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篇1

关键词:煤矿企业;职工培训责任;安全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近年来,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企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提出,煤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然而,由于煤矿企业用工制度的改变,职工知识水平偏低,技术工人极度缺乏,职工学习积极性低迷,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笔者作为煤矿企业基层党务工作者就这个话题浅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提高煤矿企业职工素质,强化安全素质培训的必要性

1.近年来,随着煤矿企业全面发展,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新措施、新规章的全面实施,新科技与新知识的含量不断加大,知识的老化过程加快,职工素质与岗位不适应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而重视教育、强化职工素质,则是缓解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

2.企业改革的纵深发展强烈要求职工素质的同步提升。随着煤矿跨越式发展目标的提出,煤矿管理体制的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煤炭行业已迈向安全高效的轨道,减员提效、分流再就业工程进一步展开,职工保岗与竞岗的成败完全取决于职工的素质。

二、当前煤矿企业职工综合素质现状

1.思想意识滞后。部分干部职工对煤矿当前发展形势认识不够。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主人翁责任感,在工作上图舒服,在技能上安于现状,这种惰性和陈旧思想,互相影响感染,影响了职工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煤矿生产一线大多采用农民工的形式,这部分人短期意识强,只看到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长期下去,将影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2.技术人员缺乏。煤矿企业技术人员减少已成为一种趋势。在不少人眼里,煤矿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实也是一种技术性相当强的产业,而现有的技术人员因待遇、工作环境等多种因素不断流失,技校、专科院校、大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又不断减少,使企业不能形成技术人才储备。

3.培训力度不够。煤矿作业人员种类多、范围广、技术性强、难度大。因其工种多,工作范围不同,操作技术各有特点,技术要求高,理论性强,给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4.缺乏现代科学知识。随着煤矿安全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煤矿企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职工在新技术、新设备面前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在实现现代知识与技能高度一体化的进程中困难重重。

三、职工素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职工教育受重视的程度不够。虽然近年来,煤矿抓“素质工程”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职工素质也比以往有了显著提高,但职工教育工作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职工教育仍然是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软任务”,致使职工教育工作时紧时松,缺乏长期有效的实施策略。

2.职工文化基础差、起点低。职工的文化水平是业务技能全面提高的基础。煤矿企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本身就短缺,特别是国有煤矿企业以技校生和职工子弟具多,采掘一线工人绝大多数是农民工,他们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煤矿专业的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理论根基不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业务技能的提高。

3.培训质量不过硬。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主要手段,煤矿企业安全技术培训时间一般比较短,但要求掌握的内容比较多。包括安全法规、安全技术知识、安全生产新技术、抢险救灾以及自救知识等,部分企业仍然存在着任务思想和畏难情绪,过分夸大培训困难,缺乏强化培训质量的实效性措施,在计划安排、师资配备、教材选编、组织实施及质量考核等重量环节疏于管理或流于形式,导致职工培训质量低,效果差。

四、提高职工安全素质的对策

1.转变领导的教育观念,是提高职工素质的前提。领导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领导的观念就是企业的观念,提高职工素质,从转变领导者的教育观念做起。企业领导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大局观念,把提高职工素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来贯彻执行,职工教育才会有一个长抓不懈的驱动力。

2.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提高职工素质的基础。一是坚持引导职工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如举办多种形式的演讲比赛,组建一些宣讲团,深入到班组一线宣传鼓劲,把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使上下形成目标一致、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的良好氛围,干部职工的思维方式、价值准则、进取方向和职业规范都会取得长足的进步,职工思想素质也将得到一定的提高。二是坚持开展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育学习型职工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一个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让职工群众确立新的学习理念,即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

篇2

关键词:职业训练;意义生成;中心地位;启示

一、职业训练的尴尬处境

当前,职业训练一方面处于知识与价值等级的底层,另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又有很高的期望。职业教育是“低成就者”可获得的一条学习途径,它的内容与过程的自由度被家长式方式高度限制了。它仅是在工业和其他功利性领域取得合法性,而并未在各种意义生成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职业训练的概念在当前的学习话语中被误解了。通常,训练常被用作是职业训练的同义词,仅被当作是能被刺激的、被程式化的、被细心指导的行为。尽管有关于重申职业教育重要性的种种动听言辞,职业教育仍被牢固地保持在它的位置上,被从其他种类的学习话语中分离出来。

而其他形式的学习,如普通教育、学术训练或高等教育及专业发展,作为精深的、理论的和概括化的知识形式,通常指“教育”或“发展”,它们被清楚地、被赋予价值的并合法化地发展。尽管最近高等教育在扩招,这种价值形式仍为“高成就者”提供,包括未来的学术精英和专业人才;被认为能够思考、分析、归纳并批评分析的人;被认为在他们进一步的学术追求或专业工作中需要这些价值形式的人等。那些被赋予这一象征权力的人知道没有人会把他们同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或从事职业学习的人相提并论。

然而,职业训练的有效的社会分层作用,它对工业发展的益处又使它颇具政治吸引力,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使得职业教育总为这种紧张所困扰而处境尴尬。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和消除贫困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职业都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奠基石。因为它们以职业训练的可预言性和充分性满足了工业发展的适应性、生产性和驱动利益的高要求。人们认识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影响着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国家法律也明文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许多这些职业的从业者都能获得高收人。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情况,有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参加大学课程也能学得很好,而许多“高成就者”常常对他们的高等教育学习和他们的专业追求之间的关系表示不满。而且,人们在大量的职业教育实践中发现,结合职业场景和工作实践实行全面素质教育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职业教育在这一方面比普通教育具有明显优势。

另外,在澳大利亚和欧洲,即使对于职业教育和训练的目标职业,工业代言人也一直在呼吁职业训练的学习者要能具有做事成熟、明智的性情,这些为培养个人性情为目的的言论不管怎么说打破了职业教育的工具性的话语,使我们开始注意职业训练在促进个体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

二、两个理论视角

职业训练和其他重要的日常活动应该被看作处于意义生成的中心地位,通过职业活动和日常活动,一个人就能生成或再生意义。两个理论视角支持了这一观点。杜威认为,职业活动很重要,因为意义从中生发;凡・欧斯认为,在职业活动中思想被具体化,部分融进更大的整体并与整体相一致。

(一)职业与意义的活动理论观

杜威对“职业”的含义进行了阐释。他认为,“职业是指任何形式的连续不断的活动,其实质是智力和道德的生长”。㈤他认为,我们不仅要防止把职业的概念局限于生产直接有形的商品的职业,也不要认为职业的区分是相互排斥的,每个人只有一种职业。首先,可能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各种各样职业的需求,并且常常是同时的,我们很容易把他从他的一个职业中与别人区分出来,而不是从他与别人有共性的一些方面。但我们应该不让自己主观地忽视或否定他的其他行当。其次,任何一个职业如果与其他兴趣相分离达到一种专溺于某事的惯常状态,就会失去它的意义。

意义可被认为是一种心智现象,尽管它源于实践,属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杜威指出:“判断身体刺激与意识行为的不同在于后者包括对事物意义的反应,而前者则不包括。当事物对我们有意义时,我们就会想去弄清我们所做之事的意义;否则的话,我们就会盲目地、无意识地、不动脑筋地去做。”“在只是盲目的反应中,方向也是盲目的。可能会有训练,但没有教育……(习惯)占有了我们,而不是我们驾驭习惯……除非我们能意识到他们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否则我们就不能控制他们……”即是说,杜威所说的有意义的活动是心智活动,而非机械行为。杜威接着指出了意义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个体的意识主要是一种根据对事物的使用来理解事物的力量。社会化的意识是根据对连接在一起或在共同的情境中的事物的使用来理解事物的力量。”所以追求他们的职业的人们,并不是盲目地或机械地在行动,他们建构着意义,他们也理解在这些联合和共享的情境中他们的所做对于别人的意义。

按照活动理论,杜威认为,个体同时是许多系统中的一员,正是这些活动系统中的关系成为活动系统目标中“多种声音”的来源。在职业工作中,个体参与组织目标的方式依赖于个体在他们生活意义的其他源泉的关系中如何建构意义。即职业活动与个体在生命中其他活动中生成意义的方式不可分离。

基于杜威的理论,职业训练被认为在意义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职业训练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处于中心位置。当一个人追求这样的活动时,它就在每一个领域中生成意义,并把这些意义相互联系起来,以使具体情境中的部分变成整体的一部分。职业活动和个体在活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建构了意义。职业与意义的活动理论动摇了所谓抽象的、去背景的、理论性的、可概括的知识的优先性的观念。

(二)意义的具体化和概括化

凡・欧斯最近的关于概括化本质的研究是基于杜威的活动理论得出的。他指出,没有“去背景化”这样的知识,即所有的意义都与背景相关。凡相信我们在应付新情境要求时是把“再背景化”知识而不是把“去背景化”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对于凡来说,背景从来都不是既定的或由情境本身的特点客观地决定的,背景化是根据所能(应)做的事为了表现情境特点而对特定情境赋予新意义的过程。

由此,凡认为,概括化最好被看作是再背景化,而不是去背景化,再背景化即“以一种新的方式背景化某事物”以获得新的结果。即,在任何活动中,当然包括在职业的活动中,个体都是从先前的活动中再背景化着意义。这些意义并不是能直接转换的,他们是在新的情境中为了能使职业活动与其他活动协调一致而重新生成的。

凡认为背景提供“两个必要的过程:它通过强行进行意义建构的认知过程,通过去除在既定时刻看似不充分的模棱两可的或同时发生的意义,使意义具体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另一方面,背景也使意义具体化过程中避免与更大的一致整体相脱离。”根据凡的分析,职业场所中生成的意义更是一种“心智环境”,更是一种动态背景下的概念和程序。总之,意义是在动机、目标、经验(过去的和现在的)和环境的积极互动中获得的。

三、当前职业训练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在当前的职业训练中用诸如“知识”、“能力”、“技巧”之类的术语来表示职业活动的内在意义是成问题的。首先,因为“知识”一词暗含了它是能外在于活动的稳定的、编码化的思维实体。其次,“能力”一词暗示着一种可编码的技能,这种技能是能转移的,是与性情或观念毫不相干的程序性方面或行为主义方面。相似的是,“技巧”一词也被限制在这些方面,强调某种特殊行为的可重复性的本质。而只有从事这些活动的人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能看到他们的工作对团体工作的贡献,能以集体的目的指导他们的行为,有效地进行工作,这些才有意义。“信息”、“技术”和“能力”三者是相关联的,本文仅探究一下职业训练中的能力问题,而信息技术、问题解决等常被认为是核心能力,因而以此二者为例。

比如,旅馆业中的创建(更新或取消)预定单、来客登记单、结账单等行为都可以被称为数据操作,能增、变、删数据库中信息就可构成信息技术的组成部分。问题是,这些能代表个体在工作活动中建构意义的方式吗?这种“知识”可转移吗?即可在旅馆和其他要求处理数据的工作之间转移吗?我认为有许多问题,相信上面列的知识是普通的、可直接转移的是一种误解,即认为一个人能在某个旅馆使用计算机软件从事诸如上面的活动就认为这个人具有“数据操作知识”是一种误解,认为这种能力能被直接用到另一个旅馆中更是一种误解。其实每一个旅馆都有十分不同的菜单结构,表面上相似的功能其主要组成要素不同,每个旅馆都有它自己的实践文化。不能认为职工能自动并直接地把这种“数据操作知识”转移到另一个工作或其他职业。认为那些职业的工作人员都把他们的“数据操作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能力就走得更远了。一个人熟悉数据库是一回事,而用这一工具在实践中成功地取得所在行业的集体目的是另一回事。而提供识别意义的机会,开发这些意义并把它们用于其他领域中在职业训练中应处于中心位置。

问题解决可以有多种类型。例如可把它看作是处理时间压力的问题,处理存在各种矛盾因素的问题。这些问题被称为复杂问题。复杂问题是通常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发现的与书本上的解决办法不同的问题。如米道顿指出的,对于这些问题,既有的条件很不明确,必须得去寻找去发现,这些问题向前发展的趋势并不清晰,常需要新的技巧。而且通常有超过一种的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法。

在此存在的误区是认为所有的时间压力问题都是相同的,能以相同的方式解决或认为一个人能证明他具有某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把这种能力转换成应付所有不同的或矛盾的目标的问题。认为在问题解决名目下的知识是可教的这种观点在职业学校教学中是不可行的,授予某人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荣耀也是不可行的。把问题解决能力同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相脱离是没有意义的。简言之,问题解决依赖于在活动系统中对物品、规则和劳动分工等各种因素的考虑。可以说,正是对职业活动中问题解决的种类的研究,提升了职业训练在获取这种能力中的地位问题。

四、对我国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者的启示

职业训练在意义生成中的中心地位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者的启示是:并非理论概念形式的公共意义在个体理解世界、理解自己和理解工作的方式中处于中心位置。这些公共意义也不是可直接获致的,他们也不能为学习提供最好的工具。另一方面,来源于职业训练的意义是直接的,可获得的和有力的。它们能在那一职业背景中使行动和活动成为可能。在任何背景中的学习都需要基于那一背景的有意义活动,这样学习者才能生成意义。然而,源于工作中的意义如果不与更广阔的公共认知途径相结合就会毫无生气。这样,对从事各种职业有各种职业期望的个体来说,不仅要发展这两种认知途径,还要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职业教育的经验应该包括学习者与其他生成意义的方式(如理论和学术方式)相结合,反之亦然。任何一种生成意义的方式都不能被看作是先天优越的或更有价值的。但职业训练处于中心地位,因为它来源于它对个体和对集体活动的重要性。因而在生成新意义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虽然职业训练在获得和生成意义中占有中心地位,但它不是自足的,职业中意义的生成需要日常意义和源于进行中的人类活动中的意义相协调一致。能否保证所教内容能与更广阔的工作和生活世界相联系是对教育者或课程开发者的挑战。人类事务中公共交易的意义和个体从职业活动中获取的意义是相互依存的。个体在活动中的有意义的行为是最好的和最有效的经验来源。而个体从童年起所进行的有意义的活动是意义生成的主要来源。这样,为创设有意义的活动就需要正式的学习环境。而由于职业含有理智与文化因素,这就使职业与文化修养的结合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工业方面的职业有了比过去多得无限的理智的内容和大得无限的文化修养的可能性。这就需要一种教育,使工人了解他们职业科学的和文化的基础,以及他们职业的意义。现在这种教育的需要变得非常迫切。因为没有这种教育,工人就不可避免地降低到成为他们操作机器的附属角色。”

因此把学习分为职业训练和非职业训练两类似乎这样就有意义,似乎这样是符合预期,似乎这样就能提升每个领域中的学习就是一种误会。不把职业训练与公共编码意义的一致关系摆正不仅对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有很大危害,对否定职业教育价值的学习者也有很大危害。保尔・朗格朗在其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中说普通教育“只有在它培养了人们从事职业的能力时才获得其充分的意义,也才能获得最强大的动力。”在今后的终身学习体系中,职业教育将向所有人开放。1999年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应能使所有群体的人都能人学,所有年龄层的人都能人学,它应该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那么进一步说,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教育都是职业教育,如果它包括新意义的生成。

篇3

【论文关键词】黄炎培 职业教育理论 启示 

 

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 

黄炎培因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行职业教育而闻名于世。在黄炎培所处的时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一方面学校毕业生学不致用,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经济生产领域急需各种技术人才奇缺。黄炎培针对当时现状,改良中国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从理论价值来讲在于;“谋人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生产力之准备”。从对社会影响来讲,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质,使学校培养之材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无不得到良好训练。从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作用来讲,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困难、最急需解决的人民生计问题,进而使国家每一个公民享受到基本的自由权利。在当时现状的中国,黄炎培的主张虽然充满了幻想,但的确表达了他力求改变中国教育和社会现状的美好心愿。 

(二)职业教育的目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职教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但他又意识到职教在使受教育者获得谋生并服务于社会的同时,还须注重其个性的发展。而后,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的现代职业教育目的理论,是从人与社会的双重意义来阐述的。即对个人来说,职业教育具有求生存、求发展的意义;对社会来说,职业教育具有利国富民的意义。 

(三)职业教育的方针 

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黄炎培还远见卓识地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是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所谓社会化,在他看来即“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所谓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并用科学管理方法组织职业教育机构自身建设,力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用科学之态度处理职教的种种问题。所谓平民化,是指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这说明了他把职业教育的对象关注到广大平民的身上,已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 

(四)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黄炎培在不断的实践、总结、探索以及结合职业教育特征的基础上,倡导且努力贯彻实施“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主张,来作为职业教育中开展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他发现办学的弊端在于学校功课设置重理论轻实习,学生富于欲望而贫于能力。于是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想达到这种境界,需手脑并用。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他批评了过去实业教育中“重理论而轻实习”、学生“有读书之惯习,无服劳之惯习”。黄炎培从课程设置、师资聘用等各个环节加强了应用与动手的分量。如学生行半工半读,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在三十多年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形成了较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其中一些理论成果在今天看来依然十分具有前瞻性,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改变旧的社会观念 

由于传统的封建陈腐观念残留,因此,教育体制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封建思想,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蔓延到历史的各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应提高人们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改变在人才、劳动就业上的旧观念,使职业技术教育扎根于社会。 

(二)顺应社会需求 

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都是以学校课堂教育为主,学校与社会组织、生产企业之间,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社会性。黄炎培认为,在生产中,绝大部门所需要的,必须是受过职业训练的中等技术人员。只有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熟练技艺和高超手艺的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才能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实际运用,才能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职业学校应培养社会和用人单位急需的有用人才,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职业生活中得到充分应用。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 

整个教育都有一个现代化的要求,这是世界性的趋势,职业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科技革命的发展,特别是各个领域知识的不断更新,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具体反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在教学内容上,不管是文化基础学科,还是专业基础学科,都应该根据现代科学的发展,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增加基础理论知识的比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于扩大学生学习容量,培养提高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篇4

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我国的职业教育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几乎占据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等,高等职业教育到目前为止还不是被社会所普遍接受,整个社会的关注度还不够。而且相对来说还存在一些比较落后的观念,比如人才观念,说到人才很多人认为高科技人员才是人才,而事实上,人才也包括技能型人才。再比如,在笔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家长对学校安排学习参加生产性实践和顶岗实习有所抱怨,认为这些工作给他们孩子的学习增加了负担,生活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有些家长甚至产生一些过激的想法,认为学校和老师利用他们的孩子增加额外收入等。这些想法中大部分是由于家长和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不理解,观念上还停留在应该像普通教育一样以学校教育为主,当然有些也是由于当前“校企合作”制度不健全,部分学生利益受到侵害所造成的。

政府应该尽快突出其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时健全一些“校企合作”的经费投入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惩处机制、协调机制、评价机制、动力机制和调控机制等运行机制。通过政府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可以有效的保护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督促相关主体及时履行有关责任和义务。教育是强国之本,这早已形成共识,但是职业教育由于我国工业化发展方面的原因而起步相对较晚,社会对此认识还不充分。实际上,职业教育已成为教育事业的半边天,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产业升级、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对于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各种社会需求的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当前职业教育就是要加强改革与发展,建立科学的职教体系,提高职教质量,而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形式就是“校企合作”。全社会都应该统一思想,观念上要与时俱进,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认识到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充分认识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一家之事,“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形式,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积极参与和配合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积极参与和支持“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属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本质上就是一种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因此高职院校实际上就是为社会提供职业教育服务的组织,为社会服务是其基本任务。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需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封闭思想,主动走出去,增加向社会的开放程度,增加和企业、社会的交流与沟通,强化高职院校的服务意识。在服务意识增强的同时,还要苦练“内功”,增强服务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美国著名企业家李•艾柯卡说,不创新就死亡。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同样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形式,才能使这项工作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构建和谐的“校企合作”关系。也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形式的创新才能真正的破解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难题,才能使高职化工专业培养的学生满足现代化工发展的需要,成为真正的高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正确认识和分析相关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关注实现“校企合作,合作共赢,多方受益”。对于国家来说,实现了教育强国的基本政策,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企业来说满足了人才需求、智力支持和服务等;对于学校来说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扩大了声誉;对于学生来说,学到了知识、提高了素质、掌握了技能;对于社会来说,满足了社会发展需求,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本文作者:胡鹏工作单位:潍坊科技学院化工与环境学院

篇5

一、职业院校生源状况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如今的职业院校在生源的质量上已经远远不如从前。如今进入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多是在初中或者高中里无法进一步考取更高学历的学生,即所谓的“后进生”,相比于进入普通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学生,在进行教育活动中将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更大的困难。若要保证教学的质量,职业院校的教师们就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更高的挑战。如今在绝大部分人眼中,更高的学历就代表更广阔的未来。从义务教育开始,更好的成绩成为了每位学生必须要追求的目标。但让每位学生成绩都那么好,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比较才有高低。那些在“比较”中落后的学生们将无法胜出,而迫于学历与技能是社会上获得“饭碗”的两个重要因素,他们不得不另谋出路,职业院校也就成了他们的最终选择。这也就形成了职业院校的主要招生生源。

二、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氛围

中国的普通初中、高中教育到处充斥着浓厚的学习、竞争气氛。排除智力因素,每个想要好好学习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必然会让自己努力地跟上班级学习好的第一梯队的脚步。而落在后面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去真正地努力。显然,若是一群有这样特点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其学习氛围必然比普通的初中、高中弱了不止一个档次。职业院校大部分学生具有这样的特点:学习没有目标,动力不足,没有竞争意识,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这使得这大部分学生即使是在毕业后,能够真正学到的知识也是微乎其微。即使是进入了工作岗位,也难以在一定时间内运用所学技能应对工作的需求。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作为基层的技能型劳动力主力军,其中的大部分却不能成为上层建筑的稳固基础,无论是从他们个人还是从整个社会的稳定来说,都是巨大的隐患。因此,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扭转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而肩负起这些任务的人,自然就是广大的职业院校教师。

三、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职业院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因素。不重视职业教育教师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乃至就业是无论如何也提不上去的。虽然职业教育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可职业教育教师的现状并没有那么的轻松。客观上,职业教育教师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来自于学生,还有学校的社会地位低,教师的工作成就,一线教师晋升困难,职业理想不易实现,经济地位低下等因素,时时刻刻影响着职业教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观上,职业教育教师自身的不足,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则更大。如今许多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是技校生留校任教,纵使他们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其教学及管理学生的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难以有很大的飞跃,难以用理论将自己所拥有的技能知识和盘托出,教给学生。还有的教师难以与学生融洽相处,对于学生的管理难以与教育相互促进,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效率下降。职业院校对于教师的管理,有时也会因为老套的过时的管理理念,对教师们进行不合适的约束,导致职业院校教师不能用更热情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这份神圣的职业等等。这些现实存在于职业教育教师中的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很难从根本上改善当今的职业教育。

四、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改革方法

篇6

[论文摘要]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地位使得职教师资的培养也格外重要,本文就职教师资的培养提出了若干见解,认为结合时代特色,在普通高校介入职教师资培养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并就职教师资培养的模式创新提出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意见,

职教教师的培养要依托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是现代化教育思路在职教师资培养的基本体现,因此国家也提出要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培训基地。来自教育部的意见要求地方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提供配套的建设基金。由此可见职教师资培养的重要性,本文针对普通高校职教师资的培养,就其重要性与模式完善发表若干浅见。

一、职教师资培训的若干目标

首先要对职教师资培养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职教师资的专业素养要求与普教师资相比有鲜明的特点,这些不同之处需要我们进行明晰辨别,从而对职教师资培养进行切合实际的努力。

1、教育理念的先进性

八十年代,职教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然而由于各项限制,当时职教师资一度十分紧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达不到要求,因此严重制约着职教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鉴于职教事业的重要性,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了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和进修基地,扩大了来源和进修渠道,目前职教师资量基本满足需要,素质水平正不断提高。而要求职教师资培养与时俱进,在理念上达到现代化水平,形成与时代精神相通的职业教育观,这是职教师资专业行为的前进支点,因此是现代职教师资培养的重要目标。

2、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职教师资人才应是多层次复合型的知识队伍,因此在职教师资培训上,要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技能定向性与适应性以及知识基础与应用性等多方面的统一。职教师资人才具体而言包括三个层面的知识结构,一是相关的当代科学、人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二是掌握2门以上学科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职教师资知识结构中经验性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应占重要地位。另外近年来,为适应新技术在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岗位上引起的震动和变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为加“宽”、改“浅”、出“新”,因此职教师资在对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充分了解和运用自如的基础上,应随时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前沿信息。三是具备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工作的教育学知识。这些知识储备构成了现代化职教师资的基本素养。

3、实践能力的适应性

职业教育的课程分为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和职业实践课,教师也相应地分为三类,教授不同课程的教师在专业素养上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对于职教师资人才的要求,固然需要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对于教师的工作能力也有相当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为对实践教学组织能力和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的强调。另外,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的特点更要求教师应通晓实习、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具备很强的实践教学组织能力。而职业教育的研究能力是职教师资作为专业人士的一种专业生活的方式,指结合教学实践,研究职业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探索新教学模式的能力。因此,对于职教师资培训而言,强化职教师资人才必须具备与其专业相符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十分必要。

二、普通高校介入职教师资培养的必要性

就职教师资的培训问题,伴随现代化职业教育地位的日益提高,职教事业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教育问题,而基于扩大研究队伍,提高研究人员水平,以促进职教研究和职教事业的发展的全局考虑,如何开展职教师资的培训,探索较为科学合理的完善模式已经成为迫切的话题。结合目前实际,在普通高校介入职教师资培养有其成本收益对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因此值得探讨,概括而言,有以下收益,

1、有利于克服职教师资培养机构缺乏的困难

我国目前职教师资培养机构的缺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导致的职教师资紧缺的矛盾严重制约着我国职教事业的发展。根据资料,目前我国在册的职业教育师范学校(约20所,每年培养师资2万人左右。其数量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职教师资的需求。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至今,一个始终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就是师资问题。因此,酱通高校适时介入中高职教师资的培养工作,有利于克服职教师资培养机构的缺乏的困难,既是具有重大功效的措施,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可以说,这标志着中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有利于优化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发挥资源优势

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并非过剩,而是稀缺,因此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实行整合优化,便具有重大意义。从教育师资的问题来看,由于师资数量奇缺、师资的学历亟待提高,并且职业教育师资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许多从事中高职教育的教师是从普通教育或成人教育转向而来,其知识结构很难适应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这些不足之处严重制约职教事业的现代化,况且随着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教学能力,而且具有掌握本行业高科技发展和应用并随时渗透到教学中去的能力。这一能力的提出,更使我国职教师资的知识结构严重失调。

而在普通高校,除了其实力的优势之外,90年代在中国普通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兴起的合并潮和体制改革更为师资的分流挖掘创造了空前的契机,多校合并和强强联合,使普通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空前雄厚,除了满足高校自身的科研和教育任务之外,有相当一批师资力量可分流到高职师资教育中去,成为高职师资教育的主力军。并且高校举办中高职师资培养使高校拥有中高职师资培养的实践经验,而高校实力雄厚的科研力量又能结合高职师资培养的实践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善结合。在早期投入中高职师资培养尝试的普通高校中,绝大多数都是将实践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普通高校举办高职师资培养的独特优势。因此普通高校师资和教育资源的优势如果能在职教师资培训方面进行利用,将大大发挥资源优势,提升职教师资培养的水准。

3、有助于普通高校的开放交流

在普通高校介入职教师资培养不仅有利于职教师资培训本身,同时也有利于强化普通高校的对外交流能力与提升自身的开放性。并且在全局意义上来说,举办职教师资培养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发展的需要。首先,以终身教育为特征的学习化社会的形成是知识经济时展的主要保证。在学习化社会的创建中,普通高校将经历由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阶段化向终身化、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转变。而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师资培养将有利于实现普通高校由传统教育走向终身化教育的目标。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种你我交融的培训方式也有助于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渗透和沟通。而这种相互渗透和沟通事实上已成为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由普通高校直接举办职教师资培养,则可以最直接了当的方式,进行相互渗透和沟通的尝试和实践,而高等职业教育独特的教育方式和培养目标也将对普通高校办学理念产生深远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培训模式又是一种双赢策略。

可以说,大学介入职教师资培养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已成为一种趋势,这已为许多国家尤其以德国的历史所证明。我国普通高校举办中高职师资培养已走出有意义的一步,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得到更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将投入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去。在结束本文之时间,笔者认为对于职教师资培养可以考虑借鉴国外先进做法,进行模式创新,从而使得职教事业上一台阶。

篇7

【关键词】 瑞士;职业教育;成功原因;务实

瑞士是一个内陆欧洲小国,自然资源匮乏。为了生存,参与竞争的实力必须比他国强大,即产品的质量通过加工,要达到比他国的产品更高的水平,这也是它成为现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发达国家之一的秘诀所在。瑞士富,靠的是人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瑞士人常说:“瑞士的主要资产是教育。”瑞士教育制度中最突出的、最有光彩的特点大概就是它的学徒制职业教育了。瑞士的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因此探讨瑞士职业教育成功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其成功经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务实的理念与传统

瑞士务实的教育传统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石。瑞士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始自18世纪,瑞士的一些城市,如1773年的苏黎世,1779年的伯尔尼,出现了专门培养专业技术劳动者的学校。在19世纪20年代以后,瑞士在许多地方开办了职业学校,到19世纪下半叶,在工业化全面推进过程中更突出了这一点。(林冬华,2007(9):176)

自18世纪启蒙运动起,合乎社会发展、适应社会需要新的教育理念渐渐形成并长久地影响瑞士社会。瑞士新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和实践家苏黎世人佩斯塔洛齐(1746-1827)的教育思想基础是彻底改善人民大众的教育状况;教育目的是培养时代需要的新人。他以平等务实的教育思想名扬欧洲,并且至今影响着瑞士的教育事业。(马丁,2007:117)

瑞士在19世纪还深受普鲁士教育家洪堡(1767-1835)的新教育哲学的影响,即尊重人的尊严;对个人的全面教育;发展公校以提高公共教育水平;改善教育方法等观念。从19世纪向20世纪过渡的重要时期,德国教育家凯申施泰内(1854-1932)提出消除全面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对立;他反对只注重书本的教育,而赞成加强劳动实践的教育。(端木美,1999)凯申施泰内的把全面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基本思想适应了工业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瑞士传播,至今尚具有现实性和深远意义。

瑞士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认识上。在瑞士,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社会,都形成一种共识,孩子上职业学校,只要符合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情况,照样有出息、有前途。在瑞士,对全社会360行的重要性有共识,没有偏见。各工商企业,行政机构,甚至个体劳动者都愿意出资搞培训,以保证本行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实际上,徒工学校出来的人照样可以鹏程万里。瑞士最大的银行――联合银行的大老板施图德尔就是徒工学校出身。据统计,在日内瓦,75%的老板是徒工学校出身。

二、规范化管理

瑞士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仅体现在认识上,更主要体现在立法和管理的规范程度上。瑞士人很早就认识到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行业质量规范的重要性。瑞士的义务教育后的普通高中教育阶段都是由州政府负责管理的;而职业培训则由联邦政府负责,联邦认可颁发有关文凭,即联邦技能证书和职业高中毕业证书。瑞士有300种职业,都有培训,学成后将获得证书。此外,联邦法令明确规定了职业培训的方向和项目,对在工业、手工业、商业、银行业、保险业以及其他服务行业的培训做出严格的规范和法律规定。

瑞士不断完善的职业教育法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保障。近年来,由于一些新兴行业对中、高级职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及学徒结业后期望继续深造的需求增大,为解决高职人才培养和学徒继续升学的问题,1993年,瑞士联邦政府决定参照邻国职教模式,引入职业高中会考证书制度。1995年,瑞士制定并颁布了《联邦高等职业学院法》,本着与大学“同等水平,不同模式”的原则,组建瑞士的联邦高等职业学院。将原有的部分高等专科学校改组为新型高等教育机构――高等专业学校(HES),又称为“应用科学大学”(UAS),作为向学徒提供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

瑞士拥有一套完备的职业考试和资格认证制度。中等、高等和继续职业教育以及劳动力市场之间以各种资格证书和文凭为桥梁相互连结起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2年的学徒期结束后,通过考试可以获得“联邦职业技能证书”,从而获得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再经过1-2年的学习,通过考试将获得“职业高中毕业证书”,升入高等专科学校学习或选择就业。此外,获得“职业高中毕业证书”的学生,通过升学考试获得“职业会考文凭”后,可以直接升入应用科学大学。

三、开放的视野

瑞士的职业教育之所以成功,还在于其开放的视野,面向社会,与各级组织共同致力于职业培训。在瑞士,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工商企业甚至个体劳动者都非常重视本行业人才的发展,都愿意投资教育培训,保证本行业后继有人。

瑞士的职业教育体系始终采取开放态度,面向社会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瑞士的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学校学科分类针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做精心的调整,确保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使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随着近年职业培训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培训能力的局限性日益显现,迫切需要更加社会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培训。因此,近年来瑞士不断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尤其是与行业协会的合作日益密切。

瑞士的职业培训已不局限于国内,还开始面向国际市场。瑞士是个自然资源相当贫乏的国家,主要依靠国际市场过日子。“一个小国不可能关起门来过日子,那样的生活太奢华了,小国没有那样的实力,对外开发,这是一个生存问题。”(雅克•勃莱尔,2004:219)因此,为了与国际社会接轨,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瑞士高职培养目标和任务已经不单单着眼于国内,而是将其发展视角瞄准欧洲和世界,比如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以及苏黎世翻译学院等学校早已越出瑞士疆界,培养世界型的跨国人才。

四、结论

2006年,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公布,瑞士登上了全球竞争力排名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简称GCI)的榜首,成为世界上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一。今年共有125个国家参评,瑞士在多数项目中仍高居榜首,职业教育是排在前列的项目之一。瑞士职业教育的成功决定了其职业教育的稳健发展,为瑞士综合竞争力的增强与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法]雅克•勃莱尔等.郭安定译.欧洲书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店,2004.

[2] 端木美.瑞士文化与现代化[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3] 黄骏.瑞士的高等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0(6)50-52.

[4] 林冬华.浅谈瑞士职业教育成功的原因[J].海外职业教育,2007(9)176.

[5] 马丁.浙江与瑞士高等教育比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一、引言

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之路,对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强化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切实发挥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特殊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的显著特点,也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加快企业改革与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本文主要谈一谈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发。

二、实行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对企业用人提出了新的挑战。近些年来,很多企业很难找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更是难觅,这一现实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也对高职教育提出了加快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面临着政治形势和学习型环境的大力推动。为此,教育部提出,“要按照行业和企业的真实要求建设专业,要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来实施课程整体设计,实施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党的十六大重申了党的教育方针,首次提出了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拿文凭,而企业真正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创新型人才,所以高职教育应该关注学以致用。有调查显示,60.4%的高职院校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工程训练,学生一般都缺少对工程设计和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的理解。实践证明,与企业开展多方位、多层面的校企合作,是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选择。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这一点必须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

三、如何实行校企合作模式

近年来,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现已形成七种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独立举办职业学校模式、职教集团办学模式、资源共享模式、厂校合一模式、科技创新服务型模式、企业参股或入股模式、“双元制”模式。我们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更有许多有待深入探究、实践和总结的新内容。尤其是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更是受到职教战线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1、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正确职业理想和良好职业道德、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就业、适应社会的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树立新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即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转变。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另外,目前尚未开展校企合作的学校,要组织制定本行业技能培训规范。监督本行业相关专业或职业的技能培训质量。

2、大力开展“订单”培养

企业要主动走出去,寻求合作伙伴。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既是职业教育的一个主体。又是职业教育的受益者。要大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企业集团或行业组织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一是企业必须在发展职业教育中承担应有的责任。要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向学校提供专业教师。为学生实训实习提供条件。为专业课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岗位等。二是行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在职业教育中的骨干作用。要加强本行业的人才需求预测。加强与职业院校进行联系和沟通。共同制定行业的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科学性和预见性。

3、学校和企业要扬长避短

校企合作实质是科技、人才、资金等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是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科技产业化的最佳途径。要高速实现校企合作这个过程,学校和企业必须“扬长避短”。高职院校的“短”是对于市场的感应力比较弱。常常不去找或找不到科技与市场的结合点,一般不具备量化生产的工艺能力和生产能力,不具备产业化所必须的市场营销、开拓能力,以及形成产业规模所必需的资金实力;一般都缺乏为产业化所必需的社会资源的操作能力和经济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企业的“短”是:一般缺乏对于行业前沿信息的捕捉力、接受力和消化力;一般缺乏对于基础科学的研究力和对行业前沿技术的跟踪、突破与创新的能力;一般不具有多门学科的人才。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和企业必须在合作过程中扬长避短,有机融合,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资源。

四、结语

在我国高职职业教育中,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企业、学校、政府和学生个人这些合作各方也都能够从校企合作中获得一定的好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筛选出高水平的技能型劳动力,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并节约了人力资本投入;学校提高了办学的活力,教师提升了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学生学到了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了就业机会。因此,如何能够真正地实现职业学校和企业的深层次合作,问题的关键就是职业学校和企业能否真正做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因为只有信任、互惠、共赢才是校企合作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奇,郭苏华.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J].职教论坛.2007(12):22-25

[2]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职教论坛,2003(14):30-31

篇9

关键词:黄炎培 大职业教育主义 当代职业教育 启示

大职业教育主义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于上世纪20年代后期提出的。作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职业教育主义深刻地揭示了职业教育的特殊功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职业教育的本质,从而拓展了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是一种与传统教育迥然不同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与教育自身发展的“大教育观”。其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思想内涵

黄炎培提出的大职业教育主义突破了“就职业教育论职业教育”的局限,主张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职业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与职业紧密联系,成为一种平民教育。

(一)职业教育必须和普通教育有机结合

黄炎培认为任何教育都带有职业的性质。他主张职业教育必须和教育界加强沟通与联络,把职业教育纳入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将职业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之中。具体来说,就是小学阶段要实行职业陶冶,初中阶段实行职业指导,高中设职业分科或专门学校,就业后还要接受职业补习。他要建立的是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训练――职业补习、再补习这样一个职业教育系统。这不仅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初创,也是终身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职业教育必须和职业加强联络

黄炎培一贯注重教育与职业的沟通。他认为教育就从其本质来说就是具有职业性的,就是与生活、生计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与职业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所以他倡导“施教育者对于职业,应有极端的联络;受教育者对于职业,应有极端的信仰。”

黄炎培认为,社会日趋进步,科技日趋发展,职业学校的课程和教材尤需赶上科学的发展。他主张职业学校设什么科,要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职业界的意见;就是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因为设科如不合职业的需要,必然会影响学生将来的出路。他强调职业学校的课程要根据职业的需要来设置,要求各地设立的职业学校,必须与职业加强联络。

(三)职业教育必须和社会紧密联系

黄炎培要求办职业教育必须注意时代趋势与社会需要。因为职业教育比其他任何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更严格地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他说办职业教育须“注意社会之需要:各种教育都应与社会需要为出发点,职业教育尤应如此。”他把社会化看成是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所以职业教育除和教育界、职业界联络,还要参加全社会的运动。他提倡的社会化包括和政治相联系,充分体现其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是黄炎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思想根基。在中,他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明白,摆在面前的大问题是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他要求学生“在今建国与抗战大时代,应养成尽忠尽孝、即知即行、以手以脑贡献于国家民族的强有力的保卫者。”

(四)职业教育必须走平民化和个性化之路

黄炎培说办职业教育须下三大决心。第一就是“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他认为职业教育要以工人、农民、商人、妇女甚至残废者和无告者这些平民作为对象。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既要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重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他首先把职业教育和人的个性发展联系在一起。职业教育就是要发挥人的这种天赋能力,他从事的职业要适合他的能力,这样自然会达到“乐业”的境地,因此他把“谋个性之发展”列为四项目的之首。但他并不是孤立地、片面地强调人的个性发展,而是把个性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其他三个目的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高度来说明职业教育的功能。

二、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职业院校要更新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面向社会、服务民生的“大职教观”

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就是主张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服务民生。职业教育要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切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当代职业教育必须摆脱就职业教育论职业教育的狭隘意识,真正确立起面向社会、服务民生的“大职教观”。将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和受教育者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大目标,提倡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并存,站在各产业、各行业发展的前端,组织社会产业资源、教育资源、科技资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致力于创建生动活泼、多元发展的职业教育大格局。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强调把教育对象扩展到全体社会成员,使教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开拓了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大方向。这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职业院校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黄炎培把“为谋个性之发展”放在职业教育的四大目的(“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社会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之首。这是对当时教育所造成的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要求等各方面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化、单一化弊病,以及忽视人的个性差异性、多样性的倾向的反思。这同样值得当代我国职业教育深思。尤其是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要想成为一种成功的教育,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竞争优势,更需要从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方面去筹划、去实践、去努力。要创新办学思路,体现办学特色。培养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优良的职业素养为核心,以扎实的理论、高超的技能为基础,能担当社会经济发展重任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要实行弹性的、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潜能,选择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课程。教师尽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校应安排导师指导有突出特长的学生尽量参与学校的产学研活动,为“专才”的培养提供条件。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需求。这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之所在。

(三)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开放性办学

黄炎培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视,主张“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于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知识要切实,技能要精熟”,“所为职业,除开专门技术以外,有通常必须具备的几种能力。如果具备了,怕任何职业环境都容易走得进的”。因此,黄炎培一方面强调专门技术的训练,另一方面则更强调在技术训练过程中形成基础职业技能,这种技能是可迁移的。他强调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能力,要使学生做到“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并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努力使学生联系实际,为学生营造实习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虽然现在大多数职业院校己经意识到应重视学生实践性、应用性的培养,但有些学校受硬件设施的限制没有开展实训课程,更多的学校没有真正从思想观念上重视对学生实践性与应用性的培养。在时代、生源素质发生了大变化的今天,如果仍然沿袭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相距甚远,必然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职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黄炎培深刻地认识到了职业教育实行开放性办学的重要性。黄炎培在不同场合反复提醒人们:“办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许关了门干的,也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反对高墙深院、闭门造车的发展模式,强调学校应加强与教育界、职业界的沟通与联系。黄炎培这种开放性办学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发展职业教育、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彻底地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实行开放性办学,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敞开校门,积极地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与企业、社会各种经济体进行合作,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人才。聘请社会各行业高技能人才为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开展实践教学,使课堂在社会、课堂在企业。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有着巨大作用。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有助于和谐社会的稳步推进、有助于和谐社会中不和谐因素的减少、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助于文化认同并为构建和谐社会凝聚力量,应在深化认识中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关系最为密切,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因传统人才观、择业观、劳动观及分配收益等多因素的叠加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一些地区还显得相对滞后,这就造成一边是大量高学历者找不到工作,而另一边缺乏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局面。反思这一现象,除受到传统观念及客观因素影响外,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功能及认识水平无疑也是关键因素,为此本文主要从职业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价值功能和巨大作用,来进一步探讨以及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以此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发展。

1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多年来也是人们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党的后,我们已从单一的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全面认识教育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及政治功能,同时根据“人是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这一观点,并积极借鉴现代西方教育经济学等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最基本、最有价值的生产性投资,强调了“教育一劳动生产率一经济增长”这一链条中教育的经济价值。

新世纪,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技在各生产领域内广泛的运用,教育对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更显突出、更为重要。但在彰显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时,在较长时期中人们较多地将目光投向普通教育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而对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强调不够、研究不深。实际上,我们对各种类型的教育进行比较就可看出:职业教育除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历时性功能一样外,还具有其他类型教育所不具备的共时性功能,即可把具有普通文化素质的劳动力转变为某一行业的专门劳动力,使职业教育成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作用最直接的教育类型。简单来说,职业教育可向经济社会提供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现代技术的高技能人才,进而丰富社会的物质产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展经济、不断增强我国的物质基础仍是一切发展的前提条件。以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提高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便成为新形势下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正因如此,《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将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作用定位为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2职业教育是社会稳定的“平衡器”,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和谐社会的稳步推进

职业教育具有一些重要的特质,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特殊意义。其主要特质为:第一,职业教育是就业型教育。我国是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就业问题在很长时期内是一个关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对近年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趋势是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因而职业教育在劳动就业中的作用就凸显出来,通过职业教育解决就业问题,对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人不愿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学习掌握一至几门技术。致使就业成为一大社会问题。据有关研究表明:目前企业用人占主体地位,其所占比重达就业市场的95.4%,机关事业单位用人需求仅占1%,其他单位用人需求也只占3.6%,而且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高级工程师、高级工、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分别达2.09、2.06、1.88。这说明企业用人是主体。因此,满足这一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主力军。应主要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特色的职业教育。第二,职业教育是实用型教育。从这一意义上讲,教育是从职业教育特别是从劳动技术教育开始的,职业教育是一种为直接进入劳动领域而准备的教育,其实用型特质是异常鲜明的。第三,职业教育是服务型教育。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职业教育都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面向社会、面向经济、面向市场、面向民众特征最鲜明的一种教育类型,其服务于产品开发、技术推广、工艺运用、劳动者收入增加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新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突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家组织实施了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等,既突出了职业教育的本体功能,也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为内容的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特质,无论在促进劳动者就业、保持社会稳定还是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安定团结的良好社会局丽。

3职业教育是缩小赞富差距的“调控器”,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和谐社会中不和谐因素的减少

教育作为一项对个体、家庭和社会收益都十分巨大的长期性投资,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文化环境等尚不完全平等的条件下。常常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文化素质、实际能力而改善其生存状况。职业教育因其就业、实用等特质,可有效帮助弱势人群获得一技之长而拥有工作和收入,从而改善其生活条件与生存质。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还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等特征,对贫困人口掌握一技之长来改善生活质量具有特别积极的意义。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看,提高技能、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消除贫困始终是近年来国家所关注、所要解决的一大现实问题。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l等多种方式,使农村劳动力及下岗人员能顺利就业和再就业。如中华职教社从1995年实施了以职业教育扶贫为主要内容的“温暖工程”,建立培训基地106个,累计培训下岗职工和农民460余万人次,帮助180余万人实现就业,资助4O余万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减少贫困人口、保持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阶段,在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公平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重视收人分配、帮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职业教育,并以职业教育对个体所具有较高经济收益的能动作用,使部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逐步通过掌握技术、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而富裕起来,进而有效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不同区域、行业之间的差距。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应是通过教育公平而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必然选择,职业教育因其对个体具有较高、较直接的经济效益,在实现社会公正中具有特殊价值。

4职业教育是科技成果推广运用的“传播器”,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目日前正处于“第一次现代化”发展期。这一时期,劳动力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及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大量转移。同时,因新产业体系中科技含增加,传统劳动力要被高学历、高技能型人才所替代。JE是在这一外部环境的变化下,以职前教育、职后培训、转岗培训为基本形式的职业教育,已得到并将继续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加强。同时,我困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新科技成果也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生产领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递减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递增,这就要求进入这些领域的劳动者必须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对这些人才的培养,则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推广运用中的作用日益凸。现阶段,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出现因缺乏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而致使企业为人才问题而犯愁的现象,也进一步证实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而一些企业推行“首席技工”、“首席技师制度”以及媒体所称颂的“重奖技能大师”、“高级工人开始享受教授专家待遇”等个案报道,也从正面说明了高技能人才在科技运用、技术推广、效益提高中的巨大作用。

在科技进步迅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客观条件下,要求教育不断加强与经济、科技及社会实践的联系与结合。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企业及生产联系最紧密并与新技术、新工艺结合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就应以全面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为目标。而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必将有利于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而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又有利于“人尽其才、财尽其用”的良好局面的建立与形成。

5职业教育是文化认同的“粘合器”.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为构建和谐社会凝聚力量

在现代社会中,人是职业的人,而职业的人又是职业文化中的人,同一职业的人易于形成文化认同,促进文化和谐,而文化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助于职业文化与文化的和谐,而文化的和谐又有助于社会的和谐。

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职业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主要是由于:首先,职业教育对职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能动作用。一定的职业会形成一定的职业文化,职业文化又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来看,职业教育是职业文化的一部分,职业教育又作用于职业文化本身,并对培养对象产生重大影响。这一影响不仅在技术运用、技能掌握、知识提高上,而且还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工作热情等深层心理结构上。其次,职业教育对人类文化具有广泛的选择性。温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职业教育的这一功能性质,使其所作用于的职业文化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因而,职业教育作用下的职业文化不仅在承认各种文化的存在价值及相互问的平等、独立,而且在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理解及建立一种共生共荣的世界文化格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生产国际化不断增强的今天,以职业文化认同来促进文化认同,对推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性、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再次,职业教育本身及其所传承、创造的职业文化极大地制约着某一职业、企业的稳定与发展。在形成企业文化中除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外,职业教育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力量,因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国际趋势。最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消除职业歧视,形成“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大学生就业难而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现实中,为何大部分人仍不愿上职业学校呢?原因是多样的,但“轻技术重理论、轻体力重脑力的”择业观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今后,我国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之一就在于这一落后的择业观。以职业教育发展来形成重技能、重劳动的观念进而摒弃轻视体力劳动、鄙视实际技能的陈腐观念,应是在教育领域中的一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