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设施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园艺设施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乙:老大(宿舍老大)
丙:老二(舍友)
丁:老三(舍友)
团:南洋剧社团长
场景:男生宿舍404(舞台灯亮,音乐起,甲乙丙丁打牌,喧哗,抽烟)
(电话铃响,音乐声,喧哗声嘎然而止,乙起身接电话) 乙:打牌呢!谁呀?
团:我是南洋剧社的团长,请问海洋在吗?
乙:(对甲)找你的,你们团长!
甲:(起身接电话)喂,你好!是姚团吗?
团:是海洋呀,昨天晚上我们排的小品,今天有了一些新的改动,希望你们这些主要演员能够到排练现场来。
甲:还要过来呀?
团:明天就要公演了,再不排练的话就来不及了。
甲:哎呀!这个很难办呀!昨天晚上本来是要和他们打牌的,结果由于排练没打成,他们也挺理解我的,可我昨天我也承诺了,今天晚上一定陪他们玩。
团:海洋,你的难处可以理解,可是你是个老演员了,你想想看,一个小品主要演员不到场,戏是没法排的呀。
甲:团长,千万别这么说,要在别的时候,不要说牺牲一个周末,就是以前接连熬几个通宵也没有皱过眉,不过。。。。。。
团:海洋,这样吧,我先跟其他的演员联系联系,你也多考虑考虑,回头我再打电话给你吧!我真的希望你能过来!
甲:那。。。。。。好吧! (甲回到座位)
乙:你们团长找你什么事?
甲:这次那个小品又改了。。。。。。打牌吧打牌吧!
(乙丙丁继续打牌喧哗,甲速度明显放慢,出错牌,心不在焉状)
丙:干嘛呢你?快点出牌!
丁:吃苍蝇了吃苍蝇了,心不在焉干嘛呢? (继续打牌,不多久,电话铃复响)
乙:海洋去接吧,找你的。
丙丁做不信状,海洋缓缓起身) 丁:他们剧社怎么这么忙啊,白天忙了嘛,晚上又忙,好好一个周末也不让人休息。
丙:听说好象是在搞什么两周年,咳,搞不清!
乙:搞两周年怎么了,总不能把人当牲口使吧,牲口也有个吃饭休息的时候呀,总得让人喘口气吧,足足都熬了几个通宵了,这还有完没完了!
丙:是啊是啊,你看,海洋那副死像,都成啥了都。
丁:(对甲喊)海洋,跟你们团长说,这还有事呢,别烦了!
乙:(风凉话)海洋现在忙呀,剧社的工作那么多,人家要排练的!我们这些好兄弟也只好靠边站喽!
丙:(对甲说)海洋你可是说好的,今晚可是要陪我们玩的,不要言而无信嘛。
乙:烦什么呀,就不去,他们还能不让你上?
丁:对对对,人家大牌明星谁不拿个架子,这样随叫随到,也太没面子了吧。 (甲接完电话回到座位)
乙:又催了?
甲:打牌打牌,说好陪你们玩的嘛,大丈夫一言既出,那什么马也难追。
(继续打牌,甲速度更慢,乙丙丁渐渐声音也小了,不一会团长敲门来了)
乙:门没关,进来吧。(并没注意团长进门)
甲:(突然)团长!
丙:吆!海洋,你们团长亲自登门了。
(海洋起身要去) 丁:(拉住甲)海洋立场要坚定呀,好兄弟支持你的。
乙:我们在这里等你呀,不要我教你怎么说了吧?
甲:我。。。。。。(摇摇头)
丙:老大,看的出来,海洋还是很想去吆,这团长也都来了,我怕他是挺不住了。
丁:就是!你看他整天把剧社当他家一样,一有时间就跑过去,整天图个什么呀!哎,这年头好兄弟就是不值钱。
乙:那怎么办呢?
丙、丁:(齐说)老大出马一个顶俩。
乙:我去说呀?
丙:当然了,你是我们老大呀,你是被窝里放屁。
乙:怎么讲?
丙:能闻能捂呀。
丁:你是膝盖上绑水瓶。
乙:这又怎么讲呀?
丁:水平比较高。
乙:好好好,别说了别说了,我去我去!
丙:你说咱们老大这次去说怎么样?
丁:我看是凶多吉少哦!
丙:我看啊,肯定。。。。。。
(说话间团长无奈离开,甲乙回到座位,顿时毫无声响,四人木坐。)
甲:(起身)不行,我得去!
乙:你想想好,到底要剧社,还是要我们?
(甲闻言站住,许久,回身) 甲:我们在一起快三年了,大家就像亲兄弟一样,在剧社两年了,剧社的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亲人。可能在剧社的日子里,耽误了许多和你们相处的时间,一次次地失信于你们,我一直感到很内疚。但我懂得选择就意味着牺牲。我选择了剧社,但我却不愿意用我们的这段感情作牺牲。我知道这两年来你们都很理解我,迁就我。我一直想做一个补偿,但绝不是今天。明天就是剧社两周年晚会,做完这次晚会,我就要退了。请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在南洋剧社的两年生活后面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说完欲走)
乙:站住!说走就走,你以为你是谁啊!我们一起去!
篇2
【关键词】医院 以人为本 原则 定位 设计思路
【Abstract】The modern hospital is a complex function and process of many aspects of the architecture, interior decoration and design of modern hospital design, not only to the interior of the foundation, but also to strengthen its space, details and effect, the deepening of the design process. Give the patient a healthy, beautiful and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reflect the hospital "people-oriented" service concept and high quality design standards.
【Key words】The design idea of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in hospital
引 言
现代医院的室内设计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项目,它不仅仅是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装饰设计,而是要实现建筑设计中既定的医疗规范、流程、功能布局;又要营造符合医院文化的环境风格及氛围、个性化设计,在心理角度为患者提供一个温馨的环境。那医院的室内设计如何体现“以人为本”,本文通过一个设计案例进行陈述。
1.工程概况
某工程总用地面积约14.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8.54万平方米。一期建筑总面积约为101737万平方米,主要包含门诊楼2.37万平方米、急诊医技楼1043万平方米、病房楼36078万平方米等。
2. 设计原则与定位
医院主要是为患者服务的,在设计中需坚持“一切为患者服务”,使病人不仅在身体上得到治疗照顾,身心上得到尊重关怀,更应享受到乐观明快的室内环境氛围的权利。因此,在医院的室内设计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创造“高雅、朴素、简洁、明快”的风格特点。
2.1O计原则
(1)在保证完善医疗功能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手段的运用,使设计更加具有艺术更具个性。
(2)保持设计的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延长医院室内设计的使用寿命,使其具有较长的生命力和保值意义。
2.2设计定位
(1)人性化设计
一个医院设计的核心是为创造一个适宜的“医疗环境”,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在本案的设计中,我们力求创造一个亲切和谐、回归社会、回归自然的空间形式,为病人提供一个除了接受医学治疗之外还可以在心理上得到康复,在康复同时感受到人生的美好。
(2)“高雅 朴素 简洁 明快”的设计格调
医院装饰设计最基本的要求和出发点是为了医疗和病人康复创造一个和谐、舒适和洁净的环境,在设计中应更加注重功能性,在装修风格上也力求避免张扬的装饰设计对于设计格调。因此,我们将本次设计格调定位为“高雅、朴素、简洁、明快”。以明快的色调和采光效果,确保空间的流畅和交通便捷,让病人用最快的速度到达他要去的科室;在重点空间和重点部位引入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设计,创造高雅的环境氛围,我们认为这个定位准确体现了医院的风格特点。
(3)最佳性价比
在控制好综合经济指标的前提下,力争做到“最佳性价比”,也就是同样的控制经济指标下性能效果最优,同样的性能效果下经济投入最省,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三位一体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即就诊治疗环境及流程“以患者及其家属为本”;功能使用以“医护人员为本”;投资额控制及管理以“业主管理者为本”的理念。
3.设计手法和设计思路
3.1 “线性”的设计手法
本设计中结合当地的地域优势,根据内装提取设计元素,注重内装与地域文化的融合,采用“线性”设计手法,使得医院设计呈现延伸感、现代感、艺术感。
3.2医院室内空间设计
医院的室内空间设计是在认真领会原建筑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心理活动做空间的设计深化、延续、细化和完善。把大小不同、功能不同、档次有别、动静有别的空间分门别类。满足病人心理需求,使患者对医院产生信赖感。把握好空间的空性,注意相互关系、相互渗透,保障其协调性和连续性。
3.3 色彩功能的运用
对色彩的正确运用,能缓解视觉疲劳,调节人的心情,尤其在医院设计中更应注重色彩的运用,对抑制患者因为病痛带来的烦躁和不良情绪有重大的作用,达到改善患者机体功能的目的。在本项目医院的室内设计色彩运用的具体手法是按功能或楼层区域选定几大类淡雅的大自然主调色,再配选几个同色系互补的适宜的辅助色调在该空间相应部分应用,然后再配选少量的纯色、深色调或对比色系的点缀色,最后加以辅助图案,达到舒适、童趣、温馨、清爽、稳重的效果,如:
1)公共区域门急诊、医技病房楼采用叶子的绿色,营造一个自然、放松、和谐、适合于康复的环境,给人以希望的颜色;
2)儿科区域采用阳光的黄色和橙色,带给儿童活泼、积极向上的美好生活愿望。
3)妇产科区域采用花的粉色,粉色是女人的象征色,柔美、安静,给人温暖可亲的感觉。
4)感染科区域采用水的蓝色,给人安静、宁静、专业的感觉,适合于感染楼的紧张诊疗空间。
5)医教研中心、行政办公楼采用大地的高级灰,体现高效,严谨的专业管理团队。
3.4专业标识设计
(1)标识的作用。由于医院的特殊环境,一般来院人员的都较为急躁的,需要快速找到自己需要到达的空间位置,科学的医院的标识设计能清楚明确医院的空间信息创造人性化的就医环境,帮助来院人员快速地行动找到目的的和稳定情绪,增加人员对医院的信赖感。
(2)标识的分类。本项目的医院标识分为:综合指南(贴壁式)、楼层平面图(贴壁式)、电梯指南(贴壁式)、导向标识(吊挂式、贴壁式)、标准护士站上方标识(吊挂式)、诊室标识、病房标识、卫生间标识、普通室名标识等。
(3) 标识的色彩。众多的病人和家属,心理内心充满不安与忐忑。所以标识的色彩设计应与每个建筑设施的象征色彩及内部装修色彩统一与调和,采用具有安心感,清晰易辨的色彩配置。另外色彩的设计中,要注重明度对比,内部与背景的要有明度差。
(4)标识文字及位置。标识表面的文字大小根据视力与辨别距离来设定。一般情况下,视力随着年龄的递增而降低,因此需要考虑所有的年龄层,并选择合适的文字大小。标识的位置设置应考虑高龄人群及轮椅使用者的视线,在建筑空间中选择最适合的位置来放置文字表述,同时应考虑与使用者视角之间的距离关系来设定文字的高度。另外还要以坚实的形象来设立最易于阅读的文字字体。
3.5特殊节点设计
(1)空间细部的创新设计。如:1)踢脚处理:石材的圆弧阴角处理,既抗污染更易处理;2)天花处理:天花与墙体市面间留20mm工艺缝,既美观整齐又方便施工理变形开裂。3)柱子及墙角的阳角处理为大尺度圆弧设计,既安全又美观;4)地胶处理:在乳胶漆墙面处地胶收口处安装成品压条,相比传统工艺使用周期更长,便于清理,整齐美观。
(2)特殊尺度的设计。如儿科病区的走廊扶手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患者的高度设计;卫生间和挂号处设计要兼顾儿童和残疾人士的低尺度设计。
(3)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安全设计是医院设计中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如残疾人厕位应独立设置的足够空间且配有助于起立的扶手;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需要轮椅的病人高度问题,应在距离地面不高处设置紧急呼叫按钮,便于病人轻易接触按钮,电梯门的设计考虑轮椅撞击防护设计等。
(4)安全性设计
在医院的室内设计上,安全设计的力度应注重,在本项目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安全性设计,如:病区走廊安装扶手防撞带、地角灯;电梯套口圆弧处理;门扇减震、消音处理;提升回廊扶手高度至1.4米。
(5)空间降噪设计。本设计中采用空间降噪的理念和设计,尽可能采用吸音板,降低大空间噪音的污染,室内大型绿化盘栽植物也能对室内噪音有抑制改善的作用。
3.6引入现代科技成果BIM系统
在本项目中引入BIM系统,作为本项目设计的辅助设计,优化水暖各专业的系统,与室内设计充分结合,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实现可持续设计与精细化设计。
结 语
总之,医院的室内设计除了要实现出既定的医疗规划、医疗流程、功能布局外,还应营造医院的个性化设计。医院室内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设计出适宜患者康复的环境,无论采用何种设计手法,设计材料如何选择,其本质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人性化的室内环境和空间。
参考文献:
[1] 《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胡飞 杨瑞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设计学概论》尹定邦 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3
关键词:卓越;医学教育;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2-0092-05
当今世界,众多国家都面临着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发展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各国实现合理医疗卫生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实现与个人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替代策略?强化作为医疗人力资源直接来源的医学教育的内在社会责任性已经成为各国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选择。2010年,来自全球130多个组织的代表和专家齐聚加拿大,围绕医学教育的责任、专业化的原则和政策开展了三轮德尔菲分析,就如何提高医学院校应对社会未来医疗卫生挑战的能力展开讨论,并最终形成了2010全球医学院校社会责任标准共识(G10bal Consensus for Social Accountability of Medical sch00ls,GCSA2010)。本文将从卓越医学教育社会责任的产生基础、多层次的社会责任划分等方面回溯全球医学院校社会责任标准共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卓越医学教育的社会责任进行再认识。
一、卓越医学教育社会责任的产生基础
(一)医疗卫生服务的多元化社会需求
卓越医学教育社会责任的产生离不开日益显著的医疗卫生服务多元化需求的影响。随着全球化引发的开放式竞争的加剧和社会管理透明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维持经济增长与社会正义间的平衡的呼声愈发强烈,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公共利益所涉及的资源。医学教育机构跨越卫生与教育两大领域,对于解决社会医疗卫生需求与挑战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所承担的教学、研究、服务三大功能以及一定的医疗管理和医学人力资源分配作用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通常,一个国家国民医疗卫生事业的成败取决于是否充分关注社会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反馈,且不断提高其内在的质量、公平性、针对性和效率,并将这一价值理念内化到医务人员的服务过程中以便更好地表达其内在意义。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价值核心在于以人为本,通过有针对性和统筹协调的服务措施满足人们的多元需求。公平性意味着社会中人人能够享有相同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针对性是指优先关注民众最需要和最普遍的医疗问题以及社会弱势人群。效率则是指充分利用可用的资源来帮助普通大众。由此,形成了对医疗卫生服务产生影响所涉及的质量、公平性、针对性和效率四个价值衡量维度。
(二)医学院校的行业与社会影响力
医学院校社会责任的履行需要通过其外铄和内隐的行业与社会影响来实现。那么一所医学院校如何通过其所蕴含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对医疗卫生服务产生最大影响力呢?图1表明一所医学院校在“计划”、“执行”、“影响”三个阶段应有的价值观和相应的社会责任。以教学功能为例,计划阶段对于公平性的关注可以通过是否具有解决不同地区和领域医疗卫生不均衡发展的培养计划体现,具体而言,即为医疗卫生服务不足地区和领域培养合格的毕业生。执行阶段则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专题课程培养学生服务于某些特定地区的能力或为一些卫生领域急需项目的医疗、教学、研究进行相应资源的再分配来体现。影响阶段包括与政府、医疗机构等利益相关方进行积极协商,拓展社会急需卫生领域的岗位,以聘用更多的毕业生。目前,随着对于教学、科研、服务活动的环境、共同一致的基本价值观、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和同其他部门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视,医学院校获得了更多对于医疗卫生服务产生积极影响力的条件。但是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并不完全仅取决于卫生服务体系,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生物等一系列因素。这也就决定了医学院校对医疗卫生服务产生影响需要诸多因素采取共同和协调的行动。例如,通过毕业生的质量和数量对医疗服务产生影响就需要卫生政策制定者、卫生服务提供者和卫生从业者本身等一系列利益相关方的协作行动。
二、基于多层次的社会责任实现方式
(一)社会责任层次划分基础
Boelen和Heek在1995年提出,有必要建立一种具有共识性的医学院校社会责任促进标准,并将其作为诸多国家医学教育评价认证方案设计的内在指标性元素。社会责任标准的本质在于,通过推动有意义的实践来努力实现服务社会的计划目标,促进医疗卫生服务获得卓越,以期对医疗卫生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并能直接或间接地有助于人们的健康。这说明社会责任的实现是医学教育追求卓越的社会性基础条件。因此,WHO将一所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标准定义为:医学院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活动应优先满足由政府、医疗机构、医学专家和公众共同确定且是社区、地区或国家亟待解决的医疗卫生问题,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当然,这是一项缩小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任务。虽然任何一所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项目的初衷都是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民众的健康需求,但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需要教育和卫生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较为复杂的适应系统,加强和改善原有的医学教育。加拿大皇家未来医学委员会在2004年提出,建立分层分类社会责任履行模式,促进医学教育探索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同正确的伙伴进行正确的医学实践,以培养优秀的医生。然而Neusy等人认为,医学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不会出现一种固定不变的医学院校医疗卫生服务的影响路径和评价模式,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一种具有反馈环路的分层次、多因素的综合分析方法。
(二)社会责任层次结构
根据加拿大皇家未来医学委员会提出的分层分类原则,社会责任感(SRb)、社会响应力(SRv)和社会责任标准(SA)三种不同分类代表了社会责任实现的三个不同层次。一所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感是指能将对于社会职责的认识转化为行动;而社会响应力是指努力专注于在课程中付诸行动来回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社会责任标准则扩大了行动的范围、增加了医学院校积极响应社会需求的书面说明文件要求,通过书面阐述行动理由,说明付诸行动可能获得的结果和前期论证结论,并且强调作为医学院校回应社会责任行动重点的优先解决事项需要各利益方共同参与完成。社会责任感、社会响应力和社会责任标准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社会责任实现方式由低到高呈现梯度化发展。图2描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达了满足不同梯度社会需求从“隐性”到“显性”的飞跃。其中社会需求必须通过患者、公众、家庭、当地社区和整个社会等在广泛范围内进行理解。
任何一所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响应力和社会责任标准的实现必须通过人才培养。由图2可以看出,在第一层次即社会责任感状态下,内隐性地表明学校的任务目标并不直接来自于对社会需求的仔细分
析,存在着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匹配的高风险,且无法解决目前评估或认证机制中社会责任评价的缺失。例如,就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而言,一所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校虽然能提供包含对医疗卫生不足和差异产生影响因素的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相关的课程,但不能帮助学生全方位接触到该领域的真实生活情境。而一所有社会响应力的学校则不会局限于社会责任感状态,而会鼓励学生参加以社区为基础的活动并将之贯穿到课程当中,借此来评估学生能力,鼓励学生更多地服务于最具有需求的人群,引导毕业生流向医疗卫生欠发达地方。
如图2所示,从学校培养目标到毕业生结果又返回目标的反馈环路作为补救措施而存在,因而形成了一个改进后的社会需求响应系统。一所具有社会责任标准的学校,其“社会需求”是管理循环的基本组成部分。学校通过参与需求分析,调整教学计划和活动项目,并论证前期预估的目标结果是否通过毕业生达到满足社会需求的功能。当然这一反馈循环模式也可同样用于医学院的研究和服务功能。
(三)不同层次社会责任实现方式的关系
图3在6个基本维度上比较了社会责任感、社会响应力和社会责任标准三组概念,并解析了社会责任范围的逐步拓展并最终到达社会责任标准的过程。三个概念并没有严格定义各自的具体特点,而是主要描述了一个社会责任实现方式的渐进过程,有助于医学院校社会责任响应系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聚焦于社会需求的不同层次。社会需求只是作为客观依据,既不暗示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也不明确产生社会响应力或是有预见性地履行社会责任与义务。社会责任标准则要求医学院校在全面研究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做好准备,以应对社会未来在人口学、流行病、经济、医疗卫生系统调整和卫生专业人员角色变化等方面的可预见性转变,通过积极的系统反馈循环和自我能力适应尽量将不良风险最小化。
首先,就医学教育机构目标而言,医学教育机构的任务目标是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条件之一。其目标的有效性是基于准确描述社会当前和未来需求的结果,因而应更多地考虑社会意见而不是教师自身直观的想法来定义医学教育机构的目标。
其次,就教学计划而言,当前以理论学习为特征的价值取向正向以反映学生未来医疗服务工作的社会服务性学习的价值取向转变,因而大大增强了学校教学计划同社会责任的相关性,也十分有利于社会责任标准理念下学习者对于社会环境背景的充分认识,有助于学生在专业方向上选择社会最需要的领域。
再次,就毕业生质量和评价重点而言,通常所说的“优秀毕业生”并不是一种准确表达医学教育成果的方式。相对而言,将医学教育成果解释为学生符合“专业化”的需要则更加贴切。因为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优秀医务人员、患者自的支持者和社会正义的倡导者。一所具有社会责任标准的学校,其毕业生更应成为促进公平和有执行力的医疗服务系统的积极推动因素之一。由此,最新的基于社会责任标准的“服务性学习”概念建立了积极的学习反馈循环,纳入了有责任标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认证机构和改革者采纳了这一概念,将充分参与服务性学习作为评价的关注重点。
最后,就评价主体而言,图3说明社会责任义务评价的本质有别于其他同类概念。社会责任感主要聚焦于过程和学校内部参与认证的评价者,而社会响应力则扩大到关注对社会需求产生影响的成果并且要求外部同行评审。woollard指出,一所具有社会责任标准的学校应努力优化和配套干预策略和措施,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需要、应对社会面临的挑战,并和利益相关方一起更多地参与服务社会,从而最终实现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预期结果。因此,对一所具有社会责任标准的学校而言,其关注范围应扩大到能够对医疗卫生系统产生影响的绩效和改善公众医疗卫生状况,且社会民间代表作为其合作伙伴参与认证评估和反馈工作。
三、卓越医学教育的社会责任再认识
(一)“卓越”目标与GCSA2010全球共识
2011年,Charles撰文指出,追求以循证医学为特征、基于社区实践的科学方法影响和改善公众健康的行为应被视作追求卓越的标志之一。现今西方大部分顶尖医学院校将努力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对医疗卫生服务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视为未来的最大挑战,这也是医学院校追求卓越和履行社会责任标准的首要目标之一。2009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出版的《医学教育发展白皮书》建议将社会责任标准纳入医学院校的共同奋斗目标之一,并提出了10条建议原则,以适应医学教育未来发展需要。其中第一条是: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标准应成为医生和医学教育机构的核心价值观,起着观念性的指导作用。个人与团队、医生和医学院校应该努力应对和满足多元化的个人和社会需求,承担与国际要求相匹配的责任。
2010年形成的GCSA2010全球共识对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标准进行了功能性定义,因而其所包含的10项基本原则方向和每个方向下的具体标准也就成为了卓越医学教育再认识的基础。其核心在于:致力于改进医学教育质量,从本地区到全球范围内对人们的医疗卫生需求产生影响并促进医学教育标准、评价工具和认证制度的发展。无论各个医学院校在执行社会责任标准时如何变化,但是所有关于社会责任的工作都围绕着医学教育社会责任标准的核心理念――帮助医学院校明确专注于最有可能实现的服务社会责任方向,并努力保证各项工作聚焦于这一过程,以社会责任标准原则为基础,对教师、研究人员、医务人员、学生和管理者等参与方的行为和服务社会责任的可用资源进行管理。
就GCSA2010共识的整体而言,尽管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和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但具有结论性的10项基本原则方向共识反映了各方普遍认同的医学院校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标准。由表1可见,这10项基本原则方向围绕对公众医疗卫生状况产生影响这一核心目标,从医疗卫生需求分析到需求影响效果确认,涵盖了一系列完整的系统性社会责任标准问题。这是一个始于理解社会大环境、分析医疗卫生服务面临挑战和需求并建立伙伴关系、开展有效行动(方向l和方向2)的逻辑过程。而作为主体的医学教育策略的制定应来源于实现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所需的医务人员工作角色和工作能力(方向3和方向4),并在实施过程中保持其与研究和服务策略的一致性。同时,通过标准的建立引导医学院校去追求卓越的高水平(方向6和方向7),并将这些标准上升到国家教育认证层面予以认可(方向8)。当然,虽然社会责任标准已经成为西方医学教育的一种普遍认同价值(方向9),但本地社会仍然是卓越医学教育最终成效的评价者(方向10)。
(二)以GCSA2010共识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社会性评价
在GCSA2010出现之前,对于医学教育社会责任标准的应用评价主要在理念层次,而采用的标准也主要是诸如WFME2003这样的全球医学教育标准内的社会
责任标准内涵元素。但随着GCSA2010共识的形成,新的医学教育社会责任标准评价逐步偏重于包括投入、过程、产出和影响在内的多阶段过程评价,其内在具体元素应从GCSA2010所包含的10项基本原则和现有的医学教育标准中进行提炼和筛选。2010年会议后,Boelen和Woollard在投入、过程、产出和影响的经典分段式理论基础上率先提出了将CPU模式(C是概念化,P是成果,U是可行性)作为社会责任标准的评价框架。CPU模式中的三个具体概念虽然互相连接又互相依赖,但每个概念下的具体组成元素都围绕医疗卫生服务的标准化。“概念化”一级指标下的元素包括设计满足社会需求的标准化指标元素和系统需要使用的指标元素。“成果”一级指标涵盖学习和培训所需要掌握的大部分重要能力。“可行性”一级指标主要指院校应采取基本的主动行为以确保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对社会需求作出最佳回应,并且其内涵应优先考虑措施和要素的“可用”或“有用性”。此外,还需要强调能力、真实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三者的统一。
四、GCSA2010共识对我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
2011年12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提出准备组织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全球医学教育社会责任的新标准对我国即将起步的卓越医生教育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与服务社会需求紧密衔接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和服务医疗体制改革为目标,主动全面对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民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在改革试点计划项目前期,不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色,注重客观分析社会需求,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医学院校的服务社会功能,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服务社会责任层次的重点。在项目中期,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医疗卫生需求和高校的自身情况,在“计划”、“执行”、“影响”三个阶段分别从社会责任感、社会响应力和社会责任标准三个层面上有序展开并有所侧重,着力从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医疗卫生不同需求的能力,鼓励院校在培养计划中建立社会需求反馈机制,实现服务社会责任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责任分层标准并纳入现行医学教育标准
当前我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和《本科中医学教育标准》中有关社会责任标准的内容主要存在于毕业生等指标的内涵之中,缺乏对于社会责任标准的清晰表述。可以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在GCSA2010共识原则的基础上,围绕现阶段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这一核心目标,建立与医改大目标和具体目标相适应的医学院校社会责任分层标准,并将标准上升到国家教育认证层面。也就是说,将其纳入到目前普遍使用的国家层面医学教育标准,并同院校准确定位、内涵建设、优势特色等综合评价标准结合起来,贯穿医学教育质量标准的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重要环节。
篇4
关键词:医疗卫生事业;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医院的人事管理统计中,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医院人事管理的信息化是指以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为基础,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的整合管理水平,推动资源管理转型,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化已成大势所趋,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公共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必须与时俱进,在医院的人事管理统计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管理效率,减少相关的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共享。
一、医院人事管理统计中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医院人事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医院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建设相较于传统的管理方法,优势明显。在医院的人事管理之中,网络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整合医院的人力管理资源,提高资源管理效率,降低其管理的成本。医院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基于网络技术,对医院人事信息进行分类整合,极大地缩短了各级员工之间的反馈时间,使得员工之间的交流渠道愈发丰富,同时员工也最大限度地脱离了传统的上下级限制,可以跨部门传递自己的思想,从而使得决策具有全面性,更具客观性。医院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是一个必然趋势,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要求各行业紧随时代脚步。医院的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能够科学、全面地整合员工信息,充分开发资源,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同时还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健康发展。2.医院人事管理信息化加速推动人力资源管理转型医院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发展能够加速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升级。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实质上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方式,它实现了人事管理中的部分功能外包,通过虚拟系统来对人事管理进行有效的组织。人事管理的信息化使得管理更具互动性和即时性,整个管理过程更加开放,更加灵活。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实现了人事管理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同时推动了人事管理的转型与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人事管理的理念逐步得到完善发展,人事管理也逐渐成为医院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还使得医院中人力资源向着人力资本转变,极大地提高了人事管理统计所创造的价值与财富,让新型的人力管理得到更多的认可,提升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医院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逐步转型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被管理者能够更多的参与管理过程,形成了互动、多元管理的新局面,是人事管理的一大进步。3.医院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动态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医院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种新型的动态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医院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建设使管理过程更开放、灵活,有利于医院员工的动态发展,促进人员的流动发展,推动人事管理向着科学化、信息化发展。同时,信息化的建设促进了合理的人事管理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形成更加良好的团队合作与分工。人事管理的信息化通过对员工的动态追踪,对员工进行实时的分工与管理,同时人事管理的互动性、开放性、流动性增强,推动了人事管理的动态化建设。信息化推动动态化发展,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网络技术发展的成果。医院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建立动态化人事管理的关键。因此,促进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将信息技术融入管理中,整合管理信息,促进人事管理统计的动态化发展。
二、医院人事管理信息化的相关措施
1.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医院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我们建立一个专门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过程,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其基础工程。采用专门、专业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力资源,及时地对医院员工信息进行录入、分析、更新,突出管理的针对性与开放性,可以极大地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人事管理的成本。在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同时,建立个人化的信息电子档案,以方便对医院员工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提高人事管理的水平与效率,实现动态发展、开放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人事管理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大大地提高医院的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激发员工的参与、工作热情,同时还可以实现人事档案的在线应用,提高管理水平。在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中,也要结合现实需要,充分利用员工自身优势,实现个体功能的最大化,以达到人事管理的高效率。2.加大开发人事管理信息的开发力度与深度医院的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加大开发相关人事信息的力度与深度,不断完善人事资源的信息库,对员工的个人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完善与总结。在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还可以将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与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全方面、多层次的参考面。同时,加大人事管理信息的开发力度,还需要拓宽信息挖掘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对人事管理信息进行收集和深入开发。加大开发人力档案信息的开发力度,对信息进行深度的开发,进而还需要充分利用相关信息,实行统一的管理模式,将员工个人信息统一的分类、加工。总之,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就需要对人力资源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和挖掘,进而充分利用专门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深加工,从而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持,实现人事管理信息的互动性传输与交流,提高管理效率。3.加强档案信息的动态化管理,提升人力信息应用价值由于医院传统的人事管理方法缺乏灵活性,因此在人事管理的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我们加强医院人事档案信息的动态化管理,提升人力管理信息的应用价值。在人事管理的动态化管理中,需要结合现实的工作实际,不断完善人事管理的信息化管理体系,避免信息管理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信息的动态化管理需要明确职责,全面进行信息的采集与开发,促进员工与决策者的互动、交流,加强人力信息的流动性,实现医院相关员工的流动性发展。医院人事管理的动态化建设能够起到优化管理、更新信息化管理理念的积极作用。在人事管理之中,加快信息化、数字化的步伐,量化标准,对与不同的员工提供不同指标,有效调动医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热情,提高人力资源的实际价值。同时,将信息化的红利融入医院的人事管理之中,动态发展,也更有利于医院发展,甚至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结语综上所述,医院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医疗事业的一大进步。医疗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弥补了传统管理方法的不足与缺陷,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在医院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加速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信息的融合,使传统方法不断完善和进步。同时,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对其核心进行优化,进行各方面的统筹规划,规范资源利用管理。当然,医院人力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一个较长的过程,但一旦形成系统,将对医院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韩煜.加强医院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及有效措施[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28-29
篇5
关键词:医院;人性化;视觉系统;色调;服装
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264-01
一、医院内的色调和导向图标设计
关于医院的一些规划,建筑等主体部分都有了大概的定位以后,其内部的视觉系统就上升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视觉系统好比人的衣服装束。俗话说人配衣服马配鞍。我们所穿的衣服往往能和自己的长相相得益彰,直观的传达你给别人的感觉。视觉系统就是基于这一作用才显的至关重要。
我们当今医院的视觉系统大都还是按照传统观念来设计,比如医院的导向系统大多定位于一个绿色调,或许因为绿色可以代表生命,代表健康向上……但久而久之这一美好定义似乎已经被人所淡忘。然而绿色相对来说又是一个偏冷的色调。这样一个色调用在当今医院本来就冷漠无情的环境里只能加深病人对医院不好的印象。如图所示,假设一套暖色调的医院环境给会不会给病人更舒适一点的感觉呢?视觉系统包含的东西很多,要从关怀病人的角度出发把视觉系统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良好的融入医院这个大环境中去。
从医院的视觉导向设施来看,我们常见的导向图标大多是没有生命的,甚至可以说一般的医院内部几乎没有设计的成分介入。一些科室只是在上面挂一个简简单单的牌子,标明这是骨科,或是外科……而要创造人性化,体贴化的医院视觉环境,是任何一个视觉所触及到的细节都不能放过的。在这里以原研哉为梅田医院做的VI设计为例。梅田医院与一般的医院有些许不同,它是专属的儿科医院。这就更要求有一套人性化的设计方案,以体现对儿童的关爱。原研哉所设计的导向系统是用袜子一样的布套做的,图中所示导向图标呈现长圆形的外观,柔软的质感,配套的是温暖和煦的色调。不论是在视觉还是触觉上都给人极佳的效果。他的设计的出发点就是给病人温馨,关爱的感觉。因此这套医院的视觉导向系统也是设计史中上的佳作。我们在日后针对医院的设计中可以借鉴其设计思维方式,站在病人的角度构思,审视医院给人的视觉乃至心理感受。
二、医院服装设计
医院的服装也隶属于视觉系统的一部分。曾有人提出要更换医院整体白色为主的服装基调,但“白衣天使”的服装色调地位还是没有被撼动。不知不觉中也有很多医院的服装也悄悄发生了变化。现在很多护士穿的是粉红色的大褂,个人感觉略带粉色的护士服装虽然依然显得冷淡,但还是比整个白色的衣服好接受。然而,医生们所戴的口罩由以前的纯白色更换成了冷蓝色,是否有它的科学依据。如果不是必须的话,我觉得倒还不如换成暖色系的显得自然。一些冷冰冰的色调用在医院的视觉系统上给病人的感觉应该是医生这个职业比较阴冷薄情……以往的医生和护理人员都是穿白大褂,病人穿的是白底蓝色条纹的外套,这大概也是照搬了西方的医学服饰,以至于很多有过打针阴影的小孩子看见白大褂就怕的又哭又闹。人们心目中的白衣天使形象其实早已在对医院的恐惧与冷漠中消失殆尽。而最近几年流行的粉色或淡蓝色医护人员的服饰走的冷色调路线,可能在美感上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我觉得为了适合我们所构想的人性化的医院大环境,用暖色系列的颜色来代替以往的服装配色或许效果会比冷色系列的服饰效果好的多。同样道理,医院的墙壁,座椅,甚至器械等也可以选择一些温暖的色调。总之,要让通过这样一个手段使医院冷漠压抑的气氛转变为热情,温馨的气氛。
医院这一社会的特殊载体,只有认识到现状的不乐观才能采取一套真正适合自身的视觉环境模式。当然我通篇都是围绕视觉设计对医院的一些帮助,其实医院整体形象的衰败根源还是要追究到人身上的,如果医生,护士他她们能以一种良好的态度对待病人,那么病人自然会感受到医院带来的温暖。所以,设想一下,一类冷漠的群体在冷漠的环境里对待一群孱弱的群体,其传递给人的感受可想而知的不容乐观了。作为一项服务性质的机构,它有责任和义务调整对待病人的运作模式。医院在中国的成长不过短短百余年,一些人性化的东西似乎与其医疗技术的发展却产生了脱节。从来没有人说过医院必须按照现在的环境模式建设。相信把医院重新投入设计中去,总有一天会变成现实。充满人性化的视觉设计走进我们的医院也将是我们社会发展的一条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篇6
人事档案管理又是人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资源优势,更好地为医院选拔和使用人才,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1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
长期以来,人事档案一直作为组织人事部门的内部管理体系在运行,其真实性、可靠性由该组织的领导及其人事管理部门负责。出于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保密性等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在人事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方面,一直存在着过分强调保密的倾向,实行内向、封闭式管理。医院人事档案的管理也一样,只限于记载和保管。人事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
医院中从事人事档案管理的人员大多是非档案专业毕业和未经过正规档案专业培训的人员,对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了解较少。所以,在长期的管理中,很少考虑档案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只是将交上来的材料装入个人档案袋,每隔几年上级组织部门要求整理时临时抽调几个人装订一下。由于时间紧,根本无法保证档案整理的规范性,档案质量达不到要求,甚至业务技术档案和文书档案混装在人事档案中。
2 实现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社会化的必要性
在人才流动日趋频繁的当今社会,人们的知识观念在不断更新,职工本人也需要通过本人的人事档案了解自身情况,医院对人事档案的要求也大大提高,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才信息。
从信息管理的角度考虑,人事档案是各级组织部门考察、培养、使用和向外提供相关数据的原始依据。目前,人事档案的主要材料包括10类:(1)履历材料;(2)自传材料;(3)鉴定、考核、考察材料;(4)学历、学位、成绩、培训和专业技术情况的材料;(5)政审材料;(6)加入党团材料;(7)奖励材料;(8)干部违纪、政纪、国法等材料;(9)任免呈报表和工资、待遇的审批材料;(10)其他可供组织参考有保存价值的材料。这些材料基本上都是本人自己书写和组织部门在考察干部、入党、入团、增加工资和录用、任免、聘任、转业、离退休、退职办理手续中形成的原始材料。虽然很珍贵,但大多并不需要保密。如果将这些信息全面纳入到社会化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这些人事档案信息电子化,配备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从而代替传统档案管理手段,充分发挥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3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设想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和医疗卫生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将成为医院人事管理的主要手段。
3.1提高对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目的和意义的认识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应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为基础,通过深层次的开发人事档案的使用价值,如人才信息软件的开发,使人事信息资源共享,为医院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
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开发人力资源信息,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将收集到的人才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给用人科室,为临床、科研和教学服务。
3.2加强和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根据《档案法》、《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规定,制定《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条例》,完善查阅、转出、接收档案的措施,使人事档案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以此来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化。
3.3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有效利用人才资源
人事档案真实地记载和反映了一个人的经历、能力和品德等,因此是组织人事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依据,在各类人员的合理分配,人事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实行人事档案的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能更有效的利用医院的人力资源。
3.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长期以来,整个社会档案意识淡薄,个别领导也认为档案部门不是医院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因此,档案工作谁干都可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必须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前国家档案局局长王刚说过:“档案教育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础,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档案工作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必须优先发展档案教育,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使档案事业的发展,真正转到依靠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作为档案工作人员,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努力学习新理论、新业务、新技术,了解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具体内容,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有责任心,有敬业精神,甘为幕后英雄,专心搞好档案工作。(2)领导要重视。要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用发展的眼光加大对档案人员的关注和培养,以便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为档案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继续教育来不断更新知识,增强创新意识。(3)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择优录用,竞聘上岗,把真正优秀的档案专业人员选拔到档案管理的岗位上来,熟悉档案工作业务流程,尽快融入到工作中。(4)医院要将档案人员的培养纳入医院人才培养计划,关心他们的职称晋升和工作业绩,使他们的辛勤劳动得到公正回报。
3.5增强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手段
篇7
关键词:X射线;医务人员;职业危害;防护
考虑到X射线可能会对受检者的健康带来影响,x射线诊断仪一直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将对患者的健康影响降到了最低,正常的身体检查,基本上不会对患者带来负面的影响,但是长期从事X射线检查工作的医务人员却不同,由于工作需要他们总会经意或不经意的暴露在X射线中,长期、大量的辐射便成为了他们的职业危害,严重影响其自身健康。很多的医务人员在X射线诊断检查工作当中,不是对X射线的职业危害认识不足,就是嫌麻烦、贪方便没有采取足够有效的X射线防护措施,这不论是对于医务人员的自身健康来说,还是对X射线诊断检查工作的长远发展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
1 X射线职业危害
X射线会对人体带来损伤,当医务工作人员暴露在X射线环境中时,由于生物效应而导致细胞出现损伤,严重者甚至出现细胞死亡,与普通的人体损伤不同,X射线所带来的细胞损伤是具有累积性的,也就是说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体都暂时感觉不到异常反应,例如淋巴细胞相对增加、白细胞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等,但是当损伤到达一个临界点时,就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X射线其实是一种波长比较短的电磁波,具有非常大的能量,当它穿过物质时,与原子发生作用,在物质中可引起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各种效应。X射线一共有三种吸收形式:光电效应、"康普顿-吴有顺"效应、电子对效应,本文主要探讨前两种吸收形式。首先说电光吸收,就临床辅助检查的准确性来说,电光吸收关系着X线片的质量,是积极有益的,但是对受检者来说,电光吸收有着较大的危害,不过当前的X射线检测机已经将这种对患者的健康影响降到了最低。"康普顿-吴有顺" 吸收产生的散射线,向四周传播,到达前方的散射线使胶片产生灰雾,而到达侧面的散射线,就会对医务人员的健康带来损害,长期的损害累积便最终会导致医务人员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1]。
2 X射线防护措施
2.1基本防护技术 目前,要防护X射线所带来的人体健康影响,必须要遵守相关的防护技术原则,即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原则。所谓的距离防护其实就是拉开人体与X射线源之间的距离,以减少人体所受的辐射强度,其原理是因为X线辐射强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所以X射线源的距离越远,对人体的影响就越少。而屏蔽防护则是指采用原子序数较高的物质来对人体进行一层保护,使X射线被吸收,不进入人体或极少量的进入人体,从而减少X射线对人体的损害,例如铅便是一种常用的X射线防护物质。就X射线检查医务人员来讲,必须要在工作当中严格遵守各种规定,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定期监测射线工作者所接受的剂量,当需要进入到X射线所照射得到的环境中进行工作时,必须要佩戴X射线防护面罩、铅手套、铅帽、铅围脖、铅围裙等等一系列的含铅防护用具,并注意与X射线源之间的距离。
2.2利用X射线的衰减特性 虽然X射线在与人体的作用过程中产生光电吸收和"康普顿-吴有顺"吸收,对人体产生损害,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又完全可以利用X射线的衰减特性,将它既能达到我们诊断的目的,又能将它的有害的一面,降低到最小的限度[2]。
①光电吸收的发生几率与光子能量的三次方成反比,利用这一特性,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高千伏摄影技术。以减少光电吸收的发生几率,从而保护受检者;②物体所接受的X射线量与该物体到焦点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利用这一法则,在摄影中常用来调节X射线的量,即增加焦点到物体的距离,这样就可以使人体接受的X射线剂量相应的减少。
2.3加强X射线自我保护宣传教育 除一些操作性、技术性的防护措施以外,要减少X射线对医务人员所带来的职业危害与健康影响,还应当加强对他们的自我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医院的行政管理部门要格外重视X射线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问题,重视他们的健康情况,采取职业健康讲座、职业健康宣传以及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对X射线的健康危害认识,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职业的特性,并做好自我安全保护措施。同时,医院应当定时对X射线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检查,防止他们突然出现严重的X射线健康问题[3]。
3结论
X射线是一种现代的临床医疗工作辅助检查方式,具有非常高的诊断参考价值,但是它会对人体的健康带来影响。一代一代的X射线诊断仪的更新换代,将对患者的X射线影响降到了最低,但长期接触X射线的工作人员却依然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职业健康危害。且部分医务人员对X射线的危害认识不足,防护措施不到位,这更进一步加大了X射线对他们的职业危害,所以我们应当加强对X射线医务人员的健康防护措施研究与实践,提高他们对X射线的危害认识与防护意识,保障他们的职业健康。
参考文献:
[1]李丽红,钟华.医院X线的防护策略探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6):176-177.
篇8
关键词:教师人力资源 均衡发展 战略资源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073-02
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最早源于西方。纵观企业管理的全部历史,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总的趋势是管理的软化。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这一背景下兴起。中国改革开放后,对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的研究在理论上迅速与世界接轨,但在实践中还比较滞后。一个总的发展趋势便是更加注重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全面、科学的发展。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稀缺资源,而教师人力资源位列所有人力资源之首,为社会再造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后备力量,而超出诸如石油等其他资源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教师自身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将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均衡与科学的发展。
一、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意义
人力资源强国思想将人力资源理论与强国思想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自身资源与能力开发谋求和平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在我国这样一个后发展的人口大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的在于解决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将成为我国寻求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把我们巨大的人口资源优势变成人力资源优势需要一个踏踏实实的社会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得到真切的尊重,即实现“人本位”而不是“官本位”,这就需要政府作出痛苦的抉择,接受外部的批评,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由“官本位”转变为“人本位”。否则的话,目前大量的人才与资金外流的状况就不会改变。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不断增长,一些体育、影视等明星纷纷取得外国国籍,官员的家属与子弟的移民,所有这些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这些人并不看好中国的发展,怀疑它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人力资源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发展战略,对提升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是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怎样依靠人民、如何为了人民、如何由人民共享这些具体实施与操作层面的问题,必须有人来做详细的分解方案,扎扎实实地推进,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和口号。而这些都是要由人来做,由有知识、有才能、有道德的人来担此重任。所以,要给予这些人位置、待遇与发展的平等机遇,要有一种环境和制度,以保障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中国今天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名。人口巨大的中国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就是对世界的一个贡献,但是我们一直号称的和平崛起却使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出现与和平不协调的声音和行动。一方面,的多边化与国际化已经成为无法挽回的事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错失了很多机遇,这也说明我们在这方面人才的匮乏;另一方面,人才在泱泱大国没能有机会贡献自己的智慧,这是一种悲哀,其实我们有能力为人类和平发展提供创新模式。
人力资源强国思想将人力资源理论与强国思想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自身资源与能力开发谋求和平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在我国这样一个后发展的人口大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的在于解决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这是我国有别于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强国之路的重要特征。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将成为我国寻求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对社会的独特作用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作用是通过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综合作用来体现的。最初象牙塔式的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舞台的核心位置,高等教育日益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更加开放的大学校园难免受到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日益行政化的高校管理很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既有学生,又有教师。“官本位”依然会是主流的追求,学术权威往往会屈从于行政的权威。法国的狄德罗曾说过:“除去真理和美德,我们还能为什么所感到?”――那是一个单纯而美好的年代,大学是神圣的,曾寄托了多少圣洁的理想与期待。今天,当人们开始抱怨大学的世俗化的同时,也说明我们教师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大学作为先进的组织,其运行机制与文化氛围应该成为所有其他组织效仿的对象,这就是大学的文化引领与文明的选择与传承功能的发挥。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特别是19世纪洪堡创立柏林大学以来,教学、科研与服务构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社会职能,并至今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高等教育三大职能随着社会变革的需求在不断调整其内涵与外延。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质性的合作形成良性的互动,这已经为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所证实。比如,美国的硅谷就是以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教学(培训力量)、科研为依托形成了令世人瞩目的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一个增长点和加速器。而且,因此高校所形成和向社会传播的“文化生产力”氛围将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注入更深的底蕴。这些作用的充分发挥要依赖于教师人力资源的言传身教,教师对社会的贡献不单是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量化指标,而在于教师是如何把孩子们引领上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热爱生命、关心他人等拥有良好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幸福人生。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缓慢进行这样一个状态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知识的传播、道德的示范、创造力与心智的开启,所有这些美好的东西都是要由教师来完成的,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前提条件是要让教师在学校得到尊重,让知识在学校得到尊重,学术的事情由学术的专家来决定,而不是屈从于行政权力,改变目前高等教育过度的行政化倾向。
今天,我们慨叹社会发展了,很多人富了起来,有了大房子,有了车,一天忙忙碌碌,但是幸福感并没有随着财富的增长而增长。如今我们面对的是:宽阔的大街上车辆的愈来愈多,我们呼吸的空气越来越污浊;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或逃逸或者更加令人发指的行为;毒奶粉与地沟油,加上各种激素、化肥的蔬菜水果,哪里还有安全的东西,人们无处藏身;道德的沦丧、学位的贬值……所有这些,有人把它归结为教育的失败,这是不公平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体制背景下,教育承担不了这么多的职能,仅靠教育解决这些问题,就像我们把官员的廉政寄托在官员自身的道德品质上一样是不靠谱的。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在发挥人力资源本身作用的同时,他们是在育人,教师身上的任何瑕疵都会作用于学生的身上,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工作呢?教师人力资源不断地再造与重塑社会人力资源从而塑造民族的未来。同时,教师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她能引领社会的先进文化、选择与传承优秀的人类文明,从而区别于其他生产要素而为社会和谐与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收稿日期:2011-08-29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554181)
作者简介:郑立新,副院长,副教授,从事教育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天翔.激励机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
[2] 吴彩星,杜学元.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及意义的再认识[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3).
[3] 高书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意义[N].中国教育报,2010-03-13.
[4] 马俊杰,曾湘泉.大学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the colleges teacher human resources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ZHENG Li-xin 1,HAN Le-jiang 1,YANG Xu 2
(1.Internatioanl college,Jiamusi university,Jiamusi 154007,China;
2.Economy management college,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
篇9
关键词:用户需求 以人为本 接触点 服务设计
随着现代经济的逐步发展,健康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医院作为承载健康的载体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服务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虽然比起过往有很大的改善,但与国外重视服务和关注患者就诊体验的程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反观这些问题,不单是技术的不完善,更多是对用户需求的认知不足和对设计系统思考的缺失。
一、儿童医院候诊现状及发展趋势
儿童医院不同于综合性医院,既要考虑到患儿的身心特殊性,又要考虑陪护家长的行为需求,这对儿童医院的服务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候诊作为门诊流程中重要节点,更是面临诸多方面的考验。根据清华大学科学研究中心的《2010年中国医疗服务行业投资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儿童医院门诊医疗3098万次,预计2015年门诊将突破4000万次。快速增长的门诊需求,带来的是候诊环节的不堪重负,医患矛盾的频现,如何为患儿提供舒适高效的候诊服务,是所有儿童医院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笔者通过对无锡儿童医院输液候诊区实地调研后发现:儿童医院候诊服务方式缺乏效率,仍采用传统排队候诊的方式,候诊时间长、服务效率低,缺乏对用户的情感关注;服务种类单一,候诊中缺少答疑的服务,缺少对用户进行疾病预防的告知服务;候诊设施设计缺乏人性关怀,候诊设施缺少对患儿和陪护人员的系统考虑,虽满足了等候的功能性需求,但舒适度和情感角度的关注仍较欠缺;候诊缺乏体验感,候诊本是用户提供放松、休憩的场所。但在现实中却忽视了候诊用户的情感诉求,成为矛盾的多发场所。
反观国外儿童医院的候诊模式设计,始终将用户放需求放在首位,常融入HCD的设计理念。例如美国孟菲斯市的St Jude儿童研究医院,为缓解患儿候诊的恐惧心理,对候诊环境进行改造,营造丛林主题的候诊室,并在墙内建造水族箱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效果显著。这种新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面貌,提供了看诊的新视野。
二、以人为本理念对候诊的运用和分析
(一)HCD理念的引入和影响
HCD(Human-Centered Design)就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常被用于设计产品系统和服务系统,其目的是把人作为设计开发的中心。[2]从医疗设施和服务角度来说,“HCD理念”的设计原则要考虑到处于医院环境内“人”的因素。通过研究患者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取向,了解患者的真实需求。
美国的IDEO设计机构,通过设计类工具书《HUMAN CENTERED DESIGN TOOLKIT》简称HCD工具,通过DESIRABILITY、FEASIBLLITY、VIABILITY这三个层面逐步开展基于HCD理念的解决方案,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图1)
辛辛那提大学的LiveWell设计工作室就以HCD作为核心理念,专注为50岁以上的患者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解决方案。如通过工作室的调查研究发现Alzheimer(老年痴呆病)患者存在忘记吃药或吃错药的现象,以此为机会点提出MedMail的服务解决方案,邮寄一周所需药物,提醒辅助Alzheimer患者吃药治疗。(图2)
以人为本的理念适用于很多领域,国外很多儿童医院也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候诊区的服务设计当中。如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考虑患者的特殊性,在医院候诊环境中融入大量的公共设施和私密空间,为患者营造家的感觉。
对比国外,国内儿童医院还存在很大差距。随着国外先进理念的引入和影响,国内儿童医院对候诊服务进行了升级和设计,这些尝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儿候诊的压力,但常流于表面形式收效甚微。环境的不同、基础的差异是造成国外儿童医院候诊服务根植国内水土不服的原因。面对这种现状更需要采用以人为本的服务设计理念,从国内候诊的实际情况出发,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和行为习惯,为用户提供满意的候诊服务。
(二)候诊中服务接触点的引入和系统分析
服务接触点是互动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不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可见的产品行为互动或是不可见虚拟流程与服务。这些接触点不外乎是人、对象、环境和流程的组合。但基于不同的研究群体和目的,服务接触点的分类迥异。广义的界定接触点是指所有的沟通传达,涵盖在客户关系的生命周期中组织与客户间所有的人与物理性的互动(B r i g m a n ,2004)[3]。从服务的整体体验角度,英国国家议会定义接触点为组合服务整体体验的有形物或互动(Design council,2009)[4]。可见接触点是与用户关系的生命周期之所有沟通、互动与连结的整体。
以无锡儿童医院候诊服务为例,分析流程的接触点。通过实地调研将候诊流程提炼为六个接触点:进入候诊室-登记排队-获得输液号-等候-叫号-就诊,采取用户追踪的方式对每个接触点的用户行为进行观察并记录。对所获得的信息通过设计差别模型分析法(Design Failure Mode Analysis)检查儿童医院候诊中服务的失败点,发现候诊服务中的问题,排除不必要的服务干扰因素,评估各接触点中人和设施对系统的危险程度,构想解决方案(Poker-Yoke)来评估和改善原有的服务。以接触点为框架构建候诊服务流程蓝图,如图3所示。
通过服务流程失败点的分析,发现原有候诊服务存在以下问题:排队登记的服务方式问题;信息告知设施问题;服务窗口评价告知设施问题;候诊区休息设施问题;叫号信息告知设施问题;输液辅助设施问题。以上六个失败点,通过归纳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的问题:信息问题,服务流程问题和设施问题。需要通过设计的介入明确候诊服务系统的构建原则。
三、儿童医院候诊设施及服务系统的构建原则
通过笔者实地调研以及对流程接触点的分析,总结流程失败点和用户的需求,得出儿童医院候诊设施及服务系统可以从信息的设计、服务流程的设计、设施产品的设计三个角度入手构建,结合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目标人群的需求和特点,首先需要探讨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图4)
(一)以人为本原则
儿童医院候诊设施及服务系统中以人为本的构建原则是指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使用人群的行为习惯、生理心理习惯以及使用者的思维情感方式等。
以人为本原则可以体现在候诊中的方方面面。如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候诊中的信息设施,采用新的科技和技术,通过声音、动画图像、RFID无线射频技术以及VR虚拟显示技术等,对信息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为使用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享受更自由的候诊体验过程。通过先进的信息识别技术,对数字二维码的使用等方式解决插队、拥挤等候诊问题。新加坡的樟宜综合医院(CGH)通过将患者的信息保存在二维码中(QR Code)确保患者的就诊安全。通过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进行更快速的扫描。方便了医护工作者的同时,也提高了就诊的效率。
(二)情感关注原则
人是服务设计关注的核心,而情感是人的内在流露,候诊医疗服务设计必须要了解使用人群,获得使用者的真实情感。情感关注原则主要体现如下:
1.更多的情感关怀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年轻的父母常忙于工作,很多父母因为工作原因无法及时陪孩子去医院就诊,常把孩子交给上了年纪的老人。而老年人自身有很多机体功能已经退化,如老花眼、听力不清,行动蹒跚和四肢力量不足等。他们在陪同患儿就诊时,自身也需要医院方面的关怀,需要获得医院的尊重。哭闹是患儿发泄恐惧的常用方式,在就诊中很多家长采用恐吓和训斥的方式,禁止患儿哭闹,有效但对孩子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其更加惧怕就诊。患儿为此对医院产生了距离感和恐惧感,医院需要充满温暖和人性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地方。
2.更便捷的服务
研究调研表明,当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时,用户会感觉更加自信和愉悦。因此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候诊服务会使用户感受到更多的情感关怀。本文关注的是儿童医院候诊中的服务,在候诊中传统服务有很大的缺憾,效率差、未体现用户的情感关注,如信息标识不明确,误导用户延误就诊;缺少辅助如输液完毕使用的呼叫装置,患儿输液过程中需要移动的辅输液设备等。便捷的服务减少了就诊的等候时间,使患者减轻了就诊的思想负担,体验到更多人性化的服务。
除了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便捷服务外,新的信息技术也为儿童医院就诊提供了新的机遇。采用新技术提升服务质量的案例越来越多。如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梅奥诊所为病人提供远程中风监护服务,可为较小的地区和缺少医疗资源的农村提供方便快捷的中风医疗护理服务,以护理机器人为载体提高与患者的互动,注重患者的体验尝试融入患者的生活圈。
(三)简单舒适原则
简单舒适是指用户在使用设施产品或接受服务时,所采用的方式符合使用者的行为习惯,省略了繁冗的操作方法,简单明确。提供了高效的产品使用方法,获得舒适的、安心的情感体验。简单舒适原则符合儿童医院候诊中使用人群的基本需求,在设施产品的设计中要注重简洁的使用方式设计;在信息设计中要注重信息的表意明确,表达方式也要符合使用者的心理特点;在候诊的整个服务过程中,要保证服务的效率,确保服务流程的简单和易操作性。
简单舒适原则在候诊设施产品上主要体现在产品的造型、使用方式、色彩和质感等方面,突出给人的感受,注重用户的使用体验。用户的参与弥补了设施产品内部循环和外部循环的矛盾,通过简单的使用原则和舒适的使用体验,让用户感到情切,使用户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四)交互体验原则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核心是“人”。在儿童医院候诊设施及服务系统的构建中,用户是评价系统构建是否满意的核心,用户以接触的方式参与设施产品、环境氛围和服务流程的交互过程。以完全融入交互的过程,体验最真切的感受作为交互体验原则的最终目的。参与互动性设计原则有四个基本要素,包括人、行为、场景和支持场景的互动技术。参与互动性设计原则围绕着这四个基本要素展开[5]。
1.人―物的互动
现代医疗模式中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开始使用,在未来的发展中运用将更为广泛,传统以粘贴和悬挂在墙壁上的纸质标识逐渐被电子终端所取代。触摸屏及体感交互技术的出现对现代医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友善的界面和反馈改变了人和物(设施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技术和信息的整合提升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通过内置的多种娱乐方式缓解了人们就诊候诊的心理压力;通过更直观的方式使用户获得对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的知识。
2.人―人的互动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根据萨斯和荷伦德在《内科学成就》发表的《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中分为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和共同参与型。随着新医疗观念的介入,传统以技术主导的主被动型互动关系已近很难见到,更多的是采用医生和患者共同参与,以平等的观念和方式共同制定医疗方案,相互沟通,在融洽的关系中治疗疾病。
在候诊设施及服务系统的构建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指导和互助两个方面:指导是医务工作者为患儿提供专业的医疗救治,保证患儿的健康,为陪护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陪护知识辅助患儿进行康复治疗;互助是建立在双方相互信任平等的基础上,医患以朋友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递、情感经验的分享,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为用户提供除技术医疗以外的服务,以满意度和良好的体验为原则,更加注重用户的情感和情绪。
结语
通过以上四种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协作的构建原则,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参与下,整合国内儿童医院的优势资源,建立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儿童医院候诊服务系统,提高医院的就诊效率,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为新医疗模式提供案例参考。
注释
[1]彭瑞骢.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2,4(1):25.
[2] 罗仕鉴,朱上上.服务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50.
[3] Brigman, K. (2004). Defining Customer Touchpoints. Retrieved Mar. 24, 2010,http:///content/4508.imc.
篇10
关键词:医学院校 实验室 建设 管理
在医学院校教学中实验室所占比重达到三分之一,而实验教学的进行一定是要发生在实验室的。故实验室建设的好坏和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因为实际操作才是医学院校培养学生最终目的,而能够让学生在学校里理论联系实际的唯一场所。但是无论建设还是管理都无法离开实验室使用的主体人。因此只有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建设管理实验室。
一、目前医学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状况
实验室建设是要配合学科相关知识内容建设的一项需要通过日常积累的长期性工作。医学院校原本的实验室是以学科为基础建设单位,建设相对独立的实验室。而实验室的管理当然也是由学科带头人担当,事实证明,这种管理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和问题。
(一) 缺乏远见和全局观
原有的实验室建设管理模式,由于以科室为单位,仪器上报计划缺乏整合都是以自己科室的角度出发,所选设备档次偏低,缺乏先进设备和高精设备,影响实验室整体档次,无法把实验室建设和研究水平推上更高水平。此外,由于缺乏远见,导致在规划时把有限的资金分散投入,不但造成仪器设备使用率低、各学科实验室之间重复购买,建设的现象较多。由于资金有限也导致实验室设备能够承载的实验人数受限,工作效率不高,这些缺陷最终都体现出实验室建设重点不突出,科研条件不够完善。
(二) 忽视科研队伍的建设
实验室的管理内容包括实验室所属人力资源和财物的全面管理,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多年来,高校实验室在管理上已经形成重物轻人的模式,一味的注重仪器设备更新,忽视实验人员的操作技术和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实验室科研队伍一般由教师、专职科研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师和科研人员在高校所获得的重视远远超过实验技术人员所获得的重视。实验员在高校通常被列为教辅人员,在医疗单位被列为医技人员,待遇普遍偏低,从而导致实验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也容易造成人员流动频繁队伍不稳定。因此,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除了要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高学历研究人员外,还应积极培养实验员,在管理上积极改进让这些实验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提高起来。共同为既定的科研目标服务,打造具有凝聚力的科研团队,这也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点项目之一。
(三) 实验室开放程度不高,使用率低
在旧的管理模式下,医学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都是以各教研组为单位,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下单独建设。实验仪器购置后,安放在哪个实验室所有权就归哪个实验室,由实验室管理者无偿占有、无偿使用,谁都不愿与其他教研组协作和服务,没有一套完备的共享的机制,造成仪器利用效率低。这就造成了实验仪器的大量重复购置。
二、 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医学院校实验室除了承载着科研任务外,还是教学中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场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因此他的管理十分重要。这就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下让我们结合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具体分析,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 应具有协调能力从全局出发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在建设和管理上不能在只局限于自己学科上来进行建设管理。从所有学科的角度上出发来合理制定实验设备和仪器的采购,避免多学科都涉及的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以及分散购置。重复购置浪费学校资金,分散购置导致单一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数量有限可能造成教学和科研中无法满足学生或者科研人员的使用,利用率大打折扣。医学院中有很多学科都有交叉,这意味着部分实验项目是相同的,因此多个学科实验室负责人应从全局出发,协调配置可共同使用的仪器设备,将这些设备集中起来统一建设一个专门实验室,例如,药学院的常见的分析化学实验室,制剂分析实验室,药物合成等实验室都会使用到精密的分析天平,如每个实验室只配备几台这种昂贵的天平,当学生实验课和多个科研人员进行试验需要用到分析天平时,难免出现排队现象,这样大大的延长了试验时间。当把多个实验室的分析天平集中到一起建设一个分析天平室,由于设备集中数量大大增多,不但使分析天平课能够承载的学生数量,同时也减少了科研人员等待他人使用分析天平的几率。除此之外一些使用率比较低的实验设备且多个实验室需要时,通过协调无需多个实验室全部购买,只需单个实验室购买,多个实验室使用,既节省资源、资金又提高了仪器设备使用率。
(二) 管理上不应过于保守,加强科研人员的培养
管理上不能过于保守,应将实验室适当开放,不能因为担心设备损耗或者便于管理就在没有教学任务和规定的科研任务时,就将实验室关闭。还有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精密仪器越来越多,实验时需要学生和科研人员过硬的技术,而过硬的技术是要靠多次练习和操作才能磨练出来的。这都是需要实验室在一些业余时间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这是需要管理者有破除过去保守的思想。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为了顺应潮流,同时满足科研是需要部分自由空间来发挥的前提,实验室的建设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都需要管理者在思维和模式上进行改革,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实验室的功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兵.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