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康复护理服务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人康复护理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引言
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比重也越来越突出,到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根据联合国公布标准,据预估,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会达到4.37亿人,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而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年龄高、体质差、患病几率大、康复时间长,再加上外界不同因素带来的压力等,使老年人的康复护理需求也极大,作为医护工作者应密切关注老年康复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给出相应结论。
2.当前老年康复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康复专业人才的匮乏。由于老年人不同于年轻人的生理、心里以及多病共存的情况,故老年康复治疗需要团队工作制来完成,医护人员需要完成老年患者的康复、物理、心里、作业、言语等不同方面的治疗,另外老年康复治疗还需要老年科、神经内科等多科室的信息交流,需要医护工作者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并同时兼备老年护理和康复护理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但因为目前康复医学并未被中国社会及大众所重视,我国康复技术人员在从医人员中所占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康复人员大多是从原来的理疗和临床人员中进行培训,致使康复服务缺乏专业性,康复效果也差强人意.
2.2 康复治疗设施不完善。在许多发达国家,在老人常出入的地方都会设置无障碍通道,并配备各种方便老人通行的器备和多功能轮椅,卫生间装有供老人使用的可升降洗脸盆和扶手坐便器。但目前国内医院所提供的方便老人使用的康复理疗设备还比较有限,影响老人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功能训练设施还不够完善,例如很多医院床栏空隙太大,老年患者可能有坠床的危险;还有用热设备标志不明显,容易出现烫伤现象等等。
2.3 护患沟通存在问题。在老年康复护理中常见的问题为护患沟通不良的问题,引发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社会风气的影响、老年患者的恐慌心理、一些年轻护士和老年人之间存在的代沟问题等等,但这些诱因主要还是因为护理工作者对老年康复护理各细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老年人的心理疏导不够有耐心和言语方面的交流技巧不足。据统计,有65%的医患纠纷是因为沟通不良引发的,可见,医患沟通技术和护理技术同样重要,良好的医患沟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
3.预防对策
3.1 重视引进和培训老年康复护理专业人员。通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举办老年康复护理医疗培训,重视对临床康复专业治疗师、康复护理师、物理治疗师、作业师等团队的培训,打造具有高效管理和较高的康复护理技术的团队。本着学科交叉交流和合作的理念,定期查房,联合管理,坚持医、护、养三位一体,根据不同老年患者不同的身体状况,为患者制定从临床到康复的全面治理方案和护理服务。这样才能满足老年人的身w、心里、精神等多方面的康复需求。
3.2 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设施和优化的环境。疾病和衰老很容易使老年人丧失对康复的信心,对护理人员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因此康复护理不仅要关注老年患者的生理需求,还要关注他们的心里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对于行动不变的老人应配备多功能轮椅,方便他们自主用餐、行动,排便;走廊、卫生间等地面要做好防滑处理,也可设置老年人专用通道;老年患者病房应做到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床栏空隙合理,给他们一个像家一样温馨的环境。
3.3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老年患者在病痛恢复过程中需要医护工作人员的关心和细心照料,良好的护患关系对老年人的恢复尤为重要。医护人员应对老年人提高耐心和细心,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需求,提高语言沟通技巧,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支持,对于他们康复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悉心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各医院也要做好护理人员的绩效评估工作,对表现好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
4.小结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国家应该重视老龄人口的生活保障,为老年康复护理事业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培养和引进老年康复护理专业人员和团队,为老年患者提供安全的设施和优化的环境,同时鼓励各大医院对护理工作人员实施绩效考核政策,加大对老龄患者的关心和照顾,为老年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康复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晨明.新医改背景下发展城市老年康复护理事业的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156-157.
[2]刘祚燕.我国老年康复护理发展趋势[J].护理研究,2017,31(7):772-775.
[3]王丽英.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院,2011,15(3):66-67.
篇2
【关键词】骨伤科;家庭病房;康复护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医疗保健服务的要求也随之而上升,为了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医院管理体制也不断进行改革,再加上“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不断深入,医疗服务逐渐从医院围墙内延伸至家庭;针对一些不方便出门的特定患者,如骨伤科患者,他们需要终日病卧家中,行动不便,但是却仍然需要细心照顾,而家庭病房的开设,能够为这些患者提供便利外,还能够为患者提供康复护理措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1]。本文选取骨伤科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骨伤科家庭病房的康复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骨伤科患者45例进行临床观察,其中,家庭病房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医院住院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的年龄为10-70岁,平均年龄为(52.1±3.6)岁;其中,6例患者为胫腓骨、肱骨骨折,8例患者为股骨颈骨骨折,7例患者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例患者为不全瘫,1例患者为高位截瘫,1例患者为骨软骨瘤切除术后,1例患者为颈椎病。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的年龄为19-69岁,平均年龄为(52.4±3.7)岁;其中,7例患者为胫腓骨、肱骨骨折,8例患者为股骨颈骨骨折,6例患者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例患者为不全瘫,1例患者为高位截瘫,1例患者为骨软骨瘤切除术后,1例患者为颈椎病。
1.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康复护理,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2]。
1.3评价标准患者的疗效标准分为:优、良、不及格,参照《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运用χ±s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优良率由于对照组,具体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功能评分为(94.3±5.7)分,对照组为(84.6±5.9)分;均存在差异,P
3讨论
3.1饮食护理一般来说,家庭病房患者大多为老人或者儿童,前者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逐渐衰退,后者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在患者伤后的1-4天内,要给予患者容易消化的食物服用。对于牵引术后需要打石膏的患者,行动不方便,但是如果患者长期卧床休息,很容易会出现便秘,因此,护理过程中,必须鼓励患者多吃水果、蔬菜,促进胃肠蠕动。
3.2关节功能锻炼护理人员要辅助骨伤科患者进行相应的关节功能锻炼:①如果患者为小夹板、石膏固定上肢者,则康复护理中主要的关节功能锻炼为手指伸屈锻炼、握拳锻炼等;②如果患者为石膏固定下肢者,护理人员就要指导患者抬高患肢,进行足趾锻炼;如果患者为短腿石膏,则可以给予患者膝关节功能锻炼;如果患者为长腿石膏者,则可以给予患者骨四头肌抬高及等长收缩锻炼;患者去掉石膏后,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及踝关节锻炼;③如果患者为高位截瘫者,在脊髓损伤早期,由于患者的截瘫患肢无力,护理人员首先就是确定患者的肢体功能位是否良好,针对患者肢体的具体情况,给予患者被动关节训练,避免患者出现骨质疏松及关节挛缩畸形;另外,在患者卧床休养期间,还要给予患者更换护理,避免患者发生压疮。
3.3其他康复护理在损伤早期,患者可能会发生尿潴留,使患者出现尿路感染,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所以,为了使患者的膀胱功能能够维持正常状态,要给予患者膀胱功能训练及导尿训练。康复护理期间,要循序渐进指导患者进行训练,因为在负重训练初期,患者机体由于不适应,容易发生下肢紫绀、肿胀等症状,此时应该将患者的下地及行走时间延长,避免形成下肢静脉血栓,使患者能够快速康复[3]。
综上所述,开设家庭病房,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并且,采取家庭病房进行康复护理的患者,还能够省去住院费用,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但是,家庭病房的康复护理中,护理人员一定要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变化,给予患者及其家属适当的指导,使家属能够充分掌握常见护理技巧及基础护理知识,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刘燕华,刘燕平.家庭病房的开设与基础护理素质的提高[J].实用护理杂志,2009,11(05):154-155.
篇3
资料与方法
我院对老年社区康复区698位年龄60~89岁的老人进行了预约登记,平均年龄70±6岁。其中584位老人患有慢性疾病,占总人数的83.7%,因病住院206例,占29.5%,62例年住院2~3次,患2~3种病的老人占患病人数的47.6%。
方法:医院下设康复中心,建立医院康复中心住户联系网。设专职的社区康复护士,每人负责一定数量的病人。①健康教育:就健康问题组织全体老人上课,每周2次介绍合理饮食、疾病的早期发现、意外事件的防护、高血压的预防、生活垃圾的处理等保健知识。由于老年人视听能力下降,采用幻灯、挂图、板报、广播、散发健康处方等方法补充。组织同类疾病病人座谈,交流疾病护理经验,表达心身感受,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②建立家庭保健服务,定期上门服务,每周3次上门与老年人沟通,进行心理疏导,降低心理问题对老年人产生的不良影响。研究表明,离退休、丧偶、患病等生活应激事件与老年人负面情绪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少的人死亡率比社会支持多的人高2.5倍。③以慢性病为重点,建立家庭康复档案,包括患病时间、病史、过敏史、用药种类、数量、效果、饮食、情绪等病人情况。④提高自我防护能力。Orem的自我护理模式认为,必要的护理介入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自我护理能力,医护人员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如糖尿病病人自测血糖,自己注射胰岛素;肺心病病人肺功能锻炼等。对缺乏自理能力的病人,不仅指导其家属掌握护理基本操作,还要培养其常规观察病情习惯,如肺心病病人病情加重前出现体温升高、咳嗽、憋气加重、痰液性状改变等。理解能力差的病人或家属应给予多次现场强化训练,发现错误立即纠正,直至掌握。⑤访视时互留电话号码,便于询问及病人不适时及时取得联系。开展热线电话每天咨询3小时,开展1年来,月平均121次,其中医疗常识占25%,家庭护理占43%。
结果
开展保健服务1年来,就健康问题进行集体宣教96次,为698例老年人共上门服务3 548次,其中为患病老年人服务2 786次,为正常老年人服务762次。584例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中,510例病人能说出疾病相关知识,472例能运用所学自我护理,生活负面情绪明显改善。曾住院治疗的206位老人中,除3例因上呼吸道感染诱发疾病住院外,其余未再次入院。
篇4
【关键词】 骨质疏松;骨科;康复护理
骨质疏松是骨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患者的骨脆性改变很容易发生骨折,此类疾病广泛分布于各个年龄层,尤其常见于中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症是由内分泌、免疫,营养、废用、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可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据统计我国60~69岁的老年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达50%~70%;老年男性发病率30%;80岁以上的老年人半数以上患骨质疏松症。骨折是骨质疏松的最终结局。10%~20%的患者于骨折后一年内死亡,约半数患者骨折愈合后生活不能自理,美国每年用于骨质疏松症性骨折的费用为100~150亿美元;在我国每例髋部骨折的直接花费为每年3万多元人民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已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并影响他们的生存质量,其带来的家庭、社会和经济负担显而易见,骨质疏松症及骨折已成为全球的有关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 1 ]。
1 临床资料
本组137例患者均为我院2007年9月-2013年2月之间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包括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90例,年龄在41~86岁之间,平均住院时间27.9±4.6d,合并有压缩性骨折15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骨痛,广泛分布在各个部位,程度不同,以腰背疼痛最为常见。
2 疗效标准
按照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进行疗效判定,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骨痛症状消失;有效:患者骨痛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患者疼痛无明显改善。以显效率结合有效率进行总有效率的统计。
3 结果
137例骨质疏松症患者显效97例,有效3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5.6%。
4 康复治疗护理
4.1 心理护理
骨质疏松症病人由于疼痛及害怕骨折,常不敢运动而影响日常生活;当发生骨折时,需限制活动,不仅病人本身需要角色适应。其家属也要面对此情景。因此,护士要协助病人及家属适应角色与责任,尽量减少对病人康复治疗不利的因素。
4.2 疼痛的护理
4.2.1 休息 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做出正确评估,可使用硬板床减轻患者的疼痛情况,保持卧床休息1周,尽量避免造成疼痛加剧。
4.2.2 对症护理
4.2.2.1 使用辅助物 在患者疼痛难耐时给予患者紧身衣以及背架等辅助物的使用,以减轻患者的脊椎活动度,同时提高脊柱支持力度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4.2.2.2 物理疗法 对于患者的疼痛部位可采取热敷的方式改善,热敷能够帮助患者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痉挛现象,起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同时可以采用按摩的方式来进行疼痛缓解,同时能够减少肌肉僵直现象的发生。条件允许的医院可采用超短波、中频电疗法达到消炎和止痛效果。
4.3 用药护理
4.3.1 鼓励患者多喝水,多排尿,避免钙剂的大量摄入导致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可能,建议空腹服药,在服用维生素D时避免和绿叶蔬菜同时食用,以免减少药物的吸收。
4.3.2 服用二磷酸盐建议在起床后空腹口服,同时饮水至少300ml,服药后的30min内不要进食和平卧,避免对食管造成刺激。同时应嘱病人不要咀嚼或吮吸药片,以防发生口咽溃疡。如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疼痛或胸骨后疼痛的现象则应当警惕食管炎的发生,应当立刻停药并反馈给医师进行检查和处理。
4.3.3 肌肉注射降钙素应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如出现食欲减退、恶心、颜面潮红等,应立即停止用药,并进行治疗。
4.4 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增加和保持骨量,并可使老年人躯体及四肢肌肉和关节协调性和应变力增强,对预防跌倒、减少骨折发生有很多好处。
4.5 合理膳食 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多进食富含异黄酮类食物,如大豆等对保持骨量也有一定作用,老年人还应适当增加含钙丰富食物的摄入,如乳制品、海产品等。增加富含维生素D、维生素A、维生素C及含铁的食物,以利于钙的吸收。少饮酒、咖啡和浓茶,不吸烟[2]。
4.6 安全护理 跌倒是骨折及软组织创伤的主要因数,因此要注意病人的安全。保证住院环境安全,如楼梯有扶手,梯级有防滑边缘,病房地面干燥,灯光明暗适宜,床椅不可经常变换位置,过道避免有障碍物等,加强日常生活护理,将日常所需物如茶杯、开水、呼叫器等尽量放置床边,以利病人取用。加强巡视,对住院病人在洗漱及用餐时间,应加强意外的预防。
4.7 运动训练
4.7.1 握力训练 每日坚持训练30分钟以上,能防治桡骨远端、肱骨近端骨质疏松。
4.7.2 耐力训练 以慢跑为主要方式,隔日1000~2000m。
4.7.3 俯卧撑运动 每日1次,尽量多做,每次所做的项目不得少于前一次,能防治股骨颈、肱骨近端、桡骨远端骨质疏松。
4.7.4 转体运动 取坐位,曲臂平举,双手交叉,转体向后,目视右肘,坚持5秒后复原,每次重复5次。
4.7.5 床上伸展运动 起床前,取仰卧位,双臂上伸过头,向指尖及足尖两个方向伸展,待感到伸展满意后,放松;伸展双腿,足跟向下伸,足背向膝方向屈,感到满意后放松。
4.7.6 侧体运动 立位,双足与见等宽(背可以靠墙),举左臂、垂右臂,右臂和上体向左侧屈,右手指向地面。坚持5秒后复原,每次重复5次。
4.8 预防并发症
尽量避免弯腰、负重等行为,同时为老人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或装束,防止跌倒和损伤,对已发生骨折的老人,应每2小时翻身1次,保护和按摩受压部位,指导老人进行呼吸和咳嗽训练,做被动和主动的关节活动训练,定期检查防止并发症出现[2]。
4.9 健康知识宣教
合理的宣教能够指导患者采取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能够避免此类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和起到预防并发症的目的。根据患者的年龄层、文化程度来进行针对性教育,提高患者的相关知识了解程度。
5 小结
骨质疏松症是由内分泌、免疫,营养、废用、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康复护理,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做好心理护理、疼痛的护理、用药护理、安全护理和康复训练,配合康复治疗是减少疼痛、帮助缓解疼痛的主要方法,根据患者的需求,采取优质的护理服务,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主动配合治疗,从而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篇5
一、机构养老
未来三年将是机构养老的一个整合过程。机构养老因其资金的投入周期比较长,其盈利见效也比较慢,是政府政策支持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差异化很大,短期内盈利的机构不足10%,其中盈利超过5%的仅占20%。主要原因是资源的配置没有合理利用,空床率较高的一般都是在地里位置比较偏的郊区。业内认为,未来三年将是机构养老的一个整合过程。
二、地产养老
地产养老看好有地产资源优势的企业。地产养老是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为一体的社会化养老形式。地产养老相比于传统地产而言,前期投资较少、土地使用更灵活,政府扶持等便利条件。
除此之外,在业态上地产养老更注重配套医疗、体检、护理等相关服务设施。运营模式主要是会员制或租用,会员制更有利于前提投资的回收。有地产资源优势的企业在地产养老上会节约很大成本。
三、社区养老
篇6
【关键词】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68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人生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医疗保健事业的投入也不断加大。我国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也使得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例如疾病的防治以及其带来的经济压力。为更好地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社区老年人的护理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针对社区老年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实施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1我国老年社区护理必要性
1.1空巢老人日益增多
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的人口年龄机构已开始步入老龄化阶段,并且老年人的人口增长率不断加快,预计到205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多,占总人口的1/4左右。社区护理中的老年人占多数,作为特殊人群,其生理、心理特征、年龄特征以及社会功能的转变,使其社会适应能力逐渐降低,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当前我国的空巢老人的比例已经达到49.7%,大中城市为56.1%,农村老年家庭的空巢率已高达38%。
1.2患病率逐年增高
随着年龄的增大,生理功能不断退化,使得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不断下降,造成行动不便或者身体残障等,因此就需要专门的照护。2012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当年我国居民患病率为15.3%,其中65岁以上老人的周患病率是一般人群患病率的2―9倍,占总患病率的18.9%,同时,老年人的残疾率和因病卧床率也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1.3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断下降使得其自理能力不足,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卧床不起等严重的情况,就会在老年人的心理上产生严重的影响,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一些人甚至出现抑郁、焦虑、孤僻、轻生等不良的心理行为。根据相关机构2010年的随机抽查的结果显示,调查的老人中有11.4%(2200万人)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3%(约500万人)的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很差。
二我国老年社区护理的现状
2.1社区护理的管理组织
在当前的社区护理技工中,社区护理的管理均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使其依然从属于社区。在我国,一般都由医院建立、承办、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以经常会出现轻社区护理、重临床护理,轻保健及康复护理、重疾病护理,轻家庭护理、重院内护理的现象,使得社区护理工作不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2.2社区护理人员的配置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中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至少要有9名注册护士,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2名全科医生,每名执业医师至少配备1名注册护士。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护士的配置不合理,低于规定中的要求,导致社区护士的工作辛苦、工作压力大,使得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到社区护理的质量。
2.3社区护理人员的素质
当前从事社区护理的人员在专业素质上普遍较低,一些是从从临床护理岗位转调到社区护理工作岗位,虽然经过全科护理培训,但在疾病预防、家庭保健以及康复护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大多数护理人员以中专学历为主,以临床护理和基础护理为主体知识结构,不能够满足现实护理的需求。
2.4社区卫生服务投入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费缺乏,补偿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另外,政府对社区护理宣传、提倡的力度不够,有关政策及财力方面的支持有限。社区护理所需要的交通、通讯、护理仪器和设备欠缺,这些因素势必会制约着社区护理的发展。
3我国老年社区护理展望
3.1建立独立于医疗保险体系的老年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由于当前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缺乏独立性,因此,建立合理的、可持续的多渠道投资机制,制定老年护理保险办法,包括合理界定老年疾病,长期护理的支付标准与支付方式,对老年护理进行评估分级,根据不同等级设立不同支付或补贴额度、支付项目、支付比例及支付时限等。
3.2提供先进的护理设备器材和完善的护理服务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为老年人提供先进的护理设备器械,将电子技术充分应用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另外在社区护理中的居住环境、饮食搭配等方面均以老人的安全、舒适为服务目标,方便老年人的生活。对于我国来说,有些方面依然比较落后,因此,我们应强化科研意识并及时将科研成果传播、转化,开发出经济实用的老年护理设备器材,为社区护理和家庭护理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3.3培养社区护理人才
社区护理工作逐步发展壮大,就会有大批综合性、高技能的护理人才加入。所以,培养社区护理人才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建立社区护理的综合教育体制;第二,大力培养综合性的社区护理人才;第三,对社区服务人员的教育力度也应该加大,不断改进社区护理人才的专业技能。
4讨论
4.1老年人社区服务的本质
社区护理工作着重根据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社会需求,为老年人解决具体的躯体护理和心理护理方面的问题,同时解决因老龄化引起的医疗护理需求剧增等问题,所以意义重大。将治疗、教育及康复三个方面合为一体进行考虑,使其在健康及预防方面均发挥作用。
4.2老年人社区服务的意义
社区护理作为公共服务网络体系中的网底地位、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它以促进社区人群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维护与促进个人、家庭、人群身心健康的护理活动,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及时、连续、经济、方便的护理保健服务,对于改善社区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改进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6-0921-02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本院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对老年住院病人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案,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器官结构发生变化,功能减退,机体抵抗力下降,常合并多种疾病,心理机能也逐渐衰退。当躯体遭到疾病并且需人照顾时,情绪变化更为突出,担心自己的健康受到威胁,甚至失去生活的乐趣和信心,有的认为老了不中用,自暴自弃,有的认为自己知识丰富,不能自制或情绪固执、怪癖、任性,在认知能力方面,由于大脑皮层机能衰退、器官反应迟钝,常表现为耳目失灵、感觉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反应缓慢、说话颠三倒四、行动兴奋等。
2 心理状态分析
2.1 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由于突然起病而焦虑,导致病人心理紧张、急躁、害怕,多数病人一入院,即要求明确诊断,药到病除,更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同情。
2.2 慢性病人的心理状态:当病人知道需要长时间的治疗才能恢复健康时,便产生了忧虑、心焦、烦躁和多疑的情绪,同时考虑自己的经济来源,需要照顾的人等,特别是无劳动能力的农村老人,常因担心增加家庭负担和无力承担住院费用而要求放弃治疗。
2.3 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关系:如家庭是否幸福,有无老伴,子女是否孝敬等,无亲属陪伴的孤寡老人,孤独感较强烈,有的甚至产生轻生念头等均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3 护理措施
3.1 入院时的护理:入院时热情接待病人,尽量用当地民族语言交淡,语气和蔼、亲切,详细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入院需注意的事项,热忱地向他们表示关心、同情,并尊重病人的隐私,积极给予帮助,使老人倍感亲切和尊重,尽快适应医院的生活,消除其忧虑心理,配合治疗。
3.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病人、家属接触时举止要端庄,仪表要整洁,语言要优美,态度要和蔼,对病人要尊重,施以尊称,勤巡视病房,主动向病人问寒问暖,对痴呆、健忘病人注意生活护理,不要急于和粗暴的督促,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纸、眼镜、水杯等随时准备妥当,放在伸手可取的地方;对能自理的病人,鼓励适当活动,以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同时根据不同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与病人沟通,使他们主动的把心理话倾吐出来,缩短病人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并根据其需要采取适当的帮助和治疗;在治疗期间,动作要轻柔、熟练,穿刺静脉尽量做到“一针见血”,要以优质的服务态度,精湛的技术,良好的仪态赢得病人和家属的信赖。
3.3 把握住院病人的心理问题:住院后,病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的主治医生、责任护士,最担心的是自己的病是否严重、能否治愈、预后如何,并急于尽快进行检查、治疗,希望知道检查结果及治疗所需要的总费用等,因此,在住院期间,护士应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耐心做好解释、安慰工作,同时介绍同种疾病病人恢复情况,使他们看到疾病治愈的希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农村孤寡老人,需要治疗而资金困难者,我院积极给予捐款,使病人从担心变为舒心和安心,愉快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3.4 密切与家属配合、消除孤独、忧患心理:老年人在住院期间,易产生孤独、忧患心理,此时最需要家属和亲友的陪伴和关怀,亲人的力量是病人最好的精神支柱,在疾病转归中占有重要主导作用,这一点要积极争取家属和亲友的默契配合,动员亲人时常陪伴其左右,避免产生被遗弃感。
3.5 出院前护理:向老年人详细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的心理动态及护理对策,以及出院后的护理措施,需注意的事项,随诊时间。
4 积极开展社区服务
老年人多数为慢性病病人,出于多种因素,多数病人难以长时间住院治疗,为了便于老人出院后继续得到相关治疗和护理,我院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把不同疾病病人逐一详细记录,做好病历资料,定期上门作健康体检,了解康复情况、服药情况,并针对不同的变化给予及时的调整,指导康复保健,康复护理可使老人达到身心健康、生活自理,并参与社会活动,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5 体会
通过多年的临床护理体会到,对老年人护理需要医护人员具备多方面知识,才能针对不同疾病,不同层次的病人实施有效的、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促进疾病康复。因此,要求护理人员的学习不仅限于疾病的相关护理,而是从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科学等方面出发,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探索,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篇8
关键词 家庭护理 需求 调查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2-0055-03
Analysis of the survey results of the
requirements of elderly home care in Xinzhuang area
WU Yuhua, ZHANG Peiwen, LENG Haiyan, YU Wenhua, Zhao Qinmei, LIU Mengkang
(Xinzhuang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of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learn the requirement of elderly home care in Xinzhuang area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elderly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better.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about home care was self-designed and investigated by the trained investigators. Results: About seventy-four percents elderly had different home care service requirements which wer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blood tests, health education, transfusion, and various kinds of rehabilitation exercises. Conclusion: The elderly need home care, so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should provide the related services targeted.
KEY WORDS home care; requirements; survey
21世纪后,我国进入了人口迅速增长的老龄化时代。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慢性病患者也日趋增多[1],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限的床位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且许多慢性病单靠住院治疗远远不够。我国家庭护理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本文通过对莘庄地区老年人家庭护理需求调查和服务内容的研究,探讨社区老年人家庭护理的内容和服务模式,以适应日益增长的老年护理需求,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2年2-10月在莘庄社区60岁以上居民中,采用随机方法抽取450名老年人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有无慢性病及类型、家庭护理需求项目及服务要求。家庭护理项目包括:①建立家庭护理服务病历;②提供简易护理服务,如抽血化验、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小换药、导尿、测血压和血糖等;③基础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安全护理和环境护理;④常见导管护理,如鼻饲管、导尿管、引流管的护理;⑤指导消毒隔离等护理措施;⑥心理支持和疏导;⑦健康教育;⑧康复护理等。需求程度分为需要、不需要2个等级。调查员经培训后,上门发放问卷,指导填写并现场回收问卷。发放并收回问卷共450份,有效问卷425份,有效率为94.4%。
1.3 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表逐一进行审核,录入数据,运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百分比描述的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
425名老年居民年龄为60~94岁,平均年龄为(67.5±15.7)岁,男203人(47.8%),女222人(52.2%)。文化程度:文盲占8.5%,小学占24.2%,初中占32.0%,高中占19.8%,大专占6.8%,本科占8.7%。调查居民平均月收入:≤1 000元占11.3%,1 001~2 000元占39.3%,2 001~3 000元占36.7%,>3 000元占12.7%;经济状况:吃用有余占24.9%,够用占61.2 %,困难占12.8%,十分困难占1.1%。医保类型:自费1.0%,医保91.3%,合作医疗3.5%,其他4.2%。
2.2 慢性病患病情况
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占57.4%,无慢性病的占42.6%。慢性病中居前3位的是高血压、关节炎和糖尿病,分别占43.1%、11.1%、10.7%。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同时患多种疾病的比例逐渐上升,有2种以上慢性病的有135 人,占31.8%。
2.3 生活自理能力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BI)。有334名(78.6%)老年人的生活能够基本自理;53名(12.5%)存在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22名(5.2%)存在重度功能障碍,生活明显依赖帮助;16名(3.7%)生活完全依赖帮助。
2.4 家庭护理服务需求
调查显示,74.4%的被调查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护理服务需求,其中60.1%的老年人服务需求项目超过3项(表1)。
3 讨论
3.1 提高对家庭护理重要性的认识
家庭护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社区护理模式,可以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很多问题,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要[2]。老年人患病以慢性病为主,病程长、康复慢,往往需要生理-心理-社会综合干预,开展家庭护理是老年卫生保健的有效措施之一[3]。本调查显示老年人对家庭护理有一定需求,而在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构建完整的家庭护理网络,提供身心一体的家庭护理模式,对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解决老年人住院难的问题无疑是一条可发展之路。开展家庭护理可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支配,其重要性是方便老人及其家属,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发挥家属在照顾老人上的作用,提高老年人居家自我照顾能力,对提高老人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2 家庭护理的范围非常广阔
调查结果表示,位居前5位的需求分别为血压监测(56.7%)、抽血化验(48.9%)、健康教育(44.7%)、静脉输液(41.7%)和各种康复锻炼(36.5%)。其中血压监测、血标本监测和静脉输液属于护理技术类服务,需求量最大;其次为健康教育和康复护理需求;需求量较低的项目是导管护理(包括留置尿管、胃管、T管等)、家庭氧疗,说明家庭护理的服务范围是非常大的。家庭护理是由专业护理人员提供,家庭护士的职责不单纯是上门访问,还包括在家庭环境下开展护理操作,开展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方面[4]。然而,目前许多居民认为护士只是医生的助手,对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护士的价值不能真正理解,尤其对护士独立自主地完成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5],造成了居民对上门护理的信任度不高,
3.3 居民对家庭护理有较高的需求
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病,如果因病住院,一方面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医疗机构床位紧缺的压力,形成社会负担。74.4%的被调查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护理服务需求,特别是慢性病患者,他们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康复。针对居民的护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护理服务,提供专业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既可减轻老年人的家庭负担,减少费用的支出;也可以减轻医院的压力[6]。老年人在居家接受护理服务,享受的是亲情关怀,不会感到孤独、寂寞,更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已形成完善的家庭护理服务模式,包括评估体系和付费系统,也明确了费用的来源和付费范畴,并由此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保险和补偿机制。借鉴国外经验,我们呼吁政府和社会关注老年居家护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居家护理服务模式,逐步解决社会养老问题,使老年人在居家状态下享有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指导,缓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满为患的矛盾,从而使护理人员更好地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责任。
3.4 对开展家庭护理的思考
3.4.1 家庭护理的开展锻炼了护理队伍
上门服务的护理人员必须有娴熟精湛的业务素质,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老年人的治疗和护理安全;护理人员除了专业的护理技能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心理护理技巧,通过家庭护理锻炼使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2]。
3.4.2 建立家庭护理中心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家庭生活护理有一定的需求率[7],说明人们的医疗护理观念已由子女亲属的家庭照顾转变为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应按照家庭护理需求对社区护士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建议医学院校开设家政护理专业或在普通护理专业中开设家政课程,以满足家庭护理的需要和发展[8]。要进一步强化社区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将疾病护理、健康教育、营养保健指导、心理护理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提升服务水平[9]。
建立社区家庭护理中心符合城市居民的根本利益[10]。随着我国新型城市合作医疗的启动及上海市老年护理保障计划的推行,社区护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满足公众基本医疗和护理的需求,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社区卫生资源,建立家庭护理中心和社区护理网络系统,对个体和家庭护理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家庭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8]。
参考文献
[1] 陈绪新, 罗红. 社区老年慢性病及其家庭护理情况调查[J]. 护理研究, 2009, 23(7): 1869-1871.
[2] 张建英, 胡珊敏, 诸治英. 开展社区高龄老人家庭护理的实践与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8): 360-362.
[3] 王水萍, 何海燕. 海岛地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家庭护理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 护理与康复, 2009, 8(5): 372-373.
[4] 张晓萍, 王志红. 我国社区家庭护理从业人员的现状分析[J]. 中华现代护理现代杂志, 2008, 14(11): 1319-1320.
[5] 赵瑛, 土小平. 老年性痴呆症病人的家庭护理[J]. 护理研究, 2005, 19(27): 2532.
[6] 张涛, 区美琼, 李爱群. 老年人居家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44(3): 239-240.
[7] 郭丽霞, 滑卉坤. 重视家庭护士培养, 满足家庭护理需求[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6, 23(1): 46-47.
[8] 滑卉坤, 康美玉, 郭玉霞, 等. 城区居民家庭护理需求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18): 3534-3537.
[9] 胡红梅. 对当前社区护理工作的研究分析[J]. 求医问药, 2011, 9(11): 372-373.
篇9
尊敬的领导、护理前辈、老师及同学们:
早上好,
首先自我介绍我是来自于xx爱心奉献团xx市第九医院爱心组一名志愿者,我叫高xx,很荣幸被选为志愿者最美家庭作为代表上台演讲,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演讲主题是《相亲相爱一家人》。
我跟随章主任这个团队已经八年多了,当在做志愿服务时,老家打电话说我妈妈突然中风,正在全家都很担心妈妈病情严重时,我在团队所建立南丁格尔群里有个中医志愿者发出问候,什么样的人适合看中医,我看到救星一样通过网络告诉他病情,他没有把脉开出了中药方子,让我妈妈没有到大医院拥挤看病,现在妈妈病情正康复,她非常感谢这个团队有这么大力量,那天我赶回老家为我妈妈用毛巾外敷双眼边给她按摩做康复护理,并结合社区偏瘫老人写出《偏瘫患者心灵鸡汤》,被现代护理报录用,章主任常对我说百善孝为荣,要先关爱父母和身边的亲人,我们全家都共同让妈妈永远开心,爸爸是家里领头人,他说已经容忍妈妈60多年,现在晚上起来九次接小便,起来一次就为妈妈翻身一次,上天赐给一个这样妻子,夫妻是一体,男人碰到困难就要承受一切,我的家有爸爸才是最幸福的家!
篇10
一、基本情况
(一)积极探索居家、社区医养融合新模式
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在辖区内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对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康档案,对孤寡老人实行免挂号费、降低检查治疗费等优惠。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2008年以来,组织多轮企业退休人员免费体检,周期免费体检率达83.29%。
一是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和健康管理团队服务。我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启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重点为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家庭签约服务。目前,政府举办的3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6.7%。全市62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开展健康管理团队服务,组建健康管理团队342个,覆盖912个村卫生室,开展团队服务8304场次。二是开展居家老人医疗紧急救助活动。2012年,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公益服务”的建设运营模式,建成市养老服务平台,以“安全、健康和便捷生活”为服务主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务。目前,平台“12349”养老服务热线已覆盖整个市区,24小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三是开展医疗定点服务。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与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系,签订服务协议,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功能。四是开展健康知识咨询服务活动。全市以“健康扬州社区行”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讲师团成员以及有关医学专家深入社区、乡村,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今年仅市专业照料协会就组织社区健康咨询服务活动4场,培训养老护理员近200名。
(二)着力提升专业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水平
全市共有养老机构99家,其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农村敬老院)72家,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公办养老机构8家,老年公寓等社会办养老机构19家。全市共有养老床位数29820张,床位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3.08%。社会办养老机构19所,床位2284张。全市有护理型床位1843张,占床位总数的6.2%。
一是公办养老机构医养支撑辐射能力强。扬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颐和养老康复中心,通过与东方医院合作,在全国首创“金拐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通过“亲情助理模式、至全服务模式、ABC管理模式、GOT运行模式”四大专属模式,实现示范引导、专业推广、辐射社区的作用。二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分类保障。曜阳国际老年公寓通过与苏北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院,完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机制,为老人开展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紧急救护、体格检查、健康管理等多项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小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重点收治自理和仅需基础护理服务的对象。三是农村敬老院基础医疗覆盖广。我市72家农村敬老院,均拥有基础性医疗功能的医务室。敬老院与当地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治机制,确保政府兜底保障对象的基本医疗。保险机制作为医疗的重要补充。2013年,通过市慈善总会的资助,对城区685名城市“三无”、农村五保对象投保“爱老无忧”意外保险。四是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我局与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扬大医学院联合开展初级护理员免费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训养老护理员592名。全市养老护理员822名,其中持证上岗养老护理员620名(初级592名,中级20名,高级8名),持证上岗率达75%以上,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
(三)加快医养融合医养融合政策创制
2013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大力鼓励养老医养融合发展和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为助推我市养老机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同年8月,我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新增床位经费补助办法》和《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运营经费补助办法》。办法对市区按标准建设、依规定运营的新增社会养老机构床位市财政给予每张床位3000元的建设补贴,对市区已开业的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和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依据实际入住老年人数按全护理、半护理、自理、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元、70元、50元补贴。两项具体的惠民举措对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和鼓励发展医养型养老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同时,也为各县(市、区)出台养老机构补助办法提供了参考依据。针对老年人保健市卫生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扬州市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扬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等多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全市社区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对推进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等作出明确的部署。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我市养老服务医养融合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与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养老社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康复要求不相适应,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养老服务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在保障能力、政策法规、管理手段、服务水平、思想认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医养融合制约因素较多
我市在推进医养融合方面虽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缺乏医保支持政策。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老年人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既造成过度医疗,也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二是医疗护理能力欠缺。我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大部分养老机构虽然有医务室和护理人员,但是医疗和护理水平不高。而诊疗水平高的医疗机构,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使得优质医疗资源无法满足居家、社区、机构养老需求。三是养老护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根据民政部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中4-5张床位就需要1名护理人员来推算,全市约2.9万张床位,至少需要5800名护理人员,而我市99所养老机构中,养老床位与护理人员的比例仅为25:1,50岁以上的养老护理员占护理员总数的70%以上,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和工作环境差等原因,也造成就业吸引力有限。
(二)养老机构供需矛盾突出
我市现有养老机构的存量与庞大的、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医养需求不相匹配,社会养老服务的压力较大。一是机构养老供养对象结构性失衡。养老机构照顾失能老人工作量大,强度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因此养老机构愿意选择可自理老人,不愿意接受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造成社会上最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被排斥在机构养老之外。通过《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结果和我市调研的实际来看,养老机构在收住对象定位上,近一半的机构只愿意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其中城区将近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不愿意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特别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对入住老人身体因素作为重要的入住条件。二是专业老年护理院的缺失。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江苏省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39%,我市老年人98.63万人,以此推算,我市约有失能老人2.3万人,而我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仅为1843张,可见我市失能老年人医养型养老需要巨大。老年护理院作为以护理服务和维持生命的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医疗机构,具备对长期需要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提供治疗性护理服务的能力,对缓解综合性医疗压力、构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互通平台和解决老年患者出院后康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省兄弟市老年护理院苏州市20所、南京市12所、无锡市6所,常州、徐州市各1所。其中,南京、苏州、无锡的老年护理院同时具备养老机构性质。我市尚无一家专业老年护理院。三是养老机构供给结构不合理。一为医养融合护理型床位缺失较多,全市护理型床位仅占养老床位总数的6.2%,与省政府要求“到2017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二为部分地区高档豪华的养老机构,由于床位收费相对较高,入住率较低,而适合广大普通老年人,特别是寄养中低收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却排队难进,一床难求。四是城乡机构养老发展不平衡。在全市2.9万张机构养老床位中,大部分为农村敬老院床位,城市养老机构的床位占比远低于农村,与城市庞大的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艰难
社会办养老机构不仅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扮演着“填补空缺”的角色,也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看,我市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仅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8%,与省政府要求“到2017年,社会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护理型床位所占比例更低。一是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受到土地等政策的制约,租赁等形式的养老机构又难以符合规划、消防、审批的要求。二是对公办、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不平衡性。仅以对养老机构的省级资助为例,2008年―2012年,省对按“江苏省示范性养老机构标准新建、床位150张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助标准为3万元,而对社会办养老机构仅补助0.3万元。我市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建设为每张3000元,与省内兄弟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南京、南通5000元,镇江、泰州4000元,徐州3000元)。三是优惠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难于落实。如对于养老服务项目的土地供应政策,文件普遍作了以下规定:养老机构建设应当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一律划拨供地。由于上述政策过于笼统、原则,社会办养老机构获优惠供地很难实现。
三、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扬州市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要做好重点医养融合发展的工作不仅时间十分紧迫,而且压力十分巨大。为此,我市应加快形成以政策扶持为导向、以财政投入为推手、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动互补、覆盖城乡的社会医养服务新格局。
(一)创新手段、统筹规划,夯实居家社区医养融合基础
一是提升居家医养能力。大力推广智慧社区建设,推广“虚拟养老院”模式,通过可穿戴设备、视频诊断等手段,借助互联网技术、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以信息化、智能化服务为支撑,为老年人提供及时周到的远程健康服务。在便民服务进万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实现生活护理、康复护理进家庭,定期巡诊与应需施诊相结合的诊疗、护理服务,为居家养老提供医疗保障。二是强化社区医养融合功能。结合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并在其中配备健康小屋、康复室等,筑牢社区医养融合基础;条件不具备的老居民区,按照就近原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契约合作机制;鼓励新开发住宅配套建设医养融合服务设施,为社区老人提供完备的医养融合服务。三是大力开展医养融合志愿服务活动。成立服务老人的“时间银行”,倡导“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发动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医养融合服务。
(二)结对合作、政策支持,加快养老服务医养融合
今年,我局将与市卫生局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以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长效合作关系为依托,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重点鼓励建设或转型老年护理院发展。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全面完成“567工程”即: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0%以上;医养型养老机构占总数的60%;收住全护理、半护理老年人占总人数70%以上的养老机构应具有基础医疗服务功能。一是建议医保支持政策引入养老服务业,通过将需要中长期专业护理、康复、诊疗的养老对象纳入医保范畴,推进医养融合良性循坏发展。二是提升机构养老医疗融合服务能力。通过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分支机构、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上门服务等完善医养服务结构。三是加强医疗资源机构养老配置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专科护理院,鼓励部分非建制乡镇卫生院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四是建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与医疗机构联动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转送的老年病人,在挂号、就诊、检查及办理住院手续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五是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可以通过设置岗位津贴和以奖代补的手段,逐步引导养老护理员队伍向专业化和年轻化转型。继续加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力度,明确对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养老机构护理岗位连续从业2年以上的人员,分别给予每人3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一次性补贴。
(三)加大投入、积极融资,夯实医养服务基础
一是积极与财政部门做好对接,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XX〕39号)中对自建产权用房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和租赁用房举办且租期5年的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不低于5000元的一次性改造补助政策。二是积极引导各县(市、区)民政部门与养老机构建立专职养老护理员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资金可由县、乡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三是建议研究制定针对新建或转型床位150张床位以上且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医养型老年护理院给予一次性20万元以奖代补政策。四是建议设立支持医养发展的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投入资本金、直接补助、财政贴息、小额贷款、项目补贴、风险补偿金、参股产业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医养服务领域。
(四)搭建平台、延伸保险,推进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
一是积极推动《扬州市社会养老机构设立办法》的出台,联合财政、卫生、国土、工商、金融、安监及消防等职能部门,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融合发展,根据权限分级职责,搭建平台协调解决诸如:土地使用、“一照多址”、人员待遇等扶持政策落地的问题,切实降低准入门槛,触发医养融合发展的“鲶鱼效应”。二是鼓励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建设,针对机构身份定位问题,可在发展初期按“半福利半企业”定性,仿照企业运作模式融资入股、收益分红、扩张规模等,对其经费尚有少量缺口的,银行给予小额贷款,待其进入成长发展期开始归还贷款。三是拓展“爱老无忧”保险计划延伸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通过个人自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为入住失能、半失能寄养老人办理护理保险或意外保险,分释社会办养老机构风险。四是发挥社会福利协会服务管理作用,制定我市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明确社会办医养型养老机构的性质地位,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开办养老机构筹资方式与待遇,纠纷处理机构与理赔等要求。
(五)明确责任、创新模式,积极延伸五保供养机构医养服务
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农村社会福利服务,率先将敬老院转型为集养老、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农村社会福利中心。积极将农村养老机构工作纳入了乡镇公共体系建设范畴,纳入新农村建设内容,列入乡镇考核目标。利用或创造条件开设社会化养老功能,提高床位使用率,扩大养老覆盖面,科学制定发展农村养老工作整体规划,将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作为农村机构养老系统工程的重要方面,变敬老院单纯的“收养”少数“五保”老人的兜底保障福利扩面向广大农村老年人服务。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五保供养事业发展,出台土地、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兴建敬老院。
关于2017医养结合模式的调研报告二: 目前养老服务问题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国家、省、市日前也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可见党和政府对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视。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医疗战线的医务工作者,我想就传统服务业转型方面的课题谈一下以医养老、医养结合的问题,不当之处,请予以指正。
一、养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养脱节问题突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市养老机构建设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部分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小、设施简陋、功能单一,服务项目、服务水平跟不上,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医疗机构存在吃不饱的困境,患者量少,医疗器械、设备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二)养老缺乏医疗常识,健康无从保证。健康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保障,特别是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去医院体检、看病困难已是严重社会问题。据调查了解,许多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多数患有常见的老年疾病,因为不能够得到及时正确的指导和诊疗,耽误病情,导致病情加急加重,甚至会危及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前,越来越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迫切希望住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三)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支持,老人门诊就医难。一方面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大多数行动迟缓,一些老人生病后不能够及时去医院诊治,只能外请医护人员上门静点,这样会导致用药上的错误以及承担高额的医药静点等费用,从而增加了老人们的经济压力,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因此会受到影响。
(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服务。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几点建议
(一)整合资源,为老人老有所依奠定良好基础。养老工作是一项投入多,回报少的事业。鼓励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有利于融合资源,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充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联姻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以东风区为例,将小型民营养老院集中依托医疗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即可改善原有的基础设施,又能够在医疗上使老人们的健康得以保障,这种方式如果可以得以实现,老人将得到专业人员二十四小时的营养配餐,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并可提供专业护工为难以自理的老人施行专业护理,这样可以使老人们无后顾之忧,安养晚年。
(二)以养老院为依托,建立家庭病房。针对老人们行动难、就医难的实际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在民营养老院中实行家庭病房制度,一来可缓解各大医院床位紧张的压力,二来可使老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得到如同在医院一般的治疗。与养老院联姻的医疗机构可派出专职人员为家庭病房中的患者定时、定期查房,观察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定时为老人体检,达到早观察,早诊治的效果,为老人健康护航。
- 上一篇:热动力工程
- 下一篇:森林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