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篇1

这六个部分别为:

1)机电部:内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供用电技术专业;

2) 汽车部:内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3)学前教育部:内设学前教育专业;

4)信息技术部:内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

5)财经商贸部:会计、电子商务:

6)农林部:观光农业经营、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旅游服务与管理、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

一、机构设置

1、1名校领导联系一个部,负责和指导专业部的建设

2、一个专业部设部长1名、副部长1名。部长负责专业部的全面工作,副部长负责专业部的班主任和学生管理;

3、专业部的部长享受中层正职待遇,副部长享受中层副职待遇,参加行政会;

4、专业部服从和接受行政科室的业务指导。

5、部长和副部长由学校直接任命、任期为三年。

二、专业部职能

1、负责专业部内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2、负责专业部内各个专业年级的任课安排、教学管理、班主任安排、学生管理、文体活动举办、招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并完成学校交办的各项工作;

三、分工及职责

(一)专业部部长:全面负责专业部建设工作,具体包括:

1、负责专业部人事推荐。负责推荐专业部内教研组组长及其他管理人员人选,由校长办公会任命。

2、负责制定专业部专业发展规划,包括专业调整、申报新专业及人才培养方案等。

3、负责编制专业部年度及学期经费预算。负责专业部教材等其他办公用品采购工作,负责专业部实训场室建设工作。

4、负责安排、审核专业部各专业开课情况、教师授课安排。负责制定专业部年度及学期工作计划、年度及学期工作汇报。

5、负责审查专业部各专业教师提交相关材料,包括教案、教学总结等材料。

6、负责专业部教学督导工作。根据学校相关制度,负责安排落实专业部教学督导工作。

7、负责专业部教师考核。根据学校相关制度,负责制定适合本专业部的教师考核制度,并组织教师考核,推荐年度优秀教师人选。如实向学校汇报违纪教师违纪情况。

8、负责专业部招生工作,制定专业部招生计划,安排落实专业部招生工作。

9、负责专业部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专业部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有计划安排教师参与各类学习培训,组织开展专业部校内外教研工作及教师校内外各类竞赛工作。根据专业部发展情况向学校校长办公会提出人员引进、清退等申请。

10、负责专业部校内外宣传工作。

11、负责推进校企合作,积极寻求与相关企业的深度融合。

12、负责定期向校长办公会汇报专业部工作情况。

13、负责应由专业部部长负责的其他工作。

(二)副部长:副组长协助部长开展专业部建设工作,主要负责专业部班主任和学生管理工作,具体包括:

1、负责推荐班主任安排工作,交由部长任命,学生科备案。

2、负责班主任考核工作。根据学校相关制度制定教学部班主任考核方案,并对班主任工作实施考核,推荐学期及年度优秀班主任人选和优秀班集体。

3、负责班主任培养工作。制定班主任培养规划,组织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能力提升学习。安排班主任助理。

4、负责监督指导班主任工作,定期检查班主任工作日志。

5、负责指导班级建设。负责各班课室安排,协助班主任开展班级建设。

6、负责专业部学生管理工作,根据学校相关制度,制定学生管理制度,负责处理学生违纪情况。

7、负责专业部学生文体活动。负责制定学期学生文体活动计划,并组织开展学生文体活动。负责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类竞赛活动。

8、负责家校衔接。负责安排家访工作计划,定期组织开展家访活动。

9、负责学生顶岗实习。负责联系各专业顶岗实习企业,按照教学安排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安排教师跟岗指导。

10、负责毕业生就业推荐。负责联系就业单位,协助开展人才招聘工作。

11、负责毕业生回访工作。负责定期组织教师回访合作企业,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及学生就业情况,并整理成书面材料向部长汇报。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特色专业 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和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它是按职业岗位划分,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所需的实用型、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指出按照“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这就是提出了特色专业的问题。

1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指出“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同时,要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要体现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宗旨,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要立足现有的专业资源,突出优势,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主动调整专业,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2我省多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2013年河北省《河北省紧缺专门人才需求信息》和《河北省技术项目需求信息》,指出紧缺专门人才达2.9万人,通过对全省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紧缺专门人才需求和各类用人单位技术项目需求统计汇总,呈现出以下4个特点:一是统计覆盖面广,人才、技术项目需求广泛。截至目前,全省11个市、72个省直部门,共计2795家单位进行了人才、技术项目需求统计工作,各单位共提供岗位7976个,紧缺专门人才需求29743人,技术项目需求978项。二是第二、第三产业人才需求旺盛,与我省产业发展转型方向吻合。人才需求涉及三次产业共计27个行业,其中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分别占4.2%、47.5%、48.3%,特别是其中传统制造业占41.9%;新兴产业需求占8.6%,既反映出我省传统产业的旺盛人才需求,也体现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三是人才引进方式多样,以聘用和柔性引进为主。中长期聘用方式需求19877人,柔性引进方式需求6198人,调入方式需求3668人,体现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引进理念。四是人才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各类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从职称要求看,初级及以下占83.6%,中级职称占12.2%,高级职称占4.2%。从学历层次上看,专科及以下占59.9%,本科占32.4%,硕士博士占7.7%。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职称和学历要求不再是主要指标,更看重的是工作能力和工作经历。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查发现,70.3%的企业强调高职高专学生应有一门技术专长和相关行业的基础知识;59.5%的企业认为高职高专学生相对中职学生应具备更好的文字表达及撰写本专业技术文件或报告的能力;58.4%的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敬业精神;51.4%的企业认为高职高专毕业生所学知识针对性不强,太偏重理论,有本科知识专科化的倾向。

以上信息给我们一个提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是没有岗位,而是不能胜任企业的要求。

根据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特色专业或是很少,而大多数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都不太满意,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工作经验不足,不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二是学习能力不够,接受新知识太慢;三是不能在岗位坚持,容易跳槽;四是实践能力太差。而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考虑专业建设问题。

3 特色专业建设包含的内容

专业建设范围很广,包含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而特色专业的也就特在这三个方面,下面就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3.1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办学机制,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要发挥行业的“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指导、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布局指导”的作用;让企业参与到教学中来;学校要坚持“开放办学、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机制,探索校企合作的实现方式,实行“企中校”、“校中企”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2师资队伍建设

大多数教师是毕业后就到学校任教,缺少企业工作经验,这就需要学校引进企业一线的人员作为实践指导教师,或者聘请企业一线人员进行授课;同时学校的教师也要有计划地到企业进行锻炼,因为随着技术的更新,学校的教师如果不到企业区,很容易技术落后,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也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3.3教材建设

加强学校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衔接,推行“定单”、“定点”、“定向”的培养培训方式。重视职业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促进教育质量评估与就业准入制度的结合,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采取与学术性人才不同的标准来衡量技能性人才,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开拓毕业生外向型就业的新路。同时,多同企业行业联系,和企业一起开发教材,同时也要注意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教材也要及时更新,例如北大青鸟的教材就是36个月更新一次。

4特色专业如何建设

(1)重指导――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企业需要指导学校进行专业调整,打造特色专业。

教育主管部门充分发挥教育指导作用,根据企业对于不同人才的需求情况,适当调整各个学校的专业设置,让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对于多数大同小异的专业,进行专业优化,建设特色专业。争取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专业,通过特色专业带动整个学校的发展。

(2)聚优势――依托行业企业,打造特色专业。

依托行业背景、强化技能培养、促进课程重构、着眼内涵发展是专业建设基本思路,以专业规范与优化为主要内容,重点解决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专业定位不准等不合理等问题。确立“多证制”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块化教学等专业教学改革方法。

没有行业背景的学校要充分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使自己培养的学生有针对性。

(3)强师资――建设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打造特色专业。

师资队伍关系着办学质量的好坏,所以专业建设必须紧扣师资队伍建设。在建设中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真正双师型队伍,既能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又能在讲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4)重课程――和企业共同开发适合企业要求的特色课程,打造特色专业。

课程建设也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特色专业建设则需要打造特色课程,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企业服务,因此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课程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

(5)塑文化――以文化建设为契机,打造特色专业。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文化,而一个学校的文化特色是学校能够保持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特色专业建设应该与学校的文化建设相结合,建设具有自己独特特色的专业。

参考文献

[1] 王玉霞.高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研究[D].扬州大学,2009.

[2] 张志英,杨淑君.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及内容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16).

[3] 栗荔.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 邓晓阳.浅谈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意义[Z].2011年12月

[5] 黎铁新.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高教论坛,2007(5).

篇3

论文关键词:专业课程建设;实践课程体系;职业教育现状

在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今天,职业教育中专业课程的建设被重新重点提出,它在当今发展的经济建设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位置和作用。专业课程实践教育建设不仅可以解决职业院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还是培养专业性技术型人才的关键措施和有利手段。针对目前我国教育体系的现状,我国有关部门应运用各种有效途径进行宣传延续这一教学体系,从而增强学生和企业员工的企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心。因此,本文针对当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在其总体构成形态相结合的基础上,浅析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实践性的教学体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从而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和策略。

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成

在我国社会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教育模式前提下,各行各业一直提倡的实践教学被日益的予以重视起来,努力研究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不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企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我国学校或企业中有关部门应力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融入到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去,即把此评价应用在教学课堂上和企业生产中去,为此,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了其多元化体系的构成和演变。

首先,教师作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评价主体是当今实践教学的最普遍表现。教师通过对被教育者上课的表现、能动性的发掘、企业文化的成效和技能知识水平等,给出被评价者的最终整合成绩。随着实践教学多元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在原有的简单评价上增加了新的项目和步骤,比如团队参与的评价讨论,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等等。从不同角度找出不同层面造成差距的原因,从而客观全面的发掘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此情况下,学校或者企业应实现实践教学的具体化模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情境设计出符合该状况的多种模式进行评定。此外要注意的是,该评价体系必须公平公正,以发掘学生或者员工的主观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的进行。

其次,在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的实训课堂当中,还可以发挥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进行评价。在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的课程中,学生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完善现存评价体系的质量。学校和企业要明白员工与企业、学生与学校都是双向选择的关系,所以不可忽略学生也是教学评价的另一个主体部分,他们同样享有评价权利和义务。通过学生自我评价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用其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和观察力更容易的与现状接轨,从而更好的了解接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想法,使教育模式更新迅速。除此之外,还要尽可能的在各个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里都容纳学生参与的体系,这样得到的反馈会更丰盈更真实。

再次,团队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相结合也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团队和个人相结合,可以使评价信息更好的具有真实性和可行性,把二者结合起来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新突破。一贯作为客体的学生或企业员工在整个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让他们进行自我推荐、自我改正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环节。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团队和小组,把团队上升为考评的高度,这样不仅可以体现整个团队的意识和能动性,而且在团队中的个人也会了解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缺点。这样,教师或者企业才能有针对性的改变课程架构模式,从而改善教学质量和企业文化。

二、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内容特点分析

由上可知,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自身不同于其他评价的特点。需要有详细的方案、专业的评价人员、健全的组织结构和严格的程序流程,才能使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评价工作达到预期的最好效果,因此,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体系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调节、反馈的功能对企业或者学校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评价理念是为了使社会通过有效的方式挖掘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经济模式和职业教育日益发展的当代,实践教学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被重新提出要求和挑战。因此,根据这个教育理念和本身的特性,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有以下几点参考:

(一)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首要内容首先是实践教学本身,所以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本身的合理与否是评价体系的基础保证和最根本因素。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教学中,实践教学替代了原有的封闭教学成了人们职业教育和专业课程的新鲜产物,高校学生或者企业的员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创新思维模式,在教学中强化所学技能和能力,来提高自身的学习和职业道德素质。

(二)现代专业课程教学建设与之前教学模式不同,它不再是固有的参与模式,而是逐渐演变为集体参加的方式。在专业课程教学建设中,参与进来的成员甚至不仅仅是个人或者大集体,小的团队所发挥的潜能也是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力量。总之,任何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和共识,团队中的个人把不同的优势能力聚集到一起,从而产生不可预知的能力和力量。因此,用传统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来评价实践教学必然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表达,应该把两者合二为一,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其能量来适应我国当今社会教育模式的快速变化发展。

(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同于一般的评价体系,它的特殊性还在于它使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可行性与可比性相结合,已达到最有效的真实评价和评估。所以针对其特殊性,评价方法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主观臆断,不盲目拔高或刻意降低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应依据评价指标的参照标准进行客观评定,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也应规范准确,评价要符合要求符合质量,并且评价的结果必须是全面公正公平的。此外,评价主体还可以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有价值的有益的经验方法和手段,结合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特殊性,遵循实际客观的规律,力求体现专业实践的教育特色。

三、专业课程教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面对当前社会的教育模式,尽管职业教育中专业课程的建设已经日渐完善起来,但不可避免的还有一些需要注意和有待考虑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下面就此几点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和相应策略。

(一)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课程教学建设制度的不完善和较为薄弱的教学能力值得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探讨。目前,学校和企业己建立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多以专职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研究。虽然有一些可见成效,教师素质也有了普遍的提高,但是学历不能和能力相提并论,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从实际上看,其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程的教学能力仍然比较薄弱,还有待近一步提高。此外,现有的课程教学建设不清晰完善,主要表现在实践制度的不完整性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混淆不清,评价体系可操作可规范的标准少。因此,对于教师的培训尤为重要,具体手段可以培养专职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教学理论和提高授课技巧等等。做到真正有效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顺利完成。

(二)企业和学校的合作仍然有待完善和提高,向两者一体化走近。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从来就是一个范围广、操作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相互发展的作用下整合为一个整体部分。现在企业和学校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可见的事实和做法,比如成立共同实验室,成立商务行业委员会等,但是很多方式依旧是流于形式,离真正的达到校企合作和双赢的目标还有一段路要走。因此,企业和学校的有关部门应该把握好尺度,共同铸造一个成功的模式环境,使专业课程教学建设能够更好的发展和延续。

(三)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学校或者企业需要认真调研定位,通过专业的课程学习来提升和稳定自己的优势,已达到深化整体教育的效果。合理构建专业建设活动课程的教学建设,应开展和建设以职业专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应随着专业课程改革的变化而设置不同内容,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此外,学校或者企业还应设立一定部门的监督机构组织,使得学校或者企业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主体和客体进行有效的监督评价,从而最终达到所需目标。

篇4

[关键词]专业建设产业战略重点

[作者简介]钱国华(1963-),男,江苏南通人,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副局长,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江苏南通226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DJA060173,课题主持人:马成荣)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14-03

规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发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升级发展传统产业、加速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必须主动与产业战略重点对接: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置新型专业;基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发展打造骨干专业;基于传统产业发展提升传统专业;基于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创建特色专业。专业对接产业并非只是一一对应,而是存在“一对多”“多对一”的关系。这里强调的是对接某一产业的特定专业建设。

一、基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型专业设置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光电产业、智能电网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诞生为职业教育新型专业的设置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新型专业的设置有四个重点环节必须把握。一是地方政府在规划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将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学校对接新兴产业要求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统筹,按新兴产业发展的时间节点作出建设安排。二是职业院校根据地方政府规划制订新型专业设置方案。方案主要包括:区域新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人才预测,岗位设置与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与师资培养等。三是建立政府、企业、院校的协同机制。成立多方参与的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指导、协调新兴专业设置中的重要问题。校企合作建设与新兴产业高度对接的实训基地,实现企业专门人才与院校师资的互通等。四是完善新型专业建设过程中的调节机制。开发新型专业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区域新兴产业从新生到成长再走向成熟,与之对接的新型专业必然在发展过程中进行相应调整,调节机制的建立与运用不可或缺。

新型专业设置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问题,诸如:新兴产业还未到成熟期问题、专业设置条件暂不具备问题、专业名称与专业目录不完全对应问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寻求以下三个方面的突破。

1.相时而动,抢占先机。我国的新兴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不同地区在明确重点发展领域时又有不同情况:大部分地区均将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列为重点发展领域。部分地区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发展生物育种、新能源汽车、海洋和航空航天产业。一些地区在上述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了产业范围。面对新兴产业还处于初始阶段的现状,职业学校要注重研究和把握区域新兴产业发展态势。一般来讲,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有三个基本规律:一是紧紧围绕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二是立足于区域自身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在国家定位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三是着眼于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前沿,着力培育还未规模化生产,但发展快速、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因此,面对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职业学校不能无动于衷、视而不见,而要盯住不放、相时而动,在新型专业设置上抢占先机。

2.主动作为,多维筹划。新型专业的成熟设置需要一个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应消极等待。职业学校可以在几个方面主动作为。师资方面,针对缺乏现成师资引进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与新型专业相近相似的专业师资进行培训,培训地可到高校,可去企业,而以去企业培训为主。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突破编制制约,大力引进兼职教师,使之规模与学校在职教师大体相当。实训方面,与企业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在新型专业设置的初始阶段,应以建在企业为主。要鼓励专业教师自创自制简易的实验实训器材,以满足学生基本原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训。课程方面,边开发边完善。开发需要合力,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专家协同运作。在开发的起始阶段,课程以讲义的形式呈现,这是聚沙成塔的过程。管理方面,引进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文化和管理措施,结合专业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管理制度建设。要将教育教学督导评估贯穿于新型专业建设的全过程,使之一直沿着科学规范的轨道前行。

3.滋生涵养,精细培育。新设专业名称一般难以对应现行颁布的专业目录,而其名称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该专业的后续发展。新型专业名称的确定,要避免空洞的时尚名称和贴标签名称。鉴于新型专业名称从发端萌芽到成熟定格再到规范颁布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妨在设置的初始阶段使用暂定名。新设专业的筹办,需要一个“寄生”和“嫁接”的成长过程,即寄生于和新兴产业相近且相对成熟的专业中,或嫁接于和新兴产业相似的专业方向上。这样的滋生涵养、精细培育,有利于新型专业早日脱胎换骨,切合新型专业发展的规律,符合职业教育自身实际。

二、基于支柱产业发展的骨干专业打造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我国现阶段的支柱产业是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等。基于支柱产业发展的骨干专业打造要注重实施三项举措。

1.服务与引导并举。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其核心是服务区域支柱产业,支柱产业的规模效益决定着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因此,职业院校要始终将服务支柱产业放在重要位置,这是落实服务宗旨使然,是生存发展使然。服务支柱产业的重要路径就是打造骨干专业。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整合某些专业教育要素,扶优扶强,形成骨干专业,从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独特竞争优势的能力。骨干专业现代化水平,是体现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骨干专业并非都是“热门专业”“抢眼专业”,职业院校不应一味迎合社会的口味,在专业设置上花样翻新。事实上所谓热门专业往往昙花一现,缺乏生命力。有些地方不要说为服务支柱产业而打造骨干专业,就是对接支柱产业而设置专业都难到位,这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特别是骨干专业建设的严重偏差。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强引导和宣传,提高骨干专业的吸引力。

2.规模与内涵并重。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占比高,这就必然强调大规模产出。同样,骨干专业要服务好支柱产业,必须要做出规模。有些院校专业招生数和比例不能满足服务支柱产业的需要。骨干专业的规模不单单是指招生总量,它还指这个专业的“体量”,如仪器设备总量、师资数量与结构、校企合作规模以及实施与支柱产业对接而形成的骨干专业群。

职业院校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把支柱产业的企业文化纳入教学计划中,定期举办专业讲座,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首先从感官上认知企业文化,并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融入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赢得主动。一方面,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将单位生产线引入实训室,组织学生分批分层次进行生产。另一方面,把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作为职业人去参与企业生产。学生浸润在浓厚的企业文化中,将不断增强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3.发展与创塑并进。支柱产业不断寻求市场扩张,要求生产率持续迅速增长,并领先于其他行业。这就要求骨干专业要随着支柱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要充分发挥由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面专家参与的咨询委员会作用,研究和把握支柱产业的发展态势,为骨干专业不断调整对接状态提出建设性意见。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和学校人员“交互任职”机制,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指导,学校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在制度化的交流中,让骨干专业建设时刻跃动支柱产业变革的脉搏。

骨干专业建设应以创塑品牌为战略目标。关于品牌专业的内涵,有学者作了这样精辟的概括:学校在某一专业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市场、企业需求紧密联系的,具有高知名度、信誉度的专业,包括该专业的名称、标志或图形的组合;专业所融入的企业文化理念;专业就业质量。这一阐述强调了品牌专业与市场、企业即产业的关联度。江苏省拟定的“品牌专业建设标准”,就是旨在引导学校创建通用性强,与区域内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能发挥示范作用,代表江苏专业建设水平的专业。

三、基于传统产业发展的传统专业提升

传统产业主要是指传统的基础产业,如钢铁、汽车、建筑、纺织、橡胶、造船以及与它们相关的一些附属产业部门。传统产业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中仍占主要地位,在许多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中,传统产业仍将是工业发展的主体。面对区域传统产业的发展,职业院校的传统专业要做到三个顺应。

1.顺应产业传统而强化专业。传统产业的内涵视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传统产业都不一样。比如,就河北省而言,传统产业是钢铁、煤炭、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就浙江而言,传统产业就是纺织服装、小商品、鞋帽玩具、小家电等;就山东而言,传统产业就是大家电、建材、钢铁、金属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也不是过时产业,更不是夕阳产业。在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仍处于兴起、兴盛时期,尚待大力发展。因此,职业院校的传统专业只能加强不能弱化。事实上,传统专业开办的历史较长,条件也相对成熟,影响力也较大,是学校的“根基”,不能随意“动摇”。而传统产业一般都是关系群众生活的必需产业,办好传统专业就是更好地服务民生。

2.顺应产业改造而激活专业。所谓传统产业的“传统”实质上是指以往一直沿用的过时的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技术和“夕阳”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实际上就是要改造落后的产业发展模式、生产技术和工艺,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脱胎换骨式的产品创新,从而激发传统产业的活力,赋予传统产业新的生命力。通过引入、采用新技术,对其进行改造,提高生命力,是传统产业继续发展、适应工业现代化要求的重要途径。传统产业的改造过程正是传统专业的激活过程,就激活教学资源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资源的刷新。要打破传统专业课程根深蒂固的影响,顺应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改造,对课程资源进行全面的刷新。二是师资资源的充实。对现有传统专业的教师要加强培训、提升理念,不断激发他们参与改造传统专业的热情。同时,要多方引进师资,着力打造活力迸发的教学团队。三是实训资源的改进。随着传统产业落后产能的淘汰,传统专业的实训资源要有重大改进,要重点投入节能环保的设施设备,让传统专业在“绿色”实训中焕发生机。

3.顺应产业转型而提升专业。传统产业的转型是从技术水平低、落后产能大、附加值低转变到先进产能大、技术含量高、创新产品多,使传统产业跃升为高增长产业。传统专业顺应传统产业转型而提升自己,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通过“对标行动”实现提升。对标行动是传统产业在研发、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与同行业先进水平进行全面比较,找出差距和原因,制定跟进措施,实现持续改进、创新超越的实践过程。对标先进,不仅是传统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传统专业在对标行动中要有所作为,深度参与传统企业的对标过程,在寻求标杆、设置对标参数、改进和再造生产工艺流程、制定赶超路径、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等方面积极合作。学校和企业联手开发《对标手册》,创新对标行动模式,多角度、全过程开展层级对标、阶梯对标和专题对标,实现企业员工和学校师生学习培训全覆盖,以此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四、基于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特色专业创建

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特色专业是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是进一步优化学校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围绕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创建特色专业必须体现三个特点。

1.独特性。在特色专业选择上体现独特。依托生产型服务业创办特色专业,需要我们提升一个认识层面,这就是工业生产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主要表现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中服务的投入大量增加,服务投入增长速度快于实物投入增长速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许多大型企业已经认识到保持企业原有高额的利润率只有向服务型企业转型。

基于这一变化,特色专业的选择有两个重要路径。一是从制造业企业逐步“外部化”中去选择。制造业企业基于自身核心竞争力,对价值链进行分解的趋势也就变得非常明显,它们将自身价值链的一些支持活动,甚至是基本活动都外包出去,例如,人力资源活动、会计活动、研发设计、采购活动、运输、仓储、售后服务等,这些外包出去的业务就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产业。二是从生产型服务业的“产业链”中去选择。这条产业链能够为企业提供从产品立项到产品营销与服务的全方位支持,它包括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如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的活动(如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等)。一个生产企业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地位的关键是保持“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阶段的服务优势。从生产型服务业的“外部化”和“产业链”中选择特色专业的创建,其独特性是显而易见的。

2.独有性。在特色专业服务上体现独有。一是网络虚拟化服务。21世纪全球跨入信息技术时代,计算机技术有了更高层次的应用与发展,很多虚拟现实系统相继出现,如虚拟旅游、虚拟城市、虚拟交通、虚拟学校、虚拟银行、虚拟商务等。特色专业的服务方式应该与这一发展潮流相合拍,以网络虚拟化展开独有的服务。二是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建立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提供网络营销、网上销售、网上采购和交易信息等交易服务;建立电子商务业务服务平台:提供基于网络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和技能培训等服务;建立电子商务技术服务平台:提供网络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以及基于网络的信息处理、数据托管和应用系统等服务。三是外包化服务。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未来中国的服务外包行业将继续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潜力巨大。特色专业要对接策略性外包、产品或组件外包、单级和多级外包等外包形式,对承接外包的企业展开独有服务。

3.独创性。在特色专业管理上体现独创。围绕生产型服务业创建特色专业,没有现成的范例和模式,需要不断摸索和实践,但同时也给我们预留了创新的空间。首先,创新必须建构于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区域间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相对成熟,有的才刚刚起步,它伴生成长于城市化的进程,也有自身的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要把握生产型服务业在不同时期的业态,找准为之服务的切入口,在专业的独创性上下工夫。其次,创新必须与原有专业的改造相结合。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一般与传统意义上的三次产业基本吻合,其间的界限也较为明晰,而生产型服务业就是打破这种界限,农业和工业本身也衍生出服务业。这就启示我们,围绕生产型服务业的特色专业创建,并不是完全抛开原有专业,而是在此基础上拉开专业方向,抻长专业链条,其间必然蕴藏着无数的创新点。最后,创新必须勇于接纳全新的服务方式。我们一般熟稔于硬件的、外在的、显性的专业服务,而生产型服务业需要提供的是软件的、内在的、隐性的服务,如虚拟化、网络化、外包化的服务等。从这个意义上讲,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已不再是一门专业,而是一个服务平台。这种变化我们要有勇气接纳并从中寻求创新机遇。

基于生产型服务业的特色专业创建需要一个过程,从调研规划、组织实施到初显专业雏形直至形成特色,每一个环节都充满艰辛。同时,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学生能力层级的重构都呼唤变革,在特色专业创建的全过程管理上必须创造性地探索思考与整体推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的通知(教职成[2010]13号)[Z].2010-11-27.

[2]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江苏省“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纲要[Z].2012-05-08.

[3]马成荣.职业教育要做到专业与产业、企业、职业的三维对接[J].江苏教育,2011(3).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134―03

[作者简介]吴建设,吴小懿,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

高职院校面向经济转型升级办学的重点是加强专业建设。本文认为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课程改革、工学结合等,融入职业教育“五要素”是科学把握区域产业发展的规律,主动破解与地方融合的壁垒,促进政府、学校、行业、企业间人才、资本、技术和文化的双向流转,推进学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专业设置要面向区域经济,融入产业要素

国际上高等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是1862年美国的《赠与若干州公有土地建立农工学院的法案》,当时美国在政策的保障下,产生了一大批“赠地学院”,开设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等专业,直接推动了农业产业的高速发展。德国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分技术、经济、社会学三大类。,所属地区不同,则专业设置有所不同。1993年出台的《关于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的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决议》规定,专业设置要侧重工程技术专业,这也是符合德国制造产业的发展特色。在我国,国家示范院校中产业特征非常明显的高职院校多是围绕产业发展设置专业的,如位于中国汽车城的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按照汽车的试制、制造、检测、维修、物流、营销的产业价值链设计专业;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开设48个高职专业,涉及种植养殖、畜牧兽医、林业、农业水利等专业门类;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浙江物产集团,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服务现代流通业及其上下游关联产业,开设以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为主体的22个高职专业。国际国内高职教育经验充分说明,专业设置必须面向区域经济产业发展。

所谓专业设置融人产业要素,从中观层面上看,就是教育主管部门在审批专业和调整专业结构时要充分考虑省域主导产业、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合理规划与布局学校专业结构。从微观层面上看,就是学校要走进产业规划部门,学校中层干部和专业带头人赴地方有关部门挂职,参与产业的调研和规划制定,开展产业活动分析和课题研究,全面了解产业转型升级的态势与战略规划,确定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重点专业发展规划。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区域产业特点,聘请20位政府有关产业部门负责人担任顾问,建立自动化与机电、商贸物流等六大产业委员会和相对应的产业学院,合作开展产业发展与专业设置、重点专业建设等项目研究;2008―2009年学校共有8项成果列入湖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成为湖州市“两会”的核心材料。

二、人才培养要针对市场需求,融入行业要素

专业建设的重点是人才培养要体现行业发展的要求,专业的指向性具有行业特征,而不是针对个别企业。“订单”式培养固然可以解决个别企业的人才需求,但是不能解决行业的人才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是大学教育,是国家的教育,因此我们要把专业人才培养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高度加以认识。日本教育家森有礼曾经说过,“学校行政上必须始终铭记的并非为学生而办学校,乃是为国家而办学校”。他认为,创办大学的目的不是为个人,而是为国家。也就是说,当学校培养专业人才与国家发生矛盾时,即人才不适应行业要求或需要,学校利益就要服从国家利益,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或停办专业。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结构、布局和支柱产业的变化,需要不同类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行业要素是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和结合点。因此,“专业一产业”的关系是建立在“专业――企业”关系之上的,两者又是相互仿效的,而“专业――行业”的关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国高职院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业主办的高职院校,另一类是综合性高职院校。行业高职院校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人才培养凸显行业特色;综合性高职院校以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为先导,培养多种行业需要的人才。融入行业要素,一是要在调查研究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预测区域行业专业人才的近期和中期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数量;二是建立行业专家加入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会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分析行业职业标准和新技术要求,促进学生适应行业企业的“零距离”就业;四是构建毕业生就业后的反馈体系,修正人才培养方案。

三、基地建设要构建工作场景,融入企业要素

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高职教育的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基地。追溯职业教育的起源――学徒制模式,即师傅在工作现场演示动作技能,讲授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学徒按部就班训练,当技术熟练时,师傅“隐退”,学徒开始独立工作。这种教学策略最大的特点是教与学的所有过程多在工作现场完成。然而,当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大量的、具有系统化技术的“学徒”时,单一的“工作现场”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柯林斯(Col―lins)、布朗(Brown)、纽曼(Newman)在研究新手转变成专家的过程以后,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认知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学的认知学徒制模式,这种模式由四个要素构成:内容、方法、结构和社会。按照这一理论,学生学习的概念、事实、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职业经验等内容,教学的建模、训练、反思和探究等方法,都需要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完成,这种情境的创设呼唤高职院校建立具有企业工作场景特征的实训基地。

实训中心的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即课程内容导向模式、物质环境模拟模式和工作过程模拟模式。课程内容导向模式的实训中心主张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需要而设计,通常有多个实训室组成,设备有模拟和真实,可以满足专业某一类技能的训练;物质环境模拟模式按照企业车间的空间布局、环境装饰、设备陈列来设计训练场景,使学生在训练中体现一种工作真实场景;工作过程模拟模式是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设计实训中心,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工作经验。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捣墙运动”,就是按企业生产现场要求,把教室改造为生产车间,在服装、模具、制

鞋、数控等专业引入企业先进设备、生产流水线和真实工作场景,开展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学生课内外学习任务均在生产车间完成。当然,不管哪一种模式,高职院校实训中心的建设在设备选择、物质环境、教学项目设计等方面,都要体现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体现训练项目的技术含量,体现新技术的发展方向,体现企业的职业氛围,既要不同于研究性大学的实验基地,又要区别于中职教育的一般性实训基地。同时,基地的建设既要考虑教学功能,又要兼顾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应用技术研发等多种社会服务功能。校外实训基地是服务学生的顶岗实习,在基地选择和建设上,企业能够代表行业的特征,能够提供多个实习岗位,实习内容具有科技含量,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安全等问题,学校要提供教学设备,建立车间教室。

四、课程建设要贴近工作任务,融入职业要素

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划分的模式主要有两大类,即学科模式和任务模式。学科模式是以知识本身的相关性来划分课程门类,任务模式是以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划分课程门类。前者主要是高职教育的文化基础课程,后者主要是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是学科课程和任务课程的有机统一的综合体系,而课程建设的重点是开发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课程。传统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继承了学科型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体系课程到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的转换并非是线性的演绎过程,而要打破学科型课程结构,新结构的课程体系来源职业岗位,通过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按岗位主要工作的范畴以及工作的主次和相关性,确定专业核心和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体现从业人员一种职业素养,而不是依凭个人兴趣,由此,需要设置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或在专业课程中渗透素质养成。要经常调研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了解职业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能力、知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出课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由于教学与工作的差异性,工作内容不能简单转化为教学内容,而是要在研究教育规律和工作规律的基础上,将技术知识和工作实践有效地结合,设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作为一体的课程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培养职业能力。同时,课程建设要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有本行业特定的职业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避免出现课程与考证“两张皮”的现象,使受教育的个体由自然人趋向和进化为职业人。五、工学结合要对接职业岗位,融入实践要素

社会实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社会活动的总和。在职业教育中,按照实践性学习的技术哲学支持理论,这种具体的社会实践就是工作实践。技术知识的学习具有情境性、动态性、实践性特征,因而工作和学习的结合才是技术知识学习的最佳方式。只有在与真实的物体、真实的工作直接接触的过程中,个体才能获得有效的技术知识。

工学结合融入实践要素,就是要求学校在产业、行业、企业的合作框架下,精选师生对接有产业未来意义的企业职业岗位。教师对接职业岗位,建立教师下企业制度,形成对接机制。一是结合岗位开展企业调研,形成产业转型意识,把握产业发展的新技术要求,结合课程教学,收集工作案例,丰富教学内容。二是开展岗位实践,丰富工作经历,提升教学能力。三是教师带项目下企业或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新项目开发,提升科研能力。学生对接职业岗位,通过认知实践、项目实践、顶岗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提高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周月季”工学结合模式,一年级学生以实训周形式在校内工厂训练基本技能,二年级学生在校外重点企业以“双导师”的新学徒制形式开展生产工艺流程、工作管理流程等项目实训,三年级学生结合毕业设计带项目以准员工身份参加企业顶岗实习,实现了实践技能考核与岗位实践能力要求的有机结合。

上述专业融入职业教育五要素是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对接点,并非是完全的对应关系,而是贯穿于整个专业建设过程。学校要找准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的结合点,通过办学体制机制创新、项目合作方法创新、工学结合内容形式创新,着力解决专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课程建设与岗位工作相一致等问题,推进校地、校企合作。

注释:

①姜蕙.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193.

②童翁.日本首届文部大臣森有礼的评价[J].外国教育参考资料,1986,(2).

③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44.

篇6

本人有幸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厅组团的全省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教师赴德国进修学习,进修时间为2011.11.2—2011.11.29。在德国近一个月的学习培训,本人对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虽然德国的国情与中国的国情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的一些做法对我们这些在高职教育的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有很多借鉴之处。

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简介

目前,德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支撑德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力量主要归功于德国人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素质和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而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被公认为是最核心的秘密武器,是促成该国强盛的关键所在。所谓的双元制,就是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共同协作完成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以“为未来工作而学习”为目标、以“职业活动的开展”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模式。首先职业教育机构将某一工种所需的职业能力按照由浅入深的规律划分为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专长能力三个递进的层次,在不同层次的职业能力培养中,按照模块化实施教学。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实施都是以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为基本培训场所。职业学校承担的是学生为形成某种职业素质、具备某项专业技能所需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通过启发式、讨论法、小组学习法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主要解决“为什么这么做”这个问题。企业主要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怎么做和怎么做会更好”的问题。所有的培训活动的组织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变成了职业活动的指导者与咨询者,学生变成了知识和技能的主动获取者,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双元制汽车职业教育和我校汽车专业教学模式比较

2.1培养目标

在双元制中,学生是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招生,学生在先取得企业学徒身份后再到学校取得学员学籍,学生的身份也是双元的。所以学校培训目的明确,即培训高素质、高技能且满足企业需求的一线技术工人,学校培训计划、教学内容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协商确定。我国高校是由高校独立完成专业设置、招生、培养和就业推荐,所以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对学生实行宽口径培养,以增强学生毕业后的适应能力。我校汽车专业为了适应汽车制造、汽车维修和汽车服务等较宽的岗位群,理论课程开设较多,比例较大。在教学实践中,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也尝试和探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厂校结合,对部分学生调整教学计划,但对订单班的人才培养企业介入的程度还有待提高。

2.2课程开发模式

德国双元制汽车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为由德联邦职教研究所)(BIBB)统一进行,企业和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充实基本培训内容。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培训规章和教学大纲适时进行修改和补充。课程直接针对岗位,学生毕业后可迅速适应岗位要求,顶岗工作。我校汽车专业于1999年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由企业、行业专家及其它高校的专家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专业岗位群所需技能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专业综合能力,再深入分析每项综合能力中的专项能力,并描述各项专项能力要求,将其分解为学习步骤、必备知识等,然后确定出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制定出课程教学大纲,并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专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能力需求和教学计划。

2.3课程体系结构

双元制教育中的课程主要可划分为两类,即理论课和实训课。实训课主要在企业进行,理论课则主要在学校进行。但这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必要的时候,企业也在实训教室为学生讲解必需的理论知识,职业学校也有作为理论教学补充的实训演示车间。我校汽车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有明显的三段论课程体系痕迹,即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第一学年主要完成公共基础课教学,与专业的关联度较低,二三学年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教学,课程整合力度稍显不足。

2.4职教师资

双元制中,师资分为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理论教师是国家公务员,必须通过四年专业学习和两年师范学习;实训教师是企业的雇员,经过技术院校学习毕业,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工作两年以后符合《实训教师资格条例》才可担任。我校汽车专业师资队伍包括专任教师和来自企业的校外兼职教师构成,兼职教师主要承担集中实践环节课程授课,授课学时比例低,学生主要由专任教师授课。由于专任教师授课任务重,缺乏深入企业一线脱产实习经验,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而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人员流动性大,导致兼职教师队伍难于稳定,并且没有严格和统一的兼职教师资格认定,兼职教师水平也良莠不齐。

2.5实践教学环境及动手能力培养环节

双元制教学,其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有校内、校外优越的实训条件作为支撑,学生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大,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我校汽车专业因校内实习实训条件有限,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动手能力培养主要依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所以实践教学环节只能在理论课程授课结束后集中进行,效果较差。

2.6教学实施过程

双元制教学中,学生(学徒)的三分之二时间在企业,三分之一时间在学校,何时在企业、学校由双方协商,学生(学徒)是边工边读、工学交替。学生在学校的专业理论知识多采用模块化教学,并利用实训设备,将专业理论课教学推向实训现场,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也是在做中学,教学中合理利用模型、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双元制中,每次的行为导向式教学的操作循环中,都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计划和实施情况的检测和评估,每个培训结束后,由各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考试,“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行业协会专门设有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由雇主联合会、工会及职业学校三方代表所组成,其中,雇主和工会代表人数相同并且至少有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由于考试由行业协会组织实施,这就有利于考试按照《职业培训条例》的考试要求进行,而不是根据哪一个培训机构(企业或职业学校)中所传授的具体内容,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双元制”模式考试强调统一规范性,同一职业或不同职业的相同科目的考试在同一时间举行,并按照统一标准评分。由于“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的客观与公正,因此,“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结业证书不仅在全德得到承认,而且在欧共体的一些国家也得到承认。我校汽车专业授课现场课较少,教学中使用模型、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考核在期末一次完成,试卷主要由任课老师自己出,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

2.7学生就业环节

双元制中,学生已经取得企业雇员身份,是带着岗位到双元制学校学习培训的,学生毕业后一般都会到原先企业工作。而我校汽车专业的就业环节主要和学生顶岗实习结合,09、10、11届毕业生中,90%左右学生就业单位为顶岗实习单位。

3.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校汽车专业建设的启示

篇7

 

2015年12月,笔者作为2015年广东技工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师资培训班的一员前往香港,在香港职业训练局(VTC)进行培训学习和访问。培训的内容涵盖了香港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方向、培训体系、职业训练局属下院校营运和管理、校企合作和课程开发模式、人际沟通与师资团队建设、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创意教学)、职教学生学业能力评核、实验室建设与维护、参观香港知专学院及香港理工大学等内容。笔者在港参观学习交流,感受颇深,并将学习到的好方法应用于学校食品专业教学管理和课程改革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香港职业教育体系

 

香港职业教育是根据香港的经济情况、教育制度及社会发展,由政府主导,并和学校、企业三方联动组成的教学方式。香港的职业教育制度多效仿英国,并融会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先进经验,形成了独有的、去芜存菁的本地化职业教育体系。香港的职业教育主要由香港职业训练局(VTC)完成。 VTC成立于1982年,是香港政府主导下最具规模的专业教育培训及发展机构(非政府部门),下辖9所专业教育学院,培训发展中心、知专设计学院,高峰进修学院等共20个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全香港全面及完善的职前和在职训练。

 

二、香港学术管理及课程开发模式的应用

 

香港的职业教育把所有课程(专业)分为七大学科和二大辅助学科(语文、学生发展)。课程管理采取“纵横式管理”模式,即分开学术及行政两部分。专业学科发展、教学、师资由学术总监负责统筹管理;行政日常运作由学院院长负责管理。这样的架构保证了各司其职,有效管理,也避免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弊端。

 

因此,香港的专业课程开发是由内行的学术总监听取课程委员会,训练委员会的委员(委员由本专业及行业协会,政府代表组成)关于课程开发的规划、方向及最新动态的专业意见,进行课程统筹,单元教案统一,保证了课程素质,也确保了教师授课统一,教学质量统一。课程开发宗旨十分明确,即企业需要和社会发展,课程注重实用,强调实践,模拟了真实环境,创立针对性很强的实习操作课程。

 

在笔者回校后立即将这个好的方法汇报系领导,经同意组织了专业课程开发小组。小组成员除了本校专业教师代表,还邀请了校企合作企业方代表(如乳源东阳光、韶钢集团、益海嘉里食品公司等)了解企业的需求。小组对本专业课程开发及教学改革方案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使得教学与实习训练有机结合,注重实际操作技巧,课程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毕业即可上岗。

 

三、接地气的校企合作模式

 

香港职业教育院校校企合作实行校企一体,“校中厂”“厂中校”的做法,例如学校实训中心作息时间与企业一致,模式与工厂看齐,将专业和产业对接,改革创新课程,用专业促进产业。

 

校企合作模式分为校方主体与企业主体。校方主体大体跟内地相仿,而企业主体模式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香港企业有很强的社会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因此,香港企业大都愿意主动出资送员工到职业训练局进行培训进修。因为职业训练局实训中心的仪器设备行业领先,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能和企业不断增长的技术要求相对接,能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为此,食品专业课程开发小组听取企业代表建议,达成以下共识:加快升级实验仪器设备;开发与企业接轨的实训课程;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建立企业实训点;充分利用企业现有仪器设备实行送教入企;与企业合作开展学历及职业资格证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企业员工培训进修的意愿和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专业教师也通过送教入企,了解了最新行业动态和社会需求,对食品专业建设和教学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规范的实验室建设与维护

 

作为食品专业学科带头人,笔者特别留意香港实验室建设与维护方面的先进经验。香港的实验室建设的最大特点是三要诀:配合社会需要、配合行业需要、配合学生需要,即以教学及企业实际为根本,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满足需求。

 

笔者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香港实验室的药品、设备及安全管理模式。实验室分为负责人(总管多个实验室)及技术员(分管单间实验室),分别提供知识技术支持和保养维修技术支持。各实验室显眼处均张贴实验室安全守则、运作指引及安全级别警示牌(分为绿、黄、红色),教师及学生凭自身权限挂相应颜色胸牌许可进入对应实验室。这样可以做到非相关人员限制进出实验室,确保实验室设备及人员安全。实验室的设备及药品管理则采用信息化系统管理模式,采用了专业的管理软件。领用设备及药品前需要填写领用表格,由技术员核对后取出,刷设备或药品编码(条码)后,交付给领用人,归还设备时在表格签名再刷码入库。这样可以确保设备出入规范,可查、易查,且快捷方便。根据这样既规范又快捷的方法,笔者回校后马上着手进行本专业的药品管理的信息化改造,购入专业药品管理软件和条码打印机,并培训相关教师,制定相关规范,现已投入使用,效果良好,受到学校及安监部门的好评。

 

五、多元的学业管理与评核机制

 

香港的职校学生跟内地学生一样,成绩不够进入大学,有自卑和失落心理,个别还带有厌学情绪,因此,学生的课堂管理同样具有很大的困难。然而香港的课堂管理更注重学生的“全人发展”,即自信、团队、态度、职业道德、沟通、创意、服务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发展。课堂管理和学生发展的理念完全是颠覆性的,如:一般课堂管理中,是以老师为本,作为学习的监察者,用制度保证教学水平;而香港学生发展工作却是以学生为本,老师作为学生的促进者,不用条条框框限定学生,依据个人学习和性格差异,让学生建立目标,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动机。笔者在回校后立即试行,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师作为促进者,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及团队合作,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获得了知识和技能。一段时间后,教学效果显著,学生更愿意自主管理,更能发挥学习潜能,更容易学好技能,更容易融入集体和社会。

 

同时,在学生评价方面也引入了香港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能力评核机制,着重于学习成效,达到行业认可,实行标准化、规范化评核模式,确保公正、公平,把以前“一试定生死”的模式改进为注重学习过程、成效为本的持续型评核模式,如考勤、课题测验、个人专题报告、小组专题研究报告、口头汇报、分组演讲等。该方法避免了以单一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评核学生的弊端,全面评核学生的各项素质。

 

六、小结

 

经历香港培训学习后,笔者感受到香港职业教育的丰富内涵,受益匪浅,把学习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日常工作当中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充分利用这次学习获得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完善学校食品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和课程改革工作,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8

 

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一大热点问题就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根据2014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我国将支持部分有意愿、有条件的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的高等学校,争取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的职业教育结构,并努力实现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普通本科院校应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专业特点出发在新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一、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概况

 

从全国范围来看,办有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高等学校不多,据统计共有15所。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师范类院校,共有9所,分别是: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云南曲靖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除此之外还有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聊城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广西财经学院6所非师范类院校。广西财经学院是唯一的办有此专业的财经类院校。

 

从广西财经学院来看,财务会计教育专业设在广西财经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是该校近年新增的本科专业。广西财经学院的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从201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现有财会1341、财会1441两个班共100人。是广西区内唯一在财会人才培养中融入正规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术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培养专职会计教师的专业。在招生上,该专业以广西区内的招生为主,所录取学生高考分数基本接近广西区内一本线(如表1所示),生源质量良好。

 

从培养目标来看,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目标有两个,一是毕业生能在大中专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二是毕业生能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相关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工作。根据2014年11月份的一份调查显示,广西财经学院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在校学生中有62%的学生具有从事教师职业的意愿,有31%的学生表示会计和教师岗位都可以接受,只有7%的学生没有从教意愿。同时,结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即使毕业生从事具体的财务工作,也应该是有培训能力的财务人员,能够对报账人员、新进财务人员、需要提高业务能力的人员等进行培训。因此,如何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是培养的重点。

 

二、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与职业教育的联系

 

一般意义的会计职业教育是一种贯彻会计职业岗前、岗中的职业性教育,其培养目标是政治素质高、职业道德好、理论知识强、业务能力过硬、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会计人员。会计职业教育理念正好符合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目标对相关岗位的要求。

 

根据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目标,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既要能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也要能从事会计教学工作,而目前我国的会计职业和教师职业都是有职业准入要求的。职业准入包括了两个方面,分别是制度性准入和非制度性准入。制度性准入指的是法规制度规定的职业任职资格与条件,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是行业约定俗成的职业任职资格与条件。这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职业资格,比如从事会计工作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从事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要有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从事教师职业要有教师资格证等。非制度性准入指的是除法规制度以外的职业任职资格与条件,主要表现为职业经验和经历,比如企业会计从业经验、金融行业会计工作从业经验或会计师事务所从业经验、会计教师从教经验等。而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和传统的学历教育相比更侧重于对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注重技术性和技能型的会计职业教育能很好地适应会计岗位和教师岗位的制度性准入和非制度性准入的要求。

 

另外,职业教育在形式上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优势,培训的地点不再局限于课堂之内。指导者和受训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传统的师生关系,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新鲜感和好奇心的驱动下,这种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其知识体系也能够在实训中得到及时的更新。而且,在校外培训中可能出现的就业机会,也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动力之一。

 

综上,职业教育在形式上的灵活性、多样性以及潜在的就业机会能提高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注重技术性和技能性的会计职业教育能很好地满足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毕业生对会计岗位和教师岗位的制度性准入和非制度性准入的要求,会计职业教育的目标与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对会计和教师职业岗位的要求相匹配。

 

三、广西财经学院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建设思路

 

为办出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特色,强化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好地培养会计和会计教师职业人才,我们要把握好职业教育的脉搏,转变思维方式,采用更灵活和开放的方式建设好财务会计教育专业。

 

(一)明确发展规划。为适应广西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广西财经学院初步制定以培养“双证型”人才为特色,培养基础知识牢、动手能力强、具有专业教育教学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财会教育人才为核心,以高水平教学和科研为支撑载体的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发展规划,并以此作为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建设的指引。

 

(二)加强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和实业界的联系。要建设好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应尽量走出去,重点是加强与会计行业、中职学校的联系,了解会计实务和会计教育对相关技能的要求,还可以让实业界参与到主要教材的制定中来,力求教材内容及时更新,而且在课程的设置上也需要考虑到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加强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育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挖掘和培养。目前,广西财经学院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归属于会计与审计学院财务会计教育系,该系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学历结构为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4人,学士学位3人。教师队伍中以实务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主,其中具有双师资格教师4人。为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广西财经学院正致力于建立更多的社会实习、实践基地,并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到各个企事业单位实践,内培外引,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四)促进导师制度的完善。从入学后不久,财会1341班和财会1441班每6—7名同学就配有一位专业导师,导师将在四年的学制时间内对他们进行直接的会计和教师职业引导。导师制将继续在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其他班级实施,并将建立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导师制度,以实现对学生的职业发展的更有效指导。

 

(五)强化实践性教学。实验实践课程是学生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学校教育和学生适应今后工作的重要环节。要依托现有的专业实验室和建设成熟的实验课程,目前,财务会计教育开设有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习和会计学毕业综合模拟实习,全方位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教育教学经验,还应设置教育实习环节,我们正在筹建模拟教学实验室,供学生进行校内教育实习使用。并积极与广西区内中职学校联系,开拓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同时,广西财经学院也在应积极探索和师范类院校合作办学的模式,以弥补财经类院校在教育实践方面的不足。

 

(六)加强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我们要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为线索,结合广西财经学院在教育教学上的探索与实践,重点对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归纳与总结,以更好地指导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发展建设。

 

总之,为适用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内在要求和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把握好职业教育的脉搏,采用适当的、灵活的和开放的方式建设好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将会计职业教育贯彻到财务会计教育职业岗前、岗中的职业性教育中去,以实现加强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建设、更好地培养会计和教师职业人才的目的。

 

作者简介:

篇9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相应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来与之相适应。我们为硅酸盐专业“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新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这个体系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明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第二部分确定为了使学生达到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胜任典型工作任务、取得岗位技能证书(上岗资格证)计划开设的课程。这是一个以水泥生产企业主要岗位典型职业活动为载体,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的新课程体系。显然,成功构建和实施这个体系,必须依托深度的校企合作。

二、加强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

根据“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和新课程体系实施的需要,我们要求专业教师大力发扬创业精神,积极参加教材建设,除参加多校合作的教材共建外,把深入学校合作企业、开发教学资源、编写校本教材也纳入工作计划之中。硅酸盐专业建设中,教师们先后完成并最终投入使用的校本教材有《硅酸盐化学分析》《硅酸盐化学分析实验》《中央控制室操作》《水泥质量控制》《水泥生产控制实训》和《水泥工艺》六种,这对推进教学改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完善新课程体系的进程中,课程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水泥工艺学”“煅烧工艺”和“硅酸盐工业控制实训”等三门评为优质课程。

三、探索更加适合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篇10

>> 基于文献和问卷调查的贵州省的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建设研究 基于知识结构的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基于学科自觉理念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基于专业化发展的中职教师培训策略研究 基于内涵发展的高职专业品质建设研究 基于电力行业标准的继电保护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基于行业人才需求的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基于心理契约的船舶行业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中职教育示范校基于需求驱动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研究 中职教育“服装专业”的建设创新研究 船舶行业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研究与建设 基于行业英语教学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 论行业文化对高职教育专业文化建设的导向 基于工作过程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省级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色专业建设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意愿的实证研究 基于现状数据的行业发展研究 基于专业协同的船舶电气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 基于科学发展的我国保险行业建设研究 基于谐同论的高职教育发展改革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3-17.

[6]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09-14.

[7]江苏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2011江苏省人才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9-26.

[8]周英峰.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 人才效能进一步提高[DB/OL].,2012-05-14.

[9]张依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范畴、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