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疾病的防治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疾病的防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蛋鸡;呼吸道疾病;防治
蛋鸡呼吸道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家禽业刚刚起步时,蛋鸡呼吸道疾病在临床上表现得非常典型,很容易确诊,虽然很难将其彻底根治,但只要对症下药,措施及时得当,还是可以有效控制的。随着家禽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呈现复杂、失控、难以防治等特点,给养鸡业造成经济损失。为此,现将近几年常见的几种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大肠杆菌和支原体混合感染
(1)病原。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败血支原体混合感染。
(2)临床症状。精神萎靡,呼吸困难,鼻腔有黏液,呼吸湿性罗音,毛色暗淡无光泽,鸡粪稀而恶臭。体重和产蛋都有所下降,后期死淘率明显增加[1]。
(3)病理变化。气囊膜增厚,浑浊不清,干酪样物凝结。心外膜、肝脏表面及腹膜呈黄色,有纤维素性伪膜附着,胰腺和小肠浆膜出血。
(4)防治。这种混合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常造成鸡群健康状况的降低,鸡采食量下降,淘汰率逐渐增加,饲料报酬增加,产蛋量逐渐减少。可能1周的下降幅度只有1%~2%,但整个发病期的下降幅度可达15%。这种疾病发病期比较长,鸡群慢慢受到影响,由于时间较长,养禽业主很容易贻误时间,造成最佳治疗时间的错失。控制这2种病原引起的混合感染,通常用广谱抗菌药,过去常用的有庆大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等,现在疗效不十分明显。目前常用的药物有沙星类药物及其衍生物,如泰乐菌素、强力霉素、红霉素、泰妙菌素等,按照一定的用药浓度,几种药物配合使用,3~5 d为1个疗程,停药3~4 d后,再用1个疗程,基本能有效控制病情。除药物治疗外,还可以使用疫苗进行预防,同时要引进无污染的雏鸡,以控制病原的入侵,从而形成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
2传染性喉气管炎和禽流感
(1)病原。这2种病原都是病毒性的,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属疱疹病毒,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它们都能引起鸡强烈的呼吸道症状,危害巨大,后果难以预料。
(2)致病因子。主要是病原经中间载体传播到鸡群中,引起鸡群发病,中间载体主要有空气、水源、工具、工人、动物[2]。禽流感主要通过病鸡或携带者的粪便进行传播。这2种疾病并不象大肠杆菌病和支原体那样经常是捆绑式发生,而是单独发病,随即引发另一种疾病更强烈地发生,即它们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较多见。
(3)临床症状。发病时间极短,2~3 d就可使30%以上的鸡感染并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病鸡呼吸困难,头颈伸直,张口喘气,有黏液从鼻腔、口腔内甩出,有时黏液中带有血丝。鸡群中有一定比例的眼炎症状,死亡率明显增加,达2%~5%;产蛋量和蛋品质明显下降,产蛋率下降可达20%~40%,这个过程需要2~4周。如果继发禽流感,则鸡群的呼吸道症状可能延长2~3个月,鸡的死亡率更加明显,可达10%或更高,产蛋下降可达40%以上,严重的可能绝产,损失相当严重。此时,禽流感的症状较明显,如眼内分泌液增加,鸡冠稍肿并伴有出血点,脚部鳞片处有淡淡的出血斑。
(4)病理变化。发病早期,咽喉部黏膜充血水肿,气管黏膜出血,黏液中混有血凝快,卵巢出血,输卵管水肿。病程长一些,生殖系统病变更明显,生殖道组织变性坏死,生殖道阻塞,造成成熟的蛋无法产出体外,引起生殖道黏膜水肿,腔内积液[3]。生殖系统的病变造成成熟卵子无法进入生殖道而掉入腹腔,引起腹膜炎,最后,因异物性腹膜炎和营养衰竭而死亡。
(5)防治。控制疾病的进一步恶化,避免继发性疾病的发生。一般添加维生素以提高鸡的抵抗力,运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传染性喉气管炎和禽流感单独感染鸡,都能引起鸡的呼吸道病变和生殖系统的病变,但病程一般都比较短,造成的影响一般不大,除非高致病力的毒株感染。目前存在于各鸡场的传染性喉气管炎和禽流感病毒不是强毒株,而造成严重后果,其原因是继发或并发了其他疾病。要控制这种呼吸道疾病,一是加强生物安全体系,预防病原的入侵;二是预防和控制继发症及并发症的发生;三是免疫接种。
3传染性支气管炎和支原体
(1)病原。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原属冠状病毒,支原体为败血支原体。
(2)临床症状。鸡呼吸罗音,羽毛无光泽,蛋品质下降,畸形蛋增加。传染性支气管炎感染在雏鸡中危害较明显,产蛋鸡中呼吸道症状不十分明显,容易被忽视,但蛋品质和产蛋率的下降会逐渐表现出来。如果有支原体存在,呼吸道症状明显,死亡率增加[4]。因此,混合感染危害严重。
(3)病理变化。气囊膜增厚浑浊,卵巢萎缩,输卵管黏膜水肿变薄,有时可发现一侧输卵管囊肿,也有腺胃的病变及肾脏肿胀,尿酸盐沉积。
4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
(1)病原。新城疫病原为副粘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原为冠状病毒。
(2)临床症状。呼吸道症状很明显,较远处都能听到鸡的咳嗽声,产蛋率下降可达20%,蛋品质下降,畸形蛋增加,有一定的死亡率。
(3)病理变化。气管内有卡他性炎性渗出液,胰脏、小肠有出血点,卵巢出血,输卵管黏膜水肿,泄殖腔口有出血点,有时发现腺胃出血和肺脏炎性病变。
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支原体,无论哪2种病原并发感染,后果都很严重。除直接的产蛋减少,鸡发生死亡,药费增加以外,还可造成间接的隐患,如饲料报酬增加、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鸡体质不良、疾病易感性明显增加,特别是支原体感染后,极易引起各种并发症和继发症,如传染性鼻炎、巴氏杆菌病。目前发生的呼吸道疾病很复杂,究其原因是病原的复杂性,且有些感染后的症状非常相似,临床上很难确诊,误诊和延误治疗时间的现象很常见。因此,净化支原体和防止其他疾病的入侵,对各家禽业主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减少鸡病的发生,促进养鸡业的持续发展。
5参考文献
[1] 曲峰,许彩霞,杨殿茭.家禽最常见的两种呼吸道病诱因[J].家禽科学,2008(4):30-31.
[2] 丁文卫,张洪让.禽呼吸道症候群的鉴别诊断[J].中国家禽,2006(4):49-50.
篇2
关键词:产蛋鸡;呼吸道疾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70-1
1 秋冬季节产蛋鸡呼吸道疾病常见种类
秋冬季节产蛋鸡的呼吸道疾病很多,常见的有鸡传染性鼻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慢性呼吸道疾病、鸡气囊炎、由强毒型新城疫和禽霍乱、禽流感继发的呼吸道疾病等。一遇发现有上述这些疾病发生的症状,要根据所发病的特征进行分析,对症治疗。
2 秋冬季节产蛋鸡呼吸道疾病发病原因
(1)在深秋季节昼夜温差大,养鸡户为了保证鸡舍温度,舍内透风设备关闭,屋顶通风口小或不够用,造成舍内空气恶劣,新鲜空气少,毒害气体严重超标,进而引起鸡群呼吸道疾病大面积发生。一般舍内温度保持10℃~20℃为宜,每天保持光照16小时。冬季防止低于7℃,否则增加饲料消耗。
(2)鸡舍内饲养密度过大,高热潮湿,粪便杂物清理不及时,也能诱发此病。一般相对湿度保持在60%左右,每天刷洗一次水槽,早晚各清扫一次粪便为宜。
(3)免疫接种不科学,用苗后未能及时销毁疫苗瓶。
(4)饲喂发霉变质饲料,料槽水槽及养鸡用具消毒不严格,也能加速此病发生。
(5)鸡群未能及时在发病前投喂相关预防药物,即使预防了,但未能抓住主病和控制继发感染症,这些都能促进此病的流行。
3 秋冬季节产蛋鸡呼吸道疾病的鉴别诊断
(1)传染性鼻炎:由嗜血杆菌引起,症状为甩鼻,流泪,面肿,打喷嚏,鼻子周围结痂。剖检鼻粘膜充血肿胀,有粘性分泌物。
(2)传染性支气管炎:由冠状病毒引起,症状咳嗽,气管音,打喷嚏,产蛋量下降并有畸形蛋出现,排白色或绿色粪便。本病分呼吸道型、肾型、腺胃型、生殖型四种。剖检可见气管有粘液或干酪样物,气囊浑浊,肾肿大,输尿管变粗,内有大量尿酸盐沉积。有的腺胃粘膜出血溃疡,卵泡充血出血,输卵管水肿。
(3)传染性喉气管炎:由鸡疱疹病毒引起,症状呼吸困难,咳血痰,吸气时向上向前伸颈张口,呼气时甩头长鸣。剖检气管内附带血的黄色粘液和血凝块或有豆腐渣样栓子。多发30日龄以上青年鸡或成鸡。
(4)鸡慢性呼吸道病:主要由败血霉形体引起,症状咳嗽,呼吸音,眼肿,流泪,多发雏鸡,气囊、鼻腔及鼻窦有干洛样物质。
(5)鸡气囊炎:多由大肠杆菌继发,症状甩头,咳嗽,流鼻液,剖检胸膜气囊浑浊,增厚,表面有干酪样物。
(6)新城疫型呼吸道病,死亡率高,胃肠出血,有神经症状。
(7)禽霍乱型呼吸道病:死亡率高,心冠脂肪,十二指肠出血,肝脏有坏死灶,易碎。
(8)禽流感型呼吸道病:死亡率高,腿部鳞片出血,鸡冠肉髯发绀,肿胀,排黄,白,绿稀便。肌胃角质层下严重出血。
4 秋冬季节产蛋鸡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措施
4.1 禽舍的管理
加强通风,及时排除有害气体,方法有自然通风和人工通风。同时注意舍内温度的提高,一般为10℃~15℃为宜,排气通风时间以舍内没有刺鼻氨味为宜。一般通风时间为15分钟左右为宜。次序以由里向外为宜。
4.2 及时注射疫苗预防
选择正规厂家疫苗,根据本地疫情情况,制定好科学免疫程序,做病毒性疫苗后用抗菌药物,同时料中拌黄连解毒散,饲水中加超强氨基金维素(河南大明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连用5天,同时注意通风,注完苗及时销毁苗瓶及注射器械。
4.3 做好消毒工作
及时清理粪便及杂物,对水槽料槽定期清洗消毒,每日一次。消毒药物选择气味小的。夏季选用聚维酮碘成分的,秋冬季节选用中药成分熏蒸消毒,消毒药要交替使用为好。
4.4 补足营养
鸡料做到营养丰富,优质。不喂发霉变质饲料,饮水添加超强氨基金维素(河南大明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一般开产前,每只每天采食310~320千卡代谢能,粗蛋白16克,钙2.5~3.0克。产蛋期每只每天采食115克,粗蛋白20克,钙类4.2~4.6克。
4.5 进行药物预防
篇3
一、大肠杆菌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集约化养鸡场。大肠杆菌属条件性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致病菌大量繁殖时致使家禽发病。
1.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1卵黄性腹膜炎。多见于产蛋中后期,输卵管伞部粘连,卵黄坠入腹腔发生该病。病鸡腹部坠胀,剖检时腹腔内可见大量卵黄,脏器之间发生粘连。
1.2急性败血性型。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大多数无临床表现突然死亡,个别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食欲减退,然后死亡,内部病变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肝周炎和纤维素性气囊炎。
1.3卵黄囊和脐炎型。指幼鸡的卵黄囊和脐部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发生于孵化后期的胚胎及1~2周的雏鸡,死亡率最高为40%。临床表现为蛋黄吸收不良、脐部闭合不全和腹部下垂等症状。
1.4生殖器官感染及产蛋下降。患病母鸡卵泡充血,卵泡变形,局部或整个卵泡红褐色或黑褐色,有的硬变,有的卵黄变稀,有的卵泡破裂,输卵管发生充血、出血,内有渗出物。
2.综合防治措施
2.1加强消毒工作,种蛋、孵化厅及鸡舍内外环境要搞好清洁卫生,并按消毒程序进行消毒;防止水源和饲料污染,饮水中应加消毒剂,如含氯或含碘等消毒剂;采用饮水器饮水,水槽、料槽每天应清洗消毒;灭鼠、驱虫。
2.2提高鸡体免疫力和抗病力,疫苗免疫可采用自家多价灭活佐剂苗。同时搞好其他常见病毒病的免疫,如ND、IB、IBD、MD、AI等。
二、非典型新城疫
该病常见于商品蛋鸡场和种鸡场。从病例实际情况来看,多在30、80、200日龄左右发病。
1.临床症状
产蛋鸡常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张口呼吸,发出“咕噜”声;有些病鸡排出黄绿色粪便,常有零星死亡;蛋鸡在产蛋期发生该病后,产蛋下降,软壳蛋增多,嗉囊空虚,内含液体并伴有呼吸道症状,种蛋孵化率降低。
商品肉鸡一般发生在2次免疫前后,30日龄左右。发病率最高可达85%,死亡率15%~80%,多呈散发,传播较慢。多数表现不同程度的呼吸音,打喷嚏,食欲减少或废绝,病程稍长者则出现歪头、扭头、转圈、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
2.病理变化
多数病死鸡剖检时病理变化不明显,肉鸡常见喉头黏膜有散在性或弥漫性出血;腺胃与食道、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多不见变化,腺胃出血也很少见到,肠道与盲肠扁桃体的变化不及典型新城疫明显。蛋鸡病变主要在喉头、气管充血、出血,黏液增多。
3.综合防治措施
对于新城疫或者非典型新城疫的防治,关键是做好免疫,制定科学有效的免疫程序。
3.1重视1日龄的免疫工作,使用正确的免疫方法。育雏阶段尽可能采用滴鼻、点眼的方法,在4周后采用喷雾的方法,好处在于更能增强黏膜的局部免疫力,并且范围更广。
3.2定期做好免疫监测工作,发现抗体水平偏低或参差不齐时,及时加强免疫。
3.3正确了解抗体的消长规律,以利于正确判断鸡群健康状况。
三、慢性呼吸道疾病
此病是由支原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病。临床上见到的发病应激因素主要有:春、秋季,昼夜温差较大;鸡舍通风不良,舍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过高;饲养密度过大;多种疾病发生,可继发慢性呼吸道疾病;当鸡龄过小时即便是正常的气雾免疫也容易激发该病发生。
1.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无其他疾病发生时,在鸡群中可以看到有些鸡眼睛流泪,甩鼻,颜面肿胀;眼睛流泪多为一侧性,也有双眼流泪的。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转为慢性,鸡食欲时好时坏,眼内有干酪样渗出物,有的如豆子大小,严重时可造成眼睛失明。少数鸡由于喉头阻塞窒息而死。该病发生后常继发大肠杆菌病,尤其是肉鸡更加明显,解剖后可见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有的还出现卵黄性腹膜炎的病理变化。
2.综合防治措施
由于该病的发生有明显的诱因,因此预防显得十分重要。在预防工作中,首要任务是对各种病毒性疾病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其次是加强饲养管理,精心管好鸡群,夏天做好防暑降温,冬天做好防寒保暖。全年都要做好鸡舍的通风工作。该病一旦发生,应尽最大努力去除发病诱因,改善环境,以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四、传染性支气管炎
该病各种日龄的鸡均可发生,但以雏鸡和育成鸡多发。该病由病毒引起。常继发或并发霉浆体病、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等,导致死淘率增加,还常被漏诊、误诊。其特点是发病急、传播快。
1.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1肾型传支。多发于20~40日龄雏鸡。有的早期可见呼吸道症状。病死鸡皮下干燥,肾脏肿大成花斑状,肾小管、输尿管充满尿酸盐。
1.2腺胃型传支。多发于20~110日龄鸡只,病程为10~25 d。病鸡消瘦,有的有呼吸道症状,拉稀,陆续死亡。腺胃肿大,呈球状,腺胃壁增厚,腺胃溃疡。
1.3呼吸型传支。雏鸡多发,发病后以呼吸困难为特征,有的呈张嘴呼吸,鼻腔有分泌物,常常甩头。病鸡精神、食欲很差。病后1~2 d鸡只开始死亡,并且死亡呈直线上升,约1周后死亡率开始下降。成年鸡发病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但是产蛋明显下降,产出畸形蛋,蛋壳粗糙,蛋的质量差,蛋黄与蛋清分离,蛋清稀薄如水。10 d后产蛋逐渐恢复。
篇4
[关键词]鸡呼吸道病 原因 防治
[中图分类号]S83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2-0175-01
一、鸡发生呼吸道病的原因
1.细菌
雏鸡沙门氏杆菌病,因病鸡以排白色糊状粪便为特征,养殖户一般称之为白痢,该病多发于雏鸡,一旦发病,死亡率相当高。凡患白痢的病雏鸡,绝大多数具有呼吸道症状,表现为羽毛蓬松,双翅张开,后腹呈现一收一缩的呼吸加快动作,若将雏鸡捉住置于耳边细听,可听到“哔卜哔卜”的呼吸声,少数病鸡表现有咳嗽声。
大肠杆菌病的病型复杂,只有鸡患气囊炎时,才出现呼吸道症状,病菌通过血液循环或呼吸道侵入气囊而引起急性炎症,病鸡咳嗽、呼吸困难。有时也可由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支气管炎和新城疫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病,而引起呼吸道症状,这在临床上有时难以区别,必须借助实验室检验才能确诊。
鸡败血性支原体病感染可引起呼吸道症状为主的慢性呼吸道病,其特征是病鸡咳嗽、流鼻液,呼吸道有锣音并张口呼吸。该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成年鸡多为隐性感染,可在鸡群中长期存在,一旦应激即可发生蔓延。
曲霉菌病的主要病原为烟曲霉菌,多见于雏鸡,感染后病程稍长时,可见病鸡呼吸困难,伸颈张口,细听可闻气管锣音。有时可发生曲霉菌性眼炎,病鸡眼睑肿大、凸出,下眼睑有干酪样物,严重时可失明。禽衣原体病的病原体为鹦鹉衣原体,是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病鸡呼吸困难,表现单侧或双侧性结膜炎,眼睑肿胀和鼻炎,眼鼻有浆液性、脓性分泌物,发病率10%-80%,死亡率可高达30%。
2.病毒
新城疫以下痢、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为特征,尤其是发生急性型新城疫时,病禽上呼吸道分泌多量粘液自口鼻流出,粘液有时悬挂于喙端,常摇头欲甩掉。喉部发出“呼噜呼噜”声音,好似从水中发出的。病程后期,呼吸极度困难,因血液中氧气不足,冠髯变为青紫色,死后尤为明显,冠髯边缘呈紫黑色。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主要存在于病鸡的呼吸道及其分泌物中,发病后鸡群突然出现呼吸道症状,并迅速波及全群。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松,畏寒,喘息,咳嗽,喷嚏,有气管锣音,鼻孔中流出分泌物。本病多呈肾型病变,剖检可见肾肿大、苍白,整个肾脏呈槟榔状色斑,故称为“花斑肾”。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由A型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病鸡主要表现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呼吸,低头缩颈吸气,咳嗽,甩头,甩出带血的粘液。病鸡特征性症状为流鼻液和呼吸时发出湿性锣音,随后出现咳嗽、喘气症状,最后由于血粘块阻塞喉头而引起窒息死亡。鸡痘可通过上呼吸道感染发病,临床上表现为皮肤型、黏膜型及混合型。当发生黏膜感染时,口腔、喉头及气管黏膜出现溃疡性黄白色病灶,伴有严重的呼吸道症状,不少病禽都是因为呼吸道假膜太厚而引起采食和呼吸困难,可用镊子将其剥离,并在溃疡部涂以碘甘油。
禽流感病初即表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出现咳嗽、打喷嚏、下痢、精神萎顿,蛋鸡产蛋下降或停止。特别是温和型禽流感,呼吸道症状拖延的时间较长,药物治疗效果差。
3.寄生虫
隐孢子虫病是由隐孢子虫寄生于鸡呼吸道黏膜上皮微绒毛区而致病的。感染后病鸡呼吸道出现锣音、咳嗽、打喷嚏,渐而气喘。剖检早期病死鸡可见气囊增厚并含泡沫状的光亮白色或灰白色液体,后期有白色干酪样渗出物和实变病灶。住白细胞原虫病为鸡的血液寄生虫病,主要危害3-6月龄的鸡,鸡龄愈小发病愈急。一般在病程中后期,病鸡出现呼吸障碍表现,常因咯血、呼吸困难而致死,病死鸡有的口流鲜血。气管吸虫病由环肠科吸虫引起,病鸡以咳嗽为特征。气管吸虫多寄生于鸡的气管、支气管、鼻腔、气囊及体腔。主要症状为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张口伸颈呼吸,呼吸时发出“咯咯”声,最后因窒息而死。
二、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
进鸡前要做好鸡舍内环境的清扫、清洗和消毒工作,在养鸡过程中尤其是雏鸡阶段,做好严格的防疫隔离和消毒措施,用安全性好的季胺盐类等消毒液每周2~3次喷雾消毒,以降低粉尘中支原体及其他微生物对呼吸道的刺激和损伤作用。但应注意疫苗免疫前后2~3天不要进行喷雾消毒。提供适宜的温、湿度及良好的通风换气至关重要。降低舍内氨气浓度,管理好饮水器,防止漏水;加强垫料的管理,每日翻动垫料1~2次,有利于氨气散发,使垫料保持干燥、疏松。采用合理的饲养密度。1~2周30-34只/平方米;3~5周15-20只/平方米;6周至出栏8-10只,平方米。保证鸡舍良好的通风,控制有害气体的含量,氨气的浓度1~3周应低于10ppm,4周至出栏应低于20ppm,硫化氢不能超过10ppm。保持适宜的湿度,第1周75%,2-4周60%-70%,5周至出栏55%-60%。消除发病诱发因素。如气候突变、过冷过热、鸡群密度过大等,控制好环境因素是防止支原体或复合型慢性呼吸道病发生的最直接措施。
篇5
呼吸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外呼吸功能障碍,及其他疾病所致的肺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导致的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较多,病情严重,是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1 发病原因
1.1 气道阻塞的疾病 急性喉头水肿,异物吸入阻塞气道,肿瘤阻塞或压迫气道,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水肿,肺泡炎,肺不张及肺栓塞等。
1.2 肺水肿的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左心衰竭,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疾患,吸入化学物质致吸入性肺炎,放射性肺炎诱发败血症,各种原因的休克,补液过量,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1.3 胸廓和胸膜疾患 胸膜粘连,增厚,气胸,胸腔积液,脊柱侧弯,高度肥胖等。
1.4 呼吸肌功能障碍 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有机磷中毒,低钾血症和其他限制横膈活动的疾病。
1.5 神经系统疾病 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流行性乙型脑炎,脑脊髓膜炎,多发性神经炎,颅内肿瘤,肌萎缩症,严重的肝肾疾病均可损害呼吸中枢的功能,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另外镇静药,麻醉药等。
2 呼吸衰竭的防治
2.1 病因治疗 欲取得有效的治疗,首先要确定致病的病原菌,以作为选用抗生素的依据,其中包括痰涂片和痰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等。是否能及时、适当地治疗病人,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原则是首先畅通气道,祛除痰诱因的疾患,争取治疗时间,为治疗创造条件。
2.2 保持呼吸道畅通 保持呼吸道畅通在治疗呼吸衰竭中至关重要。除常规使用的解痉平喘,清除积痰等治疗外,还应加强呼吸道的湿化。对无力咳嗽,意识不清的病人首先应清除口腔及咽喉部黏液,痰及胃反流物,必要时反复吸痰,使部分呼吸衰竭病人的二氧化碳分压尽可能降低到较安全的水平。
2.2.1 无创正压通气 最适合于慢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出现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可增加潮气量并减少呼吸功),是COPD急性加重的一线治疗,可改善氧合,减少二氧化碳潴留,纠正酸中毒,减少机械通气的需要,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存率。也可用于急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减轻后负荷,改善氧合,缓解呼吸困难,但对于高危患者要注意有无心肌缺血发生。急性肺损伤一般不考虑应用无创正压通气。
应掌握无创正压通气的适应证,如患者治疗前pH值很低,神志情况较差,基础疾病较多时,将预示无创正压通气可能会失败。另外应注意无创正压通气的模式和设置,必须保证充足的人员配备和时间安排。在刚开始治疗的几个小时内,为了减少漏气及克服鼻腔阻力,应尽量采用口鼻面罩,如果治疗有效且患者习惯经鼻呼吸,可改成鼻面罩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2.2.2 气管插管 此为建立人工气道最常用方法,成人一般选择用32号或34号(经鼻插管时略小些),理想的位置是位于隆突上2~5cm。气管插管简单易行,不仅能较方便地湿化吸痰,还可加以辅助呼吸。但应注意的是只能短期内发挥治疗作用(橡胶插管一般3天),以免引起声带压迫性损伤或喉头水肿,插管后需立即检查是否插入气管,是否通畅。
2.2.3 气管切开 呼吸衰竭能否抢救成功,不仅取决于措施是否得当,还在于气管切开时机的选择,但应引起注意的是气管切开后空气直接进入呼吸道与肺,失去了呼吸道加温过滤湿化作用,使呼吸道分泌物易干结,增加了呼吸道二重感染的机会,所以在支气管切开之后,护理工作是很重要的,分泌物充分地吸引,气道的湿化加温,严格地无菌操作防止并发症。
2.3 纠正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 在保证呼吸道畅通的基础上积极纠正缺氧至关重要。慢性呼吸衰竭病人多是由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所致的Ⅱ型呼吸衰竭。对此型患者氧疗的原则为持续低流量吸氧,如吸入高浓度氧反而抑制呼吸中枢使通气量进一步下降,从而加重二氧化碳潴留,易于导致呼吸性酸中毒和肺性脑病。目前认为对于慢性呼吸衰竭病人长期低浓度吸氧,可以降低肺循环的阻力和肺动脉压力,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活动耐受力,并延长存活时间。对于严重缺氧的病人,如呼吸心跳骤停,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应分秒必争地使用高浓度吸氧或纯氧吸入(即吸入氧浓度为75%),但不宜长期使用,以防氧中毒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高压氧治疗,是利用氧分压与血液浓度成正比的关系来增加氧供应的一种氧疗方法。高压氧治疗在氧仓内可用3~6个大气压,另外高压氧治疗只限缺氧而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呼吸衰竭。如一氧化碳中毒,缺血性缺氧,Ⅰ型呼吸衰竭,急性氰化物中毒,急性气体栓塞症,化学性肺泡炎。原因是高压氧对排出二氧化碳毫无作用,而且高氧分压下,静脉中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增加,可削弱二氧化碳的运输能力,加重组织二氧化碳潴留。高压氧对呼吸道及肺泡组织有直接刺激作用,加上肺泡气滞留,减压过程中可能引起肺泡破裂,所以对于慢支阻塞性肺气肿及肺部感染等所致的呼吸衰竭高压氧治疗也是禁忌的。
2.4 吸痰与气道的湿化 对于分泌物粘稠不易咳出或不易吸出时,可用雾化吸入,配方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用药,我院常用庆大霉素6~8万U,地塞米松5mg,加生理盐水15~20ml,每日2次,效果佳。
2.5 呼吸兴奋剂的使用 通气不足伴有明显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应用氧疗的同时,可考虑应用呼吸兴奋剂,常用尼可刹米,洛贝林等,这些药物可促使病人神志转清,提高通气量。尼可刹米常用0.375~0.75g静脉推注作为冲击剂量,然后用每500ml液体中加6~10支静脉滴注。临床应用呼吸兴奋剂的经验是经治疗12h无明显效果,则应考虑作气管插管或切开,加用机械通气,以免贻误病情。
2.6 呼吸肌与呼吸衰竭 氨茶碱应用,无论用于预防还是治疗,增强肌肉收缩力的作用都是显著的,而且对膈肌疲劳的作用不受低氧血症的影响。
2.7 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结合临床表现,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在化验室配合下,根据动脉血气分析与电解质的变化及时给予处理。
2.8 控制感染 在纠正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的同时应积极控制感染,对病情危重的病人,抗生素需加大剂量,并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近年来对厌氧菌在感染中的作用认识有很大进展,所以除选用大剂量常规敏感抗生素外还可考虑加用甲硝唑等对厌氧菌敏感的抗生素。同时对呼吸衰竭的病人使用抗生素药物要有针对性,及时用药停药,防止盲目滥用,多用,长用。另外有效的引流呼吸道分泌物,改善通气功能,可使抗感染药物的疗效明显提高,并可以大大缩短疗程。
2.9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为解除呼吸衰竭支气管痉挛,可用氢化可的松200~300mg加入液体静脉点滴,也可用地塞米松10~20mg静推或加入茂菲氏管等。
2.10 并发症的处理 对呼吸衰竭引起休克应针对病因采用相应措施,必要时可以用升压药维持血压。为防止消化道出血可用甲氰咪胍或奥美拉唑注射液静推,每日2次,失血较多者可给新鲜血液(因呼吸衰竭严重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使消化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直至溃疡,而引起出血)。
篇6
【关键词】
感染科病房护士 ; 职业暴露 ;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感染科病房是医院病死率,感染率的高发区,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及高科技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各种空气污染、生物污染、心理危害对感染病房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愈来愈多地受到确认[1]。感染病房的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现代医院感染病房建筑要求为全新风系统,尤其是感染科护士需要频繁密切接触患者,长时间、连续紧张、繁忙的工作,多种有害因子特别是环境污染使感染科护士成为高危人群。因此,提高感染科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显得尤其重要。
1 感染病房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 空气污染
1.1.1 建筑因素 为了防止感染病区内不同病房间患者的交叉感染,应采用避免交叉感染的空调系统形式和合理的系统布置方式,一般推荐采用全新风系统。但因为种种原因一般只采用定风量空调系统。同时因为现代医疗建筑和空气调节技术,往往影响调节程度的因素也是复杂的、致命的,SARS流行曾有过教训。
1.1.2 环境因素 环境的污染,如过滤、紫外线消毒、高温消毒等。还有各种人员的呼吸,身体产生的热、湿、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的异味,遇到重大抢救时,人员设备的频繁走动,致使室内空气压力改变形成空气涡流,空气中尘埃、菌落数增加。
1.1.3 人员因素 为了防止传染患者唾液、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的传染,所以需要衣帽整齐,入室人员要带好口罩,帽子,手套、隔离衣,长时间的遮掩口、鼻、手,人体会产生明显不适感,甚至出现皮疹、脱皮等。
1.2 生物感染 由于处于特殊的环境内,面对的患者都是肝炎、HIV病毒、伤寒、麻疹等呼吸道、消化道、血液传播的各种疾病。密切接触患者的伤口、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感染的机会很多。
1.3 感染科护士人员严重缺乏 人员缺乏导致超负荷的工作量,频繁的夜班, 本来护士就长期处于繁重、平凡、琐碎的工作,感染科护士还要 护 理HIV 感染 等的传染性强的患者,而且 针对这一特殊人群,长期的吸毒导致穿刺的困难。有关报道,长期接触HIV/AIDS患者的医务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高达31.8%,国外的职业暴露的HIV感染率为0.33% [2 ],应引起重视。
1.4 缺乏对HIV防护的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人员被感染的原因多与自身因素有关。从个人因素来看,其本身的皮肤黏膜破损或不完整,接触HIV阳性血液或感染性体液很容易造成HIV感染。Elise等报道了1例护理人员,因多次无保护接触患者体液而被传染致HIV。
1.5 护理操作不规范 护理人员操作时不正确戴手套、口罩,污染物品不能分类处理或消毒,不注意必要的防护。据有关报道,有些学者认为,不规范注射和使用未消毒的医疗手术器具等不安全医疗服务所致医源性感染,可能是非洲HIV流行的重要因素。
1.6 防护措施不到位 护理安全防护保障制度不健全,防护用品缺乏,供应不足。
2 防护与对策
2.1 空气污染的防护
2.1.1 科学管理好传染病房环境,技术人员专业管理并定期维护、保养空气调节设备,以保障室内空气质量。及时合理调节室内温、湿度,以达到人体舒适感。
2.1.3 定时定人及时清理卫生、清除污物、积水,定期彻底大消毒,消灭卫生死角。
2.2 生物危害的防护
2.2.1 主张各种人员带手套执行操作,任何时候都要自觉保持衣帽的整齐,采用感应开关、流动水,严格做好“六步法”洗手。
2.2.2 严格执行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防止交叉感染,定期消毒及空气培养。
2.2.3 严格消毒供应管理工作,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认真做好吸入性器具的消毒,切断呼吸道细菌传播途径
2.3 护理人员 自身的防护对策
2.3.1 提高护理人员 自我防护意识,加强个人防护。如发现皮肤黏膜针刺伤、刀割伤时,立即挤压局部,挤出血液,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75%乙醇或0.5%碘伏等创面消毒或浸泡并包扎。对溅在皮肤黏膜表面的HIV/AIDS患者的血液,立即用肥皂水清洗,再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如溅入眼睛及口腔等处,要用清水、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必要时进行医学观察或预防服药。进行侵袭性操作,可戴保护性眼镜。
2.3.2 定期进行护理操作技术培训,完善各项医疗护理工作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同时建议上级部门保证感染科护理人员的人员
2.3.3 同时建议护校增设HIV/AIDS课程,进行系统知识教育。
2.4 心理损伤防护
2.4.1 感染科护士除了要用过硬的业务素质要求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矫正一般职业性紧张。
2.4.2 随着HIV/AIDS的出现,心理咨询进入临床,AIDS患者需要,护理AIDS患者的护士也需要,需要有一个交流咨询的部门或组织,给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同时多跟HIV患者交流,把他们当朋友,需要政府跟社会机构多给予宽容、帮助、关怀,感化他们。如:红丝带之家就是个例子,在那里有很多工作人员本身也是HIV患者,他们在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
2.4.3 同时需要有实际的减压待遇,呼吁有关部门关心和制定相应的政策,如轮流休假及岗位津贴等劳保福利,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人性化排班!同时要关心护理人员的心理、家庭,鼓励更多的护理人员献身到这一艰巨的工作中来。
3 讨论
HIV主要存在于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体液中,包括血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等,任何能够接触到上述体液的护理操作过程中,都有被传播HIV的可能。 感染科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不论是一般生活护理、还是输液穿刺、手术换药、治疗输血、采集标本、消毒清洁、污物处理等工作时,都长时间与患者接触,处于高度危险的职业暴露之中。在艾滋病疫情日益严峻的今天,将会有更多的护士在护理服务过程中与HIV/AIDS患者接触。加强防护、研究对策势在必行。
参 考 文 献
篇7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传染疾病;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R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548-01
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疫情已成为突发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暴发流行时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如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流感等。基层医院需做好呼吸道传染疾病的管理和预防控制工作,在患者就诊过程中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传播,防止医院感染。
1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规章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保障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如《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制度》、《发热病人就诊流程管理》、《呼吸道传染病应急预案》、《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防护制度》等[1]。制度的制定应结合医院当时的实际情况,确保可行性。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按计划组织学习和培训,加强职业安全和防护知识,提高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意识,保证制度落实到位。
2加强感染科的科室建设
呼吸道传染病诊疗工作由感染科主要负责,对基层医院医疗环境等进行考查,实地整改,使传染病区的布局流程尽量满足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需求,有明确的分区和专用的通道,并保证良好的通风和正确的空气流向。同时培养感染科人才,感染科医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掌握流行病学、感染性疾病诊疗、医院感染控制、信息报告等多方面知识。
3重视不同患者的管理
3.1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的管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及时监测、早期发现、有效控制,依据卫生部《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结合医院具体实施。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的病例后,首先请感染科或呼吸科专科医师会诊,不能明确诊断时应立即报告医务部、感染办公室,组织院内专家组尽快进行会诊和排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卡,进行网络直报,并电话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同时将该病例收入隔离病房,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治疗。
3.2流感样病例的管理:加强流感病例的监测是预防控制流感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病例的监测,了解和掌握流感活动状况及流行动态变化规律、确定流感流行株、推荐疫苗组分、及早发现变异株、对流感疫情预测和预警。如有发热、咳嗽、咽喉痛等症状之一者,缺乏其他实验室依据的病例为流感样病例,并在重点科室行常规监测,每日上报流感样病例数。
3.3发热患者的管理:发热是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所以要加强发热患者预检、分诊流程的优化管理。发热门诊的路线应标识清楚,门诊大厅入口处、急诊分诊台、医院挂号处等均标识明确,要求体温≥37.5℃并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必须到发热门诊就诊。门诊挂号处、专科分诊台、急诊分诊台应引导发热患者至发热门诊就诊;未经发热门诊排查的发热患者,专科急诊医师应做好防护和隔离工作,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必要时请感染科医师会诊,协助诊治;在呼吸到传播疾病流行时。各科室应做好准备,一旦发现有流行病学史的发热患者,科内应就地隔离再进行治疗和护理。
4隔离的要求
感染病区收治可疑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应独立设区,医务人员、患者及污染物运送通道应分开,进出病房治疗护理时应穿脱隔离衣,患者必须佩戴外科口罩;门诊高度可疑患者应直接进入隔离观察室。留观隔离期间,观察室的门窗保持关闭,诊疗仪器专人专用,不得随意进出留观室。为留观者及家属均提供外科口罩,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5医务人员的防护
正确的防护措施对保障医务人员自身健康、尽量降低医院感染率有着重要意义。医务人员应依据标准预防原则,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及可能的感染风险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可分为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部分呼吸道传播疾病还可以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医务人员应重视呼吸道防护和黏膜保护,根据诊疗操作的风险,采取分级防护措施,即基本防护、加强防护、严密防护。如接触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的物品或接触非完整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应戴N95口罩、护目镜、防护面罩及戴帽连体防护服。在隔离观察病房内外、医师诊疗室、护士治疗室等处配置速干手消毒剂。同时加强手卫生知识宣教,张贴洗手标识,推广正确洗手方法,养成良好的个人手卫生习惯。医院内应储备一定的抗病毒药物,分批为感染科的医务人员进行疫苗接种。
6消毒的管理
正确使用国家批准的、有相关资质的、合格的消毒剂。我院广泛使用的含氯的高效消毒剂,多数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对其敏感,能够被杀灭。对患者使用过的各种仪器设备、器械、物品应严格消毒,每例患者使用物品如监护仪、氧气湿化瓶等禁止交叉使用,每日监测消毒液的浓度,确保消毒效果,各类管道定期行细菌培养。呼吸道患者出院转出后,该患者所在的房间及可能污染的区域应进行终末消毒后方可使用。
参考文献
[1]高洪敏.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护措施[J]. 职业与健康, 2009,(24)
[2]王喜民.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22)
篇8
籍贯 :辽源 研究方向 :传染病学
【摘要】目的 探讨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以及管理策略。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护理人员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和管理策略。结果 通过不同时期随访,对所有患者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显示6例医护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加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和自我防护意识并建立全面合理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减少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 职业暴露 防护 管理
中图分类号:R5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a)0000-00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1]。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2]。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诊断和护理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血液、黏膜或者其他相关物质对医护人员的皮肤造成伤害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护理人员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例,女性5例,年龄在22-28岁之间,其中2例为拔针时针头刺伤皮肤,4例为患者针头内残余液体污染损伤的皮肤。
1.2处理方法
针头刺伤的护理人员采取0.5%的碘伏消毒并反复冲洗伤口挤出被刺的血液,针头内残余液体污染损伤皮肤的护理人员采取0.5%的碘伏消毒,反复冲洗破损皮肤并预防性用药。
1.3统计学处理
本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通过不同时期随访,对所有患者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显示6例医护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3讨论
3.1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原因
3.1.1缺乏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
由于大多数医护人员较为年轻,临床经验不足,操作不严格,没有意识到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不注重自我保护,忽视了戴手套、防护眼镜、隔离衣等保护措施。
3.1.2心理素质低
有的医护人员害怕自己被感染,在操作时中过于担心,造成心理紧张,遇到紧急情况不知道如何处理,增加了被感染的几率。
3.1.3缺乏严格的操作训练
由于医院自身对医护人员要求不严格,对于新的护理人员培训未起到真正的效果,使其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
3.2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
3.2.1预防原则
所有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艾滋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进行操作,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减少感染的几率[4]。
3.2.2对传染源的重视
艾滋病患者的血液、被血液污染的物品、分泌物以及体液等均为传染性病原,因此在医护人员接触此类物质时要特别小心,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3.2.3严格操作
在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或者护理过程中,尤其是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时,要求医护人员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成后要及时脱去手套,洗手并消毒。如果可能发生血液飞溅的可能,医护人员要戴防渗透的口罩、防护眼镜,必要时穿隔离衣,如果医护人员有皮肤破损情况,要特殊注意,防止伤口发生感染。
3.2.4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
为了使医护人员意识到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医院要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对艾滋病和其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加强所有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3.3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3.3.1现场局部处理措施
当医护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用流动的水冲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对于有伤口的感染者,可以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在用流动清水冲洗,受伤处在冲洗后要用0.5%的碘伏进行消毒。
3.3.2预防性用药
用药包括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即使用常规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1个月;强化用药是在基本用药基础上同时使用蛋白酶抑制剂进行治疗。预防用药原则[5]:①如果发生一级暴露,病情较轻可以不使用预防用药。②如果为二级以上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4-24h内进行预防性用药。③如果为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较高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④发生二级以上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较高可以使用强化用药程序。⑤对于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确定的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3.3.3随访
当医护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要定期进行随访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监控服用药物的毒性,做好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和用药情况记录。
3.3.4登记和汇报
本地的医疗卫生机构对感染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情况进行登记,具体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暴露方式、部位、损伤程度等以及相关的处理情况,同时将发生情况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汇报。
3.4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管理
3.4.1建立专门的管理小组
成立专门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管理小组,该小组定期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和技能考核,提高所有人的综合知识和素质。
3.4.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通过所有人讨论分析现状,建立全面科学的管理制度,例如培训制度、锐器处理制度,应急方案制度等。
3.4.3合理安排工作人员
由于护理人员不足,导致部分护理人员工作过急而发生感染现象。相关报道也表明护理工作量与发生针头刺伤呈正比例关系[6]。因此,在安排护理人员上要合理,防止因工作量较大发生不必要的感染。
4小结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发现医护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因为对相关知识了解不足,自我防范意识不够等原因,因此为了减少感染率,要加强对所有人员的对该疾病知识的了解,定期培训,增加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并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1]卢其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原因与防护措施[J].实用临床医学,2012,15(09):116-117.
[2]袁有兰.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处理措施[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12(05):84-85.
[3]赵丽芬,丁金花.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与思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2(15):1834-1835.
篇9
【关键词】 纤维支气管镜;急性呼吸衰竭;重症监护病房
最近几年,纤维支气管镜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领域的疾病诊疗当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适应症状也在不断拓展,在危重症患者抢救,尤其是急性呼吸衰竭抢救与治疗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从2011年1月开始先后对55例胸科手术、颅脑手术、创伤昏迷等重症监护病房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症状的患者进行临床抢救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按照纤支镜诊疗及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和康复的基本要求认真做好了护理工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计55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6例,患者的年龄在33岁到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6±12.3)岁。其中胸外伤患者7例,胸科肿瘤手术患者23例,颅脑手术患者10例,创伤昏迷患者15例。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时间在3—26d。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咳嗽无力、痰液阻塞、肺不张、肺部感染导致的急性呼吸系统衰竭,其中经口气管插管患者25例,气管切开患者22例,机械支持通气33例。所有的患者均符合纤支镜治疗的基本要求,无治疗禁忌症状出现。
1.2 护理方法 在纤支镜治疗之前,护理人员需要配合主治医师做好术前准备,包括检测血气分析、胸片、ECG、SpO2,根据检测情况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检测结果。同时就纤支镜治疗的情况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相应的沟通工作。在术前根据主治医生的要求检查纤支镜及其组件的性能情况,并根据医师吩咐将2%里卡多因5ml经射流式雾化器纯氧驱动雾化吸入麻醉气道,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好患者的分泌物吸出,存在黏稠的痰液、痰栓、血块栓,纤支镜吸引有困难时,可反复用370C灭菌生理盐水每次10—20ml灌洗,每次操作不超过20秒,总时间20—30min,总量达到100—150ml。治疗结束前再依据痰培养结果注入静脉用敏感抗生素稀释液3—5ml于病变较重的肺段内。吸痰、灌洗时注意全程监测ECG、BP、R、SpO2变化,如SpO2≤70%,应暂停治疗,待SpO2>90%时继续冲洗,尽量避免无效操作,患者不能耐受时,缩短操作时间,可间隔6小时后重复操作治疗。
1.3 结果 除一例治疗时发现肺癌切除袖式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通气受阻,治疗效果不理想。其余病例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呼吸困难缓解或消失。
2 护理体会
2.1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 文献报道使用纤支镜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机会是0.05%—0.08%。在纤支镜治疗中心律紊乱发生率为24%—81%。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全程监测ECG、BP、R、SpO2变化。
2.2 做好患者的呼吸道护理 在纤支镜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耐心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排痰的重要性。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除了做好常规的护理之外,还应该强化患者呼吸道湿化和吸痰护理,如果患者存在呼吸道湿化不佳或吸痰不好的情况,可常规用糜蛋白酶4000u加地塞米松5mg加入20ml生理盐水雾化吸入,能够帮助患者显著增加吸氧量,并能有效地湿化患者的呼吸道,还能达到稀释痰液、预防感染的作用。由于纤支镜治疗方法需要对患者经常吸痰,在这种情况护理人员要保持吸痰动作的轻柔,深浅要合适,减少反复吸痰导致的气管黏膜破损出血、糜烂等现象。吸痰的时间应该控制在15秒之内,避免患者出现缺氧的现象。
2.3 做好纤支镜的监护 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纤支镜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认真做好纤支镜治疗期间的护理。在这里考虑到患者的实际状况,护理人员主要采用低频率、大潮气量控制患者呼吸,这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改善患者的氧合指数。同时要积极处理呼吸性碱中毒问题,如在纤支镜综合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出现轻度碱性中毒现象,应该及时调节阻力帽,加长呼吸器到病人气管导管之间的管道,同时加大患者生理死腔,这样可以有效的缓解和消除患者的碱性中毒症状。
总之,纤支镜治疗急性呼吸衰竭过程中,要保证病人安全,顺利完成治疗,必须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操作者应技术熟练、动作轻柔、迅速准确,连续操作不宜超过30min,吸引负压控制在100—150mmHg以内,采取间歇吸引的方式,避免造成气道损伤或其他严重并发症。重症监护室内由于呼吸道潴留物导致肺不张、肺部感染的病人行纤支镜气道吸引、支气管灌洗、局部注药,其优点是直视下进行、目的性强、效果确切,能迅速缓解患者因气道阻塞所致肺不张、呼吸困难,有利于气道管理和肺部感染的控制,明显缩短患者留住ICU的时间,降低住院周期和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齐德,杨宝武,王海锋,管清柏,程玉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抢救急性呼吸衰竭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18).
篇10
[中图分类号] R68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02-84-03
Knee osteoarthritis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ideas
FENG Xiaoxia CHEN Yanmei YOU Kaiyan
Liwan District Hualin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of Guangzhou City, Guangzhou 5101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of osteoarthritis of knee joint at the end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method and its effect. Methods 120 cases of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reated from terminal disease prevention of high quality of nursing, the nursing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deal effect in treatment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3.3%,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3.3%)(P
[Key words] Knee osteoarthritis; Treatment of terminal disease prevention; Nursing methods
膝骨性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1],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它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膝骨性关节炎在60岁以上者发病率达到42.8%,并且其发病率女性要高于男性,其性别比例大约为1?U2[2]。因此,其关于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防治方法和手段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3-4]。目前,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护理方法,使得患者治疗后反复发作,容易造成患者二次伤害。因此,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显得至关重要[5]。为了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治未病预防及护理方法及其效果。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我院诊治的12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来我院诊治的120例患者病历资料等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有60例,男33例,女27例,患者年龄49~84岁,平均(59.3±1.2)岁;对照组有60例,男34例,女26例,患者年龄50~86岁,平均(66.7±0.8)岁。本次研究中,两组对其护理方法等具有知情权。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患者入院后,加强患者日常护理,告知患者即将进行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方法,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向患者宣传膝骨性关节炎相关知识,让患者能够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n 男/女 年龄(岁) 平均年龄(岁) 病程(月) 平均病程(月)
实验组 60 33/17 49~84 49.4±1.4 1~6 3.5±2.4
对照组 60 34/26 50~86 46.7±0.8 1.2~6.5 4.2±3.1
x2/ t 12.11 9.87 8.73
P 0.051 0.068 0.07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组别 n 自理能力恢复 治疗满意度
完全恢复 部分恢复 未恢复 满意 较满意 不满意
实验组 60 50 6 4 55 3 2
对照组 60 42 8 10 48 4 8
x2 5.78 5.13 4.67 4.16 3.23 2.11
P
等[6]。实验组从治未病预防角度进行优质护理[7],具体方法如下:(1)知识宣教。患者入院后,要加强患者膝骨性关节炎相关知识宣传,告知患者即将进行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健康教育过程中可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背景等采取多途径措施宣传,发挥优质护理优势。(2)急救措施。对于病情比较严重患者,要立即对患者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治疗前后可以向他们分发卡通小卡片,有利于与患者以及家长拉近距离。(3)优质护理。根据患者情况实施优质护理时要充分调查职工积极性[8],定期为患者发放问卷调查等,积极采取患者意见,并召开座谈会等,从而为医护人员完善服务质量等提供依据[9]。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93.3%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3.3%)(P
3 讨论
近年来,优质护理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这种护理模式的实施能够减少医患纠纷,让患者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病情,让患者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去预防这种疾病,更多的让患者参与其中。
表3 两组并发症、护理失误发生率、住院费用比较[n(%)]
组别 n 并发症 护理失误
实验组 60 2(3.3) 0
对照组 60 8(20.0) 6(15.0)
x2 6.65 5.12
P
3.1 心理护理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入院后均伴有一些临床症状,严重患者甚至出现关节剧烈疼痛等,不免会产生消极、恐惧等心理。优质护理能够让患者知道自己的治疗方法以及护理等,帮助患者消除消极心理,使得患者能够更好的接受治疗、配合护理,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避免患者拒绝治疗延误最佳治疗时间[10-11]。本次研究中,实验组93.3%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3.3%)(P
3.2 加强优质护理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更多的时间在病房中度过,通过优质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消磨时间,增加家属和患者对我院的认同感。患者在采用优质护理时要加强优质护理,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护理过程中要加强膝骨性关节炎疾病相关知识宣传、教育,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降低了护理过程中的并发症和护理失误率。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13.3%)(P
3.3 加强应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