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经济形势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目前经济形势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广西河池市卫生学校,广西河池 547000;2.广西河池市第四人民医院,广西河池 547000
[摘要] 目的 调查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生活环境、性别、既往成绩与考前焦虑的关系。方法 用EMBU、SAS了解卫校应届毕业生417人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生活环境、性别、既往成绩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前焦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EMBU因素I考前焦虑低于其他因素,与父母部分的因素III、Ⅵ,目前部分的因素II、III有显著相关。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既往成绩在86分者考前焦虑高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既往成绩在75~85分和74分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25)。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I发生护士执业资格考前焦虑较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既往成绩在86分考前焦虑较高。
[
关键词 ] 父母教养方式;生活环境;性别;既往成绩;考前焦虑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a)-0023-02
Parenting, living environment, gender, previous results and exam anxiety analysis
JIANG Bin1 WEI Deihui2
1.Guangxi Hechi City Health School, Guangxi 547000 China; 2.Guangxi Hechi City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Guangxi 54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arenting styles, family life, environment, gender, previous achievem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st anxiety. Methods Embu, SAS understand medical school graduates 417 parental education, family life, environment, gender, previous achievements and nurse licensing examination exam anxiety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Results The Embu factors I exam anxiety is lower than other factors, with parents part factors III, VI, part of the factors II, III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Family economic status of poor past performance higher than the previous results with better family economic status in 86 points exam anxiety the in 75-85 minutes and 74 minute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P<0.025) . Conclusion Parenting Style factors I happened the lower the nurse qualification exam anxiety; poor family economic status, past achievements in exam 86 points higher anxiety.
[Key words]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Environment;Gender;Previous results;Exam anxiety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护理及助产专业学生人生的大事件之,其考试成绩可能直接影响就业问题。此时,考生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焦虑反应。这些情况的出现,是否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生活环境、性别、既往的成绩如何有关?就这一问题,笔者于2011年、2012年对河池市卫生学校应届毕业的护士、助产士学生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现给予报道。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来源于广西河池市卫生学校2011和2012年应届毕业生417人。发放问卷417份,收回有效问卷369份。369份样本中男28人,女341人;年龄16~18岁(16.9±0.63);生活环境在城镇学生137人,在农村的232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与当地生活水平比)者167人,较差的202人;既往平均成绩86分以上的172人,75~85分的106人,74分的91人。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本项调查全部采用问卷方式进行。工具为中文版“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焦虑自评量表”(SAS)。EMBU66个条目中,共分父、母两个部分,父亲部分包含“情感温暖和理解、惩罚和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和否认,过度保护”6个因素;母亲部分有5个因素,其中因素II为父亲的因素III、VI合成称为“过干涉、过保护”,其他四个因素与父亲相应因素相同。但父母各相同称谓的因素中,所含的条目则不尽一致。每个条目的评分为1(从不)、2(偶尔)、3(经常)、4(总是),4个等级。评分时要求被试回忆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待其方式的印象进行选择;SAS共20个条目,主要用来评定被试对项目所定义症状在近一周来的主观感受。评定时按症状出现频度的多少依次为1=没有、2=小部分、3=相当多、4=全部时间。其中第5、9、13、17、19条目为反向计分。以总分的高低示焦虑程度的重与轻,49分以下无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为中度焦虑,70为重度焦虑。
1.2.2 统计方法 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EMBU与SAS结果分析
父母两部分的EMBU因素I中度焦虑的发生率均普遍低于其他因素,χ2经统计处理,有意义的结果是:①父亲部分:因素I与因素III、因素VI比较,分别为χ2=19.88,P<0.005和χ2=9.12,P<0.05;②母亲部分:因素I与因素II、III分别比较为:χ2=8.82,P<0.05和χ2=19.04,P<0.005。除此之外父母两部分的因素I与其他因素,以及其他因素之间的SAS焦虑发生率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居住地、家庭经济状况、以往成绩及性别与SAS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样本的性别差异,以及所居住地是城镇或农村,SAS结果显示焦虑发生率虽存在百分比的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往成绩方面,86分焦虑发生率高于75~85分和74分两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13.9,P<0.005和χ2=10.52,P<0.025),而75-85分和74分以下两组之间焦虑发生率则无统计学意义(χ2=1.97,P>0.05)。关于家庭经济状况方面,经济状况较差一组的焦虑发生率高于经济状况好的一组,差异即明显(χ2=11.07,P<0.025),有统计学的意义(表2)。
3 讨论
子女的教育,不论在什么时代都是家庭的主要任务之一,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如何,可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如能给孩子一种良性的关怀,理解、积极的肯定态度或商量、讨论等朋友的沟通方法,可使子女的身心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当遇到问题时能正确的应对。而对子女过多的干涉和保护、不正确的批评或否定、甚至经常惩罚或拒绝等,这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和不良的亲子关系,对子女的身心发展影响极大,当他(她)们在处理问题时,可能会出现无主见;遇到困难时信心不足,怀疑自己的能力;对新环境会出现适应不良等等,且易出现紧张、焦虑不安、自卑等各种不良情绪反应。本调查的结果也反映出类似问题,如在EMBU各因素中,不论是父亲或母亲部分,因素I出现的中度焦虑均较其他因素低,尤其是与父亲部分的因素III、因素VI,与母亲部分的因素II、因素III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0.005)。由于社会的进步,对子女的正确教养方式问题,已引起很多家庭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
本调查显示出性别、居住地的不同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考前焦虑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中国的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既使在农村也只允许生育二胎。由于子女少,父母的关怀和教育,不论是男、女孩,都能得到同等的重视;另外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发展,农村和城镇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接近,差别也越来越小。这两种因素可能是性别差异和居住地的不同考前焦虑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的原因。虽然如此,社会在发展,人们的需求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所以,不论在何时代,差距总会存在。要改变这一现状,处于经济状况较差家庭的学生,就必须加倍努力,一般付出与压力是呈正比的,压力增加,使焦虑系数上升,这是否可解读经济状况较差家庭学生焦虑系数高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吧!
致如本调查结果反映出来的,成绩好(86分)考前焦虑发生的几率都高于(P<0.005和P<0.025)成绩一般(75~85分)的和较差者(74分),并且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成绩好,学生以及家庭,甚至学校对之期望值过高导致,成绩中下者期望值可能相对较低有关。心理门诊在接待学生求助者中,大多也是成绩较好者,有的甚至是学校的佼佼者,也能说这一问题。太多的关注、期望值过高,压力会上升,一般期望与焦虑也是并存的。成绩一般的或较差者认为:即使自己努力“希望也不大”或“没有希望”,出于此种心理压力会小,焦虑也会轻。
[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心理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126-128.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8-40.
[3] 杨庚林,张薇,马明怡,等.8~12岁维、汉儿童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气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3):220-221
篇2
一、对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的评价
一季度,各级各部门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安排,认真落实“两会”精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各级各部门反映的情况看,全市一季度经济形势好于去年同期,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回升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经济形势分析会不能一般性地摆一摆工作、面上泛泛地说一下就够了,今天的会议不但要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分析形势,找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抓好后段工作。
听了各区县(市)和部门的发言,结合宏观形势分析判断,我认为:今年开局虽然好于去年同期,但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如果工作抓得更紧更实,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应当更好,经济发展应当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我原预计一季度GDP的增速可以达到14%,而实际情况是:工业增速达到了,农业生产开局平稳,三产业增速比较低。按理说,一季度经济增长不会受政策性调整的太大影响,二季度所受的影响要明显些,特别难判断的是三季度;但我市一季度经济就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指标不是很理想,一些方面表现得不景气。这有春节过节等客观原因,但主要是我们自身的原因。具体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对一些主要经济指标的重视关注不够。有的负责同志抓工作的力度不大,精力不集中,没有盯住主要经济指标,没有看出工作与目标任务的差距,没有重视指标与工作的关系。如果我们不重视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抓发展的针对性不强,经济工作就很难搞好。同样,如果一个地方不能把这几个主要经济指标抓好,你说这个地方的其他工作搞得很好,那恐怕也只是在讲空话。我们搞经济工作不能唯指标、唯GDP,但高度重视经济指标还是必须的。今天到会的部门很多是专业经济部门,可是有的部门所提供的经济指标数据是经不起推理的。比如,今年一季度我市二产业增长速度达到了23.8%,比去年同期高了三四个百分点,而部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的货运量同比下降了7.6%。这就很不符合常理和逻辑,这样的数据肯定出了问题。各部门要认真搞好本职工作,对照相关统计数据,搞好数据分析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各区县(市)也是一样,要搞好经济指标的分析工作,以正确判断经济发展态势,作出科学决策。现在,各项工作任务都很重,但是要分清工作的轻重主次,要认真研究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等重点工作,各区县(市)的主要领导同志每个月都要拿出几天时间来重点研究经济指标以及经济指标背后的问题。
(二)抓工作的创造性、主动性还要增强。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很复杂,要积极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积极主动作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站在更大的背景下来看我们的发展速度。今年一季度,如果纵向比较,我们的一些指标确实好于去年;但如果横向比较,我们在全省的位置却是往后走了。自己跟自己比,我们的GDP、工业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速算是比较好的,但是,放到全省看,我们增速最快的工业在全省也只能排第八位。这也就是说,在我们增长的同时,人家在更快地增长。更何况我们的基数比较小,增加的绝对量也比较少。全国一季度GDP的增速是11.9%,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比全国平均水平快2到3个百分点才能跟上全国的发展步伐,而一季度我们GDP的增速只有12.8%,仅快了0.9个百分点。所以,面对各地竞相发展的格局,我们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要主动地想问题,主动地抓落实。特别是要在实际工作和操作层面上创造性地抓好落实。比如税收征管方面,去年我们开展了税收协控联管工作,通过这一创新,收效比较明显,今年一季度地税的各项指标增速都在40%以上。我举这个例子,就是强调要主动研究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工作发展不平衡。从各地各部门汇报的情况大家可以看出,工作成效不一样,工作发展并不平衡。显然,有些区县(市)和部门还没有对今年的复杂局面引起足够重视,还没有真正把市里确定的目标、指标系统地落到实处。比如投资的问题,有的区县(市)促进投资增长的办法还很有限,没有系统地抓扩大投资的工作。
二、对二季度经济形势的判断
从全国、全省一季度的情况看,今年的经济形势总体上要好于去年。但是,宏观经济形势要比去年复杂得多。一是流动性的问题。现在银根在收紧,流动性将进一步减少。虽然一季度金融工作的开局好于预期,但今年金融工作面临的形势总体上比去年更为复杂。二是土地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是制约今年发展的最大问题。虽然现在土地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还没有明显显现,但估计在二季度或三季度会逐渐显现出来。今年中央反复强调要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怎样控制新开工项目呢?我看除了审批这道关以外,就是严格控制土地。三是价格的问题。生产资料的价格目前涨得比较快,可能会涨得很高,而过快的涨跌往往使企业很伤元气。四是人民币汇率问题。一季度对外贸易加快恢复,进出口增长很快,企业拿到定单的情况也比较好。但如果今后人民币汇率进一步攀升,又会影响到企业的出口。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思考在前,谋划在前。要针对这些问题,在二季度相应地采取一些对策措施,保持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复杂的形势下,抓好发展很不容易,主要的办法还是加快工作节奏。
三、全面做好二季度的各项工作
首先,要加强对二季度的形势分析。二季度,市政府要每月召开一次经济形势分析会,各区县(市)要在每月10日之前,向市政府办报送经济形势分析材料,市政府将在每月15日左右召开常务会进行集中点评。第二,要集中精力抓经济工作。二季度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项目建设都是黄金期,是我们抓经济工作最重要的时段,对任务过半、全年经济工作结局也至关重要。市县两级要尽可能减少会议、压缩会议,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工作。要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抓产业、抓项目、抓环境,取得明显的发展实效。具体来说,要抓好这么几项重点工作:
(一)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今年的工作成效将直接关系到全市“十二五”规划的开局。要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促进投资增长。主要是继续开展“三项行动”,抓好项目新开工;加强项目调度,掌握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及时协调处置,抓好环境建设。同时要高度重视做好“十二五”规划。
(二)全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我们讲的重点产业,是立足益阳发展实际,具备现实条件,符合各地资源禀赋,能够较快见效的产业,像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关于食品加工业,目前我们已经具备了发展的基础条件,发展的机遇和前景比较好,作为的空间很大。要力争在5月中旬之前拿出配套政策,全力支持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关于装备制造业中的汽车零部件业,全省在未来五年将会形成很大的汽车产业,汽车零部件业的发展前景很好,现在全省有九个市州都把汽车零部件业作为重大产业在抓,益阳这项工作起步早,目前已经抓出了一些效果,要继续盯紧抓好。
(三)加快三产业发展。三产业发展要与整个经济发展同步,如果增速太慢、发展滞后,就会制约整个经济发展。并且三产业发展与地方财政收入密切相关,在税收体制改革以后,工业项目的税收大部分要上缴,真正留在地方的不多,能够形成地方可用财力的,很大一部分是靠三产业税收。去年,全市汽车消费的本地购买率只有10%;今年一季度,全市购车5326辆,其中3082辆是在本地购买的,占到60%左右,这样一来,汽车购置税就有550万元,是一笔很可观的财政收入。二季度,要深入调研,想方设法促进和扩大消费,全面加快三产业发展。
(四)加快城镇建设。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要同步推进。我们新型城镇化的水平实际上滞后于新型工业化的水平。国家今年将会出台支持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我们要提前做好调研和规划,不要等到国家的政策出台了以后再来启动这项工作。二季度是市政建设的黄金季节,中心城区的市政建设要全面启动,并且要在施工质量和施工环境上全面加强。各区县(市)都要想些办法,加快县城的建设,提高承载和聚集能力。现在,国家反复强调结构调整,具体到我们益阳怎么调结构呢?我看有两个方面是当务之急,第一是调整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把二产业的比重调高一些,把一产业的比重调低一些;第二是调整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比例,进一步加大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减少农民以致富农民,这就需要我们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五)高度关注民生。一是要搞好就业工作。对用工和就业的问题要有实质性的举措。招工虽然是企业的行为,政府不能包办代替,但政府可以做两件事情:第一是提供信息,政府及时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信息;第二是加强引导,包括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补贴,鼓励企业招收本地职业院校的学生,引导企业关心和重视员工,等等。二是要全面铺开为民办实事工作。二季度,各区县(市)和各部门要及时启动为民办实事的有关工作,加大为民办实事力度。对于那些必须要做的事情,应当是“早做一天、早一天出成效”。
篇3
关键词:经济危机 进出口 经济形势
引言
当前危机仍在持续蔓延,全球经济进一步衰退的风险依然存在。面对危机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前进中的困难,又要坚定信心看到其中的机遇,努力寻找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努力实现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中国经济能否率先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这需要专家们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做出判断和预测,对经济的判断和预测也关系到今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取向。就在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2009年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春季座谈会”上专家预测2009年一季度 GDP同比增长率为 611%,较上年四季度的 618%继续降低。但综合相关数据,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底部回升的势头已经初步形成。因此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存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条件。
山东是经济大省又是走在对外开放前沿的城市,因而受国际形势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山东在2009年的经济形势如何,将会如何发展,这是下面将要阐述的主要问题。主要分析年初到8月份以来的经济形势。
一、分析2009年1月到8月份的山东经济的形势
1.进出口贸易。2009年1到8月份实现进出口总额为8542019万美元,比2008年同期减少18.5%,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4881069万美元,同比减少19.3%,进口贸易总额为3660950万美元,同比减少17.3%.而2008年山东对外贸易是保持持续增长,2008年1到8月份实现进出口总额为10477744万美元,同比2007年1到8月份增长37.1%,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6049466万美元,同比增长29.7%,进口贸易总额为4428278万美元,同比增长48.6%;从09年的1月到8月的数据和08年同期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经济危机现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还是很严重的。
2.外商直接投资。2009年1到8月份实现外商投资项目个数为871个,同比减少了14.7%,合同外资金额为44.16亿美元,同比减少了32.1%;实际收到的到账金额为44.16亿美元,同比减少14.1%,相对2008年不管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有所减少。经济危机对外商投资的影响也是比较严重,这也说明了山东经济对外贸易需求仍然依赖外部。
3.消费需求。2009年1月到8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0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68.03亿元,增长18%;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053.31亿元,增长18.8%。市场规模化程度继续提高,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单位实现零售额3092.50亿元,增长28.6%。
4.企业投资。2009年1月到8月份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872.06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城镇投资完成10557.41亿元,增长2.7%;工业企业投资完成4419.64亿元,增长23.6%。建设资金充足,到位资金14310.38亿元,增长30.8%,其中,自筹资金10373.94,增长27.7%,占到位资金的72.5%。
5.其他相关产业的情况。从拉动经济增长动力来看,投资,消费分别增长23%,18%,经济刺激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从经济增长的其他构成来看农业、 服务业、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64%、 40.3%和50.5%。
二、金融危机对山东经济的影响趋势
总的来看,目前金融危机对山东省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山东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以上的数据可以初步分析,山东的经济是平稳增长的,但是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仍然很高,进出口贸易还不能明显增长,下面具体分析山东09年1月份到8月份的进出口数据,来看对外贸易的走势。
第一:附表一是每个市的进出口贸易绝对量,用图形式表示如下
有上图显示出山东的主要进出口贸易集中在青岛,烟台,东营等地,对外贸易的影响也主要影响靠近沿海的城市
第二:附表二是十七地市的每月的进出口贸易额,分析每个地市的净出口贸易增长趋势
从上图显示可以知道山东十七地市的的贸易总体水平平稳,青岛,烟台等地的进出口基数很大,但是各市增长的趋势还不是很明显。
三、结果与评价
由以上的数据及图示可以看出,山东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山东十七地市的对外贸易进出口基本稳定,而且前两个季度都略有上涨,但是近两个月增长的趋势不是很明显,说明山东对外经济的恢复还不是很稳定,可能还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能稳步增长,但是经济的平稳性已经毋庸置疑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
当前,由于促成经济反弹的主导力量来自存货调整和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需求面依赖外部经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所以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2009年是山东经济的战略机遇期 ,山东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要实现平稳增长,只靠几个沿海城市的发展不够的,其他落后地市增长的是很必要,不然会影响整个省的经济发展。
政府仍然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山东是人口大省,应该立足省内巨大市场,增加财政支出扩大消费,同是加快实体经济发展 ,开拓实体经济发展之路 ,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篇4
“民营经济”,其内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其焦点主要在于对集体性质的企业怎么看。在改革开放之前,许多集体企业“官办”的味道很足,有的被人们称为“二全民”、“二国营”、“大集体”。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在对原有的公有制企业进行改制的时候,出现了“公有民营”的称谓,这里所指的“公有”,既有“国有”的含义,也有“集体”的含义。这一界定把“民营”与“集体”分离开了,自然就缩小了“民营”的含义和范围,这是狭义的理解。
“民”的含义还与“公民”、“国民”、“居民”、“民间”、“民族”等词义相联系,这些含义又往往与人们的居住场所、生活地域、国籍待遇、文化和政治类别等因素相联系。按照这样的含义,“民营经济”又可以理解为,具有本国国籍的公民兴办或经营的经济实体的总和。鉴于此,有人把目前我国境内经济分为三大部分,即:国有经济、外资经济和民营经济。(值得商榷的观点: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同志《在中国首次民营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演讲》把民营经济的范围界定为:广义的民营经济是对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资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则不包括含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民营”和“民有”也有区别。“民营”与经营方式相联系,具有经营管理的属性。“民有”与产权关系相联系,具有产权归属的属性。一般说来,“民营”的未必就是“民有”的,我国目前还存在“国有民营”的企业;而“民有”的绝大多数是“民营”的。换言之,“民营”包括的范围要大于“民有”,所以用“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比用“民有经济”和“民有企业”更为合适。
“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还有区别。“民营经济”应该是民营意义上的各种经济成分和要素的总和,“民营企业”是民营意义上的一种企业形态,是“民营经济”的主体部分或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民营企业”之外,还有具有“民营经济”属性,而非以盈利为目的的、从事非经济活动的、非企业的单位或部门。比如:一些从事社会福利、从事社会救助、从事慈善事业的民营单位或组织。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对“民营经济”试做如下定义:民营经济是以反映投资主体或经营主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成分,是在一个国度里由本国居民投资创办、经营或控股经营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经济要素的总和。“民营企业”是由本国公民出资兴办或经营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法人实体和非经济法人实体,具有自行组建、自行筹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的特征。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几年来,为了及时了解民营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和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辽宁等省市都对当地民营经济运行情况建立了统计分析制度。比如辽宁省对民营经济的统计范围是,不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和港澳台商独资及其控股的经济组织,而前者之外的经济组织都在统计范围,即:它包括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也包括乡镇企业的全部,还包括城镇集体、股份合作制等等企业组织。这样界定的实质等于换个角度给民营经济下了定义。
但无论怎样说,“民营经济”其概念必将约定俗成,其理由有四:
第一,民营经济的发展态势,客观上需要带有总括性的词汇对其进行总体描述。包括个体、私营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及其他非国有、非外资的经济组织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是必须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社会经济现象。
2004年,辽宁省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现实,按照上述统计口径,辽宁省民营企业创造的增加值达到了全省社会总产值的51%,民营经济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显现。辽宁在全国以“国有企业大省”著称,因此,辽宁经济运行的重大变化不仅在辽宁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全国也有重要意义。
我们来看看令中国乃至世界惊叹的“温州模式”。改革开放之后,在浙东南的温州依托民间资本,兴办民营企业,100万农民由农村转移到城市,220万温州人走到全国各地经商,276万外地人员到温州去工作。温州迅速致富,跻身于全国城市竞争力24强之一,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称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温州人创造了中国脱贫致富的成功模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最先反叛传统的所有制结构,与传统的所有制结构形成鲜明的对照,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践证明,这种选择符合温州的实际,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温州成功模式的内在动力在于:民营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产权约束更为严谨,机制运行更为灵活,追求利益的欲望和发展的欲望更为强烈。温州的崛起依赖于千家万户,经历了千方百计的筹划,历经千辛万苦,积累了千言万语的体会,显示了民营经济旺盛的生命力。
从全国而言,按照黄孟复同志的界定,2002年全国民营经济在城镇中的就业比重已经超过70%,2004年民营经济在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超过82%,2003年广义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国GDP的65%(其中外资经济约占15%左右),广义民营经济缴纳税收占全社会税收收入的比重2003年为66.5%,2004年1至9月为71%(见黄孟复《在中国首次民营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演讲》、《在第二届中国民营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演讲》)。而且,民营经济的发展在稳定社会,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民营经济的基本内涵看,它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大特征。这种称谓把它涵盖的经济成分与国有经济,与外资经济区别开来,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令人关注的重要经济力量,它的发展壮大记录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
第二,民营经济的表述基本符合科学分类方法。对事物进行归类表述是科学方法之一,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良好习惯和重要传统,这种习惯和传统甚至是不可抗拒的。几十年来,我国对经济组织、经济成分的分类表述错综复杂。比如,从工商注册看,现行的企业类型就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制、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17个类型,其中还没包括个体工商户和外资企业。从地域上划分,有乡镇企业,还有城镇集体企业。从所有制大的框架划分,有国有的或全民的,有集体的,还有私营的,其中还有在世界尚未有定论的,到底属于公有,还是属于私有的企业――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企业。而民营经济的表述,把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作为两种特有的经济类型独立起来,把两种类型之外的本质相近的经济成分结集在一起,既有内在合理性,又有表述便捷的特点。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在总体经济构成中它是对本质相近经济成分的分述;下延一个层次,它又是对本质相近经济成分的概括。
第三,这种称谓在全国大多数省市得到了基本认同。据考证,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我国一个叫王春圃的学者就曾在一本书中用过“民营”的概念。1942年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也曾使用这个概念,他把民营经济看成是老百姓办的经济,其中包括合作社。(见宋宝全、王生发编著的《托起明天的太阳》沈阳出版社)使用这个概念真正频繁起来是近十几年的事情,而且它是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这种来自群众,来自基层的认同,往往是一种称谓得以确定的基础和前提。特别值得提出的是,1993年国家科委和国家体改委联合拟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若干问题的决议》,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使用了“民营科技企业”的概念。目前在我国有众多的地方民营经济报刊,有中国民营经济研究院,还有众多的地方民营经济研究会。2003年11月和2004年12月,全国工商联牵头连续召开两个年度的中国民营经济形势分析会,会后全国工商联又组织连续编写了2003年、2004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两个年度报告和2004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可见,尽管目前人们对这种称谓内涵的界定还不尽相同,但它不会,也不能因此而影响这种称谓的认同趋势。
篇5
关键词:经济形势变化;中国外贸;欧债危机;贸易保护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呈现出低迷状态。各国出台了相关政策以确保经济复苏,但由于就业、劳动力和成本等压力造成经济复苏速度缓慢。基于此,我国主要贸易国加紧了贸易保护,导致我国产品出口量减少,很多外贸公司面临倒闭。有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深入研究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外贸政策。
一、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
1.世界整体经济处于缓慢复苏状态,部分国家经济出现下滑
2008年,全球经济呈现下滑趋势。欧美国家和日本作为我国主要的贸易对象,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出现严重的经济下滑和产出过剩现象。目前,各国经济处于复苏状态,但复苏缓慢。以日本为例,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时期经济常年处于低迷状态。严重的债务负担使得贸易国内出现大量的劳动力缺失、产品过剩现象。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日本国内经济近期复苏无望。而美国的季度GDP年率初值自2011年来始终呈现起伏不定的形式,增长速度较之前明显下降。2012年1月~4月,美国IMS制造业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4.1、52.4、53.4、54.8,而整个七月份则持续在50左右,说明了其经济形势出现复苏现象。但长期的失业率问题严重影响美国的经济复苏。OECD组织报告显示,以欧洲为首的我国主要贸易国经济情况呈现出好转趋势,并且短时间内将维持乐观状态。但整体上,各国经济在缓慢增长的同时还存在较多的不稳定因素,如长期的经济低迷造成的工作恐慌,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民众的购买能力并未真正的提高,且存在惧怕和保守心理,因此实际消费额较以往偏低。在欧债危机影响下印度、巴西等在内的经济处于下滑或者缓慢增长状态。
2.欧债危机依然对各个国家的经济造成影响
为解决欧债危机,各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自2013年起,各个国家逐渐拜托了欧债危机。爱尔兰首先脱离了欧债危机的困扰。希腊政府偿还了其欧元债务,并解决了由欧债危机带来的各种金融压力,对其外国国家的商务融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欧债危机的波及面逐渐减小。为防止信用紧缩,欧洲央行为欧洲经济市场投入了大量的低廉的经济资金,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对于深陷欧债危机的各国来说,及时的经济改革措施是关键。就目前看,针对经济危机的经济改革措施并不完善,银行业在本次危机中受到重创,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债务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依然在于大量的产品滞销国内,供求关系失衡。
3.贸易保护主义造成各国之间的经济博弈
贸易保护政策是经济低迷时期国家采取的保护本国经济的措施。该措施具有双向作用,一方面,贸易保护促进了本国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在国内形成稳定的贸易链条。但同时,贸易保护激发了产品创新与经济发展缓慢之间的矛盾,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国内政治因素进一步缩小了各国之间贸易来往的可能性。作为贸易进出口大国,中国在此次危机中成为贸易保护对象针对的主要国家。一些国家提出了针对中国产品的在反补贴政策,导致我国产品出口困难。各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政策明显,印度曾针对我国进口的电力设备征收19%的进口税。总之,贸易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外贸造成巨大的冲击,虽然目前呈现出好转态势,但经济的低迷使各个国家的经济博弈明显。
4.供求矛盾影响物价走势
目前,经济市场的供需矛盾尚未完全解决,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无法解决就业问题,通货膨胀随之而来。战争以及相关制裁政策导致物品价格快速上涨,如欧美对伊朗的制裁政策导致石油价格快速上涨,并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使经济处于崩溃状态。另外,非洲、西亚等不发达国家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联合国关于2014年12分的经济预测显示,全球经济缓慢增长了2.6%,物价市场的不平衡造成经济运行分化严重。整个14年,发达国家CPI上涨1.7%,发展中国家上涨7.4%,整体上呈现出膨胀冲高回落状态。总之,供求矛盾对于物价造成影响,使物价尚不稳定,影响了消费能力的提高,造成贸易保护严重,使经济依然处于恶性循环中。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外贸政策分析
1.增加产品的国内输出
目前,国际经济处于低迷状态,贸易保护等政策造成我国的产品出口相对较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应适当调整外贸政策,放弃部分贸易合作伙伴,而将精力转向国内市场。我国人口众多,具有广阔的市场,因此,满足客户需求就成为企业发展的重点。政府应以此为基础监督各国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经济形势低迷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但与此同时,要拒绝严重的贸易保护。另外,了解供求关系是解决经济低迷的关键,基于此,应将精力转移到非洲国家或者亚洲不发达国家,减少贸易出口量,但同时增加了利润,并获得了广阔的增值空间,从而降低欧美主要贸易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践证明,拉动内需可以很好的解决国内市场低迷现状。只有稳定国内市场,才能进一步向国际市场扩张,促进企业的稳定和发展,解决国内供求关系矛盾。
2.积极应对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
欧美等国家的贸易保护影响了我国的产品输出,中小企业利润降低甚至倒闭,企业裁员造成大量人员失业,我国作为贸易出口大国,成为多个国家的贸易保护对象。要使我国经济健康声场,采取有效的贸易保护措施是关键。进入世贸组织是为了拓展我国的市场,提高我国经济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但政府还要明确了解市场需求,减少贸易出口,建立完善的国内经济管理机制,将重点放在产品质量提高,树立企业的产品意识健全的管理机制,促进国内市场的稳定,减少企业成本,促进国内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3.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问题
融资难是企业运行发展中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利润低下,致使企业无法获得信任使其融资雪上加霜。因此,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首先要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针对外贸企业的运行机制,强化其出口信贷机制。政府部门应积极推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制度,降低人民币升值和贸易国家本币贬值对中国企业造成的影响。另外,作为外贸出口企业,不能一味的追求利润,或者是进行贸易保护,而是要随时了解市场经济变化情况,对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正确分析,从而采取相对应的政策,减少企业资金压力,促进其稳步发展。
4.积极推进外贸结构调整
成本压力是我国企业运营中面临的最大压力,而要降低运营成本,主要策略在于企业的结构调整。我国企业在长期的经济市场影响下,存在劳动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且对产品原料的廉价具有较大的依赖性。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产品性能调整,降低对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过分依赖。其中,最根本措施在于降低企业对产品出口的依赖性,要随时调整企业的运行策略。通过国内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解决国内劳动力过剩问题,同时促进企业发展。新时期,正确定义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劳动力需求以及市场发展策略是促进我国国力增强的政策。
三、总结
经济形势变化对外贸具有一定的影响。当前形势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国际低迷经济形势的影响。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主要在于影响外贸出口政策和出口质量。为此,国家应适时调整外贸策略。当然,从我国目前产品出口现状出发,提高产品质量,与欧美国家进行谈判,使其降低我国产品出口的技术管制是促进外贸出口的关键策略。
参考文献:
[1]成思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未来五年中国外贸的着力点[J].中国流通经济,2011(5).
[2]祝金甫,马岩.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2011(12).
篇6
关键词:形势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2
一、当前经济形势状况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多年未有的错综复杂局面,突出矛盾主要体现在: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效率下降,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刚性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赤字压力加大,政府债务负担和财政风险上升,财政政策空间明显收窄;制造业产能过剩严重,化解任务艰巨。产能过剩行业已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5%,处于严重过剩;四是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加大。外因包括世界经济仍然不提供“增长红利”。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经济预期也被调低。在发展中国家里,经济增长预期也将有所下调。国际社会曾津津乐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虽初现端倪,但未成气候。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出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但这个新事物要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经济景气的强大动力则云路尚遥;内因包括,我国经济增长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目前,我国劳动投入和劳动参与率趋向下降;资源资本化已基本结束,资本报酬递减导致资本投入增速亦呈下降之势,二次产业的技术创新面临瓶颈;产业结构缓慢向三次产业转移,但三次产业中的技术创新以及传统行业的效率提高都面临动力不足的挑战,这些因素都导致我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将进入一个位于7%至8%之间较以往略低的速度水平上。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当前增长速度下降是客观经济规律使然,片面追求快速度,已无经济规律依据,唯有强调质量和效益,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统计数据表明,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行,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趋于改善,而这正是今后要着力追求的目标。
二、当前人力资源现状
经济形势的转变,带动了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我们先看一下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状况: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力资源总数约占世界人力资源总数的30%以上。尽管我国有着巨大的人力资源数量,但是总体素质却比较低。据初步统计,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科技人员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每百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仅是发达国家70年代平均水平的3%-4%。而我国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则更低,仅为发达国家的1%-2%。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刚刚是小学毕业;尽管我国有近3000万专业技术人员,但是他们只占人口总数的2.3%,与发达国家的10%-20%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缺乏创新意识和思维;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对人力资源的资本投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这种经济形势下,用人单位要继续追求利润最大化,必须从“成本逐利”向“人才逐利”方式转变,所以中国正面临着极大的人力困境,也就是说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进入由初阶向高阶发展的阶段。
三、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中国引入人力资源概念不过二十余年,真正称得上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恐怕还是可数的,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人事管理上,虽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也按六大模块进行,但形式总是多于内容。在这一方面,很多跨国的大型外资企业反倒给我们做出了典范。
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岗位设置随意,多数是因人设岗,很少能够做到在公司成立之初从公司未来发展规划角度对岗位和职责进行设置;很多公司不成立单独的人力资源部,职能与行政部门合一,负责人力资源工作的只定岗1至2人,可想而知,声称的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其实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年度培训计划制订得很随意,缺乏严肃性和各类培训开展必要性的探讨,最终无疾而终,导致薪酬预算中的培训预算基本闲置;不能很好地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做不到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前景,最终导致高离职率,缺乏员工队伍稳定与忠诚;或制度内容脱离公司实际情况,难以得到有效执行,或制度不公开、执行不公正、奖惩不透明;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多数还是非专业人员,甚至有个别用人单位认为不好安排岗位的人员都适合从事人力资源或行政管理工作。
以上种种现象,说明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没有彻底替代传统人事管理,严重地说,有些只是停留在人事上的发发工资、记记考勤、做做用工与退工等等这些冰山一角的人事工作。这种管理,根本无法提高用人单位经济效益,更提不到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
四、新经济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新的经济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把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战略角度。人力资源战略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内涵是完全不同的。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下属概念,它是指企业在对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以及各种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全局利益和发展目标出发,就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所作出的总体策划。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就是对人力资源战略及其规划进行全方位的指挥、监督、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它是“通过人实现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而设计的组织系统”;有的专家认为,它是“为促进企业实现目标的规划性部署与活动方式”;还有人认为,它是“把人力资源实践活动与业务战略联系起来的过程”,它包括识别实施业务战略所需配备的人力资源能力和保障这些能力而专门设计的政策和实践做法。这些学者的分析判断基本上概括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内涵,可以得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代表了现代企业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更高阶段,对专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直线主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他们不但应当具备战略规划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更高水准的决策力和执行力。
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战略高度,确定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性,即保障企业有利润、有产出、有竞争、有技术,员工发展先于企业发展,同时帮助企业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管理还要讲究全局性。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明确地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无论是从战争战略学的角度看,还是从企业战略学的角度看,战略问题是指具有全局性的问题。同志说,“研究带有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由此可以推论,研究企业生存发展的,带有全局性的指导规律,同样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
要将企业经营的长期性目标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由过去仅仅满足和实现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的要求,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层面,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成为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持系统。在人力资源规范方面,要从狭义的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计划,提升到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即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总体竞争优势,从企业经营战略出发,制订企业总体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性质和功能也要发生转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由单一的行政性事务管理转变为整体的专业性职能管理,再转变到综合的系统性战略管理。人事部门将要具有半独立性的地位,既具有一定的参谋性又具有一定的决策性。这种转变更加强调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控制性,以保障各个层级直线主管人事管理活动的政策性和公平性。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新变化体现出,人事部门不再是服务性、咨询性和控制性的参谋部门,它已经完全转变为足以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表现和绩效的重要决策部门,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和直线主管部门的重要支撑系统。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部门性质和地位的转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角色、管理职能也发生转变。要从企业的总体出发,立足全局,关注长远,力求管理理念、组织制度和方法的创新,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竞争优势。随着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其战略职能的重要性要日益增强。
总之,无论是从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方面来分析,还是从专业理论和学科发展方面去考察,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不但面临着以往不同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巨大变化,也产生了过去未曾有过的一系列新特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由初阶向高阶,乃至向更高更新阶段的不断演变,告诉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与时俱进,深入实践,努力学习,不断探索,使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
参考文献:
篇7
按照省委、省政府开展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我局将结合部门实际,紧紧抓住制约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突出实践特色,开展好 “三走进三破解”主题实践活动,努力开创发改工作新局面。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牢固树立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思想不动摇
二、把握政策,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区发展改革各项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的发展和改革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好中央扩大内需,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区委、政府
“中心城、功能镇、特色村”三位一体,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着力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建和谐”,充分发挥发展改革部门工作职能,当好区委、政府参谋助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抢抓机遇,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新突破
截止2008年,**区人均gdp
15375元(合2247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2.8:40.8:46.4,数据表明,**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前段,国民收入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低收入阶段。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在这一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有效解决就业、扩大消费、增加地方财税、增强发展后劲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中,区发改局务必牢牢把握国家将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1.18万亿元和省预算内投资每年不低于60亿元用于扩大内需项目建设的政策,紧紧围绕民生工程、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节能环保、技术进步六大重点投资领域,系统谋划,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中央、省、市计划盘子。在项目审批上,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严防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上马,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对于批准实施的项目,要严格纪律要求,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资金的安全运行。创新投资与招商模式,大胆采用bot、bt、代建制等投资建设模式,减轻财政预算压力和政府工程监管的工作量,通过举办经济发展论坛招商、会展招商等方式,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和领域,带动民间投资。
(二)超前谋划,抓好经济形势分析和规划研究工作
做好每月经济形势分析,每季度组织开好经济联席会议,并印发宏观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以科学的手段和方式,找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做好预警,提出建议。围绕科学发展,正确判断形势,分析研究关系全区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科学制定中长期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一是着手准备启动“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把“十二五”规划编制与继续实施好“十一五”规划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总结“十一五”、研究“十二五”,进一步明确政府规划的重点和功能,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持续发展;二是编制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全面分析**区的比较优势,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一是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咖啡、茶叶、橡胶、水产养殖等传统行业的产业化发展步伐,进一步探索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二是对已确定的茶、林、矿、电、建筑建材、生物制药等支柱骨干产业的培植,要努力实现规模化生产,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三是突破体制性障碍,加快推进服务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尤其对新兴的房地产业、旅游业、城市基础服务给予高度关注。同时,在引导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公共导向作用,通过贴息、资金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引导民间资金流入政府鼓励产业发展上来;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体系建设,引导成立小额信贷公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通过召开银政、银企座谈会、举办经济论坛、项目“一对一”沟通等方式,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
(四)加强价格监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强市场价格监督管理,做好日常价格监测、分析及上报工作,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
法行为,对涉及民生的医疗、教育等热点问题,继续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围绕“清费、治乱、减负”全面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涉农价格的清理整顿工作。要用铁的手腕,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和价格秩序,保证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各项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维护广大老百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实现和谐发展。
三、贴近基层,转变职能,以“发改服务进千家”活动为切入点,开展好“三走进三破解”活动
篇8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单位GDP能耗仅下降了2.2%,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4%,意味着下半年单位GDP能耗要下降3.6%才能完成全年下降3.5%的节能目标。从目前的经济调整和能源消费形势看,完成今年节能目标的可能性较大,并有可能超额完成0.2—0.5个百分点。
第一,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节能效果显现。今年1—8月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4.1%,建材、造纸、电力、石油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的下降幅度大于工业行业平均水平(见表1);主要高耗能产品产量增幅也明显放缓,平板玻璃和乙烯甚至出现了4%左右的负增长(见表2);除十种有色金属、火电发电量外,主要高耗能产品产量增幅出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值。高耗能产品产量增速的大幅度下降,带来了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有利于单位增加值能耗的下降。在经济形势不出现大变化的情况下,这一趋势有望持续到今年年底,甚至到明年年初。
第二,经济增长基本平稳运行、能源消费持续低位增长是今年上半年大部分地区经济和能源形势的特点。在9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召开的今年节能形势分析座谈会上,无论是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是来自西部欠发达地区,甚至来自连续被“一级预警”地区的与会代表,都普遍对完成今年节能目标持乐观态度。
第三,“十一五”以来建立起来的能源管理、能源监察和能源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体系仍在发挥积极的作用。各级节能主管部门在完成节能目标压力减轻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强化节能目标考核,加大节能产品推广力度,加强重点企业节能管理,引导重点用能单位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建立健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开展专项节能监察,培养树立一批工艺技术先进、能源管理一流、节能绩效突出的领先企业,带动各行业深入开展节能工作。
第四,在 “十二五”五大节能重点工程和“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引导下,多数重点用能单位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缩减生产规模的形势下,更加重视节能技术改造对企业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作用。企业一方面积极落实节能改造工程,另一方面渴望找到深挖节能潜力的先进适用节能技术,抓住机会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水平,探索在市场变化中的生存、发展之路。
二、2013年节能形势不容乐观,完成节能目标的压力有可能再度增大
尽管今年完成节能目标的压力减弱,实现3.5%节能目标的可能性较大,但明年节能形势不容乐观,较大的节能压力极有可能再度出现。
第一,地方政府依靠大项目、高投资拉动GDP的热情不减。从媒体曝光的数据看,为了保增长,不少地方政府制定了新的投资规划,项目投资规划额已经达到了17万亿元。且不论这些数字是否可靠和规划的可操作性,但充分体现出地方政府保增长的决心和仍然依靠传统的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路没有改变。如果各级政府依然依靠高投入换来高增长,必然率先拉动高耗能行业的增长。
第二,经济下行,节能工作已普遍出现弱化或遭遇冷落。从目前经济形势看,经济下行趋势尚未得到遏制。尽管5月份出现经济企稳的一些征兆,但进入6月份以后,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下降,8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8.9%,是6月份以来最低的;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6%,增速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也是今年2月以来的新低;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0.5%,环比也下降3.9%,其中出口下降3.3%。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各级政府都将稳增长放在首位,加大投资力度、鼓励出口已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所有工作都为保增长让位,节能工作也不例外。今年上半年出现的高耗能行业大幅度减速,也令各级政府感觉今年完成节能目标的压力变小。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和完成节能目标压力的暂时减小,造成节能工作时紧时松。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将对明年节能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主要高耗能产品单耗已开始出现回升现象,可能会延续到明年第一季度。由于今年以来国内外市场需求规模缩减,黑色冶金、焦炭、火力发电等行业出现开工不足、设备利用率下降甚至焖炉停产等现象,造成了单位产品能耗的上升,行业能源利用效率下降。如果经济在短时期内不能明显好转的话,这种状况有可能延续到明年第一季度甚至上半年。
三、对2013年节能重点工作的建议
(一)强化各级领导干部资源忧患意识,正确认识节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抓紧节能工作不放松
必须防止各级政府弱化节能要求、旁落节能工作的状况。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更需要各级政府在稳增长的同时,坚定节能信念,“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避免经济下行与节能减排压力增大同时出现的不利局面。
(二)抓住机遇,把节能和调整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调结构与促节能之间互为推动的作用
要抓住经济转型发展的契机,建立各部门、各地区共同参与的绿色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克服长期以来存在的障碍,从产业发展、区域布局、投融资、资源价格调整等方面促进结构调整;各级政府要抓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严格执行新增固定资产节能审查和评估制度,帮助企业落实技术改造措施,推动企业加强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增强企业应对经济下行的能力,全面提升地方可持续发展实力。
(三)启动第二次《节能法》修订程序,为今后加大节能工作力度提供法律依据
通过“十一五”和“十二五”前两年的节能实践发现,无论各级政府还是企业、个人要求依法开展节能行动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节能手段如能源审计制度、节能监察制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等在现有《节能法》中没有明确要求和定位,不利于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亟待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四)尽快开展重大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共性问题的研究,探索利益共享的解决途径,移除长期以来存在的节能障碍
篇9
一、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义
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能够促进财政收支由年度预算平衡转向跨年度周期性预算平衡,提高年度预算的可执行性,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继开展了以实施中期财政规划为主要模式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中央改革部署,财政部提出要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制度,对于更好地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期财政规划有助于提升政府决策的有效性
中期财政规划把中长期的政府战略目标和政策体现到预算之中,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以部门预算为核心的预算编制方式,使政府要办的事与要花的钱得到前瞻性更高的匹配。因此,中期财政规划改革,有助于推动政府决策方式从以年度为主转向年度与中长期的有机结合,实现财政预算的平衡。
(二)中期财政规划有助于提升政府风险防范能力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映并制约经济。作为一种公共风险,经济风险、金融风险通常会转化为财政风险。政府治理的核心能力是风险预见能力。中期财政规划是提升政府风险预见能力的重要基础,通过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预算编制机制,控制财政风险使财政可持续,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
(三)中期财政规划有助于提升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
传统的年度预算控制方式更多以年度收支平衡为目标,容易导致顺周期调节。为适应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财政宏观调控的需要,中期财政规划将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更有利于发挥逆周期财政调节功能,保持规划与财政政策的一致性,使财政预算管理与政府规划相互衔接,有助于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
二、中期财政规划编制的难点
2015年,国务院、财政部出台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指导意见,标志着中期财政规划从研究和准备阶段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按照国家要求,全国各地也纷纷制定和出台了地方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实施意见。上海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本市推进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并从2016年开始,市、区两级部门全部编制部门三年滚动中期财政规划,财政汇总后编制了涵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政府中期财政规划。总体来看,经过中期财政规划的编制,市区财政和部门逐步树立了中期财政规划的理念,工作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但在编制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难点。
(一)中期财政规划编制的基础不扎实
1.中期财政收入规划方面,收入预测难度较大
一是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带来了收入预测的较大不确定性。如在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一般会占到政府性基金收入70%以上,土地出让收入与土地收储、转让密切相关,房地产业形势不明朗,土地市场可能波动较大,造成土地出让收入不确定性较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方面的国企实际经营情况,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方面的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水平,同样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给预测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带来一定难度。
二是减税降费、收入划分改革等政策调整因素,对收入预测的影响较大。目前税制改革尚在推进过程中,全面营改增后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也处于过渡调整状态,这给财政收入中占比最大的税收收入的准确预测增加了难度;国资国企改革的推进带来的国资收益收缴范围和方式变化,社保政策调整带来的社保缴费费率变化等,相应影响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保基金收入的预测。
三是相比年度收入预算的编制,多年期收入编制的难度增大。目前收入年度预决算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准确预测难度较大。以全国为例,201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增长7.3%,决算数增长5.8%;2016预算增长3%,执行数增长4.5%。收入测算的时间段从年度拓展到多年后,预测难度相应增大。上级对下级的转移支付是地方收入的重要组成内容,目前这类数据只能参考上年数进行编制。
2. 中期财政支出规划方面,支出限额的确定较难
一是部门重视程度还不高。中期财政是中期预算的过渡形态,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多年期预算拨款方案。相比年度预算,部门对中期财政规划的认识不一,部分部门积极性不高,对未来财政年度的支出目标不够清晰,支出规划编制的随意性较大,导致支出规划编制质量不高。
二是部门利益相对固化。中期预算支出规划需要以部门中期政策目标和支出需求测算作为基础。在中期支出规划编制时,部门从主观上不倾向于预测年度的财政支出总额减少,为争取资金分配的主动权有可能多预测支出,以“基数加增长”模式测算支出规划,由此产生政府全局与部门局部利益矛盾。
三是规划项目审核较难。在预算编审过程中,部门具有专业和管理优势,由于信息不对称,财政部门无法全面掌握部门的预算资源、预算需求,导致对部门中期支出规划项目的审核较难。同时部分项目如占支出规划比重较大的建设项目,目前主管部门往往难以具体落实规划测算和编报工作,导致支出需求中缺失这一重要内容。
(二)中期财政规划编制机制还有待规范
中期财政规划与年度预算编制还有待进一步衔接。目前中期财政规划大都与年度预算同步编制,中期财政规划的第一年规划等于当年编制的年度预算。按照预算编制“二上二下”的程序,只有“二上”r才基本可以确定较为准确的年度预算数据,以此为基础再编制后两年规划,造成规划编制较为仓促,难以与年度预算同步完成编制。
定量分析不足带来分析深度欠缺。中期财政规划不仅强调定性分析,更加强调定量分析。如收入规划预测需要掌握GDP等经济形势分析数据,税收和非税收入测算数据,未来三年土地储备和出让情况预计,国有企业经营情况预计,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等数据的分析,支出规划需要掌握重大项目、重大政策情况,这些都需要财政与其他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中期财政规划缺乏基本分析规范。中期财政规划需要在收支数据预测的基础上,对财政可持续发展和财政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但是对于财政收入质量高低的衡量、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的分析、财政是否可持续的判断,还缺乏较为科学合理的分析指标或标准体系。目前各地分析或判断的情况不统一,为以后报送人大和向社会公开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中期财政规划效力有待发挥
一是法律效力不足。目前编制中期财政规划的依据主要是国务院、财政部的指导意见,最具有法律效力的预算法也仅有“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的原则表述。因此,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需要进一步的法律规定,如中期财政规划的支出限额约束等,使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决策程序、控制方式等做到有法可依。
二是规划指导作用不强。作为一项研究财政政策目标、运行机制和评价办法的规划,理应对政府决策、政策制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目前规划编制还处于起步阶段,中期规划滚动编制还跟不上政策调整的节奏,导致最终编制的数据只能是作为参考、对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的指导作用有限。
三是规划约束作用不足。从长期看,中期财政规划要逐步过渡到中期预算,对年度预算产生约束作用。目前情况下,中期财政规划对部门预算的约束力较低,执行力不足,不能达到平衡控制支出、优化资金分配的目标。
三、中期财政规划编制的对策建议
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是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的重大转变,需要从制度、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中期财政规划编制。
(一)进一步夯实中期财政规划的编制基础
在收入规划编制上,需要更侧重因素分析。从长期来看,需要建立模型,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实现较为准确的收入预测。但在现有政策调整和改革等外部约束下,模型并不能解决太多问题。现阶段中期财政收入规划重点应放在分析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上。一是可以测算多种情形下的(如增长较多、一般增长、负增长)收入预计,分析不同情况对财政收支平衡、赤字规模、债务安排等带来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二是重点分析不同因素对收入的影响程度,使用敏感性分析和迭代分析法,为收入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和依据。
在支出规划编制上,需要深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一是“自上而下”设定部门支出限额。限额确定方式上,可以统一要求零增长方式核定支出上限,对于部门确有支出增量需求,由部门提供项目政策依据、资金需求测算,报请政府批准后纳入规划。将限额与年度预算进行挂钩,加快建立以中期财政规划为基础的年度预算约束机制,真正使部门重视支出规划编制,实现有限预算资源的高效配置。二是加快推进支出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强四本预算之间的统筹,推进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整体进行规划编制,加强一般公共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之间的有机衔接。不断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项目库,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二)进一步提升中期财政规划编制质量
逐步提早中期财政规划的编制时间。目前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中期财政规划编制,一般是要求中期预算规划必须在年度预算编制前完成。为了确保实现中期预算规划与年度预算的有效衔接,应逐步将中期财政规划的启动编制时间提前,对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实行“错时编制”,将年度预算置于中期财政规划的视野和框架中。
进一步完善中期财政规划报告体系。美国财政中期规划包括经济展望、预算展望与预算过程、支出展望、收入展望和促进经济复苏的财政货币政策等内容;欧盟规定中期财政规划必备的大类要素为“政治支持、时间跨度、覆盖范围、支出上限、财政稳定目标、排除某些事项、财政顺延条款、约束性”等。参考借鉴欧美等其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在中期财政规划框架结构上,除目前已有的经济形势分析、收支分析、风险评估外,将“公共财政可持续性”“公共财政质量”“财政政策制度框架”等方面内容,纳入中期财政规划报告范围,建立完整的中期财政规划报告体系。
进一步充实中期财政规划的定量分析内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在编制中期财政规划时,更多是基于各类数据的实证分析比较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如在对公共财政长期可持续性进行分析时,一般会运用一系列计量分析和比较模型,以及人口依存率、人口老年化指数等经济指标,对人口演变将导致公共财政可持续性风险增加作出预警。以此为借鉴,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中期财政规划的分析工具和预测手段,加快构建既符合跨年度预算平衡要求,又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宏观经济和预算分析模型,从定性分析逐步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模式转变。当前需要区分支出规划中的刚性支出(如社保基金补助、偿还政府债务等)和非刚性支出,以分析在不同的财政收入形势下,如何合理安排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三)进一步发挥中期财政规划的作用
逐步提升我国中期财政规划的地位和效力。对中期财政规划的法律地位和编制、审批、执行等事项作进一步明确。条件成熟时,将编制中期财政规划的有关规定,纳入以后年度国家将要新修订的相应法律法规中。在目前条件暂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逐步推进中期财政规划制度化,试行将中期财政规划中的部分内容(如未来三年的收支预测或财政可持续性分析)作为报送人大的附件材料,条件成熟后再全部报送人大审议及向社会公开。
篇10
关键词:经济形势、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经济持续波动震荡,虽有复苏迹象,但增速十分缓慢。目前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各种压力,这是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形势。而在国内,我国的经济运行虽然总体良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是仍存在着严峻的挑战,我国市场经济固有的体制性问题、结构性矛盾仍然凸显;通胀压力巨大、金融市场波动震荡、物价过快上涨等问题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特征与中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当前经济形势特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判断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影响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也将对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机遇与挑战。 第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将催生新的就业类型。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政府着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将不断优化调整,新兴制造业不断优化,企业技术加强创新能力,服务业将大力发展,这些都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依靠新的科学技术创新,而中国的就业进入一个通过技术革命寻找新增长点与低碳经济发展阶段。第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波动震荡可能催生新一轮的周期性失业现象。食品短缺与价格上涨,以及由此带动的工资上涨将是这个阶段经济的突出特点。而这一阶段的经济波动震荡和周期性失业特征成为也必然成为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第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将逐渐由出口- 投资驱动型向内需消费- 投资驱动型发展方式转变。这就意味着知识型和服务型的就业岗位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优势。第四、结构化矛盾存在和失业集群现象仍是后经济危机时代的突出的特征。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第一、大学生就业难仍是当前经济形势下存在的最突出的就业问题。仅2007-2010年未就业的大学生毕业生就有860万人,而2011年,这个数字将不断飙升。根据以往大学生毕业生的二次就业率的统计比例,有约30%-35%的人能找到工作,也就是意味着至少有500万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困难。第二、部分大学生未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存在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由于对市场缺乏足够认识,容易“眼高手低”。在求职的过程中,常常丧失理性,盲目就业。同时大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呈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跳槽”是司空见惯之事同时也是用人单位的无奈。第三、大学生就业类型的多样性。近年来,国内的就业方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灵活就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短期就业、季节性就业、家庭就业、派遣就业、远程就业等多种形式。这也使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上有了更多的选项。第四、大学生创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但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却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大学生创业是缓解就业困难的有效方法,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非常低。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创业有激情没信心。二是,大学生创业有氛围缺教育,多数大学生是没有创业经历的。这些都使大学生创业成了高校中的“鸡肋”。
二、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提升在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探索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当前各高校应该深入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探索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抓学风建设,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锻造,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责任感,进而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一)以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强化专业思想,形成多层次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第一、发挥学校党政对学生专业教育的领导作用,加强学风建设督促工作。学校党政领导应从学校整体工作就学风教风问题、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教学、专业实习等进行专门的讨论,针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召开主题班会,为学生指明方向。第二、以专业技能拓展为目标,举办专业技能竞赛、专业论坛、专业科技创新等活动。邀请企业家、学者等专业领域的权威莅校讲学,形成着眼社会需求,教学主导,学生组织搭台,学生唱戏的工作机制,促进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专业素质拓展体系。第三、抓好专业思想教育,树立专业先进典型,坚定学生专业信心。举行专门的学风建设推进会、学习经验交流会等,从强化专业素质培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等方面强化学风建设。在学校网站和报纸等各种媒体上做好优秀学生的宣传介绍。选派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对新生进行大学生活教育,树立典型和榜样。
(二)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类学生实践活动,形成全方位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模式。第一、积极开展寒暑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立项活动,建立“高年级团队帮低年级团队、有经验团队带无经验团队”的传帮带制度。把社会实践能力作为每位大学生的必修技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深入开拓实践基地,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丰富学生们的实践内容。重视将实践活动与学生成长更好的结合起来,与社会上的单位进行合作,实行社会实践基地化培养模式。推进学生的职业见习制度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和职业的理解,明确自我发展方向。第三、着眼社会需求,开展“千人百企”、“三进三同”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化素养。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有专业特色的“千人百企”、“寻找职业贵人”职业见习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要走进企业,走进职业,认识自己,锻炼自己。
(三)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抓手,点面结合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形成一体化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第一、合理规划大学生职业生 涯规划教育模式,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导航。形成一年级做好学生的大学生活规划、学习养成教育,二年级做好学生的学业规划、生涯规划教育,三年级做好职业探索、专业发展活动,四年级做好就业技巧辅导和职业素养辅导。将就业指导课、创业教育课、职业规划课纳入教学范畴,作为必修或选修的学分。第二、实施“大学生生活导论”。邀请企业家、知名学者,毕业校友,高年级学生等不同层面的“学长”针对不同年级积极开展大学生活导论、“学长”计划系列活动。通过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邀请了职业生涯规划专家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目标规划的引导,激发同学们追求成长、完善自我的内驱力。第三、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是关键。积极地做好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准备指导;做好就业技巧,就业信息的收集等指导和分析;做好就业心理辅导,就业和个人发展指导和分析等工作。最终实现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
(四)以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载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形成个性化的学生核心品质培养模式。第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协调的身心素质。积极开展各项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种球赛、歌咏比赛、文艺晚会等文体活动,形成独具校园特色的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应具备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第二、通过对学生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和职业态度。在大一阶段注重“苗子”的选拔和任用,通过组织活动、协助老师、联系班级、服务同学等方式,准确分析学生干部能力的类型,有所针对地教育培养,同时开展学生干部素质培训班,进而培养学生干部对于工作的责任感,进而转化为对职业的认真态度。第三、通过开展各种拓展性的训练比赛,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举办主题演讲比赛、主题辩论赛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干部队伍交流培训,提升学生干部的人际交往能力;成立文体兴趣小组、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等,通过各种社团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新闻中心-中国网2010-3-2.
[2]国家统计局报告。新华社北京2010年3月23日电(记者刘铮)。
[3]曾燕波,杨健楠 外来务工青年城市融入与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
[4]郑秋,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发展研究,2008年,第5期
[5]刘长平,以拓展素质为核心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9
[6]罗兰芬,谈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消费导刊,2007,6
- 上一篇:妊娠合并呼吸系统疾病
- 下一篇:国民经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