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有机物质鉴别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有机物质鉴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是新课改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要求,对于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而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所谓创新思维,也就是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深度的化学知识问题,并不设置唯一答案,在正常的范围内,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欠缺创新思维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很多学生甚至惯性的去寻找标准答案,往往对于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猜测进行自我否定。或者在教师否定、批评后怯于发表意见。因而在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中,应当树立起正确的教学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优化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开展针对性教学。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案,脱离开课本,教师应当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系统重新为学生组织重点教学内容。例如针对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的一些重点内容和高考中的重点考核内容,组成一个系统性的知识点。串联起各个章节的重点化学知识,在教授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穿插学过的关键知识点,从而起到加深记忆和理解的效果。其次,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也可以进行创新,例如应用小组式教学组织形式[3]。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重点知识设置相应的问题,组织各个小组进行讨论、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交流。如在“盐类的水解”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中,可以让学生自由探讨符合盐类水解特征的生活常识和现象,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形象的理解知识内容。
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也有着重要作用。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探究式教学等等都较为适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例如在“有机物的结构与分类”教学中,就可以应用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情景创设,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利用学生的熟知事物激发学生兴趣。选择一些典型的有机物结构,在多媒体设备上进行展示,使得学生能够生动形象的认知有机物结构。然后设置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并且对于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在课件制作中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切入。
3.加强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多做、多思考、多提问。例如在亚硝酸钠和食言鉴别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实验开始前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同学们,从亚硝酸钠和食言的化学成分、特征、性质等方面如何鉴别它们”。应当鼓励学生首先进行自主思考,而不是直接安排实验内容,依照课本实验方法让学生“照本宣科”。如果学生在思考中出现了偏差,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指导和提示,如“同学们,如果我们用某种化学物质进行反应鉴别二者,可以选择什么化学物质呢”?等等。通过设置这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
三、结论
篇2
1. “生活中的化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人类的文明和社会发展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人们的吃、穿、住、行都与化学分不开。面对着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化学现象,特别是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化学现象出现在化学课本上时,刚刚接触到一定化学知识的学生,他们一定会存在各种疑问,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能用我们学的知识来解释吗?用哪个知识点来解释呢?当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问题时,说明教师的教学有了一定效果。当然,光有这点效果是不行的,学生弄懂了问题,学到知识,会用知识才是教学要的最后结果。在学生对出现的化学现象产生疑问时,化学教师适时地引入相关的化学常识,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时也会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化学课本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药品、家居,还是生产中的工业、农业、能源,都会涉及很多的化学知识。同时,化学又是与环境保护联系最密切的学科,在环境保护任务越来越重的今天,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增强环保意识,更是化学教师的重大责任。
2.“生活中的化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具体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化学物质来引入所学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列举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化学物质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有机物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很多的一类物质,人类吃的和穿的基本上全是有机物”。在学习有机物之前,先给学生这样一条信息,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东西:肉、油、衣服、水果……这些东西都是有机物?他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对我们身体有什么作用?当学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后,再具体分析教学内容,学生再次联系生活中的亲身体会,对这个概念就有了较深的印象。
在环保教育过程中引入较多生活中的实例,更能增加学生感知的效果,情感教育上更大的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特别是通过实地参观、图片、音像资料等了解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身边的污染现象,如让学生调查垃圾场的垃圾堆放情况、汽车尾气污染情况、工厂废水、废气排放情况、”白色污染”的情况等。同时在学生中发起”爱护环境,人人有则”的倡议活动,提倡少用合成洗涤剂,保护水环境;拒绝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合理使用绿色装饰材料,减少室内污染等做法,让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
3.教会学生把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1教给学生一些生活中实用的化学常识
例如利用熟水果散发出的乙烯催熟生水果,既有实用意义也加深了学生对乙烯性质、用途的了解;介绍松花皮蛋中的”松花”是由碱与使蛋中的蛋白质分解出的氨基酸反应得到的,让学生加深了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了解;还有碱性物质可降低农药的药性、如何鉴别真假金银、食品中的防腐剂常识、酒精和苯酚的消毒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会使学生感到学化学生动有趣,他们也愿意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2教会学生用小实验在生活中验证所学的知识
讲焰色反应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回家在燃烧的炉上洒少量的食盐,这样很直观地看出钠元素的焰色是黄色。有的食品包装袋中置有一包干燥剂,若将其溶于水后取澄清溶液用吸管往其中吹气,可看到原来澄清的溶液变混浊,持续吹入气体又变澄清。通过实验现象可知这袋干燥剂成份是氧化钙,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CaO与H2O反应生成Ca(OH)2,Ca(OH)2与CO2反应生成CaCO3,CaCO3与CO2、H2O反应生成Ca(HCO3)2几个反应。家庭小实验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家庭实验可以使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物质和现象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展开探究,使学生自主地获得有关知识和经验。
篇3
纵观2008年全国高考理综II化学试题,其显著特点较注重中学化学基础知识,从基础知识中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
1化学基础知识在试卷中的体现
今年全国高考理综II化学试题,面向全体学生,对将来的教学也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其具体体现为:
重点知识和热点内容不回避,但不面面俱到。如涉及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试题有:物质结构中的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晶体、分子与原子的结构的内容(题8、题11、题27等)、氧化还原反应(题12)、电化学中的电解知识(题10)、化学平衡知识(题13)、反应热(题26)、电解质溶液(题9)等;涉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试题有:中学化学中重要的离子检验,如试题28中关于NO3-、CO32-、SO32-、SO42-、Cl-、Br-、I-等离子的鉴别问题;有机化学试题中(题29、题6),也是中学化学中经典、常见、基础的有机反应基本类型的考查、常见的不同类型的物质间的转化、同分异构体知识点的考查等。
2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
借助化学试题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其具体表现如下:
(1)试题中的基础知识能够联系社会生活热点,使学生懂得化学知识学有所用,体现化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如题6中让考生了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所用的燃料是丙烷,并进一步考查丙烷的相关性质。
(2)试题中的基础知识能够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许多试题看似特别基础,但是它真正考查的是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度、对诸多基础知识能否融会贯通,能否灵活运用如试题6。
(3)试题中的基础知识能够具有较好的选拔功能。试卷中许多试题的设计从基础入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从另一面考查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试题26从较基础的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开始,步步深入,考查了可逆反应、反应热的计算、化学平衡、物质的水解等知识,另外还通过已知图表,考查了考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品质。
3化学具体考题详解与点评
3.1选择题
试题6: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所用的燃料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下列有关丙烷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中碳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
B.光照下能够发生取代反应
C.比丁烷更易液化
D.是石油分馏的一种产品
详解:根据甲烷正四面体的结构特点,丙烷分子中碳原子与碳原子连接也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A正确;烷烃的特征反应为在光照下能够发生取代反应,B正确;由石油的成分知D正确;由于丙烷比丁烷的相对分子质量小,所以丁烷比丙烷易液化。
点评:此题体现化学教育的人文价值,能够选择现实生活、社会中的知识作题材,体现化学走进生活、走入社会的基本理念,考查的是基础知识。
试题7:对于ⅣA族元素,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SiO2和CO2中,Si和O、C和O之间都是共价键
B.C、Si、Ge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4,次外层电子数都是8
C.SiO2和CO2中都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和氧化钙反应
D.该族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是+4和+2
详解:对于第ⅣA族元素来说,SiO2和CO2中原子之间都是靠共价键结合,A正确:碳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是2而不是8,B选项错误;SiO2和CO2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条件都能跟碱性氧化物反应,对第ⅣA族元素来说主要化合价是+4和+2,C、D均正确。
点评:该题重点考查晶体、分子与原子的结构知识,基础性较强,但思维不严密也易出现想当然错误。
试题8:取浓度相等的NaOH和HCl溶液,以3∶2体积比相混和,所得溶液的pH等于12,则原溶液的浓度为()
A.0.01mol・L-1B.0.017mol・L-1
C.0.05mol・L-1 D.0.50mol・L-1
详解:设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根据反应式NaOH+HCl=NaCl+H2O
3c 2c
而pH=12, C(OH-)=10-2mol・L-1,说明NaOH过量,即3c-2c=10-2×5mol・L-1,解得c=0.05mol・L-1
点评:该题为化学计算的考查,涉及考点有pH的换算、反应方程式中过量物的判断,试题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考查。
试题9: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X的原子质量数为A,含N个中子,它与1H原子组成的HmX分子,在a g HmX分子中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点评:该试题较基础的考查了原子结构的知识,属于过去高考的热点,热点试题不回避,但试题涉及了中学化学的计算能力,使试题难度略有增大。
试题13: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对反应CO2(g)+H2(g)=CO(g)+H2O(g)进行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实验起始时放入容器内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见下表。
上述四种情况达到平衡后, n(CO)的大小顺序是()
A.乙=丁>丙=甲B.乙>丁>甲>丙
C.丁>乙>丙=甲D.丁>丙>乙>甲
详解:根据题意,运用一边倒、极限法,确定H2和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CO2(g)+H2(g)=CO(g)+H2O(g)
甲:aa 00
乙: 2aa 00
丙:a a00
丁: 2a a00
这样不难确定上述四种情况达到平衡后n(CO)的大小顺序是乙=丁>丙=甲。故选A。
点评:该试题考查化学平衡中的等效平衡思想,这是中学化学中的重点知识,也为历年高考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3.2填空题
试题26.红磷P(s)和Cl2(g)发生反应生成PCl3(g)和PCl5(g),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H表示生成1mol产物的数据)
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P和Cl2反应生成PCl3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PCl5分解生成PCl3和Cl2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上述分解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温度T1时,在密闭容器中加入0.80mol PCl5,反应达到平衡时还剩余0.60mol PCl5,其分解率α1等于____;若反应温度由T1升高到T2,平衡时PCl5分解率α2,α2______α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工业上制备PCl5通常分两步进行,先将P和Cl2反应生成中间产物PCl3,然后降温,再和Cl2反应生成PCl5。原因是_______;
(4)P和Cl2分两步反应生成1mol PCl5的H3=________;P和Cl2一步反应生成1mol PCl5的H4_____H3(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PCl5与足量水反应,最终生成两种酸,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详解:(1)(2)两试题主要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一般考生易错点为漏写物质的聚集状态、H数值、单位和符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由于PCl5分解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时PCl5分解率增大。
(4)盖斯定律指出,能量变化与反应途径无关,故H4=H3。
(5)PCl5水解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反应式为 PCl5+4H2O=H3PO4+5HCl。
答案: (1)2P(s)+3Cl2(g)=2PCl3(g);(2)PCl5(g)=PCl3(g)+Cl2(g);25%;大于。(3)因为PCl5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温度太高,不利于PCl5的生成。(4)-399kJ/mol;等于。(5)PCl5+4H2O=H3PO4+5HCl。
点评:该题以红磷和氯气反应间的物质转化与能量转化关系为信息载体,借助图象,主要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热的计算及大小比较;同时也深层次的考查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和反应热的综合应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此题侧重考查考生的识图观察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变通能力。
试题28.某钠盐溶液可能含有阴离子NO3-、CO32-、SO32-、SO42-、Cl-、Br-、I-为鉴别这些离子,分别取少量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①测得混合液呈碱性;
②加HCl后,生成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饱和石灰水溶液变浑浊;
③加CCl4后,滴加少量氯水,振荡后,CCl4层未变色;
④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分离,在沉淀中加入足量盐酸,沉淀不能完全溶解;
⑤加HNO3酸化后,再加过量AgNO3,溶液中析出白色沉淀。
(1)分析上述5个实验,写出每一步实验鉴定离子的结论与理由。
实验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5个实验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
详解:依据中学化学常见的离子的性质,在读懂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表述时可得如下结论:
(1)①说明可能含有CO32-、SO32-中的一种或两种,因为它们水解均显碱性。②说明不含有SO32-,因SO2有刺激性气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所以CO32-肯定存在。③说明不含有Br-、I-,因两者均能与氯水反应后生成溴和碘的单质溶解于CCl4均显一定的颜色。④说明含有SO42-,因沉淀中加入足量盐酸,沉淀不能完全溶解而BaSO4不溶于盐酸。⑤说明含有Cl-,因Ag+与Cl-反应生成的AgCl不溶于稀HNO3。(2)根据题意,上述5个实验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是NO3-。
答案:见解析。
点评:该题为化学实验内容的考查,重点涉及离子的检验问题,要熟练解答该类试题,要抓住所学离子的性质,会根据实验现象考虑到一定有、一定没有(不共存性)、可能有的离子,从而推断出混合物里肯定存在、肯定不存在和可能存在的物质。平时学习要养成严谨、认真的态度,思考、分析问题要全面、细致!
试题29.A、B、C、D、E、F、G、H、I、J均为有机化合物,根据以下框图,回答问题:
(1)B和C均为有支链的有机化合物,B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C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反应只能生成一种烯烃D,D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
(2)G能发生银镜反应,也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则G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
(3)写出⑤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
(4)①的反应类型_______,④的反应类型________,⑦的反应类型________。
(5)与H具有相同官能团的H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
点评:有机框图题目是高考中的重点和热点,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要能抓住试题所提供的分子式,所加试剂、反应条件等信息,另外必须熟悉卤代烃、醇、醛、酸、酯等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该试题重点考查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有机物的结构的推断、同分异构体、有机物结构简式的书写、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有机信息提取及应用的自学能力和考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篇4
关键词: 2014年浙江高考 化学实验复习 理综化学实验试题
浙江省高考理综试题于2009年起开始自主命题,已有五个年头,命题从“老高考”顺利过渡到了“新高考”。特别是近几年的浙江卷,命题组每年都在样卷或者高考试题中尝试一些变化,体现一些具有浙江特色的思想,努力将浙江卷打造成为浙江老百姓放心、高考师生满意、全国同行赞赏的地区高考卷。下面我就2011年至2013年浙江理综高考化学实验部分试题作分析,谈谈看法,希望能给同行些许帮助。
一、比近三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化学实验试题
2011年至2013年浙江理综高考化学试题试题总体保持稳定,涉及实验知识考查的试题每年均在5题左右,且有较大的相似性。
选择题:各年第8题均考查基础实验知识,涉及知识主要来源于必修教材或者实验化学模块;第10(11)题均为电化学选择题涉及实验知识;2011年和2013年的第13题为涉及流程的制备或检验性实验考查。
填空题:各年26题中均设置了一个关于物质检验实验方案设计的小题;各年28题均为物质制备型实验综合题,其中2011年和2012年以大学有机物制备为实验题材,有反应原理方程式和反应装置,2013年为高中无机物制备为实验题材,用流程示意图代替了反应原理方程式和装置。虽然题材均不甚熟悉,但设问的知识点大多是基本的实验素养,均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实验能力。
二、析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化学实验试题
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总体保持稳定,在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考查要求上,与往年基本相似。试题总体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试题的总体难度较前两年有所降低,重基础,求创新。据不完全统计,试题共涉及了近20个实验类知识点,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实验素养,包括实验基础操作、电化学问题研究、中和滴定问题、物质检验实验方案设计、离子检验与鉴别、制备实验流程解读等,涉及6个题目近40分,实验考查成为当之无愧的重中之重。下面对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化学实验相关试题进行简单分析。
选择题:第8题,分值6分。考查内容大多本直接来自于教材,属于基础性知识的考查。其中A选项在《实验化学》教材第2页,考查实验室从海带中碘的提取流程;B选项在《有机化学基础》教材第69页,考查根据制乙烯反应条件选择加热方式;C选项在《必修1》教材第69页,考查Cl-对铝氧化膜破坏的促进作用;D选项在《必修2》教材第77页和《有机化学基础》第104页,考查蛋白质变性和盐析的区分。第13题,分值6分,为离子检验类无机综合实验题。从知识点上考查了中学常见离子(基团)的检验,具体为Na+、Ca2+、Mg2+、Fe2+和醛基的检验。题中设计的干扰不多,较容易。
填空题:第28题为无机综合实验,分值14分。改变了往年以大学实验为素材的方式,选择了制备Fe■O■磁性胶体粒子,素材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题干采用流程式的呈现方式,学生容易快速进入题目之中。涉及了氢氧化钠的去油污作用、悬浊液中提取固体的操作(过滤、洗涤、分解)、Fe2+被空气的氧化(防氧化问题)、减压过滤的适用条件(胶体粒子直径小于滤纸孔径,不能适用)、氧化还原反应滴定的计算及误差分析、一定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仪器的选择、从铝的两性迁移并应用到锌的两性、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基础知识或者能力要求。虽然本题考查的知识要求相对比较熟悉,但覆盖面广、能力要求多,对学生的基本化学素养要求较高,导致学生得分并不高。
三、谈2014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化学实验复习
1.认真关注、分析、研究《新课标》、《学科指导意见》、《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等高考指引棒,找准教学和复习的方向。2014年浙江省《考试说明》指出各知识点的考查不超过《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化学・2009版)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实验要求上,将第12点从“能通过化学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和事实,并科学地进行分析和处理”改为“能对化学实验获得的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得出结论”,明确了考试的范围和内容,为有效落实“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和“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提供了保障,尤其为突出“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依据。同时,《考试说明》参考试卷对部分选择题顺序进行了调整,试题难度相对稳定,仍然突出化学核心知识和和学科能力的考查,更关注生产生活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复习时,教师应该注重以上变化所带来的信息,在复习中抓住各种信息的变化,灵活应对,在潜移默化中落实相关变化。
2.从近三年试题可以看出,浙江高考试题难度在逐渐下降,知识的要求在三维目标化,考查的方式在能力化。化学实验的复习方法应该随整体试题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中要重教材知识、抓主干实验、构系统网络,强化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复习阶段可以对课本基础实验进行整理和归纳,做一些重点实验,甚或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实验,调节乏味的复习。同时通过学生亲身实验、教师评价、学生反思等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分析实验、理解实验和设计实验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验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反复训练,帮助学生形成一套完整的实验分析、设计和评价系统,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还可以在高三开发和试题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类选修课程,即收集试题中出现的关于“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就某个问题做了某些实验”的信息,让学生用实际实验进行探究和分析,既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增强实验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精髓所在,得实验者得理综,因此在复习中要扎扎实实地对各个实验进行仔细梳理,在细微处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只要我们能从实验基础落实开始,就定能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
篇5
关键词: 新课改课堂教学; 高考;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177-01
一、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自己发现的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去探索。这种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例如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可以这样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先给出12C的质量数据,然后要求学生求解0.012kg12C中的碳原子数。学生通过课堂亲笔运算,得到了6.02×1023这个数据,该数据在以后的计算中常常用到,在此就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同时指出在科学上规定 1mol 物质的粒子数为 0.012kg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而这个数就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学生对阿伏加德罗常数必然有了感性上的认同。当然,对“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也做了自然的过渡。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为什么用0.012kg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来定义,联系初中定义相对原子质量的时候,也用到了12C这个微粒和12这个数字,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机会。
二、让学生学会亲自操作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不能忽略“做”中学,化学实验应该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例如,在“苯酚”教学中,为了除去苯中混有的少量苯酚,有的同学认为加入NaOH溶液后分液,有的同学认为加入浓溴水后过滤。在同学们争执不下的时候,教师可建议他们到实验室做一做。结果持第二种观点的同学在溶有少量苯酚的苯溶液中滴加浓溴水时,怎么也得不到三溴苯酚沉淀。在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教师提示:在苯酚的稀溶液中滴加浓溴水后生成的白色沉淀中加入少量的苯,沉淀消失了!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三溴苯酚溶解在苯中了。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实验,既解决了学习上的疑难,又提高了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维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作为化学教师,要在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首先得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上下功夫,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不是让学生按教师的设计和意图一步步地进行“填空式教学”,而是让教师跟着学生的思维和发展走,适度点拨引导,使教服从于学。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既是学生思维活动有深度的表现,也是其进行独立思维活动的结果。例如,在“苯的结构”教学中,学生在苯中加入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时溶液不褪色;在“硝酸”的教学中,加热浓硝酸却看不到硝酸分解;在“钠”的教学中,钠的活动性强于铜,却不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元素……这些“反常”的现象恰好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绝好素材。
四、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
合作学习策略是以生生互动为主要途径,促进学生学习的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
例如,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学习中,可设置如下片段:(1)播放一段节日放鞭炮焰火、工业废气排放、酸雨的危害和SO2漂白食品的视频;(2)提出SO2属于什么类别的物质,推测其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通性,师生通过实验和对话加以归纳;(3)通过SO2与品红溶液的实验,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SO2的漂白原理;(4)通过SO2水溶液中加BaCl2溶液无现象,加H2O2产生白色沉淀,加盐酸沉淀不溶解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SO2具有氧化性;再从硫的化合价分析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成分、危害;(6)开展合作学习:鉴别SO2、CO2两气体有哪些方法,如何证明SO2气体中含有CO2,如何除去CO2气体中的SO2。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思维得到有效提升,知能得到有效落实。
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幸福的,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而学生的合作意识则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五、让学生学会准确表达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发现新知、解决问题,有时是个体或小群体的“成果”,要发挥“学生共同体”的作用和“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就需要进一步表达和交流,通过“智慧共享”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另外,指定教材内容,让学生当一回老师,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自我表达的前后,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共同完善。学生的每一次表达,都是对思维的整理和深化,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民主环境,让学生按自己的体会和思路去讲解他心中的内容。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实验方案的设计、一个实验现象的描述、一个题目的多种解法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让学生学会全面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学会小结也是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学完一章、一个单元后,指导学生回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概括,把学过的知识点经过知识链的串接,加以纵向和横向的广泛联系与充分比较,整理出化学知识体系的本质结构,能使学生深化认识,对化学学科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全面地思考问题。例如,在学完了整个有机化学内容后,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以碳原子结构为中心,以官能团为主线,以性质、制法为桥梁,建立有机物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形成知识网络。通过知识网络,使学生了解有机物虽然繁多,但它们是一个有机联合体,相互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和广阔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03.
[2] 朱培君.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的学习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6,(4).
篇6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竣工;验收监测;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233-01
当前污水处理将成为我国环保执法监督管理的一个重点,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做好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竣工环保验收监测工作,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科学有力的技术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探讨城镇污水处理厂竣工环保验收监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摸清汇水水质,合理布设采样点
城镇污水处理厂竣工环保验收监测首先要摸清汇水水质,汇水水质不同,特征污染物也就不同,摸清汇水水质是确定监测因子、布设监测点位、分析污水处理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和处理效果的重要依据。一般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汇水类型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是城镇污水处理厂的主要对象,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的企业产生的工业废水也是其接纳的重要组成,多年验收监测的实际情况和经验告诉我们,污水处理厂汇水范围内的商业实验室、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医院排放的污水,是目前污水处理厂的环评经常遗漏或忽略的问题,由于环评的疏忽,验收也难以全部解决存在的问题。然而这些污水通常含有一些特殊的污染物(如重金属等),需要引起注意。
随着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工业园区集中,园区污水处理厂接纳的污水与园区内的企业类型密切相关,污染物类型多,浓度高低差异较大,排放水量参差不齐,因此,园区污水处理厂的验收监测容易出现问题,特别要检查接收的含有一类污染物的废水是否单独处理,监测布点时需要特别注意,开始阶段需要在污水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各企业出口都布设采样断面,以摸清并区分不同污水的进水浓度,同时在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设施前的混合池布设一个采样断面,以考核处理设施的处理效率,尤其针对难以降解的 POPs 类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应避免接收的污水互相稀释排放。
2 核清集水管网,防止泵站扰民
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功能特点是服务城镇、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配套管网(含泵站)的建设是城镇污水处理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污水处理厂一般设在城镇边缘,周边居民较少,并且配套建有降噪和吸附臭气的环保设施,一般很少对周边居民产生影响。然而污水管网和泵站往往要穿越城镇居民集中区,如云南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包括 200 多公里的污水管网工程(含 4 个泵站)和 140 多公里的雨水管网(含 4 个泵站),沿途经过居民小区、村庄、学校等敏感目标,因此防止泵站的噪声和恶臭扰民是城镇污水处理厂环保验收监测中要高度关注的内容。
3 查清污泥处置方式和去向,做好污泥监测
目前,国内外污泥的最终处置方式有:填埋、焚烧、综合利用。以前污水处理厂污泥大多采用填埋方法处理,工艺不完善,填埋技术单一,不但不能有效固化污泥中有害物质,还会造成污染物的转移,并有环境二次污染的风险。焚烧处置可以迅速和较大程度地使污泥达到减量化,能使有机物全部碳化,杀死病原体,是比较彻底的处理方法,但要求污泥有较高的热值(一般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热值都较低),且其处理设施一次性投资大,处理成本昂贵,焚烧后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必须配套完备的尾气净化设施,我国目前的经济能力决定了这一处置方式难以推广,对于大城市有些因远离填埋场而造成运输费用过高,使用焚烧法处置才有一定意义。另外公众对焚烧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主要指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高风险心理负担。污泥综合利用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处置方法,在污泥资源化途径中,污泥农用投资少、能耗低、运费用低,被认为最有发展潜力。由于目前对污泥中重金属及 As 的检测是用浸出法处理试样,而污泥与矿物质不同,其中金属成分大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比矿物质更容易风化释放有害金属成分。因此含重金属的污泥农用也存在着相当大的潜在风险。如果短期大量或者长时间适量将污泥施用于农田,污泥中的重金属将会在土壤中积累,最终富集到农作物中,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污泥施入带入土壤的重金属很有可能与人群直接接触,大气中悬浮颗粒物或气溶胶中含有的重金属可能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如果饮用受重金属污染的水,也会引起重金属在体内的积累。
无论污泥的最终处置方式是填埋、焚烧还是综合利用,在污水处理厂的环保验收监测中都应对污泥进行监测,查清污泥去向,并核实污泥委托处置单位的资质和能力。另外还应高度关注污泥在储存和转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对于污泥采取填埋方式处置的污水处理厂在验收监测时应根据进水水质情况决定是否对污泥按照《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进行鉴别,根据鉴别结果判定,如果为一般固体废物,可以入一般固废填埋场进行填埋,如果为危险废物,必须入危废填埋场进行填埋,同时检查委托处置单位是否有危废填埋的资质。因此,建议在验收监测时,除监测重金属及 As 的浸出浓度外,增加污泥全溶样中的浓度,做到防患于未然。
4 弄清污水处理工艺,找对采样时机
目前污水处理厂常用的处理工艺主要有活性污泥法、氧化沟、SBR、AB 法、CAST 法、生物膜法、厌氧法、人工生态法等,并根据尾水排放要求,在“二级处理”基础上增加脱磷脱氮等进一步的二级强化处理措施,如 A/O 法、A2/O 法及化学法等。甚至有些排放标准更加严格的省、市污水处理厂还有三级处理设施,如超滤反渗透等。不同的处理工艺的运行规律特点也不同,在环保验收监测时,首先要核实初步设计文件和实际建设情况,弄清处理工艺、运行特点、运行方式、处理效率、水力停留时间等参数,在此基础上安排好采样频率、找对采样时机,才能真实、合理、有效地反应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状况和处理效果。验收监测时就要根据各工序的运行时间和运行规律确定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否则很容易出现监测结果出口大于进口(净水大于原水),实际处理效率远低于设计处理效率等问题。
5 结语
目前污水处理厂常用的处理工艺都没有专门针对重金属的去除作用,如果增加物化前处理、离子交换法和膜处理等有效去除重金属的措施,将会使处理成本大幅提高,目前的经济水平还不允许。因此,城镇污水处理厂环保验收监测时要摸清汇水、核清管网、严把污泥关,找准采样时机,并注意医院、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的排污因子监测。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新课标 农村初中 化学 探究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实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通过质疑、设计与实验、归纳、交流,得出规律或建立概念,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农村初中存在生源流失严重、普遍素质不高、教学设施不硬、教师课务繁重等原因,因此在使用探究式教学时要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教学应避免“形式主义”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强调探究式学习,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因为探究教学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引起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但是有些课堂上所谓的探究式教学,仅仅是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改革而改革,使探究走向“形式主义”,脱离了探究教学的根本。比如一次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讲解物质燃烧的条件,便让学生进行“小石子能否燃烧”的探究实验。当要求一提出后,下面的听课教师有的就窃窃私语了:“农村孩子还不知道石子不能燃烧?”“一句话就解决的问题,干吗要浪费学生的时间?”我想,这就是为探究而探究,因为众所周知的常识性知识一点就知。
2.探究教学要注意适度性
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意味着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要让学生去探究,探究必须要注意适度性。探究式学习也有其自身特点:探究活动的计划性差,探究过程较长,耗用的时间较多,有一些教学内容不适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比较适合情感因素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内隐学习特征,等等。所以教师选择的探究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需要太长的时间进行探究;也不能太过简单,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果,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即必须是他们通过已有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是可以进行探究并能得到结果的。例如,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这部分实验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现有的理化基础引入了物理上气体压强变化的知识,通过逐步添加、改进仪器,使学生比较出哪种装置能够控制反应的进行与停止,然后提出在学过的化学实验中,还有哪些实验或实验现象与气体压强变化有关?学生经过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了不少与气体压强变化有关的实验,如气体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检查,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实验室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实验等等。这样的探究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在不同情况下加以应用,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3.探究教学应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的科学间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攫取相关的化学知识设计探究式教学活动。比如根据大多数学生有不吃早餐上学的习惯,我们设计了有关膳食营养均衡摄取以及食品中有机物的探究活动、探究“百事可乐中的气体”、“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食品包装袋中干燥剂的成分探究”、“酸雨危害的模拟”等实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我们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探究教学应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
4.探究教学要强化探究活动的“善后”工作
平常交流中,常有学生说,这节课挺有意思的,但头脑里不知学了哪些知识,“心里没数”。由于农村学生的普遍素质不高,加之学习习惯和学习毅力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探究教学中要认识到,当完成所有探究过程时,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探究的问题也有了结论,此时就容易产生松懈、急于下课的混乱局面。作为教师应先控制学生平静下来,对实验过程的表现加以简单的评价、总结,并且要布置相关知识的整理工作。然后指令学生整理仪器及材料,把实验桌面归置整齐、干净,教师及班委逐一检查后才允许学生离开。这样的“善后”工作虽说麻烦,但能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整体意识,同时也突出了科学实验的严肃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5.探究教学要重视探究活动中小组间的交流
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可以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和借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
神。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学生们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相互之间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学生们通过“相互交流”,明白了对同样的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学生们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在讨论中,学生们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们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学生们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的学生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学生们完成单个人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应重视探究中小组间的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此外,重视探究活动中小组间的交流,引导学生用准确的科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证据和观点,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表达能力。
6.探究教学应重视探究过程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探究活动中,学生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因为“创造”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观念和精神,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遭遇挫折和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探究教学应重视探究过程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7.探究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
由于初中化学的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必然要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所以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有些探究实验放手让学生课后完成,开辟第二课堂。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又能充分利用一些废弃材料。比如一些实验的设计、药品的选择、仪器的安装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仪器代用品(如用废弃的饮料瓶或小药瓶作为反应容器、吸管作导管)、自选低成本药品(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降低课程资源成本,解决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材料不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环保意识。实践证明,学生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地利用周围的一些废弃物品,自己动手制作仪器,自己动脑设计实验,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教师提供的成套仪器来得更深刻。同时,教师在第二课堂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除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形式和内容。
8.探究教学还应注意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 上一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资源
- 下一篇:对数控编程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