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民经济效益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篇1

一、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现况分析

1.就业主要集中于经济行业,且分布广泛。

根据近年来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国贸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的就业范围是银行、外贸公司、期货公司或者三资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就业于涉外企业的国内公司和跨国企业的国内分公司的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如此,国贸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渠道较广泛。

2.企业对应招国贸专业毕业学生要求呈现增高趋势。

据调查,直接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外贸企业对于应聘的毕业生的要求开始由仅限专业知识扩展到全面素质的要求,对毕业生的品德、品性要求严格,并开始注重对毕业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考察。有些用人企业,需要高素质的专业和外语的双重复合人才,但这样的毕业人才少之甚少,相对的中低水平的毕业生呈现过剩状态,导致无法顺利就业。

3.岗位竞争呈现白热化状态。

由于世界经济的动荡不安,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某些企业出现停产的情况,因此采取减员、降薪的方式保证企业的运行。金融、证券行业受到极大影响,很多中小企业的经济运转渠道受到影响,某些企业面临破产,大大降低企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导致岗位减少,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呈现白热化状态。

二、影响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

1.学校因素。

从民办高校的角度说,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要定位在,教学与实际从业相结合,把研究与服务作为教学的辅助,重点培养对应从业口径的人才,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另外,学校方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优势,合理地安排就业方面的课件进行就业指导,包括求职技巧、职业心态、政策制度、择业决策等。另外针对毕业生开设职业素质培养和形象塑造课程,协助他们完成职业生涯的规划,帮助他们在毕业后顺利就业。

2.自身因素。

从学生说,在民办高校就读国贸专业已经是一个劣势。要弥补这个背景造成的劣质,民办高校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加强培养,重点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提高自身专业竞争力,培养良好的社会资本素质,做好就业规划,是大学生实现就业动机的关键。

3.政府因素。

作为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来讲,目前世界的经济萎靡不振,市场不景气,出口量大大减少,针对这种情况国家职能采取扩大内需的措施保证经济的增长,导致的后果是各涉外企业对国贸专业人才需求的大量减少。

4.企业因素。

企业方面有三个方面对就业有影响:用人规模、用人制度和学校实习基地的提供。

三、改善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举措

1.学生素质的提高是改善就业的基本条件。

(1)良好的就业心态。国贸专业的毕业生要适时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增加自己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有利于自己尽快适应社会,加快融入社会的速度。学生家长要对孩子的一举一动进行关注,多给孩子指导性意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学校要开设就业辅导课程,及时对学生的就业做出正确指导。

(2)合理的职业规划。国贸专业作为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学生较多,竞争激烈,企业对应聘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学生就要认真思索,对自己做好阶段性的定位和规划,逐步实现预期目标,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全面素质的提升。针对现在企业用人的高要求,国贸毕业生就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丰富自己,要在外语方面达到六级以上水平,英语口语流利运用,外贸单证熟练掌握,外贸软件熟练应用。具备这样的综合素质,就业就已经不在话下。另外,在实际工作能力和内在素质的提升上,要不断为自己充电,时刻提醒自己学习的重要性。

2.经济大环境的好转是改善就业的重要条件。

(1)我国经济近几年发展已经开始呈现回升趋势,金融危机影响逐渐减小,GDP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大环境的好转必将带来就业的好转。

(2)企业要采取走进去的方式,增加毕业学生的就业机会。企业要站在长期发展的高度,进行人才结构的合理计划,可以同学校进行合作,采用订单方式对学校学生进行预订。学校可以根据企业要求进行专项培养,这样不但可解决企业成本节约、人才需求的问题,而且可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获得双赢。

(3)学院要针对贸易专业进行细分,合理地改变课程的设置,进行专业针对性培养。针对企业对英语方面的需求,可以采取全英文教学法,为学生提供语言环境,提高学生专业术语对话交流的能力。还可以利用专门软件系统对国际贸易的交易程序及进出口流程进行模拟,加强学生专业的实际掌握。另外,增加学生证书获得的机会,例如关员、报检员、单证员、国际贸易业务员、商务英语等专业证书,这些对学生的书顺利就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恩德,严龙茂,杜小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4:104-106.

[2]戴斯玮.后危机时代高校毕业生改善就业的对策思考——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经济视角(下),2013,05:151-153.

篇2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经济形势分析价值 

为了更好的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国民经济的价值进行核算,我们必须要首先准确的了解并且掌握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综合生产形势。众所周知的是,如果我们要评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综合生产形势的所有成果,以及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进程以及状况,我们就必须要首先明确国民经济的具体价值,然后根据国民经济的具体价值确定出一个合理的经济评估指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决定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市场经济作为宏观经济管理别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生产这一因素更是不能忽视的。通过对国民经济价值进行核算,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状况。由于是国民经济价值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进行国民经济的核算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核算的基础,即总需求决定了总供给,并且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总需求和总供给永远是相同的。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价值 

在宏观经济管理中需要对投入产出进行平衡,目前我国对于投入产出制定出了许多相应的政策,而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有一部分是对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其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进行核算,通过对经济产业的分类核算,确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产出所占的比例数据,利用这些信息对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中还可以对国家经济运行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进行确定,以此来对国家经济结构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对其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 

而在使用投入产出方法进行国民经济价值核算的时候,投入产出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国民经济价值核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当我们在使用投入产出表进行国民经济价值核算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综合考虑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投入的来源和投入的使用方向。这种投入产出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我国所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经济投入以及经济产出,同时,通过这一投入产出表,我们还可以更好的准确了解各个部门经济投入的来源以及经济产出的方向。 

三、国民经济价值核算对于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贡献价值 

宏观效益分析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宏观经济效益的分析可以对我国的经济产业的运行情况、投入产出等进一步的了解,以此来确定宏观经济管理的走向。宏观经济效益内容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国民经济价值核算主要就是宏观经济效益中的总投入与总产出之间对比的核算,其也是进行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基础。 

当今社会,宏观经济已经成为了评价一个国家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宏观经济的背景之下,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很好的衡量一个社会的总产出,如果国内生产总值越大,也这个国家相对应的产品以及服务的增加值也就会越来越大。目前各个国家在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开始意识到自然环境与其它资源的价值,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不能只注重社会经济效益的价值,还需要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环境与资源的效益,需要综合考虑环境以及资源等其他因素,并且减去相应的成本。 

四、宏观经济管理中国民经济价值核算的重要意义 

1、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对国民消费支出的重要性 

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有一部分是对国民消费支出的管理工作,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可以得到国民消费支出的相关指标,其所产生的各项指标数据可以为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提供真实的、有效的、原始的消费支出数据,为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中国民消费支出数据可以直接反映出国民的消费水平,并且通过核算数据可以分析出我国居民各部分消费占比,例如日常食品、休闲娱乐、生活通信等方面所占比例,利用消费支出的占比可以有效的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对各项产业的生产进行调控,扩大内需,从而促进消费。同时也不能一味的以发展经济为前提进行投入产出,还要提倡居民进行适当消费,形成适当的消费观念,这样才能保证消费支出的合理性,使国家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2、核算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管理中居民的储蓄与投资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居民在进行储蓄与投资时可以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的了解对我国经济形势、资金储备量、储蓄率及固定资产等进行分析,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信息中的各项指标及资产形成总额等进行储蓄及投资。国民经济核算信息中可以提供国家经济动向的各项指标,这样可以使居民对国家经济有一定的了解,在储蓄及投资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并且国民经济核算还可以对居民所产生的投资及储蓄情况进行统计,以此来掌握居民在经济活动中储蓄及投资所占据的比例,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所得出的信息数据,可以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对货币供给及需求进行更好的控制,并通过对相关财政政策的调整,增加居民增加储蓄与投资量。储蓄与投资与税收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对居民储蓄及投资信息的确定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更为合理的税收政策,帮助居民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使国家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3、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增加了收入分配的科学和合理性 

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现出的一种特有性质,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信息来进行收入分配可以保证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呈现出更健康的发展模式。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再生产,使其可以正常的运行,其内容则是通过生产增加消费,再利用消费刺激生产。在生产及消费的过程中需要经过许多的环节,其最后部分才是消费者对产品的享有,而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进行核算,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相应的数据进行收入分配,这样可以有效促进生产活动的进行,并且还可以更好的对国家经济进行调控。 

结语:从经济形势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经济效益分析等方面可以看出国民经济核算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国民经济核算是建立国家经济分析模型及宏观经济体系的基础,其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宏观经济管理的运行。宏观经济管理作为保证我国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需要有完善、高水平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此来保证国民经济核算分析在其中起到的价值,从而促使我国在宏观经济管理下可以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正宏,卓翔之,庄道元.宏观经济管理中国民经济核算的价值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6):21-23. 

篇3

关键词 间接经济效益 三次产业 作用 投入产出

1 引言

四川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省份,四川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会大大带动整个西部的发展。因此,从数量上研究四川省三次产业的间接经济效益变化状况,分析三次产业对四川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从理论上讲,经济效益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文献[1]提出了一种间接经济效益的理论计算方法,文献[2]提出了一种实用的间接经济效益计算模型,文献[3]从传递和获取两个方面研究了各部门间接经济效益状况。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反映了对国民经济的带动情况,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反映了对国民经济的推动情况。本文将在前面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利用四川省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和1997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分析四川省三次产业十年来是间接经济效益变化状况,同时对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做出评价。

2 三次产业总产出分析

根据四川省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四川省国民经济总产出分别为1599.81亿元、2513.02亿元、3902.26亿元、9334.20亿元、8049.02亿元。1997年与1987年相比,总量增加了6449.21亿元(含物价因素,后同),增加4.03倍。

按三次产业分组,四川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总产出、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十年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总产出从绝对数额上都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分别增加了1006.487亿元、3864.233亿元、1578.48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的数额最多。但从增长幅度看,第三产业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4.87倍,第二产业其次,增长了4.35倍,第一产业仅增长了2.58倍。

从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来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产业总产出的比重从24.32下降到了17.34,下降了6.9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达28.69%。第二产业是增加了3.57个百分点,增加幅度6.44%。第三产业虽然只增加了3.41个百分点,但增长幅度最大,为16.84%。尽管如此,四川省“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并未改变。第二产业仍然是四川经济的主体。

3 三次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表2列出了四川三次产业1987年至1997年5个年度的直接经济效益。

从变化状况来看,1987年至1995年的8年时间内,四川省直接经济效益总量呈现逐渐增长态势,1990年比1987年增长了5.14%;1992年比1990年增长了128.87%;1995年比1992年增长了132.61%。1990年至1995年是直接经济效益增长最快的时期,到1997年,直接经济效益总量有所下降,下降了8.56%。

表2 四川三次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与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

单位:亿元

年度

产业 1987年 1990年 1992年 1995年 1997年

直接效益 比例 直接效益 比例 直接效益 比例 直接效益 比例 直接效益 比例

第一产业 5.88 3.04 8.18 4.02 39.04 8.35 90.01 8.28 88.68 8.92

第二产业 122.68 63.42 134.54 66.15 219.07 46.86 603.05 55.45 524.24 52.72

第三产业 64.88 33.54 60.67 29.83 209.40 44.79 394.42 36.27 381.47 38.36

总量 193.44 100.00 203.39 100.00 467.51 100.00 1087.48 100.00 994.39 100.00

1997年与1987年进行比较,第二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增加最多,增加了401.55亿元,占增加总量(800.94亿元)的一半,但它的增长幅度却是最低的,只增长了3.27倍。第一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虽然增加得不多,只增加了82.80亿元,但增长幅度却是最大的,达到14.08倍,远远超过了第二产业。原因在于第一产业直接经济效益的基数很低,稍微有一点提高就增长很快。第三产业直接经济效益增增加了316.59亿元,增长了4.87倍。直接经济效益的格局仍然是“二、三、一”。

为了准确的评价三次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情况。我们使用评价指标dx来分析。

dx =某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某产业的总产出

(1)

它的经济含义为,某产业每亿元总产出(或单位总产出)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表3列出了四川三次产业的dx指标。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产业dx指标是三个产业中最低的,但它却在逐步增长。1987年第一产业的dx指标与第二产业的dx指标相比,相差10倍,而1997年只相差2倍左右。相比之下,第二产业在走下坡路,dx指标在下滑,由于第二产业占四川经济的比重很大,保持和增加第二产业dx指标是提高四川经济直接经济效益总量的途径之一。第三产业的dx指标值是三个产业中最大的,说明四川全社会每亿元总产出中,第三产业直接经济效益是最好的,高于第一产业3倍,第二产业2倍(1997年)。由于三个产业中,只有第一产业的dx指标值是在逐渐增长,其它产业都起伏不定,不能保持稳定增长,此消彼涨,导致四川省的十年来dx平均值,起伏不定,不能保持稳定增长。

表3 四川三次产业的dx指标

年度

产业 1987年 1990年 1992年 1995年 1997年

第一产业 0.0151 0.0128 0.0524 0.0592 0.0636

第二产业 0.1383 0.0948 0.1002 0.1050 0.1103

第三产业 0.2005 0.1327 0.2156 0.1904 0.2006

4 三次产业的间接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间接经济效益的计算模型[2],三次产业的间接经济效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某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它的大小反映了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另一类是某产业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它的大小反映了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3]。1987年至1997年四川省三次产业部门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见表4。

表4 四川三次产业的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与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

单位:亿元

效益

年度 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

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

1987年 1990年 1992年 1995年 1997年 1987年 1990年 1992年 1995年 1997年

第一产业 5.71 8.13 46.64 142.29 112.76 20.94 29.68 61.86 138.49 123.65

第二产业 155.91 183.84 346.55 1104.13 821.43 165.70 208.24 502.65 1374.31 1090.31

第三产业 62.27 79.75 321.34 601.55 580.71 37.25 33.80 150.03 335.17 300.94

总量 223.89 271.72 714.53 1847.98 1514.90 223.89 271.72 714.53 1847.98 1514.90

从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总量上看,1997年比1987年增加了 1291.01亿元,增长了5.77倍,增长幅度超过了总产出和直接经济效益总量增长的倍数。三个产业中,第二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增加的最多,增加了665.52亿元,占增加总量的一半左右。从表面上看第二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在十年间占了四川省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的一半以上,第二产业对四川经济的带动作用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是另外两个产业无法替代的。但仔细分析第二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在四川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的变化状况就会发现:1987年,第二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所占的比重为69.63%;1990年为67.66%;1992年为48.50%;1995年为59.74%;1997年为54.22%。比重呈逐渐下降趋势。这表明,第二产业对四川经济的带动作用所占的绝对统治地位正在逐渐下降。而其两个产业对四川经济的带动作用正在逐步加强。1987年这两个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分别只占四川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总量的2.55%和27.81%,但到1997年分别达到7.44%和38.33%。

从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增长倍数来看,增长最多的部门是第一产业,十年来增长了18.74倍,远远高于它的总产出增长倍数(2.58 倍)和直接经济效益增长倍数(14.08倍)。第二位的是第三产业,十年来,虽然总产出和直接经济效益都增加了4.87倍,但它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却增加了8.32 倍。增长幅度最低的是第二产业,仅仅增长了4.27倍,不仅低于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增长的平均水平(5.77倍),还低于该产业总产出增长的水平,究其原因是因为该产业直接经济效益增长缓慢,增长幅度仅为3.27倍。因此,要想提高第二产业对四川经济的带动作用,就必须提高第二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

从三次产业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来看,仍然是第二产业占了大头,1997年比1987年增加了924.61亿元,增长了5.58倍,占增加总量的71.62%,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占四川省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的比重,1987年,为71.01%;1990年,为76.64%;1992年,为70.34%;1995年,为74.37%;1997年,为71.97%。这说明:第二产业对四川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当大,是另外两个产业难以比拟的。从增长速率看,增长最快的是第三产业,增长了7.07倍,其次是第二产业(5.58倍),最差的是第一产业(4.91倍)。

与上节分析相类似,为了准确的分析各产业间接经济效益的状况,我们使用tqx和oqx两个指标来分析。

tqx = 某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某产业的总产出

(2)

oqx = 某产业的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某产业的总产出

(3)

它们的经济含义分别为某产业每亿元总产出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和每亿元总产出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1987年至1997年四川省三次产业的这两个指标见表5。

表5

四川三次产业的tqx指标和oqx指标

指标

产业 tqx指标

oqx指标

1987年 1990年 1992年 1995年 1997年 1987年 1990年 1992年 1995年 1997年

第一产业 0.0147 0.0128 0.0626 0.0936 0.0808 0.0538 0.0466 0.0831 0.0911 0.0886

第二产业 0.1757 0.1296 0.1585 0.1923 0.1729 0.1867 0.1468 0.2299 0.2393 0.2295

第三产业 0.1925 0.1744 0.3308 0.2905 0.3053 0.1151 0.0739 0.1545 0.1618 0.1582

从表5可以看出,,十年间,各产业的tqx指标变化是不一样的。第一产业的tqx指标出现逐步增长的态势,1997年比1987年增长了450%。第二产业的tqx指标,1997年基本上与1987年持平,但中间表现得不稳定,呈一种波浪变化状况,1992年最小,1995年最大。第三产业的tqx指标总体趋势是上升,但中间起伏较大,1992年达到创记录0.3308,这意味着当时第三产业每亿元总产出要传递3308万元的间接经济效益,它的亿元产出对四川经济所起的带作用之大,远远超过其它两个产业。因此,从单位总产出角度看,第一产业对四川经济的带动作用在逐渐增强,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相对稳定,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带动四川经济的发展。所有产业的oqx指标变化状态相对于tqx指标的变化状态要稳定得多。而且增长得不多,1997年于1987年相比,增长多的部门是第一产业,达到64.61%;增长最少的部门是第二产业,仅增长了22.87%。所有产业平均增长了29.20%。这表明,从单位总产出角度看,十年间,三个产业对四川经济的推动作用虽然在增加,但幅度都不大。

5 三次产业的作用类型分析

仔细观察表4可以发现,虽然各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和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都在增大,但它们增加的速率是不一样的。由于某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反映的是该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的带动作用,而某产业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反映的是该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的推动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比较某产业不同年度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和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来分析某产业对国民经济作用方向上的变化。对此,我们使用tq指标来分析。

tq = 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

(4)

如果某产业的tq指标值远远大于1,就表明它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远远大于它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是带动作用,它属于带动型产业。如果tq指标值远远小于1,就表明它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它的带动作用,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是推动作用,是推动型产业。如果tq指标接近1,表明它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和推动作用相当,是综合型产业。表6给出了十年来四川三个产业的tq指标值。

表6

四川三次产业的tq指标

年度

产业 1987年 1990年 1992年 1995年 1997年

第一产业 0.272767 0.273878 0.754043 1.027464 0.911902

第二产业 0.940901 0.882852 0.689457 0.803405 0.753394

第三产业 1.671660 2.359481 2.141824 1.794751 1.929665

从表6可以看出:第一产业tq指标值虽然一直都小于1,但逐渐向1靠拢,这说明,第一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的增大速率快于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增大速率,第一产业的这两种间接经济效益的差距在缩小。因此,从作用类型上看,第一产业对四川经济的作用正在发生变化,从推动型逐渐变为带动型。第二产业基本上是综合型的,但有向推动型转变的倾向。第三产业是典型的带动型产业,并且有增强的趋势。

6 结论

(1)1987年至1997年十年期间,虽然四川第二产业的间接经济效益都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小于第一、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对四川经济的绝对带动作用正在逐步下降。

(2)1987年至1997年十年期间,四川省三次产业的作用类型发生较大变化,第一产业由推动型向综合型转变,第二产业向推动型转变,第三产业一直是强带动型。

参考文献

1 银路.邮电通信经济效益计算方法研究.通信学报,1991(2):89~94

2 陈 宏、银路.间接经济效益和完全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2(3):339~344

3 陈 宏.电子工业间接经济效益研究.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1995(6):50~57

篇4

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相关主体经济效益分析

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从经济上讲具有非排他性的经济特征,具有能够满足公共需要的特征,一旦在市场上被提供出,就存在发生“搭便车”行为的风险,由于市场本身具有的特征,因此,政府需要对这一部分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由此可见,农村养老保险主要涉及到政府、企业和个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社会发展的公平性。

(一)政府角度经济效益分析

政府作为社会制度的执行与管理主体,自然也是养老保险相关制度的制定主题,其对于政府资金的运作和组织起着主导作用,政府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社会供给效率的最大化,阻碍其实现的主要条件就是财政的支出水平。[1]农村地区应当根据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对于自身责任进行履行,从政府角度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平稳发展。

(二)企业角度经济效益分析

从企业的角度看,养老保险属于公共产品的一种,其盈利以及长远发展的能力主要受到资金周转程度、信息发展畅通度、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影响因素主要是财政资金的发展情况,企业提供的信息难以得到准确性的保障,对于其实施的可行性起到了负面影响,同时这一问题还涉及到城镇经济,对于农村社会发展的公平程度有所影响,导致养老保险制度成为两元化发展趋势。通过企业调整价格剪刀差形式,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战略选择,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民角度经济效益分析

农民角度的经济效益分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受益者,另一方面也是养老保险财政的提供者,主要影响其经济效益的因素在于农民本身的收入水准和支出水平。作为农民这一主体,应当人倒是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协调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协调。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重塑策略构想

制度对于一个组织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规范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保障其运转的效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制定策略重塑的主要理念应当是“覆盖更广、保障更全、协调统筹”,平衡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为农村居民提供生活品质的保障提升其生活质量。

(一)重视农村税收的管理

对于农民群众而言,农产品一旦进入到流通领域,农产品消费者所承担的税后就必须转嫁到农民本身身上,这就达不到科学税收的目的。因此税收方面,应当设计专属农村居民的农村养老税收制度,设置这一制度的优点在于其能够直接对于城镇居民进行征收,减少农民群众的相关负担,可靠性比较高;另一方面,其征收的范畴比较广,对于农村养老基金的积累比较有利,对于国家的财政有所贡献,最后,其还能够保障减小重复征税的可能性,国民经济的结构稳定性得到保障,能够充分体现出国家发展的责任,也是国家财政稳定的重要保障。

(二)协调企业进行养老保险制度重塑

对于我国农村地区,协调企业进行养老保险制度重塑至关重要,应当协调各个经济单位体进行劳动力资源的发展税收,根据比例的不同进行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保障其能够充分进行不同内部个体之间的统筹兼顾。要求将各个企业之间的保险制度进行统一协调,建立与身份证相对应的的保险账号,进行国家统一跨区域调配管理。目前,我国多数企业都能够为职工进行养老保险的缴纳,但是对于部分农民工的保障仍然有限,尤其对于用工制度比较宽松灵活的企业,由于职工的离职率较高,因此保险的账户可能存在不够稳定,丢失风险比较大的问题。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导致操作的渠道更加广泛,令企业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提升农民职工的企业认同感。

(三)着力进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首先应当认识到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因地制宜,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不同制定不同比例的社会保险比例,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符合当地发展的要求。由于我国部分南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北方和边疆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差,农村收入的水平有限,因此影响着力进行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

(四)组织农村集体保障养老保险制度

对于农村集体养老保险制度,也应当增强管理水平,提升集体供款的可能性,其供款渠道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各个村镇集体应当认识到特色农业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推进农产品的商业化经营,通过经济发展推动我国农村整体发展,在集体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财务管理,进行原始的资本累计和发展,对于农民养老保险的基金进行保障性发展。政府应当进行政策的制定,对于各个农村集体进行单位职责协调,防止出现管理的漏洞。乡镇当中的企业作为农村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应当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的完整性。

篇5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国民经济评价;效益识别;评价指标体系

电力的开发与应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电网在网络规模、网络结构、应用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和较大发展,据预测,2010年我国西电东送容量将达6440万千瓦,通过北、中、南三个方向送往东部地区,其中采用500千伏交流输电的线路将达到4300万千瓦。然而相对于输变电技术的发展,输变电工程项目的评价水平仍然不高。作为项目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评价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民经济评价是根据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目标和社会需要,分析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衡量项目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对输变电工程项目合理进行国民经济评价,能够优化电网结构,节约输电走廊,降低工程造价并提高输变电投资效益。此外,国内尚未出现关于输变电工程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研究。因此对我国输变电工程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显得非常必要。

当前国内尚未出现关于输变电工程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研究。因此对其进行国民经济评价能够填补国内研究的空缺。进行国民经济评价的第一步是识别国民经济效益。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公路建设项目、铁路投资项目和机场建设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而没有关于识别输变电工程项目国民经济效益的研究。因此本文将通过对输变电工程项目进行分析,识别其中的国民经济效益,区分哪些属于直接效益,哪些属于间接效益。在此基础上分析哪些效益指标可以量化,哪些指标无法量化,构建输变电工程项目国民经济效益指标体系。

1输变电工程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输变电工程国民经济效益可以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种。下面将根据输变电工程项目的建设实际分别对两类效益进行分析。

1.1直接效益

直接效益是指项目产出物用影子价格计算的经济价值。可以表现为增加该产出物数量满足国内需求的效益,替代或部分替代其他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的产出物,使被替代企业停产或减产以减少国家有用资源耗费的效益等。对于输变电工程项目来说,项目建成后,可以产生的直接效益包括过网费效益、其它可替代能源(如煤、天然气等)的运输成本节约的效益、减少电能输出损耗的效益。

①过网费效益。输变电工程建成后,电力将通过供电线路输送给用电个人或企业,供电局在电费的收取中,已经包含了输变电所产生的过网费,因此过网费应该作为输变电工程项目的国民经济直接效益。②其它可替代能源的运输成本节约效益。通过变电站和输电线路,作为重要能源的电力资源将源源不断地输出到用户,不仅满足了用户需要,而且大大减少了其它可替代能源的运输费用如煤气、天然气等。③减少电能输出损耗效益。当变电站输出电力时,当用电负荷小的时候,需要利用电抗器消耗多余的电能。输变电工程的建成能够减少消耗的电能,提高电力利用的效率。

1.2间接效益

间接效益是指项目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是项目本身并没有得益的那部分效益,可称为外部效益。输变电工程项目建成后,可以产生的间接效益有提高用户的生活生产质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钢铁等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培养了电力工程建设人才等。

①提高用户的生活生产质量。输变电工程的建设能够保障用电企业和家庭用户的用电稳定,提高用电企业的生产质量和用电家庭的生活质量,减少了生产和生活中的事故,产生了良好的效益。②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输变电工程项目能够扩大企业的用电,保障电能的充足供应,从而为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区域服务业的运营提供稳定的保障,从而促进当地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③促进其它相关行业(如钢铁行业等)的发展。一个变电站的建成意味着有更多潜在的输电线路,而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需要使用大量的钢材、电力设备等设备材料,因此其它行业也能够得到促进和发展。④培养了电力工程建设人才产生的效益。输变电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够促进电力建设人才的培养和新技术的发展,这些人才和技术能够为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积极作用,成为效益的一部分。2输变电工程项目国民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建立输变电工程项目国民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来说,包括直接效益指标和间接效益指标。在直接效益中,含有过网费效益、其它可替代能源的运输成本节约效益和减少电能输出损耗效益。间接效益则含有提高用户的生活生产质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培养了电力工程建设人才产生的效益。在这些效益评价指标中,有些指标可以量化,有些指标不能量化从而无法直接用来计算。直接效益中的过网费能够得到量化,在电费的收取当中能够计算过网费的多少。其它可替代能源的运输成本节约效益不能量化,因为这些成本没有实际发生,因此无法进行合理测算。减少电能损耗的效益能够进行量化,因为损耗量数据可以获得,从而计算相关的效益。在间接效益中,有些指标需要继续细分进行量化,如促进其它相关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效益中,可以通过综合其它企业销售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得到。除此之外,间接效益中的其它指标需要通过其它可量化指标进行反映。本文输变电工程项目国民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今后输变电工程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提供了依据。

篇6

经济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公路交通工程、经济学、数理统计及计算机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结合社会发展战略和相关技术经济政策的要求,在进行交通量的预测以及工程技术研究的基础之上,比较建设项目的效益与费用,分析多方案的指标,对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作出评价,为投资决策者进行项目决策和方案比选提供科学的依据。

2经济评价方法及应用

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主要包括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两个方面,通常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

2.1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分析项目的效益与费用,进而计算项目所在区投入与产出的影子价格。

2.1.1经济费用计算

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费用,是指国民经济为项目所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建设期费用和运营期费用。建设期经济费用即公路建设费用,如设备器械购置费、建筑安装工程费、预留费用等;运营期间经济费用包括公路养护费用、大修费用、交通管理费用以及国外贷款利息等。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费用的测算是依据建设费用的土地、建筑材料等的影子价格作出相应的调整。

2.1.2经济效益分析

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是指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出的贡献,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间接效益是项目在运输领域外为经济带来的利益,通常很难量化,常作定性描述。因此,在进行经济效益计算时,一般只计算直接效益,主要包括公路经济效益,货物、旅客在途节时的价值效益,减少交通事故的效益,以及效益动态流量等。以上这些效益可以在国民经济评价中的相关模型为依据进行计算得出。

2.1.3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通过对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费用的计算,可以得出效益费用流量表,进而计算出国民经济评价的主要指标,其主要采用的评价指标有4种:

1)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公路建设项目的经济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它是反映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的相对指标;

2)经济效益净现值ENPV:公路建设项目评价期以内各年的净效益折算到开工前一年末的现值之和,它是反映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的绝对指标;

3)经济效益成本比EBCR:项目计算期内各年效益的现值总额与各年费用的现值总额之比;

4)经济投资回收期EN:当净现金流量折算值和为零时,该年距项目评价期的年数。一般地,经济内部收益率越高,经济效益净现值越大,经济效益成本比也越大,方案就越优化;而经济投资回收期越短,资金回收的能力越强,因而抗风险能力越大。

2.2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及价格体系下,从项目投资主体的收支效益的角度分析,评价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及清偿能力,以此分析建设项目的财务可行性。一般来说,只有收费的公路项目才需进行财务评价。

2.2.1财务费用估算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财务费用包括建设期费用和运营期间费用。建设期的费用估算要依据建没部、交通部及相关部门制定的关于投资估算的规定和方法。运营期间的费用应根据道路等级和道路管理部门的配置,合理安排养护费用、大修费用,合理确定各年管理费用,从而提取一定的税金。

2.2.2财务收入估算

公路建设项目的财务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运营期的车辆通行收入费,还有小部分是开发性配套设施的营业收入及路边广告收入等。因此,确定合适的收费标准和合理估算项目运营间的交通量有着重要意义。在确定收费标准时,主要考虑道路使用所得的收益、公路建设费用的投资利率、道路使用者的负担能力以及最小回收期等因素。

2.2.3财务评价指标

主要的财务评价指标包括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财务投资净现值FNPV和财务投资回收期FN,来确定项目财务评价是否可行。

2.3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指通过分析不确定因素的变化,找出敏感性因素,并确定对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公路项目经济评价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预测及估算,而经济评估往往具有一定的不准确性,这意味着决策者要承担一定程度的投资风险,因此需要投资者要在项目决策前进行敏感性分析,尽可能采取可行的对策来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保障建设项目顺利进行,获得更大效益。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对某因素的敏感度,可表现在该因素发生变化时所导致的评价指标的变化幅度,常常选择工程建设投资费用及交通量进行抗风险的敏感性分析。

篇7

关键词:工程公路;经济效益;影响因素;经营理念;措施

1公路经济效益的概念及表现内容

公路经济效益的概念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公路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公路的经济效益,其中公路的社会经济效益是从社会群众服务的角度而言,为人们的出行提供通畅、安全的环境,并进一步地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而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是从改建或者建设管理角度而言的,通过对公路的养护和内部管理提高公路的经济效益,并且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还包括对原材料、人工投入减少使用及缩短工期,同时还要求及时创新,对新的工艺和技术进行挖掘等。

2公路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特点

经济效益分析主要是从国民经济全局着手,其最主要的原则是资源合理的配置,在对项目费用和效益考虑时,首先参考是人工工资、材料价格货币汇率,同时也将项目对国民经济带来的净贡献进行计算和分析,根据这些对项目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和进一步优化。1)就国民经济中公路建设占据的地位以及国民经济在公路建设的作用而言,如果只是对其内部效益进行考虑,会将整个公路建设项目变得不理想,因此,在进行公路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评估时,要从整体效益上着手,在观察中如果发现是合理的,就可以直接创造效益。并且也可以将税收价格政策适当调整一下,如今公路工程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协助,所以要尽可能将投资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将经济效益和财政政策在方向上保持统一,这样才更有利于经济形势的缓和以及我国的未来发展。2)公路工程建设所完成的周转量增量也可以直接反应公路建设项目内部效益,所谓周转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运输方式实际完成的运量和运距复合计算的货物总运转量,这可以很好地反映其内部效益。只有将货物和旅客之间的空间移位预期效果实现,就能将周转量增量降低(周转量越多,公路建设项目的内部效益越低)。3)公路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特点之一是公路建设项目的产出物价值,毕竟非外贸易物品不像可外贸易的工农业产品一般(可外贸易的产出物可以用国际市场的价格来衡量),这也是其经济效益最显著的特点之一。4)一般而言,公路项目的建设周期会比较长,同时其也具有非常大的投资额度,这就将公路建设项目的另一特点显现出来,近期经济效益远小于远期经济效益,同时,这一特点对公路项目存在一定的要求和约束,在进行公路项目投资时不能片面追求投资回收期,尤其是投资回收期较短的情况下。在公路项目经济评估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就是项目远期效益和近期效益的结合考虑,这对于整个公路项目的建设和最终受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在公路建设项目中,整个运输系统的经济效益受运输系统的经济效益影响,而运输业的各种运输方式又可以将公路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体现出来,要将运输业的运输方式之间相互分工,更好地服务于公路建设中,两者相互制约的同时也相互协调,将公路工程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如今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估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建立完整有效的综合运输体系。6)无形效益和外部效益是公路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特点,并且这两个特点还难以用货币准确衡量,尤其是在进行决策的时候,绝对不能将无形效益和外部效益忽略,其对方案选择有着十分大的影响力。通常而言不需要定量分析是由于效益的数值不大时,若是数值过大必须进行定量分析。

3影响公路工程经济效益的因素以及措施

1)施工组织人员的素质问题。施工组织人员的素质问题在工程经济效益中的影响非常大,非技术管理人员和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是公路工程管理人员中的两类。前者凭借多年的管理经验,相比之下缺乏创新的能力,后者则是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对工作充满着热情,但是缺乏工程经验。并且在解决施工组织人员素质问题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观念的更新,将传统的管理逐渐向现代化管理观念转变。并且企业要给刚到企业的毕业生更多机会,让他们在非技术管理人员手下锻炼,不断培养管理理念。并且企业也要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在工程项目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调整和改动。2)原材料的单价和质量问题。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其经济效益影响最大的是原材料的单价和质量,由于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所以要严格把控原材料的购买。比如在现实施工过程中,如果购买到含钙量不足的石灰,就会增加施工过程中石灰的量,因此,成本也就增大了。并且很多原材料虽然经过招标,但如果是老顾客的话,招标也只是形式,这也是腐败现象的产生。另外要在工程中成立采购小组,对各个市场的原材料进行比对和调查,为招标做好准备。其次,在招标过程中公开、公正,坚持公平。还要积极跟业主进行协商,避免出现单价过高而影响经济效益。3)所需机械的费用问题。机械配置也是施工过程中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机械的不合理会导致其在工程中利用率不高,也会将工程建设的成本提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并且在工程建设中,很多设备会出现老化现象,从而对工期造成影响。并且一些大型设备还会出现外租的现象,尤其是在施工旺季,有时候外租的费用过高也会影响工程的效益。并且还要对施工机械进行严格管理,对机械进行保养,将其使用寿命延长,保证机械设备的更新,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尽量不要出现闲置高费用机器的现象。4)施工的环境问题。通常情况下,公路工程项目穿越的地域较广、路线较长,比如穿过城镇等,施工过程中噪音较大,这对施工场地周围的住户有很大干扰,所以工期被拖延会导致企业在此投资会增大,也会引起住户的投诉等。除此之外,天气状况也是施工所需重视的,比如一些工程开工的时间是雨季,在施工中的变更也会由此变得更多,如果开工过晚,也会有这一问题的干扰,毕竟这需人力、机械和材料的更大投资,也会加大企业的压力。并且开工季节如果选择不好,就会错过材料采购的时间,毕竟原材料采购的最佳时间会将企业工程项目的支出金额减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随之提高了。另外,要在施工当地政府的支持之下,与地方进行联系,协调公路沿线的城镇居民,协调工作提前做好,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另外要将开工的时间计划好,选择好的季节开工,将低温和雨季避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最后,材料采购要提前做好,避免在施工中期出现抢材料的现象,否则材料的价格也会上涨,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5)旋工工艺和设计问题。公路工程项目的设计一定要非常重视,主要是因为设计参数对实际工程实施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设计参数和实际有较大出入的话,在实际施工中这一差异会被无限放大,很有可能造成工程项目开展不了从而停工,这也会增加项目工程对人力、物力的浪费(由于停工会使机械人员的工资增加)。并且我国科技水平正在不断提升,要将新的工艺不断发掘和利用,不能一味地依靠传统的施工手段,否则一些科研项目就无法得到实践应用,这也是工程中浪费的体现之一,并且我国要想打造强国之梦,工艺水平必须不断发展,所以要大胆实践,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之上将新的工艺结合起来。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图纸进行提前审核,在组织技术论证得到审核通过后,或现场设计参数进行验证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施工,并且在图纸审核的过程中发现任何与实际不符合的都要及时调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图纸上的差异在现实中会被无限放大。其次要对工程项目的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思想层面的开拓和创新,不断增强其创新意识,提高根据现场情况工艺的手段和技术,将公路工程项目的工程成本不断降低,从而让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保障。最后要对新工艺和新材料进行积极推广,当然主要针对的是经过科学鉴定的新工艺和新材料,没有经过严格鉴定的还需商榷。由于公路工程项目的投资很大,所以要不断将工程项目的成本降低,优先采用一些较为科学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材料,推进企业的未来发展。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稳定发展,人们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形势的日益严峻有了极大的重视,并且这一形势已经越来越严峻。施工单位最重要的是工程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工程质量,经济效益这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而工程质量则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提,因此,要对公路工程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解和分析,并提出如今形势下工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国家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相辅相成,解决好公路工程经济效益带来的问题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之处。[ID:003863]

参考文献:

[1]孙慧霞.公路工程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界,2015,33(2):114.

[2]左正,李娜.公路工程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5(25):35-36.

[3]何锋.目前我国公路工程经济效益提高途径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21):61.

[4]王晓萍.简论公路工程经济效益工作的措施及其重要性[J].消费导刊,2015,66(9):198.

[5]侯智颖.浅谈做好公路工程经济效益工作[J].现代经济信息,2013,28(17):36-37.

[6]王琦.浅析“BIM+成本”模式在公路工程经济效益管理中的应用[J].消费导刊,2016,67(9):195.

[7]王磊,王晓健.浅谈目前我国公路工程经济效益提高途径[J].商品与质量,2016,23(7):120.

[8]白彬.认真分析公路工程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J].中文信息学报,2016,(2):81,138.

[9]王磊,刘颖.浅谈目前我国公路工程经济效益提高途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5(14):59-60.

篇8

[关键词]铁路重点项目;铁路经济效益;基础设施的运营成本

1引言

近年,铁路行业发展越来越好,从铁路项目的实施效果上来讲,铁路项目最终获得的经济效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总体上来看平原地区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好,山区铁路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究其原因,受到项目管理和铁路项目自身特点的影响。因此,相关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铁路重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从多个方面(如外部环境、项目管理等)入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解决,为后续的铁路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2铁路项目的分类和特点

根据铁路项目所在地的地形,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临近城区铁路、山区铁路、平原铁路。山区铁路,该种铁路类型主要是以隧道为主,路基与桥梁主要起到连接隧道的作用,长度相对较短。[1]平原铁路,该种铁路类型主要是以桥梁与路基为主。临近城区铁路,该种铁路类型和平原铁路相似,但是通常情况下和既有铁路枢纽靠近,和较多既有线施工邻近,征拆相对较为困难,以至于现场经费和租赁设备使用费用较高,并且周转材料与设备工地内短驳成本相对较高。

3铁路重点项目经济效益特点

3.1投资收益和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铁路重点项目的投资相对较大,固定成本相对较高,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这些行业特点决定了铁路项目投资收益率相对较低。不仅我国铁路是这样的,国外铁路也是如此。[2]例如,日本新干线,在建成投产以后8年才实现盈利;再如,法国高速铁路,在建成投产以后10年才实现盈利。[3]

3.2公益性支出比重相对较大,社会效益较高

铁路项目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与大众化的一种交通工具。铁路运输不仅承担着运输重点物资的任务,并且还承担着促进国土开发和国防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具有较强的公益性。[3]其要求铁路部门坚持国家与人民利益第一的原则,尽最大努力实现普遍服务与公益性运输任务。现阶段,这些公益性的铁路亏损与运输服务,都是由铁路企业自己来承担,虽然社会效益较高,但是已经超过了铁路运输企业的职能范围。长时间来看,其削弱了企业的积累,并且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4铁路重点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

4.1建设成本较高

铁路重点项目需要大量的建设成本,包括现场经费、大小临工程盈亏等。详细来讲,涉及施工单位项目部门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五险一金、工资奖金、办公生活水电费、临时住房租赁、交通车辆使用费、业务招待费、办公费用等。[4]从生产要素的构成上来看,铁路行业具有资本密集型特点。铁路行业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但是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这决定了铁路项目的固定成本相对较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资料和土地价格逐渐上涨,铁路重点线路的等级提高,导致建设成本也相应提高。在平原铁路建设区域中,交通、人员调遣都相对较为便利,有助于项目的管控工作,可以利用扁平化的建设队伍,设置项目部和多个建设队伍模式,在人员利用率方面相对较高。山区铁路建设区域,交通不够便利,需要对驻点人员进行设置,而且因为山区地形较为复杂,桥梁隧道路基具有较大的施工难度,想要保证管控工作到位,通常都是利用指挥部与项目部组织模式,在人员利用率方面相对较低。在临近城区铁路建设区域中,因为征地拆迁的原因,此类项目进展较为缓慢,前期窝工非常严重,导致现场经费的支出大大增加。

4.2运量不够均衡

铁路重点项目的运量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例如旅客运输,运能和运量之间存在春运、黄金周等矛盾,这些矛盾在特殊时段中尤为突出,但是由于日常运量相对较小,运能存在闲置问题。铁路部门为了使季节性运输需求的矛盾得到缓解,最近几年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加快扩建和改建的速度,但是受到铁路运输企业的利息、折旧、运营和季节性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铁路企业在运输方面增加的收入很难弥补成本方面的支出。

4.3运营成本较高

最近几年,铁路重点项目逐渐投产运营,因为线路等级的上升,运营速度有所提升,一些新型设备投入到了使用中,提供给旅客便捷、高质量、高速的运输产品。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并可以不断提供给旅客优质的运输产品,也承担了一些运营费用,这些运营费用相对较高。基础设施的运营成本主要涉及导轨、车站、码头、能源供应、信号系统、安全系统日常运营、交通管理、维护所需的劳动力、其他物质消耗等。其中包括日常运营的固定成本和日常运营的可变成本。通常情况下,轨道维护的成本在运营成本中的占比较大,在50%左右。车辆运营成本主要涉及列车运营成本、调度成本、销售、车辆与设备、能源、管理成本等,其中包括所有劳动力成本。外部成本,环境影响造成的外部成本是无法忽略的,铁路的建造与运营对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如全球变暖、空气污染、视觉入侵、土地征用、噪声等。

4.4运价受到了限制

长时间以来,我国把铁路作为一个垄断性的部门,一直控制着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定价权。1995年至今,铁路客运基准价是0.05861元每人每千米,在该运价体系下,现阶段铁路硬座票价的运价率是公路的50%,是航空的15%;硬卧的运价率是公路的70%,是航空的20%。在运价体系的影响下,铁路重点项目的经济效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4.5社会效益高但是很难转变为经济效益

铁路重点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直接决定了铁路运输企业的公益性,铁路运输企业创造出来的国民经济效益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首先是利用者效益,简单来讲就是消费者剩余;其次是供给者效益;最后是环境改善效益。具体表现为:一是铁路建设是时空跨度极大的项目,一方面拉动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大量就业岗位;二是铁路高速的运输方式节省了旅客和货物的运输时间成本,节省下的时间可以提升经济建设效率;三是铁路连接起不同区域,促进不同区域供需各方的各类资源交流与整合;四是促进铁路沿线的旅游、住宿、饮食及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从这三部分国民经济效益中可以看出,供给者效益,主要是铁路运输企业经过市场获得的投资回报;而供给者效益和环境改善效益的价值无法经过市场来创造。因此,可以把效益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为直接社会效益,主要包括用户社会效益与铁路运输企业社会效益;其二为间接社会效益,其中包括区域经济和相关产业等社会效益。在铁路重点项目开通运营过程中,会给沿线区域带来较多的经济效益,但是自身的经济效益很难得到显著提升。

5提升铁路重点项目的经济效益策略

铁路项目的可行性不仅取决于短期内的经济效益,并且还取决于项目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否可以对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维护成本、运营成本进行补偿。因此,需要考虑对铁路项目带来的战略价值、节约效益、环境影响、区域发展作用等方面。实际上,铁路重点项目能否带来较多的社会效益,主要是看当地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对成本数量、减少其他交通方式造成的拥堵、需求水平、环境污染等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既定成本条件下,铁路投资的预期社会收益和乘客的数量和组成结构以及沿线交通拥堵情况相关。此外,各种类型铁路项目效益都存在较强的规律性,项目先天性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铁路项目的最终实现效益。在平原地区的高速铁路项目,经济效益有所保证,特别是桥梁工程集中的铁路项目。其次是平原地区普通铁路项目与山区高速铁路项目,而山区一般铁路项目的经济效益是最差的,容易出现巨额的亏损。因此,想要有效提升铁路重点项目的经济效益,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第一,把提升经济效益作为经营管理的重点内容。首先,需要避免盲目的基建投资,有计划地根据比例进行发展,保证综合平衡。在对经济布局进行研究时,需要科学预测每条铁路新线有可能承担的运量,尤其是要考虑投资的回收期限。针对新线和旧线之间、机车车辆修配造的比例失衡问题,也需要进行调整。其次,需要做好财务整顿工作,其中包括思想作风整顿、财经纪律整顿、基础工作整顿、规章制度整顿。并且需要严格根据相关标准,实施分期分批的验收,避免出现形式化的问题。最后,需要注重财会干部的培训工作,进而有效提升管理力度,为提升经济效益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对体制进行创新,提升员工成本控制理念。把成本概念灌输给员工,使员工意识到自身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和意义,对自身的义务与责任进行了解。需要对成本管理体制进行创新。铁路项目的盈亏主要是由财务成本管理决定的,因此需要从体制方面入手,加强成本管理工作,实现实时责任考核,最终实现成本控制目的,促进铁路企业长远发展。第三,区域社会效益转化。在铁路重点项目开通运营以后,沿线区域的经济具有较为显著的拉动作用,并且具有具体量化的指标。但铁路运输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不够理想,所以沿线的地方政府可以给予企业一些优惠政策,如减免营业税、社会保障支出等,进而使铁路运营给区域带来的社会效益进行转化,保证铁路运输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做到协调发展。

篇9

关键词 海域使用效益;评价;变异系数法;TOPSIS 评价模型;广西钦州;2002—2010年

中图分类号 X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252-03

要实现海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走用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道路[1-2]。目前,对我国海域使用效益的研究甚少,狄乾斌等[3]运用均方差权重法对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全国性评价,段晓峰等[4]根据生态位态势理论,运用多边形综合指标法,评价了我国不同区域间海洋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差异。而对同一海域不同时期的用海效益研究报道就更加少。

用海效益可以直接体现人海关系,用于衡量海域使用水平,反映单位面积海域投入与物质产出的效果,涉及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等方面。为了综合评价广西钦州地区海域使用效益,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态势,采用定量方法,研究区域内海域使用效益的变化规律及趋势,并且为实现海域使用结构适应于当地发展的优化组合,提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自钦州市海洋局每年统计的海域使用现状数据,2002—2010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广西统计年鉴》《钦州年鉴》《广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已发表的相关论文数据。在获取2002—2010年钦州市社会经济及海洋自然、经济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出钦州市海域使用效益指标数据。

1.3 研究方法

目前,关于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研究方法,学者们采取的方法有功效系数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TOPSIS模型等方法[5-8],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对海域使用效益评价的研究甚少。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研究方法,采用TOPSIS模型方法对钦州市海域使用效益进行评价。

1.3.2 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可以反映评价指标对评价结果的重要程度,有多重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该方法属于客观赋权法,客观性较强,其原始数据采用各指标实际数据,并非评价人的主观判断,是经过一定数学处理后获得的权重。各评价指标权重见表2。

1.4 用海效益评价模型

本研究采用TOPSIS模型,即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该模型于1981年由Hwang C L和Yoon K首次提出。TOPSIS模型评价的基本原理: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计算最劣解(负理想解)和最优解(正理想解)。根据二者之间的距离,最后求取各评价对象与理想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具体的评价步骤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域使用经济效益分析

2.2 海域使用社会效益分析

2.3 海域使用生态效益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的TOPSIS 评价模型对钦州市2002—2010年的海域使用效益进行了评价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钦州市海域使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逐年提升,但是逐年下降的生态环境效益制约着海域使用综合效益的提升,因此要充分考虑三者协调发展。总体上,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钦州市海域使用效益动态变化情况,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生态环境效益方面的指标都是负影响指标,正影响指标的原始数据很难获取或资料不全,所选取指标并不能比较全面反映出海域使用的生态环境效益。另外,海域使用效益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反映,虽然有关指标的选择、权重系数的确定在国内尚无统一标准,但是用简单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复杂的海域使用效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4 参考文献

[1] AGUIRRE-MUNOZ A,BUDDEMEIER R W,CAMACHO-IBAR V,et al. Sustainability of coastal resource use in San Quintin,Mexico[J].Ambio,2001,30(3):142-149.

[2] 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ESF).ESF marine board position paper 5:integrating marine science in Europe[EB/OL].[2002-11-01].http://.

[3] 狄乾斌,韩增林.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的评价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3):16-18.

[4] 段晓峰,许学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效益的地区差异评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6):1055-1060.

[5] 马晓婧,刘学录,张丽萍.庆阳市西峰区土地利用效益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12,37(2):59-64.

[6] 张旺锋,林志明.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5):99-103.

[7] 叶敏婷,王仰麟,彭建,等.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及其区域分异[J].资源科学,2008,30(3):401-408.

篇1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道路运输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根据中卫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目前状况及今后发展前景,我们申请__驾驶员培训学校的创办,现将有关事项报告如下:

一、项目的必要性随着中卫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理念也有新的变化,私家汽车已逐步走进家庭。因此掌握机动车驾驶技术已有以前的谋生手段转变成人们应普遍掌握的日常技能而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初学机动车驾驶技术的队伍日益庞大。

二、项目的可行性近年来,随着中卫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实力明显增长,交通运输行业长足发展,机动车拥有量日益增加,对掌握驾驶技术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空间十分巨大。

三、项目规模根据目前中卫市经济发展状况和驾驶员培训现状,决定在中卫市柔远镇沙渠村一队(原中卫市种鸡场)创办一所一类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

[,!] 项目规模为:

1、培训驾校类别:一类、教练车40辆、年培训能力3200人;

2、教练场地24105.4平方米,办公、教室、生活用房580平方米。

四、项目地点地点位于中卫市柔远镇沙渠村一队(原中卫市种鸡场)

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一)项目投资估算长城皮卡教练车25辆、东风教练车15辆,230万元;硬化水泥训练场180万元;办公、教室、生活用房20万元;其他正常办公设施及办公经费开支50万元;

共计:480万元。

(二)资金筹措计划学校固定资产投入500万元。资金来源:全部为自筹资金。

项目所需流动资金由我单位自筹解决。

五、项目经济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一)培训人员估算每辆教练车每期安排6个学员,每年安排10期,每年可培训2400人。

(二)培训收入估算每期每人收取培训费2700元,2400人/年可收培训费约648万元。

(三)成本估算总计:457.04万元。

1、燃料费(20.16万元)

教练车每期每辆需用燃料(汽油)约为 28800 公升,平均每公升按7元计,则每年需燃料费20.16万元。

2、工资(207.68万元)

(1)按交通部《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开业条件》规定,一类驾校业户,配备40辆教练车,则需要配备44人,每位教练员收入及保险按3.37万元/年计,则年教练员工资为148.28万元。

(2)其他管理人员平均每月收入及保险费3300元,如需配备15名管理人员及理论教员,则工作为59.4万元。

3、其他费用(229.2万元)

(1)办公及业务费用每月按3.1万元计,则每年约需37.2万元;

(2)修理费用按每辆车每月0.3万元计,则年约需144万元;

(3)教练车辆及办公专用设备折旧年限为10年,则教练车及其他设施折旧费每年为48万元;

(4)保险费每年5万元;

(四)税金根据国家规定,每年需缴纳税金5万元。

(五)利润估算根据以上估算,每年培训收入648万元,年成本支出为457.04万元,税金5万元,则正常年份可创利润185.96万元。

(六)投资回收分析根据项目实际投入设备及其他设备情况,并按规定年限折旧,则总投资480万元,可望在2.5年内收回。

(七)社会效益分析1、学校能够更好地为中卫市人民服务,解决“学车难,学车远”这一现象;

2、为更好地发展中卫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能妥善安置部分企业下岗职工,为政府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