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燃料制作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燃料制作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燃料制作方法

篇1

一、构造简单,使用方便。

1、采用旋流双环绕叠式进风,炉内燃料燃烧碳化后层层剥落,整体坍塌,避免烧空塔桥、不产气、冒黑烟。卫生可靠火焰高,可做饭、炒菜、烧水、取暖、大棚加温等,非常适合农村和餐馆使用。

2、进行了红外线灶具的批量生产和使用。该炉对燃料本身要求低,不需要将燃料加工、切碎,粗细均无关系。水分含量在30%-40%条件下照样正常燃烧,不需添加助燃剂。

3、统一采用交、直流电两用鼓风机,功率从3-40瓦。停电时使用一号干电池或摩托车小电瓶代替,燃烧火势迅猛,无毒无味。

二、节省能源,效率高。

1、该炉高效节能,一次加料3―5公斤,可持续燃烧4~6小时,且中途不需压料,封火时间长。该炉红外线本身可携带能量, 使炉内达到高温度,热效率高,烧开一壶热水只需要6―8分钟,比用液化气提前3―5分钟。电子调速可随意控制火焰大小,方便实用。 2、原料秸秆等来源广阔,不用花钱,变废为宝。而使用液化气,以每瓶平均价70元计,一瓶气正常能用1个月。显然用秸秆气化炉要比烧煤、用煤气和液化气省气省钱。3、增加了二次供风给氧系统,对气体进行二次净化,实现灶头火焰的高度聚合,相当于5000瓦的电炉,烧水做饭的同时可带4―6组暖气片,取暖面积可达80平方米。4、该炉采用高分子材料,纯手工制作。一个炉体成本只需要30元,加上管道和灶具,综合成本不超过80元。

三、因地制宜,市场前景广阔。

1、 秸秆气化技术不受地域、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是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的好项目。2、节省劳动能源,改善卫生状况,让农民过上高质量生活。烧大灶又脏又累;烧煤气和液化气太贵;而用秸秆气化炉最实惠,是真正符合新农村建设方向。

相关链接:本厂研制的生物醇油,环保新能源。厨房.食堂新燃料!免费参观可现场试烧。上门建厂,确保投产。环保生物醇油是以化工废醇和粗醇伟基础,与航天增热助燃材料和石油活性抗氧化耐磨人工配置合成。特点如下:⑴热值高,稳定性好:生物醇油不仅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的醇基燃料的热值不足。浪费大的历史问题,而且首次解决了传统的醇基燃料的性能不稳,易挥发及不安全的问题,它比传统的醇基燃料热值高1/3左右;⑵原料广泛,成本低廉:主要燃料各地化工厂,化肥厂和化工市场都有销售,综合成本仅为柴油或液化气的1/2左右利润空间极大;⑶绿色环保,清洁卫生:该燃料燃烧充分,无黑烟、不黑锅底,无残渣;⑷安全可靠,适用范围广:该燃料在常温常压下储存,运输和使用无需高压钢瓶,用普通铁铜或塑料铜即可储存,不会引起爆炸危险,也不会因泄气而中毒,完全可以代替厨房所用的柴油、液化气、天然气;⑸投资少,工艺简单,见效快,投资500―1000即可生产。

厂家承诺:学费2000元,下岗职工和残疾人优惠20%。来我厂学员包吃住。建厂6周年之际,推出10月31日前来厂学习者优惠200元活动,专利人亲自讲解气化炉原理、原料配方、工艺流程图纸、专用工具及磨具制作方法。学员亲自到车间实际操作,学会为止,并赠送专用工具磨具各一套,免费技术升级、免费提供生物秸秆煤球蜂窝煤技术,函授1000元另加光盘。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开发区育才路实验小学南170号左拐30米

篇2

在目前的一些保健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竹盐这种物质。其实,竹盐也是一种植物盐,它的制作方法是将普通食盐装入青竹中,两端以天然黄土封口,以松树为燃料,然后进行高温煅烧。不过,韩国研究人员提炼的植物盐不是把无机盐和植物的有机成分混合在一起,而是直接从含盐植物中提取。现在,研究人员已经开发成功的植物盐产品来源于盐角草。

能够在盐碱地里生长的植物,它们都有一系列适应盐、碱生态环境的生理特性,如体瘦而硬,叶不发达,蒸腾表面积缩小,气孔下陷,表皮细胞的外壁厚,还常具有灰白色绒毛,以减少水分蒸腾。叶的结构向着提高光合作用效能方面发展,在叶肉中栅栏组织发达,细胞间隙缩小。还有一类盐土植物,具有肉质茎叶,其叶肉中有特殊的贮水细胞,使同化组织不致受高浓度盐分的伤害。贮水细胞的大小还能随叶龄和植物体内盐分绝对含量的增加而扩大。

盐生植物的抗盐特性各不相同。有些植物如盐角草、滨藜、海蓬子等,它们能在细胞内积累大量的易溶性盐,使得植物细胞的渗透压很大,保证水分的吸收。有的植物,如柽柳、矶松、红树等,靠在细胞内积累盐分的方法,来保证其从盐渍化的土壤中取得水分,又能通过茎、叶表面的分泌腺,把盐分排出体外。还有一类盐生植物,如海蒿、田菁、胡颓子等,它们体内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有机酸和糖类,细胞的渗透压增大,从而提高了从盐碱土里吸收水分的能力。

篇3

秋收已进入尾声,秋冬生产拉开帷幕,岳阳县月田镇的田野上一片忙碌的景象。月田镇陈伏村一农民――陈威名,正在自家已收割完毕的稻田上收拾稻草,他的身后矗立着几个稻杆搭成的草棚。谈及这些草棚,陈大叔一脸的开心,他告诉我们,这是他为种植蘑菇搭建的。陈大叔说因为家里没有养牛,往年收割后稻草跟很多农户一样在田里就焚烧了,不仅浪费稻草还污染环境弄得乌烟瘴气,而在学习了蘑菇种植技术后,家里的稻草都用来种蘑菇,这些稻草除了搭棚之外还是种菇的好基质,来年收菇之后发酵过的稻草还田还是上好的肥料,没想到不起眼的稻草给自己带来了可观的财富。

稻草是广大农村农业生产的剩余产品,很多地区因稻草大量剩余,常常采用大面积集中火烧的方式进行处理,这样,既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又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如何对稻草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为此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开展了一系列调查活动,希望能为节能减排,充分利用资源尽一份力。

2 活动计划

活动计划见表1。

3 调查过程及结果

此次调查活动采取了多种方式,多方面收集资料和数据,尽量获得第一手资料,力求真实和准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在教师的带领下,走出教室,走出课堂,到图书馆查阅了一系列图书、报刊、网络资料,以便更好的了解家乡概况,农业生产常识等;到农科站索取了本镇农田水稻栽培面积、农业生产的剩余产品利用情况等数据;在靠近学校的周边村子选点实地观察;到几个种植户走访调查对稻草进行综合开放利用情况、用稻草种蘑菇的相关情况;同时走访了村里的一些居民,了解了居民对稻草进行综合开放利用认识及对稻草火烧的方式进行处理其污染危害的看法。限于自身能力,学生只能以走访调查与主观估测相结合的方式,作出一些粗浅的评价。

3.1 实地观察过程及结果

实地调查中,一共选取了3个区6个观察地点(分别为花苗区花苗点、江先点,月田区毛家点、徐家点,黄岸区湾头点、大桥点)。对稻田中稻草的处理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3个区6个观察地点的稻田中稻草,60%的稻草都被采用焚烧处理了,田野里四处乌烟瘴气;10%的稻草还散放在田野上,只有30%的进行了再利用。

(1)稻草露天焚烧直接导致大气污染,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在每年的收割季节,尤其是在初夏季节,为了尽早完成晚稻的种植,农民将大量的废弃稻草直接在田地里焚烧,导致空气中总悬浮颗粒数量明显升高,焚烧产生的浓烟中含有大量的CO、CO2和SO2等有毒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露天焚烧稻草带来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浓烟,直接对交通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紧挨公路两旁稻草露天焚烧时的浓烟、雾障、影响了司机视线。一旦由此发生交通事故,将造成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

(3)形成新的火灾隐患。近年来,稻草露天焚烧导致火灾事故频频发生。据相关资料报道,每年因燃烧稻草造成山林失火,直接经济损失严重。

无论从环境角度还是从安全角度考虑,采用焚烧处理,这一现象都存在潜在危害,应该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2 走访调查种植户情况及结果

据调查走访陈伏村和三让村的两位种植户,活动小组了解到:2006年开始,这一带的农民陆陆续续利用冬闲田种起了蘑菇,种植的人并不多,规模也不大,经几年试种蘑菇后,现在农户的积极性才高起来,少数农户纷纷利用冬闲田和稻草也种起了蘑菇。放眼望去,田野上一个个蘑菇棚如小山包矗立在田野上,少了焚烧稻草的浓烟,这里的田野干净而生气勃勃。

通过这次调查,了解到一种用纯稻草栽培平菇、草菇的方法:包括浸草脱蜡、上架培育共生、打包播种、排包培菌、菌墙出菇,其特点是整草成捆浸泡在石灰水中,成捆放在室内竹木架上,然后升温至65-75℃并保持50-80min,在草捆上播种后,用农膜裹紧,放在室温为24~26℃,湿度为80-90%的室内。该方法采用纯稻草为原料,不用辅料,不切碎,方法简单易学,便于推广,该方法的菌丝满袋时间为5-6d,12d开始出菇,生产周期55-60d,成品率99%以上,生物转化率为150-200%。适合大面积栽培平菇、草菇、木耳等食用菌类。去年,陈大叔与妻子二人搭了6个草棚,面积600m21m2可以采集蘑菇20kg,除去本钱,1.25×104kg的蘑菇卖了3.6万元。今年,因为妻子外出,自己一个人搭建了400m2的草棚,准备这个冬季好好赚一笔。三让村的周师傅还告诉我们:这些稻草除了种菇的好基质之外,来年收菇之后发酵过的稻草还田还是上好的肥料,N、P、K含量高。水稻与蘑菇可进行田间套作,每年可种一季晚稻,从10月中旬至第二年秋共九个月可进行蘑菇生产,有效地利用稻草和土地资源。没想到不起眼的稻草给人们带来了可观的财富。

3.3 农户家访问、田间实地观察、跟父母和邻居了解稻草焚烧的原因

了解到月田镇农户焚烧稻草的主要原因有:

①现在的农村家庭基本都用上了煤气等洁净燃料,而且养殖牲口也少了,稻草的生活需求量减少且保存不方便,再加上工作的繁忙,于是大部分农民都认为与其把稻草搬运回家堆放着占据空间,还不如焚烧在田间,既省时又省力。还有农民对农业施肥知识了解不全面,有的甚至认为,烧了是有好处的,能增加肥料,且不知,烧掉对土壤与庄稼来说破坏得更多。

②环保部门工作不力。环保宣传力度不够,农技站每年也进行宣传,但农民们的意识根深蒂固,需要深入各村到户宣传,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③没有处理稻草的先进设备,没有建立相关的处理稻草的工厂。

④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农民们贪图省力,稻草是农业副产品,怕麻烦,环保意识差造成的。

3.4 图书、报刊、网络资料查阅及结果

资料查阅得知稻草成分、用途和稻草的主要处理方法分别是:

(1)稻草成分:稻草含有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钙和磷等。

(2)用途: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分工合作,查阅了一系列图书、报刊、网络资料,了解到除用纯稻草栽培平菇、,草菇的方法外,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稻草还可以有如下用途:

①无粮造酒。

②生物制造纸浆。

③糖化猪饲料。

④加工碳黑。

⑤当作燃料。

⑥作为牛饲料。

⑦用来结绳索。

⑧晚稻草质软,可以铺床、盖草房、保温催芽、烧灰后可以吊碱性的灰汁以浆洗衣物或制灰汁团。

⑨将刚收割上的新鲜稻草压成垫,可作为工业部分零件护垫,可代替泡沫部分功能

……

因此稻草用途较多,可以变废为宝,理应受农民重视。

(3)稻草的处理方法:

稻草通过有效的处理,可改变原来的体积和理化特性,便于牛采食,增加其适口性,有利于营养的消化

吸收。稻草的处理方法如下:

①碱、酸联合处理:

把铡短的稻草放入木桶或水泥池内,加质量分数为1.5%~2%的氢氧化钠溶液浸透后取出,放入窑内压实,过12-24h后取出,仍放入木桶或水泥池内,用3%的盐酸浸透,随后将溶液排出,即可喂牛。消化率可提高20%-30%,利用率可提高60%以上。

②氨化处理:

稻草经氨化处理后,粗纤维消化率可提高6.4%~11%,蛋白质消化率提高10.6%-12.2%,有机物质消化率提高4.7%-8%,可补充蛋白质不足,营养价值达到或接近青干草水平。

其制作方法是:把铡短的稻草放人干燥的窑内压实,每100kg稻草浇12kg质量分数为25%的氨水或6.5kg的尿素水溶液,填满后封严。5-7d后打开,通风,等氨味消失后即可饲喂牛。

③铡短:

将稻草铡成3~4cm长段,有利于牛咀嚼,减少咀嚼时消耗的能量,增加与消化酶的接触,提高消化率,且易与谷物精饲料混合。

④加酶发酵:

在铡短的稻草中加纤维素酶制剂发酵,可使蛋白质提高17.6%,粗脂肪提高62.89%,稻草质地变得柔软,可保存2年。牛采食量提高,能减少胃肠病,并且有增膘复壮作用。

⑤氢氧化钠与石灰联合处理:

铡短的稻草用喷雾器喷洒1.6%的氢氧化钠和1.5%-2%的石灰混合液,然后压实。再依次铺稻草,并喷洒混合液。堆放1周后喂牛,粗纤维消化率可提高30%。

⑥石灰处理:

铡短的稻草每100kg用生石灰或熟石灰3kg,食盐1~1.5kg,加水200-500kg搅拌均匀,浸泡2-3h后,捞出放在地面压实,2~3h后即可喂牛。或者把铡短的稻草放在1%~2%的生石灰中浸12h以上,捞出喂牛。

4 收获、体会和建议

4.1 收获、体会

(1)了解了调查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在课题提出问题的同时,全体成员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整个研究实践活动之中。在方案的拟定――分组分工――查找资料――设计调查表――实地参观、采访――邀请专家指导――撰写调查报告等环节中都亲身参与,收获颇多。每一个环节全本成员都分工明确,任务落实到人,实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由于事先的周密安排,制定了详细具体的日程安排,因而在开展整个研究活动时就显得有条不紊。学生通过活动也了解了调查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2)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在调查实践活动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对此进行了整理与筛选,提高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次课外小组的活动,全体成员一致认为活动开展得很成功。深入了解了对稻草如何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及利用价值和意义,深深地认识到稻草是值得发掘的田野里的财富,让稻草废物变成稻草资源。在活动中增长了社会见识,增强环保意识,锻炼了社会实践的能力。

4.2 建议

①政府相关部门应加以科学性的引导,并进行政策扶持,对种植蘑菇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

②多举办一些科普宣传。由村委出面,结合农技站宣传,利用学生及家长的宣传力量、电视媒体等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使农民知道稻草露天燃烧的危害,对稻草的价值有更深刻的了解。积极为农服务,农技站、文化站应多提供技术指导和科普图书,并增派技术员下乡。

篇4

计算演化与时俱进

在原始社会,人类进行计算的方法十分简单,只需把石块放进皮袋或把贝壳串成串,就可以“一一对应”计算出需要计数的物品。后来,人们又发明了在长绳上打结记事或计数。采用这样的“结绳计数”方法,比用石块、贝壳要轻便许多。与此同时,手指计数也是当时常用的方法。至今,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还用“手”表示“五”,用“人”表示“二十”。有人研究推测,“十进制”被广泛运用,应该与手指计数大有关联。

考古工作者考证出湖南省长沙楚墓出土的几十根长约12厘米的小竹棍,就是古人用来计算的算筹,这是我国所能见到的年代虽久远的实物:而楚人也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算筹进行计算的先民。经专家研究,算筹有两种排列方式:一种是纵式,1至5为并列竖排,6至9为横竖相交,一竖一横表示6,四竖一横表示9;另一种模式则是1至5并列横排,6至9竖横相交,与纵式恰好相反。进行计算时,算筹纵横交叉使用,以十进位,零为空位。《老子》一书中讲到:“善计者不用筹策”,表明那时算筹已经相当普遍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使用算筹进行计算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除竹制之外,还有木、铁、玉石、象牙制的算筹。把算筹装在袋子里或笔筒中随身携带,这就是古人说的“算袋”或“算子筒”。唐代曾经规定,文武官员都必须备有算袋,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用算筹把圆周率计算到3.1410。而祖冲之则更为精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算筹在计算时需要一定的场地,特别是多位数计算占地较大,而且运算过程转瞬即逝。为了克服算筹的弊端,到了宋元时期,人们根据算筹的计算原理,发明了算盘。1366年,陶宗义著《南村辍耕录》中,最初提到“算盘”一词,并说“拨之则动”。15世纪《鲁班木经》中,很为详细地记载了算盘的制作方法。算盘以圆珠代替“算筹”,并将其连成整体,简化了操作过程,运用时更加得心应手。到了元末明初以后,珠算则逐渐取代筹算,成为通用的计算工具。在算盘中,上面的子一个代表5,下面的子一个代表1,是从算筹延续下来。算筹运算的规则和口诀,算盘也都继续沿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算筹可以说是算盘的祖先。利用算盘不但可以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还可以乘方开方。即使是多元高次方程这样高深的数学难题,利用算盘同样可以解出来。

珠算是中国的一大发明,虽然历史古老,但现在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但在中国如此,就是号称“电脑王国”的美国和日本,也十分重视珠算的使用和普及。美国加州的大部分小学都开设珠算课;日本人则把珠算与读书、写字并列为国民应当具有的基本技能。现在,一种新型的电子算盘已经问世,它把算盘与电子计算器的长处集为一体,是一种中外结合的新型计算工具。

齿轮计算风光显赫

1520年,英国人甘特发明了计算尺,运用到一些特殊的运算中,既快速又省时。到了1642年,法国数学家巴斯嘉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手摇计算机。它用一个个齿轮表示数字,以齿轮间的咬合装置实现进位,低位齿轮转十圈,高位齿轮转一圈。经过逐步改进,它既能做加、减法,又能做乘、除法,运算操作也更加简捷、快速。1878年,瑞典发明家奥涅尔制造出一种利用齿数可变功能进行演算的手摇计算机。这种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利用齿数可变的齿轮代替阶梯形轴。其中,字轮与基数齿轮之间没有中间齿轮,数字直接刻在可变齿轮上,并在外壳窗口中加以显示。

到了19世纪80年代,各种机械计算机陆续采用键盘置数的办法。这种计算机在进行除法运算时,要注意听信号铃声,当减去除数的次数过头时,就会响铃,提醒操作者将多减的次数补回来。1905年,一位名叫加门的德国人,在键盘置数的计算机中采用了“比例杠杆原理”,使计算机在操作时产生的噪声很小,做除法运算时也不用专心注意铃响,逐渐成为一种广为流传的机械计算机。1936年荷兰飞利浦公司制造出一种二进制手摇机械式计算机。由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在20世纪二三十年间一度成为非常重要的计算工具。

用手摇作为动力的机械计算机,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它能够进行四则运算、平方数、立方数、开平方、开立方,还可以输入三角函数和对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就曾使用这种计算机来进行数据计算。不过,手摇计算机也有不足,比如计算的数据中有括号就比较麻烦,需要正摇几圈,反摇几圈,重复多次;另外还要用纸笔记录,既费时又费力。20世纪70年代,使用晶体管和数码管的计算器出现以后,手摇计算机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超级电脑前景广阔

1946年初,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厄克特博士和物理学家毛希利博士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这是一种根据一系列指令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机器,俗称“电脑”。

电子计算机的种类繁多,但总体上都是处理信息数据的工具。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新一代计算机出现之后,在性能上总是要明显超过前一代。早期计算机的体积足有一间房屋大小,而今天某些嵌入式计算机可能比一副扑克牌还小。小型的、为个人应用而设计的计算机被称为微型计算机,简称微机。我们日常使用“计算机”一词时,通常大都是指这种计算机。当然,在特别的科学计算或面向大型组织的事务处理中,依然有大量体积庞大的计算机在工作着。

我国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其峰值运算速度为每秒4700万亿次。“天河一号”运算1小时,相当于全国13亿人同时计算340年以上;“天河一号”运算一天,相当于一台主流微机运算620年的总和。

超级计算机又称高性能计算机、巨型计算机,是世界公认的高新技术制高点和21世纪最重要的科学领域之一。1994年,美国航空航天总署的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科技人员,建造了世界上第一组个人台式电脑机群超级计算机。现如今,超级计算机已成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高能粒子、天体变化、核反应等的关键工具。日本开发的“地球模拟器”超级计算机可提供全球性天气预报。在运行过程中,该计算机需要将地球表面分割为许多大约10平方千米的区域,这样就需要处理5000多万套大气及海流的变化数据。为了对这些数据进行及时处理以做出天气预报,以往需要数千台计算机处理器来进行共同运算,而该台超级计算机完全可以独自担当重任。

科学家通过超级计算机揭示了黑洞质量之谜。在大约1亿年的时间里,黑洞质量不断增长,将更多气体燃料吸引到自己身边,气体在向黑洞靠近时变得更热、更明亮。这样,融合后的星系核就成了一个类星体。按照超级计算机的模拟结果,大黑洞在经历称为“类星体”的成长阶段时,周围炽热的气体物质会爆发,产生一股强大的宇宙风,将绝大部分气体尘云从黑洞附近乃至整个星系里刮走,抛入深空。放完这个巨大的“宇宙焰火”之后,黑洞没有了“食物”,质量不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