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叛逆心理咨询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叛逆心理咨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前儿童心理成熟程度决定儿童的行为方式。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这表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而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大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不同的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与其他方面对比具有不均衡性,即体重和身高的生长高峰具有不同期性;二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向在时间上的呈现出早晚的不均衡性,生理发展先于心理成熟,有的儿童看起来很结实但他的内心不一定坚强。因此儿童的行为方式由儿童的心理成熟程度决定而不是由生理发展的成熟程度决定。
改变学前儿童所处环境和改变学前儿童同样重要。古语云:“与君子游,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小人游,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孩子身边都有什么样的人,最近和谁交往,孩子最近是否有不良的变化倾向,这些都是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和家长都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例如,有的孩子有悲观、忧郁或是暴力、攻击等不良倾向的玩伴,若孩子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时间久了难免会沾染上相同的感彩。因而,有必要提醒家长孩子辨别能力有限,需要时刻的关注和适当的指引,在必要的时候应改变儿童所处环境,会有益于问题的缓解和解决。
家庭气氛及父母管教的方式决定学前儿童未来的生活形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着孩子未来的习惯、成就、素养甚至人格等。一方面,父母关系又是家庭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夫妻和睦会营造出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在这样的家庭,孩子会开心快乐,更有安全感,以便于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出比较良好的对待社会和他人的态度,比较容易形成活泼、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反之,如果夫妻不睦,经常吵架甚至打架,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长期如此孩子就会逐渐形成负面生活态度,对社会和他人缺乏信任,更容易形成敌对叛逆的态度。另一方面,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十分重要,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家庭、专制型家庭、放任型家庭等。其中,民主型家庭就是管教孩子要以民主的方式进行,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和意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支持,让孩子参与到涉及自身或家庭等有关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这种方式不仅充分的发挥了孩子的独立自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孩子多方面的积极的性格特征。
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和人际态度影响未来的发展。自我概念也叫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对孩子来讲,老师喜不喜欢我?爸爸妈妈爱不爱我?小伙伴们喜不喜欢和我一起玩?我在幼儿园的表现怎么样?这些都属于自我概念的认知。按照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孩子心里中的自己要比实际上的自己对于孩子的长成更为重要。换句话说只要孩子认为自己是最棒的,那么即使他现在表现的还很普通,将来也可以成为最棒的。故此对孩子的教育要以表扬为主,因为对孩子来讲父母及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就是他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础,孩子从这些对待自己的态度中形成自我认知,如果这些态度是积极的,孩子自我概念就很有可能是积极的和自信的,如果这些态度是消极的,那么孩子自我概念也很有可能是消极的和自卑的。故此,对于学前儿童的家长和老师甚至这个社会都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表扬和鼓励,这样利于让孩子形成自信、乐观的自我概念。
秉承儿童心理咨询的这四大基本观点,不仅有利于提高儿童心理素质,降低了学前儿童出现心理疾病的可能性,更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家长和教师社会等方面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高度关注,心理咨询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惠萍,王祖莉,柯洪霞.简论师范院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7(07).
[2]但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变革学前儿童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05).
篇2
[关键词] 灰色童谣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夜来巴掌声,不知死多少”、 “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帅哥没人陪,四年级的美女没人追,五年级的流氓一大堆,六年级的情书漫天飞”。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些被改编的歌谣便在校园中开始流传着,课间孩子们不断地传唱。这是为什么呢?研究表明,这是孩子叛逆心理的表现。叛逆心理是指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一般来说,人的一生会有两个逆反期:第一逆反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第二逆反期是在青春期前后(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这些存在叛逆心理的学生在家不听家长的话,在校不听老师的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乱丢垃圾,喜欢搞恶作剧或破坏公物等,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常会表现为不服从,告诉他不能这样做,他偏要那么做。那么,如何引导这些“叛逆”孩子,解开他们的心结,使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尊重孩子,博取他们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儿童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的露珠”一样。面对学生的“叛逆”,我们应该善于从学生的“叛逆”行为中发现他们的自尊自强,肯定他们的闪光点,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曾有这样一位学生:他情绪多变,对学习和生活忽冷忽热,甚至厌恶。他的行为随意,好像不受大脑的指挥,他的语言很丰富,但比较偏激。在这个孩子身上我坚持疏导教育,避免直接批评,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而是小心翼翼地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在班上点名批评,而是在与他单独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地去改正。久而久之,他消除了逆反心理,与同学、老师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了缓解,同时学会了做事持之以恒的道理。
2 宽容孩子,赢得他们的友谊
宽容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教师宽容地对待学生,意味着他的心胸更加开阔、情操更加高尚、教育更加深刻。正如一次课上,一位学生给我写了一段“生平事迹”,为我“歌功颂德”,对于这种“叛逆” 的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办?理智告诉我们,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因为“怒火会蒙蔽我们的双眼”,把心静下来,事情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于是我先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然后说:“写得不错嘛,有机会要推荐你参加作文比赛”,先用一句话缓和紧张的气氛,让课堂继续进行下去。下课后,我直接找到那个孩子谈心,说服他说出对自己的意见,看法,在指出他错误的同时,也要给他辩解的机会,找到事情的根源,打开他的心结。教师只有摒弃那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带着宽容和诚意,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心灵才能彼此敞开、彼此接纳,教育才能得到真诚的回报
3 感动孩子,打开他们的心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学识、人格、行为去感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给予的爱,那孩子们回报我们的将是一颗真诚的心。一次课间,班上的一位学生与人打架后却还仰着头,挺着胸脯,怒视着我,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面对如此叛逆的学生,我火冒三丈,举起手掌,真想……就在动怒的瞬间,我发现他的手臂受了伤,鲜血正往外流着。这时,我高高举起的手停在了半空中,怜惜地看着他,说“你受伤了?”他愣住了,诧异地看着我。当我为他处理伤口时,他没有因为疼痛而吭声,咬紧牙关,努力控制自己。伤口包扎好后,他却哭了起来,“老师,我错了……”滚烫的泪水滴在我的手上。于是我擦干他的泪水,抚摸着他的脸,耐心地开导他。其实,孩子不是不爱听大道理,而是不爱听他们听不懂的大道理。经过我的循循诱导,眼前的他,脸上露出了久违而善意的微笑。
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通常忽视了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需求和自身能力,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只关注着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发展。严格的校规校纪、教师无休止的说教、唠叨,以及家长过多的干涉,都成为了孩子逆反、任性、怪癖、执拗和粗暴的罪魁祸首。在我们面对这样的孩子时,应当用正确、冷静、宽容的心去对待孩子,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和他们相处,给孩子一个走出青春期的时间和出口,依靠教师博大的胸怀领孩子“回家”,不要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走得太远,太累。
参考文献:
[1] 章本荣. 心灵的波涛——小学生个别心理辅导[M]. 上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篇3
德育课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着眼于拓展一个个生命个体的精神视野,致力于培养一个个能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控的人,由于德育课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具有超前性,面向全体的积极形成性的特点,而不是像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这类对人格教育中的总多半是补救性的处理和进行局部针对性的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中的情感互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敞开胸怀的交流和互动中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培养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第三,情感互动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学生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年人,在认识能力方面正处在由依赖型的儿童期转向独立思考型的青年期的转型阶段。这个阶段中,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日臻成熟。他们的思考从现实的世界中解放了出来,并能够超越现在,思索、探究、研究一些现象了,他们已经能够对现实社会事实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和评判,并追究其背后的本质。而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生活领域和各种社会现象本质的复杂性,以及受其对社会认识的经验的限制,使他们对现实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现象的本质还不能完全而准确地认识与把握。这就不可能避免地造成了他人在对现实社会与自己所设想的理想社会的状态进行对比产生困惑,从而产生了对成人社会的怀疑和不信任,使其对现实社会持有一种批评与否定的态度。即产生所谓的逆反心理和反叛社会的倾向。必须承认,这种现象在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正常的。而此时家长、同学、朋友和教师的影响将显得至关重要了。而融洽的情感交流,无疑能更有效地施加这种影响。即要想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积极性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以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感情为基础,才会更有效,不然只会激起他们的反抗心理。因此,情感的沟通在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3 情感互动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它的双向性和交互性。互动不应是单向的,不单单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学生被动接受,而应该是双向互动或多向互动。要有学生对教师的传递,要仔细体验和感觉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传递。以便教师对学生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回应。除了师生这一最基本的互动外,还应有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小组之间以及小组之间的互动。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的气氛,教师要尊重、热爱、关心、信任学生,靠自己的德和才来吸引和影响学生,发扬民主,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教师发自内心的产生钦佩、尊重信任和热爱之情。教师在互动中要注意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龄前生不是被动的接受器,他们有思想,有观点,“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学生积极,主动人生态度的形成,这就使得他们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体会到因主动性发挥而得到的精神满足和能力的发展。”教师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带着长者的口吻,只是一味地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坚持师生间的民主、平等。互动活动的双方必须都有着情感交流的主观愿望和能动性,忽视这一点,互动就会失去目的和对象,沟通过程及其价值也将不复存在。
其次,要注意它的情感性。这种情感是指双方情感交融,是双方感情的自然流露,依托教学内容共同探讨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学生的情感发展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不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情感的互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对已,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积极正确的体验,以及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意识与能力。所以师生除课堂中交往外,也要注意课外各种场合的交往。情感的传递是自然而真情的流露,而不是应景而生的演戏般的娇情。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赞赏,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欣赏与赞赏。这也是要求我们的教师能改变以往的对学生评价的习惯的思维定势,以全新的欣赏的目光重新审视和评价身边的学生。对学生除了要有一分爱心外,更要有一分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学生所获得的信息不一定会比教师少。当今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倾向日益明显的社会。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面对并承认这一更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方法。这样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引导才能正确有效而不会招致他们的反对,同时也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欣赏。
最后,要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作为以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为最终目的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除了要精于教学的业务技术,要将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讲解得生动有吸引力外,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准,对其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使其讲述的相关内容具有说服力、感召力。不然,既使其讲解得再好,也不可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更不可能与学生进行融洽的感情交流。因为惟有其自己相信并奉行恪守其所讲述的内容,才能对学生施以正确而有效的人生指导。这是其它学科的教学所没有特点。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2—0022—01
一、 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初中阶段,是儿童向青年过渡的阶段,是人一生成长中多事的年龄阶段,心理学上有人叫它“危险期”、“困难期”、“心理断乳期”等。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头脑简单易冲动,再加上学习生活压力大和社会经验缺乏,容易在各种矛盾冲突和困难挫折面前出现心理困扰和障碍。有调查表明:当今初中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任性、孤僻、焦虑、厌学、叛逆、抑郁、偏执、自私等心理问题,因而对他们身上出现的不健康心理适时地进行疏导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 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个人因素。处于少年期的初中生由于生理发育的骤然变化,给他们的心理发育也带来巨大的影响。这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发展,成熟感、成人感和独立性在增强,在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都越来越想摆脱家长、教师的束缚,以成人的身份面对周围的一切。但他们毕竟还小、社会经验欠缺,道德观念不完整,法制观念淡薄,在生活中经常遭遇各种困惑挫折,再加之心理耐挫力差,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不强,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2. 家庭因素。父母、长辈的不良行为,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的悉心调教和关怀,都会造成孩子心灵上的严重创伤,出现孤僻、偏执、叛逆、仇视等心理问题。
3.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师如果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出现了讽刺挖苦、侮辱人格、变相体罚等粗暴的教育方法手段,这必然给学生带来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仇恨、叛逆、自卑心理。
4 .社会因素。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使学生们眼花缭乱,再加上他们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受外界诱惑,因而低级的、不良的社会风气、道德风尚、流行文化就会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初中生心理问题的防治策略
1. 增强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心理保健是预防心理疾病的最好方法。学校要利用安全课、思想品德课和生理卫生课开展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它们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成为防范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防火墙。同时,也要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将心理健康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和法制观念、法律常识教育,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自觉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使他们顺利度过“危险期”。
2.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首先,父母要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和谐、民主的良好环境;其次,父母要顺应孩子生理变化的规律,逐步改进教育方法。要注重亲子教育,要与孩子平等相处,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避免因两代人之间的思想代沟而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
3 .提高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质量。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状态、教育方法手段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教师的学识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疑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扩大与学生的交流范围,要尽量构建一种新型的良师益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在交流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图。学校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交谈式、电话热线、心理信箱等形式,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偏差的孩子进行分析、疏导、调理和矫正,从而清除或减轻学生的心理障碍,改善和提高其心理素质。
篇5
论文摘要:技工学校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处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本文就技工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了分析阐述。
我国的技工教育,在全球化新形势下,必须审时度势、放眼未来,以技能人才培养、人力资本、全球化、国际标准等新理念引领新一轮改革和发展。对技术工人的要求主要是动手能力,而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则是“一专多能”,“多能”是指复合技能,例如表达技能、沟通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等。因此,积极主动、科学全面地推进技工教育是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教育界人士的神圣使命。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开展技工学校教育的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技工学校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处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技工学校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从以上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技工学校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而除了教师给予帮助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作为技工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这是我们现阶段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二、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生理方面。技工学校学生正处于第二个生长高峰期,第二性特征开始出现,开始注意到自身,“自我”意识随之出现和发展。现实交往受挫、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对自我智力估计过低及对性格与气质的自我评价过低等原因引起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往往使其产生自卑的心态。
2.心理方面。叛逆心理是人们彼此之间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部分学生“上课不听课”、“不受教”,总喜欢与老师“顶嘴”、“说话”、“睡觉”。这种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态来显示自己“高明”的行为,.往往是叛逆心理如正面宣传做不认同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社会不良现象大喝其彩;对遵章守纪消极抵制等。这种消极叛逆心理导致学生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和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生活萎靡。技工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年龄一般在16周岁左右,缺乏生活经历和实践锻炼,加上从小学到初中接受的是基础教育,进人中技后转为职业教育,知识结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另外,技工学校更重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学生感到心理负担很重。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太难,自己基础差,对完成中技学业感到焦虑,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对学校规定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考核非常惧怕。这种焦虑紧张的心理,使技工学校学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3.社会方面。伴随着我国新旧体制的更替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竞争的激烈,社会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正常的社会化,阻碍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技工学校学生多表现出惶恐不安,对未来生活信心不足,缺乏心理的适应能力。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技工学校学生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从人校到毕业前,都有一种潜在的危机感,因为社会上激烈的职业竞争,使技工学校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因为技工学校与初中相比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差别,专业课多,专业性较强,所以许多技工学校学生难以适应这一转变,感到压力很大。
三、提高技校生心理素质的对策
1.抓好入学教育。首先,针对技工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失落的心理,要加强人学教育,使学生明白:学校是外部条件、是外因,自己的努力拼搏是主导、是内因。学校与成才不是因果关系,自己的努力奋斗是成功的关键。既然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成了一名技工学校学生,就应该正视现实,自卑失落、自暴自弃是于事无补的。只要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就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再次,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人们认为个人的智力高,将来就可能成功成材。心理学界曾对3000名高智商的儿童追踪研究30年,发现并不如是,故而当今世界学校教育目的不再是把学生成当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认识到教育是塑造人的创造,是要让每个学生任何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心理素质恰又是其它所有素质得以构建的基本素质。
2.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进取精神。要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另外,还要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列宁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师素质的水平。”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计划地在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中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教师,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师资保证。另外,学校还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技工学校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避免害羞,而且技工学校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从而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可以说,心理咨询是解决技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定形式,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互为制约的,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因而教师要转变观念,变职业教育为能力培养教育,改变以往只看成绩合格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
3.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在抓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大力开展实践活动,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消除学生“混日子”的消极心理,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实用型的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人才。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组织的“考级”、“考证”活动及各种操作技能大赛;组织适当的适应择业方面需要的实用技能训练,如仪表、谈吐、风度和文字表达等实用技能培训等。
4.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提高技校生心理素质的先导。课堂心理气氛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感活动状态,是课堂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所依赖的群体情绪状态。积极、主动、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技工学校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综合、分析、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要靠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造,因为教师是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创造者和维护者。一方面教师应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5.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提高技校生心理素质的保证。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或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展现实物、标本、模型,组织学生讨论、练习、参观等,教师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枯燥的材料生动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教学气氛活跃起来;通过“表现教学”、“成功教学”等,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和自我激励、自我要求心理,从而增强自信心,使学习步入良性循环的“魔力圈”。
6.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服务精神。就业困难是学生产生悲观心理的主要原因。要消除学生的这种悲观消极心理,就必须有计划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努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教育学生要认清形势,科学择业,切不可好高鹜远,要使自已的择业原则符合社会的需要,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善结合,使学生懂得: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前最重要的是培养白己的综合素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给自己正确定位,努力达到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7.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教育职能,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一首先,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其次,家长要支持和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关心子女的学习;最后,社会要关心、支持和参与,为技工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篇6
【关键词】农村中学
留守儿童
现状
教育对策
一、农村初中留守学生问题的现状
(一)缺乏情感交流,性格叛逆
农村学生的父母大量外出务工造就了目前初中留守学生在青春期的成长中,既与父母长期分离,缺少关爱,又因为初中生的情感、性格正处于明显的转折期,而没有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导致了他们在面临自身的变化时变得孤僻、自卑、消极,由此让他们形成了逆反、任性的极端性格。很多留守学生不但不听监护人的教导,还不遵从学校的道德行为教育制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品行不好,与社会闲杂人员来往,有的还走上了犯罪道路。
(二)学习情况不容乐观,生活放纵
一些农村初中留守学生为了混日子,根本无心学习。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很差,不认真听讲、不认真完成作业是常有的事情。同时还存在犯罪与越轨现象严重,在大多数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违法违纪现象较常见,这些学生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
(三)心理问题严重
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们长期得不到父母及时的关爱。而大部分父母只知道对孩子给予物质上的补偿,却不了解孩子心理的发展变化。他们的心理压力较大,价值观念模糊,享乐主义让他们养成了懒散贪玩的不良习惯。在他们中间,对于读书的意义认识不深刻,甚至会厌学,产生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
从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教育形势是十分紧迫的。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户籍限制让农村父母外出务工,而子女只能留在农村上学。留守学生家庭大多数是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造成父母子女之间感情沟通匮乏,极易造成学生的身心发展出现偏差,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另外,学校对于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力度也不到位,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关爱。
二、如何教育农村初中留守学生
(一)重视农村留守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对于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是十分有必要的。学校是留守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尽量保持和留守家庭的联系,共同负担起教育的责任。具体来说,学校要为留守学生搭建一个健康发展平台,经常性的和学生进行交流,班主任要更多的重视留守学生的师生感情,以师情弥补学生缺失的亲情,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对于学生的心声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引导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状态。与此同时,加强留守学生之间的相互的情感和思想交流,让他们的情感有所依托。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需要重视的。他们正处于青春发展期,心理的健康对于他们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聘请心理教师专门为留守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认真辅导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各种困惑,并认真总结辅导经验,以便更加科学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二)树立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农村中学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对留守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学校有着自身的教育宣传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以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教育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鼓励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怕困难。教师在这里应该扮演着留守学生的朋友的角色,充分尊重留守学生,用真诚的心和学生交流,对每一名学生一视同仁,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他们树立起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另外,学校要做好留守学生的管理教育,根据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帮扶管理教育,利用假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如何做好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要重视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法制宣传规范学生的行为,从思想上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三)加强留守学生的感恩教育
情感淡薄是农村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潜在危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素质,也是最能够触动留守学生心灵的话题。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开始重视农村留守学生的感恩教育,但是就目前来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教育方案,很多都是报纸杂志上的内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积极的寻找留守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法并进行推广,让每一个农村留守学生都能够学会感恩。我们可以通过教育他们感恩父母开始逐渐学会关心身边的同学,关心生活中的事物,培养留守学生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和意识,并通过合理的教育渠道让这种意识转变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教师要紧紧抓住传统美德教育的契机,做好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让他们能够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结束语
妥善的处理和解决好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农村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农村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已经十分紧迫,广大的农村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多关注留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只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一起来关注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并齐心协力采取有效措施,就一定能够让这些留守学生的未来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刘雪梅. 农村留守孩子教育之我见[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篇7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
(一)学习成绩不好
留守儿童在农村大多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护,他们因为文化水平偏低、文化觉悟不高,加之体弱,无法辅导留守儿童学习,根本管不了留守儿童,导致留守儿童的成绩不好。
(二)行为习惯不良
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行为习惯很差。由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教导能力有限,让有些留守儿童认为他们唠唠叨叨,限制了自由,叛逆严重,出现不听从教育、顶撞长辈、违反校纪班规、逃课上网,结伙闹事,夜不归家等情况。
(三)心理健康不佳
留守儿童由于缺失父爱、母爱,存在十分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越长,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愈加严重。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由父母变成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教育留守儿童的观念陈旧落后,认为读书只要能写姓名、会算账、会用钱、会劳动就行了。
(二)学校原因
农村学校没有对留守儿童引起足够重视,没能充分关爱、帮助他们成长,加之成绩不够好,受到歧视,让留守儿童无法感受到学校教育的呵护和温暖,让留守儿童厌学、辍学,不能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
(三)社会原因
由于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相比大城市落后,不良的社会风气让留守儿童可以轻易出入网吧和娱乐会所,迷恋上网游戏。农闲无事赌博的盛行,让留守儿童也学会了玩牌、麻将等娱乐游戏。导致留守儿童的发展偏离正轨,社会教育难以顺利开展,从而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三、应采取的措施
(一)家庭教育的深化
家庭教育只有进一步普及和深化,让孩子与父母、监护人共同参与交流和沟通,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建立家长学校势在必行。
2.家长要加强与委托监护人的联系,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3.通过家校培训,让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及教育的科学方式和方法,构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沟通桥梁。
(二)学校教育的主导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1.学校应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以学校为主的齐抓共管教育管理机制。
2.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片,了解留守儿童,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学校还要配备心理老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增设心理咨询室、亲情热线电话等,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矫正,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消除孤独感、自卑感,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3.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多给留守儿童以启发、疏导与呵护,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让留守儿童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受到教育,以消除他们因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
(三)社会教育的重视
当地党委政府应把关爱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动员社会各界,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监护网络,常抓不懈,取得实效。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一、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一)、浙江省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随着近几年浙江省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他们的生活、学习、教育、心理、品行、安全等方面状况令人担忧。据省妇联调查统计,全省农村留守儿童约有25万。留守儿童最多的温州市达63700人,温州、衢州和丽水三市就多达117785人,占了全省总数的47%。
(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显著作用。
近年来,留守儿童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物质生活条件,包括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在内,都得到极大改善,但精神层面和心理领域的巨大问题仍然像一道高墙,堵在他们健康成长的道路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调查结果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长期的家庭缺陷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其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2、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
3、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
5、怨恨父母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当留守儿童面对烦恼与冲突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长期下去就会引起留守儿童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纠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首先,监护的“盲区”;
留守儿童家庭大多为隔代教育,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另外一个所占比重较大的类型为单亲监护型家庭,其主要特点在于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比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爱等。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同时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再次,社会环境存在“雷区”;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
三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的应对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应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方面解决,由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一.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二.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三.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佰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评述.继续教育研究,2011(12):52—54
篇9
【关键词】 农村初中 班主任 管理工作 难点 对策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突出,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遗留给农村儿童教育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如何合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显得尤为具有现实意义。
1 农村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难点
1.1 不容回避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流传在农村的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落后,绝大多数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则由公婆或外公外婆等亲属隔代抚养,导致了大量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的产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难点。他们心理发展的不健康、思想品行较差、人格发展失衡、学习成绩较差、安全问题令人担忧,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因此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艰巨。
1.2 不容回避的学困生问题。每一个班级,都客观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学困生”,他们构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出现“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学困生学习困难有自身的问题,由于个性差异,有的学生好动、贪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较差,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信心,抱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导致学习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另外,我们的学生家长大部分来自农村,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低,对学生学习不能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放任自流,使这部分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学困生表现出学习上主动性不强,形成了消极的失败心态,丧失了学习的上进心。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既尊重学生个性又有所针对地进行教育引导,值得我们每一位班主任细细研究。
1.3 不可避免的青春期矛盾心理。与“90”后问题相交织,初中学生的心理水平正处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心理既幼稚又成熟。“成熟表现在遇事想做主,不愿当小孩子,想参与家庭事务并发表意见;幼稚表现在容易偏激,易受外界影响,从众心理比较严重。对家长不太信任,处于半服从、半逆反的矛盾状态。”他们的心理通常表现为反抗与依赖、封闭与开放等矛盾心理。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逆反心理,他们不再像小学那样信任班主任,不再盲目崇拜班主任。这种青春期的矛盾心理为班主任管理工作增加了困难。特别是现在的90后,与以前的孩子们相比,他们充满自信但较为脆弱,富有理想但不甘平凡,生涩、叛逆、张扬,不循规蹈矩、不惟命是从,敢于挑战任何人的权威,为人处事我行我素、极易冲动。而农村地区,由于留守儿童问题严重,孩子们正好又处在心智发育不完全的时期,他们还不能充分地分辨事情的是非曲直,所以就变得更加难以管教,有的甚至动辄做出非常极端的事情来,给学校教育特别是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2 农村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对策
作为一位初中班主任,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生活等方面的动态,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及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系统的班级管理教育策略,使同学们积极融入班级的日常生活及学习之中,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从而使其掌握丰富的知识,在充满关爱的班级中不断成长。
2.1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涉及一代农村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
首先,家庭要落实教育监护措施,父母外出务工时,要保证孩子有可靠的监护人。父母在外还要利用多种通讯方式与子女沟通交流,让孩子感受到亲情温暖。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其他代管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方式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其次,学校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教育措施。积极开展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使寄宿学校变成留守儿童“暂时的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封闭式的教育环境,解决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导致的问题出现。再次,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使留守儿童错误心理得到及时矫正。此外学校还应利用各种通讯条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
2.2 学困生问题的对策。面对农村学困生要“以长补短,以优代困”,即对后进生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即使是点滴进步,也应及时给予充分肯定,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每天上课至少提问3~5次,让他没有开小差的时间;做作业时选一些他会做而且感兴趣的题面对面的批阅并写好鼓励语言;转化这些学生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粗暴,随意惩罚。上课时遇到简单的问题多给他们机会,多用闪光的语言激励学生,通过疏导促使后进生积极向上,同时可以在班内开展“一帮一”,“优帮差”的帮扶小组,多开展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竞赛,以激发后进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问中找到乐趣,享受进步的喜悦。针对后进生,教师要加倍的爱护和关心,细心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了解后进的前因后果,因人而异。
篇10
【关键词】家族强迫性遗传;系统性辅导;心理健康
一、案例描述
小栋,男,17岁,我区某校初三学生,今年开学一个月后出现躯体不适,现已持续三个月,咨询前不能全天正常上学,经班主任介绍和他父母一起来心理辅导室进行咨询。
小栋:老师,近几个月快要中考了,我发现自己到校上课会出现胸闷、心慌、头痛等现象,晚上入睡困难,一般在上床后2~3小时才能入睡,第二天整个人头昏,听课注意力无法集中,作业做得比以前慢多了,全身无力。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很着急,想了很多办法,但没有用。
妈妈陈述:孩子近来脾气很不好,到家就一个人关在房间,不太愿意说话,饭量也不多。我和他爸都非常着急,只要孩子能开心,我们愿意配合老师进行心理咨询。
小栋穿校服,耐克运动鞋,穿着整洁,目光向下,双手交叉置于腿面,来回不停地搓动。妈妈,面容姣好,鞋子和包协调搭配服饰整洁,稍时尚。爸爸,服饰大方整洁,行动稍显迟缓,偶尔说话时会看妻子的表情。全家装束近乎完美。
二、案例分析
根据摄入性会谈、心理老师观察,小栋是心理正常范围中的严重心理问题,属心理咨询的范围。主要表现在面临考前压力的焦虑状态,与家庭的期望与文化有重要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一)生理原因
小栋现处于青春期,自我认知的欲求不断扩大,在生活中要求独立的意愿明显增加,希望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思考权、选择权和决定权。
(二)家庭原因
(1)父爱长期缺失。父亲因工作原因长期在外,小栋的生活和学习从幼儿园起就是母亲负责,孩子和父亲情感联结不强;父亲本身又是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平时与孩子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思想沟通和交流,所以导致小栋在面对重大压力时表现出无力感。(2)母亲和孩子的情感联结太紧。因母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过多,所以母亲在孩子身上投入过多的关注,孩子成了母亲的重要情感寄托。(3)家族行为模式的传递。小栋的外公就是一位有着绝对控制欲望的人,对他的孩子们(包括小栋的妈妈)都是严格管理和要求,不允许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要绝对地听话,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怒骂和训诫。
(三)社会支持系统原因
母亲强势,父亲退让,小栋在家是独生子,回到家中无人倾诉,同学们又都忙着自己的学业,小栋在遇到困难时没有一个可以给予他强有力支持的社会系统,这导致了小栋对自己失去信心,焦虑不安。
(四)心理原因
缺乏情绪表达的能力,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因父母之间很少有情绪表达,所以当出现生气、愤怒、压抑等情绪时,小栋不会用语言表达出来,只会压抑在心里,这种压抑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身体上的不适反应。
三、指导策略
第一,父亲回归家庭
通过对孩子问题的系统分析,使父亲明白孩子的问题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而是整个家庭的问题。引导父亲看到母亲之所以和孩子联结太紧,是因为在家中只有这个情感联结对象,在行为上就表现出对孩子过度关注。建议父亲多关心陪伴母亲,平时在家中多进行情感交流,以缓解母亲早年内在形成的焦虑和不安;同时引导父亲看到孩子在面对问题时表现出的无助、无力感,这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缺少父亲强有力的支持和鼓励而形成的。希望父亲多陪伴孩子,多给孩子鼓励和信心。在咨询过程中,三人达成口头协议,鉴于孩子目前情绪的不稳定,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暂时由父亲来照顾,等孩子好转后生活由母亲照顾,学习和思想方面的问题父亲要多关心,并及时
沟通。
第二,母亲学会理解青春期的孩子
通过咨询让母亲明白,孩子现在的反抗叛逆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现,追求独立和内心的自由是每个人一生的成长目标,作为照顾者,所希望的也是孩子能很好地独立生活,所以从现在开始要学会慢慢放手,让孩子逐步学会独立生活。认知上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母亲的焦虑情绪,孩子对独立的要求也引发了她自己的内在需求,所以在较短时间内,母亲对孩子的控制有了明显的改变。
第三,让家族的“强迫性遗传”通过学习中停止。通过回顾母亲自己的成长史,引导她看到父亲的过度批评指责和控制对她自己的伤害,使母亲认识到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不控制,不替代。让孩子自己学会思考,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让自己的痛苦在孩子的未来生活中重演。
第四,全家学会情绪表达
让全家一起学习情绪表达的方法,无论是正向积极的还是负面消极的情绪,都要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家人知道,而不是向内压抑。
让妈妈学会体察自己的身体变化,感受自己情绪的变化以及内心的真实想法,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当孩子表现出不听话甚至反抗时,妈妈可以说:“当你……时,我心里有一团火串到大脑上,内心十分愤怒,好像有一个声音在说‘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为什么不理解?’同时我觉察到那是我爸爸当年对我的不满。”引导妈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体、情绪和想法上,让她知道自己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切,这样,她就不会因为孩子的“失控”感到恐惧了。
经过六次家庭咨询,小栋已能全天在校学习,大部分时间情绪稳定,能独立按时完成作业。
- 上一篇:园艺设施的认识
- 下一篇: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