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特性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研究的特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区域特色 研究型大学 学科建设 特色学科 优势学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86-03
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基础,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有利于大学管理者指引学科建设方向,对学科建设进行整体把握和布局。国务院通过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提到优化高校布局结构,办好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支持西部地方高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发展,大力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广西民族地区发展。
广西大学自1928年建校以来,始终秉承学校创始人、著名教育家马君武先生的办学思路:“开办实用科学,培养广西经济建设所需的人才,服务广西经济社会”。现今,广西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和广西人民政府共建的地方高校,也是我国“211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建设高校,提出了以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办学方向和定位。研究广西大学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现状并提出建议,不仅能提高学校的特色办学水平,还能加快学校建设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步伐。
一、立足区域建设特色学科,增强学科特色
目前,广西已进入工业建设中期,继续立足区域经济建设的规划和战略,抓住我国西部大开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14+10”(14个千亿元产业和10个战略新兴产业)产业体系建设等发展机遇,与区域重点产业、区域重点工业建设加强联系,加大与区域建设所需项目的合作,有利于区域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目前,广西面临“双核驱动”、“两区统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左右江革命老区和西江经济带)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重大发展机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打造交通运输、海洋经济、农林渔业、能源开发、跨国旅游、生态环保等高水平的沿海工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西江黄金水道内河港口吞吐能力6000万吨,沿江中心城市形成汽车、机械、冶金、高新技术及建材等产业布局;桂西地区开发的优势资源有铝、锰、有色金属、水能、制糖、红色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并建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2010年,自治区政府加快“14+4”产业体系建设,坚持产业优先发展。14个千亿元产业有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4个战略新兴产业为: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经济;2012年起,广西又新增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农业、先进装备制造、养生长寿健康产业。根据广西大力建设的重点产业需要,建设和增设有色金属、农产品加工、高科技术产业等区域特色学科,是加快高水平区域特色学科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构建特色学科体系,完善学科建设规划
虽然每所大学都有自身独特的学科建设模式,但是借鉴著名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建设共性可快速提升自己的学科建设水平。有学者研究了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大学学科建设模式,构建一个由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特色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即建设奠基性的基础学科作为学校的主体学科;建设标志性的强势学科和优势学科作为学校的主干学科;建设常规性的支撑学科和跨越式的特色学科。广西大学在完善和落实学科建设时,可借鉴这一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规划。
(一)构建以文理学科为基础的主体学科。广西大学早在1931年就成立了理学院,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4个系,办学历史久,有较深厚的历史积淀,但现在总体上落后于工学和农学两门学科;人文社会类基础学科发展较缓慢,学科总体薄弱,如文学、哲学还未设置博士培养点,历史学建设还存在空白。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哲学、文学、社会学、数学、化学等文理基础学科建设的重视和支持,尤其注重加大对人文类学科建设的支持与投入,才能为学校主干学科和特色学科的成长和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以工学和农学为强势学科的主体学科。广西大学在创办之初,学校创始人马君武先生就提出首先开办实用学科的办学思路,培养广西经济建设和发展所需的理学、工学和农学等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广西社会。工学和农学经过80多年的办学积累,如今已成为学校的优势和代表性学科,其中工学中的结构工程和农学中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两门二级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基于工学和农学中的土木工程、畜牧学等强势学科构建学校的主体学科,作为学校的标志性学科进行建设,培养高水平领军人才,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
(三)加强学科关联度构建支撑学科。加强支撑学科建设,如理学作为工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工学壮大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广西大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行列,这标志着广西大学工程学学科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而土木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工学学科的高水平建设就需要基于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理学学科的支撑和援助。此外,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能培养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学生,还有利于新兴交叉学科的出现和为学科创新提供平台。
(四)立足广西建设需要构建特色学科。广西大学在特色学科构建方面,除现有广西区重点建设学科中的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外,加大学科参与广西区域建设发展的力度,如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林业工程、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区域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所需学科建设,满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广西新型工业化、广西“14+10”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促使学科增加区域服务特色,成长为特色重点学科,进一步提高服务区域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三、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教师,完善学科建设队伍
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以培养中青年教师为主,同时加大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发挥重点学科的高端人才和优秀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提高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壮大高水平人才队伍,为学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特色学科优势,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一)大力培养中青年教师。将中青年教师培养成为在国内外学术上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高水平教师,既要有短期培养措施,更要做好长期培养的准备与决心。同时,需要继续完善教学和科研制度和管理,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为他们的工作创造条件和提供成长的平台,留住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使优秀中青年教师成长为高水平教学名师、学科领军人才,逐步壮大高水平教师队伍。
努力为中青年教师提供自由的学术和科研环境,完善教学和科研的基础设施与条件,减少日常的工作琐事困扰,同时满足中青年教师住房等物质需求,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工资待遇水平,继续采用激励措施,提高对在教学科研中表现优秀的高水平中青年教师的奖励;加深对中青年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公平对待不同成长阶段的中青年教师,肯定他们的努力和价值,认真倾听和重视他们的需求,增强中青年教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供中青年教师实现价值的平台,主动采取措施引导中青年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将学校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方向同中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二)引进国内外著名的高层次人才。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先考虑重点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需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和服务机制,制订高层次人才引进需求计划、多样化引进等优惠政策、科学合理的人本管理和用人制度等。设立院士、杰出人才、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等不同的人才层次,结合学科、科研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制订不同层次的高水平人才需求计划,制定不同的薪酬待遇标准;对于院士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领军人才采用柔性灵活引进的方法,为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兼职院士设置特定的岗位,聘用国内知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访谈和交流、参与科研合作、进行短期工作等,为他们提供自由的工作方式;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管理和使用,灵活管理学校和学院引进的双聘和兼职的高层次人才,对引进的全职高层次人才制定专门的发展规划和服务措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和实现他们的价值。
四、着力建设重点优势学科,提升学科知名度
重点优势学科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实力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与知名度。广西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基于广西经济社会长期以来的工业需求、农业需求等,工学、农学等学科起步和建设较早,有长期的学科专业历史积累,有利于这些学科形成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土木工程、动植物等学科历史悠久,现在不仅是学校的重点学科,也是学校的特色优势学科。学校集中力量建设重点优势学科,不仅能带动相关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还可以通过重点学科的知名度提升学校的学术声望。
(一)探索重点学科管理模式改革。长期以来,重点学科建设以院级管理为主,主要在各二级学院独自规划并进行建设,影响了学科之间的关联度,重点学科不能较好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探索“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管理模式,将管理重心下移至重点学科,学校和学院对重点学科进行总体规划和资金支持,重点学科成立学术委员会进行全面协调;基于科研平台,负责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整合临近和相关学科的资源,负责科研活动的具体管理与开展,发挥重点学科的带头作用。
(二)投入专项资金加强重点优势学科建设。在重点建设特色学科群中的土木结构工程、动植物遗传与繁育、生物学等重点优势学科和专业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积累和良好基础,其中一些重点学科甚至取得了国内外知名的先进科研成果。学校集中力量建设重点特色优势学科,设定专项建设资金,加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优势学科的经费投入,建设重点优势学科的国家级高水平科研基地,增加学校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资金,有利于学校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取得,重点优势学科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三)加快重点学科的国家级科研基地建设。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等研究基地不仅是学校特色重点科研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区域特色重点优势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加强重点学科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可以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科研资源的整合,带动这一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培养学科建设所需的高水平人才。 例如,重点学科土木工程现建有相关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3个:工程防灾与(下转第117页)(上接第87页)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广西北部湾重大工程防灾减灾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继续加大对土木工程重点科研基地的投入和建设,已有的重点实验室也为工学学科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与区内外高校签订重点学科合作协议。积极与国内具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高水平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借鉴它们的重点学科建设经验,与中西部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等同类办学层次与定位的高校签订特色办学和重点优势学科建设的合作协议,相互交流与学习。此外,学校基于自身所处的区域环境、区域发展方向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与区内高校在区域重点建设项目相关的重点学科加强学科和科研合作,例如在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加大与桂林理工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在动物医学、生物技术等学科加大与广西医科大学的交流和合作;在民族学、语言学等人文学科方面加大与广西民族大学的交流和合作,进而全面加快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步伐。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点资助项目(2011JGZ002)
篇2
1.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通过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常其中一种为母语,而另一种语言为外国语(在本文中设定为英语)进行具体学科的内容教学。通过具体学科内容的学习以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达到专业能力提升与专业英语训练相融合的复合教育。双语教学在许多国家都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教育学研究中重要的分支学科。国外相关论述有:
Taylor,D.M.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Racial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A.G. Reynolds (ed.) Bilingualism, Multicuralism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1911;Brinton, D., Snow, M.A., Wesche, M. 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New York: Newbury Housre, 1989;Snow, M. A., D. Brinton, The Content-based Classroom: Perspectives on 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 White Plains, NY: Longman,1997;Mohan, B, Language and Content. Reading, MA: Addison Wesley, 1986
相对于国外双语教育理论研究,我国总体起步较晚。双语教学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引入中国,逐步开展了双语教学相关研究,但高等教育双语教育研究目前显现出研究层次较浅,实证研究不足,学科不具体等问题,其中以音乐学科单科环境下的双语教学研究及实践尤其匮乏。目前已有的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国外双语研究的介绍述评,如袁平华、俞理明合著的《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与美国淹没式双语教育》,袁平华著的《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中国双语课程模式探讨,如成晓毅著的《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初探》,康淑敏著的《从教学语言运用视角构建高校双语教学模式以地方高校双语教学为例》;语言学研究及其教学研究,如邹天伦著的《英语音乐文献翻译与思维学》;中国双语教学现状分析,如朱晔著的《我国英汉双语教育研究现状》,张同利著的《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郑大湖著的《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以及将音乐学科双语教学作为英语课程的延伸研究,如杜鹃著的《音乐院校大学英语拓展课程音乐英语的教学思考》,姚兰著的《音乐院校大学英语微课实施构想》等。而关于音乐学科双语教学学科特性,以及学科特性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与体现,及其实证研究的论证却是寥寥无几。目前已有的相关论著仅有邹天伦(2007)著的《英语音乐文献翻译与思维学》,郝苗苗著的《音乐英语技术类文献词语翻译问题贝多芬弦乐四重奏汉译本译文商榷》等学者的研究涉及到了音乐英语文献的翻译研究, 而赵琳著的《ESP理论视角下的音乐英语教学》(2012)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虽涉及音乐院校双语教学研究, 但仅仅就广义层面上论证了必要性, 以及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与普通通用英语的差异,仍有待于进一步对教材构建中的学科特性以及课程实践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与论证。总体而言,现有音乐学科双语教育研究薄弱,较深层次的研究进展缓慢;非材料性理论研究占绝对多数, 实证研究匮乏;双语教学研究较为笼统,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各环节实证研究仍有待进一步突破。
我国音乐学科双语课程的相关教材相对十分匮乏。目前仅有四部教材,分别是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张伯瑜编著的《音乐专业英语阅读教程》;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王靖宁、李庆瑞(2002) 编著的《音乐专业英语教程》;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李亦雄、耿悦(2004) 编著的《音乐英语》;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缑斌、王中锋、董桂晔、郑玉章编著的《音乐英语》。四部教材均采用涉及音乐题材的相关英文阅读节选,配以生字表和文字性课后习题的形式, 教材的编配设计显示出明显的语言学特征,而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体现不足。
二、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学科特性与教学设计
(一)从教学角度看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
音乐学科具有鲜明的学科特性,表现在作为声音和时间的艺术注重听觉体验和聆听过程;音乐本身的进行发展具有必然的内在邏辑;经过高度发展衍生的乐谱文献版本;以及音乐随着文明的发展与演变,专业词汇在完备扩充中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变迁。
(二)学科特性研究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以学科特性作为主要依据在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教学设计中区别于普通英语课程,十分重要。教学中所涉及的英语本身不是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是作为教学媒介语以提高课程的综合价值。教学设计应尽量保留使用音乐的语言来解决音乐学科的问题。探索符合音乐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案,建设注重学科特性的音乐双语教学体系,将具备学术与实践上的双重潜在贡献:1.进一步深入双语教学在音乐学科单科环境的具体研究, 拓展研究领域和提升研究层次;2.对音乐双语课程体系的学科特性展开研究、提出建设性方案以突破现有教材较笼统的语言学局限;3.以单科学科环境为前提, 通过实证研究深化音乐双语课程体系, 为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提出方案;4.为音乐学科双语教学主体研究积累一手的研究笔记。
(三)關于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的几点思考
1.在教学中注重听觉体验
所有关于音乐的理解的文献都持有相同的观点:你不可能仅仅通过阅读关于音乐的书籍就提高了艺术鉴赏力。如果你希望能够更好的理解音乐,没有什么比聆听音乐更好了。其他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聆听音乐。[1]聆听音乐是音乐学科艺术实践的重要方式。音乐在时间的流动中呈现出来,聆听的过程使音乐从抽象客观的描述转化为具体主观的心理反应,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感受与认知音乐的过程。
2.在教学中注重乐谱的阅读与甄别能力
乐谱是音乐的语言。乐谱包含并传递了丰富的信息,如作品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连断语气,句法走向,同时又涉及调式和声,曲式结构,复调对位,声部配器等复杂因素,当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在一起成为一部作品,乐谱本身即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音乐学科的专业问题,而不是语言学或其他学科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使用乐谱作为主要教程能够更直观的保留和使用音乐语言,以便更有效的促使课程解决本学科的专业问题以及保留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音乐语言既抽象又十分具体,音乐语言在遵循逻辑进行的前提下,在必要情况下也有可能脱离这些规则,以满足戏剧性发展和强烈情感的表达。阅读音乐语言本身的能力是音乐学科的专业能力的基础。
另外,音乐传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衍生出多种类别的乐谱版本,主要分为净版(Urtext Edition),手稿版(Facsimile Edition)和译版(Interpretive Edition)。不同版本的乐谱哪怕在同一首作品上相互间也会有些许差异,各个版本使用的方式及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对乐谱版本的比较分辨是音乐专业人才有效研读乐谱的重要保障。
3.在教学中注重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建设专业词汇积累
篇3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课题探究特殊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根源,寻求培养这些特殊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最佳途径,使整个校园成为和谐校园。
本课题的研究将引发教师及学生行为观念的转变,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成立了课题组,认为可以在规定的时期内取得预期的成果。①上级有关部门有关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以及研究经费的有力保证。③家长对特殊学生转变的高度期望,以及有效配合。④社区、关工委等社会团体与学校的紧密结合。
三、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理论假设
根据由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而产生的特殊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强教育疏导,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健康成长的“四有”新人。
2.研究目标
对于社会因素造成的特殊学生,应使他们随时感受到父母离婚或亲人丧失后仍然生活幸福感,真切体会到学校、班级、社会、家庭对他们的关爱,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树立自尊心,促使他们健康、幸福成长。对于心理因素造成的特殊学生,主要着重于他们的养成教育,督促他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从无习惯到有习惯,从坏习惯到好习惯,最终让好习惯伴随他们成长。对于生理因素造成的特殊学生基本上是“暂差生”。对他们主要从关爱入手,根据他们的实际智力水平尽可能地因材施教,并多方鼓励和帮助,激发他们求知欲望和上进心,相信自己“我能行”。
四、研究内容设计
这里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培养特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特殊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以及心理上与其他同学不同之处就在于缺乏自尊心和上进心,他们处处显得与众不同,与班集体格格不入。尽管由于各人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不同,各人的特殊现象也不同,但他们都有自卑、心情抑郁、易躁易怒的特性,与教师、家长、同学不容易相处融洽,不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幸福而健康的成长,甚至放任自流,做出违法违纪的事。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教育这些特殊学生转变的过程中,寻找一条转变的最佳途径,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他们赶上其他学生,成为不断进取、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
1.明确目标,分步落实
围绕学校科研课题的总目标,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开学前召开课题研讨会,制定好本学期行为习惯养成的总目标,并由课题组成员、学校德育处负责人,按月、按周分解总目标,制定好每月、每周的分目标。
2.制定条例,具体落实
在落实课题研究的操作实践中,我们根据三校合一后学生的现状,在综合三校原有良好行为习惯的条例的基础上,制定新的行为习惯条例,通过德育处具体落实。
3.心理疏导,对症下药
特殊学生的共同特征是心情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焦虑和恐惧。针对这些特征,我们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课,组织同年级的特殊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从而感到虽然父母离异,但他们仍然生活在欢乐和幸福之中,从而从郁闷等心情中走出来。
篇4
关键词:课程改革;个性化特征;趋同化现象
教育是一种极富个性化特征的事业,素质教育更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学校体育课程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地制宜的组织形式,个性迥异的教学对象也决定了体育课程是一个富有个性化特征的过程。但在我国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中,却充满了教学的趋同化现象。纵观我国建国以来50多年的体育教学面貌,不同时期的体育教学表现出不同特点的趋同化现象。体育课程的个性化特征和趋同化现象一直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对相悖的发展线路。认识和分析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现象,对于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和促进体育教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课程的个性化特征
体育课程在不同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中表现出不同层次的个性化特征。
地域个性化特征。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在文化传统、气象条件、体育资源等方面各不相同,这决定了不同地区在体育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条件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例如海南省可以学习游泳,而黑龙江省就只能练习滑冰。发达地区可以在体育馆上课,而欠发达地区就只能在室外作业。城市学生对现代街舞兴趣很浓,而农村学生对此类内容却相对陌生。
学校个性化特征。不同的学校在体育师资、场地器材、校风校貌、传统项目、学生来源等方面各有特色,因此,不同的学校应具有各自的体育教学特色。例如有的学校可以开设足球课,有的学校则只能开设篮球课。有的学校可以按运动兴趣分班上课,有的学校则只能按自然班上课。有的学校在课堂纪律上不必多下功夫,有的学校则必须在加强纪律性上大做文章。
教师个性化特征。体育教师的文化修养、智力结构、价值观念、专业特长千差万别,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形式选择、语言特色、格调类型、师生关系等方面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化风格。或新颖活泼、妙趣横生;或循规蹈矩、有板有眼;或节奏明快;或稳扎稳打;或亲切和蔼;或严肃认真;或注重传授;或讲究探究。教师在模仿定向、独立探索和形成定型的过程中形成以个人气质为基础的教学风格。
学生个性化特征。学生在年龄、体能、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必然导致体育教学的个性化。在语言运用、教材选择、负荷安排、组织教法、练习形式等方面必然不能千人一面。而应区别对待,各具特色。例如情景教学深受小学低年级学生喜爱,但有的教师在对中学生上课时,也要带领学生“炸碉堡”,“打飞机”,其结果是学生对此无动于衷,甚至感到好笑。这就是忽视了学生个性特征的后果。
二、体育课程的趋同化现象
趋同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是指亲缘关系较远的异种生物,因所处的生活环境相同而呈现相似的特征。体育课程的趋同化现象是指体育教师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模式、内容的约束下,或者在其他体育教师具有优势作用的教学行为的影响下所表现出的教学雷同化现象。
1.第一时期,政策性趋同
建国以后,我国的体育课程理论以前苏联的教学理论为基础,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50年代至70年代末,我国一直采用苏联的课程结构模式,即由中央对全国的课程教材进行一级管理,全国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这一时期,我国曾先后制定和修订了3部体育教学大纲,出版了5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材。这一时期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社会的需要,忽视学生的主体需要。这样一种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模式显然与复杂多样的国情不相适应,同时也无法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国家政策和教育思想的导向下,体育教学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线,以三段式教学为课堂结构,以教学大纲规定教材为教学内容,以单向传授式的教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中小学体育教学在各方面表现出高度的政策性趋同。开课常规――队列练习――慢跑――徒手操――讲解示范――分组练习――整理放松,这几乎成了所有体育课一成不变的同一模式。虽然这一时期的体育教师现在已多不在岗,但在我国传统的师承关系和文化传承的影响下,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至今仍有根深蒂固的市场,尤其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至今仍是占主流地位体育教学模式。
2.第二时期,潮流性趋同
1979―1999年,党的以来的20年间,学校体育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对外交流而迅速发展。1979年 “扬州会议”提出了一整套改革学校体育的重大措施,学校体育理论呈现出多元化并存的良好态势。国家制定了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体育教学方法改革逐渐得到重视,引进了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学校体育思想、但研究的层次较浅,对外来思想、方法的引进缺乏分析与批判,急于照搬照用,给教学实践带来了一定的盲目和混乱。以增强体质为主和以学习运动技术为主的争论,快乐体育思想的引入等都对体育教学产生过一定影响。这一时期的体育教学趋同现象表现出阶段性、潮流性的特点,每一种新思想的引入都能引起一阵子流行趋势,趋同的表现主要集中在一些形式、方法、器材和手段上。
3. 第三时期,效仿性趋同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也进入一个全新时期。国家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课程基本理念,构建了详尽的课程目标体系,解除了对教学内容的统一限制,实行体育课程的三级管理,这些改革措施无疑是我国学校体育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但同时也向基层体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把课程基本理念转化为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了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在这种形势下,各种规模不同的体育教学观摩活动为体育教师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平台,也成了体育教学趋同化的促进剂。这一时期的趋同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新内容、新方法、新形式的效仿。例如新课标提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有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研讨,自编动作,取得良好效果。于是,在下一次的公开课上,这种学生分组自编动作的方法便屡见不鲜。有教师创编了一种新的游戏,这种游戏便很快风靡一时。有教师开发了一种新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便迅速流行开来。甚至有一节优质课得到大家认可,整节课也会有人全盘模仿,全部照搬。
三、趋同现象的得与失
如果说体育课程的政策性趋同是一种无奈,那末,潮流性趋同便是一种求索,而效仿性趋同则是一种彷徨中的模仿性学习。趋同现象的存在自有它合理的方面和积极的作用,同时又有其消极的影响。
1.体育课程趋同化的积极影响
政策性趋同是建国以后国家教育方针导向和教学基本理念的体现,是保持体育教学沿某种方向发展的需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种趋同对于规范体育教学内容,统一体育教学行为,促进体育教学场地设施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
潮流性趋同是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一种主动探索。这一时期的趋同对于传播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推广有效的体育器材和练习形式等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在流行的许多小件器材、练习形式、音乐进课堂等都是这一时期趋同化的结果。它对于推广先进经验,开启体育教师的改革思路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
2.体育教学趋同化的消极影响
体育课程的个性化特征要求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排斥盲目效仿和不切合实际的生搬硬套。从这种意义上说,趋同是对体育教学个性化发展的一种阻碍。
趋同使地区、学校和教师失去特色和个性,盲目趋同更是一种无意义的模仿,它使动态的生成性的教学活动变成了一成不变的僵硬的模式,是对教师创新思维的一种桎梏。不加批判的效仿性趋同更容易使教学改革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
趋同使本应该勤于动脑的教师变得懒惰起来,把模仿当成改革,把照搬当成创新。于是,生动的体育课堂变成了表演程序化节目的舞台。近年来常可以看到这种效仿性的趋同现象。体育教学观摩课上,体育教师的语言忽然变得极其相似起来“哇!你真棒!”“同学们有自信吗?”“为她鼓掌!”此类激励性语言本无可厚非,但是当此类语言充满所有体育课堂和不分场合,不分情景的随处乱用时,人们就不禁哑然失笑了。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知识本是一种有益的学习方法,但是当大家蜂拥而上,纷纷效仿,当一节体育课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讨论探索,当无论什么课都要安排分组讨论、探究时,我们的体育课就不像是体育课了。
3.寻求趋同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统一
大一统在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这一角度看,体育课程趋同化现象是一种容易被体育教师理解和接受的现象。但从体育课程的个性化特征这一角度看,趋同化现象明显有悖于体育课程的个性化发展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表现并丰富着共性。我国古代哲学中有过“和合”的概念,和是统一,合是同一,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孔子也有过“和而不同”的言论。因此,追求一种在统一理念指导下的,在个性化体育教学支撑下的“和而不同”的体育教学应是一种理想的目标。可以说,“和而不同”体现了素质教育个性化的要求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同而不和”则暴露了“同一”面目之下的僵滞不变与停步不前。
从宏观上看,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国家意志的反映,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时代进步的反映,体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体育课应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在这些具有共性的领域,体育课程应该也必须是趋同的。
从具体教学要素来看,体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形式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应是富于个性化特征的。尤其是在一节具体的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应该创造性的表现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当然,我们不排斥有意义的借鉴、模仿,不排斥对先进方法、内容的趋同,但一定要符合实际的效仿,要改造性的趋同。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因地制宜,创新发展,这应该是体育教师在观摩、学习和效仿过程中遵循的准则。
作者单位: 高彩琴,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讲师
赵超君,开封市教育局体育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吴志超等. 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10―34.
[2]耿培新. 体育教学大纲与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比较.(内部资料)2001.3.
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组织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54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1-0074-01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组织实施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计划以来,学校在具体实施这门课程时,感到它和现有的学科教学有非常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课程流程、组织实施、管理评价、教师的作用和地位等方面全方位地表现出来。尤其是在我国关于学校意外事故防范和处理的法律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面对一些行为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要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少校长、老师忧心忡忡,非常担心。这种担忧,使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管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凸现出来,成为整个课程实施中首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整个课程流程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即选择课题、开展课题研究和结题展示,换种说法,即提出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课程实施的流程与学科教学相比,有很多不同。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特有的管理行为,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教学工作,以求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育管理学中的这一定义界说几乎适用于所有的课程。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去管理课程和教学,则完全由每一门课程组织实施本身固有的特征所决定。上面所举的种种不同表明,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对课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由统一管理到分散管理、由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由教师管理为主到依靠学生自我管理、由单纯的校内管理到校内外相结合全过程跟踪管理为主。原来服务于学科教学的那套常规管理,如果原封不动地用于管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则显得无能为力,很不适应,设立新的课程管理规范迫在眉睫。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组织管理系统
1.校长和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决定实施计划和相应步骤,协调各方面工作,组织多种教育力量,监控和评价课程和各类人员的工作,为学校开设课程提供各种保证。
在学校层面建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是研究性学习和其他课程管理的一个不同点。研究性学习虽然作为国家课程列入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但是除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外,这门课程没有大纲、没有教材,其组织实施主要靠学校结合本校情况,创造性地进行。因此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学校开发建设本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这一任务单靠教研组、教导处很难承担,因此,学校有必要建立领导小组来组织和开展本校的课程开发工作。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成员主要由校内各部门负责人参加,同时也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参加。
2.教导处、科研处、政教处或课程开发办公室。学校实施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进度计划和组织课程的日常运作,检查各年级的课程实施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发现问题及时向校长汇报并提出处理意见,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指导,聘请和组织校内外专家的讲座,把具体的工作要求布置给年级组。
学校现行管理的组织机构一般分教学、德育和科研三条线,各自呈单线垂直管理格局。各部门行使自己的职责,各自对自己的上级行政负责,横向间没有太多的联系。研究性学习则不同,它要求校内以教导处为主,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一门具体课程的管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围绕着现实世界各种真实的问题而展开,学生解决问题时需要学习知识,但目的不是为了学会知识,而是为了学会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等。这一课程目标已经远远超出知识、智育和智能训练的范畴,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的特点。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必然涉及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相互配合,协同工作。
3.年级组。课程组织管理的重要环节,上承校长和学校课程管理职能部门,下接年级组内各班班主任和学科指导教师,在整个“研究性学习”中起着组织、协调和监控作用。它根据学校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统一安排,具体落实本年级的学生课题研究计划,在课程实施的每个阶段,及时提出和布置对各阶段工作的具体要求,安排辅导报告,培训教师并检查督促其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以规范学生的研究活动等。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年级组则更多地直接介入课程教学的管理,如规定相对统一的课程进度,组织各种辅导报告,安排指导教师等,这是年级组工作和以往不同的地方。
4.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对学生的组织实施和管理指导工作,要求随时了解学生课题进展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关注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态度和表现,调动学生投入课程的积极性,负责与家长沟通联系、通报情况等。
班主任和指导教师是带领学生开展课程学习的直接责任人。和学科教学不同的是,他们不仅要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更要知道学生是怎么学会的,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说,除了要了解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最后是否达到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预定的目标以外,教师更要关注学生每次活动的具体情况,并给学生许多方法论和学习研究思路的指导。研究性学习改变了“教师不讲,就不是教学”的传统观念,将关注和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当然的组成部分。
篇6
【关键词】 孟鲁司特; 普米克令舒; 支气管哮喘; 细胞免疫; IgE
中图分类号 R5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8-0009-02
支气管哮喘患病人数多,属于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支气管哮喘的患儿由于体质较弱,承受力较差,患儿喘鸣严重和频繁咳嗽,严重情况下甚至出现喘憋、呼吸困难等较为严重的症状,明显降低患儿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治疗不及时或患儿支气管哮喘病情控制不良会影响患儿生长发育,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支气管哮喘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多,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发生该病时除呼吸功能异常外,其他反映患儿免疫功能远低于正常水平的指标也非常明显[1-2],因此检测患儿的免疫功能指标可侧面反映针对性治疗的疗效是否确切。本文探讨孟鲁司特联合普米克令舒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对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现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1年6月-2012年7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8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研究,根据其入院病例号码的奇偶差别,将43例奇数病历号码患儿分入观察组(使用孟鲁司特联合普米克令舒治疗),其余43例患儿分入对照组(使用普米克令舒治疗)。43例对照组患儿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2.3~12.7岁,平均(8.1±0.8)岁,患儿发病时间1个月~8年,病程(4.9±0.73)年,按照病情轻重程度分类:中度26例,重度17例。43例观察组患儿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2.3~12.7岁,平均(8.0±0.9)岁,病程从3.5个月~8.4年,平均(5.0±0.6)年,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类:中度26例,重度17例。两组研究对象男女比例、年龄、病程的长短及病情轻重程度分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米克令舒经口吸入治疗,2次/d,250 μg/次。观察组采取两药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在对照组相同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其中5岁及以下患儿每天口服一次孟鲁司特,用量为4 mg,5岁以上患儿每天也口服一次孟鲁司特,用量为5 mg。两组患者如均接受持续12周的治疗。检测并统计分析治疗前组间差异与治疗后6周、12周的血清IgE、细胞免疫状况的组间差异。
1.2.2 检测方法 治疗前1 d和治疗后6周、12周时取患儿的空腹外周静脉血进行检测细胞免疫及微量元素,细胞免疫指标则采用MACSQuant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统计其中的CD3+、CD4+、CD4/CD8及CD8+;用高度敏感放射免疫测定法和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IgE,取痰液细胞成分使用RPMI培养液悬涂细胞,用HE染色计数痰液嗜酸性粒细胞数,整理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IgE水平及痰液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IgE水平及痰液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6周及12周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CD3+、CD4+、CD4/CD8及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及12周观察组CD8+及CD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D4/CD8及CD4+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多发作于小儿,长期且严重的咳嗽,严重情况下还有其他呼吸困难症状,患儿除呼吸道症状之外,与病情联系紧密的相关血液检测指标也非常多。其中对患儿免疫状态指标研究最多,机制阐述很清晰,既往研究显示,患儿处于应激反应状态,其细胞免疫指标可以充分反映出患儿机体免疫状态[3],微量金属元素显著低于常人也是患儿免疫功能低下的反映[4-5],这些最为直接的证据充分证明患儿低于正常儿童的免疫水平。治疗患儿时,上述两个指标状况是否改善可以充分反映出治疗方案的效果。孟鲁司特竞争性结合半胱酸受体,阻碍白三烯与之结合,导致了对白三烯活性的有效抑制,有效改善了白三烯发挥的增加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并缓解患儿气管痉挛,降低气道炎症,减少炎性细胞发挥的浸润,从而降低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6-8]。而普米克令舒则为50%的布地奈德混悬液,是一种新合成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与糖皮质醇受体的结合力较高,并有明显抗炎、抗过敏及降低患者气道高反应性作用[9-10]。本研究通过监测患者血清IgE水平及痰液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可有效反映出气管的应激反应状态。
本文中就孟鲁司特联合普米克令舒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细胞免疫及血清IgE及痰液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与单纯采用普米克令舒治疗的对照组患儿相比较,观察组患儿血清IgE水平及痰液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降低更为明显,同时还改善了患儿的细胞免疫,还可显著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孟鲁司特联合普米克令舒可显著改善支气管哮喘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其对于改善患儿的综合状态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毅华.孟鲁司特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哮喘40例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30):6550.
[2]郝珉,宋文,任泽东.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孟鲁司特对哮喘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疗效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2,33(7):503-506.
[3]张莉,李冬,周晔,等.崇明地区儿童哮喘患者免疫功能与微量元素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0,25(6):68-70.
[4]于晗澍.孟鲁司特治疗5~14岁哮喘患儿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 儿科药学杂志,2012,18(10):4-7.
[5] Sonnenschein-van der Voort A M,de Kluizenaar Y,Jaddoe V W,et al.Air pollution, fetal and infant tobacco smoke exposure, and wheezing in preschool children: a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J].Environ Health,2012,11(1):91.
[6]马长春,冯晓纯.微量元素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现代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6):366-368.
[7] Bertelli L,Gentili A,Modolon C,et al.A foreign body aspiration in a preschool child mimicking a multitrigger wheezing: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Pediatr Emerg Care,2012,28(12):1382-1384.
[8]余红霞,凌杰.孟鲁司特治疗和预防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9):1179-1180.
[9]王莉君,郝璐,李慧婷,等.瘦素受体、IRF-1和糖皮质激素受体-β在肥胖哮喘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2,28(10):1037-1040.
篇7
关键词两系杂交晚稻;两优688;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081-01
两优688是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两系不育系SE21S和自选恢复系南恢688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晚稻新组合。2009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闽审稻2009007),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国审稻2010010)。两优688经各地试验示范,表现为产量高、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米质较优、熟期适中。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现将其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
1.1农艺性状
该组合株型适中、群体整齐、穗大粒多、熟期转色好,有效穗244.5万穗/hm2,株高104.5 cm,穗长24.9 cm,每穗总粒数142.7粒,结实率84.67%,千粒重29.2 g。该组合属基本营养型三系杂交籼稻,作晚稻种植,2006年区试全生育期平均为128.2 d,比对照汕优63迟熟0.92 d;2007年区试全生育期平均127.8 d,比对照汕优63迟熟1.4 d;2年区试全生育期平均128.0 d,比对照汕优63迟熟1.2 d。
1.2品质与抗性
米质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分析结果:糙米率82.6%,精米率74.4%、整精米率55.1%、粒长7.0 mm,长宽比2.9,垩白粒率80.0%,垩白度10.8%,透明度2级,碱消值4.8级,胶稠度87 mm,直链淀粉含量24.7%,蛋白质含量6.7%,依据NY/T593-2002《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符合四等食用籼米品种品质规定要求。2006年田间鉴定综合表现为中抗(MR)叶稻瘟、中抗(MR)穗颈瘟;苗期室内人工接种鉴定表现感(S)稻瘟病。2007年田间鉴定综合表现为中抗(MR)叶稻瘟、中感(MS)穗颈瘟;苗期室内人工接种鉴定表现抗(R)稻瘟病。2年综合表现为感(S)稻瘟病。
2产量表现
2.1品比试验及试种表现
2003年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晚季三重复品比试验,折合产量8.46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25%。2004年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晚季三重复品比试验,折合产量8.56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02%;大田试种0.11 hm2,平均产量8.75 t/hm2。2005年晚季在邵武肖家坊试种0.24 hm2,产量8.59 t/hm2,比对照Ⅱ优明86增产7.50%;武夷山兴田试种0.33 hm2,产量折合8.46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30%;建阳将口试种0.25 hm2,平均产量8.91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70%;建瓯小松试种0.15 hm2,平均产量8.59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8.36%。
2.2区试表现
一是参加福建省区试表现。2006年参加福建省晚稻A组区试平均产量7.47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60%,达显著水平,居第1位,增产点率92.31%。2007年续试平均产量7.05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9.65%,达极显著水平,居第1位,增产点率75.0%。2008年参加福建省晚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94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9.96%,其中除了荔城区因鸟害无产量外,其余7个试点均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5.30%~15.10%。二是参加国家区试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11 t/h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30%(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产量8.78 t/h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0%(极显著)。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95 t/h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00%,增产点率85.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65 t/h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50%。
3高产栽培技术
3.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根据当地种植情况,适时播种,稀播匀播。该组合在建阳市作单晚种植,可于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播种;作双晚种植,一般要求6月15日前播种,秧龄控制在30 d以内,秧田播种量150~225 kg/hm2,大田用种量22.5~30.0 kg/hm2。该组合分蘖力中等,特别要注意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达到足苗争取多蘖,最终夺得高产。加强秧田管理,培育多蘖壮秧,争取移栽时每株带2~3个分蘖。在建阳市作单晚栽培,适宜插植规格为21 cm×21 cm;作双晚栽培插植规格以18 cm×21 cm为宜,丛插1~2粒谷,插足基本苗105万~135万根/hm2。
3.2肥水运筹
施肥上应注重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分蘖肥,巧施穗肥和适施穗粒肥[1-2]。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以4.0∶4.0∶1.5∶0.5为宜。一般施纯氮150 kg/hm2、五氧化二磷105 kg/hm2、氧化钾150 kg/hm2。水管上采取薄水插秧,寸水护苗,深水返青,浅水促蘖,湿润稳长,及时搁田,中后期湿润灌溉,切忌断水过早,以免影响品质和产量[3]。
3.3病虫害防治
插秧前1天治虫,做到带蘖插秧,封行后用杀虫双3.75~4.50 kg/hm2,或扑虱灵375~495 g/hm2,对水600~750 kg喷施防治螟虫和稻飞虱;破口前2~3 d用井冈霉素或杀菊酯300 mL/hm2,或扑虱灵495~600 g/hm2,对水750~900 kg喷雾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纹枯病。注意病虫预测预报,防止病虫害发生,及时防治稻飞虱、螟虫和稻瘟病,确保丰收[4]。
4参考文献
[1] 余立华,汤光仁,徐永健,等.杂交稻甬优9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79.
[2] 邓则仁.杂交稻蜀湘优1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10(9):33-35,39.
篇8
楹我豢盼佬堑姆⑸洌引发了这么大关注?这要从其魔法般的特性说起。
大约一百多年前,我们生活在一个很“经典”的宇宙里,一切都合乎常情,没有什么奇怪表现。随后,量子理论出现了。
突然间,事物的表现不再总是合乎一个理性的人的料想了。在微观尺度上,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处于两个地方,甚至可以同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运动。而且粒子之间可以互相纠缠―通过某种方式即时地远程感知、影响对方。
起源于1900年的普朗克量子力学,描述了这些看似魔法的物理现象。这套理论不断获得实验支持,在一百多年里催生了许多重大发明――原子弹、激光、晶体管、核磁共振等,改变了世界面貌。
量子信息技术是量子力学的最新发展。其中,用这一技术有望打造“不可拦截”的密钥,让通信高度保密。而未来的量子计算机,可能会比传统计算机快亿万倍。这些特性看似魔法,未来却会成为寻常事。
中国此次发射量子卫星的主要任务是,执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星地量子纠缠分发以及地星量子隐形传态等多项科学实验任务。这都是量子信息技术的最前沿研究,自然举世瞩目。
但是,要让看似魔法的效果真正实现,还需要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因为,搞基础科学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以及长期的积累。
量子、引力波等许多看似枯燥无味或高深难懂的基础研究,之所以吸引全球各主要国家持之以恒地研究投入,正在于它们都有着引发魔法般巨变的前景。量子力学已经引发了社会巨变。例如,电磁波的发现最终使人类有了无线电通信和手机,在狭义相对论中质能关系理论的指导下,科学家最终制造出了原子弹、氢弹和核反应堆,卫星定位等技术也借助了狭义相对论的知识。基础科学研究可以带给人类什么?它带给人类无穷的可能。前沿基础研究,探索的是“魔法”的奥秘,必将带来社会进步。
在今年引力波发现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拉斐尔・赖夫的公开信中的一段话发人深省:“基础科学研究往往是艰苦的、严谨且缓慢的,但不要忘记,它又是震撼性的、革命性的和具有催化作用的。如果没有基础科学,最好的设想就无法得到改进,‘创新’也只能是修修补补。只有基础科学进步,社会才能进步。”
篇9
美国政府一直坚持着科学研究是对未来的投资,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是美国科技领先世界的基础这一理念,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展科研绩效评价的国家。20世纪初,美国国会成立了咨询服务部,对委员会及议员提出的科技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成为科技评价的雏形。目前,美国科研绩效评价机构分为三个层次:国会、政府评价机构,州政府科技评价机构和研究院所、大学科技评价机构。主要有:国会技术评价办公室、国会研究服务部、美国总审计署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部门的不同,其评价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为了提高监督和评价效率,美国联邦政府出资委托了一大批高水平、相对稳定的社会咨询评价机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世界技术评价中心。通过多年的不断总结和创新,目前美国最常用的科技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计量分析、同行评议、经济回报率分析、案例分析、指标分析和案例分析等。
欧盟实施的科学研究绩效评价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伴随着欧盟各期架构的研究计划而演进的,主要集中在英国、德国、法国和瑞士等国家。1996年,欧盟了《绩效管理2000》方案,是为了促进科学研究的有效完成,考评结果反馈到欧盟的决策层,来提升未来科技项目的执行效果并引导未来研究方向。欧盟的科学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兼顾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其科研绩效评价主要程序为:成立专项评价工作组,可行性研究,特性描述,专家论证,听证与答辩和委员会最终意见与建议报告和最终反馈意见的陈述。
加拿大政府有联邦政府、省或大区政府、市政府的三大等级。每个等级的政府在所负责的区域内与不同的方式与居民相互联系。在科研评价的实施过程中,主要相关部门有国会,加拿大审计长公署,几个中央部、局和其他一些部门和机构。作为一个专业的领域,加拿大财政委员会秘书处对各部内部的科技评价活动提供支持和指导,并强化各部门将评价问题与政府的科技政策以及相关部门的利益联系起来。评价框架多数在项目启动时建立,主要是用来确定在项目执行中作为进行监控和对未来项目进行评价研究的具体依据,包括重点评价、绩效指标、数据搜集方法、分析和报告方法以及评价方法。在评价的过程中,采用系统的调查研究方法,对项目的实用性,项目的效果以及项目的成本效率进行考核。
澳大利亚是较早实施科研绩效评价的国家之一。其科研绩效评价包括:适当性评价,效率性评价和有效性评价。评价重点根据科研目标和项目生命周期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确定。适当性评价主要是用来考评项目设立的认可度、必要性和有限性,还包括项目编制中的可行性和逻辑性;效率性评价考察的是资金、人员、技术和设备等资源使用情况以及项目产出;有效性评价则是用来衡量影响项目结果实现的因素,用来确定是否存在意外的因素将对预期目标产生影响。澳大利亚实施科研绩效评价的主要步骤是:进行项目分析,确定考察重点;找出考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考评重点;对考评资料的搜集和分析;起草、考评报告;回顾绩效考评和利用考评结论。
二、小结
篇10
1、红灯:樱桃新品种。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63年以那翁、黄玉杂交育成,1973年定名。在辽宁大连及山东各地均有栽培,为甜樱桃的主栽品种之一。
2、红蜜:是北京骄雪种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SY—28为母本,以H—339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种出来的新品种。其全生育期95天左右,蔓较粗,果实圆正。
3、早红:是樱桃的一个品种,成熟较早,6月左右即可成熟,完全成熟后红色,汁液浓红色,果肉较厚韧,肉质细密,硬度大。主产江苏洞庭山一带,该品种具有抗旱耐瘠、抗病抗虫耐湿、抗寒耐盐碱等特性。
4、“早大果 ”:是乌克兰选育的早熟甜樱桃品种 ,2001年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果茶研究所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引入接穗, 高接在中国樱桃树上 。突出特点是耐寒性强,受春季气候变化影响小,产量稳定 ;果实成熟期早,果个大而整齐, 成熟期较一致,是一个早熟优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