。目前,该公司取得__国务院、投资计划部批准及省级政府机构颁发的《投资许可证》,成为在河江省、宣光省的第一家外资企业,现已分别在__河江省、宣光省及富安省设立了三个子公司和河内办事处。

一、发展概况

____经贸有限公司面对严峻的境外经济形势,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决策,大胆实施“走出去”战略,在__组建合作企业,确保了企业规模逐步壮大,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是我州企业突破资源瓶颈制约,大胆尝试“走出去”的成功实践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鲜活典型。

一是该公司在__河江省与矿产机械股份公司联营开发河江省北迷县大班矿区铅锌矿项目,于20__年11月3日获得了__国家投资计划部正式批准并颁发了投资许可证,成立了“河云企业”, 20__年12月10日“大班矿山采矿场”“河云铅锌选矿厂”正式投产,总投资1560万元人民币,日处理铅锌原矿300吨,年产9万吨原矿,年产50%铅锌精矿7500吨,产值8000万人民币,产品销往中国。

二是该公司在__宣光省与工业发展总公司联营开发__宣光省铅锌矿、铁矿项目,于20__年1月28日获得__国家计划投资部正式批准并颁发了投资许可证书,成立了“__恒源矿业联营公司”,20__年11月3日__恒源矿业联营公司成立了“新进矿山指挥部”公司全面展开了对宣光省政府配置的矿权区域内的铁矿,做了资源地质勘查工作,逐步申请办理宣光10个矿点的开采许可证。从而为铁矿采、选、冶生产系统建设提供资源的保障。成立了“恒源钢铁厂建设指挥部”,20__年11月9日取得了厂址的土地使用权和开展了场地平整工作。

三是在__富安省与唯新公司正式签订了《联营合同》,共同开发__富安省鸿墨喔金矿项目。项目于20__年12月7日获得__富安省政府颁发的《投资许可证》,成立了“越中恒兴矿业联营公司”,矿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正在进行。

四是境外投资带动项目项下进出口有实绩。20__年度共进口铅锌精矿共1473.477吨,价值8488671.70元(含公司尚未搬迁前上半年数据)。海关统计在文山的进出口93万美元,20__年完成128万美元,同比增长37.6%。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政府主要是为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创造条件。七年来,该公司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狠抓企业发展与管理。

一是掌握国内外支持“走出去”的政策动态。____经贸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的努力,瞄准了__的矿产资源进行开发,符合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支持政策。因此,该公司在加大对__的国情、资源、矿产品行情十分了解外,也不断研究国内的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几年来,省州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十分重视该公司的发展,积极为该公司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二是多方筹措资金,保障项目顺利进行。一方面,加强对建成投产项目的管理,协调处理好项目下带动进出口业务的扩展,巩固和壮大企业实力。另一方面,采取多渠道融资的办法,加大对新增投资项目的融资力度,实施大项目,促进双边和多边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向纵深发展。如:宣光铁冶炼厂建设项目,则采用融资方式解决资金不足困难。

三是把握机会,精心策划,不断拓展合作范围。____经贸有限公司从20__年进入__开展境外投资项目以来,历时7年时间,不断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不断把握机遇,在20__年获得河江省北迷县大班矿区铅锌矿项目后,又找准时机,进军宣光省组建了“__恒源矿业联营公司”和富安省“越中恒兴矿业联营公司”,不断拓展合作开发矿产资源市场。

四是分析利弊,突破投资国政策障碍机制。____经贸有限公司历时7年经历__投资市场,对__的矿产资源开发政策、资源分布和进出口政策等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选择了直接投资设厂,进而推进项目项下带动进出口,这样既能确保原料供应,又可降低生产成本。

五是分步推进,确保境外投资不失误。____经贸有限公司采取了分步推进、稳扎稳打的策略,发展上实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争取资源开发权;第二步:就地设厂生产,有效地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开发;第三步,构建项目项下带动进出口体系,以自己投资生产的产品开展进出口业务。

六是规避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境外投资的风险。____经贸有限公司采取了四条措施:一要明确权限,防范决策风险;公司的每一项决策,都必须在充分调研后报告总部拍板,各子公司不可自行其是;二要严密制度,防范管理风险。把公司的“内部诊断”制度作为管理好境外公司的有效手段,定期进行内部评估,发现问题随时解决;三要统一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四要做好预案,防范非商业风险。一方面密切注视__对外政策等情况的变化,做好应急预案,必要时寻求使馆帮助。另一方面,通过加快协调处理生产产品的出口,尽快收回投资成本,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

三、几点启示

____经贸有限公司勇于进行境外投资,大胆尝试境外资源开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成功案例。这一案例给我们这样几点启示,也就是当企业遭遇资源制约,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受到制约时,善于做到“三变”:

一是变被动应对为主动“走出去”。被动应对只能是国内有资源,你就能生存,没有资源就走到了尽头。而主动“走出去”到有资源的地方去投资办厂,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才能摆脱“等米下锅”的窘境和“无米下锅”的危机。

篇9

一、思想要开明

所谓思想开明,是指思想的开化、开朗和明确。就是思想解放、实事求是,思想中多一些积极、健康和理性,少一些庸俗、市侩和束缚。思想的解放,必然带来观念的更新。或者得说,思想解放、开明了多少,于是观念就会更新多少;思想开明的程度,也就是观念更新的程度;而观念更新的具体程度,又客观地反映在具体的创新力度和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程度上。也就是说,思想开朗、观念更新的程度是要用具体工作和具体实践中的创新程度与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程度来衡量的。开化是指思想的公开个兼容,具有海纳百川的气质和与时俱进的品格。开朗是指思想的坦荡与磊落,具有开诚布公的勇气和无私无欲的襟怀。清明是思想的纯洁和健康,天真里有坚定的信念、幼稚中有深邃的睿智。明确是思想的清晰和明净,单纯中有清清楚楚的信仰,浅显里有帷幄智勇的城府。

二、思维要敏锐

所谓思维敏锐,使指思维机智,机敏中有智慧的思考、睿智中有灵活的机动;勤思好学、善于谋划,特别是具有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的敏锐感。思维敏锐来源于广泛而勤奋的学习,来源于深入实践的切身体验,来源于长期而具体的经验积累。思维敏锐既要坚持锐意进取、革陈除弊、解放思想,又要坚持党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维敏锐既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又要稳妥慎重、认真填密的思考和处理每一件具体事情。积极主动不是盲目的,而是要经过思想、思维过程的;稳妥慎重也不是瞻前顾后、束缚重重,而是缜密思考、权衡利弊的过程;积极主动中有稳妥慎重的长期积累,而稳妥慎重就是为了更好、更充分、更加理性的积极主动。思维敏锐既要摆好位置、做好“智囊”和参谋,又不能越俎代庖、机械被动;思维敏锐既要不偏不倚,又要不卑不亢。敏锐中既有坚定而又明确的纪律性、组织性和原则性,又有明确和清楚的政治性、从属性和服务性。

三、知识要广泛

篇10

【关键词】考试;考试学理论;改革发展

一、考试在中国的发展

“考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若以原始社会末期甄选帝君为中国人事考试的发端,其历史便可追溯到遥远的五帝时代,距今已是四千余年。历史上国家社会在甄选人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总结及传承,但一直以来,时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考试”这个古老的话题,由于理论没能形成体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竟没有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廖平胜先生首先提出考试学概念,并在前人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创新,开创了中国考试学这门适应现代社会人事考试制度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科。“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都有赖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客观需求这一巨大原动力的推动”,正是由于现代中国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社会对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中国陈旧的考试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国家社会甄选人才的需要。这种客观的社会需求促进了考试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考试学”这门学科就应运而生了。读研究生以来,有幸拜读廖平胜先生的《考试学》,这本书以科学的考试学理论指导着整个国家社会的考试改革与发展,为社会发展中各个领域的人才甄选活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社会的考试理论与制度,适应于当时的社会发展与需求,为当时国家社会的人才甄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曾经辉煌的考选制度为后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至于现代化人事考试改革还沉腐于过往而难有革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的科学管理,国家职能的正常发挥,日益依赖于素质精良的优秀管理人才去实现,这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去甄选优秀人才,从而更好地促进国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实施科学的人事改革,就需要科学的考试学理论为基础。归根结底,没有科学的考试学理论指导,就不能有成功的考试实践;缺乏理论根基的考试机构,也就不能有顽强的生命力。

二、考试学理论对考试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

“没有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就犹如航船行驶没有舵和指南针一样”。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在考试甄选人才方面一直领先于世界,中国素有“考试学创造者”的美誉,“考试”也一直被国际友人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西方国家的人事考试制度大多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先哲们在考试方面的伟大科学理论被西方引进,发展,促进了西方国家社会人事考试变革的进步。然长期以“考试创造者”自居的中国,却未能发展、创新考试学理论而对国家的考试改革有更大推动力。虽然中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但这种历史传统也相应地制约着科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历史的传统是一种巨大的惰性力,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人民革命虽然把封建制度彻底摧毁了,但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适应于这种专制统治的习惯,心理以至生活方式,还远没有清除干净。中国在考试制度方面一直因循守旧,没有创新的考试理论,没有独立的考试机构,没有专业的考试人才。上世纪八十年代,廖平胜先生以毕生精力开创了中国“考试学”。中国“考试学”的创立以科学的理论体系填补了中国在考试方面的理论空白,从而使得中国的考试改革与发展有了理论依据。无论是在制定考试政策法规方面,还是在组织实施考试方面都有了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

所以,考试学理论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的考试革新就可以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建立完善的考试机制、发展专业的考试人才,同时创新考试技术,用现代科学的方式组织考试。顺应时展变化的考试得到完善,才能有科学合理的人才甄别方式,人才在各个领域得到合理配置,不仅人力资源能发挥最大的效能,相对于中国的发展也会因“人尽其用”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这门新兴的科学还依然需要更多人的努力与关注,推行与发展这门科学更需要许多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应当竭尽努力完善推行这门学科,在有“巨大惰性力”的传统观念下,以科学的考试学理论指导考试制度,为中国现代化考试改革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为国家社会人才甄选活动提供理论服务。

三、结语

“在我国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竭力倡导以人才发展为本源的科学发展观的现阶段,如何从科学发展的高度,以考试是一门科学的视野,去反观中国考试的历史经验教训,透视现行考试的利弊得失,创新我国的考试制度,使之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强国大业,已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所以,科学的考试学理论的创立,不仅揭示了考试学的客观规律性,指导着考试的改革与发展。更为中国现代化发展中对人才的甄选活动提供科学的手段,对国家社会各个领域对人才的征用提供科学的尺度,为中国的人才强国大业做出积极贡献。同时又能使不同的人才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在社会工作中做到“人尽其用”,从而防止人力资源的浪费。但这门年轻的学科仍然需要更多人的努力研究,随着国家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作为服务于国家社会人才甄选的考试学理论,也当顺应国家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理论。

参考文献

[1] 廖平胜.中国人事考试制度的职能、困境与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6).

[2] 廖平胜.考试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