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资科学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资科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精妙的导入:
我讲的生字是小学语文课本。《南辕北辙》一文中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个故事的大概情况,让学生知道故事的缘由,并试图以“小故事,大道理”的方式,慢慢来让学生们总结出这个故事的道理,从而使学生明白其寓言的真谛。这样不但学生们识了字还懂得了道理。使学生乐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自主的学习
在这节识字课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自学,有句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会终生受益。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自学生字,让他们在宽松自在的小天地畅所欲言,发表见解,互相切磋,自学后学生汇报,让学生当“小老师”可以邀请小朋友一起读,并给予评价,甚至可以让同学们围绕这个生字的学习向这位“老师”提问。这样在口语交际时培养了学生说话的准确性,流利性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开放的学法
这节识字课中我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汉字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识记生字可以让学生自己创造识记方法,编字谜,编口诀。孩子们自己编的字谜也许粗糙了一点儿,幼稚了点儿,甚至在大人看来并不那么合乎情理,但是孩子们在编造字谜的过程中也对字反复地推敲研究了一番。当孩子们的思维进入了一种积极的状态中又何愁记不住这些生字呢?
四、快乐的巩固
在巩固练习时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棵知识的大树,树上结满了硕果,每个果子的后面都有一道开放式的问题,答对了就会得到相应的奖励,这样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五、愉快的写字
篇2
关键词:写字课;理论学习;练字;教师;教材
国家教育部历来重视中小学写字教育,曾多次关于加强中小学写字教育的文件和通知,虽然有一定的推动,但在很长时期内仍然发展缓慢,裹足不前。写作课仍然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一个学科,也是问题较多的一个学科。
那么写字教育如何在学生课程多,作业多,教附读物多,写字教材多,考试多,而学生写字课课时少,课余时间少,写字课教师严重匮乏等现状中提高开课率了,提高写字效率,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提高认识,分清写字课和书法课的差异,明确为什么要上写字课,明确写字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我想郭沫若先生早在1962年为《人民教育》杂志的题词中,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说:“培养中小学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的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只是我们都没读到,没加以重视。
写字的目的是为交流信息。重实用性,书法的目的是抒情和欣赏。重艺术性,写字要求准确,规范,美观,快捷,工整易识,俊秀流畅,具有求同性,其作用类似语言中的普通话。而书法讲含蓄,高雅,韵律生动,意境深邃,具有求异性,主观性。长期以来,很多人混淆了写字和书法,说起写字就认为是练书法,把写字课的目的仅看做是有多少学生在书法比赛中获奖,有多少学生通过了考级,目标在育奖上,而非在育人上,对于写字学习的理论和方法不重视,学生审美方法不正确,也不培养不重视基础,不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就完全违背了写字教育的初衷。
二、重视理论的教育,总结传授给学生规律性强的知识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汉字的历史也有几千年,且具有奇迹般的稳定性,大体的笔画和结构已经2000多年稳定不变。传承很多精辟的,规律性很强的理论。
笔者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结构在汉字的造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写好字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启功先生也是非常推崇结构,认为结体比用笔更重要,并且有很强的规律可循,他在《论诗绝句一百首》中说“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率,顿觉全牛骨隙宽。”传统书法理论中对结体的论述很多,一“八法”“三十六法”“七十二法”“八十四法”之论。讲的非常详尽、精辟。但由于所列名目较繁,对于启门、初学的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讲,识记上都有障碍,适用于有一定基础后,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地参考、消化和掌握。
后人从字形构图上将汉字结构分成‘独体字’和‘合体字’。又将‘合体字’归纳为‘左右’‘上下’‘左中右’‘上中下’‘全包围’‘半包围’六种类型结构,在从这六种类型结构中,找出其上下左右、宽窄高低等相互之间的‘搭配比例’的规律,按照其比例规律,进行书写,就简单了很多。对于小学生来讲,简单、易记、方便操作、效果良好。
三、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会科学的讲授
就笔者认为,写字课最关键的当属小学一、二年级,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在写字之前他们对汉字,就像一张白纸,一无所知,但也没有坏习惯,可塑性很强,课业量最少。从识字开始,就接触汉字的结构常识,也有助于学生识字、记意。但他们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且注意力也不能长时间集中,所以虽然知道了对于写字,结构是关键,美学知识是核心。但具体怎么教,怎么讲、俗话说“第一口奶是非常重要的”,关乎着他们对写字的认识和他们写字习惯的养成。
1.讲授时一定要结合汉字创造中的“人本位”观念,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故事化、顺口溜或口角化。艺术就一般意义,都是人创造的,围绕人的意志展开,都带有‘人本位’的观念,如唐欧阳修《八诀》中;“不可头重尾轻,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刘熙载《艺概、书概》中的“书着,如也,如其学、如其人、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讲的就是汉字的“人本位”。所以结合人体本身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对称、均衡、重心平稳。把有的理论故事化,通过讲故事让学生明白道理,如王羲之看鹅习字,孙过庭看樵夫过桥,理解写字结构的辑让关系,让学生明白如何理解结构安排上的和谐。有的理论很抽象,较难理解,编成顺口溜、口诀让学生记忆,如此不仅要求教师会理性分析,更重要的要有会用通俗易懂的童话般的、谈心式的语言表述,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
2.讲授、欣赏和评析结合,让学生认识这些理论。讲解的时候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准备与自己讲授内容相关的优秀、典型,有代表性的范字,让他们欣赏,让学生在讲授和欣赏中了解,明白老师展示的那些事美的,符合那些美学法则,那些是不美的,违背了那些结字规律、美学常识,明白汉字写成什么样是美的,要按什么样的法则写才能写好。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了解了这些结体规律、搭配比例,理解了形式美的一般法则,知道写出的字要分布匀称,要均衡和谐,重心平稳,相反,分布不匀称,不和谐,头重脚轻,字就不美观,不好看。那么,即便是把一个字今天写不好,明天、后天他会写好。写字课上没写好,语文课或数学课上就可以写好,学生实在写不好,引导学生去临帖,学习别人怎么安排结构的,怎么写的,这样促使学生自觉地去临帖,去探索、挖掘帖上的东西,明白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也得到培养、能力也得到提升。
3.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讲的内容不能多,练的字既要有代表性,又不能滥,一般练习作业不超过每字三遍,每种类型3~5字。
四、注重落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培养学生写字时都经过认、思、写、评判的四个阶段的良好习惯
1.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分析要写的字,这个字读什么,什么意思,属于老师讲的哪一种结构,应怎么安排结体,怎么体现匀称、均衡、和谐、重心平稳等美学理论。
2.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评价自己的字,找出没写好的原因,是比例不好,结体不匀称、不均衡,局部关系不和谐,还是重心不稳。
3.学会互动、探讨,在与同学、老师的互动、探讨中理解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写字,提高全体学生的写字水平。
篇3
(一)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象主要为6-12岁的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学习任务充满好奇,但我国现如今的教学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而是进行死板教学,单纯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而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试题训练,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近期,我国教育部门十分重视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针对型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要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数学科学,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活动
小学生具有好动的天性,教师应在学生学习中创建活动平台,使学生完全融入自然环境,通过自己的感官对知识进行新的认识。而我国的地域环境丰富多彩,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环境,使学生对自然资源进行细致了解,这有利于学生数学科学思维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自然资源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我国目前的教育没有将自然科学与数学教学知识紧密联系,仅仅注重数学理论知识的讲解,追求数学问题的答案,并没有使学生真正融入数学科学的环境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巧妙地为学生介绍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在一次小学数学考试中,通过一道试题的分析,一位教师发现学生现如今的学习出现了严重问题。题干中主要表达的是鸡和兔子的脚的个数的问题,看似一道非常简单的数学问题,这道题对数学的基本概念考察得非常浅显,而且在课堂上教师已经利用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训练,但学生竟然没有思路,无从下手。考试后,经过与学生沟通教师发现,有的学生竟然不知道兔子有几条腿,甚至有学生天真地问道:“为什么兔子有四条腿,而鸡有两条腿?”对于这一类生活性常识在,大城市的学生们并没有接触过,所以难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鸡和兔子远离了他们的生活。
(二)小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
对于上文提到的问题,教材的编写也有一定责任,教材对于自然中的动物均用插图展现出来,但插图多少带有漫画性质,难免会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出现偏差。而对于出生于现代城市的学生,他们平日接触的自然中的动物的机会少之又少。从我国发展的趋势来看,农村已经逐渐向城市发展,学生们上学路上的自然环境也逐渐被建筑物场景所替代,所以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接触也逐渐减少了。
三、小学数学自然科学教育教学措施
对于小学数学科学教育,教育部门决定严格按照国家的教学标准,结合自然科学的发展,充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教师创建学习空间
为了丰富学生的日常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建不同的学习空间,为学生进一步的探索提供机会。教师要总结、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科学问题,监督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对“图形面积的认识”“物体形态的观察”等知识的讲授,教师要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并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自然界存在的物体为学生展现生动的图片与影视,使学生在了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对数学知识进行更深层的认识。
(二)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拓展。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环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唤醒学生内心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渴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小学生思维灵活,教师要激发学生通过数学知识联想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自然资源观察情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我国自然资源进行全面了解。
四、结语
篇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程的开始,如果老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那么,下面的课自然能很好开展。自制教具就是一个激起学生兴趣的好教具,可以说自制教具是变抽象为形象,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非常愿意接受形象的事物。如果老师在导入阶段利用自制教具让学生观察,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一定能激起学生对下面学习内容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电磁铁》这一课时,拿着自己做好的电磁铁,先给学生演示了电磁铁吸铁的过程,学生立刻产生了兴趣。当我问:“大家想不想知道这里面的奥秘?”时,所有学生都非常希望学习这一课。
二、需要放大情景,让学生观察更直观时
科学课里有许多比较抽象或者比较难以观察的事物,需要我们利用自制教具来放大,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观察起来更具体、更直观。例如,我在教学“温度计的读法”时,由于温度计本身比较小,很难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拿着温度计,老师在讲台上讲,效果也不好。所以,我利用彩纸,做了一个温度计的模型,大小是8cm×60cm,这样,我在讲台上进行讲解与演示,学生就看得非常清晰,学习效果非常好。
三、在学生探究活动中
当课程内容比较简单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究,小组合作,得到问题的答案。比如,我在教学“淀粉遇碘酒变蓝”时,让学生用我给每组准备的淀粉和碘酒,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观察,得出结论。下面是研究利用碘酒,判断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学生用自己准备好的各种各样的食物等自制教具,自己进行实验验证。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都得到了正确的结论。
四、拓展学生知识面时
篇5
关键词:小学科学;自制教具;主动学习
1前言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参与。”[1]科学教师应当认识学生体验和参与的重要性,利用教具为学生搭建主动学习和实践参与的平台,让学生亲自体会动手制作教具的乐趣,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科学课。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科学教具,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教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师要通过开发现有教具、师生共同自制教具等,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利用自制教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重要前提,而利用教具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在具体教学中,借助教具可以达到三种境界:1)开展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2)利用教具融入游戏中设问,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3)利用教具对教学内容进行“武装”,让学生在游戏化情境中进行学习。如果能够创设如此情境,那么对于科学课堂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如在教学“声音”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相关的教具,因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准备了自制教具和乐器。然后将学生按照两人一组进行划分,每组中有一人演奏乐器,一人靠近乐器感受乐器的振动。之后让学生拿出尺子,尺子一端伸出桌面,其中一只手摁住尺子,另一只手轻轻拨动伸出桌面的尺子,感受尺子与桌面碰撞发出的声音。当学生动手实验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尺子为什么会发出声音?怎样才能让它们不发出声音?”学生经过思考之后纷纷回答:“是振动让尺子发出声音,如果不想让尺子发声,就不能产生振动。”通过学生的切身参与,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蕴含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通过自制教具突破科学教学难点因为年龄较小,认知和思维能力尚未成熟,所以小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难点。与传统说教式教学法相比,利用教具教学更具直观性和形象性,有助于降低教学难度,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抽象知识[2]。此外,针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动手的方式自制教具进行探究,以更好地领悟要点与难点,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空气在哪里”这一部分时,由于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因此这一部分的知识基本依靠教师的口语讲解,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知识本质。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一个能够让空气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验装置,让学生直接感受空气的真实存在。教师可以在传统实验装置上加装一根插入水中的导管,在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当导管打开后,学生会看到水沿着导管流进烧瓶中,而里面的空气被挤出来。这一神奇的现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接下来的课程也会听得更加入神,从而牢牢掌握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可以将书本上的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具体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在教学“小孔成像”时,大部分学生难以想象小孔成像的原理,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教具实施教学,突破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在探究小孔成像的实验中,需要准备的器材有遮光罩、一张带有三个不同直径小孔的白色卡纸、一块磨砂玻璃做的透镜、一根蜡烛。安装遮光罩之后,将玻璃插入遮光罩一端的凹槽中,再将卡纸插入另一端的槽中,这样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盒就安装完成了。把实验盒放在蜡烛的前方,将有小孔的一面对向蜡烛,让小孔与烛火中心保持在同一条水平线上,逐渐调整两者之间的距离,此时可以看到玻璃上呈现出烛火倒立的影像;之后继续调节至卡纸上最大的孔处,此时可以看到玻璃上呈现出烛火倒立的最大影像。
学生通过这一现象发现,小孔成像由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同时,教师应给学生讲解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然后分组实验,要求每个小组制作一个小孔成像的模型,通过自制实验器材和探究实验来获得全新的感悟,深入理解小孔成像原理的精髓。再如在教学“有趣的沉浮现象”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物体沉浮的原理,教师可以搜集32个跌打丸的空药壳,将班级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发4个空药壳,要求学生在4个药壳中分别装入少量的沙、装满沙、装满水、装满空气(实际上是空的)。实验之前,让学生用手掂量一下装有空气和装满沙的药壳的重量,然后将两个药壳放入水中,通过观察发现:轻的药壳浮在水面上,而重的药壳沉入水底。随后,分别将空的、装满水和装有少量沙的药壳放入水中,却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装有空气(空的)和少量沙的浮在水面上,而装满水的悬在水中。通过观察、分析、探究,学生最终得出结论:“沉浮物体的轻重应和同体积的水相比较,才符合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通过自制简单教具,不但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学生的喜爱与欢迎。利用自制教具培养创新能力自制教具是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眼、手、口、脑在一起统一协调,积极探究科学奥秘,充分挖掘大脑潜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3]。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原始教具为原型,自己在生活中选择适当的材料对教具进行创新制作。在创新制作过程中,不但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根据教学需求选择不同的材料,采用适当的制作方法,让科学知识更加完美地重现。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一课时,为了探究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问题,要求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寻找能够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物体。除了尺子以外,有的学生还找来橡皮筋,橡皮筋拉紧或松开时,其振动速度就会发生变化,而发出的声音也会随之改变;还有的学生拿来玩具鸟笛,通过推拉鸟笛上的铁丝来改变空气柱的长短,这样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后,他们会自主分析总结,并归纳出结论:较长、较松、较粗的物品振动较慢,所以发出的声音比较低沉;而较短、较紧、较细的物品振动速度较快,发生的声音也相对尖锐。由此可见,通过自制教具,学生可以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无限乐趣,并牢牢掌握科学知识。在模仿教师制作教具时,学生可以更为深刻地了解所学知识,而且可以运用自己的方法来改进教具,使其更符合认知规律和使用习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用教具拉近生活与科学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科学教学仪器逐渐磨损与老化,加上学校经费原因,不可能随时购买,仅仅依靠指定厂家的仪器实施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另外,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断发生改变,发现很多过去的教学器材无法完全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作相应教具,通过简单易操作的科学教具,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解决现有教具的不足问题。自制教具使用的材料大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制作教具,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知识。同时,教师应适时将生活中的常识与科学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观察科学现象,拉近生活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科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容易被不起眼的材料所吸引,他们会产生质疑:这样简单的材料可以被用于科学探究活动吗?随之而来的就是好奇心的迸发。教师顺利利用自制教具实施科学实验,会自然而然调动学生的动手欲望。通过自制教具,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并不是那么神秘,只要拥有一颗积极探究的心,就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解释很多科学现象。自制教具的材料一般来源于生活,而且设计过程中运用的知识大部分是学生之前就学过的,所以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因此,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科学教具,不但可以巩固学生之前所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应用能力。
3结语
利用自制教具,可以优化科学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需要,深入挖掘教具的最大价值,引导学生亲自经历课堂实践活动,在动手实践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最终达到高效目标。
作者:成先锋 单位:高青县田镇义和完全小学
参考文献
[1]李红.巧用自制教具激活科学教学[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9):98-99.
篇6
关键词:工科;学生自讲;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在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如何高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成为工科高校的新命题,传统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做笔记的教学模式因学生接受知识途径的多样化、参与程度低,而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教师备课任务繁重且内容每年重复,积极性不高,学生对知识的难点不能及时理解,容易滋生厌学情绪,而高水平网络课堂以学生参与度高、掌控度高等优点,更加剧这一趋势。
作为一所应用型工科院校教师,为适应教学改革的新方向,笔者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模块化划分及评价体系构建,进行了学生自讲式课堂教学的典型试验。
一、学生自讲式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1.学生自讲式课堂教学前提
自讲式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师主讲,学生深入参与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前对预讲内容进行全面掌握、设计并模块化;而对学生则要求其熟悉课本内容,并根据教师划分的模块确定课堂设计与疑难重点。对作为自讲式课堂教学模式最为关键的主体的教师提出以下要求。
(1)全面掌握,重点研读。教师应对所讲内容全面掌握,提出章节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等,并将自己收集的工程实例合理地融入课堂内容,增强学生接受知识的趣味性。
(2)合理模块化划分。教师应在全面掌握、重点研读的前提下,合理地将章节内容分为多个独立性较强而又相互关联的知识模块,工科高校教学内容一般是由基础知识加扩展、应用知识构成,这为学生自讲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主讲基础知识模块,学生主讲扩展模块,扩展模块应该划分得较为细致,甚至一部机器的结构、运动原理及应用过程可以作为独立的三个扩展模块,以增强学生知识的深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前将学生的课堂设计方案修改完毕并给出反馈意见。
2.自讲式课堂教学结构
学生自讲式课堂教学结构如图1所示,共分为三个部分:前提、内容与方式及评价体系,在完成学生自讲教学准备的前提下,对于工科高校课程,基础知识点关联较大,不宜划分为较多模块,一般划分为2~3个基础模块为宜,教师每次课讲解时间不宜超过一节课(一次课共2个课时),而工科课程教学内容一般较难理解,学生自讲前准备时间长,为了减少学生备课工作量,全面而深入地考查学生,扩展模块一般划分为5~6个子模块,每位学生负责一个子模块,时间8分钟左右,共1个课时。
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对学生自讲式教学表现、自讲课堂设计、其他同学评价及教师对自讲前讲授设计评价等多种途径了解课堂学习效果,总结相关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学生自讲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1.研究对象
笔者选取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采矿工程系刚进入专I课学习的本科三年级一个班学生作为典型试验对象,人数30人,耗时1个月。
2.研究方法
笔者在实验结束后对全部学生和参与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并与部分学生面谈,认真听取并记录了他们的感受。
3.研究实施
笔者就实验期间所要讲授的井巷工程课堂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以第六章锚杆支护内容为例,锚杆支护和喷射混凝土支护两个基础模块由笔者讲授,锚喷支护、锚网支护、锚索支护、锚注支护、支护施工设备介绍与应用、支护质量检测与方法6个扩展模块由6位学生讲授。教师在每次授课前,提前将要讲解内容的模块化划分结果告知学生,自讲学生的选择尽量每次都不一样,每次课堂教学结束,笔者、同行教师及其他同学依据评价体系对自讲学生每项任务完成度打分,对讲授质量高的同学给予表扬。
三、可行性分析
1.学生反馈
实验结束后,对学生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其对课堂讲授内容的掌握情况,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不及格四个等级,如图2所示,采用传统教师讲授,学生零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四个等级的比例分别为10%、20%、50%、20%;采用学生自讲式课堂教学模式后,四个等级所占比例分别为26.7%、43.3%、13.3%和16.7%,对课堂知识掌握优秀、良好的比例高达70%,高效课堂的目的初步达到。
同时,问卷调查显示,自评不及格学生的比例基本不变,为进一步完善学生自讲式课堂教学模式,与这部分同学进行访谈,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对学生自觉性要求高,学生自讲内容太深入,如学生不提前预习,甚至预习得不全面、深入,很难跟上课堂教学的节奏;
(2)模块划分不尽合理,有些扩展模块与基础模块互为前提,教师教授内容和学生自讲内容较为分裂,课堂知识链不完整。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及时请教同行资深教师,更为合理地进行模块化划分,后续课堂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自评不及格比例显著降低。
2.实施者感受
工科学校教师普遍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压力,而学生自讲式课堂教学模式能在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同时,减少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是一种高效的、一举两得的课堂教学模式。近一个月的典型课堂教学试验不但加深、拓宽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而且提高了他们的交流能力、演讲能力等综合素质。另外,学生自讲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促使教师不断地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激发了教师的教学兴趣。
学生自讲式课堂教学模式不但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提高其学习兴趣,加深其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而且能促使教师不断完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此种教学模式需要两个前提和一个基础。两个前提分别是教师合理地划分模块、自讲学生课前做好课堂设计,一个基础是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兴中.关注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全面素质[J].中国教育学刊,2014(6):70.
[2]郑西工.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现代阅读,2013(11):109..
篇7
一、科学利用教材资源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高中生物教材的编排与旧教材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表现在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六个特点、以新陈代谢为基础安排教材编写变为新教材的三大块: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赞叹生命之美丽以及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由单纯的教师教学工具转变成学生探究学习的资源和工具。新教材的这些变化和特点,要求我们自觉更新教材观和教学观,不能再将教材当成教条,切实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尊重教材但不僵化教材,科学利用教材资源,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加强对教材的系统研究,整体了解教材内容,明确本学科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我们要坚持系统论观点,自觉树立大教材观,在进入教学前,应首先了解高中生物课程三本必修教材和三本选修教材的内容:了解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各包含哪些知识,把握知识处理到什么程度;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是通过哪些具体的基本理论观点和主要概念作载体来支撑的;相关知识之间存在是怎样的内在理论逻辑结构等。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和定位每个具体教学内容。其次,要加强对新旧教材的对比研究,科学把握知识深度和广度,合理控制学量和难度。要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研究,来分析必修教材删减了哪些过于深难的内容、有哪些内容仅供学生自由选学。在开展必修课教学时,要严格按照“课标”要求,明确每个知识点应该把握的深度。其中,对于新教材中超越“课标”要求的辅助部分,可分层对待,即在保证全体学生学好“课标”规定的最基本的、共同的、统一要求的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适度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要超越学生的承受能力,以免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再次,要明确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学习要求,彰显生物学科的课程性质和功能。不能因为新课程的学科知识以生活为基础,不再以学科理论体系为主构建课程内容,就误以为新课程完全降低了或淡化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恰恰相反,新课程的理论知识突出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这一特点,恰恰体现了新课程的选择性、时代性,强调了基础性,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要求。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能重蹈传统教学的老路,一味强调知识的理论体系:就概念讲概念,就理论说理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有关原理观点,大搞题海战术,盲目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而要注重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共同探究、科学建构、深刻理解、准确运用基本理论知识。最后,要优化整合相关知识,使教学内容更符合生活、理论逻辑和学生实际。新课程下的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设计、优化整合,使整合后的内容更符合社会生活逻辑、理论知识逻辑和学生的思维实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充分挖掘学生资源
充分挖掘学生资源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即“一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价值,丰富教学过程,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共享共进,最终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挖掘学生资源,除了挖掘课前“预设的学生活动资源”,还要挖掘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课堂问题资源”。挖掘课前“预设的学生活动资源”,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由学生独立准备参与教学的活动,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使教学突破课堂的时空,得到有效的延伸。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学生之间的讨论、推理、争辩,以及学生对于课堂设问的解释、证明、回答等都蕴含着十分丰富可靠的教学信息,这就是“生成的课堂问题资源”。对于生成性资源,我们要善于捕捉,及时甄别,灵活对待:对学生对于文本生成的独特见解,可顺应学生的思维走向加以提升;对学生即兴闪现的智慧火花,应敏锐捕捉并予以适当鼓励;对学生出现的部分错误认识,应及时抓住契机,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促使其形成完善的知识构成。要想充分挖掘学生资源,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我们必须切实转变教学方式,自觉克服生物课教学说教式、成人化的倾向,不断提高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要真正将教学作为双边活动来看待,要围绕着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一课改的大方向,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发展的促进者,这是充分挖掘学生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充分挖掘学生资源,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了解整体学情,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努力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再次要进行充分的、开放的教学预设,多设置一些学生活动的空间,多设想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多设计几条解决问题的路径,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演绎出课堂的精彩。
三、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开发和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更加丰富和便捷,信息化资源进入课堂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贴近生活。我们教师通过网络收集信息、利用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都是开发并整合教学资源的活动。科学利用信息化资源,应该注意坚持六个原则:
1、积极开发原则。“课程标准”对教师开发教学资源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应适应新要求,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从网络中发现、收集、整理教学资源,利用计算机分门别类地建立教学资源库,为高质量地开展教学做好准备。
2、手段为内容服务原则。开发利用信息化资源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高效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应抓住根本,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对教学对象进行多维思考,对教学要素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发利用信息化资源,以较好地实现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统一,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3、科学性原则。信息化资源很丰富,其开发利用要认真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所选资源能科学地反映和印证理论,帮助学生感悟和建构知识。
4、简洁适度原则。开发信息化资源不在多而在精,数量繁多、蜻蜓点水,到头来浮光掠影,不仅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把握知识,反而会给学生造成视觉和思维疲劳。
5、艺术性原则。要注意课件的背景颜色与布局,文字的字体、位置和色彩以及图像、动画、录像的质量,使多媒体课件具有更高的欣赏价值。
篇8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和人们的交流,英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在世界各地的教育中,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它已经不再是多年前的“英语学科”了。现阶段下的英语学科有很多的家长甚至是老师把它看成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的地位在当今中国社会下已经超过了国语。家长逼着孩子们背单词、背课文等。看到孩子们痛苦不堪的表情与无奈的心情。有些时候我恨透了英语!可是英语是当今社会的通用语言。于是我想帮助孩子们如可摆脱困境,让英语成为他们爱学习的语言,喜欢说的话,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学科。我正在实施减负,提高学英语的兴趣,让小学生快乐的学习英语,实现在小学阶段真正的 “减负”。
二、“减负”离不开高效课堂教学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效的课堂自然是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减负目的呢?大家都知道英语学科是一门语言学科,英语课不像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那样层次清晰,条分缕析,由易而难,环环相扣。而是很注重层次的明确性和相对层次的模糊性为一体。常言道,有所失才有所得。所以英语课特别需要认真地讲清内容,明确课堂的重难点。这样老师讲起来才有所侧重,学生听起来才目标明确。例如,在课文教学中学生们是否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呢?这节课我只引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在活动中教学,练习加强针对性。我想如果这样处理,学生就不会对英语课无所适从了,把握每一节难点和重点,是删繁就简,是化整为零,更是教师去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想要达到高效课堂的这一个目标,就必须要从孩子的兴趣抓起,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
三、学习的动力是兴趣
新教材的课本里有许多色彩鲜艳的彩图,图文并茂,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唤起情感共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尽量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科学有效地利用教材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也可以对教材进行调整,删减等,以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式演示教学方法,能以形象生动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用英语表达的兴趣;采用实物创设情景进行表演,能让表演者如身临其境,学生们则全神贯注地听,提高外语的实用性;互问式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每个人都动口动脑【put 2 and 2 together(自己琢磨)】,通过问答发现错误共同纠正,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反映能力与应变能力。学完课文后采用复述法,复述时可通过图片,再现情景,这样既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强化了记忆,又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有些教师为了让孩子学好英语,让孩子记忆更多的词句,就让学生不停地背诵,十几遍几十遍的抄写默写,进行机械式的记忆和训练,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是增加学习负担的教学,不但不能够记忆的更深刻,反而丧失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学生越来越讨厌这样的学科和学习方法。
四、课程标准的把握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教材也是多孩子学习英如可提高兴趣进行编排的,提高兴趣随处可见,所以有了兴趣不怕孩子们有负担---也就是说达到了真正减负的目的。在人教新版《教材培训手册》中就有提到关注学生兴趣与心理发育特点这样的话语,《2011版英语新课程标准》再次强调了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强调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等。另外教材中对于减负和兴趣方面做了调整精简了部分学习内容,将原来的多元化教育内容融入到了知识目标中,使教学活动更突出实践性、综合性与智能性。这对于我们的兴趣教学有了极大的帮助。快乐轻松的课堂活动有助于形成小学生喜欢的课堂氛围。
五、教师是减负 增效的关键
“减负”“增效”实质意义上对老师提出了一个更高层面上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与教学活动质量,减负的重点在课堂,会上课的老师学生负担轻成绩好,这是简单的道理。教师教学能力不仅和教学质量挂上钩,而且和学生负担也挂上钩,教师是课改的参与者和实践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课改中,教师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升的过程,当今教师要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才能走向教学前沿。
1、英语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外语教学法》等理论便是这些规律的总结,体现,英语教师只有学好并掌握这些理论,才能形成鲜明的指导思想和实现正确决策。有些教师教书多年,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工作中却既难以创新,教学水平又上不了更高的层次,关键就在于缺乏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指导。
2、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是教师从事教学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只有吃透课标精神,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并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自觉的贯彻,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研究课标,只研究教材、教法,便很难实现教学目的。
篇9
小学生 自制教具 趣味性 演示
自制教具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改进教学方法自己制作的教具。自制的教具可能有的非常简陋甚至不美观,但是它却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从改革教学方法的角度看,它会比一般教具更有使用价值。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仪器配备目录》所列品种都是最基本的,不同层次的最低限度要求。很显然,光靠这些品种是不够的,还要由学校通过自制、自配的办法去补充、完善,否则很难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来制作教具,这样制作的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般都是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研究制作会对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好处。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通过教具的演示及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就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实验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其它教学方法所难以达到的。它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实验能再现人类探索的漫长历程,认识人类探索的途径、方法和结果。研究表明: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作为科学学科的探究更是如此。新课程的综合性和生活化、整体化、情景化的特点为老师专研教材教法、潜心实验教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只有用心探索,悉心教研,制作更多、更精良、更实用的教具,以弥补现有教材和教具的不足,才能体现新教材、新课程的优势。因此选择和运用好恰当的实验教具,就成为上好科学实验课的关键一环。我通过长期应用大量自制教具的教学实践,感觉到它在搞好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有着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自制教具一般具有取材容易、经济、可大量利用现代生活产生的废弃物,而且制作都比较简单、方便,有利于师生共同完成
这不仅容易做到人人动手实验,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动手能力及创造精神。例如:饮料瓶、易拉罐、吸管、小药瓶、泡沫塑料、塑料片等都是师生共同制作自制教具的常用材料。我们在“水的压力”一课中所研制的水的压力实验演示器,用的就是一些大饮料瓶,瓶盖、粗铁丝等,在“热胀冷缩”一课中用小药瓶配饮料管来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效果就很好,学生们人人都可以亲自实验。
二、让学生试着制作教具来切身感受到老师准备实验器材不容易,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
学生在准备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必然要细读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方法,必定细看教材,对课本有提前预习的准备,进而对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方法有深刻地认识,为上课做好实验作了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为做好实验作了铺垫。如《摆》一课要做一个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我看见学生很喜欢玩摆,他们拎着摆的摆线摆来摆去。我想何不让他们按照实验要求来摆呢?我在上课之前,就让学生按照课本要求去准备教具,要学生们按照实验要求自己制作一个摆,同时可以按课本上讲的方法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摆。课前检查,学生准备实验器材的完成情况很好,每个人都制作了一个摆,甚至有人摆出了道理,得出了结论:摆的速度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得越慢,摆线越短摆得越快。可见,学生在准备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已经迫不及待地做起了实验,而且会情不自禁地按照课本要求去做,在自主做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理解、消化实验的目的要求,无形之中养成了实验之前仔细研读实验要求与实验方法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理解实验的能力。
三、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极好手段,它对增强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果在实验课教学中加入一两个带有趣味性的实验,对于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是极其有利的,自制教具正好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它不用象正规教具那样“正规”,它完全可以不拘一格从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中寻找素材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这也是自然教师们经常采用的方法。例如,在“热胀冷缩”一课中的热喷泉实验,冷喷泉实验;“摩擦起电”一课中的听话的小飞机等。既有趣味性,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含有深刻的科学道理,可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这是怎么回事?为进一步研究开一个好头儿。
四、自制教具可缩短实验时间,在短时间内就能见到效果
世界上一般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是比较漫长的过程,我们在实验室条件下就是要千方百计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让学生们看到这个变化,进而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实验的时间较长,效果再不明显,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另外,只有缩短了每一项实验的时间,才有可能在4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验个数,加大教学密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篇10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生成性教学资源 运用策略
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品质培树,以及观念树立的前进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手段、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理念的运用,形成了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的教学经验。学生经过求知实践,问题解答、思维创新,获得了具有发展性、实用性的知识素养和学习策略。上述经验及策略,是课堂生成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运用,能够对有效教学的深入推进起到“助推”作用。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将学生探究实践,创新思维,以及自主反思等学习能力作为有效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的展示策略,培养学生探究实践的能力。
教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的高低,决定了教学活动效能的高低。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和锻炼,逐步形成和掌握了进行问题解答的方法。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可以借助于学生已有的探究实践经验和技能,提供学生进行自主解答问题的时机,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双重作用下,开展行之有效的问题探究解答活动。
如在“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问题课教学中,在解答问题“已知m∈R,直线l:mx-(m■+1)y=4m和圆C:x■+y■-8x+4y+16=0.(1)求直线l斜率的取值范围;(2)直线l能否将圆C分割成弧长的比值为1/2的两段圆弧?为什么?”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圆与直线位置关系”知识内容及形成的解题经验,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解答问题活动。学生在分析问题条件及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性质内容,对第一小题进行顺利解答,在解答第二小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求取圆心到直线的距离,通过假设方法,证明直线l与圆C相交,从而证得圆C截直线l所得的弦所对的圆心角小于2π/3,从而得出l不能将圆C分割成弧长的比值为1/2的两端弧结论。第二小题解题过程如下:
解:不能。
由(1)知l的方程为y=k(x-4),其中|k|≤1/2;
圆C的圆心为C(4,-2),半径r=2;
圆心C到直线l的距离d=■.
由|k|≤1/2,得d≥■>1,即d>r/2,若l与圆C相交,则圆C截直线l所得的弦所对的圆心角小于■,所以l不能将圆C分割成弧长的比值为■的两端弧。
上述解题过程中,教师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践的时机,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学生在利用已有解题经验经验解答问题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点拨,进一步“优化”了解答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有效促进了探究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理清学生独特想法的解释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释疑才能解惑”。学生在理解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过程中,在教师及其他学生的帮助下,知识素养逐步积累和丰富。虽然思考分析问题的途径和想法不够成熟,但表现得“标新立异”。初中数学教师在学生思考分析活动中,要提供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过程展示的时机,倾听学生分析问题的独特见解,帮助学生运用更加显而易见、简单易懂的数学语言进行呈现,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交流想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问题:如图所示,抛物线y=a(x+3)(x-1)与x轴相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右侧),过点A的直线交抛物线于另一点C,点C的坐标为(-2,6)。(1)求a的值及直线AC的函数关系式。(2)P是线段AC上一动点,过点P作y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点M,交x轴于点N,①求线段PM长度的最大值;②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M,使得CMP与APN相似?如果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点M的坐标(不必写解答过程);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在上述问题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对问题条件进行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意识到该问题是关于“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综合题,但学生对两者之间关系不能有清晰的理解和掌握。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向学生阐明两者之间的深刻关系。这样,学生在解答该问题案例时,通过思考分析,得出解答问题的步骤:“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AC的函数关系式;2.利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关系,设出P点的横坐标m,P在直线上,然后用横坐标m表示出P点的坐标,M与P的横坐标相同,且M在抛物线上,同样可用m表示出M点坐标,然后求出线段PM,最后根据PM长度的关系式判断m为何值时,线段最长。”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对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有了准确把握,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
三、引导学生自主反思的聚焦策略,培养学生反思辨析的能力。
自主反思能力是学生在阶段性的学习实践中所形成的学习能力。它是对学生学习活动表现,以及问题解答过程进行思考、辨析和改进的过程。反思能力的有效培养,能够对学生思维全面性和实效性的形成起到推进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已经形成的“自主反思”教学资源,设置学生易出现错误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解题经验,开展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活动,使学生在反思解题活动中思维更加全面、高效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