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经济的发展

篇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因此,电力作为与现代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息息相关的必须品,其经济发展要与时展需求相契合,由此可见,电力经济发展能够有效的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下面本文就对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协调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策略,希望能够对电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

电力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协调

: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把关注重心越来越多的落到了电力经济发展上,而电力经济的发展能够直接对我国经济水平产生影响。但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力行业的发展暴露了多种问题,例如供需问题等,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电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研究,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长足发展。

一、电力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的供电可靠性指标相对较低,而电力的稳定性也有待强化。自我国实施“上大压小”的电力政策以来,约有7000万kw的关停小火电机组,这就使其平均单机容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促进了我国电力建设的发展。但由于电力过程与短缺的忽高忽低循环模式,已经为电力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虽然在全世界,我国的电网规模位居首位,但却因受到滞后的配电网建设影响,使得城市与农村的供电可靠性严重下降。在我国政府对电价进行审批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运输行业与煤炭行业已经实现了市场化的因素,这就使得煤电的供需问题日趋严重,主要体现在不断突出的煤电价格问题等。同时,发电设备的平均利用率随着装机规模的不断提升而减少,这就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日益凸显,建设成本并不能够与业主的盈利成正比。另一方面,在电力经济发展的强化阶段,面临着一系列的节能环保问题,这对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发面的影响。

二、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国家的宏观经济中,电力经济占据了一定的权重。任何条件下,电力供需情况都关乎于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为此,我国相关部门一定要将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协调好,这样才能推动我国整个经济体系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待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电力能够为整个社会发展起到有效支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要求电力供应具有更高层次的稳定性与质量。为此,相关部门要从电力经济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对其资源的配置情况进行优化,从而使各资源均得到合理的应用,从而实现电力经济与城市经济水平持续提升的双赢局面。

三、加快电力发展的步伐,带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构建健全的电力统计机制我国绝大部门地区的电力统计体系和队伍相对比较健全,在整个电力工作中,电力统计工作是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存在的。但目前,革新整个电力市场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电力行业建设工作所消耗的时间较长等,例如,火电厂完成建设工作的时间大概在3年,而水电厂完成建设工作的时间则要远远超过3年。另一方面,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审批过程是由我国各级别政府经过科学的衡量指标决策的,同时,审批期间,政府也备案了施工工程进度、投资时间、开工时间等方面内容。倘若电力建设工程建设时出现所消耗时间较长等问题,均是不完善的统计工作所致,为此,电力企业要不断强化电力的统计工作,并构建健全的电力统计机制,从而尽可能快的满足电力市场的发展需求。

2.对整个电力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把握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空前的进步,在这个大背景下,电力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其供应质量正面临着供不应求的问题,但如果能够使电力需求得到科学的管理,势必能够改善现阶段我国城市的电力供不应求现象。科学的管理电力需求能够实现合理调整我国终端能源资源消费的结构,有关于电力需求管理一直是我国电力企业的重点关注问题之一,初步预计,15年后,我国能够研究出一款电力装机,该机能够减少约1亿kw的电力。另外,电力需求管理工作能够实现电力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此,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电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电力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投资基础,并对整合电力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加以把握,从而使电力管理应用于需求发展工作相协调,带动整合电力工业的长足发展。

3.保障电力的科学化发展趋向优化电网模式的主要途径是保障电力的科学化发展趋向。首先,电力企业要遵循电网运行的基本原则,包括,安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与稳定性原则等,并对电网抵御恐怖活动、自然灾害以及军事打击的多种功能进行强化;其次,我国电力企业要正确的认识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对智能电网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并加以论证。最后,电力企业要加大研究多种技术发展路线的力度,这是因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涉及到多方面因素,例如,我国的能源战略、投资情况、技术指标、电力市场、电力系统变革以及电价政策等,只有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保障电力经济的稳定化、安全化的和谐发展。

4.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起到了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目前,城市经济增长速率正处于相对较为低迷的状态。为了改善这一现象,保障电力经济的科学合理发展,各级政府要规避电力经济发展变化过大情况发生,具体体现在电力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现象交替发生。为此,各级政府要设置相应的电力经济发展的上限,从而使电力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四、结论

综上所述,电力经济的长足发展是一场长久战,我国应将其列为重点发展工作内容,并全面贯彻电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电力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电力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相互作用,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电力经济的发展,电力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各种情况。为此,相关部门一定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荣.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9):77-78.

[2]张宇,何永秀,戴爱英等.中国典型城市电力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24):106-108.

篇2

关键词:会展业;国际旅游岛;优势;问题;城市建设

素有“二十一世纪朝阳产业”的会展业是一项涉及经济发展多个方面并能产生1:9的经济拉动作用的综合性强的服务产业。纵观一个城市的会展业来看,会展业的发展对主办地的硬件和软件都有较高的要求。要么是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各项辅助设施与服务水平较高;要么具备高度的国际开放性和关联性;要么处于有利的地理区位和贸易、资本流动的中心位置。海南在发展会展业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四季皆可办展,会展业和旅游业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优势

1、自然条件

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一级水平,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0.5%,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布的优质沙滩,年平均气温23.8%,在开发生态型、健康型、度假型会展旅游项目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区位优势

对外海南毗邻粤、港、澳等经济发达地区,位于连结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交通要道上;对内有粤海铁路、东西线环岛高速公路、海上船运、海口美兰机场和三亚凤凰机场,使得海南具备了便利的内外交通网,为举办会展活动提供了区位优势。

3、基础设施

(1)硬件设施在逐渐完善,会议场馆数量逐渐增多,规模逐渐扩大,拥有海南国际会议会展中心,三亚亚太国际会议中心,以及拥有数量众多的会议型酒店,这将吸引大量会议展览在海南举办。如世界500强企业公司将年会纷纷选择在三亚的各大星级酒店中召开。值得一提的是,具有海口地标意义的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于2011年投入使用,使得海南具备了大型会议展览场所,且展馆设备均达到国际展管标准。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已经举办了数十场大型展览和会议,该中心已成为海口会展业的一个“支撑塔”。(2)办展环境不断优化。海南政府部门提出要加快发展海南会展业,已出台《海口市展览业管理试行办法》和《海口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并拿出专项资金扶持会展发展,相关部门也在努力做好会展协调和开展服务等工作,注重加强引导海南会展业同周边会展地的交流与合作。

4、国际旅游岛战略定位与博鳌等相应品牌论坛的影响效益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会展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批国际性和全国性大型展会和论坛纷纷来海南举办。如 “中国森林旅游博览会”、“第11届世界厕所峰会暨世界卫浴洁具、环卫设备展览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大型会议、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博鳌亚洲经济论坛、博鳌国际旅游论坛。每年10月后,大小展会年会也一个接一个。据统计2011年,仅海口会展中心举办的商业展览、赛事活动就有61个,使用面积169万平方米,成交金额541亿元人民币。亚洲最大展览公司之一的世展展览集团于2011年在海口成立了中外合资展览公司。

二、存在的问题

1、虽然硬件上海南已经具备会展业发展的多重优势,但不可以忽视的是海南的会展业规模小、发展慢,在场馆的建设上相对滞后,会展中心的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基础较为薄弱,还不能满足参展参会方的多重需求。

2、软件环境上,海南会展业目前整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大多会展企业缺乏科学的发展战略及举办大型会展的经验;相关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缺口比较大;会展业市场比较缺乏品牌观。

三、立足国际旅游岛建设,会展业和旅游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优化环境

从德国、新加坡等世界瞩目会展目的地的发展经验看,海南要想成为成功的会展目的地需具备三大关键要素:一则拥有良好的会展业基础设施;二则需具备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便捷的交通、舒适方便的酒店及相关的服务业配套;三则需持续不断的投入。

2、聚集区位布局优势

纵观国内外先进会展中心城市可以得知,每个会展中心城市都具备自己的办展特色。海南在城市会展发展方面也需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特点及会展发展要求做好城市会展定位。海南三大会展中心城市海口、博鳌、三亚需有机组合互为补充。海口作为海南省的省会,是海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在会展业发展方面主要以综合性会展为主,博鳌借助于“博鳌亚洲论坛”影响力瞄准国际市场打造“亚洲会都”,三亚则作为国际滨海旅游城市侧重会展与旅游相结合。

3、加大体育国际市场的发展

海南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日渐形成的旅游国际影响力,一些国际性体育赛事和大型活动都纷纷选择在海南举办。如世界小姐选拔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国际斯诺克海南邀请赛、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三亚公开赛、高尔夫球赛等相继在海南举办。根据海南目前特色,国际市场影响力要比国内市场大,为更好地发展会展业,我们需多关注国际市场方面的需求,以国际市场影响力带动更多国内赛事来海南举办。

4、政府主导、以会促展,论坛推动

近几年来,海南会展业得到一定发展,特别是海南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建成,会议产业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而展览业则处于刚刚起步状态。海南会展业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以会促展,以论坛推动模式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培育节庆和国际会展品牌,积极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民俗特色的节庆活动,创新办好具有海南特色的欢乐节,搞好博鳌亚洲论坛等高品端论坛。

5、引进人才、发展会展教育

为了更好地提高会展办展水平,人才是关键。会展业发展需及时引进会展人才,抓好会展教育培训工作。政府、会展企业可先行引进一批办展经验丰富且理论知识强的会展人才,加大会展从业人员资质认证培训工作,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水准会展公司进军海南会展市场,引领和激励海南会展公司的发展,一同参与海南会展业发展。各大高校可成立会展管理等相关专业,为海南会展业发展培育一批高起点会展从业人员。目前海南各大高校未开设会展管理等相关专业,这是海南会展业人才发展中极其欠缺的一面。另外城市会展业的发展需要较强的英语普及率,海南目前虽然作为国际旅游岛在大力发展建设中,外语导游人才越来越多,但就岛内目前人员的英语普及率是满足 不了海南会展业发展的。所以,海南在发展会展业同时需加大会展人员英语普及率,为海南会展业的发展壮大增足马力。

会展业是综合性极强的行业,根据海南会展业现状,海南会展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多方面的介入进行会展服务和宣传,为会展业发展大造声势。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已经在多方面对海南会展业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而会展业的成功发展也可以影响带动海南城市经济发展,影响海南旅游发展,形成会展旅游。

四、会展业的发展将成为海南城市经济发展新引擎

素有:“城市面包”、“城市经济助推器”的会展业,有人曾经形象地称道: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次国际会议、展览,就好比一架飞机在这个城市上空撒钱。从这句风趣的话语中不难看出,会展业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有多大。随着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海南在国际上的旅游影响和地位正在日益扩大。会展业的发展无疑会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城市经济的建设带来积极的作用。

1、较强的产业带动力。会展业特点之一就是它与旅游业相似,是一个产业带动能力强的行业,可产生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因为它不仅可以带动旅游、商业、物流、通讯、餐饮、住宿等多方面受益,而且能进一步发展成带动区域产业聚集的“动力引擎”并提升区域产业品牌价值。海口、博鳌、三亚将形成海南会展业三足鼎立格局,带动海南沿海周边县市经济发展。

2、较高的综合效益。(1)经济效益。会展业具有低成本、高收入、高赢利优势,能为举办城市带来20%至25%以上的经济利润,这是许多城市大力发展会展业的一个关键所在,也是会展经济迅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2)社会效益。会展是集商务活动、信息交流、观光游览、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产业,是新思想、新观念交流的平台。外来文化、思想、技术、产品可以给发展中的城市带来启示,可以与外部世界进行密切联系,促进城市发展,培育城市独特魅力和影响。而会展业的发展对海南城市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大型会议和展览在海南的举办为海南市民传播了新的国际观念,对海南会展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环境效益。被誉为“无烟产业的”会展业,由于无污染特点是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这正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有利于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城市整体形象。大型会展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方面能产生三大作用。(1)推进市政建设。近几年,海南市政府兴建了大型会议展览中心、东环铁路等基础设施,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建设,为海南会展业发展创造了条件。(2)提高城市知名度。会展展销的是产品是技术,而会展城市也可以作为一个产品来经营和推广。众所周知,海南是个旅游城市,在国内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如果海南也能成为一个会展知名城市,那么海南在国内国际上的形象和知名度将会更加提高。(3)提供就业机会。会展业属于服务行业,需要多方面的服务人才,而这点可以为海南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时代在发展,海南也将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大力建设快速发展。在拥有了自然和人为创造的条件下,海南的会展业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时期。

参考文献:  

 [1] 罗霞.海南会展业借势谋发展.海南日报.2012-01-13.  

 [2]许凌志.海南会展业发展出路分析.商业营销.2008-11. 

 [3]季红梅.会展业助城市腾飞.宁波日报.2006-11-20. 

篇3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贸易往来不断加深,工业原材料航运成本很低,为此拥有海河资源和内陆经济腹地的沿海及内河港口成为发展沿海及内陆工业经济的最佳选择。由于引入港口区域的工业项目大多都是投资规模大、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并且港口业的发展以完整的产业链作为发展目标,为此,港口业可以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优势,成为增长极,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本文将进一步探讨港口经济对港口城市的影响。

2.港口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港口经济对城市的经济影响不仅是通过港口企业的效益对本港口相关企业带来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港口企业的建设及运营对该城市的建设、经济发展、还有该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港口的发展,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表现出了多方面、深层次的影响。港口的建设不仅对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帮助巨大,而且对城市吸引外资,改善就业,增加政府税收,提高居民收入都有着必然的联系。从更深层次考虑,港口在对整个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家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都发挥一定的作用。可见港口业对城市经济的影响面比较广泛,要研究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这些方面就应该涉及。

2.1影响港口发展因素

港口业的能否快速发展,存在许多因素起着较大的影响作用,为了更好地建立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的机理图,分析港口对城市经济影响的有效途径,首先就需要考虑影响港口发展的主要因素。

(l)港口服务功能因素

港口服务功能是港口发展的重要因素。港口功能因素主要是指港口的装卸能力、集疏运能力、物流服务水平等。由于港口的特点是大进大出的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决定了港口要同时具备装卸大型船舶的能力和良好的集疏运条件,另外为了保证港口企业生产效率提高,降低物流成本,充分发挥临港生产优势,还需要大力发展港口的仓储、堆存、分拨配送等物流服务。为此,港口服务功能的提升,可以加快港口工业的发展。

(2)港口位置和腹地经济因素

港口位置和腹地经济因素是影响港口发展规模的重要因素。港口要得到快速发展,需要由其所在港口有很好的自然条件如天然深水良港,水域宽阔,风浪小,来沙量少,岸滩稳定等条件。除此之外港口还需要拥有良好经济区位条件,有经济活动体集聚一起的优势条件,还需要拥有为港口提供广阔的原材料市场,产品市场的广阔腹地区域,也就是腹地的区域因素。同时也要求港口连接腹地的大规模、发达完善的交通网络,以及腹地经济较高的发展水平,这些因素对港口的产业导向、规模具有很大的影响。

(3)港口所用土地因素

要发展港口,充足的土地资源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港口有着规模大、占地大的特征,若拥有充足的土地资源的港口区域,其土地使用权、税收、地价、拆迁问题等等对发展港口所造成的成本就大大降低。充足的土地资源更便于港口产业园区的科学合理的布局,也为工业企业扩大规模提供有利条件。

(4)对港口所收费用因素

港口企业想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需要降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过程、企业运营过程所产生的成本。如果对港口收取过多的费用,会增大企业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从而限制其发展。所以在港口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时,其所在的工业园区在水费、电费以及其他配套设施的服务费用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帮助港口企业压缩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所以协调好港口、工业企业、政府在费用收取方面的问题,争取制定一套合理的收费标准,对港口工业的快速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2.2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层次

2.2.1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的直接影响

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的直接影响是指港口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也就是港口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而产生的效益。评价港口对社会经济的直接贡献除了考虑各个工业企业的价值量总和之外,还需要考虑由于港口经济活动的进行而不能用价值量来反映的社会经济直接受到的有利影响中,比如就业、港口区域纳税水平等方面。所以,除了用增加值指标计量港口带来的直接社会经济效益以外,还需要一些指标作为补充。

(1)增加值

港口的增加值是可以用价值量计量出来的,也是目前作为港口对区域经济影响程度的重要指标。其核算的方式主要核算该区域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值总和来表示。由于港口良好的区位优势而集聚在港口区域并逐步扩大其规模,随着港口的快速发展,其创造的价值在所在区域的价值总量比率也逐步增大,成为地区GDP增长的重要贡献力量。

(2)港口企业就业人数

考核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人口就业人数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需要考察港口企业为所在区域提供了多少个就业岗位,以及就业岗位在该区域就业总人数中所占得比例是多少。就能反映港口企业对所在地区缓解多少的就业压力。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港口企业就业人数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的时候,有的学者就用就业人数的绝对一量来表现的,也有用相对量,即直接参与港口生产的就业人数与所在区域就业人员总数的比率来反映的。

(3)港口业的纳税水平

港口业的纳税水平是反映港口经济对社会经济效益直接影响的另一重要指标。港口企业一般都是大规模生产,所以港口企业纳税数额在该地区纳税总额的比例比较高的。由于税收是国家和地方一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顺利开展工作的必要保证,所以说港口企业对政府税收的直接影响,也是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另一方面表现。目前,可以用港口企业纳税数额占政府税收总额的比例来反映港口业纳税贡献力。同时也可以用这个指标侧面反映港口经济对社会经济影响度。

2.2.2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的间接影响

研究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间接社会影响的产生来源更加复杂,内容更加广泛,分析起来难度更大。港口对城市的间接经济贡献是指港口企业所引起港口地区其他功能的发挥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港口之外其他经济活动过程所产生的效应的总和。港口的间接贡献总体可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港口的前向乘数效益和港口的向后乘数效益。港口的前向乘数效益主要体现在港口的发展需要上游企业为其提供原材料、中间品以及前向相关产业提供的基础设施等相应服务,港口业扩大规模发展都会很大程度上拉动这些前向相关行业快速增长。港口对城市的间接社会影响有:

(1)其他部门就业情况

评价港口对社会就业的影响可以分别计算由于港口经济活动对其他各个部门增加的就业情况,可以先用该地区的总增加值除以地区的总就业人口算出一个就业岗位能增加多少社会收益,再通过大概计算港口对社会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量,就能推算出相当于港口带来多少个就业岗位。

(2)土地的增值程度

由于土地资源本身就有限,港口的发展,尤其是港口大规模工业的发展都会因用更多的土地而导致土地升值。在港口区域,港口的发展可以直接影响这港口区域工业用地的升值。对于城市土地方面,由于港口的发展而带动区域各个行业如城市工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同时港口大发展起到集聚效应,吸引了大量的人才集聚在一起,这些因素都使得城市土地资源变得更珍贵,土地就必然升值。

(3)吸引外资能力

由于港口吸引外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港口本身吸引外资,另一方面是由于港口发展而促进港口区域基础设施以及投资环境改善,从而吸引外资投入。港口由于存在区位优势而形成有力的竞争能力,随着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的发展,港口成为外资投资的重要对象。

(4)港口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程度

港口城市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就说明城市的人力资源、资金和自然资源在经济活动各环节各部门间配置合理化。产业结构可以用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衡量。港口工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进程。港口城市产业结构和全国城镇平均水平相比,差别比较显著,具有很大的优势,这种比较的结果能够直观反映出港口经济对港口城市的影响作用。

3.小结

本文对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有利于加快港口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基础设施;城市经济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城市的林立将人们展开一个全新的世界,人类社会经济也正式进入快速发展的进程,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渐成熟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成为了当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纵观当下,城市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完全的基础设施可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奠基石,而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更加丰厚的技术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的感召中氤氲而生,同样亦为着城市经济的再一步腾飞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一)宏观层面的实证考察

根据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增长关系的产业层面及宏观实证研究发现,基础设施建设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上具有实质性作用,且相较于其他形式的投资,其作用更大。

1.基础设施存量和其刺激产出及生产率增长的关系

在政府公共支出项目中基础设施建设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且将其划分为不用付费的生产要素投入。它主要运用其他资本及劳动力的有效率来发挥生产函数作用。西方学者经过长时间研究指出,通信和运输与城市经济发展呈现为正相关性,但私人直接投资以及基础设施投资之间却没有较大的联系。基础设施建设若重点在于推进私人投资本身,其对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远远低于通过增加私人投资的社会报酬率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总产出与总支出之间存在非常明显地弹性系数。

2.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不同

通常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会立竿见影,迅速增加。因此,我们可以将基础设施建设看做城市经济发展的特定条件,其主要作用是使全要素生产率得到快速提升。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中指出[2],电信基础和交通运输的增长率是非常明显且见效最快的两大类。若将中等发达、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基础设施有着非常显而易见的差异,由此可知,基础设施对中等发达经济高速增长地区的经济活动的影响非常关键,且投资回报率也是非常高的,并且经过统计发现,投资效果与收益地的城市化水平以及大城市的距离成正比。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其发展的意义也有一定的差异。如电力、安全饮水、电信(非常关键)以及公路等基础设施可直接左右人均GDP增长速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城市发展资源。而面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更为重要,尤其是如灌溉及供水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重要性远远大于运输;而针对经济发展中等的地区,那么交通设施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当然经济发展较发达的地区,则更加重视电信、电力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3.关于基础设施与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

基础设施与生产率增长之间是存在必然联系的。区域经济的外部主要是由基础设施创造而成的,而外部经济导致地区内规模经济和投资回报率的增长。此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的地区,特别是针对重视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往往能够通过基础设施实现工期缩短、降低成本和节省资金等目的,进而收到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生产要素更集中的地区往往是基础设施配置条件较优越的地区。根据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基础设施是吸收私人投资的重要条件之一,尤其是交通运输条件较之其他条件更为投资商所重视。

(二)微观层面的实证考察

1.降低成本

就某层面而言,小型企业往往会承担非常大的基础设施成本重担,极容易给小企业的就业和增长造成限制,故小型企业在成立之初选址时,更加倾向于城市中心地段,选择这些城市中心地段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城市中心地段的基础设施服务建设非常完善,更加利于企业的发展,缓解企业成立之初的基础设施成本压力。据统计,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仅凭这些小型企业就创造了60%-80%的工作岗位。根据相关部门基于企业层面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3],商业环境问题中基础设施不配套、成本高及短缺是主要问题。而给企业运营造成影响的另三大问题则主要是运输成本高、动力短缺以及其他配套设施不完善,被所有企业视为问题之首的无疑是电力短缺。

2.增强国际竞争力

目前,越来越多地企业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导致到了国际市场中,而要在出口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在很大层面上,还需要依赖完善的基础设施。过去的20年里,世纪贸易全球化已发展到白热化阶段,这不仅归功于大多数自由贸易政策,交通运输、通信设施以及仓储技术的完善和建设在其中的推动作用不可取代。这种进步主要表现为后勤管理上,以调整资金流向和最大化节省库存以及紧跟消费者变化的消费需求。对于希望走向国际市场或已经进入“全球经营”(将不同国家的企业联系在一起,每个国家为同一种最终产品生产不同的零部件)的地区和城市来说,提供具有现代特色的通信和交通服务能力,是吸取国外投资者眼光以及获得出口竞争优势的关键。

(三)重置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基础设施重置规模主要是指基础设施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的维修、管理和保养等方面的规模。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通常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对基础设施规模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基础设施是更加便于管理,避免出现浪费或效率低下等情况。通常我们对基础设施重置规模不足定义为基础设施的负投资,它可城市经济发展造成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降低产出传输损耗,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基础设施若出现规模不足且缺乏维修等情况时,可导致传输过程中损耗提高,进而使基础设施的传输质量和产出效率同时出现下降,致使用户的成本大大增加。在维护的过程中,极易因不合理的削减维护费用,导致传输损耗成倍增长,得不偿失。在预算较为紧张的阶段,限制资本支出是非常合理的方法,但若从维修支出中大量削减费用不仅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还会造成反效果,甚至可能导致日后以高额费用为代价重建或改建[4]。不仅如此,维护不善不仅会降低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和服务同能,同时也意味着必须增加投资力度,才能够获得相应的功能。

2.减少项目配置失当,增强服务能力

配置失当极易导致基础设施浪费或标准有误的服务。针对目前能力所不及的配置应当谨慎考虑,特别是针对铁路、供水、港口及电力等基础设施,这不仅会占用大量维护费用,同时还可能导致大量的基础设施被浪费。由于大多数基础设施投资的项目相对较为苦丁,并且主要用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此,当剩余的服务能力无法被充分利用,在某种情况下,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同时还可能由于宏大的经济项目,给城市的发展造成副作用。

3.节约成本支出,改善服务质量

基础设施重置规模不足可导致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严重下滑,较差的服务质量无法获得用户的信任,还可致使用户的成本大大增加,在实际运用使得大量的资源被浪费。基础设施重置牵涉范围非常广且问题环环相扣,互相影响,加之经济增长影响同样具有隐匿性,影响范围较广等特点。故不少地区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时也使得城市基础设施难以实现全面覆盖和范围扩大,更加谈不上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二、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的选择

(一)同步和滞后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1.“超前”型发展模式

通常情况下,超前型发展模式在促进经济发展上有明显效果。英国在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时,就采取了非常典型的超前发展模式,为后期1850-1872年的工业发展创造非常好的条件;但这种超前发展模式,非常容易出现生产部门的需求量远远低于基础设施当前的存在量,故导致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非常低,建设效果也低于预期。英国之所以能够使基础设施超前发展,关键在于其在工业化以前就进行了充分的资本原始积累。

2.“同步”型发展模式

说起同步型发展,就不得不提到美国。同步型发展模式是结合生产部门所需来建设基础设施。这种模式发展的基础设施,通常情况下,不存在非正常或闲置设施,故采取这种模式相较于把握不准的超前型,其在帮助经济发展上也有较好效果。此外,同步型发展模式,能够结合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及时调整,不仅保证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能够满足生产部门的正常所需,在推动经济发展,综合经济效果甚好。

(二)“随后-同步型”发展模式:适应城市经济增长的最佳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以日本为代表,其直接生产部门投资先行,基础设施投资随后紧跟,形成经济高速增长与基础设施迅速发展的亦步亦趋的态势。为了有效地利用仅有的一点资源,避免出现或者尽量减少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给经济增长形成的阻力,日本采取了优先发展生产性基础设施、“先生产性设施后生活性设施”的政策。即政府将集中起来的有限资金和资源,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电力能源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为经济调整与发展扫清道路;而待经济发展、政府财源扩大之后,再拿出较多的资金和资源来发展生活性基础设施。如何使基础设施的发展适应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的“随后-同步”模式是较现实的选择。通过采取优先发展生产性基础设施、刺激私人资本扩大设备投资的“增长优先”发展战略,日本较好地解决了经济高速增长与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在经济的增长速度以资金资源的供给程度和基础设施的满足程度为函数的情况下,将有限资金投入到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领域中,采取分阶段的集约型投资方式,无疑有助于解决资金和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马璇,谈步稳. 城市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河南科学, 2009,10(15).

[2] 周兆芳.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江西财经大学, 2009,12(01).

篇5

关键词:经济发展 房地产 城市经济 影响

一、房地产经济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

首先,房地产经济在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经济包括各种工厂的税收、矿产开采所带来的经济、建筑行业所带来的经济以及服务行业所带来的经济等等。其中建筑行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最大,在城市中建筑行业主要指的就是房地产行业。如今,各大城市都在搞建设,新建楼盘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可见房地产行业正处在其发展的顶峰,因此,其能为城市经济带来很大的收益。房地产行业不只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还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是城市经济产业中的支柱型产业。

其次,房地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主导产业指的是能对产业结构有影响以及能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房地产业凭借其显著的经济效益以及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而超越其它行业成为城市经济的龙头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倚靠。

二、房地产经济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推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房地产作为城市经济中的支柱型产业,其能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工业并不是十分发达,虽然很多国家都是依靠工业来带动经济发展的,但是在我国这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想要依靠工业来发展经济显然是不可能的。城市经济发展也是如此,有些城市虽然同国内其它城市相比工业相对发达,但是想单单依靠工业所带来的经济来发展城市经济依然不太可能,因此各个城市只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然而房地产又是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这就使得房地产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能促进城市经济结构合理化、经济发展快速化。其次,房地产业的发展能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质量的好坏以及居住环境的优越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国家以及社会的满意程度,还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也自然而然的会发生改变,这不但有利于城市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投资,使得城市经济走上可持续的快速发展道路,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房地产作为近些年新兴起来的产业,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合理发展。城市作为人们的聚集地,其人口数量可达到农村的几十倍,从而如何能更好的解决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也就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单纯依靠工业来解决就业显然是不可能的,同时大多数工厂又都建设在城市的郊区,不但会增加人们上班的乘车时间还会损害人员流动的合理性。房地产行业,其工作地点大多在城市内部,并且属于第三产业,所以它能很好的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使得城市经济发展从单纯的依靠第二产业转向依靠第二以及第三产业发展,使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从而即使一个产业的经济受到了影响,还能依靠另一个产业来发展城市经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安全性,能使得城市经济安全、持续的发展。

(三)维护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当前,随着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多,我国出现了就业难等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还会影响到社会秩序的安定,从而给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我国要尽快的解决这一问题。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行业,其不要求工作人员有多高的学历以及多强的专业基础知识,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低文化水平的人群的就业。往往这也文化水平较低的无业游民就是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所以他们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容小视。

(四)房地产业能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建设的好坏是人们评价城市经济的另一指标,优美的城市环境能增加旅游城市的游客数量,从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作为城市建设的建设者,虽然不能影响城市的整体规划,但是其对城市的细部景观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环境,对于一些旅游城市来说,城市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经济。良好的城市环境不仅能增加游客数量,还能帮助城市评优评先,增加城市在全国的影响力。影响力越大越容易发展城市经济,因此房地产业能从美化城市环境的角度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城市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经济竞争力

Abstract:This article takes the national related Science&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s for reference,and connects with the Hangzhou Innovation Index,evaluate and study the Science&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of the 15 Vice-Province Cities through the aspects:Dynamic evaluation of Competitiveness,analysis of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Science&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and Economy Competitiveness,etc.This study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cisionMaking so as to promoting Science&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accelerating the economy growth.

Keywords:City Science&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Index SystemEconomy Competitiveness

科技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地区)科技资源与投入、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发展水平与潜力、产业科技竞争力形成的综合区域竞争优势体现。城市科技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是衡量科学技术对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找出差距,认清自身的过程,有助于城市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提高科技竞争力。

杭州是国内较早开展科技竞争力评价的城市之一。从2001年始,课题组设立指标体系对杭州年度科技竞争力进行跟踪研究,至今该研究已持续了7年。2008年,考虑时效性和数据可得性,课题组对前几年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正,研究对象确定为15个副省级城市。

本研究对2007年度深圳、广州、杭州等15个副省级城市科技竞争力发展进行跟踪研究,以期为各城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科技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指标体系设定

根据城市科技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及内涵,参考科技部2003年新修订的科技进步监测体系和《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特别是实现和杭州创新指数指标体系的衔接,课题组在沿用前几年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基础上,考虑时效性和数据可得性,对2007年度科技竞争力指标进行了修正,主要是舍弃了科技论文指标,增加了科技活动人员、发明专利和高新技术出口指标。

2.城市科技竞争力动态评价

2.1科技竞争力综合排名分析。根据上述指标体系,课题组对2004~2007年度15副省级城市科技竞争力进行评价

2.2科技竞争力进步速度分析。以15城市2004~2007年度科技竞争力各项指标年均增速反映科技竞争力进步速度。

对15城市各项指标2004~2007年年均增速打分,设年均增速列第1位的得15分,第2位得14分,第3位得13分……依次类推,第15位的得1分。最后以算术平均法得到各城市的指标年均增速综合得分。

统计显示,2004~2007年15城市科技进步得分超过15城市平均水平的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有宁波、武汉、济南、青岛、杭州、厦门,其中以宁波增长最为迅速,超过15城市平均水平将近30%。历年科技竞争力水平较低的济南、厦门年均增速较高,显示这些城市正在加大力度,加快发展。长春科技竞争力排名低,科技进步速度也排名落后,显示其科技竞争力需要引起高度注意,加快发展。深圳市、广州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远超过其他副省级城市,属于科技创新能力发达城市,基数较大,增长速度虽然靠后,但创新能力的增长量依然很大,能遥遥领先于其他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中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科技创新能力的排名在第3名,而科技进步速度竟能排名第5,实属难能可贵。从表3可以看出,增长速度较快的大都属于科技竞争力不是很强的城市,而科技创新能力发达城市如深圳则增长速度不高。而杭州的杭州科技创新能力和增长速度都排名靠前,显示杭州既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基数较大,同时还持续高速增长,科技竞争力提升空间极为广阔。

3.科技竞争力与经济竞争力的协调性分析

3.12007年度城市经济竞争力排名。为了进一步考察各城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程度情况,课题组选取一些指标对15城市的经济实力进行了评价。在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中,借鉴《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 》中的做法,考虑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商品总值、出口商品总额占GDP比例四个方面的因素,定义地区经济竞争力指数(EPI) 如下:

EPI = 0.36 ×GDP 指数+ 0.24×人均GDP 指数+0.24 ×出口商品总额指数+0.16×出口商品总额占GDP比例指数

根据这一公式,测算出2007年度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排名。城市经济竞争力排名分组分类 城市经济实力强 深圳、广州经济实力较强 宁波、杭州、青岛经济实力中等 厦门、大连、南京、沈阳经济实力较弱 武汉、济南、成都、哈尔滨经济实力弱 长春、西安3.215城市科技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从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角度来衡量,15城市的科技与经济发展状况可以描述为4 种类型。

第一类,科技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型。如深圳、广州均属于经济、科技竞争力“双强”城市,杭州属于经济、科技竞争力均为较强城市,这些城市的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较好,科技对经济起到了足够的支撑作用,科技与经济比翼齐飞,其发展前景与潜力也较为看好。

15个城市中,除了深圳、广州科技竞争力与经济竞争力排名一致,沈阳2指标均排名第9。一方面说明沈阳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较好,另一方面则显示沈阳的科技经济竞争力水平还有待提高。

第二类,科技领先于经济发展型。如南京、大连、武汉、成都,其中尤其以南京、武汉为典型。南京的科技竞争力排名第4,属科技竞争力较强之列,其科技人员、科技潜力更是遥遥领先,但经济竞争力却排名第8;武汉2007年科技竞争力排名第6,但经济实力却处较弱地位,说明其深厚的科技潜力与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经济竞争力,其科技领先于经济发展的态势说明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

第三类,科技滞后于经济发展型。如宁波、青岛、厦门,这些城市呈现科技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态势,说明这几个城市近几年经济发展很快,特别是外资加工型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科技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3个城市中,青岛的情况相对较好,而厦门与宁波的科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情况更为严重,这意味着,如果不解决科技发展问题,其长远的经济发展可能受到限制。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经济增长积累的雄厚财力基础,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发展科教事业,提升科技竞争力,在保证科技投入的同时,着力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四类,科技与经济发展均呈弱势型。如济南、哈尔滨、西安、长春。这些城市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均有待提高,发展亟需加快。

4.结论

各个城市区域特点不同,经济结构、科技水平差别较大,但总体而言科技的进步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竞争力,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经济越发达,其科技竞争力也比较高,反之亦然。

增长速度较快的大都属于科技竞争力不是很强的城市,而科技创新能力发达城市如深圳则增长速度不高。当然也有些城市竞争力和增长速度都不高。如何启动一个科技竞争力薄弱城市的科技发展,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少内陆城市科教资源丰富、科技研发实力强,有较好的工业基础。有必要加强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加强产学研结合,确实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实力优势。

沿海外向型城市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也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国有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以科技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研究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马元三.区域科技统计与科技竞争力评价研究[J]. 商业时代 2008-22:10~12

[3]赵顺娣、孔玉生.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J]. 统计与决策 2007/21:75~77

篇7

【关键词】 农业 城市经济 发展 影响 策略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及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农业产业化必将带来农业市场化,而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农业市场化进程中又扮演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角色。随着全球加速推动贸易自由化,各国产业结构改变的步伐也有加快的现象,尤其是农业部门在生产与就业上的比例加速降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趋势,但贸易自由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同时增加了农业关联产业(包括食品加工部门、运输仓储部门、餐饮服务部门、旅馆服务部门等)的生产及就业。

农业的发展将带来充足的农业剩余,而这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因素。通常情况下,农业剩余涵盖产品、劳动及资本三个方面的剩余。由于城市一般不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因而只有农业的不断成长才能保障城市的基本供给,也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的成长。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劳动力的剩余,这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农业资本的使用者多是政府,这些资本被用来进行非农生产经营活动。一般说来,农业资本剩余越大,则工业和城市发展越快,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农业剩余对于城市发展具有两个作用:一是农业剩余的存在,可以使工业人口增长超过总人口增长;二是只要有一个持续增加的农业剩余,工业扩张就与资本存量无关,决定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唯一变量是农业剩余。

农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城市经济具有支持性作用,这种作用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为城市提供较为充足的食物。在城市中,基本不会进行农业生产,这就决定了城市所需要的各种生活物资,尤其是食物必须由城市以外的农业生产提供。由于城市居民通常比农村居民有着更高的消费水平,因而对于农业生产的依赖性也更大。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城市所需的农副产品对郊区的依赖程度就越大,城市对郊区农副产品的依赖却不会改变。所以,农业所能提供的食物数量决定着城市化的人口规模。其次,为城市提供进行经济活动的原材料。早在建国初期,同志就指出,轻工业原材料的重要来源就是农业,因而农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认定为工业。城市经济的重点在于发展工业,而这又需要充足的原材料加以支撑,否则工业经济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就轻工业的原材料而言,其大多为农业生产的果实,如棉花、粮食等。因此,缺乏农业提供的原材料也就是缺乏了工业生产的基础,城市经济也就无法顺利开展。再次,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第二、三产业的出现和集聚,加强了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这个分工过程需要农业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如果农业不提供劳动人口,非农部门就不能兴起,城市也就不能产生。从理论上分析,农业能够以多大的规模为城市提供劳动力资源,是由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农业释放的劳动力数量,进而决定着城市化的人力规模。最后,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通常来说,农业生产会带来较多的剩余资金,这些闲置的剩余资金可以被用到非农经营活动中。这种类型的利用程度越高,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就相应较高。与之相反,如果农业生产不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剩余资金,则城市工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也就相应的缺乏资金的保障,导致城市经济的规模与发展速度都会收到约束。

二、科学开展农业生产,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策略

1、农业生产科技的知识化推广

最近因信息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通过快速信息系统来传播信息已具相当效力。因此,农业生产科技知识化的首项推广工作,即是要构建重要作物的信息系统,以方便经营者能具时效性的搜寻、查询、学习和使用科技新信息,而次要进行的推广工作即是要建立农业科技知识信息网络,内含农业科技知识管理系统和专家顾问咨询系统。不过,未来农业科技知识信息网络所产生的知识附加值并不仅限于农业经营者所获得的工作效益,因为所有农业科技研究、教学、推广人员及农业经营者均在该网络内进行知识信息的转化和转移活动。农业经营者虽是知识信息网络内的主要信息消费者,可是他却能提供原生态创新知识给其它网络互动者来学习,其原生态知识也能整合在整体知识网络内。形式上,建立一个庞大公开和随机存取的数据库或信息系统则可容纳所有网络行动者的创新科技知识(含原生态知识),它提供给所有需求者使用。相对而言,个别行动者群体也可建立区域性或专业性的信息支持系统,以随时扩大科技知识的附加值效应。比较来说,农业生产的科技化、自动化、信息化或数字化是第三层次的知识化过程,所以未来的农业生产知识化过程,应努力建立各种信息系统及科技知识网络。

2、农村生活的知识化推广

改进民众生活环境和水平一直是政府各部门多年来的工作重点,因此,农村随着现代化政策的推动,其生活教育会与城市地区同步开展。除了各级政府执行社会教育和社会工作机构长期落实家庭、青少年教育计划以外,各农村地区野营进行家政推广教育工作。因此,整体上,目前农村生活的知识附加值已充分具有内隐知识成长基础。所以,未来农村生活知识化应进入第三层次信息传播活动过程,也即是应立即建立农村生活信息支持系统,使得农村妇女、青少年及老人产生有效的生活决策。由于信息科技的进步,近年来,社会生活信息系统已具有相当成熟的规模和功能效果。因此,未来可转化一般社会生活信息系统成为农村生活信息的支持系统。另一方面,农村生活者一直具有优良质量的原生态创新知识,这些知识具有解决农村特性问题的效用。因此,未来可构建农村生活知识网络,并将农村生活原生态知识系统纳入网络中。而除了建立电于化信息系统以外,目前应可开始筹划建立生活专家咨询顾问服务制度,其顾问专家可来自一般社会生活机构的专业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农村生活咨询顾问师。比较上,从推广对象的信息应用能力而言,农村青少年生活知识附加值应可依赖于电子信息传播服务,而农村妇女和老年人口则可能更需要个别专家的生活咨询服务。

3、农业生态的知识化推广

目前由于国内全面进行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农业生态教育也正积极展开,但农业推广工作还是尚缺乏生态教育活动成果。因此,未来应以农民为对象而积极建立和执行农业生态教育系统。在学习特性上,生态教育更需要通过集体行动而学习。所以,未来则可针对农场、产销班或农作系统(Farming system)的所有对象来筹划教育支持系统。农业生态是一种反省性知识,它是对现代性科学破坏的批判。所以,农业生态的知识附加值主要反应在生活质量方面,而不是对市场效率的贡献。当地区民众对生活环境产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时,生态、教育便可能落实成为地区居民的共同行动。当然,建立农业生态、信息系统也有助于居民的环境发展,不过,通过集体互动、讨论和寻求发展共识才是促使生态知识附加值的主要条件,也才更可能建立乡村完整的生态知识体系。

4、乡村文化的知识化推广

因为长期以来乡村民众受现代化观念的影响,一直以城市或工商文化为发展目标,所以,乡村文化是逐渐在消失中,而乡村文化需要重新被唤醒,才有可能再扩大其知识加值效应。唤醒和激发乡村文化是近些年才进行的活动,通过农业营造运动的推展,各农村地区民众才开始反省乡村文化的存在事实和价值。然而,唤醒和活化乡村文化仍还需一段时期,因为反省性的学习需依赖民众组织为主导引动乡村整体的社会行动。可是目前乡村民众组织力不高,村委会在执行此项活动的意愿也并不普遍,同时,推广员也缺乏运作社会营销或社会运动的方法技巧,所以,加强推广人员的工作能力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未来可积极进行乡村文化教育活动,但教育效果也还是需要乡村民众均已植唤醒并认识真实乡村文化以后才能显著表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应该十分重视和区别什么是郊区的小城镇建设,什么是郊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按照实际情况有的效地做好工作。也就是说对农村的发展而言,除了需要进一步增强应有的坚定信念外,还要排除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概念,特别是要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下功夫,要努力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归纳起来农村要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是不要机械地一成不变地把城市说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唯一的象征,实践证明,城市并不是一切都完美无瑕,也有它客观存在的极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根本上无法克服的缺陷;二是也不要把自己说成一无是处,带上一顶无法摘掉的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帽子;三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城市均拥有各自的资源优势和强项,而且随时间的推移二者的互补性会越来越强,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四是要紧紧抓住城市自身不可克服的困难带来的机遇,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和现代物质文明的手段,依托拥有的环境和资源条件,建立可靠的运作机制,以形成与城市在相关领域的联系,并且运用现代化的建设成果在实际工作中作为标杆赢得应有的市场份额和时间迎头赶上。

此外,郊区农村的发展还要充分运用小城镇建设发展带来的经济上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由此直接获得的一切可能的商机,把目前不够发达的农村进而建设成既有乡村风貌又有科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现代化建设作为两种不同的发展概念,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现实中,势必成为两股之间相辅相成而又并行的快乐道,通过农村和城市资源利用上的整合,以及城乡经济的有机联系,进而构筑一种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使本农村和城市能够得到共同的发展以及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必须从这一积极的思维出发在思想上拨乱反正,注意纠正长期以来习惯上形成的历史偏见,特别是要从经济发展的科学出发,在实践中证明农村与城市在经济发展上实际存在各自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臧卫强、段汉明、刘菊梅:银川平原城市发展动力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17).

[2] 李俊梅、余维祥:农村打工经济发展对城市GDP贡献的实证分析――以贵州省50个国家级贫困县为例[J].农村经济,2006(11).

[3] 刘金芳:沈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

篇8

关键词:经济发展; 景观; 城市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规划建设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对城市环境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城市景观规划是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发展的需求而对城市环境进行改造的措施,它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要注重对城市中心的建设和城市交通的规划,在经济发展的视角下进行城市景观规划,将对城市的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1.城市景观规划的概念

景观规划主要是指人类在某一个区域对自然景观进行人为的改造和规划。城市景观规划是为了城市人民生活的需要而对城市环境进行一些人为的保护、开发等措施,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化建设的一部分。

2.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

2.1城市中心建设

自古以来,城市一直都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心,现在的城市发展和城市中心的商业联系在了一起,城市中心往往也是商业中心,它是一个城市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对于城市中心的规划建设是现代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任务。城市中心的景观规划主要是以商业建筑和居民建筑为主,很少有环境的景观建设,这和城市中心人口密度大,绿化面积少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做好城市中心的建设具有很大的挑战。

2.2城市道路建设

城市道路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重要保障,交通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一个大城市往往会拥有一个完善而高效的交通网,自古以来城市都是在交通便利的区域首先诞生的,由此可见道路建设的重要性。在城市除了要对交通道路进行规划外,还需要对城市的林荫道进行合理的景观规划。林荫道能够净化城市的空气,还有隔音的效果,林荫道也是城市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2.3公共场所的景观规划

城市的公共场所是指城市的公园、广场等地。这些地方是城市的一个休闲场所,是一个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会成为一座城市的象征,比如天安门广场。这些地方通常是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域,交通便利,因此对于这些地方的景观规划也会对城市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2.4社区的景观设计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居住的地方,对社区的景观规划不仅影响城市的形象,更是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城市社区的景观设计不但要满足居民的生理需要,还要满足居民的精神需要。

3.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

3.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城市景观规划的最重要原则。城市景观规划建设最终的目的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景观规划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景观规划和人类活动联系起来。人是城市的主体,一切对环境的改造必须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否则只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要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需要。

3.2尊重环境

城市的景观规划需要尊重自然规律,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环境中的水、土地、资源等都是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要学会感恩自然,在城市景观规划中,不能对环境进行破坏,要努力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4.经济发展视角下的城市景观规划

4.1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

在城市的景观规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城市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经济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景观规划可以将城市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统筹规划,将旅游景点的经济效益和景观规划有效结合。这样既能够开发出更加合理的旅游资源,也能够给城市的旅游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4.2商业街的合理规划

商业街是城市中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商业中心。商业街的规划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商业街的规划时一定要综合分析考虑。商业街要建设在城市中心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流量多的地方。在商业街的规划中,还要考虑环境的因素,即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一般来说,商业街的建设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在商业街还要进行一定的环境美化。

4.3社区的养生业发展

城市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居民住宅区的规划。住宅区是居民居住的地方,具有固定的消费人群,可以在社区发展养生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养生所是居民进行身体放松、促进养生的场所,这对于提高人们生活品质,保证生活健康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养生不一定非要去养生会所,也可以提供一些养生场地供人们进行身体锻炼。养生业的发展能够刺激居民消费,拉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结语

在经济发展视角下进行城市景观规划建设,可以从城市的旅游资源、商业街发展、社区养生发展等内容进行规划,还需要从其他方面进行综合规划,以保证城市景观规划符合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 将城市景观规划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既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经济发展的视角下来进行城市景观规划,将会使我国的城市景观更加适宜人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阳作军.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景观演变及趋同性的规划对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

篇9

创意经济学家佛罗里达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可以被划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创意经济四个不同时代[1]。创意经济概念提出不久,就显示出了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和前所未有的重要性。约翰・霍金斯的《创意经济》指出:全世界的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递增速度高达5G。创意经济发展的一种显著特征是依托于城市:城市既是创意经济得以开展的最重要生产基地――科研中心、人才的聚集地,也是创意经济转化为企业技术和产品的最大消费市场。随着创意经济在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中显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适合创意经济发展的城市基础研究,由此成为城市创意经济研究的重要命题。

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等城市地处江苏北部,在行政区划上属于苏北,同时,是长三角经济区、亚欧内陆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等三大经济区(带)的交汇点、重叠区,经济区位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出了苏北地域的层面,而具有国家经济战略的意义。受到国家和三大经济区(带)发展创意经济的影响,苏北地区正在积极推进创意经济。但是,一方面,苏北地区位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区,拥有比中西部相同级别城市更优越的科技人才条件,属于创意经济发展的“高地”;另一方面,较之同为长三角内部上海、南京、杭州等发达城市,以及同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上的西安、郑州、兰州等省会城市,苏北城市又属于创意经济发展的“洼地”。这一特点决定了苏北创意经济发展,既不应该照搬西方城市模式,也不能简单借鉴长三角内部其他城市经验。因此,针对苏北城市基础现状,理性分析适合创意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不仅有利于科学推进苏北城市发展创意经济,避免当前国内城市创意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千城一面”的同质化问题,还可以为国内风起云涌的创意城市建设提供学理性的参照。

一、创意经济发展的城市要素

斯宾格勒说,城市是人类高级历史普遍遵循的历程和意义,不了解这一点,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类的政治史和经济史[2]。如果把社会形态划分为城市和乡村,那么,作为人类更高级经济形态的创意经济的核心最终在于城市。创意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城市的创意经济,目前学界对创意经济发展要素的几种代表观点,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基础要素上。

一个被国内学界广泛引用的观点是,创意经济的城市基础有三大要素。主要代表有佛罗里达的“3T”、Glaeser的“3S”以及Hospers等人的三要素说。

佛罗里达的“3T”理论认为,创意经济发展的要素有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宽容(Tolerance)。而按照Glaeser的观点,创意经济发展的要素并不是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的“3T”,而是“3S”,即技能(Skills)、阳光(Sun)和城市蔓延(Sprawl)。Hospers虽然也提出创意经济的要素有三个,但是,在具体城市要素上则不同于“3T”、“3S”说,他认为城市创意经济的形成离不开“集中性”、“多样性”和“非稳定状态”。这里的集中性指的是人口数量的集中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密度;多样性指的是城市居民的个体、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甚至包括城市意象和建筑上的多样性;非稳定性是指创意经济往往发生在城市的危机、冲突和混沌等不稳定时期[3]。

国内学者对创意经济要素构成上虽然存在分歧,但是,总体而言,坚持“3T”、“3S”说的最为普遍,或者是对西方三要素说的进一步引申和“中国化”。例如,刘强,李文雅在《创意产业的城市基础》一文中,将其概括为创意阶层与知识的集聚,大学、企业与媒介机构,城市艺术氛围、区域品牌等三个方面[4]。笔者认为,城市自身在研究对象和范围上极其复杂和广阔,城市的构成和创意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极其复杂的特性,影响创意经济发展的城市要素很难用某几个要素简单概括,但是,根据城市形成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审美基础三个角度进行划分,再结合苏北城市基础现状,苏北发展创意经济的城市基础至少包括物质层面的土地空间、社会层面的大学研究机构、审美层面的品牌形象等三个方面。

二、物质基础:充足而廉价的土地

城市首先是一个地理学范畴,空间是城市存在的最基本的物质要素,创意经济的发展需要为产业和从业人员提供足够的地理空间,无论是科研机构进行创意研究,还是企业对创意成果的技术转化,都需要充足而廉价的土地用来建立相关基础设施。因此,充足而廉价的土地是创意经济城市基础中最基本的要素。国外研究机构的调查发现,长期阻碍洛杉矶这座城市创意经济产业的最重要障碍是城市的大学周边地区缺乏足够的、廉价的土地[4]。随着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城市有限的土地空间成为日益稀缺的发展资源。土地价格飞涨,城区空间狭窄,已成为众多城市普遍出现的城市问题,这在无形中阻碍了城市创意经济的发展。

相比之下,苏北城市在这方面拥有非常明显的资源和价格优势。一方面,苏北城市较之苏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城市化进程比大都市更为滞后,不仅城市内部有大量空间可以重新规划,而且,城市周边县镇可以为科研机构、企业提供充足而廉价的土地,能够为创意生产研究机构和转化机构提供稳定的土地资源,便于吸引大量科研人才和企业进驻城市;另一方面,在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土地价格飞涨的情况下,连云港和盐城城市的土地价格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内陆地区的徐州、淮阴和宿迁的城区土地价格也较之中西部大城市更为廉价。这一巨大优势能为更多的科研机构、公司进驻提供激励措施,为创意人员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这是寸土寸金的长三角大都市无法具有的。

三、社会基础:切合地方经济的服务应用型大学

大学能够对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3T”作用,即科技、人才和包容。在科技上,大学既是城市科技的中心,也是创意产业科技的最重要支撑力;在人才上,大学是城市人才高地,产生人才磁石效应,能够吸附优秀人才集聚,研究成果可以转变成企业,并且吸引更多企业到大学附近,从而形成产业布局的良性循环状态;在包容上,大学比企业、社会上更富有自由开放、包容民主的氛围。

苏北城市的大学资源无法与同为长三角的上海、南京、杭州等大都市相比,但是,大学对城市创意经济的影响并不简单取决于数量多、级别高,一方面,较之我国中西部同等级别的城市,苏北城市具有更大的优势。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本科院校,成为苏北城市科技人才聚集地。他们为苏北城市培训人才、输出技术,推动创意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些大学更加切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大学的科技成果服务于地方的特色鲜明,可以迅速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地方城市建设服务,具有非常突出的服务地方应用型大学的特征。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在机械制造技术上拥有非常雄厚的实力,而大学所在城市徐州地处中原东部地区,传统机械制造在产业结构中属于支柱产业,大学科研创新成果与当地城市形成良性的供应与需求关系,在推动地方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意人员、企业来到这座城市。同样,苏北沿海城市连云港和盐城,所在城市的大学淮海工学院、盐城工学院均以海洋化工为特色,强调服务地方的办学导向,大量科研成果被广泛运用于当地城市的企业发展上,由此推动了海产品的养殖、加工等经济发展。

四、审美基础:多元的审美文化传统

城市的灵魂在于文化,城市文化的灵魂又来自于审美文化。层出不穷的城市病往往导致了人们把城市形象扭曲为审美的对立物。阿诺德・伯林特就反对把工业化的城市与审美对立起来,他指出,现代工业化的城市拥有道德的潜能和审美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审美的可能性显得更广泛、重要和急迫”[5]。

城市创意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土地、科技等“硬件“,还需要充满诗意的审美文化这一“软件”。一方面,创意经济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城市文脉基础上,没有深厚的文化资源,一个城市就不具备发展创意经济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审美文化的凸显可以为城市营造必要的“创意情境”,所谓创意情境,按照西方学者Landry的看法,就是整座城市或某一个地方、某一区、某几栋建筑,由一些可能的条件组合而激发了思想和发明的创造和流动。这里的城市建筑因为灌注了城市审美文化的精神而显得富有生气,因此,城市情境从表层上看是城市的物质基础,但是,在深层结构上看,则是城市审美文化的感性显现。研究表明,城市文化的开放、自由、包容更有利于推动城市创意经济的发展,相反,保守、单一的城市文化对创意人员和企业的吸引力更少,也更不容易激发创意人员的灵感。佛罗里达创意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表明,创意阶层更喜欢多元化、包容性、自由开放性的地方。例如,英国伦敦、美国纽约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创意城市,与城市自身具有的“文化大熔炉”的多元性、包容性有着直接关系。

篇10

关键词:城市化道路;城市化经济发展;存在问题;探索方案

一、市场经济应用背景下的城市化道路

1.城市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与应用模式

所谓的城市化道路就是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其所要经历的途径,在城市化进程过程中,通过对某些战略及其方案的应用,确保城市化道路体系的有效健全。这涉及到多个城市经济发展模块的应用问题,比如城乡关系、城市化动力模块、城市经济发展政策等。在经济发展模块中,工业化水平是其重要的推动因子。受到其推动因素的差异影响,城市化的应用模式也是不同的。这需要我们辩证分析,比如针对城市发展的投资主体模块、组织主体模块等展开分析,进行城市经济发展具体环节的剖析。比如城市建筑的组织主体,其分为各种不同的推动类型,市场推动型、政府主导型等模块。在城市发展投资主体模块中,又可以分为外联型城市化、自下型城市化等。通过对城市的产业增长主体的分析,又可以进行不同种模块的应用,比如商贸发展型、农业发展型、外贸推动型等。

在我国城市化进展应用过程中,城乡关系模块是一个重要的乡村经济互动模块,这涉及到不同地域的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人口与自然、人口与经济等环节,这与乡村与城市的关系、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这需要我们进行各种关系的积极处理,实现城乡系统的积极协调,保证城乡的协调发展。在工业化背景下的城市经济模块,又分为几种不同的发展类型,比如超前类型、滞后类型等。

在城市化模块应用环节中,良好的城市发展政策是必要的,这能够为城市化的具体发展道路做好引导。这种经济上的政策应用体现在不同的经济关系模块的处理上,比如不同发展规律、发展类型城市之间关系的处理。通过对城市的全面性发展进行具体的指导措施的应用,进行整体发展目的模块优化。这些政策模块的应用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城市的加快发展,确保城市化的综合应用体系的健全,确保城市经济运作过程中的质量、效率,进行不同区域城市化发展环节的协调,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效益的提升。在城市发展具体内容发展环节,其主要涉及到城市的职能发挥、城市的空间应用结构等。比如城市规模结构具备相对开放性、统一性,实现不同区域的城市化的统筹发展。在城市空间结构应用过程中,根据其应用形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网络式城市化、据点式城市化等,根据其城市的不同职能,可以进行工业型、商贸型等功能区域的划分。

2.新市场经济模块下的城市化道路

随着国家城市化浪潮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道路的开展也步入了一个高峰时期,这具体表现在城市化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城市化理论研究水平的不断成熟,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不断的被推动。通过对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念的贯彻,确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确保其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距离不断缩短,这也影响了在这一模块下的国家城市化道路的发展环节。

在我国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应用过程中,要积极汲取国际上主流的城市化发展模块,确保我国城市化经济体系的不断健全,以有效应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我国城市化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协调。在我国城市化推动过程中,也要进行我国特色城市化目标的深化,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念,遵循城市化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科学设计,从而促进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正常开展。在城乡发展关系协调过程中,我们要做好不同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在统筹发展基础上进行科学设计的做出,要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生态环境应用情况等,进行城市化模块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以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要积极汲取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宏观调控,确保城市化人口流动管理体系的健全。

二、市场经济机制与新型城市化道路

在我国城市化推动过程中,通过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化,可以协调好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的关系,进行不同产业之间的良好协调。让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互为动力,相互推动,以确保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良好互动。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也要进行城镇发展模块的协调,加强城市的基础经济建设,实现城市工业化经济的稳定发展。

在我国城市化道路进展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对多种投资主体的协调,实现我国城市化建设体系的优化,这需要我们针对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问题展开优化分析,比如实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等的协调,避免出现社会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城市人口规模进行土地开发规模的应用。在城市化道路进展过程中,要从过去城市化外延扩张向内涵提高的集约型转变,从城市数量的增加向城市质量的提高转变,完善土地市场,强化矿产资源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走集约型、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

为了满足当下经济形势的应用需要,我们要按照国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城市化道路的不同应用规模的协调,这需要根据不同的区域,进行不同的建设环节的开展。比如在东部区域,我们可以进行城镇与城市一体化经济建设的应用,确保沿海地区的城市群的构建,进行集中型、分散型城市化模块的协调。在中西部地区,大城市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城市化发展的核心,适宜走非均衡的集中型城市化道路。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涉及产业发展、城市发展、乡村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区域发展等,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推动。

三、 结语

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块下,进行城市化多元化道路的协调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以有效应对国际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确保社会的整体建设效益的提升。(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鸿雁. 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学视角的理想类型建构[J]. 社会科学.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