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经济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经济的内涵

篇1

关键词:绿色物流;绿色包装;内涵;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52.1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社会近些年对绿色兴起了高度的关注。不论是绿色产品还是绿色科技、不论是绿色文明还是绿色主义、不论是绿色经济还是绿色生活、不论是绿色生产还是绿色消费、不论是绿色物流还是绿色营销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包装废弃物的排放量约占城市固态废弃物重量的三分之一,体积的二分之一。我国城市固态废弃物所占比重是其重量的15%,体积的25%。随着包装工业的日益规模化,一次性塑料包装材料被广泛应用,手提塑料袋、一次性泡沫饭盒等材料一旦被人们随手丢弃之后,就形成了大量难以处理的垃圾。铁路、公路、街头巷尾的‘白色污染’十分严重,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现在全世界呼吸道疾病的高患病率与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有着很大的关系。包装废弃物造成的自然资源的浪费与损耗同样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1] 因而明确绿色包装的内涵及其发展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绿色包装的内涵

包装既耗费大量资源又产生大量废弃物,是物流活动和功能中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因此,包装的绿色化是物流系统绿色化的重要内容。所谓绿色包装,就是能节约资源、降低废弃物排放的一切包装。绿色包装从其构成方面可进一步分解为绿色包装材料、绿色包装方式和绿色包装作业过程三个方面;按照包装产品生命周期的观点,绿色包装从其产品生命周期方面可进一步分解为绿色包装设计、绿色包装生产过程、绿色包装作业过程、绿色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2]。下面从绿色包装的目标、行为主体、表现形式三个方面来剖析基于绿色物流的绿色包装的内涵。

第一,绿色包装的最终目标是资源的节约、生存环境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不但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还要实现互相协调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利益。

我们通常说的包装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实现企业的盈利,最终是为了实现企业或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经济效益最大化。而绿色包装在以物质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兼顾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以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作为最终目标,因此,对于绿色包装而言,追求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是一致的,但这是从国家、整个社会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的观点来看的,对于微观的企业和短期目标来看,它们经常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并不总是一致的。按照绿色包装的最终目标,企业在创造物质财富、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都必须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3]。

第二,绿色包装的行为主体既有专业的物流包装企业本身、包装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又有大大小小的政府部门和物流行政管理部门等[3]。

包装包括很多方式和环节,它们都与环境有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绿色包装策略是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包装问题既包括包装行业系统内部的优化问题,又涵盖包装行业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协调共生问题。因此绿色包装需要专业的物流包装企业解决包装行业内部的优化问题和实现满足顾客需求、提升市场占有率等经济问题,还必须与供应链上游的制造企业和下游的分销企业合作解决与外部系统的协调共生问题,共同改变传统的物流包装模式,制定绿色包装策略。

由于包装的跨地域、跨企业、跨行业之特性,绿色包装的实施不是仅靠某个企业或者某个地区就能单独完成。它需要大大小小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各种各样制度法规的约束,绿色包装的推广自然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和物流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他们对绿色包装的发展推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从绿色包装的主要表现形式来看既有绿色包装设计和绿色包装生产过程,又有绿色包装作业过程和绿色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绿色包装主要表现为绿色包装设计、绿色包装生产过程、绿色包装作业过程和绿色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具体体现在;绿色包装材料、绿色包装方式、绿色包装作业过程、绿色包装设计、绿色包装生产、绿色包装使用和包装物的回收重用等等。绿色包装要求对以上各绿色包装主要表现形式要从供应链的角度进行全面综合考虑,本着全局最优的原则,在设计、操作、回收等方面实施绿色化[3]。

2 如何实施和发展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其中既有企业的绿色包装活动,又有社会对绿色包装活动的管理、规范及控制行为。因此需要从社会和企业双方面采取措施来实施和发展绿色包装。

2.1 社会推广绿色包装

第一,克服各级管理体制上的障碍,加强行政立法管理职能。各级政府应当建立权威的组织协调机构尽快制定全面的绿色包装发展规划和政策,规范绿色包装市场秩序和经营行为;同时制定相应的绿色包装政策和法规,控制包装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尽管在先后颁布的4部环境相关专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弃物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8部资源法中有30多项条款对包装废弃物的管理做了规定,中国环保标识制度在1984年开始实施,各省在1998年在也成立了绿色包装协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包装管理的专门法规,因此实施绿色包装必须借鉴发达国家这方面的经验,制定与我国国情相符的绿色包装法律法规,规范绿色包装材料、绿色包装方式、绿色包装作业过程、绿色包装设计、绿色包装生产、绿色包装使用和包装物的回收重用,引导企业为减少环境污染自觉自愿开发并生产和使用绿色包装材料、绿色包装方式、绿色包装作业过程、绿色包装设计、绿色包装生产、绿色包装使用和包装物的回收重用等绿色包装。绿色包装带有极强的生产属性,必然导致一部分物流停滞,不合理的绿色包装材料、绿色包装方式、绿色包装作业过程、绿色包装设计、绿色包装生产、绿色包装使用和包装物的回收重用等不仅会增加了产品管理费用,而且还会对环境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现实社会中存在既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包装相关行政部门没有实行限制和惩罚,又对为降低社会成本而提高了自身投入进行绿色包装的企业和活动没有进行扶持和鼓励,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加强行政管理职能,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者增加税收和处罚,限制其活动的发生,对实施绿色包装者进行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给予鼓励[4]。

第二,加强包装材料、包装设计、包装产业的绿色化,构建社会绿色包装系统。包装的绿色化水平首先从宏观上取决于社会提供的包装材料、包装设计、包装产业的绿色化。包装材料直接关系到包装质量和包装费用,有时也影响到产品运输、产品装卸、产品搬运和产品仓储环节作业的进行。包装材料的绿色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拒绝使用有毒有害材料,二是尽力采用循环再生材料,三是积极开发和采用植物性包装材料,四是选用单一性的包装材料,五是靠拢国际环境标志。包装设计的绿色化就是能极大地降低包装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的程度,包括包装材料的无害化、单一化和再利用,包装减量化,包装拆卸化等。 包装产业绿色化就是尊重科学,遵照循环经济与绿色包装理念。尤其是要让循环经济成为包装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使包装物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使绿色包装材料获得大力开发和发展,为支持推动包装产业绿色化发展政府必须大力从经济上给予鼓励,比方实行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等。

第三,加强绿色包装人才培养及理论研究。绿色物流在我国起步较晚,绿色包装也不例外。当前我国缺少既懂得绿色包装管理理论,又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绿色包装和各种商品销售的绿色包装的复合型人才。国家应该重视和加强对绿色包装人才培养及理论研究,一方面加强高等学校在绿色包装方面的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加强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5]。

2.2 企业推行和实施绿色包装

目前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己成为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绿色活动既为企业带来了新的业务发展机会,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潜力的利润空间。企业应以其经营活动如何降低环境污染为切入点制定出相应的绿色包装管理策略,从而推动绿色包装进一步的发展。根据包装的方式和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的特点,企业实施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

第一,宣传绿色理念,使绿色包装意识得以强化。当前有不少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甚至无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发展和实施绿色包装作为企业来说首先应该具有较强的绿色包装理念和意识,具有科学发展的思想。为宣传并树立绿色理念,企业必须定期进行相关绿色理念的宣传和讲座,使绿色包装和绿色理念成为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的重要部分。通过宣传使员工和企业懂得限制有害环境的商品进口并不全部属于贸易保护的行为;通过宣传使员工和企业懂得社会约束、惩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是必须的;通过宣传使员工和企业懂得发展绿色包装一能减少成本费用、降低污染;二能提升企业形象;三能增强公众和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及信任感,从而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6]。

第二,实行包装标志绿色化。在当今时代绿色大潮的推动下,国内市场上人们采购商品由从前主要关注商品内在质量、关注外表精美包装,转变为主要看重商品是不是符合环保的要求和包装有没有绿色标志。国际市场上绿色包装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的重要障碍。残酷的现实是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如果没有绿色标志,要么就被发达国家拒之门外,要么就是被压低价格和收取高额的税收[6]。因此实行包装标志绿色化是企业推广和实施绿色包装的重要内容。

第三,开发研制绿色包装材料。包装材料绿色化是实施绿色包装的关键,包装材料绿色化就是要开发研制绿色包装材料取代对环境有污染的旧材料,主要突出包装材料既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也不引起资源浪费。开发研制绿色包装材料应贯彻执行绿色包装制度中的“4R1D”原则,也就是一要使包装材料使用量减少,避免包装过分;二要提倡重复使用包装;三要重视包装回收再生;四要利用包装废弃物获取能源料;五要能使包装降解腐化,有利于消除白色污染。开发研制绿色包装材料要求企业做到:一是必须自觉拒绝使用有毒性的包装材料,二是尽量推广运用重复再用和再生包装材料,三是着力研发动植物包装材料,四是注重选用可降解的材料[7]。

第四,加强绿色包装管理。绿色包装包括包装材料的绿色化、包装方式的绿色化和包装作业过程的绿色化三个方面,企业实施绿色包装应加强这三个方面各环节的管理,可通过包装模数化、包装大型化和集装化以及包装多次反复使用等具体途径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楼前飞. 发展绿色包装促进循环经济[J]. 商业经济,2009(11):29-30.

[2] 夏春玉. 绿色物流[M]. 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

[3] 刘冬林. 绿色物流的制度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4] 朱建国. 绿色物流的内涵和实施方法[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9):58-59.

[5] 杨国川.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2):18-23.

篇2

关键字:绿色经济,林业,内涵与态势,机遇与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3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1-002-038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与态势

1.1绿色经济的概念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英国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就在他的著作--《绿色经济蓝皮书》中给出了绿色经济的最初定义,随后国内外大批专家学者也对其内涵与目标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但由于概念多、杂并且其衍生分支多,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研究理论。不同领域的专家站在自身领域发展角度给绿色经济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例如环境学家强调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生态学家认为绿色经济必须要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能源专家则强调绿色经济必须要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大力开发新型替代能源等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简称UNEP)报告把绿色经济定义为“可改善人类生活水平及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经济”。尽管经过了多年的分析与研究,在学术界对于绿色经济的界定仍然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是它们都突出强调了环保与协调的特性。

1.2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

传统经济模式指的是人类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取原始资源,相应的加工利用完成后又将污染废弃物不采取任何措施而直接排放入自然界,而绿色经济模式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一种改进与发展。随着人们的肆意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在逐步恶化,这迫使人类开始反思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此时,绿色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它能够做到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等的可持续发展,是应对经济衰退以及环境恶化的重要对策。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以及生态经济共同构成了绿色经济模式,它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还能够实现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够引导产业结构的优胜劣汰。因此,绿色经济是一种将有利于环境的诸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通过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活动来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的经济模式,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1]。

二、发展中国家林业及林业经济发展概况

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人口多、经济相对落后且基础相对薄弱,广大农村能源紧张,导致大量林地转变为农田,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随之而来的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面对这样的现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了现状的严重性,进行了林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向乡村林业转化,其重点在于发展农用林业即以营造薪炭林和生产薪材为主,进而解决毁林等问题。

我国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也进行了包括退耕还林以及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几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国林业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原料严重浪费、技术含量低下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与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相悖。

三、绿色经济视角下的林业产业协同发展

3.1 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机遇

森林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由于它具有可再生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使得其在绿色增长、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大力发展林业可以使森林资源得到更多的培育与保护,同时能够促进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其作为国民经济与绿色经济基础的地位与作用得到提升。我国从建国至今,对于林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最初的毁林开荒到植树造林、再到今天的发展生态林业,促进林业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以看出林业发展正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各个发展阶段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使得相关管理部门在不断的调整思考、转变方式,直至今天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后,由于各地极端天气频发,使得我国确定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实施了多项以该发展战略为核心的工程,使得我国林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大局中的地位大幅提升,有效的调动了发展林业绿色经济的热情。各地林业部门充分利用生态文明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林业,使得我国林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现状[2,3]。

3.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促进林业的发展,还需要我们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但是发展绿色经济会遇到诸多的问题与挑战。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各项发展指标,使得出现了要发展还是要环境的两难选择,尤其是近年来各地疯狂发展的房地产业,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遇到了阻碍。想要解决这样的现状,必须要坚定不移的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管理者和从业者的聪明才智,找到利益的平衡点。除此之外,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资源保护意识的缺乏也将会阻碍生态林业的发展。人口基数庞大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国情,如何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单靠当前林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转变思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但这其中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3.3中国林业在发展绿色经济中采取的主要对策

党的十以及相关生态文明建设意见中都充分表明我国将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而林业是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林业部门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具体如下:加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改革体制、机制以及发展方式,增强活力;加强林业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加强森林经营,保证森林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加强森林保护工作;完善林业法规,强化监督与执行;实施科教兴林,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市场;加强宣传,调动公众积极性,增强投资林业的吸引力[4]。

四、参考文献

[1]曹东,赵学涛,杨威杉.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机制政策创新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48-54.

[2]陈银娥,高思.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制度构建[J].综合竞争力,2010(6):81-87.

篇3

内容摘要:文章首先梳理了目前存在的低碳经济定义,找到各种定义的共同点,给出低碳经济的定义,从五个方面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了说明,整理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定义,分析了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异同。

关键词:低碳经济 定义 内涵

低碳经济的定义与内涵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

《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国外一些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核心是低温室气体排放,或低化石能源的经济,低碳经济是能够满足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国学者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鲍健强(2008)等指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刘细良(2009)强调低碳经济是人类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是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可持续经济;是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金乐琴(2009)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一致,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有密切联系。

尽管学者们对低碳经济定义的表述方法不尽相同,但各个定义所包含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笔者认为低碳经济定义可概括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1.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也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化石燃料燃烧时会释放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地表将变热,由此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2.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经济革命。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这场能源经济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推进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由以高碳能源为基础的不可持续发展,向以低碳与无碳能源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二是由高碳型黑色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与无碳型绿色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

4.低碳经济的关键是技术创新。控制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主要途径有四条: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碳捕捉和封存技术;发展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目前,这四条途径都存在着明显的技术瓶颈。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必须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和创新。没有技术创新,低碳经济不过是人类的一个“美好幻想”。

5.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工业社会发展初期,使用的能源全部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高碳能源,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可称为高碳经济。随着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不断认识,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不断反思,人类逐渐认识到要摒弃18世纪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找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建立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与高碳经济的比较见表1。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辨析

(一)相关概念的涵义

1.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目前没有公认、确切的定义。通过搜集、比较各种定义,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一般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作为操作准则,简称为“3R”原则。减量化原则,即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在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即尽可能多次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即废品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最重要特征。

2.绿色经济。绿色经济目前也没有公认、确切的定义。通过搜集、比较各种定义,笔者认为绿色经济是指那些同时产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类活动。从这个定义上引申,绿色经济有两种涵义。

第一种涵义是指经济要环保,即要求经济活动不损害环境或有利于保护环境。例如,钢铁、造纸等行业,用落后的方式生产是高排放的,因而不是绿色经济;而用清洁技术生产,就属于绿色经济。第二种涵义是指从环保要经济,即从环境保护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也就是说,环境保护可以成为经济利润的一个来源。例如,新能源开发、绿色食品研发等活动,可以带来新的利润。

以上两种涵义分别强调了绿色和经济两个方面,它们的共同点是同时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生态经济。关于生态经济目前存在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二是生态经济强调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就如生态系统一样是密闭循环的,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以及能量守恒。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但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来看,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各国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仅是一种趋势。

(二)低碳经济等概念的异同

1.低碳经济等概念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产生的根源相同。现代工业社会既是一个技术发达、经济腾飞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现代工业发展引发出严重的环境危机,不可再生资源的匮乏和枯竭、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和短缺、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态环境的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酷事实,迫使人类不得不反思和重新审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关注环境,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都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

理论基础相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并不单纯地属于经济学范畴,而是经济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交叉边缘性概念,具有综合性特征。外部不经济理论、生态大系统理论、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等概念重要的理论基础。

技术手段相同。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实现的技术手段包括宏观技术手段和微观技术手段。宏观技术手段是构建生态产业园区。生态产业园区是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多种产业,按照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组织起来,构成产业链和产业网,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微观技术手段是采用环境无害化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

最终目标相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低碳经济等概念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的视角不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要求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主要目的是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循环经济关注的是提高生产、流通、消费领域所有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所有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其中包括碳排放量的最小化;绿色经济强调关爱生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经济注重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和地球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可操作性不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可操作性存在很大差别。低碳经济的涵义最为具体―降低碳排放量,最具有操作性;循环经济提出了“3R”原则,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涵义较为宽泛,没有说明如何实现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仅根据涵义不能确定如何实现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

所属的层次不同。根据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各自研究的视角和可操作性,可以将这四个概念进行如下结构性定位:绿色经济最不具体,研究的范围最大,为最高层次的概念,包含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次之,包含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并列并有一定的交叉,为低层次的概念(见图1)。

涉及的研究领域不完全相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不完全相同。低碳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减碳、碳交易市场、碳税、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政策等。循环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工业循环经济、服务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等。绿色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绿色GDP、绿色产业、绿色贸易壁垒、绿色金融、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生态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经济区、城市生态经济、农村生态经济等。可以看出低碳经济研究的领域与其他三个概念研究的领域差别较大。

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08(3)

2.曹海霞,张复明.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J].生产力研究,2010(3)

3.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4.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5.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N].光明日报,2009(4)

篇4

关键词:绿色持续创新 循环经济 SWOT分析 风险投资

中图分类号:F03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142-02

一、绿色持续创新的理论及其SWOT分析

(一)创新的内涵

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奠定他一生事业基础的创新理论。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 (1)引进新产品;(2)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熊彼特特别强调,创新并不等于发明。一种发明只有应用于经济活动并成功时才能算是创新。创新总是先由个别人进行的。但创新活动所得到的利润鼓励其他人模仿,形成创新浪潮,这时整个社会生产率提高,社会就进步了。

(二)绿色持续创新的内涵、特征及评判准则

企业绿色持续创新(Enterprise's Green &Sustainable Innovation ,ESGI)是指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断地推出、实施旨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的绿色创新项目(如绿色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原材料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并持续不断地实现商业化,获得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的过程。企业绿色持续创新具有绿色性、时间持续性、经济效益增长持续性和企业发展持续性等基本特性。走绿色持续创新道路已成为一些优秀企业的首选。

根据企业绿色持续创新的基本特征,我们给出四个相应的基本评判准则:(1)绿色准则,即企业绿色持续创新实施的创新项目应具有制造过程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或降低、消除所提品的有害物含量或环境污染等绿色特性。(2)时间持续性准则,即企业的绿色持续创新过程应能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一般应在十年以上,至少五年。(3)利润增长持续性准则,即企业绿色持续创新应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4)企业发展持续性准则,根据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即意味着发展,因此,企业的绿色持续创新应能导致企业的持续发展。

根据以上定义和评定准则,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界定所研究的具体企业的创新过程是否已经实现了企业绿色持续创新。

二、企业绿色持续创新的 SWOT分析

SWOT分别代表: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威胁)。SWOT分析通过对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再调整企业资源及企业策略,来达成企业的目标。类似我们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权衡”思想。SWOT方法的基本点,就是企业战略的制定必须使其内部能力(强处和弱点)与外部环境(机遇和威胁)相适应,以获取经营的成功(表1)。

二、循环经济的本质――绿色持续创新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自从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循环经济”一词,循环经济立刻引起世界各国的热切关注。循环经济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有机结合与循环发展。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各种经济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其目的是通过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它的实质是通过物质资源的循环和集约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物质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均衡。

(二)循环经济与持续创新的关系

企业持续创新是微观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则是从宏观角度研究经济发展的路径,二者虽然视角不同,但殊途同归。循环经济的本质是实现绿色持续创新,只有企业持续创新才能从总体上实现社会经济的循环发展,而循环经济的持续运行又从制度上保证了企业持续创新的推行。

三、基于绿色持续创新的中原经济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必要性与路径探析

(一)基于绿色持续创新的中原经济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1.中原经济区的自然环境存在先天不足,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目前,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靠大量资源消耗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即高投入、低效益、重污染的模式。一方面,工业发展将增大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量,显现出了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我们明显地看到,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的背后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作为代价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就不可能持续进行。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却不断增长,如果这两方面的关系处理不当,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只有走绿色持续创新之路,循环经济才能得到实现。

2.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

一方面,循环经济发展除了在节约资源和改善环境上具有积极作用外,其自身所要求的“再利用”、“再循环”必然需要一定的技术储备做支撑,从而推动我国政府和企业自觉地去采用先进技术,在整体上带动我国技术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实现持续创新提供一个缓冲空间,使我国经济不至于因增长模式的急剧变化而影响发展的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循环经济,除了可以直接提高经济效益外,更是在科技不能即刻取得飞速进步情况下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一种替代选择。

3.只有绿色持续创新才能实现循环经济

按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企业自己没发明创造出新产品、新技术,但能成功地引进别人的新产品、新技术并将其产业化,也是一种创新。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这方面的成绩还能算差强人意,引进了不少新产品、新技术。目前的问题是,随着发达国家产业调整和向外转移传统制造业的过程逐步完成,而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新产品而迅速崛起的中国一般制造业逐步成熟,再靠引进就越来越难了,特别是关键的核心技术是有钱也买不到的,只有绿色持续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由于资源相对贫乏,中原经济区企业应该特别关注如何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的问题。从当前情况看,对我们这样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可是持续发展的大事。另外,实现企业的新组织既包括改进工艺流程等方面的技术性工作,更包括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任务,尽管这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要走的路还很长。只有坚持绿色持续创新,才能把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二)基于绿色持续创新的中原经济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1.企业建立绿色持续创新体系

企业必须制定和实施绿色持续创新战略,建立绿色持续创新体系,推动绿色持续创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要树立正确鲜明的绿色观,针对所处的生态环境,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和实施以科学为指引的绿色持续创新战略,并从宏观和微观出发,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绿色持续创新的内部动力机制、外部激励机制、信息传递机制等复合机制体系。

2.政府的制度保障

由于循环经济的制度保障是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和自上而下式制度变迁,所以,应增加政府有效的制度保障,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保护环境。制度创新是持续创新的组成部分,因此,只有积极地绿色持续创新才能为循环经济提供制度保障和激励。资源和环境问题植根于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当前,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约型社会转变:一是要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将环境代价计入发展的成本,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以真实反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提高中原经济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要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绿色持续创新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

3.实现绿色持续创新的智力储备并实现绿色技术产业化

企业应该在人才储备方面培养批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1)提倡有实力的企业建立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全面、扎实的专业化学习和研究;(2)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互补、紧密合作。两者紧密结合,既能吸引科研机构走向市场,推动科研机制改革,也能帮助企业攻克绿色技术创新难题,实现绿色技术产业化。

4.借鉴国际研究成果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国外政府和企业交流合作,了解国外循环经济和持续创新理论的发展情况,学习国外的经验,特别是了解国外在生态环保技术上的研究成果。中原经济区应加快对循环经济理论和绿色持续创新理论的研究,政府及企业也应加大对这些方面的投入。

5.拓展绿色持续创新的融资渠道

发展风险投资,可考虑由政府引导商业银行、高新技术大企业等投资主体,建立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公司等风险投资机构,设立种子基金、创新基金等风险基金,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收稿日期:2011-06-18

作者简介:付一凡(1982-),河南许昌人,硕士,助教,从事创新营销研究。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篇5

摘要:介绍了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原则,衡量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绿色GDP和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GDP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生态和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粗放式发展导致污染加剧,我国环境污染已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形成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态势,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无序开发严重透支国人的生存环境,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针对危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流动方式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可以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传统工业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强制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以及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循环经济评价原则,简称“3R”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同化能力。

循环经济遵循“资源化”原则(Reus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来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循环经济遵循“无害化”原则(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3循环经济与绿色GDP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GDP的增长只是反映了人类为社会创造的财富,通常被人们视为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然而,在GDP增长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自然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使环境污染,或滥用资源使生态破坏。绿色GDP是为了克服GDP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它是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它为构架循环经济新体制指明了方向。

绿色GDP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把绿色GDP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会过度消耗能源,不对环境造成损害的有效途径。

绿色GDP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外在动力。我国必须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完善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化。

绿色GDP是政府介入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有必要把绿色GDP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使政府更科学更积极地介入并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资源——经济——环境投入产出核算框架(绿色GDP是计算方法):绿色GDP=传统GDP-(生产过程全部资源耗竭+生产过程全部环境污染+资源恢复过程全部资源耗竭+资源恢复过程全部环境污染+污染治理过程全部资源耗竭+污染治理过程全部环境污染+最终使用全部资源耗竭+最终使用全部环境污染)+(资源恢复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环境保护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

由SEEA的基本结构表可以推算出:绿色GDP=传统GDP-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

4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实践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国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3+1”模式,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

在企业层面,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也就是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上千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3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1万多人次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班。有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

在区域层面形成的中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目前我国有广西贵港、天津泰达、新疆石河子等11个园区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试点。

在社会层面上形成大循环,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和省区的建立。目前我国已有8个省、35个城市、300多个地县开展试点,有的地区已初见成效。国家环保总局在辽宁省进行了以改造老工业基地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在贵阳进行了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构建新的产业格局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以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

5结语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具体化,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立足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唐孝炎.我国环境污染、环境健康、环境经济与发展战略[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2)

[2]王宪恩,赵晓霞,陈英姿等.循环经济催生绿色GDP[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5)

[3]吴少宇.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模式[J].管理与财富,2004(8)

[4]雷明.绿色国内生产总(GDP)核算[J].自然资源学报,1998(4)

篇6

(一)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和农业生态,促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了农村农业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使农业资源和环境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长久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了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问题,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达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生态化,促进农业产业化。

(二)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增多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由依靠消耗大量资源、破坏环境的粗放型农业向依靠科学技术的集约型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减小了污染,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业资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减少对资源的一次性利用,增加他们的重复使用。同时,对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比如农业的生活垃圾可以用来建立沼气,这样不仅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减少了资源浪费,节省了资源。

二、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

近年来,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村人口的快速增加,这就使得农村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减少,农村的教育、医疗环境面临压力越来越大,这就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就业困难,造成农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资源环境恶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另外,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围湖造田、毁林造田、私自开发土地等现象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

(二)农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农村信息传递之后,信息传播途径有限,虽然很多地区农民不停扩大经济作物生产来提高收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短期来看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从长远看就会导致农业结构的失衡,有些产品会出现供过于求,而一些产品会供小于求。着不仅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减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素质较低不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正如前文所提,目前农村人均资源不足,尤其是教育资源缺乏,导致部分农村孩子没法上学,农村文化水平总体偏低,没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也很难接受新鲜事物,尤其是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应用。

三、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内涵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国家应该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内涵进行大力的宣传,让农民读懂并接受这一发展新模式,从而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顺利实施。

(二)保护好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

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由于乡级土地规划建设不合理,许多企业工厂违章扩建,严重的占用了农村的耕地资源,耕地资源的减少直接导致粮食减产。还因为农民生产过程中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耕地资源减少。国家应加大农业科技投资,帮助建设绿色生态农业。修建水库、灌溉渠等公共设施保护农业生产用水。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必备自然条件,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排污企业的治理,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植树造林,做好对农村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方向

(一)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就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环境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总体规划。再满足主要发展方向的同时结合农、林、牧、副、渔业协调发展,共同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农业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绿色农业,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出无污染、五公害的绿色农产品,随着人们对食品营养价值新的认识,绿色农产品得到广泛认可,经济效益迅速提高。

(三)网上农业

篇7

绿色代表着一种与环境和社会达成友好共存、休戚相关的和谐关系,是一种能够永久持续的平衡状态。绿色经济即是引导和支持企业和个人改变以往重眼前轻长远、重利轻义,大肆破坏环境和消耗能源的经济行为,以环境、资源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约束条件,追求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目标。毋庸置疑,绿色经济将赋予公司治理以新的内涵。但这个内涵的外延不是简单的在治理行为中纳入环保和低碳的细节,比如在日常行政事务中注意使用环保耗材,开董事会的时候尽量使用可重复使用的杯子,空调温度控制在26摄氏度,选择自助式商务餐等等。更重要的是,绿色革命可能将企业原有的公司治理价值观彻底颠覆。

如果把绿色治理理解为一种与环境友好、与社会和谐的治理思想和模式,在实际的企业运作过程中,绿色治理不仅是在公司发展战略、生产过程和产品研发中要体现绿色内涵(如积极探索节能减排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加强生产过程的能耗管理,研发符合绿色、低碳发展趋势的产品),还在处理与外部社会和内部组织的关系中体现和谐这一重要内涵,这一内涵包括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公民责任。

目标改变,动机和行为也将随之而变。可以想见,如果把企业创造的环境和社会价值与经济利益同时纳入目标函数,不再以股东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不再以增长速度和利润率为衡量高管业绩的唯一指标,如果董事会的成员都能自觉自愿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司治理的种种瓶颈也许都能迎刃而解。绿色经济使这种幻想变成可能。

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营销;湖北农机;绿色政策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4-0077-03

党的十七大、十吹响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号角,“十二五”规划又描绘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发展蓝图。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在首个生态文明建设文件《关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目标。农业机械影响着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状态。一方面,农业机械改善了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条件;另一方面,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噪声、油料和废气污染。如何发挥、巩固农机对生态农业的促进作用、抑制其破坏作用,“绿色营销”理论与实务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1生态文明与绿色营销

1.1生态文明内涵

生态文明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理解,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并列构成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广义的理解,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类型,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们在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各种弊端后提出并且努力建设的一种文明形态。周生贤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1]是前一种理解的代表;廖才茂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能够自觉地把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纳入地球生物圈系统的良性循环运动。它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是后一种理解的代表。目前,赞成广义理解生态文明概念的学者越来越多,把生态文明看成是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社会文明形态,认为这种文明形态能够获得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大化。相反,狭义上的生态文明单纯地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割裂了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既不够全面,也难以实施[3]。

1.2绿色营销内涵

肯・毕提(Ken Peattie)认为,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别、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4]。国内学者对绿色营销的认识比较统一,核心思想是指企业在经营中要保护地球资源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再生资源。绿色营销是在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下,企业从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产品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全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达到消费者的可持续消费、企业的可持续生产、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平衡[5]。

绿色营销在营销观念、营销目标、经营手段上与传统营销有很大不同。营销观念上,绿色营销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经营目标上,绿色营销强调推动生态经济的实现;经营手段上,绿色营销看重营销组合中的“绿色”含量。绿色营销符合人们对绿色行为的需求,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维护社会长远利益,从而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指出新的路径。

1.3生态文明与绿色营销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绿色营销的目的之一。绿色营销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策略,其最终目的是在化解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在实现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6]。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能够获得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绿色营销在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直接目的的同时,也有利于实现社会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成为绿色营销的目的之一。

生态文明对绿色营销提出文明形态的规范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三个层次: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实践生态文明行为[7]。绿色营销内容结构同样包括三个层次:营销理念、营销制度和营销行为。生态文明的三个层次与绿色营销的三个层次对应并提出了规范要求。理念上,生态文明要求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绿色营销就是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追求经济和环境的良性发展,体现了生态文明观念层次的规范要求;在制度方面,各类环保组织、环保机构制订了大量刺激绿色生态经济的激励政策,颁布体系完善的环保法规,规范约束了绿色营销活动,对污染环境的行为给予监督处罚;在行为上,生态文明倡导循环经济模式,推行清洁生产,适度消费,摒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行为模式,而绿色营销就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实行清洁化生产,通过引导和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湖北农机绿色营销势在必行

2.1湖北农机绿色营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是高级社会文明形态。它要求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实现增长,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生态经济建设之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任何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生态经济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企业是否从事绿色经营,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接受绿色消费。企业是绿色营销的主体,消费者是绿色营销的对象。可见,要推动生态经济建设,就必须发挥绿色营销的作用。绿色营销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动力,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湖北农机绿色营销是绿色营销理论在农机行业的应用,生态农业是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湖北农机绿色营销和生态文明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同样符合这一“内在要求”。

2.2湖北农机绿色营销是贯彻农机工业产业发展政策的需要

“十二五”相关规划为湖北农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确定依据。2011年,《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和《农机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同年,明确提出“以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工业发展导向、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等方面的战略构想更加成熟、科学,调整和优化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未来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更加明晰、发展定位更加准确。农机工业作为我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力量,毋庸置疑地也要朝着这个方向转变。

2012年6月,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更加具体,明确提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技术先进、科学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原则”“开展补偿性更新报废试点,逐步淘汰污染重、效率低、能耗高的老(旧)农业机械。引导和促进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使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要求的农业机械”“大力推广普及以秸秆还田、播种、施肥、镇压、机械栽插、联合收获为代表的机械化增产增收技术,以适度耕种、节水灌溉、油菜精(少)量播种、水稻种植为代表的机械化轻简栽培技术和以化肥深施、高效植保、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代表的机械化环保技术[8]。”这些政策要求所蕴涵的环保、节能、节水、废物综合利用等产业导向正是绿色营销概念的本质和践行方向。

3湖北农机绿色营销的困境

3.1湖北农机企业缺乏实施绿色营销的积极性

从资本的本性来看,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利润最大化且注重短期利润,经营决策时对远期利润的考虑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表现为对宏观的、长远利益的生态环境因素的忽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企业的“经济人”特性决定了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信奉“低投入、高收益”原则,因此,农机企业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收益,而绿色营销通常会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如治理环境的成本、节约资源的成本、搜寻绿色信息的成本、绿色教育的成本、申办绿色标识和环境标识的成本等。由于农机绿色营销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农机企业对绿色营销的投入会增加未来产出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收益预期,所以,等待和观望是大多企业的行为选择。

每个企业都是经济生态环境一分子,当只有一个企业选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而其他的企业依然选择传统经营模式时,就会产生绿色营销的外部性。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决定企业行为的关键性因素是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尤其是价格信号。对企业主体来说,生态环境因素是企业的外生变量,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得到反映,即一方面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损坏无须企业自身补偿;另一方面企业行为对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也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得到回报。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机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积极性。

3.2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不足

按照市场营销学的定义,需求是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乘积,没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意愿只是欲望而非需求。足够的绿色消费需求容量是绿色产品市场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倘若没有一定规模的绿色消费需求量,实施绿色营销将无利可图。因此,绿色消费需求是农机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动力。

湖北农机市场对绿色农机的消费严重不足。第一,消费者是通过对绿色食品或绿色农产品的关注延伸到对绿色农业装备的关注,因此,可以把绿色农机消费看成是绿色农业消费的衍生消费,由于经过了一个传递中间层级,产生了能量衰减效应,对农机的绿色消费需求关注度降低;第二,农机的购买者多为农民个体经营者,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他们购买机具的关注点是价格和投入产出比,不太考虑机具的材料使用,是否对大气、农田、庄稼产生污染。况且,就算农机产生了大量污染,由于分布的乡村阡陌间,不像城市人口密度大、污染集中,也不会引发关注。既然客户没有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厂家和商家就没有必要生产、经营绿色产品。在当下湖北农机市场上,还未见有哪家企业以产品的“绿色”为卖点。第三,农民的购买力有限。现在的农机产品的价格动辄几千元、上万元、十几万元,抑制了农民的购机需求。如果厂家增加“绿色”含量,势必进一步抬高产品的价格,从而降低销量,降低绿色市场容量。

4湖北农机绿色营销呼唤绿色政策

4.1制定强制性农机绿色营销标准,为市场经营活动划定生态边界

自购机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湖北农机制造业发展迅猛,但小、散、乱现象十分突出,产业集中度低,资源耗费严重。为遏制这种态势并避免因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对整个产业造成的冲击,政府部门应该尽早出台农机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绿色推广、绿色使用的整个价值链的绿色标准,达不到标准的项目不立项、不审批,达不到标准的产品不鉴定、不推广,坚决用绿色门槛挡住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入业内。如设置厂房的绿色设计标准、生产过程的清洁标准、能耗标准、拖拉机的油耗和尾气标准、插秧机的物耗标准等,只要有了这些标准并严格执行,就能够限制一批非绿企业争资源、争市场,为绿色农机企业留出成长的空间。

4.2建立生态文明发展的利益激励机制,促进农机绿色营销

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支持农机企业绿色营销活动和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通过绿色法律、绿色财政、绿色税收、绿色保险等对绿色企业进行资金和政策上的规范、扶持,如给予生产节水、节肥、节种、节能、环保、精准农业装备及保护性机具的农机企业减免税收、提供优惠贷款、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各级政府的环保基金等,支持与鼓励这类农机企业积极参与绿色营销活动;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加大对污染环境的惩罚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给环境带来损害的农机企业提高资源税和环境税征收税率,并用征收所得建立绿色开发基金、绿色技改基金、对参与绿色营销的企业给予补贴等,为绿色营销的发展积累资金。

4.3建立农机绿色营销考核体系,推行环境保护行政问责制度

按照党的十精神,绿色GDP应当是新时期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政府应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结合湖北农机工业的现状,科学、合理地设定农机绿色营销指标体系,并严格执行这些考核体系,把环保和绿色营销的指标纳入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农机主管部门的考核体系,把环保目标责任制与经济目标责任制合为一体,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命、晋级提升的重要标准。强化政府环境责任,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建立环境保护行政问责制度[10]。对行业普遍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现象,重大农机污染事故等问题,要坚决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HJ1*4〗

参考文献:

[1]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J].求是,2009(22):30.

[2]廖才茂.论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J].当代财经,2004(9):10-14.

[3]廖福霖.关于生态文明及其消费观的几个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

[4]孙克俭.绿色营销研究:内涵、现状与对策[J].对外经贸,2105(5):111.

[5]魏明侠,司林胜,孙淑生.绿色营销的基本范畴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1(6):89.

[6]于伟.生态文明在营销中的体现――绿色营销及其SWOT分析[J].科技创业,2008(1):35-36.

[7]杨立新.论生态文明建设[J].环渤海经济隙望,2008(1):37.

[8]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http:///.

篇9

关键词:山东省;绿色金融;产业结构

1.绿色金融的内涵

绿色金融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学术界对于它的内涵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概念界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四种,其中一种观点受到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即绿色金融是金融部门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以金融业务的运作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并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营运战略。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在发展理念上表现出了巨大的先进性,是对传统金融理念的改革。它的先进性表现在: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以实现经济和自然的良性循环与和谐发展为共赢目标,将环保因素纳入到绩效审计与评价体系,促进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也有利于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建立。本质是将既定的金融资源存量合理配置到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中去,通过资金的优化配置来实现资本回报率的最大化和环境风险的最小化。它改变了过去粗放式的金融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了生态友好、环境和谐、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实行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作为国内经济大省,山东省近几年经济发展较快。2013年山东省GDP总量为55230.32亿元,居全国第三位,位居前两位的广东省和江苏省GDP总量分别高达62474.79亿元和59753.37亿元。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山东省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其在全国各省中的经济地位并不匹配,其金融业整体规模仅居20多位,金融发达程度与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相差甚远。上述数据表明山东省金融业急需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对于金融行业发展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新要求。

环保产业是以改善经济运行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朝阳产业。创新环保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生态环保领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环保部将“创新环保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作为十大专项改革任务之一。此前,已组织地方开展了绿色金融试点工作,通过政府资金有效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更为严峻的环境资源挑战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环保产业的发展,而发展绿色金融对于环保产业的成长大有裨益。因此,山东省发展绿色金融势在必行。

3.产业结构现状

山东省一直是我国的农业、经济大省。虽然近年来山东省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但其增长主要来源于工业的发展,下面对山东省的三次产业产值构成状况进行分析,以剖析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

根据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山东省与全国三次产业的发展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而第三产业比重越来越高。这与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相吻合的。然而,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全国数值呈现出一些差异。一方面,山东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始终低于全国水平,第二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这也就说明第二产业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山东省与全国三次产业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2005年,山东省第二产业与全国水平相差10.18%,到2014年,这一差距已缩小至5.72 %。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差距也由9.14%缩小至4.63%。这一变化在2009年之后更为突出,这说明山东省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积极有效的,且调整的速率要高于全国水平。然而,尽管山东省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但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现状仍未发生显著变化,且制造业作为第二产业的主要部分之一,可谓山东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中,钢铁石油水泥等指标产量在全国位列前茅。也正因如此,山东省“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始终未能得到根本改善,而且大多数制造业为高碳产业,这也决定了现阶段山东省经济发展仍是以高碳产业为主导,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仍旧未能得到根本扭转。

4.政策建议

经济结构的核心是产业结构,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由上述对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可知,山东省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比重过大。为了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肆意扩张和无序发展,促进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的发展,山东省必须加大绿色金融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健全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不断完善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体系。

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运转过程中,山东省各个金融机构在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的指引下,不断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信贷对象转为以符合各项环境检测标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企业为主,减少对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资金投入,以此来遏制“两高”产业的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与此同时,合理引导资金流入绿色产业,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在绿色证券发展方面,山东省通过鼓励绿色环保企业的股票上市和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股票发行的方式来扩大绿色企业的比例,促使传统产业逐渐向绿色产业转变。

参考文献:

[1]文同爱,倪宇霞.绿色金融制度的兴起与我国的因应之策[J].公民与法,2010(01):33-36.

[2]王蕊.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3.

[3]李家才.第三次产业发展的三大规律与启示[J].学术研究,1993(06)

[4]薛成容.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自觉实践绿色金融[J].福建金融,2008(03):50-52.

篇10

(一)绿色金融的内涵及发展

绿色金融是指金融机构通过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自然环境,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信贷和融资业务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对项目进行环境风险评级,在通过评估后才能够对其提供金融服务。[1]

人们对于"绿色金融"的关注主要集中在银行的信贷业务,即"绿色信贷"。我国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实践较晚,2006年5月,兴业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合作推出了能效贷款的创新型金融产品。2007年12月,银监会、环保总局和人民银行联合颁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要求严格限制"两高企业的贷款"。2008年2月,国家环保总局联合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推出两项新的环境经济政策-绿色保险、 绿色证券,并推出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2]

(二)天津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2003 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获得世界范围的认同。[3]2010 年 8 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启动了低碳试点工作,天津也位列5省8市中。[4]

1990年至2008年,天津以年均5.2%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全市经济年均12.8%的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标准煤能耗从3.1 6t下降到0.95t,初步建立了节能减排体制和可持续发展模式。[5]2008年9月揭牌成立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是全国首家综合性环境权益交易机构。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九届能源部长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和日本共同建议的APEC低碳示范城镇项目,确定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金融区作为首例低碳示范城镇,成为由21个成员国共同确认的第一个低碳示范项目 [5] 。

二、天津市绿色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天津市组织制定了《天津市开展碳交易试点方案》,争取开展自愿碳减排交易试点。主要是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发碳交易产品,促进碳减排指标流转。

以天津市的绿色信贷来说,截至2009年 5月末,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分行对节能减排环保相关项目贷款余额 145.03亿元,占其全部人民币贷款余额的16.07%,其中对滨海新区相关项目贷款余额为6.54亿元。截至2009年5月末,兴业银行天津分行对滨海新区节能减排环保相关项目贷款余额为4.13亿元,占其向滨海新区发放全部人民币贷款余额的14.89% 。[6]

三、绿色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2009 年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原煤、原油,天然气比重依次为 60.79%、35.38%、3.83%,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新能源比重也有待加强。所以我市在金融支持下的低碳经济发展刻不容缓,我市低碳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碳交易市场发展缓慢

天津市已经迈出了构建碳市的第一步,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所,但由于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全方位的碳金融支持体系,目前的碳交易,主要是针对欧洲碳市制定的规则而进行的一些倒买倒卖行为,尚未建立自己的交易规则,减排价格一直被发达国家压得很低,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二) 缺乏碳金融衍生品

在目前的各个碳交易市场中,与排放权相关的远期、期权是主要的交易工具。而目前在我国的碳交易国内市场上就没有如欧美国家的碳期权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虽然存在具有我国特色的绿色信贷,但形式单一, 构建不够完善,处于起步阶段。

(三)缺乏研究投入,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低碳技术前期投入成本高,短期商业化前景低,导致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低碳技术的研发,加上天津乃至整个中国保护创新成果的环境不理想,容易造成技术流失和盗版,这也极大损害了企业研发的热情,使先进技术引入困难。

(四)缺少相关的法律、政策扶持

缺乏综合性的扶持政策,制约了金融业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力度和效果。由于缺少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配套政策,使得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持产业结构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的时候,往往会导致企业成本上升,赢利能力下降,导致银行信贷风险上升,不利于形成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共赢局面。

四、对绿色金融业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完善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本市场

1、为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企业和项目构建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其一,天津市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应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项目的融资,建立一个风险相对较低又较完善的支持对象遴选机制,对于发展前景较好的可以适当降低贷款门槛。其二,政府给予低碳经济倾斜和支持,政府可以作为担保,作为基金股本成立天津市低碳经济发展产业基金,政府财政部分的资金形成引导性质的资金,而不参与股本分红,这样可以对民间资金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更好地调动各方投资积极性。

2、加快天津市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目前天津市的碳交易市场主要基于项目交易,不是标准化的交易合约。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统一标准和交易平台,不断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

(二)不断丰富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金融创新

1、推出"低碳经济"政策性保险。为了更好的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方面的投资,市政府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也可以适当引进一些其他信用度较好的法人资金,形成一种不同于商业性保险的政策性保险,主要接受发展低碳等绿色经济的企业或项目的投保,共同形成在市场经济环境里各种主体风险共担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2、建立金融机构的低碳资信评级体系。将金融机构在环保方面的表现纳入金融机构信用评级的考核因素之中,以便从融资环节对金融机构施加外部压力,对于评级较高的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给其制定较低的准备金率制度给予鼓励。

(三)构建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

现阶段天津市对于低碳经济的推进还应是自上而下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被动式发展,最终将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理念嵌入到金融法律制度和金融服务决策流程,使"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作为一个变量内生于银行、保险、证券等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主动型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潘小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瓶颈及改进措施[J].税金融,2011:1.

[2]曹元芳.色金融与循环经济发展:内蒙古例证[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01):1.

[3]GOMI K, SHIMADA K, MATSUOKA Y. Scenario study for a regional low-carbon society [J].Sustainability Science, 2007, 2(1): 121-131.

[4]赵涛,刘朝.津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与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02):1.

[5]崔津渡.天津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