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篇1

【关键词】舞蹈;美育;舞蹈美育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出发点,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舞蹈美育教育以其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内容上的独特性,必将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发挥出强大的作用。

舞蹈是一种有益身心的健康活动,能增强体质,陶冶情操。舞蹈激发着人类的情感,丰富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使人类产生快乐的同时,净化着人类的思想,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陶冶了情操,随之产生了教育的效果。

在吕艺生著的《舞蹈教育学》一书中这样说道:“舞蹈教育是一种美育。舞蹈是美育一项重要内容。”那美育是什么呢?在《素质教育因素研究―美育与美的欣赏》一书中这样说道:“美育现在虽然还没有统一的公认的概念,但一般说来,称之为审美的教育或美感的教育。也就是以艺术为主,结合其他一切审美的对象进行的教育活动。美育在于使学生认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认识优秀的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艺术情趣、审美感情和高尚情操,发展感受美、评价美、创造美和体现美的能力。”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等都是美育的内容。艺术源于生活,艺术美能够展现出自然美和社会美。艺术美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在形式上变化多样。艺术美跟自然美和社会美相比,艺术美对美的阐释更加的概括、更加的集中。开展美育的源泉就是艺术美。美育的开展主要是需要通过各种艺术来进行的,同时也是需要通过对自然界和社会上的美好事物来进行的。艺术教育就是以艺术形式进行的美育。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它在美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开展美育的主要途径就是艺术教育。因为艺术在美育中的重要性,所以人们一般也把美育和“艺术教育”当做同义语来看。

美育能够使人正确的认识美的本质,让人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才能追求到真正的美。美育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有助于培养人们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助于使人们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有助于人们思想的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升华,有助于人们对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的培养和塑造,有助于使人们形成一种健康的人格。美育会使人们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同时会使人们抱着积极向上态度去奋斗自己的梦想。美育的作用很广泛,它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影响,如美育对教育的作用。美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对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等都有积极的作用。作为基础教育根本出发点的素质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美育以其综合的协调性促进着德育、智育、体育的和谐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美育和舞蹈所追求的都是真、善、美,都有助于陶冶情操。美育的核心就是艺术教育,而舞蹈是属于艺术的一种,艺术教育里包含着舞蹈教育。以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开展的美育教育就是舞蹈美育教育。舞蹈美育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种,同时其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内容上的独特性必将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同时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将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舞蹈美育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现状及发展情况并不尽如人意。由于教育理念上的陈旧以及我国仍在实行的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舞蹈美育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舞蹈美育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长期以来受到了冷遇以及严重的忽视,同时发展缓慢以及严重失衡,其学科的重要性被严重忽视。

美育除了自身的积极意义以外,美育对整个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德育、智育、体育也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舞蹈美育教育作为美育教育其中的一种形式,也将发挥出如美育自身以及对基础教育过程中德育、智育、体育和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积极作用。

篇2

关键词: 美育 职业素质教育 促进作用

面向21世纪,世界各国都把开展职业素质教育作为高教改革的方向。职业素质教育注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着眼于社会全体人员身心的全面发展。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开展德、智、体、美、劳五育,通过五育的有效开展,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在五育中,美育是最有活力、最具渗透性的因素,对整个职业素质教育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美育的概念

通常来说,美育是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也有的学者认为,美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1.审美形态教育,主要是通过对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来培养人们对自然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结构的识辨能力;2.美感教育,主要通过对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艺术品的欣赏,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包括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力在内的、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

“美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席勒的《美育书简》。席勒(1759―1805)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戏剧家、诗人,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家。《美育书简》最初是席勒于1793年2月至次年七月写给丹麦奥古斯腾堡公爵克里斯谦关于对人进行美感教育的信,于1975年正式发表。席勒较系统地论述了美育的性质及其功能,认为美育是实现人的自由本性的完善与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他说:“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美育的思想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在中国可追溯到远古图腾活动中,在西方,它孕育于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和史诗中。奴隶社会时期,我国开展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中的“乐”就是美育,古雅典也提出教育要培养身体和精神两方面都“美”的全面发展的人。中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对人的教育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在教学中,他注重培养弟子多方面的技能,孔子自己也是吹拉弹唱,无所不精。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想把艺术教育和美育列为各级学校必备的课程。此后,美育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发展。但是,在进入工业社会后,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重视培养专业人才,以适应机器大生产的需要,教育中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人类“异化”现象逐步明显。进入电子时代以后,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只培养单向型的实用型人才是不够的,还必须培养具有很强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面临新的选择是,必须“文”、“理”并重,由培养“专才”转变为培养“通才”,因此,曾一度被忽视的包括美育在内的人文艺术科学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

二、美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对德、智、体、劳四育的促进上,即美育可以“以美储善”、“以美启真”、“以美助健”、“以美益劳”。

1.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储善。

德育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现象、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品质的教育。对受教育者培养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清真、善、美和假、恶、丑,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个体之间及个人与集体和社会整体的关系。从德育的目的可以看出,美育是德育的前提,只有对真、善、美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才能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打下基础。

在美育的环境中,个体可以抑制感求,宁静致远,保持自身尊严的高尚人格。使个体在潜在的超道德的审美境界中储备了跨越生死、不计利害的高尚情操,即可以起到以美储善的作用。

鲁迅认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高尔基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1)美育促进人意志心理结构的完善。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自由意志是伦理道德的核心。美育是以美的形象和美好事物来诉诸于人们的感官,并激起人的情感共鸣,使个体在感受美好事物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和感染,使思想境界得到提高,在自由感受的审美境界中实现了意志选择自由。

(2)美育增强德育的可接受性。传统的德育主要是靠说理、灌输,而通过美育,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学生更乐于接受并主动参加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思想道德的熏陶。

(3)美育促进人格的完善。德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个体完善的人格,解决现代人格扭曲的问题。美育在人格完善中有巨大作用,席勒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指出人格完善要通过从“感性的人”向“理性的人”的提升来实现,而审美是“不可缺少的桥梁”。

美育正是使主体在进入审美状态后,达到知、情、意的自由和谐状态,在和谐统一中陶冶性情,净化个人欲念和功利,使人高尚起来。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147页)

2.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启真。

科学和艺术具有相通性和互补性,这一点在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精通音乐,尤其擅长小提琴。毕达哥拉斯、开普勒、普朗克等科学家都精通音乐。我国古代的张衡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达・芬奇不仅是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伟大的数学家、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歌德是一位大诗人、大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

美育是在对人的熏陶和感发中,培养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美育过程中渗透着理性的直观能力,使人的理性与人的感性相沟通,引导人由认识走向创造,起到以美启真的作用。

(1)从生理角度来看,美育可开发大脑的潜能。现代脑科学研究提出了大脑两半球的“双势理论”的“思维互补理论”,指出大脑两半球是有分工的、具有互补性。人们在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大脑右半球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时间长了不利于大脑的发育。而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脑两半球协调发展。音乐、美术、舞蹈、旅游观光等都能活跃大脑左半球。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大脑右半球得到休息,另一方面,由于大脑接收到更多的外部信息,通过两半球积极配合,能充分调动潜意识中的创造灵感。

(2)从激发人的动机来看,美育可提高学习的兴趣。美育通过扩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使其在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体验中,激发求知欲,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科学创造的精神。法国数学家彭加勒曾说:“科学家研究自然,是为了从中得到乐趣,而他得到乐趣是因为它美。如果自然不美了,就不值得去了解。”

(3)从思维的度来看,美育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早于抽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幼儿是从形状、色彩和声音的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美育能提高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进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艺术的形象思维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

3.对体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助健。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是探索知识,攀登科学高峰的基础。一些科学家专心于科学研究而忽视体育的现象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美育可以从身心两方面来促进体育,起到以美助健的作用。

(1)促进人的生理健康。美育可使人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使人心情舒畅,肌肉放松,心律舒缓,机能协调,能消除各种有害健康因素的困扰,促进有益健康的生物化学物质分泌,从而增强体质和体能。实践证明,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疾病。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转引自《艺术美育》,第17页,河北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2)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是一种心理状态,人在这种状态下能适应社会环境,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随着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人们受功利化的影响,经常出现烦躁、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现象。保持心理健康已成为人类的重要课题。美育可起到消除紧张,陶冶性情的作用。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绘画、游览名胜古迹,调节人的心理,保持情绪稳定,增强适各种环境的能力。

(3)促进人的形体美,促进体育技巧的提高和完善。人的形体健美和运动技巧的形成,都必须符合美的规律。古希腊米隆的雕塑《掷铁饼者》,表现了健与美高度融合的美,给人以巨大的审美感染。通过美育,学生可以按美的规律塑造形体,完善运动技巧,向着和谐、均衡、健美的方向发展。李宁练体操时,曾专心练画,后来他谈到在练画中体验到的美的感受对他的体操训练有很大启发。

4.美育对劳育的促进作用――以美益劳。

劳育在学校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劳动技能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主动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劳动和美有着天然的联系。劳动不仅创造美,而且劳动本身就是美。美育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主动地认识劳动中的美,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引导他们努力在劳动中创造美,可起到以美益劳的作用。

工业社会以来,劳动过多地带有了功利性、强制性和刻板性。怎样改变这一缺陷,使劳动恢复本来的面貌呢?美育有着美化劳动的特殊功能。美育可引导学生摆脱劳动中的功利主义,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使艺术与技术达到完美结合,从而使劳动更体现出审美价值。美育是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体验到劳动创造的美。在美的体验过程中,既可以使道德情操得到升华,又可以提高在实际生活和劳动中创造美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发挥美育的促进作用

如何发挥好美育的促进作用?笔者感到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开设美的课程。

可适当开设高雅艺术鉴赏、音乐、书法、绘画、影视评论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课程的开设要科学,要精选,要符合学生的兴趣,不能过多过滥,否则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2.建设美的环境。

校园环境对审美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富有时代感和凝重的音乐感的建筑,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本身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人的素质也是关键因素,高素质的教师,科学的管理教育模式,高尚品德的学生,都是美的因素。实现人与环境的完美结合,应是学校建设的努力方向。

3.营造美的氛围。

学校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美育活动来营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增进审美能力的发展。每年举办大学生艺术节,结合重大节日组织文艺演出、读书演讲、开展大团日等活动,以及组织旅游,组织参加社会活动等,都是很好的美育形式。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实现课堂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延伸,更有助于知识的消化理解。美育活动应追求群众性,力争使人人参加,人人受教育,在校园形成热爱美、追求美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杜卫编.美育学概论[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篇3

现在基础教育中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以及与社会生活密切的关系,被人们越来越提高了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的捷克教育心理学家夸美纽斯曾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身上激发起来。”我根据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深深地感受到电化教育教学与传统的美术教学相比较而言,是十分适合美术学科教学原则和教育思想理念的一种被广泛认可和卓有成效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电化教育作为一种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在美术教学中为学校的教学和培养祖国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现代化公民和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优化、促进、拓展延伸等以及与传统教育教学不可比拟的作用。下面是我对电化教育教学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具体作用的几点认识。

一、电化教育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树立学生与时俱进的审美观念

电化教育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传统的教学只是平面的单一的课本教材,绘画也只限于纸张和不同的笔等工具材料,而新科技的现代化扩展了美术的工具使用范围。中西方各种风格流派的绘画风格都可以在电脑上绘制并体现出来。电脑绘画课程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的不同学段中也已被列为正规课程。虽只是运用简单的Windows软件的绘图板绘画或运用photoshop绘图并处理效果,不管作品成果如何优秀或良好亦或是不足之处很多需要鼓励,这些过程都促使孩子们对传统教学中的美术绘画表现工具的使用,和教学与新科技的现代化的电脑美术绘画工具的使用及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见识。为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审美观念和未来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公民奠定了基础。

二、电化教育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技能

电化教育教学在美术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研究的欲望、以及运用所学美术专业知识表现认知与情感的欲望;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对美术语言的深刻认识,并运用电化教学,结合社会生活,生动形象地诠释和拓展延伸了课本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了解了美术的艺术性、人文性、实用性的同时,也使学生对美术教学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

新的电化教育教学手段优化了美术的课堂教学形式,改变了传统落后的教学思路。学生们在课堂上见到的不再是枯燥单一的课本和挂图,而是看到了多媒体电化教学技术中更生动具象的形象画面、丰富的教学资料、现代的网络资源信息,以及与课程内容密切又贴近生活、深化认识学习的内容和知识,如学生们喜欢的电影资料、卡通片资料、丰富的图片资料、录像资料、音乐、摄影等资料都可以作为诠释优化课本知识的电化教育资源。这些足以引起学生兴趣和爱好,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作欲望。例如人教版小学的电脑绘画课程,教师通过在多媒体投影的大屏幕上欣赏大师级优秀的作品。直观清晰富有感染力的效果使学生得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美的熏陶;在了解美术绘画技法时,也可以更为直观地在教师的课件中详细观察了解作品的制作过程方法;看教师的示范演示作品时,借助于投影设备也会十分的直观、生动。视觉的冲击与熏陶会激起学生的强烈尝试创作的欲望,这种欲望会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利用美术的工具来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在这样执着的练习创作过程中专业技能会相应的得到提高。

在人教版小学美术课程的不同学段,电脑美术绘画课程、卡通动画片的认识及绘画、学习运用新科技数码产品摄影选景或采访、录像、感受声音(与音乐相关)等课程的开设。增长了学生对美术语言结合新科学技术手段在生活中的运用与呈现的见识。不仅在这些方面、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它所包含的人文性、审美性、实用性在现在社会生活中已被呈现得淋漓尽致,与社会生活已是密不可分,可以说艺术即生活,而且美术的艺术语言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视觉文化需要。例如包含美术语言和设计及人文的电脑绘画工艺在家庭生活用品、装饰方面等的体现;包含人文交流和美术语言的电脑美术广告设计在社会公共场所的泛滥;包含美术审美因素和新科技元素的数码摄影产品在家庭生活中的运用;孩子们每天都热衷于包含丰富美术语言元素和新科技电化技术手段及人文内容的卡通动画片以及包含美术Flas效果的广告、音乐与TV视频在家庭电视及网络中的泛滥。这些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现代化美术艺术语言的运用与体现。运用传统的美术教学手段是难以在学校美术教学的课堂上生动形象地让学生体验学习理解的,而现代化的电化教育教学设备做到了把单一平面的美术教材,利用电脑投影、幻灯、PPT课件等电化教育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的情景视频、音乐动画、图片资料、动态带有音效的内容知识等接近学生生活体验与爱好的教学形式,生动形象化地诠释了教材的教学内容,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又结合接近学生的社会生活拓展延伸了教材内容知识,使学生对美术学科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让学生了解到美术的艺术审美性、人文性与实用性的同时也了解到了艺术即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道理。

三、电化教育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率

篇4

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美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学教育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 它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审美教育,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科学,而且要懂得艺术。认为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生活。他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众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早在古代就被人们所认识。我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教育制度已比较完备,在教育内容上,主要科目都有德、行、艺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内容。封建社会晚期,美术虽然未被列为必修课,但“琴、棋、书、画”却一直作为士大夫阶段-知识分子在文化素养方面自我完善的内容之一。但是,期间,审美教育没人敢提,爱美追求几乎成了资产阶级的专利。那时,中学生美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学生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倒退。党的以后,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也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了重视,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识,中学美术课得到了全面恢复,被国家教委列为普通中学的必修课。

从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实现的必然,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展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中学其他课程所难以替代的。

二 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比如有不少青年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对人体绘画作品和扑克、画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有的人由于受到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扑克和画刊宣扬的是低级趣味、寻求感官刺激,它们用纯自然主义的手法甚至变态下流的方法故意宣泄、亵渎情爱,引导人们走向堕落。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觉抵制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教育可能会比讲抽象的道理或硬性制止学生看品的效果更好。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三 中学美术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有益于将来的社会工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与人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艺术属于纯美术之外,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譬如,要盖一幢大楼,设计时必须考虑大楼的外观,要考虑大楼的造型、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而造型、色彩就属于美术范畴。大楼的设计者除了具备力学知识、土木建筑结构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审美修养,否则就难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再如纺织业,从面料的花样设计到成衣的款式设计和色彩搭配,无一不与美术密切相关。过去我们的纺织品由于美术设计不够重视、产品颜色单调、款式陈旧,难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尽管我们的产品质量很好,但由于设计单一,因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现在由于我们重视了美术设计,使产品以新颖的设计、优雅的款式和众多的花色品种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信誉,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

篇5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作用

如今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美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当代大学生们清楚的认识到,作为21世纪的人才仅满足于现代文化知识是不够的,仅埋头于自己专业的小圈子里更是狭隘的,知识的多少并非能代替美感,而审美的层次却体现了知识和修养。美术教育是以训练专业人才,培养和健全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即感知、情感、想象、理解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及相互协调为目的,以生命情感的陶冶,完善人格为己任,对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

1.基本内涵

美术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运用美术手段,感染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社会工作和社会文化现象。它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艺术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而“学校美术教育是教育者遵照上述教育总体要求,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知识技能的教学和其他辅美术教育活动,感染和培养受教育者,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的一项工作。”

而素质教育,是指国家强制的、平等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学校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素质教育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了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其目的集中在人格的培养上,注重智力为知的素质,气质为情的素质,性格为意的素质,能力为技的素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各方面有着学科独特的优势。

2.两者的关系

美术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对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具有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下的美术教育,不能靠说教和死记硬背,而是要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和兴趣,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各种美术实践和美术体验中去,并以此来感受、认知、理解美的含义、内容和意义,然后转化为寻找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学中,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将美术教学建立在受教育者的兴趣基础上,在方向上加以引导,使之不断学习,积累必要的美术知识。

我国学校美术教育相对欧美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再加上受专业化、同人化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用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学生的美术学习,限制了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这种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训练的美术教育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美术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力、创造力、美术知识与技能的陶冶和开发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美的法则和规律去陶冶人的精神,净化人的灵魂。

从美术教育自身来说,美术的本质是具有视觉化的表达,是将物质的原来形态,经过意识的技术加工创造成为艺术形态。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说,美术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美术教育培养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审美,如何求知,如何创造,如何做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为此,美术教育要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要提高美术教育的创新意识,增强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将创造力的培养具体化,上好美术课。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大部分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只要适当运用一些方法,利用比较新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让他们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创造性思维来。如在教学生画国画时,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拿毛笔比较困难,不容易掌握,那么画出来的东西就有点“四不像”,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刚开始不要用常规的方法去讲授或要求他们。老师可以用意境、抽象的眼光去看学生画出的作品并对学生加以鼓励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成果,以便学生求知的欲望不断变得浓厚,创造力也不断得到加强。

其次,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当今教师的作用不一定像过去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那样强化、单一。教师应努力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能力,教师具备那种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本身就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唤醒。

现在的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场地、氛围、与学生打成一片,甚至做学生的听众,形成情感融洽,气氛和谐的学习环境,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形式下,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以使自身素质也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更重要的在于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他们的各种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如风景写生、学生画展、参观博物馆、兴趣小组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其创新能力将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

在学校课堂之外,还有一些艺术团体,青少年宫,活动中心的美术课对素质教育也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在各大培训场所,培训班基本满员的情况下,学习美术,接受美术教育的年龄阶层也在不断扩大,这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素质不断提高也起着重大作用。

三、美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加强美术教育己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竞争的核心又在于素质,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加强美术教育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1.美术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

作为一门艺术学科,美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把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美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具有一个丰富而充实的灵魂,从而让他们有一种理性的力量,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升华。由于行动受情感的影响与支持,所以美育与别的教育不同,它能影响人们的情感,它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是一种自由的形态。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寓教于乐”,净化人的心灵。如果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欣赏自然中的万象,那么就可以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人类文化的热爱。把美术欣赏运用到教学中去,不仅能使学生感悟到不同形态的美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还能让学生运用美术知识、概念和术语去欣赏美术作品,从而提高美术鉴赏水平。鉴赏不同的美术作品,要从表达手法去分析,逐渐形成独立的审美个性,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审美判断。

2.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完善人格,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健康成长。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慢慢消除我们对应试教育的消极抵抗心理,同时还让我们对校园生活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为我们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我们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使用各种工具、材料,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完成美术的自主学习过程。学习美术还要重视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让学生从丰富的视觉、触觉和审美上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永久兴趣。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3.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美术学科的特点是以让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审美能力为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与创造力,开发和发展学生的美术素质。因此,美术没有固定的答案,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创新。美术创新离不开思维与灵感。一般来说,思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逻辑思维,一种是形象思维,它们都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其中,形象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一般地说,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与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是成正比的,我们可以把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因此,通过美术教育,可以使广大青年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有些人读书万卷,人品也好,可就是不会灵活运用知识而成为“书呆子”,这与形象思维能力低、缺乏想象力、缺乏美育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4.美术教育可以培养新型人才

通常人们喜欢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一个人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不仅需要有全面发展的素质,更要有良好的个性。美育是以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它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的个性。培养审美情趣而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情趣而发展个性。真正有声望的大学者的成功,离不开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的美育教育。在当今社会中,要成为优秀的人才,就需要懂得美学和审美。建立与美术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师教育评价机制和评价办法,激励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结合自身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四、结语

美术教育必须从视觉方面促进审美文化的传递与普及。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彻底转变思想和认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美术教育的任务就是将美术教育的实用价值和本质价值相统一,在完善美术教育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强化美术教育的审美功能。注重学生全员参加,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参与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是世界各国在新形势下对培养未来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学生美术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周岩.未来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及其观念更新[J].中国美术教育,1995(5):5.

篇6

〔中图分类号〕 G6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7―0018―02

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士所认同和接受。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也是情操的陶冶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促进者和指导者,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还是学生交流情感的伙伴和学习的直接榜样等。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且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

一、美育的特点

1. 生动可感的形象性。美育是一种审美实践活动,它是从观赏美的形象开始,并且始终离不开美的形象,让受教育者通过美的形象来领悟美的内含。大千世界,美的事物无比丰富,无比生动,而且均以其鲜明的直觉形象诉诸于人的感官。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它们首要的特征就是形象性,美育的形象性并不仅仅意味着伴随感性形象,而且还意味着对形象情感意蕴的体验与感悟。并且美育总是在给人以生动、愉悦感的同时进行着,它无需那种耳提面授式的训导或说教。德育、智育和体育都是通过学习、训练和实际操作的方式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知识才能和身体素质,而美育则是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使受教育者在审美愉悦中达到教育目的。美育的形象性特点使其更符合人们接受知识、感受生活的心理。不论文化水平的高低和年龄修养的差异,均可通过具体可感的直觉形象、丰富多样的各种形式调动人们的审美兴趣,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满足人们的审美愿望,使人们获得审美享受,因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2. 轻松自在的愉悦性。美育的愉悦性就是指美育过程对受教育者应具有的吸引力,早在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就主张“寓教于乐”,强调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不仅可以使人们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求,身心得到愉悦和放松,而且还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美育的过程不是严肃的而是伴随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智育是促进认知的教育,智育的过程是知识的教学;德育是通过一定的强制性,侧重于对善的行为的逻辑判断,着重发展受教育者的意志约束力,将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和行为规范灌输给具体的人,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社会人格;美育总是适应着不同年龄水平上的情感生活需要,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与个体生命的发展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满足个体生命发展的需要,以具体形象让人感到生动、活泼、有趣,在生动有趣的形象体验中达到陶冶情操和教育人的目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性娱乐。

3. 自觉自愿的自由性。智育是认知教育,德育的依据是现实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体育以身体锻炼为主,目的在于增强人的健康体质,都或多或少的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而美育则不需要强制和勉强。因为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人不受单纯的感性和片面的理性制约才处于一种乐而忘返的状态和审美观照中,完全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近代美育理论奠基人席勒把审美活动称之为“游戏冲动”,强调指出:审美活动是与强迫相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从运作方式来看,美育在时空上灵活自由,较少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灵活地进行。

4. 潜移默化的渐进性。中国古人认为,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育”,是通过怡情养性的途径,使主体在感化中经过审美深入人心,从而陶冶精神世界,完善自我人格,所以美育是感性的,其特点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它把认识和道德等理性因素融入审美情感之中,以潜移默化而不是讲解、说教或者强制灌输的方式自然而又强烈地冲击人们的情感。学校里的课堂教学、教室里的训练常是直接的、有针对性的;而美育则通过既关乎人心又与欣赏者无直接利害关系的情境表现出来,使人“哀而不伤,乐而不”,所以美育能净化人的情感,纯洁人的灵魂,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同时,美育对性情的陶冶、情感的净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不断地熏陶和浸染,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发生微小的变化,渐渐形成一种心理结构,持久地影响精神生活。所以美育是一种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它比德、智、体、劳诸种教育更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不过美育造成人心灵上的“潜滋暗长”却是稳定且具有持久性的。

二、教师在美育中的作用

1. 启智求真的充实美。教育是教育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富有创造性。美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命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一个人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纯洁他们的心灵。教学内容是人类文明和创造精神的结晶,它既是认识对象又是审美对象,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审美内涵和美育价值。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求知能力。教师广博而精深的学识,坚实丰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培养其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认知的经验和学习的方法,从而体验到追求知识的喜悦和精神满足。

美育通过引导人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人的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丰富学养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展思维空间,激活科学研究的创造性想象。这种对知识的追求过程是一种丰富的开启智慧、追求真理的精神活动,能使人认识到自身的内在精神力量,教师的形象和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美育功能。

2. 激情扬趣的艺术美。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有一定的评价标准,而作为一门艺术则贵在创新。教学艺术就是教师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技能方法、心理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艺术融会着其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特征和情感体验,具有独特的美育效能。精心设计的教学不仅体现了教师的审美个性和创新精神,还体现了教师的审美创造力和综合能力。抑扬顿挫的语言,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使教师与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交流、情感沟通和思想碰撞,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使之保持学习热情,可以促进他们的情感、智力、心态的活跃和开放,有效推动教学进程顺利开展。这个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就是美育的过程。

篇7

一、审美教育的本质与特征

(一)我们在说到高校审美教育时,就要说到什么是审美教育,在《美学与美育词典》中就对其进行了解释:“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在当今这个时代,如何在客观的世界中去发现自然美,寻找到社会生活美,欣赏艺术作品美以及感受学习美,这都是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容,这种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到美、认识到美,还要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高校的审美教育让学生提高道德标准,净化心灵,寻找美的纯真,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影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起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二)审美教育是美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是运用哲学的认知方式来认识世界,审美教育它是按照美的自身发展规律来改造自身的一种手段,它是一种基础教育,说它特殊在于它的教学内容包含的信息庞大,而且是以非具象的美感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但它又与其它的教育相同,就在于它与其它教育一样都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实践基础之上形成的,这种教育对社会有着促进的作用。美育主要以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作为它进行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而在这些艺术形式中,尤其以音乐审美教育最符合审美教育普及性要求,并且音乐艺术伴随着人一生,高校学生也最容易接受这种艺术形式。

(三)关于审美教育的特征,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就总结了两大特征:其一,美感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大特征。美育是对人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一种培养,它是按照美的一般规律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其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美育的又一特征。因为艺术教育是美育进行实施的主要途径。审美教育以艺术作品为媒介,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进行审美的教育活动,它的功用不是培养少数的艺术家,是要运用这种方式针对整个社会进行大众化的艺术教育,它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特征。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正是基于审美教育的各种特征,结合自身的优势,成为了审美教育战线上非常重要的一员,也是最能让人接受的艺术形式。音乐艺术是通过有规律的音响组织进行的一种情感传达艺术,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劳动之中,它也是最直接、最客观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门艺术,是人类文明结晶。音乐艺术在社会中的影响是普遍的,它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形成的一种反映。同时,由于音乐具有抽象性,它能通过音响材料作用于人的思想,让人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通过联想和想象对音乐形象进行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音乐艺术可以通过自己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来表达其思想感情,通过聆听这些奇妙的音响结构影响人的情绪,或温柔或悲痛,让人们在欣赏中身不由己地接受音乐最直接的影响,在音乐的审美教育进程中,高水平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也同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建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步入大学之时,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渐渐发展、成熟。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的生活经验,对挫折和打击的承受能力还不足,心身发展还不够健全,如一旦遇到困难,可能就会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原因,也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建立起乐观的情绪,培养学生们广泛的爱好,培养学生们坚强的毅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种种这些都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前提。音乐审美教育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它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普通高校中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来实现音乐审美教育活动,让他们在每次的排练和演出中认识美;也可以建立具有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中欣赏美,享受美,给学生们带来的美感,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审美教育,其目的都是共同的,都是让学生在音乐中寻找到美带给自己的启迪,让学生们在音乐艺术活动中锻炼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我们还要值得关注的一点,音乐还可以起到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为消除学生在压力面前产生的急躁情绪有一定的平复功能。

(三)音乐审美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在鼓励学生们进行音乐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艺术实践中更为主动的学习,在参与校内外的艺术展演活动中,培养他们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们充分展现自我,同时提升音乐素养的自我展现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和愉悦。

篇8

一、提升审美意识,树立审美情趣

优秀的美术作品具有无穷的魅力,人们在欣赏时完全陶醉其中,整个心情都感到非常的快乐。伟大的美术作品有优美的特征,这种美对唤起人们美的追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训练人的感觉器官,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是美感训练的最佳途径。在接受美术教育时,学生通过对客观形式的对称、均衡以及统一,节奏与韵律等规律的感悟,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这对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以及创造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充分享受由美术作品带来的精神愉悦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审美知识,提高了审美意识,启迪了审美智慧,树立了审美理念。一切教育活动中都渗透着审美教育。

二、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在美术课堂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对自己的创作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教育目标。学生在绘画、手工创作过程中,运用不同于他人的方法,发现工具特殊的用法以及材料的新用途,另辟蹊径的美术创作构思和绘制新颖作品都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学习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自己喜欢的图画,进行各种手工设计以及非模仿的各种作品。学生通过参阅有关资料正确理解美术作品,对一些伟大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也是美术创造能力的体现。同时,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时,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美术感兴趣,才能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课堂上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观察力也会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才能积极地吸收美术知识,培养美术技能,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创作欲望以及创作激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三、完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道德修养

做人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这是最基本的。在美术教育中,每一个伟大的艺术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历史背景故事,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可以利用这些感人的故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复杂的人生以及纷繁的社会,从而感悟出为人处世的道理。

篇9

关键词:人格魅力;德育;素质,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要培养出具有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渊博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除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教育作风、科学的教育方法外,还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用自己模范的品行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不断潜渗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塑造他们的美好心灵,促进学生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其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整体的精神面貌(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特征)在学生心理上激起的一种积极的情感反映,是教师智慧和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呈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树立高尚道德情操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示范作用。“师者,人之模范也。”与学生朝夕相处、教书育人的老师自然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教师光明磊落、纯洁高尚的道德人格对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良好人格品质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由认同到模仿乃至内化,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自由、生动活泼的发展。

2,熏陶作用。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如同一帖粘合剂,能将每个学生紧紧地凝聚在其周围,使学生迷恋而爱听其教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乃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3,激励作用。教师崇高理想、丰富的知识、兢兢业业的敬业态度、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为达到教育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本身就是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开拓的无声召唤。教师的人格魅力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使其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

4,修正作用。行动是无声的教育,形象是有形的道理。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用榜样来引导学生,通过长期的教育熏陶,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使学生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及时修正错误与不足,从而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对策

1,不断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其人格魅力,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教师要想保持人格魅力,就要不断地去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一是要提高道德素质。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来自其道德魅力,教师要以自己的浩然正气、以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豁达乐观的宽广胸怀,高尚的理想情操,崇高的敬业精神,坚强的意志品格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崇高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提高政治素质。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念。三是提高业务素质。教师必须要强化知识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新信息,及时掌握新技术、新理论,用最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相关知识,还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四是坚持敬业奉献的精神。教师敬业奉献精神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崇高职责,主动担负起传承文明、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培养社会栋梁,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受到学生的尊重,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篇10

关键词:健美操;体育;教学;健康;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6

1、前言

健美操运动起源于美国,一种融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通过徒手或使用健美器械的身体练习,因其节奏明快,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传入我国后深受人们喜爱。它富有趣味、规则灵活,运动者在明快的节奏中进行全身运动、塑造形体,是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

2、健美操课程在促进学生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2.1 能增强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掌控力。健美操的音乐有着十分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学生们在运动中感悟音乐,在音乐中运动人生。在日常的健美操教学实践中,发现初次参加健美操训练的学生中,大多节奏韵律感较差,身体协调性不足,只有少数能合乐有节奏地运动,通过十几堂课的练习后,进行自我调节、适应节奏,学生都能随音乐有节奏的运动,并能熟练自如地跳一两套完整的健美操,掌握音乐节奏的掌控能力大幅提高。

2.2 能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在健美操教学时,一般要求身体保持收腹、抬头挺胸的姿态,因健美操节奏强,变化快,动作灵活多变,不仅要求动作和技巧,更对形体美、动作美要求严格,强调人体姿态美感。通过课程的学习,参与其中的学生,对形体美能树立正确的认识,可改变以瘦为美的观点,追求强壮的体型。改掉含胸驼背的不良习惯,形成了良好的正确姿态。

2.3 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观察,健美操学员大多都具有较强韧性,身上有股倔劲,能散发出一种自信的感染力。在运动的过程中,大家伴着节奏明快的乐曲,将情绪同节奏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在集体运动的氛围环境里,能有效把郁积多时的低沉烦闷情绪统统涤除干净,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3、健美操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3.1 健美操课程丰富了高校传统体育教学课程设置。近年来,在体育教学中除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外,健美操以其娱乐性、趣味性、实用性、观赏性等特点,做为一项很有特色的运动,进入大学体育课堂,改变多年来学校体育课活动局限于球类运动为主的活动方式,给体育教学带来活力。通过健美操训练能较好地促进健康,形成健美体型和正确健身态度,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是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体育教学课。

3.2 融入健美操元素能提高体育准备活动的效果。在高校体育教学前,融入健美操元素,编排一些简单的健美操动作,如头、颈、肩、下肢、跳跃等方面的基本动作,加配节奏明快的音乐,替代传统的准备活动,如慢跑步、拉伸、队列等内容,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热情,活跃课堂氛围,达到了准备热身的目的,提高准备活动的效果,从而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3.3 健美操课程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主动性。健美操课程既有运动性又有艺术性,当代大学性格活泼,对许多实物反应敏锐且接受快,健美操融合了一些舞蹈动作配合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音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同时健美操课程也为一些体质较弱又无运动专长的学生提供了锻炼机会,通过健美操的练习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健美操课程增强了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在健美操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外,还能增强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健美操具有健身教学的灵活性,在教学中可根据授教学生的特点,创编一些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健美操内容,让体育课上得有声有色,学生爱学,教师爱教。同时,学生可在教学之外,自行设计、编排动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4、拓展健美操课程的授课形式的思考和建议

4.1 探索成立健美操俱乐部。"俱乐部"一词最早源于欧美,以某项体育运动为主要活动内容而形成的就是体育俱乐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也确立了新的思路和新的目标,逐渐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摆脱了出来,向着新的符合当代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迈进。创建健美操体育俱乐部,可有效促进高校学生参与艺术性体育训练的兴趣,缩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对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现代化,创新体育管理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4.2 探索俱乐部管理模式,从授课形式上创新高校体育教学型式。高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应对健美操俱乐部给予人力、物力、财力和管理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形成学校组建健美操俱乐部、教师参与俱乐部教学与管理、学生干部骨干协助服务的管理体系。加大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通过不断的探索提高教学水平。

4.3 探索多形式投入机制,加强高校健美操俱乐部的硬件建设。为促进健美操运动在本校的健康发展,高校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除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外,俱乐部入会会员可缴纳少量保证金和会费,会费的收费形式多样,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所收取的费用一般以基本维护和成本花费为主,主要用于俱乐部场馆、场地的日常管理、维护等方面。

我国体育课程已经经历了七次重大改革,每一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和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应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当代大学生已不愿去接受那种枯燥的身体锻炼方法,乐于寻求即能锻炼身体,又能达到形体健美,得到美和轻松愉快的健身项目。健美操,作为艺术性体育项目的代表,在高校普遍开展已日益成为一种趋势,艺术性体育项目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欢迎。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相信在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在高校体育教师的不断探索创新下,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将不断向上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