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行业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职业教育行业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健康教育;护理指导;心血管介入;依从性
心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治疗方法,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1]。而焦虑抑郁等情绪又会反射性的引起生理上的改变,中度以上的焦虑会使交感神经兴奋,使得心率加快,由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使得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2],可见这种情绪对于疾病的好转和恢复造成不利影响。本文探讨了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运用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进行干预,是否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的影响,提高患者诊治的依从性。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来我科就诊进行心血管介入性检查的患者共90例,经临床检查全部病例均有进行介入性检查的适应症,无严重禁忌症。90例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21~68岁,平均49岁。将90例患者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和干预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上均衡可比。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内科对症支持治疗,要求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即填写Hamiton焦虑量表和我科自制问卷,以了解患者的焦虑情况和其对于接受治疗和介入性检查的依从性,和不愿接受治疗的主客观原因。然后针对收集得到资料为患者建立相应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计划,并应用于干预组患者的治疗,对照组只行常规内科治疗。具体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计划包括:(1)举办心血管健康知识讲座,并介绍介入性诊治的方法和优缺点和风险,每周1-2次,每次1个小时;(2)在病房和科室内外设立宣传橱窗,对心血管介入治疗进行介绍,组织患者及家属共同观看科普教学录像,增加知晓率,减少焦虑情绪;(3)由主治医师、外科手术医生和主管护士组成护理指导小组,定期对患者进行访视,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惑,观察分析患者的思维和情绪变化,及时疏导、安慰、教育、鼓励患者,承认并愿意接受疾病事实和采取介入性治疗的必要性。又主管护士定期为他们讲解术前和术后护理的方法。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 < 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焦虑量表测试结果的比较干预组通过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焦虑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1 焦虑量表测试结果比较
注:* P
2.2 两组对介入性诊治接受程度的比较 经过相应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后,干预组对于心血管介入性治疗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依从性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表2 两组对介入性诊治接受程度比较(例,%)
注:χ2=42.78,P < 0.01.
3讨论
在对本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时,笔者发现,患者对于心血管介入诊治的依从性低,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讲,通常是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严重程度表示过分忧虑和担心,过高地估计了疾病的危险性,绝大多数人对于介入性治疗比较陌生,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因此会产生莫名的恐惧和担忧。客观方面则主要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而选择不接受介入治疗。本次结果显示,通过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可以明显改善心血管介入诊治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效缓解其焦虑、抑郁的心情,从而提高他们接受介入性治疗的依从性。这与文献报道结果相同[3-4]。说明恰当的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有充分的了解,对于疾病风险和并发症有客观科学的认识,减少无端的恐惧心理。而医生护士的有效护理指导,又能够让患者产生被尊重、被关心的认同感,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建立应对疾病的积极的心态。这项举措大大展现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顺娣, 仲玉琴, 陈静.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5, 9( 2) : 11-3.
[2]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2版.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2( 增订版): 235-38.
[3] 吴立新. 健康教育及护理指导对心血管介入诊疗依从性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 2007, 14(10): 1743.
篇2
[论文摘要]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优秀传统、顺应国际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客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从转变观念、确立核心价值、设计课程体系、加强师德建设、注重知行统一等方面构建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创新体系。
在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诸多论题中,如何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成为众多有识之士讨论的焦点问题。但是,绝大多数论者依然强调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差异与对立,没有看到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与普通本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区别,认为只要借鉴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文教育模式就可以实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本文提出,应当把职业人文主义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在职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以人文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构建基于职业特性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体系。
一、职业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职业是人们所从事的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相对稳定的工作。职业本身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性质,具体体现在:第一,职业具有社会性。职业本身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分类也越来越细化。只有在社会之中提供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职业才能存在,才有它自身的意义。第二,职业具有历史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社会生活中的每一种职业都经历着一个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第三,职业具有道德性。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是社会生产实践的表现形式,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和纽带。因此,职业必然与社会伦理相关,强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服务于社会,从而获得合理报酬。第四,职业具有“生活”性。任何职业都必须由具体的人来承担,每一个人也都必须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从事一份职业。因此,职业不仅关乎社会,而且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来说,职业本身就是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之所在。总之,职业的内涵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人文主义性质。
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以职业人文主义为基本价值诉求,就是要突破“专业学习训练+人文(通识)课程=融合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框架,以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属性为基点,全面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科学体系和创新模式。具体来说,职业人文主义教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职业社会使命。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化生产网络上不可或缺的纽结。每一种职业都以其专业化的劳动和贡献服务于社会的良性运行,推动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是每一种职业的社会使命和责任。选择一个职业,就是选择一个直接服务社会的舞台,也是选择一种社会使命和责任。崇高的职业社会使命,体现着具体职业和社会整体的有机联系,也为每一个劳动者提供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和意义源泉。
2.理解职业历史文化。在职业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那些影响行业兴衰的典章制度文献、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职业技术革新事件、成就卓越的行业先驱人物等构成了每一种职业或行业发展变迁的轨迹,积淀为每一种职业或行业的独特历史文化。只有理解职业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当下职业选择的社会意义。
3.培养职业价值意识。特定职业既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包含着特殊的职业价值意识。职业价值意识具体体现在: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精神、职业信仰、职业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凝结为每一个从业者的职业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荣辱观。职业价值意识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从业者的内在价值理性和道德自觉,这是职业人文主义诉求的核心内容。
4.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活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亦是一种人生教育。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职业理想实现的过程。人生需要引导,职业生涯需要设计规划。设计职业生涯的目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特点,确定人生的目标,设计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设计,真正体现着职业教育的人文关怀。
二、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依据
1.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好、实现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二,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人文主义为价值诉求,正是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职业人文主义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彰显职业的人文主义性质,真正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社会需求、职业特性和人的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职业人”。一方面,通过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实现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提高,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各行各业现实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为进一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升职业水平和职业形象提供人才支持。
从文化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第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个体。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人文主义为价值诉求,就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渗透在职业教育之中。职业人文主义具有强大的整合作用。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自己所即将从事的职业的社会意义,为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方向感与和谐稳定的心理状态,才能够很好地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开拓和谐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这样,高等职业教育就能够通过培养和谐发展的“职业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对技术学校来说,这也是正确的,尽管技术学校的学生将要从事的是一种完全确定的专门职业。”
2.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优秀传统的要求。在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倡导和关心职业教育的教育家都特别强调职业教育目标的人文主义取向。
著名教育家、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办人黄炎培对于职业教育可能存在的弊病有着清醒的认识,指出“办职业教育,最易犯两种病。其一,学生误解了‘自尊’的一个名词,于是不知不觉看轻一切作业。随你学什么工艺,都成为贵族的工艺。除掉规定工作课程以外,不愿动手。其二,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绝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为了防止这两种弊病,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所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时一律要写誓约书。誓约书的内容是:“一、尊重劳动(学生除半日工作外,凡校内一切洒扫、清洁、招待等事,均由全体学生轮值担任);二、遵守规律(校中有全校学生组织自制团,自订一切规律而自守之);三、服务社会(学生除校内服务外,兼于校外从事一切相当之服务)。”此外,黄炎培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宗旨是:“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真正使命在培养崇高的人格及深博的学术,而以职业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专科学校的使命在造就实用人才,同时亦须重视人格训练,以免由实用而流于功利化。”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时。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他还强调“生利主义”对师生之精神的指导作用:“生利主义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所呈现象正与衣食主义相反。生产一事一物之时,必自审曰:‘吾能生产乎?吾所生产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教师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自具一种利群之精神。”这种“利群之精神”就是一种超越一己私利、以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和族群共同福祉为价值理想的人文精神。总之,黄炎培、陶行知等教育家都强调必须把正确价值意识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起来,实现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有机融合,才是真正健康的职业教育。
3.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英国出现了新职业主义思潮,主张把职业教育纳入主流教育,构建一个以培养高技能的、弹性的、富有合作精神的劳动者为目标的全新职业教育体系。其指导思想是:职业教育定位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职业训练,而是要从“培养工人从事单一的、刚性的和细琐任务的泰勒主义和福特主义”中摆脱出来,以培养“核心技能”为目标。所谓核心技能,是指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度专门化的、狭义的技能。它具有通用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通常包括“共同的知识与理解”“与民主社会相关的共同的价值观”“可迁移的学习内容”“共同的学习经验”等。显然,这里强调的“共同的价值观”就是职业素质中所包含的人文素质。英国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潮对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的职业教育都产生了影响。美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兴起过一项以提升青年的学术成就和就业能力为主旨的“学校向工作过渡”(简称STW)改革运动,进入21世纪之初,这项改革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持续。在其基础上,当前美国职业教育正在进行“学校向生涯过渡”(简称STC)改革。从STW到STC的转变,绝不是单纯的名称的改变,而是反映出美国乃至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倡导学生本位,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着眼于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终身发展。很显然,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努力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职业训练和人文教育,使职业教育服务于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大势所趋。
三、实践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策略
1.确立职业人文教育理念。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随着经济生活的市场化和社会阶层逐步分化,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趋向于多样化、世俗化和功利化。我国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呈现出式微之势,教育目标也越来越功利化和工具化。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重实用轻人文、重技能训练轻道德养成、重专业成长轻全面发展成为普遍现象。“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被误读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技能训练、学生上学的目的就是找个工作,而作为人的发展必需的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谐人格的塑造、全面素质的培养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这些都极大地制约着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持续发展。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较,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科相对比较单一、人才培养周期较短,不可能完全照搬普通本科院校大量开设人文通识类课程的人文教育模式。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应当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从职业教育的特性出发,消除“职业/人文”二元对立的思想,充分挖掘“职业”本身的人文内涵,确立职业人文主义理念,探索基于职业特点、面向职业生活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创新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这应当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价值诉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理念。
2.构建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不同的行业在劳动对象、工作任务、工艺流程和生产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其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办学所面对的主体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确立自己的职业人文素养核心价值目标理念。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是一所面向首都第三产业特别是商业服务业、以财经贸易类专业为主体的高等职业院校。财经贸易类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为人们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对从业人员的职业人文素质有更高的要求。根据财经贸易类职业的特点,我们把“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确立为职业人文素养的核心价值目标。“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这五个要素组成的财贸职业人文素养核心价值目标体系,是根据时展对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提出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简明性和整体性,构成了一个从情感层面到认知层面再到行为规范层面,紧密衔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完整系统。
3.科学设计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课程体系。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支持。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注意其职业性和全面性,主要包括: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社会和职业生活实际,发挥对学生职业学习的理论指导作用。第二,职业历史文化课程,主要介绍职业发展的历史和独特文化。例如,根据行业和职业特点,我们筹建了中国商业文化教学中心,就中国古代商业、中国十大商帮、京商、中华老字号、中国商业街、中国货币史、中国广告文化史、立信会计文化等专题编写教材,开设通选课程,使学生理解财贸职业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第三,职业道德和法规课程,使学生全面理解并牢牢掌握所选择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职业道德规范和基本法律法规。第四,职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普通心理学常识的基础上,了解并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第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活与人生价值、人生幸福的关系,了解职业发展的规律,使学生把职业理想与生活理想紧密联系起来,积极主动地把个人职业选择与社会发展趋势统一起来,按照“社会所需、个人兴趣所好和力之所能”的原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长远思考。
另外,我们也十分注重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们在校园里设立以“丝绸之路”“运河通商”“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为主题的雕塑,举办中国货币史的展览,张贴古代著名商人、现代财贸行业先辈和模范人物的画像和格言,邀请知名商贸企业家开设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加深对职业的理解。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渗透职业精神、职业伦理的教育内容,使学生确立“做人先于做事、正确的价值观重于娴熟的职业技能”的意识。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我们精心设计了“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五个教育板块,开展经常性的学习和教育活动,构成了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二课堂体系。
4.注重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想实现职业人文主义的教育目标,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必然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加强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教师人文素养教育,把“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作为学院师德建设的主题。我们要求所有教职员工都要真诚地爱学生,以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做诚信的表率、严谨的模范和创新工作的标兵。我们相信,只有师德优秀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才能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
5.注重知行并重。职业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只有体现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才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因此,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利用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体验职业生活,逐步培养清晰、自觉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同职业价值、体验职业精神,切实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人文品格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千朴.职业素养基础[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5]余祖光.学会做事:全球化中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6]石伟平,等.新职业主义:英国职业教育新趋向[J].外国教育资料,2000(3).
[7]刘春生,等.美国基于新职业主义的职教理念及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7).
[8]付雪凌.从STW到STC: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走向[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0).
[9]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10]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11]陈新文.从人文学科到人文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5(8).
[12]武任恒.人文主义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6).
篇3
[关键词] 澳大利亚 职业技术教育 “培训与评估”四级证书
近20年来,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已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笔者曾于2009年赴澳系统地学习了TAFE“培训与评估”四级证书,并进行了教学现场观摩与交流,对澳大利亚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TAA40104――“培训和评估”四级证书
TAA40104――“培训和评估”四级证书是TAA04培训包中的资格证书之一,是澳大利亚政府对全球所有从事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人员提出的统一资格要求。该资格证书总共包含12个核心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
TAA40104“培训和评估”四级资格证书按照不同的目的大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差异单元(Gap Units)
主要包含:在VET(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职业教育与培训)中有效工作、培养和促成包容性学习文化、确保安全和健康的学习环境以及如何使用培训包满足客户的需求等模块的内容。
这个单元之所以被称为差异单元,是因为其目的在于系统介绍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培训框架体系、多文化融合的教育背景、工作场所OH&S(Occupational Health & Safety,职业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培训包,促使我们去比较澳大利亚和我国职业教育之间的差异,加深了解澳职业教育与培训框架下各机构的角色和职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本质原因。
2.设计和教学单元(Design & Delivery Units)
主要包含:设计和开发教学内容、计划和组织基于小组的教学、通过工作技能的指导和演示提供培训、促进基于小组的学习、促进个人学习、促进基于工作场所的学习等模块的内容。
这个单元的重点是对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出一套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和促进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例如,分析成人学习的特点和六个基本原则,提出了指导教学实践的7种学习理论,确定了设计开发教学内容的六个主要步骤和六个基本元素,建立起有效地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和组织教学方法等,并帮助我们了解如何建立有效的工作环境来促进学习,同时围绕设计和开发教学内容建立思维导图,非常符合成人职业教育的特点。
3.评估单元(Assessor Units)
主要包含:计划和组织评估、如何评价能力、开发评价工具,以及参与评价认证等模块的内容。
在本单元中,重点阐述了评估的方式、步骤,RPL(Recognised Prior Learning,对以前培训的认定),评估中遇到各类问题的处理,评估的工具和方法以及如何设计和开展评估,如何合理地应对被评估人员反馈,如何有效地提供各类评估支撑材料,以及确立评估的合理性、有效性和权威性的重要程度。在培训中,有四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完成评估单元的学习和考核,这也让我们认识到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中,评估占据了非常重要的比重,对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TAA40104证书之感受
1.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
“培训与评估”四级证书培训给了我们近距离接触澳大利亚文化和教育的机会,也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与其完善的教育体系是分不开的。
澳大利亚职业框架体系有四个特点:
一是体系健全,分工明确。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框架体系中的每个机构都承担着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职责,并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政府行政立法来推动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作。
二是标准统一。各RTO(Recognised Training Organisation,注册培训机构)在培训中采用全国统一的培训包和培训标准,使得不同的RTO培训的学生具备共同的技能,因此培训包中的职业资格证书能够证明劳动者具备应有的能力,并在行业内全国通用。
三是与行业结合紧密。培训包中知识、技能标准由行业参与制定,并需提供在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证据,每隔三年左右更新一次,反映了行业的最新动态。并且TAFE教师要求必须具有行业工作经历,在教学的同时应当在行业任职,从而保证教学是与行业紧密结合的。
四是教育通道畅通。澳大利亚的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互衔接、通道畅通,为求学者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求学机会。同时学制灵活、开放,学分相互承认,并可通过折算的方式转移,从教学内容上构建起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互贯通的立交桥。各种层次的求学者可以在这个复杂而完善的教育体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和职业发展道路,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再培训和再就业,使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教育相联系,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2.最具特色的教学资源――培训包
培训包可以说是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培训包中的能力反映出特定产业的工作过程,体现出将知识和技术转化并应用到新环境中的能力要求,因此具有一定的可发展性。学习者在任何注册培训机构获得资格证书后,能够实现无适应期上岗,因此企业认可培训包的价值,便愿意推动培训包的发展,从而促进培训包被更广泛的接受。目前,澳大利亚的培训包已经成为其教育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每个培训包中都规定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支撑资格证书的能力单元,能力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以及可以采用的评估和考核方式。培训包阐明了哪些能力标准可被组合起来制定行业所需的资格证书。多数培训包的规定都尽量灵活,从而给予企业和个人足够的空间进行能力标准的组合,从而获得某一个资格。例如,学习者可以对自己之前已经具备的能力进行测试,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或者还需要继续参加那些能力的学习,以获取资格证书。
培训包的评估是以能力为本位的。培训包所承认的是被评估者所具有的能力而不是他们所学习过的课程。如果被评估者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即使这些能力还没有达到获得一个证书或文凭的全部要求,他们也能得到有关某一资格的学分或能力记录。评估材料帮助学习者收集证明自己具备培训包要求能力的证据,鼓励学习者参与对自己能力的认定或评估过程,并且提供相关证据。
3.关注学习者的需求和职业发展
在“培训与评估”四级证书中,几乎每一个模块都提到了关注客户的需求,也就是学习者的需求。澳大利亚的教育强调关注个体的需求,并随着受众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在“培养和促成包容性学习文化”模块中,提到在培训中要了解学习者的差异,鼓励并认可每一个个体对学习的促进作用,确保所有的学习者都参与学习;在“确保安全和健康的学习环境”模块中,提到培训者有法律和道德上的责任预见并消除可能发生在学习者身上的风险;在“使用培训包满足客户的需求”模块中,提到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找到合适的培训包,定制化设计培训内容;“设计和开发教学内容”模块中强调要了解成人学习的特点,并建立有效地教学技巧和方法等。评估单元中尤其提出要与被评估者及时充分地沟通,以保证评估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在澳大利亚教育中,基本每个学习者都要进行优势学习管道和多元智能能力测试,一方面,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帮助培训者了解培训对象的思维特点、擅长领域、学习方式等,帮助建立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这也是国内教师在未来教学工作中有待加强的地方。
4.重视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澳大利亚,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例如,常见课桌形式是U型,便于教师站在教室中间授课,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直接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重视每一个学习者的反馈,每个模块的课程结束,教师都要发放信息反馈表;教学中注重开展活动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强理解等。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非常重视教学环节的设计。可以说,一堂成功的课,设计占80%,教学占20%,更多的功夫花在课外。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查询和整理教学资料,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等,构成了教学成功与否的基础和保证。在澳大利亚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老师通过模拟工作过程来解释成本的构成。教学中,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假定为不同的加工车间,将事先准备好的道具分发给每个小组,要求小组按照图纸制作成指定的简易产品,计算每个产品的加工成本,并要求小组解释产品定价的原因。通过这样一个模拟的生产过程,学习者更容易理解产品成本的构成以及企业定价考虑的因素。
5.注重考核和评估
这个环节是对学习者掌握情况以及能力是否达标的检验,对于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在澳大利亚,考核结果只有CO(合格)和NYC(目前不合格)两种结果。考核设计的是职业能力资格的最低标准,因此只要获得CO就意味着具备该能力。如果学员拿到NYC就意味着目前在某些方面能力不达标,需要继续训练,可以再次参加考核,直到达标为止。考核的方式也非常多样化,可以采用完成大作业、角色互换、模拟操作等多种方式。
关于考核,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评估开展前,合理的设计评估非常重要。尤其是TAFE教学的受众大多数是在职人员,因此评估人员要同被评估者充分沟通来确定考核的具体时间、地点、需提供的支撑材料、考核环节等,必要时要同被评估者工作中的管理者进行沟通,同时要考虑被评估人员的特殊情况,使考核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可调整性。
二是在开展评估的过程中,强调建立良好的氛围,消除被评估者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正常的发挥水平,并要求在评估结束后及时的给予反馈和建议,告诉被评估者有待提高的地方。如果被评估者未合格,评估人员必须告知原因。
三是评估方式多样,过程严格。笔者曾在澳大利亚观摩过驾照培训教练的考核,也就是对未来即将要当驾驶教练的人员进行考核。考官要事先确定好考核的流程、技能要求,并在考核开始之前告知被评估者,在确认对方理解了所有的考核要求后开始进行考核,整个考核过程非常严格。考核开始后,按照考核要求,被评估人员将自己假想为驾驶教练,将考核者假设为驾照培训者。首先,由被评估人员对车的外观进行介绍;接着被评估人员进入车内,对车的内部设施、操作要点进行讲解;然后,被评估人员驾驶汽车在规定路线上行驶,行驶过程中要对所有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细致的讲解,包括:转弯、变道、限速、减速、超车、倒车、避让、各种道路标识,等等,并对遇到问题如何处理作出解释。整个过程中,考核者不停地在考核清单上逐一按照完成的情况及好坏作出记录,并作出通过与否的结论。最后,由考核人员对被考核者的情况进行总体的评价,给出意见和建议,并告知其通过与否。如果未通过,则必须给出合理的解释,并预约新的考核时间和地点。整个考核过程条理清楚、设计合理、考核充分,确实让被考核者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能力,既考核了理论方面的掌握,也考核了技能的熟练程度。
三、启示
结合对于澳大利亚TAFE“培训与评估”四级证书的学习与感受,笔者认为有以下启示和值得国内职业技术教育借鉴之处。
1.重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由于我们还没有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衔接与互换,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会长期存在下去。大量的学生会盲目地选择学历教育,而并非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同时,二次择业会变得成本高昂,为获取证书要重复接受教育和培训,造成经费、人力等资源的浪费巨大。
2.重视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关注受众
很多情况下,我们是为了授课而授课,很少去关注学生的意愿。究竟一堂课能完成什么技能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课堂设计是否合理,学生的接收情况如何,等等,我们并不了解。并且我们没有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职业发展的设想,也很少在这些方面真正地指导学生。因此,这就使得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教学是与实际脱节的。我们讲的学生不愿意听,学生想知道的我们没有讲。所以,对我启示非常深刻的是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授课,授课之外的功夫才更见功力。
3.重视考核与评估
职业教育重视技能的掌握,而技能的考核不是仅仅依靠闭卷回答几个问题就能解决的,因此,应当重视考核的过程设计,开发多样化考核方式,既要能够考核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又要能够全面考核对技能的掌握,同时能够督促学习者进一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不断的自发训练以提高专业技能。
同澳大利亚先进的教学框架和理念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同澳大利亚TAFE教师的沟通中,我们了解到,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是近20年开始的,在20年前也同我们一样,遇到许多的困惑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澳大利亚最终发展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职业教育模式。目前,我国正致力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改革。发展职业教育、实施终身教育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与学习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汪卫芳.浅谈澳洲TAFE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职业圈,2007,(03).
[2]张辉,冯鸿滔.澳大利亚职业与技术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9,(09).
篇4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什么是职业教育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供给侧,即供给方面,经济学中指在一定时期一定价值水平上,生产者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在职业教育中,生产者是各级各类办学机构,其提供的服务就是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换言之,职业教育的供给侧就是职业教育办学本身。需求侧是相对供给侧而言的,经济学中指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在职业教育中,需求侧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置于办学市场中理解,职业教育供给的是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习项目,那么需求方是学生;二是置于劳动力市场中理解,职业教育供给的是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那么需求方是各级各类用人单位。由于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天然的联系,一般对职业教育供需关系的讨论指的是后一种。本文的讨论亦基于后一种。
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供给侧吗?基于上面的概念讨论,很容易发现这是不成立的。因为既然职业教育的供给侧就是职业教育办学,那么长期以来,我们难道不是一直在供给侧发力改革吗?这只能说明职业教育供给侧的改革是常态。而常态改革的效果长期差强人意,本身就说明这种“就供给改供给”的改革范式是存在问题的。
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点在需求侧吗?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讲,职业教育不是完全被动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它对社会经济会产生反作用力。虽然,对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变化,职业教育通常以适应为主,但笔者认为,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需求侧还是存在改革空间的。比如,重学历轻能力、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总体偏低等,这些需求侧问题给职业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现在大力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正是在需求侧进行改革。然而如果把职业教育的改革关键点放在需求侧,难免本末倒置。
那么,破解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困局的关键点到底在哪儿呢?笔者认为在于供需衔接机制。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侧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也反复强调“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可是人才供需错配却仍然是顽疾,原因正在于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缺乏明晰的对接机制。明晰的供需衔接机制应当使需求侧的信息能够被充分地释放,被准确地理解,被认真地对待,从而使职业教育供给侧的改革找对痛点,针针见血。我国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太少,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一下如何建立跨部门的合作机制,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调研与机制,如何使职业资格证书真正代表行业水平,如何在职业院校办学评估上切实体现其服务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绩效。所有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有待研究。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篇5
关键词:正确理解 职业教育 技能大赛
自2008年起,每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围绕这次大赛所举办的各级大赛或选拔赛,彰显了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展示了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新进展、新面貌,“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国家定位也广为人知。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所产生最主要的效果是:通过举办大赛,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争取政府部门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在我国现有的体制和制度下,这是不得已但却是最有成效的措施。其他诸如促进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跨越式的发展;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为引领社会尊技重职的风向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许多文章中均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然而,受当前社会政绩观、功利目的普遍盛行的风气影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对“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大赛”的理解存在误区,具体表现在:“精英教育”倾向、“应赛教育”倾向、“技能教育”倾向、“公关辅助”倾向等方面。如果这些现象和倾向得不到及时扭转和纠正,必将违背国家举办大赛的初衷,影响职业教育健康的发展。本人认为,正确理解和对待大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必须坚持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自我发展
如果说“普通教育有高考”体现的是一种公平公正的话,那么职业院校为迎接大赛而采用普通教育中的应试教育方式、精英教育模式,显然是背违“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这一本质要求的。从国家的层面来说,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大批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只有这样,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水平提升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从社会和个人的层次来说,职业教育需要培养每个学生的生活和生存技能,决不是单纯培养极少数拿金牌的技术精英。所以,从看待技能大赛的作用和功能而言,各级各类学校应更加注重校内技能大赛的组织和准备,让所有专业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一是感受气氛,二是从大赛中查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对于少数参加更高级别比赛的优秀选手,精心准备是理所当然的,但倾学校领导、教师的所有精力,占用大量的财力物力迎接比赛,这种精英教育模式不仅会使职业教育走入歧路,对大多数学生更是不公。
2 将大赛作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
校企合作的程度和效果是衡量一所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指标和标志。实事求是的讲,这一项工作在大多数职业院校中开展得并不理想。紧密型、深度的校企合作对于许多学校而言是空中楼阁,所取得的所谓成绩也不过是花拳绣腿而已。这其中有国家和政府没有建立立法层面上的制度和措施,强制或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因素;有企业短视只顾眼前利益,不注重长期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不愿参与深度校企合作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学校自身对校企合作的认识肤浅、理解不足,找不到此项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深度校企合作的基础是校企双方的双赢,建立企业和学校双方的利益共同体,在校企利益共同体中,学校和企业的利益不具有排他性,不存在任何其他借以自重的其他价值。也就是说,学校和企业的获利是不以牺牲对方的利益为代价,更为重要的是双方通过共同体,放大或相互输送利益,达到共赢的目标,其本质必然是互利共赢的关系,否则就没有存在或创新的必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用工荒现象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每到职业院校学生毕业或临近顶岗实习,企业纷纷通过各种关系主动到学校招学生。这个阶段是企业最积极主动的时期,一旦学生的单位定下来了,企业的热度也随之降了下来。而且,现在企业招工方式大多采取普通的面试形式,学生和企业之间缺乏相互的了解和沟通,学生进入企业后因不适应工作环境导致双方闹纠纷的现象也时常发生。为此,学校完全可以利用企业招工的机会,将面试与大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企业不仅乐于参与,而且通过企业参与组织实施的大赛,学生可感受到招聘企业的一些文化,企业对学生的了解也会更全面、透彻,从而找到自己满意的职工。通过这样的大赛,学校也可以得到企业的相关赞助,达到双赢目的。
3 将大赛作为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风向标
技能大赛选拔的是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系统的设计能力和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它以全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命题比赛,侧重考核学生对本专业综合理论和综合技能的运用能力,对参赛学生的要求是技术型、应用型。而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技能大赛的人才选拔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应根据大赛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逐渐形成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把技能比赛变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导向器。由于技能大赛是按企业生产一线的最新装备确定比赛设备,各参赛学校必须按大赛选定设备组织训练,因此,技能大赛也成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风向标。由于赞助商和参与大赛的企业一般在本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每年各比赛工种或项目的技能大赛(尤其是国家级的大赛),反映了所在的行业发展的最新方向。职业院校应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信息和发展动向,适时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和结构,认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做好课程开发和建设工作。
基础教育中的高考是一种公平公正的体现。而职业教育是在公平公正基础上更加关注整体的教育,技能大赛只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媒介和促进手段。我们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上述几点,“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国家定位目标才可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任邢晖.充分认识职业技能大赛的功能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8-6-25(9).
[2]彭年敏.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热的辩证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4).
篇6
关键词:人才观;人才培养;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王良斌(1975-),男,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2.6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2-151-02
当前,世界主流经济发展正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这对劳动者的素质来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历来看,这一阶段正是各类人才需求量迅速增加的时间段,尤其是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空前增加。本文通过深入企业考察、调研、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以此寻求职业教育与社会、企业的最佳结合点,是促进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职业教育的人才观
(一)务必走出传统人才观的误区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固有的高学历成就高地位,高学历成就高收入的观念仍普遍存在,再加上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总体供大于求这一客观事实,加之许多用人单位出于攀比和面子工程,一味盲目追求应聘人员的高学历所造成的人才浪费和误导等因素,导致偏见之一是认为考上大学,成了公务员、名家学者、专家教授、企业家才能称得上是“人才”,这实质上是对人才过于狭隘和片面的理解。第一,它否认了社会上一般人才存在这一客观事实,抹杀了人才具有不同层次与类型;第二,它看不到人才具有不同的行业特征,忽视了人才的职业特点,窄化了人才体系的外延;第三,它把考上大学视为个人成才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忽视了社会上大量存在的自学成才、实践成才这一客观实际,将人才培养的途径简单化与极端化。可见,这种狭隘的、片面的、肤浅的人才观,必须坚决加以纠正,切实走出传统人才观的误区。
(二)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
就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而言,其教育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教授认为:“不论是在中等职业学校,还是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的学生,与相应层次的普通高中以及普通大学的学生相比,他们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只有智力类型的侧重,没有智力的高低之分”。可见对于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培养模式。事实证明,对于形象思维强的人来说,能够较容易地获取策略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却较难获取一些陈述性的理论知识。针对这一客观实际,作为职业院校的老师,应立足学生主要具有形象思维这一共性特点,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侧重对学生进行策略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充分挖掘他们在这一方面的潜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肯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是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同样也是人才,因为人才是具有不同层次而且是分类别的,不能简单笼统地去加以界定“人才”,学历与文凭的高与低,不是判断人才的主要依据。当代社会,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是“人才”,关键是看他是否能够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与途径
(一)立足教育对象,变陈述性理论知识教育为策略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教育
职业教育要使培养的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才,必须立足教育对象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学校应从侧重陈述性理论知识教育转向侧重策略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教育,但就目前的职业教育现状来看,不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仍然偏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的锻炼与培养,导致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师资的配备、课程的开设、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往往以陈述性理论知识教育为导向,抹杀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导致学生学不好,老师教不好,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普通教育的附属品。
(二)做好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
要想培养出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找到一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前提是要熟悉社会、企业和行业,了解他们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而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总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职业教育要想做到与市场、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接,必须紧跟市场、企业发展变化的脚步,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建立起与企业、行业长期稳定的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而做到这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特别是要立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现状及趋势,来重新审视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探索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发教材、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走产学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路,充分体现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通过校企合作,实施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冠名培养、行业协会培养等“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交替培养模式,以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对口率与稳定率。
一般而言,专业要靠课程来打造,特色专业离不开核心课程来支撑,因此,要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开发要遵循职业性原则,从职业岗位(或项目)出发来选择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顺序,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应以过程性知识(实践知识)为主,以适度的陈述性知识教育为辅,对基础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同时,还必须配套相应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当前,专业设置的依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社会岗位来设置;一种是按技能来设置。实践证明,依据这两种情况来设置专业,都不是很科学合理,可把二者结合起来,按社会职位要求来设置专业,认真科学地做好专业剖析,提炼梳理出不同社会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并把这些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要素按其内在的关联性分解落实到不同学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去,为保证教育教学的成功实施和实际效果,学校自身除了需要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外,还应多聘请一些生产和服务在企业或行业一线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并把他们充实到本校的教师队伍之中来。
(三)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职业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就业教育。这种观念如今其合理性已受到质疑,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产业调整与升级加快,职业的变动频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跳槽、转岗、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早已司空见惯,一个岗位定终身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
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目的观的教育,就业教育是以获取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而创业教育则以创造性就业并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我国自1998年开始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是逐年增加,在当前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如果还固守传统的办学理念与思路,不去创新思维,势必在毕业生就业上处于被动与劣势。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这一优势,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上下功夫,注重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就不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能够主动地去改变环境甚至创造新的生存环境,甚至成为开创一番事业、带动一方发展的优秀人才。
(四)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就是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在德育的方法上,重在实践,应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小见大,以小促大,把远大的目标与学生的道德习惯以及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的具体活动和实践体会,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把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到德育教育之中。教育工作者应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处处为学生的成长成才着想,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学习榜样和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通过自身的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影响与感染学生,从而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
(五)加强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
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困扰与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才。虽然不同的企业用人标准会有所差异,但对一个现代企业而言,高、中、低层次的人才都是必需的,作为职业院校,为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所需人才,应加强学生以下基本职业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一是动手能力。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应加强学生岗位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二是文字功底与表达能力。应多训练学生的演讲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文才和口才;三是创新能力。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应多提供实践和锻炼的平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四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基本的英语口语沟通能力;五是承受挫折的能力。针对90后的学生,应强化他们的心理素质教育,尤其是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各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六是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宽容理解别人以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六)建立毕业生定期回访制度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牧医专业;人才培养;制定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86-02
相比高校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强调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操作技能,为适合当今社会行业企业生产的需求,畜牧兽医职业教育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教材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教学方式的改革,取得了实效。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各职业院校有着独特的人才培养方式,地域的差异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差异。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制定高职牧医人才培养方案,要必备如下条件。
一、深入行业企事业单位调研,获取重要信息
当代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不同已往的传统教育,教育体制持续改革,使我国教育持续地、科学地良性发展。牧医专业的职业教育,要求牧医专业的毕业学生既有着系统的理论基础又有着实践操作能力,既能跟上行业的发展又能自我学习和创新。因此,要不断地完善牧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行业生产的需要。怎样定位牧医高职本科教育,掌握未来人才就业走向、企事业岗位情况和所需理论知识技能,这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诸多现象表明,许多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缺乏足够的行业调研,不全面了解当今行业生产发展的实际,仅凭已有的陈旧观念,或参考其他学校的模式,只在办公室研讨,想当然式闭门造车,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与实际脱节,不适合本校教学或地区行业生产。因此,行业调研是制定高职牧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重要的开端。
掌握行业企业岗位设置和生产技能量,要以具有代表性的养猪场、养鸡场、养牛场、饲料厂、兽药生产厂、少数动检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为主,这些行业单位为职业院校牧医专业毕业生主流就业单位,因此,对这些单位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和调查研究,同时对部分牧医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获取直接材料,进一步进行数据分析汇总,得出相关的结论,确定当今行业生产的主要工作岗位和主流技能,从而为制定高职牧医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真正提高双师能力
职业教育强调教师具有先进的理论知识体系,对行业生产有着充分的认识,并能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具备以上条件,才能在牧医职业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
1.真正的“双师”意义。真正的双师,并非单纯地获取相关的技术等级证件,严格地说要具有相关行业理论知识体系和真正的实践操作技能。
2.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水准,具备“双师”能力。不可否认的问题,高职教育是我国一种新兴的教育体制,招生对象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较差,因此,在教学中采用适宜的方法,将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授,在实践中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举一反三的应变能力,体现知识和能力的升华,适应未来就业岗位和社会生产的需要。牧医专业教师除具有专业职称外,还有具备有技师、畜牧师、兽医师等能力,各门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能力。
3.深入行业一线生产,更新完善实践技能。除课堂教学外,专业教师要不断深入行业一线生产,掌握本门课程最先进知识技能最新动向,紧密联系生产,更新知识体系,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职业教育人才,掌握知识的技能培养的要点。
4.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专业教师要具有科研能力,发现行业生产中的问题和教育教学中的不足,通过科研立项,深入研究和探索,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人才培养,打造学院教育品牌,同时,也与自身业务能力提高是密不可分的。
三、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1.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基础理论是实践总结的浓缩和精华,来源实践指导实践,通过理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达到系统完善的专业知识能力,在不断发展的行业生产中,使受教育者能够自我学习和更新,能够举一反三地解决新问题,因此,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不能为技能而技能,合理地安排实习和理论授课,特别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职业教育的真谛,以为职业教育是强调操作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一味地加大操作项目的学时而忽略了理论的学习,这是培养技术工人的做法,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2.理论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方式。高等教育强调理论的研究和学习,高职教育强调操作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培养的人才既有一定理论基础,也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并能够在实践中培训他人。因此,在制定高职牧医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理论实践并重,有机地将理论实践融合,合理安排理论实践的学时,制定理实一体的教学方针,结合校内外行业部门顶岗实习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行业调查结果,考虑区域性行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经过研讨,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参与相关内容的授课,选定开课门数和学时比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制定每门课程标准,每一项内容和技能的强化训练措施,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
3.适宜的校本教材。目前,高职教育相关的专业教材种类繁多,有些并不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内容比例也有待商榷,普遍存在抄袭重复的弊端。高职牧医的人才培养,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班级,编写适宜的教材,如订单式培养,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进行编写相关内容的教材,体现主要理论和主流技能。北方地区的高职院校牧医专业,要考虑以本地区的畜牧养殖结构特点和实际生产情况,编写相符合的校本教材。
4.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创新能力。职业教育的目标体现为能力的培养,能力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也包括着沟通能力、团结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对事物的正确看法、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热爱本专业。这在国内各高校通常都是经过短暂的、不定期的会议培训来完成,并没有设定具体课程,这是不够的。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仅安排相关的课程,也要每门专业课的教师在授课时进行培养,树立正确专业观,充分理解畜牧兽医专业的意义。情感能力与专业能力相辅相成,往往是学生就业的关键,是专业技术能力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条件。
设置培养情感能力的课程,加强毕业生的情感能力培养。在开设各专业课程同时,也要开设培养文化素质、思想品德、公关礼仪、心理健康、沟通推广、职业就业等方面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积极向上的性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掌握灵活适宜的外交手段,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忠诚顽强的性格,从而提高职业就业的质量。
四、毕业就业追踪及反馈
学生毕业走入工作岗位,并不意味本次人才培养结束,要在毕业后不同时期进行追踪调查,包括毕业学生在行业企事业单位中的地位、从事的工种、对生产中问题的解决情况,未来发展预测,存在哪些不足等,取得准确的相关信息进行汇总。通过反馈信息,结合社会行业生产发展动向,结合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地完善和修正人才培养方案,肯定成绩,改正不足,要紧密联系社会行业生产,形成动态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循环。
职业教育不同于原有的高等教育,教育的内容和人才培养的方法有明显的不同,职业院校教师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教育思想和十精神,并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制定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品牌的毕业人才,使职业教育的未来充满活力和前景。
参考文献:
[1]叶平.响应时代要求 培养绿色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1,(Z1).
[2]陈华文,丁振国.高校绿色教育的现状与实施策略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3).
[3]胡国利,马三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理念[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4]刘元丰.关于修订高职专业培养计划的思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5]杨立新.高职人才培养通识教育理念渗透的意义与途径[J].辽宁高职学报,2011,(04).
篇8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必要性
在未来的社会中,人才就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逐渐扩大了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人才竞争力加剧。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提高他们在工作上的实战能力。特别是在机械行业、医疗行业、从餐饮行业中、计算机行业中,对人才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只有掌握专业的技术,才能胜任实际的岗位工作。然而,很多职业教育学校由于资金、教学模式的限制,导致学生在技能培训方面的层次很低,大部分属于基础技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由于技能低下,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要求,最终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2.产业化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我国农业、工业、第三产业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并呈现出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更多的高级技能性人才从事到一线生产中,在创新工作方法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基于此,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加大对高级技能性人才的培养。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大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可以看出,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加快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
1.转变教学理念与方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灌输。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无法让他们理解抽象的原理,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与普通教育体系不同,职业教育更重视学生在技能、实操能力方面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改变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积极采用互动式、合作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学科中的兴趣,使其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比如,以机械专业为例。在学习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时,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理解图像之间的抽象原理。以此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2.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中,必须重视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然而,很多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并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实践、锻炼的机会。部分职业学校虽然设置了实验室,但是由于设备陈旧、老化,导致无法开展实操训练课。其次,课时安排不合理,大部分职业学校将理论课时设置为总课时的90%。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鉴于此,必须根据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应该不断加大在教学设备方面的投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训练场地。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针对性的练习项目,使其在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
3.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与发展。然而,很多职业学校在具体的专业知识中,并未涉及到这些高新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影响了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力度。鉴于此,职业学校可以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直接到生产单位实习的机会。在实训基地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真正的生产环境,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技能,最终达到在高技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
4.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技工类学校的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给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然而,大部分教师毕业之后就走上工作岗位,在生产、实践方面的经验比较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不能满足高级技术人才的发展需求。鉴于此,学校需要定期对教师进行职业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以此来加快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校企合作
一、概况
教育工作是一项没有定数的工作,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拥有不同的方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本研究中提及的方法并非绝对。但本着对教育工作的认真、负责的态度,走近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激发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学习,相信能够帮助他们成长为社会所真正需要的技术型人才。
二、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招生门槛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
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虽与普通学校有所不同,从行业需求角度而言,职业教育中的经验技术大于理论知识,学生毕业后即可参与专业技术工种的工作。在这类学校招生之初,对学生的文化成绩要求并不高,于是这类学校中的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平均值远远小于普通学校,课堂中也易于出现多样的不良行为,扰乱课堂正常教学秩序,课堂学习效率低。
(二)不当的课堂管理方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管理失范的教师在课堂上缺乏适当的管理,也是诱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学校课堂教学问题由来已久,学校在加强规章制度的同时,还应对教师课堂管理方式进行培训。纵观近些年的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大多关注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课堂的管理,或者有心管理,却无从下手,管理后效果甚微或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心理和社会因素引发课堂不良行为
在我们对比过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课堂表现的时候,可以明确地发现:在职业教育课堂上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几率和频率远远高于普通学校的课堂。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也明确表示他们在教学过程力不从心的程度远远大于普通学校的教师。通常职业教育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成果缺乏自信和较高的期盼值。职业教育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并非是学生本身或者教师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因素和学生心理因素造成的。教师的本意是友善的,希望指出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成长,但是学生却错误地理解教师的意图。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在师生之间存在交流的误区,在理解过程中产生不一致的地方,而这些不一致会被不断放大,最后变成师生之间的矛盾。
(四)无目的学习使中职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人生就像赛跑,终点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始终在通往终点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失去目标,也就等同于失去前进的方向,成为盲目在海中漂流的小舟,努力与否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很多职业学校学生抱着混过一日算一日的心态,整日游手好闲,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做什么、要做什么。社会对这一类学校学生的尊重感和就业期望值普遍偏低,这也促使他们认为学习无用、放弃学习。过往一些学生毕业后不理想的工作环境,也会促使仍未毕业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希望,在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无用论的观念。
三、改变职业教育现状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学习课堂管理知识当外界对职业教育存在异议的时候,改变现状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形象。首先就是要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能力。教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中的践行者和完善者,其专业能力发展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借着互动的机会,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所适用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应对课堂不良行为有一定的预见性,可以不定期地与学生讨论学习的相关规章制度,提高学生对制度的认识。
(二)加强校企合作
合作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态势。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不是很长,它是古代传统的师父收徒弟、口传心授的升级版和学校系统教育版。在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学校可以与该行业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将学校教育中的理论知识尽早地融入实际操作中。这种实习可以每一学期都设置,时间不用很长,但是要与这一阶段的课程相适应。在阶段性的实习结束后,学生又可以带着实习中的经验和问题回到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就问题进行讨论和再学习。这种反复的教育方式,相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学习效率。同行业的校企合作,对学校和企业是双赢的选择。一方面,学校可以借用企业的产业培养和训练学生,将文字知识转化为技能经验。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借用学校的资源研发新的技术,对原有技术进行升级,在吸收职业学校优质毕业生的同时,也能够把企业员工送入学校进行统一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四、总结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教育,从教师、学生、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着手进行改革,相信能够帮助我国的职业教育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佟恒敏.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
篇10
关键词:TAFE 连锁经营管理 能力标准 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140-02
笔者在2010年10月17日至2010年11月16日,随中国高职高专院校后备干部考察团一行19人赴澳大利亚进行培训,全面考察了澳大利亚西悉尼TAFE学院的职业教育的培训模式、教学管理、质量评估、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校企合作、实训、成绩考核与证书发放等,尤其是对澳大利亚西悉尼TAFE学院的商业管理专业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对TAFE模式在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如何借鉴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西悉尼TAFE学院的考察学习,对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澳大利亚TAFE教育是一个完善的全国统一体系,该体系由行业和政府引领,公立和私立职业院校并存,以高质量的全国培训框架为指导。澳大利亚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构有三类:一类是公立的。即由联邦或州举办,如各类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移民教育服务和农业学校等。第二类是社团性的。如社区成人教育中心及团体间具有技术共享性质的双边或多边培训合作。第三种是私立和企业内培训机构。这三类机构中,公立院校占主导地位,其它两类只作补充。职业教育与培训任务主要由TAFE学院来完成。TAFE就成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代名词。TAFE是澳大利亚技术和继续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简称,在澳大利亚本土,TAFE课程得到各行业、雇主及大学的广泛认可。TAFE学院也正与其他国家的理工学院、教育部门、大学、雇佣机构及专业团体广泛接触,使修读澳大利亚TAFE课程的海外学生所取得的学历资格可以获得其国家的承认。
据统计,在澳大利亚,TAFE学院和设在社区的成人培训中心、企业或私营机构的教学点共有1300多个,其中可颁发文凭的正规TAFE学院有200多所。每年有120多万学生在TAFE就读,是全澳大学生的1.7倍。TAFE学院除正规全学时课程外,还按需求为成人和各类求职、在职人员开设短期课程和培训,期限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澳大利亚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工商界都十分重视在职人员的培训和知识技术更新,每年接受TAFE培训的工薪族达在职人员数的80%以上,有些特殊行业甚至达到90%。
20多年前,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中国现在的状况相似,重理论、轻实践,有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着学校与社会、企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于八个州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之上,缺乏一致性,整个体系是由供应驱动,而不是需求驱动;以供给为导向,而不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且在行业的培训并未被正式承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几次改革,到90年代颁布并实施了澳大利亚国家培训框架即培训质量框架、培训包(能力标准)、证书框架,建立了一个由联邦政府和各州、地区政府以及工业界共同组成的全国性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是一个完善的全国统一体系,该体系由行业和政府引领,公立和私立职业院校并存开设职业教育课程,以高质量保证的全国培训框架为指导。职业教育与培训任务主要由TAFE学院来完成。在澳大利亚,TAFE课程得到各行业、雇主及大学的广泛认可。TAFE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和培训,TAFE的特点是依赖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在国家培训框架的统一指导下,确立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通过与这些标准相比较,确定学员的等级水平。国家能力标准的确定,可以使有关方面据此制定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使普通公众从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水平或方式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并可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在这一体系中取得所需要的职业资格等级。
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澳大利亚全国统一的教育和培训体系由学校、职业教育与培训和高等教育等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职业教育与培训由州和地区政府承办的公立学校以及私人机构提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国家培训框架体系。该体系由澳大利亚资格框架、培训包以及澳大利亚质量培训框架三部分组成。
(一)澳大利亚资格框架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用12级资格规定了初等与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高等教育(大学)的分立与贯通,为各教育系统之间的资历确认、学分转换,不同院校及学科证书课程的衔接,以及学生在不同教育系统之间的转学或继续深造提供了权威性的保障条件,如表1所示。
(二)培训包
培训包的引入将行业技能需求和职业培训的目标相结合, 即将能力标准与资格框架直接联系起来,并规定出学生达到能力标准所需的最低考核要求。培训包主要由包括能力标准、资格框架和评估指南等三项内容的国家认证部分,以及包括学习策略、评估材料和专业发展材料等三项支持材料的非认证部分组成。
(三)澳大利亚质量培训框架
澳大利亚质量培训框架是一套可由国家统一的、高质量的基本标准,如认证培训机构的标准,授权认证机构的标准和对培训机构的审核职能,审核员以及审核管理的基本方法和要求,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的指导方针。
二、澳大利亚商业管理课程标准
澳大利亚商业管理课程标准主要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即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关键能力是学生从事商业管理活动中的通用能力,专业能力是学生工作中所必需的专业技能。
(一)关键能力
在TAFE学院考察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有效参与商业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关键能力,分布于每个能力单元并贯穿于资格认证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七种:
1.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为了选择工作所需的信息,并以一种有用的方式来展示这些信息,评估信息价值和使用有效的方法手段来收集信息,这其中所需的是寻找、筛选、归类信息的能力。
2.交流思想和信息的能力。使用语言、文字、图表和其他非口头的表达方式,有效地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3.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计划和组织自己工作的能力,包括充分利用时间和资源、分配优先权、监控绩效的能力。
4.与他人合作的团队工作能力。在两人以上的群体中,有效地与他人交互、合作的能力,包括理解和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作为团队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有效工作的能力等。
5.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在问题和解决思路非常明确和清晰的情形下,还是在为了获得期望的结果需要创造性思维和方法的情形下,采用目的性很强的方式,应用可以有效解决问题的战略和策略的能力。
6.使用数学方法和技术的能力。在工作中运用数学方法、评估和概算等技术的能力。
7.应用技术的能力。结合在探索和改造系统过程中对科学和技术原理的理解,在操纵设备中所需的对有形的和无形的技能等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专业能力
澳大利亚商务管理专业能力标准共分为四类认证资格,分别是三级证书、四级证书、普通文凭和高级文凭。每类资格都定义了不同的能力单元,每个能力单元都对上述七个关键能力进行了分解,本文对高职教育紧密相关的四级证书的能力标准进行了分解,如表2所示。商业管理四级证书属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核心资格认证,完全可以将相关的能力标准引入到我国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
三、澳大利亚商务管理能力标准对我国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启示
(一)架构高中、职业院校与大学相通的学分体系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立交桥的枢纽。在高中、职业院校与大学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承认成绩、计算学分的立交桥教育体系,不仅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也为求学者提供了方便,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了条件。立体互通的教育立交桥的构建,将为我国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完善连锁店长资格认证制度
澳大利亚商业管理专业和课程设置,是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具体内容和安排由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联合制定,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不断修订,完全与社会需要发展同步。因此,我国可以借鉴,成立一个机构来规范职业教育的管理,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格证书体系,来保证各职业资格相互间的认可。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举的制度,增强两者间互补的灵活性和渗透性。
(三)着眼于关键能力,改革教学内容
澳大利亚国家培训中心制定了有关职业教育政策和关键能力的标准,职业学校要求按照行业标准组织教学。我国目前尚没有制定《连锁门店店长国家职业标准》,没有明确门店店长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这就严重制约了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今后的专业教学中,要紧扣关键能力,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以培养连锁店长关键能力为中心,充分体现培养目标。
(四)构建多功能、多层次的实训体系
分析研究澳大利亚商业管理能力标准内容和要素,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阶段,教学强调专业实践与岗位技能,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主要围绕实践教学展开。借鉴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我国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也要加强实践教学,构建操作型、制作型、模拟型、设计型、创新型、创业型等多功能、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主要包括实训室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投入;其次,要加强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学校可以通过自建或校企合作方式建立连锁经营管理实训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连锁门店的实际经营管理活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五)建立高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队伍
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教师一般至少有3~5年行业专业工作的经验,一般从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新招聘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须到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为期l~2年的部分时间制学习,由学院资助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教师在应聘之后,同时也是有关专业协会的成员,参加专业协会的活动,接受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根据我国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师资存在的普遍问题,应与行业协会、连锁企业合作,举办相应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师资培训班,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六)引入行业专家,规范连锁经营管理的课程体系
澳大利亚作为市场经济国家,在课程开发、设置方面,由行业来统一制定培训包,由教育部门负责统一开发课程,既充分体现了产业、行业的需求意志,又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我们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可以从一开始就注意抓管理、抓规范、抓调控,由国内相关专业职业院校的专家联合连锁经营协会统一制定与各类文凭、证书相对应的职业技能标准,由专家、行业、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和编写与各类职业技能标准相对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并规范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产业、行业的需求,培养更多专业能力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湛.浅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宏观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
3.陈勇等.从澳大利亚TAFE学院看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J].装备制造技术,2005(2)
4.曲景新,澳大利亚TAFE的特色[J]教育与职业,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