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产资源评估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森林资产资源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构成多样性正是因为森林资源有着繁多的种类,这便使得基础为森林资源的森林资源构成便也有着繁多的种类,不仅包括无形资产性质的景观资产,还包括存活性质的林木资产,按照不同的用途,还可以把林木资产划分成经济林资产和材林资产等.
1.2价值量及实物量的连续变动性可以说森林资源资产是自然生长及人类劳动生产的一大综合体,其价值量与实物量始终处在不断的连续变化中,而此类变动具备着相应的规律性.
1.3价值计量的复杂性因为森林资源资产有着复杂的构成,再加上其经常性的受到自然力和人类劳动的双重作用,所以,在计量森林资源资产价值时,往往会难以避免的涉及到多种多样的因素,要想对这些因素准确的进行计算,则有着较大难度.
1.4高风险性及弱变现力森林资源资产要始终在土地上固定,有着较长的生产周期,并且国家实施限额管理对森林,因而森林资源资产有着一定的弱变现力。
2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2.1技术规范修订及完善工作落后林业部及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在1996年将试行版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面的技术规范共同,我国学者多年来即便是进行了大量的时间研究与理论研究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方法、技术以及范围,但是行业管理部门却并未做出相应的完善与修订。
2.2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性不足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面的法制建设虽然得以完善及进步,但是仍然有着诸多问题存在。到目前为止,我国尚且未将全国性的一套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法规、法律制定出来,而仅仅是通过规范性文件来加以管理,这便无法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立法的迫切要求,进而对林业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产生了极大的制约。
2.3管理体制有待转变正是因为森林资源以及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因而林业经营机制与管理体制无论是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均没有完全的、真正的进入到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与之相适应的评估森林资源资产的管理体制也带有着尤为显著的行政管理色彩,相关政府部门有着过多的干预,部分地区的林业管理部门将评估森林资源当成是免费提供的服务,没有准确的定位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作用及功能,甚至将评估直接当作交易价格,为产权争议留下隐患。
3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有效策略
3.1加快评估技术规范的完善及修订因为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有着较强的复杂性及综合性,因而所需深化和修正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理论内容是非常之多的,现行的评估方法在技术方面还有着许多瑕疵存在,不同人员所使用的评估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这些均在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准则的颁布落实带来制约。因此,应当按照研究理论的发展来予以不断深化,尽快的完善与修订现有的规范,与此同时,评估人员还应当切实的按照适地适时的原则,科学且灵活的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面的技术性规范加以落实。
3.2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森林资源资源评估管理要想得以加强,那么就应当遵循基本的规范——权威、统一的政策规章、法律法规,这是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规范化、法制化实现的重要前提及基础。随着林业放手发展以及对外开发开放的林业非公有制政策的出台,这便需要及时的强化对森林资源资产的非公有制部分的评估立法,创设公平竞争的环境为各个林业经营主体,以便于为林业经营主体的切身权益提供保护。
篇2
关键词:森林资源;资产特点;资产评估;评估方法;建议
引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使林业资产逐步走向市场化、产业化与规范化。但其中也不乏出现森林资源资产为作为对象转让、出售、银行抵押以及拍卖等经济行为的问题,因此,进行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也变得尤为重要。
1 森林资源林木资产评估概述
林木资产就是指林地内作为森林资产的组成部分的所有林木。林木资源在我国占据面积和蓄积方面都被列为林中之寇,林木资产也被叫做立木资产,立木资产又包含活立木和枯立木两种,指的是站立于林地中的尚未砍伐的树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的逐步完善,森林经营中的立木资产交易范围与频率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林木资产的评估就变得非常重要。林木资产评估中的立木价格对森林经营所获的利润有着直接的影响,其利润的高低,对立木交易的双方同等重要。但由于立木资产在价格估算时,由于各自的计算方法和评估方法都有所不同,准确确定极为困难,还需要结合林木资产的自身特点与评估方法的具体选定及评估结果得出科学合理的评估结论。
2 森林资源林木资产的特点
2.1 生产周期方面
林木资产归类于生物性资源资产,从种植到成才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生长周期极长。由于受到这种周期生长的影响,使林木产品在供应调配上带来很多困难,再加上森林的经营付出、造林投资需要长时间方可取得回报,投入的资金长期被占用,其经营成本所产生的银行利息很重,这种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经营成本的正常运营。
2.2 经营方面
林木资产具有资源再生的能力,这是生物性资产所具有的共性。这种特有的性质在林木资产的经营中有着很大的作用,但在异龄林木资产中产生的作用是最大的,只要科学合理的经营便可长期甚至永久性地经营下去,因此,在进行评估时,要将这种再生能力给予适当的估计。
2.3 效益方面
林木资产经营目的是以木材为主其他林产品为辅,森林经营中可同时挖掘其生态所产生的效益。如利用森林特有优势进行防风固沙、释放氧气、预防水土流失等,以起到改善人类现有的生存环境。在我国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过程中,要做到对木材与林产品在经济效益方面评估的同时也要对其生态方面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一同进行评估。目前,我国森林资源资产的生态经济效益处于高端时期,为了避免乱砍乱伐,国家对森林的采伐制定了相应的限制条例,而这种限制也将会影响到资产评估的结果。
3 森林资源林木资产评估的必要性
林木资产是森林资源的一部分,其资产的评估更是森林资产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无论是在森林资源流转的规划上还是对其资源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上,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既能够推动森林资源资产的交易活动循序渐进的进行,又能够对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另外,还有利于森林资源依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保护作用,使其演变为以根本取代传统的经营方式,从而实现了森林资源向着资产化管理模式发展,促进了森林资源变成资产商品化的经营方式,从根本上深化了林业经济改革制度。因此,森林资源进行资产评估是十分有必要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 评估方法现状分析
4.1 林木资产评估
(1)市场价到算法,林木资产评估中的市场价到算法仅适用成熟林或过熟林。它能把林木资产现有的市场情况客观的反应出来,可从市场中直接获取评估参数和评估指标。而评估结论更能准确的反应出市场价格,其结果就非常容易被评估的各方人员所接收和理解。
(2)现行市场法,应用现行市场法一定要合理选择可参照的案例,选定几个适合的评估案例是这种评估方法成功的关键所在。要保障调整参数的正确测定,进行评估的林地尽量保持与案例林状况一直的局面,其交易时间必须以接近评估基准日为准;另外,受到发育不充分的森林资源资产市场的影响,找到一个近期评估案例是很困难的,若以参照以往不同日期的评估案例,就必须以当时物价指数和评估基准日为基础对物价指数进行相应的调整。
(3)收获现值法,所谓收获现值法就是用于中龄林和快成熟的林木用以资产评估时以折现率的计算投资效益的一种方法,进行评估时。要将林木经营成本的前期投入的金额价格扣除,再对调整系数进行测算,并进行实证分析。就拿中龄林木来说,进行收获现值法测算得出的结果可直接反应出林木资产的价值,所得结果非常合理且受到市场的欢迎。
(4)重置成本法,这种方法只适用幼林和未成熟林木的造林地进行资产评估。利用重置成本法进行资产估算时,一定要考虑在林木经营过程中由于技术改良或技术推广时所造成的原有价值的相对减少问题,再加以成本的测算与投资收益的合理确定后与其他方法协调进行方可。
4.2 林地资产评估
(1)现行市场法,此方法是林地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使用该方法最关键的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估案例,所选的被评估林地条件和参照案例要求林地条件必须相似。但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寻找与其资产评估相仿的参照案例非常困难,各个参照案例的价格成交时均要做相应的系数调整,现行市场法还要具备能够获取较多交易实例资料的活跃市场,且要保障进行交易的案例合理与真实。
(2)期望价法,利用林地期望价法对林地进行评估时所具备的前提条件是:一是林地属于无限年期的经营方式,永续作业中的林木经营的主伐林龄要相同;二是林地期望价法最适用于薪炭林、疏林地、防护林、灌木林地、采伐迹地与火烧迹地及国家规划中的宜林地林的资产评估,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该方法对林地进行评估时的参数确定还缺少客观的参考依据。
(3)年金资本化法,该方法适用于那些年租金相对稳定的林地进行资产评估,其方法计算比较简单,进行估算时仅仅涉及到年平均租金和总投资收益率。但在年平均地租金和投资收益率的计算时,要注意将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从平均地租租金中扣除,在投资收益率的确定方面也应考虑到这个问题,若在地租租金中没有扣除通货膨胀因素,那么在采取投资收益率时就必须包含通货膨胀。
(4)林地费用法,此方法通常适用于像苗圃类型的林地进行资产评估,最主要方面是用在比较明确的林地购入费且购入后只采取了改良措施而并没有进入经营阶段的林地。但在林地资产中林地购入后单单做了改良而未进行经营的情况甚少,因此,此方法在林地资产评估使用当中用的最少。
5 案例分析
5 结论及建议
森林资源在进行资产评估所选取方法的过程其实就是要求评估人员以遵守客观事实或一定的约束为基础条件对待定资产进行的理论分析、论证、比较的过程。并对资产评估的价值以最大程度上实现其认可度与公允性,其方法的科学合理性是决定评估结果真实、可靠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当中所选取的评估方法的实证研究非常少,大多数仅仅偏向于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上,且这种理论研究也不够规范。建议在今后有关森林资产评估的研究工作中更应重视对其评估方法的实际案例研究,尤其要对我国森林资源中的经济林、防护林和竹林等林木资源的评估方法的选取上与参考应用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以后我国森林资源资产在评估方法科学合理的选择上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6 结束语:
近年来,尽管我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稳步推进。但森林资源资产进行目的性的经济行为也越来越多,如转让、合资、抵押贷款、合作与股份经营等。实践中还存在林权流转与操作不规范,资产评估市场极为混乱,导致我国的国有森林资源在大量流失。现有的资产评估机构尚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需求,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理论与实践的改革依然任重道远,还需相关人士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 郭超,用材林林木资产评估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2] 郭保香,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发展历程、问题及对策研究[J].林业经济,2010(8):86-89.
[3] 朱龙章,刘少雄,刘尔平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204-206.
[4] 孙晶波,李玮.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理论、方法在实践中的探索[J]北京:林业科技情报,2006(2):23-26.
篇3
摘要:本文是在分析现有GIS技术中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应用的基础上,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实践需求出发,提出了以GIS技术为基础建设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具体分析了系统设计目标、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和系统开发方式。基于GIS技术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的建立将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技术和方法。
关键词:GIS;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
1.引言
随着我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需求越来越多。由于评估手段的技术研究方面仍比较落后,严重滞后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要求。因此,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手段的技术研究是评估业面临的紧迫问题。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成为评估技术研究的主要课题。由于森林资源的专业性和特殊性,评估实践中涉及宗地分布地形图、小班资源数据、相关技术经济指标,如何通过一个方式将这些数据有机组合起来,生成评估工作所需要的成果,提高工作效率。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即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基础上,引入GIS技术,建立以GIS技术为基础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通用型的技术系统,具有较强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可视化功能,但就具体的应用领域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专业应用的需要。如果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业模型与GIS有机结合,既充分利用GIS的数据管理能力和空间分析功能,又应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业模型进行各项评估工作,无疑具有很强的优越性。本文在分析了前人对GIS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应用领域研究的基础上,并对基于GIS技术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开发方式进行了探讨。
2.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学者对于GIS技术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应用研究非常少,主要有这几种应用方式。学者于洋[1]利用ArcGIS9.0软件,制作用材林各优势树种、各年龄面积分布图、各龄组资产分布图,用图形比较直接形象直观反映评估结果资产状况。这种研究是将GIS和用材林资产评估模型分属于两个独立的系统,没有深度融合,仅仅停留在数据文件交换的水平上。张年生等学者[2]借助GIS的空间分析与显示功能,结合计算机程序的灵活计算功能进行相应的程序设计,自动实现评估值的计算,为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这种系统设计思路的构想可移植性较差、设计还不够全面。
本文是在分析现有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实践具体需求的基础,利用GIS技术,构建设一个基于完全一体化的内嵌式结合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其基本方法是进行GIS的二次开发,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模块,构建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一体化的内嵌式结合系统不仅能进行数据之间的交换,更主要的是实现了内核一体化,在操作方式、功能模块方面可以进行内部无缝的链接,实现了整体的集成,如图1所示。
3.系统设计
3.1系统设计目标
根据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开展的实际情况,系统目标主要是解决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计算量大、评估结果与图面资料不够直观形象、项目管理松散等问。系统的目标为:①自动生成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将采集的数据录入系统后,直接生产评估报告。如业务流程相关文档填写、评估过程以及各种形式的评估结果汇总表和各种直观的专题图等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误。
②输出评估结果明细表、评估结汇总表及对应专题图。
③力求系统具有较好的可移植性、数据共享性、开放性和扩展性。比如可以在该系统基础,增加开发房地产估价、矿业权评估等模块,可以进一步形成一个基于GIS技术的资产评估系统软件,也可将该系统与RS软件系统等连接问题。
④能提供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管理功能,比如数据更新、评估项目管理等内容。
3.2系统设计的结构
系统是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界面下,调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模块和信息查询模块进行评估和信息查询。系统的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
模型库是将森林评估技术规范标准(DB35/T642—2005《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中的评估方法转变成评估模型,主要由林木资产评估模型、经济林资产评估模型、竹林资产评估模型、林地资产评估和森林景观资产评估模型组成,共计5类资产29种具体方法。模型库是按一定组织结构形式存储多个模型的集合体,模型之间不仅可以相互独立,而且可以互相组合。
知识库存储着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相关知识和经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的专家知识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与评估有关的规范,如相关评估法律法规。②有关评估基础理论和方法:包括评估方法的适用条件、公式计算方法等。③启发性知识:在资产评估师的指导下,通过学量的评估案例,间接地获取资产评估师的评估经验。知识库目的就针对评估对象,结合评估目的、收集资料情况及相关评估经验,确定合适的评估方法。
GIS辅助评估部分的功能除了实现GIS软件内部的分析显示查询的功能外,还需要利用GIS二次开发拓展其他的功能。
3.3系统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两部分构成。数据库管理系统[3]是用于描述、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的程序系统,主要负责数据库的建立、删除、修改与维护,以及数据的存储、检索、排序、统计等,现在应用较多的是关系数据库如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7、Oracle9、SQLServer 2000等。数据库中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5],其中对于空间数据库的操作可以通过使用GIS软件的控件开发进行,如Map Objects、ArcGIS、ArcObject。
数据库中的空间数据一般是评估对象对应1∶10000地形图,主要包括小班分布图、林相分布图、森林资源分布图、行政区划地形图等。图形数据的采集主要由地形图、行政图等地图扫描、配准、矢量化输入,并在ArcGIS9.0中对其进行配准并通过数据分层、属性编码和空间索引设计,建立空间数据库。
属性数据主要有采集和更新得到,采集是通过样地调查数据和小班调查数据直接输入或将已存在其他数据文件经过格式转换读取,更新是利用已有的调查成果数据,如一类、二类、三类调查、专项调查数据库,根据变化情况,可对原有数据进行更新到评估时点数据。
3.4系统的功能设计
从总体来说,建立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既具有数据管理功能和事务管理功能一般信息系统的功能,同时它必须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要求能够把模型库和数据库结合起来辅助评估人员完成评估工作,降低评估人员工作劳动强度,减低评估人员的主观臆测性,保证评估过程和结果的公正合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要能保证评估人员的能动参与和决策,即从评估开始到评估结果最终确定的整个评估过程中,评估人员都参与其中,同时又要提供足够的信息帮助评估人员做出判断和决策。同时,还应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开放性方面的要求。根据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作业特点和GIS特点,基于GIS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功能设计如图3所示。
4.系统开发
根据目前主流的GIS二次开发平台,本系统以ESRI公司的ArcInfo为平台,运用ArcObjects组件库和可视化编程工具VisualBasic 7.0进行开发,即VisualBasic 7.0的应用程序中,利用AO直接将GIS功能嵌入其中,实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数据库系统采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7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将数据流向分成两组:一是利用AO控件开发管理和控制空间数据,实现对空间数据的显示、查询和分析;二是利用ADO组件技术访问属性数据库,实现空间和属性数据的交互查询。系统的开发结构如图4所示。
5.结束语
本系统设计的目标是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程序化、软件化,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评估结果计算准确性。系统所实现的功能主要是小班数据、相关技术经济指标、地形图数据管理,评估操作流程管理、评定估算、评估报告生成、报表和专题图输出。本系统就是利用GIS技术强大的信息储存、管理、运算、动态管理及跟踪、图形显示、二次开发等功能,结合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初步构建基于GIS技术支持下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该系统的开发将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技术和方法。目前来看,理论是完全可行的,但真正实现工作量非常大,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开发。(作者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洋.基于GIS的梅城林场用材林资产评估的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0
[2]张年生,王国华,蒋共和.基于GIS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的设计[J].国土资源导刊,2009,05:64-65.
[3]胡宗庆,王李进.基于WebGIS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信息系统[J].华东森林经理,2007,03:77-80.
篇4
在国外,早在 20世纪 80年代后期开始,就已经开始了森林价值评估相关探索,其中尤以联合国环境署推出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SEEA)》为权威。总体来讲,迄今关于森林资源的评估,已经形成了主流的知识体系。在我国林业行业也有几支力量比较严谨,其研究案例甚至得到了国际好评。但是,由于我国森林资源评估业务膨胀太快,尤其是出现过几个误导因素,导致了目前的乱局,以下从 5个方面分别探讨。
1 森林的资产价值和服务价值的区别
笔者认为,我国大部分森林评估案例混淆了森林资产和森林服务的区别,并错误地使用生态服务功能这个概念,把森林资产价值和服务价值相加以表达森林的价值,我认为是不妥的。举个案例,某市的林地价值是 X亿元,立木价值是 Y亿元,森林的某年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是 Z亿元,那么该市的森林价值是(X+Y+Z)亿元。这是错误的,就好比把一处果园的价值与这处果园某年的产品价值相加,并称其为服务功能的价值。据《联合国生态系统千年评估报告(MA)》可知,服务与功能是两个概念:生态系统功能(Ecosystemfunction)是指与生态系统维持其完整性的一系列状态和过程相关的生态系统的内在特征,包括分解、生产、养分循环,以及养分和能量的通量变化等过程;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services)是指人类从各种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按照 MA的定义以及很多作者的界定,服务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最终产品,它有时间量纲(国际上为简洁表述,界定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两个表述内涵相同);而功能是森林生态系统这种自然资源的一种属性或过程。这类功能如果被利用,它就变为服务,也就产生了计量和计价的可能,人们可以对资源资产计量和计价,但无法对其属性或过程计量和计价。MA的综合报告和系列专题的原文(英、法)中没有出现过服务功能这个概念,MA是由来自95个国家的1360位学者完成的,我们不能忽视。
美国 RobertCostanza等 13位作者发表在《NATURE》的《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的价值》一文,在中国被视为资源价值评估领域的圣经,但也曾被错译。错误译文把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译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这个错误错在何处,打个比方就理解了。如一座宾馆,宾馆是资产,接待是服务,它开展接待,收入是服务收入,但不是资产的价值。尽管产生服务收入的前提是宾馆资产,但却是两回事,我们既不可以把宾馆的服务收入叫做服务功能价值,也不可以把宾馆的资产价值叫做服务功能价值,更不可以把宾馆的资产价值加上年度收入,并称其为服务功能价值。这也就是森林资产和服务的区别。当然,同样出自多个国际机构之手的诸如《环境经济综合核算(SEEA-2003)》、《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让自然资源经济学成为主流(TEEB)》(2010)等文献,也都是秉持服务价值和资产价值,而不是服务功能价值这样的概念,这是不容置疑的。
2 森林资产 服务等的概念必须与环境经济综合核算(SEEA)相统一
资产、产品、服务等,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核算对象。二战以后在西方国家逐步产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被称为 SNA体系,我国原来学习苏联,采用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此后也转用SNA。SNA包括资产核算和生产核算。资产、产业的概念和分类,生产、服务的概念和分类,联合国统计署都有标准。各国统计部门,也都有统一、细化的标准,这个标准工具,就像一部大字典,绝非可以随意编造,所以,原则来讲,同一国不同地区的GDP可以比较,各国的 GDP也可以比较。SNA的核心指标之一是国内生产总值(GDP)。过去,这个 GDP统计,虽然扣除了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如原材料、能源等),但却疏忽了扣除环境成本,这导致了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联合国统计署于 1993年,对原有的 SNA体系进行了改进,设想在资产平衡表中列出那些被忽视了的自然资产,从而勾画出了一个扩展到环境账户的 SNA框架,在国际上称为 SNA-1993。我国当时驻联合国环境署副代表李金昌教授参与了这项工作,回国后他和林业经济专家孔繁文研究员以及一批弟子,于 20世纪 80年代后半期,在我国创新性地开展了自然资源评估研究。联合国统计署于 2003年推出了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2003),我国有正式译本。2012年2月,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又批准了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核心框架 (SEEA-2012)。但这个SEEA,目前仍然作为 SNA的一个卫星帐户。
森林资源评估,是想揭示森林这种自然资产及其产出的价值当然是指以前不能进入 SNA统计体系的森林资产成分。如果对于某一个核算期的期初资产存量和期末资产存量加以评估,就能看出这段期间资产的增减,从而可用于衡量发展的真实业绩。但是,这个新定义的森林资产的新含义是什么?森林产出的新含义又是什么?这些新资产和新产出又是什么关系?不搞清楚这些,就无法开展科学的评估。
3 关于自然资产的概念及其分类
传统意义上的资产(assets),是指企业、自然人、国家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来计量的经济资源。这样的资产有以下特点:第一,能给业主带来经济利益;第二,由业主所控制。常见的资本(capital)一词,其含义是业主的本钱,是资产的价值形态,有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信息资本等形态。因此也常叫做自然资本与生态服务评估,虽然二者在经济学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这里,基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国民核算中使用的资产也是指经济资产。根据存在的形态不同,资产分为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又分为人造资产和非人造资产。问题是,无论 SNA1993,还是 SEEA系列文献,为了把控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都明确地提出了自然资产的新概念。那么自然资产的新概念是什么呢?
最初,人们认为自然资源中只有那些可以控制并有用的资源属于自然资产,所以称为自然资源资产。但是,很快,权威的自然资源经济学者们形成了一个共识并被普遍接受,即没有什么自然资源不对人类有用,都属于自然资产范畴。例如,足够权威的《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一书的作者弗里曼就说,自然环境是一个资产体系;史密特也认为,应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均作为有价资产。所以,在 SEEA里,所有的地球自然资源与环境,都成了应评估的自然资产,《SEEA》就采纳了这个意见[1,5,7-8]。RobertCostanza等早先发表在《NATURE》的《Thevalueoftheworldsecosystemservicesandnaturalcapital(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的价值)》也早这样做了[5]。这样,现在流行的 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资产之说,实际就是自然资产或环境资产了。那么,环境资产、自然资源资产或自然资产,都是一个意思了,但最规范的表述是自然资产(Naturalassets),其定义是:由一个经济体所拥有的全部自然要素[1]。这类自然资产,通常都是一个具有多种属性的资产的集合体。如森林资产,包括林地资产、立木资产、形成各种非林木产品的资产、景观资产、产生各种生态服务的资产,以及相关品牌资产等。有时这类自然资产还与人文资产结合,构成一个更加宽泛的资产集合体(如人文自然景区)。
资产必须有分类标准,否则就会导致把非同一类别或非同一个层级的资产数据相加,导致统计混乱,自然资产尤其如此。联合国已经有产业分类标准(ISIC)和产品分类标准(CPC)等,但需要拓展,加入那些新来的成分。联合国虽然还没有来得及做这件 事,但 是 一 些 基 本 的 概 念,在 SEEA2003、SEEA2012中已有共识,各国也都在遵守。关于这些知识,侯元兆等 2005年出版的《森林资源核算:理论方法》[7]一书(尤其是该书第二章:森林资产的定义和分类)有详细引介,欧盟 2002年公布的《欧洲森林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框架(IEEAF)》,对森林资产的概念及其分类有更详细的论述。归纳这些研究,其核心意思是,
自然资产包括以下 3个部分:1)来自 SNA概念体系之中的经济资产、原来分类上属于人造资产的资产;2)来自 SNA概念体系之中的经济资产、原来分类为非人造资产的自然资产;3)被 SNA体系忽略的那些自然环境要素,也属于自然资产,它们是除了上述两方面认定范围之外的那些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素。归纳来讲就是:原概念:经济资产(非金融资产部分)=人造资产 +非人造资产。现概念:资产(非金融资产部分)=人造资产 +自然资产。人造资产排除了原经济资产定义中的自然资产;自然资产为原经济资产定义中的自然资产 +其他自然资产与环境。自然资产这个概念,扩展了原来的经济资产概念,把自然资源与环境也包括在内了。自然资源或环境的功能,因为是自然或环境的固有属性或属于生态过程,因此这类自然资产的功能属于资产范畴。同时,它重新整合了经济资产中对自然要素的归类,将处于人造资产和非人造资产不同类别中的、与资源环境有关的内容归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新的自然资产概念。经这样处理以后,在自然资源及环境核算中,自然资产将与经济资产中留下来的人造资产(Mannedassets)并列,为系统描述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前提。构成新自然资产概念的其他自然资产与环境这个部分,过去没有进入市场,更没有进入核算视野,正是我们要纳入森林资产评估的。
4 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概念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各种惠益。人类福利主要来自于生态系统服务,没有生态系统服务,就没有基本的人类福祉[4]。Constanza等将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统称为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service)。他也指出,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功能不是一回事[5]。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构成的分析和科学分类,是进行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评估研究的基础。一般认为生态系统服务的总经济价值(TEV)包括:利用价值(UV)和非利用价值(NUV)两部分。利用价值又分直接利用价值(DUV)和间接利用价值(IUV)。非利用价值(NUV)包括遗产价值(BV)和存在价值(EV)。Constanza等将全球生物圈分为 16个生态系统类型,并将生态系统服务分为17个类型。很多研究均以其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方案开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
目前,人们对生态系统的复杂结构、功能和过程,以及生态过程与经济过程之间的复杂关系等,还缺乏准确定量认识,生态系统各种服务的量化及各组成之间的可加性等仍存在问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定量经济评价存在着粗略性。除了生态产品有市场价值外,由于许多类型的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的许多方面不进入市场,对这类生态系统服务的定量价值研究,只能是估值。下面是国际上已有定论的几个相关概念。生态系统服务:我国常简称生态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自然资产的最终产品,来自生态成分、进程和功能。计量和估价生态系统服务的原则是以生态系统各成分为基础,而不是广阔的生态系统。只有计量和估价是建立在空间和时间上截然不同的单元之上时,价值的加总才有意义。
生态系统产品:是指自然生态系统所产生的,能为人类带来直接利益的有形产品,如木材、森林食品、林产药物、工业原料等。这里的表述没有包括生态服务。一些文献中,为了论述便利,通常把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服务用一个术语来表述,即生态系统服务,中文更为简练的表述是生态服务。生态产品就是生态服务。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把生态系统服务分为 4类,基础是支持服务,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具体种类有:空气净化、水源涵养与净化、调节和稳定局部气候、吸纳废弃物、土壤保育、作物授粉、害虫天敌保护、种子传播、养分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持、关键工农业生产要素提供、紫外线防护、风浪抑制、森林文化、森林游憩等。它们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存支持系统,人类的福利和繁荣依赖于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支持服务:为提供其他的生态系统服务而必需的生态系统服务,如产出生物量、土壤的形成和保持、养分循环等。调节服务:从对生态系统过程的调节(如调节气候、水资源以及对一些人类疾病的控制)中所获得的惠益。供给服务:从生态系统中直接获得的产品,如食物、纤维以及淡水等。文化服务:通过丰富精神生活、发展认知、思考、消遣娱乐以及美学欣赏等方式,使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非物质惠益,包括知识体系、社会关系以及美学价值等方面。
处于核心位置的三角形,就是支持服务,法国人称之为自养服务,就是这类服务主要是支持生态系统自身运转的,人类很难直接受益,也就是说,某些支持服务不应被核算。在我国通常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归纳表述为以下方面。森林涵养水源服务:森林在 1年内对所处流域的水量和水质增或减的影响。森林保育土壤服务:森林在其流域范围内,在平均年份下,1年内保护土地和育成土壤的总量。森林固碳制氧服务:森林 1年的固碳总量和氧气释放总量。森林调节气候:森林在正常年份下对于区域气候的温度和湿度调节效果。净化环境服务:森林在滞尘、减噪、吸收有害气体、增加负离子、释放萜烯类物质,以及减少太阳辐射等方面的作用。森林生物多样性庇护服务: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境多样性。这个定义不能简单地移植用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核算。森林农业防护服务:正常年份树木群落改善农作物生产环境的增产效益。森林景观和游憩服务:因森林存在而形成的景观与生境所提供的美学服务,是森林的景观服务;森林接纳入林游憩是其游憩服务。
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只有对人类社会直接有益并被社会享用时才能转化为服务。通常这种服务的计量以 1年为时间单元。不同属性的服务的计量单位不一样。从经济的角度出发,生态系统服务可被视为社会从自然资本获取的红利。维持自然资本的存量可确保未来能持续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5 存量(资产)和流量(服务)的区别
自然资产的价值,指自然资产在某一个时间点上的价值,它是一个存量,没有时间量纲。国民核算中,通常是对一个核算期的期初资产存量和期末资产存量进行核算,从而考察自然资产存量的变化。如果自然资产存量是下降的,那么,即便是这个期间的产值每年都很大,但赖以发展21的自然资产减少了,这就导致了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以往数百年的工业发展和财富积累,正是属于这种情况。而生态服务的价值,有时间量纲,它总是意味着某一个时间段内的产值,比如一年内。这里涉及到下面两个概念:存量:是在某一时点上测算的资产的量,无时间量纲。在林业上,清查的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林木蓄积等都属于林业资产的存量。变量:存量并非不变。一个资产核算期的期初存量和期末存量之差,就是该资产的变量。这个变量有正有负,变量下降,来自于森林资产的耗减和退化,变量上升,来自于资源的培育和生长。流量:流量是必须按一定时期测算的量,有时间量纲。如产量是某一时期生产的产品流量;收入为一时期的货币流量,有时间量纲。在林业上,年度造林面积、采伐量、生长量、森林生态服务等,都是流量。
存量与流量的关系:两者之间有的有对应关系,有的无对应关系。对于有直接的存量对应物的流量来讲,存量之变量来自流量,存量之变量在两个特定时点之间在量上的任何变化,又取决于其流量对应物在该时期内的大小。在林业上,森林资产,在连续的两次清查期间的存量的变量(增减),就是来自于这两次清查期间的流量积累。在这里,期初的存量和期末的存量之差,等于期间的流量之和。林地面积、森林面积、立木蓄积等都是如此。在我国的很多评估案例中,没有搞清楚上述概念的根本区别,往往把多年积累的资产存量价值,与 1年的服务流量价值相加,再进一步以此两个非同类的数据之和去除以某区域、某年的整体 GDP,求得森林产生的绿色 GDP,这是违反经济学的。GDP是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流量,不能以森林资产价值垫底。
篇5
关键词:林权证;抵押贷款;金融风险;防范
作者简介:谢丹(1983-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教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谢德海(1954- ),福建省南平市人大农经委主任,研究方向:林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1-0048-02
农村资金不足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缓解农村经济发展资金困难,我国从2003年开始以林权抵押贷款试点以来,林权抵押贷款规模迅速扩大,如江西省2008年新增林权抵押贷款27亿元;福建省永安市近年来累计贷款达4.2亿。林权抵押贷款有力地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资金困难问题。随着以《林权证》抵押贷款规模的快速扩大,如何防范《林权证》抵押贷款风险,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一、《林权证》抵押贷款概念和主要形式
《林权证》抵押贷款是林权所有者或具有处分权的经营者以其林权作为抵押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或其他非金融机构贷款。所抵押的林权范围,各地有所不同,主要是: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权;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宜林荒地的使用权。在贷款时,以《林权证》作为抵押。《林权证》抵押贷款主要形式有:
1、《林权证》权利人以《林权证》为抵押,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2、以《林权证》为抵押,担保公司向银行及金融机构为林农或林业经营业主提供贷款反担保,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被担保的林农或林业经营业主直接发放贷款。
3、联户以《林权证》抵押贷款,即《林权证》权利人为联户的,由联户共同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4、以《林权证》向担保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林业经营大户作抵押,由担保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林业经营大户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再由担保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林业经营大户向贷款人发放贷款。
二、林权抵押贷款风险分析
(一)抵押物价值与贷款规模失衡的风险
以《林权证》抵押贷款,实质就是权利人将《林权证》确定的林木资产、林地使用权作为抵押来贷款,其资产价值受经营环境、生产条件、林木生产、林地类别、市场变化等情况影响,必须综合上述因素正确评估其市场价格,根据评估的市场价格,确定授信规模。由于评估中影响因素多,容易产生偏差,造成林权价值与贷款规模失衡,而引发贷款风险。
(二)抵押物自燃或人为因素灭失的风险
以林木资产为抵押物,有其特性,容易受到森林火灾、森林病虫灾、地质灾害,以及人为盗伐等因素造成的抵押物灭失而引发的风险。
(三)贷款用途及项目的风险
以《林权证》抵押贷款的有企业、经营业主,也有林农。目前来看,大多数为小额贷款。由于抵押贷款规模不大,贷款对象众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难以对贷款者实施贷款用途的监管和贷款项目实施的监督,而可能产生贷款使用风险。
(四)《林权证》抵押贷款人的道德风险
《林权证》抵押贷款,多为小额贷款,受客观条件制约,所抵押的林木很难到现场准确核实,因此,有可能产生做假《林权证》、重复抵押、变更产权、非法采伐等道德风险。
三、林权抵押贷款风险的防范
(一)规范贷款流程和内部制度
建立科学的《林权证》抵押贷款操作流程和制度,一方面从制度上简化手续,为《林权证》抵押贷款提供便捷;另一方面科学设计操作流程,为《林权证》抵押贷款提供金融安全,降低和防范金融风险。
1、建立审核制度。对《林权证》抵押贷款申请,要认真核实贷款人的身份,审核《林权证》的真实性,《林权证》规定的林木资源的林龄、面积、林种、树种、林地地点等具体情况;尤其是一些地方为方便林农对小额贷款以《林权证》抵押无需进行评估,如:辽宁对林农贷款10万元以下不需进行评估,福建省部分县(市、区)对3―5万元的不需评估。为降低风险,更要在审核环节把好关,确保抵押的《林权证》及其登记的内容真实有效。
2、建立林木资源评估制度。这是降低林业大户、林业企业《林权证》抵押贷款风险的重要环节。森林资源评估中要对林木生产经营状况,树龄、树种、林地类别、经营环境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在评估价格的基础上确定贷款授信规模,一般不超过评估价格的50%。
3、建立林权抵押登记制度。这是保证用《林权证》抵押贷款期间不出现重复贷款、采伐、变卖、抵押等风险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加强林权管理,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林权抵押登记就是将林地使用权或林木所有权进行抵押的进行登记。针对抵押贷款的特点,明确应当办理抵押登记的范围:(1)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权;(2)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林权抵押登记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林权抵押申请表、主合同、抵押合同、《林权证》等有关材料。符合林权抵押登记条件的,要向抵押权人出具林权抵押登记证明。
(二)政策支持
《林权证》抵押贷款是扶持林农、林业大户、林业企业的惠农政策,客观上《林权证》抵押贷款存在一定风险,又是一项新的金融业务,需要相应的政策扶持和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
1、建立森林保险制度。以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因存在森林火灾、病虫害、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不可抗力造成森林资源抵押物灭失或严重损失的可能,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关森林保险制度,以分散金融部门及《林权证》抵押贷款人的风险。由于森林生产周期长且风险大,因此需要地方政府协调,把森林保险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畴,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由政府承担部分保费,减轻林农负担,提高林农投保和保险公司开展业务的积极性。同时,建立森林保险风险基金制度,地方财政安排部分资金作为森林保险风险基金,降低森林资源抵押贷款中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的风险。
2、建立金融与林业协调机制。森林资源是一种特殊商品,国家在森林管护、采伐、林地经营利用等方面都有严格的法律以及管理制度,在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中涉及到具体的林业管理业务。因此,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需要金融部门与林业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协调机制。在简化抵押贷款操作流程、方便林农的基础上,林业部门与金融部门应建立规范的《林权证》抵押贷款操作办法,各司其责,既提高办事效率,又提高《林权证》抵押贷款的安全性。
3、发挥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应发挥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担保公司、“林农+企业”合作体的融资作用。这些经济合作组织对成员(林农)的状况、贷款用途、还款能力等情况比金融部门更为了解,更容易规避贷款风险。因此,由这些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抵押贷款或反担保贷款,可以有效地降低《林权证》抵押贷款的风险。
4、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林权证》抵押贷款,涉及到林农、林业主管部门、金融部门,有必要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建立网络数据库共享平台,并提供给政府、金融机构相应接口,方便信息网络查询。(1)完善和利用镇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信诚信息实行共享,把信诚信息作为贷款的重要依据;(2)林业部门林权登记情况、林权抵押登记信息共享,使金融部门及时准确了解、掌握林权真实信息,避免失误;(3)金融部门贷款信息共享,使林业部门林农及时了解林权抵押情况。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促进林业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协作。
(三)建立退出机制
《林权证》抵押贷款必然会遇到还款违约等情况,因此,要建立相应的《林权证》抵押贷款退出机制。
1、对违约、无法偿还银行及非金融机构贷款的,依法对抵押的林权进行挂牌拍卖。林业部门应配合办理林权转移相关手续。
2、鼓励林业企业、国有林场等单位发挥收储功能,积极参与投标竞买,有利于防止买标、围标等串通投标违法行为,规范并搞活森林资源流转市场。
3、改革林木采伐管理制度,让林权权利人真正享有林木处置权、收益权。不会因林木到了采伐年限,却得不到采伐指标,无法变现,影响林木的拍卖价格而造成金融部门的损失。
综上所述,《林权证》抵押贷款对于林地和林木享有使用权或所有权的单位和个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有效促进林区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要充分发挥林权的物权功能作用,在目前情况下仍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魏华.物权法视野中的林权制度[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2] 白云、李光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建议[J].法制与经济,2009,(05).
篇6
林业改革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可避免地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转换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经营机制,采取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经营方式。
明确林业产权是增强林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把林地的经营权、林木的所有权和处置权交给职工,将使国有林业产权主体虚置、森林培育保护缺少利益主体和责任主体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真正实现“林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国有林权改革将市场动力植入国有林业领域,不仅敞开民间资本进入林业的渠道,解决了森林培育投入乏力的问题,而且通过资本运营、资本流转,促进了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向林业的集聚,缩短林业的经营周期,盘活森林资源,极大地促进了林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明确林地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建立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林业经营制度势在必行。
林权制度改革的模式设计
总体构想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确保收益权、落实处置权,构造新的林业生产力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盘活森林资产,使资源、资金、技术等林业生产要素的组合达到最优化。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顺畅、监管服务有效”的新型林业经营机制。对浅山区林农交错、相对分散、零星分布、易于分户经营的部分国有商品林,由林业职工家庭承包经营;对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公益林和商品林,仍由国家管理。按一沟一系一坡的自然界限,并结合森林经营区划,按每户5~10公顷的规模,实行林地承包经营。林地承包经营期限不超过50年。
同时,在林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确保稳定、生态优先、国有资产不流失并保值增值、配套推进等原则。
林权流转的方式
竞价拍卖。通过竞价获得林地经营权和森林以及林木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经营者出资买断一定年限的国有或集体林地经营权,按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一次性或分期上交经营权拍卖转让金或保证金,对经营收益,在交纳税费后,其余归经营者所有。
租赁经营。将森林、林木和林地实行公开招标等形式,租赁给林场所或社会上有经营能力的单位或个人营林、造林,经营单位或者个人根据租期年限,分期支付或者一次性支付林地租金。这种形式,林业局只拥有林地所有权,收取林地使用费,其他权利均归林地租赁者,租赁者从经营中获取收益。
股份合作制与股份制经营。林场所职工之间自愿组合,以森林、林木和林地、劳力、资金入股,联合开发,按股分红;外商企业以资金或技术入股,林场或林场职工以林地、管护入股,股份合作办林场经营,按股分红;社会各界投资创办林业合作社,投入荒山开发经营,收益按协议分成;以森林资源为主要经营对象,依法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将林地等森林资源评估折股资产化运营,股票上市等。
协商转让。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拥有者在征得林地所有者同意的前提下,将剩余使用年限的林地使用权及林地上的林木和其他附着物出让给个人或单位,受让方向出让方支付转让金,取得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经营权,并履行出让方与权属所有单位的承包合同,一次性或分期交付林地使用权转让金,林地所得收益除缴纳有关税费外全部归经营者所有。
承包经营。即由个人或企事业单位承包国有或者集体所有的林地,林木成材后,按一定比例与国家或者集体进行效益分成。
转包。经过中介,愿意转出方与愿意转入方经协商一致,签订转包合同,明确转包期限和双方的权利义务,转入方要承担有关税费,并给予转出方一定的经济补偿,达到双方互利。
互换(置换)。一些林业职工承包的林地比较零散,有的形成插花地,有的地块之间距离较远,经营起来很不便,经营者之间通过协商,按面积或地类互换,以便连片经营。
转制。对于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的现有林木或林地,可以部分直至全部引入民营机制,实施公有民营。经营者按照协议分期向国有林地和集体林地所有或管理单位偿还其先期投资,并缴纳林地资源占用费等费用。
抵押。根据《担保法》第34条的规定,对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规划为林地的荒山、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
林权流转的程序
区划界定。由具备一定资质的林业调查设计对拟承包经营地块进行调查。区划以自然区划为主,人工区划为辅,实行林班―小班两级区划,相对独立的小班可打破面积约束单独区划。区划界线要挂号、实测,边界拐点设置永久性标桩,标明区划名称、地理坐标。
明晰权属。划定流转的林业用地后,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建立档案,确认林地、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流转前的林地、林木权属要清楚明确;权属不明晰的,必须先确权,后流转。
进行资产评估。对现有林地进行流转,必须对林地、林木、林副产品的资产价值进行评估。由林地、林木所有者委托林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具有资产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依据林地类型及质量、树木种类、生长量、生长周期,采取收益现值法等方法评估核定。
确定流转底价。采取招标承包、竞标拍卖和租赁经营等方式的,确定合理的出售底价。底价应以林地综合生产能力、附着林木评估的价值为依据,并考虑林地所有者收益、林木管理费用及投资回报率等因素综合测算而定。
实行公开招标。不论采取何种流转方式,都必须坚持公开招标,引入竞争机制,让更多的懂技术、会经营、责任心强的人经营。
签定流转合同,变更林权。流转的双方必须签定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流转合同,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由国家林业局授权流转地区的资源管理部门,为承包经营者颁发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证书,并逐级报国家林业局备案。
突破一些法律的束缚
推动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与创新,对森林资源做出交易产权制度安排已成为法律面临的抉择,必须突破现有的一些法律束缚。
改进森林采伐限额制度,赋予经营者活立木自主处置的权利。现行的采伐限额制度制约了社会资金投资林业的积极性。应修改《森林法》,将计划经济体制的采伐限额制改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采伐报告制,在法律上和实际上承认经营者(林地使用权人)对自己经营的林地上造什么林、怎样造、怎样经营、何时抚育、何时采伐,采多少、卖给谁,都有决定权。为了国家生态安全和宏观调整的需要,对商品林可以做出采伐后必须在当年或次年更新的法律规定,做出禁止采伐生理和工艺皆不成熟的中幼林,限制进行皆伐等规定。
在操作上,停止层层下达采伐限额和采伐指标,改为在采伐前由林权权利人向林业主管部门报告采伐地点、面积等,主管部门依法审查,如果合法就应该批准。废弃现在强制进行的采伐设计检尺、运输检查、销售、加工等众多环节的许可和审批。
再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林业产权制度,赋予经营者林地经营权以产权的完整形态。创新森林资源产权制度。进一步明晰森林资源产权关系,明确产权主体。在经营者获得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基础上,使经营主体到位,并充分尊重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自,赋予其产品销售权和处置权,落实收益权。制定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流转和抵押、担保办法,落实流转、抵押、担保权。尽快制定和实施《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流转办法》、《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抵押、担保办法》、《森林资产评估办法》。
建立严格的林权和林地使用权登记制度,对权属及其变更进行法律认证。林木林地产权一经明晰,应抓紧颁发林权证,变国有林区一企一证为一户一证,按产权主体发放。
篇7
一、我市林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
20*年,我市启动了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当年泗阳人江鹏来到珊瑚镇祯祥村,承包该村的路沟渠等宜林地栽下意杨1.2万株。20*年,溪桥镇引进台商*投资1000万元开发农田林网绿化工程,全镇路、沟、渠等村级集体公用地,包括镇内干河、中沟、生产沟等两侧的闲置土地,全部租赁给台资企业,租赁期限15年,栽植意杨20多万株。全市各地先后出现了股份合作造林、独资造林、承包造林等多种投资模式,投资主体有机关及镇村干部、社会能人等,涌现出了“镇前模式”、“肖榨模式”、“常桥模式”等改制工作的先进典型,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非公有制林业在我市林业经济中的比重达90%,我市的森林覆盖率也从5年前的8.5%提高到现在的19%。全市现有有林地面积35.7万亩,定植银杏650万株,意杨800多万株,活立木总蓄积量50多万立方米。基本上消除了栽植姓公的树的现象。
二、面上调研问题
(一)、集体林地资源现状
全市集体林地面积35.7万亩,自从20*年实行林权制度改革以来,除市水务局所有的骨干河道上的1300亩集体林地上的树木没有改制以外,其余的全部采取多种形式承包到个人,由个人承包经营,目前由各乡镇水利站负责管理。林地所有权属各乡镇人民政府,使用权归市水务局,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各乡镇水利站。目前还没有发放林权证,全部为生态公益林。
(二)集体土地林木资源现状
近几年来,为了实现森林覆盖率达20%的目标,我市充分利用高垛田、边角田、中沟、骨干河道、高速公路两侧、农田路渠等大搞植树造林20多万亩,在栽植之前就进行改制,所有栽植林木基本改制到位,其中有48000亩划入省级公益林。未进行登记发证。
(三)林业场圃、森林公园现状
我市现有两个市级场圃,一是市果园场,原来连续多年亏损,土地面积1015亩,职工173人,退休63人。近年来,经多方筹集资金,已进行了改置,置换了职工身份,腾出土地对外招商引资。园区先后吸引丹阳、无锡及本地能人投入1200多万元,投资发展花卉苗木、高效设施栽培、奶牛养殖三个项目,已成为苏中地区规模较大优质葡萄栽培基地。改制后,原场的部分职工继续在场圃内打工,部分职工自己创业,走上致富之路,场圃又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二是市第二捕捞公司,
(四)林业管理现状
1、机构设置及队伍建设
我市林业主管部门为*市林业局,事业单位,其中事业编制个,参照公务员管理编制个,在职职工人。
全市共有22个乡镇,有镇设立了林业工作站。各乡镇共有在编专职林果员人。
2、财政收入
财政预算内林业行政事业经费万元,纳入财政支出的人数人(含乡镇人员),乡镇林业工作站人员工资市财政补助一点,不足部分有自筹和镇财政补助两种形式。各类林业工程建设项目一般由镇财政投入,市政府实行以奖代补。
3、育林基金征收
20*年共征收育林基金元,征收范围为集体和个人生产、加工、销售木材、林木采伐等,征收标准为12%,上缴比例为,留存部分作为发展林业事业的专项资金。
(五)流转的情况
近年来的我市林权改革主要集中在路、沟、渠等宜林地块,通过转让这些宜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激发广大群众投资绿化造林的热情。5年来,全市路、沟、渠等宜林地两侧共拍卖林木42.83万株,回收资金850多万元,签订改制合同1400多份。针对这些集体权属的宜林地块被改制后用于发展意杨可能会对农民的粮食生产产生胁地的现象,我们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和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吸引农民主动参与林权改制,特别是部分地区采取的4:4:2分成方式,即林木栽植及管护费用全部由投资者承担,其收益得4成,农民得4成,村集体得2成,极大的提高了农民参与林权改制工作的积极性。
由于我市没有专门的森林资源评估机构,本地的林木、林地的流转过程中,大多是承包方和镇、村进行自行协商,还没有进行林权登记发证,不存在林权变更登记。最好是有省里面进行专门培训,在各个市县建立一个进行森林资源评估的专门机构,这样就具备了森林资源的评估和对损坏林木的评估的资格。
(六)、投融资体系情况
目前,我市仅开展的以农民家前屋后银杏树定权登记发证工作,全市尚未办理一起林权抵押贷款。而全市大面积的成片造林的发证尚未进行,即这些成片林发了林权证,可能也贷不了款。建议省市部门出台有关林权抵押贷款政策,规范林权抵押贷款的评估机制,建立一套完整的林权抵押信贷体系。
我市地处苏中平原,自然林木资源较少,大多为人工造林,树种单一,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特别是近年来我市高效规模林业发展迅速,我市冬枣、葡萄等特色经济林果和花木种植发展迅速,森林保险的推行将有利于化解由于天气等不可抗逆因素对林业的影响,降低投资者的经济损失,提高其积极性,促进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建议省市部门统一出台森林保险制度,同时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促进该制度在林业生产领域的推广。
(七)林业社会化服务
我市于20*年由市政府牵头成立了*市银杏协会,建立中介服务组织,对本地的生产、销售等都带来了极大的好处,进一步拓宽了林农信息渠道和增收途径。
(八)关于推进改革的其他问题
林权改制后,我市仍然执行采伐审批制度,通过健全和落实“伐前设计、伐中检查、伐后验收”制度,对各采伐单位提交的采伐申请,我们都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勘查,严格把好采伐审批关,做到责任明确,监督检查到位。通过加大对乱砍滥伐、无证运输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林政管理工作规范有序。
在森林防火方面,由于我市成片林多为新造林,且连片面积不大,每到冬春季节,我们都强化宣传,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落实森林防火工作责任制,至今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主要表现在四夏期间烧秸杆时有林木被烧现象。但随着造林速度的加快,我市的森林防火工作也不容乐观,一是缺少专业的森林防火人员;二是没有森林防火专用设备。建议上级部门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必要设备及防火经费等方面加大对县级森林防火投入。
对于我省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林业行政执法,是一个单独的执法体系,现在有的地方林业行政执法与农业行政执法联在一起,人员不足,执法水平不高,有着单纯的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存在以罚代刑的现象。没有真正起到保护资源的作用。
二、点上调研问题
(一)已进行林改的点
近几年来,我市农村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个村及各个村民小组,都召开了相应的会议,充分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将林改方案进行公示,如我们的溪桥镇,镇政府在与外商签定合同之前,就与各个村签定管护合同,各个村又与各农户签定管护合同,明确了各个农户的责任和管理的棵数。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理林权证。
目前已经进行林改的地方,有的收入是作为集体公益事业的费用支出,比如修路等,有的村就是直接分到老百姓了。没有强迫流转的现象。
(二)未进行林改的点
到目前为止,我们这儿没有进行林改的只有属于水务局所有的骨干河道上的树木,水务局正在和各个乡镇的水利站进行规划。
三、对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要组织基层林技人员外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吸引能人、外资参与林权改制,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动员本地能人、村干部、群众投资林业产业,对栽植的树木进行收购等,真正形成“户户参与,个个竞买”的林权改革工作格局。
二要加大组织领导的力度。林权改制过程中要成立专门的班子,制订工作计划,确保林权改革有计划、有步骤、有效果的开展。严格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增强透明度,制定完善好改制手续。
三要加大改革资金管理与使用的力度。抓好改制资金的收、管、用等问题,并用于林业产业发展,使资金权属不变,投向合理,滚动发展,良性循环,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篇8
关键词:集体林权改革;林农;收益权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079-02
一、我国林权改革中林农收益权的现状
我国集体林权改革中,国家明确规定应保障林农收益权的实现,各省在具体的实施中也有例可循。但实际的情况是,林农的收益权并没有因此搭上改革便车而得到有效的实现。国家在林业财政上的投入远不能达到扶持的目的,征收的育林费不能真正落实到林农手中,往往成为“育人”基金。森林资源有偿流转缺乏全面、统一的规范,管理措施落后,林农林权流转受限。林农的小额贷款实际操作难,融资能力弱。合法的采伐被非法化压缩了,实际中林业主管部门对森林采伐量的限制远超于法律规定的采伐限额;同时林农的经营权被侵害,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下达的木材生产计划决定一切,这实际是剥夺了法定的生产经营单位和以集体林区为代表的广大林农的经营权。
本文认为,林农收益权难以受益集体林改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产权是否完整是西方经济学者界定产权及其分类的标准之一,依据产权的定义不能同时兼具使用权的排他、收入上的专有及转让的自由,即为产权残缺。安全性是产权基本属性之一,产权的安全性是权利主体在享有明确的产权之后能够在自己的经营之下获得稳定的经营预期回报,从而降低产权在运行与流转过程中因其不稳定而导致的损失,产权的安全属性影响着产权的收益分配功能。
将产权理论映射进我国集体林权改革中不难得出,导致我国林农收益权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目前集体林权的不稳定和边界不明确,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不集中,不能给林农定心丸,导致林农缺乏营林、造林积极性。第二,林业市场化进程缓慢,营林、造林者缺乏对自有林业资产的支配权和收入的处置权。第三,国家对林业、林农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仅设立专门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该项制度在具体实施中存在补偿形式单一、补偿标准低的问题,林农的利益严重受损而得不到保障。
二、外国保护林农收益权的制度经验
国外在坚持森林资源的经济利益与生态功能和谐发展的同时,还兼顾着林农的利益,在此方面的具体措施归纳如下:
(一)以法律的形式保护林农收益权的实现
芬兰的《森林法》、《可持续林业补贴法》和有关林业服务、林业协会的组织法构成了林业立法体系。《可持续林业补贴法》中规定政府每年按财政计划向私人林主发放林业补贴。
瑞典《森林法》规定森林所有者须制定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森林经营计划并进行严格审批,避免林农因不能把握市场变化而遭受损失。
美联邦政府在森林资源问题上严格实施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强调森林经营要遵循自然规律,重视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各州政府也以法律形式规定对私有林主实施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
(二)政府在经济上的大力扶持和政策上的优惠
芬兰政府注重发展可持续林业,政府根据私有林主申请并审查相关材料发放更新造林的补助和林业运转信贷,芬兰还为本国的私人林场提供了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便于林农对林场的科学化经营和管理。
瑞典政府支付私有林主从事的林地改造、阔叶林造林、更新造林、间伐、自然保护、自然遗产保护等活动的相关费用。为完善私有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给予56%的补助以用于私有林区的道路建设。
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坚决维护私有林林农的所有权和收益权,通过制定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林农对森林的投资和经营,联邦政府除了对林农实施扶持政策外不能干涉林场主对私有林的经营事项。为进一步保障私有林林场主的收益权,联邦政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过程中给林农造成的损失按照市场价进行核算,政府一次性补偿给林农损失总价值的50%。
(三)专业化的林业组织保障林农利益的实现
芬兰全国有158个森林经营协会,向28万个私有林主提供从林木培育到木材销售的信息、经营计划等各种服务,协会完成全国80%的营林工作量、制订80%的木材销售计划、销售40%的木材。
瑞典的私有林主协会是得到政府认可的民间组织,负责对私有林的管理及提供相关服务。瑞典森林工业协会是林业企业的主要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在广泛了解森林工业需求的同时,维护和代表协会成员的利益,包括增进和维护其成员公司在国外的利益。
美国私有林的经营以市场调节为主,通过各种协会来实现与政府和市场的衔接,协会在信息沟通、协调关系、贸易谈判、行业自律和生态保护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只提供咨询、指导和制定政策,不直接进行干预。
三、我国保障林农收益权实现的应有措施
林权改革对林农而言最大的实效是能够从自己的劳动行为中获利。林权改革中首当其冲的是森林资源产权的界定,明晰产权即是给了林农定心丸。
(一)大力普及森林可持续利用理念,提高营林、造林的科技含量
挖掘出森林资源潜在而富有的生态价值并与市场结合是我国林农实现创收的新途径,林农只有在充分意识到森林的生态效益之后才会在营林、造林活动中增加技术投入,摆脱先前单纯依靠量的收益的传统模式。可持续发展在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中的运用重点即在突出森林的生态效益,普及并灌输森林的可持续利用理念是实现林农在收益上创收的前提,用这样一种科学而注重效益的思想去指导林农营林、造林的经济行为从而达到实现林农收益权的目的。
在我国缺少非政府组织的群众基础的现实下,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理念的传播应具体到各乡镇的林业工作站,林业主管部门定期或轮期向这些乡镇林业工作站输送林业技术人员,走访各村集体,集中为林农提供营林、造林技术服务,解决林农在实践中遇到的障碍,提高林农营林、造林的科学技术含量以保障林木生长质量与森林生态的协调一致。
(二)修改《森林法》,放活林农的经营权和处置权
我国的森林采伐制度体系虽比较完整,在控制森林消耗上发挥着一定作用,但未体现对生态林、商品林等林业分类管理经营的思想。限额采伐制度在实践中的行政成本过高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导致超限额采伐现象普遍存在,其运行结果不尽如人意。限额采伐制度中对森林生长量的确定原本应由实际营林、造林者根据森林客观生长量确定。应保障林农收益权即让林农手中实实在在握有限额采伐指标,严惩各级林业部门和乡镇村集体组织为实现创收对采伐指标的截留行径,以此杜绝限额采伐在实施中的权力寻租现象,达到林农收益目标而非标榜林农实为林业部门和村集体小部分人收益。
《森林法》的修订应跳出在森林采伐与林木流通问题上原有的“自上而下”的政令管理模式,融入市场调节机制提高森林资源流转速度和经济效率,进而充实林农的经营权和处置权;在采伐限额的修改中采取规制与激励措施相结合的手段,注重规制力度的技术性避免因扩大规制范围而增加林农负担,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不仅合理利用行政开支更进一步推动林农为实现收益而加大营林、造林的积极性;为准确获得森林生长量信息以县为单位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森林评估体系并将生长量评估结果定期向公众公布,放活林农经营权和处置权的同时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规避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三)加大政府对林业、林农的扶持
在我国,国家政策对林业的重视远不及农业,在确保林农收益权问题上我国应加大政府对林业、林农的扶持力度。1)资金投入方面,为建设林业基础设施、再造林和护林申请财政拨款的村集体组织应制定款项用途计划书并交于林业部门审议,审议通过后主管部门应下达审议文件以规定财政拨款的具体数额、款项的用途及款项落实问责制。2)优化补偿政策,让林农从补贴中直接受益,对林农的营林、造林给以财政补贴。适合再造林的森林,国家相应给予再造林补偿款以维持森林的更新、林木生长和水土保持。不适于再造林的森林,国家按照采伐林木的多少给予林农营林补偿费,作为对林农经济价值损失的补偿。在国家对林业的补偿政策中还需建立营林、造林奖励制度,该奖励应以林农营林、造林过程中对森林生态效益的保护及利用程度为标准,森林生态效益的评估才是奖励的依据,奖金的多少与森林资源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成正比以此鼓励林农重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营林、造林积极性。
(四)建立和扶持林业专业化、社会化民间组织
林业民间组织在我国林业发展中起步晚成效慢,在初建过程中借鉴国外私有林主协会的发展历程和模式,应以专业化和区域化为主要特征。初级阶段致力于引导林农联合组建林木种苗、护林联防、森林病虫害防治、林产品加工营销等专业协会,要提供行业规范、信息服务、竞争展览、营销决策等服务。林业协会的发展、壮大与集体林权改革背景休戚相关,本着切实以林农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为林农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让造林、营林与市场接轨真正落实林农的收益。
参考文献:
[1]陈根长.中国林业物权制度研究[J].林业经济,2002,(10).
[2]叶祥松.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J].亚太当代,2001,(7).
[3]张美华.对我国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绿色经济,2003,(20).
[4]汪劲.中国环境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杨继平.对美国林业几个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林业,2003,(11).
篇9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92-03
1 师宗县社会经济及森林资源概况
1.1 地理位置
师宗县位于云南省东部,东接罗平县,西连泸西县,南毗邱北县,北邻陆良县,东南与广西自治区的西林县交界。国土总面积2783 km2。
1.2 社会经济情况
师宗县辖10个乡(镇、街道)、1个国营林场、1个森工管护局、110个村委会(社区)、794个村(居)民小组。全县国土面积417.45万亩。总人口4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5万人,占83.4%;非农业人口7.0万人,占16.6%。201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98.5亿元。
1.3 森林资源概况
师宗是云南的重点林区和省速生丰产林基地县,森林资源丰富,发展林业的条件优越。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51.7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0.31%,其中集体林171.27万亩、国有林80.51万亩。林业用地中乔木林149.42万亩、灌木林地53.79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1.03万亩、其他林地37.5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53.8%,森林总蓄积量533.76万m3。2014年,全县实现林业产值53347万元。
2 师宗县林改工作现状
2.1 主体改革完成情况
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师宗县林改工作于2007年8月进行试点,2008年4月全面启动,按照“县级领导,乡镇组织,村组实施,部门服务”的工作机制,顺利完成了建立机构、宣传动员、制定方案、林权勘测、内业资料整理、输机制证和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等各阶段的工作,主体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9年中旬通过省市检查验收。涉及8个乡(镇)、109个村委会、817个村民小组,共6.2万户、33万人。目前已顺利完成了集体林确权面积154.69万亩,确权66183宗地,确权率96%;集体林均山到户面积 137.6万亩,均山到户率85.7% ,集体商品林均山到户面积82.5万亩,均山到户率80.6 %,集体统一经营的公益林签订了责任书并落实管护责任到户面积55.33万亩;排查纠纷500 起,涉及面积6.61万亩,调处 481起,调处面积6.33万亩,起数调处率96.2%,面积调处率95.8%;发放林权证29335本,签订均利协议20073份,发证面积143.82万亩,发证宗地61777宗,发证率93%。
2.2 配套改革推进情况
坚持以规范林权管理为核心,积极搭建林权交易平台,组建了林权交易中心和林权管理服务中心,设立了林权管理、行政许可办证、林业规划调查和资产评估、林业抵贷款业务、林业咨询等“五大”服务窗口,建设了占地600亩的木材交易市场及木材加工基地,先后办理林权流转11宗5.7万亩,引进并培育龙头企业3户。与人行师宗县支行联合下发了《师宗县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全面启动林权抵押贷款及林业小额贴息贷款业务,共办理林权抵押贷款3笔140万元、林业小额贷款贴息194.6万元,惠及林农101户、龙头企业2户。出台了《师宗县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社工作方案》,组建林农专业合作社12个,入社农户1000余户4500余人。深入推进林业综合执法改革,组建了林业综合执法大队,实行林业执法统一归口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林业部门分块执法、职能交叉、力量分散、管理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扎实推进林木采伐管理,推行林木采伐管理公示制,依据《集体林森林经营方案》,严格执行限额采伐。深入开展涉林收费项目清理,对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将收费标准、收取办法等逐一向社会进行公布,严禁乱收费现象的发生。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对215.8万亩林地开展了森林火灾保险业务。
2.3 改革主要成效
2.3.1 激活了产业发展
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县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民群众得实惠、生态效益得增长、林业产业得发展”的目标,形成了“党政重视、群众参与、各界投资”的多元化林业发展格局。建成了占地600亩的师宗县大同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场,每年可加工植物油料5万t、交易木材10万m3、生产细木工板5万m3、纤维板10万m3。目前,进驻交易市场的加工销售企业已达31家,特别是华海木业等木材深加工企业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木材深加工基地和木材交易市场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林产业的发展。林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推动了全县林木种苗基地的快速发展,全县现有经营性苗圃81个,面积4000余亩,仅林改以来就新增经营苗圃46个,每年生产以红花木莲、滇朴、香樟、枫香为主的各类绿化苗木500万株,生产造林苗木2000万株。
2.3.2 保护了地方生态
通过林改,实现了“耕者有其山,耕山有其利”的改革目标,让更多的群众了解了林业,认识到林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林农的信心不断增强,造林、护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县各乡镇结合实际,以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组织为抓手,以优势林产业和特色林产品为依托,加强经营管理,建立“在林地上分,在管护上合;在种植上分,在经营上合;在管理上分,在服务上合”及“统一经营、统一造林、统一管护、统一采伐、共同发展”的林业经营新机制,不断强化林业经营管理,在全县初步形成了林农自我实施、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保护与管理机制,乱砍滥伐案件发案率大幅下降,林业保持了良性健康发展的态势。
2.3.3 拓宽了增收渠道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人工商品林采伐工作的开展,实现了产权明晰、利益到人,林农愿意投入,敢于投入、舍得投入、林农的林业经营收益明显提高。通过落实集体山林承包、租赁和转让,村集体可以从现有林承包经营分成和林木转让款中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主要用于维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一部分用于农村文化、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投入。
2.3.4 完善了服务体制
通过改革,组建了林权交易中心和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林权流转工作逐步规范,服务环境明显优化,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2.4 配套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问题
2.4.1 林权矛盾纠纷亟待调处
(1)多年沉积下来的国有林与集体林之间的“老、大、难”问题,矛盾深,处理难;
(2)由于林改时,个别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强,林地区划时不够认真、工作粗糙,造成四至不清、界线不明,致使村民、村与村之间争林争地情况时有发生。
2.4.2 林权流转亟待规范
一是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林地流转时不按规程操作,以至于造成部分林地承包期限过长、面积过大等问题,导致集体森林资产的流失,群众意见较大,甚至出现群体性上访。二是村干部急于将林地、林木变现,轻承包、重转让,造成林地、林木权属大部分被外来的投资者或投机者获得,而林农竞争力弱,林农基本上难以获得林地、林木,难于解决好公平与效率问题。
2.4.3 投融资体制改革亟待深化
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林权抵押贷款又手续繁琐、加之贷款利息又高,林农贷款、融资较难,森林保险业务只涉及森林火灾,林权抵押贷款放贷仍存有较大风险,金融机构存在担心与顾虑,许多商业银行不放贷,阻碍了林改的深入和林业的发展。
2.4.4 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亟待加强
单位和群众对林农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认识不够,且林农专业合作社组建力度不大,已组建的覆盖农户数不多,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明显。
2.4.5 生态公益林管护难度加大
由于生态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过低,且生态公益林严禁采伐,致使林农不愿意将自己承包的山林划为生态公益林,对已划为生态公益林的集体山林确权到户的管护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滥伐、盗伐及破坏生态公益林现象。
2.4.6 森林采伐政策不配套
采伐权是农民对山林的经营权乃至处置权和收益权的重要体现。目前,年采伐量指标严重不足,林农申请采伐难度大,群众因采伐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3 配套改革对策与建议
3.1 妥善处理改革遗留问题
认真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检查,查缺补漏,巩固林改成果,提高林改效益。按照档案管理的相关要求,对改革中的各类材料,严格审查核对、整理分类,作为历史资料分三级档案专柜保存,依法管理。对历史遗留下来森林资源流转的隐患与问题,要认真对待,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切实摸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的林木林地流转情况,并对每宗森林资源的流转进行认真分类与排查,凡是合法的、群众满意的应予以确认;凡是群众不满意、意见较大的非规范流转,要认真分析原因,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3.2 强化资源流转体系建设
(1)在流转市场的建设上,建设区域性林业产权交易、市场信息网络平台,为林农提供林权登记、流转、变更、供求信息等服务。
(2)严肃查处部分干部职工利用职务之便,伙同投机商倒手买卖、低价套购群众山林的活动,维护林区正常的产权流转和林农群众的合法权益。
(3)借鉴国土资源部门土地储备制度,由林业部门牵头,吸收社会资金入股,尽快成立林木林地收储中心,对一些暂时流转不了的和已到期但无法偿还借款的林木林地抵押物进行收购,试行森林资源储备。
3.3 积极探索林权扶持机制
积极探索林权抵押贷款的新模式,争取经济林(果)发证试点县工作,大力推进林权抵押小额贷款力度,降低林农小额贷款的准入门槛,简化贷款手续,扩大覆盖面,实行林权证直接抵押,完善森林资源评估、登记手续,解决林农弱势群体评估费用高、贷款难的问题。积极争取各种贷款贴息资金,降低林农贷款成本。
3.4 完善林木采伐管改革
对师宗县创新林木采伐管理制度的做法和经验要进行总结推广,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对林木采伐指标制度要进行修订完善,简化审批程序,以便于操作;对还在研制的电子软件要抓紧进行突破,并及时组织安装实施。
3.5 大力推进林业合作组织建设
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无公害基地、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维护其经济利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切实增加收入。同时,选择经济条件好、合作意识强、林农素质高的乡镇村,引导组建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
3.6 不断完善生态补偿和管护机制
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依托森林云南建设,利用林地资源开展种植珍贵树木、中药材、食用菌、家禽养殖、“森林人家”森林生态旅游等经营活动;充分挖掘生态公益林的经济效益,提高生态公益林自我补偿能力,激发林农自觉保护生态林、经营生态林的积极性。
3.7 完善林权配套改革政策措施
探索建立专业林权评估准入机制,为权利人提供评估服务。完善林木采伐指标分配办法,科学合理地分配采伐指标,赋予经营者更充分的林木处置权。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机制,优化森林资源配置,实现资源资产变现,维护森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3.8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
广泛开展林业法制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维护生态安全的自觉性。通过实施封山育林、绿色小康村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等,加快生态建设步伐。继续坚持采伐限额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开滥挖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森林资源安全。
参考文献:
[1]师宗县林业局.师宗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森林资源现状[R].师宗:师宗县林业局,2015(4).
[2]师宗县林业局.师宗县编制“十三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资源调查报告[R].师宗:师宗县林业局,2014(10).
[3]赵锋泓,奉钦亮,覃凡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广西林业发展水平影响的评价研究[J].林业经济,2015(12).
[4]张自强.集体林产权制度安排的演进轨迹及机理――基于制度兼容性理论的文献述评[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6).
[5]占陈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回顾与探索[J].中国农业信息,2015(15).
篇10
【关键词】 林业 国家开发银行 开发性金融 模式
一、引言
林业是实现环境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的关键纽带,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林业在生产、生态、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构建健康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良性循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林业产业发展受到较大重视。然而由于林业产业的经营周期长、投资风险性大、资金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使林业产业融资出现严重障碍。此外,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林业的发展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保障。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和中国最大的政策性银行,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及配套工程建设,致力于把融资优势与政府的组织优势相结合,构建中国林业发展的体制动力,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它提供的是一种开发性金融,开发性金融作为连接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可以在支持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开发性金融在支持林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支持力度不够、支持进程受阻。
本文针对此类问题,探究致使障碍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当前林业产业发展及国家开发银行发展现状,提出国开行支持林业的发展方向,并针对几个合理支持模式进行探索。
二、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林业现状及障碍剖析
1、国开行支持林业发展的现状
截至2010年年底,国家开发银行总贷款余额为40000亿,其中对林业产业贷款余额大约只有80亿,占总贷款余额的0.2%。据统计,在过去的五到十年中,国开行对林业产业的贷款余额也均在2%左右,并无大幅变化。从这一比例可以看出,国开行对林业的支持力度相当不够。
2、国开行支持林业的障碍
(1)支持林业产业的领域有限。近几年来,国家开发银行在林业项目受理方面,以重点地区的大型速丰林项目、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和国家林纸(林板)一体化重大项目为开发重点,以生态建设及后续产业开发项目为补充,着眼于优质客户和优质项目。截至2003年12月底,开发银行承贷林业造纸项目29个,贷款承诺184亿元,贷款余额56亿元,而开发银行对林业产业的总贷款余额不到80亿元。由此可看出,仅仅造纸项目就占总贷款额的70%以上。此外,据调查,开发银行目前只对速生丰产林、人造板、木浆、造纸、林产化工等领域开展信贷政策研究,尚未对经济林、种苗花卉、竹产品、森林食品、森林药材、森林旅游、林业服务等其他领域进行研究。由此看来,开发银行对林业的支持还是主要集中在一些林业大型项目上,除此之外的其他领域涉及力度不够。
(2)支持对象有限。国家开发银行自成立以来,重在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宏观调控落实,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建设。以2004年为例,这一年开行重点支持了国家石油储备、南水北调、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一大批国家重大项目,在其发放的贷款中,“煤电油运”占比超过60%;在评审承诺的贷款中,电力、铁路、电信、公路、公共设施、石油石化等主要行业占比达82%。此外,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入占全年贷款的近50%。由此可以看出,在具体实践中,国开行的主要支持目标在于重大项目建设,而我国目前的林业产业以林农及中小型企业为主,符合条件的贷款对象有限。
(3)信贷规模有限。一方面,如前面所提到的,国开行的林业贷款余额不足,林业信贷规模较小;另一方面,国开行分支机构少,涉及范围狭窄也限制了贷款规模的扩张。国开行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只有35家分行及4家代表处,也就是说,平均下来每个省份大概只有一家国开行的分行,而我们的林业产业几乎遍及各处,自然林业贷款需求量也是比较大的。显然,现有的分支机构连每个市的林业产业都远远惠及不到,更不用说每个林业企业乃至每个林农。
三、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林业的制约因素
1、林业行业的弱质性
林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抗御风险能力较弱。林业产业其本质是一种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它的经营周期长,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因而投资风险性大,再加上投资周期相对较长,致使投资效益偏低,投资缺乏有效回报。这就意味着国开行在林业产业方面的投资风险要高于投资于其他方面。
此外,信息不对称导致资金交易成本过高,致使成本与收益不匹配。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国开行支持林业的力度。
2、林业产业承贷主体的缺乏,难以与国开行对接
目前我国的林业产业多以林农和中小企业为主,林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档次不够高、转化增值率低,不能有效起到“龙头”带动作用。许多林业企业是近十年才发展起来的,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信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致使林业龙头企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集约化程度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这使得很多林业资源丰富的地方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没有取得较好发展并达到规模经济。经营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林业龙头企业的缺乏,使得林业产业的承贷主体严重匮乏,严重制约着国开行对林业产业贷款的发放。
3、相关配套体系不健全――以林权抵押贷款为例
(1)森林保险发展滞后。森林保险是减少林业投资风险的很好途径,有利于改善林业投融资环境,但目前我国的森林保险体系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我国目前的森林保险承保的范围较为狭窄,只有火灾保险,其他灾害不在保险之列,农民不愿参保。况且费率较高,达千分之七,每亩按一万元评估,须交火灾保险费70元,十几亩就是一千多元,高额的保险费用使林农望而却步。总结起来目前面临保费高、承包面窄,保险品种单一,林农投保率低的局面。林农投保率低、赔付风险大,保险公司不愿意开展森林资源保险。这使得投资林业的风险变得更不可控,影响了国开行支持政策的稳健实施。
(2)林业资产评估体系不健全。林权抵押贷款的首要问题是林权的森林价值评估。推广林权抵押贷款,应当由专业的林业评估部门对抵押的林权进行全面、系统的价值评估后,出具详实、准确的数据评估报告,为贷款投放提供参考。而目前县级成立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很少,现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没有森林资源评估师,没经林业主管部门授权,没有开展这方面业务的资质。引用上再加上能够掌握较高森林资源、原林生长等方面专业知识的评估人才体系的缺失,使得很多情况下国开行对林权价值难以进行准确评估,致使其难以准确设立利率,有效控制风险,阻碍了林业贷款的进展。
(3)森林流转市场不健全。当前林业要素市场并不健全,使贷款主体与国开行难以对接。主要体现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和法律法规,缺乏对森林资源流转的管理;没有林权交易中心,缺乏正规的林权交易机制以及法律咨询与科技服务,这使得交易者对相关的交易信息、市场行情不明确;没有明确林权证抵押登记机构,由于林权抵押贷款是一项新的贷款模式,目前林业主管部门对林权抵押登记机构没成立,手续不明确,登记程序和流程也不明确,《林权抵押登记申请书》、《林木抵押他项权证书》等必需的贷款要件没有统一的文本格式。这三方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森林资源的流转。森林流转市场没有起到有效集聚融通森林资源的作用,使得贷款主体与开行对接困难。
(4)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国家对林业实行限额采伐制度,严重限制了非公有制林业企业主体的灵活性;国家将非公有制林业视为国有森林资源的一部分进行管理,侵犯了经营主体的财产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公有制林业企业的投资回收及效益。这些林业企业的收益不足,就没有足够的能力支付借用资金而产生的成本,从而影响国开行对非公有制林业企业的贷款。
(5)林业信用体系建设。目前我国许多林业经营者并不重视信用意识的培养,信用评价及管理机制也有待完善。尤其是在林权结构分散化的背景之下,完善的林业信用体系的形成在在支持林业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而现今统一的数据检索平台并未建立,相关社会信用调查评估机构的评价评级指标体系也并不完善,在信用档案的建立方面也比较欠缺,不能有效准确地对林业经营者进行信用评级。此外,与信用评定相关的行政和法律规定涉及面太窄,缺少完善的法律配套,也增加了违约风险。以上因素直接阻碍了良好的外部信用环境的形成。
4、国开行支持对象受限,无法直接贷给林农
现行国家信贷政策主要是面向国有大型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对弱质的林业产业扶持不多,即使有少量信贷,但资金信贷周期偏短,利率偏高,而且主要集中于林业产业有限的几个领域之内。此外,国开行得贷款对象并不涉及林农,而林业产业的现状是经营主体大多为林农及中小企业,大的林业项目比较匮乏,不符合开发银行对贷款主体的要求。
四、相关支持应用模式的阐述
1、开行+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在支持林业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针对这些龙头企业,可以采取由国开行直接贷款的模式。对此,我们首先需要组建集团,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改变龙头企业杂而小,产品难以抵御大市场风险的局面。龙头企业可跨行业、跨区域,通过招商引资或企业联合组建。除此之外,某些特色林产品企业可经过联合组建等形式走企业集团化之路,这样对资金利用、拳头产品的开发,以及产品质量把关,成本核算等更为有利,开行及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也更有效能,企业抗风险能力将得到提高。
2、开行+平台中介+林农
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无法实现规模经营,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国开行的贷款主体不涉及个体林农,因而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把分散的林地和林木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能够与国开行对接的组织形式。这样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平台中介,使国开行的支持政策有的放矢。下面是主要的三种通过构建平台筹集资金的支持模式。
(1)以农村信用社为平台,配以国司辅助。国家开发银行资金总量庞大、政策支撑强劲、专业优势突出、融资网络发达,但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营业网点布局少,而农村信用社虽然资金总量小、融资能力相对不足,但在中小城市特别是林区农村的营业网点发达,是对“三农”工作贡献率最高、涉及面最广的商业银行。针对以上国开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各自特点,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达到优势的互补、实现强强联合。以政府的组织优势和开发行的融资优势相结合为基础,由市政府与省开发行签订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省开发行向永安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提供贷款资金,国司将贷款资金委托永安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向林业信用协会会员(主要为林业中小企业和农户)发放的贷款。如此一来,农村信用社和国司起到了使国开行与林业中小企业及林农很好的对接的桥梁作用,为国开行支持林业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2)以林业合作组织为平台。林改后林农呈现分散经营状况,林业合作组织有利于积极将分散的林农集聚起来、筹集资金。目前部分地区采取通过发展社区合作进行民间融资的方式,比如林农自主联合建立的家庭合作林场。其中一些林场已形成一定规模,开发银行可以对这种新型的林业合作经营组织发放贷款,促进其规模的夸张,形成规模经济,同时也间接地惠及到参与其中的林农身上。此外,通过林业股份合作制形成的合作组织,是以股份形式聚集资本,开发银行可以以此类组织为平台。由于这种股份合作制建立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明确了联营各方的收益权,因而它比传统的林业集体经营制度具有更强的筹集资金功能。开发银行的相关支持政策通过它也能更顺畅的运作。
(3)以龙头企业为平台。目前,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辐射能力强,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大型民营企业,已成为带动林产工业快速发展的龙头。据有关部门统计,近5年,在林产工业发展的总投入中87%是民间资本,由此看来,林业龙头企业起到了很好的将众多分散的经营个体集聚起来的作用,这就为林农与国开行对接提供了一条很好的纽带。
林业龙头企业以其雄厚的规模实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产品品牌影响力,在贷款落实和项目实施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龙头企业能够推广运用和开发先进的林业科学技术,而技术研发属于政策性金融的主要范畴内,在这一方面就可以获得国开行的有力支持。
归结起来,国开行可以以林业龙头企业作为扶持重点,实施“企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与林农签订合同,联合建立基地,开发银行按照国家规定的贷款方向,以龙头企业为承贷主体,促进基地建设的标准化、工业化生产。通过“企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经营,既富了一方经济,又壮大了企业自身实力,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彰显出这一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陈玲芳:林业企业债券融资探讨[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5(7).
[2] 穆叶久:金融机构支持林业发展的政策研究[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4(11).
[3] 菅瑞、韩二牛、陈峰、刘永利、王学君:巴彦淖尔市林业龙头企业发展思考[J].内蒙古林业,2010(6).
[4] 陈钧、孙峰:林权抵押贷款开展缓慢的原因及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0).
[5] 翟印礼、何丹、王洪玉: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配套体系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 陈玲芳、金德凌:信息不对称与林业融资问题[J].林业经济问题,2005,25(6).
[7] 山东省林业局:充分发挥贴息贷款的引导作用 积极扶持林业龙头企业发展[J].经验交流,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