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

篇1

关键词:硬件基础课程;实验改革;多元化;一体化

0.引言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是所有计算机类或通信类专业所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当然不同的院校对于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开设都不尽相同,但是一般都会包括数字逻辑(或称数字电路)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两门课程。以湘南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为例,该系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网络工程、通信工程4个专业。对于不同的专业,硬件基础课程的开设也有所不同,例如,通信工程专业还会开设电子与电路这门硬件基础课程,而网络工程专业会加开汇编语言课程,而数字逻辑与计算机组成原理却是所有专业都必修的硬件基础课程。因此,针对这两门通用的硬件基础课程的实验环节,笔者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案。

1.硬件基础课程实验改革的必要性

湘南学院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专业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注重实验课程的实践教学。

实践出真知,创新源于实践。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一直是各高校关注的问题,也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与发展。

目前IT产业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换代比起其他学科更加迅猛。虽然目前从重点本科院校到地方性本科院校,从职业技术学院到中等专科学校都有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但是不管哪种层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与目前新兴IT企业人才需求之间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主要来源于实践动手能力。如何尽量地缩短这个差距,让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是实验教学培养中的一个主要目标。

计算机类学科中的一个基础就是硬件基础,在硬件的基础上才能开发各种软件,在硬件的基础上才能有各种网络或者通信方面的应用,因此学好硬件的基础课程是整个专业的基石。而如何进一步理解枯燥的硬件基础知识,如何提高学生对硬件基础课程的兴趣与爱好,如何在硬件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都需要从硬件基础课程的实验中去寻求答案。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于计算机专业中的硬件基础课程的实验改革势在必行。

2.硬件基础课程实验现状分析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程是理论课程的重要补充。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但是目前,硬件基础课程的实验环节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不能满足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课时不足。对于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根据硬件技术的发展对于每门课程所能开设的实验课程数量相对于以前都有所增加,但是实验课时却一直没有变化,显然课时不足已经影响实验内容的更新。

(2)实验内容单一。在传统的实验课程中,实验项目大多是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相对较少,学生只需要根据实验指导进行操作,然后观察实验结果即可,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能力。

(3)实验方式单一。在传统的实验课程中,大多数的硬件实验课程都是在已经固化好一些所需芯片的实验面包板上进行的,所有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都是固定的,学生能自己更改的部分很少。对此,目前有部分院校在硬件基础实验课中引入了基于EDA+PLD(电子设计自动化+可编程逻辑器件)技术的实验方式。这种实验方式不仅需要仿真软件,而且需要掌握某种硬件描述语言,实验过程相对比较复杂,但比传统的实验箱更能发挥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要求相对比较高。

(4)各门硬件基础实验课之间缺少相互的联系。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特别是硬件课程之间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例如,数字逻辑主要介绍构成器件的基本部件门电路,以及组合电路时序电路等的分析与设计,而计算机组成原理主要介绍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及其相关原理。计算机组成部件的本质都是一些组合电路或时序电路。因此这两门课程间有着一些必然的联系,而在传统的实验课程中,这两门课程的实验课根本没有联系起来考虑,实验课程设置上也都是各上各的,没有考虑到相关性。

3.硬件基础课程实验改革方案

考虑到上述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实验环节的各种不足,笔者提出从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两个方面对硬件基础课程实验环节进行改革实践。

1)实验内容方面。

(1)在硬件基础课程的实验项目设置上,减少验证型的实验项目,增加设计型与综合型的实验项目;在实验课时上,保证设计型与综合型实验的课时量。湘南学院计算机科学系2011版的培养方案中对各门功课的实验项目都做了一定的调整,并要求保证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占所有实验课时的40%。调整后的培养方案保证了一定数量设计型与综合型的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设计能力与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数字逻辑课程的实验项目设置中,共有16个实验课时,其中14个为实验课时,2个为实验考核课时;在14个实验课时中,设置了5个实验项目:实验一――门电路、实验二――译码器与编码器、实验三――半加器与全加器、实验四――触发器、实验五――计数器。其中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四3个实验项目都是验证型实验,并且都只有2个课时;实验三是组合电路的设计型实验,给出一定的门电路和特定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完成一个半加器和全加器的组合电路,占4个课时;实验五是一个时序电路的综合性实验,给出一定的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综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计数器,也占4个课时。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项目设置中,共有16个实验课时,其中2个为实验考核课时,而其余的14个课时分给了5个实验项目,实验一――运算器,实验二――存储器,实验三――微处理器,实验四――基本模型机,实验五――复杂模型机。其中前3个实验都是单元实验,也都是验证型的实验,每个实验都只占2个课时;而第4个实验,是要运用前3个实验,组合成一台简单的有基本计算机功能的模型机,是属于设计型的实验,占4个实验课时;第5个实验,是在第4个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复杂的计算机功能,组成一台复杂的模型机,此实验是综合型的实验,占用4个实验课时。

(2)在现有实验课时的基础上,增加各门硬件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以课程设计作为实验课的一个有利补充和综合运用。而课程设计的命题可以紧跟当下IT技术的新发展,在课程设计中尽量让学生接触最新的技术与应用,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相关命题,指导其设计与实现。例如,数字逻辑课程设计中可以综合所学的知识,结合实际应用,设置汽车尾灯控制器、简单交通灯控制器、电子密码锁、智力竞猜抢答器等设计课题供学生选择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中可以设置多功能ALU设计、RAM故障诊断设计、使用硬连线控制器的CPU设计等综合应用型的课题供学生选择。

2)实验方式方面。

(1)实现实验方式的多元化。把单一的、传统的用实验箱做实验的方式变为多种实验方式结合,实现实验方式的多元化。例如,验证型的实验,用实验箱实现,直观易懂,而复杂些的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试验箱就有了一定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这时,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方式来实现。例如,前面介绍的EDA+PLD方式,当然这种方式实现起来比较复杂,还可以考虑用更加方便的电子设计软件,如Multisim。Multisim是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NI)推出的NI电路设计套件,是目前最先进、功能最强大的EDA软件之一,它可以实现对电路原理图形输入、分析、仿真、测试等应用,是一个完整的电路设计和仿真工具软件。应用Multisim实现数字逻辑实验课程中的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是比较简便和易操作的,而应用Multisim实现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中的实验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些,但也是可操作的,文献中有相关叙述。而对于非常复杂的、综合型较强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整机实验,可以应用自主开发的实验平台根据需求进行设计开发实现。例如,湘南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在VS平台上开发了基于浏览器客服端技术实现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这个平台在2013年上半年已投入试运行,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的兴趣与自主设计创新能力,从实验课程的效果来看,比较理想。应用多元化的实验方式,有利于提高实验课程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不同实验方式的比较也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2)相关硬件基础课程实验一体化。由前文分析可知,硬件基础课程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在设计实验项目时,应该考虑到相关课程实验项目之间的联系和衔接,让学生体会到相关的专业知识是一个整体,从而能更好地、前后联系地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例如,数字逻辑课程中的某些实验可能会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有所应用,这时就不要重复设计相同的实验项目,只需在设置实验项目时把数字逻辑与计算机组成原理当作一门整体硬件基础课程看待,进行一体化设置,便能避免相同知识的重复设置,又体现出专々业知识结构本身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同时在统一设计实验项目的时候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部分到整体、从验证型到设计综合型,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慢慢地增加实验难度,这样做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

篇2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认知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况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活动。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必须把实践的需要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三)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四)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概况和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都是宝贵的财富。全面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深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总结经验的任务,在于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再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五)调查研究是基础环节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要了解情况,掌握资料,就需要做调查。调查研究要客观和系统,是掌握全部材料的综合。

(六)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作为检验的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应辩证地加以理解。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中职学生的必修课,计算机基础部分可分为为三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Microsoft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等。Windows操作系统主要掌握:基本知识;系统的启动与退出;磁盘操作;文件与文件夹操作;计算机网络功能。Microsoft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主要有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和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操作。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要有系统的认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扎实的动手能力还会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兴趣。所以,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注重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三、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课程模式中,教学方式多是理论灌输。一些职业学校虽然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一般也先进行理论学习,介绍原理,再进行练习。尽管学生上过很多课,但因学习时缺少真实的情境,当要求实际动手时,学生在运用知识时发生了困难,在练习过程中又需老师重复讲解。说明脱离实践的理论,学生并不能真正吸收,当实践时,学生才真正学习和运用知识。另外,从职业学生注重学习实用性的心理,单纯讲授理论知识无法吸引学生,相反理论与实践的剥离,造成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易产生挫败感和厌学情绪;但如果在学习一开始,就在实践中教学,学生在实践做出成果,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便会喜欢学习。

四、实践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运用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方法论中的一种,而实践的观点是理论体系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实践法,不仅满足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也能充分满足职业学生对熟练掌握技能的需要。故将实践法应用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一)设置真实情境问题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设置或模拟真实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思考。

(二)发现问题教师作为学生的助推器,通过提问和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将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引导出主要问题共同讨论。

(三)讨论和搜集资料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教材、上网搜集资料等,学生自主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加深对问题和知识的理解。

(四)解决问题每个小组都要获得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每一个小组解决方法的优点和弱点,最后选出最佳方案。

(五)验证理论将最佳方案进行实践验证,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知识,以此重构和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

篇3

关键词:慕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56-02

一、慕课的现状

在国外,MOOC课程模式起源于网络开放课堂,起源于加拿大。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的乔治・西门子和斯蒂芬・唐斯基于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模型,首次提出了MOOC并创建了全球第一个cMOOC类型的课程。cMOOC强调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把课程设计者、学习资源、学习者组建学习共同体等作为一个整体。大规模在线课程形成,出现了Coursera、edx及udacity等大规模平台[1]。

在国内,MOOC同样受到关注,于2013年正式进入中国,5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宣布加入在线教育edx,同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相继宣布加入coursera,当前慕课在中国正快速发展[2]。

随着微课和慕课的广泛应用,对当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种模式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计算机基础教学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会随之发生变化。随着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促进了课程改革。(2)随着慕课在国内外的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变化是信息技术诞生以来的重大变革之一,将深刻影响未来的高等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众多院校必开的一门课程,多少都要受慕课影响。(3)学习方式和授课形式的变化,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变化。

二、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使用的目的和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熟练操作常用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慕课当前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并且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通过深入教学一线及教学实践,探索慕课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关联,探索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深入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探讨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有效共享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使用,主要目的如下:(1)在高校课时量较满的情况下,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不增加或减少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的教学。(2)利用慕课,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的完善结合,有效提高授课质量。(3)数字化资源改变着课程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包括课内考评和课外评价。对期中测试、期末测试产生影响,尝试与现代化技术结合,以更有利的方式考评。

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使用,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本课题通过深入教学一线,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出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关注慕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慕课教学模式具有新颖和独特的特点,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目前大部分高校包括一本、二本和三本或高职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各个高校课时不等,比如在我校学时数为32,在其他院校可能会是64课时、甚至96课时,实施扩展课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3]。我们也在思索如何在减少课时的情况下,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好、学好。(2)在当前教学中,有效的使用现代化通信方式实施课外教学,能够适应当前的发展。在我校,当前计算机实验室发展规模比较迅速,在获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情况下,把当前的电子设备发挥重大的作用。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让使用者尽可能方便地使用已有资源,实现数字化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慕课建设和使用。

我们建设慕课使用的平台是中国大学MOOC的爱课程平台,目前这个平台已经有数万门课程在线开设,是使用范围比较大和平台稳定性^好的平台。这个平台分为教师端和学生端,身份不同,所拥有的操作权限也不同。学生在选择课程学习时,不但支持电脑网页观看和学习,还支持苹果公司的APP下载安装和Android系统安装。非常适应学习的多手段和多方式。爱课程平台的教师端可以实现公告、设定评分标准、添加课件、布置测验和作业、在线考试和线上讨论等多种功能。

涉及课程的内容都要由老师精心设计和规划,所讲授的内容的教学设计方案尤为重要,这决定着这个知识点要如何分解,讲解,以视频、录屏还是课件等方式展示,这个知识点最后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考核,以测试、讨论或互评等方式评价。所以做慕课的第一步,是实现每个知识点的课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动手操作能力的练习。所以在策划知识点分类时就分成了两大类,理论讲解类和实践操作类。理论部分考察主要以理论测试题的形式进行,实践操作主要以结合校内考试系统,互评和老师评价的方式进行。

目前,这门课程的慕课教学已经在部分班级的教学中应用,实践的效果有待验证。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还是能很好的调动同学们的兴趣。

四、结束语

虽然慕课开展时间比较短,但是在国内一些著名的平台上,如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等精品课程还是成倍增加。如何向已经建设完善的课程学习,使得自己所建设的课程能够适应当前的技术和发展,能够对当前的教学形式有所促进,还是要不断思考和不断进步的。

参考文献:

[1]宋文.MOOC在我国高校本土化建设初探[D].硕士研究生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5,(5).

[2]蒋卓轩.基于MOOC数据的学习行为分析与预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52).

[3]孙勤红.大学本科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自学与必修的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5,(10).

[4]董晶.慕n(MOOC)的发展现状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硕士研究生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5,(5).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for Class Construction

SUN Qin-hong,LIU Fen-xia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anJia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12,China)

篇4

 

一、构建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各行各业中都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工作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会被广泛应用。因此,本文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着重研究在软件环境更新的情况下,如何构建新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同时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更好地为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现状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更新换代,我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更新,使用软件Win 7+Office 2010进行教学。本课程原对应的教学大纲(Win XP+Office2003)及计算机实训室所用软件均改至配套Win 7+Office 2010。在新的教学大纲下,我院原计算机精品课程内容也需要更新,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拟研究如何构建新系统环境下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新大纲下教师上课的需求,并更好的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相结合,把教学内容数字化处理,把教学设计思想与考试大纲融合,设计成符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电子化教学资源。

 

二、构建教学资源库的研究内容

 

(一)创建教学资源库的目标

 

摸索、总结一套适合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法,实现和新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Win7+Office 2010)结合,在新的系统环境和应用软件版本中结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将资源库应用于教学,争取我院高职高专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合格率达到90%。

 

(二)研究内容

 

包括在教学大纲更新、软件环境升级至Windows7及Office 2010的条件下如何建设新的教学资源库,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乐学”,使教师能够互动式教学,并在乐学的基础上实现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无缝对接。在提高学生通过率的时候,避免形成应试教育,通过考试的同时掌握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实现对各个软件的熟练操作。

 

结合本课程各模块的特点及新版教学大纲的要求,构建的教学资源库中应包含各模块的所有知识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资源库中呈现现有的知识点:

 

表1 各模块知识点在教学库中的表现形式

 

序号 知识点 媒体形式

 

1 计算机概论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

 

2 Windows 7操作系统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3 计算机网络基础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4 文字处理Word2010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5 电子表格 Excel2010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6 演示文稿 PowerPoint 2010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课程每一章节配备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课程中的所有实训配备使用南软极域教学软件进行屏幕录制的实训视频;课程部分授课章节进行教学录像;将教材及实训中使用的各种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进行分类整理归档,使其他教师在教学需要时,随时可从素材库查询下载。

 

(三)解决的教学问题

 

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建设能够实现互动教学的教学资源库,使学生在课上学习之余,在课外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实现分模块强化练习。通过互动教学的方法,将原有实训内容提炼成教学资源库,围绕模块设计,“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顺利通过考试。

 

在应用旧的教学大纲(Win Xp+Office2003)时本门课程已有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并已挂上网站,但缺乏教学录像及实训视频。现大纲更新至Win7+Office2010后,教材已及时更新,但精品课程网站上课程内容及教学内容尚未及时更新,同时学生操作实训也进行了更新,根据所做更新,拟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教学资源库,更新教学及实训内容,完善素材库及课件库,补充重点章节的教学录像,并利用教学所用南软极域软件进行实训操作的屏幕录制,完成实训视频的制作,使学生在课后亦能完成自学。

 

三、构建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步骤

 

(一)拟采取的基本步骤

 

结合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拟采用下述方式开展研究:

 

实施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由课题组牵头,计算机教研室共同探讨,并查阅收集资料,确定新考试大纲下教学资源库应包含的模块,拟定出课题计划,并做出下一步工作的具体分工。

 

实施第二阶段:建库。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构建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总体结构。包括:课程资料库、试题与习题库、课件库、素材库、网络学习平台。

 

根据架构好的总体结构,明确分工。进一步根据总体结构及其下设子模块,整理收集新大纲及新系统环境下的资料,对原有精品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后增加的模块收集资料入库。对新考试大纲下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做匹配更改;对新版教材所用的教案、课件及时更新;对新设计的17个实训,利用南软极域教学软件进行屏幕录制,可将整个实训在电脑屏幕操作过程中录制下来;对新考试大纲下教师的授课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像。

 

将整理好的资源库到网站。可利用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改造,将新的内容完善至网站,在教学中推广教学资源库的应用,鼓励学生课外多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使用教学资源库,实现更多互动效果。

 

实施第三阶段:应用及总结。推广应用教学资源库,根据教师授课及学生使用的反馈,对教学资源库进行功能性评价与改进,对所有的资源进行新的技术评估。根据交流汇总,形成研究报告。

 

(二)现阶段实施成果

 

已构建了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资料库,包含课程性质、课程评价、教学队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设计等;试题与习题库,包括理论习题、上机实训题、理论模拟题、上机模拟题、历年计算机等级考试真题;课件库,包括包含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素材库,包括教学录像、实训操作视频、教材及实训中使用的各种素材;网络学习平台,包含在线实训、在线模拟测试及交流平台等模块。

 

四、构建教学资源库的主要特色

 

实践性操作强。可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软件南软极域多媒体教学系统辅助教学资源库的创建,该软件是计算机实训室授课的教学软件,可以利用其屏幕录制及试卷编辑等功能,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大纲进行教学资源库创建,实训视频具有极强的可实践操作性。

 

资源利用性高。相同的资源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组织和服务,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来源广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

 

具有共享性。利用搭建的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篇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2-367-02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Fundamental Computer Application

SHAO Shi-yuan, LI Hai-yan, LI Dong

(Zhe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Zhengzhou 45005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form measure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in many ways such a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ans, examining mode and practiceteaching combined of the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course offered by Zhe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Meanwhile we proposes many aspects of reform designs including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pattern, teaching method and means as well as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aimed at the course we develop the Compute Application Foundation Teaching Syste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pute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for effective reform of teaching.

Key words: compute application foundation;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向非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以后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问题,以及对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把主要任务放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来,把重点放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的培养上。要不断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在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中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1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还是分班学,统一进度,统一考试。在教学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方面是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1)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平衡,一些学生可能需要从零开始,一步步操作,而另一部分学生却可能有能力进行较难的设计型实验。2)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的实施,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水平趋于非零起点。3)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与专业教学、科研结合得更加紧密。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教学内容统一要求,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没有太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学习计算机知识,在专业学习中自觉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1]2)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式还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课堂讲授过细、过多。学生缺乏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3)教学内容及学生练习内容多,课时紧,师生交流互动的时间少,教学资源没有很好的整合。4)实验多为验证型实验,综合型、设计型实验较少。5)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未能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手段辅助教学,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6)考试手段相对落后,效率低。

2 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学院培养的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会学习能力的这一超越具体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教学的层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学会学习, 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得知识的能力。

3 教学改革的目标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表示、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应用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能与应用能力,大力促进其专业技能的发展,为其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教学改革的内容

4.1 基础建设

1)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以全国计算机考级考试大纲为基础,设计六个模块: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汉字录入、文本处理、电子表格、上网应用。常用工具软件与数据库技术基础作为选学内容。2)根据原有教材不能适应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际,组织课程改革课题组老师编写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程》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与讲授同步,重点突出实用性、实践性。3)课题组按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认真撰写教案,制作了本课程的系列课件与电子教案。

4.2 教学手段

树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模式上实现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2]1)教师利用与教材配套的课件和课堂演示实验、练习题,以讲解为主,老师灵活采用个案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式、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其理解。在机房练机约占总学时三分之二,以学生练习为主,学生利用本课题组开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系统中练习与考试软件进行课堂练习及模块测试。2)课程的授课安排按专业有不同的设置:护理、艺术、文秘等文科类专业为每周四节,信息、机电等工科类专业为两周集中授课。周四的授课方式采用讲练一体,两周集中授课方式是采用讲练分时进行,让学生集中精力,在短时间内强化技能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4.3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题组开发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系统,设计了配套题库,在课堂学习与上机实践同步进行,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授课结束后,学生能应用系统进行自主学习,反复练习,自主检查。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够利用系统随机抽题,现场评判,解析操作正误,检验学习效果。

4.4 考试方式

传统考试方式教师要出考卷、印刷、装订,考试完成后要改卷评分,过程复杂繁琐、环节多、易出错。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技能课,既要考计算机基础知识,又要上机考操作技能。教师既批改试卷又在机器上阅卷,工作量大,又不能保证客观公平。利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用系统中考试系统,可以不断完善和更新试题库,实现上机计时考试和自动评卷模式,基础知识和上机操作考试全部在机器上完成,学生登录后输入自己的学号,试卷随机产生,相互之间的试卷互不相同,考试结束自动评分,当场给出考试结果。考试结果直接反馈给学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5 改革的创新点

紧密结合教学实际自主开发的辅助教学应用系统能结合现有资源,师生互动,人机互动,随机组卷,自动评分,公平客观,一方面为任课老师提供优秀教学资源供备课查阅和参考,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练习和考试的快捷途径,既节省人力和时间,减少教务与任课教师的压力,又能与教学过程紧密配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统一标准要求,学生能自主上机练习。同时通过自主开发教学软件,也提高了老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6 改革应用及效果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形成的教材、教学模式、管理、考核等成果已用于全校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对2007级的新生适用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手段,2008级新生使用了配套的教材。在2008年的新生中,本课程的及格率达99.9%,优秀率达63%。

1) 实施新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教授2007级和2008级新生共6000余人次,受到学生及后续课程教师的广泛好评。

2) 教材实施。本课题组面向全国出版发行教材4部,其中主编3部,参编1部,邵士媛主编的“21世纪高职高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被多所高职高专院校采用。

3) 教学为中心、科研促教学。2007年来已获教学研究课题2项、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教学论文5篇。

4) 教学成果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获得了极大地提高,近年来在各类计算机专业应用方面的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大奖,在毕业设计中许多同学显示了较强的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获得优秀的成绩。

① 通过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动手能力。有的同学制作诗集、编写论文和报告等,有的同学利用所学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在教师指导下为本专业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有的同学利用专业软件进行三维造型设计、动漫制作等。这一事实也得到这些学院的专业老师的认可,他们在指导毕业设计中,只要指导其专业方面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利用计算机求解专业领域问题。2008“正保教育杯”第四届全国ITAT(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中,我院1名学生获三等奖,8名学生获优秀奖,两名教师获得大赛先进个人,学院获组织奖。

② 通过近几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逐步提高。图1所示的是近两年4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铁院考点)过关率。

7 结束语

通过课程教学团队持之以恒的努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创新设计与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获得了学生的好评。但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因此,本课程的创新设计与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篇6

1 项目教学的角色定位

对教师和学生而言,要想实现项目教学目标,就必须做好角色定位,明确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实施项目教学时,教师作为整个课程学习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积极解决课程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其学习动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必须拥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以更好地适应课堂学习的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而学生的角色定位也与以往授课模式下的有所不同,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知识的主动掌握者和学习者,可以根据其实际接收能力安排其学习进度,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学习计划和方案,并根据项目内容选择高效合理的学习方法。此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针对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增进专业互动与交流,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2 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案

项目教学以分组式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注重知识的分析与研究,突出了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在进行项目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划分学习小组,并选出成绩优异者担任小组组长。各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整个学习任务,并不断提升整个小组学习的执行力,按时完成项目任务。受能力、智力、性格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小组各成员在学习小组中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但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项目学习目标互帮互助,有效提升了其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进行小组划分,同时还要严格控制成员人数,以四人至六人为最佳。

3 项目教学的实施步骤

①设定项目,确定分组。教师可以坚持自愿和指定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分组,并将成员容量控制在5-6人。教师可以与企业专业管理人员进行交流与合作,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明确其项目设定目标和方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通过共同合作的方式完成整个项目任务,并及时反馈完成结果。②制定项目计划。小组成员应该共同完成学习资料,做好项目任务分析工作,理顺任务完成流程,优化小组成员任务分配结构。③项目实施过程。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并制定完整可行的项目完成方案。④制作项目报告。各小组必须制定出一个完整的项目报告,明确各成员分工,并按照其成员特点分配相应的任务。最后,各小组还必须派出一名小组代表进行成果汇报。⑤项目评价。项目评价是整个项目学习的最终环节,直接影响着项目学习的结果和成效,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予以重视。在进行项目评价时,教师应该根据各个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针对其项目完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改进意见。

项目实施是项目教学的中心内容,它是项目成果的凝结和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此过程的引导和管理,模拟仿真工作环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场意识和能力。

4 项目教学的案例

笔者以一个4课时的《制作电子报》项目为例,来阐述项目教学实施的过程。

篇7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案例驱动 问题驱动 自主性学习

一、加强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社会职业需要的基本要求,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将打破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将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合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必然要求对进入社会就业岗位的劳动者要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也是信息社会对培养未来新型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要求。所以,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应用,在应用中学会学习,提高计算机素质,尽可能早地融入信息化社会,为将来步入社会就业领域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将计算机较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并独立开展工作。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面临两个突出问题。

第一,由于以往学校差异和学生基础差异,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常用计算机上网和玩游戏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会用计算机了,觉得没必要学习基础课程或者学习不够投入;而一部分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却感觉这门课深奥难懂,他们有些甚至连开机、关机都不会。

第二,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且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传统教学方法通常是对课程中各部分内容逐一详细讲解,甚至每个功能及操作都逐条命令地讲解。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基础差的学生或习惯中学教学方法的学生,能使他们学会单一软件的使用,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得基础好的学生觉得太嗦、吃不饱,甚至因此丧失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倡导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

学生学习本课程是为了培养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因此,教学应更多地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讲授有关的原理、概念和基本知识,使学生能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同时,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坚持广度为主的原则,使学生对各种计算机知识有一个入门性的了解,从需求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陌生感。

为此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倡导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在讲授计算机理论知识“够用”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实用操作技能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方法方面,结合教委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的有关标准,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用性,从而更加贴近社会的需要和职业岗位的需要。而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让绝大多数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以解决本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的特点,都是本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课题。我通过实践认为以下的几种方法比较有效,值得大家的重视。

1.采用“案例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当讲授新的知识时,大多采用实际的案例进行演示说明,并在演示过程中逐步引出各个相关知识点和概念。生动形象的案例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探索和遵循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讲授过程中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优化压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另外对所选用的案例要精选,应注重趣味性与综合性相结合,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Word XP一章时,我通过展示教材中“学生电脑简报比赛”作品,使学生对Word XP的基本内容有了一个整体了解。面对着不同设计风格的作品,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起来。然后我再展开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教他们如何设计电脑简报来实现各个知识点的传授。

2.采用“问题驱动”的上机实践方法。

上机实验题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写明操作的步骤,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说明,逐条操作,即可完成实验内容。这种形式的实验题适于学生上机实验的早期,使学生能迅速上手,增强学生的信心;另一种形式是以提问或问题的方式提出实验要求,目标明确,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学生必须在认真听课,课后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完成。

例如在讲授完“操作系统Windows XP”后,我提出了一些典型问题,例如:“我想让Windows启动时播放一段好听的音乐怎么办?”,“我想给我的计算机加个屏幕保护在我离开的时候不让别人动怎么办?”,“我忘了一个文件放在哪儿了,怎么找呀?”。这些富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实验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效果。

采用“案例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和“问题驱动”的上机实践方法,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照本宣读,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那些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感到这门课程讲授了许多他们过去不了解或没有正确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而那些计算机基础较弱的学生也因为以上几种教学方法的优势,较快、较好地掌握了课程的基本内容。

四、建立合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多采用考试的方式,除了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外,还需要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建立合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可以引进无纸化考试系统建立试题库,学生与教师都可以利用该系统进行练习或形成性评价。其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科目,传统的考试形式很难检测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这种考试形式可以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将学生的水平真正地发挥出来,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最后,教师还应该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拓展学生的思维,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

篇8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实践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同时为学生日后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实践环节、知识更新快、相关技术发展迅速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这一课程的发展需求。所以必须在重新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手段,传授新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模式和考试形式的的多元化,满足时代需求,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并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实施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教学

课堂教学中,采取讲授为主,演示法、实验法和研究法等为辅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充分挖掘潜能。在教授理论的课程中,主要采取讲授法,让学生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有系统性的掌握。同时要将讲述与讲解结合起来。讲述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内容和学科的逻辑体系有一个条理性的认识;而讲解就是要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说明、解释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形成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

2、实施师生协作式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主讲教师的帮助下,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开发出同教学内容相关的作品,并演示评比。在相互协作中完成学些任务,有助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增强共同合作的能力,培养其主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同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演示评比计算机作品,一方面是在评比作品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是在评比学生合作的质量。要将优秀的计算机作品留下来,作为案例,让下一届的学生来模仿学习。

3、师资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教师的计算机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专业素质也要逐步提高,这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要。校方要创造良好环境,让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师能够更好的从事学习、教学和科研;并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给中青年教师安排一定的进修学习,使其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优化职称结构。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引进一些优秀的科研人才,以便提高教学水平,推动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4、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在课堂教授《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自主开发相应的网络课程,课程要同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网络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有:“课程目标”、“教学课件”、“课程教案”、“笔试测试”、“顶目练习”、“机试练习”、“素材下载”、“在线讨论”7 大模块。内容丰富,目标明确,模块清晰。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学生不能够熟练掌握学习内容,而网络课程正好能够弥补之一缺憾,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学生能够课程进度,在网络课程上进行提前学习。因为该课程需要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所以网络课程特别开设了笔试测试模块,对真实考试场景进行模仿,学生能够据此来测试自己的水平,最终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网络化,使得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延长了,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5实验室建设

教学的实施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的影响。在计算机实验室设备方面,我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原有的设备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需求;另外由于没有依据教学需求来进行新建实验室的规划和管理,使得有些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来辅助计算机教学,可以用那些价格较为便宜、使用起来方便,便于控制的控制台,将那些实用价值的不大的投影机替换掉。此外,还用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能,重视教学软件的投入,强化实验人员的配备,以便推进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网络教学的开展。

6、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是不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一讲解,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引道、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我发现、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习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面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要通过自主探索,查询资料,相互探讨交流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Word这一软件的使用时,教师安排给学生一个对文章进行排版设计的作业。学生要做的就是要启动word软件,然后编辑文字,最后对所编辑的文字进行排版。排版效果却各有不同,这时学生就需要自主解决这一问题。为此,他们就需要充分调动所学知识、查找相关资料、相互交流等方式来进行解决。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会了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而且这样也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效果

同改革前学生以及其他高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比,我们发现经过改革,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种提高具体表现为:

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由于助学、助教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课堂的充分参与到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内容量明显增大,教学效果获得了显著提高。为了使学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采用了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案例,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便于理解,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学课件、网络课堂,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与此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获得提高。所以,课堂教学效果和实验教学效果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提高了考试成绩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因为实践教学内容的增加,使得学生增强了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进而增强了计算机操作能力,提高了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我院学生拥有明显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优势。这正是对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充分体现。

结论: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同时为学生日后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对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工作,社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论是哪个行业都需要使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这需要我们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模式,强化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建设,着力推进课程改革,深入推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开展,以使教学效果的提高,推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为将来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夏其表,尹建新,易晓梅.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分类教学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24):78- 81.

[2] 胡佳.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 科技信息,2009(24):367- 368.

[3] 项丹.浅谈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2).

[4] 李勇帆.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8(3):36- 39.

篇9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构建主义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24-02

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思想,高职教育工作需要更多扎扎实实的工作,文章将建构主义学习观理念运用到高职计算机课程当中,旨在促进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构建主义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1.被动学习主动化,提升学习积极性

将构建主义运用到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能够改变当前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知识由外到内简单转移和传递的知识学习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体体现在:一,构建主义学习模式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根据当前所掌握的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尝试,如果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教师适时进行合理的引导,并向学生讲授用于解决问题的新知识点,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并自主的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二,将个人学习变为了集体学习,让学生在与其他同学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同时集体学习的形式也会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转变教师角色,提升教学质量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建构主义的运用能够通过改变课程开展方式,实现教师从课堂主角到课程导演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于深化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发挥学生主观学习能力以及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角,通过语言、板书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近年来虽然教学改革一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课堂形式也更加具有多样性,但教师演员的角色一直没有转变,而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法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改善高职高专教学现状,转变教师角色,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一、教师的课程作用由主导转变为引导,在构建主义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责便是引导学生顺利的进行课程的开展,虽然学生是课程的主角,但教师仍然需要把控课程的节奏,适时提出自己的建议,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教师的知识传授形式由灌输转变为指导,由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尚未完整,在问题的解决时,经常出现思路打不开的问题,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在指导中完成知识的讲解。

二、构建主义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1.构建主义教学模式的设计策略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建立不是由老师教授形成的,而是学生在学习的环境中,基于自身已有知识准备和社会意识所自主构成的,由此可见构建主义教学模式中学生应当是课程开展的主角[1],因此构建主义教学模式的设计首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和知识背景完成后续设计工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设计都丧失了构建主义教学的初衷。其次构建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是在学生和环境交互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构建主义教学模式的设计应当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例如可以设置课程小组,让处于小组中的学生用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之间取长补短,从而完成学生学习环境的构建。最后应当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毫无疑问学生是构建主义教学模式下课堂的主角,但老师依然在课程的开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课堂角色应当有演员转变为导演,和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只有这样构建主义教学模式的设计才能有主观依托。

2.构建主义课程的设计策略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便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体系,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完成实际问题的解决。而构建主义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论体系,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构建逐级教学中上述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在构建主义课程设计中,教师应当以现实案例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学习带入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避免出现课程案例较为复杂,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2]。最后课程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子安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当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防止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的出现。

3.构建主义课程的开展策略

构建主义教学中课堂依然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主战场,但课堂的形式有所改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角色由演员转变为导演,这些转变需要教师使用更多新颖的教学策略来确保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应当进行更加充足的教学前期准备,将教学侧重点放在知识点的衔接上,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此外创设课堂情境,实行学生兴趣分组都是构建主义课程开展中必不可少的课程形式。

三、结论

将建构主义应用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符合时展的潮流,然而目前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克服这些困难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通识课”云平台;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6)030-140-00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提出“加快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和应用”和“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等有关网络课程及资源数字化的重点工作。全国上下兴起了新一轮的网络在线学习研究和开发的浪潮,比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网络教学模式已经引起了全国高等院校的重视。2014年我们学校引进了文华在线的“通识课”网络教学平台,作为通识课程数字化建设的网络平台,加快推进学院课程数字化建设的进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操作性强,与计算机、网络关系密切的通识课,必须走在数字化的前沿,为学生的泛在式学习、碎片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最优的资源。

一、“通识课”云平台的特点与功能

“通识课”云平台是人民网旗下子公司文华在线研发的一款基于云服务的教学平台,其具有互动教材、教学云平台和混合式学习三大特点。

“通识课”云平台首创“互动式教材”开发方法及关联工具,打破多媒体课件与电子教科书开发边界,帮助合作方快速地实现内容的数字化;面向学生、教师、管理者“3种角色”;覆盖“教、学、管、考、评、研”6大环节;“0成本”即时开通院校专属域名的SAAS化教学云平台;以通识课云平台为支撑,配套互动教材定制服务,联合北京大学教育技术专家资源,提供与数字资源、教学平台相结合的实时服务,打造院校混合式教学方案(Blended learning)。

作为用户,可以省去搭建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和购买网络学习平台等软件的资金投入,也不用配置相关网络维护人员,文华在线公司还可以协助用户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二、课程总体结构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合“通识课”云平台的特点,我们只考虑课程导读、课程内容两个主体部分的数字化建设,其余的讨论、作业、考试、公告、进度、教学计划等功能系统已经为用户提供,课程后并可以使用。下面主要介绍课程导读和课程内容的建设。

课程导读包括教师个人信息、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考核办法、学习方法和课堂管理等六个部分;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7操作系统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Word2010应用、Excel2010应用、PowerPoint2010应用等六个模块。每个课程内容模块都包含着若干个教学案例,每个教学案例包括案例展示、授课微视频、资源下载等内容,这样就形成了章、节、页的三层结构。课程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

三、云平台课程搭建

课程管理教师登录“通识课”平台后,首先是添加课程,选择“课程”页,单击“添加课程”按钮,填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相关的信息后完成课程的添加,其中“支持终端”选项可以同时勾选“PC”和“Android”,学生可以在电脑和手机端学习课程。

接下来是建立课程的“章”,单击“+添加章”按钮填写章名便可完成,如果章内所有内容已经完成,并是系统支持的“SCORM课件包”,就可以通过“+上传课件”按钮来上传到平台,或者通过平台下载“ imsmanifest.xml 模板”来完成课件包的制作。如果不通过课件上传的方式来完成,我还可以通过添加“节”和编辑“页”来完成。如图2所示。

再接下来选择要添加“节”的“章”,单击“+添加节”按钮,填写“节”的信息后按“确定”按钮便完成了设置,如图3所示。最后是对“页”进行详细的编辑,选择需要添加“页”的“节”,单击“+添加页面”按钮,填写页面信息后按“确定”按钮完成“页”名称的建立,单击建立的“页”名称进入页面编辑,云平台提供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Flash及HTML等多媒体的插件,基本满足现阶段数字化平台的需求,页面编辑功能按钮如图4所示。

四、网络课程的

课程建设整体完成后,通过单击“预览课程”按钮可以预览课程后的真实效果,对课程较满意后,先通过“编辑成员”处的“点击选择”来设置需要此课程的教学团队,然后便可以通过单击“课程”,打开向导来完成课程的。

向导第一步确认先前设置的课程属性;第二步是确认课程菜单,主要是对学生界面显示的菜单进行控制,默认有“课程内容”、“进度成绩”和“讨论区”三个菜单,(下转第156页)

(上接第140页)也可以通过“+添加自定义菜单”来添加新的菜单项;第三步是确认目录和试听章节,主要是设置学生在选择学习本课程前可以试听的章节内容,通过对章节内容的勾选,便可以完成设置;最后按“下一步”按钮完成课程的。课程成功后课群组教师就可以通过平台添加自己的班级,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加入相应班级进行课程学习。后的课程如果做了修订,无需撤回课程,只要单击“更新课程”按钮就可以完成课程的更新。

五、结束语

通过“通识课”云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的建设,给了我们很多体会。一是网络课程首先需要一个优秀的网络平台,如果你有数字资源,可以通过它很轻松的搭建自己的网络课程,如果还没有数字资源,你可以通过它的框架快速实现自己的网络课程。二是课程数字化的前期工作可能会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量,但长远看绝对是一项一劳永逸的工作,对于教学工作的积淀,教科研工作的促进等方面都是有所帮助。三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一定要跟得上时代,要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可以做到随时随地,随想随学,随心所欲。

基金项目: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浙教办高教[2013]109号)编号kg2013929

参考文献:

[1]荆春燕,杨金凤,毛可进等.基于Blackboard平台消费者行为学网络课程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3):77-79.DOI:10.3969/j.issn.1673-8454.2011.03.026

[2]王魏根,姜双林,张改改等.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公共选修课网络课程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2,(3):72-73.DOI:10.3969/j.issn.1673-8454.2012.0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