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及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及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及措施

篇1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046-02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是人一生中黄金时代的开端。中学生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正处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也更能接收新事物,但是这个阶段的中学生却很难把握人生的好恶,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因此,做好中学生的教育问题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核心所在。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狭隘的小农思想的长期影响,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力度不够。而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因此农村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教育改革的呼声也随之而来。然而,纵观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各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虽纷至沓来,但所有的理念和思想却与农村的基础教育难以融合,尤其是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大环境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和冲击下,政治学科功能的发挥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现状堪忧。农村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主要有:

1.农村学校教育中智育和德育的位置摆放不正,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严重

在农村中学,常常把语数外三科看成是主要学科,是必须学的,而其他学科都作为副科,不是那么重视。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开不开政治课程是学校的事,是教师自己的事,跟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根本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是个人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同时有的教师认为政治学科人人都可以教,政治课教学无外乎是把政治知识让学生勾画在书上,然后采取各种办法让学生记在脑海中,最后在各种考试中默写出来的简单灌输式教学。

2.农村中学缺少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而在农村,大多数的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专业知识不扎实,再加上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许多农村中学校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学习机制,无法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甚至连必要的教师业务素质培训都很少开展或无法开展,久而久之,教师自我学习观念就淡薄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教师的知识、观念得不到更新,知识的陈旧导致方法的陈旧,方法的陈旧将导致教育的落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学缺乏专业的、足够的思想政治专业的老师,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严重不足,许多农村中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流于形式,呈现出较为突出的粗放式管理倾向。

3.农村中学生中留守儿童较多,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庭是孩子思想形成和塑造的土壤,父母的教育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养料。然而,农村孩子家庭教育的效率却非常低下,父辈们本身读过的书就少,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交给老师,交给学校。加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为了能让自己的下一代生活的更好,农村中,有80%的家庭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们从小就和父母分离,大多数孩子都是隔代抚养,他们不能同祖辈多方面有效沟通,再加上大多数的老人都会溺爱孩子,认为只要不干什么违法的事情就任由其发展,久而久之就形成孩子任意妄为、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络等。这些孩子由于从小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导致思想出现偏差,他们叛逆,在学校经常违反校规校纪,捣乱,逃学,打架斗殴,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二、解决农村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的主要措施

针对当前农村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更新观念,开拓进取,探索新思路,在培养学生智育的同时,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德育,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落到实处,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环境,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应采用以下对策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1.国家应加大对农村中学教育的扶持力度

长久以来,由于现实的和历史的各种原因,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发达地区,交通信息闭塞,发展十分缓慢。学校经费不足是当前农村教育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目前各地政府逐步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实行的“两免一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家长的经济负担,解决了农村孩子“上学难”“上不起学”等问题。国家还需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切实改善农村教育,只有注重教育,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受到重视。同时国家应监督农村地区的政府,让他们成立专门的教育机构,确保农村教育有足够的教育经费,能进行必要的教师业务素质培训,培养专业的教育工作人员。

2.切实加强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搞好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首先要搞好自身建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必须更新观念。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教师的观念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而大多数农村学校存在年龄和知识老化的问题,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为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培养一批年轻的、高素质的、专业的教师。

(2)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修养,要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东西教给学生,从而教好学生。并且要根据时展的需要以及自身教育的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3)创新方式方法,拓宽教育途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要根据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以及自身的条件不断创新,敢于创新,寻找同学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生动有趣,使学生真正在身心愉悦中学到知识。

(4)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思想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塑造和形成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教师要引领他们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时刻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了解他们的喜好,了解什么才是他们最想要的,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成为他们最好的朋友。

3.要特别关注农村留守中学生面临的具体问题

在贫困的农村山区,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致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但由于受到自身经济条件和户口等条件的限制,大批农民工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没有能力让自己的孩子跟随着进城读书,他们只得将孩子留在家乡,让自己年迈的父母或孩子的亲戚帮着看管,这便产生“留守学生”问题。其中跟随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或多数农村中小学校只重视智育而轻德育,对“留守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不够,加之其长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例如: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较浓,行为习惯较差,遵纪守法意识淡薄,诚信缺失较为严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等等。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留守中学生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进步,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学生面临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之间共同努力,加强协作,采取切实、可行、有效的对策,要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留守孩子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对留守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要加强沟通,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关爱留守孩子的合力,从他们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对症下药,从他们的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对他们进行监督、教育,努力营造农村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总之,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系着他们的健康成长,更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发展。为此,作为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深感自身责任的重大,教师从事的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原则,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中学生 思想教育 存在的问题 解决对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中学阶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对于提高人才素质、保证教育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时生了变化,社会在转型时期出现了多元的思想和声音,各种社会现象齐集涌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之下,更需要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起高远的人生目标,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为保证人才教育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可否认,在现阶段,中学的思想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面对,现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当前中学的思想教育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教育流于形式。思想教育本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该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始终,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强调成绩、强调升学率,导致了思想教育的弱化,相应的,学校思想教育往往局限于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的说教,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教材内容僵化,老师教得没有趣味,学生学得没有兴趣。而考试形式也不外乎机械地背习题、背教条,把本来很深刻的思想教育变成了考试的工具,变成衡量学生背功的一门考试课。

虽然很多学校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逐步改进教学的方式和考试形式,比如已经有很多学校开始使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但是,这种考试和考查毕竟只是两种不同的空泛的形式,并不能真正检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学校思想教育与家庭思想教育脱钩。学校的思想教育都是专门的,是系统性的,虽然这些教育内容看起来很教条,但实际上都很崇高,确实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思想修养,例如见义勇为、大公无私等。但家庭中的思想教育则很琐碎,是潜移默化的,从某些方面来说,它的实用性和目的性更强,有一些甚至是消极的和损人利己的,比如,很多家长总是叮嘱自己的孩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少管闲事。”“管好你自己的事,集体的事你少操心,也轮不到你操心。”等等。因此,家庭思想教育与学校思想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使这些思想不成熟的中学生左右摇摆不定,从而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3.学校的思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大环境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学校的培养目标总是朝着最好的、最优的方向努力,因此,希望培养出来的人才德才兼备、尽善尽美。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教育总是想方设法净化育人环境,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生机和活力、公正和谐的氛围,以期使学生在其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和能力。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思想使得很多人丧失了良知和道德底线,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投机倒把、坑蒙拐骗、抢劫偷盗、贪污受贿、贪图享乐,类似的这种道德滑坡和违法犯罪现象层出不穷,这就给中学的思想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极易扭曲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危害极大,也是导致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难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净化社会大环境,成为解决中学生思想教育的一大难题。

4.中学生自身的弱点也是影响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处于转型期,一方面,他们的身体迅速发育,生理上渐趋成熟,身材、体力和体形特征逐渐接近成人。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意识大大增强,要求独立和自由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他们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还不够成熟,稍遇挫折就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一件小事就能让他们改变多年养成的良好品质。因此,他们的可塑性极强,而逆反心理也极强,是最好引导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最难教育的一个阶段。除此之外,现在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独立性差、自私、爱耍小脾气、不善与人交往等,也都是他们本身所存在的一些弱点,同样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教育的效果。

二、有效开展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思想品德的修养。因此,为了培养道德品质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努力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更有成效。

1.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应加强对中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学校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使班主任深入班里,不仅做好每个学生的思想工作,而且要把这些案例记录下来,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共性的问题。同时,集中一个年级所有班主任的智慧,使他们共同探讨问题的症结所在,集思广益,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还要发挥德育处和校领导的作用,使他们从全校的层面上考虑这些问题,并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专题讨论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交流经验,切实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2.教育研究者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共同协商,制订出相应的课题研究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针对中学生思想变化较大的情况,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定期设置一些课题,资助和支持教育教学研究者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当下中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用教育学的原理和规律对其进行探析,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并进行理论的指导。

3.在上述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编写切合实际的教材。现在使用的教材之所以不被中学生所喜欢,主要原因是脱离他们的实际,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思想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些社会现象,明辨是非,爱憎分明,感情得到升华,品德修养提高。而现行的教材往往只编写正面的事例而摒弃反面的人物,事实上,正反对照往往可以让学生更加强烈地崇敬伟人而鄙弃坏人,因此,教材中可以适当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编排。同时,把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纳入到教材中,精心设置一些,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辨析,相信这种方式既能启发学生思考,又能起到辨明是非的作用。

4.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有机结合。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等,让学生家长理解并配合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让家长认识到思想教育关系到孩子一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而退缩,也不能因为私利而不顾集体,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损人利己。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学生的思想教育才不至于有所偏差,才会沿着正常的轨道运行。

5.呼吁整个社会都要关注中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今天的中学生将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他们的思想出了问题,整个社会的发展就将出现偏差,而他们本身也必将成为这种偏差的受害者。这是每一个有正常判断力的人所不愿看到的。因此,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种媒体等,都要关注中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断净化社会大环境,为中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使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意志坚定,奋发有为,成为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

6.教育中学生要加强自律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要加强教育,正确引导,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中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困难,通过激励、反馈、树立榜样等方法,逐步提高中学生的自控能力,使他们能够做到自觉、自立、自律、自强。同时,通过多方面的教育途径,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他们对自我的价值、对社会的责任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总而言之,中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多管齐下,共同努力,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做好。

参考文献:

[1]孟庆新等主编.思想教育工作心理学[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

[2]王玄武等主编.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 聋生;心理健康;心理教育;实施策略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和谐的精神状态。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每一位教育者都希望学生心理世界和心外世界一样阳光灿烂。然而,我国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容乐观,很多聋生自卑,自闭,缺乏自信,厌学,易怒,攻击性强,烦躁不安,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爱他人……令家长和老师担忧。结合我校聋生的实际情况,我分析了诱发聋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研究,谈谈矫正策略。

一、聋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1.生理缺陷是心理问题的根源。

由于生理缺陷,聋生在成长过程中各种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听力损失影响语言的发展,语言发展影响抽象思维的发展,聋童心理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在条件上、时间上与听力正常儿童有差异;在致聋程度、康复训练、接受教育状况等方面,聋童之间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这是导致聋生诸多心理问题的生理因素。很多聋生因为知道自己身患耳聋残疾,不能与人正常沟通,因此,就避免甚至拒绝与周围人接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闭、自卑、自弃的不健康心理。

2.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的影响。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不良家庭环境及不当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聋哑儿童大多数出生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父母受教育程度低,思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有的聋生父母本身就是残疾人。在平时的生活中,聋生的父母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残疾孩子的家庭子女较多,相对于正常儿童,父母与聋儿的心灵交流微乎其微。吃饱穿暖,能学点知识,掌握点职业技能,将来能自食其力,是聋童家长的普遍愿望。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内心世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父母则很少过问。即使孩子由于心理问题出现了行为异常,父母也只是采取简单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从心理变化上寻找行为变化的源头,仅仅从行为遏制上进行简单的处理。长期下去,学生逐渐形成了自闭、偏执、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

3.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学校要注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很多聋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多学校只放眼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培养,忽略或轻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周口地区来说,特教师资薄弱,教育理念陈旧,在教育教学上,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知识教学,轻心理疏导,即使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大部分也形同虚设。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缺乏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素养,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有些教师虽然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但并不以此来指导其教育行为,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以上列举的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对聋生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因此,我们在预防或诊断聋生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不能从一个角度出发,必须同时关注以上几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疏导,优化聋生的心理素质。

二、解决聋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1.以人为本,转变育人观念。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人、完善人,然而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针对聋生的育人观念很狭隘,认为聋人的思维不同于常人的思维,对聋生进行“发展”和“完善”等于做“无用功”,更何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有些普教工作者的眼里,特教教师就是“让学生看点书,识点字,不出事”而已。当然,这是对我们特教不了解的偏见罢了。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教师不仅立足于三尺讲台,把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一名道德品行的引导者、心理素质的塑造者。聋生与我们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自尊、自信,有自卑、孤独,有爱心和善心。聋生由于生活在无声世界里,与常人缺少正常的沟通,因此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需要教师走进他们的心灵,与他们进行真诚的心灵对话,而不能只把他们看成是肉体的人,漠视他们的心理感受。因此,特教老师一定要把聋生看成是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多多关注聋生的内心世界,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身心能够健康地成长。

2.开展心理咨询,建立心理咨询档案。

有的老师把心理咨询看成是一个神秘的名词,提到心理咨询,就摇头否定。认为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对聋生进行心理咨询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其实不然,心理咨询活动简单说就是与学生交流谈心。自卑的心理使聋生不愿敞开长期封闭的心扉,而在他们内心深处却有一种强烈的表达的愿望,他们渴望被别人理解与接受。教师要消除学生拘束的心理,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朋友,要积极主动、热情耐心地与学生谈心。

3.开设“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

现在,很多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懵懂、茫然状态,这在前面分析诱发聋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时已经提到了。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针对大多数聋生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的实际情况,聋校有必要定期开设“家长心理教育” 课,以引起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

“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主要从聋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等方面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从而实现家校联合教育机制,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4

【关键词】体育活动 思想教育 渗透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74-02

一、高职体育活动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1.高职体育活动渗透思想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

高职院校体育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主要以实践为主,理论教学受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限制,体育教师要想通过体育理论知识渗透思想教育具有很大的难度,而实践课大多数安排在室外,由于空间不固定,而且要学习相应的体育技能技巧,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学生对体育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有抵触心理

目前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师以及场地器材相对缺乏,虽然学校开设了体育课,但是许多学校只是注重其形式,高校体育的功能没有得到发挥,要通过体育渗透思想教育更是一个难题,体育课显然变成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和放松的时间。随着近年来各高校的扩大招生和90后学生特定的心理状态,导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的不可预知性,这就给体育教学带来严峻的考验,高校体育教师正常进行体育教学时,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一旦体育教师把思想教育渗透进去,学生的抵触情绪就表现出来,往往比较反感,误认为老师管的太多,而且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所以给思想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造成了很大阻力。

3.高校体育教师对渗透思想教育有一定的偏见

目前高职院校中的一些体育教师本身对思想教育有一定偏见,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把体育课教好就万事大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应当属于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致使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思想教育,这样就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造成了阻碍。另外由于体育教师的特殊出身,许多体育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有待提高,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言传身教,自身的形象没有树立好,表率作用和示范作用都没有做好,导致对学生影响出现了反作用力。

二、高职体育过程渗透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分析

1.体育教师应言传身教,树立良好形象,做好表率和示范作用。

要想通过体育活动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首先体育教师要做好表率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及“身教胜于言传”就是这个道理,体育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关注评价的热点,体育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必须自身做得很好,比如上课守时方面,如果体育教师做不好就很难对学生产生说服力。其次体育教师要言行一致,诚信做人,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对待,不能为了应付学生而随便答应一些自己做不到和做不好的事情。关心和爱护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的同时,也让学生把你当成朋友,以情感来促进师生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定事半功倍。另外体育教师还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严于律己,以良好的师德去教育学生,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任,也能使自己在学生中树立威望,思想教育通过这种和谐愉快的过程才能慢慢渗透进去。

2.注重体育课堂中思想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体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渗透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除了通过抓好组织教学和结合教学特点进行渗透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处理好突发事件。体育教学一般是在室外进行的,由于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影响和所学内容的竞争性以及对抗性练习较多,极易产生突发事件,例如学生受伤、冲突及外界干扰等。教学中如果出现突发事件,体育教师首先要及时控制事态的发展,然后仔细全面的了解情况,最后做出公正评判和妥当的处理,这对于增强大学生辨明是非的能力和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二,感受集体力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针对一些问题要积极引导全体学生进行讨论,最后集为一体;多组织一些集体项目相关的活动,例如游戏和体育教学比赛等;多对由学生集体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以集体的姿态去看待每一件事情。引导学生集体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

第三,抓住时机,区别对待,适时适量渗透思想教育。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时一定要抓好时机,及时进行。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在课堂上要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尽可能当堂解决问题,如果遇到困难不能急躁和慌张,要有细心和耐心,课堂上解决不了的课下继续进行,直到问题解决。另外要注意区别对待,高校班级多以专业为基础,男女生比例不确定,有些专业男生较多,有些专业女生较多,所以在渗透思想教育时候要有针对性进行,对男生较多的班级要采用榜样法和比赛法等,对女生较多的班级要采用鼓励表扬法和说服法等。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时要把握好分寸,要做到有的放矢,根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动态进行思想教育,绝不能主辅颠倒,将一节体育课变成一节思想教育课。在理论教学中要通过典型事例和体育战线的先进人物事例进行讲解,激励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则利用比赛法、鼓励法和模范法等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

3.课余体育训练中思想教育的渗透

课余体育训练不仅使学生掌握和提高体育运动的技术和方法,增进健康,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而且也是培养学生体育道德规范和体育道德作风的过程。课余体育训练是高职院校体育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必要途径。

第一,要注重整体与区别对待相结合。课余体育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要面向整个训练队,让每一位学生的思想素质都得到提高,不能顾此失彼,避轻就重,更不能对学生有偏见,要涉及到每一个学生。区别对待要求因材施教,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有针对性的进行。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素质都有差异,各自的具体条件也不同,所以,教育者应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做好思想教育的渗透工作。

第二,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参与教师应当对学生付出真情的关爱和照顾,密切注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尽可能多的帮助他们,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这样对思想教育在课余体育训练中的渗透有增进作用。

第三,教育和制度规范相结合。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的思想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学生的思想意识问题,教育者在坚持说服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制度的规范性,将两者合理的结合起来进行,将大大提高课余体育训练中思想教育渗透的效果。

4.合理利用体育比赛渗透思想教育

高职院校中各种体育比赛的开展既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形式,也增强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在比赛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成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在体育比赛中进行思想教育要合理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赛前教育。高职院校中参与体育比赛的学生存在着运动技能和水平不高的现象,因此做好赛前教育非常必要,通过教育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以扩大比赛的影响力。主要包括: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运动特长和锻炼能力,为个人和集体争取荣誉;动员不参与比赛的学生到现场加油助威,做好后勤服务,为比赛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育学生树立拼搏进取、勇于挑战和团队合作意识,在比赛中尊重对手、裁判、观众,文明参赛和观赛的精神,以及守时守纪和安全防范意识等。赛前教育做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比赛的顺利进展以及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

第二,比赛过程中的组织工作。体育比赛中的场地器材的准备以及布置,比赛日程和秩序的安排、裁判、宣传以及安全措施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做好组织工作的教育性尤为重要,在开展高校体育比赛时,应尽量培养一批具备一定能力和条件的学生参与比赛组织工作。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将会有很大提高。

第三,表彰和鼓励。体育比赛后的总结表彰和鼓励对学生的教育和激励作用很大,是渗透思想教育的主要切入点和关键点,赛后表彰和激励首先应当包括对赛事的组织工作,运动员的精神风貌及比赛成绩,裁判员和工作人员的成绩,观众的精神状态和表现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表扬和鼓励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希望。其次是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比赛成绩优异、作风优良的学生,优秀裁判员和优秀组织工作者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另外还应该利用比赛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个人和集体。结合思想教育因素,充分利用模范和表率对学生进行激励和教育。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责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之前首先要教学生如何为人处事,而思想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去做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并非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需要做的,而是高校每一位老师和管理工作者都应该认真对待的任务。

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想素质教育是统一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与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存在必然的联系,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需要参与教育的工作者充分了解学生,抓住学生特点,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性,全面而深入地开展体育教学和其他体育活动,将体育活动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蓉、张晚平.浅谈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0~42

2 李春兰.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2)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对策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实行“全程式”。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没有实行从一年级到毕业年级的全程式、贯通式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只关注毕业生这一个点,没有顾及全体学生这个面,造成点面失衡。这种“临阵磨枪”、“灌输式”的教育,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应付方式方法,难以完全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

2.就业指导课涉及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偏少。受观念意识、课时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大多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讲授的内容多偏重于职业基础教育,如就业程序、政策、技巧方面,注重实用性,功利性极强,而涉及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偏少。

3.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简单。一些高职院校多用“两课”课程替代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套用“两课”中思想政治理论去教育学生,针对性不强,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两课”中内容涉及学生就业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少,与社会实际和学生个人情况脱节,无法解决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实际问题,不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单一,单纯依赖学校课堂教学开展就业思想教育,忽视与企业文化、社会实践等隐性教育有效对接,这种“单打独斗”教育就业思想政治育人模式,难以与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接轨。

二、高职院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成因

1.没有把高职生思想品德素质摆在首位。有些高职院校片面曲解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内涵,甚至出现一切为了“就业率”的扭曲观念。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成为事关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而这在近年高职院校生源数量下降的背景下尤为突出。基于这种观念,一些高职院校认为高职生只要掌握实践操作技能,能够马上就业即可,从而把以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和单纯的操作技能割裂开来。“重技能轻思想”倾向把就业教育的全部重心转移到功利性极强的纯就业技术指导上来,进而忽视了对学生择业与就业有着指导性、引领性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对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及目标存在误区。一些高职院校把就业教育的对象及目标仅仅限制在毕业生范围,停留在“临毕业再教育”的老模式之中,因而忽视了其它年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倘若违反这一规律和原则,不对学生进行全程式、连贯式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仅靠在学生毕业年级突击或集中上几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朝夕之间解决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很难收到实效。

三、加强高职院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培育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就必须着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二者不可偏废,这是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学校知名度、使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只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培养,会解决学生一时的就业问题,但有可能给人才培养质量埋下隐患。

2.积极构建高职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类体系。对高职生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绝非权宜之计,这是一项长项工作。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及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建立新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充分考虑高职生个性化需要的课程体系,这是新时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要以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课题为平台,增强科研实力,凝练学科方向,提高就业思想政治理论成果的档次,生成专门的理论知识体系,使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尽快成为一门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新兴学科类体系。

3.实行就业思想政治全程式教育。学生良好的就业思想的培养与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净化、提升的积淀过程。因此,认真研究高职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成人成才的基本规律,把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内容、形式、工程相统一的系统工程在各年级全面推进,形成循序渐进的、系统的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各高职院校应站在“就业兴校”的战略高度上,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分阶段、分层次、多形式进行,使高职生在学校期间每时每刻都能够受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46 — 0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以下特点:必要,重要,紧迫,复杂,影响深远。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该最为重视的课题。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才。高校辅导员首先要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工作能力,其次,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大学生缓解、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

一、 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形式

(一)影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产生原因看,“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因素,即内因和外因。外因是产生问题的条件,内因是产生问题的根源,是某一时期的内心世界,外因和内因的交互作用决定了某一个体是否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严重性。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除了遗传因素以外,主要是其过去成长过程中各种外在因素长期的累积效应,所以外因随时问推移可以转化为内因。”〔1〕从产生的种类看,可以分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1.个人因素,主要是指大学生个人的身体因素,具体的方面有身高、胖瘦,体型,相貌,气质,谈吐,礼仪等。往往是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容易诱发大学生心理疾病。

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指,家庭的结构、经济实力、社会背景、社会地位、家庭成员所从事的行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等。家庭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3.学校因素,学校因素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至关重要的环节 ,大学生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生活、工作。这个环节中牵扯的因素多而杂。大学是个变化的环境,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较高的不断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语言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把握学习规律能力、经济自理能力、合理利用网络避免成瘾能力等。

4.社会因素,大学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实的社会环境重要角色之一,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成长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是社会思想变化的代表,同时大学生也最容易受来自社会思想观念的冲击。这两者的矛盾使得大学生心理极为敏感,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疾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因人而异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所共有的心理问题不同。

1.不适应。这种问题在低年级学生中较普遍。首先由于多种原因没有独自生活经验,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一旦脱家庭,生活自理出现问题,随即产生心理障碍;其次,多数学生经历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后,学习方法已形成一定的模式,对大学的学习规律把握不准,表现出不适应大学学习。再次,相对于中学,大学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时间大幅增加,由于学生自我管理时间能力不足,不能合理安排时间,表现出不知所措,虚度光阴,久之,易产生负罪感即心理问题。最后、由于环境的变化,人际沟通方面也对大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学生有着各自的特点,沟通起来易产生障碍、摩擦。多数学生会表现出不适应,心理上很容易受到挫伤。

2.“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心理矛盾有些学生不会主动与人交往,在不肯轻易向外人展示真实自我的同时,又渴望别人能理解自己、渴望别人能与自己作“心灵交流”。这

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无所寄托,产生孤独感。”〔2〕

3.压力逐渐增大。(1)学习压力。在上大学之前,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升学,终极目标就是考上大学。学校、家庭时刻关注着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而进入大学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负担远小于中学阶段。致使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学习主要靠自觉,一系列的变化往往使得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无所适从,学业期望难以达到,学习压力增加,进而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烦躁等情绪,严重者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心理问题。(2)情感压力。进入大学以后,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对象、范围、层次、深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来自全国的同学,老师开始进入学生的交际圈。这一时期的学生渴望获得新的友情、师生情和爱情等,但因缺乏经验,以及在新形势下成找起来的90后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其一,情感需求不容易在短期内获得满足,容易产生孤独等心理问题。其二,在感情发展过程中,易遇到不同的障碍,困难。如失恋等。但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因缺乏指导,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如不及时疏导,可能发生极端事件。(3)生活压力。进入大学后,多数学生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学生渴望在经济上自立。虽然学校有奖勤助贷等资助政策,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要。同时由于年龄的增长及角色的转换等原因。攀比心理和虚荣心逐渐滋生,这使得部分学生希穿得体面,吃得像样,异性和恋人面前花钱大手大脚,生活压力很大,容易产生心理负担,影响心理健康。(4)升学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多数大学生对以后的职业没有明确的方向,少部分学生有考虑前途和就业问题。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对将来事业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对未来工作考虑较少的学生在最后一年由于环境限制,工作升学双重矛盾使得他们成为心理问题高发的对象。(5)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大学生怀着对未来的期盼和憧憬来到大学,他们往往会不切实际的对身边的人和事提出过高的要求,忽略现实。一旦遇到某种挫折,他们往往会失望、困惑、沮丧,这些心理矛盾长期得不到指导和疏通,容易引起心理疾病。

总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骤雨时期”,其生理发育极为迅速,正趋于成熟。表现为体形变化对其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生理变化特点对其个性的影响;情绪、情感方而的易变性使其心理处于动荡状态。这些冲突和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与合理的解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等。”〔3〕

二、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确保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新形势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突出。高校辅导员作为此项工作的执行者,其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处在一线,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对学生了解比较深入;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最主要的力量,他们对大学生思想健康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多数高校专职辅导员是从毕业就直接从事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与大学生年龄差距较小,在生活,学习,工作、知识背景等方面与大学生有着相似之处。他们与大学生有着相似或相近的世界观、价值观,较容易进沟通交流。一般情况下辅导员都是从一年级开始接手新生,一直带到毕业,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的掌握情况相对于任课老师更加全面深入。同时高校辅导员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他们能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学生思想变化情况。因此,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 新形势下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出现的问题,必须及时做出处理,以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主要的应对措施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做为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执行者

首先,高校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因此,“高校辅导员应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研究方法等相关的心理学理论,掌握心理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同时还要了解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理论知识。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理论并联系实际情况,了解和掌握学生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运用心理学相关规律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同时高校要注重对辅导员有关心理健康方而内容的定期培训,从心理专业方而给予一定指导,逐步建立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辅导员的资格认定体系。”〔4〕总的来说是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开展具体工作可从以下个方面出发:

1.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在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2.辅导员要结合实际工作,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能仅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不行动。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

3.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分清层次,重点把握,大学生群体,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等特点,因此做工作时要分清层次,抓住重点。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顺利有效进行。

4.与学校一道共同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最终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好健康成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学生为核心主体

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点,因此可针对学生的情况开展以下工作:

1.可对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系统记录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情况,为处理可能以后会出现的问题做准备。

2.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心理健康小组,小组成员相互关心帮助,发现问题即时上报。

3.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处理简单心理问题的能力。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他们成长成才。

〔参 考 文 献〕

〔1〕任新红.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J〕.思想政治工作,2009,(05):106-109.

〔2〕刘天娥.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52-55.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体现人文关怀这一原则。 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观念的 “容器”,采取注入式教学模式,以讲授法为主,进行单一的信息交流,教师讲学生听。要求学生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课堂成了讲堂。并且运用大量的“题海战术”,加重了学生负 担,使学生疲惫不堪,挫伤了学生积极性。结果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杨弈所说:“中国的教 育方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习很多东 西,这对于他进入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中国最需要的恐怕不见得是会考试的人, 很显然,只会考式的人难以适应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其实学生是富于生命意义的人,老 师应以积极地态度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坚持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可以造就的,对教 好每个学生应充满信心。这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体现出人的这种人格、人性、人的发 展变化。谁把握了这一点,谁的教育就会成功,谁不能把握,谁的教育就有可能失败。

1.尊重学生。 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 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主要行动者,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形成 和不断增强,迫切需要得到老师的尊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进行互相交流,让学生发表 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一个学生在作业中答出了与参考答案、同 学们答案完全不同答案。说他的答案错了吗,但又有答得正确的方面,说他答案正确吗,但 又偏离了题意。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课堂上表扬了这位不同答案的学生,肯定了 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中主动性和主见性。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中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了。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学生是有 差异的,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状况开展教学工作。有个学生 在完成基础训练时,由于平时学习态度差,不能按时完成,当政治课代表找他交作业时,还 没有完成,完不成作业班主任老师制定了处罚措施。这位学生就在作业的问答题中写出了 “不知道、不会做、不爱做、不愿做”等答案。像这样的学生我想仅靠批评或处罚,是解决 不了问题的,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针对性地教育措施才能解决问题。先心平气和 地找这位学生了解情况,谈谈心,交换交换思想。由于我对学生的尊重,学生敞开心扉,和 盘托出自己基础差,学习信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和课程多,作业多,完不成学习任务等问 题,因此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生信心。

2.关心学生,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政治课教师教学班级多,面对的学生多。除了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能打动每个学生外,还 必须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用实际行动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 成长。有位学生考试成绩总在班上前几名,可就是上课爱动,讲小话是家常便饭,经常挨老 师的批评,有的老师还常要他请家长或被赶出教室,回到家中又常受到父母打骂,久而久之, 该生萌发了厌学情绪,学习成绩迅速下降。我一个政治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呢? 首先想到的是关心学生,从我的政治课教学中做到关心这位学生的成长,先个别指出他的缺

点,对他提出了要求,虽然这个学生上课仍有违纪行为,但我不是批评,而是表扬,表扬他 的进步。有的班干部个别对我提意见,说违犯纪律还给表扬,老师做法不对。但给学生说明 道理后,学生也认识到应该关心每个同学,大家一起共同成长。

3.理解学生。 理解学生的内涵和意义有两方面,一要理解学生的语言和非语言表现的类型,特别是了解他 们行动的意义和情绪变化的原因。二要冷静地、客观地理解学生,不仅仅是为理解而理解, 更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去援助、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从“理解的教师”迈向“行动的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更需要理解学生,教师理解了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理解。 教学才能获得成功。我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解学生的难处,理解学生的心情:理解好生,也 理解后进学生。比如在做作业中,根据完成作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学生作业少,多布置 一点,学生作业多,就少布置或不布置,并且进行不同的奖励和批评,从而调动了全体学生 的积极性。在课堂的提问中也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提不同的问题,或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由不 同的学生来回答。所以在我的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最积极的,也答得最好。

4、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演示教学走进了思想政治教学课 堂,把有思想教育意义的资料、图片,通过现代教学媒体演示在学生面前,不仅提高学生的 兴趣,更能增强教学效果。参观有教育意义的场所或基地,这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课堂。 组织好学生的参观访问也是政治教师的主要职责。练习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更能提高学 生思想认识水平。

【参考文献】

[1]曹景富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途径[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2]杨天华 思想政治教育课特点及教学方法探讨[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篇8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现状;对策;分析

我国在教育普及中不断强调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也不足,因而在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外界不良因素诱导时,学生容易以心理敏感或情绪压抑作出不当举动。针对这一点,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正确认识德育内容、观念和价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1]

1高中德育教育现状及主要问题

1.1社会环境方面:高中学生个性特点鲜明,这一点符合其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学生的个性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能够促进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但是也容易造成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学习中忽略他人的有效建议,形成“偏听则暗”的局面。例如当今社会大发展中强调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学学生选择辍学打工,技能不足沦为盗抢和乞丐群体,这就是当前德育教育与社会不相适应的现实案例。1.2家庭环境方面:高中生尚处于青春发育期,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烈,在与外界人、事接触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同时又过度重视自我感受,容易导致偏激性心理产生。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学校和家庭,但是关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能一味寄托在老师和学校身上,需要将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德育教育相连接,为学生营造更加充分和完备的受教育环境。但是在实践中发现,由于高中生家长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导致对其心理、情绪等关注不够,家庭教育出现缺失和错位,使学生缺少正当的家庭关爱和教育。例如在相关调查中发现,许多高中生父母对孩子家庭教育不当,助长学生不良习惯,部分学生不懂得尊老爱幼、骄纵任性,甚至偷盗父母钱财、打骂父母等。[2]1.3学生自身的“三观”问题:而高中老师并没有完全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依旧老眼光对待新学生,依旧把文化课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好说。所以逐渐出现了一些极不和谐甚至让人痛心的事,究其原因,德育教育被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我德育教育意识缺乏,导致人身观、价值观扭曲,在高速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中,盲目追随潮流,却不能明辨是非。例如当今校园暴力事件频出,学生甚至将打骂、侮辱同伴的视频和照片上传网络,追根究底,使学生受不良影视、小说情节影响,错误代入到现实,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

2高中德育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2.1教育环境的优化:高中生德育教育包括思想素质教育和道德理念教育,高中生由于心智发育尚且不够完善,因而在实际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均要做好引导、辅助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从学校教育层面来说,老师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变化,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化解重重师生矛盾,并且在相互沟通交流中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学校方应该切实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新的教育现象引导高中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同时以交流会和座谈会的形式宣传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起完善的学生考评制度,将德育考察项纳入其中,综合评价学生的基本素质。优化德育教育环境,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做好正确的引导,家长要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认识,社会媒体宣传方面则要注意信息传播的有效性。[3]2.2德育活动的开展:高中德育教育出现种种问题,现实堪忧,因而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形式,通过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在实践感悟中充分感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性。高中学习不能停留在课本上,学生需要走出校门、走向生活,高中生也不能仅仅学习文化知识,需要在社会体验中完善自我德育教育工作。据此,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安排学生参加烈士陵园扫墓等社会公益性活动,让学生参与植树环保、敬老爱老活动,学生在与不同的社会群体接触中能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作用。开展与时代相适应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还包括捐款捐物、义卖等,学生能够在实践体验中意识到德育教育对自身道德品格和思想培养的作用和影响。[4]2.3德育教育渗透: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心理上的浮躁和欲望表现明显,这种价值观念也对当代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严重影响。当代教育工作中,学校和老师为学生提供文化教育服务,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中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学校德育教育华而不实,德育工作落实靠后直接导致教育恶性循环,不良效益日益凸显。因而在现代德育教育工作中,无论是社会、学校、家庭还是学生自身均应该摒弃浮华,时时刻刻渗透德育教育,把育人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将德育教育融入课本、融入生活,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感悟人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自我成长和进步。

3结语

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形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社会在变革,而高中德育教育也要有新的对策,针对当前高中德育教育问题,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究其原因,积极分析出现的问题,找出应对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孝顺.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知识经济,2010,04:148.

[2]罗群珊.浅谈新时期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成功(教育),2010,09:128-129.

[3]朱向东,顾彩平.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7:20+133.

[4]罗景燕.当前普通高中德育现状调查分析和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2:19+28.

篇9

关键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对策

Abstract: Entrance education is the first lesson of university for the freshman.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disciplines 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entrance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ot only show some universal problems as others, but also has its own characters and problems, and it should be designed by its own characters and problems.

Key words:University freshman; entrance education;countermeasures;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实现角色转变的重要环节,各个高校在新生入校后都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但同时存在着“教育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中医院校由于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不仅存在一般院校入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培养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上表现出自身特有的问题,根据中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入学教育设计应根据中医院校自身问题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

一、中医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入学教育认识不到位

目标认识模糊是中医院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对入学教育概念定位不清,对入学教育究竟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预期效果,及其与中医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有效衔接上认识模糊,没有领悟到入学教育工作的深刻内涵和价值。目标认识的模糊性,导致教育手段和措施的笼统性和盲目性,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合理构建中医特色新生入学教育方法体系。

(二)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1、专业思想教育针对性不强

中医院校在新生入校后都安排了专业思想教育内容,但仅限于一般的专业介绍,针对性不强,空洞的说教不能激发学习兴趣,还往往适得其反。部分新生年纪较轻,对问题的看法往往不够全面,产生中医无用论的思想,对中医课程学习漠不关心。针对这种情况,如若不及时进行疏导,将严重影响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性。

2、缺少通识文化专题教育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医院校的重要职责是对其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培养出符合社会与个人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中医药人才。从多途径反馈的信息看,中医院校的毕业生质量近些年有较为明显的下滑迹象,突出表现为知识结构不合理、思维方式较单一等。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培养过程过分专业化的结果。而中医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却很少针对性地安排通识文化专题教育,往往是简单的专业介绍,并不能很好地帮助同学们构建中医理论思维基础,没有形成中医文化认同。

3、欠缺中医传统思维学习方法的指导

中医学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是由无数个医学家不断修正、补充、完善发展起来的,思维与经验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其理论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兼具思维的抽象性和实用的经验性。[1]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性及其在课程学习思维上和中学阶段形成的反差,导致新生很难适应新的学习思维方式和方法。中医高校在新生入学后都安排了专业思想教育,但很少涉及中医学习方式方法的具体指导,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困难问题。

(三)教育形式单一

新生入学教育一般被安排在入学前两周,通常是几百人同坐一间大教室进行,由领导和老师逐一进行主题教育,通常采取集中授课或作报告的形式进行。短短两周的集中教育形式不能起到针对性作用,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的教育内容和观念往往很难在短时间渗透到新生思想当中去,特别是9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更加独立开放、追求个性,这种居高临下的单项灌输形式容易引起新生的厌倦和抵触情绪,影响入学教育效果。

二、解决中医院校新生入学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入学教育认识

1.明晰入学教育目标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引导和帮助新生认识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活的特点,认识专业及其发展走向,认识自我和成长成才的教育途径,在大学四年生活中起基础性和铺垫性重要作用。其目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解决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另一个是解决大学新生的发展性问题。围绕“适应性”和“发展性”两个层面的目标,可以将入学教育划分为思想教育、转型适应性教育、发展成才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四个层面的内容。“适应性”问题具有一般院校的普遍性特点,但“发展性”问题一定要结合中医特点,立足中医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中医学科理念、中医思维方式和知识构建等方面针对性地开展。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面临的情况比以往任何阶段都复杂多样。从90后新生的特点来看,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直接导致了每个新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高校要秉承尊重、认同和宽容的态度,深入了解分析90后大学生鲜明的时代特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服务意识,通过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营造有利于新生认同和信赖的良好氛围,在细致周到的服务工作中引导和培育学生。

(二)规范新生入学教育内容

1.思想教育模块

新生入学教育是塑造大学新生良好道德品行的重要契机,除了对大学生进行基本的道德修养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党团教育外,中医院校要加强对新生的理想信念和医德医风教育。

(1)理想信念教育。中医文化灿烂悠久,中医药学子要热爱中医,弘扬中医,树立为复兴中医药事业奋发图强的人生理想。传承中医情,构筑中国梦,通过开设专题讲座,从历史的角度,讲解中医药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及其五千年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的伟大贡献。从现实的角度,介绍中医药在当今人民卫生健康体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及国家中医药政策、科研现状、教育及人才需求状况。从未来的角度,介绍中医中药在国际中的发展趋势,中医药学子要树立远大理想,为复兴光大中医药事业不懈奋斗。

(2)医德医风教育。治病救人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优秀的医生必须是一个对生命充满同情,富有博爱精神的人道主义者,应能善解人意,将心比心。在灿烂悠久的中医药发展史上,许多先贤名家都是心性仁厚、品行高洁、知识渊博、举止儒雅之士,这得益于中医学形成初始就已确立了“医者仁术”的理念。中医院校新生在入校之时便应确立这种职业理念,将其作为一种特殊标记贯穿始终。入学教育可以通过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强化新生医德意识。

2.转型适应性教育

适应性教育主要是为了帮助同学们完成高中阶段到大学阶段学习和生活的转型、适应新的环境、增强自我教育管理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统称,主要涉及生活和学业两个方面的内容。

(1)生活适应性教育。新生入校后面临的第一个变化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校园成为同学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能不能迅速适应校园环境决定了日后学习、生活能否顺利开展。生活适应性教育包括校园及周边环境介绍、校史校规介绍、奖助贷政策教育、安全防范教育等,目的在于帮助同学们尽快熟悉校园环境,提供生活便利,及时融入校园环境,解除焦虑、紧张、孤独等情绪,为学业顺利进行提供前提性条件。

(2)专业思想教育。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哲学为其思想理论核心,兼有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等多重属性,在其研习上不仅要求学生勤奋刻苦,更有一定悟性的要求。新生入校后普遍面临专业上的第二次适应,一些学生因适应性差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更有部分学生思维固化,难以接受新的思想体系、新的思维方法,问题尤为突出。[2]新生专业思想教育不能仅局限于专业介绍,在具体环节上要安排医史博物馆参观、附属中医院参观、医学生宣誓、校园人文景观介绍等内容,同时举办中国古代哲学、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帮助同学们了解中医传统文化,尽快融入中医文化氛围。

(3)中医学习方法指导。中学时期学生以逻辑思维方式接受和消化知识,而中医从阴阳到五行的取类比象理论,到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反映,都以抽象思维方式进行。[2]要学好中医必须完成逻辑思维向抽象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有经验的老师或者成绩优异的学长介绍学习方法、交流学习心得,延长入学教育时间进行抽象思维辅助课程教育,帮同学们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变,为专业学习打好思想基础。

3.发展成才教育

发展成才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未来发展引导。在内容安排上,一方面实施职业意识启蒙和职业规划指导,培养良好职业素养;另一方面,立足中医药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关注通识人文教育,努力培育宽厚知识背景和文化素养的现代中医精英人才。

(1)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素养教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介绍国家中医药相关政策,结合个人和专业特点,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设计,包括邀请用人单位和毕业校友回校,作人才引进、就业技巧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同时,强化职业素养的培育,注重培养个人修养,树立良好职业道德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远大职业理想,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2)通识人文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精神成人”,即“做什么人”和“如何做人”的问题。通识教育符合中医人才培养规律,真正的现代中医精英人才应是学贯中西,纵横古今,并善于融会贯通的人才。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而言,在入学之时就应灌输人文教育理念,开设文、哲、史通识人文课程或专题讲座,进行人文教育熏陶,构筑中医学科思维基础,把中医药学子培养成为既有广泛发展空间,又能继承独特传统中医文化的人才。

4.心理健康教育

新生入校后容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和焦虑感,出现心理上的失调,表现为理想和现实差距的失落、人际交往挫败、学业困难等。心理情绪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疏导和调节,极易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带来严重后患。入学教育一方面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同学们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减少理想和现实带来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要开展针对性教育,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和交流,开展心理问卷调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好重点对象关注工作。

(三)创新新生入学教育方法体系

1.构建全员育人格局

新生入学教育即是学生工作范畴,也属于教学范畴,需要学校各级部门和组织的参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对新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纪律和要求等方面的教育引导。要建立学校统一指挥、学工和教务处牵头组织、各职能部门参与配合、各学院具体实施的入学教育组织体系。充分调动各级行政机关干部、优秀教师、辅导员、家长、学生骨干和校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整体谋划、相互配合,发挥整体合力。

2.阶段性与延续性教育相结合

开学几周的教育时间并不能很好实现入学教育目标,特别是中医学习思维方式的转变和通识人文课程教育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阶段性和延续性教育相结合。在时间安排上分阶段、分步骤,贯穿大一,延续至大四。在内容安排上层层递进,安排阶段性教育主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中医思维方式的启迪和通识人文课程的铺垫作用。

3.提供个性化服务

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新生入学教育要立足实际,尊重新生的主体地位,从新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为新生提供个性化服务。按照90后新生特点,从过去单一性的整齐划一的教育方式调整为兼容并蓄、因材施教、双向交流与沟通的教育方式。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充分调动学生社团和学校后勤等一切可利用的力量,为新生提供便利化生活服务。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按照普遍教育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4.强化校园文化氛围的作用

中医院校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具有独特文化氛围优势。同学们学习生活的转型本身也是一个文化氛围融入的过程,融入是一个文化熏陶的过程,亦即感受、领悟和身体力行大学文化的过程,大学文化所凝聚的精神主要包括校训、办学理念、教风学风校风等,对新生转化融入大学氛围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新生入校后,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寓教于乐的特色活动,能够加快新生对中医文化的认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桂芳.把握中医三大特征促进学生三个转变――谈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6.4

[2]徐满成.中医院校新生专业思想启蒙及职业发展引领一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12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大学持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发凸现。2016年,中国迎来了劳动力就业“洪峰”,加之往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及大量海归生,就业似乎是“没有最难,只有更难”。从世界大环境来看,中国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为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此后,国家出台了大量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为大学生创业送来阵阵春风,将大学生送入了创业的春天。

二、现阶段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以安阳工学院为例,通过了解历年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效果不太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虽然许多高校都紧跟时代的步伐开设了创业教育的课程,但从所开课程的形式来看,主要侧重于创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经营知识等内容。这种对创业进行填鸭式并兼有临时抱佛脚行为的教育模式,一方面是表面形式的教育,不能深入大学生的心理,不能让大学生产生共鸣;一方面这种形式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教育,忽略了大学生的创业道德、创业思想、创业价值、创业人格等精神层面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模式会使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失去了明确的创业价值目标。在现在大且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一旦遇见创业困难和挫折,就会找不到精神向导,迷茫且无助。

在开展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时,许多高校的开展形式较为单一,并且有些教师也没有创业方面的经历,在讲授这些课程的时候,也仅仅是从课本上搬到黑板上,并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全国的教育形式来看,我国的创业教育也是按照与一般的课程一样的模式来讲授,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差异性,不能做到不同学生的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创业形式中的创业理念和创业品质的教育。

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关键问题在于能否组织一支实践能力强、理论素质高的教师团队。例如,英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关于创业的课程的授课老师,61%有过商业管理经验,36%的教师创办过自己的企业。但在我国,高校中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般都是由辅导员讲授,讲授的课程也只是创业政策、创业形式、创业常识等方面,缺乏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这些老师本身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及创业精神都缺乏深层次的理解。

三、现阶段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因此,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定位上,要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健全学生的创业人格。从入学阶段就要确立起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创业理想、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创业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体现。具体而言,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针对大一学生,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我们应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很多,例如:讲座、参观、组织专业知识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白各自的专业特点,明确自己将来应该从事的创业方向,应该具备的创业素质,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按未来职业的目标去塑造自己,并大力培养学生以后从事职业必须的敬业和进取精神。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侧重于创业意识培B,主要针对大二年级的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创业途径、创业方式方法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清楚“创业需忍耐”,这是市场经济下实现创业的必要方法,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也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一帆风顺的,创业初期的独立和自由模式和寂寞紧密相连的,但是当创业成功者遇到挫折时,总是充满信心地忍耐和等待事业光明的到来。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主要是在全面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信心的教育。此阶段主要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通过对毕业生创业思想或者创业意识进行摸底调查,这个阶段的学生均会有焦躁的心理,他们会对自己的创业之路产生怀疑,对自己的创业未来信心不足,对自己的创业之路信念不坚定。因此,在这个阶段,应该对学生进行信心教育,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创业之路树立信心,虽然创业之路千难万阻,但是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应对创业过程作足准备工作以及风险评估,让创业之路稍微平坦一些。

四、结语

我们作为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丰富高校创业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将高校创业教育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的始终,使思想工作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更要拓宽高校创业教育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间和渠道,为我国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拥有健全人格的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坤.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易纲.中国能够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J].求是,2008(22).

[3]吕晓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人格培养中的作用和方法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

[4]庞芳.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