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汽车工业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汽车工业 重要性
一、引言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开端要追溯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源于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八五期间,我国政府特地将电动汽车正是列入了国家攻关项目,受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八五期间我国攻克了核心的电动汽车生产技术,达到了世界级先进技术水平。九五期间我国将电动汽车纳入到国家科技工程项目中,研究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实施问题,十五期间又列入了“863计划”,最终电动汽车产业化获得了实质性的成果。2006年后,国内大型汽车生产企业开始将电动汽车投入到商业化的生产和运作中去,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开始大规模进入到市场上进行销售。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来看,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得到快速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是最为直接的推动力。
二、重要性的原因分析
自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初之后,我国之所以大力扶持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对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性,具体而言,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是我国汽车工业能否实现真正腾飞的关键所在。为什么新能源汽车对我国汽车工业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呢?下面就结合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实际来分析原因。
(一)经济转型
过去三十多年间,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万众瞩目的成果,经济建设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中的弊端开始渐渐凸显,比如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产能建设低水平重复、生产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健康和有效率地发展,因此经济改革和经济转型势在必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号召各行各业都要逐渐地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资源配置;社会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扶持和发展低耗能高产值的行业,淘汰高耗能产业。无疑我国传统的汽车工业属于高耗能粗放式的制造行业,而新能源汽车很明显更为节约生产资源,更不易造成浪费。因此我国汽车工业要想实现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调整,必须依赖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与生产制造。
(二)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建设和发展以及人民消费能力的提高,我国汽车保有量逐渐递增,至2011年6月底,有数据显示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突破了2.17亿辆,其中汽车9846万辆。另外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巨大的消费需求,我国汽车消费量将只增不减,汽车产销量也将再创新高。在我国汽车行业不断繁荣发展的进程中,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凸显,成为了限制我国汽车行业实现更高发展水平的最大瓶颈。众所周知,传统汽车的动力系统依靠汽油、柴油等不可再生能源,我国汽车消费量激增加快了这些能源的消耗,一来虽然我国石油资源储备总量丰富,但人均拥有量严重不足,石油资源消耗过快必然加剧已经客观存在的能源危机,使得我国能源生产和供应更加紧张。二来为了保证居民对能源的需求,我国加大了石油等能源的进口,随着供需缺口的扩大我国能源特别是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安全将受到越来越深的威胁。另一方面汽油以及柴油的使用量剧增,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空气污染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危机。为了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威胁,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必须寻求突破,以更为清洁干净的可再生资源来代替传统的石油资源的使用,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
三、重要性的体现
出于经济转型的需要,以及为了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状况,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实现真正转变和腾飞的必然选择。那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又是如何促使我国汽车工业实现腾飞的呢?下面就简要说明新能源汽车对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性的体现。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我国汽车工业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有利于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自主汽车品牌。由于我国传统汽车行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总是落后于西方国家,直到至今外国品牌以及中外合资品牌占据了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大部分份额。然而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我国的研发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我国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储备丰富,同时拥有资源和技术两大发展优势,我国新能源行业比较容易构建竞争实力雄厚的品牌,从而增强我国汽车行业的总体实力。其次,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将有助于实现新能源应用的普遍化,从而大大地降低消费者使用汽车的成本,直接增加汽车的市场需求量,国内汽车市场需求的推动又反过来促进汽车工业往高层次发展。最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有利于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汽车工业的生产效率,从而促进企业工业生产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降低我国汽车工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加快汽车产品更新以及加快汽车行业的周转速度,从而降低汽车行业生产经营的市场风险,扩大利润空间。
篇2
我认为这一合作关系绝对是一件重大事情。最近全球汽车制造商纷纷采取措施进入中国市场并给中国庞大的读者群提供新的车型,这些举措表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正在快速增长。我们认为汽车族,以及汽车族和我们的合作关系将发挥整体优势和作用,把所有这些新的车型介绍给全中国的汽车爱好者和消费者。
在MOTORTREND50多年的历史中,“CAROFTHEYEAR”即“年度最佳车型”成为MOTORTREND最具影响和最被广泛接受的象征。只从1949年“CAROFTHEYEAR”诞生起,MOTORTREND的年度最佳车型已经成为汽车出版界持续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奖项。尽管在年度最佳车型的启发下,又出现了无数类似的奖项,但MOTORTREND的年度最佳车型奖却一直是最负声望,也是汽车工业界最渴望得到的大奖。
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年度最佳车型奖项目也在不断完善,并诞生了新的OFTHEYEAR,即年度最佳轻卡奖和年度最佳运动休闲车型奖,这些奖颁发给在美国汽车市场出现的这些新的、重要的车型。
汽车制造商的研究表明,哪种车型获得这一大奖,立即就会带动到它的销售。事实上,汽车制造商负责新车型开发的平台开发技术人员从图板设计开始就已经激励自己把目标着眼于获得MOTORTREND的年度最佳车型奖。MOTORTREND的年度最佳车型奖寻求某一市场领域内车型的整体性能、竞争力和市场价值。在评选中,编辑会评价车辆的许多方面,像造型、技术、价值等等。我和我的编辑很高兴有机会评选中国首届年度最佳车型。作为MOTORTREND的母公司,PRIMEDIA对汽车工业界并不陌生。除了MOTORTREND外,还有很多其他多元化的品牌。包括:互联网站、一个电视台、一套无线电广播节目、汽车展览等,PRIMEDIA在汽车工业的各个领域还发行60多种其他消费类杂志。
能够参加和汽车族杂志社的合作伙伴关系我感到非常骄傲,并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合作伙伴关系为MOTORTREND和汽车族所带来的巨大的潜在的增长机会。我期待并相信这种合作关系,在未来的岁月里必将给我们带来成功的喜悦。也非常感激能够作为中国汽车工业权威媒体的汽车族的一员出席今天的会议。
篇3
关键词:汽车;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模式
汽车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汽车工业尚存在较大差距。对此,国有品牌汽车企业理应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优化产品质量和性能,使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壮大,并在全球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技术创新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意义
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当代高新技术发展同步俱进。汽车工业的历史就是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发展史。现代高新技术的成果对汽车工业的作用日益明显。未来十年,微电子技术将使汽车充分智能化,传感技术的广泛使用、实时对话、高流量的网络传输、故障预警……汽车将变成一台“流动的计算机”。汽车工业的科技进步将触发新的技术革命。
技术创新及其模式的选择是民族汽车工业迅速崛起的突破口。综观中国和日本两国的民族汽车发展史,境况很相似,我们看到了技术创新在发展民族汽车工业中的重要性。二战后,汽车企业巨头丰田和日产都在学习轿车制造技术。日产更多地依赖外国技术,曾采用了CKD方式组装英国车,丰田也不得不大量依靠模仿和反求工程,但一直坚持自主学习,且把工厂当作实验室。当时,欧美企业的官僚组织接使研发和生产眼中脱节,丰田企业却把研发与工艺、销紧密结合系统思考和改造。结果是:丰田比日产具有更强的组能力,并创造出了精益生产方式;而日产落伍了,在90年代还一度陷入困境,不得不引入外资进行重组。 国有品牌汽车的技术创新是提升我国民族汽车产业水平的关键。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主要走的是合资道路,其初衷是指望在经济和技术上得到扶持。实践证明,长期停留于“进口替代”是无法从根本上提升民族汽车工业水平的。我国大多数汽车合资企业的常态是自主开发能力及水平低,开发周期长,缺乏有产权的高端技术,不具备与时俱进的整车开发能力,而主要靠外资方引进,这严重阻碍了民族汽车产业的发展
民族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1、合资模式制约了我国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
为了牟取高额利润,合资公司外资方采取在母公司研发,东道国方连一个螺丝都不能改动,以极力防止技术扩散。当然“好成绩”也迎合了过期的短期利益的需求。我们曾看到中国各地汽车企业竞相扩大规模,数千亿投资形成了数百万辆生产能力的装配车间,二不是竞争力强大的汽车工业。数据表明,从80年代到“十五”末,汽车产量不断增加,而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呈下降趋势。2004年,包括轿车MVP、SUV在内,国外品牌占78.7%,自主品牌仅占21.3%;引进技术占89.4%,自主开发的只占10.6%;2005年,轿车自主品牌只占20%左右。
2、国有品牌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在增强和思路在改变
目前,大多数大中型国有品牌汽车企业在技术开发过程要经过商业分析――技术开发――市场实验――营销策划――商品化等阶段。这表明。他们已经在逐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单纯依靠技术引进向自主研发转变。奇瑞、华晨等后起之秀更是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其研发已向高性能发动机、高端变速箱延伸,其产品推向市场的周期也在缩短,奇瑞和吉利几乎每年都能推出一个以上的新品或换代产品,以填补产品线的不足,使品牌产品系列化。
3、中小国有品牌汽车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起到了表率的作用
近十年来,一批民营企业和未合资的国企,如奇瑞、昌河、比亚迪、吉利、中华、哈飞、力帆、中兴、夏利等品牌厂,采用自我设计、委托开发和产品咨询相结合的集成开发模式,在产品上成绩显著,据2005年《中国汽车统计年鉴》,上述品牌的经济型轿车已在我国前十强中占据主导和领先地位,仅以奇瑞为例。该公司用9年建成了五大系列车型,仅2003年就推出QQ、东方之子和旗云三款车型,2006年奇瑞乘用车总销量达到了305236辆,杀入行业四强,成为首家突破年销乘用车307万辆记录的自主品牌。
改革开放后,合资公司逐渐整合了我国主要的汽车关联企业,新办内资汽车企业岌岌可危。雪上加霜的是,国家对中小汽车企业一度仅以提高门槛的方式,限制他们准入和发展。奇瑞、吉利等企业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主创新的做法,给其他民族汽车企业做出了榜样。他们的成功还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拯救了民族汽车产业。对此,我们希望《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早日出台。
国有品牌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推荐
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是快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根据创新战略理论,结合日、韩等国的经验和我国国情,现对适合于民族汽车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归纳。
1、以奇瑞为代表的技术改进性创新模式
所谓技术改进性创新,是指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掌握其基本原理和专有技术后,在技术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研发能力,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改进的创新过程。其特点如下:(1)技术改进性。创新者同样需要大力投入对率先者的技术进行完善和深度开发;(2)技术和市场的跟随性。创新者做技术和市场跟随者,节省技术和市场开发的前期费用;(3)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创新者将省去前期投入,创新集中于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装备改造等的中游环节;(4)创新的被动性。即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壁垒制约和影响创新的实际效果。奇瑞公司扬长避短地利用此模式,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技术创新之路。
模仿的价值原则。一百年的技术落后只有靠模仿,对中小汽车企业更是如此。奇瑞的研发体系基本上走出了逆向开发――此模式的第一个阶段。例如,QQ就是奇瑞逆向开发的杰作。QQ的外观设计被公认为更优于原型车。虽然外界不时有抄袭的指控,但这不能掩盖奇瑞设计团队的创新和对客户价值的创造。没有图纸和数模条件下的反求工程,由于没有证据,因此够不上侵权。
及时的角色转换。一味模仿必然使技术跨越带来的后发优势不断递减。唯一的办法是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从2002年起,奇瑞逐渐脱离模仿者的角色,向此模式的第二个阶段,即正向开发阶段进军――首先做早期的概念设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解、反复优化和试验,最后产品出线。此阶段对人员和能力知识的要求非常高。但怎样尽快接近和达到世界水平呢?当然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做到。奇瑞采用了合作开发模式。结果,在最短的时间内,奇瑞具备了整车和主要零部件的正向开发能力,迅速在国内轿车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
2、适合众多企业的合作开发模式
合作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之间联合创新的方式。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根据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原则,以合作性研究开发为主。其优点是有利于创新资源的整合,缩短创新周期,分摊创新成本和风险,已成为技术创新日益重要的趋势。适合我国汽车业的合作开发模式如下:
国内集群的联合开发。以汽车电子技术为例,我国该市场的空间还很大,国外供应商纷至沓来,他们用40%的资本,控制了50%的市场,攫取了70%的利润。这也成为了国内企业集团的一大课题。我们建议:诸如上汽、一汽等大型企业可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国家的优惠政策,吸引众多的企业和院所参与创新,带头解决技术难题,并最终通过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使所有参与者均受益。
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开发。我国汽车工业几十年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引进技术一消化吸收一自己生产”之路。成本很高、引进技术有限、且受制于人的结果使得这条路越走越窄。此时,奇瑞人却找到了一条既经济又适宜发展的捷径――与国际一流的公司AVL合作,委托开发核心技术。2005年10月奇瑞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CTECO发动机(可达欧Ⅳ排放)。该机以优良的功效和节能性赢得了市场。截至2006年8月,此发动机已出口美国市场7000台。它使奇瑞A520和新东方之子整车成本大大降低,品牌的竞争优势凸显。采用此模式不能使企业独占创新成果而获取绝对垄断优势。但如果企业能够“以我为主”,掌握合作研发的主导权,就可克服此局限性。奇瑞与AVL的合作,奇瑞定制产品,AVL协助开发。奇瑞给AVL报酬,便成为创新成果的最大受益者。
3、以上汽为代表的高端介入模式
篇4
关键词:汽车金融;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1引言
国外汽车工业发展已有百年历史,论文在消费信贷方面已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适应当前汽车工业发展的步伐。而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国内汽车消费信贷在贷款主体、风险管理水平、市场秩序等各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在汽车消费信贷领域的落后现状,严重制约了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改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从而带动汽车工业的发展,并推动经济的发展。
2国外汽车消费信贷的特点
国外汽车工业经过百年的历史发展,在汽车消费信贷方面,由最初的全款支付方式,转化为一个完整的“融资—信贷—信用管理”的运行过程,这为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外汽车消费信贷已经比较成熟。本文以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信贷为研究背景,得出了其消费信贷的特点。
2.1汽车金融服务主体多样化
国外汽车金融服务的机构主要有:汽车金融公司、银行、信贷联盟、信托公司等。在汽车融资销售方面,以美国为例,汽车金融公司占39%,银行占26%,其他机构占35%。在国外,银行在汽车消费信贷方面的优势已逐步被其他金融机构所取代,因为其他机构相较于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具有更明显的竞争优势。它们更多的是与汽车公司的利益紧密相关,在汽车行业不景气时,银行往往出于风险的考虑,会逐步收缩汽车消费信贷的规模;相反,其他机构由于与汽车公司的利益休戚相关,不但不会减少信贷规模,还会以零利率的汽车贷款换取汽车销售的增长。其次,在经营的专业化程度方面,其他机构也比银行具有更多的优势。风险控制、业务营运等方面,其他金融机构都形成了一套独立和标准的业务系统,不仅降低了交易费用,而且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2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全面
随着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扩张和竞争的加剧,毕业论文金融服务公司的业务范围也逐步扩大,应消费者的要求,设立了产品咨询、融资、租赁、保险、零部件供应、维修保养、新车抵押和旧车处理等领域,从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对汽车生产销售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为客户提供信用卡,使其在保险、维修、燃油的同时也享受了低利率透支的待遇。在美国,客户不仅可以获得汽车贷款服务,也可销售各种形式的汽车租赁服务。
2.3风险管理比较完善
目前,国外在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体系,不仅降低了信贷的风险,而且也扩大了汽车消费信贷的规模,从而促进了汽车销售的增长。为降低汽车信贷的风险,国外已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汽车信贷社会服务体系: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调查机构、抵押登记部门、催收和追缴部门、旧车拍卖中心等,这些机构大大降低了汽车消费信贷的成本,减少了汽车信贷风险。健全科学的资信评价体系,是保证汽车消费信贷的关键,是促使汽车公司正常运作的重要环节。国外的信用机构采用的是高度的货币电子化将个人消费信用档案、个人收支状况等重要信息通过信息网络反映出来,银行及其他相关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比较全面的资料。为了进一步降低信贷的风险,对融资的车辆要求设定抵押权或取得所有权,要求购买者对融资车辆购买保险,要求经销商及主要股东对融资合同做连带保证,并对逾期未缴款客户进行催收,并且通过健全的网络系统对有效追踪催收后客户付款情况进行及时记录,以便以最快方式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债权。
2.4具有健全的法律保证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汽车消费信贷、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在美国,统一的《商法典》、《贷款条件表示法》和《公平交易委员会法》等相关法律,对买方与卖方的权利义务、担保责任等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如汽车消费信贷的流动抵押权、分期付款融资与汽车消费信贷相关问题均做出了明确的法律界定。在日本,《分期付款销售法》则对通商产业省的责任进行详细周全的介绍,着重于对分期付款销售的监控与调节,保护购买者的利益。这些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大大提高了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运转效率,减少了贷款呆帐的风险,避免了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秩序的混乱。
3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高级消费用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消费信贷的兴起,国家比较成熟的金融市场来看,汽车消费金额的60%~70%都依赖于贷款。然而,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比较晚,汽车市场还不能与发达国家的相比,特别是中国汽车金融市场起步不过10年,还存在着包括市场主体、服务产品单一以及风险防范机制不够完善和不规范等问题。
3.1汽车金融服务主体比较单一
在我国;商业银行是目前开办汽车消费信贷的主要机构,约占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95%。医学论文而其他相关的金融机构由于受资金来源限制较大,所占的比例很小不到5%。这些都不适应汽车工业发展的要求。
3.2汽车消费信贷服务质量低
消费信贷其实是一种金融服务,所以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该市场的发展。所以,汽车消费信贷并不是单指将车卖出,还必须将售后服务纳入这一过程中。目前,多数提供消费信贷的机构已清楚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均以自营或联合等不同的形式提供汽车销售一条龙服务和售后服务。然而售后服务的深度与细致度方面,国内与国外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3.3风险防范机制不规范
金融机构从事消费信贷业务都把防范风险、保证安全放在首位。金融机构贷款与否,首先要考虑的是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个人征信制度,因此金融机构对借款者的偿债能力及资信状况都难以及时准确地把握。这就极大的缩减了信贷的规模及范围,从而影响了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也不利于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壮大。在信用制度不完善而消费者可提供的抵押物有限的情况下,银行为了降低汽车消费信贷违约所带来的风险,往往会要求保险公司开办履约保证保险。然而,保险公司这时既要承担车贷保险的风险,又要承担道德风险,巨大的风险则是保险公司难以承受的。这种情况下,银行极有可能失去有效保障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的重要手段,从而延缓了汽车销售速度。
3.4法律制度不健全
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尽管《贷款通则》、《担保法》针对消费信贷有一些介绍,但还没有形成汽车消费信贷的相关立法、司法、执法成套的法规。这就造成了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无章可循,而且一旦借款人违约,会出现耗时耗力、执行难的局面。相对于汽车消费者的权益尽管受到现行《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的保护,但是与上述法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还是不完善,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4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对策分析
(1)在汽车消费贷款方面,应该打破银行一家独汽车市场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有关统计显示,从发达大的现状,当然单纯采用国外的措施(商业银行退出大部分市场份额,让汽车专业金融公司占居主导地位)也是不明智的。我国应根据现实国情采取适当可行的方法。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合作打开市场,利用银行资金充足的优势,把资金贷给汽车金融公司,由汽车金融公司做贷款零售,银行与其共同分享利益。在汽车信贷服务质量方面,应尽量涵盖汽车售前、售中、售后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开展购车储蓄、融资租赁、汽车消费保险、信用卡、汽车旅游信贷等业务。这些举措不仅推动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汽车销售的迅猛发展。
(2)汽车消费信贷必须建立在以个人信用管理为业务核心的基础之上,要具备一套完整的、有效的个人信用管理技术和办法,从而保障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信用管理体系应分为贷前、贷中、贷后三部分。贷前的工作主要是针对个人资信水平、财产状况、收支状况调查与评价;贷中的工作主要是个人信用状况监控,观察是否及时的偿还贷款,财产状况有无重大变故等;贷后工作则是对个人信用风险处置,并对其结果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3)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车贷险的风险广泛复杂,单凭保险公司的能力是远远不足的,而由于贷款银行的业务比较多,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也较少,其力量也是不足的,所以更科学的方法是加强多方合作。贷款银行、保险公司、汽车经销商三者形成一个联盟,共同拟订合作协议,共同承担风险,共享利益。这样就可以借助银行资金的优势、保险公司人员的专业、经销商的担保,减少风险,化解危机,维护汽车金融市场的繁荣与稳定。
(4)应进一步建立与汽车消费信贷相配套的法律制度,使得银行和保险公司在贷款人发生违约行为时,能够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英语论文健全的法律制度应该对个人的信用制度、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等进行严格的规范,对消费者的还款行为的监控责任也应进行明确。
5结语
汽车消费信贷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手段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它不仅可以调节汽车供求矛盾,而且可以提高居民购买力、扩大内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我国汽车市场而言,我国己经形成一个巨大的买方市场,发展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对于有效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汽车消费信贷制度,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李玉泉,卞江生.论保证保险[J].保险研究,2004(5):1-6.
吴勇.浅谈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出路[J].重型汽车,2004(3):1-4.
篇5
关键词:自主品牌; 汽车产业; 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2-176-001
本文首先围绕着品牌战略的内涵、目标和特征进行了理论性分析,从我国汽车经销企业历史发展阶段、汽车经销企业品牌战略实践中的主要问题两个方面讲述了我国汽车经销企业的品牌战略实践,并指出了我国汽车经销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实施品牌战略对汽车经销企业发展的长远意义。
一、国内汽车品牌建设发展现状
1.国内汽车品牌建设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汽车营销模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营销模式正在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这符合当前汽车市场发展阶段的特点和汽车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适应市场差异化、消费个性化的要求。
2.新车型推出加快
1月8日,在法国巴黎的标志品牌标识会上,其全球总裁让.马克-盖乐了全新品牌战略,并宣布2010年-2012年标致将在全国投放14款新车型,其中的第一款新车――标致408将于本月25日在中国进行首发。
3.品牌并购开始
面对激烈竞争的中国市场,外资品牌增大了在中国进行品牌整合的力度,一个以合资外方主导的品牌重组与整合全面展开。长安福特、江铃汽车的整体品牌整合,而东风日产重组了郑州日产,上海通用对金杯通用的重组都已经接近尾声,这些都说明汽车产业已经开始进入了战略重组阶段。
4.外来品牌与国内品牌的冲突
我国大部分合资汽车企业在品牌方面奉行的都是“拿来主义”,引进车型的同时也引进品牌,汽车营销基本上都是“为他人作嫁衣”。
5.随意降价,损害品牌
近几年来,新车上市时加价销售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尤其以广州本田生产的新雅阁(ACCORD)、飞度(FIT)和上海通用的别克凯越(EXCELLE)为甚,其他车型上市初期也是短暂炒一阵子,只是持续时间不如上述三款车长。
二、汽车自主品牌建设的问题和重要性
1.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1.1发展自主品牌的重要性。目前从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及中国汽车工业现状来看,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自主品牌,中国汽车必须冲破传统的观念和束缚,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打破种种束缚,是中国汽车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坚守和发展自主品牌,在开放中走自主发展之路,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2建立自主品牌是提升我国汽车产品自主开发能力的必然条件。我国汽车产业20年来的合资政策无论在增加劳动就业,培养技术人员、输送管理经验、传播营销理念等各方面都做出了极大贡献。自主品牌的载体,与其说是汽车产品,倒不如说是汽车的自主品牌,自主品牌解决的是技术生存权的问题,所以,自主品牌对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建立自主品牌是提高我国汽车自主开发能力的必要条件。
三、汽车自主品牌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自主品牌汽车市场表现
自主品牌面临的形势可谓严峻。从近三年的市场表现看,自主品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A0和A00市场的份额逐年下降,其别是A00级市场,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从2008年的7.7%降到2009年的7.3%,今年上半年降至6.9%。“国家鼓励小排量车只是一个口号,所以自主品牌现在日子相当难熬。”
2.自主品牌建设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1亟待提升自主研发能力。自主品牌由名称、标识、知识产权、资本规模等几大要素组成,其中最为重要的知识产权的核心内容就是自主研发技术。自主开发是自主品牌的核心与关键,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的自主品牌是没有生命力的。然而,我国汽车产业通过20多年来“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发展模式并没有如愿以偿地换来核心技术与自主研发能力。
2.2提高品牌经营意识。我国汽车企业大多数缺乏品牌经营意识,忽视品牌的资产价值对企业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没有从战略的高度来打造知名汽车品牌,谋求长远发展,而是急功近利,仅仅关心汽车的产量和销量。至1997年,我国汽车企业利用外资已达14亿美元,“桑塔纳”等一些品牌的国产化率已达70%以上,但是,这些产品的品牌仍不在中方,人们看到的只是越来越多的“洋品牌”占据国内汽车市场。
2.3明确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国外汽车品牌普遍具有的重要特征。它可以帮助品牌树立形象,有助于品牌传播,也体现品牌的个性。如“本田”、“丰田”的轻巧和节能;“凯迪拉克”的豪华和气派;“奔驰”的高质量和卓越的性能,以及“法拉利”的速度和个性。这些品牌的定位迎合了消费者心理需求,并形成共鸣,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2.4重视品牌内涵。国内很多汽车企业在如何塑造品牌的问题上陷入误区,把品牌推广的重点放在了广告和促销等品牌传播方式上,妄图通过媒体炒作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忽视了对品牌内涵的有效性传播,对维持品牌的基本元素缺乏深入研究,针对目标消费群体进行的有效营销和渠道建设工作也不完全到位,造成了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忠诚度相背离的尴尬局面。
2.5通过政府主导扶持自主品牌。政府采购对汽车品牌的正面影响以及对私人购车的导向作用十分明显。作为政府公务用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企业信誉,政府公务用车的形象成为不花钱的广告,牢牢印在消费者的心里。
2.6加大品牌文化培育力度。汽车作为消费产品,只能千方百计建立起自己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或是重建品牌形象。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表示,全新品牌战略也是长安面向未来的企业战略蓝图确定的标志。而建立品牌形象,除了让品牌为公众熟知,更重要的是提升服务环节的质量。今年以来,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和力帆汽车都加大了网络重组和拓展的力度,市场终端的表现不错。
参考文献:
[1]王刚.发展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的几点思考,人民出版社,2002.4
篇6
【关键词】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现状;问题;对策及建议
一、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现状
(一)技术创新模式
我国的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先后经历了全盘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市场换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多元化技术创新三种模式。在当前的多元化创新模式中技术引进模式仍然占据较大份量,引进方式上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减少了资源浪费,同时提高了技术引进的有效性。此外引进企业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激发了企业技术引进和创新的积极性。而且各企业逐渐认识到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加大了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技术引进后的自我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汽车企业在资本、技术知识积累、人才储存等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这使得我国汽车产业企业间合作以及我国汽车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合作创新的模式呈现出新趋势。例如我国少数大型汽车集团之间的合作创新,企业与各类研发机构科研单位的合作创新以及企业与高等院校的联合创新项目等,这些都对我国汽车产业整体的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二)自主创新模式
目前,我国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模式主要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我国作为新兴工业国家,工业技术水平一直较为落后,随着对较先进的技术的慢慢积累,本土汽车企业开始通过模仿以及自主研发来开发相关产品,逐步实现国产化生产,使得自主的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初具规模。同时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也涉足了这一领域。
二、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汽车产业技术与国外的差距
国内学者对我国汽车工业总体技术水平与国外的差距给出了以下粗略的定性分析:首先,中国轿车整体技术水平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落后10~15年,比韩国落后5~10年,研发水平比发达国家至少落后20年,中国汽车工业总体落后世界水平15年;其次,总体来看,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有1~2代的差距,轿车产品技术落后世界先进水平10年,生产技术落后20年,设计开发至少落后30年;最后,由于自主开发能力差,我国的汽车产品除了引进就是测绘仿制,即使自己设计的EQ140(东风)和CA141(一汽)系列,开发技术手段也不高。轻型车和轿车更不具备独立开发能力,没有真正自己的车型。
(二)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术开发水平低,未形成自主开发体系
我国汽车产业当前的技术开发仅停留在引进车型的改进和完善方面,对于关键部件的自主开发设计很少。同时,虽然有一些民营企业在国家政策环境下开始尝试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开发,但是由于自身水平,知识开发实力等的限制,目前只能依靠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外包设计等方式进行。我国汽车开发水平低,高技术人才匮乏,企业分工不明确,政府对于技术创新的支持保障不足等,使得创新体系无法形成。
2.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短缺
我国汽车产业的整体的资金投入水平与国外大型汽车开发企业之间有很大差距。世界汽车强国如美国、德国、日本每年在汽车研发的投入上的资金比例都达到销售额的4%~5%,而我国这一比例仅达到了0.7%~1%左右;此外,我国的汽车产业技术开发人员从数量到质量与国外差距也较大,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开发团队。
3.创新实践经验少,数据资源积累欠缺
汽车的开发和创新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资金投入,人才运用,创新经验以及技术信息的积累等一系列的要素投入。因此,虽然我国汽车产业创新资金和人才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缺乏创新实践经验,基础技术信息的积累也不足,缺少相应的数据库支持,我国汽车产业的产品开发障碍重重,大大减慢了我国汽车企业自主研发的进程。
4.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弊端
我国汽车产业政策将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应作为重点,相对忽视了培育自主产品开发能力和扶持培养自主品牌等问题,导致我国仍然是汽车生产大国而不是汽车制造大国。整个汽车产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更多的利润被国外企业赚得。同时,汽车产业中民营资本受限,无法顺利进入汽车行业。我国汽车产业政策中的政策辅助和扶持对象长期倾向于国有大型企业,如项目立项、直接投资、技术引进、财税倾斜、银行贷款等方面,民营资本虽在自主创新方面独树一帜,但在进入汽车行业以及获得资金支持过程中面临许多的阻碍,这也间接限制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
5.我国的汽车企业组织建构不合理
我国汽车产业大型汽车企业较多,其产品全面,既生产大型载货车又生产小轿车,这些汽车集团的形成一般是由地方政府组织协调,进行并购整合而成的,缺乏专业性是其一大弊端,从而导致了我国汽车企业的创新效率低下,竞争不足等问题,影响了我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创新水平。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汽车企业都纷纷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同时企业间合作开发、外包设计、重大成果的开发等创新形式也在取得进步,但有效的创新绩效监测网络尚未形成,不能对整个汽车产业创新系统的运转方向和运转效率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
三、对策及建议
1.营造中外汽车产业竞争的市场格局
营造中外汽车产业竞争的市场格局,可以有效地促进技术溢出和本土产业的发展壮大。政府努力创造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激励我国汽车企业集团通过技术溢出获得更多的学习和模仿的机会,并且消化吸收来充实自己的实力。
2.加大研发投入
如前所述,我国在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方面与国外有着很大差距,因此,大力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建设是很必要的。在借鉴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在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国家应大力支持汽车产业集团研发中心的建设,对关键性的技术开发项目给予金融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对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的建设给予特别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企业自主开发的积极性。
3.人才战略
人才的培养也是增强我国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增加,人才的竞争也将愈加激烈,企业应注重人才的培养,在企业内部建立人才培养计划以及有效的激励制度,加大员工教育培训的投入。此外,还应加强企业与院校、研究院所的合作研发。
4.政府支持
就政府而言,首先要营造宽松的、有利于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实行鼓励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的财税政策;其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和法制环境,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第三,要联合企业、高校、技术研发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势资源,为中国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获得优势,在新一代汽车研发上形成产品优势。
5.汽车企业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首先,要转变观念,从照搬日本、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模式转变为把全球的资源和国内的资源拿来为我们所用。制定既有利于技术引进又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总体上的技术创新模式。其次,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应利用国内科技力量做好对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工作,逐步提高产品开发能力;政府也要鼓励企业通过购买技术许可、专利或合作开发方式获得新技术,鼓励企业逐步由购买硬件为主转变到购买软件或合作开发为主,从而逐步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实现引进技术的本土化。
参考文献:
[1]吴慧钰.国内汽车制造技术与先进国家差距分析[J].轻型汽车技术,2006(6):49-50.
[2]游险峰.浅析轿车产业技术创新面对的问题[J].汽车工业研究,2006(11):27-28.
[3]陈蕾.我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可行模式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7:192.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规模经济;自主创新;二三级市场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098-02
1 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从发展规模上看,安徽省汽车产业经过近多年的发展已经突飞猛进,成为全国汽车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2005年为例,安徽省的汽车生产企业共有200余家,其中整车企业8家。全省汽车产量达40.1万辆,主营收入342.46317亿元,从业人数62940人,资产总计3343.5710亿元,汽车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1.38405亿元,上缴利税25.66190亿元。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从2000年至2009年,除2008年,因为金融危机的原因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其他年份均有较快速的增长,而2009年,安徽省全年生产汽车整车猛增到91.6万辆,同比增长49.06%,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从自主创新上看,安徽省是唯一拥有两大自主创新品牌的汽车企业的省份,分别是江淮汽车集团和奇瑞汽车有限股份公司。它们占据安徽省汽车产业的绝大部分份额,以2009年为例,江淮汽车集团产量和销售分别为33.4万辆和31.9万辆,而奇瑞汽车产量和销售量分别为50.85万辆和50万辆,产量之和约占全省产量的92.0%,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国自主品牌第一。
2 安徽汽车产业竞争的优势分析
2.1 资源和区位优势
(1)煤、铜、铁等基础能源是汽车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安徽省的两淮煤矿资源丰富,品味很高;铜陵等地是多种有色金属的开采地,铜铁资源丰富;马鞍山的鞍钢又可以为汽车生产提供大量的优质钢铁。
(2)从地理位置方面分析,安徽省位于连接东西部的枢纽位置。安徽江淮汽车集团的董事长左延安曾经把安徽的区位精辟的总结为16个字――“南北居中、承东启西、临江通海、气候宜人”。随着国务院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也将会使安徽省的交通运输设施得到质的提高。
2.2 自主创新优势
安徽汽车的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奇瑞汽车和江淮汽车上,特别是奇瑞汽车。自主创新是奇瑞的动力之源,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8年,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130.82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6%,而安徽省奇瑞的自主品牌轿车QQ居第一位。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安徽省的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拥有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64项和外观专利125项,分别排在全国的第五、第三和第一位。这些都可以证明安徽汽车产业具有很强的自主创新优势。
3 安徽省汽车产业的劣势分析
3.1 缺乏规模经济效益
安徽省汽车工业虽然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安徽省汽车企业的规模依然偏小。汽车产业存在典型的规模经济效应,按照国际规定:汽车厂家最低经济规模标准为年产40万辆,轿车产业的最低经济规模为年产30万辆。以2009年为例,江淮和奇瑞汽车产量分别为33.4万辆和50.85万辆,可以看出江淮集团还未达到最低经济规模标准,而奇瑞汽车也仅仅刚达到标准。而一汽、东风和上汽三大集团的汽车产量均超过100万辆;2005年奇瑞的单车利润只有500元,广州本田的单车利润却高达2万元,可见安徽轿车的盈利能力与国内其他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2 研发能力不足,技术人才缺乏
(1)虽然奇瑞汽车公司共获的194项专利,但可以发现其中发明专利只有5项,其余的都是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这说明安徽省汽车产业主要放在提高质量和工艺创新方面,在技术方面的研发能力仍然较弱。
(2)一个区域的汽车工业要想得以快速发展,人力资源是否丰富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由于中国本来就是一个缺乏相关高水平人才的国家,加上安徽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国相对落后,很难留住本省培养的人才,更不用说去吸引大量外省人才。人才前往经济发达地区的聚集效应,使得安徽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的供给极度匮乏,也成为了安徽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又一道“门槛”。
4 金融危机背景下安徽省汽车产业的发展对策
4.1 规模经济战略
长期以来安徽省汽车产业由于没有达到规模经济而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笔者认为安徽省汽车工业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4.1.1 通过空间聚集来实现外部规模经济
我们可以考虑通过通过空间聚集来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张金明、史明瑛(2007年)提出打造1小时汽车工业走廊设想。该设想以合肥江淮和芜湖奇瑞汽车为中心,从合肥江淮汽车老基地的包河区、江淮汽车新基地的合肥桃花工业园,贯穿至芜湖的鸠江区和芜湖官陡镇工业区,途径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地。
4.1.2 加大重组力度形成内部规模经济
一方面,可以通过横向一体化,将众多生产或经营同类、同档次产品的不同汽车企业进行整合,形成专业化的汽车市场,实现规模经济,形成低成本优势。另一方面,通过纵向一体化,将少数生产或经营同行业、不同档次、不同环节产品的大企业所形成规模化、高质量的内部专业厂商进行整合,利用细化的专业化分工,形成范围经济。
4.2 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研发能力
安徽省汽车产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不十分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向环保节能型汽车技术方向发展,发展新能源汽车。
安徽汽车工业在研发方面能力较弱,整体技术创新水平低下。因此,需要构建技术创新平台,依托技术优势,集成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力,构筑一个具有雄厚的创新实力、运作机制良好的创新平台以支持安徽汽车产业的跨越发展。同时政府还有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还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4.3 开发低端市场
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汽车产业受到了重创,国内汽车销量增速也有所放缓,依靠国际市场发展我国汽车产业显然是极为有限的。相比之下,通过扩大内需来挖掘国内市场,开辟汽车销量新的增长点显得更有意义,可以预见二三级市场重要性日益凸显,广大农村的发展潜力也非常巨大。“二三级市场”主要是指除国内北京、上海、武汉、广州、重庆等汽车保有量较多的几个大型城市以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外的国内市场,包括地级市、县级市以及广大的农村市场。笔者认为,安徽省汽车产业应该瞄准广大的二三级市场,重点放在经济适用型轿车上。一级城市由于保有量较高,增速下滑,而二三级市场由于保有量极低,增速保持着高增长,而且整个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同时目前从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来看,二三级市场有增长的物质基础。奇瑞的QQ轿车的成功就是开发低端市场的一个典范,所以,我们应继续加大对二三级市场的开发。
4.4 健全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
首先,在人才缺乏时就更要求企业管理者要学会识别人才,选拔人才,废除论资排辈的陈旧机制,多层次、多方位选拔人才。在使用人才时也同样不能有资历、性别等限制和一些其他人为的门槛。其次,要完善企业激励人才的机制。采用物质奖励、职位升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励对企业有用的人才,摒弃“任人唯亲”的做法。最后,支持汽车企业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推进汽车企业博士后培养工作,吸引优秀博士到汽车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工作,企业招聘高等院校毕业生和吸引优秀人才不受户籍限制。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统计年鉴[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高珍伟,朱卫东.安徽省汽车产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2):61.
[3]傅为忠,唐莹.提升安徽省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08,(12):16.
[4]张金明,史明瑛.安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可能性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07,(1):23.
篇8
然而,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2008年,我国汽车工业遭遇近年来少有的严峻考验,内外部发展环境跌宕起伏。特重大自然灾害相继发生,宏观经济在调控中不断减速,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等,都对国内汽车行业造成一定冲击。尽管如此,汽车行业仍保持了一定增长,但增幅比前几年明显放慢,且大大低于年初的预计;出口超高增长势头不再,全年增速预计跌落一半;行业效益增长下滑,靠销量助推利润高增长难度加大。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汽车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尝试和传播作为第三股力量应运而生,与传统的产品公关传播和公司公关传播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经过在中国境内18年的实践及发展,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对汽车企业重要程度来说,从公司公益项目宣传不断提升至公司战略层面。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目的,以及论文框架;第二部分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及其在汽车行业的特点、并以中国境内实践较为成熟的乘用车代表――外商独资公司德国宝马公司、合资公司一汽奥迪和商用车代表――沃尔沃集团中国团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第三部分以第二部分的理论和案例基础为框架,归纳分析中国境内汽车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发展规律和特征,传播注意事项;第四部分总结前文,中国境内汽车企业提出建议,以期对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传播对象 管理模式 传播方向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汽车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自2000年以来的十几年时间里,中国以跨越式的发展完成了汽车销量从百万到千万量级的飞跃,至今,中国已连续7年雄踞全球汽车产销量榜首。
然而,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2008年,我国汽车工业遭遇近年来少有的严峻考验,内外部发展环境跌宕起伏。宏观经济在调控中不断减速,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等,都对国内汽车行业造成一定冲击。尽管如此,汽车行业仍保持了一定增长,但增幅比前几年明显放慢,且大大低于年初的预计;出口超高增长势头不再,全年增速预计跌落一半;行业效益增长下滑,靠销量助推利润高增长难度加大。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汽车行业需要尝试企业社会责任传播作为第三股力量,与传统的产品公关传播和公司公关传播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同时,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前发生了特重大自然灾害“汶川地震”,中外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响应伸出援助之手,掀起了“社会公益”的,其中汽车企业也纷纷捐钱捐物,从此开启了车企在华企业社会责任的尝试,因此,可以说2008年是车企企业社会责任元年。之后通过十八年实践及发展,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对汽车企业重要程度不断提升,从“做做公益”逐步提升至公司战略层面。
1.2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总结中国境内做在前列的车企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亮点,为其他车企未来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实践中提供一些意见与建议,有助于共同进步及提高。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目的,以及论文框架;第二部分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及其在汽车行业的特点、并以中国境内实践较为成熟的乘用车代表――外商独资公司德国宝马公司、合资公司一汽奥迪和商用车代表――沃尔沃集团中国团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第三部分以第二部分的理论和案例基础为框架,归纳分析中国境内汽车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发展规律和特征,传播注意事项;第四部分总结前文,中国境内汽车企业提出建议,以期对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有借鉴意义。
1.3研究意义
近十年根据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传统公关传播逐步分出新媒体传播和企业社会责任传播两大分支,本文的研究,将归纳分析中国境内汽车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实践,为中国境内汽车企业提出科学化建议,对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有借鉴意义。
1.4国内研究现状
据不完全记录,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诞生于90年代的欧美国家,同时段欧美市场车企开始了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实践,至今发展已经非常完备。国内关于车企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品牌在国外市场的实践,部分国内车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也涉及汽车行业实例,但多为理论研究。
2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及车企在华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2.1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起对劳动者、消费者、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其核心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包括不歧视、不使用童工,不使用强迫性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环境和制度等。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欧美早已提出多年。在英国的上市公司,每年都出具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欧盟目前的官方定义为是指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融入到其商业运作以及企业与其利益相关方的相互关系中。
菲利普科特勒在其《企业社会责任》专著中给出的定义为“企业通过自由决定商业实践以及企业资源的捐献来改善社区福利的一种承诺。在这个定义中,“社区福利”既包含“人际和谐”也包含“环境问题”。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含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其一是企业通过自身运营需要实现的基本责任,包括致力于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提供福祉,与供应商和其他商业伙伴携手共赢,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将公司的长期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紧密关联。其二是通过公司经营以外的力量或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力量,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实现价值共享。在本研究中着重探讨第二类企业社会责任。
汽车行业有其特殊性,汽车的发明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里程碑世界,同时又开启了环境破坏的一幕,因此较其他对社会影响中立行业,车企履行和传播企业社会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2.2在华车企传播对象
车企利益相关者,同时也是传播对象一共分为六类:监管机构、行业及协会、媒体、合作伙伴、员工和普通大众,因此会侧重这六类人群做企业社会责任传播。
2.3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汽车企业社会责任内容
然而,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关注方面不同,如下:
在企业社会责任的传播中,也需要就各个利益相关者关注点去调整传播策略和传播内容。
2.4车企在华企业社会责任案例分析
2.4.1宝马中国
2.4.1.1宝马中国简介
宝马公司创建于1916年,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宝马logo的蓝白标志宝马总部所在地巴伐利亚州州旗的颜色。百年来,宝马汽车由最初的一家飞机引擎生产厂发展成为以高级轿车为主导,并生产享誉全球的飞机引擎、越野车和摩托车的企业集团,名列世界汽车公司前列。
2.4.1.2宝马中国最新运营情况
2015年,宝马集团去年在全球一共销售了超过224.7万辆汽车,同比增长6%――这是宝马集团连续第11年在全球高档车市场排名第一位。其中,宝马集团在中国销售了将近46.4万辆,同比增长1.7%,继续拉近与奥迪的差距,并保持对奔驰等追随者的销量优势。
2.4.1.3宝马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实践
宝马中国开始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始于2008年,最早侧重儿童安全教育及文化宣传,初期有代表性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项目为BMW儿童安全训练营。同年,宝马中国和华晨宝马出资1000万元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携手中华慈善总会设立中华慈善总会宝马爱心基金。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拓展为四大主题:文化、教育、社会关爱和环境。2013年,宝马中国对外企业公民战略,从此着重四大方面传播:资源创新、道路安全以及综合安全教育、文化交流与社会融合和员工、经销商、车主的爱心活动。
2.4.1.4宝马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团队架构
在企业社会责任成立初期,宝马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由企业公关兼任,汇报给公关传播副总裁。2013年起至今,成立企业社会责任部,由副总裁领导,从此与企业公关传播部平行。
2.4.2一汽奥迪
2.4.2.1一汽奥迪简介
1988年5月17日,一汽与奥迪签署“关于在一汽生产奥迪的技术转让许可证合同”,开始组装生产奥迪100车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档轿车的技术转让合同。此后20多年时间里,一汽与奥迪不断深入合作,不断超越,创造了无数个第一。作为非常成功的一家合资车企,对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工业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2.4.2.2一汽奥迪最新运营情况
2015年,其全球销量创下180.3万辆的新纪录,同比增长3.6%。去年奥迪在中国市场销量57.1万辆,为了推动2016年销量攀升,将在华十多款新车型。
2.4.2.3一汽奥迪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实践
2008年一汽奥迪开始企业社会实践,既开展资助少年儿童的教育又开展环保类项目。从2008年到2012年,奥迪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成系统地分为环保、文化和少年儿童三大领域,同时建立专属涉及环保、教育、童梦圆和艺术四大基金。2012年,一汽奥迪再次将企业社会责任传播进行整合,明确未来关注三大领域,即关注孩子的未来、关注未来环境和文化艺术。
2.4.2.4一汽奥迪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团队架构
在企业社会责任成立初期,一汽奥迪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由企业公关兼任,汇报给公关传播高级副总裁。2012年起设置企业社会责任团队,由总监领导,架构依然设置在企业公关部内。
2.4.3沃尔沃集团中国
2.4.3.1沃尔沃集团中国简介
沃尔沃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商业运输及建筑设备制造商,主要提供卡车、客车、建筑设备、船舶和工业应用驱动系统以及航空发动机元器件,以及金融和售后服务的全套解决方案。1999年,沃尔沃集团将旗下的沃尔沃轿车业务出售给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沃尔沃集团1994年进入中国。
2.4.3.2沃尔沃集团中国运营情况
2.4.3.3沃尔沃集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实践。
作为一家外商独资的商用车企业,沃尔沃集团中国在集团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指导下于2008年开始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沃尔沃集团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三个维度: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一切覆盖两个或以上维度责任的传播都是鼓励的。因此,沃尔沃集团中国持续致力于公益发展、运输安全、科学教育和环境保护四大领域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
2.4.3.4沃尔沃集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团队架构
在企业社会责任成立初期,沃尔沃集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由企业公关兼任,汇报给公关传播高级副总裁。2011年起设置企业社会责任团队,由总监领导,架构依然设置在企业公关部内。2013年成立企业社会责任部,由总监领导,从此与企业公关传播部平行。
3中国境内汽车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发展规律和特征
根据作者对三个中国境内实践较为成熟的乘用车代表――外商独资公司德国宝马公司、合资公司一汽奥迪和商用车代表――沃尔沃集团中国团为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三个规律和发展特征:
3.1企业社会责任传播主题多样化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不断开展,车企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主题和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方向基本覆盖:教育(侧重儿童及青少年)、环境、文化、安全、人道关怀等。
3.2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管理模式多样化,其表现形式有三:
企业社会责任起步初期,是独立项目独立拨款的方式开展传播活动;随着3至5年的发展,逐渐开始针对不同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方向设立专项基金;再经过多年的优化,汽车企业开始尝试创建基金会,未来所有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传播都在基金会运营下开展。
3.3重要性
初期阶段,车企将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社会公益,后逐渐通过组织架构调整,使得该职能独立,并不断提升至战略层面。
4车企在华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方向及传播主题选择标准
4.1车企在华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方向
基于作者第三章的案例分析,结合汽车行业专属特点,认为如下方向适合车企在华企业社会责任长期传播方向――教育方向传播:侧重创新设计、新技术及人才培养;环境方向传播:侧重人类进步与自然、物种和谐发展、探索未知大自然;历史文化方向传播:侧重保护中国历史文化资产,关注人文及文化交流;技术孵化传播:为本土从事降低汽车队环境负面影响的传播;回馈社会传播:体现车企关注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传播。
4.2车企在华企业社会责任传播主题选择标准
从车企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执行来看,需要结合眼下市场传播环境找准某一个方向切入,在选择的时候可以考虑如下条件:与车企特性或与产品品牌关联度;整合营销传播易操作,传播效果易评估;易吸引传播对象关注;中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被关注的方方面面。
篇9
随着工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作为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工具,结合自身目的创造的一种技能系统。而任何的创造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工业美学与技术美学的结合,将会把汽车美学的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台阶。在柯布西耶的影响下,开始了对汽车设计美学的探讨,同时建立了工业美学的设计学院,提出了著名的工业设计美学13条。这是人类首次由原来的机械美学发展到技术美学。
在这重要的13条原则中,其中比较重要的两条就是鉴赏力和内涵型艺术的法则。鉴赏力法则就是产品设计表现在产品设计的结构、方式、形式和材料的均衡中去;而所谓的内涵型则是指艺术的构思与产品的设计一体化中,不需外在的装饰即可感知。通过这样的一个纲领,给20世纪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审美观念。由此以后,德国哲学家提出了《技术的哲学》,同时通过这本书的探讨,深入的推动了整个德国在技术方面的探讨,同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产品本身意义在产品形态中的表现的讨论。日本的美学家同时也在1977年的时候提出,事物的本质不是看具体的物品,看佛像也不是看真正的佛像,而是透过佛像能够看到的另一层体会。
2技术与文化拓展
随着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汽车美学设计的发展开始进入产品的爆发设计时期。而同时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以日本、德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工业设计新时期的代表。在这个时期,凭借其自身在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以及人们在生活上的追求的不断提高,涌现出了将不同的文化风格和不同的地域文化融入到设计之中去,为设计的汽车设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英国利用其自身的君主体制国家的形象,将老爷车等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设计文化元素放大。在德国,德国利用其自身的严谨的作风,给全世界的车迷提供和设计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品,如奥迪等车系,都出自于德国人的设计之手(如图2)。
3技术和文化的结合是未来汽车设计美学的趋势
篇10
关键词:数控加工技术;原理;重要性;应用
引言
在目前的机械加工发展中,数控加工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下,机械制造业中应用到信息化的数控加工技术越来越多,应该积极利用先进技术的发展机遇,更好的为机械制造业发展服务,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
1 数控技术的原理
数控计算机设备大多都是嵌入式的计算机系统,不仅拥有数控机床所匹配的接口单元功能,还有功能模块的结构,这样就能准确的定位以及调控工作台所运用的是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操作,可以大大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为了保证编制程序能够正常工作,应该及时的处理固定工件的位置。
在使用设备的时候,将各个坐标的移动分量将其传输到所对应的驱动电源之中,机床切削运动保持朝着编制好的路径来进行。在记录这些数据的时候,就得需要依靠装置之内的插补功能。在计算机的数控装置,将数据信号传输到控制装置之中由控制系统来进行一个有效地管理。
应用数字化的信息来及时控制机械的加工以及运动的过程就是数控技术的内涵。数控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机械设备运作的自动化效率,从而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于现代机械加工。数控技术由四个部分组合而成:传感检测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光电技术。先要预设编程,然后把事先编辑的程序指令放入对应的设备来加以必要的控制。综合以上的论述,不难发现机械加工机床的发展离不开数控技术,设备的工作效率和机械加工技术的灵活性都随之得到了有效提高。数控技术发展到当下渐已处于现代加工业的核心位置。从发展的程度来看,数控系统的性能得到了有效提高,已经可以很好的应用在机械加工产品的各项需求上。
2 数控加工技术
从广义上来说,数控加工技术所指的是利用数字控制技术开展更高效率、更高精度的机械加工;从狭义上说,数控加工技术是指以传统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加工技术、传感检测技术、光机电技术)和自身特有技术(自动化技术、高效率与高精度加工技术)为出发点,运用数字控制技术,以提高机械加工质量为目的,通过推进机械加工概念和工作方式的变革,实现高效率、高精度的机械加工。综合起来讲,数控加工技术有其他技术所无法比拟的灵活性、操作性,在提高企业加工效率和质量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数控加工技术在现代机械加工领域的重要性
机械加工技术自动化的发展其实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结果,这其中有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应用计算机发展而来的数控加工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技术支持。数控加工技术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对促进更多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上有很多积极的贡献,特别是在将那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产业化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控加工技术是将高新技术从实验室研发过程中转化为实际应用(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面向市场的有效途径,所以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是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关节点,在经济的发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二是数控加工技术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各国的国防竞争在很多方面都是先进技术之间的竞争。一项先进的国防装备在发明之后,由于在制造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规模的装备很难做到,数控加工技术能够大大改善这种现状,其可以作为装备的批量化制造。值得一提的是,数控加工技术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还可以大量提高国防装备性能和威力。
4 数控加工技术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近些年来,我国的数控加工技术在机械加工的应用速度极为惊人。其有比较明显的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一经推广就得到很好的口碑,市场上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事实证明,数控加工技术是未来机械加工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向。
4.1 在机床设备中的有效应用
在现阶段的加工领域里,机床设备还是各个加工行业最为基本的使用工具,数控加工技术在机床设备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工业的自动化发展水平。数控加工技术在机床设备中实际应用能够实现数字化的机床,不仅使机床加工具能够在可控范围内,有效的工作效率,而且数控加工机床是使用代码代表机床的各个操作步骤,例如:主轴转速与变速、刀具的选择、冷却液的启停等,机床的各个步骤的进行正常运转是依靠数控计算机所发出控制指令来实现的,自动化在此得到实现。
4.2 在煤矿机械制造中的有效应用
我国人口众多,所需要的能源资源量是巨大的,煤矿资源是其中的一个,在此大背景下我国采煤机的发展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因为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周遭的环境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在采煤机的使用上也很复杂:品种众多、更新速度快、没有达到批量生产。对于这些问题,传统加工技术根本无法实现。数控加工技术能够很好的将这一问题进行解决。进行批量加工时,数控加工技术只需要将程序进行简单的更改就可实现,而且具有自动加工、质量优良,成本低廉、比较容易操作的优势,并且功能和精度都能够满足要求。
4.3 在汽车工业的有效应用
19世纪末汽车工业得以起源,经过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究其原因为汽车所需要零部件比较繁多、并且内部结构比较复杂、所需要的精准度又比较高、致使造价上较为昂贵。但是得益于数控加工技术在汽车加工领域的有效应用,汽车零部件的加工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复杂零件得到了快速制造和批量加工,汽车的加工成本得到了极大的降低。数控加工技术将高速数控机床与加工机床进行了有效融合形成了高速、高柔性、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线,从而打破了汽车生产中的传统加工模式,将多品种、中小批量零件的高效、低成本加工变为了现实,极大地推动了汽车行业的发展,所以数控加工技术是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5 结束语
数控加工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机械加工模式,很多时候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工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所以全世界的国家都在进行数控加工技术的研发,我国经过了几年的发展,数据加工技术在机械加工领域得到了全面的应用,正在一步步的减少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夙愿终将达成。
参考文献
[1]程义.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技术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制作,2012,11:187.
[2]谢忠斌.数控加工技术在现代机械加工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35:78.
[3]凌桂荣.基于数控技术的机械加工机床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11: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