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

篇1

关键词:讲授法;原则方法;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9-0042-04

一、问题的提出

“讲授法”是教师主要运用口头语言对学生系统传授知识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无论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讲授法在课堂教学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常与其它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然而,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今天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是因为该教学方法相对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也有部分教师对讲授法的不恰当运用,导致人们将讲授法与“满堂灌”、“填鸭式”等画上等号,认为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是机械的、被动的。笔者总结了讲授法不合理运用的主要形式:

1.照本宣科。教师只是把课本的内容读一遍,学生不感兴趣,不注意听讲,往往自己埋头看书,或貌似在认真听课,其实心不在焉,思维停滞。

2.条理混乱。讲授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知识讲授凌乱,或只是知识点的简单堆积,没有讲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处理简单。常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围绕教材内容与学生开展简单的问答,使本应该达到理解水平的课,就此下降为记忆水平。这样的讲授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要求。

4.基本功差。教师语言平淡,缺乏感染力,把原本鲜活生动的课堂搞得死气沉沉。

5.单向传输。课堂上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启发、指导与训练。讲授成为师生间的单向传递过程,学生参与度低。

6.包办代替。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把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都讲得具体、细致,低估和忽视学生的能力。而且面向全体学生的讲授,很难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原则难以得到实施。

然而,“讲授法”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在教学实践中占据着主流地位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从新的角度认识“讲授法”的合理性,坚持“讲授法”在诸多教学法中的主导地位,探索“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高效结合,发挥出“讲授法”应有的积极作用,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授的基本原则

“讲授法”的最大优势是简捷高效,在单位时间内信息输出量大,空间覆盖率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要想充分发挥讲授法的优势,教师就必须十分重视讲授的方法,讲授的艺术和质量。对于那种照本宣科、平辅直叙、面面俱到、枯燥无味的讲授必须坚决废弃,应在激趣、设疑、提示、引导等方面多下功夫,力求使讲授对学生富有启迪。具体地讲,教师的讲授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讲授要达到科学性,首先要有科学的内容。即内容要准确无误,符合实际,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其次要有科学的态度。讲授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再次要有科学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专门的学科术语进行讲授,如有必要用通俗说法时也不能与专门术语相违背;使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词汇、语法、修辞,力求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最后要有科学的方法。讲授的方法要多样化,富有灵活性,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适应性,容易为学生接受。

2.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讲授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对讲授内容进行加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教师可借助于表情、动作、实物、图像及多媒体等手段,对讲授内容进行形象描绘,这是学生理解、接受的首要条件。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是其一切外显行为的综合表演,它包括教师的衣着打扮、表情态度、身姿动作、实验操作、口语板书等因素。在这诸多因素中,教师语言的形象性是最重要的。教师借助形象化的语言,通过比喻、类比等修辞方法,把要讲授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使学生立得要领,茅塞顿开,透彻理解。教学实践证明,越是抽象的概念,讲授中就越需要形象性的描述,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其内涵。

3.趣味性原则

教师在讲授时感情要充沛,语言表达要清晰简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切忌干瘪呆板、没有节奏、没有感情起伏的平铺直叙。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讲授时犹如挚友促膝谈心,感情炽热而心心相印。如清新宜人的春风,拂得学生心智激荡、乐不知倦,从而在和谐而轻松的气氛中领悟道理,步入知识的殿堂。

4.简洁性原则

所谓简洁,就是语言精练、简单,讲课不拖泥带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深入钻研和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挖掘教材的精髓内涵。教师对教材钻得深,讲起课来就能简洁而深刻,正所谓“微言大义、发人深省,要语不烦、达意则灵”。教师一句精辟的话语,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身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会使学生抓住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一个富有启迪的点拨,常使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中转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5.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强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和实践,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讲授的启发性包括三层含义:①启发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分析、对比、归纳、演绎,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③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现代教学活动的重点已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培养能力为重点。因此,讲授是否具有启发性的衡量标准在于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不但有讲授方法的更新,还有讲授程序的变换。

三、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讲授法”的常见类型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选用或讲述、或讲解、或演讲、或讲读、或点拨等不同的讲授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讲述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所研究的对象、事实材料或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等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和概念,并从情绪上得到感染的方法叫讲述。如化学学科中教师向学生描述物质的性质、反应的现象,介绍化学家的生平事迹、科学发展史及重要物质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等,常使用这种方法。此法的特点在于教师应充分发挥口头语言生动形象及信息容量大的优势,增强讲授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唤起学生的激情和想象,牵动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情绪饱满,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化枯燥为兴趣,化苦学为乐学,增添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找到学生已知与新知、已能与未能的结合点,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有机地结合与联系,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

2.讲解法

教师就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概念、定理和原理等,运用阐释、说明、分析和概括等手段向学生进行较系统而严密的解释和论证的方法称为讲解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内容相对生僻、理论相对深奥、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其特点是教师要进行分析、对比、推理、论证,启发引导学生揭示其本质,做出理性概括,从而使学生理解内涵,掌握本质。在一堂课中,讲述法与讲解法经常是结合着运用,而且常配合有演示、实验、提问、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讲解法才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的注意,启迪思维,激发潜能。

3.演讲法

演讲法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的一种激情引趣的教学方法。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人脑在接受信息并进行加工、储存、组合的过程受本人的态度和兴趣所制约。所以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的过程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才会充分指向教学活动,才会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运用演讲法能说服和鼓动学生,使他们对该学科充满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要合理运用演讲法,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对演讲内容的兴趣点,围绕全体学生,设计内容,目的是唤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演讲法虽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但却不能离开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通过演讲法,以一个演讲者的激情,把教学内容声情并茂地表现出来,给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境,达到心灵的沟通,给学生以难忘的印象,以教师对专业的理解和情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4.讲读法

教师在讲述、讲解、演讲的过程中结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或其他相关资料,借以传授和学习知识的教学方法叫做讲读。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讲与读交叉进行,既有教师的讲与读,也有学生的讲与读,关键是“讲读结合”。教材和资料的可读性要强,教师必须重视认真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5.点拨法

是指教师采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运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对遇到困难和障碍的学生指点迷津,或在学生思维的困难点作出关键性的启发引导,虽然只有三言两语却切中要害,使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点拨法是启发教学艺术常用的方法。“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给学生某种启发性指示。“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为学生拨开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希望、光明和前途。点拨的关键是符合学生的需要,在学生困惑处给与点拨。

四、实践与思考

1.提供必要的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简称组织者,是指在课前为学生提供的有关本课学习内容的从总体上组织起来的引导性材料。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最早提出来的。作为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按照奥苏伯尔的经典解释,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

先行组织者可以是一条定律,一个概念,或一个公式,也可以是一段概括性说明文字或一张图片或形象化的模型等。在课堂教学中,先行组织者最宜在两种情况下运用。第一,当学生面对新的知识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已有概念用以同化新知识,教师则可以设计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高于学生所学新知识的组织者,让学生先学习这一组织者,以便获得一个可以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第二,当学生面对新的知识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同化新知识的适当概念,但原有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或者他们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则可以设计一个指出新旧知识间异同的组织者,使学生在比较和鉴别中掌握新知。

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时,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在运用“讲授法”教学中,要尽可能设计并呈现先行组织者,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当学生缺乏与新学习有关的预备知识,或者面对比较陌生的、不熟悉的学习内容时,组织者的作用尤为显著。

2.提供充裕的信息加工时间

在教师讲授知识的同时,学生要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信息加工是需要时间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呈现新信息的速度、节奏应该满足学生对信息加工的时间需要。学生需要时间去思考新信息与他们已有知识的联系、自己生成新概念的实例、理解所学材料的实际含义等。

提供必需的加工时间的教学策略是要在讲授中建立信息的冗余度,换句话说,对于讲授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不是只呈现一次,而是几次,每次用不同的话说出基本相同的意思。比如初中化学教学中学习“燃烧”的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描述燃烧现象,然后根据现象总结燃烧的特点,概括燃烧的概念。让学生区别日常生活中的燃烧与化学学科中的燃烧的区别与联系,再让学生结合概念举例论证。将同样内容的信息多次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相信学生至少有一次机会抓住并领会该信息。

提供信息加工时间的另一个方法是一次连续讲授的时间不宜过长。比如,讲授十分钟后,有一两分钟的间歇时间,在这段间歇时间里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比较他们的笔记、相互问问题、分享他们的看法。通过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更长久地记住有关信息,巩固所学知识。

3.提供清晰明了的总结

在上课开始前,为学生提供先行组织者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同样,在教授学习结束时,给学生清晰明了的总结,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更加条理清晰,学习更加有效。

提供总结在三个方面有助于学生学习:一是通过总结使学生对所学材料作了一次回顾或即时复习;二是通过总结使学生明确所学内容的重点;三是通过总结使学生将一些关键概念聚集起来,形成一个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讲授法”的最大优点在于传授信息的效率较高、系统性强、对教学条件的要求较小、简便易行。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对“讲授法”做了精辟的论述: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在课堂的意义学习中,由于发现学习费时太多,一般不宜作为获取大量信息的主要手段,意义言语接受学习才是学校教学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讲授法”仍然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使用“讲授法”时,要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和发展水平,注意启发引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并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Common Types of Lecturing Method and Practice in

Classroom Teaching

WU Liang-gen

(Wujiang Songling No. 3 Middle School, Suzhou 215222, China)

篇2

一、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增强常态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材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是教师用来“教”学生知识体系的媒介。教师不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该是教材的积极开发者(程晓堂,2002)。通过对常态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和反思,我们要学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地处理教材内容,不应“唯教材至上”。

1.杜绝“多余的课”,注重对教材进行“整合和补充”

案例描述:PEP教材有很多Let’s do的活动。这些TPR活动能够很好地巩固练习新授内容并提升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它巧妙地设计成:Listen and number.或者Listen and tick.同样,Let’s learn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巧妙地设计成相应的Listen and number,Listen and choose 或Listen and write 等活动让学生来感知、巩固或是复习单词。这些活动简单、有效,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案例描述:自编歌曲或chant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PEP Book 2Unit 2,让学生掌握this,that的发音及用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让学生熟练运用句型:Who’s this…? He’s /She’s…进行问答,教师引导学生学说这样一个chant:

This,this,this,who’s this boy? He’s,he’s,he’s,he’s my brother.

That,that,that,who’s that girl?She’s,she’s,she’s,she’s my sister.

这样的chant创编使重点句型得以充分训练,自然地突破难点。

2.杜绝“以本为本”的课,注重对教材进行“替换和扩展”

案例描述:PEP Book1 Unit 1 Part B Let’s Learn学习的内容为人体部位,一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就只关注到人体的部位,其实我们还可以扩展到动物,物品等。举个例子:不只是“人”有腿,“桌子”也有腿,“人”有身体,“树木”也有身体,为什么不可以拓展到其他方面呢?这就是缺少了对教材的拓展性和延伸。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改变教材观念,拥有一个大的教材观。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对教材的使用提出了如下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取舍和调整”。所以建议每一位英语教师手头都多备几套教材,以便于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

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增强常态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不仅制约着教学系统设计的方向,也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组织形式。所以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有利于保证教师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自觉控制,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1.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案例描述:以PEP教材中Story Time教学目标为例,可分以下三个层次:a.基本了解、听懂本单元的小故事。b.能基本背诵本单元的小故事,并进行简单表演。c.能熟练表演出本单元小故事,并能进行适当拓展。在这样分层教学目标要求下,教师也便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增强有效性。

2.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的层次与学习者接受教育的层次相适应外,教学目标本身也有层次的关系。如,在认知目标中,从知识开始,经过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到评价,这六个目标就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关系。这是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注意的。

案例描述:PEP Unit3 Part A Let’s learn,具体做法如下:

3.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须是学习者,而不能是教师。在这个意义上,诸如:“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教学3组对话”“完成Part C部分的活动内容”等目标表述是不恰当的。我们在进行目标表述时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表述,运用诸如:学生具有……的能力,学生受到……的训练,学生在……得到提高等等。

(2)教学目标必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学活动的过程或手段来描述。在这个意义上,诸如:“学生应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也是一个不合格的目标表述。我们可以这样表述:“a.使学生具有能够将短文中重点词语标示出来的能力。b.能初读短文,用自己语言回答课后问题。c.能够简单叙述短文梗概。”这样就表达了具体阅读能力的教学结果。

(3)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所谓具体,是指这一动词所对应的行为或动作是可观察的。像“知道”“理解”“掌握”“学唱”等抽象动词,可用来表述总括性的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但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应避免使用。所以我们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可参考下列语言:

语言知识和技能目标:会听、说、读、写……复述,背诵,描述,分类,区别,叙述,改编,选择,书写,表演,运用,评定等。

情感态度目标:愿意注意,接受,赞同,产生兴趣,有愉悦感,欢呼,表现,帮助,权衡,决定,建立等。

在教学中要做到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课堂上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增强常态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教学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20世纪30年代初,维果茨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精选课堂游戏活动,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什么样的游戏活动更能增强有效性呢?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角度考虑。

案例描述:PEP教材四年级下册Unit4 It’s warm today,为了学几件新衣服类的单词jeans、pants、shorts、socks、shoes,用一些衣物图片来教授,缺乏新意。另辟蹊径,设计一个情景:换衣间里一些卡通人物,将去参加特色活动,请给他们搭配合适的衣服。这样一来,对应了时下学生中风行的服饰搭配游戏,而且有了具体的故事情节,既有趣又可行,孩子们学习的劲头很快被调动起来,效果生动昂然。

2.利用多媒体引入最近发展区

多媒体的运用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若能充分利用英语教学音像资源――图画、图表、投影、录音、录像等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规范的语音、语调示范,还可以提供真实自然的语用示范,伴随体态语(body language)的示范,是最能把学生引入最近发展区的。

案例描述:利用最近发展区进行的热身活动。

a.课前扭扭腰。小鸡操兔子舞曾风靡一时,每节课前,用动感的音乐、滑稽又逼真的动作让学生们一起来扭扭腰,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快乐神经,引入最近发展区。做操的同时还能用拼凑法产生很多新单词,如,“bend your knees” “raise your arms”“shake your body”等,都可为教学的新授做好铺垫,增强有效性。

b.猜一猜游戏。平时我们若能用多彩的课件,通过声音,已处理的图片、闪烁、移动、代替等方法更可以提高“guessing game”的有效性。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拓展孩子的思维,提高引入和复习的教学质量。

3.“带着任务”走进最近发展区

根据儿童学习中喜欢挑战的特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交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去完成,也是一个刺激和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有效办法。新课标也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化。

案例描述:pep book4 unit 3 read and write,考虑到由于课文中牵涉到很多衣服和颜色单词,如果教师一上来就向学生提出问题“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这一问题,很容易限制一部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营造一个阶梯式的任务,使问题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效果就会好一些。于是,我采用这样的步骤:

a.请每位学生把文章中表示颜色和衣服的单词写下来。

b.请学生把衣服与颜色连线。

c.回答问题“What color is ××’s ××?”

d.对学生进行How many animals/clothes…are there in the dialogue? 等更深层次的提问。

e.编一个新的对话,并且针对所编对话互相提问题。

这样,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提示中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阅读能力,提高了有效性。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跳跃式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任务必须令学生真正感到“所学即可用,所见即所得”。

4.善于打破“最近发展区”,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以后,很快变为现有发展水平,因此,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向高层发展,建立新的最近发展区。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方法等都是学生向高层发展的突出标志。

案例描述:Pep book 1 unit 2,学生已经掌握身体各部位的英文单词后,他们产生了新的最近发展区,有更大的欲望想知道更多的知识。因此,我们可以出示动物的图片,让孩子通过对动物的身体部位探索,既增加了科学知识,也训练了语言,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都向更高层次迈进了一步,把英语知识和能力延续到了课外。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常见问题自主探究启发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48-01

近几年来笔者在一线教学中听了不少物理课,有公开课,示范课和区域比赛课,发现不少教师在新课改的发展上有了可喜的进步,也发现有不少物理教师对新课标存在误解,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格式化了每一个教学环节或者滥用多媒体情景电化教学等无效课堂教学的现象。现笔者结合教学实际选出一些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作分析探讨。

1 流于形式,教学环节格式化

自从开展新课标改革后,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广泛地应用了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探究、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拓展、练习和作业等几个教学环节,并采用大量的多媒体电化教学等现代化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只注重形式,而没有考虑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否对教学目标有效。

如,一次公开课中,当时讲课教师讲的是(必修2)《功》一节。该老师用动画和图片进行了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探究、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拓展、练习和作业等几个教学环节;无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很牵强地用动画进行实验与探究,讨论与交流时并没怎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讨论,到后来时间把握得不怎么好,干脆自问自答解决了事;相反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理解功、正功和负功的概念;掌握物体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推导应用功的公式W=FS和W=FScosθ解题的分析和示例却没有重点讲练,课堂练习2分钟没讲评,布置课后作业就下课了。将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套上了,看上去课堂气氛很热闹,实际上随意性较强,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每节课都注重形式,将所有的教学环节和大量的多媒体电化教学都要用上。我们应当注重预定教学目的,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来围绕教学目的的有效性去实施教学。

2 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时间分配不合理

就以刚才讲的《功》这节公开课来说,该老师导入新课2分钟,观察与思考2分钟,进行动画实验演示与探究10分钟,讨论与交流(展示图片,讨论是否做功?)7分钟,推导功的公式W=FS和W=FScosθ 3分钟,讨论与交流(展示图片,讨论功有正负之分吗?)10分钟,例题分析3分钟,练习2分钟,实践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1分钟;共40分钟的一节公开课就这样"热闹"地上完了。笔者用心地记了下来。很明显这个老师对这节课重、难点的教学在时间分配上是不合理的,教学环节也没有围绕这节课的重、难点,教学分主次应用。

还有几次的示范课,上课教师在安排讨论与交流中不顾学生正在热烈讨论,只开始了一两分钟就叫停了学生的讨论,老师就自问自答地将讨论的问题讲完了。有一些教师安排课堂练习时没根据课堂实际分配时间,随意性较强;也有不少教师安排课堂练习,却没时间进行讲评提点等现象。

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式,都必须围绕教学内容的主次和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做好教学设计,合理分配时间实施教学,才能使学生有合理和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思考、理解和练习所学的知识,有效地把握课堂上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才能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3 滥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电化教学

在不少的物理课上,特别是公开课,教师采用了大量的图片、音乐、动画视频和投影文字材料等多媒体进行情景电化教学。事实上,太多没有经过精选的图片和动画,内容过多,兴奋点过散,会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看的时间长了反而会出现习惯性视觉疲劳。

有一些青年教师干脆用多媒体动画和图片代替演示实验。不结合课堂实际需要的多媒体情景电化教学,不但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还会使人觉得大有画蛇添足之嫌。

我们应该认识到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启发、探究实验、实践拓展的过程;多媒体电化教学的使用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只能画龙点睛,而不能喧宾夺主,更加不能替代动手实验。要结合实际需要加以灵活运用,才能体现现代技术的魅力。

4 课堂提问、练习和作业没有针对性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练习和作业设计比较随意,没有针对性。在课堂上随意拿一些课本的物理概念、公式和思维含量低的问题来进行提问、练习和作业,课堂上看来好像师生互动性很好,自主性强,其实就是对着课本背概念、公式和依葫芦画瓢地对照例题练习,没有对学生进行启发、探究、发散和延伸,重难点问题也一带而过,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实质上并没有得到多少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形式上应付了事,忽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问、练习和作业设计都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学前预设,再在课堂教学时加以灵活调整。

以上的几点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第一线上所发现的一些物理课堂教学问题。这些问题是应该值得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的结点主要是部分教师在实施新课改中片面理解“自主、探究”和运用新科技的教学手段的新课标教学,在课堂上教学方式过于格式化或过于放任,没有围绕主题,生搬硬套,没有给学生合理的课堂时间和的空间进行自主学习。试问这样的新课标教育教学效果能有多好?

其实,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必要的、最有帮助的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解决来自预习时产生的疑问,课堂学习上的重点和难点,启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拓展学习。一切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都应以学生为本,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 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作灵活的运用,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有效体现新课改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和谐课堂;师师合作; 集体备课; 教研

构建和谐课堂是我们在现阶段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但仅靠某位教师个人现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时间及能力显然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因而,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由个人单独工作转变为与他人共同合作,每一位教师“扬长避短”,每一个合作小组群体“集长弃短”,学校要引导教师学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教师资源的潜力,实现共享和沟通,以适应构建和谐课堂的要求。

师师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笔者认为目前主要应做好以下两种形式的合作。

一、日常集体备课

最为常见的教师之间的合作就是集体备课。在构建和谐课堂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集体备课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要按照“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堂教学目标。因此要通过每一次集体备课,实事求是地制定每一章节或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 并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2)合理开发利用教材。教师要有开发教材的能力,构建和谐课堂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主次分明。要达到这一目标,仅靠老师的个人努力有时是无法完成的,所以这就需要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的机会,集众人的力量,合理开发和利用教材,使教材能够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3)确定合理的课堂练习与作业。要通过集体备课,实现 “三要求”“三统一”和“三及时”,即要求作业布置富有层次性和时效性、要求对做错的作业尽量面批面改、要求当天作业当天完成;统一作业布置要求、统一批改要求、统一建错题档案;及时发现、及时讲评、及时矫正。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二、 适时的教研活动

构建和谐课堂对教师间的合作教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作教研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有助于丰富教师的实践智慧。

在构建和谐课堂的背景下,教研活动应特别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完成“三个转变”,即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实现由以“教学生学会”向以“教学生会学”的转变;实现由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材为范例的转变,重点促进教师解读、拓展、整合课程资源能力的提高。

(2)构建“四个关系”,即①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和谐课堂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但也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与引导。应辩证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课堂教学内容决定课堂教学的形式,不同方式的选择,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而不能单纯地为形式而形式。③互动与调控的关系。“互动”是新课程强调的理念和主要课堂方式。但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的主动调控作用不可替代,否则课堂的效率就会下降。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时,要坚持精心预设、动态生成。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能使教学内容体现出丰富性、多样性,使得教学过程不断丰富完善。

(3)切实搞好听、说、评课活动。 在构建和谐课堂的过程中,听、说、评课活动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学生自主作用的发挥情况。要看这节课是否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②课堂互动情况。在研讨一节课时,要认真分析授课教师能否把“互动”理解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交往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能否理解为启迪智慧,丰富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激励活动。③学生是否体验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要分析教师是否引导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亲历、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了自己的能力,产生了积极的情感。

总之,构建和谐课堂活动给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管理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只要学校和老师正确地认识该项活动,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个体的作用,并注意引导教师进行合作,我们就一定能够完成构建和谐课堂的任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课堂活动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097-01

英语的交际性特点决定了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具有高频率的参与性,有效的课堂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真实交际能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获取知识、锻炼乃至提高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之一。所以,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英语课堂活动的现状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下,许多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存在着诸多误区,具体表现有:

有的课堂活动过分追求华丽的包装,喧宾夺主,付出与收获失衡。整堂课上气氛热闹非凡,看上去教师教得热情高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可是,细细想来,每个环节都是蜻蜓点水般,像人们赶集似的急急忙忙、心猿意马。

有的课堂活动追求“信息满、节奏快、变化多”,学生一会儿抬头看荧屏,一会儿又被要求听录音,一会儿又被要求转身去讨论。学生们被弄的手忙脚乱,晕头转向。

有些课堂活动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的效果,调动各种手段虚张声势,频繁表扬,动辄鼓掌,整个课堂充溢着虚高的假象,浮躁不安。

有的课堂活动中出现并列的无效关系,没有实现教学难度的梯度递进。有些环节是重复的,付出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却没有做出更加有实际意义的活动。

以上种种表现,表面上看是遵循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但是仔细审视每个教学活动,就会发现他们脱离了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其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教师设计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在设计活动时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必须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作为支撑,注重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这样才不至于让课堂活动流于形式,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2 英语课堂活动的设计:

分析目的:活动设计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想取得什么效果?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形式和教学内容相结合。

分析对象:学生学情分析,包括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等。

分析环节:什么环节使用?导入、理解、巩固还是输出阶段?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数量,注重活动的层次性,提高活动的质量。

常见的英语课堂活动:Brainstorming(Words,Ideas),Jigsaw Activities(Reading),Dictogloss(Text,Stories),Role Playing(Dialogues,Plays),InterviewFamous People),Games(Grammar&Vocabulary),Discussion(0pinions),Debating(Viewpoints),Retelling(Text,Stories),Presentation(Project)。

3 英语课堂活动的实施

3.1 课前的准备

课前必须熟悉所设计的活动,教师要先预演,想象这一活动在课堂上将会出现的效果,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状况提前预设,如:How long will it probably take?Do the leamers know enoughlanguage to be able to make a useful attempt at the activity?What help might they need?What instructions are needed?Howwill they be given?(Explained?Read?Demonstrated?)

3.2 课上的实施

Lead in to the activity: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可以结合要学习的内容展开,常见的方式为讨论与话题相关的图片,也可借助周围环境和一些生活中的实物,也可以用于词汇学习的拓展,建立词汇之间的联系,常见的方式为头脑风暴法。

Set up the activity:建立活动,首先设置活动的形式,如小组活动、双人活动,是否需要交换座位。然后给出清晰明了的指示,让学生明确活动的要求、步骤、规则等。教师交待时,语言应正确。方法有解释、演示或举例,其中演示或举例说明比大段的语言解释要来得有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观察学生是否明白老师的要求,确保学生在实施活动前明白接下来的任务是什么。

Run the activity:在学生完全明白活动的要求之后,就可以放手由学生自己去开展活动了。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活动的空间。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学以致用。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扰、打断他们,此时教师退到次要角色中,在教室中巡视观察活动开展情况。

Close the activity:要在恰当的时候结束活动,不能不顾学生的活动进展情况随意结束活动,要观察感知学生是否将要结束活动并得出结论。如果教师觉得确实要结束活动而仍有部分学生还在活动中,那么不妨给出一个时间的提示,比如:Finish the item you are working on in two minutes,总之,教师应善于根据课堂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控,真正把握好“火候”。

Post activity:这是对活动的一个反馈的好机会,此时要把活动结果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给尽可能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以锻炼他们说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篇6

关键词:导入;初中地理;教学互动

地理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自然界有基本的认识,并且对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有科学的见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课堂中需要讲解的知识提前做一个具体的导入工作,也就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契机,这对于学生具体的地理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课堂导入工作的背景和作用

1.地理的学习需要教师结合基本的自然现象去讲解

对于初中生而言,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仅仅局限在对一些河流的认识和气候形成的分析,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天气情况的描述来引起学生对接下来课堂教学的注意力。地理课堂教学也需要教师将一些常见的自然、人文现象作为教学案例去进行具体的教学,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固有的现象结合相应的地理知识进行讲解不仅可以很好地助力课堂教学,而且在导入部分的设计上也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启发。

2.导入部分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的地理知识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进行教学前的备课,因此备课内容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导入部分的设计。比如在讲解冷锋和暖锋这两个概念时,一般暖锋过境会有降雨出现,而冷锋过境前也有降雨出现,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状况,而学生通过教师的简单讲解可能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通过一些地理上的三维图来描绘冷暖锋的情况,并且附上高低气压和卫星云图的注解,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些地理知识所表达的意思。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一类地理知识作为导入教学的契机和基本的设计思路。

因此,结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情况以及该阶段学生对地理的认知程度,导入教学部分的设置其实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可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过程和相应的发散思维空间,以便能够对地理学习充满期待。

二、导入部分设计所要注重的基本要素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能力有基本的认识。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首次接触地理这门学科,因此对相关地理知识的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平时的日常积累和相关地理常识的印象作为前期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在进行导入设计时对学生对地理的认识程度做简单的统计,然后对地理导入作出基本的设计。比如一些学生对我国的山脉分布以及河流的流向十分模糊,这时地理的导入设计就需要对这类内容进行相应的前期铺垫,铺垫设计可以是问答的形式,也可以是引出的形式,比如: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如何?我国的河流流向有什么规律?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导入部分的问题。最后,教师在地理导入设置时需要对对应的地理知识的延伸性有一定的认识,简单来说就是对地理知识发展的联动效应有清晰的认识,比如河流的流向和每年的径流量、深度、宽度决定了其通航情况,而通航情况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河流两岸的经济情况,这样的连锁反应就是地理知识中的延伸性,因此,导入部分的设计其实可以将某一部分的地理知识的“马太效应”作为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

总体来看,初中阶段地理教学导入设计的成功因素主要集中在对相应的地理知识的基本属性以及学生的基本地理知识贮备作出导入部分的设计,同时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围绕导入部分的问题设计进行良好的互动,并且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地理知识。

篇7

[关键词]小学英语 快乐课堂 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51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更容易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学习效率通常也比较高。小学英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为主要着力点。因此,构建小学英语快乐课堂尤为必要。生活情境具有直观化、形象化等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活英语课堂。文章立足于此,就如何创设生活情境来推动小学英语的快乐课堂教学作了相应的研究。

一、小学英语快乐课堂的必要性

随着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快乐课堂的必要性,并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构建快乐课堂。具体而言,快乐课堂教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的年纪,兴趣是他们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快乐课堂教学契合学生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2)快乐课堂的构建符合新课改的思路,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3)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它看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格的发展。快乐课堂教学强调寓教于乐,是践行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研究

快乐课堂对小学英语教学有着必要性,而生活情境的创设则是推动快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1.创造生活化的学习场景

教室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场所,它本身是不具备生活性的,与学生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场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创造生活情境的首要途径便是通过对教室环境的改造来创造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场景,进而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常见的生活化学习场景的创造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实物模拟法。实物相对于课文的插图或单词而言,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尤其是单词教学环节中,可以挑选一些易于携带的实物,在课堂中展示出来,从而营造特定的生活气息。

(2)画面模拟法。并不是所有的生活场景都能用实物呈现出来,所以,图画就成为创造生活化学习场景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更是为教师创造生活场景提供了便利。例如,在《Holidays》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将特定的场景展现出来。

2.整合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生活是教学的基础,脱离了生活的教学必然空洞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尝试着结合教材的主题,引进一些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如过生日、度假、打电话、问路、购物、排队、看病等,将生活内容与学习主题有机整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那么,如何整合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呢?最为常见的形式便是情境表演。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进行即兴发挥式或按部就班式的情境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英语的魅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例如,在《Doing housework》的教学中,教师以housework为主题,设计了一些对话。然后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让不同小组的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到小组对话之中,进行充分的交流。

3.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推动教学进程的主要手段,对教学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除了需要创造生活场景、整合生活内容以外,还需要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总结以下三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1) 交流型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教师和学生缺乏情感交流。而交流型的教学方式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多与学生交流互动。

(2)故事型教学方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爱听故事,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故事化,然后娓娓道出,迎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

(3)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娱乐方式。教师在英语课堂中运用一些情境小游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寓教于乐。

篇8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互动”教学 思考

“互动”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提高课堂效率、达成教学最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互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

1.多形式互动,少探究互动。

学生积极参与是互动教学的基础,不少政治教师注意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但是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多数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教师一宣布讨论,学生迅速煞有介事地热烈讨论。这样的小组讨论就只能流于形式,互动深度不够,仅仅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合作学习也就成了教师实施新课标互动教学的装饰,学生成为注解教师所谓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道具。

2.多机械互动,少情意互动。

课堂气氛不活跃,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通病。我们发现当谈及此问题时,老师会有很多牢骚,怪学生笨、不会思考、不敢回答、与老师不配合。这种情况是老师未能从精神上、思想上关心学生,缺少师生的“心灵”的碰撞,没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没有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品的积极性造成的。

3.多浅层互动,少深层互动

教师设置的讨论问题有时太浅显,学生一看就知道问题的答案,有时问题的答案就在教材中用黑体字明显标注着,这样组织讨论,看似学生非常“活跃”,甚至是借此机会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其实学生的思维是僵死的,丝毫没有得到锻炼,造成了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如有位老师在导入《要“鱼”还是要“渔”》一课时,让学生讨论“鱼”和“渔”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根本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一者书上有阐述,学生都懂,二者这是语文学科的说文解字。教师只要讲一下就可以了,不必大动干戈。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互动”教学的再认识

师生、生生有效互动不是任由教师控制、单向影响的活动。从师生互动的信息传递方式来看,有效的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师生对话形式。

在这种互动方式中,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的师生对话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大致有:“质疑―问答”式,“讨论―交流”式,“实验―探究”式,“争论―辩解”式几种。

2.师生多向形式。

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的是,在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它强调信息的多向传递反馈。在课堂上的常见形式是: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

3.网状型

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和教师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每位学生、每个老师都是这张网的一个结点,能够牵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这种互动强调师生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全面开放,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互动”教学的策略

1.营造和谐氛围,人文互动。

教师要努力尊重学生的人格,创造自由、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在教学《成长不烦恼》这课时,首先把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由各个小组把搜集到的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挫折事例进行交流汇报,接下来,由教师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给学生确立“什么是挫折?”“人生为什么会有挫折?”“怎样才能让挫折丰富我的人生?”“我遇到过什么样的挫折?”等交流问题。这样,我们就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有效获取学生的支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创设丰富情境,激情互动。

在教学中要真正实现师生互动,还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层层推进教学内容。教师通过点拨、引导和启发,完成教学目标。如在教《丰富多样的情绪》时,我以歌曲《祝你平安》导入,在教师的激情演唱下,同学们一起唱了起来……歌声一停,我说:“同学们,我们的情绪真不错啊。那么,歌词中有哪些词汇是描写情绪的呢?”一下子课堂就活跃起来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在创设真切的情境打动学生,并把动人心魄的力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融入互动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3.运用信息技术,“时尚”互动。

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这样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三角形”就转变为“师生互动空间四面体”。如在讲授《融入民族文化》的内容时,在课前先让学生听韩红的《天路》,MTV中反映出的建设青藏铁路的艰辛,以及该工程对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所带来的巨大作用,顿时学生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从而激发起学生重视民族团结的热情。

4.设计多彩活动,体验互动。

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巩固和加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更丰富多彩。如在教学《让人三尺又何妨》,为了升华学生的认识,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1)演小品,谈体会。将课本中的“公共汽车上的冲突”材料编入小品,反映出赵刚和陈伟与别人冲突时处理方法的不同。

(2)师:这里的主人公在与别人有冲突时,各自有哪些可取的地方和不可取的地方?你比较喜欢谁的言行?为什么?这个小品告诉我们在与别人有冲突时该怎么做?引导同学展开热烈的讨论,加深对宽容的认识。

总之,构建有效互动课堂,使以文本为主的课堂教学充满鲜活的生机,应成为思想品德教师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梁建梅.课堂教学中应防止“形式互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5).

篇9

关键词:微课;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策略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趣味性较强,但因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尚处于发育阶段,对所有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所以,很难将注意力投入到一件事情上。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升其社会竞争优势,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突破传统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解决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问题的主导方向。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采用微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适应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

传统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因此课堂教学沉闷而枯燥。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将教学知识点以丰富的视频画面展现出来,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让学生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授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对微课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设计,以满足所有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进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条件。在微课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完成教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以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三)减少重复教学情况的出现

由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水平有限,导致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利用微视频教学,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减少内容重复出现的频率,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追求。在实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的情况下,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为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素养,为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设计

(一)设计原则

1.加强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传统教学,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强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确立之后,将会获得更多参与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机会,可以让学生获得主动获取知识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创造条件。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原则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将更为生动和灵活,可以逐步地实现教学目标,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2.以学习目标为导向。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总归点。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活动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学习目标逐步地开展教学活动。在确立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等,以确保学习目标的可行性。在明确学习目标之后,教学设计就需要以此为依据,有步骤地组织、安排学习活动,以使学习目标通过实践来实现其自身价值。3.趣味性原则。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广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挖掘知识点的深层次内容,以丰富微课视频教学资源,为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供支持。基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愿意去探究信息技术教学知识,进而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热情。

(二)微课教学设计

根据信息技术微课教学设计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教学解析,以确保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微课的设计内容,适时地提出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对拼音打字常见错误微课设计时,课前将学生常见的打字错误做成PPT,让学生了解常见错字的拼写难点,然后再播放打字员常见打字拼写错误微课视频,让学生对常见错误有一个更为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易于出现打字错误的生字进行总结,并就常见问题提出规避方法。之后,让学生进行打字练习,逐一地检查学生的指法以及确定打字的速度,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微课的形式有多种,主要由教师的授课习惯决定。在对微课的运用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做游戏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利用微课视频资源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以使学生充分地掌握教学内容。

篇10

【关键词】课堂提问 数学 原则 形式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45-01

新课标要求教师教学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即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该如何体现主人的地位?这就要通过课堂的活动来体现。而课堂提问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逐渐成为老师们的重要教学手段和思考的课题。问题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反之,不但使课堂气氛沉闷,而且使学生缺乏思考的兴趣,降低学习的质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笔者认为课堂提问首先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课堂提问必须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中心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开的。但无论怎么设计提问形式,都必须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中心展开。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灵活运用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课堂提问的语言必须明确

数学学科的特点就是严谨、精确、简洁,数学课堂上一般不能出现“差不多”、“大概”、“也许”……等类似的模糊不清的语言。作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表达要到位,意义要明确。例如:在研究一次函数图象性质时,给出k>0和k

我们要在准确、精炼的课堂提问语言中让学生捕捉到相应的数学信息,启发对问题的思考,以利于学生对当堂课内容的掌握。

三、课堂提问要“因人而异,机会均等”

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差异,可谓“参差不齐”。但每一个学生都有“上进”的心理,渴望被别人发现,愿意在被鼓励、被表扬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注意问题有难有易,能够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有回答上问题的机会,但这不等于多几个用“是”、“不是”回答的问题。

例如在二项展开式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不采用“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问学生,而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想到过去曾经学习过的降幂或升幂排列,“如果降幂或升幂排列就好比同学们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二项展开式是不是也有如此的特点呢?”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有效思考和有效作答的机会。这时,老师在再追问“那么写二项展开式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有什么特点吗?”我想同学们对二项展开式的特点一定会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也避免了小结时老师的自问自答。

要机会均等的给学生答问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对班级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如果不了解,可以根据情况提前设计出回答相应问题的学生,当然每个问题要多设计几个学生,不过最好采取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方式,给每个学生机会,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有人比喻讲台是舞台,这是有一定的道理。教师,有时就要学会表演,不过我们更需要付出真诚与激情。提问时,老师可以走下讲台到同学中间去,边走边提问,这样也可以防止学生走神;提问的语言可以激昂也可以深沉;尤其要提的是语言的幽默,因为学生总是很偏爱语言幽默风趣的老师;手势是人的第二语言,加一些手势放在问题的中心处,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提问,的确是一门艺术,如何掌握这门艺术的技巧,是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揣摩,不断总结学习的地方。

对于课堂提问,要遵循以上四个原则,而在课堂提问方式上,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总结了以下几种,与大家一起探讨。

1.个别回答式

这是目前中国课堂上采取的最常见的提问形式,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也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先找学生再提问题或者采用“一条龙”的形式,不然,被提问学生容易紧张而回答不出来,其余学生也失去了思考的兴趣,就失去了提问效果,也很容易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反感。

2.集体讨论式

它适用于当问题比较难,或者此问题解的情况比较多时。可以同桌为一组,也可以以前后桌四至六人为一组,不宜过多,避免有的学生混水摸鱼。但这之前,老师一定要准确列出讨论的问题的提纲,指出讨论的问题的主题方向。讨论的时间在三到五分钟不等,不宜过长,然后找代表回答。

这种形式的提问,可以集思广益,很容易引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方法,开拓思路。但老师一定要督促到位,不然易使一部分自制力差的学生浪费时间。

3.课堂思考式

它适用于刚开始上课,或下课前几分钟时,或者针对一道思考题时,老师投影出提纲:上节课内容或本节课授课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解答,它也是提问的一种形式,是学生自己检验自己上节课或者是当堂课所学程度的有效方式。这种提问方式要求老师一定要在提问之前给学生创造一种氛围,一种迫切需要自己动手解答,晚了就让别人抢先的氛围。所以一定要保证课堂的相对安静,营造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思考题一定要视时间给答案,对于课堂内容的检验老师要批阅,这样才能起到它的督促效果。

鼓励的教育远远比批评的教育效果要好。大多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回答不全面、不完全,甚至可能不正确,教师都应积极的肯定并给予鼓励,并尽量消除学生的紧张心情,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更能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但这并不排除“批评”,缺少批评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只是需要注意批评的语言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