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困难原因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道困难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气囊导尿管;拔管困难;护理对策
近年来气囊导尿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气囊导尿管具有操作简单、刺激性小、固定稳定、不易拔出或脱落等优点,插入后与尿道贴合程度高,能有效防止尿液渗漏,保持会干燥,如果护理得当能有效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但因其特有的气囊这一特殊结构,如果对其性能了解不够,插管深度不够,尿管护理不规范,置管时间过长,气囊回缩不良等,都会造成拔管困难,导致尿道损伤。2014年以来,我院泌尿外科共诊治拔管困难患者11例,现将拔管困难的原因和护理对策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例拔管困难病例中,院内会诊3例,门诊患者6例,经社区医院双向转诊病例2例。11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布在47~89岁,中位数68岁,其中脑梗死后遗症7例,股骨颈骨折1例,重度颅脑损伤2例,留置导尿管时间28~53 d。11例病例留置的导尿管气囊内均采用注入生理盐水10~15 ml的方法,其中7例患者为长期反复多次置管。
2原因分析
2.1导尿管质量问题 导尿管的气囊壁厚薄不均匀,注入液体后气囊偏向一侧,另外一侧气囊壁紧贴侧孔而导致拔管困难;气囊通道内壁粗糙形成活瓣,堵塞管道而致抽液困难;注水管通道狭窄,其内遗留小橡胶颗粒或晶体沉淀容易引起堵塞而致抽液困难[1];气囊弹性差,抽水时气囊回缩不良,气囊内液体残留,致拔管困难;橡胶老化,注水通道及阀门出现机械故障,致气囊内液体难以抽出,造成拔管困难。
2.2插管操作不熟练 ①护理人员未熟练掌握气囊导尿管的结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未正确掌握气囊导尿管的拔管方法[2]。②对男性尿道解剖特点不熟悉,男性尿道长大约17~20 cm,有两个生理弯曲,即耻骨前弯和耻骨下弯;三个狭窄部位,即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3]。③气囊导尿管插入深度不够,导尿管气囊未进入膀胱,部分气囊仍在尿道内,当注入生理盐水后,部分膨大的气囊压迫尿道,致尿道黏膜产生水肿、炎症、出血、粘连等影响拔管。
2.3置管后护理不当 尿袋没有固定放置或者固定位置过低,给病人翻身时没有妥善放置好尿管等原因导致导尿管过分牵拉,尿管被牵拉后易变形,中断了气囊注水管通道,使气囊内液体无法抽出出现拔管困难。病人长期卧床,留置尿管时间过长,或饮水量不足,服用某些药物后尿液浓缩,以及膀胱冲洗不及时等原因,导致尿垢或结石形成,附着在尿管尖端或导尿管气囊处,在拔管时气囊内液体虽抽出,但气囊外附着尿垢而影响拔管。反复多次置管,尿路感染等原因造成尿道粘膜损伤,尿道局部水肿、炎症、粘连等造成尿道狭窄,均可引起拔尿管困难。
2.4患者自身因素 操作前健康宣教过度或者沟通不佳,病人怕痛,精神高度紧张,尿道平滑肌痉挛收缩,造成拔管困难;患者意识不清或留置尿管不适,自己强行将尿管往外拉,致使气囊拖入后尿道造成拔管困难。
3护理对策
3.1保证尿管质量 首先应该从国家质量认证的正规厂家购买导尿管,确保导尿管无质量问题。进行导尿操作前应检查尿管质量,如检查导尿管有无破损,可以试注囊内水,看注水、抽水是否通畅,气囊有无漏气,避免阀门及注水通道的故障。另外应该注意使用有效期,选择优质的一次性医用硅胶导尿管,避免重复使用多次消毒的旧管,储存不善或挤压变形的导尿管尽量不用。如留置尿管时间较长,可每隔5天用注射器将球囊中的水或空气完全抽出,再将其充盈,以分离内外两层早期的粘连[4]。
3.2掌握插管方法 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气囊导尿管的插管及拔管方法,熟悉男性尿道的解剖结构特点,遇到尿道弯曲和狭窄处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尿道黏膜。插入深度要适宜,一般在插管过程中见尿后再进入5~6 cm,轻拉导尿管时有阻力感不脱出,说明导尿管已固定于膀胱内。气囊内注入液体的量要适当,一般用生理盐水10~15 ml,注水后重新调整导尿管位置,可以在处使用外固定装置,防止导尿管脱出。
3.3加强置管后护理 妥善固定导尿管、接尿袋,导尿管与接尿袋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长度,便于患者翻身,翻身时要多留意,防止过度牵拉导尿管。嘱患者多饮水,可以稀释尿液,达到自然冲洗尿道的目的,减少尿路感染和结石。保持尿道口清洁,做好会阴护理,每周两次定期更换接尿袋,定期给予膀胱冲洗膀,冲洗时可以按摩下腹部使膀胱内沉渣浮动有利于尿垢排出。
3.4做好心理护理 插管前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做好健康宣教,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保证插管顺利,避免尿道损伤。拔管时让患者放松深呼吸,可以多与患者交谈,分散注意力,解除患者对拔管时的紧张情绪,确保拔管成功。
4典型病例
患者,刘某,男性,87岁,因"血尿三天"由家属送来我院泌尿科就诊。患者两年前因脑梗死卧病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51 d前因经济条件限制,从社区康复医院带导尿管自动出院,出院后每周自行更换接尿袋,51 d来未更换过导尿管,也未按时做导尿管冲洗和护理,最近3 d,家属发现接尿袋中有血,请社区医生上门更换导尿管。社区医生因气囊内液体无法抽出,建议患者到泌尿科做专科处理。检查后发现尿管注水孔堵塞,将导尿管剪断后,气囊内液体未能自行流出,在无菌操作下,用金属导丝插入注水管中,反复抽拉疏通注水管,注水管疏通后,囊内液体自行流出。液体流出后发现仍未能拔出导尿管,先在导尿管中注入10 ml盐酸利多卡因,在无菌操作下,采用无菌石蜡油逆行灌注尿道,保留30 min后,轻轻提拉,捻转导尿管后,终于顺利拔出导尿管。
5讨论
造成拔管困难的原因很多,但不管是何种原因引起的拔管困难,都只会造成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注水管堵塞,囊内液体无法抽出,第二个是导尿管与尿道粘连造成拔管困难。临床上遇到拔管困难时,要先判断气囊内液体能不能抽出,如若不能,先想办法处理气囊内液体,可以用导丝疏通或者戳破气囊,往囊内注水,让气囊自破,必要时可以在B超引导下行膀胱穿刺,用穿刺针戳破气囊。气囊内液体排出后仍拔管困难,这就是第二个问题引起的,一般是导尿管留置时间过久,尤其居家卧床患者,由于缺乏导尿管护理,造成拔管困难。这一类患者处理时,由于导尿管壁和尿道粘连,尿垢尿结石的形成,拔管时很容易损伤尿道,处理时可以先注入物后用石蜡油逆行灌注尿道,减少损伤。本文11例拔管困难病例中,大部分是居家卧床患者,他们都没有进行规范的导尿管护理,因此专业的护理,及时的预防,能够有效减少拔管困难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蒋君B.留置气囊导尿管拔管困难的原因分析和处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4).
[2]胡小萍.留置气囊导尿管拔管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2(1).
篇2
【关键词】呼吸道;烧伤;全麻;喉罩
作者单位:453002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1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9例呼吸道烧伤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患者均为男性,年龄评价20~72岁,平均46岁,因对烧伤并发呼吸道烧伤的认识不同,烧伤科在局部麻醉下,由于患者紧张、疼痛,不配合或急性呼吸道梗阻等原因,紧急通知麻醉科会诊,全麻下气管切开,其中两例患者由于麻醉师匆忙中给予丙泊酚静脉浅全麻导致患者呼吸停止,面罩加压给氧无效,紧急插管不成功,导致患者死亡。7例患者给予丙泊酚+维库溴铵+芬太尼针诱导全麻,置入合适的喉罩,通气良好,当气管切开,气管套管与喉罩通气迅速更替,顺利完成气管切开手术,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2讨论
喉罩是一种插入喉部,充气后在喉周围形成一个密封圈,可实行正压通气也可让患者自主通气,它是介于气管内插管与面罩间的通气工具。在急救复苏中应用喉罩维持气道或人工通气较气管插管容易,无需喉镜协作,但对饱胃患者则应禁用[1]。
呼吸道烧伤的诊断:发生于密闭空间的烧伤或吸入刺激性、腐蚀性的气体,可增加吸入损伤的危险性。
通常有刺激性咳嗽,痰中有细碳颗粒。典型病例有声嘶哑,呼吸困难及喘鸣、疼痛等症状。声音嘶哑及喘鸣是呼吸道烧伤早期最常见,最有诊断意义的症状。声音嘶哑表示喉损伤,喘鸣表示因痉挛和水肿使气道变窄,使正常气流变旋流。刺激性咳嗽表明气管与支气管已发生炎性水肿。各种物质的燃烧使呼吸道吸入大量的有害物质与一氧化碳,加重了患者的呼吸功能的恶化,加之吸入性损伤肺部的一些炎性反应使肺水肿呈加重趋势[2]。
所以,对于无论是火焰呼吸道灼伤还是腐蚀性气体、液体烧伤,首先就是要建立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否则,将无法谈及以后的救治。由于烧伤患者的现场脱离及转运等需要时间,气道的损伤及水肿无法避免,气管插管往往比较困难。对怀疑气道损伤及灼烧伤的患者,应早期积极地气管切开,有利于呼吸及其管理。适当的可以放宽气管切开的指征,不要等气道进行性水肿得完全梗阻再去做。局麻下气管切开,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导致手术难以为继。全麻插管由于口、咽、喉等水肿而难于实施,全麻加喉罩通气可以很好的配合手术完成,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但喉罩加全麻必须适用于足够用于呼吸道尚不至于水肿得完全梗阻患者,虽然其有喉部的损伤,但患者呼吸尚可的情况下也不至于损伤得完全水肿。喉罩的正确使用要求麻醉的深度足够,置入喉罩位置正确,给予肌松剂(勿用司可林)。其中给予肌松剂解除气道加压很重要,否则正压通气与闭合气道对抗,造成无效通气,加重胃气胀气,2例死亡患者很可能存在这方面原因而抢救不力造成的。
喉罩的紧急使用若不理想,紧急时还可以环甲膜切开,解除气道梗阻。不要用粗针头穿刺,因为再粗的针头也容易被气道分泌物阻塞,达不到解除气道梗阻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3
会厌是喉支架11块软骨中较大的单个软骨,位于舌骨及舌根后面,在喉入口之前,上宽下窄,形如树叶,活动自如。在保护呼吸道、防止误咽、完成正常吞咽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急性会厌炎是一种以声门上区会厌为主的急性蜂窝组织炎,亦称急性声门上喉炎,是喉科急症之一。成人急性会厌炎临床并不多见。但发病急骤,病情进展极快,如不及时处理,极易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1990年4月-2006年4月我院共诊治148例。男102例,女46例。年龄18-64岁,就治时间最短4小时,最长52小时。春季56例,冬季48例,秋季26例,夏季18例。
发病原因 会厌居于消化、呼吸之通道,易受细菌、病毒、理化及外伤等原因侵袭和损伤。特别是冬春季节,气候寒冷、干燥,呼吸道疾病明显增加,更易发生急性会厌炎。本组病例继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4例,急性化脓性腭扁桃体炎26例,呼吸道灼伤18例,咽旁及颌下间隙感染8例,过敏反应6例,舌扁桃体肥大微波治疗术后4例,吸烟酗酒16例,喉部异物14例,喉部挫伤3例,另有9例找不到明显原因。
临床表现 急性会厌炎起病甚急,就诊较快,病程大多不超过24小时。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烧、咽喉疼痛、吞咽困难、说话不清、呼吸困难、发音嘶哑以及全身乏力、精神萎糜、痛苦表情、食欲不振、神志恍惚等中毒症状。体温高达40℃,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中性细胞可达96%以上。
篇4
[关键词] 气管切开术;呼吸道梗阻;机械通气;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a)-138-03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nursing of the ICU patients received tracheotomy
ZHOU Hui-fen, CAO Huo-tai, LI Jie, ZHANG Gui-chang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Futian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 Shenzhen 51803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racheotomy for ICU patients.Methods: From Jan 2005 to Dec 2007, the clinical data of 38 cases received tracheotomy were summari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25 cases cured or improved, 5 cases abandoned treatment and 8 cases died.Conclusion: The tracheotom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lieving airway obstruction, keeping mechanical venting, correcting hypoxemia. To strengthen the care of ICU patients with tracheotomy is an important link.
[Key words] Tracheotomy; Pediatric airway obstruction; Mechanical rentilation; Nursing
气管切开是一种抢救呼吸道梗阻的急救手术,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对ICU患者行气管切开术3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气管切开术患者38例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16~83岁,平均42岁。高血压颅内出血15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8例,颅脑外伤7例,农药及苯巴比妥药物中毒5例,恶性肿瘤2例,重症感染1例。其中,因呼吸衰竭,需予辅助机械通气行气管切开术者8例;因肺部感染、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行气管切开术者14例;因肺部感染、呼吸道分泌物阻塞、伴呼吸衰竭行气管切开术者15例。全组患者除通过气管插管给予机械通气5例外,血氧饱和度(SpO2)均低于80%。气管切开前已行气管插管者16例。
1.2 手术方法
术中监测ECG、SpO2、BP、P,一般采用局麻,躁动患者使用镇静剂。患者取仰卧位,垫肩、头后仰,保持正中位。如患者呼吸困难严重,不能平卧时,可采用半卧位或坐位进行手术。全部采用正规的气管切开术,取皮肤纵形或横行切口,气管切开后,气管内插入带气囊的硅胶气管套管,无内管。
2 护理
2.1 手术配合及护理
2.1.1术前护理护士接到通知后,常规备手术衣包及气管切开包、生理盐水、镇静剂(常用有异丙酚、咪唑达仑)和局麻药物(利多卡因) ,床边备好吸痰器、一次性吸痰管和无菌手套。
2.1.2心理护理清醒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说明手术的目的、优点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配合。不配合或者躁动患者术前给予适量镇静剂。
2.1.3取仰卧位,头后仰,肩下垫一软枕,助手于床头扶患者头部,保持下颌、喉及胸骨柄上切迹成一直线,充分暴露颈部。
2.1.4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上呼吸机者术前15 min给予100%O2通气,以提高体内氧储备。充分吸引气道、口腔分泌物及声门下积液。协助医生消毒及穿好手术衣,打开无菌包, 准备手术台面,合理摆放器械。
2.2 术中配合
术中密切观察手术进程,切皮后及时退出气管插管并固定,手术中抽吸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手术视野清晰,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准确迅速执行医嘱,做好各种应急情况的处理。
2.3 术后护理
(1)观察局部有无出血,若有渗血,可用碘仿纱布填塞,使用止血药物。(2)妥善固定,预防套管脱出,术毕用布带固定气管套管,使用的布带不宜过细过紧,以免勒伤颈部,松紧以一横指为宜,使用呼吸机患者,其气管套管与呼吸机连接处要保持直立,活动频繁患者可加呼吸机前端短管,避免过度牵拉引发脱管。(3)防止局部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更换气管切开口处敷料,并以0.5%碘伏消毒,有污染时及时更换,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4)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肺部感染,要做到勤翻身、叩背,加强气道湿化吸痰,防止气管套管堵塞。(5)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其他各项监测指标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鼻饲患者应给予半卧位,常规气囊充气(采用最小漏气实验并监测气囊压力),防止胃液或食物反流误吸引起窒息。气管切开术后要保持下呼吸道通畅,防止新的气道阻塞,所采取的护理措施必须模拟呼吸道的这种强大的保护功能,恢复呼吸道纤毛的功能而促进痰液的排除[1,2]。
3 结果
气管切开后,从气管套管内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经气管套管给氧或辅助机械通气。患者血氧饱和度立即上升至95%以上。38例气管切开术患者中,8例死于原发病加重,全身多脏器衰竭;5例经积极救治,病情稳定后,因其他原因,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其余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改善了呼吸,肺部感染好转,通过对原发病的治疗,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4 讨论
4.1 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
ICU患者多数处于昏迷状态,由于脑神经调节紊乱,其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道分泌物排出困难,唾液及呕吐物的误吸,导致出现呼吸道梗阻,影响肺气体交换,从而发生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脑组织缺氧导致脑代谢性酸中毒,脑微循环障碍加重脑水肿,进一步使颅内压增高,并形成恶性循环[3]。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也使心、肾、肝、消化道等脏器受损,加重病情,甚至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同时颅脑损伤和脑血管意外易发生中枢性呼吸功能不全。昏迷患者由于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以及误吸易出现肺部感染。有报道指出,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发病率约82%,是死亡的主要并发症[4]。对于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肺性脑病患者因肺部感染易发生呼吸困难,并且因呼吸功能减退,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引起呼吸性酸中毒,抑制呼吸中枢,加重呼吸衰竭, 行气管切开可减少呼吸道死腔,利于吸痰,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有利于肺内气体交换。使用带气囊的气管套管,可减少误吸。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可应用机械通气,保证足够的通气换气量,改善低氧血症,减少并发症。气管切开常易引起肺部感染,但对颅脑损伤的肺部感染高危患者,研究表明早期气管切开可降低肺部感染控制率,避免缺氧引起的继发性颅脑损伤[5]。所以,对病情重、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不能排除、昏迷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者,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术,尽量避免在出现呼吸衰竭或窒息状态下仓促手术。气管切开后, 更利于使用机械通气支持治疗各种呼吸功能不全患者。该组病例中,16例患者经气管插管后,行气管切开术。气管插管操作简单,可保持呼吸道通畅,利于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也可使用机械通气,对抢救严重的呼吸困难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但气管插管可损伤咽喉部黏膜,随着插管时间的延长,损伤进行性加重,可导致环构关节脱位,声带固定,喉部肉芽形成,出现喉狭窄。并且患者清醒时,难以耐受气管插管,一般不主张超过48~72 h。对于考虑需长时间插管,且临床上确认有气管切开适应证而无禁忌证者,宜早期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后,利于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可经气管套管滴入药物湿化呼吸道,使黏稠的痰液易于咳出,并且患者活动方便,痛苦和损伤大大减轻,并可以长时间带气管套管。
4.2气管切开的护理体会
4.2.1 术前护理(1)护士首先要了解患者的病情,评估其意识状态、缺氧程度、清理呼吸道等,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情况。(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护士要及时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及呼吸道阻塞,如有,应及时查找原因并排除(如清除口腔和鼻腔分泌物,有舌后坠者应采取措施)。(3)病情危重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且病程较长,除一般外科常规护理外,应常备气管切开包、吸痰管和其他抢救药品。
4.2.2 术后护理(1)对病房的要求:将患者置于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病室内,室温保持21℃,湿度保持在80%。病房每日用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1 h。病房定时通风,每日2次,每次30 min,开窗时注意保暖,防止受凉。(2)预防局部感染:气管内套管保持清洁,每6小时清洁消毒1次。外套管一般在手术后1周,气管切开口形成窦道之后,拔除更换消毒,气管导管纱布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更换3次,如果污染严重,随时更换。经常检查创口周围皮肤有无感染或湿疹。(3)充分湿化气道:气管切开患者失去湿化功能,容易形成痰痂,正因为如此,气管切开术后要保持下呼吸道通畅,防止新的气道阻塞,所采取的护理措施必须模拟呼吸道的这种强大的保护功能,恢复呼吸道纤毛的功能而促进痰液的排除[6]。常采用雾化吸入,0.9%NS 200 ml,庆大霉素80 000 U,糜蛋白酶5 mg,氟美松5 mg雾化吸入,每次20 min,每日3次。雾化吸入时注意观察,随时将分泌物吸出,防止阻塞气管。定时气管内滴药,每次3~5 ml,1次/h,气管内滴药不但可以稀释痰液,也可起到局部治疗作用。(4)及时吸痰:为了保持呼吸道通畅应及时吸痰,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吸管应深达气管并易引起咳嗽。要求操作轻柔敏捷,昏迷程度深或肺部感染者15 min吸痰1次,吸痰管插入气管的深度一般为10~15 cm,边吸边退边旋转,以防损伤呼吸道黏膜。严格无菌操作以防医原性感染。在操作过程中如发现呼吸困难应立即停止操作,无自主呼吸者应给予辅助呼吸或接呼吸机,待情况好转后再将痰液吸出,应注意观察气囊有无破裂或滑脱,对呼吸困难者应给予氧气吸入5~6 L/min,待患者情况改善后可停吸氧。本组有1例患者行气管切开后并使用呼吸机1周后血氧饱和度在80%以下,行气囊注气发现气囊破裂,及时更换新气管套管后,血氧饱和度恢复95%以上。
4.2.3 气管切开后并发症的观察及防范气管切开术可出现一些并发症,只要提高对气管切开术的认识,把握好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熟练掌握颈部解剖和手术技巧,加强术后护理,绝大多数并发症可以被避免和杜绝。(1)气管切开患者早期应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如有少量渗血应及时吸出,如出血较多并存在皮下气肿、气胸或纵隔气肿并发症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妥善处理。(2)防气管脱落:小儿及浅昏迷的患者躁动不安时可将双手用约束带固定于床边,头部用沙袋固定以防拔出套管,保持颈部系带松紧度适宜,伴有皮下肿者24 h后将逐渐消退,若过松应适当调整。(3)取出内套管时应操作轻稳,避免将外套管一并拔出,万一脱落立即将急救车内备用的同号或较小号的套管配上导子插入气管创瘘内,或用麦粒钳将瘘道撑开并立即通知医生。(4)气管切开后无名动脉破裂出血及气管食管瘘: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如翻身、叩背时)应采取正确的方法,以避免气管与相邻的动脉或食管摩擦而发生动脉破裂或气管食管瘘,当观察到患者进食时呛咳且气管中涌出大量的胃内容物或食物时则可能发生了气管食管瘘。
4.2.4 拔管的护理拔管应在病情稳定、呼吸肌功能恢复、咳嗽有力、能自行排痰、解除对气管切开的依赖心理时,才能进行堵塞试验。堵管时,一般第1天堵住1/3,第2天堵住1/2,第3天全堵塞,如堵24~48 h后无呼吸困难,能入睡、进食、咳嗽即可拔管。拔管后的瘘口用75%酒精消毒,再用碟形胶布拉拢2~3 d即可愈合,愈合不良时可以缝合。早期拔管可降低气管感染、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正确把握气管切开术的时机,一旦有气管切开术指征,就应尽早施行手术。手术操作应规范、熟练而细致。同时加强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减少并发症,使气管切开术在抢救重症患者生命中起到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家荣.术后气管切开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4):132,149.
[2]徐忠善.气管切开术后出血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9):31,66.
[3]王大中,李红生,孟庆伟.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时机探讨[J].中原医刊, 2005,32:15-16.
[4]秦朝阳,费立开.颅脑损伤后肺部感染分析[J].河北医学, 1998,4(10):16-17.
[5]潭显西,诸葛启训,郑伟明,等.特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气管切开对防治肺部感染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 2001,7(1):51-52.
篇5
【关键词】 儿童呼吸道异物;病因;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53-01
呼吸道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1~3岁占多数,若对某些异物误诊失治,将产生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必须特别重视。异物进入气管、支气管后非常危险,或可突然死亡,或可因诊断不及时,拖延了治疗时间,导致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不张、肺炎、肺脓肿等严重合并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进行过手术治疗的98例呼吸道异物患儿,其中男性66例,女性32例。男女比例2.2:1,发病年龄在7个月至10岁之间,其中7个月至一岁为20例,一岁至三岁为68例,三岁至10岁为10例,病程均在一个小时至三个小时之间。经气管镜钳取异物成功98例,无一例死亡,其中从外院转来36例,3例有明确诊断,24例在转院时具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2例为行气管切开术。3例是在学校里面发生,96例是发生在家庭生活中。88例在农村患儿。经常见到的呼吸道异物主要有花生36例、粪便1例、豆类24例、瓜子25例、果冻2例、塑料纽扣和衣服饰物2例、水果碎屑2例、金属2例、橡皮擦头2例、骨头2例等。近些年来,果冻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会导致儿童呼吸道异物疾病的原因,由于其性质具有粘稠、容易碎及形态的可变性,是导致严重呼吸困难,甚至导致死亡的呼吸道异物。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随访 由于周围环境的改变,言语沟通的困难,害怕与父母分离等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反应,患儿可表现为反抗、哭闹、拒绝护士照顾等。针对这些情况,术前护士到病房随访,细心观察患儿的喜好,态度要和蔼,应用语言技巧与患儿交朋友,安慰关心患儿,因势利导2并了解患儿年龄"异物的性质"大小"吸入时间%评估患儿全身情况。了解术前准备情况,让患儿及家属意识到麻醉前禁食、禁饮的重要性,为手术做好准备。
1.2.2 术前器械准备 根据患儿年龄选用支气管镜,护士准备好气管镜一套,儿童侧开式直接喉镜,以及相关器械设备,如异物钳、吸引器、光源、气管切开包等。
1.2.3 术中配合 对能配合的患儿应以亲切的微笑,善解人意的动作消除患儿防御性的心理反应。对因哭闹不能正常入手术室的患儿采用分步接患儿法,即先让家属陪伴患儿,护士利用诱导法分散患儿注意力,行基础麻醉后入手术室。在进行摆正与麻醉的过程中,患儿取仰卧位,肩下垫沙袋,使头下垂后仰,便于观察喉部,可增加气道氧气流量,减少镜下操作对呼吸道的损伤,保证手术安全。选择全身麻醉,面罩吸氧或加压给氧,直达喉镜下用1%丁卡因行咽喉表面喷雾麻醉,插入支气管镜夹取异物。取异物的同时可将输氧管连接于支气管镜柄端的侧孔上,以保持供氧。进退支气管镜时,支气管镜的纵轴要与气管纵轴平行,即‘见洞进镜’,应尽量少刺激隆突,避免损伤气管、支气管壁。保证静脉输液通畅,准确掌握输液速度,术中护士不得离开手术间,随时协助调节光源强度。加强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电图、心率注意观察患儿颜面、口唇、指、趾端颜色,及时吸出气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术中由于异物影响、改变、手术刺激都会引起患儿剧烈呛咳、挣扎,反而加重缺氧,并易使异物向深部气管嵌入,因此术中搬动、吸痰操作宜轻柔敏捷,镜检时要充分镇静,尽量减少患儿剧烈呛咳。异物取出后,应常规使用激素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喉水肿。并随时作好气管切开的准备。
2 结果 见表1。
表1 年龄、异物及手术名称(n,%)
从表1可知幼儿期发病率最高。异物停留部位:左侧44例,右侧48例,双侧2例,气管4例。表明异物在右侧发病率高于左侧。
3 结论
儿童生理发育还不完善,咳嗽反射功能还不是十分不健全,十分容易将食物呛入气管。医护人员应当积极广泛的开展宣教工作,加强全社会和家长对呼吸道异物的重视,在街道、学校、托幼机构,特别是农村,利用板报、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宣传小儿呼吸道异物的病因及预防,提高群众对此病的认识,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根据中国资料分析,由意外损伤造成的死因中主要为意外窒息,占婴儿意外死亡中的90%,而导致窒的主要原因就是气道异物阻塞,使孩子的呼吸完全不能进行。因此,意外一旦发生几乎没有入院急救的机会。婴幼儿发生气道异物阻塞,马上送医院抢救可能时间不够,因此,父母首要做的是进行应急处理,为送孩子去医院争夺时间。诊断确定后应迅速手术取出。气管内活动异物,无明显呼吸困难,可于直达喉镜子下取出。支气管内异物必须用支气管镜取出。异物较大、呼吸困难严重者,应先作气管切开术,然后经切口置入支气管镜取出。呼吸道异物停留时间较长者常并发肺部感染,术前、术后需用抗生素(青霉素,先锋霉素)控制感染。如已并发喉水肿,或手术操作时间太长,预防术后并发喉水肿而发生呼吸困难者,应加用激素治疗。
参考文献
[1] 林镝.小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的主要并发症[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16)
[2] 施小泉.家庭护理600问[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1)
篇6
关键词 机械通气 痰痂 护理
随着气管插管技术的日益普及,机械通气已成为目前危重患者的常用治疗手段,但与之相应的并发症也日益增多,据报道痰痂堵塞是气管插管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6.1%。近期在治疗、护理1例气管插管患者时,患者出现2次痰痂堵塞气管插管,现将发生原因分析以及护理对策与护理体会撰文总结如下。
病历资料
患者,女,82岁,因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加重、并发肺心病、严重心功能不全入院治疗,2天后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神志恍惚,痰不易咳出,血气分析提示严重二氧化碳潴留,立即行机械通气,鼻插管直径6mm,经积极治疗后,患者神志转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机械通气第28天后予以顺利脱机,暂时保留鼻插管。当天夜间12点闻及喉头有大量痰鸣音,经鼻插管吸出大量白色黏痰后,患者突然大汗淋漓、胸闷、气闭、呼吸困难,心电监护显示严重心律失常,随即患者神志散失,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立即给以鼻插管接机械通气,但呼吸机持续高气道压报警,双肺听诊呼吸音不明显,且鼻插管内无气体呼出,迅速拔除鼻插管,改由口插管(直径7mm)接呼吸机机械通气后,患者神志逐渐转清,安静接受机械通气。然而,在口插管第7天中午,患者突然出现全身紫绀,经皮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气道高压持续报警,吸痰管送入插管阻力大,立即改经鼻插管(直径6.5mm)接机械通气,症状很快缓解,事后检查发现2次气管插管内均有痰痂堵塞。经加强气道护理,该患者未再次出现痰痂堵塞,各项指标稳定,于入科后第45天顺利拔除鼻插管。
痰痂堵塞形成原因分析
根据讨论与分析,认为该例患者发生2次痰痂堵塞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患者高龄:该例患者80岁有余,因慢性阻塞性肺病又并发肺心病和严重心功能不全,病情危重,抵抗力低下。由于老年患者呼吸道黏膜的纤毛运动减弱,排除异物的功能降低,排痰机能下降;加之在机械通气时气道直接与外界相通,失去了原有的屏障、湿化作用,容易引起呼吸道黏膜干燥、损伤,分泌物及痰液在呼吸道内停留不易排出,因此比年轻人更容易形成痰痂,直接阻塞气管插管。②气道湿化不够:一般认为,气管插管气道湿化不理想是引起老年患者气管切开、呼吸道感染、形成痰痂的最主要的原因[1]。该例患者咳嗽反射较弱,加之肺部反复感染,呼吸困难,呼吸道黏膜干燥,痰多黏稠,不易吸净,很容易干燥变成痰痂,黏附在气管壁内,多层痰痂叠加在一起,从而引起气道堵塞。③痰液过多,吸痰不彻底:由于患者痰液过多,痰液在气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或吸痰不彻底,吸痰时未将口腔及鼻腔分泌物吸净,使痰液等残留在气道壁上,极易形成痰痂,成为异物,滞留在气管内,阻塞气道,引起呼吸困难。另外,由于患者高龄、严重心功能不全,吸痰时常诱发严重心律失常,因而我们在吸痰时力求慎重致使吸痰不彻底,从而使一些痰液滞留在插管内形成痰痂堵塞气道。④气管插管内径偏小:本例患者首次鼻插管直径6mm时,造成堵塞,后来改由6.5mm后保持畅通,患者病情平稳。⑤气管插管置留时间过长,气管插管半堵塞或大部分堵塞时未及时发现事后总结讨论,本例患者气管插管置留时间过长,且痰痂完全堵塞口插管前1天曾出现过高调异常的呼吸音而未引起重视。
护 理
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呼吸异常:本例患者出现的意外,由于发现及抢救及时,避免了险情的发生。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及时发现气管插管堵塞非常重要。当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或窒息,又不能用其他原因来解释时,应首先考虑到有结痂或异物梗塞呼吸道。或者当患者出现下列情况时要高度怀疑气管的部分堵塞或完全堵塞。①气道压力突然增加,经吸痰后无改善;②吸痰管送入气管内有阻力(原来同样大小的吸痰管可以送入),换较小的吸痰管才能送入,但没有痰液吸出(小的吸痰管在气管腔内打圈或折叠);③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烦躁、惊恐及两手抓空,或改变、咳嗽时突然出现烦躁、发绀,吸入纯氧无改善;④有自主呼吸的患者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⑤自主呼吸运动时胸廓或腹壁有起伏,但听诊两肺未闻呼吸音且气管插管处无气体呼出。⑥患者出现高调的呼吸音而用其他原因无法解释时。
气道插管管理:一旦出现完全性阻塞,在吸引不能解除时,必须果断拔除气管导管,并以面罩人工呼吸,病情改善后再决定是否需要再次行气管内插管。另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尽量选择内径稍大一些的插管。并尽量缩短气管插管时间,经口腔气管插管48~72小时后可改用经鼻气管插管,后者可保留2~4周,但每周需更换1次鼻腔导管。
气道湿化:充分湿化,保持呼吸道湿润[2,3]。①蒸气加湿:呼吸机上湿化器,定时加人蒸馏水;②雾化加湿:呼吸机雾化器中加入生理盐水20ml、庆大霉素80000U与糜蛋白酶4000U的混合液,利用射流原理形成2~10μm直径的雾滴,随呼吸进人小气道,稀化痰液,待溶解或软化痰痂后给以吸除;③气管内直接滴注:每天配制生理盐水250ml、庆大霉素16万U与糜蛋白酶4000U混合液,痰液黏稠时每30~60分钟间断注入1~2ml,每天不超过250ml。④保持病室温湿度:室温20~22℃,湿度60%。经加强气道湿化没有再次发生痰痂堵管。
掌握合适的吸痰时机及时充分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对该例患者吸痰时常诱发严重心律失常,因而在吸痰时力求慎重,从而使一些痰液滞留在插管内。为此,应密切注意监测指标变化,适时掌握吸痰时机,充分吸痰。
对报警信号应及时进行处理:当呼吸机压力监测系统出现高压报警时,多为痰液堵塞气道使管腔变窄致气道压力升高,排除患者咳嗽、管道扭曲、人机对抗等原因,此时应及时吸痰。
其他的一些护理对策:另外,在严密心电监护的条件下,对患者进行定期翻身、适度拍背,从而有利于痰液引流,可防止气管插管痰痂堵塞。
总之,通过参加成功抢救该例患者的护理实践,更加深切体会到护理工作在预防急救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由于气管插管堵塞可很快导致患者死亡,预防应当重于防治,所以预防痰痂形成阻塞气道更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也充分认识到加强ICU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责任感,密切注意气管导管堵塞的可疑征象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预防和减少此类意外事件发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李素萍,王静.经鼻气管插管痰痂阻管原因分析及旋转冲洗吸痰法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156-157.
篇7
【关键词】猪;呼吸道病;综合征;防治措施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是一种多致病因子性疾病,它是由病毒、细菌、不良的饲养管理条件及易感猪群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疾病综合征,体现在咳嗽、气喘、较高的死亡率、增加治疗成本、降低饲料转化效率、生长速度以及猪群整体的均匀度,多发于13~15周龄和18~20周龄。
1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主要由以下两类病原引起
1.1 潜在的原发病原
常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猪支原体肺炎、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和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等多种病原体。
1.2 继发病原
主要有猪链球菌属2型、副猪嗜血杆菌病、猪肺疫、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猪附红细胞体等,是导致病猪死亡严重的主要原因。猪肺炎支原体是本病的导火线,它的存在使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症等病毒以及放线性杆菌等细菌的侵袭感染更加容易。
它的发病率和猪群的饲养管理条件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包括: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频繁转群、混群,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断奶日龄不一致、没有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等。
除上述原因外,猪群免疫和保健工作不够全面、后备猪免疫计划不合理,导致猪群群体免疫水平不稳定、营养和疫病等因素造成猪群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等,都可引起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的暴发和流行。
2 症状和病变
本病多爆发于6周龄~10周龄保育猪和13~周龄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通常为18周龄。发病猪死亡率为20%~90%,猪龄越小死亡率越高。病猪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无食欲,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气喘急促,呼吸困难,咳嗽、眼分泌物增多,出现结膜炎症状。急性发病的猪体温升高,可发生突然死亡。大部分猪由急性变为慢性或在保育舍形成地方性流行,病猪生长缓慢或停滞、消瘦,死亡率、僵猪比例升高。
哺乳仔猪以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为主,死亡率较高;生长肥育猪经常发生在13周龄~20周龄,生长育成猪表现为发热、随之出现咳嗽、采食量下降、呼吸负担加重或呼吸困难,如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猪群密度过大或出现混合感染,发病率和临床表现更为严重。
所有病猪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6周龄~10周龄的保育猪剖检可见弥漫性间质性肺炎以及淋巴结的广泛肿大,肺出血、硬变(橡皮肺)和花斑样病变(斑驳状到褐色),个别肺有化脓灶,病猪肺部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感染,有些病猪有广泛性多发性浆膜炎(胸腔、腹腔很多纤维蛋白渗出,并造成粘连),有些肺部病变与猪支原体肺炎相类似,除肺部出现病变外,小部分病猪可见肝肿大出血、淋巴结、肾、膀胱、喉头有出血点,部分猪出现末端紫色。1周~3周发病的哺乳仔猪剖检可见心、肝、肺有出血性病变。
3 预防与治疗
(1)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购入隐性感染猪。确实需引进种猪时,应远离生产区隔离饲养三个月,并经检疫证明无疫病,方可混群饲养。尽量减少仔猪寄养,避免不同来源的猪只混群。
(2)从分娩、保育、到生长育成均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并将保育期分为保育前期舍(3周)和保育后期舍(2周),做到同一栋猪舍的猪群同时全部转出,缩小断奶日龄差异,避免把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在每批猪出栏后猪舍须经严格冲洗消毒,空置几天后再转入新的猪群,能对控制本病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是简单而又最重要的控制呼吸道病的措施之一。
(3)做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将卫生消毒工作落实到猪场管理的各个环节,最大程度地控制病原的传入和传播。由于病毒对普通消毒剂不敏感,特别是猪圆环病毒,一般消毒剂对它不起作用,消毒时应选择新型的消毒剂,如癸甲溴铵戊二醛。
(4)满足猪群不同时期各个阶段的营养需要,保持猪群合理、均衡的营养水平。经常检查或检测饲料原料质量,对霉菌毒素污染严重的原料必须废弃,避免因小失大,对于受轻度污染的原料,可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或防霉剂,保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
(5)调整饲养密度。饲养密度与猪呼吸道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可有效地控制猪呼吸道病,提高猪群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比只用药物预防更为有效。
(6)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转栏和混群的次数越多,呼吸道病的发病率越高。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使猪群生活在一个舒适、安静、干燥、卫生、洁净的环境。
(7)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做好小气候环境的控制,加强猪舍通风对流,保持舍内空气的新鲜度,降低氨气浓度,必要时在猪舍纵向安装排气风扇,从而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同时,注意控制好舍内的温度,做到夏天防暑降温、冬天防寒保温,尽量使每天早晚的温差不要太大,分娩舍和保育舍要求猪舍内小环境保温、大环境通风。
(8)加强围产期(包括怀孕、哺乳和保育期)母猪及仔猪的保健工作:①做好各类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在母猪分娩前按计划完成猪伪狂犬、传染性胃肠炎、猪瘟、大肠杆菌等疫苗的注射工作,使母猪处于较高的免疫状态,为初生仔猪通过母源抗体形成天然被动免疫打下良好基础。给仔猪接种猪喘气病疫苗,可在仔猪1周龄和3周龄时各注射支原体灭活疫苗2ml,以提高猪群免疫力,降低由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病发病率,并结合药物和科学饲养管理措施,从而降低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等疫病造成的损失,不少实例证明,猪气喘病灭活苗,能有效降低猪呼吸道病的发生率。 结合各猪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和免疫程序,做好伪狂犬、猪瘟、蓝耳-圆环等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尽量排除能导致猪发生呼吸道疾病的病毒性原因(除猪圆环病毒外),除正在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的猪群外,一般不要使用活疫苗进行免疫。通常建议使用蓝耳-圆环二联灭活苗免疫注射。②母猪进入分娩舍前必须经过彻底的清洁消毒。呼吸道病较危害较大的猪场可进行产前药物净化,在饲料中按1t饲料添加泰妙菌素125g、康地氟尔康500g,1t饮水康地通达600g,在产前产后各连用一周。 ③哺乳仔猪可采取早期隔离断奶和用药进行控制,可使用强力霉素在仔猪出生后3d、7d、21d龄分别注射1ml,对预防呼吸道疾病和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效果。
(9)药物防治:该病重在预防,猪群发病后,治疗效果一般不理想,因猪肺炎支原体是重要的导火线,而细菌是造成病猪死亡严重的主要原因,有条件的猪场应定期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筛选出敏感药物对猪肺炎支原体和其它细菌感染进行预防和治疗。
(10)采本场(在爆发该病时不发病)的健康老母猪或健康商品猪血清,在仔猪断奶前一周腹腔注射3 ml/头~5ml/头,有一定效果。
(11)及时淘汰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猪和僵猪,防止疫病传播。
参考文献
[1]莫清江.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诊治[J].北方牧业,2008(03)
篇8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原因;预防性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上述时期在本院住院的796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CT/MRI检查证实,符合脑卒中诊断。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情况:性别、年龄、意识状态、、吞咽功能、鼻饲、吸痰、咳嗽无力及伴发基础疾病;采取的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评估患者、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预防控制感染等。
1.3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发热(T≥38.0℃)。②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③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1.4结果796例脑卒中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70.1±9.8)岁。下呼吸道感染与高龄、长期卧床、合并基础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吞咽功能障碍、出血性卒中患者限制绝对卧床2周以上、侵入性操作、探视陪伴多、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有关。
2原因分析
2.1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呼吸器官老化,支气管黏膜运动功能低下,呼吸道清除及防御功能低下。
2.2长期卧床,使支气管分泌物随重力流向肺底,细菌生长繁殖产生坠积性肺炎。
2.3出血性卒中患者限制绝对卧床2周以上,避免用力咳嗽、咳痰,不能有效地把痰液排出体外。
2.4各种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或切开、吸痰等,损伤了呼吸道黏膜,破坏了呼吸道的防御系统。
2.5探视陪伴多,由于病情重,生活不能自理,探视陪护多,易使病室内各种细菌病毒增多,大大增加了感染机会。
3预防性护理措施
3.1评估患者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脑卒中的类型、年龄大小、基础疾病情况,有无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肢体偏瘫被动卧床、语言障碍、忧郁等等,偏瘫的程度,卧床时间的长短,营养状况怎么样,生活是否能自理,有无合并其他感染;了解患者家属对本病的认知情况、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力度等。据此提出护理诊断,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实施护理计划。
3.2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常常由于突然患病,偏瘫,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需人照顾很容易产生急躁、抑郁、焦虑、甚至悲观厌世而拒绝治疗的心理,而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起着绝然不同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同时心理康复也是促进机能康复的重要保证;相反,心理状态不佳,则起反作用。因此,护士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善于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密切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思想波动,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鼓励、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感到温暖、关怀、受尊重从而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原发病以预防下呼吸道感染。
3.3密切观察病情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出入量的变化。如发现瞳孔不等大、针尖样瞳孔、瞳孔散大等应考虑脑疝发生的可能;如体温升高、脉搏和呼吸加快应考虑有感染加重或继发感染的可能;如体温过低、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则有休克的可能;如呼吸变慢、不规则、叹息样呼吸则提示颅内压升高、脑干受压,病情危重;如脉搏细弱则有循环衰竭的可能,如脉搏加快时有血压升高的可能,脉搏变缓有颅内压升高的趋势等等[1]。通过病情观察及时发现感染及存在的感染隐患,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以预防下呼吸道感染。
3.4预防、控制感染临床实践证明,脑卒中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与患者的病情、年龄、卧床时间以及吞咽功能障碍等有较大的关系,因此,防治下呼吸道感染,首先是在积极治疗原发病使患者从危重昏迷状态缓解,同时需经常进行肺部听诊,掌握下呼吸道感染进展、转归情况。医务人员要提高预防感染的意识,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在接触病人前后做好手卫生,注意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的合理使用,及时送微生物检查,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感染和二重感染的发生。加强护理,对意识障碍、长期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坠积性肺炎,清醒患者鼓励主动咳嗽,指导患者有效的咳嗽方法,痰液粘稠时行雾化吸入,适当多饮水,必要时给予吸痰并严格无菌操作;采取半卧位,头部抬高30o-45o角,可活动时鼓励患者端坐或起床,尽量减少卧床时间;由于吞咽障碍容易发生误吸,致吸入性肺炎,吞咽障碍影响营养物质摄取导致低蛋白血症及免疫能力下降,增加感染的机会,所以有吞咽困难者应及早鼻饲,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避免发生误吸[2];如有体温升高、痰多、肺部音等感染征象,应用合理的和足量的抗生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3];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探视,病室每天通风2-3次,15-20min/次,注意保持室温在18-22℃,湿度50%-60%。
4小结
脑卒中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常见原因,积极防治下呼吸道感染,对患者的康复,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而脑卒中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主要与患者的病情、年龄、卧床时间以及吞咽功能障碍等有关,早期及时的预防护理能明显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监测和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细小的下呼吸道感染信号,积极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进行护理干预,才能减少脑卒中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治疗时间,有利于及早进行康复训练,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秀菊,刘军艳.糖尿病并脑梗塞的护理[J].中原医刊,2000,22(27):64.
篇9
关键词: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原因分析 对策
从医25年来,每天遇到的小儿呼吸道感染不下20例,多部分都在门诊予以解决,少部分反复高热,扁桃体Ⅲ°肿大且有脓苔附着,咳嗽气喘较重,血象较高达2万以上,拍摄胸片提示肺部感染的需要住院治疗,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第一 小儿呼吸道易感染的解剖特点[1] :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窦、咽、耳咽管、喉;婴幼儿的鼻部和鼻咽腔相对较短,鼻道狭窄,无鼻毛,鼻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故感染时鼻粘膜充血肿胀容易引起鼻塞使吸吮发生困难,并出现张口呼吸,婴幼儿耳咽管相对比较宽直且短,呈水平位,眼部相对狭小且较垂直,咽部富于集结的淋巴组织;小儿喉部相对较长和狭窄,呈漏斗形,软骨柔软声带及粘膜柔嫩且富于血管,故发炎时易发生充血水肿而引起喉头狭窄,出现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下呼吸道是指气管、支气管和肺泡,小儿的气管和支气管管腔比成人相对狭窄,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粘膜血管丰富,粘液腺分泌不足而干燥,粘膜纤毛运动较差,不能很好的排出微生物,所以不仅容易感染,也较易引起呼吸道阻塞;小儿肺泡数量少而面积小,弹力纤维发育较差,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致肺含血量多而含气量少,易于感染。感染时易导致粘液阻塞,引起间质炎症肺气肿和肺不张等。
第二 免疫特点:小儿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如咳嗽发射及纤毛运动功能差,难以有效清除吸入的尘埃和异物颗粒。肺泡吞噬细胞功能不做,婴幼儿辅T细胞功能暂时性低下,使分泌型IgA,IgG,尤其是IgG2亚类含量低微。此外,乳铁蛋白、溶菌酶、干扰素及补体的数量和活性不足,故易患呼吸道感染。
第三 喂养不当造成:目前生活的富裕,商店里的各种食品琳琅满目,电视上的商品广告铺天盖地,所以家长在攀比看谁一天在孩子身上的花费大,有时候也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有,自己的孩子没有,亏欠着孩子,导致许多孩子辅食当主食,整日嘴上不闲着的吃,可到了吃饭的时候胃内饱胀,真正的主食不进,造成营养相对失衡,从而使抵抗能力进一步下降,再者膨化类食品尤其松脆,小儿更喜欢吃,其中的小颗粒粘附在食道粘膜,咽喉壁、气管等处刺激呼吸道导致反复咳嗽。所以一定要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1-3岁的小孩尽可能不给予膨化食品,瓜子,糖块等。
第四 喂养宠物所致:宠物是指家里养的小猫、小狗之类,现在因为计划生育,家里人口稀少,好多家庭都把宠物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养,小孩子和宠物新近没有把握,再者宠物身上的寄生虫及毛发脱落会引起各种过敏性疾病,甚至导致哮喘。家有小孩的尽可能不要喂养宠物。
第五 医源性原因所致:目前小诊所沿街都是,家长为图方便不去医院,就近诊治,诊所的医生知识的偏差,为求速效,常规使用激素,使患儿的抵抗力进一步挫伤,另则一些大医院由于利益的驱使,经常给小儿静脉用药,一方面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高效杀菌剂的应用易使小儿菌群失调,更易重复感染,其实小儿属于纯阳体,稍做调整就可以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的,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这样说:我们才从某某医院小儿科输液回来隔一天就又出现发热咳嗽,再者还有这种说法:我家的孩子一输液就拉肚子,这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小儿多部分是由于风寒侵袭所致,糖水本书寒性,从静脉进入体内后寒夹湿,从肠道排泄,从而导致腹泻使病情缠绵不愈,所以只要不是高热,以及伴腹泻脱水,化验血象大于2万以上,最好不要静脉用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儿科医生,一定要有崇高的责任心,引导家长合理喂养小儿,有病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发扬崇高的医德医风,因病施治,合理用药,杜绝浪费,使我们的小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10
冬季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是普通感冒,然后是流感。普通感冒主要是由于周围环境变化后,人体抵抗力降低,细菌、病毒乘虚而入所致,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慢性呼吸道疾病病人是好发人群。普通感冒的症状常较轻,如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乏力等。病程较短,且以散发为主,不会引起大的流行。大多数人在起病5~7天后自愈,预后良好。
普通感冒的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鼻塞严重时,可用伪麻黄碱滴鼻,必要时可适当使用解热镇痛药物。同时注意休息,避免受凉和过度劳累,多饮水,增加营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当出现高热不退、咯脓痰、流脓涕等症状时,往往提示病情加重,需去医院就诊。
流感是不同于普通感冒的一种上呼吸道疾病,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发病有季节性,好发于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中旬,起病急骤,具有传染性,高热、头痛、乏力和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比普通感冒更明显、更严重,并发症(如腹痛、腹胀。腹泻等)也较多。要预防流感的发生,大家在冬天一定要避免各种容易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因素,如过度疲劳等。多吃新鲜蔬菜,多喝水,保持心情愉快,居室注意空气流通。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孩子尽量不要去人口密集的地方。如果家中有流感患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接受隔离治疗,以免传染他人。
2 防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往往是由于病毒、细菌侵犯或干燥、寒冷的空气导致气道过敏而发生的气管感染性炎症,多无流行性,年老体弱者易患,主要表现为咳嗽和咯痰,痰多为白色,症状可延续2~3周,大多预后良好,少数体弱者可长期迁延不愈,最终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若咳嗽、咯痰症状持续加重,或者由白痰转变为黄绿色脓痰时,需尽快去医院就诊,行抽血和拍片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抗感染治疗,最好不要自行口服抗生素,以免因药物使用不当而造成病情加重。
3 防肺炎
肺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当细菌侵入肺实质后,最终是否会发生肺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细菌的数量和毒性;二是人体的抵抗力。如果细菌数量多、毒性强,且人体正好因受凉、劳累等原因造成抵抗力下降,细菌就很容易冲破人体的免疫防线,侵犯到肺实质而引起肺炎。肺炎的常见症状为发热、咳嗽、咯痰,多为脓痰,部分人还有胸痛症状。病情较重时,还可出现呼吸困难。当患者出现高热、胸痛、呼吸困难时,应立刻去医院就诊,行X线胸片检查,并接受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大多数肺炎患者的预后较好,不会对肺部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要预防肺炎的发生,避免吸烟、饮酒、熬夜、受凉等容易引起抵抗力下降的危险因素,不给细菌有“可趁之机”是非常关键的。
4 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