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渔业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渔业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渔业的重要性

篇1

考虑到我国正在进行的政府工作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结合现有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青岛市决策型系统建设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决策型系统建设是提高政府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加强政府工作能力建设是贯彻落实十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当前,海洋渔业应急管理部门作为海洋渔业生产安全和相关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部门,其工作能力建设的重心是提高对重大或不明突发事件的决策能力。在决策型系统建设中,吸取了现有系统在处理此类事件过程中的不足,结合类似系统建设的成功经验,将以应急预案为核心的评估决策子系统作为系统的关键部分进行重点设计,以实现对事件信息的快速、准确、有效的评估决策,切合海洋渔业应急管理工作对系统决策能力的要求。

2决策型系统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规定,“突发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而公众沟通作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应在海洋渔业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中得到足够重视。决策型系统将公众沟通系统作为三个应用子系统之一,在海洋渔业部门网站建设新型的突发事件信息平台,突发事件信息、决策信息、指令信息等通过电子政务平台的传送,将按预先定义的格式自动在平台上,缩短了时间,提高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效率,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平台还设计有公众留言功能,接收来自公众的反馈信息和相关诉求,形成政府和公众的网上互动机制,协助政府发现风险源,调动相关资源,有利于事件的及时解决。

3决策型系统建设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党的十报告的提出,尤其是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方案》出台后“,大部制”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旧有的海洋渔业管理体系正被逐渐打破“,五龙闹海”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大部制”改革对整合海洋渔业应急管理部门、构建集中统一的海洋渔业应急管理体系提出了现实的要求,也为决策型系统的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决策型系统中,现有系统将被整合为指挥调度子系统,负责评估决策子系统所发出的决策信息的执行,双方各司其职,构建起统一、畅通的海洋渔业应急业务流程,系统建成后将对集中统一的海洋渔业应急管理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促进改革的持续深入。

二、青岛市决策型系统的基本设计

1决策型系统的设计原则决策型系统的设计在符合普通信息系统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应着重考虑海洋渔业应急管理工作的特点。基于对系统处理能力及所处理事件的性质要求,设计中应强调三点原则:第一,突出重点。评估决策功能是决策型系统的核心功能,决定着系统关键的决策能力,因此,应将建设评估决策子系统作为决策型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其中,应急预案作为子系统的核心,保证决策工作正确高效的推进;相关领导作为子系统的决策者,把握决策工作的整体方向,果断进行决策。统计分析人员和专家作为子系统的辅助者,保障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决策的专业性。三者的设计应针对各自特点和作用进行:一是应建设完善的预案库,并在事件结束后及时更新,同时在评估决策系统内设置应急预案的查询、启动、执行、结束等相关模块,完整、有效地发挥应急预案的功能;二是应考虑相关领导的决策需要,设计直观、快捷的决策功能;三是应借助先进的统计分析工具建设统计分析功能,同时建设完备的专家库。第二,易集成性。出于系统整合的需要,系统设计应完善地支持新旧系统间功能、数据的集成,从而使决策型系统能够提供较高的工作效率。具体设计中,应利用中间件技术,提供多样的接口支撑丰富的组网方式,全面支持需要整合的现有系统的工作环境。第三,较强的安全性。海洋渔业应急管理工作事关民众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对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系统必须充分考虑安全方面的设计,保证系统365天24小时全天候运行,具体设计中,应提供自动报警、自动备份、恢复、限制访问量等功能,并尽量降低维护次数。

2青岛市海洋渔业应急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考虑到《国务院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方案》新近公布,还未对新国家海洋局的职能、机构、人员制定“三定”规定,新的海洋渔业应急管理体系尚未成型,因此根据现有体制进行系统设计并不合适。基于对方案和已有体系改革研究成果的理解,青岛市海洋渔业应急管理体系适拟作如下改进:青岛市海洋渔业应急管理体系应由市海洋渔业应急指挥中心(一级)、区域海洋渔业应急指挥中心(二级)、基层海洋渔业应急指挥中心(三级)组成,按级别成隶属关系。各级指挥中心作为其所辖区域海洋渔业应急管理的核心机构(指挥中心设在各级海洋渔业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内,小组办公室设在各级海洋渔业应急管理部门或相关办事处内)。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各级指挥中心实现系统互联,从而形成信息共享、应急协同、覆盖全市的海洋渔业应急管理体系。依据所设计的青岛市海洋渔业应急管理体系。

3决策型系统的业务流程依据系统的体系架构,二级、三级指挥中心所应对的突发事件大都规模较小,应对难度较低,其系统所需求的功能以监测预警、指挥调度为主,同时出于经济性的考虑,区域和基层海洋渔业部门现有的执行型系统能够基本满足需求,因此暂不考虑在市级以下部门建设决策型系统;而一级指挥中心所处理的海洋渔业突发事件通常具有规模大、成因复杂、应对难度高的特点,需求的功能以评估决策为主,因此适于建设决策型系统,其主要使用人员为青岛市海洋渔业应急指挥中心的领导。根据一级指挥中心的功能需求,针对重大或不明的海洋渔业突发事件,决策型系统的业务流程设计如下。

1风险的监测和预警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突发事件依据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Ⅳ级(一般)。青岛市三级指挥中心管理的监测预警设备在获取事件信息后,对于规模、发展势态等较为明朗的事件,若为Ⅲ级和Ⅳ级类型,三级指挥中心应独立解决;若为Ⅱ级,报告二级指挥中心解决;若为Ⅰ级或规模、发展势态尚不明朗的类型,应在第一时间直接报告一级指挥中心解决。若在解决进程中发现新的情况或工作难以继续,应逐级上报解决。

2事件信息的接收和评估决策一级指挥中心设置值班室,负责接收海洋渔业突发事件信息。除下级指挥中心的上报,事件接收的方式还有:第一,上级部门的指示;第二,周边省市海洋渔业部门的转报;第三,知情者通过网站、电话等方式的上报;第四,指挥中心统计分析部门的工作人员及相关专家通过综合分析现有数据,提前预测出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系统接报后,值班人员需要准确、清晰地确认事件详细信息,并将突发事件信息上报给指挥中心的统计分析部门和相关领导进行处理。统计分析部门的工作人员接收信息后,比较历史数据、过往案例等,迅速对其性质、类型、发展倾向等进行专业的统计分析,以图形、表格等直观的形式整理成报告,上报给指挥中心的领导。指挥中心的领导根据报告,参考现场情况,在专家的协助下,决定是否启动相应应急预案进行应对。

3指挥调度应急预案启动后,指挥中心的领导进行统一指挥,调度指令,下级指挥中心根据应急预案和指令,派出由相关部门人员、车辆、船只、飞机等组成的事件处理小组(携带通信设备)到达现场,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并将现场的语音、视频等信息通过通信设备传回指挥中心,形成有效互动,解决突发事件。

后期处理事件处理完毕后,统计分析部门的工作人员将事件基本信息、起因、对策、处理结果、分析信息等汇总到海洋渔业数据中心,为以后类似突发事件的趋势分析做好准备;同时,在通过比较发现事件中应急预案的实际执行过程与原始要求的差异后,更新应急预案。自突发事件发生到处理完毕,事件发生、指挥调度、事件结果等全部信息都将同步公布在突发事件信息平台上,同时将知情者的重要信息反馈给领导参考。虚箭头表示系统的信息流方向,实箭头表示指令流方向。

4决策型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流程依据系统的业务流程,将决策型系统划分为评估决策、指挥调度和公众沟通三大应用子系统。系统以海洋渔业数据中心为数据库,利用现有的市电子政务平台实现各级、各子系统间数据信息、事件信息的报送和指令信息的下达。各应用子系统和海洋渔业数据中心的功能设计如下:评估决策系统接收来自上级部门系统的指令信息、下级和周边部门系统的事件信息以及海洋渔业数据中心的数据信息,借助统计分析工具分析信息并获得直观的事件报告,在预案库、专家库和资源库的协助下输出决策信息,传送到指挥调度系统和公众沟通系统。事后,将事件汇总信息和应急预案更新信息传送到海洋渔业数据中心。指挥调度系统接收来自评估决策系统的决策信息,借助大屏幕指挥系统、无线指挥系统等输出指令信息,传送到下级和周边部门系统以及公众沟通系统。公众沟通系统接收来自评估决策系统、指挥调度系统的各类信息,依据已定义好的相关格式自动于突发事件信息平台,同时输出公众留言信息,传送到评估决策系统。海洋渔业数据中心的建设应以预案库、专家库和资源库为主,负责对各类应急预案、案例、部门信息、专家信息、政策法规、地图等的收集、加工和存储,输出相关数据信息,传送到评估决策系统。事后,接收来自评估决策系统的事件汇总信息和应急预案更新信息。

三、决策型系统建设应具备的条件和面临的困难

篇2

关键词:渔业环境监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渔业环境监测与保护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知识在学生毕业后从事渔业水域评价、渔业污染事故调查、海洋环境调查等方面都会应用到,对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有重要的影响。但是该课程教学中仍存在许多的问题,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1.优化理论课教学内容

(1)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由于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我们对比发现,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监测教材上编排的一些分析方法等与我们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分析化学”“水环境化学”课程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重复,因此我们就要从专业实际情况出发,授课时对该部分内容进行从略处理;若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则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进一步的强调或略述。

(2)结合社会热点,活化教学内容。关注社会热点的环境问题,剖析国内外重大环境事故,例如雾霾问题和天津港的爆炸事故等,充分发掘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引入监测分析项目和方法技术,以促使学生对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关注,深刻理解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3)填补学科空白,增加应急环境监测的教学。水环境监测是应用性极强的一门课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突发事故频发,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防范和处置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关注。在高等环境教育中加强应急环境监测的教学和演练,是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要的。

2.强化实践教学改革

(1)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和实验项目。该课程设置之初实验课时为10课时,3个实验。实验内容单一,训练方法比较机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机会对环境监测实践中会遇到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例如对实际样品如何进行预处理,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实验的数据如何进行处理和分析等。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在环境监测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以强化对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训练。

(2)实践全过程评价。对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如监测方案的制订、样品的采集、分析测试技能的操作、实验报告的书写等方面。采用过程性评价,改变以往的结果评价,注重学生操作过程的细节培养,让学生亲自操作各类大型监测仪器,如极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相互抄袭实验报告的问题。

(3)提升学生的实践参与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验教学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实验全过程尽可能由学生独立完成,包括材料准备、试剂配制等。同时,改变传统的得到检测数据即完成实验的做法,要求学生对照实验结果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评价,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实验作风。

3.建设空中课堂

2012年渔业环境监测与保护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参考国内其他高校的相关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建立了渔业水域环境监测与保护课程的教学网站。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及时更新网站的电子资源,及时上传环境监测热点,使学生能够在课下随时访问,自主学习。总之,渔业环境监测与保护课程在天津农学院已经开设了十余年,十余年间我们相关任课老师一直在努力去改革和完善这门课程,使之更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国家的建设多做贡献。

作者:孔庆霞 徐海龙 李丽 刘利华 戴伟 周文礼 单位:天津农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海龙,李丽,李飞跃,等.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21):167-168.

[2]黄宏,邢云青,杨红.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40.

篇3

【关键词】海南;海洋资源

中图分类号:K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168-01

海南之所以在历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它拥有的广袤的海洋资源是密不可分的,丰富的海洋资源使海南在中国拥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在历史中的一次次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海洋诞生的各种生物资源,海盐资源等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位于东西海洋交通的要道上,令海南成为了中外贸易的海上交通枢纽。

一、海南的海洋资源优势

海南省简称琼,位于中国的最南部,向北可通过琼州海峡望向广州,向西隔着北部湾和越南相对,东部濒临南海和台湾对望,在东南部和南边隔着南海与菲律宾相对,与文莱,马来西亚为邻。海南省不仅是一个在海洋中地理位置优越的岛屿,还是全国海洋面积占有量最大的省份,南海的中沙、西沙、南沙群岛都隶属于海南,受海南管辖,海域面积达到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海洋国土的三分之二,巨大的海洋中蕴育了丰富的资源。

(一)气候资源

海南岛四面环海,地处热带季风气候,享有“天然大温室”的美誉,海南四季如春,光照充足,而且全年没有霜冻的发生。近海的条件使得海南降水量十分丰富,有明显的雨季,作物生长条件好,旱涝保收,水稻一年可以三熟,蔬菜四季都可以种植。

(二)水产资源

海南海洋渔业发达,海洋水产资源品种繁多,具有快速增长和捕捞季节长等特点,是中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全省海洋渔场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沿海滩涂面积25700公顷可用于养殖。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有600种鱼类,其中有40多种鱼类带动着海洋经济。以及许多珍贵的树种,近海养殖业发展迅速,浅海滩涂养殖约超过25000公顷,养殖鱼,虾,贝类等经济价值较高的等20余种。海南淡水鱼(不包括溯河性鱼类)有15科57属72种。

(三)海盐资源

海南是理想的天然盐场,沿海港口海滩很多地方都有盐的生产,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亚数百英里的东海岸弧形地带。已建有莺歌海、东方、榆亚、洋浦等大型盐场,其中莺歌海盐场,是在中国南部罕见的大盐场。

(四)矿产资源

海南有很多的矿产资源种类。直到1991年,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48种工业矿物,海南已经证明了一定的开发和利用价值的矿产57种(若按工业用途可划分成65种),探明储量规模各级存量巨大126,其中大型矿床31处,中型矿床31处,小型矿床64处。主要矿物玻璃石英砂、钛铁矿砂、锆石、蓝宝石、水晶、三水型铝土矿、油页岩、石灰岩、沸石等10余种优势矿种,且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石碌铁矿矿石储量占约70%的铁矿石储量丰富,位居全国第一;钛资源储量占70%,锆英石储量占全国的60%。

(五)能源

海南省地质调查结果得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已划定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3个大型沉积盆地,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其中有利勘探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面积约60,000平方千米。水资源:海南岛大小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约100万千瓦,约65万千瓦的发展,产生约2.6亿度。2.53十亿立方米平方米,可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约7.5亿立方米,占水资源的20%左右。然而,能源资源和潜力巨大的海洋能源,太阳能,生物能源都有待开发和利用。

二、海南在历史中的重要性

(一)重要战略要地

海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是我国的南大门,防守着我国的第一道海防防线,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而从西汉到南北朝这段时间,统治者更是从不重视到逐渐认识到海南的战略重要性,将海南纳入版图,之后的宋元明清,再到近代,海南一直被重视,从军事要地更是发展为国内、国际的商业贸易枢纽,其拥有的优良港口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我国与他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二)粮食基地

海南良好的气候资源使得其农业环境优良,没有季节的限制,四季都可以种植,使海南成为我国重要的作物生产基地,在历史中,海南良好的作物条件不仅满足了岛内人民自我的需求,在近现代更是将作物销往内地,为中国的粮食问题提供了一份助力。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如橡胶树等,为我国的重工生产提供了强大的原料后盾,并且销往世界各地,使海南省的经济进一步增长,带动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海盐生产基地

盐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古代,众多私盐商贩在海南购得盐,然后贩卖,开启了中国商业发展的进程,促进重农抑商政策的进一步解体,中国近代化的快速到来。

(四)带动人民生活水平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渔业都是人们生活的重要行业,海南省四面环海,水产资源丰富,而且数量增长快,使的当地人民靠渔业赖以生存,在现代更是将打渔产业化,以鱼为生,提高了人么生活水平。

(五)海洋矿产和能源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于生活水平要求的增长,我国需要更多的能源与资源去维持和发展,建造更加现代化、科技化的社会环境。而海南拥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对我国的生产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篇4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以杜绝特、重大事故、明显减少一般事故为目标,以加强大马力渔船的监管和滩涂海水养殖安全生产管理为重点,采取强有力的整治措施,消除各类事故隐患,巩固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成果,严防事故反弹,努力实现全县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渔业安全生产“百日会战”,进一步深化“隐患治理年”各项工作,全面履行渔业安全监管职责,落实渔业企业(船主)的主体责任,强化重点时段、重点对象的安全监管,做到渔港秩序井然,渔船适航性普遍提高,安全设备齐全,渔船超员超载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确保完成全年安全管理任务。

三、组织领导 四、工作重点

1、进一步加强对生产渔船的监管。严格渔船检验制度,督促船主修理渔船和配备、更换安全设备,对重要的安全设备要按规定强制配备。县渔船检验部门要严格按照检验规范对渔船进行检验,切实提高渔船的检验质量,对检验不合格的渔船,船检部门不得发放检验证书,渔政部门不得发放捕捞许可证,渔港监督部门不得签证让其离港。船检部门要及时将适航状况不佳的渔船及时通报所属镇政府和港监部门,以便齐抓共管,多方采取措施,阻止不适航渔船出海。县渔业行政执法大队要对大马力渔船实施动态监管,采取专人负责、定人包干等措施,确保大马力渔船的实时监管到位。

2、切实加强海水养殖和滩涂采捕的安全生产监管。在明确滩涂生产企业(业主)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同时,督促并帮助企业(业主)进一步完善滩涂海水养殖和采捕安全生产制度和应急预案,督促企业(业主)全面落实滩涂安全生产各项措施,确保滩涂生产做到按章生产、有序生产和安全生产。在安委会领导下,积极推进海水养殖安全保障体系和“三化五覆盖”建设。

五、重点时段

为切实抓好年末岁初安全生产工作,把“百日会战”分四个重要时段:

第一阶段,国庆黄金周期间(9月25日~10月15日);

第二阶段,海盐文化节期间(10月16日~11月15日); 第四阶段,2009年元旦期间(12月21日~2009年1月5日)。

六,检(督)点

1、百日督查活动期间查出的事故隐患整改是否到位,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是否正常化、制度化;

2、渔业企业是否按照“三化五覆盖”的总体要求整体推进;

3、养殖企业安全生产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情况,责任制、安全投入和安全培训是否落实到位;

4、近几年各类事故通报的传达贯彻情况及已发生事故按“四不放过”原则查处和责任追究情况;

5、各单位安全监管制度落实情况;

6、专项整治开展情况;

7、日常检查与专项检查情况;

8、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情况,应急保障措施落实情况。

七、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吸取事故教训,全面提高对“百日会战”重要性的思想认识,要切实加强对“百日会战”工作的领导,提高渔业安全生产的认识,建立健全各镇(区)渔业安全生产“百日会战”组织,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合作,检查、督查“百日会战”的开展,务求取得实效。各镇(区)、要围绕全年控制指标的要求,强化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各村和船头。企业采取自查的形式,排查整改各类事故隐患。对各类事故调查处理,要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依法追究责任。

2、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安全生产氛围。各单位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教育,大力普及渔业安全生产知识。组织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活动,提高渔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知识和水平。积极配合县海洋与渔业局对渔业从业人员的培训。要深入渔港、滩头开展渔业安全知识的宣传,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渔业安全生产氛围。

3、加强生产组织,不断完善渔船事故救助机制。各单位要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按照自救、互救与援救相结合的渔业事故救助原则,加强对渔民组织渔船编队生产的引导,积极开展渔民海上自救技能培训。尽可能减少渔船在海上遭遇危险时因信息不通、救助不及时而导致的安全事故。要加强渔业行政执法船的应急救助能力建设,加强对渔政执法人员和渔业行政执法船船员有关水上救助技能的培训。要加大渔船船东互保工作力度,在稳定渔船船员人身平安互保工作的同时,

努力开拓渔船保险工作,为海洋渔业生产提供安全保障。

4、强化安全检查,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生产督查检查是确保“百日会战”取得成效的重要举措。各单位要大力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通过安全检查,发现存在的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并及时加以整改,努力减少渔业安全事故的发生。要加强渔业安全生产信息传输工作,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值班制度和事故专报制度。坚持主要领导带班制度,保持通信联络畅通。重大情况和突发性事故必须及时处理和上报,并跟踪掌握事态进展情况,随时续报,不得迟报、漏报,坚决杜绝瞒报、谎报。

篇5

关键词:海洋人类学;渔业社区;海洋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4)01-0026-09

海洋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于海洋的探索和开发亘古久远。作为与大陆文明相对应的一种文明类型,海洋文明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与海洋紧密互动而形成的。因为海洋环境存在差异性,世界各地的不同族群对于海洋的开发、利用和适应也不尽相同,由此也就形成了多样性的海洋文化。作为一门尊重和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学科,人类学对于海洋族群与海洋社会文化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并最终发展出海洋人类学(Maritime Anthropolo-gy)这一独立分支学科。可以说,作为一门兼跨人类学与海洋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海洋人类学在推动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当下中国的海洋发展战略更是不可或缺。本文拟从追述人类学的海洋研究人手,介绍海洋人类学的概念发展,界定海洋人类学的研究范畴,并对这一重要分支学科的学科意义略加阐释,从而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人类学学科提供借鉴。

一、海洋人类学的由来及概念界定

所谓海洋人类学(Maritime Ant}1ropology),就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对海洋类型社会的人群行为及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它主要探讨包括渔业社区的人口、家庭、风俗、、生计方式、组织规范、技术工具、艺术以及海洋适应、海洋移民和海洋污染与海洋生态保护、渔业资源管理、全球化对于地域渔业社区发展、海洋资源共享、海洋利用协作的影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这一分支学科的产生与人类学发展息息相关。西方人类学界很早就关注到海洋和渔业社会,在人类学这门学科诞生之初,英国剑桥大学的哈登(A.c.Haddon)教授就曾组织开展了著名的托雷斯海峡(Torres Strait)调查,对海岸带土著人的体质、心理、语言、、艺术和工艺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并出版了六卷本的《剑桥托雷斯海峡人类学探险报告》。此外,由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adcliffe-Brown)及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所撰写的人类学经典名著《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安达曼岛人》《萨摩亚人的成年》,也是专门针对海岛土著部族的人类学研究。应当指出的是,上述早期人类学经典以海岛土著作为研究对象,与西方早期海外殖民统治格局是密切相关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心插柳之作,其探究重点是“土著”而非“海洋”。人类学真正意义上以渔村、渔业为主题开展的一项重要调查研究,是由被誉为英国社会人类学之父的雷蒙德・弗斯(Raymond Firth)所完成的。1939-1940年间,弗斯与其妻子在莱弗尔梅(Leverhulme)奖学金的资助之下,前往马来半岛东海岸调查和研究当地的海洋渔业,并写成了《马来渔民的小农经济》(Malay Fishermen:Their Peasant Economy)一书。该书于1946年出版,书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当地渔业经济的细节描述,如渔获量、商品价格和市场组织、渔民收入、资本投入及借贷等;除此之外,作者也对影响当地渔业经济的社会文化因素――如不同人群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度分析。该书的重要意义在于突破了以往人类学主要集中针对农耕社会和采集狩猎社会进行调查和研究的局限,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认识海洋及渔业社会文化。可以说,弗斯的《马来渔民的小农经济》是第一本从人类学视角专门针对一个渔业社会及其经济关系所完成的海洋民族志。自弗斯之后,人类学关于海洋渔业社区的研究日渐增多。伴随着大量相关论著得以出版,海洋人类学的概念也日趋明晰。从现有资料可见,20世纪50年代早期,西方学术界已开始正式提出“海洋人类学”这一名称,其最初定义主要是用来指涉那些生活在海上和海岸带人群的民俗文化和物质文化。而随着人类学日渐介入海洋社会研究,其研究内容也渐趋丰富,海洋人类学的概念也从最初集中关注海洋民俗文化,发展为有关海洋社会文化类型的整体性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海洋人类学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研究成果逐渐为学术界所熟悉和认可,其研究也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了一个,而海洋人类学作为人类学与海洋学共有的一个分支学科也就应运而生,其标志性成果主要是1977年美国人类学家史密斯(M,Estellie Smith)所编著的《海上人家:一项海洋人类学研究》一书。

在海洋人类学的发展过程中,渔业社区与海洋社会是两个争议较多的核心概念。从西方已有的海洋人类学研究成果来看,其所考察的对象基本集中在以渔业经济为主要生计的渔业社区和群体。究其原因,可能是这类渔业社区和群体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文化特殊性,如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技术工具以及思想观念等。然而,在既有的研究中,有关什么样的社区才属于渔业社区,渔业社区应该具有哪些特征,以及渔业社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脱离渔业而存在等一系列问题,却一直都颇有争论。概而言之,这些争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一派主要是从社区的文化或文化建构(culturally constructed)的角度来考虑,如Marian Binkley、Gerald Sider和Anthony Davis等人主要是从女性在生产生活中的角色,以及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亲属关系在渔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来定义渔业社区;而Steve Jacob和Michael Jepson等人则认为,既然是渔业社区,那么渔业在人们心目中和认识观上必须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Richard Apostle等人在对加拿大和挪威的渔业考察之后则发现,渔业是一个“文化的容器”(cultural containers),它容纳了很多特别的技术、组织形式、制度、知识和身份认同等内容。另一派则是从地理位置等方面来定义渔业社区,如Bonnie H.Mc-Cay认为可以依据地理学上所说的距离海岸线的远近来定义渔业社区;Patricia M.Clay和JohnJ.Poggie Jr.等人则强调渔业社区应该是享有共同的海岸聚落,同时又在同一片海域作业的存在各种联系的人群共同体,这一定义特别强调人们的生产生活在地域上的联系。虽然以上定义强调的内容各有侧重,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渔民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其突出的流动性,渔民在陆岸可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渔业聚落,但是在海上作业时,却通常是随波逐流,分散行动的;另外,随着现代渔业的发展,船主与船员之间关系也发生了较大改变,船主已不再经常雇佣自己的亲属当船员,所以说从文化建构以及地理位置等单一层面来判断和定义渔业社区显然是存在不足的。

与西方学术界不同,目前国内从事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多强调使用“海洋社会”作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围,但是对于何为“海洋社会”,不同学者之间同样也存在较多分歧,大体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海洋社会,指在直接或间接的各种海洋活动中,人与海洋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的组合,包括海洋社会群体、海洋区域社会、海洋国家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及其结构系统。”第二种观点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缘于海洋、依托海洋而形成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以其独特的涉海行为、生活方式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结构的地域共同体。”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海洋、海岸带、岛礁形成的区域性人群共同体。海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人海关系和人海互动、涉海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以这种关系和互动为基础形成的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在内的有机整体,就是海洋社会。”正是因为意识到一门学科在诞生之初总是会遇到概念界定等问题,著名海洋史学者杨国桢教授很早就提出了要加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概念磨合,他认为概念磨合是任何学科创立之初都会存在的问题,概念磨合是一个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研究过程,它不仅不会贬低多样性和多角度的研究,相反还会刺激更高层次的多样性研究。

其实,对于“渔业社区”和“海洋社会”等概念的界定固然重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任何概念都并非固定不变。自20世纪以来,整个世界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海洋社会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急剧变迁的过程。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急剧减少,如今沿海地区采用传统的出海捕鱼方式来经营生计的渔民越来越少,相当多数的渔民转而从事海产养殖;与此同时,一些相关产业也因为沿海地区所具有的便利交通优势,纷纷将企业和工厂转移到沿海渔村,由此吸纳了大量渔村劳动力,导致从事传统捕捞业者越来越少,渔村人员外流严重,出现巨大变化;此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移民流动等因素也使得传统渔业社区与外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在逐渐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对于传统渔业社区和海洋社会的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所从事的职业发生了变化,渔村呈现较大变迁,生长于海洋社会的人群,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始终都渗透着海洋的因子和色彩。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海洋社会的这些变迁也恰好正是海洋人类学的研究范畴之一。由此观之,我们对于渔业社区和海洋社会的研究不必过度拘泥于概念的严格区分,只要我们立足于从多维视角来思考、把握、分析和研究其文化内涵,不同学科和学者对于渔业社区和海洋社会相关概念的理解就必然会愈加透彻和清晰。

二、海洋人类学的研究范畴与方法

目前关于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由于切入学科性质的不同,其研究对象也有所区别,例如海洋史学主要研究历史上的海洋活动,尤其是海洋贸易、海洋移民、海疆治理等,海洋民俗学主要关注各种与海洋有关的习俗、神话、传说、故事和民间信仰等,海洋考古学则侧重对于史前海洋文化、海洋民族的起源与分布以及历史上的海洋沉船等器物的考古发掘之类问题的探究。近期兴起的海洋社会学则注重考查社会条件变量与海洋开发利用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海洋人类学的研究范畴,从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是针对以渔业经济为主要生计的社区和人群的探索,如著名的海洋人类学家James R.McGoodwin、John J.Poggie Jr.、Richard B.Pollnac和Rob van Ginkel等人的一系列论著,几乎都是从海洋民族志视角考察渔业社区问题。以研究海洋渔业著称的人类学家艾奇逊(James M.Acheson)曾经将海洋人类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现代渔业(modernfisheries)、船上生活(shipboard life)和史前海洋适应(prehistoric marine adaptations),但这一归纳显然还是比较狭窄的,并未能涵盖海洋人类学的丰富研究内涵。从海洋人类学兼具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的独特学科特点出发,同时结合对西方已有的海洋人类学研究成果分析,我们认为海洋人类学的研究范畴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渔业社区的整体性研究。渔业社区是海洋和渔业文化保存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不仅可以从中看到作为整体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渔业经济,而且还可以窥探具有多样性文化特征的渔民生活。具体来说,渔业社区研究应该包括社区的社会结构、组织制度、文化规范、生产方式、技术工具、经济模式、行为方式、家庭结构、亲属关系、心理性格、、音乐艺术以及船员的水上生活和渔业社区的变迁等诸多方面。二是有关海洋生态保护、渔业资源管理和海洋政策制定等内容的应用性研究。众所周知,随着人类开发海洋的强度日渐加大,海洋渔业资源面临枯竭,海洋生态岌岌可危。此外,海岸带的过度开发、污染加重以及政府政策与渔业社区文化之间矛盾频生,这些都是海洋人类学必须直面的问题,因为海洋人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推动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和谐共存。这一点,从西方海洋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者们的关注焦点已开始从海洋文化转移到海洋生态保护、海洋公共财产资源管理、海洋使用权和海洋政策等具有很强应用对策性的问题探究上。三是海洋社会文化其他问题的研究,包括海港文化、海岛旅游、海洋移民、史前海洋适应以及沿海不同人群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等。当然,海洋人类学在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的同时,也不排除对于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借鉴和吸收,包括海洋自然科学。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一些研究者可能会疑虑上述海洋人类学研究范畴中的学科重叠问题。这里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海洋人类学与人类学其他分支学科的重叠。在海洋人类学的学科发展过程中,海洋人类学与经济人类学、应用人类学等分支学科之间经常会出现研究对象重叠、研究区域相近等问题。对此,我们认为不同分支学科之间存在研究重叠属于正常现象,尤其是对于人类学这样一门“学科之中的学科”来说更是如此。其实,人类学的不同分支学科之间的差异只是关注点和研究内容上的不同,其研究视角皆是社会文化视域内的深度观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洋人类学与经济人类学、应用人类学互有交叉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对于海洋社会的研究,既可以是针对渔民的经济行为和生计模式,也可以是关于海洋生态的保护和渔业资源的管理,同时还可以是海上或涉海人群的文化模式和等等。但此处需要强调的是,与人类学对于农耕及采集狩猎等社会的研究不同,海洋人类学注重“以海洋为本位”来思考和研究海洋社会的社会结构、行为模式和文化规范等。其二,海洋人类学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重叠。如同样对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开展研究的海洋社会学,以及对海洋社会和人群的民俗、信仰开展研究的海洋民俗学等。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洋人类学与上述海洋社会学、海洋民俗学在一些研究范畴上确实存在交叉重叠,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二者之间在视角、方法方面并非完全一致。首先,从研究视角上来看,海洋人类学注重从海洋主体性来思考和研究海洋社会文化。众所周知,在传统学术研究中,相当长时期内存在着西方与东方、现代与原始、先进与落后,以及中心与边缘、华夏与蛮夷这样一种二元对立的视角和思维。以人类学对于华南社会和东南亚华人社会的研究为例,学者们基本都是站在一种“从中心看周边”的视角来开展研究,将这些非中原汉人社会的族群和文化视为边缘,从而忽视了这些社会的独立性和他们对于文化进行再建构的能力。又如在关于环中国海海洋族群的研究中,以往很多历史学者、考古学者和民族学家的研究都是“在以汉文史籍为依托、王朝史学为主体的传统史学框架中,从中原看四方、陆地看海洋、华夏看岛夷”,从而使历代海洋族群的社会历史和价值不能得到真实的再现。因此,如欲将海洋人类学研究与传统的人类学和其他学科对于海洋的研究区别开来,就必须要转换视角,强调一种海洋主体性即以“海洋的思维”作为开展研究的主导思想,突出海洋社会这一文化类型的独特性。其次,从研究方法上来说,田野调查方法,尤其是参与观察法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石和学科优势所在。自马林诺夫斯基开创科学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以来,长时间(通常为一年)地参与到被调查对象的社会生活中,与被调查对象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通过田野笔记等各种方式来记录和获取资料就一直被奉为人类学家开展调查研究的圭臬。人类学的这种长时间的参与观察式的田野调查方法具有两个优势:一是为期一年左右的田野调查可以让研究者观察到被调查社区和人群的一份完整的生产和生活图景;二是参与式的观察可以让研究者同时拥有一种主位和客位的双重研究视角,进而获得更多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但也不排除定量研究,具体到海洋人类学的调查研究中,两者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前述雷蒙德・弗斯的研究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弗斯的研究发表之前,很多学者批评人类学家对于传统非西方社会的经济研究缺乏定量的数据支撑,因而不具有科学性。然而,弗斯的著作《马来渔民的小农经济》一经发表,就对很多关于人类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性的质疑及批评给予了有力的回击。在这本书中,除了大量描述性的文字之外,弗斯还使用了很多统计性的数据,包括渔民的渔获量、出海时间以及渔市中的资本、利息、利润、工资等,从而很好地向读者展示了他在实际调查中对于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的有效运用,此外,弗斯在全书的附录部分还增添了许多其在调查过程中所搜集到的有关船只、技术、资本、鱼产量等的统计数据和图表。像弗斯这样精细的海洋民族志,只能依靠人类学的深度参与观察才能完成。所以说,在海洋社会研究方面,无论是从研究视角亦或是从研究方法而言,海洋人类学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优势。

海洋文明是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并存的三大人类文明形态之一,它是人类与海洋长久互动和实践的结果,也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一种存在和表现形式。弗斯在《人文类型》一书中,曾深入探讨了历史和地理因素对于一个民族生活的重要影响作用,并指出了文化作为自然环境的产物,是如何在不同社会中解决各种问题的。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将海洋文明定义为一种海洋人文类型。那些生活于岛屿、海岸带、沿海村落等海洋社会的人群,“走洋如适市”,海洋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主要的生存空间。但是,相对于陆地而言,大海是一个危险的异域环境,生活在海洋上的人群经常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必须借助于很多外在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如天气、风向、潮汐、设备、技术等,才能够在海上作业,否则任何气候状况变化或操作失误都可能招致生命危险。也正是因为长期生活在海洋这样一个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海洋族群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类型,在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上都产生了与其他两个文明类型有所不同的内容。对于海洋族群来说,海洋作为一个“自然家园”已经渗透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了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海洋人类学的研究意义

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海洋人类学的诞生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但是其研究却吸引了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众多学科研究者以及政府部门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人类学对于海洋及海洋社会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海洋人类学的诞生缘于对现实的关怀。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岸线以内60千米的地方,由海岸带、海域、岛屿组合而成的海洋社会系统是人类社会区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也大多分布在沿海一带。在中国,海洋同样已成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空间,甚至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这一点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一带的经济发展和海洋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增加可以看出。进入2l世纪,世界各国对于海洋的开发、利用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包括远洋运输业的发展、海洋渔业资源的捕捞、海底能源的勘探与开采以及海洋和岛屿旅游业的开发等,海洋已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然而,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对海洋及海洋社会的深度认识,一段时期内,人们陷入了一种盲目和过度开发利用海洋的境地,进而使海洋生态变得脆弱不堪。此外,又因为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对于领海、公海等概念缺乏一个明确界定和共识,所以在海洋开发、利用过程中,相邻各国之间经常会出现诸如争夺海域捕捞权、渔民越境跨国捕鱼、海洋污染和海洋资源管理混乱等问题。正是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1982年,世界各国在牙买加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一致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但是,从现实来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颁布对于海洋发展和海洋保护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实质效应,相反,由于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明确划分,使得一些沿海国家对于海洋的开发呈现出纷杂多样的局面。其实,海洋问题的出现,反映的并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有关海洋利益的争夺,从更深层次来看,它透视出的是人类如何与海洋和谐共处的问题。作为一门研究人与文化多样性的学科,人类学开展对于海洋及海洋社会的研究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而且也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从西方学者开展的海洋人类学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涵盖渔民之间的协作、渔业资源的管理、海岸带的管护、海洋生态的保护、沿海滩涂的开发、海岛旅游业的发展、海洋政策的制定、渔业社区的变迁和港口文化的建设等诸多方面,这些研究不仅为人们重新认识海洋和处理人海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为国家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和制定海洋政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例如在美国,渔业保护管理局(MSA)在定义“渔业社区”的概念以及制定渔业政策的时候就充分参考了人类学家的研究和意见,美国的国家海洋局顾问委员会中也总是固定会有几名人类学家参与其中。又如在挪威,国家在发展海洋旅游业以及石油公司在勘探海底石油和建造海上钻井平台之前,通常都会先雇请一个包括人类学家在内的研究团队对相关海域的海洋生态、渔业资源、社区文化和开发之后可能会造成的相关影响进行调研和评估。此外,在加拿大、英国、冰岛、荷兰、日本等海洋国家,政府部门对于海洋人类学家的研究同样也十分重视,并适时将他们的相关研究成果吸纳到了本国海洋政策的制定中。

在对于海洋的传统认识中,人们一直抱有一种以陆地为本位的视角,将海洋看做是陆地的附属、边缘和终结,海洋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也仅在于海洋是沟通各大洲文明的大通道,使濒海的各民族成为邻居。然而,海洋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远非如此。海洋人类学的研究就是要试图改变人们对于海洋的这种传统认识观,从而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来看待海洋和处理与海洋之间的关系,以及重新认识海洋社会及其文化的独特性。要达到这一目标,其关键点就是要树立海洋主体性思维,充分认识到海洋社会是与陆地社会相对应的一种独特的人文类型。正是由于文化和环境的不同,那些长期以来靠海为生的海洋族群在认识和处理与海洋之间关系时也就会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的族群不同的一面,而这种差异性正是海洋人类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正确认识到这种差异性也是有效处理当前海洋危机和人海矛盾的关键。摆脱来自陆地视野下的传统海洋认识和海洋研究,回归到以海洋为本位的学术视野下来认识和研究海洋,是海洋人类学研究可以作出的一大贡献。除此之外,海洋人类学在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在传统的人类学研究著作中,主观描述常常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数据统计和分析则显得不足,而这种所谓缺乏科学性的调查、研究的写作方式,正是造成20世纪80年代以《写文化》为代表的对于人类学写作模式展开批评的原因之一。而在海洋人类学的研究著作中,定性与定量常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量有关渔业经济、船只、设备、资本、收入、价格等数据的定量统计和分析被广泛使用,甚至经济学模型等研究工具也不鲜见。更为重要的是,海洋人类学家通过长时间的参与观察,不仅可以从渔业社区获得上述真实有效的定量统计数据,而且也可对海洋族群的日常行为、仪式过程和生活方式等加以细致“深描”,从而为今人了解海洋提供深度的民族志资料。因此,从学术层面来说,海洋人类学的研究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四、结语

毋庸置疑,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对于海洋的依赖越来越明显,海洋开发和利用也愈加立体、多样和全面,然而,就在人类大力开发海洋的同时,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渔业资源急剧减少,人海之间的矛盾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此外,海洋争端的增加也使海洋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海洋发展已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

缘于对海洋与人类发展的现实关怀,海洋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以正式诞生,并在此后得到了较好发展和应用。在研究和分析方法层面,海洋人类学有着一种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对于海洋社会文化的整体性理解。其研究强调一种海洋主体性的视角,突出海洋社会自身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尤其认为海洋社会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类型,有其不同于陆地社会的运作逻辑和文化规范。而获得这些对于海洋及海洋社会的环境和文化独特性的了解和认识,不仅是人类良性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前提,也是处理与海洋之间关系的基础。所以说,海洋人类学作为人类学与海洋学的一个重要交叉研究领域,它在推动和改变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影响深远。

篇6

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现状

1海洋捕捞。秦皇岛海域是中国对虾、鲅鱼、带鱼等渤海大型的洄游鱼虾的产卵场与索饵场,也是鲆、鲽以及地方性品种鱼、虾、蟹的产卵场与索饵场,历来都是渤海主要鱼虾的良好渔场。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以及拖网对幼鱼的损害,致使渔业资源逐年下降。目前,捕捞产品中短食物链、低营养级的上层鱼类的产量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底层鱼类产量却大幅下降。随着国家相关禁渔、限渔、护渔政策的实施,海洋捕捞在海洋渔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

2海水养殖。秦皇岛市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品种已发展至20余种。目前,秦皇岛市浅海养殖品种有海湾扇贝、贻贝、太平洋牡蛎及虾夷扇贝等,其中扇贝养殖面积3.73万hm2,位居河北省第一;滩涂养殖品种有海参、河豚与对虾等,养殖面积3000hm2;浅海底播养殖品种有魁蚶、杂色蛤等,养殖面积3000hm2,人工鱼礁增殖1667hm2;海水工厂化养殖以鱼类为主,品种有红鳍东方鲀、牙鲆、大菱鲆、美国红鱼、鲈鱼、舌鳎等,工厂化养殖面积达35万m2。

3海洋水产品加工。随着水产品产量的增加和需求的多样化,以提高水产品附加值为主要目的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水产品加工的比例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越来越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鱼类、虾类、贝类和鱼类加工工业体系正在建立并逐渐完善,已基本形成多品种系列化产品,包括冷冻冷藏、腌制、烟熏、干制、罐藏、调味休闲食品和工艺品等门类。

4海洋休闲渔业。海洋休闲渔业是对海洋渔业的补充,是对海洋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在海洋生物资源锐减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生产工具和生物资源,开拓出来的一条新路,是海洋生物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近年来,秦皇岛市海洋休闲渔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出海捕捞、近海垂钓、海洋知识科普(新奥海底世界、山海关水族馆)、主题公园(山海关乐岛)、湿地观鸟等方式。

5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药物和保健品工业)是新兴海洋生物产业。据笔者调查,秦皇岛海域具有丰富的海洋药用生物资源,仅海洋药动物就有56科90种;规模化生产的海洋生物,如海参、扇贝、对虾、牙鲆、鲈鱼等主要品种多具有较高的药用或保健价值,无论是药用生物的种类或是数量,都有很大利用潜力,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目前,秦皇岛市除河北省水产研究所完成高纯度河豚毒素提取技术等研究外,相关研究与开发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海洋水体污染严重。随着人口增加,海洋开发活动加快,人们在向海洋索取的同时,也在破坏海洋环境。据报道,2002年秦皇岛各种途径入海的污染物质总量达2578.27万t,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石油类。环境污染和过度的捕捞导致了生物资源的衰退和崩溃,海洋水体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邻近养殖区、保护区、滨海风景旅游区等海洋功能区的功能。由于海域污染的加重,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加重,造成海洋赤潮频发,2000~2009年秦皇岛海域共监测记录赤潮10次,分析鉴定赤潮生物24科64种,对海洋生物危害严重。

2海洋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随着沿海地区海岸带、浅海资源的盲目开发利用,秦皇岛海洋环境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加,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典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海洋生物栖息地破坏严重。由于许多优良的索饵场、育苗场、育肥场、增养场的渔业功能丧失,渔业资源的增殖与恢复能力下降,主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衰退严重。

3海洋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海洋生物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遭到破坏,“生态异化”问题突出。由于对物种的资源补充和变动规律缺乏深入的研究,更缺乏科学指导下的宏观调控,过度捕捞和滥用致使近海生态系统的基础生产力下降,种群补充和资源再生遭到破坏,导致生物资源质量严重下降。从海洋捕捞来看,秦皇岛海域由于长期过度捕捞,渔获物种类日趋减少,渔获物逐渐朝着低龄化、小型化、低质化方向演变;多数传统优质鱼种资源大幅度下降,甚至难以形成鱼汛,而低值鱼类数量增加,渔获个体也越来越小,渔业资源质量明显下降,面临着衰竭和崩溃的危险。

4海水养殖环境问题日益严竣。近年来,海水养殖业由于一味追求高密度和高产量,过量投喂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滥用抗生素等水产药物,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养殖污水,从而造成局部特定水域环境污染。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海水富营养化严重,近岸海洋生态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造成近海生物种群发生变化,进而威胁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此外,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秦皇岛海水养殖病害频发,突发性、不明原因的病害种类逐渐增多。

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针对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环境特性及其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遵循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提出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政策措施。

1加强宣传以提高全民的海洋生态、环保意识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转变人类社会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的基本行为,其目的是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及管理部门、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日常生活等各项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要求。通过海洋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全社会懂得海洋环境保护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参与。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的海洋环境保护道德规范,这将对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

2保护海洋环境,对已衰退的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生态修复海洋环境是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海洋生物及海洋环境共同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应通过采取海洋污染与生态灾害防治、工程建设资源与生态补偿、海洋生态修复和发展生态养殖等措施,强化海洋生态保护管理,逐步减少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灾害对海洋生态造成的破坏和损失。由于多年的近海捕捞强度过大,秦皇岛近海生物资源的生物链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应在实施配额捕捞以及禁渔、休渔等制度基础上,以生态工程原理为指导,有计划地积极进行人工生物资源增殖,在一些重要经济鱼虾越冬、产卵场投放人工鱼礁。由于大型藻类能大量吸收海域中的营养盐,对减轻海域的污染、减少赤潮的发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重要贝类养殖区养殖大型藻类对一些衰退海域进行生态修复十分必要,促使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3加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应加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组织多学科协作,逐步形成秦皇岛市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研究特色,使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有科学基础和应用技术的支撑。首先,应加强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了解掌握秦皇岛市海域中海洋生物的种类、分布等特征,认识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现状,研究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为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生物奠定基础。其次,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加强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基础研究,进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课题招标,提倡鼓励各类企业参与研究开发,以增加资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篇7

一、检查的重点和主要内容

针对当前汛期海上渔业安全生产的特点,这次检查的重点是渔船防碰撞、防大风和防大雾的“三防”工作措施的落实以及渔业企业消防安全和种苗场正在繁育对虾苗安全使用锅炉压力容器和安全用电。检查的主要内容如下:

1、各渔业单位部署落实继续强化“安全生产年”工作要求的情况。

2、渔业船舶安全生产具体措施是否到位、渔船法定检验是否到位。

3、渔业船舶持证、渔船安全设施配备与运行、渔船遵守签证和海上值班瞭望等有关安全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重点检查各类渔船救生、通导、信号灯等安全设施设备是否按规定配备且齐全有效。

4、渔业船舶违章载客的检查。重点检查以渔船作为代步工具,非法载客运输的严重违法行为。

5、重点检查群众渔港码头、渔船集中停泊场所的安全监控情况。

6、检查各种苗场安全生产情况,锅炉工是否持证上岗。

二、检查的主要方式和时间安排

根据渔船海上生产的特点,安全大检查从现在开始,一直持续到5月底。这次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的“拉网式”的安全生产大检查,采取各渔业单位自查与市里的重点抽查相结合、港口检查与海上检查相结合的形式,同步进行。港口检查以各渔港监督为主,不断巡回检查,加强监控。海上检查以市渔政海上执法船为主,加大海上检查力度,把现在正在生产的种苗场作为重点检查对象。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此次安全生产大检查作为当前安全生产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把责任和措施层层落实到基层、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个人。

(二)突出重点,严格检查。一是重点抓好种苗场安全生产全过程,加强日常性的安全监督检查,确保全年度无事故。二是重点抓好老旧渔船的隐患排查工作。要结合渔船的年审工作,逐船检查渔船的安全设备的配备和完好情况,做到安全监管工作不漏一船。三是要狠抓安全监管工作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重点要规范各部门及渔业企业的安全管理责任,完善渔业防台抗风安全措施及应急预案。四是要组织渔政船搞好海上大检查,坚决杜绝走过场。检查发现渔业船舶违章非法生产作业的违规渔船,一律下达停航通知书,按有关渔业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存在事故隐患的渔船必须立即整改,并专人负责监督整改情况,整改不彻底、不到位的,一律不准出海生产。五是要严格依法检查,严格执法程序。渔业行政执法人员对工作不认真,检查不到位、问题未发现或处理不及时而发生事故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篇8

【关键词】海洋产业 经济 关联

一、我国海洋产业概述

(一)海洋产业分类

我国的海洋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的侧重点不同,具体区别如下:在我国海洋第一产业中,主要是海洋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包括海洋渔业、海涂种植业等。目前我国部分村落以海洋渔业为生,这是海洋最基础最原始的产业功能。海洋第二产业是指对海洋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包括海洋石油工业、海盐业、海盐化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业、海水直接利用业等。海洋第二产业主要存在于沿海发达城市,第二产业对科学技术及设备的要求相比较第一产业要高出很多,这就对技术和人才的等方面提出了很高要求。

海洋第三产业是通过对海洋的开发,发掘海洋的流通和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旅游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贸易交流成为必然趋势,各国货物交易频繁,当货物交换发生时,就需提供物流服务,物流需求的满足有三种方式,航空、陆地和海洋运输,对于跨国区域物流,如果都是通过航空运输手段,运输成本会大幅上升,企业保持利润就必须增加商品价格,降低自身的竞争力,并航空运输能力有限,大量的货物会有局限,这就必要依托海洋运输,所以海洋物流成为了最主要的货物流通渠道。

(二)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先后建立了多个海洋产业带,主要涉及到辽宁、河北、天津、山东、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江苏等一大批东部沿海发达省市。数据显示我国海洋运输能力随着港口建设的完善在不断提高,去年我国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世界排名第一。

海洋产业中主要产业包括海洋旅游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捕鱼业。这三大产业在海洋产业发展中规模最大,也最为稳定,其对GDP的贡献比较可观。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海洋总产值近四万亿,增速达到百分之12,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扩大,表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

二、我国海洋产业关联

(一)海洋产业关联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国际角度上看国外学者herrera针对海洋第一产业中的捕鲸业与第三产业中的生态旅游业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研究,kwaka在海洋产业关联中,针对投入和产出就行了分析,提出了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我国内部的研究状况看,许长新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可通过产业关联参数对海洋产业关联进行表示的研究,并以江苏省的海洋产业为实例,进行了科学论证,实践证明,其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表现为其研究主体为江苏省,未充分考虑全国范围内其他省市实际情况,因未能被推广,只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海英针对我国的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进行了研究,指明了我国产业结构应参照的原则,并且有针对性的对海洋产业关联性进行了专门分析。催木花等学者提出了我国海洋产业进行了布局规划,并提出了我国在发展海洋产业时,不可孤立发展,要与陆域产业协调,协同发展的理论体系。经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在对于海洋产业关联的各项研究中,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针对海洋产业关联的模型的探索还有所欠缺。

(二)我国海洋产业关联

在现阶段研究中,我国的海洋产业可通过以上两种模型进行表示,笔者经查阅资料,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得出了以下结论:

在我国的海洋产业关联中,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不一而足。例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海洋捕鱼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洋生态业的关联度较高,其内在联系表现为海洋捕鱼业必要考虑到海洋生态因素,为保证生态平衡,设立休渔期,在休渔期内禁止捕鱼,以保证鱼群数量和种类的完整及平衡性。在第二产业内部中,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洋生物业,海水化工业的关联程度较高,其内在联系表现为,这几类产业之间需要相互的工业产物及技术的支持才能完成生产,创造价值实现利润。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海洋船舶制造业和海洋运输及海洋旅游业关联度较高。其内在联系表现为,海洋运输业对船舶的载重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海洋旅游业则对船舶的舒适程度、装饰水平等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要紧密结合船舶制造业。

三、总结

经论述我们不难发现,海洋三次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在不同行业领域是有异的,业务范围相关,交集或是业务上呈现出需求关系其关联度高,业务联系较少且无业务产品供求关系的,其关联度就低甚至无关联,总之,探索海洋产业关联度,对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海洋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木花,崔彬,左文.我国海洋资源、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资源・产业,2012(02) .

篇9

关键词:海洋经济;试点省份;发展定位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047-03

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海洋局在青岛召开全国海洋经济试点会议,会议确定了山东、浙江、广东三省作为全国海洋经济试点省。此后,三个省围绕着各自的优势和发展方向编制了独具特色的试点方案。2011年1月4日,国家发改委通过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使山东省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3月1日,国家发改委原则通过《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浙江省海洋经济进入国家战略;7月2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广东省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发展规划》,使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发展业进入到国家战略中。自此之后,国家海洋经济试点全面进入实际操作状态,各试点省努力建设以海洋经济为主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山东、浙江、广东三个省份处于我国的北、中、南三个不同的地位位置,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国家选择这个三个省份作为全国海洋经济的试点既是出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需要的考虑,也是与三省的海洋经济发展基础和对全国海洋经济的贡献分不开。因此,分析和比较三省份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各自的侧重点,能够为三省份在以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大方向下,努力实现各自《规划》的任务起到借鉴和推动作用。

一、三省发展基础之比较

从发展的基础来看,广东省海洋总产值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在三个试点省份之中所占的份额也比较大。目前,广东省已经形成了粤东、珠三角、粤西三个海洋经济区。

山东省次之。山东省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海上山东”建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青岛为中心,日照、烟台、威海等城市为辅助的“一体两翼”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2010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 000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居全国第二位;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增加值均居全国首位,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滨海旅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洋产业体系。

浙江省居第三位。2010年,浙江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3 850亿元,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7.9:41.4:50.7,海洋产业体系比较完备。海运业发达,货物吞吐量7.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 118万标箱,宁波-舟山港跻身全球第二大综合港、第集装箱港;船舶工业产值738亿元,居全国第三位;海水淡化运行规模9.35万吨/日,居全国首位;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等产业发展迅速。

二、三省发展优势之比较

(一)发展侧重点

广东省是我国的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多年来经济总量一直居于全国首位。广东省是我国的南大门,是我国通过东南亚各国以及南亚、欧洲、非洲国家的重要门户,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广东省还靠近我国的南海,南海不仅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海,而且是深海海洋经济的典型代表,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等,为广东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和发展空间。多年以来,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在海洋渔业、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以及滨海旅游方面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广东省的优势主要集中在集装箱领域。2009年,广东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为3 277万标箱,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4位。同时,广东省在珠三角、泛珠三角、东盟10+1以及与港澳台经济联系和合作之下,获得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广东省的海洋经济逐步加强与福建、广西、海南等省份的合作,逐步构筑起来了粤闽台、粤港澳、粤桂琼三大经济圈。

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海岸线长3 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余处,其中优良港湾70余处,海岸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是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结合部,西联黄河中下游内陆腹地。山东省在20世纪90年代即提出了“海上山东”的概念。2009年海洋GDP实现6 040亿元,占全省比重17.9%。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云集山东,全国海洋科技人才的50%以上在山东,科技进步对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60%以上,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浙江省是陆域资源小省,不过,其海洋面积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6倍,海岸线近6 700公里,居全国之首,海岛占全国的4成。2009年,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是3 002亿元,约站GDP的比重为13%,2009年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7:40.2:51.1。在主要优势方面,宁波港口现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多座,装箱吞吐量接近1 300万标箱,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宁波-舟山港跻身全球第二大综合港,石化产业、船舶工业产值分别位居全国第四、第三。

(二)海洋科研力量

从海洋科研实力来看,山东省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研究的发源地,聚集了全国50%的海洋科技人才,山东省拥有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山东社科院海洋经济研究所等国内海洋领域一流的科研力量。因此,山东省也在半岛蓝色经济区中重点突出了海洋科技发展的重要地位。

浙江省拥有浙江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浙江海洋学院、舟山海洋研究院等涉海科研机构。

广东省拥有中山大学海洋学院、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社科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等一批海洋研究机构。

三、三省发展定位之比较

广东定位:未来广东省成为我国提升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聚集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

山东定位: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聚集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浙江定位:我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我国海岛海洋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我国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我国海陆协调发展示范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和清洁能源示范区。

比较三个省份的发展定位可以看出,与山东、浙江两地的海洋经济规划相比,广东的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在综合开发和区域合作方面将承担更多的使命。包括与港澳、海西区、北部湾、海南乃至东盟等地区合作的先行先试权。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将以原有的珠三角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加强与港澳方面的海洋产业合作,构建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同时以粤东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粤闽台海洋经济合作圈,再以粤西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对接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构建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

四、三省重视程度之比较

(一)所涉及的城市

在广东,有21个地级市,而本次培养为海洋经济重头市的,仅有广州、深圳、惠州、湛江和汕头5个,不足全省地市的1/4;而在珠三角的传统的9市中,仅有广州、深圳和惠州3市,约为珠三角城市群总数的1/3。

山东的半岛蓝色经济区包含了7个城市,分别是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等,基本等于是山东半岛,以及黄河入海口,这个区域,与归属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山东部分地域,基本等同。山东众多入选全国百强县区的地方,即诞生于此半岛领域。

目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规划包括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7个市47个县(市、区),而在这7个城市中,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5个城市均为长三角经济圈成员,其余的温州、台州,则为浙江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基本善于同一类型,为中国最典型的内生性经济重镇。2009年,这7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2/3以上。

(二)区域布局

广东虽然是目前的中国第一海洋经济大省,但是,总体而言,广东“陆地经济”的发达,制造业领先全国的地位,使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并不显著。从整个海洋经济的区域布局来看,珠三角并非是广东海洋经济的重点区域,而在非珠三角的城市湛江和汕头,才是广东真正意义上的重点。广东如此布局,某种意义上,将海洋经济作为东西两翼破局的突破口,而非作为全省产业转型的重点。

对于山东而言,自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海上山东”战略以来,逐渐形成了以青岛为中心,烟台、威海和日照为侧重点的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目前,山东临海经济带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带动的梯次发展格局,即一个中心城市(青岛)、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烟台、潍坊、威海)、三条产业聚集带;形成了以石油、重化、轻纺、电子、海盐和盐化、滨海农业、海洋港口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的临海产业体系。

而对于浙江来讲,此次的海洋经济试点是其最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最大的挑战。一直以来,浙江都没有自己的独立的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而周边的安徽、福建等省,都已经有独立的国家战略区域。浙江唯一可能成为国家战略的,即是综合改革试验区,而在这个国家战略中,明确提到了发展海洋经济。浙江省几乎将除湖州以外的长三角城市,以及南部最发达的温州、台州,都纳入到海洋经济区,足见浙江对于海洋经济的重视。在空间布局上,浙江海洋经济形成了“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十岛、多点”的布局。一核,即以宁波-舟山港海域及其依托腹地为核心,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两翼”,即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以及其近岸海域为北翼,以温台沿海产业带及其近带海域为南翼;“三圈”,即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

五、三省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一)发展方向

广东省是我国深海海洋经济的代表,承担着全国海洋经济综合试验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广东省应该是建设“深蓝广东”为重要的突破口,积极推动南海开发战略,使海洋经济的发展逐步走向深海和远海。

山东省应该充分发挥以前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海洋科技力量的优势,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成为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遵循海陆统筹、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集中集约用海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原则。

浙江省应借助于全国海洋经济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重要契机,努力整合全省的海洋资源、海洋科研力量等,突出港口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努力在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方面有所突破。

(二)未来的侧重点

广东省应该努力实现四大发展战略:(1)“产业支撑”战略;(2)“科技兴海”战略;(3)“港城一体化”战略;(4)“和谐海洋”战略。通过实施这四大战略,努力构筑起广东省深海海洋经济的发展蓝图。

山东省海洋经济本身具有“重型化”的特点,在今后的发展重点上不再适宜突出临海工业,可以考虑以新型产业为主体。虽然石化和钢铁产业已经成为几乎所有海洋经济重地的首选,不可荒废,但是,山东东营本身即有油田,不需要去刻意引进太多项目。作为与日韩最近的经济区,以及北方港口最多的省份,山东可优先发展港口服务业、海洋医药、能源等新兴产业,区别于京津唐经济圈的产业结构,亦是未来山东脱离环渤海经济区,成为中国独立的一级经济区的重要条件。目前,山东的青岛、烟台,均已在全国有一定的地位,其未来可期。

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相较广东和山东而言,需要做的工作要多的多,除了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之外,还要积极发展自身并不占优势的海洋重化工业,包括石化、钢铁、港口、造船、海洋新能源等领域,力争进行突破,先追求海洋经济的总量,才有资格谈优化结构。

参考文献:

[1] 罗天昊.“海洋战争”:浙江VS广东VS山东[J].大经贸,2010,(11).

[2] 林雄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竞争力分析[J].海洋信息,2011,(1).

[3] 观察与思考编辑部.广东的蓝色引擎是怎么构建的[J].观察与思考,2011.(6).

[4] 广东社科院课题组.启动“南海战略”,建设“深蓝广东”――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R].2010.

[5] 山东省发改委.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篇10

[关键词] 荔波县 淇江流域 渔业资源 发展现状分析 与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 S9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1-0282-01

1 淇江流域渔业现状分析

1.1 淇江流域基本情况:淇江流域是我县第二大重要河流,位于荔波县城西北部40-45公里,是我县甲良、小七镇行政区域的重要水系,涉及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灌溉工程及水力发电用途,境内有5条支流和若干条地下水源溪流汇聚而成,分别为甲新水源支流、三岔河水源支流、三孔桥水源支流、架桥水源支流、尧花水源支流,它们汇聚形成荔波第二大江河淇江。从甲良的拉赶干、梅桃、甲新、纳核、红泥流经方村拉平及小七孔镇的架桥河水源流经台村小河汇入地莪河觉巩河;另一支流的小七孔镇尧花水源河流经黎明、星庞联山湾流入大七孔景区汇入樟江。流域全长达到120公里,其中支流总长为60公里,水域总面积达到12600多亩。

1.2 水资源情况:淇江流域有溪流、支流20多处,分别来自甲新、三孔桥、石板、洞庭、擦耳岩、三层洞、懂奎、益觉月亮湾、甲瞒、麻庄、架桥、台村、豆村、打更、地脉、尧花、清水塘,流域内地下水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达100多处,在枯水季节,常年出水流量在0.05以上达到50多处,0.1以上有20多处,0.2以上10多处,0.5以上5处,淇江流域流量占全县总量的25%左右,地下冷水资源流量每年达到上亿立方米,常年水温都在15-19℃,境内无工和生活污染,是开发特色冷水鱼养殖的理想环境。

1.3 鱼类资源分布情况:该流域是我县重要野生鱼类资源品种生存的基因库地方。根据资料核查,该水域环境内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品种,流域内有天然的伏流水域栖息场所上100个,繁衍场所上1000个,有国家级3个(大鲵、中华鳖、岩原鲤),省级8个(乌原鲤、斑鲋、蛇鱼句、鲇鱼、大刺秋、青鱼、金线鱼巴、刺胸鲑),经济鱼类30多个(倒刺鱼巴(铜鱼)、小口白甲(麻鱼)、岩原鲤、乌原鲤、黄桑鱼、蛇鱼句、鲇鱼、鳜鱼、大刺鳅、七星鱼、大口鲇、多鳞例刺鱼巴、壮体沙鳅、鲤鱼、草鱼、鲫鱼、石鱼丰)等品种是淇江流域的野生水产品特产,已是我县野生鱼类的基因库保存完好的水域场所,是我县重要的天然增殖繁殖种苗来源区域。在我县渔业发展规划方面,已列入我县重点管理内容,每年该流域的渔业捕捞量达80多吨。

1.4 渔业生产现状:该流域内以养殖为主,捕捞为辅的生产方针。目前,流域辖区的山塘、池塘、小水库、溪沟人工养殖面积为800多亩产量达到160多吨,稻田养殖面积这18600多亩产量130多吨。特色冷水鱼养殖40多亩产量达到300多吨。养殖占生产总量的85%,捕捞占总量的15%,形成了农村渔业经济发展的主体。

1.5 存在的问题:在管理上淇江流域点多面宽线长,河段位置处于人居希少,道路不便,地形复杂的状态,增加了维护的难度;又加上渔政管理队伍人员少,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难以满足现在发展的需要;由于荔波旅游业市场的发展,饮食服务兴旺,野生鱼深受消费者青睐,价格飘升,电、毒、炸等违法捕捞案件时有发生,出现掠夺资源捕捞现象,导致部份水生野生珍贵水产物种处于灭决状态。如大鲵、中华鳖、岩原鲤、多鳞倒刺鱼巴 、刺胸鲑、大刺鳅、青虾等品种在80年代前该水域鱼类品种十分丰富,现处于野生鱼类资源枯竭状态。

2 管理对策措施建议

2.1 坚持健康渔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该流域渔业发展的全局,积极发展养殖,适度调节捕捞;调整渔业优化结构,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渔业;以农民增收为目的,推广先进的适用技术;实行生态健康养殖,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水产科技创新及应用,提高渔业综合效益;积极发展二、三渔业产业,推M产业化结构发展进程。

2.2 遵循科学的渔业发展原则:根据淇江渔业资源条件和生产特点,应遵循以下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合理布局,发挥资源优势;市场导向原则,以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科技导入原则,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产业化经营原则,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

2.3 淇江流域渔业发展战略:以人工水域养殖为主,江河水域捕捞为辅;重点发展池塘、山塘及稻田生态养鱼;在河段治理方面,依法规范捕捞行为,坚持强化“禁渔期”、禁渔区及江河自然水域捕捞方式;对乡村河段推行“村民自治管理”模式,发挥群管作用,增加护渔组织力量;在生产方面,加强渔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适用技术推广力度,转化科技成果的应用效果,让群众获得效益实惠,为我县经济发展和农村小康建设作出贡献。

淇江流域部分水域专家考察现场 淇江流域地莪台村水库网箱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