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力工程学科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学术影响力 图书 馆藏建设 被引数据
分类号 G253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7.03.007
Research on the Library Collection Optimization Based on the Academic Influence:Taking the Collection Optimization of Power Engineering of Xihu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Qin Menghe, Lv Xianjing, Li Mingwu, Huang Fei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consider the academic influence of books to optimize the collection strategy, and combined with the citation and reference situation of the books in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to establish a practical and reliable academic influence evaluation model of books with data support. It applys the Chinese collection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of Xihua University to the evaluation practice, and the results prove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the collection optimization of this subject.
Keywords Academic influence. Books.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Citation data.
0 引言
馆藏建设作为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教学科研的有力支撑,一直备受各界学者及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现阶段,随着网络和电子移动终端的普及,图书呈现出学术类图书比例减少、全民电子式阅读兴起等特点;图书馆呈现借阅量逐年下降、子阅读量远远超过纸质阅读量的趋势。而国内已有的读者决策采购[1]、文献发现策略[2]等馆藏建设方式还仍然存在着读者参与度不高、实施不便等问题。如何紧跟时代要求构建适应教学科研发展新需求的馆藏策略已然成为紧迫解决的课题。
一本图书出版后产生的各类数据凌乱繁杂而又有所联系,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分析出有利于图书馆馆藏建设的方案值得我们思考。图书的利用以及被引用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对以教学科研为目标、学科设置各有特色的高校而言,图书被引用数据(可引申理解为学术影响力)是藏书采购最应考虑的因素之一。对此,本文将结合图书在科研成果中的被引情况和参考其利用情况,在各种数据的有力支撑下寻找适应大数据环境的馆藏优化策略。
1 图书的学术影响力评价现状
北京大学何峻给图书评价的定义是:根据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图书文献的内在质量、使用规律、发展特点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评价[3]。那么图书的学术评价顾名思义,就是采用一定方法,对图书在学术上的质量、规律、特点等进行的评估。目前,国内外对于学术文献的影响力评价主要集中在期刊论文上,对图书的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相对薄弱和滞后。近年来随着各界对图书影响力关注度的提升,除了传统的专家主观评价外,也逐渐产生不少以客观数据为依据的图书评价研究成果,如2009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4],2011年北京世纪读秀技术有限公司开始图书在各年的被引用情况报告[5],2013年西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进行的中文图书索引数据平台建设和评价分析研究[6],2015年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张玉等发表的《论多维视角下中文科技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构建》[7]。此外,张容、李勇文利用Hz指数评价法来评估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上作了尝试[8]。这些成果在图书影响力评价的模型、体系、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并产生了一定实效,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但也存在针对性不强、操作难度大等问题。
2 评价模型
结合本文欲构建综合考虑各方面数据的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估模型的初衷,与张玉等人的多维视角评价体系多有共识之处,但本研究更侧重图书的被引情况,故笔者将在张玉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加以修改,构建一个有数据支撑又实用可靠、易于实施的图书评估模型。
根据可量化、可获得、有学术影响代表等几个原则,笔者主要从图书引用和图书利用两个维度进行评价。再选取目前较为成熟的三大图书引用平台(Google Scholar、中国引文数据库和读秀知识库)的被引数据作为图书引用维度的二级指标,选择本馆图书的纸质馆藏与借阅情况、电子馆藏与下载情况以及图书的版本印次作为图书利用维度的二级指标。图书评估的基本框架整理如图1所示。
图1 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估框架
根据各指标的属性和特点进行细化分析,可提炼设计出17个三级指标。由于本文选取的是西华大学重点学科“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图书为研究对象,故笔者邀请了该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对所构建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并采用应用范围较广、结合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层次分析法得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最终确定了图书的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中,是多个客观指标一起对一个对象进行评价,通常都采用多指标加权平均法得出最终的评价值。根据加权综合评价方法,构建本评价体系数学模型如下。
R=xTy=∑ni=1xiyi
其中:x=x1x2x3…xn y=y1y2y3…yn
(x1,x2,x3,…,xn为标准化后的评价指标值;
y1,y2,y3,…,yn为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3 能源与动力工程类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获取方法
本文以西华大学重点学科“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为例,通过上述评估模型得出本馆所藏该类共923册图书的学术影响力。评估模型中各项指标对应的数据来源及获取方法如表1所示。
3.2 评价结果与分析
对各个来源数据进行整理并应用于评估模型,计算得出西华大学图书馆所藏923册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其中外文译著64本,教辅习题册20本,工具书类36本,其他803本),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该学科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呈现出长尾分布状态,只有少数图书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绝大多数图书(84.29%)的影响力都较小,这与工程科技类图书大部分图书不被注意的实际情况相符。此外,学术影响力较小的图书基本上涵盖了编写年代较早而被引用和借阅的次数却很少甚至为“0”的图书,说明本评估模型是科学合理的,评估结果基本符合客观事实。
评价结果显示该学科图书影响力排名前10的图书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看出在学术影响力排名前10的图书中,基本都集中于2000年左右出版,近十年的仅有杨世铭和陶文铨于2006年编著的《传热学》(第4版),这与图书评价本身具有滞后性不无关系。10本书中陶文铨一人就参与了3本书的编著,而且排名居于前3位,学术影响力综合值远高于其他书,近五年的借阅量也是遥遥领先,说明该学科形成了较为集中的学术权威,业界学者对于经典著作有较高的共识,其价值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值得注意的是,R值大于0.5的145本图书中就有7本外文译著(其中6本来源于美国),所藏64本外文译著中有39本皆来自美国,比例超过60%,这说明外文译著,特别是美国的能源动力工程类著作,对我国该学科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也表明我国学者对美国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研究高度关注,并常以他们的成果为借鉴和参考。
4 馆藏存在问题与优化策略
通过对比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和馆藏情况,发现西华大学图书馆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馆藏建设上存在一定问题。如有的具有高学术影响力、借阅需求也比较旺盛且书龄不算高的图书,复本量却相对少,有供不应求之嫌,可考虑增加一些复本;部分低学术影响力、读者借阅需求小但复本量较多的图书,浪费了有限的空间资源,可考虑将一些复本以捐赠等不浪费的方式剔除,减少架上流通量;对于学术影响力较小而且书龄高、借阅量小的图书,可考虑以贮藏或捐赠等方式剔除;从CNKI的引文稻菘庵胁檠该学科的高被引图书可发现,部分高被引图书尚未收藏,可结合书龄来考虑加入馆藏等。篇幅有限,表4列出了部分馆藏与学术影响力不相符的书目及馆藏建议,表5给出了部分可考虑加入馆藏的书目,表6给出了部分可考虑剔除的书目。表中建议复本量均按照学术影响力所在区间对应的复本量均值计算得出。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是从学术影响力角度分析馆藏状况,对于出版年代较早的图书是否还能购到以及如何采购等问题在此不作探讨。
表5 可考虑加入馆藏的书目
统计数据显示,借阅量超过30次的65本图书中有9本都是教辅习题册类图书,复本量都较高(≥4),而该类型图书的学术影响力排名都并不靠前,这与大学生需要应付考试和完成课程作业有关,故不建议减少架上复本量或剔除。
5 结语
本文以图书的被引用情况为突破口,在分析图书学术影响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图书被引数据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图书评估模型,并在我校重点学科“能源与动力工程”馆藏图书上加以应用,在得到该学科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后,对比分析出目前我馆在该学科藏书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适应教学科研发展新需求的馆藏策略,为优化其他学科以及整个图书馆馆藏策略提供参考。但是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图书进行系统排名未考虑其具体语种、类型等划分;由于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和评价以学术影响力为侧重点,选取的评价维度和指标不够全面。另外,图书评价本身具有延时性,导致所提出的馆藏策略只是针对已藏图书的优化建议,对新书采访尚未有帮助。后续研究中,笔者会不断修正,希望能为进一步开展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及馆藏优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发,也希望有更多学者关注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 1 ] 张甲,胡小菁.读者决策的图书馆藏书采购:藏书建设2.0版[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36-39.
[ 2 ] 吴志荣.文献发现:大数据时代的重要命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42):21-27.
[ 3 ] 何峻.我国图书评价现状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108-109.
[ 4 ] 苏新宁.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被引概况分析[J].东岳论丛,2009(30):5-13.
[ 5 ] 读秀图书被引用情况索引[EB/OL].[2016-03-15].http:///.
[ 6 ] 邢红梅,吕先竞.图书评价及其模型研究现状的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4(3):29-32.
[ 7 ] 张玉,潘云涛,袁军鹏,等.论多维视角下中文科技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4,
59(7):69-76.
[ 8 ] 张容,李勇文.利用H指数进行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的探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6(3):77-79.
覃梦河 西华大学图书馆馆员。四川成都,610039。
吕先竞 西华大学图书馆馆长。四川成都,610039。
篇2
摘要: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更好的衔接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的关键,对双语教学的开展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处理好二者的衔接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首先讨论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意义,并对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有效衔接的策略进行了探究,以其能够更好的促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外语教学改革的推进,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质量。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改革;能源与动力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71-02
随着日益加快的全球一体化进程,社会的进步对英语教学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双语教学因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被提到改革的日程中。双语教学与英语是相互渗透和补充的关系。如何将二者的关系处理好,将会对外语教学的开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意义
目前,国际能源与动力专业的相关公司招聘人才时,首先考核目标往往是学生的英语能力,其次,才是对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考核,很多在此专业毕业的学生,因为听、说、读、写等基础的外语能力达不到行业标准,而与好的岗位失之交臂。中国能源与动力专业的人才进入国际行业的主要障碍,就是综合运用英语水平的能力差距。为了更好的提高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高校开始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改革。而作为一种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双语教学融合了先进的知识和学科前沿,而非简单意义上的语言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辅助手段,双语教学能促进学生对系统的、专业课程的知识更好的掌握。相比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双语教学对第二语言的意义更加重视,希望能通过外语进行其他方式或者是学术上的交流。同时,通过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的环境,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学生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并且能够达到国际能源专业外语使用水平的条件,提高在国际上的就业率。
纵观当前能源与动力专业双语教学现状,还处于探索阶段,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有较慢的阅读速度、掌握较少的专业的英语词汇量。同时,学术英语知识欠缺,对科技词汇的语法特点并没有掌握。所以目前亟待开展双语教学,做好双语教学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英语的衔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知识,对双语教学的需求给予满足。
二、能源与动力工程R涤⒂锝萄Ш退语教学的关系
1.英语教学是开展双语教学的根基。重视使用功能性语言,具备功能性策略,是双语教学的特征,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而对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往往会受限制于课堂教学的模式。所以,双语教学应重视开展语言学习的形式,有效结合传统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将专业的知识在课堂上传授。同时,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保障英语教学的顺利实施。传统英语教学一般都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英语基本的句法、词汇和语言的掌握。而双语教学能同时提高英语教师的英语表达水平和学生英语应用水平。因此,双语教学对专业英语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这一点,高校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双语教学与英语教学的策略、内容和方法,更好的衔接双语教学与英语教学的环节。
2.双语教学对英语教学发挥着促进作用。首先,双语教学有效的补充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英语。通过有机的结合英语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将更多的运用英语的机会提供给学生。其次,双语教学营造了一个多维的英语语言环境,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交流上。通过对语言课堂的简化和结构性操练,使语言交流更具开放性和真实性。因此,双语教学的本质,就是从对语言的纯粹学习,向以语言为载体的学习转化,通过对具体的课程和学科的学习,促进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有效衔接途径
1.更新理念、转变意识。对于专业英语和双语教学的关系,高校管理者应有正确的认识,对于新形势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目标更好的理解,对传统的思想观念及时进行更新,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夯实基础。同时,高校还应立足于人才优势,在各学科中有效运用英语,通过英语学习环境的营造,在全校范围内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语言教学条件,进而使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2.改革英语教学模式。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需要对教学方法不断的创新,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行强化,使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还应促进学生更好的吸收专业的英语知识。在英语教学中,应积极的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实施各种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的氛围,为学生自由的表达提供机会。最后,教学策略应灵活多变,通过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对学生语言学习的难度进行缓解。
3.科学设置课程。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程设置,是提高大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关键。可根据学生入学后的实际英语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课程设置,进行分层教学的方法。对于具有中等学习程度的学生,可对课程综合英语进行学习。而针对那些具有良好的学习基础的学生,要在综合英语课基础之上,对一门专业英语课进行选修。如英美概况或英语视听等,这样既能更好的向双语教学过渡,还能有效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能力。
4.精心挑选教材。选择任何一门课程和教材,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中,对合理的教材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目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往往缺乏时代感,滞后性严重,因此在英语双语教学的背景下,需要有针对性的权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英语教材的选用和编写。学校应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选用的教材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教材的选用上,应与本专业的教学要求、规划和目标相符,尽量选择原版教材。使学生能对课程更好的理解,不会受到语言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可将国外成熟的原版教材直接引入,或者多本教材同时选用,这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给予满足。教师还可根据某些专题教学的特点,对教材自行编写。
四、结论
为了更好的推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需要对双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及时转变观念,更新思路。而只有将二者互相渗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推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完成英语教学向双语教学的过渡。
参考文献:
[1]李光伟,苗宏志,贾彦.浅谈双语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6,(09).
[2]于立平.课程开发视域中的小学双语教学――对青岛市一所学校的个案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3]郭峰,张凤杰.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
[4]陈宁.提高经贸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6,(06).
[5]王万学,任春玉,赵杰,曲树杨.双语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Z2).
篇3
作为文理兼收的大类专业,经济学是当之无愧的NO.1——开设最普遍。经济学门类根据面向领域的不同而分别倾向于理论经济学、经济政策、货币与流通和对外贸易等,包括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审计学、保险、财政学……虽然同是以经济学类为专业名称进行招生,但不同的大学所包含的具体专业不同。这就是说,在具体分专业时,考生只能选择大类所包含的专业。因此,考生在选择时,一定要弄懂拟报院校该类到底包含了哪些专业。目前以经济学类招生的院校中,专业构成情况可分为以下五类——
其一包含了经济学类的大部分专业,如西安交通大学包含了金融学、金融信息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统计学、财政学、贸易经济等专业方向,山东大学包含了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等专业。
其二为经济学类中设置最多的几个专业的综合。有的是包含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如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中南民族大学;有的则只包含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其三是包含具体专业除大家所熟悉的经济学类专业外,还与学校特色联系在一起,开设了相关专业,如中国农业大学经济学类除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金融学专业外,还包括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设的经济学类,则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之外,还开设了能源经济学。
其四是同一院校有两个以上的以经济学类为名来招生的专业,但在经济学类后面还加有备注,标明不同专业的区别。如北京工商大学分为经济学类(经贸类)和经济学类(财贸类),前者包括经济学、贸易经济和国际经济与贸易3个专业,后者包括财政学、保险和统计学共3个专业。
其五是部分高校所开设的经济学类打破了只包含经济学类下相关专业的构成,还与其他学科所包含的近似专业联系在一起招生,如上海交通大学的会计学专业也属于经济学类的专业之一,天津商业大学则把信用管理包含其中。
主干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数理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
院校展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生首届以经济学类招生的学子即将毕业,接受社会的检验。其经济学类专业属于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下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运输与物流方向)、经济学专业(国际税务方向)、经济学专业(荣誉学士学位实验班)等五个专业或方向。入学时,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春季学期将根据自身专业学习规划、兴趣特长和学习成绩情况,在贸易、金融、经济类学科内自愿选择专业,确定主修专业(方向)。
武汉大学——经济学类采取“打通”和“分段”方式培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高级经济和管理人才。学生进校前两年,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打通专业界线,采用统一的经济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二年级末,在学生对专业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其兴趣、专长、人生规划和社会需要,分别进入四个专业(财政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保险学专业)继续专业课学习。
工商管理类
专业构成
从开设院校的数量来看,文理兼收的大类专业中,能与经济学类比肩的只有工商管理类。作为备受考生青睐的工商管理类,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和旅游管理类共同构成管理学类。九大类的差异从其命名可略知一二,工商管理类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
在工商管理类下,有的专业以市场活动为主,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等,有的专业则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主,如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等,还有些是针对特殊领域开设的,如特许经营管理、连锁经营管理、酒店管理等。于是,在高校以“工商管理类”招生的专业中,具体包含的专业有所不同。
第一类是与经济学类学科有所交叉。如同介绍经济学类专业时,有的高校将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纳入其中一样,也有一些高校则将属于经济学类下的专业纳入工商管理类招生、培养,如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类所包含专业除会计学与市场营销外,还包含了经济学类的金融学专业。
第二类则可称为工商管理类的。核心型”,将工商管理类下最常见的专业都纳入其中进行招生,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工商管理类包含了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
第三类则是在管理学类下,打破九小类之间的界限,将属于其他类的专业纳入工商管理类中。如大连理工大学包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北京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类包括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管理科学共6个专业。
还有一类则更为与众不同,以工商管理类招生,但实行的却是双学士的培养模式。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该校工商管理类又称为“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在四年的修业年限中,接受管理学(或经济学)+工学专业的培养,毕业时可获得双学士学位。
主干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经济法等。
院校展台
电子科技大学——该大类整合经济管理和电子工程两大学科优势,突出管理与电子信息技术相融合。课程设置强调厚基础和国际化,培养过程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学生在修读通识类课程、电子信息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和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后,可以根据志向选择在工商管理类(含工商管理、金融学和电子商务三个专业)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进行学习。
哈尔滨商业大学——该大类以实验班形式培养,包含专业众多,有工业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商品学、物流管理等。前期进行基础阶段学习,后期进入专业学习。
公共管理类
专业构成
同属于管理学类,但公共管理类把关注点集中于社会管理之中,是以政府、企业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的结构、工作程序、工作绩效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与工商管理类不同的是,公共管理类对经济领域涉足较少,而更倾向于解决公共事务——土地、公共关系、文化、劳动关系、公共安全等问题。
公共管理类下包含专业与工商管理类一样多,但最为人们所知的只有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其他专业如劳动与社会保障、文化产业管理、劳动管理、食品经济管理等或是设置较少,或是仅在少数高校试点的专业。因此,公共管理类的构成大多以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为主,再适量增加一两个专业。
在设置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高校中,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大学、西南大学仅包含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侨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外,又加入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等专业。与一般高校以招收文科生为主不同的是,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类招收理工科考生,包含专业有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卫生管理。
主干课程
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社会学管理、会计学、社会学、应用统计学、公共关系学、公共人事制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公文写作与秘书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中介组织管理、政策科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原理、组织行为学等。
院校展台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各专业依托学校在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优势,以及充分发挥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作用,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前两年不分专业,进入三年级时按照学生的志愿、社会需求状况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等因素,分为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习。
华侨大学——招收文史、理工类学生,学制4年。前两年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3个专业开设相同课程,第三年在自愿选择与学院考核的基础上分成3个不同专业。成绩达要求可修读法学专业双学位,理工类选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修读城市规划专业双学位。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专业构成中国语言文学类包含哪些专业?只要将其名称拆分一下,中国、语言、文学三大关键词就能解释得很清楚,即适用于中国,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语言和文学为研究对象。语言既包括官方语言——汉语,也有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则涵盖了诗歌、词赋、戏剧、小说等。
由于中国语言文学类所含专业较少,因此高校开设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组成也比较简单,可分为“闭合式”和“开放式”两种。“闭合式”指的是所包含专业均为该门类下的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包含汉语言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华中师范大学包含汉语言和对外汉语专业,山东大学仅含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云南民族大学包含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河北大学包含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古典文献专业。“闭合式”专业组成的中国语言文学类在目前招生高校中占据多数地位。而“开放式”则是将中国语言文学类下的专业与其他文学类的专业以“中国语言文学类”名义招生,如中南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类则将属于新闻传播类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组成招生。(注:原对外汉语专业现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主干课程
文学理论、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含当代)、外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经典导读、美学概论、马列文论、中国文学理论史、西方文艺理论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
院校展台
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六所部属师范院校之一的华中师范大学,在中国语言文学类的构成上较有特色:汉语言与对外汉语的结合。两个专业紧紧围绕语言,一个是内在的汉语、语言学、文学等方面,一个是把汉语传递给对中国语言、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
广西民族大学——学制四年,双学历[同时颁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方向)、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培养具有系统的壮汉双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能从事进一步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将具有双语写作、交流和研究能力及掌握办公自动化技能,并粗通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
能源动力类
专业构成
能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性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隶属于工科门类下的能源动力类就是以各种能源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由于一次性能源随着使用的减少,人们更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所以在能源动力有许多专业都围绕核能、风能、新能源设置。
能源动力类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开设最为普遍,其他专业如能源工程及自动化、风能与动力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都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专业。所以在以能源动力类为名进行招生的大类,一般都是“热能与动力工程+其他专业”的形式组成。如大连理工大学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山东大学包括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基地班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两个专业。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许多开设此大类的高校,都将与该专业相关较大的但属于土木类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注:现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纳入其中。如北京科技大学该大类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中南大学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除以上两类以外,还有少数以能源动力类招生的高校在培养方面是打通本硕连读进行培养,如西安交通大学该大类学生在完成综合基础素质教育、掌握宽厚的理论基础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以在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热动力工程、汽车工程、热能动力与控制工程等专业方向选择,再进行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按学科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深造。
主干课程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动力机械基础、内燃机原理、透平机械、热力发电厂等。
院校展台
北京科技大学——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两个专业,按大类招收的学生入学后实行宽口径培养模式,一年半后学生将根据本人志愿和在校学习成绩进入不同的专业学习。
哈尔滨商业大学——以实验班(能源动力类)招生,前期以基础学习为主,第三或第四学期再选择具体的专业,可选择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物流工程等专业。
电气信息类
专业构成
作为工科门类招生专业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电气信息类将传统的电工技术与计算机、电子、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及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相结合,因此专业可以分为相关的几类。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力工程与管理是与传统的电工技术紧密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则与计算机更为投缘;电子科学与技术、真空电子技术等则与电子牵手……在以电气信息类为名称招生的大类专业中,各高校又包含了哪些专业呢?一起去探个究竟吧!
首先是相关专业的结合,如北京交通大学电气信息类包含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电气信息工程专业都与电工技术有关;防灾科技学院包含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专业、首都师范大学包含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工程则与计算机有关。
其次则是在传统电子与计算机或其他新技术的结合,如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电子信恩科学类包含了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四川大学包含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自动化专业。
还有一类构成比较复杂,包含专业比较多,还有些把近年才新增设的专业也包容进去,如大连理工大学电气信息类包含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英语强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等8个专业;中南大学则包含信息安全、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和新增设的智能科学与技术和物联网工程专业。
主干课程
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工程数学、电路、电子技术、现代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数据库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通信系统原理等。
院校展台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信息类所属电气工程学院其前身创建于1908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创办最早的电工学科;是全国电工二级学科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的电气工程学院之一。电气信息类实施本科生与研究生统筹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掌握好宽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以在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选择专业方向,再进行能力培养为主的专业教育,按学科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深造,学习成绩合格者可分阶段获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
材料类
专业构成
用一句真实并且高度概括的话说,人类的世界始终是一个由材料组成的世界。从属性来分可分为无机物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物材料和不同类型材料所组成的复合材料。从用途来分可分为电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核材料、建筑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
材料类下的专业就是围绕研究各种不同材料的特征以及运用不同的材料设置的。金属材料工程覆盖了冶金、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粉末冶金、材料热处理、材料腐蚀与防护及表面等方面;无机非金属材料则是研究水泥、玻璃、陶瓷与建筑(墙体)材料;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则是针对纤维、橡胶、塑料、乳胶漆等材料。
以材料类大类招生的专业构成,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全部专业都由材料类下的专业构成,如石家庄铁道大学该类包含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都属于本类下的专业。
第二种是由材料类下的专业加工科门类下其他类的专业,如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河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的材料类,既有属于材料类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之一,又有机械类下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第三种是材料类下的专业与理学门类下的专业的组合,如中南大学材料类由属于理学门类下的材料化学专业与材料类下的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组成,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类也包含了理学门类下的材料物理专业。(注:现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已归为材料类。)
主干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材料力学性能、材料表面改性技术、检测技术及质量评估、复合材料、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艺学、计算机模拟技术与应用、材料制备技术、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等。
院校展台
篇4
关键词:能源动力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性;实践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44-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2]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国家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单位之一,其能源动力类专业,结合学校打造“三海一核”领域一流工程师和行业领军人才为目标的办学特色,围绕“卓越计划”的实施开展了深入探索与研究。
一、专业教学理念的研究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是教育部特色本科专业,也是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的国防特色本科专业。在以往的专业培养方案中,该专业过多强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对专业实践和专门技能重视不够。因此,为了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思路,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提出“实验训素质、实践练技能、科研促创新”的实践培养理念,搭建了“专业兴趣激发”、“科学素质培养”和“科技创新实践”三个实践教学支撑平台,改革专业培养计划,在重视通识教育的同时提高了对学生能力教育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已提高至15.5%,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实际工程中的具体问题,学会将所学的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逐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种转变,学院提出以下措施:
1.面向“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要与企业合作,面向工程实际
只有到企业中才能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而通过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研发可以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捕捉社会需求,培养发现、凝练、解决企业重大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此,需要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共建“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为“卓越计划”中的学生提供顶岗实践和科技创新机会,并为企业培养急需的合格顶用人才。[3-4]
2.树立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推进和重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认可度
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营造国际化教育环境,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海内外跨国企业实习;结合国外同类专业课程计划,采用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教学建设国际化课程。通过引进或聘请客座教授等方式,请领域内知名专家来校讲学,为专业把握发展方向,拓展教师和学生视野;定期每年派教师到国外进修或访问,从国外带回来本专业先进的前沿技术知识以及国外科学的管理体系。开展国际化教学体系,加强与国际名校合作,互派学生,互认学分,发展国际合作教育。与国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企业、行业协会建立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3.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和加强科研与实践教学互动机制
高水平的科研始终是实践教学发展的有力支撑,建立“科技创新实践平台”,通过创新赛事牵引、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利用科研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实际参与到科研项目或自发组队完成的科技创新过程,最终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全面提高的培养目标。在建设中,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以科研理念、科研文化和科研价值引领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探索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学科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构筑科学完善实践教学新体系。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在教学方式上,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进行了以下尝试:
1.推广新型教学方式
将项目经理制度引入专业课程教学,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及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5]大力推广研讨式、案例式课程建设,“十二五”期间推出“内燃机设计”、“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更多课程的研讨式、启发式教学。开拓学生思路、锻炼思维,把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方式引入课堂实现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2.引入半物理仿真、虚拟实验教学方式
船舶动力设备普遍体积庞大,价格昂贵,难以开展物理实验,为此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全力打造“虚拟仿真验证平台”。平台实现内燃机结构虚拟拆装、燃气轮机综合虚拟仿真、蒸汽动力系统虚拟仿真、动力装置测试技术虚拟仿真、轮机机舱模拟、联合动力装置虚拟仿真和热工设备虚拟仿真等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方式更加直观、操作方便、效果良好,获得学生的好评。
3.打造基于资源整合的开放式实验教学
实验中心和教师科研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建立开放式实验基地,形成时间开放、内容开放、仪器设备材料开放的开放性实验教学环境。在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重视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建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内容,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及时将学科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引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当中。此外,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吸引有想法、肯钻研的学生提早参与科研,积极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开展自主教学、自主考试模式的尝试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网络自主教学。专业课程实现网上视频教程、网上答疑和网上作业批改;通过留言板、论坛等手段提供交流平台,增进师生间的学习交流。在考评学生学习效果上,改变传统考试方式采用“一考定成绩”的模式,尝试新的课程考核方式,积极推行考、教分离,积极尝试学生自主出题模式,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考核。
三、教学实验、实习和创新平台的改革研究
1.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全面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共享,共建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动力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及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学院已经和上海沪东重机有限公司、广西玉林柴油机有限公司、河南重工柴油机有限公司、沈阳黎明发动机有限公司、沈阳606研究所、渤海造船重工有限公司、哈尔滨703研究所、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形成了良好的实践创新育人环境。
2.教学实验保障条件建设
学校与中国船舶工业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公司等所属的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国外挪威船级社、英国劳氏船级社和法国BV 船级社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先后建立了“相继增压柴油机实验室”、“汽车发动机实验室”、“兆瓦级汽轮机实验室”等多个联合实验室;建有“教育部船舶动力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绿色能源与动力科技创新中心”两个国家级中心;建有“舰船动力黑龙江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和“黑龙江省动力与能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两个省级中心,保障了多种教学实验的顺利开展。
3.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以“创造性、创新性和创业性”培养为目标搭建了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创新活动过程中直接充当主体,自组团队,最终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全面提高的培养目标。将科研成果引入创新实践平台,新建测控一体化远程创新实验室平台,船舶、流域污染控制创新实验平台和新能源开发与节能创新实验平台等,供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四、教师队伍的改革研究
为了承担“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计划,需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专业课教师队伍。因此,面向国内外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招聘优秀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定期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及科研院所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训,精选一批青年优秀教师重点培养,打造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将教学团队建设成为一线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培育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中青年教师骨干队伍,使人才的规模优势真正转变为质量优势。
强化教学团队建设,组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内燃机专业课程、燃气轮机专业课程、热能工程专业课程等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立教学团队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队伍的老中青结合,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教学管理的改革研究
在教学管理方面,开展以下改革研究:
一是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学咨询委员会。教学咨询委员会成员由国内外企业专家、国内外高校同类专业资深教授、学院教授会和教学管理干部组成,把握专业发展和改革,以及对实践教学的评价。
二是在企业合作培养单位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院教务管理部门安排专人负责协调校企合作单位联合培养工作,条件成熟时成立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管理办公室,共同制定和监督工程实践教育开展。
三是加大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和考核力度。研究建立公平合理的教学评价制度,从制度上激励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在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研究主干课、基础课、选修课等不同性质课程的科学教学评价办法,继续总结学生对教师、学院对教师的评教制度经验和教训,考虑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多种角度综合评价教师上课质量。同时,加大教师上课质量的监管和考核力度,规范教师上课行为,使更多的教师认识到教学的重要性,在思想上重视教学,切实提高授课质量。鼓励教师参与教材编写,申请教学改革。
六、校企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改革研究
研究校企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开展以案例式教学为主的新型理论和实践教学方式研究,强调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以“强能力、以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为指导原则。重点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强调创新性人才的企业实践活动内容,研究企业实践方案的制定、实践活动的实施和监督管理,企业实践结果质量的评估方法,坚持学校、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制。
基于产学研项目研究,协调校、企、学生三方的目标需求。基于产学研项目尽可能保证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学生共同开展同一项目研究。学生的课题遴选方法和课题研究方案,尽可能保证课题紧密联系企业发展动向,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取长补短,三方协调,共同完成项目。[6]
第三,强调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创新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权重;加强实习、实践、实习基地的过程管理方法改革,确保实习、实践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真正效果;培养研究生专利撰写能力,启发研究生提出新问题、新思路,鼓励并奖励研究生申请专利。设立创新教育专项经费,用于社会优质师资聘请、理论课程创新教育改革、实践课程创新教育改革、创新实习基地建设、创新师资培养、创新学生科技基金设立等,从多方面实现创新教育改革。
第四,完善保障措施,强化纪律安全教育、保密及职业道德。完善多种保障措施,保障学生安全和利益。在企业实践活动中以及旅途中需要注意学生纪律和安全问题,购买相应的意外保险,同时,提供学生企业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费用。在学生入厂必须经过安全纪律培训。学生在学校要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实践工作期间,还要签订保密协议,防止企业核心技术泄密,同时为了实现项目的延续性,尽可能促成产学研项目的企业方成为学生的就业单位,注重对学生企业文化方面的培养。
七、结论
经过“卓越计划”的多年实施,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累计共获得国家级奖35项,省部级奖13项,为其他专业类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了借鉴作用,但形成培养创新型人才机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东旭.试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183-185.
[2]王东旭,马修真,李玩幽.舰船动力卓越计划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96-101.
[3]邓建高,王普查,朱昌平,等.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设计[Z].
[4]苏永要,石东平,张铁军,等.从实践角度看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J].重庆高教研究,2013,1(5):68-71.
篇5
生物质能不但会抢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更将会导致社会不健康发展;地热能的大规模开发将导致区域地面表层土壤环境遭到破坏,将引起再一次生态环境变化;而风能和太阳能对于地球来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健康能源,它们必将成为今后替代能源主流。
风力发电
目前,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成为风能设备最大的生产国。随着国内风电产业链日臻完善、研究规模不断扩大,成本下降非常显著,竞争力也逐渐增强,但是在产业链最上游的新型材料及半导体器件(控制芯片、电力电子器件等)研究方面仍较落后,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中下游的风电整机制造、关键零部件配套(发电机、电控、传动系统等)以及并网技术领域。
沈阳工业大学在风电整机制造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是我国最早从事风力发电技术研究的少数高校之一,设置有风能技术研究所,师资力量完善,先后承担过多项大型横、纵向课题,成果显著。其设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MW风电机组实现了产业化,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产学研结合能力很强。
华北电力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的以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大学,成立了国内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下设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未来还将筹备生物质发电和太阳能利用专业。研究内容以大容量风力发电接入,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为主,主要研究包括:风电场建模与仿真、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风力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风力发电机组只能控制与优化运行、低速风能利用策略与先进风力发电理论,充分发挥了其在电力系统方面的优势。
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借助其在机械传动领域的优势,在风电机组齿轮箱设计、动态特性研究、工作模态测量及制造工艺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并且产学研结合。
汕头大学新能源研究所在大型风电机组空气动力学、结构强度及结构动力学研究方面颇有作为,自行开发了大型风力机优化设计系列软件。
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对风力发电系统中的液压技术有深入研究,包括风机制动系统、定桨距控制和变桨距控制等。
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风电机组叶片动力学分析、结构优化设计、刚柔耦合系统模型分析方面经验丰富。
东南大学在风力发电机研究、设计方面走在前列。近期又集合学校优势学科,建立了风力发电研究中心,致力于以风力发电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应用技术的基础研究。
电控方面,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科院电工所都有很强的实力。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原名电机工程系,历史悠悠,师资力量雄厚,在风电接入对电力系统影响、风电机组建模仿真、风电变流器设计及控制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早期隶属于铁道部,主要服务于我国轨道交通电传动装备产业,在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研究实力在国内高校处于领先地位。新能源研究所成立后从事大功率风电机组(直驱或双馈)并网变流器、中大功率光伏发电逆变器、风电机组仿真及主控系统、微网技术研究,产学研结合能力很强。中科院电工所新能源发电技术研究组是国内最早研究风力发电、太阳光伏发电的单位之一,其大型并网风电机组控制及变流技术、变桨距控制技术以及风电场集中和远程监控技术等较成熟,还有一些特色研究工作包括:风/光互补、风/柴系统及其控制逆变技术、控制逆变技术等。
光伏发电
光伏发电具有系统简单以及维护方便等特点,应用面较广,现在全球装机总容量已经开始追赶传统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主要分为并网电源系统和离网电源系统,目前大规模使用的主要是并网系统,一般包括光伏电池组件、光伏逆变器、配电柜、监控系统等。其中光伏电池组件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光伏逆变器与风能变流器类似,可以将光伏电池组件产生的不稳定电能变成稳定的电能并入电网。
我国光伏业正处在爆发式增长期,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光伏电池厂商占全球总电池产量59%的份额。与风电产业链类似,除了最上游的化合物、硅片提纯、加工外,我国已形成了较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包括晶体硅、薄膜电池片及组件加工、光伏逆变器、系统集成、能源投资商等。
国内高校对于光伏系统研究主要集中于工程应用方面,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专门从事光伏系统技术研究的国家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挂靠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主要从事光伏组件建模及仿真、光伏逆变器设计及控制、工程化应用等研究工作,产学研结合较好,承担多个大型光伏电站设计工作。
海外院校
由于新能源行业涉及领域多、范围广,以及我国新能源行业开始起步,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极为突出的问题,国家、社会、高校、企业都在积极努力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学生的择校就业也因此变得十分灵活。同时,也因为刚刚起步,目前面临的多是工程应用技术类问题,因此我们的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分布在中下游,从前面的介绍也可以看出,在新能源上游高端领域,由于技术壁垒很高,国内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但是可以选择留学欧美高校,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研究中心,由有着“太阳能之父”之称的马丁·格林教授领导,专注光伏电池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起,30年间毕业于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中心的中国留学生已经撑起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半壁江山。如今,在屈指可数的几大领头光伏企业中——尚德、中电光伏、英利、赛维LDK都有新南威尔士大学毕业生的身影,其科研实力可见一斑。
在欧洲,各国都十分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生态村理念的首创国,丹麦是能源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早在2006年,我国就与丹麦签署了“可再生能源”合作项目,国内许多高校分别与丹麦高校开展联系。丹麦奥尔堡大学能源技术学院在风力发电、分布式发电、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及控制技术等领域有深入研究经验,并且与许多国家和组织开展合作,产学研实力很强。特别是在风力发电领域优势突出,核心研究领域包括:风力发电机组及风电场的控制与监测、仿真、设计、优化。
随着新能源技术发展以及各项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成本将明显下降,为人类清洁能源利用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历史性机遇,新能源终将成为今后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之一。
Tips: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优势院校
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郭栋梁
该专业重点是研究与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技术和器件(如通讯、汽车、医疗领域的动力电源),发展“新能源材料”(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新型燃料电池材料和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学术研究方向。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设置,主要依托化学化工学院,跨能源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等多个学科,拟培养能掌握新能源材料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工程技术技能,掌握新能源材料组成、结构、性能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方法,了解新能源材料科学的发展方向,具备开发新能源材料、研究新工艺、提高和改善材料性能的基本能力的新能源材料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化学能源、太阳能及储能材料等新能源材料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等方面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新能源材料及相关学科高层次专业学位。
新能源技术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五个技术领域之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是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是由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叉,以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其器件设计、制备工程技术为培养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专业。
高校特色:
华东理工大学
以半导体材料技术、化学电源技术、太阳电池技术等为特色。未来就业集中在光伏太阳能、新能源开发和利用以及半导体材料器件的设计、化学电池开发等。
东南大学
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大类专业背景,专业内容侧重光电子材料及其应用方面,主要针对太阳能材料制备、检测和应用,可以拓展到生物能等其他新能源。
四川大学
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方向,在新型能源材料与技术、化合物半导体晶体材料与制备技术、介电功能材料与制备技术、固体波谱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成就。光电信息功能晶体碘化汞和硒镓银的研制两项成果分别获得(1992年度和2000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和两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铁电薄膜研究获得一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还获得两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薄膜太阳电池研究获得一项中国高校发明二等奖。每年发表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的为《SCI》、《EI》所收录的高水平论文40余篇次。
篇6
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为了使我国工程专业教育体系与国际接轨,国家层面开启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前,已进入第二阶段,为了保证高等工程专业教育的质量,构建符合国际化的专业认证体系,通过资源整合,实现高等工程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办学效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深远。
关键词:
高等工程教育;资源整合;整合机制;配置模式、专业认证
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球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在“大众教育化”浪潮的推动下,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各国政府、跨国公司、学生家庭都从不同角度对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出质疑,迫使高等学校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推进质量保证活动。由于工程类专业的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工程教育国际化步伐较其他学科领域更快,以及我国已经加入WTO等原因,我国的工程教育必须尽快适应国际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建立具有国际可比性的中国工程教育标准和认证制度,保持我国工业和工程教育在世界上的应有国际地位和声誉。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为了使我国工程教育专业体系与国际接轨,国家层面开启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第一阶段已经结束,第二阶段已经开始,第一阶段五年间内完成了300多个,第二阶段计划再用5年时间开展180个专业认证试点。工程专业认证是保证理工科教育体系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角的工程技术人才。高等工程教育的资源整合是保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建设、整合办学资源,为高等工程教育专业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和支撑。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高等院校实现了规模性的扩张,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资源,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之扩招,2015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4400万,出现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与分布不均衡特征。加之政府投入不足,高校的资金筹措能力有限,如何有效的整合高等工程教育资源及配置模式,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益、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1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知名专家、学者舒尔茨从人力资本论的角度,全面系统的研究了教育经济效益。提出人力资本投资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英国的阿特金教授在《教育经济学引论》一书中,阐述了教育效率问题,认为“分析教育效率时,最困难的莫过于度量和估计教育的产出”。90年代,国外的教育经济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教育资源的利用、教育成本分担、教育的收益以及教育的产学研经济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国外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区域化、经营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C•伯林格,斯坦福大学教授马丁•卡诺依在教育的国际化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校长拉里•R•福克纳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教授,对高等教育区域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高等教育区域化是动态的过程,大学传统是其发展的源泉。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期,从政府层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是社会生产力,教育属于第三产业。9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经济和资源、经费的限制,提出“高等教育产业化”意在引入市场机制,推动高等教育的资源整合和使用效益。2001年,学者赵利,提出利用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模式,进行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经营模式,推动知识资本市场化,拓展办学资源和规模。2004年,李钢等人提出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尝试办“校中校”也就是现在的独立学院模式。高等教育市场化、产业化,弥补了高等教育办学资源的不足,高等院校的合并与重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盘活资源,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办学效益,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有助于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2006年,杨占江提出,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实现高等工程教育资源共享。2009年,刘华等人提出全面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推动工程教育中心建设,以专业认证为载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陈文松提出以专业认证为契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全面整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产学研合作整合高等工程教育资源。2015年,赵旭丽构建了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体系。
2高等工程教育资源的整合机制与配置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经历了深刻的变革,由计划体制向市场机制的转变,引入市场机制,拓宽了高校的办学自,但由于种种原因,高等教育整合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改革与探索。厉以宁讲高等教育资源分为两个层次:宏观、微观。宏观上,政府和各级智能部门将教育资源配置给效益好、最需求的高校;微观上在高等学校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2.1完善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
我国的高等学校办学的主体为政府,政府层面通过顶层设计,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由于高校所处地域以及经济发展因素,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平衡,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阵地,完善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按照国家经济的对口资源模式,高校与高校间开展协作,强势学校在学科、人才、课程、专业等建设上为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提供支持。政府作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统筹安排,给予高校办学自,拓展资金来源途径,确保高校经费充足。同时,建立健全各种评价机制与措施,尝试通过第三方对学校现有资源进行评估,找准差距。力求在政府层面为大学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2.2完善大学教育资源配置模式
1998年,《高等教育法》颁布实施,确立了高校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法人地位以及行政管理权力,高等工程院校,逐步完善大学制度,建立完善的大学治理结构,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发挥学科平台的优势,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特色学科、特色专业、以及特色实验室,课程体系着力打造精品课程,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平衡学校利益相关者。同时,高等工程院校找准自己的定位,发展目标借鉴同类院校,并加强特色和区域辐射作用。在基础设施方面,整合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教育用房、实验室用房、图书资料建设。教学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仪器设备通过国家、省市的资源共享平台,对外开放。教学仪器设备整合的重点是以学科为单元建立学科群平台,整合现有的房产资源、为教学、实验室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丰富图书资料建设,为科研做好知识储备。
2.3引入市场机制丰富大学资源配置模式
引入市场机制,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模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通过校际、校企、科研院所的耦合联动效应,打破传统的资源整合模式,通过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如校企联合,高校借助企业的硬件资源,通过校企共建,低价购买或企业赠送的形式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高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企业为高校提供硬件资源平台。同时,企业引入高校大学生到企业工程实习实践,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能力,也为企业做好相应人力资源储备。校际、科研院所可通过共同解决某一领域科学、技术问题,进行联合,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
3以工程专业认证为目标,构建课程资源体系案例
机械工程学院是佳木斯大学设立本科专业较早、办学规模较大、专业数量最多的学院。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农业电气化、车辆工程、交通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设计、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包装工程9个本科专业,一个卓越工程师教育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与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两个专业均为省级重点专业。学院拥有一个现代加工技术实训中心、一个农业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机械工程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农业工程博士后工作站。机械工程学院整合课程资源增设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职业技能培训、通用技术课程和工学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等课程,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精减学时,合理设置选修课程,周学时保持在24学时,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学习时间;每学期开设约30个科技文化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为继续学习和深造奠定基础。横向课程整合:各门课程逐渐融合成为工程教育系统模块,以工程案例为引导进行教学纵向课程整合。机械工学院建立现代加工技能实训中心,购置现代化、智能化的设备,设立技能训练模块。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革考试模式,建立标准化考试模式,通过虚拟仿真、工程教育资料阅读等列入考站,增强学生分析与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工程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科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总之,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资源体系,要与时俱进,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以工程教育资源定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保证质量;顺应高等工程教育趋势,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建立现代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
作者:马晓君 张则 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马晓君,苏贵章,李春江,等.基于专业认证体系的高等工程教育资源整合[J].中国科技信息,2015(8)
2张志刚.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杨占江.加强高等工程教育资源共享的构想[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
4陈文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J].高教论坛,2011(7)
5刘华,吴波,隋金玲,等.全面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创建工程教育中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6)
6赵旭丽.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体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
7王强,李雷鹏,朱立明.高等工程教育资源整合依据及模式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篇7
在多姊妹的家里,山红红还是大姐,因而从小就担负起了照顾弟弟妹妹们的职责,大姐的角色使得她逐渐形成了独立、大胆、敢闯、敢承担责任的个性。1977年高中毕业报考大学志愿时,山红红从一位熟悉石油系统工作同学的父亲那里得知:山东东营有一个大油田,而且还有一所不错的石油院校。猎奇心和独立的个性促使她决定走出去闯一闯,于是萌生了到油田干一番事业的想法。很快,她和同学一起各自瞒着父母报考了当时的华东石油学院。“那时候对石油完全是一种感性的认识……”宣传画上,站在高高钻塔上飒爽英姿的女钻探工曾深深吸引着她。当然,对石油行业的艰苦山红红也了解一些,因而在专业选择上,她毅然选择了石油炼制。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她才“通知”父母,虽然他们开始有些反对,希望她报考师范类大学,但是知道她的脾气和性格,想想女儿作为后的第一届考生上大学本身不容易,就没有再坚持,那是她父母第一次领略了她要强的个性。
拿着录取通知书到大学报到一看,山红红心里咯噔一下:条件很恶劣,学校周围荒芜一片,住的大都是千打垒……自己毕竟还是来自大城市的女孩子呀!想像中的大学在哪里?在当时积极报考石油学院的同学中,她是最积极的一个,她开始后悔了,但并没有想要退学的想法。“我当时想,自己既然做出了这个选择,就好好学习吧,学成之后肯定能为国家做贡献!这个目标一直很明确。”山红红动情地回忆道。
从35年前报考华东石油学院时起,山红红的人生就和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转眼35年过去了,曾经的那位独立要强的女学生,已然成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最高执掌者。谈到担任校长的感受时,她对记者说:“这所大学对我而言,已不单单是一种缘分和热爱,更多的是一份建设好她的重任。”
当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百舸争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为高等教育长河中的一支劲旅,被原国务委员陈至立称为“一所战略性的高校”。学校对国家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乃至国家整个能源战略中都负有重大责任。
身为校长,必然对大学的发展负有重大责任,这种责任感自从被任命为校长的第一天起就牢牢植入山红红心中。如何使学校在保持石油学科强劲优势的同时,拓展多学科协调发展?如何在高校间生源竞争日益激烈、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新形势之下实现更大发展?如何在学校发展面临困难时能够不畏艰难……山校长一直在思考并大胆实践着。
本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红红校长做客《高端访谈》,将结合自己切身的成长体验和认识,为大家讲述她眼中不一样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还有对考生在职业规划、高考志愿填报方法方面的温情建议。其中,有关石油大学的许多观点和想法,她还是第一次向外界透露,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
一所特殊的大学:石油之外更有风景
《高校招生》:山红红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注意到,您是中国石油大学本土成长起来的校长。从1978年考入华东石油学院(学校的前身),到2005年开始担任中国石油大学校长。30多年来,您一直与她相伴成长,在您眼中她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山红红:首先感谢《高校招生》杂志,你们的工作非常有意义。从1978年初我来华东石油学院(编者注:今中国石油大学)上学至今,我在这所大学学习、工作了整整35年。在这里,我的思想得以成熟,同时也获取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如今我身处学校主要领导岗位,主持并引领学校的发展,今天再来审视这所大学,我的感触很深,更因为自己曾经是一名石油大学学子感到自豪。
在我眼中的这所学校首先是一所事关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性”高校。学校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始终与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把为石油石化工业提供优秀人才作为重要使命,学校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是石油行业技术创新与人才储备的基地。现在,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已经超越美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石油的需求必将大幅提升。作为“国字号”的中国石油大学和她的学子们,对服务国家发展一如既往地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为我国能源战略的实施要提供坚强的人才智力支持。
她更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大学,从踌躇满志的北京石油学院,到历经风雨的华东石油学院,再到风华正茂的石油大学(华东),现如今展翅腾飞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校60年来,学校四易其名、三易其地,历尽艰辛、弦歌不辍,形成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和“惟真惟实”的校训。这是学校在新时期实现办学目标的不竭动力,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把学校建成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高校招生》:目前国内冠名“中国石油大学”的有两所院校,分别位于山东和北京,对许多考生和家长而言,他们并不完全清楚这两所院校究竟有哪些区删或是联系。借此机会,请您解答一下。
山红红:我们是一所大学,两个办学实体,既是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在申请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以及“2011计划”等重大项目时,我们都是在一起的。
从办学历史上来看,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两所学校的来龙去脉。1969年,北京石油学院整体搬迁到山东东营,并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78年,华东石油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但由于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受限,招生工作并不理想。于是决定利用北京的有利条件,在原北京石油学院校址内剩余的一点地方建研究生部。到了1984年,为扩大办学规模,学校主管部门决定在北京昌平建新校。1986年,昌平校址建成,部分研究生开始在昌平学习。1988年,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1989年5月,学校主管部门发文时正式使用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大学(北京)的字样。就在这一年,北京校区开始在招生工作中打破原来的限定。北京校区除了招收100余名研究生外,也招收了少量本专科生。华东校区除了继续招收本科生,也开始招收研究生。至此,石油大学两地独立办学的格局逐步形成。
《高校招生》: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贵校都是一所以培养石油化工专门人才的单科性大学,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贵校在由单科性大学向多学科大学转型过程中,做了哪些探索?
山红红: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我们学校多年来都在认真思考并实践的一个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在创建初期有着十分特殊的时代背景,当时学校隶属于原国家燃料工业部,这也使得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就业直接与石油行业挂钩。那时,学校的学生全部面向石油企业就业,学校也是完全按照行业的需求办专业,立足于为行业服好务,而对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主动思考不够。
2000年,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管理,正好又赶上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扩招,这样的外在形式促使学校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在新的环境下,我们大学究竟该怎么发展?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学,我们不追求“大而全”,而应该是“有特色、高水平”,于是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定位,那就是要把学校办成一所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那么,我们要做的就不单单是把石油相关的学科发展到极致,这就是和以前完全不同的一种挑战。完全是从企业向国家层面进行了剥离,因而办学层面也不一样了。当学校从一所学科单一的行业大学向办一所研究性的高水平大学转型时,她的定位就不仅仅再是石油了。
面对紧迫形势,近十年来我们在这两个体系的构建中,做了很多的思考。尤其是在一些新学科、新专业的发展上,我们非常慎重,同时也做出了大胆探索。首先考虑到的是要和石油行业的结合、和新能源行业的结合以及跟更广阔能源行业的结合,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从与国内高等教育院校发展相协同。
我们虽然不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但也是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因此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上,我们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将石油人特有的铁人精神渗透到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形成了独特的石油文化。
《高校招生》:2011年,贵校从山东东营市整体迁往青岛市办学。离开了办学近60年的老校区。这是基于何种考虑?
山红红:东营是一个新兴的油田城市,在大油田办学,的确极大方便了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尤其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的高层次人才留不住、引不来,人才资源流失严重。另外,许多重大课题往往需要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教授联合攻关、共同完成,东营只有中国石油大学一所高校,而且交通也相对不是很方便,无法与其他学校产生协同效应。
面对人才稳定和引进人才双重难题,为了拓展更好的发展空间,我们决定将学校的主校区由东营迁到青岛,而东营校区主要是作为科研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教学实习和学生实践基地,并承担一些继续教育的职能。这次学校办学主体的迁移,还可以称得上是学校的战略性转移。
选择在青岛办学,还是基于青岛这个城市的重要地位。因为它不仅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港口、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也处于龙头地位。我们相信青岛这个城市所具备的国际化、开放性、丰富的经济教育文化资源将为我们学校的崛起增添十足的动力。青岛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开放的姿态,也有利于吸引海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前来任教。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青岛新校区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学校南门外就是大海,南面紧临蔚蓝大海,有着亚洲最好的沙滩——金沙滩。平日同学们可以在靠海的草坪上晨读,可在清晨雾气缭绕、海风拂面以及海浪拍打岸边的浪声中享受别样学习时光。
《高校招生》:作为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最高学府,“石油”二字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学校的行业特色。但因此也让不少考生和家长产生了美丽的“误会”:觉得这所大学除了石油类专业,其他专业就没有特色,事实上是这样吗?
山红红:中国石油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管、文、法、经协调发展的大学。石油是我校的特色,石油类专业也是我校的主干专业。除此之外,我校的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等专业实力也很强,例如我校现有的13个国家特色专业: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安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物理学、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环保设备工程,其中非石油类的专业占了一半。不仅如此,我们本科招生的50多个专业中,真正和石油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占总数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当然石油类专业是我们最好的专业,因此学生在找工作上不存在问题。其他通用专业包括了文科、理科、管理等一半的专业。学校在对非石油类专业的扶持与建设方面,还是保持着非常清醒的头脑的。因为我们知道,石油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会逐年下降,如何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进行其他方面的探索,非常重要。我们建立这些学科和专业一方面是考虑到了石油行业也急需这类的专业人才,更多的考虑还是希望站在一个更广阔的事业和平台去培养学生。因此他们就业并非完全是去石油行业。
另外一组数字也可以说明,以前我们学生的100%就业都在石油系统,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后,我们的学生面向石油系统就业的比例由60%开始呈逐年下降趋势,到现在,我们提出了“3331”的布局,现在已经初具成效。其意思就是30%多一点进入石油石化企业,接近30%升学或出国留学,30%到地方或其他企业,还有10%是自主创业。这个目标是在三四年前提出来的,今年就已经靠近这个目标了。
一份特殊的行业:适度吃苦大有裨益
《高校招生》:石油行业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许多考生家长觉得进入石油行业就意味着丰厚的薪水和待遇,但同时也有不少人觉得石油行业太艰苦、寂寞。如何正确看待石油行业,怎样理性选择石油类专业,您有哪些建议?
山红红:大家认为石油行业艰苦,主要是受到了上世纪50、60年代描述石油行业电影的影响。现在石油行业的条件不知道比以前好了几十倍,即便是在开采石油的第一线,屋里面的暖气、空调、上网各种设施都是一应俱全的,包括饮食都是非常好的,虽然室外是戈壁滩、荒漠。尤其现代勘探、钻井技术的普遍使用,都让从业人员不再像以前那样艰苦。
作为学生、家长,都希望大学毕业后去更加舒适的环境工作,但我认为去一些相对艰苦的基层、行业去吃一点苦,锻炼一下,是很有必要的。这种实践经历对于学生个人价值观的成熟、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艰苦奋斗精神的形成都是大有裨益的。将来,学生无论走到多高的岗位上去主持工作,这些经历都会帮助他们把工作做得更好,这是宝贵的财富。
试想,一个学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往机关坐着,和那些先去井队工作一段时间再到机关的人相比,他们一样不一样?很显然不一样,因为他们没有对基层的感受、不了解基层的工作,因此他在做管理和出台一些政策的时候,他们的视角是完全不一样的,也会出现严重的偏差和失误。我觉得人吃点苦不是坏处,不管是城里的孩子还是农村的考生。我女儿今年也要高考了,我经常告诫她要学会自立自强、多吃一些苦,当然这里说的吃苦并不是非要危及孩子的身体健康,而是说有了这段吃苦的经历,对孩子将来取得更大的进步有好处。
说实话,石油专业虽然被看作是热门专业,但是近几年来,它的就业形势是慢慢走向平稳的,如果考生盲目报考这些专业,毕业后都想往研究院、设计院走,那肯定是不太现实的。我建议考生和家长们需要冷静思考,认真掂量自己的兴趣爱好,想一下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比如同样属于石油类专业,有是地质勘探,有的是地质学。它们一个是工科专业,一个是理科专业,差别非常大,这些都要求考生提前进行了解。
今年我们学校有五个学科的排名进入了全国高校的前十位,这其中也有学科不是石油学科,借此机会我也建议考生们不要只看到了我们学校的石油类专业,其他专业同样值得关注。
一所值得选择的大学:特色铸就宽广成才路
《高校招生》:再过几个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即将迎来60周年校庆。建校印年来学校沉淀出了怎样的办学优势?
山红红:在中国石油大学6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鲜明的学科特色。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学校的5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全部为石油学科或与石油密切相关的学科。特别是经过三期“211工程”建设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了石油学科优势。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共有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十名,其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蝉联第1,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第2,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第7,地质学学科第8,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第10。二是人才培养特色。建校60年以来,学校已经为石油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20余万名各类毕业生,涌现出了吴仪、等一大批杰出校友,走出了10多位两院院士,还涌现出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石油科技楷模”苏永地、还有“石油报国英模”孙波等全国知名的英模人物。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看,我校毕业生校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工作踏实,作风务实,比较鲜明地体现出“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品格特征。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8年保持在90%以上。三是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产学研结合是大学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我校开展产学研结合有两大优势:一是拥有直接面向石油工业服务的学科专业体系;二是石油工业的广阔市场及发展需求。学校是教育部和四大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学校成立了理事会、董事会,先后与5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签订了长期全面合作协议,与企业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217个,覆盖了学校全部56个专业。可以说,经过长期探索,学校逐步建立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层次齐全的产学研结合体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高校招生》:具体而言,贵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
山红红:我校是一所追求教育本质的大学。一直秉持“育人为本、人才为本、学术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选择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理科实验班”,接受专门的个性化培养;还可以根据需求与志向,参与到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与地区高校的“2+2”、互换生、以及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中来。在这里,学生可以参与科技活动节、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尽情角逐“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以及化工设计大赛等国内外学术赛事。此外,学校还拥有完善的奖助体系,每年发放各类奖助学金累计超过7000万元,决不会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
《高校招生》:贵校就业情况如何?
山红红:专业的就业前景是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密切相关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石油行业还处在一个发展时期。特别是国家汽车行业的发展,必将推动石油行业的发展。因此,石油行业对石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保持稳定增长,石油类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光明的。石油类专业就业的“主战场”还是在石油行业内,十多年来,我校大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学校曾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并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高校招生》:贵校学生在考研深造,出国留学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尝试和探索?
山红红: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毕业生就业方面突出的优势,所以学生考研率一直不是很高,但近年来通过加强就业引导,采取在优秀推荐免试生中选拔直博生、在优秀的在学研究生中选拔硕博连读生、加大研究生奖助力度等措施,这种状况也在逐步改善,现在每年毕业生考研率大约在30%,其中超过95%考入“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大学。
篇8
论文关键词:热动专业 人才培养 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
论文摘 要: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热动专业人才培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而人才培养质量受师资状况、生源质量、教学设施与教学管理等多个因素影响,因此,必须构建一个完善的热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培养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量化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确保热动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热动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
能源与环境是当今世界两大热点问题[1]。目前,中国已经把能源与环境问题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不仅是两会最关心的十大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内容。未来20年,中国将在保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能源生产与消费带来的环境成本,保护公众健康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减缓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积极促进建立氢能源、氢经济社会体系,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因此,社会需要一大批的优秀人才,致力于能源与环境问题的研究[3]。比如利用节能技术提高常规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新的环保能源等,既能满足人类对能源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保护环境。
根据中华英才网的职位需求分析,能源行业位居2008年五大热门行业第2位。2007年以来,随着油价的连续上涨,能源行业的职位需要也节节迈进。在国际油价上涨的背后,实质是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以及各种新能源发展的机会。除了传统的煤炭、石油,水电、火电以外,核电、风能发电都因为有国家政策的推动,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也成为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的认可以及中国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使得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核电企业的校园招聘,从2006年开始,一年比一年火爆。另一方面,随着环境保护投入的大幅度增加,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较快,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但目前,我国环保产业面临严重人才不足,现有的环保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环保技术人员按环保从业人员的5%计算,将需要50万人,而我国现有的环保技术人员离实际需求相差甚远[3]。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能源转换与利用领域和环保领域重大基础问题和工程问题的研究基地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能源与环境领域的高水平工程技术及科学研究人才[4]。因此,确保热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热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性
(一)教学质量监控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5]。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而教学质量监控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由师资状况、生源质量、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等多个因素构成的,其自身条件及相互关系将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必须对这些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和量化评估,以便及时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确保人才培养的目标[5]。
提高教学质量是实现专业建设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院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学院综合实力的反映,它直接关系到学院的社会效益和发展前景。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与优秀人才,而高校教学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为此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其目的是要求各个学校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强化教学管理,切实加强质量监控,认真开展教学工作检查与评估,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目前热动专业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们专业不是重点专业,生源质量较差,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有待优化,教学条件(特别是实验条件)有待完善,教学管理人员较少,在这些情况及问题下,有必要加强热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确保在有限的条件和低投入的情况下,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目前热动专业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比如,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学院发展的需要,必须引进高层次人才,但现在引进的人才往往只注重高文凭高学历,而忽视了教学能力;教师团队教学方法不统一,不规范,各有特色,同课不同卷,同卷不同评分标准等。特别是教师的科研冲击教学,致使教师的教学精力投入不足。一方面,在现行教师系列职称评审制度中,对学历文凭、科研成果的要求很高,教师不得不把许多经历放在考研、考博、写论文、做课题上;另一方面,从事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如证券投资、校外兼职等以提高自己的收入不足,从事与教学间接相关的活动,如进修、科研、技术服务等。
产学研相结合是目前高等院校广泛提倡的一种技术创新模式,指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的部门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和途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高新技术资源通过合作流向企业,与企业的制造技术相结合,实现技术的新组合;通过合作及科技人员之间,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及生产工人之间的互相沟通与交流,实现了人才的新组合;产学研各方面掌握的各种信息包括最新科技动态,新技术研制生产过程、生产供需和政策法规信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汇集一起,实现了信息的有效组合与综合利用,产学研各方共同建立的新经济技术实体,为知识与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组织资源,提高企业组织的整体有效性,保证了创新所需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的稳定供给和有效组合。
通过科研,老师在相关的课程教学中引入自己的一些研究体会,以此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与专业思维。讲述教材观点时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一些观点、看法,缩短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培养学生科研分析能力与创新精神。
特别是现在“节能减排”的形势大好,2006年和2007年的进校经费比往年大大提高,学院的科研成果有了很大的增长,科研为教学提供了课题,指引方向,使老师有机会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促使教师不断的更新知识,永远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而且可以通过筛选部分优秀的本科生参与科研,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比如,热动专业的“三连环”培养模式,就取得了许多成果。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教师要花很多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时常要到现场进行调研,出现了科研冲击教学的情况,调课申请增多,教学组织随意性大,出现了大量的换课、停课现象。
大学是以教学为主还是以科研为主?学校应该教学生知识还是能力?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很复杂。笔者认为,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而不称为研究所是因为大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是大学本质性的任务。大学虽然有科研和服务的职能,但必须把教学排在第一位。大学的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却变的很复杂,并且也需要作为一个研究的课题拿出来进行讨论,这是否是不正常呢?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结果?政策导向的作用很重要,比如如何评价教师的水平,现在看的是科研水平,是论文数量,而不是教学水平。教学评估也是这样,评估学校的水平也是主要看科研,不看教学。还有职称的评定也是以科研为主。搞科研可以拿到科研经费,可以为学校带来荣耀,自己也可以出人头地。可是搞教学的人兢兢业业,得不到多少课时费,还费力不讨好。因此,关于科研与教学究竟谁重要,有必要在政策导向基础上,加强教学质量的监督和控制,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本科生,而不仅仅是几个优秀的本科生。
综上所述,有必要在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特别是2006年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开展了本科教学评估,虽然我们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但还是存在许多不足,我们应该以评估为契机,认真做好以评促建工作,结合质量工程建设,努力构建具有我院专业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确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如何构建热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是毕业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具体体现在培养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上,要求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认识和行动相统一,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协调发展。影响学院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主要是教师水平、学生素质、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主要是针对这些因素加以协调、评估和控制,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从而营造并维护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6,7]。
因此,在构建热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上必须将理论、技术与需求三者有机结合,并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如图1所示。
教学质量监控是热动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任何一项管理工作,其过程均由计划、组织、领导、监控四项基本活动所构成。控制确保了各种活动按计划进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偏差。此外,通过反馈,能够时时刻刻对过程进行分析与评价,保证在有限的投入下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具体实施过程:在考察分析热动专业教学质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质量管理理论设置初始的各项指标与各目标函数的关系,采用模块化思想构建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利用优化决策的思路不断的对系统进行滚动优化。首先,比较分析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理论和管理理念;其次,对热动专业现在的教学质量现状与问题进行剖析;第三,构建热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第四,用实践对构建的系统进行验证;最后, 通过验证结果对监控体系不断地进行优化,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构建热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措施
通过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以及2006、2007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整改与建设,热动专业为了提升竞争力,制订了自己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近年来热动专业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的主要方法与措施:
(一)开展教学法活动
每逢双周星期四下午为各研究所教学法活动时间,各研究所认真组织本所教师参加,并进行严格考勤和记录。每次教学法活动应有明确的中心议题。每学期要集体研究和布置有关教学工作,期末要进行总结。教学法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法研究,专业、学科建设,专业课程设置,讨论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讨论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书育人等方面的内容,贯彻落实学校、学院的教改任务等。通过定期开展教学法活动,可以紧扣教学进程,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交流思想、理清思路,落实整改、夯实基础,真正起到推进教学的作用。
(二)成立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
为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热动专业教学管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不断提高我院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学院成立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为院长领导下的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研究、指导和监督机构。由学院聘请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熟悉教学规律、热心教学改革的学科资深教师和实验室主任等组成,其主要任务是推进专业、课程、实验、教材、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以及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对学院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咨询、监督和指导。协助院长处理日常工作,并负责与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联系。
(三)完善互相听课制度
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在遵守《中南大学教学管理文件》规定的前提下,制定了学院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学院教学指导专家组每学期听院内教师和学生班级的课。各系与研究所应组织教师听课,教师应坚持人均每学期听课3次/人,并作为年终业绩考核内容。听课时,要求老师遵守课堂纪律,时间至少1节/1次,并做好听课纪录,填写意见,参与教学法活动。研究所教学所长应定期整理本所的听课记录,在本所教学活动时提交给全所教师研讨,并于每学期放假前二周将本所听课记录交到学院存档备查。学院领导应及时了解本科教学情况,应做到每学期听本科教学课程至少3次,并做好听课纪录,反馈听课意见。通过听课互相听课制度,促进教风、学风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的一个重要措施。
(四)实施辅导答疑制度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教师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促进教师不断探索和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热动专业制定了教师辅导答疑制度。辅导答疑是实现分层教学的最好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采用同一种方法、同一个教学进程来教育学生,显然是不科学,对学生是不负责的,其教学效果也很难达到理想程度。因此,有必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之外,采取辅导答疑的手段,实现分层教学。“培育优秀的,辅导中游的,扶持较弱的”。这样不仅可以使成绩优异者得到充分发展,更使相对薄弱生在愉悦中逐渐赶上大队伍,实现共同提高。辅导答疑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教师在辅导答疑过程中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全院教师,只要是有任课的教师,都必须按此规定进行实施。
篇9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关系到我国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或均衡程度进行评估或监测就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学术界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或评估方案进行了有益探索。例如,翟博从教育机会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四个方面构建教育均衡指标体系。[1]冯建军提出义务教育的输入质量指标、过程质量指标和结果质量指标框架。[2]于发友、赵慧玲、赵承福提出了由环境均衡指标、城乡均衡指标和结果均衡指标构成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3]肖军虎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经费投入、生源质量和教育质量五个指标领域来构建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4]但是,这些指标体系或理论视角偏于狭窄,或地域适用范围有限。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国家战略,需要全面的、统一的、权威的监测指标体系。2012年底,与教育部签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的省市进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验收阶段,因此教育部于2012年5月28日公布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统一了评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荆门市掇刀区自2009年被列为湖北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区以来,制定了《掇刀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经过4年的探索与实践,掇刀区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是否达到了教育部公布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对此,我们以教育部公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为评估依据,对掇刀区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进行评估研究,以检验掇刀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索的成效,并对教育部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反思。国内目前用教育部公布的指标体系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评估的研究较少。我们的研究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研究设计
本文基于教育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采用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荆门市掇刀区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进行评估研究。
(一)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1.指标体系
根据教育部2012年5月28日公布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我国将用8项指标分别计算县域内小学、初中差异系数,评估县域内小学、初中校际间均衡状况(见图1),“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指专任教师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初中教师;“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指具有小高职称的小学教师、初中具有中学一级和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鉴于“教学仪器设备值”的数据采集难度大,容易失真,故不纳入本研究指标体系。
图1 义务教育校际间差异系数指标体系
2.差异系数的测度方法
根据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差异系数也叫变异系数或离散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义务教育校际间差异系数的计算公式表示为:
式中,S=,。CV为差异系数,S为标准差,表示区指标体系中第i个学校(初中或小学)的指标值,表示该指标的全区平均值,为全区内所有初中(或小学)学校的在校生数。综合差异系数为八项指标差异系数的平均值。差异系数越大说明校际间的不均衡程度越大。教育部规定,评估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基本均衡的标准为: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不高于0.65,初中综合差异系数不高于0.55。
(二)样本选取
1.调研地教育概况
2012年,调研地荆门市掇刀区义务教育阶段有初级中学3所,完全小学14所,共有学生14588名,其中初级中学3621名,小学10967名;在职在编教职工1028人,其中省级骨干教师5名,市级骨干教师42名,区级骨干教师68名,市级学科带头人28名,市级名师26名。全区有掇刀石小学和黄岭小学2所省级“示范学校”。
2.学校选取
此次调研以学校为单位,采用完全调查法,对掇刀区3所初级中学和14所小学进行全方位调查。以农村和城市作为划分标准,对上述学校进行归类,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掇刀区中小学一览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根据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中提出的8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获取相关数据资料。问卷调查对象为所有学校的校长。
2.实地研究法
实地考察了掇刀区义务教育阶段所有17所学校,访谈了学校校长和教师共20人。通过访谈获取教师补充、交流、培训和流失等方面的数据资料,了解学校的学风、素质教育等软实力状况。
3.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采用VisualFoxpro6.0录入数据,使用SPSS17.0分析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法和差异系数计算方法对各指标的绝对数值进行描述分析,对各指标在城乡之间、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资源配置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
表2 掇刀区城乡义务教育差异系数
三、掇刀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
自2009年以来,掇刀区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出台了诸多政策,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那么,掇刀区的种种举措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成效?笔者将用一系列客观翔实的数据资料进行剖析。
(一)掇刀区城乡义务教育差异系数与绝对差异值
由表2可知,掇刀区农村小学、城市小学的差异系数都大于教育部规定的基本均衡的标准值0.65,所以各种类型学校内部未实现基本均衡。同时全区小学的差异系数大于农村小学之间的差异系数,也大于城市小学之间的差异系数,说明城乡小学间存在差距。而导致全区小学间的差异系数较大的指标主要是“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场馆面积”、“每百名学生计算机台数”和“生均图书册数”,这几项指标的差异系数都远远大于基本均衡的标准值0.65,而“教师”这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全区小学都已实现基本均衡。由于全区初中小学各个指标的差异系数以及综合差异系数都低于教育部规定的均衡标准值0.55,而且掇刀区校区布局调整后,全区只有三个初中,样本太小,因此,本报告主要研究了掇刀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的城乡均衡状况。
(二)掇刀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状况评估
1.校舍的城乡均衡状况分析
从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来看,由表3可知,雷集、李集、斗笠三所小学的“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均大于100m2,雷集小学的“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大于200m2,而城市小学的此项指标均不超过30m2。由表2也可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全区小学的差异系数为1.25,超过了基本均衡的标准值0.65,因此,城乡小学的“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差异较大,且整体呈现出“农村>城市”的状态。
从生均体育场馆面积来看,由表2也可知,全区小学、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的生均体育场馆面积的差异系数分别为1.20、0.89、0.37,均大于基本均衡的指标值0.65。
2.设备及图书的城乡均衡状况分析
从每百名学生拥有的计算机台数来看,由表3可知,除何场小学(因校友捐赠等原因电脑较多)外,农村小学“每百名学生所拥有的计算机台数”都低于1,说明平均一百个学生没有一台电脑,而据调研,大多数农村小学的在校生人数只有一百多人,斗笠小学的在校生数为137,这充分表明农村小学计算机的严重缺乏。城市小学在校生人数远远大于农村小学,“每百名学生所拥有的计算机台数”却明显高于农村,说明计算机的城乡差异很大。同时,由表2也可知,“每百名学生拥有的计算机台数”全区小学、农村小学间、城市小学间的差异系数分别为4.64、2.93、2.86,都远远大于基本均衡标准值0.65,再次证明计算机的城乡差异很大。
从生均图书册数来看,由表2可知,全区小学、城市小学间生均图书册数的城乡差异分别为2.81、1.41,说明城乡的生均图书册数未实现基本均衡。
3.教师的城乡差异分析
由表2可知,全区小学、农村小学、城市小学”师生比“的差异系数分别为0.28、0.43、0.19,都小于基本均衡的标准值0.65,说明全区师生比的城乡差异并不大,实现了基本均衡。全区小学、城市小学的“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和“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职务教师数”的差异系数都小于标准值0.65,而农村学校的这两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分别为2.00、2.67,远大于标准值,说明农村学校的教师质量差异系数较大,未实现基本均衡。
四、反思
(一)对掇刀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结果的反思
掇刀区城乡初中学校的各项指标都已实现基本均衡。但在城乡小学的均衡发展上,校舍及设备图书都没有达到教育部提出的基本均衡要求,只有师资一项实现了基本均衡,而且仍然存在差距。
因此,掇刀区需要继续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不懈探索,未能实现基本均衡的项目要努力实现基本均衡,如校舍和设备图书;已经实现基本均衡的项目要争取实现均衡的提档升级,达到优质均衡,如师资配置。在校舍方面,需要提升农村学校校舍的质量;在设备图书方面,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都需大量补充设备、图书;在师资方面:一是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都要补充新鲜血液,缓解教师紧缺和老龄化问题;二是要增加农村学校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让优秀教师自觉自愿地投身于农村教育事业。
(二)对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反思
通过将教育部公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运用于掇刀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我们在评估的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该指标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教育部公布的八项二级指标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这一指标的操作性较差,数据采集难度大,容易失真,不好测量。
其二,教育部公布的指标体系只能测量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均衡状况,不能测量教育机会获得、教育结果等方面的均衡情况,而这些方面对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来说往往更为重要。
其三,一些指标从评估数据上看实现了均衡,但并不表明做得很好。例如,掇刀区城乡义务教育在师资配置方面实现了基本均衡,但这并不表明掇刀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实际的情况是,城乡做得都不好,掇刀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都存在师资紧缺和老龄化问题。因此,这种均衡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均衡。
参考文献:
[1]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
[2]冯建军.义务教育质量均衡内涵、特征及指标体系的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
[3]于发友,赵慧玲,赵承福.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和标准建构[J].教育研究,2011(4).
[4]肖军虎.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
项目名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号:20121049719003)。
作者简介:
- 上一篇:建筑能源管理行业现状
- 下一篇:酒店管理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