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实习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11 07:5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木工程实习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木工程实习工作计划

篇1

【关键词】设计施工;一体化;土木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国际上流行一种模式,该模式由单一承包商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施工,符合市场经济和工程自身客观规律,在国外得到广泛推广,这就是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

二、土木工程施工特点

固定性、流动性和多样性。固定性是指施工地点相对固定,一般在选定施工地点后,不会产生很大的变动; 流动性是指施工队伍的流动性和在同一工程上施工人员作业空间的流动; 多样性是指各种工程的不同,从建筑类型到施工设施和施工方法都有不同的特点。

三、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和工作程序技术面临的问题

我国实施设计施工一体化存在着管理政策不配套、市场运行环境和企业内部经营模式和技术力量不具备等障碍,所以,一体化进程得不到普遍推广。主要是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在勘验、施工的准入政策上,人为地将设计与施工分离,造成在实施过程中的政策壁垒,政府的主管部门隔离,限制了施工设计一体化的发展。

2、施工与招标的人为分离模式,影响了一体化运作,设置了发展的障碍,有些项目方由于利益和权利驱使,不愿采用一体化发包方式,人为地把项目分解发包。甚至是分段承包、制定承包,这些都影响着一体化的培育。

3、设计市场的短平快运作方式,使得设计初期和后期的设计质量和收费标准不合理,初期设计图纸不够深入,设计和施工方沟通较少,也影响一体化的进行。

4、社会普遍对施工与设计一体化认识不足,在相关的政策制定、学术研究和认可接受程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推行一体化的范围较小。

5、社会认知程度及工程发包操作模式的限制,使得很多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的公司从形式上变成了“皮包公司领导下的合作组”,基本上类似于临时拼凑的团体,与一体化的要求相距甚远。

6、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和施工技术人才,长期的独立发展模式,使得企业内部还不具备合作运行的管理制度以及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还不能从单一运行转向复合型运作模式。

7、国家在一体化运行的推广中缺乏相关鼓励政策。

8、相关企业的资质达不到一体化的标准要求,往往建筑施工企业中虽然也有勘验设计人员,但往往是水平低,达不到专业设计公司的技术水准,设计公司的施工单位又往往是挂靠的资质很低的施工企业,拼凑的合作公司在企业资信、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和资质等方面不能符合审批条件。

四、设计施工一体化主要方式

调查显示,我国建筑企业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主要采用以下两类方式。

1、EP的设计施工一体化方式这是大多数国内企业在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方式。不同的企业在实际应用这种方式的过程中,又有不同的做法。

第一种是由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联合总承包的方式。这是目前国内大型工程总承包普遍采用的方式。对工程初步设计以后进行招标,由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组成联合体进行施工图设计及工程施工总承包,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 第二种是企业签订总承包合同后,通过招标,确定分包商进行设计或施工,将工程其他部分分包出去,由设计和施工单位共同制定设计、施工方案的一体化建造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总承包企业既可以是勘察设计企业,也可以是建筑施工企业。

2、大企业内部通过项目组织进行一体化建造设计与施工分别招标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方式,主要由既有设计能力又有施工能力的大型集团公司实现。通过整合集团内部的资源,在设计和施工招标前,共同参与施工图设计。一方面,设计和施工企业充分合作,在设计中标后,施工投标时会有一定的优先,通过优化施工图设计,带动施工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设计和施工环节在招投标前就进行充分合作,能最大限度实现融合,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五、设计—施工一体化在项目整体运作中的优势及其发展前景

1、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施工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

任何项目的开展都有其制约因素,例如业主对项目建设周期的要求、对建筑成本的控制等。“设计一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因能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服务,比传统模式具有更多优势,既合理利用了社会资源又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强化了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分散了项目法人的风险,减轻了项目法人的工作量,克服了设计采购、施工等相互制约和脱节的矛盾,使这些环节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整体统筹安排,既节省了投资又提高了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对于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建设目标的实现起到保障和保证作用。

2、有利于业主建设项目目标的实现

传统的建设项目实施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分为策划和实施二个阶段,但往往由于前期策划的内容形成的设计任务书与完成的设计成果(施工图)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施工招标又是根据设计施工图来完成的,这导致了最终的项目完成内容与前期策划总是存在差异。“设计一施工”一体化总承包使得业主可以更明确地对总承包单位提出其具体的要求,比如其建筑的功能性、项目进度、成本控制等,由于总承包单位一揽子承担了设计、施工、安装、采购等一系列的工作,因此避免了以上工作阶段可能导致的偏差。

例如,某高端工业研发中心总承包项目,业主在方案设计之前向总包单位提供的设计要求文件中要求室外地坪采用白色地面,但总包单位在设计过程中按国内工业建筑常规做法把室外地坪设计成为沥青(黑色)地面,施工费用也按照黑色地面报价,但在重新核对业主提供的设计要求时,发现了该差错。如果按照传统设计与施工分开实施的生产组织模式,设计单位肯定会坚持其设计的可行性,而施工单位也会坚持其报价的依据,往往导致相互扯皮,责任不清,其结果对业主来说或由其自身来承担该偏差造成的损失,或默许其偏差的存在。而采取“设计一施工”一体化总承包管理模式,责任就很明确,总承包单位应根据业主的要求重新设计施工图纸,施工报价的差额也由总包单位自行承担,适时地纠正了建设过程中的偏差,确保了业主项目目标实施的一贯性。

3、有利于强化建设项目风险控制及转移

在传统工程建设中,业主比较注重和强调的是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其开始的节点往往是在施工图完成之后,即设计单位完成施工图设计之后。但“设计一施工”一体化总承包推进的节点一般从扩初设计开始直到工程项目竣工交钥匙,必然带来工程总承包企业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控制和理念的转变。因此,工程总承包不能理解为只是承包商受益,而关键是为社会整合资源,为业主节约投资。所以说,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已超出了设计单位机械的按业主要求设计和施工企业单纯的按图施工和设备安装的意义,“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带给承包商优化设计方案和加强施工技术创新的动力,也为业主和承包商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提供了利润空间,逐步成为业主和承包商相融合的综合载体。

4、有利于提高建设项目运作效率 实践证明,传统的建设生产模式日益显示出其勘察、设计、采购、施工各主要环节之间互相分割与脱节,建没周期长,效率低,投资效益差等缺点,既缺乏项目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又缺乏专门人才、经验和组织机构,因此无法积累经验或吸取教训,造成了建设项目的巨大浪费甚至无效投资。在“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的工程项目实施中,由于工程总承包单位涵盖了建设工程中设计、采购、施工、安装等环节,就如同一台高效整合的机器,减小了建设工程各环节运行中出现的机械磨损,在降低能源损耗的同时,可以更高效高速完成既定的任务。综上所述,推行“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建筑模式是未来中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建筑业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内功的锤炼,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上获得主动,争取更大的发展。

六、结束语

尽管当前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在我国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但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与国际市场联系也将越来越紧密,这种施工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必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篇2

1.1对实习单位严把关

习单位的确定以学生自行联系为主,学生联系好实习单位后,向学校申请,经过指导教师实地考察、系实习指导小组审定,若不合适,则调整到学校储存的实习单位.学校对实习单位的严格把关可以确保学生在那些有实力、信誉好、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得到锻炼的单位或企业实习.实习单位确定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书,明确三方权责,确保接收单位将学生尽量集中安排在技术难度大、施工技术水平高的施工现场实习、工作,以便使学生在实习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缓解了学校集中落实实习单位的压力。

1.2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端正学生实习态度

学校在学生赴工地实习前召开实习动员大会,邀请有丰富经验的实习指导老师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和全站仪使用培训,使学生认识到工程实习的重要性、树立实习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同时,实习指导老师对学生布置实习任务和要求,使学生了解在实习中所需达到的实习目标。

1.3采用学校老师及企业工程师双导师制

在实习前,学生根据专业方向和兴趣、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好工程实习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根据工程实习的要求和安排,制定详细的工程实习工作计划,并制定实习任务书下达给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实习进度和质量,对学生工程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指导学生在工程实习中搜集和整理资料,审核学生每周实习日志并指导学生制定工程实习报告的写作计划.学校定期组织指导老师汇报学生实习情况,进行总结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接收单位安排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干部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工地实习指导老师负责对学生在工地实习期间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日常考勤考核,全面负责安排学生的工作安排和业务指导,对学生严格管理,并与学校教师一起为学生制定出详细的实习计划,督促学生按照计划完成工程实习的各部分实习内容,实习结束后,工地实习指导老师针对学生工程实习全过程表现在实习情况评语表中写出具体准确的评语。

1.4定期检查实习材料

学校要求学生一周一次向指导老师上交实习日志,汇报自己的实习、工作情况,学校实习指导老师负责解答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通过每周的交流讨论,加深学生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认识.对不认真负责的学生,将与其家长、本人或工地联系以了解情况并提出要求,实习生连续二周出现该问题的,由指导教师去该生所在工地进行巡查.去学生所在工地巡查时,学生如有一次未能到场且不能提供合理原因,该生实习成绩将记为不合格.实习工作半年结束时,每个学生应写出不少于2万字的综合学习笔记包括参加专项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的有关总结报告、技术资料以及收获体会等。

1.5实习巡视抽查制度

实习期间,学校领导组织各指导老师奔赴各地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抽查,通过座谈会交流、上工地巡视等方式,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了解.实习巡视不仅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实习,而且可以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为以后的学生寻找实习单位打好基础。

1.6多方面的成绩评价体系

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工程实习为必修课程,实习结束后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成绩,并列入本人学籍档案,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重新补实习.实习成绩的评定由实习单位、学校进行共同评定.实习结束后,工地实习指导老师要对学生的实习、工作情况写出评语和评分等级(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回到学校后,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小组根据学生的实习日志与实习报告、工地实习指导老师与学校指导老师的评语、实习出勤表以及实习答辩情况进行成绩评定。

2取得的成效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平台建设;过程管理;评价体系;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S2016-0473(2017)02-0026-11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702004

[HT4ZDX]一、引言[HJ5mm][HT]

不创新,就灭亡。在2013年五四讲话中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创新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成为当代青年生存的必需品”。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党的十以来,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方向。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明确指出,要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2012年教育部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基础上正式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直接面向本科生实施,旨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倡导启发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为探索建立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新思路[2],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以来,许多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大量践活动,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总结。例如,秦添等[2]总结了华东理工大学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方面的经验。朱洪波等[3]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材料专业为例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学生自身发展的有益作用。杨芳等[4]介绍了中南大学在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中取得的成效。朱泓[5]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做法。郭莉等[6]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总结出“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面向需求”的活动原则,并通过加大奖励指导教师的力度来提高活动训练质量。

尽管上述研究在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建设经验以及具体支持措施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然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我国起步不久,经验积累略显不足,尚处于发现问题的阶段。另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一种综合性教学改革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例如,初铭畅等[7]对辽宁工业大学创新创业训练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了解程度存在较大差异,30.86%的学生是通过同学了解到的;15.71%的学生了解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途径是通过主办方网站,此外还有大约50%的学生对此并不了解。由此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尚未实现教学改革目标,尤其在项目管理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际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临时性、一次性的活动,具有鲜明的项目特征,例如独特性、目标性、生命周期性等。借鉴现代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统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可以取得良好成效。基于此,本文以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提出构建基于项目管理模式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实践体系。围绕质量、费用和进度三大控制目标,阐述以过程管理为主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途径和效果,以期为土木工程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二、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的必要性

(一)服务于创新型社会的时代需求

21 世纪的综合国力竞争,核心在于科技与人才的竞争。竞争的焦点聚集在创新上。我国提出要在2020年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另外有200多个快速发展的城市提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发展目标。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强调要掀起“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创新型社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调[8],“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宝贵的人才储备,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服务于创新型大学的内在需求

时代的发展赋予高校更高的使命与责任,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专业教育,而是应该通过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引导,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进而提升创新能力。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目标要实现从培养质量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向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转变。原中南大学党委书记李健教授曾提出建设创新型大学的理念[9],为高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创新型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服务于创新型市场的就业需求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人数不断扩大,相应地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从2006年的413万人陡增至2016年的770万人。然而,就业市场日趋饱和,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环境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取决于创新实践能力。一方面,提高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也是企业评价人才的重要指标,因此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大学生就业竞争的重要砝码。另一方面,随着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自主创业成为就业的另一条出路。创业市场呼唤创新人才。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大学生,是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提出的新要求。

三、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现状

自2012年教育部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来,得到部属和地方高校的积极响应。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量和参与范围达到空前规模。仅2016年,就有33054项获得批准立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27375项,创业训练项目3956项,创业实践项目1723项,立项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参与高校涉及116所部属高校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高校,参与学生数量高达115047人,国家财政拨款资助项目总经费5.928亿元。2012-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情况详见表1。

可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呈现出如下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一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得到国家、地方、高校和学生等各个层面的高度重视。该项目由学生自主申报,在学院、学校、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逐级审核后由教育部统一批准和组织实施,并由国家财政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无论是立项数量还是资助经费都充分反映了这一特点。二是高校和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积极性高,参与度高。由于该项目是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环节,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又有经费支持,因此得到高校和学生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青睐。近3年来,该项目每年参与高校接近1000所,参与学生高达10万人以上,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四、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织与实践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概况

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本科教学工程,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发展,大力弘扬“创新、创业、创优”三创精神,着力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启动以来,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高度重视,积极动员,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践活动。目前,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已经成为我院大学生创新业培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学院鼓励和支持学生和教师积极申报,建立了完备的“国家级、校级和院级”项目三维立体资助体系,充分调动了师生的参与热情。2012-2016年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有109项获得立项批准,其中国家级15项,校级62项,院级32项。具体立项情况详见图1所示。

纵观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织申报和实施过程,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一是项目覆盖面广。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主,同时涵盖交通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三个专业。二是师生受益面大。近年来,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数量稳步上升。2012-2016年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与学生人数超过500人,占全院学生数量的40%以上;指导教师数量超过100人次,占全院专业教师数量的35%以上。具体参与情况详见图2所示。三是取得成效显著。依托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1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另外,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已成为学院挑战杯项目遴选的主要来源。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存在的问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师生访谈、问卷调查和具体指导等方式,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另外,通过文献查阅分析,认为有些问题是个例,但大部分问题具有共性特征,譬如:第一,项目选题偏差。大学生创新创新训练选题途径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学生自选,二是教师给定。创新创业训练一般面向大二下学期的学生,由于现阶段他们对专业知识掌握不足,选题时容易出现盲目性。而教师给定的题目,往往存在科研性过强,难度系数偏大,使得学生产生胆怯心理,失去兴趣。第二,过程监控不力。项目批准立项后,一方面,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学生得不到及时指导。另一方面,学生没有处理好项目和学业之间的关系,在项目上付出的时间不足,另外项目成员分工责任不明晰。第三,重申请,轻完成。由于缺乏科研兴趣,以及获取荣誉的功利性,学生往往在项目申报时表现积极,而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动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导致出现中途放弃的现象。焦金琳等[10]对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武汉大学药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调查,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第四,课程体系不合理。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没有设置创新型试验和相关实践教学,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实践锻炼;课程体系中,没有安排创新创业有关通识课程,学生无法得到广义上的创新创业理念教育。第五,经费管理不健全。创新创业项目设有专项经费,经费要求由学校教务处和学生处负责管理,受学校财务制度监督。在经费使用上存在程序繁多、监管不力、与项目相关性认定不严、学生不通过指导教师直接使用等问题,经费使用混乱严重影响了项目按计划实施以及参与各方的积极性。第六,评价体系不完善。成果审核时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亦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对项目参与主体的评价不全面,评价手段过于单一;参与评价的专业教师和科技人员不足等。

针对上述问题,重新审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确定的立项原则[11]“兴趣驱动、自主试验、重在过程”,不难发现大部分问题与项目管理有关。究其原因是目标控制不明确,而且没有落实在过程管理中。另外,上述问题与项目管理中的质量、进度和费用三个核心方面息息相关。为此,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过程中,大胆借鉴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以目标控制为核心,以过程管理为主线,构建了基于项目管理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途径。

五、基于项目管理的创新训练模式

(一)加强平台建设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目牵动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不同主体,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多方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建设科学、规范、高效的多元化平台尤为重要。加强多元化平台建设,营造有利于目标实现的外部环境,为项目管理奠定基础。

组织管理平台。一是组织机构。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专家小组。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由专业系部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由学院教学办和团委组成,组长由学院教学办秘书担任,学院团委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学院教务员及辅导员、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主席团成员组成,共同负责师生动员、团队组建、立项评审等协调工作。专家小组以学院教授委员会成员为主,实行指导教师回避制度,具体负责项目评审与推荐工作。二是管理制度。实行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教务处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指导与监督工作;学院根据教务处有关规定,负责项目的组织申报、过程实施和协调配合等具体工作。学院在上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出台了《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创新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等。

实践训练平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新源于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将“自主试验”作为立项原则,就是强调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因此,搭建多维实践平台成为保障训练质量与效果的必要条件。第一,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学院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强调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成立了由实习基地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实践中心负责人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现了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第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充分利用校内试验条件的同时,积极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中心。学院确定了土木工程综合实验室向本科生创新试验全面开放、重点实验室有条件开放的指导思路,同时与河南省第五建设集团公司等签署了24个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了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第三,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努力营造立体化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加强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同时将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和慕课、微课等形式纳入建设内容,为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践活动创造便捷有利的学习条件。

信息交流平台。鉴于项目申报数量不断增加,参与学生动态变化等特点,传统管理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有必要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依托土木工程学院虚拟教学试验中心,努力搭建项目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精细化管理。加强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对管理人员而言,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服务水平;对指导教师而言,可拓宽沟通渠道,提供跟踪指导;对参与学生而言,可方便项目选题,有利于团队组建。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交流平台主要由以下功能模块组成:项目管理模块,涵盖申报、评审、立项、检查、结题等环节;成果管理模块,包括项目成果、展示、查询等;信息交流模块,面向项目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和参与学生;创新创业论坛,开放式交流模块。

(二)注重过程管理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原则中最关键的一条是“重在过程”。过程管理强调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收获,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环节。根据项目管理P(计划)-D(实施)-C(检查)-A(处置)循环法则,将最严格的过程管理贯穿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实现项目参与各方的利益最大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的主要流程,如图3所示。

计划阶段-P。这一阶段,强调项目策划的重要性,重点关注项目选题的可行性。在接到学校教务处申报通知后,首先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最大程度地调动指导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在项目团队组建上,鼓励学生跨年级、跨专业组建团队,充分发挥不同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以及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选题模式上,强调学生自主选题与导师推荐选题相结合,采取双向选择,注重项目的科学性、规范化与可行性。另外,重视企业参与,鼓励选题面向企业需求,突出实践创新。

实施阶段-D。该阶段是对项目执行力的检阅与考验,强调项目按计划进行。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启发与引领作用,强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念,指导教师应在在资料检索、试验方案、数据处理和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引导,而不是越俎代庖。充分调动项目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大锅饭,避免滥竽充数现象,做到人尽其才,尤其是项目负责人应有足够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另外,加强经费管理,完善预算支出,保证专款专用。加强指导教师在项目经费使用上的监督作用,简化和规范报账程序。

检查阶段-C。该阶段是全过程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项目质量、进度、费用等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严格开展中期检查,包括项目任务完成情况、遇到的困y和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等。认真检查各项原始记录,包括试验研究记录、小组讨论记录、师生交流记录以及经费使用记录等。根据检查结果,对工作不力、弄虚作假或因主观原因导致项目停滞不前或进展缓慢的,责令限期整改,必要时暂停经费使用,直至项目终止。对中途放弃的项目,参与学生记入诚信档案黑名单,不得再次申请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活动,指导教师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指导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处置阶段-A。该阶段是项目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验项目质量、进度、费用是否合理的重要过程[12],包括结题验收和反馈改进两个部分。结题验收时学生应提交项目结题报告、研究报告和结题材料等,其中结题材料包括科技论文、奖励、作品、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等形式,经指导教师和学院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后报教务处,由学校或学院组织专家进行验收,结题验收结束后项目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在此阶段,应认真组织结题验收答辩,由项目负责人汇报研究过程与项目成果,每位团队成员汇报个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的内容与收获。通过验收的项目,将对参与学生认定创新学分2 学分。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体系表见表2所示。验收评为优秀的项目, 符合免试推荐研究生条件的,将对参与学生予以优先推荐。另外,加强创新创业训练成果档案管理,纸质版成果材料由学院评估办存档,电子版成果由学院虚拟实验中心在信息交流平台存档。

(三)完善评价体系

全方位、多角度地合理评价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改进和完善项目管理体制。应在“倡导主动实践,重在研究过程的”的指导思想下,摒弃“结果至上”的传统评价体系,建立能够体现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要坚持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紧紧围绕项目质量、进度和费用进行项目效果评价,实行评价对象主体化、评价指标多元化和评价标准定量化。

评价对象主体化。学生是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参与主体,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评价机制。对于参与学生而言,要从创新意识、文献阅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科研素质锻炼以及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就业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升等两个层面,系统评价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收获。

评价指标多元化。建立完善的分类评价和分级评价体系,实行评价指标多元化。注重项目类型的差异性,例如理论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和基础研究型等项目,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有所区别和侧重。另外,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国家级、校级和院级之分,项目级别不同,资助力度不同,评价标准亦应有所不同。再者,可引入各类学科竞赛及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例如结构模型大赛、加筋土挡墙设计大赛等,作为辅助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定量化。为准确评价项目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应力求做到细化和量化。采用量化打分表的形式,在项目结题汇报、成果报告、成果质量、经费使用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并由评审专家组赋予相应的权重,建立加权评价体系。以此为基础,采用项目实施效果三级评价准,即优秀(≥90分)、合格(60~89分)、不合格(

(四)建立长效机制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应建立长效化运行机制,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

建立奖励激励机制。为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应建立长效奖励激励机制。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是创新主体,也是创新项目中最活跃的因素。坚持“兴趣驱动”的立项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对结题验收评为优秀的项目,除认定相应的创新学分外,还可颁发奖励证书并在评优、保研、奖学金评定时作为加分的重要依据。对指导教师而言: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后,给予相应的教学工作量,例如按指导两个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量计算,如果指导的项目被评为优秀,给予的工作量适当增加,并作为下一次指导项目资助等级和资助额度的基础业绩,也可申报学校的优秀教学成果奖,或作为职称晋升的加分指标。

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在长期教育与教学活动中积淀和形成并积极作用于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校风学风及相应的制度、物质和精神环境等各种文化要素的综合体。校园文化是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的土壤和根基。学校和学院应致力于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利用网站、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设学生创新创业专栏,形成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月、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展、创新创业论坛、名师名家讲座等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以自主创新、先进高尚的文化培育学生、塑造学生,使继承、创新、发展的理念扎根在每位学生思想里,形成“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

构建多渠道保障机制。在条件与资源保障方面,依托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和研究性实验室、教学实践基地,为训练活动提供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和实践平台。在经费支持保障方面,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训练活动,根据不同级别、不同研究内容,对立项项目给予相应的配套经费支持,并对经费实施专项管理和动态管理。在指导教师保障方面,建立多元化梯队,形成配置合理的“1+1+1”指导团队,即专业教师+企业人员+管理人员,拓宽指导教师层次结构。在组织体制保障方面,强化科技社团在项目管理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例如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另外,构建项目延伸与拓展机制。对于一些周期长、难度大的项目,一届做不完的,可以延伸到下一届接着做下去,并充分利用老带新的优势。例如,朱佳音老师指导的“中原地区传统生土民居的热响应特性及再生设计研究”团队,程晓琳同学从上一届小组成员到这一届项目负责人连续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六、结论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服务于创新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大学发展、创新型市场竞争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得到国家、地方、高校和学生等各个层面的高度重视,高校和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积极性高,参与度高。以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践为例,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项目选题偏差、过程监控不力、重申请轻完成、课程体系不合理、经费管理不健全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围绕质量、费用、进度三项控制,以目标管理为核心,以过程管理为主线,构建了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施途径并从加强平台建设、注重过程管理、完善评价体系和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 (2012-2-22)[2017-01-12].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49/201404/166881html.

[2]秦添,张正清,胡欣敏,等.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J]. 化工高等教育, 2016 (4):19-23,27.

[3]朱洪波,闫美珠,李晨, 等.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作用探讨-以土木工程材料类项目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 2014, 23 (2):99-102.

[4]罘迹韩雷,尹辉. 中南大学扎实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10): 33-35.

[5]朱泓. 大连理工大学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报告[J]. 中国大学教学, 2015(1): 75-78.

[6]郭莉,王菡,王栩楠. 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J]. 现代教育技术,2012( 6) :118 -121.

[7]初铭畅,李晓梅,高薇欣.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104-106.

[8].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EB/OL]. (2014-08-19)[2017-01-12].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8/19/c_126887271htm.

[9]李健.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创新型大学建设[J]. 现代大学教育, 2005(4): 1-3.

[10]焦金琳, 张郦, 余帆, 等.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J]. 西北医学教育, 2016(1): 10-12.

篇4

关键词: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38-03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兴起,国内众多海洋类高校纷纷开设更多海洋类专业,培养与海洋开发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一些与海洋相关的工程类专业,诸如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专业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传统归属农科的海洋类院校已扩展成为理、工、农多学科、多专业并存的高等学校。但是对于原有的一些普通、地方海洋类院校来说,其学校的原有特色与专业优势并非这些工科专业。如何保证这些新兴的海洋工程类专业高质量地发展,为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海洋类工科专业具有应用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实践能力培养有多种形式,其中,毕业设计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2]。本文以浙江某海洋类院校为研究对象,分析目前该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毕业设计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期望对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起到一定借鉴与参考作用。

一、毕业设计现状

目前,浙江某海洋类院校共有工科类专业约15个,涉及船舶、海洋工程、机械、电信、港航、土木、石化等相关行业。每年毕业班级约20个,共约930名学生。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进度安排由学校教务部门统一安排并进行工作布置。学校层面成立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成立院级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小组,制定详细的实施工作计划,保障对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管理与过程监控。通常在第七学期中段启动毕业设计,安排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师生互选,学生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题目一般由指导教师拟定分派给各个学生。学校教务部门规定每位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学生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8人,但由于师资力量短缺,对大多数工科专业教师来说,指导学生的人数在10~13人之间。学校无固定用于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场所,因此,对学生毕业设计进程的监督与检查只能靠指导教师自主掌握。从提高学生就业率考虑,在第八学期,各专业通常只安排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大多数专业的毕业实习采取分散实习方式,不统一组织,因此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基本很少接触到与本专业毕业设计有关的实习工种或内容。绝大多数学生在第八学期就已联系好就业企业或公司,并进入企业、公司进行工作实习,但可能工作实习的内容与正在做的毕业设计题目关联度不紧密。学生的毕业设计答辩时间通常安排在5月份上中旬,但整个毕业设计期间中,学生真正花在做毕业设计方面的时间少之又少。毕业答辩过程中安排有多轮次的答辩,为毕业设计完成差、答辩成绩差的学生提供多次答辩的机会。近些年来,全校很少有因为毕业设计答辩不合格而不能毕业或推迟毕业的学生。

二、目前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第一线的工作体会,总结出目前该校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教学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这是造成目前毕业设计环节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学方式依然普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虽然提倡教学模式的改革,但实际操作不多,许多教学改革的成果并没有落实、实施。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较严重的依赖心理,养成了“等、靠、要”的惰性心态。学生这种平时课程学习时养成的习惯在进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后,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指导老师不指出具体的毕业设计步骤或方法,大多数学生就会表现茫然,根本不知毕业设计工作如何下手,如何进展,不知自己下一步工作要做些什么,缺乏主动思考、主动设计的学习态度和专业素质。

2.指导教师与学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问题。一些指导教师自身对毕业设计工作就不重视,缺乏责任心。这种思潮也对学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部分指导教师的课题多为虚拟假设的课题,同一课题多届学生使用。教师把毕业设计看作是学生主体一方的任务,只管开题结尾,不管中间过程的跟踪指导,指导工作不到位。特别是指导教师中也存在“答辩不会不通过”的思想,学院缺乏对指导教师指导情况的有效监督机制与管理办法。而近几年基本没有学生因为毕业设计答辩不通过而不能毕业的现实,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无压力、对答辩无敬畏,采取随意应付,认为反正无论如何,最终都会通过答辩的态度。甚至有部分学生收集前几届的毕业论文,直接抄袭与剽窃。

3.学生过早准备考研、择业、实习带来的问题。一些上进的学生从三年级就开始准备考研,忙于学习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导致部分专业课学习不扎实,学习重心本就不在毕业设计工作,更加不会投入时间与精力,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进行。部分学生进入四年级后,忙于求职而精力不能全部投入校内学习,从而影响毕业设计工作正常推进。

4.指导教师与学生师生比不当的问题。学校教务部门规定每位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学生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8人,但现实是平均一名教师要指导10多名的毕业生。大多数指导教师同时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教师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受到限制,不能将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很好的传达给学生,更不能保质保量地进行过程管理,这样就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5.毕业设计场所欠缺的问题。受校内硬件条件制约,学生无专门从事毕业设计的固定场所。学生只能在自己寝室上网查资料、做图等。这样导致指导教师无法监管和跟踪指导。特别是学生在寝室中很难专心学习,大部分学生还是把时间浪费在上网、看新闻、玩游戏等方面。

三、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实践与创新

面对前述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表现出来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找出根源,加以解决。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搞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关键。笔者提出以下一些改革的实践措施。

1.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优化调整与教学模式的转变。目前的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注重课堂教学,对实践环节的实效性关注不够,对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不足。应当努力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加大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力度,既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传授,也要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态度,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理念。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拓宽知识面,着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对知识、问题的讲授,尽量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分析、查阅资料,最终解决问题。这样为学生日后自主进行毕业设计工作打下思想和能力基础。

2.毕业设计形式的多元化。目前的毕业设计基本都由指导教师以“命题式”的设计题型下达给学生。一方面,这些题目缺乏新意,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选题中无自,导致对毕业设计表现不积极。鉴于此,笔者以为,可以将毕业设计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涯。简言之,可以将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的学科竞赛、科技作品竞赛、设计竞赛等相关内容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学生在完成相关竞赛后,可以以其作品作为毕业设计成果。此外,目前该校多个二级学院都实行“学生科研助理”制度,相当一大批学生在二、三年级就参与到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可以在低年级时就为学生设定一个毕业设计题目,这样,通过2~3年的科研训练可以为其进行毕业设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毕业设计时间段的调整。可以考虑将毕业设计的时间段提前,即在学生第三学年末的生产实习开始之前,就启动毕业设计工作,完成师生互选和设计选题。这样,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入企业或公司实习。毕业设计答辩可安排在第七学期末进行,在规定的毕业设计时间段内,绝大多数学生都还在校内,方便指导教师督促学生进行设计工作。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对一些考研复习和找工作的学生,毕业设计前期投入精力不足,在第七学期末如不能完成设计工作,可以在3~4月份再安排一次答辩。解除学生的顾虑,使其能安心投入设计,不因时间紧而应付了事。

4.对指导教师的监督与激励机制。作为一所省属海洋类院校,目前该校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缺乏实际工程研究与实践的经验,因而在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方面往往“纸上谈兵”。同时,毕业设计对教师和学生都缺乏挑战和创新激励。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支持教师提高实践性教学水平,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参加相应的执业资格考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的提高。

5.将社会力量引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针对指导教师不足的现状,可以利用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和省级、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资源,安排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兼职指导教师。通过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基地,建设多个开放性、多学科交叉的实践教学实验室,接纳一定数量的学生从事毕业设计或其他实践创新训练,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在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之前,就对学生就业情况进行摸底,鼓励已经和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到就业单位做毕业设计(论文)。在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同时,可使学生受到正规的科技开发训练,提前完成由学生向企业科技人员的角色转换[3,4]。

6.强化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与控制,实行答辩淘汰制。毕业设计前期、中期、后期的检查与监督工作一定要落实到实处。学院层面一定要安排专人负责,确保了解每位学生的进度,并且不定期进行抽查,从而让学生消除侥幸心理。对于毕业设计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免除(部分)学费、免还贷款等奖励;对于毕业设计表现差的学生,一定要有惩罚措施,要让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有紧张感,绝对不能再延续“无所谓”的态度。学生以往普遍存在“答辩肯定会通过”的思想,导致出现“学生不急老师急”的现象。因此,在答辩阶段,坚决实行淘汰制度。若连续几年出现由于毕业设计不认真、不合格而延迟毕业或不能毕业的情况,学生才能对毕业设计重视起来,从而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其质量的好坏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海洋类院校的工科专业的办学历史较短,专业特色不显著,导致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存在较多问题。但笔者相信,只要转变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模式,抓好毕业设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一定能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舒赣平,卢瑞华,吴京,范圣刚,叶林,刘小萤.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2):105-112.

[2]马力,李杞超,陈立.工程类学生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110-112.

[3]王文红,葛仕恩.工学结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8,11(4):58-60.

[4]周梅,张晓帆,白金婷.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士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