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学科评估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科学学科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科学学科评估

篇1

【关键词】涉海专业 海洋经济 钦州学院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056-03

广西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比较匮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人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日益减少,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日益严峻。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海洋环境,无疑是广西新时期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基本生产要素,而成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可替代的自然物质条件。然而,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另一生产要素海洋人才资源,却十分匮乏,海洋高等教育滞后成为了广西发展海洋经济的“瓶颈”。一直以来,广西没有高校开设海洋学科专业。《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分析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总体上落后于其他沿海省市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时,指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海洋科研能力薄弱,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几乎是空白”,从而提出要“发展海洋科学研究与教育”,“大力推进具备条件的广西高等院校开设海洋学科专业”。在此情形下,钦州学院把自身的发展与地方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开设、发展涉海学科专业“既是广西高等教育适应广西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又是广西高等教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在钦州师专的基础上改建钦州学院后,开设涉海学科专业,努力培养海洋资源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本文试以钦州学院为例,对广西高校开设涉海专业进行研究。具体说来,广西高校开设涉海专业,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强化基础建设,保障涉海专业办学条件

涉海专业是高投入的专业,尤其是航海类专业,其专业的特殊性、成本的高额性、行业管理的法规化和国际化,不是随便可以办成的。它不仅要舍得投入,解决实践教学环节多、实践性强,需要具备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多的问题,还必须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钦州学院虽然具有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开设海洋相关学科专业的区位优势和地理、地缘优势,天时、地利、人和等良好的发展环境,但办学基础薄弱,要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开设涉海学科专业培养海洋人才,必须强化涉海专业基础建设,保障办学条件。为此,钦州学院切实加强涉海学科专业办学软硬件的建设,以保障符合国家的要求和满足专业的教育教学和持续发展需要。

一是建设与涉海学科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学校把涉海学科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作为首要的任务,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内培外引,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积极培养涉海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实行挂职锻炼制度,强化“双师型”教师成长;实行优厚待遇引进涉海学科人才,加强涉海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如市校结合对引进的教授给予合计45万元的安家费和科研费;对引进的船长给予教授的待遇。开设涉海专业以来,共引进涉海类专业的高学历(博士)、高职称的教师14人,甲类船长3人,甲类大副3人,甲类大管轮2人。

二是建设与涉海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对涉海专业实行重点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强化和完善涉海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搭建涉海学科专业的公共教学平台。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为实现打造海洋特色学科专业品牌的目标,融合多学科优势,建成了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北部湾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实验室和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人文研究中心。近几年共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涉海学科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成并不断提高轮机实验实训中心、航海实验实训中心和海洋科学等实验室的现代化水平,保障了涉海专业人才培养的硬件建设。

三是建立以保障涉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制度机制。开设航海类专业后,学校认真建立和严格实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顺利了通过国家海事局对船员教育和培训资质许可的现场核验和质量体系审核。以建立船员教育体系为契机,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加强涉海学科专业制度建设,建立了一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改革发展和教学管理的制度。以“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为主体,形成了涉海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

四是建立涉海学科专业发展的科研教学平台。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为实现打造海洋办学特色的目标,以科研促教学,有效服务涉海学科专业发展,融合多学科资源,建成广西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北部湾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实验室”和广西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人文研究中心”;利用意大利政府1000万欧元贷款建设“北部湾海洋研究与教育中心”,购置仪器设备,建立科研和教学的基础实验平台。这些科研教学平台的构建,为涉海学科专业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内涵外延建设并举,努力满足海洋经济发展需要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仅靠一两个学科专业来培养人才,是无法满足广西发展海洋经济需要的。广西要实施“海洋强区”的发展战略,就必须构建为海洋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科专业群和相配套的研究平台。钦州学院为此不懈努力地探索实践着,强化内涵建设与适当扩大外延并举地发展涉海学科专业。

2010年9月钦州学院正式成立广西首个海洋学院。学校以此加快学科专业调整和优化步伐,检查总结原有涉海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办学中的问题,制定完善涉海专业设置、建设的各项管理办法,根据广西海洋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实际,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进行专业调整优化,创造条件开设新的涉海专业,积极稳妥地在条件较好的专业增设涉海专业方向。经过重点建设与积极发展,从2007年到2012年的几年间,学校根据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了轮机工程、海洋科学、航海技术、水产养殖学等一批海洋专业,还积极稳妥地增设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产业发展相关的专业方向,如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增加“海产品储运与加工方向”,在“物流管理”专业增加“港口物流方向”,在“海洋科学”专业增加“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制药”等方向,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增设了“港口机械方向”等等,使开设的涉海专业(专业方向)达到了11个。初步形成了具有办学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海洋交通运输学科专业群”、“海洋科学学科专业群”。

满足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仅要有相应数量的学科专业,还必须有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钦州学院围绕海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涉海专业的建设,除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师资队伍、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外,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的中期检查、评估验收工作;同时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成立校外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事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指导工作,通过专业认知教育、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实践、社会调查、学科竞赛活动、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方式,促进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经过努力建设,一批学科专业被列入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建设项目,如“北部湾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学科被确定为广西特色优势重点学科;“海洋科学”被确定为广西紧缺人才专业;“轮机工程”、“物流管理”、“轮机工程”、“港口物流”被确定为广西急需人才专业;“主推进动力装置”、“船舶辅机”、“港口物流”等课程被确定为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特色课程;“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被确认为广西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

钦州学院还围绕涉海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让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努力争取教学质量与海洋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钦州学院开设涉海学科专业以来,与地方相关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合作,先后开展了“钦州湾生态环境本底数据调查及其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数学模型及其在钦州湾海洋生态及资源管理的应用”、“大蚝抗癌活性成分分离及其产品的开发”、“海洋星虫活性成分研究”、“北部湾红树林种群生态和保护生物学研究”、“茅尾海近江牡蛎环境效应评价及可持续性发展对策研究”等一批各级涉海类科研项目。据统计,2008年以来,学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共承担各级各类涉海科研项目43项,其中省部级项目20项、其他科研项目23项;共获得科研经费777.85万元;承担省级以上教改课题26项,获得研究经费75.8万元。学校还派遣研究人员参加了意大利国际环境监测中心开展“国际海洋鲸类考察培训研讨”项目活动;参加由意大利驻华使馆、意大利外交部合作发展司、2010上海世博会意大利政府代表团举办的“保护区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的国际研讨会,承担了广西海洋局委托项目《中国海洋文化・广西卷》的撰写工作;承办了“2010年广西船员论坛会议”、“中国航海技术教学指导分委会暨航海教育研究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和“第七届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究会”。学校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涉海学科专业与海洋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在不断增强。

三、校地、校企合作,增强涉海人才培养能力

钦州学院的办学资源尤其是涉海人才培养的资源是很有限的。学校领导在办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更好地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必须实行校地、校企合作,增强涉海人才培养的能力,形成学校与地方、企业共同发展的机制。为了办好涉海学科专业,培养应用型的海洋专业人才,钦州学院加强与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融合,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把海洋类学科专业的发展与广西的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建设融为一体,建立产学研联盟,共同承担项目,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如为培养广西航海人才,钦州学院与广西海事局签署实施“航海教育和船员发展合作协议”, 强化相关涉海专业的建设,共建轮机航海实训中心。钦州学院按照航海学科专业的要求搞好教学硬件建设,组织好教学和船员培训;海事局在航海教育资质许可、建立船员培训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为学校提供咨询指导,推荐和提供教学实践基地,为毕业生开展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设计提供便利。又如,钦州学院与钦州市海洋局共建海洋科学实验室,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实训活动;与钦州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申报广西科技项目,开展“钦州港口集团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等课题研究,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从而建构项目合作和战略合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至今,钦州学院建成了“船员培训中心”,获得了国家颁发的《船员培训许可证》,成为广西首家培养、培训高级船员的机构;通过校地、校企合作,已建立校外涉海学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18个,提高了涉海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增强了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能力。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可以有效促进产业、职业、专业、学业、就业和产业的紧密结合, 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在组织文化、质量标准和组织形态上的整合,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推进教育方式与生产方式融合,建立良好的载体和平台;使学校和企业在统一的教育教学计划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培养目标,较好地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到工作,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钦州学院下力气与地方、企业合作办学,充分利用涉海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实习实践教学条件,不仅增加了教育资源、增强了人才培养能力,而且为实现学校与社会、专业与职业的良好有效对接铺造了道路。

面对新的形势下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钦州学院坚持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在充分发挥区位、地缘优势和先于其他高校开设涉海学科专业的比较优势,通过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优化学科专业群内的资源配置,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涉海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力度,不断推进海洋科技与海洋人文的协调发展;以海洋特色创品牌、以服务促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使海洋高等教育在为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同时,获得来自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建立起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努力在涉海人才培养、海洋学科建设、海洋科学研究、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有所作为,彰显海洋办学特色,为广西的海洋科教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家庆,银建军.新形势下广西沿海高校涉海学科专业群的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11(8)

[2]黄家庆,黄孙庆.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探索――钦州学院涉海学科专业群构建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3]陈超英.教育支撑滨学海新区开发开放发展战略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208

[4]林年冬.在创新中促进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9)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重大项目(2011JGZD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