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动物医学专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动物医学专业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动物医学专业的认识

篇1

关键词:动物医学 兽医 临床实践教学

一、兽医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兽医临床教学的必要性及主要内容。动物医学专业涉及多门学科,且各门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相互联系,而临床实践活动是对所有学科内容的综合运用。兽医临床实践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关键,贯穿于各门学科,它是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课内容开展的动物疾病诊疗、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检疫检验等活动的综合实践课程。

2.学生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若想有效看病和看好病,则应全面掌握所有动物的各种疾病特征和发病规律。为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应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而这需要借助临床实践课程才能完成。

3.社会需求。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畜牧兽医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宠物饲养规模日益扩大,也增加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而现行的教学体制根本无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他们理论知识虽然扎实,但动手能力不高,因此,需要开展临床实践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兽医临床诊断技术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实践课程中的关键。主要包含动物临床传染病学、解剖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实验。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动物疾病的规范化教学,明确规定了诊断流程、诊断要求、诊断技术,可使学生全面驾驭病理解剖、微生物分离培养等技术,并培养了学生的临床实际运用能力。

2.PPT演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多媒体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应用范围广泛,然而如果单纯依赖PPT教学很难获得可观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进行适当的实践操作。精巧的PPT是兽医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基础,应从动物病例开始、发展、治疗康复进行全程连续展示,辅以临床病例,向学生逐渐演示疾病发展。

3.各种动物疾病的通用教学规范。例如,在讲解动物传染病时,应在各种动物传染病中穿插清晰、直观的PPT制作模型,并针对各种动物传染病选取典型病例,按照发病特点、临床病症、病理解剖特征、实验室诊断方法、防治措施及效果和最终处理方法的顺序讲解。

三、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创新

1.学生能力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自身能力认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内在动力,因此,应在学习后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不断反省,以此来提高自身能力,也鞭策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能力较差学生的培养。相互评价是增进感情、加强学生之间交流、强化团队协作精神的主要手段。因此,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评价指标。

2.教师对学生能力的现场评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够评判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可以参照具体情况调整满足学生需求和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也可对学生进行专门辅导,以此来提高班级整体的兽医临床实践能力。现场评价主要包含对学生听课态度、课堂参与性、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病例的认识等内容的评价,这些内容不仅代表着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映射着教学效果。

3.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用人单位是学生展现自我的主要平台,因此,建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能够鞭策教师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更多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该评价体系主要包含对学生工作态度、环境适应能力、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工作创新意识和积极学习能力的评价。

四、结语

动物医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临床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兽医临床实践涉及多个学科内容,该门课程的学习建立在学习其它多门课程的前提下,同步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目前,伴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学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学工作者的关注。病例是实践教学中的主要资源,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有以教学内容为基础,选择合适的病例,实施问题讨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杜 邵春艳 吴永 等 动物医学专业兽医临床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3,(21),9170-9171,9174。

篇2

关键词:动物医学;青年教师;临床技能;提升;探索

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青年教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和后备军,是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出现了超常规发展的态势[2]。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云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医学专业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为满足教学需求、缓解师资队伍不足的状况,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为学校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但青年教师大多实践能力、临床动手能力较为薄弱。因此,提升青年教师临床技能,是动物医学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两年来,作者在“动物医学青年教师临床动手能力提升平台的构建和实施”教改项目实践中,对如何提升动物医学青年教师临床技能进行了一些积极地探索,取得了有益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1动物医学青年教师提升临床技能的必要性

动物医学专业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保障动物健康的综合性专业。动物医学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养、会治、服务基层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动物医学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动物医学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3]。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转变,动物医学专业高素质、综合型、实践型人才越来越紧缺,各高等院校无疑将实践教学作为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4]。所以,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和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进行熟练的操作和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目前动物医学专业的师资现状:青年教师大多是近年新毕业的硕士和博士,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到理论的毕业生,他们在理论教学和科研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但临床动手能力却较为薄弱,专业实践水平有限。新进的青年教师又很快奔赴教学工作一线,这种速成型师资队伍成为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瓶颈”。教师是学校事业发展的生力军,青年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希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创造性的付出。因此,构建动物医学青年教师临床技能提升专业化、延续性平台,营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加强对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是提高动物医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核心,更是提高培养质量的捷径。

2动物医学青年教师临床技能提升项目实施措施

在“动物医学青年教师临床动手能力提升平台的构建和实施”项目实践中,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主要措施。

2.1加强培养平台建设

为了更好提升青年教师临床技能,积极筹集经费,加强动物医学院教学动物医院的建设,构建动物医学专业师生临床动手能力提升平台。目前,学校在市区除拥有近1000m2的附属动物医院外,还专门在学校本部附近建设了教学动物医院,共有9间房,面积202m2,还设有小动物室外候诊区22m2,大动物室外诊疗区24m2,共计248m2,除常规的医疗设施外,还配备了B超机、数字式心电图机、内窥镜、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动物呼吸麻醉机、高频电刀、多参监护仪、纤维消化道内窥镜、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动物手术台等。

2.2健全培养制度

为了切实提升动物医学青年教师临床技能,制定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对象、方式和内容、考核与管理、组织实施等几方面。规定45岁以下青年教师除了教学、科研外,每周定期参加兽医临床诊疗服务至少2d。培养管理与考核工作由教学部门和教研室(系)双重监管,从而使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还要求新进青年教师自上岗之日起两年内,每天必须参加助诊、坐诊或坐班,实行签到制度,并定期检查签到情况。要求青年教师坐班,可以保证他们对教学和临床实践的精力投入,养成“静下心来做学问”的好习惯。

2.3实行导师制

实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为青年教师选派5名临床导师。选派指导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兽医临床上既有较深的造诣,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治学严谨,乐于奉献。实践中,5位导师与15名青年教师配对轮流坐诊,导师保证每周至少1次向青年教师进行专业临床指导,这种“传、帮、带”言传身教模式,促进了动物医学青年教师临床技能提升。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使导师能够向青年教师进行个性化的业务指导,从而保证指导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具有针对性,也更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2.4采取现场病例分析培养模式导师与青年教师配对轮班坐诊期间,导师指导青年教师收集、积累病例资料,并对收集病例进行筛选、整理和加工,构建临床病例库。每天筛选典型性、适用性、现实性的病例,作为临床技能提升培养的基本素材,开展现场病例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着重提高临床逻辑思维、推理判断能力。

2.5推广医教结合模式

“医教结合”是动物医学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是把教研室教学与兽医院诊疗合二为一,并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的一种体制[5]。医教结合模式在动物医学青年教师临床技能提升培养实践中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青年教师的同时,为了切实提升我院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利用动物医院平台,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传、帮、带”模式及现场病例分析教学模式,努力造就一批既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和理论知识,又动手能力强的动物医学临床好手。我们还成立了动物医学临床技能提升兴趣小组,由动物医学专业大三以上学生(含研究生)共68人组成。我们把全体人员合理搭配分组排班,在安排好教学、科研的情况下,每天到动物医院值班人员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导师),又有临床技能亟待提升的青年教师和兴趣小组成员,这种组合很好地解决了动物医院门诊力量不强,青年教师没有机会参与诊疗的问题。

2.6要求带实习制

为了尽快提高动物医学青年教师临床技能,要求每位青年教师自上岗之日起,要每年到各兽医站所、宠物医院或养殖场等畜牧业生产第一线指导本科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带实习制不仅可使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以及在与养殖企业、农户接触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丰富兽医临床诊疗经验,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还可加深青年教师对学生和养殖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了解,从而丰富他们的授课信息,提高为“三农”服务的综合能力。

3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

两年来,作者在教改项目实施中,通过加强培养平台建设、健全培养体制、实行导师制、采取现场病例分析培养模式、推广医教结合和要求青年教师带实习制的实践,培养了一批具有熟练临床实践技能的青年教师,提升了他们的教学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实施成效显著。

3.1提升了青年教师临床技能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培养了一批熟练掌握临床实践技能的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从不敢面对病畜、不能独立处置病例到较熟练为患畜诊治疾病,他们的临床技能和业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青年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对青年教师是一种挑战,因为既要指导学生过好临床诊疗关,又要得到基层兽医人员的认可和接受[5],所以要求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临床实践技能。通过医教结合,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明显提高,大多数青年教师都勇于承担临床实习任务,也使临床实习的效果大大提高。

3.2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青年教师加强了实践环节后,改变了原来只会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脱离实际的讲课方式,而是把自己从事临床的实践经验和典型病例同理论课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提高了教学水平。从而使我院的青年教师具备了较高的教学能力,在学生评教表中青年教师都获得良好以上的评价,青年教师的教学普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3.3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

推广医教结合模式以来,由于任课教师直接带学生到临床第一线,青年教师每人都有指导学生实习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很顺利地进入动物医院,有较好的实习条件,不但每天轮流到动物医院值班,而且有机会参与注射投药、处置简单病例等工作[5]。经过临床课的实习,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有了明显地提高,不仅掌握了一般的临床处置、诊断程序,还能独立进行一些外科手术,临床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篇3

关键词 水生动物免疫学;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83-01

随着水生动物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的建立,我国开始了新型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构建。紧接着,经教育部批准,上海海洋大学和大连海洋大学相继开设了水生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国内其他水产高等院校内部也开始尝试该专业建设,但截至目前,仅有上述2所高等院校获批开设此专业。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是医学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那么,与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所对应的水生动物免疫学教学与传统的水产养殖专业有何区别和变化,值得从事相关教研工作的教师不断思考。笔者作为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现将关于水生动物免疫学在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中的教学措施总结如下。

1 以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为教学导向

2009年,农业部在5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试点工作,并于2010年在全国范围执行。2011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增设水生动物类。我国的执业兽医体制正在与国际接轨[2],培养与之适应的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是各高校的责任。水生动物免疫学是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基础理论考试内容,在日常授课中应以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作为一定导向,并与之适应。

此前,大连海洋大学仅在研究生阶段开设了水生动物免疫学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方式不适于本科生教学,更无法贴近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针对以上问题,大连海洋大学水生动物医学教研室对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的免疫学课程进行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考核评级体系,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培养。希望通过更贴合实际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培养更多合格的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

2 结合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无论是兽医免疫学还是水生动物免疫学,其基础理论、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主要来源于目前完善的医学免疫学教学体系。然而,水生动物的免疫系统相对于人类以及家畜,其差异十分明显。笼统地照搬人医以及兽医的基础理论和实验内容应用于水生动物医学的免疫学教学,并不能很好地为初学者打好理论基础,致使其在以后的学习深造和工作中难以提高。

为此在水生动物免疫学的讲授过程中,在借鉴基础医学理论的同时,结合水生动物医学的专业特色,详细讲述不同分类地位的水生动物免疫学特点,以及其免疫学研究成果,同时对相应物种的免疫学研究进行综述。当然,有学者认为关于水生动物免疫学最新研究的讲解更适合研究生教学。但笔者认为,在本科生教学中高度总结,合理归纳,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生活,并非笼统照搬实验结果和学术概念,会取得较好教学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未感到枯燥乏味,相反,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研究兴趣浓厚,部分学生要求提前进入科研实验室进行创新学习。

3 采取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浓厚兴趣

水生动物免疫学的授课内容比较抽象,并且对学生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细胞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储备要求较高。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容易厌倦、懈怠。因此,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正式课程授课之前,需要提前让学生复习基础生物学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相应的案例教学,结合案例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3]。例如,在讲授免疫球蛋白的基础理论时,引入目前在鱼类疾病防控中利用灭活疫苗来防控草鱼出血病。对草鱼在注射草鱼出血病病毒(GCRV)灭活疫苗后会引起怎样的免疫应答进行拓展讲解,以及引入鱼类的主要抗体类型、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联系等。

通过引入实际相关案例,提出问题,通过现场教学探讨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将抽象的免疫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了学生的W习兴趣,同时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相关理论知识,体会到免疫学的实用之处和独特魅力。

4 利用互联网思维,引入微课教学

伴随数字信息化及全球化的发展,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全球教育资源程度日益提高。其中“微课”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教学时间灵活、形式多样、内容短小精强、主题突出[4]。在大学教学体系中,自主学习的时间远多于课堂时间,利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水生动物免疫学微课教学,顺应当前高教改革背景,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水生动物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5]。

目前,笔者通过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支持,开设了水生动物免疫学微课教学课程。学生通过教学内容少、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内容更加精简、更容易掌握的微课形式,利用碎

片化时间自主学习,教学效果提升显著。例如:在讲授鱼类适用性免疫系统时,由于学生学习了鱼类主要免疫球蛋白IgM的微课视频,虽然学习时间较短,但形式非常新颖,学生对免疫球蛋白的产生以及鱼类免疫系统和人类免疫系统的区别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学效果十分良好。

5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水产动物养殖数量和规模的扩大,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产养殖产量最大的国家,但由于各种病害频发,免疫防治目前成为水产动物疾病防控的热点,被认为是控制水产动物疾病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6]。可见,水生动物免疫学在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水生动物免疫学方向的专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新专业的迫切需求下,构建更符合实际、更高效的专业教学已刻不容缓。如何有效地进行新专业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就业能力,是目前相关高校需要积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7-10]。

6 参考文献

[1] 韩存志.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香山科学会议第173次学术讨论会[J].中国基础科学,2002(3):5-8.

[2] 但学明,刘丽,孙媛,等.以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水产动物疾病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兽医杂志,2014(3):99-101.

[3] 温建新,任慧英,刘文华,等.应用型高校兽医免疫学教学方法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340-5341.

[4] 程志波.大学公选课微课教学设计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5(1):48-51.

[5] 李文坚.微课开放大学一种新的教学形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5(29):231-232.

[6] 肖克宇.水产动物免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7] 王蓓,王忠良,蔡双虎,等.结合水产养殖专业特色提高水生动物免疫学教学质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6):71-73.

[8] 王蓓,鲁义善,蔡双虎,等.英国《动物免疫学》教学模式对我国水生动物免疫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7(6):1-3.

篇4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专科兽医是3年制,本科兽医是4年制或5年制,而兽医专业的课程十分繁重,学生从事临床的实践很少,而执业兽医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综合应用科目考试内容包括猪疫病、牛羊疫病、鸡疫病、犬疫病、猫疫病和其他动物疫病在临床上的应用,要想完成这些题目必须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面对国家和社会对兽医专业学生的新的要求,各个院校必须修改兽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兽医教育从传统的书本教育,改为培养综合能力,注意从实践中得到提升、从实践中得到知识,使培养的学生具备从事畜、禽、经济动物和伴侣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技能[3]。

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根据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执业兽医考试要求,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笔者所在动物医学专业团队从培养执业兽医的整体目标出发,规划设计出一套新的适应执业兽医考试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程重组,加强不同学科与不同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将原先与执业兽医考试大纲考试要求不相适应的课程进行大范围的调整和重组,加大了实践课教学的比例,第5学期专门独立出3周综合技能训练,专门培养学生对鸡病、牛羊病和猪病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教学包括:课堂实验、社会实践、专业劳动、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相关专业的生产实践、临床诊疗实习、毕业实习等。各项实践教学所占比例超过60%。同时将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落实到教学环节中。鼓励教师提高执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毕业生通过率高校教师中大部分都是本科院校硕士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水平,但缺乏实践锻炼经历。近几年,大部分高职院校加快了青年教师赴企业锻炼速度,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繁重,青年教师数量过多等原因,致使部分青年教师去企业锻炼时间过少或没有这个锻炼机会,青年教师实践技能有待提高。笔者所在团队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脱产赴企业锻炼,或兼职去教学动物医院坐诊或出诊,大大提高了青年教师执业能力。笔者所在团队30余名青年教师均参加了今年的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执业兽医师通过率达94%,大大增强了青年教师继续努力,更进一步做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教育、培训工作的信心。着眼执业兽医考试大纲,选择合适的教材、全面而深入地调整教学内容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当前高校兽医专业通用教材,该教材全面地吸收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内容全面、详实,可以作为教材使用。根据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应试考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课程知识,给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教学过程中应在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修改。同时应对授课内容进行3个等级的划分,即“全面掌握”、“重点掌握”和“一般性掌握”,使得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目的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通过该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能够把握所要学习的重点,学习目的性增强,思路清晰;对改革后的新课程体系的运用,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克服了机械性的学习,取而代之的是适应性的学习,这为学生应试兽医职业资格考试能力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注重备课质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考点比较全面、系统,这对有限的课堂教学提出了1个新的挑战。课堂讲授需要“精讲”、“少讲”,其结果必然加快了授课节奏,加重学生课堂学习和记忆内容,并留下大量自学内容。故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后,如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授课亮点,则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在授课之余,笔者所在团队教师注重了平时从电视新闻、网络、专业期刊、会议资料等搜集教学素材;此外还经常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动物疾病的现场诊断,亲手摄录和获取充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将这些内容补充到自己的讲稿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效果,还激发了授课教师的备课激情。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注重病例的运用,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兽医综合知识考试试题包括A1、A2、A3、A4和B1共5种题型,均为5选1的客观选择题。其中A2、A3、A4题型均为病历选择题[3]。由此可见,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着重对考生理论运用于实践能力的考察。这要求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大实例讲授的比重。在授课过程中,笔者所在团队成员根据临床经验和体会,结合病例和当时动物或人类社会传染病流行情况进行解说,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目前我国不少兽医专业的本专科院校都有自己的动物医院,如遇到送诊病例或送检病料时,对病例临床观察和尸体剖检,或结合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并以现场方式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教学效果,节省实验动物经费,还为教学搜集了宝贵的病例标本。有效地开发课外教学活动,激发自学兴趣目前动物医学专业学制专科3年,本科4年或5年,部分专科学校第3年基本上全部为实习阶段,所以每门课程的学时数都压得很低,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必须掌握内容相比,学时严重不足。因此,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教学方法亦应做出相应的调整。除课堂讲解外还需学生课后自学,并辅以教师指导。但由于大学不可能像高中那样做到面对面的辅导,因此笔者所在专业教师队伍充分利用电子邮件、QQ、飞信等网络资源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积极鼓励学生对共同的病历进行综合性的诊断并给出自己的意见。经过该教学的实践,深受学生欢迎,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加强并完善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三者融为一体,可以进行静态或动态的演示,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视听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将视线和注意力都集聚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理解、掌握和记忆。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教师通过口头描述和板书或有限的教学图谱很难将这些疾病对机体造成损伤的感性认识全面地展示给学生,学生难以形象记忆,只能够死记硬背,随着所需记忆的内容越来越多,容易混淆概念和产生厌学心理。而引入多媒体技术,图片质量高、清晰、逼真,再现能力强,寓教于乐,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而且通过多媒体加深了学生对疫病动态发生发展的意识,锻炼其掌握采取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时间和措施的能力。

篇5

(赣南医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医学生学制长,学业负担重,就业压力大。有研究表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医学专业学生。本文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和解决方案,旨在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010—03

收稿日期:2013—12—28

作者简介:郑亚楠(1983— ),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赣南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心理治疗主管技师,硕士,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学。

龚茜(1982— ),女,江西抚州人。赣南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是高校的育人目标之一。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形势严峻、学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愈发严重,应该引起高校工作者的重视。而医学生学制长,学业负担重,就业压力大。有研究表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非医学专业大学生。[1][2]尽管已有很多关于精神心理疾病发病原因的分析,但众所周知,目前尚无一种公认的对精神心理问题发病原因的权威解释。目前,被广泛接受的代表性的观点为:心理疾病多是由具有一定人格基础的个体在社会心理因素作用下诱发的;而对于重性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或难以矫正的心理障碍(如同性恋)多偏向于遗传作用。本文就目前医学院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心理干预对策。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导致心理问题

我国医学生的选拔主要依赖高考成绩,对学生自身的理想、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点未予考虑。对于部分医学课程,如《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机能实验学》等涉及动手或难以适应的课程,部分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甚至可能出现回避行为。如,有研究表明,在关于医学动物实验的个别访谈中,有42%的医学生在动物实验中产生放弃学医的想法,在不同程度上流露出对未来工作的担忧;[3]在解剖实验中,38.5%的学生表示,经过一个学期的解剖实验课之后依然难以适应,甚至有个别学生为此放弃学业。[4]

(二)考研、就业、学业压力及考试焦虑等导致心理问题

医学生基本培养模式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基础课”,这些课程内容过于宽泛。一方面,部分课程之间确实缺乏联系,却要求医学生完整掌握,另一方面,部分医学课程延续性过强,任何一门课程掌握不好都会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这就要求医学生掌握的内容越来越多且必须精确;而目前社会对医学生的期望较高,各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要求较为严格。如赣南医学院规定医学生在大学期间累计挂科六门以上便不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因此,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医学生课程任务更为繁重,更容易在学业及考试方面感到压力,产生焦虑等负性情绪。而目前我国医学专业岗位需求量未见明显增加,各医学院校招生规模较过去有所加大,因医学专业特殊性导致医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5]多数二甲及以上级别医院对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学历要求已提高至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医学生相对于其他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而言,更容易感受到学业及未来发展的压力,在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心理失衡,诱发心理问题。

(三)人际关系方面及新生适应问题导致心理问题

从以往研究来看,不仅医学院校,几乎所有高校的心理咨询主要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6]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人际交往需求较其他阶段更为强烈。但在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繁重,无暇关注自我的交往能力,因此,进入大学后更为关注人际关系问题,由此诱发的心理问题也较多。而进入高校后,因大学的学习特点、生活习惯及方式与之前有所不同,要求大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生活等能力,相对于之前的高中阶段有明显不同,少数同学因个人性格问题、家庭环境、自主能力欠缺等原因产生新生适应不良的现象。

(四)网络成瘾问题

研究表明,医学生网络成瘾率高于全国常模,[7]其原因可能在于医学生学业压力大,课业负担重,校园生活与其他非医学专业相比不够丰富。因此,在对医学专业课程感到枯燥的情况下,就更容易比其他专业大学生被丰富的网络世界所吸引,产生网络成瘾。

(五)心理咨询中心作用有限,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不认同

因高校自身的特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辅导、支持、疏导、干预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但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咨询持回避态度。其原因可能在于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偏见和误区、对心理咨询教师水平不信任等,[8]甚至有学生认为去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的人就是不正常的人,这种偏见很容易误导大学生,错过解决心理问题的最佳时间。因此,因缺乏合理的心理疏导途径,使原本通过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的负性情绪、错误认知逐渐积累,在生活事件的诱发下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即使在医学院校,对精神病学有一定了解的医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如医学生前来进行心理咨询时,反复强调不要让室友知道,以免对自己产生偏见和歧视。

二、干预策略

(一)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除主管部门支持以外,教育部门及各级领导均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保障心理咨询中心的场地和活动经费。同时,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高素质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是保障心理健康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均为青年教师,相关工作经验较为欠缺,其专业技能与学生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心理咨询水平较低的咨询教师不仅难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有可能使其心理问题恶化。因此,除引进专业化水平高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外,学校还应有计划地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必要的培训、进修,开展教师发展工作,提高其心理咨询及临床诊断水平。

(二)加强心理健康工作宣传,提高医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

以笔者的高校心理咨询经验来看,了解心理咨询的意义、有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欲望并前往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医学生只是在校生中很小的一部分。究其原因,既有学生对自身状态的认识偏差,也存在对心理咨询的错误认识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宣传的缺失。因此,通过心理健康讲座、校园广播、宣传板、社团、校内报刊杂志等载体宣传心理健康的含义,同时,合理安排心理健康征文活动、心理情景剧剧本创作及表演比赛、心理影片展、心理健康主题签名、主题班会等,真正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意义、精神疾病与心理疾病的联系与区别,才能让更多的需要心理疏导与支持却对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工作存在误区的学生走进心理咨询中心,更好地维护心理健康。

(三)合理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好地发挥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大多数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考查课,设置在第一学期完成教学。这种安排在新生的适应、情绪调节、学业预期、对心理障碍的认识等方面有一定的意义。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随着年级的增长,医学生的课程任务逐渐加重,面临的考试、就业及课程本身的各类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但学校往往没有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根据不同学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的不同,开设有针对性的专题内容教学,以利于医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维护心理健康。例如,可以在第一学年开设新生适应及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概述、人际交往心理概述和考试焦虑等方面的专题;第二学年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解剖实验课的适应及负性情绪调适等方面的专题;第三学年开设因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存在的备考焦虑、备考压力及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等方面的专题;第四学年开设挫折教育、睡眠特点及失眠调节等方面的专题;第五学年开设考研、学习压力释放等方面的专题,实习及毕业阶段开设就业方面的专题,从整体上改善医学生对生活的认识、适应和满意度,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四)在实验课程学习前,进行心理知识宣传及心理辅导

初次接触解剖实验课尸体、器官标本、机能实验课程中解剖实验动物的医学生,因过去缺乏相应经验、动手能力差、个人性格特点等原因易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及回避行为。除加强相关科目专业知识教育、操作技能训练,学生自身进行心态调整外,建议在实验课程学习前进行心理知识宣讲和团体心理辅导,针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反应进行解释,并安排解剖、机能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全程指导,以减弱其不良心理反应。对于部分难以调整心态的医学生予以单独心理辅导,使其更好地适应医学课程学习。

(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等相关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这类医学课程中,大部分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有关,通过适当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心理干预章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松弛训练;在异常心理章节教学内容完成后,布置考试焦虑、网络成瘾、失眠等案例治疗方案的作业并进行课堂讨论,以帮助学生在未来学习、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进行自我调试;在心理评估章节教学中设置SCL-90、卡特尔16因素人格问卷等心理测量实验,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医学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性强,受益面广,[9]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医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认识和心理问题。

(六)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成心理档案的建立

新生入学后因生活、学习方面的不适应,容易产生敏感、多疑等心理问题,应尽可能通过新生心理讲座、入学教育、小组训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宣传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新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生活。[10]同时,在新生入学后完成心理档案的建立,筛选出存在人格偏离和危险因子较高的个体,对其进行心理排查,做到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11]

(七)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医学生课程门数多,学业任务重,课程内容相对枯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业余文体活动,丰富医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维护心理健康;同时,在团体活动中,要让学生尽情施展才华,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并通过活动使学生在合作中培养尊重他人、关心集体的品质,改善人际关系。[12]

(八)全面培养医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专业性强,就业范围相对狭窄。因此,应提高医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同时,在校期间,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就业方向,准确定位,[13]并根据情况,安排就业心理辅导,减轻医学生的就业压力,维护心理健康。

(九)建立完善的医学院校心理监控、干预体系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心理干预体系多为单一模式,而完善的心理监控、干预体系应包括班级心理委员及朋辈辅导、心理档案建立,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院系配备经初步训练能够简单判断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辅导员,全方位、多角度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完善心理危机干预转介体系,有效处置学生的心理危机,避免问题扩大化。[14]

参考文献]

[1]于辉.地方本科院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教育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3).

[2]龙梅,孟丹,张玉霞等.医学院本科毕业生心理健康调查[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2(1).

[3]赵阿勐,郑亚楠,刘海燕等.医学生动物实验困境的心理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7).

[4]郑亚楠,赖月月.医学生解剖实验课心理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1).

[5]李锋清.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2(10).

[6]周婷.高校心理咨询现状分析——以某校449例次心理咨询记录资料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7]张静,齐玉龙,李军华等.安徽江苏医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11).

[8]赵杰红.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遇冷原因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9).

[9]李长瑾,谢晓丹,舒丹.《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医学与社会,2010(2).

[10]司林梅,鞠晓辉.山东省民办高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8).

[11]祖丽菲娅·尕衣提,艾海提·依米提.试析当前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3).

[12]王广震,李玉远.大学新生人际关系改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1).

篇6

关键词 药理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124—02

实验教学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是长期以来,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主要是验证性实验,目的只是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先讲解,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逐步操作完成实验,撰写实验报告。整个实验过程,都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机械地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其教学模式远远不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为了改变这种传统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药理学科进一步对药理学实验教学进行了调整,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1 针对不同专业设计实验项目

对于不同的专业来说,理论课学时的不同,必然导致对实验课的要求不同。例如,药学和药剂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更多地面向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新药研发阶段的药效及评价方法等以药理学实验的内容为基础,当然这也是他们较感兴趣的内容。实验的目的是提高他们对药物作用机理的认识,及其动手操作和科研能力,这两个专业的实验课学时分别为36学时和54学时。而对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及卫生监督工作,对药理实验的要求相对薄弱一些,安排12学时的实验课。对护理专业的药理学实验,强调与临床护理直接相关的药理学实践技能的训练,及其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强调“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这一实验。实验中采取戊巴比妥不同的剂量,3只小鼠对不同剂量的不同反应,通过此实验,让学生详细观察动物出现反应的时间,及其反应的主要症状(痛觉反应,翻正反射,肌张力等),并学会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对于不同的专业要求,安排不同内容的实验,更有利于做到因材施教,培养不同方向专业的大学生。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药理学实验中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为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药品的配置及实验器材的准备,因为实验准备是否充分,可以影响到实验效果.还有涉及动物的一些基本操作,例如动物的捉持、标记、麻醉、注射、给药、处死等,这些基本的操作很多学生都不会,甚至有的学生对实验动物有排斥心理,消极对待实验,不愿动手操作。针对这种现象,尽量做到少讲,让学生多练。另外,教师在示教时操作应准确规范,督促学生反复练习直至熟练[2]。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才能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

3 采取实验教学与科研和实践相结合

高校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工作。教师可以面向社会,开发寻找一些研究项目,以这些科研和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究和学习。例如吸引一些本科生参加课题的申报工作,指导学生积极认真填写各种科研课题标书,对于课题当中一些基本实验可以指导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复制一些基本的动物模型,测量相关的指标。学生通过参加课题申报、亲自参与实验设计等环节,其对药理实验的积极性会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学生了解了教师科研活动信息及主要研究方向,使学生便于与教师联系,加强师生关系,教师也更多地了解学生信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指导,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4 药理实验紧密联系临床

药理学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程,又是一门由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课程。而药理学课程的开设主要对象就是药学和医学的学生,所以针对医学专业的学生,药理学实验课的设置需要紧密联系临床,为学生顺利过渡到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其中一个实验是“有机磷中毒机制及解救原则”,采用敌百虫给兔子耳缘静脉注射造成有机磷中毒的症状,然后学生观察到兔子出现口吐白沫、瞳孔缩小、全身肌无力、胃肠道平滑肌痉挛等这些有机磷中毒的典型症状。学生理论课上知道解救要及时,并运用M—R阻断剂和特效解毒剂,这是解救的关键,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再用药物也没有作用。因为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临床接触病人,对此认识不深刻,有些学生的实验因抢救不及时,错过抢救最佳时机,导致动物死亡;而有些学生的实验因抢救及时有效,动物基本恢复正常。这就表明同一个实验不同的人操作,结果相差很远。学生对这样的结果感触很深,从而思考如果在临床上遇到这样的现象,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通过这些实验的证明,会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

5 提升设计性实验教学力度

实践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核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开设了设计性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扩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设计性实验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选科研性实验课题。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项目,最后撰写实验论文。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提高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整体的创新能力。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引入,对开放实验室提出要求。因为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不一定都能在课堂上完成,或者成功率不一定很高,所以应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并安排指导教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实验,或者让课堂上实验失败的学生通过开放性实验找到失败的原因[3]。这就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有时候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药理学实验课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优化教学手段,教给学生思考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更应该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他们将来毕业论文的完成、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总之,实验教学是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今药理学实验教学应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娜,王巧云.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8—9.

篇7

关键词:医学教学;专业网站;综合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043-01

临床医学是一门综合实践学科,通过临床经验的积累、同专业间的交流,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口授+板书+挂图”为主。医学专业网站,可以随时通过手术视频、图片、教学辅导、问题解答、病例讨论等方面补充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兴趣及与授课教师的交流,从而提高在校医学生的实践技能。

一、医学专业网站建立的目的

通过网站进行网络教学和辅导是集中体现现代教学理念的一种新的方式。本文所提的

网站建设主要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建专业医学网站的网络平台进行教案展示、课后辅导、疑难问题解析、复杂病例的综合讨论、标准操作和各种手术视频的播放等途径,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以辅导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引导学生的专业兴趣为基础,强调学习过程的独立性、主动性、灵活多样性,学习内容综合开放,将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病例的解析中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将单纯的书本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转化。

二、医学专业网站的建立

(一)师资的调配

多媒体网络技术已实现了信息传播一体化,这种具有文字、语言、动画等多种可视听信息的人机界面,更加符合人们的日常交流习惯,易于让人们接受,把多媒体网络技术引入到教学中,能给学生一个身临其境的环境,使学生对讲授的临床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够形象、深刻地理解,有效的弥补多媒体授课的时间不足和传统教学不能达到的效果。但是,各临床课的任课教师均为兼职教师,与学生进一步交流的时间收到限制,同时还有一些资深的专家没有更多的时间为学生授课。这样我们可以组织各临床教研室专家、教师利用他们零散的时间将自己积累的经验、技巧通过我们建立的平台介绍贵学生。

(二)打实基础,实施课后辅导、问题解答的互动模式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亦称分课题授课计划,具有目的性、科学性、计划性。包括:课题、课型、教学目的、教学重点、科室安排、教具等。此栏日主要针对医学本科五年制的3、4年级学生及研究生的1年级学生,使在校医学生,预先了解所要讲授课程的内容和进度,做好相应的必要的预习。课后通过建立的专业网站,进一步对课堂上所讲的重点、难点进行解析,定期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同时,模拟与所讲授基础知识相关联的病例进行针对性讲解。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理论基础,保证和完善学生的后续发展。

(三)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实施常规手术、操作规范的演示

医学院校的绝大部分毕业生都将从事临床给工作,而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学科,对每个患者实施治疗都需要医生动手、动脑来完成。该板块主要针对动物实验阶段的医学生,设有常规手术、操作规范的演示,通过直接观看标准的常规手术及标准各种技术操作,如:医疗和护理方面的标准静脉穿刺、导尿、标准的体格查体、外科手术的打结、各种手术器械的用途及标准适用方法、各种医疗设备的标准操作、心肺复苏的标准操作、各种应急状况下的抢救;各种实验报告的解读;各种影像学检查的阅片方法等等;使讲授的知识具有直接性、可见性、示范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能帮助学生深入领会所学的理论知识。为其以后在工作中的操作规范性、标准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综合思维的能力,实施典型、复杂病例的分析、诊断、治疗的讨论

临床医学是一门综合实践学科,而常规的医学教学室由不同学科的教研室(如:内科各学科、外科各学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等)分别讲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缺乏典型病例的完整治疗经验和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合应用。该板块主要针对课间实习和生产实习阶段的阶及刚参加工作的见习医师。通过典型、复杂病例的分析、诊断、治疗等板块,教师根据所讲的内容,有针对的设计一些典型病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就病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进一步发现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扮演临床医生的角色,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典型病例教学的核心目的不是看学生是否找到正确答案,而是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设计一些复杂的病例,在同一个病例中存在多种疾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单一专科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培养综合思维的能力。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和接受了医学知识。

三、对该教学方法的评价

篇8

关键词: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兽医病理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75-03

兽医病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沟通动物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学科。它是以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和微生物学为基础,通过大体病理标本观察、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剖检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方法研究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和转归过程,以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机制,为临床学科提供理论依据[1,2]。

兽医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在兽医病理学的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与细胞的损伤与修复、炎症、肿瘤);系统病理学(呼吸系统病理、消化系统病理、心血管系统病理、泌尿生殖系统病理)和动物疾病病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剖检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方法来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诊断疾病,为临床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3,4,5]。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对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的观察,学生只是简单地观看,而兽医病理课程概念较多,各种病理变化用肉眼和镜下描述繁杂且相似,此时学生毫无兽医临床知识,在死记硬背中失去了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以至不能准确地诊断疾病,兽医病理学教学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6,7]。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于2012年通过《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项目》对现有动物医学标本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先后完成了对10种新疆主要畜禽标本数据库的建设,标本文字数据记录达到2430条、图片5000张、视频资料10个(总时长300分钟),总资源量达到50GB,建设“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站”1个,其中包括动物病理大体标本图片600余张,教学资源丰富。

一、“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功能、内容和特点

1.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站建设。依托校园网现有的IT基础设施构建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Linux,WWW服务器采用Apache,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MySQL,应用开发语言采用PHP,该LAMP组合均为开源软件,无知识产权限制问题。应用系统采用B/S体系结构,该架构便于使用者借助智能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个人电脑等通过互联网访问中心资源数据库。

2.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站的管理与注册。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可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对该平台资源数据库定期进行更新和维护。使用登陆前需在网站上进行用户注册,输入用户名、登陆密码、真实姓名、电话号码、单位名称、Email地址等个人相关信息,用户注册后由网站管理人员验证其相关信息后确定是否授权使用,用户授权后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该平台以实现信息共享。

3.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站的信息内容。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站首页包括平台概况、新闻动态、动物解剖标本库、动物病理标本库、寄生虫标本库、动物疾病图库、科普园地、视频点播8个信息专栏。其中“平台概况”专栏详细介绍了《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项目》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平台所具有的功能,使广大专业用户能够详细了解平台的内容和应用范围,为广大专业用户使用平台提供资料。“新闻动态”专栏介绍畜牧业相关科研动态、学术信息、平台建设进展等畜牧业发展现状相关新闻。“动物解剖标本库”、“动物病理标本库”、“寄生虫标本库”、“动物疾病图库”四个标本资源库,通过登陆标本库可以浏览和搜索动物大体标本、病理大体标本、寄生虫标本和常见动物疾病病理图片,可以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查看和浏览学习。“科普园地”专栏主要介绍新疆畜牧业发展中的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计划项目以及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简介和科研成果展示。“视频点播”专栏承载教学视频课件、技术推广视频、科技发展视频。

4.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病理标本库的应用。授权用户可以根据所需检测内容选择二极检索标题,如:系统器官病理、肿瘤、病毒性疾病病理、细菌性疾病病理、支原体疾病病理、寄生虫性疾病病理、营养代谢性疾病病理、中毒性疾病病理、免疫缺陷性疾病病理。再选择点击所需查询的三级标题,如:神经系统病理、心血管系统病理、呼吸系统病理、消化系统病理、淋巴与造血系统病理、泌尿系统病理、生殖系统病理、运动器官系统病理、皮肤及其衍生物病理,点击所要选择的系统病理名称就可以出现该系统病例所包含的大体病理标本图片,每张标本图片均由详细的注解说明,使学生能够结合标本了解该标本的病理变化特征。例如,在检索猪化脓性脑炎标本时,可以首先点击二极检索标题中的“系统器官病理”,然后再点击三级检索标题“神经系统病理”,此时会展现出“神经系统病理”中所包含的所有标本图片,然后可点击所要查找的图片(标本号4545),根据标本图片注解,详细观察标本特征。

二、动物病理标本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在病理教学中的作用

1.实现网络化教学,丰富病理学教学模式。兽医病理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大体标本和病理组织切片的识别来理解疾病病理变化的机制,使学生通过眼观标本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8]。实验教学是检验学生掌握和理解病理学基础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如何通过实验考核来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及各种技能的程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实验考核的作用,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显得非常重要。在《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项目》中将现有的600件动物病理大体标本,按系统病理学和临床病理学方法进行分类,每个标本用数码相机进行三面角度拍照存入计算机,上传到“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络系统,并进行编号、标注标本名称、文字说明。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学习并掌握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提高病理教学的效果。

2.增加实验教学资源,实现标本图像立体化。随着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兽医病理标本与数码图像、网络平台相结合,在兽医病理学的教学中可以将“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络系统中相应的视频、图像在课前播放或让同学课前预习,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病理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在实验教学后,学生可以通过系统之中的病理图片反复学习完成绘图作业和习题。同时结合大体标本各种病理变化的观察帮助学生从立体的动态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事物。“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络系统的建设,可以有利于对所需病理标本和组织切片的快速查找,实现了资源共享、开放学习,既高效便捷又生动直观,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展望

在传统的兽医病理教学过程中,对动物病理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的病变观察与识别,是兽医病理学实验教学的主要方法。随着大体病理标本和组织切片的数量及种类的增加,特别是新增动物传染性疾病大体病理标本和病理组织切片的补充,教学资源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为了提供多种病理学学习途径,建立“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将庞大的病理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以网络模式保存下来,不仅使病理变化图文并茂,直观易懂,而且可利用课余时间自学,能够使学生更便捷的获取学习资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学生掌握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加深了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升了病理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专业技术人员获取和学习专业知识提供了较为便捷的学习途径。

参考文献:

[1]周诊辉,向双云,张晓远.《动物病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山东畜牧兽医,2013,(34):75-76.

[2]郑世民,刘超男,高雪丽,杨丽萍.动物医学专业兽医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5):33-35.

[3]杨玉荣,姜义宝,焦喜兰.动物病理学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31):189.

[4]王海花,张桂云,吴凤笋.兽医病理学教学标本建设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2(2):49-50.

[5]高利波,高洪.动物病理学实验教学考核模式改革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4):82-85.

[6]冯平,孙旺斌,屈雷.动物病理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榆林学院学报,2011,21(2):101-102.

[7]王建林,尹燕博.动物病理标本在兽医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高等高职研究,20,47(11):29.

[8]陈宏智,易本驰.动物病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应用研究[J].职教研究,2009,(11):36-38.

篇9

笔者在一项调研中发现,生物医学专业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大部分未经过生物安全方面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培训。对生物安全知识不了解,生物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实验过程中意外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据此笔者在课程教学中一直十分重视强化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

1.1明确生物安全在病原微生物研究中的重要性

如果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病原体尤其是高致病性病原体从实验室泄露,很可能在实验室、实验室周围甚至更广的范围内造成疾病的传播或流行。基因工程技术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亦可能引发病原体的基因突变,导致病原体的致病性增强。这类变异的病原体更难以防治,如果变异导致目前的防治措施失效,病原体一旦从实验室泄露并造成流行,后果将不堪设想。

1.2明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SARS和“炭疽邮件事件”后,人们认识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公众的正常生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变化,一些曾经基本销声匿迹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如结核、各种性传播疾病等;对抗生素耐药的病原体日益增多,如引起超级结核、超级淋病的病原体等。全球发现的32种新发传染病中有一半以上已经在我国出现。部分新现传染病,如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拉沙热等至今均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些烈性传染病一旦传入我国,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国在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同时,必须加强生物安全防护能力的建设。

1.3明确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医院的生物安全工作要特别加强。在全球,医院感染已经成为医院诊疗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2003年SARS流行期间,我国医院感染病例占病人总数的20%左右,医护人员高比例的感染造成了社会的极大恐慌[1]。实际上,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早就存在,例如结核病房医护人员和临床检验人员的感染率远高于正常人群。因此,要把防止医院交叉感染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绝不能让2003年SARS期间医护人员大量感染的情况再次发生。

1.4明确在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中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国际传染病疫情复杂多变,检验检疫工作中的生物安全防护也面临新的挑战。检验检疫部门一方面要提高对各种生物危害的侦察能力、实验室的检测能力,还要加强对具有潜在威胁、国内没有的和未知的病原微生物的检验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尤其是在进行国内没有的和未知的病原微生物研究时,应加强对个人和实验室的安全防护,防止实验室感染和泄漏的发生。

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生物安全教学设施的规范化

《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教学要依托规范严谨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设施设备,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正确指引。首先,授课教师对学生拟进入学习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仔细考核和严格检查,使之达到国家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有关要求,让学生从一入学就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环境有正确的感性认识。其次,要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张贴生物安全标识,如在二级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入口处张贴黄底黑字的生物安全标识,同时注明实验室负责人姓名、联系电话、安全等级、所操作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等,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或省实验室备案的要注明。第三,在教室或涉及生物安全的实验室张贴生物安全教育的警示标语、实验操作规程及实验室安全制度。要求学生在正式开展实验活动前认真阅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内容,使学生一进入实验室就感觉到浓厚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氛围。第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如何做好生物安全防护是课程教学的重点。笔者以自行研制的便携式隔离防护罩作为现场应急防护装备的代表,介绍隔离防护和负压装置的原理,使学生对生物安全防护基本原则的理解具体化、形象化,提升了教学效果。

3生物安全教学宜采取集中讲授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许多开设生物医学专业的院校将生物安全教育安排在微生物检验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部分新近出版的微生物检验学、医学微生物学教材也增加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内容,并将其作为专门的章节。但由于课时相对不足,学生对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认识仅限于表浅的了解,不能系统掌握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因此,有必要开设独立的生物安全必修课程,集中讲授,强化学生的生物安全观念。鉴于目前生物医学专业学生课程负担重,在无法设立独立生物安全课程的专业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首先,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内容,先入为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每个学期带领学生到不同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实地参观,了解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标准和管理制度;开展相关的课外科研活动,如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采集传染性材料,自行设计检测方案,观察结果,了解病原微生物实验操作可能带来的风险;在图书馆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资料室或电子档案室,方便学生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各种法规文件;举行实验室安全操作比赛或演练,使学生了解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尤其是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处置方法。第三,在学生实习阶段定期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主题活动,带领学生到医院检验科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实地学习,了解规范的样本处理过程、生物安全柜的正确使用方法、废弃物的处理流程等。

4小结

篇10

关键词:人体寄生虫学 实验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87-01

“人体寄生虫学”是医学专业的形态基础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1]。但是,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院各专业人体寄生虫课程理论与实验课时均有所减少,而且目前实验课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导致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都不高,同时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更少,使得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既能够使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共12个班,选取其中8个班(共233人)实施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其余4个班(122人)采用传统方法教学。

1.2 方法

1.2.1 实验课程内容改革

临床医学专业人体寄生虫学四次实验课共12学时。在自学重点标本之余,采用系统渐进性原则设计实验课教学内容。

(1)综述撰写:以临床常见寄生虫并发症(如腹痛、腹泻、发热、粘液脓血便等)为关键词,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查阅资料,撰写相关综述。从而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程度,拓宽他们在该领域的知识面。

(2)CPL教学:准备1~2个寄生虫相关病例[2],以4~6人为一组,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围绕与病例中临床症状相似的疾病以及临床诊断方法等方面进行分组讨论,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找出交汇点,选取代表进行阐述发言。

(3)系统疾病讨论:通过对某一系统疾病(如:消化系统或呼吸系统)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分组讨论。以寄生虫病为核心拓展到其他症状相似的疾病,引导学生将多学科知识有机串联起来。

(4)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从细胞培养、动物模型制备、生物染色以及显微解剖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弥补实验课时不足,满足个别学生的需要,开放实验室,开展一些补充性实验。具体安排见表1。

1.2.2 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建立

通过建立功能完善内容丰富的人体寄生虫学QQ空间这样一种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来实现课程任务布置、学生作业收集以及课后师生互动等基本教学功能。我们将典型标本照片、相关学习资料及最新的科研成果等教学相关信息上传到平台上来丰富教学平台的内容,让同学们能够及时了解医学寄生虫领域的前沿,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建设对课堂教学来讲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1.2.3 新的教学模式实施效果调查

课程结束后,对于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的临床医学专业中的8个班级与采取传统教学的其余4个班级同学的最终成绩进行比较。同时进行新教学模式认可度的问卷调查。

2 结果

2.1 考试成绩比较结果

课程结束后,对于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的临床医学专业中的8个班级与采取传统教学的其余4个班级的同学最终成绩进行比较。采取新教学模式班级的平均分高于传统模式教学班级的平均分。

2.2 问卷调查结果

给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临床专业8个班,共233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表,进行新教学模式认可度调查。结构显示,100%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96%的学生认为能帮助他们更系统的掌握相关知识,90%的同学认为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98%的同学认为有利于培养实验动手能力。

3 讨论

我院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传统教学方法多以观察标本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实验课中的学习效率很低。我们采用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提高了学生对于寄生虫学科的重视程度以及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利于今后从事临床医学以及预防医学的实际工作。

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如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等,能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4]。教师应具备合理安排上课时间、掌握课堂节奏的能力。同时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关注最新科研动态,理论联系实际,使课堂内容充实而不枯燥。

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提高人体寄生虫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我们对于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在实际实验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仍需要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其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需要不断追求完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艳,汪琦,李娟兰,等.人体寄生虫学开放性实验教学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2):161-163.

[2] 焦玉萌,夏惠,孙新,等.案例教学法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2):964-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