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施农业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设施农业建设

篇1

一、肯定成绩,在反思差距中加快发展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切入点,突出“连片集中、适度规模、各具特色”的要求,组织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在前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少新的亮点和积极变化,主要体现为三个“增”:

一是园区投入总量增加。截止10月底,全市新增扩建农业项目242个,实际完成投入16.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83.6%,比去年同期增长8.9%。其中,新增扩建农业园区118个,实际投入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86.3%。涌现出了总投资8000万元的上海水产研究所养殖科研基地、总投资3000万元的*格林福特禽业、总投资2000万元的*万英禽业、投资1500万元的*绿天地食用菌等一批投入规模大、推进速度快的农业园区项目。

二是设施栽培项目增多。截止10月底,全市新发展设施农业面积2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8000亩,基本完成了序时进度。新增连片100亩以上的项目有19个,其中连片200亩至299亩之间的项目有*申鸿农业、*台蓝现代农业、*永胜大棚蔬菜基地等6个,连片300亩以上的项目有*藏缘农业、*百姓蔬菜基地等6个。

三是土地流转储备增快。截止10月底,全市新增流转土地面积4.6万亩,其中连片流转100亩以上的项目有74个,主要分布在*、*等镇;连片流转规模在200亩至500亩的项目有17个,主要分布在*、*等镇;连片流转规模在500亩以上的项目有6个,主要分布在*、*、*等镇,为引进农业项目提供了用地保障。特别是今年我市引进的特大型设施农业项目藏缘生态设施葡萄园规划占地1000亩,*、*各500亩,这一项目从立项到土地流转到位,2个镇仅用了2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任务,目前大棚已经开始安插,创下了我市土地流转单体规模和流转速度之最。*的*村200亩连片钢架大棚设施蔬菜项目也是在*会议之后全面推进的,现在土地流转已经完成,区内道路已开始建设。

从总体上看,全市设施农业建设的发展氛围越来越浓,投入增速越来越快,特别是通过7月份赴东台、大丰、盐都等地和10月份赴*实地观摩铺天盖地的设施农业,大家都感受到了发展落差,都感到极为震撼,引起了许多镇乡对发展设施农业的高度重视,组织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发展态势良好,无论是在投入总量,还是在单体规模上都实现了新的突破,有力地带动了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充分肯定成绩,认真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必须要进一步予以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尤其是前两天戴书记带领我们到各镇乡项目现场进行了实地察看,我感觉各镇乡设施农业建设的“冷”与“热”反差太大,镇乡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越来越明显,在全市整体发展情况良好的背后是差距拉大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差距体现在组织推进的工作力度上。发展设施农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仅仅依靠一家一户农民的积极性和现有的市场机制而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推进机制,没有好的项目载体和相应的社会化服务是无法推进的。客观审视镇乡之间设施农业发展不平衡性拉大的现状,应该讲,组织推进力度上存在的不平衡性是首因。目前我市仍有一部分镇乡对项目农业、设施农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少数镇乡领导还停留在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的低层次、低效率的工作状态,有的认为抓设施农业只要推动一两个项目建成投产,应付一下考核就可以了,工作上满足于一般要求,紧迫感和责任感还不强,还没有形成一种下定决心、义无反顾、全身心投入抓项目推进的劲头和韧劲,个别镇乡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以后,没有很好地整合力量,有的分管领导甚至对冲刺全年目标任务丧失信心,组织乏力,对如何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思考不深研究不多,对如何筹划流转储备土地力度不大,存在明显的怕苦畏难情绪,对设施农业招商主动性不够,工作措施难落实。

(二)差距体现在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上。从项目农业投入完成情况看,进度快的*、*等镇已完成了年计划的83%以上,但进度较慢的*、*等镇还没有跟上序时进度,脱幅较大。在农业外资项目引进上,除了*、*、*、*、*、*等6个镇乡外,其余镇乡的农业外资到帐还是空白。从设施农业完成情况看,进展最快的*镇已建成了2个连片200亩以上钢管大棚生产基地(300亩的百姓设施蔬菜、216亩的台蓝现代农业),*、*、*、*等镇乡进展较快,均有多个连片200亩以上设施项目在建,其中*镇除500亩的藏缘农业在建外,新增230亩的北清河村设施大棚;*镇有3个连片200亩以上设施项目在建(新田设施种植、申泓设施栽培及*设施葡萄);*乡有2个连片200亩以上设施项目在建(*农业、*农作物专业*社);*镇有2个连片200亩以上设施项目在建(*村连片钢架大棚、*村设施农业)。*、*、*、*、*等镇已建有设施栽培项目,但完成任务还需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港镇虽流转储备了部分土地,但投资主体尚未落实,流转土地规模小,设施农业进展缓慢。

(三)差距体现在项目建设的辐射带动上。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看,尽管目前我市超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项目数量远超往年,但还有5个镇乡至今没有引进落实一个投资额超千万元的大项目。今年新增扩建的农业龙头企业中,真正超大型的项目还不多,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刚刚启动,除四青作物加工型龙头企业外,一般龙头企业对本地农副产品的辐射带动力还不强,真正发挥龙头作用还有待时日。从农业园区发展情况看,还有5个镇乡在投资超500万元项目上空白,设施农业点多规模小的状况比较突出,许多项目规模偏小、档次不高,高效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不多,辐射带动的面还不广,尚未与农户真正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从农民专业*组织发展情况看,松散型的多、紧密型的少,相当一部分专业*组织有名无实,流于形式,品种、生产、技术、销售等“七个统一”的要求难以到位,对农民的吸引力、凝聚力还不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幅度还不大。

(四)差距体现在发展要素的保障落实上。设施农业与粗放型的种养项目相比,在筹建推进过程中受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的制约更多。资金要素的保障落实离不开强有力的农业招商,土地要素的保障落实离不开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技术要素的保障落实离不开多层次的技术支撑。设施农业项目要建有成效,三大要素的保障到位缺一不可。*、*、*等镇设施农业建设之所以能走在全市前列,无不都是通过三大要素的保障到位促成了项目的引进落户。但还有少数镇乡对发展要素的保障尚未到位,有的镇乡有投资项目但缺少已流转储备的土地,有的镇乡虽已流转储备了一定的土地,但招商力度还不大,有的镇乡项目已建成投产,但技术力量不足,项目效益难以保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设施农业项目的规模化发展和建设推进速度。

对上述存在的发展差距,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决不能因为整体发展态势平稳而有所忽略。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设施农业建设亦然。从南通市对今年项目农业预验收的情况看,邻近县市如海门、通州等地设施农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项目多、规模大、推进快,给我们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正视差距才能缩小差距,正视危机才能克服危机,正视挑战才能战胜挑战,我们必须要居危思进,在认清差距中进一步增强抓好设施农业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并切实把这种紧迫感、责任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确保扎实高效地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二、咬紧目标,在强化措施中合力冲刺

设施农业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有力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现代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加大力度,扎扎实实地去抓,全市农业发展水平必然会跃上新的台阶。设施农业亮点遍布乡镇之时,就是我市现代高效规模农业建成之日。我们一定要紧紧把握住当前宏观调控侧重扩大内需、财政政策倾斜扶农支农、市场钢材价格下跌等难得的发展机遇,按照“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服务一体化、加工增值化”的设施农业发展要求,狠抓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在高效规模上求突破,集中要素重点打造一批现代高效示范区,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全力加快设施农业建设,全面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

(一)进一步强化必成意识,统一思想抓冲刺。根据南通市最近出台的高效设施农业考核办法,下阶段重点发展连片200亩以上钢架大棚、混凝土立柱大棚,300亩以上竹架大棚,建成一批千亩以上设施农业基地。对照南通市最新考核办法,各镇乡今年必须要咬紧原定设施农业发展目标,确保完成新建4个连片100亩以上或2个连片200亩以上钢管大棚生产基地的任务。各镇乡和市相关部门一定要强化目标必成意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以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功夫,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落实工作责任,排出设施栽培项目冲刺推进计划,加快设施栽培项目建设。10月29日市政府办公室以内部传真电报的形式下发了《关于抓紧部署推进设施栽培项目建设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各镇乡将有关设施栽培项目推进计划及时报市农林局,目前还有少数镇乡还没有上报,必须要在今天会后的2天内上报推进计划,作为冲刺阶段市里督查推进的主要依据。

(二)进一步强化规划实施,集聚连片抓冲刺。今天会议上,市农林部门已经将整理过的各镇乡设施农业规划汇编下发,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各镇乡流转储备土地、组织实施设施农业项目的主要依据。各镇乡和市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划先行原则,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主导产业、开发特色产品和建设优势基地上,在巩固提高原有特种经济专业村的基础上,以规划引导发展优势农产品,突出培大做强已具备一定规模优势和产业特色优势的设施蔬菜栽培、出口蔬菜基地、花卉苗木、果园及水产畜牧养殖业等主导产业,大力鼓励创建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镇乡、示范村和特色基地,确保以科学规划引领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确保以集聚连片实现由点串成线、由线扩成片、由片连成面,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布局。

(三)进一步强化农业招商,落实主体抓冲刺。各镇乡和涉农部门必须始终把农业招商引资放在设施农业建设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引进“三资”上狠下功夫,全方位、大力度吸引各类资本投入设施农业。今天会议上,市农工办已经将有关设施农业扶持政策汇编成册并下发,各镇乡要在吃透政策精神的基础上,切实加大招商宣传力度,及时把我们优惠的政策、扶持的力度、激励的办法详细向洽谈客商、已建项目投资业主解释说明,吸引更多的项目落地开工建设。要重点跟踪在今年海鲜节32个农业签约项目中尚未开工的12个项目和10月15日*农业产业化专题招商会上新签约的19个设施农业项目,排定重点项目,抓紧跟踪服务,狠抓资金到帐、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等各个关键环节的落实,确保引资成功率。

(四)进一步强化流转储备,保障用地抓冲刺。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各镇乡要始终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坚持承包权长久不变、使用权加快流转、农民利益切实维护的基础上,加强政策指导,积极探索托管承包土地、土地股份*等流转办法,鼓励采用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合理有序的流转,并以合约形式依法规范。要结合项目发展需要,促使流转储备的土地向设施农业规划区域集中成片,减少流转储备的盲目性,以合法连片的供地确保农业项目所需,提高设施农业项目引进落户的成功率。

篇2

【关键词】农业;基础设施;对策

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能够提供基础,还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社会先导资本,总的来说,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前提,更是农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关键在于资金,只有资金投入充足,其他的工作才能继续下去。我国广阔的土地上,农村地区还是占主导地位,因此发展农业是振兴中华的一个重要举措。

1 农业基础设施的定义及内容

农业基础设施是指在从事农业再生产的过程中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的总和。其可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以下两类:

1.1 物质基础设施。第一,进行农业生产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机械、化肥、农药、薄膜、燃料、优良品种等物质的供应,因此提供农用产前环节的各项基础设施,能够保证以后农业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第二,农业生产中,必须具备农业生产用地、水库、农田水利设施、农用生产用电线路与供电设备等基础设施,这是生产农业初级产品所必备的材料,因此为了以后的生产环节能够顺利进行,就必须做好农业生产环节所必须的设备设施;第三,农业生产出产品后,就应该进入农产品流通环节。流通环节也需要一些基础的设施,如采集与输送农产品的汽车与公路、储存农产品的仓库、农产品的初加工与销售设备等,只有准备好这些必须的设施,才能为农产品的流通提供正常运转的依据。

1.2 社会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农业政策及法规、农业信息。只有正确做好这5方面的基础设施工作,才能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两类的基础设施均是为了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提高,它们的区别在于着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物质设施,尤其是是困境下的物质条件;而后者着重于社会条件,如人员、施工科技等方面。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那么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会更上一层楼。

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作为体现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设施农业及其装备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宁波市为例,到2008年底止(农机年报数据),共推广大棚面积为5795.7万平方米,其中玻璃温室为18.8万平方米,推广喷滴管面积211万平方米,推广大棚作业机械817台,以及其他如防虫网、杀虫灯等环保型农业设施。设施农业配套农机总动力达4223千瓦。

3 提高宁波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制定全国性规划方案

3.1.1 从中央到各省、地、县(市)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室,层层把关,最主要的是在乡(镇)地区,应建立一个领导小组,负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具体环节。首先应全面调查农业基础设施的具体情况。不仅要从政府抽调人员,还应从农业、水利及财政等相关部门中调出有资历的人员组成调查小组。调查的内容应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对当前存在的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全面调查,认真了解情况;另一方面是对急需、急缺的农业基础设施调查、分类,进而全面掌握建设规模等。然后各级部门单位根据调查的结果,统筹规划,全面、仔细的制定规划方案,得出的投资金额应分类安排:超过50 万元的投资项目,各县(市)应将情况报地区,由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室负责编制规划;超过100万元的投资项目,则应上报省里并由省建设办公室统一规划;超过500万元的投资项目,个地区应逐层上报中央, 并由中央办公室编制规划。

3.1.2 规划宁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制定范围和标准,只有严格规定相关的条件,才能更好的管理规划;第二,规定那些设施需要纳入建设内容,以及建设的规模;第三,建设所需要的技术;第四,请专业人员对工程的投资做好估算,并评估工程应达到的效益;第五,建设资金的组成;第六,规定项目实施的主体;第七,为了确保制定的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并事前做好相关的保障措施;第八,实施规划应把握的内容、原则等。

在农业基础设施的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较多,但各机构应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踏踏实实的调查,禁止由于各种原因而弄虚作假,夸大工程效益。对于上报的调查结果,每一位调查人员必须签名,并对此结果负责。

3.2 加强建设投入

传统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一般由国家负责,这对建设进展及实施极为不利。我们应打破这种框架,秉着与时俱进的理念,通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方式来筹集资金,保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撑,同时还应与社会发展的脚步同进。

3.2.1 根据国民经济的计划及规划,结合城乡经济和工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逐渐将国民收入及社会资金进行合理分配,确保农业基础建设的资金足够;

3.2.2 国家应重视农业的发展,投入更多的资金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重新调整好农业投入的比重;

3.2.3 逐步增加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逐渐将农业贷款增长率提高起来。

3.3 加大政策扶持,引导资金投入

各级农机部门为推动设施农业加快发展,积极把设施农业列入农机化资金补助范围。从1997年开始,宁波市就安排大棚管理机械的补助资金,作为发展设施农业的突破口,现购置大棚管理机械一般补助在30%以上。慈溪市从2002年开始就把设施农业列入农机补助范围,不仅积极拓展补助范围,如把补助范围由原先单一的大棚设施发展到大棚设施、防虫网和喷滴灌设施。而且还根据设施农业发展的实际,及时提高补助标准和降低补助门槛。08年慈溪的大棚设施,新建相对集中或连片,面积在5亩以上单体标准钢管大棚,每亩补助2000元,面积在5亩以上标准连栋大棚,每亩补助5000元;连片新建5亩以上棚架式防虫网设施或大棚覆盖防虫网设施,每亩分别补助1000元、400元。大棚设施中建设固定式喷滴灌设施的(指固定泵站、固定管路),按购置额的35%补助。

3.4 加强设施农业及配套设施的宣传和推广

宁波市农机系统通过送科技下乡、召开座谈会、现场会、实地参观指导、分发宣传资料以及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的宣传等方式,加强政策的宣传和技术的辅导,在宣传中充分发挥镇乡农机干部在推广工作中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农户及时了解农机补助政策和设施农业生产、管理和维护技术。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也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由于涉及到的相关部门较多,因此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部门、单位重视就可以做好的,各部门应相互配合,统筹规划,才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费振国,丁荣贵. 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重构[J]. 商业研究, 2008,(05) .

[2]艾则孜?克尤木.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 新疆农业科技, 2008,(01) .

[3]彭敬东,汪金敖. 夯实农业基础设施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9,(01).

篇3

遵循“设施总面积控制,奖补总额控制。‘136’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集聚区、特色产业园优先;续扩建项目优先;土地流转集中连片规模建设优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先完工优先”的原则。为规范管理,设施农业建设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确定。

奖补对象

经过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和郑州市财政局批复的2013年设施农业、蔬菜标准园和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项目单位。

项目申报条件

申报主体

项目申报单位必须是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组织和经济实体,如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委员会等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单位。

申报范围

本办法所指的设施农业建设项目,是指用于开展蔬菜、花卉、水果、食用菌、水产等农业种植、养殖、流通的温室大棚类设施。

建设规模

为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设施农业集聚发展,提高建设项目的规模效益,降低项目运营成本,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必须遵循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的原则。

每个新建设施农业项目,新建日光温室,每个项目建设规模不少于20 亩(温棚内净面积,下同);新建塑料大棚,每个项目建设规模不少于30 亩;新建连栋大棚和连栋智能温室单棚面积最低不少于3000 m2,同一项目建设单位、在同一或相邻地块建设多座的,其建设规模可合并计算。

在原有设施农业项目基础上进行续扩建的项目不受上述面积要求的限制,按实际建设面积计算。

奖补标准

设施建设

新建砖混钢骨架结构节能日光温室,每亩奖励30000 元;

新建土墙钢骨架结构节能日光温室,每亩奖励15000 元;

新建土墙钢(竹、木)混合骨架结构节能日光温室,每亩奖励14000 元;

新建固定式钢骨架双拱塑料大棚,每亩奖励10000 元,新建固定式钢骨架单拱塑料大棚,每亩奖励5000 元;

新建食用菌生产专用大棚,每亩奖励5000 元;

新建连栋大棚,每平方米奖励50 元;新建连栋智能温室,每平方米奖励150 元;

与上述设施结构不相符的异型设施农业建设项目,按上述相近类型设施奖补标准进行奖励。

蔬菜标准园建设、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

篇4

关键词:设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地位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210

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常会因为自然环境和其他因素而导致农业粮食减产。因此,为了避免自然灾害与其他因素而影响生产,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促进水土资源转化和利用率的提高,从而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也是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1 设施农业的概述

设施农业是指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利用,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及科学化,充分发挥气候和土壤的潜在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合适的生产环境及生产条件,从而实现农业的高效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设施农业从广义上分析,主要包括设施的栽培与养殖;从狭义方面,包括温室、塑料大棚、植物工厂等技术层面。[1]设施农业可分为几个类型:以地膜覆盖为代表的简单覆盖型;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代表的一般设施型;以中小型拱棚为代表的简易设施型;以现代化大型温室为代表的复杂设施型。

2 设施农业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

设施农业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得到大力的发展,栽培农业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展,据一些相关的材料分析,我国蔬菜的栽培面积每年以60%的速度发展。设施蔬菜的发展也为西北地区带去更多的收入,以成为一项新型的农业发展。现目前来说,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不仅能改变传统的种植业结构,还能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当然,随着时间的迁移,人们越来越重视绿色农业,发展设施农业,生产绿色无污染的粮食,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目前,以温室大棚为典型的设施农业工具,资金投入小、技术要求低、而且生产效率高,因此越来越受到众多农民的青睐。因而温室大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发展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展,成为西北部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项目,很大程度上增加的农业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表示了设施农业推动了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

3 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1 加强有关部门的主导作用

在开展设施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的政府部门是起着主导地位的。因此,应加强有关的政府部门对设施农业的关注及领导。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以点带面,以面带全的方法,在农村宣传并鼓励开展设施农业的发展。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才能引起农村各群体的重视,农民才能相信设施农业是可以收获更多的,同时还能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要随时解决农民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制定相关的规定,促进农村设施农业的发展。

3.2 具体开展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的发展是一个以当地的环境为主,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及土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分析当地的气候、土壤,并做出科学有效设施农业发展类型,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出现。同时,在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切忌盲目的种植农作物,要根据当地自然气候而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在农村,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这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改善生活环境。

3.3 增加设施农业的发展资源

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都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的,在设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投资更多的资金帮助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有足够的资金后,可以依据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修建科学的、有效的设施农业发展类型。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农民还可以学习有关的设施农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在发展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的解决。当然,政府可以派遣专业的人才对设施农业进行指导,还可以对农民工作者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到更多的技术与知识。这对于设施农业在我国能长远发展下去,是非常有意义的。

4 结语

新型的科学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科技部门和设施农业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国家及有关的部门应大力投资资金及人才资源。设施农业的发展,经济效益较高,是我国西北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坚持集约化经营管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增强设施农业建设发展的前提下,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设施农业的发展,从近的方面说,可以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从远的方面说,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环境。

篇5

【关键词】农业水利设施;生态环境;关系;分析

引言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直接关乎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农产品的供应,也是维持人民正常生活的重要保障。而农业水利设施则是农业发展中的重点,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同时也能改善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在实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活动前,首先要对当地的环境状态和环境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以期得出精确的数据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提供科学性的参考。

1 目前水利设施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1.1水资源承载力问题

农业水利设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水资源是农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而由于农业水利设施储水、蓄水的强大功能,水利工程建设后,局部气候得到改善,空气湿度大为增强,同时地表蒸发量增大,地表径流增多,虽然没有改变大范围地区的降水条件,但使得局部地区的降水条件得到优化,因此水资源的储存量大大增加。各个地区农业水利设施共同发挥作用,长此以往,我国的水资源承载力也将大幅度提高。

1.2生态环境承载力问题

农业水利设施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人工的蓄水场所,随着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湖泊和沼泽的数量大幅度将少,而农业水利设施在以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湖泊、沼泽发挥储水、蓄水、优化环境的作用[1]。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使气候变得温和湿润,降水量和蒸发量趋于平稳,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以此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减少荒漠化、盐碱化、沙尘暴、旱涝无度、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当自然灾害发生作用时,农业水利设施可以减轻由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1.3工程建设对地区环境的影响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对地区环境产生的影响尤为显著,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改善局部小气候。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完工后,水利工程将使得下垫面分布发生改变,蒸发量变得平稳,夏季地面温度和冬季地面温度差异缩小,同时冬夏季的降水明显增多,地区的空气含水量大大增加,局部气候变得温和湿润。第二,降低水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使用大量建筑物材料,而这些建筑物材料大多会对水质产生污染现象,同时,建设完工后遗留的污染物也会降低水质,严重时将使得该地区水质出现富营养化现象。第三,改变地表径流。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河流、湖泊等其他天然蓄水场所的流量发生变化,同时地表蒸发量增加,地下渗透量也大幅度增加,以此使得地区的地下水位抬高,地表径流发生改变。

2 农业水利工程同环境影响的关系研究

2.1环境状态的预先调查分析

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是进行环境状态预先调查分析的前提,也是保证环境状态调查结果科学性、权威性的重要保障。首先,对于建设农业水利设施地区的环境各项指标作出检测,获得有关数据,对有关数据加以分析,主要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空气洁净度、微生物含量、植被覆盖率、植物种类数、负离子浓度等多项指标,在对以上指标进行科学衡量后,形成数据,供有关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及研究。

2.2环境状况的详细研究

环境的状态主要包括环境承载力、环境压力及环境响应能力三个方面。首先,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态环境承载力,扩大了环境的有益影响;其次,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即增强了生态环境的负荷,甚至引发盐碱化等不良自然灾害;最后,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增强了环境响应能力,即是社会公众进一步明确的环境质量的测量指标,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保护。

2.3综合分析评价

由以上对环境状态和环境状况的调查及研究可以看出,农业水利设施与环境状况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即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同时,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对于改善环境指标、优化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系统性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农业水利设施在不同时期对环境的影响,以此改进水利设施建设。

3 农业水利向生态水利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农业水利向生态水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2]:第一,加强农业水利工程配套设施的完善,及时发现并处理农业水利配套设施技术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防止由于设施老化给农业发展带来损失。同时,利用现代科技的发展完善水利工程配套设施,使之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第二,增加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大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周期长、耗费资金多且需要各方面的财政及政策支持,难以普及到我国各个地区。因此,要加强小型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以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生态水利的发展。第三,推广新型科技成果。农业水利向生态水利的转变需要强大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农业发展也向着规模化、产业化及信息化方向推进,因此要加大新型机器和农业设施的研发,首先在一些地区开展科技试点工作,进而推广到全国地区。

总而言之,政府要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予以支持,为落后地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人力、物力方面的帮助,改善落后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得我国生态环境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时鹏.福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38-42.

篇6

【关键词】 河南省 农业基础设施 财政

农业基础设施是指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在完成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的总和。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其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进而影响到农业整体的生产能力与平均利润率。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以及增强农业发展潜力,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肩负无可替代的重要责任。为了完成《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中提出的“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及“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1万亿斤以上”两大重要目标,河南省政府制定了《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1300亿斤”。在这一宏伟规划的背景之下,客观认识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财政支持状况,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提出具有针对性与操作性的参考建议,将有助于推动粮食核心区建设,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一、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拥有耕地面积在1.189亿亩,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87.4亿斤,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从2004年开始,河南集中农业开发资金15.3亿元,以24个粮食总产量高、商品粮数量多、中低产面积大、基本农田面积稳定的产量大县为重点,连片开发,着力打造粮食核心区。近年来,河南共建设了新乡、安阳、驻马店、周口和商丘5个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32358万元,规划建成优质小麦生产基地290万亩。从2004年至2007年,河南共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项目193个,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115个,累计总投资19.85亿元。

大型灌区在河南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全省共有38个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大型灌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0.7%,粮食总产量为150亿公斤,有效灌溉面积达1964万亩,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29%。近年来,河南抓住国家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的机遇,加大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力度,实施了鸭河口等28个大型灌区、128个年度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总投资11.01亿元。截至“十一五”末,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7372.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近70%。全省有大中小型水库2300多座,总库容达270亿立方米以上,初步形成了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为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充分发挥公路基础设施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河南省从2008年开始,以县乡道建设和危桥改造为重点,着力提高农村公路网整体通行能力和路况水平,两年完成投资125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2.78万公里,改造桥梁5万延米。截至“十一五”末,河南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18184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30.6公里,双双位居全国第二位,并于2007年率先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河南省积极推进“路、站、运一体化”和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全面加强乡(镇)客运站和乡村招呼站建设。截至目前,全省1907个乡镇都建有客运站,招呼站近1.3万个,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了“乡乡有客运站”的目标,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条件。

近年来,河南省强化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选育推广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郑麦9023、豫麦34、新麦18等小麦新品种和郑单958、汛单20等玉米新品种。其中郑麦9023是“十五”期间唯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小麦品种,2007年郑麦9023和郑单958再次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授权品种,连续三年位居我国当前小麦、玉米推广面积第一位。河南的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小麦品种已由过去的8―10年换一代提升到4―5年换一代,小麦良种对小麦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40%,位居全国第一。

同时,河南省还重点推广了机耕深耕、种子包衣、配方施肥、旱作栽培等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6.25亿亩次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5000多万亩,亩增产粮食50公斤左右。全省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达到8400多万千瓦,联合收割机拥有量达9.32万台,农机户总数达到481.7万户,农机固定资产达520亿元,从业人数560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机耕地水平达到80%以上,小麦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评价

1、投资强度分析

为了评价河南省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本文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强度系数进行分析。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强度系数定义为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份额与农业总产值占总产值的份额之比。通过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强度这一具体的数额来评价财政支持农业建设是否充足。当这一数值大于1,说明政府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采取较强的支持政策;当这一数值小于1,则说明政府财政没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不足。

表1数据显示,2000―2009年间的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强度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期间有两年(2001、2004)的投资强度略有下滑,其余年份则增幅各异:2000―2006年基本保持略有起伏的低速增长,2007―2009年间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增幅显著,财政支持空前有力。尤其是2008与2009年的投资强度系数大于1,说明河南省对农业基础建设的财政投入比例,已经超过农业所占GDP比重,反映出省政府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重视。

2、投资增长分析

财政收入是决定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数量的前提因素。本文通过对比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财政收入、支出水平,进行投入增长的均衡分析。

表2数据显示,除2001与2003年外,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资增速都在20%以上,其中2004及2006―2009年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资增速不仅高于35%,而且高于同期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增速,2009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资增速更是达到创记录的72.53%,反映出河南省政府2006年以来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的超常规财政支持。

3、投资效益分析

目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增加农业产值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手段。农业基础设施对于河南省广大农民而言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增加能够有效的抵御干旱对农作物的威胁。

通过图1可以看出,农业产值的增加同财政支出具有一致性。随着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农业产值有着较大的提高。同时,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是对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的先决条件,对所在地区未来十几年内的农业发展产生直接的正效益,能够有效提高农业产出。因此,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是河南省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要手段。同时,加强对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支持也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分析

1、财政支出比重仍需提高

从绝对额上看,河南省财政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大幅度增长,由2000年的3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61亿元,十年之间增长10.6倍。但由于近年中央和地方在支援农业生产之外加大了对三农工作支持力度,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面向农民的不合理收费,减免了农业税,实行了惠农政策补贴,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出比重仍需提高。

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情况反映了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财政政策倾向。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对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投入力度,近年又逐步加大了对交通和城市建设等领域的投资力度。这对提升我国国民经济品质、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城市经济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城乡经济的差别越来越大,河南省政府对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统筹考虑,逐步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投入比重。

2、财政支出结构有待优化

财政支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但从支出结构看,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事业费比重高。近年来,我省财政支农支出中的行业管理费占53.3%。行业管理费虽然也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但行业管理费中的大部分是用于人员工资、公用经费等方面的并非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支出。

二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无来源,维护无人管。按照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大中型水利设施由中央财政投入,省级政府配套;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由县乡政府负责,对个别特殊项目省级政府进行适当补助。但是,近年来,县乡财政普遍困难,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无力对农田水利建设提供支持;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面向农民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已被取消,为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农村“一事一议”的公益建设项目也基本暂停,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近年来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大江大河、病险水库等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由于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落后,影响了水利设施作用的发挥。

三是财政支持对象过于单一。我国财政支农的对象主要是国有和集体单位,基本不支持私有、股份制单位;主要支持非盈利性的事业,基本不支持盈利性的事业和企业。支持对象过于单一,不利于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作用和效益。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建议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水利、电力、交通等方面。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当前除了配合搞好中央大中型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外,应着手搞好农业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着力解决好中小型农业基础建设资金无来源、维护无人管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既要发挥好财政的支持作用,也要发挥好社会力量和农民个人的积极性。

1、树立正确观念

财政支持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一是支持,二是引导。所谓支持,就是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需要,农民和市场因素无力或不愿做到的农业经济事项,财政资金要积极支持,扶持发展。所谓引导,就是财政政策要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引导等手段,吸引社会生产要素向农业经济领域流动,实现财政政策与市场投入主体的互利双赢。

2、采取有效措施

(1)可根据各地情况,适时放开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近年来,农村小型公益事业无人管的问题日益突出,长此以往,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有较大增长。在当前县乡财政还无力顾及此项事业的情况下,适时开展“一事一议”项目建设,应该是有条件的。可按照“一事一议”项目规范,一些乡村可以有计划地每年开展一个“一事一议”项目。

(2)对一些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可以实行财政补助。对一些受益对象明确的项目,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实行社会招标的办法,委托社会力量进行经营、收费和维护,招标工作定期(如每年一次)进行,以确保中标者经营、收费和维护的合理性,财政可以对中标者进行适当补助,以尽量降低农民的交费负担。对一些受益对象不明确、收费工作难以进行的项目,可承包给社会力量进行经营和维护,不向农民收费,财政对经营者给以合理补助。

(3)完善水利建设基金管理办法。可以扩大水利建设资金使用范围,将水利建设基金的支持对象扩大到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到田间地头。

(4)支持农村道路建设和维护工作。农村公路建设已纳入各级政府规划,相信农村公路建设问题会逐步等到改观,财政部门肩负着筹措资金的重要任务。统筹有关方面资金,建立农村公路建设筹资体系是财政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同时农村公路养护问题是另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农村公路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十分突出。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公路养护由县乡政府负责,而县乡政府财力紧张,无力管养。应考虑将农村公路养护纳入省道管养体制统一管养。省交通管理部门在每年资金预算时将农村公路养护纳入全省公路管养体系统筹安排,中央、省财政对县乡政府给予农村公路养护转移支付补助,县级财政在预算中对农村公路养护予以必要安排,建立起新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5)扩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扶持对象。只要有利于农业经济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只要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不论单位的所制性质、不论事业的盈利与否,财政政策都应给予支持。当然,其前提是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

(6)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目前,地方财力有限,财政支农政策高度依赖中央,地方几乎没单独实行重大财政支农政策的能力。地方财政所能做的,就应该是多调查研究当地农业经济问题,多研究财政支农政策的方向和现实着力点,积极试点,积极呼吁。地方创造性工作,是中央形成支农政策、加大支农投入力度的契机。

3、创新体制建设

(1)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体制。一是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农业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当地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其服务收费不宜过高,亏损由财政补贴;二是对一些投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的农村各类小型基础设施可改建成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

(2)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在投资方式上,要改变过去由政府、村集体大包大揽的做法,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集体和农民应各尽所能,同时按照谁受益、谁出钱(或出工)的原则和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体大户或富裕的农民以独资或股份制的形式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产业。

(注:本文为2010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粮食核心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合力生成与促进机制研究》(B87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郑兴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城市经济,2011(1).

[2] 何平均: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入绩效分析――基于公共财政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0(11).

[3] 金鹏:内蒙古财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20).

[4] 张洪艳、刘吉双、徐梅: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分析[J].商业研究,2009(8).

[5] 彭敬东、汪金敖: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1).

篇7

一、总体要求

全旗农村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中央、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和旗委十二届五次全委会议、旗十一届三次人代会精神,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兴旗富民的根本要求,把加强基础建设作为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功方向,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调整农牧业经济结构

1、加快发展规模化种养业。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产量要突破10亿斤大关。再建3—5个千亩以上规模化经营示范点,全旗规模经营要达到20万亩以上。进一步整合全旗乳业资源,新建千头奶牛牧场9个,百头奶牛牧场35个,新建高标准肉羊养殖小区20个,扶持年出栏千头以上肉羊育肥大户350户以上。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

2、建设农牧业精品示范区。重点加强“五园”建设,即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养殖业、现代生态旅游观光业、农业产业化、设施农业示范园。要整合涉农资金项目,加大“五园”投入力度,努力出精品、出样板。以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为龙头,把杭后建设成为全市、全区现代农牧业的展示区。

3、打造优势特色农作物聚集区。以标准化、科技化、集约化为手段,大力发展“三品”农业,提高农畜产品品质和竞争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达到全覆盖,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要占到总播面积的95%以上,有机食品基地建设要全面开展。着力打响绿色品牌、有机品牌。加强葵花、番茄、脱水菜、瓜类、奶牛、肉羊、肉鸡等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生产格局。

(二)加快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1、引进和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着力引进一批成长性好、有实力的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完善农企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农企共赢。开展高端农畜产品生产,拓展产品增值空间。扶持伊利分公司达产增效,年内日处理鲜奶突破400吨。肉羊、肉鸡加工生产线全面启动,基地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力争年内达到加工出栏肉羊20万只,肉鸡500万只的规模。

2、加强产业化原料基地建设。围绕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重点建设40万亩小麦基地,40万亩玉米基地,35万亩葵花基地,8万亩番茄基地,10万亩脱水菜及瓜类生产基地。全旗奶牛存栏要突破6万头,肉羊饲养量要突破350万只。进一步建设完善三和公司10万头猪场,全旗年出栏生猪20万头以上。

3、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结合各镇产业特点,发展各类合作社。重点从项目、融资、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有关部门要做好注册登记、监督管理、业务指导等工作,使合作组织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成为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枢纽。

(三)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按照创精品、出经验的要求,高标准完成8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对近三年的项目区进行全面配套完善,对照要求提高标准,争取顺利通过自治区、国家评估验收。

2、继续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争取10万亩节水改造项目,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继续实施排水畅通工程,加大排沟清淤及破损建筑物维修改造力度,年内清淤分干沟50公里,支沟65公里,斗农沟160公里,进一步解决农田排水不畅问题;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在施工方式、投入模式、组织形式上有新的突破。实施好2万亩土地整理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深化农村水利体制改革,规范农民用水户协会运行,加快标准化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更好的为农民节水、节费提供服务。

3、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以打造绿色文明新杭后、塞上园林新陕坝和河套国家森林公园为目标,按照“全域绿化”的要求,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3.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封育0.5万亩、天保工程封育1万亩;加强乌兰布和沙区综合治理,实施人工造林5000亩,封沙育林5000亩;全力贯通各条绿色通道;推进农防林建设和村屯绿化;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加快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加强围封禁牧、森林防火、病虫防治工作,保障林业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

4、加强农村集镇建设。按照科学化、合理化、生态化的要求,加强集镇规划建设。在加强陕坝镇城区建设的同时,全面加强农村集镇改造建设,重点实施给排水、绿化、亮化、美化、产业配套、市场建设等工程。二道桥、三道桥、蛮会镇三个中心集镇要高标准先行规划,其它集镇建设要有序推进。通过建设,使集镇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纽带。

5、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新修乡村油路112公里,全旗油路通达率达到80%以上。深入推进“四环”绿化工程,绿化通道100公里以上。实施好二道桥—召庙、头道桥—查干(二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争把“十二五”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提前到“十一五”完成,使全旗农村基本实现自来水化。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完成新上沼气入户工程3000户。

(四)继续加强中心示范村建设。

在巩固提高现有21个新农村引领示范村的基础上,再新建5个新农村示范点,从水、电、路、气、房等方面进行高标准配套。要突出加强产业配套建设,为新村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按照“点上要新,面上要实”的要求,全面加强面上的工作,开展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活动,不断改善全旗农村人居环境。

(五)强化农村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要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继续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工作。全旗要建成10个规模大、示范带动性强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农机产业园区为平台,构建农机研制、生产、销售一体化格局。农机补贴的重点要转向规模化种养大户。做好气象、防洪、防汛、病虫害防治工作,增强农业防灾减能力。继续推行好政策性农业保险,争取做到应保尽保。

(六)加快改善农村民生

大力办好农村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突出抓好校园安全工作。继续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进一步提高补偿比例和封顶线。强化文体活动阵地建设,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全面落实就业和创业优惠政策,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外出务工人员解决实际困难。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全员社保”。抓好城乡扶贫帮困、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提高农村低保水平,做好农村“五保户”供养。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镇、旗直涉农各有关部门要把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作为第一要务、第一责任,摆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建立主要领导牵头、干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一件一件去办理,一项一项抓落实。旗四大班子领导继续实行“抓一项、包一村”工作责任制,推动农村整体工作顺利开展。

篇8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全镇发展设施农业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党政办、农业服务中心、相关行政村、农业银行潭头营业所、潭头信用社等部门组成的设施农业推动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为组长,林文灏副镇长为常务副组长、林程标副镇长为副组长、黄碧娟副镇长为执行推动工作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农业服务中心,由副镇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要把发展设施农业纳入镇政府重点工作,统一协调、督促设施农业发展工作;农业银行潭头营业所、潭头信用社等部门要组合各自职能,配套落实项目和资金扶持措施;各村要结合各自实际,按照镇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动员农民群众抓好落实。

二、推进土地流转。各村要坚持依法、有偿、自愿原则,积极引导农民以转包、租赁、置换、承包、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设施农业集中连片种植,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各村要学习借鉴古槐、鹤上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积极推广“6+1”土地流转模式(每亩耕地年租金600元,村流转工作经费100元),特别是霞江、汶上、文石等村近期内要切实负责任,引导耕地合理有序流转,确保集中连片开发,发挥规模效应。

三、落实扶持政策。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将发展设施农业列入购机补贴的惠农政策,及时兑现省、市、长乐市三级政府补贴,充分调动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今年内投资设施农业连片50亩以上且建设标准大棚(宽6m、棚坡高2.8-3.5m)的农民个人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镇村协调潭头信用社先期每亩给予相应补贴标准的贷款,由镇财政每月支付利息,待上级补贴款下拨到位后先予还款本金。同时,镇政府采取财政贴息等形式,给予一年内贷款贴息支持。如果上级明确启动设施农业保险,设施农业保险费由市财政补贴50%,农户自付50%,由镇政府协调,村委会牵头开展此项工作。

篇9

【关键词】国外农业基础设施融资 政府财政 政策性金融信贷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农业生产正常运转的物质载体,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由于农业基础性设施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且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等特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及国家主导下的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融资是普遍的做法,这样既能够保证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能体现出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及政策导向。文章基于国外农业基础设施融资的实践,总结归纳其特点,进而探讨对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融资的启示与借鉴。

国外农业基础设施融资的实践考察

在国外,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农业基础设施的融资渠道、手段方式等普遍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国家的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大,有很多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去研究。

美国。第一,国家财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美国作为世界上农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对农业的投资,联邦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美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美国建国起到二战之前,联邦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农业投资一直占很重要的地位,每年联邦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大约为10亿美元,到20世纪50年代,增长到50亿美元,到70年代已经增至150亿美元左右,1985~1989年平均每年大约200亿美元,到了2000年达到了400亿美元,2012年已经增长到800亿美元左右,如果加上各州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整个农业投资仅次于国防开支。在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资中,农业基础设施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基本上占据农业总投资的一半左右。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国政府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方向、范围是不同的,需要考虑到不同历史阶段农业发展的重点及需求,但是从整体上看,投资的范围及力度是不断扩大的。从美国独立到南北战争时期(1776~1865)是第一阶段。期间,美国的农业还是处于不发达的阶段,劳动方式仍然是以畜力及手工劳动为主。政府公共财政的投资方向主要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政府通过出售公有土地和支持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改观,联邦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土地,大多数农民均能够承受这样的土地价格,政府通过出售土地所获得的收益,支持交通运输事业的建设。第二阶段是从南北战争之后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是美国农业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个历史阶段政府公共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主要是农业灌溉系统。美国的农业灌溉系统通常是由各州政府及私人建设公司主办,但是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设立的灌溉基金及向农场主收取的水费。1888年国会颁布《农业灌溉法令》,该法令规定,公共财政对灌溉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于联邦政府的灌溉基金,联邦政府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共有土地进行拍卖,拍卖所得全部用于灌溉基金。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30年代之后到现在。这一时期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是保护土地及自然资源。联邦政府投资的项目主要有水土保持、林业保护、病虫害的防治等。具体来说,有改进农业工艺,减少土壤流失,增强土地肥力,建立农业自然保护区等。

第二,利用信贷体系及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美国的农业政策性信贷制度异常发达,农业政策性的信贷体系包括农场信贷系统、联邦政府担保信贷系统、联邦政府直接信贷系统及农业出口信贷系统等几个方面,其中农场信贷系统是核心。该信贷体系建立于1933年,其建立的依据是1933年联邦颁布的《农业法》,这个系统由12家联邦土地银行及地方土地银行、12家联邦中间信贷银行、12家生产信贷银行、13家合作信贷银行及其组成的银行协会组成。①根据《农业法》的规定,美国农场信贷体系具有法律授权的政策性融资功能,主要是为农场主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中、长期贷款,可以由不同的银行来提供贷款。

资本市场也是美国农业基础设施融资的重要渠道,其资本市场极为发达活跃,为农业基础设施的融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联邦农业部下属的农场主家庭管理局在全国大约有1800家经理所,对农场主进行的如土壤品质改良、水资源建设与开发提供长期的无抵押贷款,期限最高可达50年,年利率较低,仅为4.5%左右。农业部下属的农村电气管理局,也可以对农业合作社及农场主个人发放贷款,主要用于农业电网改造,农业电气化通讯设施的改造与扩建,该局可以提供年利率仅为2%的最高年限可达40年的无抵押贷款。除此之外,证券、风险投资基金也可以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融资,美国的农业基础设施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政策体系。

韩国。韩国作为二战之后兴起的后发式发达国家,在推进国家工业化及城市化的过程中,造成了工农业发展的失衡,到20世纪60年代,农业、农村的发展还是非常滞后的,引起了农民的不满。韩国政府看到了问题之所在,从1970年开始,积极推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动(以下简称“新村运动”),在“新村运动”中通过政府投资、乡村配套及银行贷款等多种形式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的改造建设,尽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了农村、农业的现代化。

第一,政府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韩国作为一个可耕土地少、土地盐碱化程度高的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韩国的农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本上解决了韩国人的吃饭问题,完全实现了粮食的自足。取得如此重大的成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就已经开始意识到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积极扩建修缮全国的农业水利灌溉设施,其中政府投资占到了80%左右,到了70年代,随着“新村运动”政策的推行,政府对农业的预算相比于60年代扩大了4倍左右。从1970年到1981年之间,韩国政府投资了数千亿的资金,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包括修建公路、改造农村电网、农田基本建设、盐碱化土地修复、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推广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等建设,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和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到了80年代初期,韩国城乡差距基本消失。

第二,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虽然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绝大部分资金是来自政府的直接投资,但是韩国政府不会直接包办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在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计划的论证、实施过程中,农民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在进度上也可以不同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织者是农民自己推选出来的,在实施项目之前,政府提出若干计划,包括道路硬化、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用电改造等,农民根据该计划进行自由讨论,选择最需要解决的项目,并推举一名项目建设的指导者。项目上报获得县级政府批准后,政府给农民以配套,比如发放钢筋、水泥等,其他的资金由农民自筹,极大地推动了农民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②

印度。印度的社会结构同我国非常相似,也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长期以来,印度政府忽视对农村的投资,农业落后的局面在其取得独立地位后一直未能改变,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优先发展工业,到20世纪70年代,印度的农业设施还是十分落后,畜力与手工劳动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形式。到70年代中后期,印度政府才意识到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并开始实施农业产业政策,推行所谓的“绿色革命”工程,国家的发展战略由工业开始向农业倾斜,在实行“绿色革命”工程中,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尤其是着重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到了20世纪末期,印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第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各级政府主导并推动。印度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由联邦政府提出发展战略方案,并制定相关的计划及法律规范,具体资金的投入和组织实施则是由州政府负责和管理,州级政府在农业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的申请则是从村级开始,制定农业基础设施的计划、方案及所需资金数额,然后报到州政府,州政府负责向社会招标并提供建设资金,鼓励中标单位多使用农村劳动力,但是需支付一定的报酬。州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集中在水利设施的建设上,如修缮水库堤坝,强化池塘蓄水功能,修建水渠,购买抽水设备等,到2000年,印度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已经占到了全部农田的一半以上,到2012年占到了80%以上。此外,政府还投资农业仓储设备建设,建立粮食储备库,改善仓库管理;建设农村电网,修建农村公路,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加大购置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近年来,印度还在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有效缓解了农业基础设施资金短缺的现象,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第二,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农业基础设施提供融资。农业政策性信贷金融机构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印度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中间信贷和开发公司,该公司是依据1963年颁布的《农业中间信贷和开发公司法》成立的,是印度联邦储备银行的下属金融机构。该机构为农民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兴修大型水利工程,购买大型农业机械,改善土壤结构和品质等较大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无抵押贷款,贷款的年限有中、长期两种,中期一般是3~5年,长期为15~20年,贷款的利率是一般商业贷款的四分之一。

国外农业基础设施融资的特点

政府财政投入是主要的融资渠道。农业基础设施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周期长,资金回笼慢,收益也比较低,还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般来说,社会资本是不愿意介入的,尤其是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如果没有国家财政的投入与补贴,单靠农民自己通过贷款或是自筹资金往往是很难做到的。为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注重国家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以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基础性地位的目的。除了政府财政的直接投入之外,许多国家还注重通过补助或者是补贴的形式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支持。

完善的政策性信贷体系是融资的重要途径。美国、印度均有完备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体系,农业政策性信贷银行能够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大量的政策性贷款,这对于缓解农民的资金短缺起到了很好的扶持作用,像美国的联邦土地银行,印度的农业中间信贷和开发公司等均可以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中、长期无抵押低息贷款,同时为了保证政策性贷款能够有效落实,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对贷款实施了严格的跟踪与监管措施,保证贷款能够落到实处。

农业政策性银行(公司)具有极强的政策性,不同于一般的金融机构,大多数国家均通过相关的立法对此予以支持和保障,尤其是保障其资金来源渠道,这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如美国在1923年就颁布了《农场信贷法》和《土地银行法》,随后又对这两部法律进行多次修改,保障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农业基础设施融资的保障。上述三国成功经验表明,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农业投资政策得以落实的基础,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农业投资的对象、规模、目标就会出现混乱,就可能会导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出现随意性、易变性,投资的效益低下,容易导致农业生产的波动。如美国在1939年颁布的《农业调整法》,该法涵盖100多部配套的法律法规来细化其规则,形成了完善的农业投资法律体系,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

主要启示与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大量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满足了农业发展之需,已经初步形成了覆盖主要农业生产区域的农业基础设施网络,尤其是在农田水利建设、农村交通道路及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政府投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但是无论是在布局、数量、规模或效益上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分析上述三个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主要带给我们以下启示与借鉴。

加大财政的投入。农业基础设施融资渠道主要还是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投入,我国应该借鉴上述国家的做法,增加农业基础建设的投资,提高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尤其是将大中型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国家财政投资的范围,中央财政及地方财政应该将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年度财政预算之中,建立一个稳定的长期性的投资渠道,着重投资的公益效应。在农业税费改革之前,我国财政对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速度跟不上其自身的增长速度,税费改革之后,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有的地方财政困难,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更是跟不上。所以要着明确中央、省、县、乡四级财政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分担比例及权责划分,尤其是注重中央财政的直接投入。

扩大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信贷范围。目前,在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是中国农村发展银行,该行自1998年成立以来,贷款的业务范围仅仅局限在粮、棉、油的收购方面,未能有效地将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等纳入其业务范围③,没能为这些项目提供金融支持。我国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基本上来自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提供的商业贷款,商业贷款的高利率,复杂的审批程序,不能满足我国目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所以,重构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拓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是非常必要的。

加强立法,使农业基础设施融资进入法制化轨道。自税费改革之后,中国农村及农业的发展进入了转型时期,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日益增加,农业规模化模式日益增长,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周期在拉长。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应该尽快制定并完善《农业投资法》等各项法律法规,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保证政府财政投资、政策信贷资金与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保障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为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受新疆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资助,项目编号:010112B104)

【注释】

①范利君:“国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及经验”,《世界农业》,2014年第3期,第65页。

②黄伟南,曾福生:“国外农业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经验分析”,《世界农业》,2014年第3期,第69页。

篇10

关键词 农业经营方式;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称博弈

中图分类号 S2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162-03

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而在实行后,农户由普通的生产者转变为农地经营者,受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作为细碎农地经营者的农民没有动力和能力充当小型农业水利设施的供给主体[1]。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有不少学者研究了在土地流转下小型农业水利设施的供给问题。从两者关系来看,部分学者认为水利设施较完善的农地易于流转,水利条件改善提高了土地耕作效率,从而增强农民土地流转意愿[2]。一方面,指出农业水利建设的产业化转变进一步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的产业化、工业化转变。林细华[3]以福建省南靖县为例,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股份合作制、改革产权制度等农业水利建设产业化转变方式,提高水利利用率,促使农业生产规模化,加快农业经营方式的产业化、工业化转变。另一方面,土地适度流转克服分散经营的弊端,随着规模经营效益凸显以及农业经营比较效益提升,水利设施建设水平得以不断提高[4-5]。Frisvold等[6]分析了农场规模对投资改进灌溉设施的影响,发现小农场经营者投资可能性较小。部分学者研究了在农业有序流转的政策下农民参与农业水利设施供给合作行为,认为在农业适度经营的条件下,农民集体行动的意愿更强烈[7]。广西富川、寿光等地以土地流转政策为契机,推进全县农业水利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8-9]。

随着我国农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农业要素与资源的流动性提高,农户家庭经营局限性凸显[10],我国需要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联结起来,实现农业经营方式向工业化、产业化转变[11]。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模式也在发生转变。首先是投资与治理主体的转变:Tambudzai等[12]和吴泽俊等[13]提出我国农业水利建设将向股份合作制、农户自治等模式转变。其次是动员机制的转变。周洪文等[14]认为随着社会体制的变迁,国家强制性动员机制逐步被市场体制下的动员机制所取代。胡继连等[15]从理论上证实了农业水利建设向产业化转变的可行性。而在这一进程中,政府需要在规划引导、监督协调、服务体系三大模块发挥作用[16];与此同时,农业水利建设的产业化需要进行产权改革,建立股份合作制水利企业与水资源有偿使用机制[17-18]。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内一些学者关注到中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并对此有了一定的研究,但以往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在研究内容上,鲜有学者考虑到土地流转制度与产业化共同作用下不同供给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在研究方法上,很少有学者运用博弈论的模型分析农田经营方式转变下农户的决策。在研究视角上,忽视对农户与农户之间决策影响和政府在农田经营方式转变下如何行动以激励农户达到最优决策的探讨。基于此,本文构建新经营模式下农户对称博弈模型,以供参考。

1 新经营模式下的农户群体对称博弈

1.1 模型假设和构建

我国农业水利设施具有2种不同的物品属性,一种是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和公共池塘资源系统,例如大中型水库、堤坝、水渠和提灌站等,属于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其中,一部分为政府单独出资修建的大型水利设施,为纯公共品;另一部分则由政府与农户共同出资,为产区内所有生产者共有,具有准公共品属性,是一种典型的俱乐部产品。另一种是农田水利设施,如田间沟渠和水井等,属于私人物品,以农户个体投资为主。因此,农户在进行农业水利建设投资时会有两方面的投入。本模型是以政府辅助下村集体农户合作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为研究对象。

在博弈中,博弈方1和博弈方2是普通农民,他们都是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用E1、E2表示博弈方投资资金总额,If1、If2分别表示博弈方1、2对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资金总额,Ifp1、Ifp2为博弈方投资私人属性农田水利设施的资金额,Ifc1、Ifc2为博弈方对于公共水利设施的投资资金,探讨农户1和2分别以Ifp1、Ifp2投资私人水利设施和以Ifc1、Ifc21投资公共水利设施时他们各自的收益,分别用R1与R2表示。

1.2 模型结果分析

根据农户对称博弈模型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影响农户对公共属性的农业水利设施的最优投资的因素多样,博弈方对于公共水利设施的最优投资金额与其他农舳怨共水利设施投资总额的预期、政府投资以及博弈双方对公共水利设施投资金额直接相关。其中,农户对公共水利设施的最优投资金额与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资金总额成正相关,而与其他农户公共水利设施投资总额的预期、政府投资以及博弈方对公共水利设施投资金额成负相关。而私人农田水利设施的最优投资金额与其他农户对公共水利设施的投资总额预期、政府投资、博弈对立方以及自身对公共水利设施的投资金额有正相关关系。

(2)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总额受对私人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金额和对公共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金额的影响。同时,政府以及其他农户对于公共水利设施的投资对农户在私人水利设施的投资存在替代效应。也就是说,当政府以及其他农户对于公共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增大时,会刺激农户对私人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积极性,抑制对公共水利设施投资的积极性。近年来,农业经营方式的产业化、工业化转变促进了农业的集约化与规模化经营,农户获得规模报酬,可用投资资金不断增加。除此之外,随着土地流转制度的推行,农户经营面积增大,进一步刺激农户投资农田水利设施的积极性,使农户增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资金总额。

(3)农户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分配存在选择性。即农户可对私人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和对公共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比例做出选择,假设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总额不变,当政府以及其他农户群体对于公共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增大时,相对于投资公共水利设施,农户更倾向于将投资资金用于私人农田水利设施,也就是说,农户会相对减少其对公共水利设施的资金投入,从而增大对私人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即对私人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金额占总投资金额的比例增大,以获得最大化期望收益。

2 结论与建议

模型分析结果不仅从内容上丰富了土地流转制度与产业化共同作用下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研究,从方法上运用博弈论对农田经营方式下农户的决策进行了补充;并且在当前农田经营方式转变下,如何激励农户达到最优决策具有现实意义。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得农户经营面积逐渐扩大,有利于克服分散经营的弊端。在规模经济效益和农业经营比较效益提升的背景下,农户对于投资农田水利设施的积极性会不断提高。二是农业经营方式向工业化、产业化转变促进了农业的集约化与规模化经营,规模报酬增加,农民可用投资资金呈上升趋势,因而能有效提高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能力。三是农户为获得最大化收益,其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资金会合理分配到具有公共属性的农田水利设施和具有私人属性的农田水利设施,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政府以及其他农户群体对公共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增大时,相比于投资公共水利设施,农户会更倾向于将较大比例的投资金额分配给私人农田水利设施。因此,政府应合理把握公共农田水利设施投资力度,引导和调节农户在公共农田水利设施和私人属性的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比例。

3 参考文献

[1] 倪焱平,钱焕欢.中国农村水利设施供给制度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6):142-147.

[2] 曾超群.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变化的对比分析:基于长沙、平江、慈利三县两次调查的实证研究[J].求索2015(1):53-57.

[3] 林细华.进一步推进水利产业化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9):62-63.

[4] 金问荣,施宏江.土地流转对水利的影响分析及思考[J].中国水利,2012(23):37-39.

[5] 陈曙光.浅析土地流转与水利建设[J].河北水利,2014(3):42.

[6] FRISVOLD G B,DEVA S.Farm size,Irrigation practices,and conservati-on program participation in the us southwest[J].Irrig and Drain,2012,61(5):569-582.

[7] 郭珍.农地流转、集体行动与村庄小型农业水利设施供给[J].农业经济问题,2015(8):21-27.

[8] 卢婕,彭忠平,黄勇然.从土地流转机制创新推进广西水利建设大发展:富川县农业水利建设经验启示[J].广西经济,2012(8):43.

[9] 耿艳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以寿光为例[J].商情,2013(43):209.

[10] 姜长云.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的路径与逻辑[J].改革,2013(8):37-48.

[11] 甘宜沅.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改革与战略,2009(5):95-104.

[12] TAMBUDZAI R,EVERISTO M,GIDEON Z.Decentralising Zimbabwe's Water Management:The Case of Guyu-Chelesa Irrigation Scheme[J].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Parts A/B/C,2013(66):139-147.

[13] 吴泽俊,吴善翔.小型农业水利工程治理模式变迁与选择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8):5-8.

[14] 周洪文,张应良.农业水利建设视野的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J].改革,2012(1):93-100.

[15] 胡继连,周玉玺,西爱琴.我国的小型农业水利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理论分析、政策取向及现代企业制度建设[J].当代经济科学,2000(5):84-86.

[16] 潘宏亮.要素集聚视角下水利新技术产业化中政府行为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1):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