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养殖损失评估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渔业养殖损失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渔业养殖损失评估

篇1

2010年7月,紫金矿业(2899.HK/601899.SH)旗下的紫金山铜矿发生两次污水渗漏事故,共有近万立方米含铜酸性污水流入汀江之中。

2010年10月8日,紫金矿业公告称,该公司被行政罚款956.313万元,福建省环保厅还责令企业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直至治理完成。这是自《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修改后,中国开出的首张额度超百万元的污染罚单。

10月18日,紫金矿业方面对《财经》记者称,罚款已如数缴纳。

在行政处罚之外,此次污染事件中的直接受害者,福建龙岩市上杭县当地渔业养殖户却对获得的赔款额存有争议。而作为肇事方的紫金矿业,至今没有公布整体补偿方案。养殖户直接面对的,是上访无果,以及一个看不清未来的“转产计划”。

此外,这次污水泄漏事件的各项评估和整改治理的后续进展,迄今亦未有最终结果。

无鱼可养

自紫金矿业污染事故以后,福建龙岩市上杭县下都乡六个村庄的村民已无鱼可养。三个月间,村民在汀江江面上安设的养鱼网箱部分已被拆除。而近十年来,养鱼是这些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下都乡璜溪村的邱新雨,是少数没有拆除网箱的养殖户,但是箱中养的却不是以往精心选购的鱼苗。

“无论死鱼活鱼还是鱼苗,都被政府收购去了。”邱新雨说。像他这样未拆网箱的村民,只能捕捉少量汀江里的野生鱼进行养殖,用于贴补家用。

更多的村民开始赋闲。10月14日,在距邱新雨家的网箱不足500米的小卖部,门口停放着一排摩托车,一群村民正在光线暗淡的屋内打牌。“这不是无事可做嘛,污染也有三个月了,政府不允许养鱼,让我们转产,我们没有路子走。”一位村民吧嗒着烟斗感慨道。坐在他对面的另一位村民接过话头,“谁说没事可干,拆除网箱啊,反正我家的刚拆。”

璜溪村以及一山之隔的豪康村,是上杭县下都乡两个重点网箱渔业养殖村。当地渔业兴起于约十年前,当时,村民拥有的土地在棉花滩水电站建设中被征用。此后,渔业养殖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村民每年的养鱼收入至少在几万元,养殖规模较大的村民可年收入十多万或数十万元。

目前,两村共有300余户村民,其中半数以上村民从事渔业养殖。这两个村在2008年被列入龙岩市“一村一品”网箱养鱼专业村,于今年5月还分别获得3万元奖金。

在受到污染之前,下都乡年产鱼量大约在5000吨左右,超过上杭县渔业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此外,在棉花滩水库下都乡库区里,这个乡的新寨、五丰、三益、吉安等村,亦有靠江的村民从事渔业养殖。

汀江被闽西人喻为“母亲河”,其流经上杭县下都乡段,水流平缓,呈树枝状密布,适于养鱼。龙岩市水产局技术人员向《财经》记者介绍,下都乡养鱼业的兴盛一度是龙岩市的骄傲。几个村子不仅每年都接受上杭县水产局的专业技术指导,且还享受着每户每年至少3000元的渔船燃油专项补贴。

随着紫金矿业污染事故,村民们的生产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作为这次污染事故最直接受害者,他们辛苦养大的鱼成批死去。此外,污水使鱼类生态被改变,而眼前最迫切的问题,是自己遭受的损失如何得到合理的赔偿和补偿。

在上杭县政府公布的数字中,紫金矿业污染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3187.71万元,这主要是针对村民养殖业损失计算得来。

赔偿争议

紫金矿业污染事故共发生两次含铜酸性污水泄漏,均发生在今年7月。

官方认定,7月3日下午,紫金矿业旗下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外渗,约9100立方米含铜酸性污水进入汀江;7月16日晚,紫金山铜矿再次发生渗漏,应急中转池中约500立方米污水再度流入汀江。

据统计,污染造成的渔业养殖业损失共涉及福建、广东两省,其中,福建上杭县因距污染源最近,损失最为严重。仅在上杭县璜溪、豪康等六个村庄,官方确定的渔业养殖损失为378万斤,而上述几个村的村民告诉《财经》记者,据他们自己统计,损失超过500万斤鱼。

实际上,在污染事故后第三天的7月5日,下都乡政府开始收购死鱼和浮头鱼,收购价格为每市斤6元,计重方式以每平方米网箱43市斤鱼来计算。在进行收购时,当地还做出规定:如果每平米网箱的鱼重量不超43斤,计算在受损鱼范围内;如超出43斤,则被认为与此次污染无关,不予赔偿。

此种计算方式引起村民的不满,亦是村民多次上访的主要原因。对于下都乡政府“每平方米网箱计重43斤”的算法,村民觉得无法接受。“120斤左右才是一般的平均数字。”有着近十年网箱养鱼经验的璜溪村村民邱新雨说。死鱼由于鱼体腐烂等原因,体质变轻,而按照43斤计算,村民损失将更大。

此外,村民还表示,当地网箱养殖鱼种,除了价格每市斤约在6元左右的草鱼和鲤鱼以外,还有鲑鱼、青鱼、翘嘴鱼、鲇光鱼等价格较高的品种。其中鲑鱼对外批发价约为每市斤40元,翘嘴鱼、鲇光鱼约为每市斤15元。村民认为,不论鱼种,统一按每斤6元的价格收购并不合理。

针对上述理赔争议,村民一直未能获得相应的说法。而《财经》记者在上杭县水产、环保以及县政府处亦均未获得有关收购标准的准确答复。

给村民的赔偿款,先由上杭县政府出面垫付,后由紫金矿业全部埋单。最终村民获得的赔偿具体款额是多少,目前尚无公开数字。

“严格来说,事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要远超出上述数字。”龙岩市政府相关人士对《财经》记者承认。

实际情况似乎也是如此,璜溪村村民邱新雨共拥有数千平方米的网箱,根据他计算,自己的实际损失为70余万元,而得到的理赔是30余万元。

随之,受损村民开始上访。从上杭县、龙岩市,至福建省福州市,均被告知“尚在处理,请耐心等待”。璜溪村村民称,上访后,有人曾登门告诫他们,不要再上访,否则在县里工作的亲属会受“株连”。

“紫金矿业除了上述理赔以外,还没做出后续的补偿方案。” 豪康村村民薛城说。

事发已三月有余,紫金矿业尚未公布整体补偿方案。紫金矿业相关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补偿事宜全部由县政府主导负责,企业对此无法作答,“公司会按政府调查认定的结果予以补偿。”

那么,政府调查的结果究竟为何?《财经》记者多次询问上杭县委及县政府,对方未有回应。

“转产”困惑

除了赔偿,当地村民未来的生计是更大的问题。

污染事故38天之后,下都乡村民面临着“转产”。8月10日,上杭县政府向村民《通告》(杭政综【2010】237号)。《通告》规定,在渔业发展规划确定前,包括下都乡在内的棉花滩水库库区禁止新建、扩建网箱,禁止投放鱼苗,禁止捕捞,一经发现,由县综合执法部门依法处理。

在此之前,“棉花滩库区五年内不能养鱼”的消息便已在上杭县内流传,在紫金山铜矿污染几天后,广东省梅州市政府就决定,自7月15日起,从福建棉花滩水库下游到广东梅州大浦三河坝55公里内的汀江河段全面禁渔。

十多年前,汀江下都乡段因建设棉花滩水电站而征用土地,当地村民人均两亩多地减少到两分地,此后渔业养殖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从2004年起,因养鱼收入可观,大量村民扩增养殖规模,此后数年不断从银行贷款或筹资借款投入渔业养殖,有村民至今未能还清欠款。“现在不让养鱼,是让我们血本无归啊。”豪康村村民薛城说。

按上杭县政府公布的上岸转产扶持政策,网箱被拆除后,每平方米按40元给予补偿,6月28日之后新增网箱,一律强拆、不予补助。村民认为,40元的补助价过低,除去几年来投入的其他成本不算,仅网箱成本也均在每平方米80元左右。如计入后期投入在网箱上的饲料房、投饵机和配电设施,每平方米网箱价格要超过100元。

至今,仍有部分村民拒绝在下都乡政府制定的《库区网箱养殖户转产协议》上签字,并存留网箱以示抗议。

按照上杭县政府的规划,村民转产后,鼓励发展果、林、油茶、笋竹等生态型种养业,并出台相应产业扶持政策。

但是在村民的眼中,这样的规划若要成为现实,困难重重。村民表示,因当地都是生态保护林,发展林业显然存在障碍;其他种植业,至少要四五年后才有收成。

村民认为上述问题都是污染事故留下的后遗症。“这都应由紫金矿业来承担责任。”村民薛城说。而从实际看来,这并未纳入到污染事故的后续补偿范围之内。薛城认为,“禁渔”是因噎废食之举,为避免今后再发生污染而承担责任,不惜断了村民生计。

《财经》记者获悉,龙岩市水产局已委托专家组编制《汀江中下游地区2011―2015年渔业发展规划》,目前初稿已出。其主体是棉花滩库区渔业生态的重新规划,其中包括今后五年内,棉花滩水库的可捕鱼种、数量以及相对应的增殖品种及数量。双方约定,11月20日之前要整体完成规划报告。

“虽然污染事故以前就对当地养鱼方式提出转变要求――从鱼量的扩张调整为鱼质的提升,但并不能因为污染事故就拿渔业部门开刀。从原本的规划不合理的极端走向另一个禁渔的极端,无疑是让本身已是受害者的村民雪上加霜。”龙岩市水产局相关人士对《财经》记者说,希望今后并非全面“禁渔”,而是有规划地控制养鱼规模和密度。

然而,被污染的江域是否还适合养鱼,的确是一个目前还无法确定的因素。

环保专家认为,污染事故以后,汀江流域的水质势必会受影响,对汀江流域的整个生态环境亦会留下“后遗症”。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表示,近万立方米的污水流入汀江,影响期限很难准确评估。“这么多面积的污水,尤其是流动型水域,在目前中国的环境条件下,治理难度很大,修复成本很高。”陈同斌对《财经》记者说,“污水中会有铜颗粒,它们会在渗漏后沉积河底,被泥沙包裹住,待到汛期或泥沙搅动时,这些铜会随时造成再次污染。”

对汀江流域生态环境颇为熟悉的龙岩市一官员告诉《财经》记者,此次污染只能等待通过自然稀释的方式进行自我修复,即使投入大量补救措施亦未必短期内奏效,“不过总体而言,污水从汀江流入韩江,最后入海,可以稀释掉。污染是可控的。”

生态赔偿局未了

自污染事故发生后,针对汀江流域的评估、修复工作旋即启动。《财经》记者获悉,至少有环保、海洋渔业等部门同时展开相关工作。

8月20日,《紫金矿业污染对汀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损害影响的调查与评估》通过专家论证。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是此份评估方案的编制单位之一,此次评估工作受福建省海洋和渔业厅委托。

与此同时,环保部门针对汀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评估和水环境功能区划调整工作亦在进行。10月18日,福建省环保厅对《财经》记者回复称,环保部南京环科所已提交《汀江流域生态影响评估及生态修复初步方案》。

此外,针对汀江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调整,福建省环保厅正协同福建省水利厅、海洋和渔业厅抓紧研究并报福建省政府批准。

但是,上述评估及规划将于何时正式实施,目前相关部门尚未透露时间表,针对汀江流域的实际治理也未展开。

据了解,对此次污染的评估最主要的问题是污染影响难以量化,根据国家现有评估水平和经验,中国的此类污染事件的评估工作难度较大。与紫金矿业污染事故几乎同期发生的大连中石油输油管道爆炸以致漏油事故中,有1500吨原油泄漏入海,而油污事故后的生态环境评估工作,目前尚无实质进展。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於芳表示,中国在此方面评估上尚处于起步期。於芳建议,对于中小型环境污染事件,可采用损害评估模型,确定污染物暴露途径,量化污染损害,从而估算污染恢复费用;对于大型环境污染事件,应成立专门的环境损害与风险评估委员会,判定污染物暴露途径和损害范围,量化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并确定损害赔偿金额。

篇2

关键词:洪湖;水产养殖;干旱

一、洪湖水产养殖的特点

洪湖是湖北省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全国七大淡水湖之一。境内有大小湖泊103个,拥有水面88万亩,其中洪湖大湖水面53万亩。广阔的水域为洪湖全方位开发水产养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湖中水生高等底栖动植物量居全国首位,底栖动植物量居全国第二位,其中黑鹳、白鹳、中华秋沙鸭等十多种珍禽属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这里盛产各种鱼、虾、蟹、龟、鳖、螺和莲藕等。

从2008年数据看,洪湖水产养殖面积达71.19万亩,水产品产量33.19万吨,渔业总产值30亿元,水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水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均在72%以上。近来年,洪湖水产结合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水产,通过做强小龙虾产业、做响洪湖和谐养殖、拉长水产产业链、大力发展休闲渔业,特色水产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二、旱灾重创洪湖水产养殖基本概况

受持续干旱影响,湖北洪湖水产养殖业遭受重创。据荆州市水产局最新统计,全市共有147万多亩养殖水面受灾,其中精养鱼池和湖泊、水库、河沟等受灾严重,成鱼损失7万吨,鱼种损失2万吨,虾蟹等水产品损失4万多吨,渔业总经济损失14.8亿元。洪湖市水产局办公室主任曾继参表示,截至目前,洪湖水产养殖业直接经济损失近5.3亿元。同时,由于船只搁浅在暴露的湖滩上,时间一长就拦腰折断了。每艘船大约6万元,仅此一项就损失30多万元。

干旱不仅让水产养殖业遭受灭顶之灾,更让洪湖湿地的生态受到沉重打击。从2010年的“水漫金山”到2011年的湖底龟裂,洪湖正经受着一场水与火的考验。旱灾的出现,使得洪湖的水产养殖遭受重创,渔民的生活出现严重危机。但是对于旱灾的出现,政府和渔民的反应是被动的。这样的灾害是天灾,同时也是在人们长期的不注重水利设施的兴修和对河道破坏下造成的。2011年罕见的大旱,是对“渔业大市”荆州农田水利设施的一次严峻考验。

三、干旱重创洪湖水产养殖暴露出的社会问题

第一,盲目扩大养殖规模,易破坏生态平衡。在洪湖渔业发展迅猛时,当地渔民开始对洪湖不加计划地开发。超容量开发利用水域滩涂,造成了局部的生态不平衡,导致生物物种的局域化。围栏和土埂使湖区分成不同的区域,湖水变成死水,在旱灾或是洪灾来临的时候,水体不能有效地流通,导致抗旱和防洪的不利,加剧渔业的损失和给恢复生态带来更加严重的困难。

第二,引水灌溉设施不足。据了解,荆州所属的四湖地区原本是全国有名的“水袋子”,洪涝灾害频发。长期以来,荆州重防洪排涝,轻引水灌溉,所以排水设施比较齐全,但引水设施严重不足。

第三,围湖造田造池易带来隐患。由于可用水资源有限,一些地方因为“抢水”引发争执。荆州的洪湖、长湖等水位下降后,沿湖村民开始围湖打堤、造田造池,这也给湿地长远保护带来了隐患。

四、旱灾重创洪湖水产养殖后引发的思考

第一,提升地方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势在必行。本次旱灾重创洪湖,对洪湖的水利设施及政府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要求。洪湖当地政府应该以本次旱灾为契机,加强对水利设施的检修和兴修。一直以防洪为己任的洪湖在注重防洪的同时,也要增强自己抗旱的能力。

经过旱灾之后,很多渔民面临的是渔场和渔业的重建过程。加强对渔业的扶持力度,能使他们尽快恢复生产,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特别是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龙头企业恢复生产的状态良好,才能发挥良好的龙头作用,带领当地的经济复苏,给当地政府和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第二,洪湖生态亟待恢复。首先,加强洪湖水面资源综合利于的开发和规划。主要应根据环境容量、水面的容量来合理的调整养殖业的布局,淡水湖,如何发展适度养殖?同时要完善水产养殖技术环境标准,强化管理监督。其次,退耕(养)还泽(滩)工程。建设内容包括:评估现有湿地利用方式和湿地退化状况,实施湿地恢复和重建工程,进行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对恢复的湿地进行监督和管理等。拆除原有的围网和过多的网箱,同时加强堤坝建设,防止农业用水富营养化的水体流入洪湖,使整个工程出现延误。

第三,应考虑部分渔民转业的合理诉求。洪湖旱灾过后,很多渔民的生活遭到重大的打击。同时由于洪湖生态恢复计划,很多渔民可能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渔船和广阔的湖面,他们面临着转业的问题。渔民的地位非常尴尬,渔民不比农民,农民有房有地,可是渔民全家全部行当都在一条船上,上岸没有宅基地,没法批,没有地方批。让渔民转产转业,在岸上发展服务业、发展鱼类的加工业等等,相关配套又跟不上去。所以,洪湖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来反哺专业渔民,使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得到合理改善。

第四,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有渔民反映,2010年遭遇洪涝灾害,2011年又逢罕见旱灾,损失巨大,但没有任何保险来补偿,他们强烈呼吁享受农民同等待遇。只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让渔民的生活在灾难中更加容易生存,才能促使洪湖渔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有了渔业补贴,渔民就能不被生活压力而去过度捕捞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渔业补贴,对于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丁爱萍,伊育群,杨署生.“千湖之省”敲响水危机警钟[J].世纪行,2005(7).

2、段子霞,毕建国.我国渔业补贴政策及其改革探索[J].生态经济,2010(2).

篇3

一、以转变增长方式为切入点,猛促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针对海洋经济仍未跳出资源依赖型的小圈子,产业层次不高、发展质量不强等实际情况,我们把海洋经济结构性调整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顺应国内外渔业经济发展潮流,突出发展水产品加工、船舶修造、临港物流、滨海旅游等二三产业,巩固提高养捕第一产业,加速构筑一二三产业重点突出、协调发展的新型产业结构。第二产业,重点引导水产加工企业在注重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加快技改步伐,拓展加工领域,提高产品档次,开发新特产品,使加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年全市加工业实现产值152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引导渔业企业强化“工业强企”理念,根据各自实际上项目扩规模,抓投入搞技改,全力实现以渔促工、高新转型。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渔业企业增上或改造工业项目36个,总投入达到38亿元,三星造船、神飞造船等项目的正式运营,使渔办工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全年渔办工业产值达到45.2亿元,增长28.6%。第一产业,重点加强变向转轨,捕捞业在抓好近海捕捞的同时,坚持向大洋渔业挺进。全市投资3.6亿元用于大洋渔船更新改造,先后新建或改造渔船91艘,全年完成大洋捕捞产量6万吨,实现收入5亿元,成为捕捞业强力增长点。全年捕捞产量达到68万吨,实现产值36亿元;养殖业着力克服“3.4”风灾造成的巨大灾害,引导有关企业积极引进龙须菜等适宜品种,加大扇贝、牡蛎、鲍鱼等品种养殖规模,全市共投入40万方水体用于鲍、参等品种繁育,培育鲍鱼苗8000万头、海参苗5亿头、大菱鲆苗1000多万尾、牙鲆鱼苗500多万尾、贝类苗20多亿粒、河豚苗200多万尾、星鲽苗200多万尾,为弥补灾害带来的损失打了坚实基础。全年养殖产量达到58万吨,养殖产值达到72.8亿元,同比增长9%。第三产业,重点加快规模膨胀,全力引导有关渔业企业立足优势,全力做大做强滨海旅游、海洋航运等“朝阳产业”,凤凰湖开发进一步深入,好当家集团爱国教育基地初具规模,威顿游艇旅游公司的王岛开发进入实质论证,这些为全市渔业第三产业进入“黄金期”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年渔业三产收入达到6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二、以建设“平安渔业”为突破口,猛促海洋渔业执法监管到位。一是积极开展“护渔2007”行动。以渔业资源管理为重点,深入企业渔村码头驻点开展捕捞许可证年审、渔船年检工作,先后成立6个工作组、18个工作点,极大方便了生产单位和广大渔民。全年共对5000多艘渔船的捕捞许可证进行了年审,开展渔船初次检验49艘、营运检验5029艘,年审率达到97.9%,从而确保了渔船安全适航。二是积极开展“2007海盾”行动。先后组织开展了养殖用海专项执法大检查、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等活动,并对我市在建或已完工的用海工程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全年共检查各类用海项目1015个,出动执法人员1245人次、执法车423辆次,查处非法占用海域案件8起,成功调处海域纠纷8起,使全市海域开发使用管理走上了有序、有度的健康轨道。三是积极开展“平安渔业”建设行动。把渔业安全生产放在渔业工作之首,结合全国“安全生产月”、“全省渔业百日安全大检查”等活动,实行陆地检查与海上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全年先后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大检查6次,出动检查人员800多人次,共检查渔港码头2510个次,检查渔船3968艘次,办理渔船进出港签证4257艘次,查处违规渔船1617艘次,配备安全设备436件(个)。同时,坚持宣传教育与安全培训到位,发放各类渔业安全明白纸等资料4000多份,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各类船员2464人次,为“平安渔业”建设夯实了基础,全年仅发生渔业安全事故3起,经济损失32万元,创出历史最好水平。

三、以方便基层渔民为总抓手,猛促服务质量完善提升。我们牢固树立“服务胜于一切”的思想,把优质服务贯穿于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一心一意为基层办好事,认认真真为企业办实事。一是全力搞好“渔技入户”服务。选派4名专业技术人员进驻寻山集团、泓泰公司等单位开展海参、鱼类、贝类等水产育苗及养殖生产科技入户驻点服务,并以点带面将服务范围辐射到驻点周边企业渔户,充分体现渔技推广的社会公益效能。与此同时,组织渔技人员开展科技下乡与咨询服务,重点对全市沿海高效养殖品种育苗与养殖技术、鱼病防治、HACCP防控体系建立等进行全方位指导。全年开展科技下乡活动50余次,对30多个渔业实体提供500多人次的无偿技术咨询服务。二是全力为海洋渔业重点项目服务。针对2007年涉海涉渔重点项目多、规模大、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等实际,我局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将工作重心前移,做到提前介入,实施全程服务。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渔业重点项目,根据项目需要及时间要求,在项目实施前积极做好海域勘验、测量、绘图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在项目实施之后,从海域测量到勘验评估,从海环评价到使用论证都全程参与热情服务,只要项目需要就不讲条件、不惜代价地予以全力支持。全年共受理用海申请63份,完成2万米岸线、1万多亩海域测量工作;配合山东省海事司法鉴定中心出海150多人次对100多家养殖业户近5000亩养殖海域资源状况的调查、走访、勘验、评估;组织完成了赤山集团码头扩建二期等7个大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海域使用论证的评审工作,大大加快了大项目的履约率和开工率。三是全力为渔业经济争项目争扶持。我们立足自身职能和渔业发展需要,组织精干人员跑部进省,主动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汇报工作、协调沟通、搞好衔接,争取对*渔业给予重视和支持。今年以来,先后申报了“中国科协”金桥工程项目2个,以及捕捞燃油补贴、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渔业资源修复计划、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等渔业项目8个,全年共争取上级无偿资金1.7亿元,超年计划8.5倍,位居全省县级首位。

篇4

为了做好渔业水域预防污染的工作,渔政机构的执法人员要经常深入污水排放单位,重点宣传渔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依法治污的重要性。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利用媒体曝光的已经追究了相关人员责任的污染事故,作为典型教材来教育和警示排污单位,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和法律观念,并能换位思考问题,认识到提高经济效益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渔民的利益为代价,要舍弃先污染后治理、争功近利的旧观念,树立先治理无污染、从长计议的新思维,要对社会负责,给后代留下一方净水。要消除排污单位对超排污水存有的侥幸心理,促使其吸取“亡羊补牢”的教训,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治理污染。通过对排污单位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的宣传,提高了他们对保护渔业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他们防治污染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渔业污染事故与2006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0%,渔业养殖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2提高渔政队伍保护渔业环境的执法能力

针对这项执法难度大、业务技术要求高、责任心强的工作,渔政执法人员要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加强政治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平建设,努力学习渔业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和渔政执法的实体法。因管理工作的需要,执法人员经常和排污单位打交道,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格遵守农业部渔业行政执法的六条禁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强化执法能力,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执法措施,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要善于把握工作的切入点,找准突破口,实行针对性有效管理。为了适应当前预防污染工作的需要,要核准渔政机构检测水质的法定资质,充实水环境监测的专业人才;执法人员要经常到养殖水域监测、监视和评估水质状态,对上游来水及水源要加强监控,到了汛期要让渔民对养殖水体加强防护措施,为及时有效地防止污染并推广无害化养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稳定,减轻渔业污染危害奠定基础。

3履行法定职能,加强对排污单位的监管力度

《环境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十八条规定:“环境保护部门和海事、渔政管理机构进行检查时,根据需要可以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下列情况和资料……”根据上述规定,为了确保渔业水环境的安全,渔政机构要促使排污单位认真遵守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执法人员要经常深入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执法检查,要了解他们的生产原料和排污成分,及时查清污染源、污染物和危害程度,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防患于未然。《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造成渔业污染事故的,应当接受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调查处理。”第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造成渔业污染事故……由事发地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处以罚款。”上述法律条款明确了渔政机构的调查处理职能。为了依法维护弱势渔民的权益,有效地预防水质污染,渔政机构要依照法律程序,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来制约违法排污活动,加大对排污单位的行政处罚力度,让其痛定思痛,吸取深刻教训,促使其积极治理污染。

4领导重视,加强配合,综合治理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渔政机构防治污染的工作,分管领导要亲自抓,执法人员要积极、大胆、主动地开展工作,依法执法、文明执法、为民执法,努力把部门职能转换成政府行为。因为预防水污染工作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要加强同环境、水警、法院等职能部门的配合,争取水质检测机构的支持,引导渔民控制内源性污染,养殖低投饲、效益好、污染少的特种水产品,综合治理水污染,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篇5

关键词:水产;气象;观测;服务;分析

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为拓宽气象观测和服务领域,更好做好“三农”气象服务工作,结合宿松县水产生产情况,特向宿松县委、政府和水产生产主管部门提出了建设我县水产气象观测及服务系统的建议。

1 建设水产气象观测和服务系统的重要意义

1.1 水面资源及水产生产现状 宿松县境内水域面积125万亩,占版图面积34.8%,可养水面面积84.2万亩,是全国第二大县、安徽第一大县,渔业生产是该县的支柱产业之一。2015年全县水产品总量达到8.6万吨,实现产值17.0亿元,上交各项税费达到2000万元,宿松水产一直受到国家和省市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扶持。被列为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重点渔业规划区域,是我国长江中下游优势出口河蟹养殖区十二个重点市、县之一,农业部“实施养殖证”制度试点县和水产养殖HACCP实验区,2015年新增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个,黄湖牌系列水产品已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1.2 气候特点及其影响

1.2.1 气候特点 宿松县地处北纬30°10'、东经116°08'。地处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宿松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受复杂地形、地理位置等影响,经常发生暴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每年都给水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2 .2 具体影响 在气候条件、日常管理和灾害性天气三个方面影响渔业生产,其中尤以天气变化及气象灾害对渔业生产及产量影响最为明显,如鱼、蟹种苗繁殖、扣蟹投放、生长发育、日常管理、收获捕捞等都和天气及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1.3 重要意义

为充分合理利用渔业气候资源,有效地趋利避害,科学制定宿松县渔业生产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生产计划,实行科学管理,保证、保障宿松县水产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建设现代化的水产气象观测服务系统显得尤其重要。

一方面,县内没有专业性的水产气象观测站点,而县城气象资料和湖区又有很大差别,缺乏同步平行观测对比资料,很多理论和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建设该系统可以积累大量的具有湖区特征的气象探测资料,作为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探索大宗水产品养殖和气象条件的关系,摸索其规律性,对渔业规划、结构调整、科学管理意义重大,对生态环境建设也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能够及时提供各类气象服务,特别是突发性、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能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气象灾害给水产养殖业带来的损失,同时还能起到改善招商引资环境的作用,对促进本地区水产业长久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 系统建设可行性分析

本着注重科学研究、开展针对服务、经济投入较少、建设安装方便、管理维护简单的原则对该系统的建设进行可行性分析。

2.1系统组成及特点 水产气象观测服务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六要素通用型自动气象站,具有自动采集风向、风速、温度、相对湿度、气压、雨量、不同深度水温的特点,数据传输采用GSM无线传输方式,供电采用太阳能,可实现无人值守;二是水产气象服务和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根据需要可随时将气象资料、天气预报,特别是突发灾害天气预警公告直接传递给各养殖企业和用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探测到的气象资料,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天气预报和预警情况合理安排生产和管理。

2.2建设地点和建设条件 沿湖乡镇、企业所在地及指挥船都可安装,具置可由水产生产主管部门根据情况确定;该系统可提供有线连接、无线电台数据传送等方案,供电采用太阳能,一般条件均适宜。

2.3项目投资估算 经测算,六要素小型自动气象站每套8万元;建设水产气象服务系统2万元;交通、技术支撑、安装调试、辅助设备费用等需1万元;每年用于维护维修及交通费等费用1万元左右。

2.4技术保障 该系统由省气象局装备中心或气象仪器厂负责安装,维护和使用由县气象局和水产局技术人员负责。

2.5资金筹措 该项目纯属服务项目,直接服务于养殖企业和水产科学研究,因此建议该项目建设资金采取政府补助、各养殖受益单位分担的方式筹措。待资金到位后,1个月内即可完成系统的建设和调试,并投入使用。

3 效益评估

由于宿松湖区面积大,水产业又是宿松经济的增长点,建设水产气象观测系统,其探测资料十分宝贵,可直接用于指导水产生产、滩涂开发、科学研究和生态研究。气象服务统可最大限度的减少或避免气象灾害给养殖业带来的损失,对改善投资环境和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投资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的特点。

篇6

第一条为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水域、滩涂和国家规定由本省实施渔业监督管理的水域从事养殖、捕捞等渔业生产活动以及管理,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渔业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采取措施,加强水域的统一规划和综合利用。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渔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先进技术,提高渔业科学技术水平。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渔业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建立渔业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监督体系,推行渔业标准化生产,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水生动植物防疫和检疫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渔业工作,组织实施本条例。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渔业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重要渔业水域、渔港设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上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有权对下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乡、镇人民政府协助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渔业管理工作。

第七条本省渔业的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跨市、县的或者两个以上市、县共同生产作业的渔业水域、滩涂,由共同的上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或者由共同的上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有关的市、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

第八条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和从事渔业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章养殖管理

第九条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对水域、滩涂利用的统一规划,会同交通、国土资源、建设、环保、水利、农业、林业、海事等有关部门,制定养殖水域、滩涂利用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养殖水域、滩涂利用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防洪、防风等规划相衔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商品鱼生产基地和城市郊区重要养殖水域的保护,划定养殖保护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所辖水域、滩涂养殖容量的调查评估,根据养殖区域的自然承载力,确定养殖容量并实施监控和管理。

第十一条使用国家规划确定用于养殖业的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水域、滩涂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本级人民政府核发养殖证,许可其使用该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承包集体所有或者全民所有由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依法签订承包合同后,可以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领取养殖证,当地人民政府予以注册登记后,发给养殖证。养殖证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需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从事养殖的单位和个人需持有养殖证方可申请水产品原产地证书、无公害水产品基地资格等。

第十二条核发养殖证应当符合养殖水域、滩涂利用规划和区域养殖容量要求,并优先安排以下当地渔业生产者:(一)养殖水域、滩涂毗邻所在村、乡(镇)的;(二)因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从捕捞业转产从事养殖业的;(三)因养殖规划调整另行安排养殖场所的。

第十三条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

第*条从事养殖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使用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按照养殖证许可使用的范围进行生产;(二)合理使用渔药、饵料、饲料、添加剂,并做好使用记录,不得使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渔药、饲料、饵料、添加剂等;(三)不得向养殖水域倾倒生产、生活垃圾;(四)及时合理处置被污染或者含病原体的水体和病死养殖生物,防止病害传播;(五)防止对水域生态系统有危害的养殖品种逃逸。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并加强监督管理。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并协助做好无公害水产品认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养殖的水域环境、水质状况、水生生物毒性和疫情等的监控,并对水域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养殖品种和方式予以限制。养殖水域环境遭到污染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或者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暂时关闭养殖区域。

第三章水产苗种管理

第十七条从事水产苗种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生产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从事生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在收到申请后三十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对不予许可的,必须书面说明理由。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实行分级分类审批制度,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从事水产苗种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应用良种良法,按照水产苗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标准进行生产,建立生产和技术档案。生产和销售的水产苗种质量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销售的水产苗种应当附有质量合格证。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产苗种质量的监督管理。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生产和销售单位进行苗种质量检测,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生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应对辖区内水产品批发市场、水族馆等场所进行监督检查。经批准拥有高危水生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

第二十一条进口、出口水产苗种、亲体以及从境外引进水生生物物种的,应当经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从境外引进的水产苗种、亲体及其他水生生物物种,必须在指定的场所养殖、孵化,需转售的,应当经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水产苗种进口、出口必须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实施检疫。

第四章捕捞管理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发展远洋捕捞业,并根据渔业资源的可捕量合理安排近海捕捞,严格控制沿岸渔场和江河的捕捞强度。

第二十三条根据捕捞量低于渔业资源增长量的原则,实行捕捞限额制度。毗邻海域捕捞限额的分配方案由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下达的捕捞限额指标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国家和省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捕捞限额总量由省人民政府确定,其他江河、湖泊的捕捞限额总量由相关市人民政府确定或协商确定。捕捞限额的分配方法和分配结果必须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条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下达的船网工具控制指标,严格控制捕捞渔船的数量和功率。新造、改造、进口、购置渔船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船网工具控制指标审批手续。

第二十五条从事捕捞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申领渔业捕捞许可证。海洋大型拖网、围网作业以及到我国与有关国家缔结的协定确定的共同管理的渔区或者公海从事捕捞作业的捕捞许可证,由省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放。其他作业捕捞许可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放。

第二十六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方可发给捕捞许可证:(一)有渔业船舶检验证书;(二)有渔业船舶登记证书;(三)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放的捕捞许可证,应当与上级下达的捕捞限额指标相适应。

第二十七条从事捕捞作业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休渔期、禁渔区等保护渔业资源的规定和渔船作业规范;不得在航道、锚地设置碍航渔具;禁止在渔业水域倾倒、遗弃副渔获物、渔具。大中型捕捞渔船应当填写渔捞日志,按规定使用船位监控装置。未经批准,不得进入他国管辖水域作业。

第二十八条因养殖、科学研究及其他特殊需要在特定的渔场、渔汛、使用特殊方法捕捞,或者捕捞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的,应当经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部门批准。

第二十九条定置作业、采捕小贝类作业以及潜捕作业,不得跨县生产。确需跨县生产的,必须向渔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

第三十条渔业船舶所有人应当为其水上作业人员购买人身保险。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开展海上自救互救和船东互保业务。

第五章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样性,对稀有、濒危、珍贵水生生物资源及其原生地实行重点保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其管理的渔业水域进行统一规划,采取措施,加强鱼、虾、蟹等水生动物的产卵场、繁殖场、索饵场、洄游通道以及人工鱼礁区等重要渔业水域的保护。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人工增殖放流的监督管理。在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区进行人工增殖放流,应当进行科学评估。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人工鱼礁建设和人工鱼礁礁体以及礁区的保护管理。人工鱼礁的建设实行规划论证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单位和个人可以投资兴建准生态型、开放型人工鱼礁。

第三*条禁止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方法进行捕捞。禁止使用小于规定的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捕捞的渔获物中幼鱼不得超过规定的比例。

第三十五条在鱼、虾、蟹等经济水生动物产卵场和洄游通道建闸、筑坝等建设项目及水下开采的,有关主管部门审批前应当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的渔业环境监测站,纳入全省环境监测网络。其监测数据,可以作为处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依据。在鱼、虾、蟹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和养殖场等重要渔业水体不得新建排污口,已建排污口的应限期治理或搬迁。造成渔业污染事故的,应当接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调查处理。

第三十七条水工建设、疏航、勘探、爆破、兴建锚地、排污、倾废等不得损害渔业资源。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引导、支持从事捕捞业的渔民和渔业生产经营组织从事水产养殖、休闲渔业或者其他职业,对统一规划转产转业的渔民,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予以适当补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辖区内渔业水域和渔业资源状况划定游钓等休闲渔业区。从事休闲渔业的船舶必须符合相应的安全适航标准,并经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检验登记。未经检验登记的,不得从事休闲渔业经营活动。休闲渔业船舶安全适航标准及休闲渔业安全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使用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未依法领取养殖证或者超越养殖证许可使用的范围进行生产的,责令改正,补办养殖证,或者限期拆除养殖设施;妨碍航运、行洪的,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使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渔药、饵料、饲料、添加剂,向养殖水域投放生产、生活垃圾,以及不合理处理被污染或者含病原体的水体和病死养殖生物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销售的水产苗种、亲体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以及未经批准擅自从境外引进水生生物物种的,进口的苗种、亲体未在指定场所养殖孵化或者未经批准转售的,没收非法引进的水生物种、苗种、亲体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捕捞作业规范,在渔业水域倾倒、遗弃副渔获物、渔具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大中型海洋捕捞渔船未按规定填写渔捞日志或者未按规定使用船位监控装置的,责令改正。

第四十三条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方法进行捕捞的,使用小于规定的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或者渔获物中幼鱼超过规定比例的,没收渔获物和违法所得,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没收渔具,吊销捕捞许可证;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没收渔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条因水工建设、疏航、勘探、爆破、兴建锚地、排污、倾废等破坏渔业资源,造成损失的,致害者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篇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295-02

1海洋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1.1海洋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

海洋农业资源的开发和海洋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从目前大连现状看,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海洋资源综合管理体系,相关管理部门存在着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相互矛盾的问题。各涉海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管理权限和管理范围不清或不合理的问题,难于适应大规模海洋开发的要求和发展趋势,难以满足现代海洋管理的新要求。同时,各个区域发展过程中缺少海洋农业的总体发展规划,不能完美地配合,影响了海洋农业的整体效益。

1.2海洋农业相关人才匮乏

大连作为全国沿海城市之一,海洋农业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急需海洋农业科技人才。然而现在海洋农业的人才队伍却难以满足海洋农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已有的高级、副高级海洋农业技术人员多数已接近退休年龄,另一方面海洋农业的队伍普遍学历较低,一些人员又是非海洋渔业专业毕业,加之工作实践经验少,使得海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整体发展和能力建设速度趋于下降,使整个海洋农业人才队伍比较薄弱,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不足,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不强,短期无法实现科技服务质量上新的突破和革新。

1.3海洋农业资源枯竭

目前大连绝大多数的海洋农业生产活动都是在近海海域进行,由于海洋农业的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一些企业和个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顾资源的现状,盲目开发。渔业生产主要是拖网作业方式,拖网捕捞毁坏了海底珊瑚群体,严重威胁了鱼类的生活环境,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再生能力产生巨大的威胁,导致大量鱼类资源减少。一方面,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物过度排放,给海洋带来严重污染,造成海洋生物大幅度减少;填海造地、盲目攫取海底能源等开发行为,使海洋生态资源枯竭[1]。

造成海洋农业资源的枯竭主要有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野蛮的作业方式、环境污染问题三个方面。

(1)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一些企业和个人盲目地增加效益,人为地增加产量,超出了资源的再生能力,渔业的资源将面临严重的枯竭的危险。目前有限的海洋资源难以满足强大的捕捞强度,海洋农业的发展靠海洋资源,过度的捕捞,加速了海洋农业资源的破坏。

(2)野蛮的作业方式,海洋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各种违规方法,使海洋生物资源不断减少甚至灭绝,政府管理部门抓不胜抓,长期如此,必将破坏海洋农业的持续发展。

(3)环境污染问题,各种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不加处理或处理程度不足倾流入海,成为海洋环境的重大污染源头。其他海洋经济活动对海洋的污染,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海洋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对海洋农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

1.4海洋农业环境恶化

随着工业、农业的快速蓬勃发展和人口的膨胀,污染源迅速增多,使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给海洋生物资源造成严重威胁。据2013年12月30国家海洋局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我国78个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占比过半,辽宁超标率为60.9%。辽宁省水域流入渤海的大小河流几乎都被污染。双台子河等15条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为劣五类,环辽东湾的辽宁盘锦、营口、葫芦岛等市的海洋排污有增无减,仅锦州一市每年排入海域的工业废水达5538万t,含污染物1214万t。

2海洋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政府缺乏引导

海洋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目前政府对海洋农业的管理机构虽然存在,但管理力量严重不足,海洋农业有关政策制定得不及时,并且得不到落实。海洋农业的发展,主要由渔民主导,渔民的一些不正当做法,政府缺乏引导,个别渔民还无视管理规范;另一方面,对海洋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政府不能及时掌握解决,渔民对政府失去信心,直接影响海洋农业的发展。

2.2重要水生物基因组研究过于片面

大连的海洋农业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目前正逐渐增加,但总体上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海洋农业发展的科学技术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只在半滑舌鳎、鲤鱼等少数物种开展了全基因测序工作,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研究方面发展缓慢。应该增强在海洋生物基因测序方面的成果,由于只是注重少数生物基因方面的片面研究,制约了辽宁省海洋农业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的提高。

2.3渔业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是渔业大国,而不是渔业强国,表现在海水养殖业,主要体现在渔业产业基本设施陈旧老化严重、技术保障支撑不配套等问题。目前,在海洋渔获物总产量中海洋捕捞业的产量约占全国的60%。很多地方海洋捕捞的产量已接近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临界值,一些品种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种群数量增长的临界值。海水集约化养殖技术尚未形成一定的标准和规范[2],急需研究在不同生产模式、不同生产对象、不同操作环节的养殖技术标准体系。目前集约化养殖方式主要以粗养、散养为主,集约化水平不高。

2.4海水养殖生物投入品研发滞后

海水养殖中疫苗、渔药、饲料等养殖投入品对保障水产品的安全有重大影响。而我国养殖安保产品研制起步较晚,不能满足海洋农业所需的技术要求。新型安全渔药的研究比较落后,为了防治各种病害大量使用各种兽药、农药甚至化学试剂,严重影响了水产品的安全。水产动物营养需求研究缺少系统性、全面性,专用的配合型高效环保饲料开发严重滞后,饲料的开发和使用技术有待提高。海水养殖中的渔药、饲料的滥用,既浪费了天然渔业资源,又破坏了水体环境,对海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3]。

2.5水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水产品一经捕捞后,如不立即采取必要的保鲜措施,就很容易造成水产品的腐败变质。目前大连主要的水产加工方式还是冷冻保藏,机械化和技术工艺难以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在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与发达国家水产品加工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一是水产品加工量较低,大多数都是直接出售;二是深加工技术含量低,加工的种类较少,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三是对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综合利用较少,水产品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大多数都用来生产鱼粉,对废弃物中有价值的成分难以合理利用,大大浪费了资源;四是主要加工方式还是传统产品的加工方法,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做到工厂化生产,效率较低[4]。

3促进海洋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3.1转变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道路

海洋农业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跳出过去以海论海的观念,由传统相对独立的海水农业转变为海陆统筹发展的海洋农业;由粗放型无序捕捞海洋渔业资源向集约性工厂化利用海洋渔业资源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竭泽而渔式开发海洋渔业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农业转变.走适度捕捞、集约化养殖、精深加工、标准化生产的发展道路。避免竭泽而渔式的捕捞方式,适度捕捞,逐步取消传统的自然采捕的渔业,进行人工增殖和工厂化养殖,提高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使海洋农业持续高效地发展。沿岸淡水对浅海海水盐度的冲淡而造成养殖对象的生存,破坏了养殖生物的生存环境。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道路,实现科学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结合[5]。

3.2健全制度保障

一是完善海洋环境评估制度。对海洋资源开发项目要进行严格审查,使其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管理。二是建立净化污染物入海国际化标准制度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制度。减缓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对海洋农业的影响,加强对沿岸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水等污染物的管理和治理,对影响海洋农业发展的其他海洋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三是建立起满足种群生长曲线最大捕捞量的控制制度,使渔业资源保持稳定。要严格控制近海渔业资源的捕捞强度,保持渔业资源相对稳定,完善相关海域的禁渔期、禁渔区管理制度及措施,加大管理力度和处罚力度。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海洋监察制度,为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法律保障和支持。

3.3提高海洋农业的生产水平

为了确保海洋农业的持续发展,应提高海洋农业的生产水平。主要的海洋生产有两种,一种是“广种薄收”,实行不投入饲料,依靠海域自然环境的养殖;另一种是进行集约化的工厂化养殖方式,降低高成本、低效率的养殖方式,提高效益。发展低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的工厂化养殖是海洋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不断地提高海洋农业的生产水平,极大地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6]。

篇8

关键词: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S96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在新品种引进方面力度很大,对发展养殖事业,繁荣市场经济,增加养殖收入功不可没。但是在引进的过程中,也不乏一些问题和弊端的存在,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新品种引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种较少

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一直把水产养殖良种的引进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非常重视发掘利用与相关目标性质的遗传改进等工作,以达到提高水体的生产能力,获得更高质量的养殖品种和为市场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商品。但是,从我国引进的情况来看,数量仍然太少。特别是与农业相比,差距甚大。

2、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引进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对外交流与合作渠道不断扩大,不少单位自行联系,往往造成同一技术、同一种类由不同地区和单位重复引进,如虹鳟鱼、罗非鱼、条文鲈等多次从国外引进,有的因引种后的保种及纯系复壮工作做得不够,导致很快失去其经济优良性状而不得不再次引进等,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同时,也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3、推广应用的力度不够

调查发现,不少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小集体意识,往往自行引进、自行试验,自然推广生产,导致许多技术和品种引进后多年仍难以推广,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是技术和种质资源的一大浪费。

4、检疫工作仍未引起高度重视

经调查发现,一些单位在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过程中不能按规定进行检查、检疫。有的虽履行了检查、检疫手续而未能真正做到检查、检疫,甚至有的单位和个人通过民间渠室和三资企业的商务活动引进的种类根本不履行检疫手续。

二、未来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的发展策略

1、建立全国性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管理体系与信息系统

要使我国的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必须建立全国性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管理体系与信息系统,以便对我国已经引进和待引进的水产养殖新品种进行全上程跟踪管理。并根据产业发展,制定出今后引进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域资源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引进新品种,防止重复引进和分散引进。

2、严格执行检疫法规,杜绝病虫害带入

水产养殖新品种的引进,对我国的渔业发展确实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不应忽视在检疫方面的问题。检疫是引种中重要的一关,世界各地农作物引种中因检疫不严带进病害的例子很多,损失也很严重。应抓好检疫关,防患于未然。在实施引种的过程中,应对新品种和随其而来的所有工具、饵料进行严格的检疫、消毒并隔离饲养,确定无疑后再转入大面积养殖。特别是近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水产品流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有些养殖品种是通过非正常渠道而流入中国,导致一些病虫害的漏检,今后应加大执法力度,严防带入新病原。

3、应尽快建立国家级良种引育中心并加强对原、良种场的规范化建设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不少地方原、良种资源的紧缺和浪费并存。因此,建议一是实施原、良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狠抓国家级原、良种场的年检。同时,要制定一系列包括税收在内的优惠政策,从物质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并实行原、良种的定点生产,取缔无证生产。二是建立健全权威性的国家原、良种监测机构。建全有关法规,建立相应的标准和苗种生产规范,三是加大对原、良种场的资金投入,改变原、良种研究和推广滞后于生产的局面。四是建立国家级良种引育中心,实行全封闭隔离保种和扩种工作,以保持和提高亲体与苗种的质量,防止种质退化。从而提高原、良种场的社会效益和综合经济效益。

4、应重视和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物种进入新环境,适应后一般会获得长足约发展,因为新环境中通常缺乏限制其发展速度的天敌。因此,如果对此估计不足或缺乏防范措施,引种的结果弊大于利,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如“食人鱼”的引种就是一个例子。“食人鱼”(俗称食人鲳),这种鱼群体觅食,主食比较小个体的鱼,猎食水中任何移动的东西,尤其对血腥味敏感,任何一点血腥味都会激起大群“食人鱼”的狂暴攻击。更为严重的是,“食人鱼”对水域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不可低估,一旦流入自然水域将打破现有的生物链,威胁我国的本土鱼类,破坏现有的鱼类区系,降低生物多样性,而且会对我国渔业资源和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引种之前应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和论证工作,引种之前应严格控制养殖范围,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后再推广。

5、切实搞好引进后的保种和推广工作

引进的优良养殖品种和养殖技术,对于缩短周期,增加我国水产种质资源,提高渔业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发现,我国引进的不少品种和技术尚未能达到规模化和产业化。其原因之一是多数未建立行之有效的保种和推广基地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级苗种繁育和养殖基地。另一原因则是资金短缺,没有足够的保种与推广资金。引种通常只是引进少量亲体,然后经由这些亲体大量、反复地繁育后代以形成新的种群。引种的初期,经精心选择的品种会表现出令人满意的优良品性。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与当地环境的融合,与当地相近种群的混合,引入品种会在各方面有些变化,一些特点因缺乏及时的补充而渐渐消失,直接影响到生产的连续性。任何品种都存在着衰退的趋势,而及时地补充新的纯正亲体则是防衰退的最有效途径。此外,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原产地补充新的亲本相结合,就可既经济又安全地保证引进种的长远发展。国家和有关部门,应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广应用的进度。

6、今后应重点引进的水产养殖新品种及渔业新技术

(1)在立足自主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有选择地从国外引进一些生长周期短、直推广、品质优良的养殖种类,并通过驯化、繁育使其尽快达到产业化。一是应考虑种质的引进更新。对罗非鱼,应重点引进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来罗非鱼原种和不含卵孵化的罗非鱼新种。以更新现有亲鱼和提高苗种生产能力。并建立相应的区域性保种中心和繁育中心。通过保种和扩种,使现有的罗非鱼种质得到更新。对虹鳟、德国镜鲤等应以引进原种(或优质种)为重点,经过保种,使现有余体得以基本更新。二是新养殖对象的引进和驯化。从国家来看,应重点和继续引进适合我国北方海域养殖的鱼类和适合我国南方海域养殖的鱼类为重点,并积极引进品质优良、经济价值较高的海、淡水养殖种类。

(2)应考虑引进海水集约化育苗、养殖过程中的水处理技术与设备,深海抗风浪网箱和沉浮式网箱制作技术,某些经济鱼、虾贝类的关键育苗技术,耐盐植物,高效饲料配制与加工技术,养殖病虫害的快速诊断与监测技术与设备等。

(3)应考虑引进鱼、虾、贝类遗传育种关键技术及干扰素基因克隆及干扰素制备技术与设备,于细胞培养技术,转基因打耙技术,生长激素制备技术与设备,鱼类疫苗制剂与制备技术,营养转化测定技术与设备。

三、结束语

总之,任何品种和技术的引进都应经过严格的论证与评估,并经主管部门审批后才能实施,以确保引进成功和避免产生不应有的损失。特别是应注意对生态负效应的评估与检查。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损害;法律保障对策

基金项目:2012年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辽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保障问题研究——以生态损害责任为视角”(2012lslktzifx—0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对策——以辽宁为例

收录日期:2012年9月19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文明的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文明和伦理的高度,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海洋占有重要地位,并对人类生活有巨大影响,因此研究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涉及的相关法律保障与对策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

所谓“海洋生态损害”是指由于人类的各类行为和活动而引起或可能引起的由海洋生物及其周围海洋环境相互作用组成的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和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由此给人类和整个海洋生物界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海洋生态损害不同于传统民法中的海洋侵权。传统的海洋侵权是以海洋生态系统为媒介,以其他法律主体的人身、财产权益为侵害客体。海洋生态损害的侵害客体是整个人类的海洋生态利益,这种损害不涉及个人私权,海洋生态环境是受损的直接对象,而且海洋生态损害本身具有难以恢复性,甚至是不可逆性。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主要分为陆源污染物排放、海洋油类污染、破坏性开发活动等,而这些也正是造成海洋生态损害的主要损害行为。

一、我国海洋生态损害的现实问题和研究情况

近期,在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海洋污染侵权案件接连出现,从2010年7月16日大连原油爆炸泄漏事故到2011年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污染程度范围是越来越大,而这两起事故也同时殃及到河北、山东、辽宁三省的海域。然而,与之相关民事、行政以及刑事法律责任的追究和赔偿问题却成难点。目前,有些受损的渔民已经在当地法院向责任主体提出了相关的索赔诉讼,天津海事法院已经于2011年12月30日正式受理了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引发的养殖户损害赔偿纠纷案,现正在审理当中。国家海洋局早在2012年1月也提出了10亿元的调解赔偿草案计划。经过行政调解,农业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菲公司”)以及有关省人民政府就解决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渔业损失赔偿和补偿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康菲公司出资10亿元人民币,用于解决河北省、辽宁省部分区县养殖生物和渤海天然渔业资源损害赔偿和补偿问题;康菲公司和中国海油从其所承诺启动的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基金中,分别列支1亿元和2.5亿元人民币,用于天然渔业资源修复和养护、渔业资源环境调查监测评估和科研等方面工作。但是,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包括受害渔民的实际损失和国家海洋生态损害的评估问题、如何来证明损失和污染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加强地方的立法及相关司法执法制度的完善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此做过一些研究。如大连海事大学韩立新教授对海洋污染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归责原则、责任主体、赔偿范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尤其是对“海洋生态损害”的概念做了科学的界定。大连海事大学李志文教授则是从船舶压载水引发海洋生态损害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其综合分析论证了海洋生态损害的生态学、生态哲学以及生态利益等多维理论基础。国家海洋局的刘家沂研究了与海洋生态损害相关的海洋生态文明、生态安全等问题,提出了海洋生态损害的索赔内容,并主张将环境价值减损作为海洋生态损害的组成部分列入赔偿范围之中,还研究了海洋生态损害责任保险制度等。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目前,学界内对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保障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其他方面相比却还显得略有不足,具体体现在:研究海洋污染损害的多、海洋生态损害的少;研究民事责任的多、行政责任的少;研究国家索赔的多、渔民个人索赔的少;从海商法的角度研究的多、民法和环境保护法角度的少;从赔偿制度设计角度研究的多、损害责任承担角度研究的少;对国家立法研究的多、各级地方立法的少。尤其是缺乏针对近期在我国海域内发生的重特大海洋污染事故所造成的海洋生态损害的法律责任承担方面,无论是在学术理论研究层次方面,还是司法审判和行政执法实践当中,都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辽宁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法律保障对策

辽宁位于我国万里海疆的北部之端,海域广阔,海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其中近岸管辖海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陆地海岸线全长2,292.4公里,占全国海岸线12%,居全国的第五位。辽宁是海洋大省,发展海洋经济潜力巨大。2010年辽宁海洋经济主要产业总产值已突破3,000亿元,达到3,008.7亿元,同比增长17.%,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4%,成为辽宁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虽然,在实施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辽宁加大了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使辽宁海洋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缓解。然而,海洋经济和沿海经济带的持续快速发展,给海洋环境带来的压力有增无减,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为此,我们特提出以下四项建议措施:

(一)应当制定对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管理评估的地方规章。2010年6月12日,山东省财政厅和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联合制定下发了《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首个海洋生态方面的补偿和赔偿办法,对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的界定、提出主体和适用范围等方面都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另外,山东省还出台了《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评估方法》,其中规定对造成1,000公顷用海生态损失,应当缴纳2亿元损失补偿费。这些先进立法经验和做法都很值得辽宁在制定地方性法规时予以借鉴。

从辽宁地方角度来看,无论是2011年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还是2010年的“7·16”大连原油爆炸泄漏事故,都对省内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然而,辽宁截至目前却在海洋生态损害赔偿领域存在明显的立法空白。因此,我们认为,辽宁相关立法机关应当制定对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管理评估的地方规章,对在辽宁的海域内已经造成一定规模用海生态损失的行为,应当根据其实际的污染程度标准缴纳不同数额的损失补偿费,从而弥补当前辽宁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立法空白。

(二)应当对海洋生态损害的赔偿范围和责任主体进行认定。在被誉为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索赔第一案的“塔斯曼海轮”溢油案中,一审法院认定溢油所致生态损害的赔偿范围仅为环境容量损失、自然资源损失及相关的调查、监测评估与恢复研究费用,却对海洋生态服务功能的损失、海洋沉积物恢复费用、潮滩生物环境恢复费用、浮游植物恢复费用、浮游动物恢复费用等未予认定。因此,我们认为,辽宁相关执法机构和司法机关应当认定在2010年“7·16”大连原油爆炸泄漏事故中和2011年发生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中民事赔偿的责任主体,为辽宁海域内的受损渔民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应当对海洋生态损害的行政处罚种类和数额加以改进。首先,虽然在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以及《辽宁省海洋环境保护办法》中都规定了“责令限期改正”、“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罚款”等多种行政处罚的种类,但是在实际执法时,我们认为应当以能从根本上杜绝生态损害发生的“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为主,而非当前的以罚款为主。其次,在具体处罚额度上,应当积极借鉴2008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的先进经验,实行按损失比例处罚,对责任者的罚款额不应再设置上限,改变当前罚款额度普遍较低(根据目前的相关规定最高罚款仅为30万元)、威慑力明显不足的现状。

(四)应当设立出台由第三方托管的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基金。在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以下简称BP)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不久,BP在美国政府的要求下向肯尼斯·费恩伯格管理下的第三方托管基金“湾岸索赔工具”拨出了200亿美元。迄今为止,总共已经有大约67亿美元从该基金中提走,这些提出的资金除了用于向索赔人支付赔偿金外,同时还被用于支付清洁成本和通过向美国地方政府付款的方式来实施重建项目。因此,借鉴以上做法我们认为,辽宁应当制定出台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设立类似的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基金,为在辽宁海域内受损的渔民提供必要的资金补偿。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志文,杜萱.船舶压载水引发海洋生态损害的法律思考[J].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

篇10

关键词:渔业产业化;运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

渔业产业化运营机制的理论框架渔业产业化的实现,需要有一系列运行机制作保障。渔业产业化的内涵与核心决定了渔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如内部利益协调机制、风险保障机制、市场开发机制、科技进步机制、投融资机制等。

1.1内部利益协调机制

发展渔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加强渔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的内在联系,创造各产业要素自由流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市场所特有的契约关系把分散的渔户聚集在可控性强的体制之中,使渔户由小农经济的自然人变成商品社会的经济人,以提高渔户和渔业经济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和经营风险。建立健全产业化体系内的约束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使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及渔户真正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变松散型为紧密型,形成集渔、工、贸,产供销为一体的完整的生产经营体系,增强渔业产业化组织的活力。

1.2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机制

“科技兴渔”是渔业产业化发展和渔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渔业,用现代技术装备渔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渔业,才能促使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渔业科技含量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渔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在渔业产业化经营中也极为重要。

要迅速地将一批先进实用的养殖、捕捞和加工技术直接传输给渔户,使科技成果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推广和运用。

1.3风险保障机制

由于较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存在,使渔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更明显的弱质性。为了克服弱质性,规避风险,渔民以及渔业生产者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既能获利又能降低风险的体制或制度。因此,需要将渔业资源的产权明晰化,以产权机制来制约和降低渔业经营中的风险。以高科技手段使自然风险的影响降到最低。通过产业化经营,降低市场经营风险。

1.4市场开发机制

渔业产业化经营将分散经营渔民与大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完善的市场开发机制成为渔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机制。

1.5资金融通机制

渔业产业化经营,一次性投资较大,资金短缺是大规模开发的一大制约因素,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以财政投资为导向,生产经营者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支柱,外资和其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设立渔业产业化发展基金,专门用于对水产龙头企业的扶持;各级财政、金融部门对龙头企业的发展在资金安排上要予以优先考虑;积极推进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广泛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加强内引外联力度,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和个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形式融资、入股。要制定相关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实行招商引资,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开发的积极性,强化投入管理,提高投入利用率和产出效益。

1.6政府助推机制

渔业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产业的区域布局结构和规模,关系到渔业和其他各业的协调发展,政府的推动是渔业产业化必不可少条件。政府对于渔业产业化的推进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首先是政策支持。政府要在产业政策、价格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上对渔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有力支持与规范。其次是资金支持。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积极投入资金用于改善渔业的生产条件,促进渔业的科技进步。第三是组织支持。政府从行政机构的安排上为渔业产业化进行组织协调,成立渔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负责渔业产业化政策的落实、项目规划等组织工作。最后是法律推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渔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依法治渔、以法兴渔。政府应转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逐步建立和完善渔业法制体系,把规范渔业产业化经营、保护渔业企业与渔户的权益纳入法制化轨道。

1.7服务保障机制

渔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环节多,专业化程度高,经营规模大,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渔业产业化经营中不可缺少的。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渔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提供综合优质的配套服务,它是衡量渔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适应渔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应建立科技、信息、运输、仓储、物资等全方位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水产技术推广和服务网络,发挥社会化服务优势,为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渔户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保证渔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积极组织广大渔农民参与兴办不同类型的渔业合作经济组织,使渔民享受产业化经营多个环节的经济收益和利润,推动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2山东省渔业产业化运营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2.1利益协调机制尚未使利益各方结成经济共同体首先,山东省现有渔业生产基地规模偏小,缺乏特色和优势,加工企业数量不足,缺乏主导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活力和辐射能力,生产、加工、销售三大环节衔接不够,缺乏互相促进和制约机制。另外,大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是以开展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向型企业,无法与渔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影响渔业产业化的发展。

其次,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衔接,规模效益低。这种分散经营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制约了新品种、新技术普及推广,也使渔业经济难以形成规模和合力,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而且影响了经济共同体的形成,不利于管理,浪费了渔业资源,大大削弱了渔业功效和渔民利益,并制约了渔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少,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不大,辐射带动力不强,对渔业产业的拉动、带动能力不够强,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同时,三次产业联结不紧密,停留在产品买卖关系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的形式较多,没有真正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未能真正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2.2科技创新机制滞后于渔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整体上来看,山东省渔业发展还没有摆脱依靠生产规模扩张和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主的粗放式经营方式。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日渐突出,如地区性的结构不平衡,品种层次的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二、三产业严重滞后,渔业经济总产值中,大部分是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第一产业创造的,水产品深加工和产业化水平较低。渔业占全省海洋总产值的60%以上,而海洋医药、海洋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所占比重尚不足30%。

2.3风险保障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近年来渔业作业范围越来越广、航程远,渔船遇险、发生意外事故和涉外事件的几率很高,渔业保险补贴已成为渔民的迫切要求,这不仅关系到渔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更关系到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山东省渔业政策性保险起步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

另外,随着新海洋制度的实施,大批海洋捕捞渔船要撤出部分传统作业渔场,使近海渔场变得更为拥挤,海洋捕捞渔民面临转产转业的压力。但由于沿海渔民转产转业渠道狭窄,资金缺乏,减船转业的难度大;加之资源衰退,渔业生产成本上升;渔民生产生活面临很大困难。同时由于渔业管理制度的变化,渔民难以完全适应,涉外渔业事件增多,渔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涉外渔业管理难度加大。

2.4市场开发机制滞后限制了渔业产业化的正常进行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过改革经营体制、转换价格形成机制、培育市场体系和完善宏观调控手段等一系列的重大措施,目前己初步奠定了山东省渔业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与其他产业或西方发达国家渔业市场相比,还存在着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市场管理不规范,缺少对过剩生产能力和低级生产能力的淘汰机制和促进产业竞争力提高的机制。渔业市场体系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渔业贸易能力的提高。同时,绝大多数渔民资本积累水平很低,加上文化素质、经营能力有限,以及过于分散的经营格局,给渔业信贷、科技推广带来许多问题,渔民很难得到新上项目的投资和科技的支持。所有这一切,导致绝大多数渔民尚不具备独立应对市场变化、并对市场需求做出迅速而正确反应的能力,客观上降低了渔民作为主体对渔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效果。这也是造成我国渔民组织和发现优势资源的能力缺乏的重要原因。

2.5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不健全,局部海域的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最基本条件,水域环境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渔业资源的生存、繁衍和养殖业的发展。山东省尽管在海洋环保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岸海域污染面积有所减少,但是从目前情况看,陆源污染、河口海域污染、油气开发形成的石油类污染、海水养殖海域富营养化,严重威胁着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2.6政府助推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山东省渔业发展迅速,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渔业强省这一目标的关键时期。具体包括实现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第二次转变,发展优质水产养殖业,提高远洋渔业比重,推进水产加工业,扩大休闲渔业、设施渔业,发展高效渔业、生态渔业、品牌渔业,这样全方位、整体性的结构性调整必然要求财政投入的加大和政策导向作用的发挥。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对财政支渔认识不足,造成山东省政府对渔业的财政投入都很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渔业发展的要求。资金不足是制约高标准、高品质项目建设的关键问题。同时,从财政投入结构看,财政对渔政、渔港、转产、环保、种质等方面用途的投资比例比较大,有力改善了山东省渔业经济的发展环境和基础。但综合开发、水产科技、病害防治、技术推广等支出比例仍然很低。由此导致:渔业科技创新进程缓慢,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原创性成果不多,高新技术研究明显滞后,许多制约渔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2.7服务保证机制建设滞后,不适应渔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山东省渔港码头、专业批发市场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市场体系不健全,加工业落后,流通渠道不畅,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渔业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产业的前瞻性开拓难以为渔业经济提供快速发展的有效保证。

同时,科技成果储备不足,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良种化程度普遍较低;养殖品种的病害防治技术仍然比较落后,至今仍没有十分有效的控制措施。山东省每年因水产养殖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另外,基层渔技推广服务体系不稳定,影响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影响渔农户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渔业产业化经营的稳定发展;社会公益不配套,渔业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渔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水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出口贸易壁垒增多,影响了山东省水产品海外市场的开拓。近年来,山东省虽然采取了许多应对国外针对我国水产品的贸易壁垒措施,但由于企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技术含量低,加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管理体系尚不健全,质量安全监控手段,使水产品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影响了水产品国际市场的开拓。

3山东省进一步完善渔业产业化运营机制的具体对策3.1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巩固优势产业区和优势产业带(1)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实施渔业资源可持续综合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对山东省而言,重点实施莱州湾、胶州湾生态修复工程,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修复与治理,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及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巩固和发展海防林,修复和保护近岸湿地,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建立近海主要渔业资源捕捞总量控制制度,严格实施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休渔制度,减少近海捕捞渔船数量,压缩捕捞强度,保护和涵养近海渔业资源。探索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对占用传统作业渔场造成渔民失海失水的,要给予合理补偿。

(2)适度增加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改善渔业共同生产条件。首先加强渔港建设。根据渔业资源、渔船数量、渔港自然条件、渔业经济比重等,合理布局沿海中心渔港、一级渔港和内陆重点渔港,因地制宜选择一批避风条件好、具有较大经济腹地的渔港,修建码头、护岸和防波堤,疏浚航道和锚地,建成港口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渔港。其次加快沿海公路、海堤等基础设施建设。最后,推进沿海地区城镇化建设。把沿海的海洋开发卫星镇、渔业特色专业镇建成经济实力较强、城镇设施完善、文化教育配套、生态环境优美、地方特色鲜明、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加快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进程。

(3)尽快建立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和渔业环境监测网络。

近期,按照《山东省优势水产品养殖区域布局规划》,对山东海岸健康养殖带的五大岸段进行渔业资源调查和常规性监测,建立渔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应建立健全地级以上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和一批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点),形成覆盖全省的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网。

3.2强化内部利益协调机制,创新产业化经营体系(1)培植龙头企业,加强产业环节的衔接。渔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将基地、加工、市场体系三个环节衔接起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因此,要根据拉长产业链的目标,善于在水产主体品种三个环节的发展中抓住苗头,重点扶持,让运营机制活、辐射能力强的企业担当“龙头”。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渔户,是渔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代表着渔业产业化的水平,其经济实力、辐射能力、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水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要多渠道、多形式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特别是正确处理好龙头企业和渔民的关系。共同利益是产业化经营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和动力。对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根据互利、平等、自愿和渔业工贸各方面兼顾的原则,处理好内部利益分配,建立生产者有利可图,加工经营者利润合理,消费者经济划算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

(3)大力发展行业协会,提高渔业的组织化水平。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产业自身发展需要,大力推进民间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建设,为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如鼓励乡、村、渔民能人、龙头企业、乡村渔技站所以及各类社会团体组织,领办渔业专业合作社或渔业专业服务组织。鼓励、倡导渔民群众自发、自愿加入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已建的应充实力量,完善其职能,制定和完善渔业行业协会开展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其责任、权利与义务,规范其工作和行业行为,充分发挥渔业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调会员一起进行技术、品种更新,组织经验、信息交流,开展投资、贸易中介,加快市场、产业开拓步伐,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

3.3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夯实渔业产业化运营的科技支撑(1)加强渔业科技基础创新。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渔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因此,围绕水产主导品种培育、重大疫病防控、产品质量安全、健康养殖方式、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渔业节能技术等方面,搞好重点研究和技术攻关,切实解决渔业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技术问题。(2)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扶持渔业高科技的创新。如设立渔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基金;采取贴息的方式引导金融部门或企业投资农业高新技术;建立全球农业高新技术信息网并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以股本投入的方式为渔业科技企业提供资本金扶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直接科研资助,或通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签订协议给予其研究活动以财政资助;在产业政策制定和组织重大项目合作攻关等方面起主导作用。同时,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以税式支出方式诱导社会资本投入渔业科学研究与开发,增加自主创新的能力。(3)推进实施渔业良种工程,构建渔业良种产业化体系。研究开发水产种质资源培育技术,在品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方面实现新突破,培育新一代水产优质和特色品种。努力构建渔业良种产业化体系,重点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原良种场,培育一批水产良种企业。

3.4创新市场开发机制,完善水产品流通市场体系渔业产业化的程度越高,对市场的需求也越高。完善的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应是一批以集市贸易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期货市场为方向的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水产品市场网络。具体包括:(1)建立良好的市场基础设施,为水产品流通提供服务,同时在管理和信息上也能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使经营者能站在市场知天下,以市场来指导生产经营活动。(2)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要建立健全市场流通的法律法规,形成公开、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同时,要逐步采用国际市场上一些通用惯例,改变单一的销售形式,引进拍卖、期货、包销等方式,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使我国水产品流通走向世界。(3)发展水产品市场种类,完善内部结构。要迅速改变目前水产品流通中集市贸易、零售市场发展快,批发、期货市场发展滞后的现象。要在水产品主要消费地的大城市,进入超市,建立水产品专卖店,并冠以名特优水产品商标,以取得品牌效应等等。

3.5改革风险保障机制,完善渔业社会保障体系在积极拓展渔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尽早实施政策性渔业保险。从国际通行做法看,发展政策性渔业保险事业,能有效改变生产者在各种风险面前孤立无援的窘境,是国家对渔业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的一部分,是完善渔业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运用政府的权威动员全社会分担农业风险、支持农业发展、保护渔民利益的重要手段。建议与财政部协商,设立渔业政策性保险初始准备基金和补贴专项资金,由国家和省级渔业主管部门研究确定补贴的种类、范围和标准,依托有关保险经营机构,以项目形式进行管理。目前可以依托的经营机构:一是政策性保险公司,直接经营畜牧业政策性保险;二是商业性保险公司,委托其代办政策性业务;三是渔船互保协会或农民养殖协会,由协会内部开展互保经营。

3.6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健全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以渔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为平台,加快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功能区,完善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同时,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力度。加强渔民培训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渔业经营者的素质,使他们掌握渔业实用技术,不断提高收入水平。

(2)完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山东省需要加强陆地与海岛、海岛与海岛间的基础传输网络建设,不断提高网络化水平。扩大完善本地通信网,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等网络通讯。加快“数字海洋”建设,充分利用近海资源调查与评价成果和沿海省(市)在海域管理、环境保护、海岛和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等各个领域积累的丰富信息资源,建设海洋数据库,建立面向海洋经济、海洋开发管理和海洋决策支持的海洋信息基础平台和省、市、县海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海上预警预报、搜救抢险、环境监测等信息系统配套建设。

(3)完善融资、筹资服务体系。本着以渔农投入为主体,财政投入为启动,信贷、外贸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系,建设初期政府在给予资金投入倾斜的基础上,通过产业导向,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渔业生产与流通领域。

山东省可在财政支出中留出一块作为渔业发展基础,为渔业产业化项目提供贷款贴息。同时,兴办渔业合作基金会。在渔村以股份合作制方式把部分集体资金和渔民手中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为渔业生产实行短期、小额资金有偿服务。设立渔业信用担保基金和机构,也可以保证和帮助渔民能顺利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3.7改革政府助推机制,积极推进渔业产业化(1)加强政策法规研究。在海域管理方面,要围绕优化审批秩序,提高审批效率,进一步研究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严格把关、跟踪监管的制度和办法。在海洋环保方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探讨封闭式倾废新机制。要深入研究海洋生态补偿机制,适时出台《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补偿办法》。在渔港渔船管理体制方面,进一步完善渔港经营管理体制,实行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依法明晰渔港产权,实施渔港许可经营,完善渔港保护体系,更好地发挥渔港服务保障作用。在科技创新体制方面,加快科技工作由重渔业向海洋与渔业并举转变,精心研究谋划争取国家级海洋类的大项目。

在水产品市场管理方面,规范市场秩序、有效竞争的政策;价格政策;推进产业化运营的财政金融政策。

(2)继续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提升渔业质量安全水平。一是依法履行水产品质量监管责任。要从源头抓起,加强生产全过程特别是养殖投入品的监管。二要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使水产品生产、经营各环节有标准可循。三是加快渔业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四要加快名牌水产品的培育和优势特色水产品的保护和挖掘。

参考文献

[1]孟庆武.我国渔业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国渔业经济[J].《中国渔业经济》,2010(4):144-148.

[2]易丽平.广东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研究[J].当代经济,2008(12):98-100.

[3]王淼.从交易费用理论看我国渔业行业协会建设[J].中国渔业经济,2007(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