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篇1

【关键词】健康状况;人格;老年肺癌患者

【中图分类号】R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598-01

癌症发病率增加是目前社会主要问题之一,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群患癌率一直居高不下。有文献报告[1],称老年肺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如适应不良、强迫症状、情绪不平衡、人际关系敏感等)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2]。本问就老年肺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人格特征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例老年肺癌患者与80例非老年肺癌患者均为2011年度我院住院患者及体检健康者,其中老年肺癌患者年龄在60-85岁,平均年龄(77.5±13.2)岁,其中男性47例,女生31例。非老年肺癌患者年龄在61-88岁,平均年龄(76.9±13.7)岁,其中男性46例,女生34例。对两组人群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方法

对入组患者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问卷调查,均由调查人员培训指导后进行详细填写。EPQ总共包括4个量表88个小项,每个条目仅回答是或者否,对应1或者0分(部分条目为反向记分)。分别计算出内外倾向(E)、神经质(N)、精神质(P)及掩饰(L)4个维度粗分,将4个维度的粗分与常模进行比较。生活质量评估采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心情指数)以及自尊评价(SES)的问卷调查。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4.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将老年肺癌患者EPQ4个维度的粗分与非老年肺癌患者进行比较,发现老年肺癌患者P、E、N粗分与非老年肺癌患者值差异显著(P

2.2 两组人群SAS、SDS、SES评分比较

SAS、SDS得分越低,说明心理状态越好;SES得分越高,说明自尊水平越高。结果发现非老年肺癌患者平均SAS、SDS、SES评分均明显低于老年肺癌患者(P

3.讨论

目前的研究认为,癌症属于一种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在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亦起到一个重要的干预作用[3]。因此,国内外学者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观察较为重视。本研究对老年肺癌患者进行了EPQ测定,并与非老年肺癌患者进行了评分比较。发现老年肺癌患者P分值明显增高,E分值明显降低,N分值降低。在这些老年人中我们能够发现大多数人表现出谨慎、敏感、屈从的心理状态,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抑郁、悲观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在肺癌的发展中可能扮演看较为重要的促进肿瘤进展作用。此外,我们对两组人群生活质量进行了观察,采用了SAS、SDS、SES观察指标,结果显示,非老年肺癌患者SAS、SDS、SES得分均显著低于老年肺癌患者(P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逐步认识到肺癌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属于一种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发病过程,只有多学科结合,将其合理的、科学的、有计划地实施,才是取得最佳治疗效果[4]。就目前情况来说多学科综合治疗往往关注的焦点在于手术、放疗、化疗、生物免疫等等治疗的搭配和选择。而在治疗策略的制定上往往只注意到了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分子标记物等“客观医学指标”,而对具体患者的主观感受、心理状态等等重视不够。本项研究结果显示没有接受过治疗的老年患者就有心理健康、人格方面的问题,这在其他老年疾病患者中相类似,提示在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的同时,也要把精神心理方面的干预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肺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理、人格也应该在临床治疗决策中给予足够的重视[5]。

综上所述,老年肺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人格特征关系具有对应关系,从人格特征反应出来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调查相符。

参考文献:

[1] 王巍炜,余江敏,李高峰等.老年肺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1):2787-2788.

[2] 张丽辉,高昕,吴雅丽等.原发性肺癌患者的个性和行为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6):331-333.

[3] 马红霞,杨俊泉,李义慧等.癌症患者人格特质与生命质量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6):1818-1820.

篇2

[关键词]:老年人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城乡 元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我国老年人口以每年3%的速度增加。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主要组成人群,其身心健康备受关注。研究表明,老年人除躯体功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外,也容易产生焦虑、孤独以及抑郁,甚至绝望等不良心态,进而身心不适等现象。老年人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身体健康。国外有研究表明,心理需求是人的需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心理需求与传统注重物质需求相对应是精神方面的需求。邵南在《浅谈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赡养》中的精神需求的内容中将心理需求确定为健康需求、交往需求、亲情需求和价值需求以及尊重需求等。关于城乡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得出的研究结果有一些矛盾之处。大体分为以下三种:城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农村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城市老年人;城乡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前人的研究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这也许与研究数据的代表性、研究变量的单一性有关。采取元分析方法可以对多个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客观、定量的综合分析,增强统计功效。由于我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显著的国家,城市和农村居民在经济地位以及医疗卫生保健等方面还存在极大的差异,进而也导致城市和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也存在极大的差异。本研究为了分析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因素,对我国1994~2013年近二十年间关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报道的文献进行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

通过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以及全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进行搜索文献相关资料,其中检索年限为1994~2013年,检索主题词为: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等。按照本文所提供的纳入和剔除标本,最后本研究共纳入15篇文献,最终纳入本研究的样本量一共有3000人。其中纳入标准为:(1)所有文献均为1994年~2013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分析文献;(2)有研究开展或者发表的年限;(3)具有原始数据的平均值或者可以进一步计算得到数据的文献;(4)独立病例的对照研究,城市组和农村组。剔除标准:对于重复报告、信息不完整以及无法利用的文献给予排除。

1.2研究方法

1.2.1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变量分析

由于老年人衰老的过程中生理功能的老化将会造成老年人心理功能的老化,同时老年人器官生理功能以及组织细胞功能的下降也必然导致老年人心理功能的变化;另外社会角色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将会造成老年人出现特有的心理变化。因此,本研究在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其一,是从老年人客观的日常活动能力变量进行评定,主要以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为主,主要反映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水平;其二,是从老年人主观心理健康变量进行评定,这里具体使用SCL-90,主要反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三,是从客观和主观结合的综合健康变量进行评定,即自评健康。具体来说,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的评定内容主要包括吃饭、穿衣服、洗澡、室内活动以及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几个方面。其中,上述几项内容老年人均能够独立完成的设定为没有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的人员,而将上述几项内容中有一项不能独立完成的老年人设定为有日常活动障碍人员,最终形成二分ADL变量。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老年人强迫症状、躯体化、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恐怖、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进行分析,任何一项因子分≥3分为有心理障碍。自评健康变量主要根据对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进行评定,其中结果显示为很好、好则设定为健康状况好,而结果显示为一般、不好、很不好则设定为健康状况差(具体内容如下表1所示)。

1.2.2分析方法

本研究的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其二是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由于本研究的健康变量都是二分变量,所以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分析方法主要为二元logistic统计模型,并通过构建多个嵌套模型从三个指标上进行分析。

1.3统计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城乡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比较

通过对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得知,城市老年人SCL-90无障碍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p

2.2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实施嵌套模型的多元化分析中,SCL-90为因变量,先考察城乡变量在老年人心理健康上的差异,再逐渐将社会人口、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等方面纳入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中进行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表3所示。

通过对上述表3可以得知,城乡老年人的SCL-90变量从模型1到模型4都是显著的,此数据表明在SCL-90健康状态上,农村老年人不如城市老年人;另外从表中的LR值和显著情况可以看出,每个模型新加入的变量对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差异的解释都是有意义的,婚姻、经济地位、经济来源、生病是由谁照顾等因素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最终分析可以得知,自变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不同关系,其中婚姻变量上差异较显著,说明有配偶的老年人比没有配偶的老年人心理更健康。而年龄性别因素较不显著;经济地位差的老年人心理障碍严重程度较高。经济来源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体表现为,经济来源为“养老金或者工资”或“家人”的老年人相比于其他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另外,家庭支持情况也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与家人同住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不与家人同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而生病时得到配偶照顾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比其他人照顾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高。生病时不能到医院及时治疗的老年人比能够及时得到治疗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但是没有显著差异。

3讨论

3.1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实际差异

在城乡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多元化分析中,随着逐步加入不同的自变量,在上述模型中,除模型2有增加的趋势之外,其他三个变量系统的绝对值都呈现逐渐减小的变化情况,如模型1中城乡变量为0.28,而通过逐渐将自变量增加后,模型4中的城乡变量系统则下降到为0.214。此现象说明城乡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差异要比本研究观测的小,这可能跟近年来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关。

3.2城乡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差异

城乡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的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因为自评健康是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综合评定,而城乡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刚好相反造成的。此外,有研究表明,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老年人,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会增加不健康饮食的风险,也会增加自我感觉健康状况不佳的感受。也就是说,相比于城市,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会导致农村老年人降低自己对健康状况的评价,导致了城乡老年人的自评健康没有有显著差异。

3.3城乡老年人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不一致的可能原因

社会支持变量中的婚姻变量与家人同住和社会经济变量中的经济来源、经济地位等几个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农村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水平较好可能是由于农村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较好,但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可能由以下两个方面造成: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较低,社会支持会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个人是否受到低收入或低教育程度的挑战。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教育程度都相对较低,也就导致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其次,家庭和社会支持、相对良好的健康状况以及经济安全、和谐独立的生活方式的心理需要对主观幸福感和成功的老龄化至关重要。农村老年人经济地位较低会造成其主观幸福感的下降,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3.4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各类影响因素,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躯体健康,因此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改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生命质量,构建完善的社会与家庭支持系统对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深入发现,婚姻变量上差异较显著,说明有配偶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没有配偶的老年人。对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经济来源因素对老年人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说明经济来源是“养老金或者工资”或“家人”的老年人相比于其他经济来源的老年人

心理障碍较轻。另外,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得到家人、社会的支持能够明显降低老年人孤独感。从上述研究表明,新时期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城乡老年人的关心和爱护;而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应继续缩小城乡差距,从医疗保健、社会会经济以及社会政策等方面彻底破除二元壁垒。与此同时,国家应给予农村经济支持,不断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只有根据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的农业,不断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才能最大限度减轻老年人对经济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当然,社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关爱工作除了加强外部支持外,也需要关注老年人自身的积极资源。这一点,在本研究纳入文献所关注的影响因素中严重缺乏,这些研究都只关注个体自身之外的影响因素,而忽略了老年人自身也是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来源。有研究者通过对老年人采访后进行主题分析,发现老年人存在的积极理念:幸福在于满足、责任感、顺其自然和积极的自我平衡。因此,可以通过帮助老年人识别潜在的积极的自我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3.5研究的不足

由于本研究只是对近20年来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元分析,并没有对近20年来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趋势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另外对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较为粗略,没有具体细分。所以本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支持,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4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评定量表(SCL-90)评定的无障碍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p

参考文献:

[1]栾文敬,杨帆,串红丽.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12,(03):75-83.

[2]Adhikari Ramesh,Jampaklay Aree,Chamratrithirong Aphichat.Impact of children's migration on health and health care-seeking behavior of elderly left behind[J].BMC Public Health,2011,11 (01):143.

[3]邵南.浅谈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赡养[J].南平师专学报,2006,25(01):136-138.

[4]孟琛,汤哲.北京城乡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分析与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04).

篇3

为了了解“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于2014年5月对白城市第一中学一分校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最后抽取每个班级排名后5名的150名“学困生”开展“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本文采用湖北省教委设计的“心理健康六维度自评量表”。此表共六个项目,运用五级单向计分,分值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比。通过调查显示出150名“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呈正态分布。多数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学习动机明确,有一定自控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心理不健康”者。但“可疑”者却占20.8%,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较低,情绪不稳,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由此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失落感、畏惧感、焦虑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学困生”的学习与生活,而且会给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学困生”的年龄大约在12—20岁左右,处在青春期和青年早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为突出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课题时,心理冲突时有发生,而这一时期的心理失衡易导致步入社会后的心理畸变。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困生”脱困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更新传统的德育观念和固有的德育模式

传统的德育观念是将学生当做被动的接受器,依据刺激——强化模式达到道德的内化。在德育过程中,往往只注意教师的言传身教,忽视学生的切身感受;只注意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只注意严厉的道德说教,忽视学生心理变化时的行为表现;只注意对外在事物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内在心理的评价等。在这样的以管教为主的德育模式下,学生的需要得不到重视与满足,即使教育工作者有良好的愿望,付出辛勤的劳动,讲授大道理,学生也不会买账,当然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历内化与外化交替的德育工作新模式。其过程简示如下:社会道德规定——原有道德观念——个人心理矛盾——个人心道德观念——个人道德行为——个人道德信念。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必然的,而学生是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参与德育过程的,外界教育只有通过心理调节教育,帮助学生才能纳入学生道德系统,一旦淡漠学生的主体性,便是相互作用的终结。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人,做德育工作的主体,更新德育观念,改变固有的德育模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发挥德育的时效性

篇4

【论文关键词】人格 内外控 心理健康

一、引言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趋于全方位,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人类健康而幸福的生活将越来越取决于人类自身的人格健康状况,且人格健康发展是促进全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力量。2l世纪是属于能承受社会变革和经济改革所带来冲击的人格健全者。

人格与心理健康关系十分密切,利用人格心理测验来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已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人格(personality)是人心理行为的基础,是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去如何面对外界的刺激作反应以及反应的方向、速度、程度、效果,即人格对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等都产生影响。“人格即命运”,人格是决定人的一生成功与否,快乐与否的关键因素。健康的人格,使人在困苦中品出快乐,在失利时取得成功,在平凡里创造辉煌。因此,重视大学生的人格模式的研究,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他们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是大学生个体顺利成才的重要保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某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大一、大二学生600名,文理、艺术类均有。收回有效问卷的人数为519人(前后两个问卷均有效者)。平均年龄20.3岁,男生248人,女生271人。

(二)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healthinventory,phi),是在总结mmpi中国版十几年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phi具有以下七个临床量表:躯体化(som,somati—zation)、抑郁(dep,depression)、焦虑fanx,anxi—ety)、病态人格fpsd,psychopathicdeviate1、疑心(hyp,hypochondria)、脱离现实(unr,unrealis—tic)、.兴奋状态(hma,hypomania)。phi还具有三个效度量表:q(无法回答的题目数)、l(说谎分数)、f(诈病或装坏分数,feign)。

成人内外控制量表(ansie),是一种评定心理控制源的量表,心理控制源来自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该理论中认为,心理控制源是有关个人性格或行动与事件结局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是指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积极、愉快、主动地应付困难处境而同时另一些人则表现消极态度的一种遐想的内心状态。心理控制源的个体差异预示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外在控制定义为结局不由个人努力所决定的一种普遍信念,内在控制则认为事情结局与个人努力相一致。大量研究证实,外在控制与焦虑、抑郁情绪有关,外在控制性强的人更难应付紧张的生活环境。而一个内在控制性强的人,能较积极地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较多地投身社会活动、有灵活性、更有主见、幸福感更强。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纸笔测验方法。用spss11.0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心理健康测查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首先,有2%的学生没有反映自己的真实情况。在其他各因子上有问题的学生比率并不高。其次,大学生在诈病、躯体化、病态人格、兴奋状态的均值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均值,而在抑郁、疑心因子上的均值低于全国常模均值。按照phi量表的具体解释,在诈病分数上显著高于常模可能是大学生一次做的问卷题目较多有不认真、理解错误的情况,或者是表现为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这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次,躯体化分数高于常模,说明大学生有许多叙述不清的身体上的不适,易表现为不愉快、自我中心、需求同情、诉苦等。再次,在病态人格和兴奋状态上明显高于全国常模,说明大学生在个性上主要表现为:外露、善交际、爱享受、精力过度充沛、乐观、无拘无束、好出风头、判断力差、不成熟、爱寻衅、虚伪、做作、轻浮、夸张、易怒、性急、绝对乐观及不现实的打算、过高地估计自己。

  

从表2中显示:综合大学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说谎、诈病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在过份夸大自己的优点,企图给人一个好印象,受试者可能在说谎的人数比例上高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诈病因子上分数显著高,可能综合大学的学生在做题目时认真程度不够、理解错误,或表现出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其他几方面均没有差异。

结果显示:男大学生在诈病、焦虑、病态人格、脱离现实、兴奋状态上与女生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大学生,主要表现在:男大学生在做题目时认真程度不够、理解错误,或表现出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在焦虑因子上男大学生表现出紧张、焦虑、反复思考、强迫思想、恐怖、刻板,缺乏信心等高于女大学生,他们经常自责、自罪、感到不如人和不安。

在病态人格因子上表现为:外露、善交际、爱享受、好出风头、表现判断力差、不可信任、不成熟、好攻击,爱寻衅等。在脱离现实因子上表现为个性退缩、企图逃避现实,胆小、古怪、紧张、心情混乱。在兴奋状态因子上表现为善交际、外露、冲动、精力过度充沛、乐观、无拘无束、轻浮的、夸张、易怒、绝对乐观及不现实的打算、过高地估计自己。

在大学中为什么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大学生?具体原因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二)成人内外控制(ansie)测验结果

(1)517名大学生被试在ansie量表的平均分是14.16±4.91,中数为15,众数是13,分数基本呈正态分布。男生的平均值是14.79,女生的平均值是13.52,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男大学生的外控人数高于女大学生,这个测验结果和上面的测验结果基本一致。

(2)对两类学校学生进行均值比较,结果表明师范院校学生的平均值低于综合院校学生的平均值(分别是13.74,14.87),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说明综合类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师范类大学生,这与上一测验的表2结果有一致之处。

(3)把所有被试分成3组,上下各28%被试(ansie≥17、ansie≤lo)被列为外控倾向组、内控倾向组,居中的44%为第三组,即中问状态组。进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控制感水平的被试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的心理控制感水平的被试。在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上得分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内控组在各因子上的得分较低,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随着外控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在明显下降。

四、讨论

1.在phi心理测验中,大学生在各因子上有问.题的比率都不高,不象某些媒体报道的那样严重,(民日报》1989年报道:在2916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总,其中25%的学生有心理问题。(健康报》1989年报道:一项对12.6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表明,其中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樊富珉等2000年对北京市23所院校5200名大学生调查发现,其中17%的大学生有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还是比较健康的。大学生群体在诈病、躯体化、病态人格、兴奋状态因子上的均值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均值,而在抑郁、疑心因子上的均值低于全国常模均值。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问题。

2.综合大学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phi量表上的测验结果显示,说谎、诈病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在过份夸大自己的优点,企图给人一个好印象,受试者可能在说谎的人数比例上高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诈病因子上分数显著高,可能综合大学的学生在做题目时认真程度不够、理解错误,或表现出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其他几方面均没有差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一致。

篇5

中图分类号:R395. 6文献标识码:B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进步,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迅速提高,世界各国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类社会普遍进入老年化社会,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各方面都逐渐衰退,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帮助老年人正确对待新形势下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促使他们努力适应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积极采取有益他们心理健康的预防措施,是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促进其延年益寿的重要保证。

1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相关研究包括:社会支持研究,主观幸福感研究,生活质量研究,老年期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应对方式等。

1.1社会支持、生活事件评价与老年心理健康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是影响老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老年人是各年龄阶段人群中的一特殊群体,要经历各种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是一般老年人所不可避免的,如离退休、子女离 家、丧偶、经济来源改变及各种躯体疾病的增多等,如周建初等[1]调查的15项社会人口、社会心理和躯体因素中,影响老年人幸福度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对子女满意度、自评躯体状况、经济水平、睡眠、家庭气氛、经济来源和听视力;项曼君等的研究[2] 发现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性相关的因素有17个,居于前五位的是健康自评、家庭和睦、经济够用程度、心境和受教育水平。然而,多因素分析显示这些相对客观的指标本身的独立作用不明显,主要是通过影响主观的感受而产生间接作用[3]。生活事件评价因素是影响老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生活事件评价因素、社会支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初步预测老年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认为老年人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和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而社会支持主要是主观的社会支持感,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密切相关。从改变个体的认知评价出发,提高和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1.2老年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SWB; happiness)是老年心理卫生的一个重要课题[4]

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助于认识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一般认为, 主观幸福感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认知评价,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感; ②正性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③负性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主观感受间接甚至直接反映着社会卫生服务质量和老年人对社会服务的满意度。主观支持即个人对在社会中受尊重和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及满意程度[5]。老年人退休后心理上会有一种失落感,认为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生活的信心[6]。研究表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个性特点、自尊心、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心理成熟度等,客观因素有社会关系、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各种生活事件[7]。Ardelt认为智慧综合体现了人格特征和生活经历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他的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对生活满意感有着深刻的影响[8]。

1.3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是指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精神心理及社会交往诸方面满意程度的主客观总结和评价[9] ,Lawton[10]指出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概念,并强调生活质量在结构上应包括评估、个人标准、社会规范、人与环境、时空等五个方面,而在内容上应包括行为能力、感知、环境、心理4 个方面。

个人生活方式对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改变个人生活方式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1]。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可以分为宏观因素(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发展技术、国家政策等) 、社区(如社区服务项目发展状况等) 、家庭和个人几个层次,干预研究就是在各个层次上对这些因素进行调节,降低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的作用。在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个人生活方式对死亡的影响占40%[12] ,因此个体层面的干预也受到大家关注。在老年期,那些具有上进心,参加健身锻炼,饮食平衡,良好心态的老年人具有较好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而且这些老年人只要坚持这种良好行为,其躯体功能也是可以改善的。

代际交换关系是指按年龄不同划分的老年,成年人,未成年人三代之间所进行物质方面的交换关系。我国家庭的代际交换关系与西方现代社会的家庭比较,是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西方现代社会的家庭代际关系属于接力型,用图表示为F1一F2一F3……Fn,即父代对子代的抚育呈一代一代接力模式。在这种关系中,只有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抚养义务,没有下一代对上一代的赡养责任,就是说只要父母把子女抚养成人后,双方就无法律上的责任关系了。子女成家后,其责任是把自己的子女抚养成人,代代相传,犹如接力赛跑。我国家庭代际交换关系属于双向型或称反哺型,在这种代际交换模式中,父母对自己的子女承担抚养的责任,子女相应地对父母承担赡养的义务,即一种双向型关系。几千年中国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使我国家庭代际交换关系形成双向型的平衡模式,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代际关系变化的趋势是父辈对子孙代的抚养责任与提供帮助在强化,而子孙代对父辈赡养义务在弱化,这一正一负的变化说明我国城市家庭代际交换关系正在从双向型的平衡模式向双向型的不平衡模式转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养儿防老的传统中国文化,也对老年人产生冲击,使他们体验到心理不平衡或心理失调。对于这种心理失调必须从两个不同角度切入,一方面要加强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心,使他们与中青年人同步,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强老年心理研究,了解不同年龄老年群体心理需要与困惑,进行有效的辅导与心理疏导,这样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使老年人健康、快乐的安度晚年[13]。

1.4老年期面对的主要问题[14]

离、退休后社会角色的变化:离、退休意味着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的减少,社会地位的变化,标志着从中年到老年的重大转折。首先会出现情绪上的变化,易于患上离退休综合征。

空巢的孤独感:在职时因为身边有着繁忙的工作以及各种不同性格的同事而不感到寂寞,转眼间回到家中,只有老伴或老伴仍在上班只剩下自己,儿女们都有自己的家庭,老年人便会感到孤独、忧郁,没有倾述的对象,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

衰老引发的问题有睡眠障碍,抑郁,高血压,压力过大,心血管疾病,老年性痴呆,精神障碍。心理衰老主要表现为感知觉衰退:①感觉――视、听、嗅、味、触;②知觉: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在大脑中的直接反映,如看到汽车时,它的颜色、大小、长短等;③注意衰退;④记忆衰退;⑤想象衰退:对新生事物缺乏好奇心,创造的信心和劲头往往不足;⑥言语衰退;⑦思维衰退;⑧意志减退;⑨兴趣范围缩小;⑩性格发生某些变异。

老年期保持心理健康的应对方式: ①做好离退休计划和心理准备,山阻石拦,大江毕竟东流去,社会责任应由一代一代年轻人担当。②老年人积极自寻解决问题的途径,老年人必须克制自己依赖心理,要积极地学会自我照顾和自寻解决的途径,这些应该在退休之前安排或准备好。③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和安全,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定期体检和心理的咨询,多与人交往,解除空巢带给老人孤独感。儿女们常回家看看是爱,家庭和睦是爱,孙子孙女绕膝是爱,此时的人际交流中家庭是第一位,其次才是外界。④为了让老年人重新认识生活的意义,了解自己的价值,要鼓励他们去老年学校或为老年人开办的学习班,换一种生活方式,体现自我价值。

1.5其他老年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对敬老院和社会闲散老人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敬老院的老年人在躯体方面得到了关心和照护,使某些心理问题有明显改善,然而在抑郁、恐怖等情绪方面与社会闲散老年人区别不大。提示我们敬老院应该进一步重视老年人心理保健工作[15]。

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16],女性比男性有较多的心理症状和抑郁表征,且对生活有较大的不满,男性老人的心理健康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下降,但与教育水平没有显著的关系,另一方面,丧偶的男性比较缺乏生活的满足感;相对的,女性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年龄没有显著关系,但与教育水平和婚姻状况显著相关。

2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工具

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采用的工具主要有:症状自评量表[17]、康耐尔医学量表、社会支持量表[18],36条目表(SF236)、欧洲生活质量量表[19] 、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个人生活质量评定量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吴振云主编的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卷[20]。症状自评量表共包括90个问题,分别属于9个临床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用于评价近期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量表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共计10题。SF236 主要用来评估总体健康状况,包括躯体功能、社会交往和情感;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是根据个人的价值观和文化以及他们的目标、期望和所关心的问题对自己生活中的地位的感受,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和精神6 大方面进行评估;个人生活质量评估量表是有应答者说出对生活质量中几个重要方面所做的自我评价。心理健康问卷包括性格、情绪、适应、人际和认知5个方面,共计50题。吴振云主编的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卷:根据心理健康内涵包括性格、情绪、适应、人际和认知五个方面的理论构想,通过因素分析编制出50道题组成的中国老年心理健康问卷,该问卷经验证具备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从事老年医疗保健人员,必须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探索转型期老年人的心理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老年人加强心理调节,消除或减缓社会发展变化所给他们带来的不利影响或抵触情绪,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确保老年人身心健康,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 周建初、王素珍、金初林,等.老年精神卫生水平及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5):228-229.

[2] 项曼君、吴晓光、刘向红.北京市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学报, 1995,27(4):395-399.

[3] 孟琛、项曼君.从两年的纵向观察分析影响老年人心境的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7,11(5):273-275.

[4] 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3):191-194

[5] 张磊、黄久仪、李良寿,等.影响老年人生活信心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3,23(2):90

[6] 王建英、崔冬梅、邢华燕、常青.郑州城区老年人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40(5)17-19

[7] 段建华. 主观幸福感概述[J]. 心理学动态, 1996, 4(1) : 46- 51

[8] Ardelt M. Wisdom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old age[J]. Journal of Geront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s, 1997, 52 (1) : 15- 27

[9] Hornist JO. Quality of life : Concept and assessment [J ] . J social Med ,1989 ,18 :69

[10] LawtonM P. , A multidimensional View of quality of life in f rail elders. In Birren ,J . E. The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in Frial Elderly [M] . 1991 , Academic Press. Inc. San Diego, CA.

[11] 赵玉萍、唐济生.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J].山东精神医学.2005,18(2):123-125。

[12] McGinnis , J . M. ,Williams,Russo P and Knickman J . R .The case for more active policy attention to health promotion[J] . Health Affaires ,2002 ,21 (2) :78-93

[13] 吴谅谅、孙艳平.家庭代际交换模式变革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2):803-804

[14] 梁琳琳.老年期的心理健康[J].中国社区医师;2005,21(15):44-45

[15] 蒋玉琴、杨小剪、顾云芬、杨建英. 敬老院内与社会正常老年人心理健康对照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3):343-344

[16] 梅锦荣,老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J],1995,3(4):193-194

[17] 吴文潭、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J] 上海精神医学,1990,新二卷(精神科评定量表专辑) 68-70

[18]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 (增刊):42

[19 ] Brooks R. , Euro QOL group . Euro QOL : The current state of play[J ] . Health Policy , 1996 ,37:53-72

[20] 吴振云、许淑莲、李娟。老年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l0(1):1-3

篇6

1.1 有助于维护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缓解其职业倦怠。建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关注教师心理问题,帮助其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制定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可以避免或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从而实现缓冲教师心理压力,维护身心平衡,促进个人成长目标。

1.2 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是影响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建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健全合格人才。

1.3 有助于学校科学管理。建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可以弥补高校教师档案主要包括教学档案、科研档案和身体健康检查档案三方面内容的缺憾,有助于管理者最大限度挖掘教师的潜能,帮助教师确立科学、健康的工作理念,提升自身心理素质,进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实现目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赢。

2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建立的原则

2.1 客观性原则。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资料应符合事实,准确可靠,客观记录。一是全面综合测评,除心理测验外还要包括自我与他人的观察评价。二是选择适合的心理测量工具。三是方法适当,使用正确,严格遵守相应规则。

2.2 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在建立心理档案的过程中,要以系统的观点保证所收集资料的完整性和有序性。一是以目标为导向,规范有序地收集资料;二是资料应尽可能完整;三是要及时补充和更新心理档案资料,准确反映教师心理的变化;四是使用的测评工具尽可能前后一致,便于结果分析。

2.3 全面性原则。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所收集的资料应包含师德修养、教育机智、师生关系、教学活动及科研能力、团队合作等多方面评价,同时包含教师的个性心理差异,家庭及其社会文化环境对教师的综合影响等。

2.4 发展性原则。教师心理档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档案,反映了教师心理活动及个性特征的完善发展。教师从岗前培训到熟练教学,其心理活动伴随着专业活动,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因此,要加强跟踪研究,以便预测并及时发现问题,为其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5 保密性原则。档案管理须严格遵守保密性原则,专人负责管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妥善保管其个人信息及测试结果等资料,非专业人员包括行政领导等不得随意翻阅、泄露教师的心理健康档案内容。不得公开教师个人真实信息,避免给教师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及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因工作等特殊需要引用咨询案例时,须征得教师本人同意,对资料进行适当处理。

3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建立的内容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个体咨询及团体咨询等方式,综合记录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3.1 高校教师基本资料。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专业背景、学历、职称、健康状况等。家庭情况包括:家庭居住地、父母健康状况、家中排行、近亲有无精神方面病史等。对高校工作的看法包括:对工作现状的满意度,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等。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包括: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和治疗,近期有无烦恼,应对烦恼与挫折的方法有哪些,是否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等。

3.2 经过标准化信效度检验的心理测评量表。主要是:心理卫生综合评定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一般健康问卷(GHQ)、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

个性人格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16PF)和艾森克个性测验(成人)(EPQ)。

家庭功能与家庭关系评定问卷:家庭环境量表(FES)和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

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测查:总体幸福量表(GWB)和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

其他心理量表:应付方式问卷、生活事件量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心理弹性量表等。

3.3 个体咨询辅导记录。咨询员对每次咨询做详细记录,内容包括咨询时间、地点、咨询师、来访者、主诉内容、观察印象、交谈情况、心理问题的性质、咨询建议、评价效果、反馈信息和转介情况等。

篇7

1.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安徽省主办学报的高校编辑人员。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50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101份,回收率为91.8%。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91.1%。

1.2调查工具

1.2.1一般情况问卷

自行设计一般情况问卷: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工作年限。

1.2.2SCL-90症状自评量表

该表由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是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时实用、简便的量表。共包括90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1~5分别表示无、轻、中、重、严重5个程度。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或t’)检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92份问卷中,男性53名,女性39名;未婚8例,已婚84例;大专学历2名,本科学历38名,研究生学历52名;初级职称11名,中级职称26名,高级职称55名;20~29岁11名,30~39岁26名,40~49岁32名,≥50岁23名;从业时间在1~5年28人,6~10年31人,11~20年21人,≥20年12人。

结果显示:女性编辑在SCL-90总分、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评分上高于男性编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男女性编辑在躯体化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和其他因子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显示:不同婚姻组编辑在SCL-90总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躯体化因子评分上,已婚高于未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强迫症状因子评分上,未婚高于已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显示:在SCL-90总分及各因子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显示:不同职称组在SCL-90总分、躯体化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及其他因子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强迫症状因子评分上,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均高于高级职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在恐怖因子得分上,中级职称高于高级职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2.6不同年龄段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组在SCL-90总分、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敌对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躯体化因子评分上,≥50岁组均显著高于20~29岁组和40~49岁组(P<0.01),30~39岁组均高于40~49岁组和20~29岁组(P<0.05)。在其他因子评分上(饮食和睡眠),≥50岁组高于40~49岁组(P<0.05),见表5。

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WTO)指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研究编辑心理健康状况文章有所报道[4-7],但均局限于理论的阐述,缺少一些实证的调查与研究,本文通过调查安徽省高校学报编辑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心里健康状况,发现性别、婚姻状况、职称、年龄段对SCL-90部分因子产生影响。

3.1性别

本研究显示女性在SCL-90总分、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和恐怖因子评分上,女性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女性编辑心理健康状况较男性差,可能因为女性承担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既要照顾家庭,又要顾及到工作,对于好强不服输的女性来说,事业与家庭的双重负担,使其自然付出更多时间与精力。事实上,很多女性编辑常因工作、学习、家庭不能兼顾而身心疲惫,引发焦虑等心理症状,而且性别特征决定着女性遇事相对敏感,心理较脆弱,流行病学调查[8]显示,女性的焦虑和情绪障碍显著高于男性,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压抑,容易导致女性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要给予女性编辑更多的社会支持,关心和照顾她们,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2婚姻

本研究显示已婚和未婚组在SCL-90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躯体化因子评分上,已婚高于未婚,可能因为已婚者比未婚者有更多的家庭负担,而在工作和家庭上都要兼得,无形当中增加了已婚者的生活负荷,长期以来其身体疲劳、不适等躯体化现象较未婚者有所增加。本结果还显示,在强迫症状因子评分上,未婚高于已婚。美满的家庭是一个人心灵健康成长的港湾,许多工作上的烦心事都可以跟自己的另一半诉说,精神上的排解对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因此已婚者较未婚者来说相对有较多的排解渠道,往往不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9]。

3.3学历

本研究显示不同学历编辑人员无论在SCL-90症状总分还是在因子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学历在编辑的心理健康方面并不占主要地位。学历高并不一定就心理很健康,同样学历低些,也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来迎接工作。学历只代表过去,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个人能力与学历并不挂钩,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感都与学历关系不大。奚卫珍等[10]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源呈正相关关系,而不同学历间护士工作压力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4职称

本研究显示,虽然不同职称组在SCL-90总分、躯体化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及其他因子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强迫症状因子评分上,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均高于高级职称,在恐怖因子评分上,中级职称高于高级职称。可能因为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编辑在工作中,业务能力相对来说比高级职称者低些,于是在工作中易反复比较,长期的工作习惯使其易产生强迫症状。中级职称的编辑人员在业务上已经成为骨干,对社会和自己都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可能除了编辑任务外,还要担任行政职务、授课、科研及其他一些社会工作,这个群体所受的压力若是长期得不到缓解,往往可能产生一些心理问题。鉴于编辑群体中级职称是工作单位中的骨干群体,作为单位的主管部门或单位领导,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的组织支持,关心他们的生活。

3.5年龄

篇8

【关键词】贵州 高中学生 心理健康 应对措施SCL-90

高中阶段是个体在身体、心理、知识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也是个人成才、事业成就的准备时期和性格定型的关键时期。然而,他们正值青春期,情绪不太稳定,又面临升学、择业等压力。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相比,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贵州是个多民族、经济欠发达省份,有自己的区域文化和不同于其它地区的某些特点,特别是贫困地区高中学生由于生长环境、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学习基础等各方面条件的影响,面对的心理压力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其他地区相比,有相似之处,可能也有不同之点。因此,加强对贫困地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贵州省毕节、遵义、铜仁等贫困地区的高中学生及贵阳市高中学生各3000人,分别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艾森克人格量表(EPQ)的测试,共获得贫困地区有效问卷2361人,其中男生1183人、女生1169人;贵阳市有效问卷2136人,其中男生1202人、女生935人;高一学生1248人、高二学生2068人、高三学生1181人;年龄平均17岁。调查对象均为自愿参加活动,排除人格障碍及严重躯体疾病者。

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现场调查。测试前心理调查人员对协调人员进行培训,在专业心理调查人员的指导下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团体测试,要求学生独立作答,完成后当场收回。分别将有效问卷输入到心理健康测试软件系统,计算其数据。

3.统计学方法。对以上数据进行检查检错后输入SPSS15.0系统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正态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处理。

4.调查工具。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学号、班级、民族等。采用的问卷:(1)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Derogatis,L.R编制,共有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量表采用5级评分,该量表用于反映有无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o(2)焦虑自评量表(SAS)是由张(w.K.Zung)编制。本量表含有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其中15个为正向评分,5个为反向评分,采用1~4的4级评分。该量表可以评定焦虑症状的轻重程度。(3)艾森克人格量表(EPQ)是由P、E、N、L四个量表组成,分别为精神质(P)、情绪稳定性{N)、内外向(E)和效度量表(L),对个性特质和心理健康都能较好的测查,共有R8个题目。

二、结果

1.贵州省贫困地区高中学生与贵阳市高中学生比较。SCL-90得分除躯体化、恐怖以外,其它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贵阳市高中学生(P

2.SCL-90各因子与SAS焦虑程度呈正相关(见表3)。

三、讨论

篇9

[关键词]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个性特征;症状自评量表;“大五”人格量表

大学阶段是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它对每个大学生的体魄、意志和性格的形成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特征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医科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学习任务繁重,就业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不够成熟,因此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为研究医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医学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年级为层,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某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440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束后共收回问卷440份,去除问卷填写不完整和有逻辑错误的40份,有效问卷为400份,有效回收率为90.9%。其中,男生1.47人(36.75%),女生253人(63 25%),年龄18~26岁.平均年龄21.6l±1.50岁。

1.2方法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量心理健康,采用1~5分进行项目赋分和评价,项目自评分值越大,表明症状越严重。使用杨坚1996修订的由Costa & McCrae编制的“大五”人格量表(NEO-PI-R)测量个性特征。NEO-PI-R包括“大五”人格理论提出的5个人格维度,每个人格维度包括6个人格层面,每个人格层面包括8个项目,全表共包括30个人格层面和240个项目。NEO-PI-R采用5级(从“完全不符”到“非常符合”)计分制,其中正向题目从“完全不符”到“非常符合”分别计1~5分,反向题目从“非常符合”到“完全不符”分别计5~1分,每个人格维度的得分范围在48~240分之间,在每个维度上得分越高,表明其人格的倾向性越明显。考虑到调查对象的问题,本调查在使用前将量表中涉及到的有关“工作”的术语全部转换为“学习”。关于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指标,据Costa& McCrae的报告,5个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外向性0.891,情绪性0.923,开放性0.875,宜人性0.862,严谨性0.904。就效度指标看,5个因子解释了人格50.6%的变异,量表的结构分明,30种人格特质基本上负荷了各自的人格维度,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1.3质量控制每项测试均以班级为单位,由经过心理学专业培训的人员现场集中测试,测试前以统一指导语说明测试意义。问卷不要求填写姓名,由受试者独立完成并当场全部收回,以排除干扰因素。问卷收回后对填写各项进行检查,不合格的量表予以剔出,有效问卷输入计算机。本研究采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问卷输入完成后进行抽样复查,以确保数据输入正确无误。

1.4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用SAS8.0和SPSS11.5进行两样本t检验、单样本u检验、两样本u检验、x[2]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SCL-90总分、阳性均分、阳性项目数与中国常模的比较医科大学生的SCL-90总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阳性均分明显低于常模(P<0.05),而阳性项目数则明显高于常模(P<0.05)。详见表1。

2.2SCL-90各因子分的比较医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常模(P<0.05),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的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常模(P<0.05)。男生除躯体化因子,其他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的躯体化和敌对性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常模(P<0.05),强迫、恐怖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常模(P<0.05)。男生和女生相比而言,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性、偏执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SCL-90因子分≥3的人数及比例SCL-90因子分达到3分或以上,提示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障碍。以≥3分为界限,共计40人,占调查人数的10%,其中,男生26人(占男生总数的17.69%),女生14人(占女生总数的5.53%),男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男生心理障碍者明显多于女生。按症状发生率由高到低排序,男生和女生排在前三位的都依次为强迫、抑郁、敌对性。见表3。

2.4医科大学生个性类型情况的构成比较 个性类型为宜人性和谨慎性的人数最多,分别占39.50%和31.25%,其次依次为外向性(12.50%)、情绪性(9.75%)、开放性(7.00%)。男女在情绪性和宜人性上存在差异(P<0.05)。详见表4。

2.5不同个性类型的医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情绪性的医科大学生SCL-90总分得分最高,与其他四种类型的医科大学生SCL-90总分得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向性的医科大学生SCL-90总分得分最低,明显低于开放性和情绪性的医科大学生(PG0.05)。谨慎性的医科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敌对性、偏执和精神病性上的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开放性和情绪性的医科大学生(P<0.05)。开放性的医科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上的因子得分低于情绪性的医科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强迫、敌对性和偏执上的因子得分高于外向性和宜人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性的医科大学生除恐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外向性和宜人性(P<0.05)。外向性和宜人性的医科大学生各因子得分无显著性差异。见表5。

3 讨论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过渡时期。此时身心各方面的发育还不完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力不强,遇到问题容易冲动,产生很多偏激的想法,因此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呈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对医学大学生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本研究结论与先前报道基本相符。医学生的SCL-90总分和阳性项目数均高于全国常模,后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医学生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

病性6项因子上,医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可能与医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巨大的就业压力有关。很多研究发现男生和女生在一些因子上有差异。本研究发现男生和女生相比而言,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性、偏执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女生。以SCL-90因子分≥3的人数及比例来看,40人中男生26人,占男生总数的17.69%,明显高于女生14人(占女生总数的5.53%)。这一结果可能与男女的性别角色和社会分工不同有关。相比女生而言,男生更加争强好胜,将来在家庭和社会中担负着更重要的责任,社会对男性角色期望较高,这使男生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更大的压力,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的核心内容之一。世界医学教育联盟主席Walton教授、Pollock教授认为,人格因素不仅与医学生学业成绩有关,而且对其未来的临床能力也有预测价值。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发现医科大学生的个性类型以宜人性和谨慎性为主,分别占39.50%和31.25%,其次依次为外向性(12.50%)、情绪性(9.75%)、开放性(7.00%)。男生和女生在情绪性和宜人性上存在差异,男生情绪性明显高于女生,女生宜人性明显高于男生。男生谨慎性所占比例最大(占男生总数的35.37%),女生则以宜人性最多(占女生总数的43.87%)。这可能与男生平时遇事比较慎重,强调自律和责任感,比较能干,女生比较顺从、谦虚、诚实、利他有关。心理同题的发生与个人性格的关系密切。有研究认为人格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表明情绪性医学生的SCL-90总分得分和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其他类型,提示情绪性医学生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医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与以前的研究结论相符,可能是由于情绪不稳定的人对各种外界刺激的反应比较强烈,心情易大喜大悲,情绪一旦被激发就很难平复,因此常常出现抑郁、焦虑、敌对性,人际关系较差,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外向性学生的SCL-90总分得分和各因子得分均比较低,说明性格外向的学生心理状况良好。这可能是因为性格外向的学生平时比较热情、合群,遇事比较积极、果断,好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

篇10

数据挖掘(DataMining,简称DM)[2]就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隐含的、事先未知的、潜在有用的信息,提取的知识表示为概念、规则、规律等形式。数据挖掘的过程是由多个步骤相互连接、反复进行的人机交互过程。一个完整的数据挖掘过程一般包括数据准备、数据挖掘、结果的表达和解释[3]。

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技术较多,主要包括决策树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关联规则方法、遗传算法、统计分析方法、可视化方法、粗糙集理论方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其中决策树方法是最受欢迎的数据挖掘技术,与其他数据挖掘方法相比,决策树方法的计算量比较小、可以处理连续和离散数据、能够生成可以理解的规则。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就是用C4.5算法构建决策树。对高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预测,找出其中最有可能影响心理健康的属性,使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做到科学有效地预警、及早干预、重点防范,使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水平与效率。

1C4.5算法的原理

决策树(DecisionTree)也称为判定树,是一个类似于流程图的树结构,它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信息,并以树的形式快速给出问题的分类。在生成算法过程中,非叶子结点表示属性,而叶子结点则代表类别。树的最顶层节点是根结点。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一条路径形成一条分类规则。决策树可以很方便地转化为分类规则。是一种非常直观的分类模式表示形式[2]。常用的决策树算法有ID3算法和C4.5算法。

ID3决策树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信息熵原理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分类属性,递归地拓展决策树的分枝,完成决策树的构造。但在实际应用中,ID3的信息增益函数存在下列问题,测试属性的分支越多,信息增益值越大,但输出分支多并不表示该测试属性对未知的对象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因而在C4.5算法中人们提出用信息增益率来作为测试属性选择的依据。C4.5算法是ID3算法的改进算法,它基于以下原理[5]。

定义1:设S是S个数据样本的集合。假定类标号属性具有m个不同值,定义m个不同类Ci:(i=1,2…,m)。设St是类Ci的样本数。其中,Pi是任意样本属于Ci的概率,并用Si/Sj估计。对于一个给定的样本分类所需的期望信息:I(S1,S2,…,Sm)=-∑mi=1SiSlog2SiS(1)定义2:设属性A具有V个不同值{a1,a2,…,av}。可以用属性A将s划分为V个子集{s1,s2,…sv};其中Sj中的样本在属性A上具有相同的值aj(j=1,2,…,v)。如果A选作测试属性,则这些子集对应于由包含集合S的节点生长出来的分枝。设Sij是子集Sj中类Ci的样本数,则由A划分成子集的熵(entropy)或信息期望为:E(A)=∑vj=1S1j+…+SmjSI(S1j,…,Smj)(2)项S1j+…+SmjS充当第j个子集的权,并且等于子集(即A值为aj)中的样本个数除以S中的样本总数。熵值越小,子集划分的纯度越高。I(S1j,…,Smj)=-∑mi=1Pijlog2(Pij)(3)其中,Pij=Sij|Sj|是Sj中的样本属于类Ci的概率。定义3:A的信息增益是指由于知道属性A的值而导致的熵的期望压缩,其公式为:Gain(A)=I(S1,S2,…,Sm)-E(A)(4)定义4:A的信息增益率定义为:Gainratio(x)=Gain(x)SplitInfo(x)(5)其中,SplitInfo(x)=-∑ni=1|Ti||T|×log2(|Ti||T|),它表示把T分成n部分而生成的潜在信息。

C4.5算法的主要思想为:假设T为训练集,为T构造决策树时,根据选择Gainratio(x)值最大的属性作为分裂节点,按照此标准将T分成n个子集。若第i个子集Ti含有的元组的类别一致,该节点就成为决策树的叶子结点并停止分裂。而对于不满足此条件的T的其它子集,按照上述方法递归的生成树,直至所有子集所含元组都属于一个类别为止[4]。

2C4.5算法的具体应用

每学年新生入学时,许多高校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摸底调查,信息化程度高的学校已将这些数据存入学生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从高校已有的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档案数据库的海量数据中找出其隐藏的信息,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决策支持。比如,经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数据库系统的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等,为该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探索学生心理障碍的早期预防、干预的新方法。本文将采用C4.5算法来创建决策树,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下。

2.1确定挖掘对象及目标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本人所在的学院2010级学生在入校后所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共采集了1000名学生数据。

2.2数据采集

本文中用到的数据是通过下表1来获取的。

2.3数据预处理

一般情况下,所收集的数据是不完整的、不一致的、含噪声的,所以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提高数据挖掘对象的质量,从而有助于提高后面的挖掘过程的精度和性能。数据预处理过程通常包含以下3个步骤。

2.3.1数据清洗

在学生心理问题数据中,一些感兴趣的属性缺少值,对于这些空缺,可以通过数据清洗来填补。对出现了大量的空缺项,采用忽略元组的方法进行删除,对个别空缺采用人工填写的方法,填充的方法采用在该属性上出现的多数属性值来填充该空缺的属性。经过数据清理后,总的记录数为960条。

2.3.2数据抽取

数据抽取有时也称为数据取样或数据简化,是在对发现任务和数据本身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寻找依赖于发现目标的表达数据的特征,以缩减数据规模,从而在尽可能保持数据原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精简数据量。本文从大学生心理问题数据库中抽取对学生心理健康有关键影响的属性,确定了对性格内向、家庭和睦、家庭收入和精神遗传病4个属性分别进行挖掘。

2.3.3数据转换

数据转换的目的是将数据清理后的数据信息转换成适合于挖掘的形式,建立一个真正适合挖掘算法的分析模型。例如。心理健康数据库中“家庭收入”字段原来为连续型数值,进行数据挖掘时,必须将此属性转换成离散型值(属性名改成“经济困难”,取值为:是、否)才适合分类挖掘任务。经过数据预处理后,共有960条学生记录,为了后面对建立好的决策树模型评估预测,所以预留1/3的记录作为测试数据,2/3的记录数据作为建立决策树模型的训练集,共640条。部分数据信息如表2所示。

2.4构建决策树

下面以表2中的训练集为例来说明学生心理有无疾病的决策树模型的生成。C4.5算法建立决策树模型的步骤如下:(1)对表2中的每个测试属性分别计算该属性的信息增益率;(2)选取信息增益率最大的属性作为根结点,并按其值划分数据集合,如果该属性只有一个值则停止划分;(3)对划分的每个子数据集递归执行(1)~(2)。根据上面的公式计算每个测试属性的信息增益率,从计算结果中选取信息增益率最大的属性作为根结点,以此划分样本,引出多个分枝,然后再计算各个分枝节点的划分,重复执行以上步骤,完成各个分枝的划分,返回的最终决策树如图1所示。

2.5决策树的修剪

值得说明的是:在采集数据及输入数据的过程中,慎重地对数据进行了处理,没有噪声数据,对于属性的缺值问题,在数据清理阶段已经人工填加了,因而对生成的决策树不进行剪枝操作。则最终生成的学生心理是否有疾病的决策树模型如图1所示。

2.6生成分类规则

采用决策树的最大优点是能直接提取分类规则,并以IF…THEN形式的分类。根据图1提取的学生心理是否有疾病的分类规则如下:

IF精神遗传病=“有”THEN心理有疾病,

IF精神遗传病=“无”AND性格内向=“是”AND家庭和睦=“是”THEN心理无疾病,

IF精神遗传病=“无”AND性格内向=“是”AND家庭和睦=“否”THEN心理有疾病,

IF精神遗传病=“无”AND性格内向=“否”AND家庭和睦=“是”AND经济困难=“是”THEN心理无疾病,

IF精神遗传病=“无”AND性格内向=“否”AND家庭和睦=“是”AND经济困难=“否”THEN心理无疾病,

IF精神遗传病=“无”AND性格内向=“否”AND家庭和睦=“否”AND经济困难=“是”THEN心理有疾病,

IF精神遗传病=“无”AND性格内向=“否”AND家庭和睦=“否”AND经济困难=“否”THEN心理无疾病。

2.7实验结果分析

由于主要希望了解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因此,从本例所提取的规则中主要考虑分类为“Yes”的规则。挖掘的结果是在已知的4个属性中家族是否有精神遗传病史对分类影响最大,其次性格内向者较易患心理疾病,然后是父母离异或关系不好也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最后家庭经济困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不可忽视。

2.8模型准确性评估

生成决策树以后,要评判它的好坏,通常的做法是采用误差率或准确率。本课题准备了一个包含320条记录的测试数据集,对该分类模型的准确率进行测试计算,得出其分类准确率接近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