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流动风险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金流动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广东粤电财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是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净壳收购原广东万家乐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组建的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管理。公司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金融和财务管理服务。2014年6月粤电财务公司进入国内大型财务公司行列。
一、粤电财务公司的资金流动性状况
(一)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粤电财务公司面对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的趋势、市场竞争的态势,结合集团的资金管理工作实际情况,需要不断提高集团内部成员单位的资金集中程度,支持集团公司的电力生产和项目建设。粤电财务公司根据粤电集团自身的实际情况、现有的网络技术条件及资金管理状况,借鉴其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的做法,采用“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即各成员单位所有资金收入,包括电费收入等全部进入其在当地银行开立的收入户,收入账户实行零余额管理,将所有资金收入及时上划至其在财务公司的收入户;各成员单位的资金支出,包括经营性、资本性等支出必须经其在财务公司的支出户并以成员单位的名义支付,成员单位在当地银行开立的支出户只用于除以上支出外的工资和日常需要等支出。
(二)资金集中和内部贷款情况
粤电财务公司自成立至今,资金的集中量不断增加,资金的集中率不断上升,资金量从2007年的108亿元逐年上升到2014年的114亿元;资金集中率从2007年的71%逐年上升到2014年的97%。粤电财务公司对集团内部单位发放的贷款数量逐年增加,贷款的平均余额从2007年的66亿元逐年上升到2014年的102亿元。
(三)经营现状及盈利水平
粤电财务公司成立以来,坚持审慎、合规、稳健经营,在监管部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结合集团公司管理特点和经营需求,不断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和精细化管理,在经营和管理上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截至2014年,公司资产总额150.90亿元;开业以来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5.79亿元,净利润11.45亿元,计提贷款损失准备2.51亿元。
二、粤电财务公司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期限存在结构性矛盾
粤电财务公司资金池存在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矛盾。粤电财务公司流动性供给主要是集团内部成员单位存款,具有明显的短期性,吸收存款中超过75%是期限非常短的活期存款或是7天时间的通知存款,只有部分单位办理了半年期限或三个月期限的定期存款;近三年,一年期限以下的成员单位的存款达到100%;由于集团公司下属的单位处于基本建设投资的高峰期,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基建前期投入所需资金均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作为保障,集团成员单位对于粤电财务公司中长期信贷的需求比较旺盛,造成资金运用以中长期贷款为主;近三年,一年期限的贷款占总贷款的82%,1-3年期限的贷款占总贷款的4.29%,3年以上期限的贷款占总贷款的13.61%;从粤电财务公司的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上看,连续三年的结构基本维持不变,粤电财务公司的资产运用和负债来源在期限上的矛盾十分突出,现金流入结构与现金流出结构不相吻合,容易导致粤电财务公司产生流动性风险。
(二)存款贷款的渠道受到限制
粤电财务公司存款资金来源主要是股东投入的资本20亿元、成员单位存放的资金,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存款主要是活期存款为主,近三年,集团内部十大存款单位的占总存款的74%~87%之间;
粤电财务公司的资金运用集中在集团内部成员单位,主要是发放成员单位短期贷款为主以及提供内部单位业务的票据贴现,近三年集团内部十大贷款的单位贷款额度占总贷款的70%~78%之间。
由于受制于集团公司资金集中和外部融资渠道的限制,资金池内的资金无法满足成员单位长期的资金需求,容易出现导致资金稳定性方面的风险;开展贷款业务的局限性,决定了业务收益的结构性单一,对贷款业务的依赖度较高导致资金使用风险比较集中。当公司面对中长期资金需求时,难于在现有的融资途径下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增加了公司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
(三)集团层面因素的影响
粤电财务公司由粤电集团控股,在体制上依附于粤电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来源于成员单位,财务公司集中成员单位资金的程度高低,与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政策、管理力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以成员单位为服务对象的资金运用,受到集团战略发展规划的影响非常深刻。粤电财务公司具有集团成员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双重属性,在行政上隶属于企业集团,在业务上执行金融政策;由于集团内部股东的价值观趋同一致,当股东价值导向与金融政策约束不相一致时,粤电财务公司的决策天平将向集团的战略规划、经营政策倾斜,不可避免的对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产生重大影响。
(四)欠缺处理流动性突发风险经验
粤电财务公司与其他财务公司一样,会受到集团公司以外的众多因素影响,如:存款准备金率持续调升、市场突然出现“钱荒”,而导致流动性紧张的情景;集团内部的资金计划安排、集中程度高低等因素也会导致财务公司出现流动性风险;月度、季度时点成员单位在银行与财务公司之间存款数量的平衡也将对财务公司的资金流动性产生冲击;对其他可能出项的情况,如:账户被冻结、成员单位紧急大额的集中支付、信息系统故障导致无法收付资金等事件,突然发生而导致的财务公司资金支付困难、流动性指标恶化等等,粤电财务公司在如何有效应对,欠缺处理资金流动性突发风险的经验。
三、粤电财务公司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维持流动性来源与运用的动态平衡
合理化解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期限结构性矛盾,需要在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中,要重视规范经营行为,尽量避免因短期盈利压力而把流动性绷得太紧,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单位存款在月末季末考核时点的大幅波动,避免过度利用同业业务追求过高杠杆率而导致风险放大,将资产、负债错配程度保持在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内,确保具有相对稳定的负债、与自身流动性风险水平相适应的流动性资产储备和有效的外部融资能力,保持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是否达到有效、合理的平衡,以防止资金流动性风险的出现。
(二)提高资金集中程度,扩宽外部融资渠道
粤电财务公司需要借助集团的行政措施强化对全资控股、分公司的资金管理,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千方百计地促进集团资金集中,控制成员单位在财务公司以外的存款额度;同时,为防止财务公司来源于集团内部单位存款的突发性减少,防止出现因此带来的突发性流动性风险,财务公司需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在事先准备融资方式、渠道,保持同业拆解渠道的畅通、有效运作,并根据资金需求随时支用;最后,财务公司要积极的争取人民银行的支持,开通向人行再贴现的业务渠道,熟悉相关的业务流程,以备满足财务公司资金流动性管理的紧急需要。
(三)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粤电财务公司设有董事会及其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公司经理层、监事会和内部稽核部门等机构,在公司规范运作、防范风险管理发挥了重大作用。在面对集团内部股东价值导向与金融政策约束不一致时,公司的决策天平将向集团战略规划、经营政策倾斜的状况,财务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引入优秀的外部机构投资者,优化财务公司股权结构,使法人治理机制更有效的发挥作用;同时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责范围增加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容,对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运作情况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保证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的有效执行;再者要强化公司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定期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监督,保障公司在合法、合规、效益的框架内规范运作。
篇2
摘 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流动性风险的含义及流动性风险损失的内容,其次分析流动性风险损失的计量方法,最后综合得出防范流动性风险所需要的资本金表达式。
关键词 流动性风险 风险损失 资本金计量
流动性风险在金融危机后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不论是各大金融机构还是各国监管部门,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流动性风险的识别与计量已经有了多种方法,比如流动性缺口管理方法,线形规划法、期限阶梯法和L-VAR法等,其中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的模型分析。但是关于流动性风险到底需要多少资本金,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或者模型,本文的研究就是要把流动性风险的监管要融入巴塞尔协议的资本金计量框架,得出流动性风险所需的资本金计量方法。
一、流动性风险的含义
流动性风险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对于银行自身来说,由于银行不能以合理成本融资或以合理价格出售资产,从而导致资金不足,无法满足自身业务发展需要会产生流动性风险;银行资金比较充足,在不能合理运用的情况下会产生流动性过剩,这样会导致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和利息成本的支出,也会造成流动性风险。对于银行外部,银行发生流动性不足时无法正常支付存款人和债权人的提款需要,这样银行就必须以高于合理成本的代价进行融资或者低价出售资产来获取短期资金。
二、流动性风险的损失
流动性风险的损失可以定义为在发生流动性风险时与没有流动性风险时比较,银行为此多付出的成本、代价和减少的盈利。可分为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
(一)预期损失
流动性不足时,银行无法满足客户贷款需要或者投资需要等业务发展时,银行必须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成本融资或者低于市场价格卖出资产,这样的损失可以记为|RmR0|*L1,其中Rm为市场价格融资时的利率,R为实际融资利率,L1为融资的数额。同理,在银行无法支付客户提款和偿还债务时,也用上述计算方法。银行出售资产时,把银行资产的市场价格与实际出售价格的差额记为损失,A*(R1-R2)。
流动性过剩时,使得银行支付利息而无法获得收益,损失可以记为L2*(r+i),其中L2流动性过剩的资金量,r为银行贷款平均利润率,i为银行平均利息率。
总之在分析流动性缺口时,在正缺口时采用L2,负缺口时采用L1。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规律,就是流动性风险的预期损失与流动性缺口成正比例关系,比例系数设为Re。
(二)非预期损失
非预期损失的处理可以借鉴信用风险非预期损失时使用的风险权重函数,在计算非预期损失时把非预期损失占流动性缺口的比率设为Ru,这个比率由中央银行或者其他监管部门来确定。即非预期损失也与流动性缺口成比例关系。
三、流动性风险的资本金计量
商业银行关于流动性风险的资本金需求,是为了弥补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但是在以下两种情况时,不需要考虑资本金需求。
1.在流动性缺口为正时,银行会产生损失,但是银行不必须提取资本金。
2.在银行流动性不足时,银行有一部分高质量的流动性资产可以及时变现,这一部分缺口通过高质量流动资产来弥补,银行不需要进行融资提取资本金。
A流动性缺口LG(Liquidity Gap):是指银行在一定时期内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即到期资产与到期负债的差额,在流动性不足时,银行就需要及时补充现金或者高流动性资产,即对资本金是否充足提出了要求。
B净流动性缺口NLG(Net Liquidity Gap):是指流动性缺口剔除银行自有的一些高质量流动性资产后所剩余的流动性不足的数额。此指标可以更加真实的反映银行流动性需求。
C流动性风险预期损失率:是一个比例系数Re,它的影响因素是实际融资与市场价格的差额、出售资产损失额和贷款盈利损失利息支出损失占流动性缺口数额的综合比率。而且一家银行在持续经营、不发生重大以外事件的情况下,应该在一个常数区间内,且变化幅度比较小,近似可以为常数。在计算流动性损失时,可以把正缺口的数额一起算进Re里,但在计算流动性风险资本金时,只需要计算流动性不足的综合损失率。
D非预期损失=流动性不足的缺口数额*Ru
在以上的分析后可以得出:LRWA流动性风险的风险加权资产=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净流动性缺口*流动性不足的预期损失率+流动性不足的缺口数额*非预期损失率= NLG×Re+LG×Ru
流动性风险所需要的资本金=LRWA×8%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在得出流动性风险的加权资产后,就可以把流动性风险也纳入到巴塞尔协议的资本金计量框架中去,可以得出:
银行所需要的资本金=0.08*(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操作风险加权资产+流动性风险加权资产)
资本金充足率=(资本-扣除项)/(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流动性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2.5倍的操作风险资本)
参考文献:
[1]季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衡量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篇3
【关键词】跨境资金;流动冲击;探讨
近年来国际资本流动大幅增长,已经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长期以来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使国际资本以各种方式流入境内,欧债危机后美元避险作用提升,汇差套利以及境外资金流动性趋紧等因素刺激了资本外流。2011年四季度以来,资金流向转为资本流出入更迭。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经济主体对汇率利率等价格信号日益敏感,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显著增强。
国际资本流动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提高本国金融体系活力、促进投资和综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等收益的同时,无序、大规模的跨境资金流出流入对我国的金融市场、货币政策乃至实体经济也带来了冲击。为将这种冲击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有必要构建一个系统的防范跨境资金流动冲击的机制。这种机制包括事前的预警和政策储备、事中的监测、事后的监管,同时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应促进人民币资产市场的国际化,建设资金的蓄水池,缓冲资本流动的冲击。
一、构建灵敏的跨境资金流动预警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看,事前的预警要比事后的监管更能够有效地应对跨境资金流动。建立国际收支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就是要及时把握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市场走势,判断国际收支和外汇收支风险状况,并对国际收支运行中的脆弱性和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出预警。逐利的国际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金,对各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从而引发资金在不同国家之间流动。这种资金流动不是无序的,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是基于对不同市场之间的价差、国际收支状况、经济发展状况和重大事件等因素进行比较后作出的。建立一个灵敏的跨境资金流动预警指标,综合反映国际间各种经济指标变化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模拟跨境资金流动的内在驱动力,对未来跨境资金净流动的方向和规模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就可以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准备,提高政策的前瞻性。
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的指标体系可以包括三大类指标,分别同步指标、预警指标和预警指数。同步指标指和国际收支状况同时发生变化的指标,着重反映外汇供求关系。预警指标指在国际收支状况发生变化前能够发出预警信号的指标,通过比较宏观经济、金融市场、跨境收支等不同方面的相关指标与同步指标的变动关系,利用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可以筛选出预警指标,例如人民币汇率预期、中外利率差等。预警指数综合衡量未来几个月后国际收支可能发生的失衡风险,将多个预警指标合成为个预警指数,预警指数以50为基准,偏离该基准表明未来将出现国际收支失衡风险,偏离幅度越大表明未来失衡风险越大。
二、储备有效应对资金冲击的政策措施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国际资本跨境流动日益复杂多变。我们既要做好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的准备,也要做好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出的准备,既要做好应对短期资本集中流出流入的准备,也要做好长期性资金集中流出的准备。为应对各种不同性质资金的冲击,外汇管理部门应事前进行充分的研究,准备好充足的政策储备,随时做好应对不同方向、期限、项目的资金流动的准备,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应对。可以利用情景分析法,设定不同的情景,模拟各种情景下的国际收支状况,并将采取哪些措施进行应对。
三、建立全方位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
监测是防范跨境资金冲击的中心环节,有效的监测体系一方面应能揭示资金流动的真实的情况,一方面应能侦测到它们的最新动向。当前,跨境资金流动变化周期缩短,呈现流出流入更迭状态,对跨境资金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汇局现有的业务系统较为分散,系统功能侧重某一项业务,信息“点”和“线”的特征比较强,割裂了交易主体各项信息的关联性,不利于发掘资金背后深层次的实体经济原因。企业是经济运行的主体,是众多信息的关联节点,相关信息可以被综合分析,产生出更多的信息。可以尝试建立以涉外经济单位为主体的全方位的跨境资金监测体系,作为分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的补充。该体系综合利用外汇局内部的金宏、直接投资、货物贸易、外汇账户和外债登记等系统,以及海关、商务和工商部门的相关业务信息,对各涉外经济主体的跨境资金流动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监测。
四、保持强有力的违规资金打压力度
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国家外汇管理局提出了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五个转变”,大力促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贸易投资的便利化方便了资金的流动,突出了事后监管的重要性,只有对外汇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才能震慑外汇违者主体,维护我国外汇金融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的作用。外汇局应加强资源整合和部门协作,持续保持打压违规资金的高压态势,加大对“热钱”等异常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和打击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地下钱庄等外汇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同时,应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跨境反洗钱中的作用,加强国际监管合作,打击违规资金。
五、发展国际化的人民币资产市场
金融“十二五”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放宽跨境资本流动限制,资本项目管制的逐步放开是未来改革的大趋势。随着资本流动的日益便利,一方面要提高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增强金融体系弹性,减小资本流动的冲击,另一方面要建立一个可以缓冲资本流动影响的蓄水池。国际化的人民币资产市场就可以起到这样一种功能,该市场规模足够大时,成为国际资本一个基本的配置市场,资金有进有出,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大进大出的局面。进出的资本经过蓄水池的缓冲,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将减缓。当然,资本项目管制的放开也是留有余地的,在跨境资本流动对国内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时,监管部门依然可以采取限制性措施,如对部分项目的可兑换予以管制或收取资本税等。
参考文献:
[1]陈学彬,余辰俊.中国国际资本流入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7(12)
[2]苏多永,张祖国.“四重套利”模型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J].财经科学,2010(8).
作者简介:
篇4
在经典的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国际资本流 动的原因在于跨时生产的比较优势(obstfeld and rogoff,1999),取决于即期和未来消 费偏好与两国实际利率的对比状况。由于发展中国家具有潜在的高经济增长率和实际利 率,但缺乏资本和技术要素,国际资本应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从国际收支账户 看,表现为发展中国家的经常账户的逆差和资本账户的顺差,这样的资本流动才有助于 全球经济增长和福利水平的提高。
但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常账户的逆差往往伴随着资本 账户的逆差和储备的流失,发生货币和金融危机。东亚金融危机后,东亚的发展中国家 在大幅度贬值和整顿国内金融结构的条件下,收窄了汇率波幅(baig,2001)以低估的汇 率保持经常账户的顺差,稳定资本和外汇市场,吸引资本的回流,增加国际储备,使经 济出现了稳定增长。
东亚国家的低汇率、高储备政策使东亚资本流动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变化,即东南亚国 家既是资本输入国,又是资本输出国,但其输出的是追求相对安全的资本,而输入的是 追求风险利润的资本。这一变化不但对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提出了挑战,也对国际货 币体系的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试图从发展中国家视角,对东亚金融危机后资本流动的风险转换特征进行解释。 为此,根据双重和利息平价理论,提出了风险补偿分析模型,认为低汇率、经常账 户顺差和高国际储备既造成福利损失,也有助于稳定货币信用,降低国家风险与风险贴 水,降低利率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我们把这一政策称为发展中国家的新重商主义,认 为这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对自身金融脆弱性的补偿或担保,是福利损失与宏 观经济稳定收益的均衡。我们对东亚资本流动的新趋势进行评估,认为这一政策的可行 性取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可持续性,以及发展中国家间的政 策博弈均衡。发展中国家应在改革微观金融结构,加强金融体系和宏观政策稳定性的基 础上,逐步放弃这种新重商主义政策。
二、东亚资本流动的风险转换特征
尽管理论界对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分析各有侧重,但资本流动被看作是危机发生的催化 剂(艾肯格林,2000)。危机前大规模资本流入使得实际汇率升值,削弱了各国的竞争力 ,进而导致经常账户持续逆差,而危机中资本的突然逆转加剧了危机的爆发,东亚金融 危机可以认为是投资者面临资产价格下跌和不健康的金融体系,突然撤资的结果。
从图1看,东亚净资本流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明显,危机前(1993—1997)大量的资本 流入,危机中(1997、1998)大量的资本外逃。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 泰国,1996年的资本流入和1997年的资本流出之间的总逆差达到850亿美元,约占这些 国家gdp总和的10%(梯若尔,2003)。危机后,资本的净流入呈逐步增加趋势,反映了国 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关系。从国际收支状况看,危机前的95—96年,除中国 和日本外,东亚有280.5亿美元的经常账户的逆差,从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大面积的赤字 到香港、印度尼西亚、韩国以及菲律宾的逆差。1999—2000年,经常账户却盈余880亿 美元。2001—2002年保持了同样的水平,加上中国和日本的经常账户盈余,东亚地区的 经常账户顺差超过2000亿美元(表1)。由于经常账户顺差,这个地区的一些国家已从净 国际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注:根据经济日报2004年2月13日消息,东亚国际储备已超 过2万亿美元。)
表1 东亚国家经常账户 单位:十亿美元
国家名称 1995—1996 1999—2000 2001—2002
日本 87.7 117.4 100.6
中国 4.4 20.8 26.4
中国台湾 8.3 8.6 21.8
新加坡 13.7 16.2 18.3
中国香港 -4.1 8.2 12.1
韩国 -15.8 18.4 7.2
马来西亚 -6.6 10.5 7.3
印度尼西亚 -7.0 6.9 7.1
泰国 -14.1 10.9 6.9
菲律宾 -3.0 8.2 4.4
东亚(除日本) -24.1 108.7 111.4
注:东亚(除日本)包括:中国、中国香港、印度、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 、中国台湾、泰国、印度尼西亚。
资料来源:bis,2003
从东亚资本流动的结构看,最大的变化在于以国际信贷为主导的资本流动结构转化为 三者相对平衡的结构。麦金农(2000)认为,东亚国家在危机前具有发展中国家货币“错 配”的典型特征,特别表现为借短贷长和借外币资本币上,这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 因。危机后,东亚各国在银行体系重构后,显然加强了对国际借贷的控制。图2显示, 危机前,三种类型的资本净流入都呈增长趋势,尤其是主要由对外借款所组成的其他投 资增加幅度更大,而在危机中这部分资本流出幅度也最大。随危机后经济的复苏,其他 投资在危机后有所恢复,但远低于危机前的水平。直接投资由于受“沉没成本”的影响 ,变动幅度相对较小,但总体上呈下降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组合投资在危机中波 动幅度较大,但远低于其它投资的变动,并且在危机后的1998—2000稳步上升。2000年 后组合投资的资本流出虽逐年增加,但组合投资流出的主要是储备性资产,私人的组合 投资总体上呈流入状态。东亚国家在这一结构变动中明显具有风险规避的倾向(麦金农 ,2000),而外国投资者的风险度有所提高。
四、发展中国家的新重商主义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我们将东亚国家这种低汇率、高储备政策称之为经济和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 的新重商主义政策,其既不同于视黄金储备为经济目标,以此扩张军力,开拓贸易疆界 的旧重商主义,也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对国内产业采取战略性保护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而是基于金融脆弱性的发展缓冲政策。这一政策既是对发展中国家“结构式”新重商 主义政策的修正,(注:“结构式”新重商主义是指以推动特定产业发展,并鼓励出口 的经济发展模式,日本和韩国等是这一发展模式的典型。对此,可参见krugman,1998。 )也是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以本国的福利损失为前提,为保持经济主权和金融稳定, 而不得不采取的次优选择,是对由发达国家制订的非对称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运行规 则的回应,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和道义上的正义性。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是 经济的增长,更是制度的演进过程,金融脆弱性问题将贯穿整个发展过程,因而也决定 了这一政策应在较长时间内实行。最后,这一政策适应于具有高储蓄传统,长期实行出 口导向政策的国家。在我们所观察的案例中,拉美国家由于国内的低储蓄传统而不能归 入这一模式。1997—2002年,拉美新兴国家的储备变动为0,而亚洲新兴国家的储备净 增4070亿美元(bis,2003)。
这一政策是否能得以实施,首先取决于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可承受性和可调节性。从 理论上看,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实体和虚拟经济中的比 较优势得到充分体现,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分工的调节者和跨国生产的组织者,一般制造 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是一个长期性的趋势。但要引导风险性资本的流入,发展中国家货 币和金融稳定是基础条件。因而,如果资本流动的风险转换机制能得以顺利运转,关键 货币国的逆差能通过安全资本的流入而得到弥补,自主性国际收支逆差并不会危及国际 货币体系的稳定,发展中国家的新重商主义将使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均能由此而受益。
但是,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信用本位体系,关键货币均实行浮动汇率制,货币稳定 取决于投资者的信任。一旦关键货币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超出一个阀值,就会引起资本的 非正常流动和汇率的大起大落。自1983—2000年,美国经常项目连续8年出现巨额逆差 ,2002年已达到gdp的5%,几乎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总储蓄的10%。美国净国际债务头寸已 经上升到接近2万亿美元,几乎是2001年末出口的两倍(bis,2003)。如果说东亚危机前 后,美国经济正处于高增长期,东亚的出口有助弥补其供求缺口,稳定物价,避免货币 政策收缩。而当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外部不均衡日益严重时,美元的大幅度贬值就是不 可避免的,全球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就不得不进行大调整。由于东亚国家的汇率体制普 遍与美元挂钩,美元贬值难以对东亚国家发生作用,而其他发达国家的贬值冲击就增强 ,要求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和改变汇率机制的压力就将增大。同样,由于美元大幅度贬 值,直接影响到发展中国家储备资产的安全,有可能导致对美元信任的崩溃,引起国际 经济的大动荡。
这一政策是否能得以实施,还取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相对地位的 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后,根据imf的汇率制度确定原则,各国均有权自主选择汇率体 制。自上世纪70年代至世纪末,imf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均没有对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 和汇率水平的过多干预,东亚国家普遍采取低估汇率的出口导向政策带动了经济增长。 在东南亚经济危机发生前后,发展中国家贬值被普遍认为是必须采取的措施,中国的汇 率稳定政策受到了国际赞誉。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对国际经济的影响日益增 大,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货币和汇率制度等的压力就将增强。随着大量发展中国家被 卷入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过程,新重商主义将增大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节的压力。由于中 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对中国贸易和汇率政策的责难和压力就 会不断增大。因而,就发展中国家的大国而言,关键是要掌握实施这一政策的度,使这 一政策既能有效稳定货币和金融,又能保持全球国际收支的相对平衡。从这一政策要求 看,汇率制度应是相对稳定,又可调节的。
这一政策的实施还有赖于发展中国家间的汇率合作。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主 要是产业间贸易,基于巨大的工资差异,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一定程度的汇 率低估并不会对发达国家经常账户的平衡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发展中国家间为了获得 发达国家市场而形成的竞争性贬值则会导致“囚徒困境”式的非合作博弈解,既有可能 造成更大的福利损失,又会使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调节困难,导致全球国际收支的不平 衡。东亚国家在危机后普遍实行了大幅度贬值,而中国承担了不贬值的义务,出现了中 国对东亚国家逆差,而对美国产生巨额顺差的状况(表3),使中国在东亚国家汇率结构 中处于两难境地。如果人民币升值,对改善美国的经常账户并无实质性的帮助,只会起 到提高美国进口价格,增加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的作用,产生替代效应。如果不升值,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将日益增多,政治和经济压力不断加强。因而,建立区域 经济联盟,加强发展中国家间的货币和汇率合作,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减少发展 中国家的福利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政策的实施还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冲销能力。从宏观调节的角度看, 顺差和高储备较逆差和低储备更具稳定性和可调节性,但低汇率和高储备又有典型的货 币扩张倾向。如发展中国家能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由储备转化的货币供应就能与经济 扩张所需的货币需求相适应,实现内外部经济的均衡。但在经济增长减缓或投机性资本 大量流入的条件下,储备增长的通胀效应就取决一国的冲销能力。一般而言,经济规模 越大,资本市场越具有广度和深度,冲销的能力和效率就越强。因而,国内资本市场的 建设和发展也是实施这一政策的基础条件。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的有点类似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里芬悖论。美国要保持 其国际货币本位和国际金融风险中介的地位,必须要以其国际投资地位为基础,保证其 经常账户的平衡和对美元的信心。但是,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金融的脆弱性又要求 其低估汇率,获得金融稳定所需的储备,而这一储备又必须从关键货币国获得。由于上 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长期高增长,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欧盟经济结构调节困难 ,国际多元货币本位体系中美元的地位更加强大,美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单边主义更推 动了这一趋势。但随着美国财政赤字日益增大,消费持续超过储蓄,经常账户出现巨额 逆差,净债务国地位的不断加深,对美元的信心开始动摇,巨大的调整就不可避免。应 该看到,当前的美元问题,首先是美国国内经济政策的失误,而外交上的单边主义加剧 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失衡。因而,解决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矛盾首先是美国调整国内政策, 由单边主义转向多边主义,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而不是把调节的责任强加到发展 中国家身上。
当然,发展中国家的新重商主义政策也具有暂存性和可调性,应随着金融微观结构和 金融市场的完善,逐步改善汇率形成机制,提高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效率,促进区域 内投资和内需,减少经常账户顺差,稳定储备水平,转向平衡发展的政策。
【参考文献】:
[1]艾肯格林,《迈向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亚洲金融危机后的思考》,北京:北京出版 社,2000年。
[2]布伦纳:《繁荣与泡沫》,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3]陈志昂等:《东南亚各国汇率制度选择的内在困境》,《亚太经济》2003年第3期 。
[4]麦金农:《东亚美元本位、浮动恐惧和原罪》,《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3 期。
[5]斯蒂格利茨:《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现状与展望》,吴敬链编:《比较》第一期,北 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
[6]世界银行:《东亚的复苏与超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7]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展望与发展中国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
[8]梯若尔:《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 03年。
[9]李@①:《国家金融风险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10]augusto,de la torre,eduardo levy yeyati and sergio l.schmukler,“financial globalization:unequal blessings”,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oct,200 2.
[11]baig,taimur,“characterizing exchange rate regimes in post-crisis east asia”,imf working paper,june,2001.
[12]bis quarterly review,“capital flows in east asia since 1997 crisis”,june,2003.
[13]bis,《73rd annual report》,2003.
[14]maurice obstfeld and alan taylor,“globalization and capital markets”, nber working paper,march,2002.
[15]obstfeld and rogoff,“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macroecomomics”,the mit press,1999.
风险转换是东亚资本流动中最重要的特征,即东亚国家购买高质量美国、欧盟和日本 政府以及机构的证券,而出售实物资产、股权、中低质量的债券(bis,2003)。东亚资 本流出入不仅体现在风险的不对称性,而且涉及不同的投资对象。流入到东亚的资本一 般是投资私有部门的私人资产,而东亚资本输出的主体是政府和银行。由于国际收支的 顺差和稳定汇率的需要,东亚累积的官方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全球储备总额的50%(表 2)。在汇率低估的条件下,东亚的政府和银行不得不大量吸收外汇,并将其投资于发达 国家的安全性金融资产。东亚对外流出资本的主要对象是美国,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金 融市场实际上已成为东亚经济的中介银行,即吸入低成本资金,流出风险性资本,从中 获取差价。1997—2002年间,东亚借款者发行的美元或欧元债券,其平均利差超过美国 国库券和其他政府基准债券233个基点。印度尼西亚或者韩国银行发行的以美元面值的 次级债券的收益率超过储备投资者所获取的无风险收益3—4个百分点(bis,2003)。
表2 官方持有的外汇储备 单位:十亿美元,%
国家 1998 2002
金额 百分比 金额 百分比
日本 203.2 12.5 443.1 19.5
太平洋地区 17.2 1.1 19.9 0.9
东亚(除日本) 562.9 34.6 908.8 40.0
世界总额 1627.8 100.0 2274.2 100.0
资料来源:bis,2003
三、基于金融脆弱性的风险补偿解释
东亚国家资本流动的风险转换特征是对经典资本流动理论的挑战。这种资本流动实际 上是从穷国、发展中国家、高经济增长国家流向富国、成熟经济和低经济增长国家,违 背了国际资金配置的要求,降低了全球经济福利水平。同时,巨额的国际储备是对资源 的浪费和对发展的牺牲,越是穷国,就越要承担国际储备的责任和福利损失。最后,这 种资本流动只是加深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弱化了当地的资本市场,使本地金 融机构失去了在国际市场上分散风险的能力。
一个国家要成功融入国际金融市场,并从中获益,取决于3个条件,即货币国际化、资 产和要素价格的灵活性、法律和监管等制度运行的质量。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货币具有 良好的信誉,能在国内和国外发挥价值保存功能,其基础是可信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稳定 有效的微观结构。货币国际化是融入国际金融市场,实施“有效三角”政策的基础条件 。货币国际化也意味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资产的价格是灵活可调的,金融市场具有深度 和广度,能有效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以上两个目标的实现,均要以法律和监管等制度 运行的质量为条件。由于发展中国家带有发展的“原罪”(麦金农,2003),这三个条件 是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的,特别是后两个条件更是经济体制长期演进的结果。东亚各国国 内的经济并不具备实行浮动汇率制的条件,但由于这些国家在金融危机前已基本实现了 金融自由化,imf等国际金融机构在危机国所推行的金融重整计划也加强了这一趋势。 金融危机后,除马来西亚加强了外汇管制外,其他国家实际上的金融开放度均有提高, 从而产生了政策选择的困境。为实现金融和货币的稳定,东亚国家不得不采取相对固定 的汇率体制(陈志昂、赵志皓,2003),以低估的汇率保证国际收支顺差和储备的积累, 以国家资产风险替代个体的汇率风险,以福利的损失维护货币资信和金融稳定。从某种 意义上说,政府的道德风险在于以高储备提高货币资信,维持固定汇率制,为国内企业 提供避免风险的港湾,以增强出口的竞争力,政府成为最大的风险承担者(麦金农,200 3)。
低汇率、高储备政策实质上也是一种基于制度非均衡的补偿政策。梯若尔(2003)用公 司治理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国际私人借贷的“双重”与政府借贷的“共同”模型 ,认为国际私人借贷与一般公司治理中关系的区别在于国外的投资者不能和政府间 签约,而政府事实上具有不受市场关系制约的对资本流动和货币转换等制度性方面的控 制权,因而将产生不利于国际投资者的政府道德风险。在“共同”模型中,由于多 个贷款主体只与单一政府进行交易,贷款者之间存在外部性问题,又无法采取集体行动 对合同的实施进行干预,国家主体的非破产性更使贷款者无法对政府的控制权进行约束 。对于这种因国家主权而引起的市场失灵,梯若尔提出了一些设想,其核心就是对内加 强法制和监管,对外就是要求借款国能承诺接受国际约束规则,提供足够的对政府道德 风险的担保。梯若尔的模型实际上是一个制度非均衡模型。由于发达国家市场体制相对 成熟,金融市场发达,金融自由化是既定的制度条件,法制和监管水平较高,政府行为 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发达国家间资本流动不存在因“”而引起的市场无效问题, 汇率浮动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际投资者约束各国政府行为的工具。但是,那些自觉和 不自觉卷入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既不可能在短期内使法制和监管水平达到发达国 家的水平,也不可能出让“所有权”,损害国家主权的尊严,满足担保要求,其可行的 策略就是对内约束国际借贷规模,对外则以高储备提供货币信用担保,储备就相当于“ 者”提供的抵押品,低汇率、高储备的福利损失就是对制度短缺的一种信用补偿。
篇5
【关键词】定向付款;资金风险;分析应用;
【引言】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的经济局势已经陷入了一个长时间的萎靡状态。从我国的经济局势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依然保持着6%—8%的增长速度,在低迷的经济格局中十分的突出。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个投资热潮,从而促使资金的流量相对加大,同时也增加了资金的流动风险。再次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与世界的经济来往逐渐增加,经济摩擦与纷争也随之增加,我国的经济局势出现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在这系列的背景与前提下,我国的企业如何有效规避资金风险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资金风险防范
1.1资金风险
人类进行任何一种活动的同时都会伴随着风险的产生。简单的说风险就是说人类劳动付出后所取得的成果的价值与成就具有不确定性。在现代社会,不论是从事政治行为、经济行为、生活行为等一系列行为都会存在风险。就经济风险而言,就是指人们从事某种经济类的活动与行为就其行为的结果有不确定性。资金风险在企业中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存货存量、企业的预算与并购等。资金风险的存在对企业的存在经济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健康的资金活动是企业生存的基本,企业只有将资金时间价值与资金风险掌握好,就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从而降低可能出现的经营损失,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降低Beta系数指标。
1.2资金风险表现
在经济市场化背景下,由于金融的环境逐渐主要多元化现象,金融体系变的十分复杂,人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从而加强了对资金的风险管理。资金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资金信息失真。由于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处于良好的竞争地位,企业往往面对消费者的形象都是虚假的。企业掩盖真实的财务信息就是为了在市场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资金状况。从财务存量角度来看,企业的资产账面净值大大小于实际负债金额。企业为了躲避破产危机,就会对企业的资金实际情况进行虚假掩饰。2)企业运营管理实效。从企业的现金流量角度来看,我国企业大都存在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的现状。经营性现金流量为负数,更有甚者,企业内部出现了资金萎缩等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内部没有资金还使得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加强;对外销售缺乏一定的商业信誉,甚至没有经济实力来履行正常的债务偿还。3)企业的长期发展经营受到影响。这种情况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企业的市场销售份额大大降低,经济效益降低,甚至亏本。企业主管的业务量持续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由于资金的缺失会使得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影响。4)企业信誉下降。企业的资金出现风险会导致企业在市场的经营活动中出现拖欠应付款项的行为,这样就会加大企业从物资供应商、金融机构等部门获得偿债需求,甚至维持企业日常运作的资金,由于企业内部的资金链已经产生混乱,由此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将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出现严重危机,甚至破产。
1.3造成企业资金风险的主要原因
企业中出现资金风险是十分危险的标志,将会导致企业内部正常经营出现紊乱,从而降低企业的机能。深究企业出现资金风险的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管理质量不高。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开展的不够科学不够完善是企业出现资金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是过于激进的。这些过于激进的筹资措施主要就是过分的使用短期负债方式进行筹资用以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资金需要。在生产运作方面,一边本着将企业做强做大的目的盲目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一边却因为资金不能到位而导致运作困难。在企业进行投资时,在着重于长期发展的目的上,投入过多的资金,将企业的运营资金的占用掉,造成企业原有经营规模资金短缺。2)企业资金流动制度不完善。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动制度不完善是导致资金风险的重要原因。由于目前的信用政策较为宽松,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赊借款项,但是由于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还清规定款项,导致产品赊销,从而致使企业内部的资金链出现紊乱。企业往往会通过多种债务方式进行融资。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企业没有明确的认识到自身在市场上的地位,没有将行业的发展规律与企业的发展阶段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造成判断失误,没有建立良好合理的融资意识。3)企业资金管理手段不科学。企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盲目投资、盲目担保、没有目的的扩大生产规模。具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国内1000多个上市公司中有将近一半的公司存在着对外担保的现象。其中担保频率比例最高的公司在一年内为他人或企提供贷款担保总共25笔,折合人民币72824万元,是该公司当年审计净资产的321.67%。盲目的投资追求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化对企业来说是十分危险的。4)企业管理人员问题。在企业进行资金流动管理的过程中,资金的管理者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一部分企业的资金管理者由于自身职业道德低下,私自贪污受贿,对企业的资金流动管理过程中造成了很大的风险与危害。
二、企业资金风险相应措施
2.1定向付款
按照各种类型合同、规定付款内容、制定付款单位、确定付款金额的一种付款模式。通过定向付款能够对企业所需要支付的款项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式管理与精确的控制,确保资金在流动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专款专用,保证资金的流动方向与目的,很大程度上的保障企业资金的安全与完整。能够对资金实现切实的监督运作与监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资金风险。企业在采用定向付款模式时,能够有效的对资金流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与走向进行控制。对于资金流动的目的、方向、用途等进行严格把关,从而形成一套严格规范科学的付款制度。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资金的使用拨款必须严格按照企业程序规章制度进行。2)在实现定向付款中,一部分付款由于实际采购情况与合同中规定的有所出入,需要企业负责人签署有关证明来承担此现象引发的一系列经济与法律后果。3)在企业进行物资采购中,如含有大型的机械、装置、材料等需要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进行,严格控制企业的现金流动与财务备用金的超额流动,杜绝现金付款中极易产生的资金流失现象。4)企业中的财务部门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根据企业支付的实际现金进行详细核实,对其是否按照有关数据进行支付,如发现有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者有所出入应该立即提出异议,并且要求整改。5)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对资金的投入使用进行分析总结,观察资金的投入是否与企业的生产运作相符合,是否有超出预测范围,如果超过了正常的范围就需要对资金的支付、流动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得其回归到正常轨道中。
2.2定向付款与资金风险控制
在对于企业运作过程中极易出现的资金风险上,定向付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防范与控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的资金从审批、支付、监管、总结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科学的规定,对资金的控制进行了有重点有目的性的控制。企业所支出的每一笔资金的流向与动态都能够及时的掌握,杜绝资金在支出时出现漏洞从而产生的资金转移、挪用、体外循环等不规范现象,规避了提前将利润实现分配。2)强化了资金的实际控制。企业内部财务管理部门往往会出现资金管理失控,导致资金的压力过大。资金压力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垫资数额过大以及合同形成时款项较为苛刻形成的。但是其形成的根本原因从某种程度上看可以说是没有实行定向付款。从而使得资金在流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不规范的行为,例如转借、挪用、提前分配利润、提高生产成本等。这些漏洞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企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在实行定向付款后,资金流动的去向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由于人为因素带来的资金管理上的种种缺陷将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消失,从而有效的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3)强化了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在企业进行运作生产过程中,一些不规范的使得企业资金流失的行为都能够对企业的经营产生极大的危害。如果企业在生产时由于人为原因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被扩大,会导致企业存在隐藏性的亏损。而采用定向付款就能够彻底杜绝此类现象。在企业支付资金前对成本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与掌握,企业一切的成本支出都被控制在规定的资金使用范围内。4)保证企业债务按时偿还。通过定向付款这一手段能够有效的防范资金风险的出现,是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有效手段与措施,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企业需要将定向付款作为一项有效的防范资金风险的手段加以足够的重视,从资金流动源头上避免资金的流失,从而促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资金动态进入良性的循环与发展。
2.3其他防范措施
企业除了要重视对资金的流向与动态外,还应该加强对企业内部资金的安全管理。不论是管理观念上的误区还是管理手段上的缺陷,企业都应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进而提出有效的措施。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资金管理的机制。企业拥有健全的资金管理体制是防范资金风险的基础,要构建科学的资金管理机制并且充分发挥其在企业的经营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健全的资金管理机制要对企业运作中各项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并且保证其运作的科学合理与规范性。财务部门应该在基于科学的资金管理基础下对企业的资金投入进行全面的预算,从而使得企业的各项支出与收入保持平衡,资金的审核制度应该严格规范,避免由于分配不合理而导致资金风险。2)加强企业资金流动的计划性。对企业内部的资金动向进行科学的计划,能够有效的避免企业的资金链出现意外断裂从而造成的资金风险。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进行融资的同时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防止企业盲目投资。市场的发展动态是企业在进行规模扩张的过程中的重要导向,通过流动资金贷款以及银行承兑汇票等多种融资方式进行融资。在选择融资对象时应该严格筛选,选择经济实力雄厚、信誉口碑良好的银行,并且与其构成长期的战略发展关系,从而实现融资成本的降低。构建能够对资金流向进行严格控制的模式与稳健的财务原则。同时还要通过对资产负债率的管理,对企业的资金投入计划进行有效的玉树,避免企业因为投入过大而导致资金链断裂。3)建立结算中心。在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强化对资金的核算,从而实现对资金的有效管理这就是建立结算中心的主要目标。通过结算中心对企业内部各个单位的分散资金的进行统一管理,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财务制度做到统一的规范。降低了资金积压率,盘活了企业的沉淀资金,对资金的合理使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实现资金统一管理,有效的提高资金使用率。对于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应该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定期不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与审查,有效的全新的资金管理体系的顺利实施。
结束语
企业科学的资金管理对规避企业资金风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企业的运作经验、获得经济效益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定向付款是一种有效的规避资金风险的科学手段,企业在进行经营运作的同时应该重视定向付款的作用,将其充分运用到企业的资金管理制度中,促使企业内部资金产生良性循环,从而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更加优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晓榕,罗放华.《浅谈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21—23
[2]张瑞君,邹立,封雪.《资金集中管理成功因素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1(07)53—56
篇6
如何看待“热钱”流入中国的数据?这种估算是高估还是低估了?大量的热钱流入中国,是如何流入的,流入之后又流向了哪里?
“热钱”是资本管制的结果,如果没有对资本严格的管制,是不存在这种计算热钱的方式的。比如在香港,其资金流动是向全世界开放的。借助于现代高速发达的通讯工具,个人或企业持有的资金,可以一秒钟内在香港,而另一秒就已经到了纽约。资金大规模地在全球快速流动是金融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因此,只有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才显示估算“热钱”的重要性。
至于有多少“热钱”流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估算的数据是否准确,是高估还是低估,已经不是太重要的事情了。因为,如果国家外汇管理局能以一般性的方法及可观察到途径正确地计算出或估算出有多少“热钱”流入中国,那么政府一定能够出台合适的政策来阻止不利经济发展的“热钱”流入,而鼓励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热钱”流入。
我认为,《监测报告》的基本判断比较符合中国当前的情况。比如,跨境资金持续净流入主要是受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吸引,机构和个人“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的套利操作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而这种跨境资金流动主要是以境内机构、个人和海外华人华侨为主,通常以“蚂蚁搬家”的方式渗透,尚未发现国际“金融大鳄”大规模流入的情况。正因为流入中国的许多“热钱”是“蚂蚁搬家”的方式渗透,要估算出跨境资金流动量大小是相当困难的。如果找到这些跨境资金流动的途径与方式,那么也就能够找到应对或限制这些资金跨境流动的政策。还有,跨境资金的流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而这种跨境资金的大量流动主要通过深圳等广东沿海进行。
也就是说,我们只要看到近几年深圳不少商业银行对提取人民币现金的限制就能够看到端倪。深圳这个对外窗口,由于其便利的地理环境,早就成了跨境资金大量流动的主要渠道,无论是合法的还是所谓的非法的流动都是如此。在此,我们只要看两个现象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一是多年来,在深圳,商业银行的人民币现金的持有量占全国绝对高的比例,多的年份达到近70%;二是在不少年份,由于提取现金过多,使得深圳市的商业银行不时都会对现金提取有严格的限制。但等事件一过,这种限制又会好转。
作为国内经济最为发达、居民财富持有最多的珠三角地区,这里居住几千万人口(广东常住人口一亿以上,流动人口估计5000万)。在这些人口中,不仅财富持有量比较高,而且多数人与香港有各种亲缘关系,并对香港的市场比较了解。在这些人口中,只要有一部分人到香港投资,就是一个十分大的量(最近香港的楼市价格快速飚升,很大程度上就是大量国内资金流入香港所导致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会有大量的资金通过跨境流入国内,也有大量的资金流入香港。而对国内“热钱”估算,这块是很难估算到的。
篇7
跨境资本流动有多种分类方式,按照流动主体可分为官方资本和私人资本;按流动周期可分为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国际上测度跨境资本流动状况,主要沿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不含储备资产变动)。
直接投资。直接投资通常是指以获取有效发言权为目的的投资,其显著特点是一经济体的居民对另一经济体的居民实施管理上的控制或重要影响。根据中国的法律,外资比例必须不小于25%才算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统计中,直接投资的门槛为10%或以上。直接投资方式包括股权、实物、无形资产、不动产等。
证券投资。证券投资是指以购买证券(包括股票、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等)的方式进行的跨境投资,这是机构投资者常用的投资方式。其跨境交易均未达到10%的表决权。例如,当股票投资从去年的9%增持到10%时,需要在国际收支平衡表减记证券投资9%,同时记直接投资10%。
其他投资。其他投资为资本和金融项下的剩余类别,是指没有列入上述渠道以及储备资产的跨境交易和头寸,包括长短期的贸易信贷及融资、国际贷款、货币和存款以及其他类型的应收应付账款。其中,贸易信贷(或称“商业信贷”)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供给者与需求者间的信贷或是预先付款而形成的短期资本流动;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短期融资或信用便利。国际贷款是指通过银行等中介机构进行的借贷。
需要说明的是,跨境资金流动具有严格的定义和规范的统计标准。投机性资本流动(即俗称的“热钱”)是指为追求最小风险下的最大收益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跨境资本,是跨境资金流动的一部分,有理论上的定义,但无严格意义的统计规范和标准,这种投机性的资本流动往往并不采取特定的流动形式和渠道,有时甚至混同在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中。
中国三套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数据
国际上,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主要靠采集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目前编制标准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拟于2015年过渡到第六版。国际收支平衡表按权责发生制记录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所有经贸往来,能够全面反映一国与世界经济交往的基本状况和基本趋势。2012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达到7.5万亿美元。
为了保证国际收支统计的准确性,中国实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主要通过1996年建立的国际交易报告系统采集对外资金收付数据。在此基础上,中国建立了跨境资金收付统计体系。跨境收付数据按照现金收付制反映企业、个人等主体在境内外之间的资金划转。与此同时,1994年汇改建立的结售汇制度催生了结售汇统计。2012年,企业、个人等主体通过银行办理的跨境收付交易达3500多万笔、金额5.1万亿美元;结汇和售汇总额2.8万亿美元。以上三套数据基本涵盖了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的交易、收付和兑换全过程(见图1)。
相对于单一的国际收支统计来说,当前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所依赖的数据体系具有如下优势:首先,统计频率更高。跨境收付数据基本的统计和监测频率为月度,实际上可以按日采集逐笔数据。结售汇数据基本的统计和监测频率也为月度,可以按日监测总量数据(即不区分交易性质、交易主体等)。其次,口径更加广泛、维度更加多元。跨境收付和结售汇统计数据不但参考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交易项目进行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等不同交易性质的统计分类,还可以区分外资企业、内资企业、居民个人、非居民个人等不同的交易主体,以及国内的地区和银行分类,等等。此外,跨境收付统计还可以按照境外对手方国别、跨境收支交易币种等标准进一步分类。最后,更加全面地呈现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状况和外汇市场供求压力。国际收支、跨境收付、结售汇和补充统计分别反映境内主体涉外交易及资本流动的不同环节,各环节的数据比较还可以反映外汇存款、贷款、人民币结算等很多与外汇相关的问题。
从进出口、跨境收支和结售汇等流程图(见图2)看,各环节数据差异反映了企业在贸易中的财务运作行为。例如,企业出口后收款可能是外汇,也可能是人民币。企业收到货物贸易项下的外汇货款后,可能存入银行,或偿还银行外汇贷款,或卖给银行(即货物贸易结汇)。
海关进出口和货物贸易跨境收付不一致
出口与货物贸易跨境收入的差异可以反映企业出口收款周期,以及相关的贸易信贷等情况。从海关进出口和货物贸易跨境收支的对比看,2007年以来,中国企业的出口收入率和进口支出率总体上有所上升,说明中国企业的外贸货款结算速度有一定改善,这也反映了企业外贸订单短期化、规避外贸外汇风险倾向。
出口收入率和进口支出率的明显波动,还可以反映国内外宏观环境对企业收付款的影响(见图3)。例如,2008年底2009年初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境外交易对手资金紧张,对中国进口的付款要求提速。同时,由于人民币存在贬值预期,企业尽快支付进口更加合适,进口支出率大幅攀升。此外,当时中国企业出口收款难度有所加大,出口收入率下降。总的影响是,当时货物贸易跨境净收入的资金规模远小于进出口顺差。再如,2010年年初和2011年年初中国都出现了出口收入率上升、进口支出率下降的情况,导致货物贸易跨境净流入超过净出口,主要是因为当时外部流动性比较宽松,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为避免汇兑损失或者获取汇兑收益,企业出口后尽快收取货款的意愿较强,进口后推迟购买支付外汇的倾向增多。这又得益于银行提供远期信用证承兑贴现、进出口押汇、海外代付等跨境贸易融资。
货物贸易跨境收付和货物贸易结售汇数据不一致
从货物贸易跨境收支和货物贸易结售汇的对比情况看,企业货物贸易跨境收入结汇率的波动没有支出售汇率那么明显,说明企业主要通过支付进口货款时的财务运作,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人民币升值预期高涨,企业都不愿意通过从银行买外汇的方式(即售汇)支付进口,而是使用了很多外汇贷款支付进口,导致支出售汇率很低。在此情况下,企业结汇稳中有升,但购汇明显减少,最终增加了外汇储备。危机爆发期间,人民币出现贬值预期,银行外汇贷款资金紧张,企业更多从银行购汇支付进口,使得支出售汇率大幅增长,外汇储备积累放慢。危机以来的几次波动也都与市场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对结售汇差额和外汇储备变动造成较大影响(见图4)。
根据图2,货物贸易结售汇和货物贸易收付汇之间的关系如下式:
货物贸易结售汇差额=货物贸易收付汇差额+境内贸易融资净额+货物贸易人民币净支付+其他因素
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可分析出2013年前10个月货物贸易结售汇3349亿美元(见表1),除了货物跨境收付净额1263亿美元外,其他渠道还有境内贸易融资推迟购汇(占38%)和人民币净支付替代购汇(占31%)。
结论
中国跨境资金流动以稳定的实体经济资金为主。长期来看,进出口和直接投资是中国主要资金净流入渠道,占2008年至2013年上半年非银行部门结售汇顺差1.8万亿美元的77%。因此,需要继续贯彻“扩内需、减顺差、调结构、促平衡”的战略。
长期来看波动性跨境资金流动净额占比较低。稳定的资金流动除了外贸和外商直接投资外,还有境外投资收益和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筹资,上述四项总额2001~2012年合计32730亿美元。同期外汇储备增量(32611亿美元)与其差额(119亿美元),可称为波动性跨境资金流动净额,也可视为热钱的一种算法。总体看,热钱的比例较低。当然这也不绝对是热钱。2012年流出较大是由于企业持汇意愿上升实现了“藏汇于民”,而不是卖汇给央行(见图5)。
企业财务运作加大了跨境资金的短期波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复苏进程、债务危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对国际金融市场时有冲击,导致人民币双向波动加大。同时,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推进,境内机构和个人对汇率、利率等价格信号日益敏感,更加善于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调整财务运作,如通过外汇贷款、贸易信贷管理进出口收付款周期、资金配置等,规避汇率风险或者套取收益(见图6)。2008年以来,货物贸易进出口和直接投资顺差相对稳定,其他跨境资金流动多体现企业的这种财务运作,是结售汇差额波动的主要影响渠道。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操作主体在境内而非境外。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主要是外贸企业在境内银行帮助下的财务运作。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主要渠道在明而非在暗,主要是通过银行跨境融资和外汇信贷套取利差和汇差。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长期动因是实体经济而非单纯市场套利,外贸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境外上市筹资和境外投资收益占绝大多数。
篇8
关键词 住房公积金 风险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住房公积金(以下简称公积金)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的住房保障制度,有效的改善了城镇低收入职工家庭住房条件。随着公积金业务深入开展,公积金管理运行中的风险也逐步显现。为保障公积金制度的健康发展,有必要正视风险的存在,基于此,本文对公积金管理中的四类主要风险进行剖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公积金管理中主要风险
目前,公积金管理运行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经营管理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息系统风险四种。
(一)经营管理风险。
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公积金管理中心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独立的事业单位。但在实际工作中,承担的却是资金运营管理的准金融职能,并承担公积金贷款风险。按照现代金融理论,资本金的存在是金融企业创立和营运的基本条件,法人的独立资产是经营者承担负债风险的担保性资金。公积金管理机构无任何自有资产,增值收益中也只提取了贷款风险准备金,未提取管理环节的风险准备金和机构发展基金,对制度长效发展和风险防范缺乏资金保障,不具备承担公积金经营风险和民事责任的能力。
(二)资金流动性风险。
参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定义,公积金流动性风险是指管理机构无法及时获得或者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满足公积金提取和贷款等使用的风险。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由于公积金资金来源的单一性,由在职职工按照月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逐月缴存。二是资金使用方向有限,仅能用于发放贷款和购买国债,而贷款发放回收期长,短期内流动性差。三是公积金属地化封闭分割管理体制,造成公积金整体低效配置,带来局部系统风险抵抗力低下。四是地方政府直接影响和控制公积金管理相关政策制定。近年来,公积金贷款逐渐成为贷款购房者的首选,贷款需求旺盛,公积金流动性风险较高,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利率风险。
由于公积金利率体系的不完善,利率变动会对管理机构增值收益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利率定价机制不合理。公积金存贷款利率调整不同步,导致公积金管理机构增值收益逐步缩小。二是影响增值收益的真实性。目前存款利率结息方式,如遇利率大幅提高,利息支出大幅变动,影响到收益真实性和稳定性,对于公积金运作较差的地区,很难通过其他投资弥补因存款利率波动而增加的利息支出。三是“利率倒挂”影响增值收益实现。管理中心支付给缴存人的利率按照每年6月30日结息日挂牌的活期存款和三个月整存整取的利率执行,而在银行专户的沉淀资金则按存入日单位存款相应期限档次利率计息,遇利率大幅调整的情况下,结息日和存入日的利率差别非常大。
(四)信息系统风险。
信息系统在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及退出过程中,由于技术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风险等,可造成重要业务数据丢失,使业务中断时间达到不能容忍的长度,导致业务主体丧失全部或部分业务处理能力,引发信誉降低、形象受损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同时,公积金信息数据安全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而目前公积金信息管理系统容灾备份机制缺失,国家对公积金信息系统如何进行灾备管理以及对灾备的数据级、应用级也无具体要求和资金准备。
二、有效控制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风险准备金提取机制。
借鉴金融机构做法,完善增值收益分配中风险准备金提取政策:贷款风险准备金调整为管理风险准备金和运作风险准备金,后者又分为贷款风险准备金和投资风险准备金。管理风险准备金按年度增值收益的一定比例计提,用于弥补由于管理、政策性等原因造成的亏损。贷款风险准备金参照《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按贷款余额的5级分类方法计提;投资风险准备按年末国债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计提的风险准备金在年度增值收益中列支。
(二)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从短期来看,公积金管理机构做好开源节流即扩大资金归集额、规范提取和贷款发放,同时应合理配置投资品种、数量及期限。从中长期来看,可借鉴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经验,建立公积金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预警体系,通过并引入外部流动性等方法解决问题,主要有:一是建立符合公积金业务特点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指标选择应涵盖短期和长期流动性风险状况。二是建立全国公积金系统资金拆借、调剂机制,实现公积金全国流动。三是探索建立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拆借应急机制,以更好应对资金流动性风险。
(三)调整公积金存贷款计结息政策。
遵循收益性、保障性等原则,对存贷款结息政策进行优化:一是建立适合公积金制度特点的、独立的利率体系,减少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调整的依赖性。二是公积金存款采用分段计付利息的方式。从对公积金管理机构、缴存人公平角度出发,建议对支付给职工的利息,按调息日利率分段计息,并允许公积金管理中心在商业银行存放结构性存款,并实行分段计息。三是银行专户中的存款实行保本利率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住建部根据shibor采集数据的原则,制定全国公积金沉淀资金存款保本利率标准。
(四)重视信息系统安全建设
篇9
从宏观角度看,这次金融危机使得人们进一步明晰了金融改革与管理之间的关系,而从微观角度看,则可更好地把握金融危机与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
二、经济危机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分析
1.信贷规模。金融危机对于全球经济秩序的影响首先就表现在银行信贷领域。外国众多学者对美国的银行信贷变化进行了探究,他们发现在2008年10-12月,也就是金融危机爆发最为严重的时期,各大银行对大额借款者的贷款数额与金融危机爆发前一个季度相比整整下滑了47%,而与最繁荣时期相比则下滑了79%。根据这一结果,学者又进一步研究了银行贷款供给规模的变化对企业的贷款需求规模的影响,他们发现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期,当银行减小供给数额时,各大企业也针对性地减小了本身的信贷额度。依据以上分析,学者认为银行信贷所受到的影响主要表现于供给侧,各大商业银行在甄选贷款对象时将客户与其的关系作为首要标准,而其中客户且存款额较少的银行的贷款数额则下滑程度更大。与此同时,部分学者也探究了流动资产与银行信贷规模之间的关系,在金融危机时期,各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更依赖于股票市场以及核心存款等稳定资金来源,贷款数额较之以前无太大变动,而其中非流动资产所占比例较大的银行则会在这一时期选择提高自身的流动资产比例,同时也进一步降低数额审批标准,因此,流动资产管理也是银行信贷规模缩减的原因之一。另外,部分学者深入研究了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期的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情况,他们发现信贷供给侧与经济危机爆发周期有着紧密联系,通过分析债券融资对于贷款的取代作用得出,贷款规模缩减的主要原因就是供给侧问题,其中,严格的贷款审批标准、较高的不良贷款率、下滑的股票价格以及紧缩性货币政策是主要因素。金融危机极大动荡了美国金融秩序,银行资本的安全风险大大增加,银行与银行以及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流动供给大幅下滑,许多银行面临着破产危机。针对这种情况,部分经济学家基于股权资本,深入探讨了金融危机对于银行信贷活动的影响,发现在金融危机时期,运用股权资本能有效保障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对经营业绩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效果。2.政府干预。金融危机爆发,致使银行流动供给枯竭,银行贷款数额也有大幅下滑,为了振兴经济,全球各国(地区)政府都及时调整了本国(地区)的经济及货币政策,并设立了专门的职能机构对银行贷款进行管理。基于该形势,国外经济学者也针对政府干预与银行信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这次经济危机中,美国政府紧急援助了几家面临破产危机的金融机构,同时,欧洲各国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援助政策。基于该背景,部分学者以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以及中国台湾这五个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银行绩效在政府干预前后期的变化。研究表明,通过政府干预能有效提高银行的货款偿还能力、风险把控能力以及经营盈利能力等。而另一部分的学者则发现,政府干预的程度对银行绩效表现有着重要影响,简单来说就是,在危机爆发前政府对于银行的干预程度越高,银行在金融危机时期的绩效表现则越好。
三、经济危机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
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在供给侧对银行信贷产生影响,这就使得银行的流动性资产枯竭以及绩效表现大幅下滑,迫使其通过缩减贷款规模或增大存款流动性等方式来规避运营风险。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基于降低融资束缚的目的,运用了其他融资手段以为企业的正常运作提供资金保障,这其中主要包括有现金储蓄、债券融资以及贸易融资三个方面。部分学者就企业所受融资束缚程度将所选中的来自全球范围内的1050家企业进行分组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数据之后发现,受融资束缚的企业大多会采用减少薪资、科研等方面的资本支出,并运用多种方式增大现金储蓄量,具体来说就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信贷危机,企业会采用快速支取信贷余额以及降低股票分配率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资金流动性,以此来提升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某些经济学家也对债券融资手段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危机时期企业往往将经营重点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转到了增大企业现金储蓄以及资金流动性之上,而债券融资也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企业的资金来源,成为提高资金流动性、把控安全风险的最佳选择之一。此外,贸易融资也成为了各个企业用于摆脱融资束缚的重要举措,一些学者基于市场融资能力下滑的情况下,对中国、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泰国、印度以及印度尼西亚这六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研究,依据大量数据来探究企业业绩下滑的成因,最终发现其中贸易融资比例较大的企业的业绩下滑程度较轻,由此可见,贸易融资对于企业的正常运作有较大的积极影响。
四、经济危机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分析
出于风险规避的目的,银行在金融危机时期往往会采用减少贷款数额和提升资金流动性等措施,基于该种形势,企业难以从银行处获取贷款,因此,在这一时期,企业的投资力度也呈现了下滑趋势,而其中现金储蓄及信用额度与其关系最为紧密。学者将对象企业按受融资束缚程度划分,研究现金储蓄与投资力度的关系,最终发现,经济危机主要从供给侧影响非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各个企业在危机爆发时期的投资力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而其中下滑程度最大的主要是现金储蓄量较小的企业。而另外一部分学者则在研究企业资金流动性问题的时候将企业资金流动性、外界资金以及企业决策三方面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发现在金融危机时期,对于其中没有发生资金短缺问题的企业来说,更高的信用额度往往代表着更大数额的资金支出,而受到融资束缚的企业则会选择性地进行资金储备和投资活动,此时信用额度则有利于减少经济危机对于企业投资的不良影响。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会对银行信贷、企业融资以及投资等领域的微观经济主体行为造成较大的冲击和影响,把握其内在联系具有现实作用。因此,经济学者必须进一步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基于我国基本制度及经济体制,为我国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应对措施,以此来保障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涤新,邓斌.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绩效——微观主体风险控制权配置的视角[N].管理科学学报,2013,1607:66-79.
篇10
【关键词】资金流动 支付系统 经济增长
经济运行和发展离不开资金参与,商品交易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完成需要资金流动,资金交易最终体现在支付结算上。绝大数支付都是借助非现金支付工具,依托支付系统实现的,资金在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人民银行之间流动。支付行为体现了资金的流动,人民银行建设运行的支付系统,正反映了资金流动的整体情况和内在规律。于2005年6月建成并在全国运行的大额支付系统,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步成为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中枢。2012年上半年,河南省支付系统处理支付业务金额355167.69亿元,是全省同期GDP(13530.55亿)的26.25倍。其中,大额支付系统处理266476.15亿元,占比75.03%,在支付系统中占绝对比重。选取大额支付系统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支付系统实现了资金在全国范围内流动,使社会资金零在途,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深入分析支付系统资金流动信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支付系统资金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国内学者邱云武和黄照影(2008)研究了大额支付系统支付资金流量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云南省大额支付系统资金流量与经济金融运行相一致,支付系统交易金额与GDP联系密切。华艳丽和刘凤梅(2008)对比分析巴彦淖尔市现代化支付系统推广前后的经济状况,认为支付系统对改善地区金融服务、推动地区间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作用。燕居慧(2008)基于大额支付系统数据,分析山东省东营市跨区域资金流量特点及对经济的影响,认为稳健运行的支付系统有助于东营市产业经济发展。张志军等构建了以资金流入量、资金流出量为自变量、经济指标为因变量的计量模型,认为央行支付系统资金流量与区域经济指标高度相关。李鹰和王祥峰(2010)发现支付清算资金量与GDP总量之间存在一定线性关系。韩媛媛(2011)以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的大额支付系统业务数据为基础,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青岛、潍坊等七市的支付业务量、相互之间的资金流动情况及变动趋势分析,认为各城市间资金流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一、支付系统、资金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一)资金流动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推动社会发展强大助力。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持续增长。经济建设需要资金支持。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把资本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资金作为资本形成的一种来源,直接影响经济增长。资金流动反映了资金的来源和流动原因,其产生的经济影响,归根要看资金的使用用途和效果上。根据资金运动会计理论,资金流动产生的经济效应,本质是资金运动带来的增值效应。资金运动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有关资金的投入、使用、增值、收回和分配等活动的总称。资金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实现保值和增值。杨晓丽和孙云辉(2009)以金融机构贷款数量、非银行金融机构筹资额、政府财政支出和外商直接投资额作为资金流动的替代变量,研究了我国各区域经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资金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资金流动对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建议应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和实施差别的金融政策,从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增长。
(二)支付系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研究支付系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资金流动就作为一个传导媒介,首先要理清支付系统与资金流动的关系。
经济中的资金交易最终体现在支付结算上。以票据、银行卡、电子支付工具等非现金支付工具为载体的支付模式依托支付系统实现了商业银行之间、跨地域之间的资金流转,提高了支付结算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实现社会资金的零在途。支付系统对资金流量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大额支付系统设置的自动质押融资、日间透支、清算账户预期头寸等功能可以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结算效率,缓解其流动性压力。第二、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应用减少了现金的使用量,降低了M0在货币中的比重。第三、实现了资金清算的实时到账,提高货币流通速度。总体来讲,支付系统一方面增加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为社会投资提供大量资本;另一方面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缩短商品再生产周期,进而促进经济发展。邱云武和黄照影(2008)、张志军等(2010)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支付系统资金数据与宏观经济之间具有互动性,一方面经济越发达,资金要素在区域间流动越频繁且规模越大;另一方面支付系统处理资金效率的提高,又有助于经济增长。
二、支付系统资金流动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揭示河南省大额支付系统资金流量与经济增长指标随时间序列变化的互动联系,找出两者内在的规律性。以资金流入额(Inflow)、资金流出额(Outflow)作为资金流动的替代变量,GDP作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Inflow、Outflow来源于央行支付业务统计分析子系统(PMIS),GDP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样本选取的时间段是河南省2006年第1季度—2012年第2季度。利用Census X12方法对Inflow、Outflow和GDP数据进行季节调整;然后对调整后的季度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得到新的样本指标LnInflow、LnOutflow 和LnGDP。
(一)单位根检验
由于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都是时间序列,在进行模型分析时首先要求其具有变量平稳性,或变量非平稳但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应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对LnGDP、LnInflow 和LnOutflow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
表1 LnGDP、LnInflow、LnOutflow的单位根检验
变量 水平检验结果
ADF统计量 检验形式 5%的临界值 是否平稳
(C,T,L)
LnGDP -2.7833 (C,T,5) -3.6032 否
LnGDP -6.5789 (C,0,5) -2.9919 是
LnInflow -1.4757 (C,T,5) -3.6032 否
LnInflow -6.3773 (C,0,5) -2.9919 是
LnOutflow -1.5393 (C,T,5) -3.6032 否
LnOutflow -6.4316 (C,0,5) -2.9919 是
注:检验形式(C,T,L)分别表示检验过程中是否含有常数项、趋势向和滞后阶数;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
从检验结果得知,在5%显著性水平下,LnGDP、LnInflow和LnOutflow原序列不平稳,一阶差分后平稳,可以对LnGDP、LnInflow和LnOutflow进行协整分析。
(二) 协整检验
协整从分析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入手,寻找非平稳变量间蕴含的长期均衡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多重协整检验方法检验LnInflow、LnOutflow与LnGDP的协整关系,结果如下表: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一致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存在1个协整向量,表明三个指标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表2 Johansen协整检验
原假设
特征根
迹(Trace )统计量(P值)
5%临界值
最大特征值(Max-Eigen )统计量(P值)
5%临界值
0个协整向量 0.84 52.69 (0.0000) * 29.80 38.07(0.0001) * 21.13
至少1个协整向量 0.42 14.62 (0.0674) 15.49 11.42(0.1345) 14.26
至少2个协整向量 0.14 3.20(0.0734) 3.84 3.20 (0.0734) 3.84
注:加“*”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三)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协整检验,我们得知LnInflow、LnOutflow与LnGDP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清晰,因此需要进一步检验。Grander 因果关系检验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变量方程中,一个变量如果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则称它们具有Grander 因果关系。本文采用常用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检验LnInflow、LnOutflow与LnGDP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下表得知,LnInflow、LnOutflow与LnGDP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大额支付系统资金流入、流出金额的变化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影响。
表3 格兰杰因果检验
Null Hypothesis 各期显著性
1 2 3 4 5
Ln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Inflow
LnInflow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DP * *
Ln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Outflow
LnOutflow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DP * *
LnInflow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Outflow *** ** * ** *
LnOutflow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Inflow ** * ** *
(四) 脉冲响应分析
1. 滞后阶数的确定
脉冲响应分析必须基于稳定的VAR模型,首先应该确定VAR模型合适的滞后结构。根据滞后长度准则,确定VAR模型的滞后结构为4阶,检验结果如下表:
表4 VAR模型滞后期选择
Lag LogL LR FPE AIC SC HQ
0 80.42899 NA 1.26e-07 -7.374189 -7.224972 -7.341805
1 130.6979 81.38770 2.51e-09 -11.30456 -10.70769 -11.17502
2 145.2346 19.38226 1.58e-09 -11.83186 -10.78734 -11.60517
3 152.0242 7.112925 2.32e-09 -11.62135 -10.12917 -11.29751
4 174.8598 17.39858* 9.02e-10* -12.93903* -10.99920* -12.51804*
5 178.4695 1.718921 3.38e-09 -12.42567 -10.03819 -11.90753
注:加“*”表示从每一列标准中选的滞后数。
2. 稳定性检验
如下图所示,VAR模型的12个根的到数值全部位于单位圆内,表示所估计的VAR模型是稳定的,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分析。
图1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结果
3. 脉冲响应分析
(1)当给资金流入一个正冲击后,会给GDP带来正面的影响,但存在2个时期(季度)的时滞,从第3期开始正面效应逐渐明显。(2)当给资金流出一个正冲击后,会给GDP带来负面的冲击。(3)资金流入对GDP的贡献呈增长趋势,不考虑GDP自身的贡献率,资金流入对GDP的贡献率最大达到51.89%,资金流出量对GDP的贡献率最大达到26.92%,从第5期开始,资金流入量对GDP的贡献逐渐体现出来,并大于资金流出量对GDP的贡献率。
三、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分析对河南省2006年第1季度-2012年第2季度大额支付系统资金流动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资金流入、资金流出、指标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且大额支付系统资金流动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项因果关系,根据脉冲分析,资金流入在两个滞后期后对经济产生助推作用。根据以上的分析和结论,本文认为利用支付系统资金流动状况分析为预测经济运行状态和变化趋势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可以为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调整货币政策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支付体系支撑各种支付工具的使用,为社会金融运行提供快捷、高效的资金转移通道,满足了社会支付需求,支付系统的安全和效率决定了资金转移的安全和效率,但支付系统也存在着引发金融市场风险的因素。人民银行的支付系统将银行业机构的行内支付系统联系在一起,因此支付系统的参与者之间债权、债务关系十分的复杂,发生支付危机都有可能引发系统的危机。如果参与者的清算账户不能及时筹措解决排队业务的资金,就有可能影响其他参与者的清算,从而影响到整个支付系统的清算。因此作为现代化支付体系的组织者、支付服务的提供者和资金活动的最终清算者,人民银行应不断完善现代化的金融监管体系和预警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同时,加强支付体系运行的管理,切实防范资金清算风险,确保支付体系高效、安全、稳定的运行,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韩媛媛,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资金流动研究——基于大额实时支付系统业务数据[J]. 金融发展研究,2011(02).
[3]华艳丽,刘凤梅. 现代化支付系统运行对巴彦淖尔市经济发展作用的调查与分析[J]. 内蒙古金融研究,2008(06).
[4]李鹰,王祥峰. 支付系统与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研究——基于安徽省实证分析[J].金融纵横,2010(09).
[5]庞贞燕,等.中国支付体系对货币影响研究[M].郑州:河南省人民出版社,2011.
[6]邱云武,黄照影. 解析云南省大额支付系统资金流动与货币政策及经济运行的关系[J].时代金融,2008(01).
[7]杨晓丽,孙云辉. 经济增长与区域资金流动的关联性——基于中国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2009(0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资金管理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