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

篇1

留守儿童正处于青春期萌发的初中阶段,这个时期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高速发展,是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特殊时期的学生更加敏感容易产生自卑和自我怀疑的心理,如果内心得不到家长和教师有效地引导和教育,这些留守学生就很容易走向极端,不仅对语文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更会在思想品行上成为后进生,甚至是双差生。

语文作为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语文知识对留守儿童后进生进行思想和人文性的教育,采用一些委婉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正确引导学生,让留守儿童后进生能够摆脱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正确地看待学习,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效提高语文学科学习效率。

这个阶段的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高速发展,同时也是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留守儿童后进生”这一群体就更需要各方面的关注与理解,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因此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转化留守儿童后进生,以生动鲜活的学生个案为例,提出后进生的转化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去验证其可行性。

目前的研究,对后进生的泛泛研究较多,以留守儿童为研究视角的论著也是不胜枚举,但极少有人关注留守儿童后进生这一特殊群体,所以笔者认为探究留守儿童后进生不良学习行为以及道德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分析学习行为折射出的问题,进而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去探讨如何转化留守儿童后进生,这有一定的学科理论意义。

从实践的层面看,研究者应具体分析留守儿童后进生的总体特点,对后进生的成因进行多角度解读,并在此基础之上,以语文授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双重身份对家庭、学校、老师、社会等诸多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为该地区乃至其他地区留守儿童后进生的转化提供了对策建议,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内涵发展、科学发展。所以笔者认为研究者需要结合教学实践经历,为社会、学校以及家长转化留守儿童后进生提供一定的措施和建议。

以“语文”和“留守儿童”为关键词,在知网上共检索到19篇文献,这些研究主要围着语文教学中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及语文教学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渗透和德育培养。

有研究者提出留守儿童在语文教学中表现不积极,经常在课堂中有小动作或故意顶撞老师等。如马雪琴(2010年)在硕士论文中提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消极、被动,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成绩普遍偏低。②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这些行为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理念以及社会影响有关。范方和桑标认为留守儿童不良的学习行为,不良的人格特质,不良行为与家庭教育缺失和学校及老师方法不当有关。③如何利用语文课转化他们的不良行为呢?有研究者提出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渗透和德育。全晓星(2014)认为语文最富于人文内涵的学科,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它有着其学科的特殊性,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有效方式。④冯素恒(2015)认为德育与语文教育的密切关系,取决于语文本身的特点。语文教材中许多优秀课文,本身就可以作为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优秀题材。⑤

关于语文教学中后进生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文老师如何转化后进生。封岱岩(2014)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后进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他们的后进原因,提出语文老师转化后进生的态度和方法至关重要。封岱岩认为语文老师应当注重批评的艺术、要坚持“大爱”和“永不放弃”的原则,应当有一个宽容的心态,给予后进生新的欣赏的评价体系、并注重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给予后进生同等的关注和更多的机会。在方法层面,应充分发挥班集体和后进生小团体的作用、教会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语文知识序列、让写作和批改变成师生谈心的过程、从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改善教师的讲课方法、联系语文生活实际三个方面激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回归课堂。封岱岩的硕士论文可谓是针对了具体的学段具体学科给出了非常明确的观点,但作者针对后进生产生的原因挖掘不深,这就造成了他提出的转化措施不够具体和全面,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老师的授课方法和态度上,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转化后进生,同时作为语文老师课上的转化措施固然重要,但是课下的积极转化也是不可或缺,甚至转化效果更明显。关于语文教学中后进生研究,黄健(2012)提出语文教学中的后进生产生原因是语文考试制度冲击,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他提出语文老师应采用心理暗示和激励法会有效转化后进生。⑥

诸如此类的期刊文章,都只限于教师本身的教学体验,并未深入展开理论研究,篇幅也都相对较短,虽然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但大部分没有提出独特的观点,有泛泛而论的感觉。

关于语文教学中留守儿童后进生转化的相关文献很少,多数的研究者不分学段不分学科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试图借助笼统的后进生的情况来表现特殊群体中的后进生情况,这种研究方式明显存在不科学的问题。我国各个地区有显著的差异,所以后进生产生的原因、特点都有所差异,从而使得各个地区采用的转化方式也会有很大差异。所以,研究后进生就必须要立足具体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具体的问题,这样得到的研究结论才更具实践意义和操作价值,才能够分析出针对性更强的转化对策。

目前的研究,对广义概念上的后进生的研究较多,以留守儿童为研究视角的论著也是不胜枚举,但对留守儿童后进生的研究还有一定的探讨空间。很少有人去研究留守儿童后进生不良学习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学习行为折射出的问题,同时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语文课中的后进生究竟该如何转化,针对这些问题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具体的相关研究。

?C上所述,如何利用语文学科转化留守儿童后进生这亟待解决、值得研究、也能够有所创新的历史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怎样才能在兼顾大多数同学的学业成绩下,不放弃留守儿童中的少数后进生,仍然是一个颇有难度的研究课题。

笔者认为研究并探讨中国目前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后进生的相关问题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的研究,对广义概念上的后进生的研究较多,以留守儿童为研究视角的论著也是不胜枚举,但对留守儿童后进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还有空间。笔者认为研究者应重点挖掘留守儿童后进生不良学习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又折射出了哪些问题,语文学科该如何发挥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功能去转化留守儿童后进生。初中语文课中留守儿童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个亟待解决、值得研究、也能够有所创新的历史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怎样才能在兼顾大多数同学的学业成绩下,不放弃留守儿童中的少数后进生,仍然是一个颇有难度又有创新价值的研究课题。

注释: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②马雪琴.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状、问题及改善策略一在一所农村小学的行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14.

③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

④全晓星.语文情感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实施策略一一以安顺市镇宁民族寄宿制中学为例[D].贵州师范大学,2014:1.

篇2

摘要: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纪,各国的集团开始慢慢地形成互助互利的相互紧密的关系。其中在这些关系中,文化,经济地位尤为突出,从而也显得语言的重要性。翻译工作也将成为一项大工程,做好翻译工作已是迫不及待……

---引言

在英汉互译中,由于地域文化不同的影响,常常会译不达意导致文化语言误差。其中语感与语言和文化是最主要的两个问题,本文首先从语感方面出发,阐述语感的重要性;然后再进一步说明语言与文化的重要性;再而从不同文化方面阐明导致翻译障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和我的看法。

一.语感的重要性

提到“语感”,许多人都会想到:那是一种对语言的感觉,是大脑迅速的反应。其实语感按其定义为:“语感是一种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文字的能力,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浓缩。就像我们做题时,一旦理解其语感,思路也就形成了,思维在突然间提升,这样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语感派”代表洪振学先生的报告会于2007年4月24落下帷幕。会上他郑重地阐述了语感的重要性。除外《新概念》也揭示了“语感”重要性的面纱……

由此可见,“语感”对教学中语言的理解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可以判断敏锐的语感对我们学习各种语言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会使我们的翻译工作事半功倍。

二.翻译中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传道的重要工具。自人类开始使用语言至今,语言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共享,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语言。

除外语言又是被用来记录一个民族的变化的工具。因此,国内外许多研究语言和文化的专家都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文化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说,语言和文化又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都是以特定文化为背景,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会在其语言中得到体现,作为这种语言的学习者我们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对于我们更好的掌握这门语言极为必要。因此研究语言对我们研究,交流及翻译英汉语言都有着重要作用。

三.交流与翻译

文化,经济,政治是关系到全球发展的三大要素。其中文化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随之语言,交流,翻译也相应变得重要。做好交流翻译是学习语言提高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由于各国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在翻译,交流之中自然有其特别之处。例如:I''''dliketoknowwhenhewillbehere(我想知道他什么时候到这儿)。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也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各种不同的说法,便于我们日后的交流。现在推行的英语口语就是为提高演说能力,这样使我们更好地融入世界。但在交流中我们时不时的遇到很多问题,这都是由于各地文化的差异所导致我们对语言的认识的误差。例如:短语abridalshower表面可以理解为“新娘沐浴”,但了解西方背景文化的人就知道它是指apartygivenbyabride’sfriendsatwhichtheygivehersuitablegifts,意即为新娘举行的送礼派队。要想了解这种差异那就要看以下的分析。

四.文化的差异带来语言的障碍

人类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地域的差异,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同……都会导致人们对认识和沟通带来一定的障碍。

(1).历史地理条件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无论是从历史传统还是从近代生活来看,中国与英美的文化都有较大的差异,现在中国加速发展可是说是拉近了与西方的距离。但是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除外由于英国地理位置靠近海,英国民族过着航海的生活,经常与海打交道,还有海上霸主之称。所以英语中带有大量关于航海的词语或航海的说法,而长期生活在大陆的中国很难找到相应的词语,因而对中国人来说理解起来相当吃力。例如:ableseaman(“一级水手”而不是“能干的水手”);give(sb.orsth.)awideberth(“让出一条宽宽的水域”,指“远远地躲开”,而不是“让其自有发挥”);belefthighanddry(“船高高地搁浅在沙滩上”,指“陷于困境”,而不是“高高在上”)。反之,由于汉语有许多关于山川,四季等方面的词语,在英语也很难找到相适应的词。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为诗,完全可以译为:Thehillsandstreamshavenoend,thereseemstobenoroadbeyond;Butdimwithwillows,brightwithflowers,anothervillageappears.但在一般杂文中,恐怕还是直接译出其涵义为好;一种可能的译法是:Onehasasuddenglimpseofhopeinthemidstofdespair。还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Aday''''sseparationseemsaslongasthreeyears(一般不用threeautumns).而在一般行文中往往干脆译为:misssb.verymuch。这种差异导致我们不能正确的理解语言要表达的意思。

(2)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的进程对翻译的影响:

英国一百多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其语言有较大的影响。除外,随着全球一体化。有些词语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被我们所了解和采用,如whitecollar(“白领”),CEO(首席执行官)等。但是,仍有一些反映这种生活的英语词语不被我们所理解。这或是因汉语一时还没有适当的对应词(如executives指高层管理人员,译为“总经理”、“董事”,还是什么?Individualism应译为“个人主义”?还是“个体主义”?),或因为我们对西方生活方式仍然了解不够,或因为这些词语容易与传统的意义混淆,往往会构成英译汉中的问题。还有一些WilliamFerraro,ofFerraro&Smith,livedinagreathouseinMontaguSquare.(用主要合伙人的姓如Ferraro&Smith做公司名字的英语习惯,在汉语中仍不常见:法拉罗•斯密斯公司的威廉•法拉罗住在蒙塔古广场的一栋大房子里。)这种文化的不同使得真确翻译语言更为困难。

(3).中国长期的文化沉淀导致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有着很长历史文化的国家。自古就有农耕文化的传统,汉语中Peopleregardfoodastheirprimarywant或Foodisthefirstnecessityofman)的传统,产生与此有关的大量习语。这些在英语中比较罕见,必须按照它们的实际涵义和上下文翻译。如见面时先问,“吃了没有?”(按岛国的传统,英语习惯多为谈论天气)只可译为Howdoyoudo或Hello。还有些“吃饱了撑的”(berestlessfromovereating–havesomuchsurplusenergyastodosth.senseless)、“吃不了,兜着走”(getmorethanonebargainedfor;landoneselfinserioustrouble;beleftholdingthebag)、“吃大锅饭”(eatfromthesamebigpot–getthesamepaywhetheroneworkshardordoesnotworkatall;practiseegalitarianismregardlessofwork)等等这些不同的文化习惯使得我们在与不同语言的人们有着很大的隔膜。

(4)宗教与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指由民族的、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它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像道教中"玉帝",佛教中"佛祖""菩萨",神话中的"老天爷""龙王"等,而这些概念在欧美人的脑海里是不存在的,他们信仰基督教,希腊神话与《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源泉。他们的心目中只有God(上帝),表示痛苦、悲哀或愤怒时,就说God!或MyGod。祝福时会说Godblessyou.表示,惊讶时就说Godblessme.关于这方面的习语还有Godforbid!(苍天不容),Godforfend(绝无此事)。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以及HethatservesGodformoneywillservethedevilforbetterwages.(为金钱侍奉上帝的人,为了更多的报酬也会给魔鬼卖力)等等。这些习语都生动地反映了God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样深受佛教、道教等影响的中国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也无处不在地感受到本族宗教这方面的影响,当他们表示痛苦、悲哀、绝望时会说"哦,天啦!老天爷呀!",当他们发誓时会说"老天作证",当说某人软弱、无能时,就说"他是个阿弥陀佛的人",当他们表示祈祷或感谢时就说"阿弥陀佛",当他们表示愤怒时就说"的见鬼"。所以说,中西文化的文化差异从而导致我们对翻译产生一些误解。这是我们交流,学习上的障碍,为此我们要克服它。我们克服差异学好翻译的一些措施:

(4)翻译中的一些技巧和措施: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涉及两种语言与多种知识,它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感情!风格等忠实地重新表现出来"王佐良先生说:“翻译里最大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理解"针对汉英方面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可以采用一下几种方式:

(1).直译法:所谓直译法即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语言的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的一种翻译方法。例如:所以李纨虽青春丧偶,但处于膏粱锦绣当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曹雪芹5红楼梦66)Sothisyoungwidowlivinginthelapofluxurywasnobetteroffthanwitheredwoodorcoldashes,Takingnointerestintheoutsideworld,,以上的翻译采用了直译法,既保存了原语的形象,又准确地传达了原意,不会引起读者的错误联想

(2).意译法: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例如:运涛好久不来信了,一家子盼了星星盼月亮"(梁斌5红旗谱6)

FormanymonthsnoletterfromYuntao,tillhiswholefamilyworriedoverhimdayandnight。“盼了星星盼月亮”只是通俗生动地表达“日夜盼望”,所以这里采用意译的方法"

(3).直译和意译兼用:在采用直译以保留原文意义的同时,又兼用意译,有时略作适当补充,使译文能更加清晰地传达原文含义。例如:王冕一路风餐露宿九十里大站,七十里小站,一径来到山东济南府地方"(吴敬梓(5)儒林外史6)Bravingthewindanddew,WangMiantraveleddayafterdaypastlargepostingstationsandsmalltillhecametothecityofJinan汉语“风餐露宿”中的“风”和“露”分别直译为wind和dew,而“餐”和“宿”则不能直译,只好根据其含义意译为braving。

(4).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差异特别大时,用直译无法使译文传达信息,译者就要仔细在译文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作出各种必要的转换,进行意译。

1)不同的文化的人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诸多不同,为使原文能够保持原文的意义,应做相应的等值转换。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打手大脚,英语是spendmoneylike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习语,如torestonone’soars(暂时歇一歇),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allatsea(不知所措)等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式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式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2)因受不同文化习俗的影响,各民族表达相同概念的说法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同语言的互译中,要注意转换表达方法以符合译文习惯。玉兔”这一商标在英国译成”“MoonRabbit''''''''而不泽成“JadeRabbit”。原因在于:“玉免”乃我国神话中陪伴吴刚生活在月宫挂花树下的兔子,因此,它又成为月的代称。将它译成MoonRabbit体现了我国方老文化的风来,读英文不易产生异解,不会误认为是玉做成的兔子。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进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dogwillnotlearnnew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五.我的看法与翻译:

导致翻译差异的原因有许多,我认为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善,首先要找出自己的问题出现在哪里,是因为不懂西方的个别词语还是不懂他们的特殊表达。然后就是多交流,多与外国人交流,渗透他们的文化,还要学会对方的生活方式和一些背景下的表达,如果可以,中外应该多加强交流,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文化上。加快全球化,一体化,融入百家思想。中国要加快步伐,拉近中西的距离。

思维模式上存在的差异,是每个民族所特有的,也是不可避免和更改的;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又势在必行。因此,就这一点而言,首先应摆正态度,各民族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应该本着的精神,学会尊重、认识和接纳他民族的思维模式,而不是将与本民族思维模式不同的其他思维模式视为异端;在与他民族的思维模式的对比中,要善于认识到自身思维模式的缺点和他民族思维模式的优点,善于取长补短。

针对语言方面的差异,译者应不断加强对所译语言的敏感性,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修辞等各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要培养自己养成一种规律性阅读所译语言所写的各种文本的习惯,及时了解所译语言的各种发展动态。

为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翻译中的文化交流障碍,译者就要清楚地意识到:作为翻译工作者,不仅要成为精通双语言的人,更要成为精通“双文化”的人,要善于识别待译作品中的文化术语和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不断培养自身的“文化意识”,同时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比如碰到原文中出现文化缺省而译文读者又不可能根据上下文感知到的情况时,译者就要在译作时善于抓住缺省的文化信息,并采用适当的手段将其补充完整,以避免造成文化信息传递失误的后果。另外,译作过程中,对待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要客观公正。再者,译者还要认识到文化具有兼容性;正是因为文化的这种兼容性,各国之间的个个层面的交流才可能继续;译者的工作就是不断促进文化的这种兼容。

最后,要在翻译过程中视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要认识到异化与归化作为两种不同的处理翻译的手段,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异化强调“保留源语文化”以丰富目的语文化及其表达方式,从而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归化强调“交际第一”,译者不仅要设法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从而避免因文化冲突而造成的各种形式的误解。从上述可以看出,二者都强调翻译的交际性,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侧重点不同罢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要始终记住一个大前提: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

要善于将二者结合。如翻译“东施效颦”可采用音译加直译/异化翻译出其字面意思,意译/归化注释法对其字面翻译进行补充。这样既达到了信息交流,也达到了文化交流。

六.结语: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其核心问题是“异化”还是“归化”。从“文化传真”的目标来看,译文应是越“异化”越好;然而为了照顾读者的接受能力,又不得不容许一定程度的“归化”。这就要求译者既要对原语能尽窥其妙,又要对译语能运用自如,做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尤金•奈达说过:“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译者的双文化功底甚至比双语言功底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富有意义。”可见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加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加强对语感的培养,还有加强交流是做好翻译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文献:

1.文教资料;2005年27期。

2.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年01期。

5.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6

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商务英语;缺失;策略

一、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片面理解跨文化

英语作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官方语言,受重视程度较高。因此,为了学好英文,开始强调对所学国家文化背景、语言表达的理解,但是却忽视了本土文化的认知。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但在当前的商务英语学习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错误理解跨文化的现象,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增加了欧美文化,欧美文学等课程,但是很少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其中,这就违背了语言的双向性和交流性的需求。尤其是对中国自己的翻译而言,在日后谈判中不能展现自己的文化底蕴,反而影响了谈判的成功率。

(二)教师培训较少

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在大学内进行语言类教学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我国高校在发展中,注重专业的发展,注重专业的就业率等,但是忽视教师的培训。导致在教育理念更新后,教师的思维并未随之更新,高校组织的教师培训也较少。商务英语教师秉承着学好英语必须强调语言文化背景的原则,但在教学中,与汉语文学作品,汉语文化的连接较难。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是不冲突的,是可以相互存在的,汉语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但是高校教育中对这一点的认知存在偏差,导致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强调少,对教师中文底蕴较低,影响了商务英语的教学效果。

(三)错误理解语言教学目标

语言作为一种功能,不仅具有交流功能,还承载着文化的传播的任务。在商务英语谈判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对方的要求显然不是最佳选择。错误的理解语言就认为,语言的功能仅有交流,在教学中强调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这并没有错,但是对于教学而言,就忽视了语言其他功能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没有将其放置在重要位置上,高中之前为应试教育,大部分学生的应用表达能力不强。大学阶段,部分学校延续了高中阶段的教学方式,部分学校虽然对其进行改革,但仅仅是片面的强调英语内容教学,很难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英语教学结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对于商务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缺失,首先应改变理念,从根本上对学校教育体系进行改革。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商务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也认识到语言的文化传承作用。从而基于此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注重培养商务英语教师的中文底蕴。在教学中能够适当的穿插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商务英语与汉语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国学文化底蕴。这一过程中,要以两种文化的平等交流为原则,不能厚此薄彼。以交流目的为核心,正确对待语言、文化,实现交流沟通的目的,使双方舒服。理念的转变是商务谈判专家最基本的技能,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培训形成。

(二)注重新时期商务英语教师的培训

对新时期商务英语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注重英语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注重传统文化,在教学中传达正确的商务英语理念,也能起到一定的汉语文化传承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其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寻求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使其在日后的商务谈判中更好的传达自己的理念,完成商务英语谈判。学校组织进行英语教师的国学培训,尤其是针对年轻英语教师,要给予其更多的培训机会。教师的理念改变后,才能逐渐改变自己,提高国学认知能力,提高文学底蕴。对教师自身而言,要通过学习逐渐转变自己的理念,认识导致自身的不足。

(三)教材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

现行的教材侧重于英语国家文化的体现,包括了听说读写和外国文化课程。在这一基础上,应对教材进行调整,由教育部统一改革,增加国学文化内容,切实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文化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增加学习欲望。减少以往课堂和课后单项选择题,语法题目的时间,增加阅读时间。翻译课堂可以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材料,比如《红楼梦》,将其中服饰、文化、饮食、诗词等传统文化作为基本材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促进文化的传播,实现传统文化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结合开放式教学,并且要求学生掌握语言以外的礼仪、技巧,使学生能够在二种语言之间自如切换,实现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寻求中外结合的切入点,促进教学发展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要具有针对性,要多个方面了解西方语言和历史文化背景,减少交流中的误解和错误语言使用。与此同时,将由目的性的将其与中国文化对比,寻求二者之间的不同和联系,在课堂上,不能将西方文化生搬硬套到中国文化中,而是要从思维方式、生活理念等方面进行比对,翻译以信达雅为原则,要求学生通过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翻译原则来进行翻译。对商务英语而言,主要是谈判为主要目的,在表达上不能完全依赖于某一个方式,而是要从双方出发,在语言语气上,可以尽量满足对方的特点。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正确设置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感受商务英语中文化背景的重要性,不知不觉中形成传统文化与英文教学的结合。在社会生活方面,我国为社会主义社会,多年的发展经历不同,导致语言交流特点,语法都有所不同。对于商务英语大学阶段的课程,要具有目的性,而在教学方式上则应主动求变,教师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讨论文化特点,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语言中的作用,最终很好的将中国文化应用于教学中。

篇4

一、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

有很多著作家通过作品阐述文化意识在语言中的重要性,他们普遍认为语言文化影响着词义和语句的意思,如果没有这种语言文化意识,就会使这些语句缺乏真实的意思。

随着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推广,英语学科的文化意识的培养意义被凸显出来。而且在《英语标准》中把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而英语的交际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的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英语教师应该根据这时高中生的特性,去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从而有助于激发高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为培养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笔者认为对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分别是:

(一)英语书面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1.深挖英语教材

教材是学习一门课程的基础,因此教材中的设置较为齐全。高中英语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英语教材,意识到英语教材中存在的文化差别,挖掘深藏在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意识,从而培养高中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如,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牛津版英语Unit3 Contemporary style,这一单元的主题是“fashion”,这时教师就要抓住这一主题,对课本深挖各国的关于“fashion”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各国的之间关于“fashion”的差异。又如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牛津版英语Unit1 Sporting event,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单元,深挖Unit1 Sporting event这一单元中深藏的体育文化差异,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注重英语语言知识,了解英语文化背景

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认识到高中英语语言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深藏在语言知识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学生掌握单词的基本意思后,对这一单词词汇进行扩展,让学生了解隐藏在单词后的文化意识。如高中三年级牛津版英语Unit1 Endangered animals,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濒危动物,教师在向学生教这一单元时要先有意识地把主题扩充到全球范围内,让学生有一个明确地文化意识。

(二)英语口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现实的交流中,绝大部分就是由口语完成的。但现在我国学生的英语现状是只会认,不会说,是一种“哑巴英语”的存在。这一现状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要注意在平时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但单纯的练习已经不能满足现在英语之间的交流。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口语时,要有意识地在口语教授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着重英语词汇内涵,强化口语表达

英语词汇在英语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重要性不仅在英语书面上有所表?F,还突出表现英语口语表达上。和我们的汉语一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中国俗语,如果没有深刻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则可能会发出疑问,即为什么要嫁给鸡和狗。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存在,他们可能与我们中华文化的象征性相似也可能相似,比如在中华文化中有“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等与狗这一字相关的象征性意思,这里通常表达出的是贬义的意思,在英文中同样有狗的象征意思的词语,如“lucky dog”、“my old dog”等等,但在英语中表达的意思却是褒义。如果没有理解英语中这一层含义,还把他当成我们中文中所表达的意思,则就会在交流中造成误会,以至于双方出现尴尬的局面。又如Unit1 Endangered animals这一单元中的“bear”单词,教师在让学生了解生育这一意思后,还要扩展这一单词的其他意思,如动词意思承受,忍受,名词意思熊,并给学生讲解西方人使用这一单词时常用什么意思。

2.培养西方礼仪,了解文化差异

教师要先明白英语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实际交际的过程,教师要重视这一过程去帮助学生认识到真实存在的文化间的差异,理解各国间不同的礼仪风俗,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比如赞扬人的方式,我们中西间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就如上文中“lucky dog”是“幸运儿”的意思,但在中国用“狗”称赞别人则为不礼貌。又比如在中国我们称呼别人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外在的因素,即年龄、身份等会有同志、小朋友等等的叫法。但在西方人则相比我们要简单一些,很多时候都是直呼对方的姓名。因此高中英语教师要重视教学这一过程,并利用这一过程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

(三)英语非语言交际文化意识的培养

什么事非语言交际呢?简单说就是借助非语言形式在交际中传递信息。其实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非语言交际也是较为重要的存在,如我们的身势学,就是我们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美国是一个手势性很强的国家,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手势,则会在交流过程中出现偏差。因此高中英语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借助一系列对话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的文化意识。

篇5

关键词:沉默差异文化 交际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总的说来,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一般使用两种方法: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人们经常注意到语言交际却很容易忽略非语言交际。然而一些调查显示,在我们的交际行为中,使用非语言交际的比例是65%,而语言交际只占35%。通过这些数字,我们可以发现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沉默在跨文化交际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旨在对东西方文化之间沉默的不同含义进行对比分析。本文首先讲述了非语言交际和沉默的重要性;然后谈到了沉默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含义;最后讨论了这些差异出现的原因。

1、非语言交际和沉默的重要性

在萨莫瓦尔所写的《跨文化交际》一书中指出,非语言交际包含了交际环境中由说话者以及他\她对环境的使用而产生的所有非语言刺激,且这些刺激对说话者或听话者有潜在的信息价值。(萨莫瓦尔,2000:149)。人们进行交流时谈话者经常会不自觉地进行许多非语言行为,而这些行为对与话者至关重要,因为他们可以反映说话者的情感状态,从而促使对方作出相应的反应。比如,一个人做演讲时,如果有些观众打瞌睡或者坐在那儿玩手机,这时候演讲人就很可能会意识到,听众对他的话题不感兴趣,尽管听众没有发出任何不满的声音。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演讲人就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改变话题或者提高声音等等。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它有时可以包含许多言语交际所不具备的信息。

相应地,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沉默也可以表达许多信息,尽管沉默意味着“没有声音”。英语中有谚语提到:讲话是银,沉默是金,而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格言:无声胜有声,大音希声等等。从这些谚语中我们可以知道,沉默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2、沉默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沉默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作用。这一点可以用《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例子进行详细的说明:关于“你愿意嫁给我吗?”的回复,在英语中沉默被理解为不确定,在日本和中国,沉默会被视为接受,而在伊阿古,如果女性沉默地呆在那里会被理解为拒绝,而如果她跑掉会被认为是接受。(克莱斯托, 1987: 172)

尽管不同文化对待沉默有着不同的态度,但是总的说来,东方文化强调沉默而西方文化侧重于说话和讨论。

在东方文化中,例如在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沉默起着主导作用且往往有着积极的意义。人们高度赞扬沉默,并把它视为磨砺人格和美德的一种方式。在中华文化中,人们认为沉默有时比有声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在交际过程中总是把沉默理解为尊重,友好和接受。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沉默才能获得睿智和内心的平静。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讲出自己的意见之前常常深思,尤其是当他们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他们总是用沉默表示同意,接受,而不是直接拒绝。日本文化也非常重视沉默的重要影响。非常有趣的是,日本妇女愿意寻找沉默寡言的丈夫,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人更可信,而那些健谈的人会被认为是缺乏诚意或很肤浅。

与东方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中沉默具有很多的负面意义。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强调朋友和家人之间的交流,却很少使用沉默(萨莫瓦尔,2000:172)。犹太语中甚至有一个谚语说道,一个人即使上了天堂也不该沉默。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西方文化中交际是多么重要。尽管英语里也有句老话“讲话是银,沉默是金”,但它往往适用于儿童面对成年人的态度,在成人世界里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在成年人的交际中,一个人理解了问题之后必须做出回应,即便是很有可能给出错误的回答。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只是保持沉默的话会被别人理解为是一种蔑视。有时即使是回答:“我不愿意告诉你”也比保持沉默好(宋丽华,陈昭,2003)。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抓住每一秒钟谈论说话,以避免沉默可能造成的尴尬后果。因为在崇尚修辞和对话,赞扬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善于辩论的思想家的西方文化中,人们并不觉得沉思冥想有什么吸引力(萨莫瓦尔,2000:172)。

因此,在东西方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中,沉默的不同含义很容易引起交际障碍、误解甚至是文化冲突。一方面,西方人认为,东方人保持沉默是因为他们对话题不感兴趣,或是反应速度太慢以至于难以抓住要领,或是缺乏自信。另一方面,东方人总是责怪西方人很容易争吵而且他们声音太大,这些让东方人觉得很不舒服,认为西方人有些粗鲁。比如在国际贸易中,西方人把沉默看作是对建议的否定。因此,东方商人总是保持沉默的举动经常会让他们的西方贸易同伴感到困惑。西方商人常常误解为东方商人缺乏信心或者是怀疑他们对正在洽谈的项目不感兴趣。与此相反,东方商人常常因为西方贸易者的大嗓门感到不舒服。有时,他们会误以为西方人在生气。事实上,在东方文化中沉默只是意味着他们正在花时间消化信息以便于做出正确的回应。然而,这些沉默行为却让西方人感到迷惑。他们不知道沉默意味着什么,是接受?是拒绝?还是犹豫?他们别无选择,只有长时间的等待,慢慢不自觉地就会生气。这种沉默的不同含义引起交际障碍的例子数不胜数,由此可见,了解沉默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义对跨文化交际是多么重要。

3、差异产生的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沉默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呢?最重要的因素是传统文化的影响。

深受儒道佛三教的影响,东方文化强调孤独和沉思冥想的重要性,因为这三教都追求平静的生活,心与心的无声交流而并非语言沟通。因此在东方文化中,沉默往往意味着谦虚和深刻的思想。

佛教教育人们要谨慎说话并且保持心灵的和平。正如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经过长时间的苦思冥想突然了悟一样,佛教的信徒们认为只有通过久坐和深思才能理解佛教的真谛。其教义之一就是,真实的东西一旦说出来就不再真实了。 中国伟大的学者孔子曾告诫人们,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告诫人们要谨慎说话,尽量少说话。同样地,道教对于沉默也有类似的看法。在道教的经典之作《老子》中,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和“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这也显示出了沉默的重要性。

与东方文化相比,西方文化并不那么看重沉默。他们的哲学和艺术强调口才的美感和智慧。沉思冥想对他们来讲没有多大吸引力。在西方的历史和文学中很少有关于沉默的典故,而关于修辞和对话的典故却比比皆是。

在西方文化中,人类最初被定义为“一种会说话的动物”。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人眼中语言的重要性。古希腊人把语言作为寻求真理、表达事实、影响他人的工具。当时,学者们一般都是通过交流,有时甚至是和别人辩论来获得新知识和新思想。著名的哲学家和修辞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因他卓越的口才和智慧被后人铭记。因此,西方人重视口才,鼓励争论和辩论。他们很容易跟别人交谈以避免沉默带来的尴尬。

此外,霍夫斯泰德的四个价值维度之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也可以用来解释沉默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在倾向于集体主义的文化中,人们依赖于亲戚、朋友、组织等团体照顾自己,同时作为代价他们也会忠于组织。相比自身,他们更重视组织的观点,需求和目的(霍夫斯泰德,1980:81)。因此,这种文化里的人在和别人有不同意见时,往往会选择沉默而不是直接说出来。显然东方文化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比如在中国,如果家长错误地责怪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不会违背他们,而是保持沉默以示尊敬和孝顺;如果老板不公平地责备了员工,员工们也会保持沉默来尊重老板的权威;如果朋友或同事错误地责怪他们,他们仍然会保持沉默给朋友留足面子。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更受欢迎。正如霍夫斯泰德指出的,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我”这种意识而不是“我们”盛行,在任何社会环境中个体都是最重要的单位,个人的独特性是最受珍视的价值(霍夫斯泰德,1980: 67)。因此,这种文化中的人们遇到上述同样的各种情况之后,会有不同的反应。孩子们有时会尽全力捍卫自己的正确行为;员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往往会以报告或谈话的形式告诉老板;当朋友和同事误解他们时,他们经常会开诚布公地朋友和同事交谈来澄清事实。他们很少保持沉默,不会让事情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而不管不顾。

因此,东西方文化的人们对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而当这种不同应用到沉默的使用和功能时就会产生对沉默的不同态度和理解。如果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知道在对方的文化中沉默的意义,那么他们在交流时就很容易误解彼此。因此,要消除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可能造成的误解,谈话者应该预先了解沉默在他们的文化中不同的含义,这对成功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总的说来,作为一种非语言交际,沉默在东西方文化都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提供许多有声语言不能表达的信息。

然而,不同的文化对沉默有着不同的态度,沉默在不同文化中也具有不同的含义和功能。在受到儒道佛三教影响且集体主义居于主导地位的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多强调的是沉默而非口才。他们坚信,沉默意味着谦虚、尊重和深入的思考。他们总是希望用沉默来达到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因此,在这种文化中沉默拥有许多积极的意义,而在西方文化中,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因其口才受到了广泛的推崇,个人主义极为盛行,因此人们强调口才和交谈。同时他们认为,沉默代表了许多负面意义,如缺乏自信,心不在焉等等。他们更愿意努力地通过交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东西方文化中沉默的差异很容易在他们的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交际障碍。因此,掌握沉默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义对于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Carley H. Dodd., 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6.

2. E.T. Hall, The Silent Language [M]. New York: Fawcett,1959.

3. E.T. Hall & M.R. Hall, Understanding Culture Differences [M]. 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 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 1990.

4. Greet Hofstede,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M]. Beverly Hills: Sage,1980.

5. J.K. Burgoon, D.B. Buller & W.G. Woodal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Unspoken Dialogue [M]. New York: McGraw-Hill,1996.

6. Samovar Larry A., Porter Richard E. & Stefani Lisa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7.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 老子(韦丽英译). Laozi [M]. 湖南:湖南出版社,1994.

9. 李君文. 非言语焦急的跨文化差异―沉默的文化含义对比 [J]. 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

篇6

Abstract: Language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municational tools for human being. It is almost not possible to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 without language. The formation of a country's languag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its own culture. When teaching students the second language,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put culture in it. This paper is going to start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n to the statements of the importance of languag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of cultural infiltration. Finally, solutions will be given.

关键词: 语言;教学;文化渗透

Key words: language;teaching;cultural infiltration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42-02

1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一种交流系统。它主要由一个特定国家或者地区的人们用于说或者写的一组声音和书面记号组成。”[1]从上述对语言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次,由于语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不同国家的人讲不同的语言;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方言。随着国家之间的贸易、旅游、教育等产业的逐步开放,我们在掌握自己国家语言的同时,开始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其中用处最广、使用率最高、堪称“国际普通话”的就是“英语”了。同时,语言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因此,其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某地的文化。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文化特征,且语言是以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科林斯Cobuild 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是这么定义的:“culture consists of activities such as the arts and philosophy, which are considered to be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and of people's minds.”(即“文化由诸如文科和哲学等被认为对文明和人类思想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活动组成。”)[1]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各种制度等。从上面关于文化的介绍里,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价值观、态度、行为到语言。所以,文化是一个非常宽广的系统,语言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部分。一个人对语言的掌握能力是这个人文化能力的一种体现;一个人的言语行为也是这个人社会行为的一种体会。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以被看作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一直到近几年,学者们才开始把语言、读写能力还有文化以实质性的方式联系起来。在此之前,他们彼此主要被看作是相互独立的。”[2]事实上,想要把语言和文化完全分开是非常难的。语言不仅表达着,同时也体现着文化现实。首先,语言体现着某一特定人群里人们相似的对现实、事件的看法,也体现着人们相似的信仰、思维方式和世界观。除此之外,当我们学习一个新单词的时候,首先我们会从字典里查这个词本身的意思。由于同一个词被不同的人使用会产生不同的关联,人们可以通过使用他们的语言来鉴别他们。在这层意义上说,语言象征着文化现实。在另外一方面,做为文化的产物,语言帮助保持了文化。换言之,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死死地复杂交织,以至于除非抛掉双方中的一方,否则难以使其分离。[3]所以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堪比鱼和水的关系,二者缺一,剩下的那个将毫无意义甚至死亡。

篇7

关键词:俄语教学;文化渗透;重要性;分析

近些年,随着我国与俄罗斯文化交流以及经济贸易的日渐频繁,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学习俄语的人也逐渐增加,俄语日渐受到社会的重视。其作为一门小语种,具有复杂性以及严谨性的特点,学习和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俄语专业,但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普遍较低,在跨文化交流中,学生难以合理的运用语言知识实现有效沟通,其中影响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不了解俄罗斯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因此,针对俄语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对提高俄语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一、俄语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的重要性

语言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交际工具,其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每种语言都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文化和知识载体。由于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想要实现准确、顺利以及无障碍的获取信息和思想交流,不仅要掌握语言,同时还要了解该民族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

在俄语学习中,如果学生缺乏对俄罗斯社会环境和民族文化的理解,那么就无法充分掌握俄语,例如中国人在看见朋友打招呼的时候,总是会说:你去哪?吃了吗?但是俄罗斯人在看见朋友之后,会用更加正式的早安或者晚安打招呼。如果在跨文化交流中,学生按照中国式问候与俄罗斯人交流,会引起对方的误会,以为对方想要邀请自己吃饭。因此,在俄语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前俄语语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内容不统一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俄语选修课,但是俄语教材内容却并不统一,各所高校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大纲缺乏统一要求,在课时命题、参考资料以及教学内容方面,基本都是教师自行拟定。同时,很多高校所采用的俄语教材十分陈旧,没有进行及时更新,很多新词]有得到有效扩充,例如公务员、智囊团、电脑、鼠标以及网络等新生代词汇。

(二)高校没有给予充分重视

虽然很多高校设置了俄语选修课,但是高校对其重视程度却不够,一些高校基本是在大三或者大四才开设俄语选修课,课时设置基本为一周两学时,课时较少、开设时间晚,很多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而没有注重文化背景的渗透,学生学起来也是囫囵吞枣。同时,俄语与英语不同,由于学生从小就逐渐接触英语,并且通过电影、网络、故事书以及动画片等途径都可以实现英语学习,对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背景更加熟悉。但是俄语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同时书本的有限知识难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俄罗斯民族文化,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俄语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环境严重不足,相比较英语专业,其具有语音室以及多媒体教室,但是俄语却缺乏类似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提高学生俄语基础能力的同时,渗透俄罗斯文化教育。

三、在俄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的相关措施

(一)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在俄语学习中,很多学生都是零起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教师作为学生俄语学习的领路人,要具备过硬的文化素质。首先,教师要科学应用俄语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在知识传授中适当的进行文化知识渗透,教师还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了解和掌握俄罗斯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拟真的情境下掌握俄罗斯民族文化。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通过视频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让教学易懂、直接。最后,教师要注重隐性文化的渗透,将一些隐性文化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促使学生在网络中查找相关知识,扩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提高学生俄语素养

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俄语基础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俄语素养,并且将语言概念渗透到文化层次。在俄语教学中,语言学习和人文知识密不可分,教师要加强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了解,有目的以及有意识的为学生开设俄罗斯风景名胜、音乐艺术、风土人情、伦理道德、宗教文化、刊物选读以及当代社会等沙龙、讲座和课程,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和方位透视俄罗斯社会。并且在具体事例中形成俄罗斯民族的思维方式,了解俄罗斯人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将语言知识融入到其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中,通过升华和透析实现语言的运用。

(三)鼓励学生参与到语言交际活动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俄语交际活动中,将书本与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俄语综合应用能力。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更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同时,中国学生也拥有更多的机会去外国进行工作和学习,这为学生提高自身的俄语应用能力提供了平台。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外事活动,例如“俄语沙龙”、“俄语角”等,与俄罗斯朋友、教师以及同学交往和对话,并且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

(四)激发学生俄语兴趣

兴趣是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和源泉,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对俄语的兴趣。通过游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情境教学以及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手段,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去了解俄罗斯文化,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扩展学生俄罗斯文化视野

首先,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俄语实际应用能力,通过网络、书籍以及媒体了解俄罗斯的民族文化,在课前做好预习,培养对俄语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带领学生参与一些俄罗斯民族的庆祝活动,进而了解其民族文化,例如东正教是俄罗斯的主要宗教,东正教的圣诞节时间与东欧教会存在差别。因此,俄罗斯的圣诞节的时间是一月七日。

四、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充分学好俄语,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文化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俄罗斯的风土民情以及悠久历史。在扩展文化视野的同时,强化学生的俄语语言,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苏建华.论中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技巧[D].福建师范大学,2003.

[2]况莹.独立学院英语听说课堂中的文化习得策略实证研究[D].长江大学,2013.

[3]崔金平.情境教学在提高阶段“商务交际俄语”课堂上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4.

[4]高国翠.俄语(PKи)词汇概念的认知心理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5]阎清雯.电影文本的观念分析及其在对外俄语教学中的运用[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5.

篇8

[论文摘要]新课改理念下的文化教学指通过文化融入、文化体验、文化反思,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平等、开放的跨文化观念,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与交流工具,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之一。而语言学习中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则贯穿语言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是语言习得的重要体现,也能促进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新《英语课程标准》更是凸显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力图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从而使他们能利用这些语言技能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大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平等、开放的跨文化观念,提高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然而在英语教学实际中,很多教师极为关注学生词汇,语法等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在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

一、结合富有文化内涵的模块话题融入文化意识的培养

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必须以含有丰富信息的话题为载体。所以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教材,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有用素材来融入文化教学。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外研版的《新标准英语》就以模块为单位,不仅从学生实际出发,选取了较为新颖务实的题材,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更重要的是,每个模块的题材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为我们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开展文化教学提供了契机,使文化教学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以外研版《必修教材一》为例,Module1选取的题材为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包含了美国学生介绍自己学校的文章,教师可以对这些素材加以利用,从而激发学生贴近语言、学习语言并使用语言进行文化交流的兴趣。而外研版《必修教材四》 Module 3则选取了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这一话题, 介绍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使用不同的身势语言相互问候,如何与不同国家的人们礼貌、有好地交流。这一题材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从而使学生能热爱本国文化,尊重他国习俗养成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

二、聚焦Cultural Corner,开展多种活动,体验文化交流

文化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体验的过程,而不是教师讲授的过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知识、理解文化的差异,但学生必须通过自身的发现、理解、体验才能真正有所得。

《新标准英语》的每个模块中,均设置了cultural corner作为辅助阅读材料,这一部分深化和拓展了本单元的话题,突出体现了中外文化的比较和交流,可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我们开展文化教学的极好载体。例如,在《必修教材一》中,Module 1的Cultural Corner 通过美国学生的来信,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中美两国的中学教育系统的异同。《必修教材二》 Module 6的Cultural Corner则通过阅读文章Steven Spielberg-Film Director,让学生了解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及其主要电影作品,旨在让学生大致了解并比较我国和西方国家在影视方面的主要情况、特点和风格,并学会通过影视作品学习语言,了解文化。教师可以聚焦这些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自主参与其中,体验文化交流的魅力。例如:教师可通过互联网或已构建的友好学校平台,根据学生实际要求学生写回信或发出电子邮件,可要求学生制作学校宣传册,电影海报,可要求学生进行深入调查并作出报告等。教师还可将“设问权”还给学生,即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通过课堂讨论、课后利用各种资源,在分享、交际中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这些环节中亲身体验,思考并实践文化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意识与交流能力。

三、开展文化反思,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文化教学有着自身的特质,完整的文化教学离不开文化反思。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也应循序渐进,分层推进。在学生习得文化知识、产生了文化意识、体验了文化交流之后,我们还要组织学生开展文化反思,以切实提升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具体教学实际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分析中西方不同的教育体制、不同的师生关系、不同的交际礼仪。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帮助学生积极进行文化反思,交流自己的感受。鲁子问教授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们不是要把所有内容教给学生,而是要有全面的文化意识,不能把西方文化都当作值得学习的内容进行教学,而要有客观、宽达的文化教学态度。”因此,我们的文化教学目标不是培养学生崇洋媚外,不能把西方文化全都当作值得学习的内容,当然也不能让学生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尊重、认同和宽容异族文化,培养对本族文化的情感。学生应当在教师的引领下敏锐察觉中外文化的差异,进而理解、比较、参照、摄取、舍弃,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习得的语言进行跨文化传播与交流。

总之,新课程改革呼唤新思路、新理念,并在其中凸显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这毋庸置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教师必须充分领会新课改的理念,并体会教材中所蕴含的意图及其中所贯彻的课标原则与精神,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合理地使用教材。其次,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并利用各种媒介,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提升自己的跨文化理解与交流意识。同时,教师还应当仔细地分析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设计并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通过文化融入、文化体验、文化反思,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篇9

翻译教学文化素养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可见,大学英语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知识和技能,二是文化素质。两者相辅相成。

近几年,四、六级考试的翻译部分调整为段落汉译英,分值由原来的5分提高到15分。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中国历史、文化等题目被明确纳入翻译题型,这充分说明我们必须对翻译教学中的文化视角予以应有的重视。

二、教学现状分析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规定:“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且对译的能力作了具体的规定。但是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五项能力的发展很不平衡。目前在校的学生,即使是通过了全国四、六级统考的学生,也普遍存在英语翻译方面水平低的现象。

在翻译教学实践中,学生们的译文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在源语言和目标语的转换过程中,学生往往受到源语言的干扰和迁移,汉译英的译文篇章充斥着中文式的英文,而英译汉的译文篇章中却有不少的英文式中文。这种现状一方面是由于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没有全面系统介绍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的独立板块,使得学生因缺乏系统的训练而导致翻译能力普遍不高;另一方面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还是采取传统注重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忽略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但应该重视翻译教学,而且在翻译教学中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三、注重翻译教学中的文化视角

(一)适当讲授翻译理论

翻译教学应当适当讲授翻译理论,这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翻译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翻译水平的提高确实需要大量的练习,但是也不能完全靠单纯的翻译劳动,还得靠翻译理论的正确指导。在讲授翻译理论时,既要考虑教学目的,又要照顾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由于大学英语课时有限,不可能在课上专门进行翻译教学与练习,但是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适当讲授一些翻译的原则、标准、过程和要求等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常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比如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增译法、省略法、词类转换法、长句拆译法、替代法等。英译汉时,注意被动语态、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及状语从句的特殊译法。讲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技巧,并给学生布置数量相当、难易适度的习题供学生课下练习,讲练结合、共同提高。

(二)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知识的传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讲授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因此在翻译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有助于学生融东西方文化为一体,提高其文化修养。在我国,不少专家学者及外语教学人员都达成一个共识,即在翻译教学中导入英语与汉语的文化内容进行比照。其中包括英汉词汇知识、中西思维模式、民族历史及心理文化等各个方面。英语学习者在不断提高自己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应增强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对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科技、风土人情,都要有一定的了解,探究异种文化间的差异,以便可以忠实地进行母语语言文化输出。文化差异是造成文化交流障碍的主要因素,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培养不断认识差异、了解差异、增强文化敏感性,这是保证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条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翻译教学无疑可以对此起到巨大的补充。

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符号,语言反映它所代表的文化。翻译是一个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传递文化内容的过程,译者作为两种文化的传播者,其任务是使原作者和译文读者彼此互相沟通。受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比如说课时非常有限。因 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实用性的原则,适时、适量地导入一些文化知识,结合英汉语言对比进行本质上的文化比较,从而提高翻译教学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伴随着人类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当代翻译研究最大的突破就是把翻译当成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放到文化语境下来研究。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学既要强调语言形式本身,又需重视语言的文化属性。作为教师,我们在平时的翻译教学中要考虑到语言的文化背景,不能失去原有的文化环境,否则便会产生对英语文化的误解。但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母语文化的重要性,束定芳、庄智象曾指出:“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其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容易些”。并且要让学生注意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学会协调两者之间的差异,这将有助于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借鉴。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工具。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加强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对我们富有成效地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是我们在翻译教学的实践中需要不断研究、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朱家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王芳.跨文化意识在翻译教学中的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篇10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信息 编码 解码

中图分类号:G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017-03

“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在苏联时期被称为“语言国情学”(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ение),之后,俄罗斯学术界沿用了美国的“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即“межкультурная коммуникация”,而中国俄语学界仍称其为“语言国情学”。[1]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背景涉及三个方面: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言语交际学。它们分别凸显了“文化”“社会”与“交际”三个侧面,而这些都围绕在跨文化交际的两种形式――“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的语用功能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

一、非语言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一)“非语言信息”与“编码”“解码”的概述

非语言交际(невербальные общения)是指“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2]。

“编码”在此处指的是人们将对客观现实中存在的客体的认知性以及利用知识和经验等对其进行总结后得出的一般规律、性质等的共识性转换为信息形式并编入信号的过程;而“解码”则是一个与编码运动方向完全相反的过程,它指的是将信息从获取的信号中进行拆分、理解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理解,“交际”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即把载有或编入特定信息的信号从一个终端传递到另一个终端的过程。[3]这个过程要借助于上述的编码和解码来共同完成。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作为编码与解码的材料参与到了信息传输的过程中,而非语言信息作为一种有异于语言信息的特殊材料也一并参与到了这个过程中。那么,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因为使用了不同意义的材料,继而编辑出了不同形式与内涵的信息。

由此可见“非语言信息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就是实现“非语言交际”的过程。

(二)非语言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于运用“语言”手段来达到交流目的,却忽略了“非语言”这一重要的交际方式。

从广义上可将非语言交际手段分为四类: 1、体态语:交际双方在交换信息、表达感情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于身体各部位进行的动作及变化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即体态语)来完成交际行为,其中包括: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眼神、身势语及体触等。2、副语言:指伴随话语而发出的各种非语义声音,通过音调、音量、语速、音质、清晰度和语调等起到言语的伴随作用。[4]此外,副语言还包括了沉默和话论转换。3、客体语:指通过所有具备交际功能的物体来传递信息与思想,其中包括服饰的选择、仪容的修饰、体味的掩饰、利用动物、食物、家具和车辆等来传递的交际信息。4、环境语:指文化特征所铸就的心理与生理环境,其中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座位安排等)、时间信息、室内装修、声音灯光等等。[2]

人们常常用到体态语来传达交际信息:日本人见面时要向对方鞠躬行礼,如果遇到的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或长辈时,要等对方抬头后才能把头抬起,甚至有时需要向对方鞠几次躬方可完成礼仪;而欧洲不少国家的人们习惯用拥抱、亲吻面颊的方式来问候对方;印度人见面时要双手合十以示敬意;对于中国人来说以上几种问候方式都不适合,中国人在见面时往往只是握手或点头示意即可。如果将体态语信息滥用,势必将导致双方在理解上出现障碍,甚至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又如副语言中的“音量”信息对交际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通常大声讲话,因为过于柔和的音调会被认为是软弱、有所隐瞒甚至是欺骗,而在讨论问题时提高音量能够体现出自己对所持观点抱有强烈的信心;对日本人和泰国人而言,大说话意味着不礼貌,提高嗓门是一种缺乏自控力的表现,而柔和的声音恰恰显示出良好的礼仪。倘若忽视了副语言信息的重要性,轻则使双方感到尴尬,重则可能会失礼于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充分展示了客体语信息中“体味掩饰”的地位:最初,汗腺发达的西方人为了掩盖过重的体味醉心于使用香水,而后香水文化已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社交礼仪,但对于体味较淡的东方人来说,香水文化并没有被完全吸纳与普及。即使对于那部分接纳了香水文化的东方人来说,在对香水的芳香与浓郁程度的选择上与西方人也截然不同:含蓄的东方人更崇尚自然、淡雅的清新感;而西方人则钟情于浓郁、芬芳的奔放感。因此,对客体语信息的正确发送与接受对于成功实现每一次跨文化交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近体距离是空间信息中所涉及的一点,它使人们之间保持着理想又适当的距离,让人们处在较舒适的个人空间中。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流时选择了不同的体距:由于英国文化崇尚“个人主义”,更加注重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因此在交流时人与人之间的体距较远;而非洲人、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习惯保持较近的体距来进行交谈。这些环境因素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信息,展示了交际双方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可见环境语信息同样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仅仅依赖语言信息手段,而忽视了对非语言信息的利用,势必将影响信息的传递质量,不仅可能导致交际的最终失败,还可能伤害到民族感情,影响到国家间的友谊。

二、非语言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在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俄罗斯横跨欧亚两洲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其文化信息的构建中既融汇了亚洲的文化特点,又保留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笔者将一些常见的非语言现象绘制入下列表格中,以便更加直观地分析与对比俄汉交际过程中非语言信息所传输的语意的异同之处。

(一)在俄汉交际过程中有时非语言信息传递的语意是相近或相似的,示例如下:

(二)在俄汉交际过程中非语言信息传递的语意还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示例如下:

三、结语

随着各民族间文化大融合的快速推进,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非语言信息也逐渐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为能正确地进行编码与解码,必须提高对非语言信息语用功能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不必要的误会,进而加强各国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参考文献:

[1] 杨秀杰.从跨文化交际看英俄语外语教学[J].俄语教学,2001(4):70-72.

[2] 张晓梅,滕延江.非语言交际与外语课堂教学[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6): 28-30.

[3] 张素菊,韩松.基于跨文化语境的非语言信息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情报科学,2011(6):920-923.

[4] 贾长平,赵泽生.浅谈俄汉手势语的民族文化特点[J].长春大学学报,1997(3):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