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医急救医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医急救医学

篇1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 急救医学 临床见习带教

急救医学是一门医学临床学科,研究和处理临床各种危重症患者的发病原理及抢救生命,它涉及临床各科室的危重患者和各种灾伤、意外伤害事故中受伤患者的抢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是示范-模仿的学习模式,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严肃的教学环境和枯燥的反复训练容易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效果降低[2]。情景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生动具体场景,将理论知识演化为直观内容,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自我的追求和探索,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3]。我院教师在总结往年急救医学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学院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在急救医学临床见习带教中采用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模拟疾病及就诊场景的情景教学法,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上海中医药大学2009级五年制本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73名,其中女生39人,男生34人,年龄19~21岁,于第四学年开始《急救医学》学习,总共56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见习课16学时。带教老师均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并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在见习课中将73名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38人和观察组35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带教,观察组使用情景教学法带教,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构成比及既往理论课考核成绩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在理论课时均将临床见习教学内容相关视频及多媒体资料发给学生,要求其预习相关教学内容。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临床教学方法,将急诊常见的中毒、心肺复苏、电击除颤、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等,由老师小讲座,采用挪威Laerdal公司生产的SimMan综合模拟人进行操作示范,学生通过模仿练习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

1.2.2观察组 采用情景教学法。依据教学大纲,全面分析教学内容,借助情景设置"心脏骤停"、"急性酒精中毒"、"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10个急诊抢救病例,与SimMan综合模拟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操作和练习。例如讲授"心肺复苏",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心脏骤停情景病例,先由教师简单演示操作和讲解,学生分成5~6人的若干小组,分别充当患者家属、医生、护士等角色,先由护士发现患者(SimMan综合模拟人)意识丧失,判断是否心脏骤停,开始心肺复苏,同时通知医生、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路等,由1人统一指挥抢救,2人分别负责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1人负责静脉给药,1人负责电击除颤,充当患者家属的学生可以向医生询问病情,医生要给予耐心解释,操作熟练后每个人进行轮换,体验不同的角色。模拟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最后教师点评,对病例所涉及的急救知识、急救技能进行总结,指出学生的错误。

1.3评价结果 课程结束,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闭卷测试,应用SimMan综合模拟人进行技能考核,各项成绩满分均为100分。考试结束后,对观察组同学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学生对情景教学法的评价,有效回收率达100%。

1.4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变量间比较用t 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学生理论考核及操作技能考试成绩比较 观察组学生的理论考试及操作技能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观察组学生对情景教学法的评价 情景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受到学生的好评(见表2)。

3 讨论

3.1情景教学法应用于急救医学教学的优势 情景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践操作等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将认知与感情、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了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的被动教育局面[4],有助于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思维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符合急救临床技能训练的目的和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日显重要,新的教育模式离不开素质教育,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医学现代化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需求[5]。情景教学法的可重复性,不但较好地弥补了医患关系紧张状态下可用于教学的患者数量的不足,而且在没有增加真实患者危险的前提下,学生通过演练临床场景,锻炼应对突发紧急事件的能力;带教老师组织讨论,共同总结经验及教训,能够有效减少和避免实际情况下对患者带来的伤害,对学生临床学习工作有很大的意义。

采用情景教学法有助无医疗风险的环境中培养学生面对临床现场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通过模拟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可以体现合理的分工和配合,训练团队协作能力,对于临床思维、操作技术、指挥协同、配合能力及训练中信息传递交流等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使教师由过去的单一的知识的传递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激励者和促进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教师的思维,真正是以教带学。

3.2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情景教学法的开展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格形象与道德规范,教学工作也将从个体走向合作。教师在设计情景时要做到真实、贴切、具有适时性、针对性和启发性,让学生在情景中扮演救死扶伤的医护角色,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患者,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适时适当的点拨来掌控全局,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张维军.急救教学中的教法探索[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7,5(12):119-120.

[2]葛向煜.情景教学法在创伤急救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6:1581-1582.

[3]刘建华,王建英.护患沟通情景教学的探索[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1):71-73.

篇2

关键词:有意义学习 生物教学 教学设计

一、有意义学习理论概述

有意义学习理论是奥苏泊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而提出的。他认为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其心理机制是同化。奥苏泊尔还提出,有意义学习需具备如下条件:第一,在认知维度上,学习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逻辑意义,并且能够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第二,从情感维度上.学生需要有一种有意义学习心向,能够在心理上积极主动地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分析

著名媒体技术专家克拉克说过,“是教学设计,而不是用来传递教学的媒介,决定了学习者的学习”。因此要完成有意义学习对生物教学的指导意义,研究如何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结合生物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十分关键。下文将探讨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如何进行生物学科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的设计。

(一)教学前:分析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教学前。教师不能拘泥于一节课的内容。需要整体把握教材并理解教材内容、特点及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搭建同化桥梁,并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知识,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发展水平,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二)教学中:运用有意义学习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学生学习内驱力,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完成新旧知识间的链接,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学习。

1.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学习动机内驱力

生物知识应该是贴近生活的。生活亦是生物知R重要的应用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提供日常生活素材作为教学情境。以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生与知识间的熟悉度。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内驱力。帮助学生形成有意义的学习心向。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中,为解释细胞吸水、失水现象,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包素馅水饺时常有水分渗出,水分从哪里来?”;“瓜子嗑多了,嘴巴会变皱起皮,这是什么原因呢?”以此进行情境导入,贴近生活,加强学生认知的内驱力,使学生形成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提供先行组织者。促升知识的迁移能力

先行组织者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已有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其他知识,提供脚手架,在“已知”与“须知”间搭建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先行组织者并对其呈现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同时教师要注重多种先行组织者的综合呈现。例如,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讲解影响酶活性条件时,教师提供陈述性先行组织者,向学生讲述在切洋葱时。洋葱会释放出一种叫作蒜氨酸酶的酶类物质。这种酶便是引起我们流泪的原因。将洋葱浸入热水中3min或放在冰箱保鲜室冷藏几个小时再切,可以改善切洋葱流眼泪的状况。“为什么热水中浸泡或冰箱中冷藏一段时间会解除切洋葱流眼泪的困扰呢?哪些因素影响了蒜氨酸酶的活性呢?”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搭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3.教学后:减负精练,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前,教师已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同化桥梁。教学后,教师要精选练习,加强对概念的辨析,防止新旧概念的混淆。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避免机械记忆,实现有意义学习。

三、结语

1.适度把握深度与广度。预设学生发展渠道

教师传授新知识时,一定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最近学习情况,适度把握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现阶段学习内容与之后所学内容的联系,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为学生预设发展渠道。

2.合理利用认知冲突。拓展学生认知结构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分析教材时。注意把握学习内容的逻辑性。充分考虑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合理利用认知冲突,搭建同化桥梁。针对不同的学习类型,教师应选择合适的先行组织者,并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促进知识的顺应,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篇3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可分为两大类型: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有三种主要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四个主要步骤:指导确定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六个主要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毫无疑问,实施研究性学习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它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有何创新意义?

1.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为了打破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聆听、接授、模仿”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推向主体学习、自主学习的地位。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人人都有创造的禀赋;在创新面前,后进生、优等生都是平等的,他们同样具有创造潜能,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挖掘和培养。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教师只是从理论、研究程序、方法上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如

提供可参考的研究课题和介绍一些资料整理、图表绘制的方法等,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分析和研究,总结出自已的观点和见解,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及开拓精神不断地得到锻炼和发展。

2. 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喜欢以统一的模式去衡量和要求学生,忽视了学生有丰富个性的一面,结果造成了一批墨守成规、人云亦云的缺乏独立个性的人。当前创新教育极力提倡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就是要求每个教学者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因此,虽然研究性课题的选题至关重要,但绝不能由老师指派学生进行某项研究,而应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行选题,要具有自己的思维风格,这样才能展示他们的个性和才能,使他们能更自觉、主动、充分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以全面提高他们自身的整体素质。

3.重视学生研究过程体验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提倡“重过程”,即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和体验。书本知识都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当前的自然、社会仍存在许多现象和问题等待我们去观察、分析,以获得解决。只有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学生引入到丰富多彩、富有创新目标的学习实践中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得以全面发展和提高。为了收集更多的资料,学生除了去图书馆找参考书外,还可以在因特网上找到不少材料,甚至还可以外出实地考察、访问。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运用,确定“研究”方向,从而有所发现、创造和提高。整个过程,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获得体验和感悟,这与阅读课本或听教师讲解所获得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应坚持的三个原则

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有不少教师作了努力和探索。我认为,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至少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这就是“互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不唯一性原则”。

1. “互动性原则”。

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而不仅仅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思路进行思考,最后得出教师规定好的答案;也不仅仅是把原本由教师讲授的内容改为学生讲述。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理好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做到师生平等、共同探究。探究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是重在探究的过程,重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2.“实践性原则”。

我国的基础教育曾走过弯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教材,普遍存在知识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加上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死板、单一的检测手段和评价标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尽管花费了不少时间,读了不少书,但大多跳不出单一的教科书和广大教师为他们编制的问题范畴。所以说,我国的青少年,在接受12年基础教育的时间里,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实际、接触社会。这不仅使他们所学的知识脱离时代、脱离生活,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错过了培养人格、锻炼品格的最好时机。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社会现实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把它们运用到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

3.“不唯一性原则”。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使用艺术

一、前言

传统教学模式多为教师在课堂上描述性的讲解为主。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学生的综合素|得到明显提高。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还有很多不足,还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力求达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必将给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深刻的变革和影响,教育也不例外。作为一名教师,还仅用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来教学,那已经落伍了。而信息技术教学将不光只用文字,而是将文字、图画、声音、动画、影片等多种媒体集为一体,改变了传统教师只靠语言表达、口头描述的单一性,使学生学习既看得到,又能听得到,往往还有相关的交互,它所获得的信息量、对知识的保持率均比单一听老师用传统的黑板讲课要强得多,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也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再受语言的约束,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长此以往,学生成绩将会有显著提高。下面我将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使用艺术作简单的陈述。

二、信息技术在“四个一”教学模式中的使用艺术

“1+1+1+1”教学模式是以我校学生实际为着眼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为出发点;以我校教师精心研究的“预习题、课堂练习题和课后练习题”为突破口;以“班级试点、典型示范、强力推广”为方式,全力推行。该模式把一节课40分钟细化为四个十分钟,第一个10分钟为学生完成老师提前准备好的课堂练习;第二个10分钟为老师根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精讲;第三个10分钟为师生共同完成老师提前准备好的课堂练习;第四个10分钟为学生完成老师提前准备好的当堂检测题。不难发现,该模式需要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课外准备上,把大部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这一模式根据学科特点,也可以转化为“1+2+1模式”或“1+1+2模式”。

1.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中的角色

信息技术在“四个一”教学模式中,利用课件、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自己在学习小组中的角色,充分发挥他们在小组中角色的互换,并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探究,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

2.可以很直观地认识到本课的重难点

“四个一”教学模式中,教师直观地利用课件展示出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思维环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抓住学生注意力,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思考及提出问题。

3.教师的角色转变更自然

信息技术在“四个一”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转变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信息技术参与到教育教学中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讨论中,为对每个学生学习进行个别指导提供了更充足的时间。

4.复杂问题,简单化

课堂教学课件,利用直观生动的图片、动画或视频,帮助教师完成复杂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利用信息技术辅导教学,能生动直观地通过图文、声像的综合作用,创造逼真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

5.创设信息技术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共鸣

信息技术被引入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仅有文字和图片,还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动画和视频资料。信息技术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6.信息技术在“四个一”模式中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阅读形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阅读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电子书让阅读变得无处不在,非常自由,而且成本低廉。另外,网上还可以下载或购买大量的视频、音频等形式的学习资料,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资料后,传给学生供他们在预习时阅读,直观的图像和生动的画面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大大缩短了学习的时间。

7.全面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思考与启发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在教育上有显著的提升,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今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依旧处于初级阶段,缺乏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城乡教师在信息技术技能与应用上也存在着明显差异。我国今后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让信息化手段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手段。

参考文献:

篇5

医学实验中统计方法的运用是医学科研分析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就目前医学论文的发展而言,其已经逐渐成文论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采用统计方法对医学试验中获得的各项资料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工作,从而解决医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统计学近年来的不断发展,统计学方法也获得了不断地扩充,而t检验作为这其中最为常见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在医学实验方面的应用也较为常见,科学的利用t检验的统计推断方法对医学实验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对比分析,对于推动医学实验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实际价值。也正是由于t检验应用的多样性,其出现错误的机会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本文就其应用以及可能出现的错误情况展开讨论,为之后有关工作中如何有效避免错误,提高研究水平提出可行化的建议。

一、t检验的概念简析

探讨t检验的具体概念,应当从假设检验的基本目的说起,一般来说,假设检验的直接和基础性目的就是推断各个样本所代表的总体之间具有怎样的理论关系或者是推断某一样本所代表的总体与其他已知总体之间的关系情况。在假设检验中表现出来的方式一般为通过对各总体均数是否相等的判断给出探究的结论。而本文所探讨的t检验的作用主体主要是总的来说样本含量相对较小,并且总体的标准方差表现为未知的一类资料上[1]。T检验究竟有哪些使用情况,本文将会展开讨论。首先,t检验要求样本必须服从正态分布的相关要求;其次,t检验还要求在均数比较的过程中,样本对应总体的方差必须相等;此外,各观察值之间应当满足基本的独立性条件。以上三个重要的约束条件可以概括为正态性、方差齐性以及独立性。

一般来说,t检验可以在三类医学实验情况下具体应用,将在第二节中详细探究。

二、t检验在医学实验中的使用实例

2.1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t检验

在这一类t检验中,通常要求作出的推断是将小样本均属所代表的总体均数与已知的总体均数比较,并推断是否存在明显差异[2]。通常来说,已知总体均数一般而言是通过大量观察后获得的稳定值或者是医学实验中的理论值和标准值。这一类推断给出的结果通常可以推断样本是否来自已知的总体[3]。

例如,在判断某种病人的血红蛋白是否与正常人的血红蛋白含量相同的医学实验中,测定25例该病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并计算其均数为150g/L,标准差为16.5g/L,而该地正常人的血红蛋白均数为132g/L。这是典型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t检验医学应用实例。按照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现确定检验水准,再进一步计算检验统计量,

2.2组配对t检验

在医学实验的分析中,可以用这种组配对t检验的方式对比服药前后以及手术前后的差异的情况较为常见,在使用这一类统计推断的方式进行推断的时候应当注意没对数据一旦成对便具有了不可拆分的性质[4]。例如医学实验中,用两种测肺活量的仪器对一组12名女性的肺活量进行测试,判断两个一起是否存在明显差异的问题。假设检验应当先确定假设检验的水准,即假设两台机器无明显差异,μ=0,进而计算检验统计量,以查表的方式判断不能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否认两仪器效果无差异。

2.3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

在比较两总体均数是否相同的实验中,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方法较为常见。试验设计要求是完全随机的设计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将医学实验资料中的数据按照随机性分为两组,并分别对这两组给予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而比较独立的两组样本的均数情况,在使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可以不要求两组样本量一致。

三、t检验在应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t检验在医学实验中应用的过程中通常会比较容易出现三类比较典型的错误,分别是:第一种自身配对的t检验通常可能被误用成组之间的t检验、第二种在计量所得的数据呈现出方差不齐时仍然沿用传统的t检验、第三种多组实验数据比较时,仍然采用t检验。具体来说讨论如下[5]。

3.1自身配对的t检验通常可能被误用成组之间的t检验

这一种类型的问题,造成的典型错误有如下情况:用两种仪器分别测量一组15人的血红蛋白含量,并判断两组一起有无明显差异。这种问题的情况是,对同一对象采取了两种处理方式,从医学实验设计的角度来说属于配对设计,但是实际上研究前后的设计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数据,而如果生硬地将其套用到独立数据所使用的统计方法上,从而采取t检验对问题进行处理,则是造成明显的处理方法与设计类型相左的问题出现。在这种类型的医学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应当采用的正确方法是计算每一对数据的差值,进而利用所计算的差值大小,来反映两组效果差大小。

3.2在计量所得的数据呈现出方差不齐时仍然沿用传统的t检验

这一类型的错误在医学实验的分析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和直观。经过方差齐性检验的两组数据如果判断为方差不齐,就不能直接使用t检验进行处理,这时候采用校正的t检验会更为合适。例如,在某医学实验的论文中,测得热症组的样本量为27,均值为37.68摄氏度,方差为0.66摄氏度,对比组测得正常人的样本量为36,均值37.19摄氏度,方差为0.33摄氏度。在这一实验中,该作者没有考虑方差齐性存在方差不齐的问题,就直接使用了t检验进行比较,就很容易造成错误。正确的方法应当是校正t检验,并算出校正结果,与P值进行相互比较,从而做出是否拒绝原假设的结论。在一般的医学实验中,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应当获得更多的注意力,例如只有经过了严密的方差齐性检验和正态性检验才能够使用t检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果这一基本条件并不能直接满足,就应当考虑选择适应数据类型的非参数检验方式进行分析,当然,某些情况下变量变换从而使其满足条件也是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

3.3多组实验数据比较时,仍然采用t检验

在医学实验的分析中,t检验与LSD统计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t检验适用于两组数据的比较,而LSD在多组数据的两两比较中应用较为广泛,不应当将二者混用造成混淆,影响实验结论的获得。例如,探究粉尘环境对尘肺的影响情况时,将实验白鼠分别放在三种环境中,测得数据,将三组数据用t检验两两比较,得出某两组无统计学意义,另外两种情况却均有统计学意义,这种错误是非常明显的。而如果采用方差分析,并且进一步采取多重检验,应用统计软件配合LSD方法的使用,将会得出不同而且更有意义的结论。

篇6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微型移动终端;构架分析;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087―03

引言

非正式学习是学习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根据二八理论,人们百分之八十的知识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在学校的正式学习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知识需要通过非正式学习方式来融会贯通。研究表明,非正式学习占个体所学知识的75%以上,而人们对它的关注和投入却不到20%[1](参见图1)。近年来,由于非正式学习在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型移动终端层出不穷,其功能也趋于成熟完善和个性化。通信技术的发展、3G时代的到来为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通信条件。微型移动终端以其便携性、良好的通信能力和移动性支持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利用微型移动终端进行非正式学习,促进个人的学习研究,这种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实践者证明是有效的。

一 非正式学习的基本内涵

学习可以分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两种基本形式。国外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首次提出了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的概念,但对其研究的关注则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的,我国学者对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只是近几年的事情[2]。

“正式学习”主要是指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参加工作后的培训、远程与继续教育等;相对于“正式学习”而言,“非正式学习”是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3]。它主要有个体内省、协作交流、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几种典型形式(参见图1)。

在非正式学习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导和主体,学习动机源于自我内部需要,可以有明确目的也可以是偶然性的;依据学习者自身的不同情况,学习行为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知识来源多元化,主要通过非教学性质的途径来获取;学习个体之间注重协作交流与共享,共享性是其一大特征。

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的界限并不是严格区分的,而是具有过渡性的。学习本来就是无处不在的,延续非正式学习的思考方式,实质是对广义学习的进一步解释。非正式学习不是技术或者认识,而是一种理念、一种状态,是我们教育技术人员亟待探究的一个新视界。

二 微型移动终端支持非正式学习

1 什么是微型移动终端?

微型移动终端是指体积相对较小便于携带、支持无线移动通信的这一类设备的统称。随着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微型移动终端产品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我们这里的微型移动终端泛指现有的和即将出现的各类可能用于微型移动学习的便携式技术设备[4]。

微型移动终端的类型和功能多种多样,其便携性和无线通信功能为灵活多样的非正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设备支持,是非正式数字化学习的新视野。

2 微型移动终端的主要类型及功能

通信技术和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微型移动终端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化,功能也越来越智能化。依据微型移动终端的功能和特点,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五类:PDA、UMPC、 MID、智能手机、学习机。

(1)PDA

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即个人数字助理,一般是指掌上电脑。相对于传统电脑,PDA的优点是轻便、小巧、可移动性强,同时又不失功能的强大,PDA通常采用手写笔作为输入设备,具有红外、蓝牙、WiFi和IrDA等功能,能够与互联网相连浏览网页,而亦能够将其当作数位多媒体播放器使用。

在非正式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利用PDA上自带或安装的程序,如移动概念图软件、记事本工具等记录学习心得;通过无线网络访问局域网中的学习资源,上传或下载学习资料;在集成外部信息获取设备和相应软件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探究、情境模拟等不同形式的非正式学习活动[4]。

(2)UMPC

UMPC(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即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一种新型便携式笔记本电脑。UMPC是一款安装了特殊版 Windows XP Tablet、Windows Vista或Linux 操作系统的微型Tablet PC。它拥有WiFi和蓝牙功能,内存512MB以上。根据需要厂商还可以自行添加GPS 、指纹识别、电视卡、摄像头、读卡器等设备。

在非正式学习中,学习者利用UMPC可以随时随地存取内容与信息,通过电子邮件、即时消息、聊天或博客等手段相互沟通,在旅途中以视频、游戏、音乐、图片或者电视自娱,通过监控办公应用程序和工具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等。

(3)MID

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s)即移动互联网设备。它采用全新Intel Menlow平台,搭载45纳米技术的凌动处理器,手掌大小仅重320克,是全球最小的电脑。MID内置蓝牙2.0、WIFI、GPS导航、CMDA,支持3G网络上网,集成了Office办公、大智慧炒股等商务和娱乐软件。

MID是一款能够提高高端客户办事效率、满足随时随地上网需求、可以长时间享受电脑乐趣的顶级口袋电脑。它可完全替代目前PDA、笔记本等终端的应用,是支持无线数据连接最完善的电脑,也是目前应用到非正式学习中功能相对完善、信价比较高的微型移动终端之一。

(4)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Smartphone)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

智能手机除了具备手机的通话功能外,还具备PDA的大部分功能,特别是个人信息管理以及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浏览器、GPS和电子邮件功能。结合3G通信网络的的支持,智能手机必将成为一个功能强大,集通话、短信、网络接入、影视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个人手持终端设备。

智能手机在通信能力上优于掌上电脑,更适合灵活多样的非正式学习方式,随着技术的日趋完善和价格下降,智能手机将是一种相对普遍的微型移动学习终端设备。

(5)学习机

学习机是在学生群体中比较流行的一种便携式学习设备,它主要分为数码学习机和网络学习机两种。

数码学习机是电子词典的升级产品,现在统指对学习有辅助作用的所有电子教育器材。它具备辞典查询学习、电子记事、计算、参考资料以及数据传输等功能。网络学习机近年来新出的一种电子学习机,主要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可以在网上下载课件,试题等。

与前几种微型移动终端相比,学习机更注重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产品全面兼容网络自主学习、情境探索、在线图书馆等多种非正式学习形式。

三 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构架分析

1 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的理论依据

情境认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主流教育思潮,是当代西方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热点。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在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中自我建构意义、身份的活动。它强调外部环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将学习任务置于接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或问题中,倡导以问题为核心的驱动学习,问题可以是项目案例或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支持学生自主协作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反思的学习环境[5]。

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使学习者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成为可能,并为其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活动的质量。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为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提供了良好的设备支持,而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则为微型移动非正式学习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2 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情境的创设

情境认知理论告诉我们,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者需要在在真实活动和文化背景这样的真实情境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并通过协作和互动学习才能获得更佳的效果。在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支持下,微型移动终端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学习者可以携带微型移动终端进入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工作情境中进行非正式学习。在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情境中,微型移动终端由传统的内容传递和信息反馈工具转化为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工具。它协助学习者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意义建构,引导和扩充学习者的思维过程,改善学习者的心智模式,并最终促进知识的内化与问题的解决[4]。

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有多种学习模式,笔者认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学习、情境感知学习和情境模拟体验式学习,这些学习模式都是创设个人非正式学习情境的优秀典范。

(1)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学习

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是国外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特征是:以问题为焦点启动课程,学习者根据对问题的理解开展调查、执行探究,从而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非正式学习中,学习者在工作生活等场景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在问题发生的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对于学习者掌握和应用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探索,强调学习者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不断探索从而达到完善自我知识结构的目的。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微型移动终端功能的日益完善则为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非正式学习中,学习者可以随身携带微型移动终端进入真实的问题情境,并通过移动通信或移动设备自带的功能实现信息检索、现实数据采集、专家咨询、小组协作、信息共享等获得问题的最终解决[6]。

(2)情境感知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进步与网络的发展,提供了异于传统的学习与沟通桥梁。而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以及各种微型移动终端的情境感知功能的逐渐强大,使得学习方式再次出现突破,情境感知式学习便应运而生。情境感知主要依据情境提供信息或服务,这些信息与服务与使用者目前任务相关,而未必需要涉及改变系统行为的阶段(Dey与Abowd,1999)。在情境感知式的非正式学习中,学习者携带具有情境感知功能的微型移动终端进入真实的问题情境,首先由微型移动终端感知学习者所处的学习情境,然后通过无线通信从移动学习系统的知识库、资源库中提取最适合该情境的学习内容,最后再由微型移动终端将这些学习内容自动地推送给学习者,促使学习者在恰当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以达到支持非正式学习的目的。

(3)情境模拟体验式学习

情境模拟学习是一种利用现代模拟仿真技术模拟现实的环境,通过类似游戏的方式让学习者以快速、高效的方式实现能力训练和提升的新型学习方式。与其它学习方式相比,它具有仿真性、动态性以及直观性等特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种移动终端的交互显示能力、情境感知和通信能力越来越强。在情境模拟体验式学习中,学习者由传统模拟仿真系统中的观察者转变成动态模拟系统的参与者,并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但可以将微型移动终端带入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还可以利用微型移动终端的微世界模拟功能对学习情境、自然环境等进行部分模拟[6],并通过自身的参与成为模拟仿真本身的一部分,从而沉浸在一个动态模拟系统中。他们参与学习活动,能够快速看到他们的活动对于整个系统的影响,不仅观看模拟,自身也参与模拟。

四 结语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态,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的未来发展走向、微型移动终端的相关技术、资源支持等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如何利用微型移动终端将基于web2.0的学习资源更好地整合到非正式学习情境中,如何实现微型移动终端在线与离线学习相结合创造无缝学习环境等,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给予密切的关注与探究。

参考文献

[1]Jay Cro.Informal Learning the other 80[DB/OL].

[2]杨晓辉.非正式学习与企业在线培训[J].商场现代化,2007,(34):265.

[3]余胜全,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8-23.

[4]黄荣怀.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0-45.

[5]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1):53-54.

[6]M-Learning [DB/OL].

[7]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2-17.

[8]移动终端:开启信息世界的大门[DB/OL].省略ii.省略/20071008/ca434826.htm, 2009-4-2.>

篇7

>> 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实例研究 基于微博的小组移动学习研究 基于微博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建设 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的优势初探 微博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微博平台的网络教育移动学习资源构建研究 “三微一博”融合的高校教师移动学习策略研究 基于微课的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浅谈微博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的应用 基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协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 基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 “微学习”平台构建研究 微博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微博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主题探究学习策略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传统教育和移动学习浅析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研究 基于教育信息技术的课程学习模式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行为测评框架研究 基于微博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及应用研究 基于微信的大学专业课移动学习策略研究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6-05).

[2] 顾小清.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M].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2.

[3] 穆肃,闫挣中.微型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移动学习材料设计的研究

[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2).

[4] 吴珊珊.微博客与微型学习的契合[J].宁波师范学院学报,2011,

(4).

篇8

一、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的突出特点在于多样性、开放性、独立性、实践性、与生活相关性。

探究性学习的课题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宗旨,尽量不涉及知识性很深,专业性很强的一些题目。它可以是热门论题―“环境污染的研究”;对自然的探秘――“矿物元素和人体健康”;对社会的思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对单科知识的研究――“微型化学实验”;对综合知识的探索――“计算机辅助实验数据的处理”等等。总之,在探究性学习中,在知识横向、纵向的交叉的探究中,使学习者得以广开思路,拓宽知识面。

探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后,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个人或学生小组的努力。教师只对整个活动过程中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对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现象和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防止学生作出无意义的活动和结果,引导活动向预定目标发展。

探究性学习不是一个仅仅接受知识的过程,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也是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一般来说,探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当一个探究课题、探究方案确定后,每个组内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或在互联网、图书馆查阅文献;或去工厂、去户外实地调查;或对假设、判断作实证研究;或对统计、数据作分析评价。这些实践活动能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将所学与实际联系起来,又以实际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真正的参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和乐趣。

二、 探究性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探究性学习有多种方式,在化学学科中常用的一类模式如:发现与确定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形成书面报告。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其作用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可为学生提供参考意见、实验条件从而使活动较为顺利地进行。

三、 探究学习预期的教学效果

探究学习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然后按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以验证假设。在此过程中,学生把自己当作知识的发现者,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1.尝试探究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它首先使全体学生面临新的问题情境,然后让其根据各自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试探获取结论,因此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

2.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体验科学家发明,发现,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会掌握知识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3.由于这些知识是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得到的,因此印象特别深刻,可以经久不忘,遇到新的情境也能灵活地运用,有助于迁移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透彻理解所学知识的实质。

四、 探究学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探究学习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1.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如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互相靠近,出现“空中生烟”的奇景,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依据此实验现象,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景象”等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2.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通过易混淆的概念的比较,不同物质性质的比较等,让学生学会比较法;通过对众多化学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分类,让学生掌握分类法;通过对某些化学现象进行想象推理,让学生体验分析,推理的方法等等。

3.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如让学生调查“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提出消除这类污染的建议;调查家庭金属垃圾的种类,分析回收的价值和可能性,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篇9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在这一阶段本来是应该具有一定的共性的,但是由于生活背景和经历的不同,心理承受能力和学习习惯与风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有高有低,在学习需求的表现上也不一致。而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如何去面对这种差异性,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是许多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1 差异性教学

差异性教学,是指在班集体的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差异性教学的内涵就是要立足于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达到其充分发展的最终目的。在班集体的教学当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加以了解和充分地利用,学生因个性差异导致其在学习需求上的不同,就要求教师根据这些不同为其提供与其相适应的教学[1]。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承认差异的存在,然后尊重和善待这些差异。

差异教学是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教学活动,所以它不仅多元化,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差异教学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教师在差异性教学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为学生提供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学习环境,同时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也要进行多元化的掌握,为不同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方式[2]。教师在差异教学中,必须经验丰富,而且具有很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才能快速识别学生所具有的个体差异,并为其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2 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也叫个性差异,一般是指个人在意志、情感、认识等一些心理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或者生理上的特点。个体差异有质的差异和量的差异这两方面的区别,质是指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的不同,量则是指发展速度和水平的不同。

个性差异的研究古就有之,近代以来才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并开始对个体差异进行专题研究。克龙巴赫将个性差异与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对教学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3]。尤其是最近几年,教育学中对于个体差异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并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取得了许多令人惊喜的研究结果。

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3.1 学科特点

①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综合性,它与数学、语文等基础学科一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的一门课程。除了包含计算机的技术知识,还涉及审美、环境、软件开发等多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以短期优化为目的,而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基础,所以它具有基础性。学好信息技术课,可以使其成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工具,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4]。②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就要求这门课程的实践性要很强。只有加强实践,才能在学生动手参与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强化,并应用于实践当中。信息技术课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对学习效果给予开放式的评价,为起点低的学生提供合适的空间,也为基础好的学生提供可以进步的空间。③信息技术这一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层次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质上也具有层次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分层教学,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2 教学现状

高中信息技术课在当前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单一。通常情况下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或者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学生只是单纯地根据教师的示范和要求机械操作,课堂气氛不活跃,对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是一种禁锢,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操作性很强,但当前大多数教师只对相关内容进行简单地讲解与操作,又不能很好地与教材结合,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很少,动手能力也不强。有时甚至为了所谓的教学进度,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却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计算机应用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这些差异,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在学习效果上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从而失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只单方面注重知识的传达,缺少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相应评价。教师与学生缺少互动,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样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影响教学质量。

4 差异教学策略

4.1 对学生的差异进行调查

要进行差异教学,首先要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形成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对学生的差异进行调查是进行差异教学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摸底考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的个性与计算机水平进行了解,掌握学生的各种基本情况。只有掌握和了解了学生的差异,才能满足他们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才能更好地进行差异教学。

4.2 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学生自身的素质和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课堂教学就应采用分层教学法。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出发点,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能够弥补讲授式教学方法存在的缺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每个层次学生的教学方式要具有各自的针对性。根据分层的目标,将教学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题目的难度逐步加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任务题目进行自主选择。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要求和教学评价上也要不同,如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只要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赞美和鼓励,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对于那些基础较高的学生,要求其在完成基础目标的基础上,要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引导其更加努力向上。

4.3 课堂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分组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也比较普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相同特质对学生进行分组,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会产生巨大差异,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学的效果也更好[6]。分组教学在分组时要注意组数要适当,分组太多不利于教师的教学管理;分组还要注意高低相结合,有利于小组之内的相互学习和帮助;给小组布置任务时要有新意和具有挑战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其成就感;对于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要给予合理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也要灵活多样。

教师可以在差异教学的过程中,发掘出那些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成为自己的助手。由于学生人数多,水平各异,教师如果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单独的辅导,教学的任务量太大,课堂上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这时,教师就可以寻求那些基础好的学生[7],让他们带动和指导基础差的学生,从而减轻教师的负担,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

4.4 加强课堂实践

教师在差异教学时,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要做到精炼,给学生提供更多充足的实践机会。如果教师利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去讲解理论知识,学生练习的机会少,就很难对课堂内容有深刻的记忆;相反,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具体操作,更容易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5 总结

篇10

作者简介:刘鸿瑞(1980―),男,本科,助讲,研究方向:中职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

摘 要: 研究性学习是现在兴起的一种课堂研究类学习的方式,旨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来对知识进行获取、应用,并解决具体的问题,着重在教学的同时提升学生知识转化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本文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分析了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以期对中职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中职教学;国际贸易课程;研究性学习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利用以往的学习步骤往往很难达到相应的目标,为此就需要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好地应用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质,落实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使学生获得长远的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所谓的研究性学习,顾名思义,其关键就在于研究,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选定主题进行研究,以科研的方式开展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存在很大的主动性,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研究,以解决具体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都将得到很大的提升。中职毕业生应该具有基础的理论和动手能力,为此不但要学生掌握国际贸易课程的理论,还需要将这些知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立自己的学习信心,在就业的时候表现出更大的优势。

二、研究性学习的步骤

(1)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题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的选择,让学生解除畏难心理,不要对课题产生恐惧,要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尝试精神,让学生在研究的时候能够真正得到快乐,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诸如在讲授关税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安踏、福建鞋业等案例来进行“关税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的课题研究,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想要看到企业在关税变化时候的反应,这样就能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实际的感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协助学生进行调查。

仅仅依靠课本并不能支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了取得更好的研究性学习效果,研究性学习就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教师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开放当前的网络,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资源来使学生获得最新的经贸资讯;第二,建立资源库,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教师应该建立资源库,及时分享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这样就能养成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态度;第三,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教师应该为学生争取相应的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企业进行调查和实践,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更好地掌握课本上的知识。

(3)交流研究学习的成果。

分享是学生进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措施,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交流和展示的机会,并且对其中比较优秀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奖励,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4)总结学生的研究性成果。

总结评价是整个研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具体的评价应该以教师评价为核心,以学生互评为辅助,实现多元的评价体系,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评价的时候要尽量全面,更好地展示整个研究性学习各个步骤的优缺点,这样才能对学生的下次研究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使其更具指引性。

三、总结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自主学习,但是并不是毫无节制和约束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内容:第一,坚持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改变观念,要让学生自己投入到科研中去,激发创新性思维,不是将答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二,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为了取得更好的研究性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例如,学校可以聘请相关的资深人士、教师来开展讲座,积极和海关、商检、外贸公司进行合作,为学生进行实训争取一定的平台。第三,教师要扩展自己的知识。例如,可以进修商务师、报关员等资格,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更好地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辅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