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骨盆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医疼痛控制护理;创伤性骨折;术后康复;
作者:李贞,戎娜,赵晓娟
随着近年来我国交通、建筑事业的快速发展,由车祸、高处跌落等外伤因素导致的骨折发生率逐年递增,而对于满足手术指征的骨折患者临床一般推荐进行手术治疗,尽可能的达到解剖学复位以及妥善固定,使患者骨折康复后尽可能的恢复正常骨骼结构形态与功能[1,2]。但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往往存在局部疼痛等症状,不仅对患者心理情绪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骨折术后的康复进程或导致不良结局的产生[3]。疼痛管理是近几年临床应用的新兴学科,其旨在通过药物、行为、心理等多方面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或疼痛敏感感知,而中医疼痛控制护理是一种基于现代护理与传统医学的新型护理模式,其在骨折、肿瘤等疾病的疼痛控制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本文通过对80例骨折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探讨中医疼痛控制护理模式对创伤性骨折术后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5.2±8.4)岁;其中四肢骨折22例,椎体骨折10例,骨盆骨折5例,其他3例。观察组40例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46.1±9.0)岁;其中四肢骨折24例,椎体骨折10例,骨盆骨折5例,其他部位1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已通过我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核;经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骨折,均满足骨折外科手术治疗指征。
1.3、排除标准
已排除继发性骨折、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患者。
1.4、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骨折住院护理干预,包括常规住院指导、药物护理、术后管理、生活护理与心理护理等,可采用注意力转移法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必要情况下结合止痛镇痛药物进行疼痛控制。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中医疼痛控制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中医情志护理。采用中医情志护理积极疏导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利用中医情志的情志相胜、陶冶情志、顺应四时、疏导调神的特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2)中医膳食管理。鼓励患者以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若老年患者可在食材中添加山药、大枣、百合、冬菇、丁香等制成药膳,改善患者消化功能与营养状态;(3)耳穴压豆疗法。选择患者的膝关节、神门穴、皮质下、肾上腺及交感等耳穴进行压豆,首先对穴位进行消毒,并将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固定于穴位上,按压穴位3~5min,自觉疼痛加重后再持续按压3min,患者每日按压2~3次;(4)穴位贴敷。选择患者的命门、关元腧、腰阳关、肾腧等穴位进行贴敷,中药材选择肉桂、吴茱萸、槟榔、丁香按照1∶1∶1∶1配比制成药粉,应用姜汁调制成糊状并应用透气小敷贴贴于穴位上,每次贴敷30~60min,每日贴敷1次。
1.5、评价标准
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d、3d、7d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2组患者疼痛情况,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记录2组患者术后主动康复训练开展时间、计划康复训练量完成比、初次主动训练有效维持时间并比较;评价2组骨折患者康复效果,其中优:患者术后未发生任何并发症,且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康复后无后遗症;良:术后未发生并发症,功能恢复良好但存在轻微障碍,无后遗症形成;可: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后遗症,且存在明显的功能障碍,生活受到影响但基本能够自理;差:发生严重并发症,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计算2组患者术后康复优良率结果。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应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情况比较
护理前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1、3、7d后观察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组患者干预后骨折康复训练开展情况比较
观察组主动康复训练开展时间、计划康复训练量完成比、初次主动训练有效维持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2组患者骨折术后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论
骨折患者术后由于局部疼痛、肿胀以及功能障碍等特征导致其术后生活质量往往较为低下,并且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早期康复阶段需要绝对制动、卧床静养,患者长期卧床会导致焦虑、烦躁情绪的产生,不仅降低患者术后康复期的生存质量,同时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远期预后结局也将产生不良影响。而长期处于疼痛状态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有着严重、不良的影响,近年来针对负性情绪与疼痛的研究结果显示[4],持续、长期的疼痛感觉会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与加重,而持续的负性情绪发生也会增加患者的疼痛感以及对疼痛的敏感性,而对骨折患者术后有效的疼痛控制以及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快速康复具有积极作用[5]。
篇2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运动康复
[中图分类号] R4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081-01
胫骨平台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严重者常合并半月板、韧带、排总神经损伤,导致关节失稳、疼痛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经手术复位和固定,但在康复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可影响疗效,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是直接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选自2005年8月~2010年8月随访185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疗效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85例,男122例,女63例;年龄13~68岁,平均43岁。入选标准:根据Hohl分类法,均为移位骨折,且平台压缩在2mm以上,劈裂骨折分离在5mm以上。根据Schatzker分类I型12例,Ⅱ型34例,Ⅲ型30例,Ⅳ型41例,Ⅴ型25例,Ⅵ型43例。其中右侧79例,左侧106例;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膝关节周围损伤:其中侧副韧带损伤7例,前交叉韧带损伤7例,半月板损伤8例,血管损伤2例。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在年龄、性别、病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组基数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1周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前经X线片、CT三维重建检查,对关节面塌陷的形状和程度进行充分评估。根据胫骨内、外侧塌陷分别采取内外侧弧形切口,充分暴露骨折部位,注意避免关节软骨及其下的骨质分离。对压缩明显的骨折取同侧髂骨行)期植骨,将关节面连同其下的骨质撬起,使关节面平整,将髂骨板填充在撬起的骨质下缺损处。胫骨双髁骨折,或粉碎性骨折应尽量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复位满意后外侧采用高尔夫钢板,内侧加用“T”型或“L”型支持板行坚强内固定,避免骨折的松动。活动关节检查固定可靠后,关闭切口。
1.3 康复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卧床休息,常规给予抗感染、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等药物治疗。2~4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进行适当膝关节屈伸活动及股四头肌肌力训练等常规功能训练。术后第4个月开始逐渐负重步行练习。
实验组:首先制定个体化方案,根据患者骨折情况,固定方式,以及软组织情况综合评估患者康复运动安全性评定得分,以此为依据制定出个性化的康复处方。对内固定牢固的骨折,总分100分。71~100分运动较为安全;41~70分运动康复应慎重;0~40分以肌肉等长收缩为主,不宜早期等张收缩。
1.3.1 71~100分之间者术后 即进行股四头肌、踝泵练习,绳肌等长收缩训练,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500~1000次/d。术后1~7d:如疼痛不明显可开始直腿抬高练习以避免腿部肌肉过快萎缩,疼痛明显则可推迟数天。(1)直抬腿练习;(2)侧抬腿练习:10次/组,10~15s/次,每次间隔5s,4~6组/日;(3)后抬腿练习:30次/组,组间休息5s,4~6组1d。术后24h在牢固内固定基础上及术后保留硬膜外镇痛泵持续止痛的情况下进行,术后1~3d终止角度不超过40°,术后3d停止使用止痛剂,术后4d应平均每1~2d增加10°,2~3次/d,60min/次,一直锻炼到膝关节屈曲达120°后停止CPM机锻炼。术后4~6周:根据具体情况开始膝关节的伸展练习。术后6~12周开始负重练习,必须经过X线检查,在骨折愈合允许的前提下,术后6周由1/4体重1/3体重负重,术后8周1/3体重10周1/2体重2/3体重,12周4/5体重100%体重逐渐过渡。可在踩秤上进行量化,逐步增加负重量,5min/次,2~3次/d。
1.3.2 41~70分之间者骨折欠稳定,骨折固定欠可靠,或软组织损伤较重者,术后即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5s/次,15min/组,3组/d。术后1周开始直腿抬高训练,CPM机辅助锻炼,具体方法同前。于术后2周开始肌肉等张收缩;术后10~12周开始负重练习。
1.3.3 0~40分之间者骨折极不稳定,固定可靠性差或软组织严重损伤。术后亦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但须慎重。术后2~4周,待软组织恢复较好后开始等张训练,同时注意心理康复:了解患者的思想情况,减轻患者思想顾虑,让患者明白功能锻炼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化被动为主动。此类患者负重练习须适时推后,因有发生再骨折及内固定断裂可能。大都在3个月开始负重练习。
1.4 疗效分析分别于术后6、12个月进行随防。 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rating score):总分100分,优:≥85,良:70~84,可:60~69,差:≤59。分别统计两组HSS得分及根据得分,70计算优良率(%)。
2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2.0软件,对两组HSS得分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优良率采用x检验,P
3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个月,术后6、12个月康复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及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个月膝关节功能比较,实验组81例,HSS77.3±13.5,优61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77%;对照组80例,HSS69.6±11.4,优45例,良24例,可9例,差2例,优良率56%,(P
4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骨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临床上因缺乏合理、规范、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程序和方法,导致术后膝关节僵直而致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患者并不少见,对于塌陷骨折,因康复训练不合理而造成再塌陷者,临床时有发生,文献亦有报道。本实验中两组病例均出现内固定断裂,其中对照组2例:1例为骨折不愈合造成,另外1例为患者过早负重造成。康复组中有3例内固定断裂:1例为内固定安放位置不当,另外2例为骨折不愈合所造成。所有患者均采取内固定取出,同时植骨加长钢板内固定。另外,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不论是何损伤类型,康复训练时均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骨折的治疗一方面要恢复受累骨骼的解剖关系,并在正确的解剖关系上得到愈合,即复位、固定。然而,骨骼正确解剖关系的恢复和骨折的愈合并不是骨折治疗的全部。临床常见骨折复位很满意,骨折也愈合良好,但病人术后关节功能并不好。有研究表明胫骨平台骨折的预后与骨折类型、皮肤条件、随访时间、使用不同内固定器械有一定关系。因此如何进行安全而又积极的康复训练是困惑医生和患者的一个难题。为此,作者针对以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多中心随机、单盲等先进研究手段,克服临床研究干扰因素多等实际困难,探索出一套以骨折的稳定性、固定的可靠性、软组织的完整性3个方面来综合考虑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设计“骨折病人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量表”(表),制定出因人、因病、因时的康复运动处方,并在多中心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2]。并于2008年11月出版《骨科运动康复》,用以指导骨科安全运动康复。
本实验在术后6、12个月按照HSS评分,发现康复组膝关节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根据“骨折病人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量表”,制定出因人、因病、因时的康复运动处方进行积极康复是安全而又有效的。因此,作者认为100分制运动疗法评定是合理可行的,可以作为运动康复的安全性评定参考。
表 骨折病人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大纲(总分100分)
骨科其他疾病参照此表评定。本表为体内承重长骨手术后的评定参考值,脊柱骨盆等参照评定。71~100分运动康复较安全;41~70分运动康复应慎重;0~40分以肌肉等长收缩为主,不宜等张收缩。
参考文献
[1] 戴闽.骨科运动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46.
篇3
【关键词】女性;骨盆骨折;特点;护理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交通的不断发展,骨盆骨折患者逐年增加而女性受到骨盆骨折损害的病例亦逐年上升,骨盆骨折主要由高能量直接暴力所致,如车祸、高处坠落、重物压砸伤等,其伤情凶险,出血量大,合并伤多,死亡率高[1],我科自2005年元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女性骨盆骨折患者50例,现将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50例,均为女性,年龄8~62岁,平均39岁,受伤原因:车祸伤26例,高处坠落伤15例,重物砸伤9例;50例患者中闭合性损伤38例,开放性损伤12例,其中合并休克者41例,肋骨骨折21例,血气胸12例,尿道损伤3例。
1.2结果
12例手术治疗,38例保守治疗,除一例患者因原发性心脏病、失血性休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致死亡外,其余均好转出院。
2女性骨盆骨折特点及护理对策
2.1生理特点
骨盆是人体重要器官,主要起支撑和保护盆腔脏器的作用,对女性的生殖系统来说亦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2]。而且,由于女性有特殊的生理周期,一旦骨盆骨折,月经期的到来,便会给自身和护理带来极大的不便,为此,护士应热情接待,操作耐心解释,动作轻柔、熟练,认真讲解相关女性解剖生理知识,告知治疗的经过,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如遇月经期来潮,应协助患者做好会卫生护理工作,注意经期的常规卫生。
2.2心理特点
由于骨盆骨折多为突发,使其心理准备不足,出现惊恐随后的疼痛;住院自理缺陷、医疗费用是否成了家庭负担等又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悲伤等心理上的障碍。护理中主动接近患者,有效沟通,掌握其思想动态,解除其顾虑,满足其合理要求,是护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患者意见不正确或对医务人员有误解时,抱以宽容的态度,耐心倾听她们的叙说,不厌其烦地回答问题,反复认真地解释说明,对其病情变化、治疗、住院费用做到心中有数,做到“三多”:即多问候,令患者有被尊重的感觉;多帮助,主动给予生活细节的帮助,使其感到温暖;多与家属沟通,使家属密切配合。“三少”:少提及用钱多少;少提病情的严重性;少谈论病房内其他危重患者病情。本组14例患者均出现焦虑、悲伤,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累赘,消极治疗,通过心理指导,家属配合,积极的骨折治疗后情绪稳定。
2.3睡眠失调
环境改变,骨盆骨折引的疼痛,担心预后等均可引起睡眠紊乱。针对失眠,首先找出原因予以解决,其次消除疼痛等不适感,合理安排夜巡时间,或有针对性安排巡视,注意脚步、开关门动作轻,必要时合理使用助睡眠药物,但巴比妥类药物具有一定危害性,故以慎用为好,本组18例患者出现夜间睡眠障碍,白天萎靡不振。通过给患者指导正确睡眠方法等,1周后17例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睡眠,1例由于存在习惯性失眠而遵医嘱给予沿袭入院前用药。
2.4易发并发症
早期最常见为失血性休克,部分患者合并尿道、膀胱损伤,早期休克主要因血容量降低所致,要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快速输液、输血,治疗休克。发现患者排尿困难应立即导尿及留置导尿管,并妥善固定,注意观察尿量、颜色。严重尿道断裂和膀胱破裂需手术处理,术后要保持留置导尿管或膀胱造瘘管的通畅。由于女性尿道生理特点,易发生逆行感染,要协助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定期消毒尿道口,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给予抗感染药物。后期骨盆悬吊和牵引术患者的并发症常见为褥疮,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与深静脉栓塞。因此在护理中,首先教用她们利用肢体,借助牵引床和悬吊带学会引体抬臀,受压部位垫入糜枕,每2h更换一次,护士做到“勤翻身、勤检查、勤换洗、勤整理、勤督促”鼓励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定时翻身,饮水每天至少1500 mL,以预防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为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教会患者行踝关节及四肢肌肉的运动,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不产生疲劳感和疼痛感为度,并加以督促。重视患者的主诉,防止骨盆牵引带移位导致皮肤受压。
2.5重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出院指导
骨盆骨折后由于长期卧床,缺少功能锻炼,会造成骨质疏松和骨组织修复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废用性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或挛缩,故应使患者认识到积极而正确的功能锻炼是康复的关键,是以后进行日常活动的必要条件。对于未婚女性患者担心骨折治愈后会影响生育功能而情绪低落,对康复训练丧失信心,要耐心细致的解除她们思想上的顾虑,调动其积极性,根据病情、体力、耐力制订锻炼计划,掌握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逐渐从被动向主动过渡。本组2例患者因术后怕疼,但心骨折再移位而不肯在床上行患肢功能锻炼,一度出现膝关节的僵硬,活动度小于30°。通过解释,同类病例的现身讲解后观念改变了,出现时患肢膝关节活动度达到了80°。
骨盆骨折愈合周期长,患者的恢复一部分时间是在家进行的,因此出院指导尤为重要,很多人认为出院就是治疗的结束而忽视指导,所以必须要从思想上重视,要强调两月内禁止起床,愈合前禁止负重,强调增加营养及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及定期复查、随诊的时间和重要性。注重宣传自我锻炼的长远意识,鼓励患者树立独立生活能力的信心,为提高自身生活质量而坚持锻炼。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护理模式;骨折;自理能力;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a)—0140—02
骨折是指因为外伤或病理等因素致使骨质部分或完全断裂,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多表现为:骨折部位出现局限性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并出现瘀斑,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完全性骨折甚至会出现肢体畸形及异常活动[1]。术后给予患者正确的护理可提高其手术的疗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能促进患者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作为护理人员应该配合医生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周密的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以最大限度恢复患者机体功能,提高患者自理能力[3]。本院通过对146例骨折患者给予不同护理干预,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对患者术后自理能力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5月本院收治的骨折患者共146例,其中,男性患者86例,女性患者60例,年龄均在22~68岁,平均年龄为(45.13±6.83)岁。骨折部位:上肢47例,下肢60例,骨盆23例,其他部位骨折16例;稳定性骨折78例,不稳定性骨折68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7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身高、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较性。见表1。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常规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及院内规章制度,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常规检查内容,给予患者常规遵医嘱的护理模式。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护理:术前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向患者解释自身疾病状况,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尊重患者,消除其恐惧和烦躁心理,以增强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加强患者饮食调节,补充所缺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选择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补充维生素,多吃蔬菜水果等,防止便秘发生;术后监测患者BP、SPO2、P、R,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四肢神经症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鼓励患者积极配合进行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与患者共同制定合理可行的康复训练计划。
1.3 判定标准
1.3.1 运动功能评定 采用Fugl Meyer 量表[4]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包括运动、疼痛及活动度3个方面,其中上肢功能33项,共计66分,下肢功能17项,共计34分,总积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越好,越低表示功能越差。
1.3.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定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5],根据评分结果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极严重功能缺陷为0~20分;严重功能缺陷为25~45分,中度功能缺陷为50~70分;轻度功能缺陷为75~95分;无功能缺陷,日常生活可自理为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所得结果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各组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值 P <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运动功能比较表明,两组患者入院时Fugl 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术后与入院时比较,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且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较性,具体结果见表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定结果显示,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入院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优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骨折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给患者心理和身体上造成极大的痛苦,临床治疗多采用手术方法,术后患者恢复较慢,住院时间相对较长,往往造成患者的抑郁、焦虑,同时可能会带来各种并发症的发生[6]。对骨折术后患者的护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若护理不到位,可能会造成患者骨折部位愈合较慢或难以愈合,严重者甚至畸形愈合,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运动能力,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同时也会增加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7]。骨折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康复护理是可改善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通过锻炼刺激患者运动器官感受器,使患者重新建立运动反射,同时配合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8—10]。本研究通过对患者采取系统护理,评定两组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入院时Fugl 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术后4个月与入院时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所以系统合理的护理模式,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骨折患者术后的肢体功能恢复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靖.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骨折病人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1,25(9B):2398—2399.
[2] 潘敏. 探讨椎骨骨折32例手术后护理[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28):14—15.
[3] 林琼,吴荔军. 颈椎骨折并颈髓损伤98例临床护理[J]. 福建医药杂志,2009,3(5):147—148.
[4] 曾秋霞.不同护理模式对骨折术后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1):107.
[5] 郭玫,金艳丽,刘姝舒,等. 肢体康复训练与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沈阳医学院学报,2007,9(2):92—93.
[6] 张蔚然. 骨折住院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6):6500—6501.
[7] 袁洪昌,都玉珍. 53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治疗体会[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3):67—68.
[8] 陈珍红,王跃军. 预见性护理在老年骨折患者术后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5):22—23.
篇5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 康复护理 体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性关节病等发病率逐渐增高,行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地缓解髋关节疼痛,恢复行走功能。由于髋关节部位特殊,关节置换术后卧床时间长,易发生多种并发症,需要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和专业的康复指导。术后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及康复训练,缩短了疗程,有效地杜绝了并发症,使患者及早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现将我院2007年1月—2010年6月期间32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术者,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33~88岁,平均年龄60.5岁,股骨颈骨折25例,股骨头坏死 5例,骨性关节炎2例;骨水泥型25例,生物型7例。
1.2 方法 患者完善术前相关辅助检查,治疗合并症待全身情况稳定符合手术指针后择期手术。在持硬麻或全麻下行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术前全面评估患者,向其说明手术的目的、疗效和相关注意事项,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并发症,使其了解有关疾病的护理和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护理和康复训练。医生、护士应与患者多沟通,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认识和心理准备,主动配合治疗。
2.1.2 术前指导患者适应性锻炼,让患者进行直腿抬高锻炼,练习股四头肌的收缩力量,具体方法是:患者平卧于床上,下肢伸直尽量抬高,然后放下,如此反复进行,为术后恢复打下良好基础;术前戒烟2周,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适应术后床上大小便;常规备皮、皮试、做好术前各项检查,遵医嘱术前用药,术前12小时禁食,6小时禁饮,术前导尿等。
2.2 术后护理
2.2.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做好基础护理。术后伤口放置负压引流,注意保持引流通畅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引流量,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2.2 搬动患肢或使用便盆时,要注意将患者整个骨盆及患肢托起,术前早期尽量避免翻身,必要时要整个身体转动,不要只动上身,切忌屈髋动作,防止脱位。
2.2.3 并发症的预防护理:老年患者应注意预防褥疮发生,在患肢制动前提下,将髋部整个托起,使臀部离开床面,解除骶尾部压迫,并按摩局部每2—4小时一次,保持床面整洁、干燥、无渣屑。嘱患者深呼吸做有效咳痰,轻拍背部以助排痰,痰液粘稠者可做雾化吸入以预防肺部感染。患者仰卧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用软枕固定在两腿之间,穿防旋鞋,避免髋关节极度屈曲内收、内旋造成髋关节脱位。应注意循环系统并发症,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足部温度、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有无栓塞性静脉炎及深静脉血栓的征象,观察患肢远端感觉及运动功能情况,以检测坐骨神经功能。
2.3 术后康复护理
2.3.1 在院康复护理 术后抬高患肢外展15—300中立位,麻醉清醒后即可进行踝关节的背屈和跖屈被动活动,10次/分,一次做10—20分钟,一天分6次做,早期应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可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少深部静脉血栓发生的机会,同时可教病人深呼吸练习。
术后第1天病床摇升至300,做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臀大肌联合的等长收缩运动,收缩维持10秒,放松5秒,10个/组,3—5组/次,3次/日,以保持肌肉张力和髋膝关节被动活动。开始屈髋屈膝,早期髋活动范围250,膝为400(术后3—5天内屈曲2次/组,4组/日),根据手术复杂程度和患者耐受程度鼓励患者,逐步增加活动次数。
术后第2天病床摇升至600,髋膝关节的屈伸练习由起初的被动向主动加辅助到完全主动过渡。患腿辅助直腿抬高练习,增加静脉回流,防止股四头肌的萎缩。并将病床摇升至900,进行坐位练习。坐位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容易使髋关节疲劳。患者还可以坐于床边,双手后撑,主动伸直髋关节,充分伸展屈髋肌及关节前部10个/组,3—5组/次。
术后根据患者自身状况在第3、4天可开始进行坐位到立位的训练。方法是:病人双手拉住床上支架,使整个人移至健侧床边,重心在健侧,健腿屈曲用力蹬床,健肘撑床,同时保持患腿外展位(后外侧切口防止内旋内收,前外侧切口防止过度外展外旋)坐起,然后通过双拐支撑站起(非骨髓泥的不能负重,骨髓泥的可以负重)。方法是:患者双手扶着椅子靠背,轻微后伸患侧下肢,拉伸髋关节前关节囊和挛缩的屈髋肌群而后后伸健侧下肢,重心逐步向前侧的患肢移动。每天坚持以上的锻炼,并循序渐进加大运动量。
手术第5、6天后患肢步行基本不负重,患腿先开步,重心前移,人的重量分布在拐杖和健腿,健腿跟上。如果假体为非骨水泥固定,骨组织长入假体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个稳定的界面环境,过早下地负重,使假体与骨之间因相对活动而产生纤维性假膜。因此术后负重情况一般为6周但须经医生看片之后决定是否负重行走。
全髋置换术后的患者术后3—6月不能做髋关节内收内旋和外展外旋及髋关节过度屈曲等动作(如患腿放在健腿上等),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做到“三不”:即不坐矮的凳子或软的沙发;不跷“二郎腿”;不侧身弯腰或过度向前弯腰,以免发生关节脱位等并发症。
2.3.2 出院康复指导 全髋置换术后回家应循序渐进的加大运动量进行肌肉力量的练习和关节活动度,(1)股四头肌方法:坐位双腿下垂,在踝关节处加一沙袋(重量为2.5—5公斤)进行伸屈膝练习,缓慢伸膝和屈膝练习,150次/组,6组/日,以后逐渐加运动量,(2)髋部肌肉力量的练习,不负重站立位进行大腿后伸的动作(也在踝关节处加一沙袋2.5—5公斤)150次/组,6组/日。(3)外展肌群练习方法为:外展30—350,维持10秒,做30—50个/组,6组/日,以后逐渐增加运动量关节活动度方法:平躺在床上进行主动的屈伸膝关节。
三个月之后的锻炼主要是以上所讲的肌肉力量的练习和关节活动度的锻炼,术后6个月内避免髋关节屈曲超过900,避免突然下蹲运动和较激烈的运动。一般术后6个月后可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下蹲。以后应注意保护关节,避免跑、跳等冲击运动(如打篮球、慢跑、跳舞等),最好的运动是散步、游泳等。出院后遵医嘱定期复查,要求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查,完全康复后每年复查1次,复查内容包括髋关节正侧位片、人工髋关节功能评分等。如髋部疼痛或活动后严重不适,应随时就诊。
3 结果
3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获随防,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关节功能恢复,疗效满意,生活自理。
4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手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而术后系统的护理及康复训练明显提高了疗效。特别是对老年卧床病人杜绝了常见的并发症,缩短了疗程,减少卧床时间,使患者及早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1]。
篇6
健康教育;人工髋关节置换;护理
作者单位:471002河南洛阳正骨医院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老龄化的加重,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越来越多。人工髋关节置换已成为一项比较可靠而成熟的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技术,它能有效的恢复关节的功能,解除髋部的疼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一部分,有助于促进患者的耐受力,改善患者的预后。现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为本科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患者110例,其中男65例,女45例,年龄45~79岁,平均住院时间18 d;其中,全髋关节置换3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78例;股骨颈骨折8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6例,头臼受损,严重功能障碍,髋臼骨折术后9例。通过健康教育及精心护理,本组患者均康复出院。
2 健康教育
2.1 入院时的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并用亲切的语言介绍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病室环境,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以尽快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尽快适应住院环境;详细评估患者的自身一般情况,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护理需求,护士应系统、连续地从患者、家属或病历、已有的检查记录等多方面收集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资料,制定有针对性的、具有个性化的护理措施,选择适当的时机,应用适当的健康教育形式对患者进行持续性健康教育。
2.2 心理护理 因此类患者多数为中老年人,一般病程长且行动不便,想通过手术恢复肢体功能并解除痛苦,但由于患者对手术效果及其安全性不是太了解,因此对手术是否能够成功仍抱有疑虑;针对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特别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使用通俗的语言耐心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方法、优点、术者的技术及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手术信心,消除紧张恐惧心理,这对战胜疾病起到积极作用。
2.3 术前指导 教会患者进行直腿抬高锻炼,练习股四头肌收缩力量。具体方法:患者平卧床上,下肢伸直尽量抬高,然后放下,反复进行,为术后恢复打下良好基础,术前需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适应术后床上大小便;术前常规准备,备皮、皮试,做好各项术前检查,根据医嘱给术前用药,术前禁食12 h,禁饮4 h,术前导尿并留置尿管;加强营养,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增强机体免疫力及术后伤口愈合力;向患者说明术前准备的必要性,减轻患者手术前的紧张和焦虑,提高手术适应能力,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
2.4 术后基础护理 术后严格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引流管通畅,并给予保暖、消炎、止痛、髋关节保护,避免术侧关节内收内旋,保持患肢外展 20°~30°,两腿间放软枕分隔开来,抬高患肢,消除肿胀等常规护理。
2.5 术后心理护理 大部分患者对手术的效果和术后注意事项不了解,对手术有顾虑,并常伴有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交谈,详细说明手术的意义及术后注意事项,同时需说明康复训练重要性,鼓励其克服懒惰情绪及训练的枯燥感。
2.6 并发症的预防 老年患者在患肢制动前提下,将髋部整个托起,使臀部离开床面,解除骶尾部压迫,并按摩局部, 1次/2~4 h,大小便后,要擦干局部,防止局部潮湿刺激,保持床面平整干燥,预防褥疮发生;观察末梢血液循环、足部温度、股动脉、足背动脉波动情况,有无栓塞性静脉炎的征象,观察远端感觉及运动功能情况,以检测坐骨神经功能;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嘱患者深呼吸做有效咳嗽,轻拍背部以助排痰,痰黏者可做雾化吸入,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会清洁干燥。
2.7 康复训练 术后第1天根据患者情况摇高床头,但不可超过 30°,指导患者适当进行踝关节背伸被动运动,做小腿三头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术后第2天继续腿部肌肉锻炼,并可做不完全半桥运动,即髋屈曲10°~20°,然后以足跟部为支点做挺髋动作,在他人帮助下或双手撑床,使臀部抬离床面,保持10s;术后第3天可增加练习伸膝,在膝下垫一软枕,使屈膝约 20°~30°,以膝部为支点,让患者将小腿抬离床面做伸膝动作,并在空中保持10s,然后缓慢放下;术后4~7 d继续患肢肌力训练,监督患者在助行器或人员协助下站立练习,适当练习外展及屈曲髋关节;术后一周至出院:在平行杠或四脚助行器内进行健腿支撑、患腿前后交替迈步训练,健腿支撑三点式步行,并逐渐过渡到步行训练;训练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适,根据患者体质适当调整练习强度和活动时间,注意提醒患者用力时避免憋气。
2.8 出院指导 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强度和活动时间;注意屈髋不要超过 90°,如不要翘二郎腿,不要坐在床上屈膝,不能坐低凳和下蹲,不能弯腰取物等;避免做骨盆的旋转运动,必须通过移动身体才能拿到东西时,需把整个身体都旋转过来,以防关节脱位;患者 3 个月内平卧或半卧,避免患侧卧,健侧卧位时须在双腿间夹软枕,术后6个月内禁止髋关节内收,内旋,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注意加强营养,补充多种维生素和钙,注意饮食调配,出院3月后复查。
参 考 文 献
[1] 孙爱华.健康教育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护理中的应用.当代护士, 2008,(04):9596.
[2] 王波.康复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3(9):103.
篇7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髋关节强直 关节置换术
强直性脊柱炎(AS)的特点为腰、颈、胸段脊柱关节和韧带以及骶髂关节的炎症和骨化,髋关节常常受累1,临床主要表现为髋部出现剧痛或隐痛,病情进一步发展则会导致局部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弯曲及活动受限等,最终形成髋关节强直,如果治疗不及时致残率极高2。对27例AS伴髋关节受累患者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AS患者27例,男23例(32髋),女4例(6髋);年龄29~54岁,平均41.5岁;AS病程4~29年,平均16.5年,其中病程少于5年者8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患髋部疼痛,活动明显受限,术前均采用1984年纽约标准诊断为AS。18例行单侧、9例同期行双侧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方法:术前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全麻下患者侧卧位,患者均取侧卧位,手术采用常规Smith—Peterson入路,充分显露髋关节周围结构,对内收肌、髂腰肌、髂筋束等部分松解,保留股骨颈1.0~15cm,沿髋臼周缘切除髋臼侧残留的股骨颈,挖除残留股骨头,确定髋臼中心位置,依次用从小到大的髋臼锉进行锉磨,直达髋臼。对纤维性强直或部分骨性强直患者,需打磨至真臼,原关节面处可保留部分灰白色、未完全骨化的软骨,可借此寻找真臼关节面,清除病变部位纤维组织;臼底行打压颗粒植骨,安放髋臼假体。对完全骨性强直而不能确定髋臼具置的患者,可先确定髂前下棘位置,其下方1.5cm处即为髋臼上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假体安装角度:对伴有下肢内旋畸形者,髋臼假体前倾角应适当减小,股骨假体前倾角应适当增大;对伴有下肢外旋畸形者,髋臼假体前倾角应适当增大,股骨假体前倾角应适当减小;对伴有内收畸形者,术中可切断部分挛缩的内收肌腱膜,髋臼假体外展角应适当减少,以增加关节稳定性,假体安装完成复位后应再次检查髋关节活动情况及稳定性。术中进行自体血回输,术毕留置引流管。对髋关节外展动作欠佳者,加行内收肌松解术。本组患者中应用骨水泥型假体11髋,非骨水泥型假体25髋。术后切口处冰袋冷敷24小时,使用广谱抗生素7~10天,48小时拔除负压引流,术后24小时指导患者开始康复训练,并进行下肢各肌群的肌力锻炼,第3个月开始患肢逐步负重。
结 果
所有患者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行临床效果评定3,优17髋,良13髋,可6髋,优良率83.33%。本组患者跟踪随访1~6年,治疗效果满意,无感染、脱位等近期并发症发生,关节活动度改善明显,术后患者髋痛消失,步态基本恢复正常,无假体松动发生。
讨 论
目前,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成为治疗AS所致髋关节骨性强直的有效措施,是恢复髋关节功能的唯一有效手段。由于这类患者多伴发脊柱、骨盆畸形,严重骨质疏松、肌肉萎缩、软组织挛缩,故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影响术后疗效。因而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出现疼痛、僵硬而药物治疗疗效不确定时即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以减少周围肌肉将发生废用性萎缩,患者病程越长,萎缩越严重,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差。在进行髋臼成形时,切忌用力过猛,以免造成髋臼穿孔和骨折,髋臼成形方向应保持10°~15°的前倾角及40°~45°的外展角。为保证术后髋关节的稳定,术中假体置入的角度应根据髋关节畸形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增加关节稳定性。对于年龄偏小、生存预期较长的患者一般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可以降低以后翻修手术的难度。由于骨质条件差,适合选择骨水泥型假体,以减少患者卧床时间,改善骨代谢异常和废用导致的骨质疏松和骨萎缩。术中松解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时,对关节囊及肌肉软组织的松解应该是充分而有度,忌使用暴力,一定要防止损伤周围血管神经。
THA患者术后的康复锻炼很重要,下肢康复锻炼的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股四头肌和胭绳肌的肌力,使患肢在不负重或部分负重的情况下借助步行器行走4。全面的康复锻炼包括:被动活动、主动活动以及同侧下肢髋、膝、踝三关节的相互配合,训练进行肌肉与关节协调性及正常步态。由于AS患者病程较长,肌肉萎缩严重,术后患者因无力控制新植入假体的运动方向而无法站稳。因此,术后24小时内即要求患者开始康复训练。在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中,不但应鼓励患者行主动关节活动,而且应在安全范围内行被动活动,以增加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延展性和主动活动时的协调性。另外,嘱患者术后6个月内避免行导致下肢内收、内旋的动作,以免引起髋关节脱位。由于AS患者常伴骨质疏松,易导致术后早期假体松动,所以主张术后行适当的抗骨质疏松治疗。
总之,对于AS的病变,THA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系统康复锻炼有助于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
篇8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帕金森病;护理;康复
帕金森氏病是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减少、肌强直、和不稳为临床表现。我科自2009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住帕金森病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者5例,5例患者入院后予完善常规检查,给予系统的康复训练和指导,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65~77岁,平均年龄71.5岁,其中4例为步态不稳摔倒致股骨颈骨折,1例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入院后予改善机体营养,控制血压,改善肺功能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2w拆线后出院。平均住院日18d,出院时已在医生指导与陪护下下床行走,恢复良好。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 5例患者入院时情绪多较为低落,焦虑,抑郁。分析其原因:①由于长期受到疾病的困扰,5例患者多有服用左旋多巴药物,但多不能坚持,因长期服药带来很大副作用,且疗效不肯定。因此患者对疾病治愈缺乏信心。②有研究表明患者焦虑、抑郁与脑部器质性病变有关,随着病情的进展影响了去甲肾上腺能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及其同路,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下降,从而导致抑郁与焦虑[1]。③患者由于疼痛、行动不便、床上大小便等原因,引起患者很大的受挫感,情绪低落。针对这些原因,主动与患者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家人多与患者交流,以表达对患者的理解与关爱之情,使患者能安心治疗,化解负面情绪。
2.2饮食护理 患者术前多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与低蛋白血症。这是由于患者肌张力增高,肢体震颤,能量消耗多,同时由于植物神经紊乱,消化系统多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吞咽困难与呛咳,影响患者的进食与食欲[2]。因此在术前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但是服用左旋多巴的患者不可进食高蛋白食物,因为蛋白质代谢中产生的中性氨基酸可与左旋多巴竞争入脑而影响药物疗效。因此饮食上存在矛盾。我科是根据患者低蛋白的程度,术前适量补充蛋白质,以0.8~1g/kg为宜。蛋白质选用鱼虾、牛奶、鸡蛋、瘦肉等。合理安排进食高蛋白的时间,为保证药物疗效,选择在晚饭时多进食高蛋白食物,临睡前喝牛奶。
2.3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检查,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训练,5次/d,10min/次,并予术前给患者练习吹气球,以训练患者的肺功能。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等。术前晚灌肠,禁食禁饮,术晨予备皮,清洁皮肤。
3术后护理
3.1病情观察 了解术中出血量与补液量,术后予心电监护,观察伤口敷料及伤口引流管引流液的色、质、量。尤其是术后24h内。若出血量多,每小时大于100ml,术后连续3h超过500ml,同时出现心率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患者烦躁不安等现象时及时汇报医生处理。本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术后3h出现引流量多达700ml,予停止负压引流,输血,加快输液速度,加压包扎止血后血压平稳。
3.2护理 术后予平卧位,患肢外展中立位,15~30°为宜,两腿间放一梯形枕,以防止两叉。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发现患者的踝关节僵硬,始终保持90°,患者不会发生足下垂,这与患者本身疾病有关。
3.3饮食护理与预防便秘 帕金森病患者术后仍需补充足够的蛋白质,进餐时抬高床头30°,进食宜慢,选用半流质食物,防止呛咳后引起吸入性肺炎。同时由于卧床休息,活动少,肠蠕动减慢,很容易出现便秘。张晓燕等调查发现老年帕金森氏症患者便秘发生率达80.7%[3],而本组患者术后都有便秘现象。排便间隔时间平均4.5d,最长可达到7d。对策是:饮食中增加谷类等膳食纤维的食物,补充足量的蔬菜和水果,多饮水,饮水量2000ml/d以上。
3.4术后早期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预防 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为伤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假体脱位等。
3.4.1预防伤口感染 术后观察伤口敷料渗血情况,及时更换已浸湿的敷料,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意伤口有无红肿热痛,监测体温变化。复查血常规,观察白细胞计数。并定时观察术肢末梢血运与患肢肿胀程度。本组患者未发生伤口感染。
3.4.2预防深静脉血栓 全髋关节置换是血栓发生的高危人群。预防方法是:①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患者由于肌强直,致关节僵硬,尤其是踝关节不能自主活动。同时由于静止性震颤,患者功能锻炼不能自主进行。本组患者,在服用药物后30min,震颤缓解后进行锻炼。术后第1~7d,即可进行踝泵运动,同时鼓励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活动,即护理人员立于患侧,右手放于腘窝处,左手放于膝关节上,嘱患者用力下压护理人员的右手,然后防松。如此反复,训练几次即可主动练习。并可进行抬臀,收缩臀肌活动。术后8~14d,可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抬高
3.4.3预防假体脱位 患者卧床期间始终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避免向患侧翻身,向健侧翻身时,两腿间夹一枕头。患肢避免外旋内收。教会患者正确的下床方法。下床时先将健侧肢体移向床边,健侧肢体离开床着地,患侧肢体外展,屈髋
3.5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仍需加强功能锻炼,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要指导患者坚持进行①平衡训练:双足分开25~30cm,向前后左右移动重心,躯干和骨盆左右旋转,保持平衡。②姿势步态训练:扶拐行走时目视前方,两脚分开,起步时要使足尖尽量抬高,以脚跟先着地,尽量迈开步伐前进。③肢体功能锻炼:鼓励患者进行各关节的活动,尽量主动活动,必要时帮助患者进行被动活动。徐敏等研究表明康复训练不仅仅限于早期患者,对于中、重度帕金森病患者仍有一定疗效,减缓致残速度[4]。因此,我们还是鼓励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4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帕金森病是运动障碍性疾病,属于神经系统中运动减少-肌力强直综合征,是一项慢性疾病,坚持康复训练能能减缓患者的病程进展。因此,出院后仍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锻炼。5例患者出院后随访3~6月,均能扶拐行走,进行2~3h/d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康杰, 陈彤.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焦虑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4):380-381.
[2]徐珊珊 候芳 帕金森病患者的饮食指导[J].现代护理2005,11(2):103-104.
篇9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关节置换术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7(c)-0053-02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主要侵犯中轴骨骼引起疼痛和进行性僵直的炎症性疾病[1]。主要病发于脊柱和骶髂关节[2]。AS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炎性疾病[3]。AS患者常伴随脊柱、骨质疏松、软组织挛缩、肌肉萎缩、骨盆畸形等症状。AS患者主要见于青年男性,侵犯主要脊柱、骶髂关节和髋关节。尤其是髋关节更容易受到炎症的破坏,影响患者的健康[4]。髋关节受累的发病率为25%~50%,而且50%~90%为双侧受累[5]。目前对于治疗AS患者主要依靠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为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临床疗效,现分析2008年2月―2013年2月间该院收治的27例(38侧侧髋)A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将该院骨科收治的27例(38侧髋)AS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患者均符合国家AS的相关诊断标准。该组27例(38侧髋),男女比例为男19(26髋)例,女8(12髋)例。年龄24~52岁,平均29.8岁。AS病程6~27年,平均17.5年。17例行单侧THA;11例行双侧THA,其中双髋同时置换8例,分次置换2例。AS患者髋关节屈曲畸形程度,术前平均31.0°。AS患者均患有髋痛或行走困难,且生活自理困难。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AS患者进行术前X线片检查,观察髋关节骨质及周围相关组织的具体情况。用全身麻醉,关节后外侧入路,健侧卧位或逐侧实行手术。通过X线片了解AS患者髋关节的具体状况,尤其是对挛缩的软组织及有无其它并发症。对于股骨头及颈交界处行横断截骨,然后在髋臼缘保持15°前倾角对股骨颈进行第2次截骨,非骨性强直者采取先截骨后髋臼成形的方法,松解软组织,以股骨头与髋臼之间存在的脂肪层作为辨认真臼的依据,髋臼锉打磨至真臼,标准全髋技术置入假体。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8侧髋,12髋例行骨水泥型假体,其余行非骨水泥型假体。按Harris评分[6]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8侧髋进行临床效果评价,了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AS患者的临床疗效。
1.2.2 术后康复 首次术后常规负压1~2 d,注射抗生素。术后48 h后,要在医生和护士共同配合及协商制定的训练计划下,开始引导患者做康复训练。训练主要侧重下肢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锻炼。但用骨水泥的患者术,则需要手术3 d后进行站立康复训练。术后半个月,扶拐杖训练负重行走。生物型的患者与术后1个月的患者,则扶拐杖行下床训练; 3个月患者则可以肌体的负重训练。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表示为(x±s),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2 结果
按照Harris评分对27例(38侧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临床效果评定,优21髋,良11髋,中6髋,优良率84.2%。对AS患者进行随访,证实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其疗效显著。且患者无感染和脱位等状况的发生,未有发现任何并发症。在术后住院的康复训练对关节的康复有明显的改善;出院后随访的各种不适合症状逐步减少,步行基本恢复正常。相关情况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髋关节疼痛及关节功能比较分析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病情的不断加重,且有部分的患者还伴随着相关的并发症,患者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目前能够缓解髋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症状主要依靠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THA可修复髋关节生理结构和恢复正常功能,促进AS患者早日康复及恢复正常生活[7]。目前,随着科技对医学领域不断的革新,尤其对医疗设备及技术的改进;如制作工艺和材料的更新,手术的日渐完善,THA的不断改善。更多的AS患者接受了THA治疗,且效果显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畸变及相关并发症容易导致非功能位强直,目前THA是治疗AS患者的髋关节病变的首选。但AS常伴有其它并发症状,影响AS患者的术后疗效及康复。
目前,若AS患者髋关节出现疼痛和僵硬,且药物对其治疗无效时;则可以进行THA治疗。THA在治疗AS患者时,可以减少肌肉组织的萎缩和功能组织的恢复。何况目前的临床药物治疗对髋关节的康复存在很大的影响,且易导致肌肉萎缩。AS患者一般伴有骨质疏松的症状,髋臼成形时切忌用力过猛,容致髋臼穿孔和骨折。髋臼成形方向应保持10~15°的前倾角及40~45°的外展角。对部分股骨头骨质的保留,任存在很大的争议。在行THA手术治疗的时, 要注意假体置入要避免对周围神经及血管的损伤。对置入角度的把控也要到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定。对特殊的患者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可以降低手术的难度。对骨质条件较差的患者,选择骨水泥型假体,可以减少AS患者的卧床时间,改善骨质疏松萎缩以及代谢异常,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该研究27例(38侧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临床效果评定,优良率84.2%。且患者无感染和脱位等状况的发生,未有发现任何并发症。在术后住院的康复训练对关节的康复有明显的改善;出院后随访的各种不适合症状逐步减少,步行基本恢复正常。
综上,只有及时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相关症状及情况进行了解,THA对治疗AS患者的疗效显著,THA对髋关节功能有良好改善作用,所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治疗AS髋关节骨性强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全髋关节置换后疗效是肯定的。
[参考文献]
[1] 覃荣周,李东,程松苗,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的分析[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97-98.
[2] 盛长健,刘健.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辨治[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177-179.
[3] Moll JM.Criteria for ankylosing spondylitis:faets and fallacies[J].Br J Rheumatol,2008,27(2):34-38.
[4] 廉永云,裴福兴,杨静,等.强直性脊柱炎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12(21):1623-1626.
[5] 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266-2291.
[6]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50.
篇10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8-0126-02
随着社会的进步、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关节病呈上升趋势,因此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骨性关节病及股骨颈骨折(多与老年人骨质疏松有关)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已成为一种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围手术期护理直接关系到手术治疗的效果,现将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骨科自从2003~2006共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55例,女33例,平均年龄63岁。病因分类:股骨颈骨折32例,骨性关节炎30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6例。有12例为双侧同时或先后置换,故手术次数为12次。术后功能恢复优的9例,良2例,无进步例1例。
2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老年人患病后,因疼痛和功能障碍以及经济负担给其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和心理压力,护士应针对其病情、性别、文化层次,经济状况的不同和老年人自身特点,讲解手术的目的、方法和必要性,通过手术可改善髋关节活动度及使疼痛消失,并用具体事例说服他们,使其消除对手术的恐惧、紧张心理,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2.2 术前准备(1)评估老年患者的既往健康状况及其对当前健康状况的影响,包括住院史、用药史、手术史、吸烟史等[1](2)做好辅助检查,包括三大常规、凝血时间、生化全套、心电图、胸片等,以全面了解患者全情况。(3)术前1~2w停止吸烟,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失眠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保证充足的休息。(4)严格术区皮肤准备,保护手术区皮肤完整性。手术前1d 剔除术区及会毛发。(5)术前3~5 d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防止术后因不习惯卧位排尿而需导尿,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率。(6)术前保持大便通畅,我科术前晚常规以甘油栓纳肛,防止术后腹胀及老年人担心术后排便不适而控制食物摄入。
3术后护理
3.1术侧肢体放置 患者术毕返回病房,搬运时要特别小心:将髋关节及患肢整个抱[2],患肢保持外展(20~30º)中立位,小腿下垫一薄枕,可给患者穿“丁”字鞋或下肢皮套牵引,防止假体脱位。两大腿间放置三角形或V形厚枕,以防止关节内收。
3.2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给予氧气吸入及心电监测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神志、面色、口唇、尿量的变化并记录,每30~60 min测BP、P、R、SPO21次。
3.3 引流管护理 术后伤口置负压引流器或引流袋,有利于术区积血排出。应严密观察伤口渗血及引流情况,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等。伤口渗血较多者予沙袋压迫伤口或加压包扎。注意患肢末梢血循、运动、感觉是否正常。我院伤口引流管都置引流袋。本组有3例术后10min,出现血压下降、引流量约350~400ml,予快速输血、输液及夹管(4h后放开观察引流量及速度)后,生命体征转为平稳。
4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4.1预防下肢静脉栓塞下肢静脉栓塞的临床表现:胸闷,呼吸困难,术侧肢体肿胀,皮肤颜色紫绀,皮肤温度升高等情况,应警惕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预防措施:术后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以利于静脉回流,消除静脉血的淤滞,避免膝下垫枕时间过长,并尽早扶拐下床活动患侧。
4.2预防髋关节脱位预防措施:(1)患肢保持外展(20~30º)中立位,小腿下垫一薄枕,可给患者穿“丁”字鞋或下肢皮套牵引,防止假体脱位。两大腿间放置三角形或V形厚枕,以防止关节内收。(2)使用便盆时应将骨盆整个托起,忌屈髋,(3)卧床时避免作患肢放置健肢上、跷二郎腿,屈髋大于90º,(4)翻身切忌转向患侧,可行短暂转向健侧,翻动时保持躯干与髋关节成一直线。
4.3预防感染预防感染是髋关节置换成功的关键。(1)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伤口渗血较多或小便污染敷料时,要及时更换敷料,防止细菌生长。(2)术后每日测量体温4次,连测2W,术后3~5d低热为外科吸收热,若体温正常后出现持续高热,或伤口有红肿、热、痛感,应考虑感染的可能,给予积极抗感染、及时换药、必要时行患侧清创。
5康复功能锻炼
术后早期适当康复锻炼,对促进患肢静脉回流、减轻肿胀、防止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周围组织粘连、增加周围肌肉群的力量、增强关节稳定性与骨的负重能力、缩短康复时间、提高肢体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术后1 d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及踝关节的屈伸运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术后2-3d始行股四头肌等长肌收缩运动;定时按摩下肢肌肉或髌骨推移,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导患者以双肘部、健侧下肢屈膝支撑抬高臀部练习,以利于全身体能锻炼;术后3~5d可做关节持续被动运动(CPM)锻炼:一般从30~40º开始,每日2次,每次1h,以后每次增加5-10º(病人可适应为准),术后2w达到屈髋90º;术后3w可柱拐或步行器协助下地练习走路,护士或家属在旁以防发生意外。
6出院指导
6.1 定期复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X片;完全康复后每年复诊1次,有异常情况随时就诊。
6.2 饮食指导多进食富含钙质食物,防止骨质疏松,如虾米、奶制品、鱼类、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
6.3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而致患肢负重。
6.4 日常生活中避免屈髋过9Oº 如:禁止盆浴应淋浴、不坐低于45cm矮凳,避免两叉或下蹲、上厕所应用加高马桶等。
参考文献
[1] 蒋琪霞.围手术护理估计技巧与内容[J]. 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5~6.
- 上一篇: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 下一篇: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