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才培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才培养建设

篇1

关键词:教材建设;教学质量;人才培养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信息载体,教学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主要工具,也是深入教学改革、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高校教材既是教学科研水平及成果的重要反映,也是国家科学文化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国家科学文化与技术积累的水平。教材建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重要。

一、“本科教学工程”推动高校教材建设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尽管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内容和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才培养作为高等学校的一个根本任务始终没有改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把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核心内容。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有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建设。“十一五”期间“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鼓励高校与出版社组织编写出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科技水平的新教材,推动高质量教材和新教材选用工作,推进新教材和立体化教材建设。同时积极推动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

教材是由信息、符号、媒介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核心教学材料。“本科教学工程”国家规划教材建设项目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教材建设的重点任务,积极鼓励精品教材建设、实验教材建设与特色专业系列课程教材建设,以适应国家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教材建设已经与卓越人才培养、教学团队与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双语课程建设等“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建设推动了高校教材建设,产生了一大批优秀教材建设成果,成为“本科教学工程”实施的有力支撑,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教材建设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1. 教材建设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而培养人才是通过教育来实施的,这个实施教育过程又是通过教师、教材和教学设备来实现的。“本科教学工程”实施多年来,已形成了大批有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果,而这些成果就是通过教材建设传递给学生,进而培养出具有特色的教育产品——人才。因此,教育教学改革离不开教材,或者说,人才培养离不开教材。同时,教材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和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服从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需要。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重点推进优化培养人才的学科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的实践, 也就是探索根据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和我国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具体实际来优化课程方案与实践教育方案,构建适应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和学生差异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些都为高校教材建设与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高校教材建设与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弹性学制与学分制的实行,通识教育与选修课的广泛推行,双学位与辅修制的构建,分类与分级教育教学的试行,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教育教学模式的尝试等,迫切要求相应的有不同层次、不同风格、不同要求与不同形式的配套教材建设。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中心,在教材建设中就必须注重创新、体现特色、分类管理,大力支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不断修订完善的优秀教材的建设,积极鼓励体现学科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反映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最新趋势的教材建设,以满足各类高等学校多样化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中,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建设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实用性教材,逐步实现教材的高水平、高质量、多规格、多样化目标,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提供特色鲜明的教材,使教材建设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必要保证。

2. 教材建设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教材质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编著者所在学科专业学术水平,教材建设对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材作为科研成果的结晶,教材中储存与反映着最新科技成果和学科知识。但教材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而需要编著者对知识的系统阐发和论证,教材的编写过程是一种再创造过程,也是提升与培养教师能力的过程。同时,教材又是教学经验的结晶。教材的编写过程,是促使编著教师系统总结成功教学经验和方法的过程。在教材建设中充分发挥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的作用,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通过编写队伍的构建,可促进与培养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在教学团队与专业建设、名师工程、规划教材等“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中,许多高校积极鼓励高水平教师编著教材,提高了学校与相应专业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带动了年轻教师队伍的成长,提升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

3. 教材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

多年来,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大大提升了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与课程改革要求,同步需要高质量的教材建设与改革。一方面,对不能满足课程改革需要的旧教材推陈出新,对教材体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另一方面, 在课程改革中,由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调整,一些不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旧课程被取消,一些新课程会随之应运而生,根据课程改革建设后的需要必须进行新教材的建设。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许多高校加强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实验课程的层次性及其与理论课程的匹配性,加强专业实验系列课程的整合建设,优化课程实验项目,特别是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探索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新方法。所有这些实验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都需要构建与之相配套的教材体系。实验教材的建设可在根本上巩固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促进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4. 教材建设奠定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学校的教学质量, 是教和学两方面的综合反映。要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抓好教材建设。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系统地获取知识的主要材料。优秀的教材, 为教师备课、讲授、指导学生阅读参考书和作业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教材中描述的新知识和新方法, 既有利于教师的讲授,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拓展,成为教与学质量提高的可靠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主要围绕教材进行,抓好教材建设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基础环节。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教师必须按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开展教学。要使学生系统地、高效地、循序渐进地获取相关专业知识,必须有专为一定专业与年级学生编写的、经过去伪存真和去粗存精的教材,尽管大学生可从参考书、杂志、参考文献中获取知识,但教材仍是他们获取系统知识的最重要资料。优秀教材的建设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助推器。

三、加强教材建设,充分发挥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教材一方面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的制约,另一方面又通过教案制约着教与学的过程。由于教材对教与学有着直接的制约力,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和适应性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导向作用。

1. 教材的编写与选用

教材编写是一项具有专业性、学术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知识体系建构与时代背景,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作为教材必须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合乎逻辑;需要语言精炼、文字流畅、材料组织和逻辑安排要自成体系、特色鲜明;需要体例规范、内容安排与递进符合教学规律与学生的认知特点。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本科专业建设为依托,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涵建设,将教材建设作为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来抓。

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究竟需要有什么样的教材?教育部多次发文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为本校开的课程选用高质量的不同特色的教材”,“十一五”期间,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建设,以及国家精品教材的遴选与表彰,都不同程度地对编写高水平教材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认为,作为优秀教材必须达到“五个一流”,即优秀教材应具有一流的编写团队、一流的教学理念、一流的知识集成、一流的编写资源和一流的出版媒体。

一本教材的质量关键在于编写团队,尤其是主编,学术上要有建树和较深的造诣,有多年的任课经验,对学科的体系结构和发展走向有明晰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充分了解学生的要求和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科的发展具有创新意识,能统领编写团队共同实现编写目标。

选用一本好的教材,从某种意义上讲就等于为学生请到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能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完整、准确、系统地掌握该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同时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需要。首先学校要制定具体规范的教材选用制度,保证教材质量;其次重视教材样本库建设,及时收集更新教材出版信息,并推荐给教师;第三要建立一个独立于教材选用和教材供应的第三方教材选用监管部门,保证教材选用的公正性,以彻底杜绝经济利益影响。

2. 教材的评价与激励

围绕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与需要,应建立科学的教材质量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如图所示),明确教材质量评价目的,将师生应用评价指标纳入教材建设-教材投入-教材应用推广结果的分析框架中,确定各项评价指标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努力-成功-更努力-更成功”良性循环的编写-出版-应用的优秀教材建设激励机制,对于构建优秀教材体系,让更多的优秀教材进入课堂十分重要。

教材评价是对教材价值做出判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的直接价值能满足学生真正的需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发展;二是教材的间接价值,通过学生满足社会需要,即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校要加强政策导向,通过科学评价,建立以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中心环节的一系列措施,有效促进教材的质量内涵提高。

篇2

我国民办高校过去较长时间内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品牌建设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了一些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办学理念与办学宗旨定位品牌建设。不少民办高校基本能认识到一所民办高校要培养出合格的高水平、强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必须根据民办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社会的需要以及自身的状况,进行办学观念和办学宗旨的准确定位,这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品牌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现实情况表明,凡是这方面做得较好的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成绩就比较显著,学校的发展也比较快、比较健康。其中以江西最为典型,万人民办高校的蓝天职业技术学院、渝洲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财经理工专修学院、航天科技职业学院、大宇专修学院等江西民办高校的龙头,[2]都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的品牌高校。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主要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民办高校就是面向平民的大众教育和就业教育。”同江西一样,我国其他地区民办高校把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直接对准就业市场,打造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形成人才品牌特色,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很好,就业率也很高。不过,就全国来讲,还有不少民办高校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定位不准确,因而致使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不准确,进而影响人才品牌建设的有效进行,这种情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2.师资队伍教学目标定位品牌建设。师资队伍教学目标定位品牌建设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品牌建设的主导因素。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有兼职和专职两种,由于大多数是从事学科、学术性教育的公办高校聘请的,或吸收此类学校的毕业生做老师,这些人不太适合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所以存在一个教师教学目标定位转向的问题。在这方面有的学校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和实施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如江西南昌理工学院、蓝天职业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广东培正学院等民办高校在总结历史与现实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疏导和建设工作:一是招聘专、兼职教师和学科、学术带头人以及专业教学管理人员时,在考察了解应聘者专业知识基础、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同时择重考察其实践教学经历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且把聘用教师的渠道由单一从公办普通高校聘请拓展到向公办高职院校聘请,还拓展到从公司、企业聘请有专业技能操作特长和具有工程师、经济师、设计师等职称的人员进校做实验员和教师;二是对现已聘用的从事学科、学术性教育公办高校的教师提出按高职需要进行教学的要求,并通过严格的评教评学进行检查评议,促进提高其自身实践教学和动手的能力;三是组织专职教师中优秀的中青年骨干利用寒暑假、其他时间到与专业相关的公司、企业和机关进行实际业务的培训、实习和顶岗工作,培养双教型教师。通过这三方面的工作,使专兼职教师开始由偏离高职教学要求较远向较近转化,为完全到达高职教学要求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除上述讲到的学校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民办高校,也采取各种措施做了师资队伍教学目标定位及其品牌建设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国民办高校在师资队伍教学目标定位品牌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教师总体数量不足的情况下,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教师数量更少,特别是双教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也欠高。所以千方百计引进和培养适应高职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专兼职教师是一项重要的紧迫任务。

3.教育硬件设施定位品牌建设。教育硬件设施定位品牌建设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品牌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保证,建设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基本阵地和场所的建设,即教学楼、实验楼、宿舍和校内道路、体育场地和设施、绿色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二是供实习实验用的教学仪器设备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语音教学等硬件设施)建设。这是我国民办高校培养技能应用型高职专门人才并进行品牌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最大的困难之所在。但是也有一些有战略眼光的民办高校千方百计地筹集资金,采取措施进行了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在校园校舍建设方面,投入巨额资金,建设成果和成效甚至超过了有的公办高校,可称之为品牌。

如北京吉利大学在自己购买的近2000亩土地上建成总面积40多万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实验大楼、食堂和几十幢学生公寓。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在自购的近3000亩土地上建成了两个达到了国际现代化水准的校区,总建筑面积70多万平方米,近百栋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学术报告厅楼群、宿舍楼群、图书馆楼群、食堂与餐厅楼群,坐落有致,交相辉映,威武壮观。上述两所学校的校园校舍等方面的建设不仅规模大,而且档次高,在北京以及全国民办高校中都可以堪称一流。两校所有上述硬件设施为培养高职人才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它为广泛吸引生源和在激烈竞争中取胜创造了条件,也是两校在校生分别达到20000多人和40000多人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为学校争取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客观物质基础。我国民办高校在实验训练条件———实验室、实验仪器等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有的学校做得相当好。如江西的南昌理工学院和兰天职业学院,两校都按高职本、专科培养技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投资巨额资金进行了实验大楼、实验室和实验实训设备的建设,使几乎所有需要动手操作的专业都有实验室和相应的设备。除这两所学校外,北京的汇佳职业学院,西安的翻译学院、外事学院,广东的白云职业技术学院、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在这些方面也做了特别突出的工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这些工作做得是很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

在肯定我国民办高校硬件设施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认真反思,也还存在严重的问题和不足,突出地表现为在硬件建设目标定位方面有失偏颇。有的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学校,在规划和实施学校硬件建设中不恰当地采取了一手硬一手软的举措,没有坚持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主要表现为在校舍校园方面的建设抓得很紧很有成效,而在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投入缓慢,而且投入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有的学校大楼林立,可是大楼里学生是满的,而实验室设备是空的,有的虽然有一些,也是寥寥无几。除此之外,还有的规模不大、实力较差的学校,出于安身立命的需要,也是在租、建校舍方面抓得比较过硬,投入相对较多,而对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则顾及不到或很少顾及。因此,大多数民办高校缺少学生直接动手操作的场所和条件,主要教学方式仍然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书本知识口讲笔写的传统方式。大多数学生因为不能接受职业背景再现式的训练而缺少一技之长或一专多能的本事,相当一部分人就业比较困难,从而严重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人才品牌和品牌人才的建设,从长远看,还会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从总的情况来看,我国民办高校在培养高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方面存在的最大薄弱环节是实验实训条件太差,离实际需要距离太大,几乎所有接受水平评估的学校在预评中,专家所指出的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就是实验实训条件问题,值得引起各校反思、深思和警觉,在这方面都要在解决观念、认识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学校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4.专业与课程定位品牌建设。这是我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品牌建设的主体内容,人才品牌建设主要是或者直接是通过专业、课程及其体系建设来进行和体现的,这就是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品牌建设是专业、课程及其体系定位品牌建设的依据和标准,而专业、课程及其体系定位品牌建设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品牌建设的主要实施内容和渠道。我国不少民办高校按照这一基本思路,围绕培养技能应用型高职专门人才的定位目标及其品牌建设的要求,在专业、课程及其体系定位品牌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工作。我国民办高校主要有两大类学校,一类是有行业、产业背景和企业做支撑的学校;另一类是没有行业、产业背景和企业做支撑的学校,其中多数是后一类学校。以行业、产业作背景和企业做支撑的学校,根据学校的特点,把专业和课程及其体系建设以行业、产业、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进行定位,然后在定位基础上实施专业与课程及其体系的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北京吉利大学是以浙江吉利汽车集团为支撑的一所大型民办高校,其专业设置以汽车设计、汽车工程技术、汽车商务、营销、企业管理等近20个系列专业为骨干,并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具有突出的汽车行业、产业特色。同时在这类专业带动下,拓展到社会需求的多种领域总共设置90多个专业,并且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体系,扩大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品牌建设的范围和渠道,使学校取得了规模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品牌建设的效果。北京工商管理研修学院以具有50多年历史的大型企业———北京建工集团为支撑,该集团集设计、科研、房屋建筑、市政建设工程施工、建筑与机电设备安装、物流管理为一体,学校根据集团公司和社会上同类行业、产业对人才的需要,设置了房屋建筑工程、机电一体化工程、房地产经营与评估、质量与安全管理、物业管理、物流管理、家政服务管理、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等行业、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并设置了一系列具有行业、产业特性的课程体系。在这些骨干专业的带动下,向行业、产业相关的领域和社会需求的其他领域拓展,使专业总数达到37个,专业方向达到67个,为该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品牌建设任务提供了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方面的保障。

二、总结

篇3

几年来,联想集团在配合企业战略和业务,提升员工绩效,促进联想建立竞争力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希望能够与从事人才培养的从业人员分享。

一、持续建立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培训体系

联想提倡专业化发展,目前已初步建立起员工各序列的胜任能力模型和职业发展途径,鼓励员工在本领域发展。公司的培训主要是帮助员工提升胜任现有岗位所需的技能,达成业绩;同时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培训。

(一)搭建以员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培训体系

培训对象:公司全体员工。根据类别分为:新员工、普通员工和管理者;员工根据从事的业务方面分为市场系统、产品系统、运作系统、职能系统4大类,2()多个专业序列。

培训方式:分为在岗培训和脱岗培训:在岗培训的具体形式有日常工作辅导(上级带下级、老员工带新员工等)、实习、轮岗、网上学习等,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在岗培训更能体现员工的学习能力和意识;脱岗培训是另外一种重要的培训形式,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内部集中组织培训和外派培训两种方式。

培训队伍:在开展各类培训项目的同时也逐步建立了一支包括人力资源部、各部门培训专员、专兼职讲师及全体干部在内的培训队伍。目前,争当讲师正成为公司员工特别是各级干部的发展目标,公司已建立丁一支以总裁室成员为首的颇具实力的专兼职讲师队伍。

培训组织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的原则。人力资源部负责整体规划并实施企业文化与战略发展、管理类、职业技能类的培训项目,公司各部门的培训专员在协助实施以上项目的同时,规划本部门的专业技能类培训,以满足员工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的需求。

培训制度:为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培训效果的有效性,建立了《联想兼职讲师管理条例》、《课程开发流程和规范》、《新员工培训制度》、《培训费用的使用规范及指南》等制度。

培训设施:为员工提供更为方便的学习方式,专门建设了用于网上培训的电子教室、设备先进的员工自助学习中心及远程教育等培训场所。

培训经费:公司高层对培训工作非常重视,每年的培训经费占到工资总额的5%。

(三)初步建立针对关键岗位的培训体系,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员工提供系统化培训方案,为员工职业发展搭建培养平台

1、新员工培训:新员工在试用期内所需要的系统培训。内容包括集团介绍、历史、管理文化、规章制度、部门(或群组)业务和岗位工作流程、规范。形式上分“报到培训”(基本情况、报到手续)、“网上培训”(公司制度、规范)、“指导人指导”(岗位流程、规范)及为期一周的全封闭式“入模子”培训(公司战略、业务、组织及文化)。其中“入模子”培训采取团队学习方式,创造――种既竞争又合作的氛围,讨论、游戏、参观、录相等多种方法交互使用。经过一周丰富多彩、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将形成一支友爱、激情、奋进的团队。新员工培训达到了帮助新员工迅速融想、适应岗位要求的目的,同时使新员工在试用期的离职率大大降低。

2、员工通用技能培训:胜任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培训,即针对全员核心胜任力和某一岗位序列专业胜任能力中的通用核心能力(不含专业基础知识)的培训。课程有时间管理、目标制定与达成、呈现技巧、人际沟通、有效解决问题、项目管理等,形式以面授和网上为主,员工可通过公司内部主页随时报名参加自己所需的通用技能培训课程,针对各部门员工对某一门课程需求相刘・集中的情况,公司人力资源部也可为部门开设专班。通过通用技训的实施,使员工掌握了联想特有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3、员工专业技能培训:胜任某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培训,即为针对某一岗位序列专业胜任能力和通用能力中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如:采购、产品知识)的培训。课程分为销售人员系列、产品经理系列、质量管理系列、采购系列、生产管理系列等。其中销售人员系列又细分为“渠道销售初级、高级”、“客户销售初级、高级”、“电话销售初级”及“销售经理初级、高级”。以集中面授为主。通过大量的各岗位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关键岗位的员工掌握了专业的工具和方法,促进了员工业绩的达成和职业的发展。

4、干部管理培训:集团各级管理干部胜任管理岗位所需的能力培训。内容分为:管理技能培训(如领导力、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企业文化培训。课程分为“高潜质人员系列”、“新任经理系列”、“基层经理系列”、“中层经理系列”、“高层经理系列”。主要以面授为主,辅助以网上、研讨会方式。通过实施干部的管理培训,为联想培养了一批懂经营、懂管理、懂专业的干部,使联想的事业能够在有事业心的干部带领下不断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同时,联想还建立了“大联想学院”,专门负责为渠道合作伙伴进行培训。课程设置上也是基于的关键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而设定。如销售代表系列、售前工程师系列、分销经理系列、总经理系列。在为合作伙伴提供专业培训的同时,还向他们输出联想的管理思想、经验和方法,在提高合作伙伴忠诚度的同时,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赢得竞争。

(四)大力支持员工以多种方式实现与提高工作技能和职业发展相关的学习目标

为保障员工能力的不断提升・并体现员工参加培训的权利,公司年度培训规划中明确规定每个员工的脱岗培训时间,并在财年初制定出员工培训计划。每位员工参加培训的情况都会被记录在人力资源部的培训信息系统中,公司已尝试将员工尤其是干部参加培训的情况与其在公司的发展相挂钩,以保证培训的效果。

在培训部门的努力及公司所有员工的配合下,人均培训学时从2000财年的38.6学时上升到2001财年的49小时,培训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也逐年上升。

二、更新培训观念,“建设”与“打仗”相互促进,实现战略性培训

培训是手段,对公司的价值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改善员工能力(包括态度、知识、技能),提升员工的绩效,保障员工的职业发展。二是通过改善公司业务及职能管理的业务模式、流程、机制和文化,实现公司业务目标和战略,保障公司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联想集团在搞好“培训建设”即持续做好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培训体系的同时,还配合公司战略,“打好仗”即引进先进的思想和方法,引发变革,再造模式和流程。如:引入“6SIGMA'’,改善质量价值链的管理方法和能力,同时行政后勤、客户服务等部门建立了持续改善小组,运用6SIGMA方法和工具,改善流程,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满意度。配合销售部门实现销售模式、销售管理及销售组织的改造。配合公司服务转型,引入并实施“关键时刻”培训,在全员中建立统一的服务客户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变革的过程中,培训贯穿其中,参与新流程的建立,新流程建立后,实施新流程、新方法和技能的培训,成为管理、业务变革的一部分。

另外,“打仗”还体现在公司业务或组织调整后,配合调整及时策划组织对新岗位的上岗人员的培训。如新任大区总经理的培训、销售首席代表培训、电话销售代表培训等。

“打仗”不仅司・以指导培训如何进行“培训建设”,同时也带动了“培训建设”的不断完善。

三、“自上而下”,发挥干部在培训中的作用

联想在培训中一直坚持发挥干部的作用,倡导干部学会用培训的手段,传承公司战略、带好队伍。在培训中,干部不仅带头当讲师、开发课程,而且在有些培训项目的实施上,先要求所有干部参加,然后在员工层面开展。

2002年,联想核心价值观提出后,存在着对价值观的阐释理解不一致的现象,需要内部在价值观上有一个统一的文化语言。因此集团就由上至下对全员进行了核心价值观的培训,从课程资料开发、讲师培养、培训实施到训后跟踪历时整整一年。在开发好课程后,先由总裁杨元庆,对总裁室成员及总经理培训,然后,由各副总裁或总经理当讲师,结合部门实际工作中发生的正反案例,对本部门的员工培训。在培训中,大家有交流、有分享,形式活泼。这样一来,公司上下不仅对联想核心价值有了统一的认识,而且通过干部当讲师的方式,在促进上级与下级的交流的同时,把管理者的思想最直接地传达到公司的各个阶层。

新员工人职培训中,总裁室的成员会轮流参加,与新员工交流公司战略,分享本人在联想职业发展的历程和感悟,新员工对能够有机会与公司高层进行面对面的沟通,都很珍惜,踊跃提问。座谈会使学员收获很大,评价很高。

年初,干部会明确本人今年要开发什么课程或讲多少学时的课,培训中心的人员会支持干部实现这些目标。这种做法也使得集团价值链某一环节上的经验得到总结和积累,竞争力得以继承并提升。

篇4

关键词:精品课程;软件工程;CDIO

文章编号:1672-5913(2011)07-0063-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我国有许多产业界和教育界人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工程教育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他们从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改革、综合素质、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这些研究表明,现代工程呈现出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等特征,这就要求当前肩负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职责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法律、人文、环境、管理等知识,以及与之相应的素养与技能。因此,教学团队的培养寄托了工程教育的未来和希望。

本文对云南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模式,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总结。

本团队成立于2002年4月,随着云南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正式成立而组建,依托教育部“基于CDIO的国际化、工程化软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008年批准设立)建设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2009年被列为云南省省级教学团队,是一支以践行CDIO人才培养理念为发展目标,老中青搭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的教学团队。

1 建设措施

1.1 明确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工程型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个问题是本团队长期思考的问题之一。传统的课程教学理念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探索和认识世界本质规律的科学家或者是进行创造发明的发明家”。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探索和创新。

我们在借鉴国外教学理念的同时,组织开展了人才培养目标大讨论,明确了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软件工程师。课程教学的改革必须围绕上述目标进行。通过实施实践教学、考试改革、案例教学、开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双语教学等手段,体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让实践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教学内容按照CDIO标准来组织,更好地与工业界、与国际接轨,为学生直接面向工业界打下坚实的基础,践行工程型人才培养理念。

1.2 设立CDIO子项目,将教学改革落在实处

目前,云南大学软件学院正在实施以“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创新工程,全面启动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工作。我们已经在全院分两批共立项20个CDIO子项目,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这些子项目分别从专业、课程群和单门课程3个层次展开CDIO教学改革,以CDIO大纲V2.0为指导,将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等4个CDIO关键环节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集成在一起,从而达到CDIO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这些子项目以构思、设计、实现和实施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精心规划、实施于不同教学阶段的改革。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需要掌握和学习的内容与CDIO子项目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能力培养和综合发展的目的。各CDIO子项目可以以课程、课程群、实践环节、毕业设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单位,组成教学改革团队,进行各子项目的实施。各子项目按照CDIO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基于CDIO的国际化、工程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书》的指导下进行实施。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该项工作的指导、检查、评审和验收工作。

1.3 建立层次分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CDIO的软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本团队明确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层:高层次国际软件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素养,具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系统地掌握软件开发相关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严格的软件开发训练,能在软件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软件设计、产品开发和管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第二层:领域软件人才。针对云南省支柱型产业,培养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与工程素养,系统掌握软件开发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和工程训练,具备明确领域知识,并且能在针对具体领域信息化建设中从事安全的信息系统设计、产品开发、系统集成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第三层:高级项目经理。培养掌握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领导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工程型、外向型、应用型高级研发与管理综合性人才;能够领导软件开发的高级项目经理。

2 建设理念

2.1 青年教师必须在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实践中锻炼成长

本课程组要求青年教师首先要搞好教学,教学是立身之本。同时,必须从事研究工作。研究工作既包括科学研究,也包括教学研究。通过教学和科研,一出人才,二出成果。完成教学科研项目,使得我们培养了一批人才,建立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目前吸引到本课程组周围的青年教师有15人之多,他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十年来,他们与本团队一道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信息技术专项计划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省校省院合作项目及各种横向项目共16项,项目经费1100余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

2.2 青年教师必须通过“做中学”,在多维度、立体化、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工业相结合的环境中锻炼成长

在本课程组的积极倡导与支持下,软件学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设立了“人才引进基金”,从国外引进了海外留学博士到本课程组工作;设立“人才培养基金”,有计划、有步骤,采用多种经费渠道,派遣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和企业进修学习、合作研究、访问、攻读学位,让教师在多维度、立体化、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工业相结合的环境中锻炼成长,逐步建立了一支具有高学历并有国际背景和企业背景、同时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双师型”专职师资队伍。创造条件“压担子”,让青年教师主持各种项目,领衔主讲专业基础课程,协助指导研究生;通过定期听课、开展教学研讨,让青年教师逐步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

2.3 注重人文关怀,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今天培养青年教师,从本质上来讲,是在培养教育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是百年大计。本课程组认为,仅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甚至是提高素质,都是不够的,我们要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贯穿于青年教师培养的始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和讨论,注重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团队,让青年教师品味人生。本课程组经常组织青年教师一起讨论,讨论的话题非常广泛,除经常进行学术和教学经验交流外,还常常涉及其他话题,如“东西方哲学的差异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影响”、“计算机科学技术史”、“计算机科学大师趣闻”、“古希腊形式逻辑与公理体系”、“文化与计算机的相互作用”、“孔子、武训教育思想回味”、“中国近代人物”、“亚里士多德和形而上学对软件工程的影响”、“图灵与冯・诺依曼”、“《红楼梦》漫谈”等。

2.4 关心爱护青年教师

我们不但关心青年教师的工作,还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对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设身处地为他们的长期发展和前途考虑,为他们解决经费问题,提供机会推荐他们参加各种会议、学术组织和活动,让他们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2.5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成长

近5年来,本课程组先后有3位青年教师考取博士研究生,其中1人已获博士学位。我们先后派出教师出国做访问学者2人次,短期出国考察、交流7人次,参加国内各种培训班20余人次,出席学术会议15人次。通过这些活动,与国内外高校、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3 结语

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改革在我院的实践表明,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的创新思路,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合作能力和毅力,培养其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团队建设,推动了专业整体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通过借鉴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云南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以能力为导向,全面实施CDIO人才培养理念,对软件工程专业青年教师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通过教学改革,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的知识掌握程度、知识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及职业素养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积极研究、探索,为我国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改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21-27.

[2]Crawley E.F.,Malmqvi st J.,Ostlund S.,etc.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M].New York:Springer,2007.

[3]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81-83.

篇5

关键词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130-02

Construction of Undergraduate Application Talents: Yingkou Institute of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Engineering Case//

DAI Chenchen, NIE Bohua, ZHANG Xiping

Abstract In this paper, YingKou Institute of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through research, social investi-

gation, invite industry enterprises and education experts, set up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guidance committee to discuss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for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ing reform

1 选题依据及意义

作为辽宁省第一批转型试点高校,解决转型发展中突出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加速营口理工学院向应用技术技能型转型势在必行。开展围绕人才培养、课程改革、考核改革等方面的应用研究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应以“重应用”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涵[1]。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营口理工学院首批录取的6个专业之一,是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和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专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满足地方、行业、产业、企业需求,亟待在专业建设方面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2-3]。

2 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

具体改革内容

1)人才培养。

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专业特色、需求,通过企业调研、社会调查,走访行业企业专家,听取、总结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建立突出实践和应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通过前期充分调研和考察,制定课程标准,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

③课程建设。深化模块化课程改革,制作适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视频、教案课件等。

2)教材建设。通过企业调研、学生座谈,选择适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教材、实践教材。

3)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通过企业调研、社会调查、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教学指导,建立与完善实习、实践基地软环境、拓展校外基地,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4)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教师培训、进修、挂职锻炼及聘请兼职教师,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

5)实验室建设。建立课程实验、集中实践、课外实践活动、创新创业训练“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加强实验项目建设。

本次教学改革主要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宽基础、重应用”的理念为指导,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改革,通过对行业、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后,了解企业需求,培养能够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改革目标

1)建立能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2)建立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材体系,编写适应本专业使用的讲义与教材;

3)完善现有的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开拓新基地;

4)建立实践能力强,技术基础雄厚的合理师资队伍。

3 实施方案及研究方法

实施方案 本次教学改革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13级、2014级人才培养为平台,在2015―2017学年中进行。

研究方法 本次教学改革采用调查法和比较法两种研究方法。其中,在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实验室、实践基地改革方面主要采用比较法及调查法,在成果分析方面主要采用调查法及比较法。

4 结束语

在完全按照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进行的同时,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取得良好的效果。共计10余位大型企业专家、一线技术工程师、教育专家、政府人员参与项目调研及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方面的会议讨论;制作两套以不同角度为侧重点的学生调查问卷,共计240人次参与调查,得到准_数据。

以上调研为制订、完成完全适应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有力依据。如在课程设置上,扩大了专业选修课的范围,并增添与就业直接对口的“冶金窑炉砖型尺寸设计及砌筑”“耐火材料生产配方优化设计”“功能陶瓷”“特种水泥”“特种玻璃”等课程,这些课程由企业专家、技术工程师及专任教师共同授课,实现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学时比例以及采用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如计算机绘图实训中增加3D立体绘图,为学生就业打开新局面,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并且扩大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地点,采用校企联合培养、共同指导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企业认同感,提高其工作适应能力。

完成5部完全适应本专业使用的讲义或教材,即《耐火材料工艺学》《现代材料测试方法》《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实验讲义》《耐火材料岩相学实验讲义》《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讲义》。

通^派遣本专业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课题研究,并鼓励青年教师参与行业会议、教学改革及科研项目、网络培训等方式,使得本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占师资队伍总人数比例达到60%,并长期聘请企业兼职教师高级工程师4人参与教学活动。

通过专业建设的研究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够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走长期转型发展道路。

对于应用型人才,当前并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界定,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定义,都不能够超出“理论与应用”的范畴,也就是将社会上所需要的人才分为学术型与应用型这两个大类别,并且从学术型人才相对应的角度定义或者是解释应用型人才。其实,“理论与应用”这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应用,不仅仅包括操作性技术应用,还包括知识与技能的开发与应用等。如果说操作性技术应用之中没有学术的属性规定,那么知识与技能两者的开发与应用则应该是属于学术的范畴之中,只是在学术的目的、方向以及内容等各个方面和理论探究性的“学术”存在较大的差异与不同,但是两者在学术和职业上并不存在高低之分。因此,在进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够简单地将“学术”从“应用”之中进行剥离,而应该将知识与技能的开发应用到学术范畴中,否则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就难以达到社会需求的要求。

营口理工学院在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研究中清楚地认识到应用型人才主要有两种:

1)技术操作型应用人才,强调的是要根据岗位需求来进行培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某一个岗位所需要的各种熟练技术,能够拥有良好的岗位对应性;

2)技能型应用人才,强调的是要掌握生产一线的各种实用知识与技术,或者是需要形成从事某一种职业、工种的工作能力。

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注重知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面向的是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的职业群与行业,不是针对具体岗位,因此,对其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的要求,并不是强调技术的熟练度以及岗位对应性的操作能力,而是强调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应用性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转化与应用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创新能力,例如能够应用知识开展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秦琳.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J].大学:学术版,

2013(9).

篇6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快速扩大,已经引发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科研项目、R&D经费等教育资源的突发性短缺,在短期内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培养力度提出了巨大挑战。

一、通过强化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正在成为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学科交叉与交融日趋明显的情况下,高校培养的创新人才应具有知识结构全面,基本功扎实;能力结构合理;独立批判力;积极的人生态度等特点。下面以社会或相关政府、学术机构界定的杰出人才特指创新人才。

(一)高校正加快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建设并初见成效

1.实验室建设快速发展。高校的创新活动,大多数是在实验室里完成的,近年来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通过装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吸引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各高校都在强化实验室所具有的科学研究的综合优势。在过去5年中,依托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直占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65%左右,数量从2000年的87个增加到2006年的120个。截至2005年底,科技部共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8个,其中分布在高校的有34个,占23.0%。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国家依托地方高校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达117个,占总数的33.2%,依托地方高校建立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5个,占总数的26.3%。

通过承担高水平基础研究、竞争性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公益性研究,实验室已成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2005年共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8人,分别占到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总人数的28.1%和12.5%,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12人,占全国总数(1500人)的34.1%,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81人,占全国总数(1248人)的30.5%,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7人,占全国总数(829人)的23.8%。2005年从国家重点实验室出站的博士后、毕业的博士和硕士人数分别是2002年的1.40倍、2.14倍和2.02倍(资料来源:/labsite/Site/index.aspx,国家重点实验室2002、2005年度报告。)。

2.高校创新团队建设方兴未艾。团队协作已成为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关键条件,也是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总体看国内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不容乐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团队并不多见。推进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当务之急。

随着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等政府创新支持项目的实施,近年来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基于团队的科技创新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2004-2007年,教育部“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共对94所高校的244个科技团队实施了为期2年的资助计划。2000-2006年,国家自然基金委共对139个创新研究群体实施了资助计划,其中分布于高校的有73个,占52.5%。以北京大学为例,至2005年北京大学有10个科技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至2007年有14个科技团队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

当前高校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加大了对中青年科技人员的资助力度。例如,2004-2007年进入教育部“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的238名学术带头人中45岁以下的有117人,占49.2%,45-54岁的有112人,占47.1%;2000-2006年进入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的138名学术带头人中,45岁以下的有72人,占52.2%,45-54岁的有54人,占39.1%(资料来源:根据2000-2006年国家自然基金委相关公示信息统计。)。总体看在高校创新团队建设中,中青年科技人员已经成为主导力量。

(二)高校正在成为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

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约30万人,占全国研发人数的1/3。“十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单位并担任首席科学家承担“973”计划项目89项,占立项总数的57.05%;承担“863”各类项目占总项目数近40%。以2002年为例,高校承担各类课题12.1万项,发表的论文约占全国论文总数的70%,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占1/3以上。在2006年度的国家三大技术奖中,高校获奖比例均超过了50%。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29项中,高校获奖15项,占51.7%,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41项,高校获奖25项,占6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184项,高校获奖106项,占57.6%,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01项(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公报2006》统计整理。)。

高校教师是顶尖创新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1952-2005年产生的“两院院士”中,有1033名院士曾就读于国内113所高校(中国科学院院士49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36人)。其中26所高校为国家培育10名以上两院院士,共计796人,占总数的77.1%。全国共有141所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当选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总人数合计为872人。其中“985工程”高校有36所共646人,“211工程”高校有44所共142人,合计占总数的90.37%(资料来源:中国校友会·中国高校杰出人才培养状况调查报告(2005/12)。)。2003年,1332位“两院院士”中,在高校任教的共514人,约占院士总数的40%,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80人(占总数712人的39.33%);中国工程院院士234人(占总数620人的37.74%)。先后有2002位高校教师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的资助,有711位教师进入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513位高校教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占到总数855人的60%(资料来源:引自张亚群,“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现代高教信息》,2006年第9期。。由此可见,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承担者,同时依托众多科研项目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二、资源性投入不合理及教育理念滞后制约高校培养创新人才

(一)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不合理

高校教育科研经费增长幅度大致与招生人数的增长幅度相当(见图1),但生均国家投入和社会投入已经连续几年悄然削减。此外,近年来大量的教育经费用于高校基础建设,实际用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投入比例不容乐观。

科研经费的投入也相对薄弱。据科技部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R&D经费支出2450亿元,其中高等学校支出242.3亿元,仅占总量的9.89%;政府投入高校133.1亿元,仅占政府科技总投入的20.65%,而投入科研机构的比重则达65.91%。相比之下,2003年美国高校R&D支出占政府R&D总投入的16.8%,英国则达21.4%。如果考虑R&D经费总量,则这一差距更加明显。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R&D经费总支出2943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41%。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2003年美国这一比例为2.6%,韩国为2.64%,日本则达到3.15%。科研经费投入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总体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进而会影响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一流的师资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师资总量方面,2000-2006年,我国高校师资队伍从46.28万人增加到107.6万人,年均增长率达到15.3%。其中绝大部分为中青年教师,2001年我国高校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78.89%,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达到46.44%,并逐年增加。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5年2月中国高等学校教师当中有博士学位者,全国平均是7%,重点高校教师有博士学位者为20%左右。同一时期,美国本科以上大学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62%,英国大学为70%,德国接近100%。

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在不断增强,但高学历者大多年轻缺乏教育经验,而教育经验丰富者普遍未经历博士教育训练,二者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集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乃至在一些研究型大学,具有高学历、富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教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反映出我国成熟的创新型教育文化尚未完全形成。

(三)高校教育理念滞后,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注重对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亟待创新。如教学模式有待打破统一框架;教学方式有待改变灌输模式;人才评价有待创新导向的引入。

三、有针对性调整并强化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策略

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时期,高校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面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目前还存在诸如资源、机制和文化等因素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尚不能完全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培养创新人才却是潜移默化、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在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资源投入、创新平台建设和教育理念创新等四方面推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进程。

(一)应确立创新教育思想。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三方面的统一

培养创新人才不仅仅需要传授前沿知识,更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无论在高等教育阶段,还是在高中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必须确立创新教育思想,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要把关注点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上来,并以此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的变革以适应这一目标的实现。创新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如高校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增加学时数,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内容设计具有创新意识的方案。

(二)建设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拥有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热心于献身人才培养工作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方式包括:(1)增加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研究经历人员的比例。“引进来,派出去”,拓宽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野和经验。(2)增加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企业或科研院所研究经历的比例。有计划地引导高校教师深入到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科研实践活动,支持其参与国家及各部委的基金科研项目,以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或者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中的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员到高校从事教学活动。(3)改进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兼顾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对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给以同等待遇。对那些承担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师要区别对待,适当增加教学方面的考[JP+2]核比重,不刻意追求他们在课题经费、科研项目和数量等方面与其他教师同等的标准,以激励那些勇于开拓创新并获得一定成绩的教师以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继续开拓创新,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三)加大对高校的基础研究投入,完善科研管理

基础研究水平高低直接决定高校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可持续发展潜力。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担应更多地落到高校的肩上。我国科技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美国基础研究费用支出在全部R&D经费支出中的比重为19.1%,2005年我国仅为5.4%。同时美国全国每年一半左右的基础研究经费由高校获得,基础研究经费在高校研发经费中的比重一直在2/3以上,而在2005年,我国高校获得的研发经费仅占全国R&D经费的9.89%,2004年,我国高校R&D经费中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仅为18.6%。因此,国家和高校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以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在高校内部建立专门的筹资机构或部门,广泛吸收来自国家、企业、社会团体乃至个人的资金投入,以及各种形式的捐助,为此,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高等教育事业。

篇7

[关键词]工程化;环境科学;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

工程是关于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1],工程化教育旨在培养未来合格的工程师或具有专业背景的工程技术人员[2]。当今国际工程教育改革起源于20世纪末[2-3]。《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纲要》提到“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需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富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应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双一流”发展指导,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环境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现行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多将其确定为理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忽略了企业需求;企业实习环节多限于参观见习,学生深入企业不够,缺乏对企业生产、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了解,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性倾向较重,偏离学生兴趣爱好,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工程实践训练不足,不利于工程化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建设目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式培养向大众化普及的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环境科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定位层次将更倾向于培养出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环保领域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应兼顾学生个性化要求和实际教学情况来制定。依据“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办学定位和“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应凝练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应用能力发展为导向,建立“校企、校校、校所、校府”合作,实现“办学、育人、就业和发展”的新途径,切实提高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建设内容

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背景、社会需求为导向、技术应用为主线,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培养能够从事环保工程设计、技术研发、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的环保应用型人才。围绕培养目标,以学生成才为核心,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整合校院现有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搭建创新教育平台,着力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出社会和用人单位都满意的工程化创新性环保应用型人才。

3工程化建设的人才观和工程观

3.1人才观

工程化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4],逐渐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共同选择。环境科学专业工程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牢固树立并积极探索工程化教育人才观,培养既有工程实践能力又有创新意识,既有进一步深造和自学习能力又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创新型工程化应用型人才。环境科学专业工程化教育应以培养工程化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充分考虑工程化的本质和工程实践要求,提升工程化教育水平。

3.2工程观

应通过教育与行业、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中国工程院李培根院士提出“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4],将大工程观概括为“宏大(或复杂)的工程视野、工程多学科视野、基础科学素养以及相应的人文情怀和工程组织素养”,从工程本身、工程孕育与成长、创新和工程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阐释了大工程观,提出在工程教育中改变传统的专业观念,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科学基础、自学与自教育能力、大工程体验和宏观思维能力。

4工程化建设措施

4.1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科学专业工程化建设宜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开展基于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性学习(结合项目和工程案例等),加强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企业实践阶段学习,学习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技术,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工程设计与研发,为社会培养具有环境科学技术背景的工程技术人才

4.2培养工程化应用型人才的课程建设

以应用化学为基础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为主干学科,本着既有利于教师传授专业知识,又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原则,构建课程群,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各教学环节,避免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叠以减少授课学时,增设实验课程,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以项目为主线,通过模拟项目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环境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一要加强化学、地学、生物学和物理等基础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坚实的基础理论;二是强化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认知实习和工程实践课程,加强实验和实践环节教育;三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四要精心设计专业综合创新实验、大学生科研训练等,培养学生发现工程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由原来的操作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逐步转向设计型、综合性、研究型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真题真做,通过校企互动交流平台,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实行校企双“导师”指导,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工程实践的能力。

4.3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是工程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依托校内外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平台,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和实训环节教学需求,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契机组建环境科学专业创新实践小组,拓展研究项目和本科生实习实训教学内容。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遴选实训项目,校企共建技术先进、贴近生产实际、特色鲜明和管理规范的“教室与企业现场合一,实训设备与生产设备一致”的示范性工程实训中心。将校园景观规划与环境科学专业建设需要相结合,构建土壤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与污水处理实训平台,作为科研、教学和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基地,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互动交流,了解企业面临的主要生产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实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习基地实习,收集资料,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撰写实习研究报告。

4.4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工程实践能力、熟悉企业文化、良好的团队精神的环保工程技术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教研结合,以研促教”,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项目研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的综合性研究型试验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实训基地学习、挂职锻炼,丰富教师企业工作经历,鼓励教师参与企业课题研究、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共同攻关、共克难题,锻炼并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深化校企合作,服务于工程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与职称评聘制度,激励教师由理论教学型向工程实践型教师转型,聘请企业高职称、高学历、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参与开发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充实工程实践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吴添祖,鲍健强.现代工程教育思想:从“专业化”到“工程化”———兼论地方工业大学工程教育模式的选择[J].高教与经济,1997(3):1-8.

[2]杨博,孙海涛,杨柳,等.工程化教育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5):63-64,83.

[3]刘吉臻.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维转向:工程化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80-83.

篇8

[关键词]创业型人才;系统化结构;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1−0035−03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00万,金融风暴的蔓延,企业削减就业岗位,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教育行政部门明确指出未来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同时教育部已从2008年开始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专门列出“创业教育”专项。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环境、体制和机制均将发生重大的变化。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在获得师资、生源、毕业生就业机会、财政拨款、科研经费等办学的基本资源方面,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及能力将构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以创业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正在以一种新的角度和方式再一次被提出和实施。

一、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创业教育的实践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当时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是硅谷地区成功的创新和创业刺激了大学创业教育的需求。1967年,斯坦福大学和纽约大学开创了现代的MBA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968年,百森商学院第一个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方向。在之后的30多年中,创业学几乎成为美国商学院和工程学院中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到1999年大约有110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了这一领域的课程[1]。

近几年来,国外其他国家下大力推动大学生创业,先是建立一大批创业孵化园区,继而突出对全体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有的国家将此列入政府对公立大学办学的基本要求,有的由政府建立专门的全国性机构予以推进,有的在国内开展评选创业型大学的活动。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新理念,开展创业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早在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大等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团中央、原人事部和劳动部也从各自的角度组织开展这项工作。我国高校虽然在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伴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纷纷建设了一批创业孵化基地或园区,但总体上仍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在实际运作中重“技术层面”(如园区的硬件建设、只停留于对少数大学生科技发明的政策支持等)、轻“软环境建设”(如对全体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等)[3],因此发展缓慢,成效不显著。近两年,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政府或高校,逐渐兴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行动,在全面推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与素养以及优秀项目孵化等方面成效显著,并对未来的创业教育发展趋势形成共识。

二、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要素

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一种综合素质与企业家精神培养为目标,以创业实践活动为平台,以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为重点、以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创业知识为基础的特殊人才教育模式,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一)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

这种意识与精神是内心深处固化的无法磨灭的物质,它包括敢为人先、不怕风险、敢于拼搏、坚持不懈、不怕挫折、顽强向上的人格气质。这种创业精神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创业精神的培养是自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创业技能的培养

创业技能表现为创业过程中实践操作能力或经验,包括对团队组织与管理能力、外部关系的协调与沟通能力、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能力,把握市场机遇与防范风险的能力以及企业发展的战略分析能力等。

(三)创业知识结构

创业社会知识包括技术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社会知识。

三、实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措施

(一)成立专门机构

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全新的人才培养改革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相关业务职能,为了提高推动的效力、抛开各种利益纠葛、有效整合多方面的资源、系统化地规划和解决问题,需要由专门的人员组建独立的工作机构,赋予必要的职权。如厦门理工学院就成立了由分管校领导直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赋予园区面向大学生全面开展创业与职业发展教育、创业项目实践与孵化、创新创业发展研究三大工作职能,并配备专门的人员,提供必要的场地与运行经费,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整合共享企业一线资源,为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工作条件与环境。

(二)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旨在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推进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把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人格中去。创业教育既需要讲授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更需要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教育。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实践训练、专业竞赛、科研活动、夯实学生业务知识,锻炼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精神、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加创业体验,熟悉社会环境,学会社会交往。

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可以分两个不同的层次开展,一个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以创业精神为主的创业教育和职业发展启蒙教育,并纳入人才培养教学学分计划,另一个是与企业联合实施创业实验班计划,在全校范围内选拔生源,与企业共同设计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实行精英教育,旨在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未来随着专业师资、培养体系、硬件条件的进一步成熟,可以尝试开设“创业学”、“创业管理”或创业工程等专业[4],培养真正具备系统理论知识的专门创业型人才。

(三)建立创业项目体验与孵化中心

学校可以建立创业项目体验与孵化中心,为一部分具备创业实践潜能与条件的学生提供实战平台。根据创业实践项目成熟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体验型(工作室型)与孵化型(注册型),并给予不同的支持与辅导,包括提供免费、统一的场地、设施支持, 优先购买其服务或产品、提供创业种子基金、协助社会推介、开展创业培训与辅导等等。虽然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不一定很高,也许许多项目最终都会面临失败,但提供这样一个实战的机会,将使他们从中真正体会创业的精神与人生拼搏的价值,这种感受也必将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成长。因此,对于这种实战的价值判断,更应该在意它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四)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 成立“创新创业教研室”

创新创业教研室可以是一个开放性、自愿参与的教研团队。成立“创新创业教研室”的目的是通过整合全校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规范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研究,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在全校的开展,使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再上新台阶。其成员可以是具有企业实战经验的,可以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也可以是具有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优势的。

2. 积极打造特色的企业家导师队伍

高校还应该积极打造一批较为稳定、水平教高的来自于企业一线的创业及职业发展导师,这支优秀的企业家导师队伍在创业与职业发展课程、创业沙龙、项目辅导、实习实训等方面都有着专职教师队伍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加强创新创业研究

理论研究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可以依托创新创业教研室组织创新创业师资定期进行专题研讨,设计教学模块、编写教材、申报“创新、创业”课题。

(五)全面开展创业文化建设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创业文化如果能传播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高校可以开展如下以创业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活动:

(1)主题讲座:企业家进校园,担任大学生创业与职业发展导师,定期到开展主题讲座。

(2)创业沙龙:定期为在创业项目体验与孵化中心孵化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办创业沙龙,邀请相关专业人士为创业团队答疑解惑。

(3)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学科竞赛。

(4)组建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编辑创业期刊、开展各种交流与论坛。

(5)以就业为导向,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开展包括就业大赛、就业训练营、就业沙龙等一系列的活动。

总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的改革,更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创新和发展,[5]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组织到条件、从内容到体系、从师资到平台、从实践到理论,都需要全面的把握与思考,虽然任务艰巨,但实施创业教育是国际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是落实教育方针的必然选择,是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赵发荣,成丙炎,程则思.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全面推进创业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9):167-168.

[2]蒋心亚,张静.面对现实与未来:高校创业教育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9(14):50-51.

[3]田红.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6(8):61-62.

篇9

【关键词】 校园网 规章制度 人才培养

校园网是院校信息化平台的基础部分,院校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信息的共享,网上教学和网上办公,远程教育等等都离不开数字化校园网。而校园网规章制度建设和校园网人才培养是校园网建设的保证和关键。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校园网规章制度建设

(一)网络设施管理制度

网络设施管理主要包括网络设施及其系统的配置、性能检测、维护、故障排除等。网管软件是有效地进行网络管理的助手,网管软件应能够支持对网络进行设备级和系统级的管理,并能支持通用浏览器进行网络设备的管理及配置,灵活的设置每个用户对Internet访问功能,能够对每个用户实行管理,并且能够实行计费管理。

(二)技术文档管理制度

服务器、交换机操作流程管理制度是非常有用的管理制度,一定要把服务器、交换机操作流程和安装配置写成技术文档,形成一种管理制度,并且随着配置的升级或内容的变化要对这个技术文档不断进行升级和补充。这样,在每次操作特别是重装系统时,不管是哪位技术人员操作,都一定要按照这个技术文件操作,不至于缺少选项或者缺少安装内容,并且不随操作技术人员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不想成技术文档和管理制度,由于服务器和交换机上需要安装和配置的内容很多,就会经常出现每次安装后忘记其中一项或多项内容的想象,影响网络运行性能或功能。

(三)用户管理制度

一定要做好用户上网登记工作,用户的基本信息如姓名、联系地址、IP地址、网卡物理地址MAC、交换机端口号以及访问权限等信息都要进行登记,这些信息是网络管理和维护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些用户信息,除了要有文字材料外,还要用网络用户管理软件进行管理,利用网络用户管理软件可以方便地进行有关用户的查询、统计、控制等工作。

(四)安全管理制度

网络的安全问题是校园建设必须考虑的工作之一。计算机病毒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计算机病毒在网络环境中更易于传播,其对网络的危害是很大的,必须安装稳定可靠的防毒软件,并且一定要注意及时升级防毒软件和病毒库。

二、校园网人才培养

要搞好校园网,人员培训是关键,院校应当经常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我们认为要做好校园网人才培养工作,应当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观念的更新

网上教学和网上办公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与工作模式,如果没有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难以适应的。因此对教员和管理人员不仅要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还要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对于教员来说,首先是进行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信息理论的培训,以便更新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使其使用信息技术的要求,不至于“穿新鞋走老路”。也就是说,为了使广大教员能有效地运用网上资源进行教学和科研,应当进行包括现代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方法、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等涉及教育思想、方法、技术这三个层面的培训,而不是仅仅进行信息技术这一个层面的培训。

(二)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

管理好校园网,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网络管理队伍,并要保持网络管理人员的稳定性,这就要求必须注重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网络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技术水平,使网络管理人员具备网络设计、管理和维护的能力,要具有对网络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WEB服务器、Email服务器、服务器等设备的配置和维护的能力,具有网络设计的能力。对网络管理员,可通过网络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进行培训,或让他们参加有关网络技术方面的专项培训。

(三)教学应用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培训工作是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实践、不操作,教育就不易理解、不易掌握;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培训工作,不是进行一两次就能解决问题的,应当是一项经常性的、长期性的、螺旋上升式的工作,这是由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在人员培训方面,要注意这样几点:(1)要制订培训计划,并且培训计划要紧密联系教学实际;(2)培训班要分初级、中级和高级多个层次,应当举办多种多样的、多种层次的培训活动,以满足不同教员、不同学科、不同用途的需求;(3)培训一定注重实效,而不能走过场,培训要注意老师们的反馈,并根据教员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培训内容或培训方法。(4)培训过程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注重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整合,要注意与教育管理进行整合。

在培训内容方面,应当进行网络基础知识、办公软件、课件制作等方面的培训,让大家能独立上网浏览信息、查找资料、进行科研和学习等,能熟练运用WINDOWS、WORD、EXCEL等软件的使用方法。对管理人员要做好管理应用软件、办公软件的培训,对教员还要进行课件制作知识培训,要进行POWERPOINT、FRONTPAGE、DRE、ANWEAVER、FLASH等软件的培训,让教员会制作课件,能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参考资料】

[1]教育技术研究[M].2012(5).

篇10

【关键词】高校 教师 师德师风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051-03

目前,我国已成为教育大国。十召开以来,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那就是只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才能切实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高校工作就是要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教师更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和标准,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和工作能力,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然而,我们却听到这样一种关于教师的言论:曾经有一位分配到普通高校、刚刚站到讲台上的青年教师,面对新进校门、充满求知欲望的上百名大学生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叹息;曾经有一些学生站在班车站牌旁,望着教师奔向车门、蜂拥而上发出“这就是我们的老师”的感慨。

新形势下,教育的根本任务被明确为立德树人,原先这些老师看来的“小事”,在大学生的眼中,却是教师形象的体现。没有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教师如何诲人不倦、桃李天下呢?

一 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及成因

校风是学校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积淀的共同的心理定式、心理特征、行为规范和精神追求。良好的校风能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振奋精神。校风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师风和学风。师风是教学风气、学术风气、管理风气和服务风气的体现。学风的核心是学习风气,主体是学生。师风如何对学风有极大的影响,没有良好的师风,很难形成优良的学风,更谈不上健康向上的校风。而师风与师德又有着直接的关系,良好的师德是良好的师风形成的前提条件。什么是师德?师德是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模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等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背景或阶层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教育事业兴旺发展,师德师风主流积极向上。无数师德标兵用自身的行动诠释了高校师德的良知,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坚不可摧的基础。然而,现实校园中,依然有一部分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有的教师思想政治学习不够,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关心,有的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不够,治学不严谨、轻浮,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只满足于一般性的工作、投入精力不足等,甚至有些教师疏于自律,走上违法犯纪的道路。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经济利益的驱使诱发了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2)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使教师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3)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奖惩机制没有充分建立和执行。这些问题的存在,给现阶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埋下了众多隐患,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

二 新形势下充分认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两个主体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灵魂。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思想教育是民族凝聚力的灵魂。一个学生缺少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受害的可能是一个人;一个教师如果缺乏健康的人格,贻害的可能是一群人;新一代如果没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民族凝聚力将无从体现,受到损害的将是民族的未来。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中国,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事。而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传授知识可以使人受用一时,而人格的培育却能使人受用终生。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教育的作用,而且这种教育作用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要求,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由于教师的劳动对象不同于其他行业,决定了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表率性,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以此去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通过对老师的模仿、借鉴、学习,不断自我发展。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道德表现任何时候都和在课堂上一样对学生有教育作用,对社会风气有影响,因此,要用教师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能长期起作用。很多对人类科技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大科学家,在谈到自己的成长时,无不谈及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大学生正处在思想、知识、心理等方面日趋复杂和成熟的时期,对人际关系的承受力也日益增强和深化。潜藏在教师言行之中的人格形象,就是一部教科书,高尚的师德和人格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春雨润物,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是看着老师的身影成长的。教师的魅力,不仅在于教师拥有的知识,还要看教师在知识释放过程中所展示的自身的人格,是否为学生认可和拥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师德”,所展示的“师魂”,都会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乃至行为和目标选择,产生强烈的感染和引导。因此,教师自身的语言风格、行为举止、思维方式乃至衣着发式,就不仅仅是属于个人的习惯和偏好。每个学生的眸子,都是教师的镜子,折射着教师的心灵之光。为此,教师必须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思想上,积极上进,表里如一;工作上,爱生敬业,严谨治学;为人上,胸怀坦荡,诚实守信。

“又红又专”对于当代的高校教师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教师要自觉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对祖国、对民族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工作满腔热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努力学习,不断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强人格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形象,树立良好的师风。

只有置身于健康向上的校风中,通过耳濡目染和内心体验,大学生才能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示,学校的教育才能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和品格。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学习上养成崇尚真理、刻苦钻研、富于开拓、耐心细致的风气,在日常生活上养成敬重师长、诚恳礼貌、遵纪守规、举止典雅、乐于奉献的风气。

三 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建议

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金钱物质的诱惑,道德信仰缺失、物欲横流,很容易让一个人偏离道德的航线。因此,教师要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1.高校要加强教师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第一,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在讲台上站稳脚跟,所讲的内容和观点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信服。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有了令人信服的为人,其思想和观点才能在学生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

第二,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要注重和加强师德的培养与提高,努力促进自身的素质提高。通过部门会议或报告等形式,时时强调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第三,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包括专业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使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之能。使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并形成制度或规范,进一步完善教师进修和自修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以老带新、统一备课、相互听课、相互促进的方法发挥集体优势,共同攻关,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要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形式的多样化。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者和引领人,是学校良好师德师风的建立者和维护者。高校在对新进的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时,应把师德教育作为重点,为青年教师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对每一位在岗教师来说,应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个首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贯穿于教师培养的全过程。高校要积极发挥师德典型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开展优秀教师事迹宣讲会、育人经验交流会和师德楷模报告会,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2.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理论学习

第一,要加强心态调整,确保身心健康。作为教师,首先要调整心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当今社会,每个行业都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教师行业更是如此。工作业绩、人际关系、培训晋级、家庭经济等问题常困扰教师。如果不调整心态,正确面对,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教师如果出现心理问题,产生焦虑情绪、厌弃社会的思想,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学生时期特别是在寄宿制学校,人际交往中学生面对最多的就是教师。可以说,教师就犹如学生的天空一样,如果天空碧蓝如洗明媚灿烂,学生就能心情愉悦、健康茁壮成长;如果天空总是苦雨凄风、阴云密布,动不动电闪雷鸣,那学生的心灵自然也会布满阴云、精神萎靡。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群体,就没有健康茁壮成长的新一代。可以说,教师自身的精神健康状况,比他所传授的知识本身重要得多。其次是要常反思自己,多反思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虚心向优秀的人学习。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健康阳光的教师。

第二,要加强理论学习,确保先进思想。要提高师德修养,也必须经常加强师德学习。学习的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可以是教师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准则规范,也可以是相关的专著名著,也可以是报刊文章、电视节目等。学习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也可以是学校组织统一培训学习、听报告等。学习只是形式,重要的是把它内化为教师的修养,这就必须要深入学习。学习后要举行相关的深入消化活动。如教师师风建设演讲竞赛、学习心得竞赛活动等,让教师在活动中巩固学习内容,深化自身修养。

3.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并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第一,要指导学校创建有力的师德建设的学习环境。它能使教师积极和富有建设性地获得新的师德建设的知识与技能,并为主动交流和合作提供充足的机会。此外,这种环境应激发教师确立自己的教育生涯目标,指导他们为自己的学习活动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如积极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把师德师风教育作为其重要职能之一。

第二,要统一制定师德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有效推行师德建设评价反馈机制。评价反馈机制是检验制度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奖惩机制的有效建立能切实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先前的规章制度并没有量化和细化师德考核的指标,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等都需要完善的监督体制。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切实结合高等院校的实际探索和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机制,并合理、有效地利用考核结果,进一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德师风是高校的灵魂,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敦促大学生成长成才。“名师出高徒”,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师德、师风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风向标,只有把师德、师风建设踏踏实实做好做足,才能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只有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才能造就高素质的大学生人才;只有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把中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