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

篇1

一、基本情况

(一)运行情况

__年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共受理各类城市管理案件__件,处置__件,处置率__%,其中按期处置率达到93%。从案件类型看,城市管理部件类案件__件,其中安全隐患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井盖破损、缺失案件__件;事件类案件__件,其中与市民生活、出行息息相关的机动车、人行道路破损类案件__件。

(二)硬、软件建设情况

1.硬件方面。为使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发挥更大作用,数字化中心对办公区域功能布局进行调整,增设1个操作大厅、含10个操作平台和1个液晶拼接显示屏。同时,在去年安装120个视频探头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安装视频探头__个,实现了对城市建成区视频监控全覆盖。

2.软件方面。今年是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开展的第二年,数字化中心始终把软件建设与管理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建立系统运行台账征集、汇总各责任单位关于系统GPS定位、绩效评价体系、协调办公子系统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把汇总的问题与软件公司展开积极磋商并督促解决,保证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高效运行。

(三)切实用好视频监控

为充分发挥数字化城市管理视频监控的作用,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立了视频监控电子地图。并按照中心城区、城区主干道30分钟内视频巡查一次,二级道路、__新城每小时视频巡查一次,其余街道适时视频巡查的要求,及时监控城市管理状态。全年,通过视频监控,数字化中心不仅发现各类城市管理问题__多件,还为市公安局13件交通事故案件、1件命案、3件抢劫案、3件诈骗案、3件盗窃案提供了视频查询。同时,积极配合社会治安及维稳工作,及时提供高效、稳定的监控平台。

(四)做好数字化城管牵头工作

1.协调案件处置。针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部分案件处置存在职责争议,特别是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井盖类和道路破损类案件,数字化中心多次召集相关部门进行协商解决,及时清除安全隐患。共召开全市协调会议2次,相关部门会议10次以上,协调争议案件400余件,并对少数长期拖而不决的案件处置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2.做好绩效评价。为充分发挥数字化城市管理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数字化中心每月将全市责任单位数字化城管案件处置情况编写成专刊送市领导参阅。今年以来,市长、市委副书记等市领导多次在 “数字城管”专刊上作出重要批示。

二、目标工作

(一)信息采集市场化

按照我市相关文件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__年__月,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信息采集公司,并通过周密计划、细致培训,完成了原有信息采集队伍与市场化信息采集的平稳过渡。通过2个月的运行,市场化信息采集工作已步入正轨,案件发现量由前两个季度的月均1500件上升至现在的__件。按照 “少花钱、多办事”的指导思想,将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采集与市政公用设施安巡服务相结合实施市场化运作,这在成都市范围内尚属首例,获得了市城管局和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的一致好评。

为进一步提升信息采集质量,数字化中心安排专门人员对信息采集员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将每月案件上报数、按时核查率、准确上报率以及日常督查情况汇总考核,考核结果与信息采集服务费用挂钩。同时,督促信息采集公司每星期进行一次工作总结,梳理存在的问题,保证信息采集质量。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向乡镇延伸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规划,数字化中心正逐步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向重点场镇、示范线沿线__镇、景区延伸工作。目前,已完成__镇__个数字化城管视频探头建设安装工作,整逐步推进龙门山镇视频探头安装工作。

三、特色工作

(一)拓展系统功能

1.开通移动处置受理反馈子系统。为充分发挥数字化城管及时、高效的特点,__年__月,数字化中心在城管局试点开通“移动处置受理反馈子系统”,使各科室接收、处置数字化中心派遣的案件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并于9月上旬,将该子系统向全市2个镇、1个工业开发区、20多个市级部门开通,大大提高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处置效率,数字化城市管理案件的按期处置率由去年的月均88%上升至今年的96%以上。

2.建设全民城管子系统。按照市主要领导关于逐步推进城市管理手段创新、体制改革的要求。8月,数字化中心在彭州市政公众信息网显著位置开通了全民城管子系统,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开通了网上“绿色通道”。

(二)完善管理制度

1.制定《__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工作规范》,对数字化城市管理标准、各岗位职责、绩效考核等进行了规范完善。

2.拟定《__市城市管理局数字化城市管理工行运行机制》,对各职能科室在数字化城管工作的职责进行了明确。

(三)创新工作机制

1.建立“7*24”小时工作机制。为使数字化城管发挥更大作用,按照局党组的统一安排,7月,数字化中心在我市“三圈城”率先施行了7*24小时工作制,实现对城市管理的全天候、无缝隙。

2.建立培训考核制度。为保证数字化中心平台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先培训、实习,考核合格后上岗的要求,在8月底至9月初,数字 化中心对10余名新进人员开展了业务技能、系统操作、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培训,并于 9月下旬举行了入职考试,合格后安排上岗。

3.实行技能等级管理。为规范平台操作管理,数字化中心明确了操作平台岗位设置,建立了薪酬待遇的管理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创新性的施行劳务派遣人员业务技能等级管理,将平台操作员的工作年限、业务技能等级与工资薪酬、任职岗位相结合,既可以促进平台操作员业务技能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也保证了平台操作员队伍的稳定性。

四、亮点工作

市政府__年__月__日常务会议要求,由城管局牵头,探索研究“后城市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我市“后城市管理”机制,抓好城市运营及管理,让我市广大老百姓参与其中,切实让城市完成自我更新。__年__月,在局领导带领下,数字化中心抽调精干力量,通过参观学习、咨询专家、查阅资料,完成了后城市管理调研工作,并高质量撰写了后城市管理调研报告,市领导参阅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存在的不足

一是数字化城市管理案件处置协调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软件部分功能还需进一步优化。

五、下一步计划

一是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覆盖率,稳步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向示范线沿线乡镇、景区延伸。

二是进一步梳理系统存在问题,并进行完善。充分发挥户外广告管理、车辆GPS等拓展子系统的作用。

篇2

安徽省淮南市的数字城管系统建设于2009年正式启动,2010年1月一期工程建成投用。数字城管的投用大大提升了城管工作效率,仅2011年,该市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累计受理各类城市管理事、部件信息23461件,立案23293件,立案率99.28%,核查信息19635件,向各专业部门累计派遣案件21181件,平均处理率为98.45%,平均结案率为97.87%,这组数字充分凸显了数字城管系统的高效率。

淮南市的数字城管二期工程目前已经初步建成,该系统下设9个基础子系统,11个拓展应用子系统,建设视频监控探头200个,为城管执法车辆和环卫作业车辆安装GPS系统160个,划分万米单元网格1208个、责任网格81个,普查建库的城市部件为7大类91种199333件、事件6大类67种。管理范围包括田家庵区、大通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山南新区,实现了淮河以南12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的全覆盖。

二期建设的投用进一步增强了数字城管的应用性,以其高科技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城管工作。

开发了重大事项督办子系统。该系统可以区分发生事、部件的轻重缓急,提高了事务处理的准确性、公平性,可以很好地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主动性。

投用了疑难案卷调度子系统。该系统在城管工作中建立了职责交叉案件和无主案件的档案并进行分析梳理,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处理,并向相关领导提供决策参考。

投用了工地环境监控子系统。该系统采用视频和噪声监控结合的方式,对车辆的超载、洗刷、污损、抛洒进行适时监控,为一线执法人员提供执法依据。该系统在省内也是第一家开始投用。

投用了数字环卫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对环卫车辆和全市218个公厕、59个垃圾中转站及垃圾处置场进行适时监控,促进城管环卫一体化。

数字城管技术的使用推进了城市管理制度化。随着淮南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淮南市政府制定了《淮南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淮南市数字化城市管理考评办法(试行)》及《关于“数字化城管”系统事、部件分类及责任界定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各区、各相关部门、单位城市管理工作标准和责任,规范了日常工作流程,理顺了各城市管理相关单位间的工作衔接。2010年10月份,该市城管办又出台了《淮南市城市管理网格化实施暂行办法》。这些都为提升淮南市城市管理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数字城管技术的使用强化了考评机制科学化。淮南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立了全市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了监督指挥中心与各专业部门之间信息同步、协同工作和协调督办等功能,形成各区、各部门齐心协力抓城管的良好格局。目前,该市共有49个部门(单位)被纳入统一的数字城管月度考核体系。2011年,该市建立了城市管理工作月度点评推进会制度,由市政府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城市管理工作月度点评推进会,通报每月数字城管系统案件办理情况及各单位数字城管工作考核结果,并对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和点评。

数字城管技术的使用提升了数字城管服务社会化。淮南数字城管通过城管信息采集员专项普查、开通城管服务热线6666670等多种渠道,成为群众联系政府工作的纽带。过去居民要想反映一个城市管理问题给有关部门,需要经过10多个环节;通过渠道解决一个问题也要经过很多环节,而且有的问题只有,没有回音。在数字城管系统里,群众通过数字城管系统反映问题,从上报问题、立案到确认责任单位仅需3至5分钟即可完成,较以前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同时,该市数字城管按照“政府指导、部门监管、社区自治、群众参与”的原则,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中,努力营造良好的城市管理氛围。

数字城管技术的使用让“大城管”联动机制畅通化。数字化城市管理联动机制是新形势下城市综合管理的方法拓展和手段创新,也是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模式和发展方向。

2010年,淮南市全面完善数字化城管体系下的城市管理联动机制,实现城市长效综合管理的监督、指挥、考核、评价体系。该市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在加强对各专业部门、单位工作协调、指导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现有的《专业部门操作手册》,制作了《系统操作演示》、《常见故障操作演示》、《淮南数字城管——区域道路名称图》,并通过建立市数字城管系统业务QQ群,加强与各专业部门、单位的沟通;通过远程控制技术现场,帮助相关部门、单位数字城管工作人员排除故障,提高了技术指导和服务的响应速度,使得系统业务指导、培训和维护、服务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篇3

关键词:数字化 城市管理 技术

1.前言

城市管理的数字化发展涵盖了市政工程、市容环境、公用设施、环境秩序的全面管理与监督,其探索发展进程中高新技术是支撑基础,在集成、开发与应用层面,无线、有线通讯、电子政务网、空间网格单元、嵌入地理信息技术均发挥了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信息化时代我们应科学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势实现城市化管理,创建整合数据库群,利用一体化多功能无线采集数据设备构建城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进而打造真正优质完善的集网络、计算机、数据库、通讯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管理数字平台。

2.空间定位数字化技术创新应用

数字化城市管理创新模式需要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技术系统、遥感空间技术的科学支持,为实现有序高效的城市管理目标我们首先应深化拓展空间定位科学技术,当前有效的技术方式包括单元网格、地理信息嵌入式系统引擎、GPS、移动基站、部件定位与地理编码技术等。地理信息嵌入式系统引擎主体安装于无线监管数据采集设备之中,采集信息工作人员对部件与事件信息展开迅速查询定位。在创建中我们应着力于兼容性设计,令引擎技术全面支持包括安卓Android、苹果Mac OS(ios)、塞班Symbian、微软Wince(Windows Mobile)等主流智能手机系统平台、涵盖浏览基本地图的各项功能,进而实现定位信息读取、标识与搜索的综合管理目标。同时我们还可将地理信息系统与网络平善融合,将各项空间定位结果标识于地图之中,进而通过科学的空间数据管理组织解决海量信息存储与传输问题。在应用地理编码定位技术层面我们应基于计算机识别方式将各类城市地址实施规范化、空间化与数字化建设,建立实际地址空间与地址名称的对应关系,进而实现相对地址空间定位与空间区域信息整合目标,通过分类分项编码技术管理精确描述发生问题位置,促进城市管理向着智能化、精确化管理科学转变。为深化精确分层次管理我们还可应用单元网格技术,由管理角度出发将城市划分成网格单元,直接构建城市道路、部件、社区、建筑物、地名、企业、事业单位要素相对应的位置关系并进行有效定位。

3.完善城市空间数据,激发优势管理效能

城市管理数字化模式建设进程中我们应完善空间数据,激发其保障支撑作用,提升城市管理数字化模式应用实际功效。空间数据包含各项专题城市管理数据、相应元数据、地理框架空间数据等。而专题数据又涵盖了各类部件数据、网格单元数据,地理框架空间数据则由建筑物、道路、行政区划、地理编码与正射影像等数据构成,元数据一般用来说明与描述各类地理框架空间、专题数据获取状况与特征信息。管理实践中除了创建部件数据、网格单元专项数据库以外,我们还应建立空间地理框架数据库,合理为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辅助提供公共城市空间数据集,并为各类事件与部件问题提供准确定位支撑参考。

4.科学开发及创新应用无线采集数据设备

为快速传送、采集现场数据信息我们应基于手机系统科学研发专项城管工具,令其涵盖短信群呼、接听拨打电话、信息提示等优势功能,辅助信息采集管理人员可及时与监管中心取得联系,快速汇报现场问题,并通过GPS技术定位、拍照、信息图片网络传送对各类事件与部件进行精准定位,实现便捷、智能化、高效、数字化城市管理目标。我们可位于终端将地理信息系统平台(GIS)手机平台内置于系统之中,令其合理发挥基础地图的缩小、放大、点选与平移的支持功能。同时我们可完善结合信息采集与GPS定位功能,确保后者与识别码定位的无缝切换,促进动态化部件信息的自动更新下载,遵循实际管理需求科学设计手机终端的报表统计功能,并令其逐步向着3G网络系统稳步升级。逐步建立以3G网络为支撑的“政务关联”平台,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采用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可视化、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

5.健全制定管理标准,夯实基础建设

数字城管的现代城市管理理念与信息化技术相融合的高科技产物,它在推动城市管理水平快速提升。当前城市数字化管理体系标准尚处于逐步完善阶段,因此我们应继续健全各项管理体制的科学制定,完善综合城市管理监管、单元网格系统划分及编码规则、城管监管信息管理部件、编码、事件分类与数据要求、城管监管综合地理编码信息系统、城管监管信息技术系统规范等制度,详细阐述城市数字化管理主要运行流程、工作秩序、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构建标准要求,进而令城管数字化运行建设发展进程更加规范化与标准化。同时我们应科学创建并加快推进相关综合城市管理信息监管无线采集设备应用与绩效评价标准,合理编制城市管理信息监管系统立案与结案处置规范,通过广泛宣传与全面贯彻落实,合理提升城市数字化执行管理手段水平与评估运行效果,为后续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全面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6.结语

总之,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具有无可取代的现代化、智能化、先进性综合管理优势效能,可准确反馈各项事件信息、及时发挥监控管理职能,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秩序化、稳定性发展。因此基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综合优势,我们只有创新应用数字化空间定位技术、完善城市空间数据、科学开发与创新应用无线采集数据设备、健全制定管理标准,才能真正巩固基础建设,提升市政服务与城市管理综合水平,营造和谐、现代化、数字化社会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 数字化档案管理

实现智慧化的城市服务和管理,是21世纪初以来在全球开展的未来城市的新实践。概括来讲,智慧城市包含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无所不包的海量数据环境与共享、无所不容的业务管理和服务模式。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智慧生活、智慧城市、智慧政府离我们越来越近,也给数字化档案管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仅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是数字化档案实现资源共享,消除“数据鸿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前些年,很多城市规划管理的各类材料均以纸质文件为主,即使各经办人有电子文件,也无统一标准,且零星分散存放于各自电脑中,而且资料版本混乱、共享程度低,形成了严重的信息孤岛和数据鸿沟。为了不断推进规划管理向便捷化、数字化、精细化、高效化发展,确保实现城市规划系统业务档案和图形数据的资源共享。在规划管理信息平台应用之后,首先,项目从报建开始到审批结束,通过“边办理、边归档”,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业务档案的累积,使这些数字化档案成为运用高科技手段服务智慧城市的点睛之笔。用户在系统中可方便的查询各类档案,档案利用效率得到很大提升。同时,通过对整个系统内总规、控规、专项规划、规划审批红线等空间数据进行梳理,制定各类标准,建立更新机制,实现统一建库、管理与一张图应用,解决了数据版本混乱、信息孤岛问题,为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图形支撑。信息技术普遍在规划部门的应用,促进了“智慧城市”建设。

二是数字化档案成为延伸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整体框架建设的神经末梢。我们看到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平台与教育、医疗、社保、养老、交通、旅游、食品追溯等信息化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构建整个城市在线公共服务体系,让公众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比如推广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智慧医疗应用,全面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还有深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服务整合,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保信息服务体系,拓展社会保障卡发行和应用范围,提升社会保障智慧化水平。这些都需要精准地落实落细在数字化档案上。同时,结合无线城市网、城市物联网建设,优化智能交通系统在交通监测、拥堵疏导、预测预警等方面的功能,提高智能交通管理水平,健全智慧出行体系。

篇5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管理;基础地理数据;城管专题数据;建库方法

引言

“数字城管”是基于3S技术、大型空间数据库、网络通讯、地理编码等信息技术,集成地理空间框架、单元网格、管理部件和事件、地理编码等多种数据源,将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有机结合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能够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市政共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进行监督管理,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精确、敏捷、高效,为社会公众创造和谐、整洁、安全、优美的城市环境[1]。

国家建设部于2005年7月14日了《关于推广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烟台市被列为全国首批十个试点城市之一,试点工作地域范围定为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和开发区。数字化城管第一阶段覆盖面积为77平方公里,后期扩展至六区,覆盖面积为163平方公里。为配合数字化城管工作,烟台在芝罘区、莱山区、开发区、福山区、牟平区和高新区六区主要城区范围内普查确定了约89万余个部件点位,并逐一记录形成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将城市管理的问题划分为事件和部件两类。事件和部件均细分为若干小类,并针对所有的小类问题逐一确定责任单位、责任人,为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提供基础数据。

1数字城管地理底图数据

烟台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地理底图数据的使用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数据拷贝和在线调用。烟台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需要街道办事处、社区、单元网格、建筑物、道路中心线、面状道路、线状水系、注记共八层的地理底图数据。在本系统建立初期,基础地理底图数据是通过向测绘主管部门提交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使用申请、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加工制作后,通过拷贝入库到数字城管系统。在具有完备地图服务功能的烟台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后,烟台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及时利用有利资源,使得其基础地理底图采用在线调用烟台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基础数据的方式。

2单元网格图层的绘制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创建了现代城市管理最基本单元网格划分的标准,为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城市的管理对象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中提供了载体[2]。万米单元网格划分以大比例尺基础地形图为背景,以现有的行政区划、街道(镇)、社区(村)的界线为基础,根据单元网格的划分原则进行划分,原则上以一个社区作为一个单元网格管理单元,如果需要继续划分,则综合考虑地理布局、方便管理、负载均衡等原则,在社区的基础上细分,并对社区范围内的单元网格按标准(CJ/T213-2005)进行编码。单元网格在划分之后,应尽量保持稳定,不可随意变更。

烟台市依据实际情况对普查范围内的网格进行了划分,与多数城市不同之处在于在部分郊区网格存在依据某些主要道路延伸的情况,如图1所示,在此情况下,均以道路双向边崖外50米作为网格边界。

3城市管理部件普查与建库

通过对管理部件进行普查,使管辖区域内的井盖、路灯、垃圾箱、绿地等市政公用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市容环境、园林绿化、房屋土地以及其它设施等部件基础设施全部拥有自己的“电子身份证”,为城市管理、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提高城市管理工作绩效,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所有部件的空间类型分为点、线和面三种类型表示。城市部件是城市管理的对象,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核心数据,城市管理部件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在部件普查中必须严把质量关,确保按照规范要求普查所有部件,并保证数据的规范完整[3]。

烟台城市部件普查采用主要分外业采集与内业处理两部分,按照“地毯式”的调查方法,以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底图,实地确定部件的平面位置、类别和属性信息,并将其全部定位到所属单元网格中。数据建库即以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基础,结合烟台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实际情况,将地理底图数据和部件等专题数据组织起来。

3.1城市部件分类

依据相关标准部件是指城市市政管理公共区域内的各项设施,包括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等市政工程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6大类96小类。具体为公用设施类包括44小类、道路交通类包括18小类、市容环境类包括14小类、园林绿化类包括10小类、房屋土地类包括4小类、其他设施类包括6小类。

按照烟台市实际情况,对部件类别进行了扩展,扩展部件类包括环卫取水栓、绿化取水栓、地名牌、门牌、店招店牌等26小类。

3.2部件普查工作流程

按照烟台市“数字城管”项目建设总体要求,综合普查时间、工作量、难易程度、人员队伍等因素制定城管部件普查工作方案,同时确定各普查小组的普查范围、任务、工期、质量、安全等工作目标。普查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3.3数据处理与建库

3.3.1建库原则

①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标准化原则:统一各类信息的分类编码、数据交换格式、数据内容与组织形式。

②数据共享原则:各行政职能部门互通互联、资源共享、信息互补。

③可扩展性:空间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的功能具有可持续维护和发展能力。

④先进性原则:充分利用GIS 、GPS、数据库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

实用性原则:在满足当前工作需要为前提,科学论证、有序推进、分步实施。

3.3.2部件数据建库流程

外业的调查结果主要有图形数据和相关的文本资料(如调查表),在转换成入库数据之前需要做以下几项工作:

①图形数据的分层及格式转换:将现有CAD格式的测绘数据依据部件类型分层提取并转换成ArcGIS格式;

②文本资料的汇总以及录入:将调查表汇总录入,按一定格式整理成电子表格的形式;

③图形与属性的关联:通过为部件分配的唯一的流水号将图形和属性进行关联,从而形成完整的GIS数据;

④万米网格的挂接:采用空间匹配技术依据部件的空间位置来挂接所在单元网格属性。

4.基础地理数据和部件数据的更新机制

烟台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自建立来已开展了数次针对基础地理数据和部件专题数据的更新工作。目前该系统中基础数据采用在线调用烟台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基础数据的方式,实现了数据的共享与及时更新。在城管部件数据普查与建库工作完成后,还需要建立城管部件动态更新维护机制,使部件的相关数据得以动态更新,保障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和实时性。目前烟台采取在采集区域内,通过从相关部门获取城市设施更新工程信息并结合城管监督员更新上报案件信息的方式,获取辖区内的城市部件变化情况,形成部件更新信息表,再由部件外业普查单位按照信息表的内容,实地普查新增的城市部件并进行更新。

5结束语

“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实现了城市管理空间细化和管理对象的精确定位,实现了精确、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城市部件数据普查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数字城管部件和事件处理的准确性、高效性,因此必须提高城市部件数据普查质量,全面掌握城市部件的分布和现状情况,建立部件更新机制,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提供高效的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1] 施志梅. 数字城管基础数据普查与建库方法研究[J]. 大坝与安全,2009,(增刊):31-34

[2] 朱彤. 网格化城市管理技术与方法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09,(30):4-5

[3] 涂强,徐伟. 做好城市部件普查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3):102-104

篇6

20__年,我们将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巩固第二届文化周市容市貌整治成果,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探索建立数字化城管及“大城管”管理模式,积极推行城管领域内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全面推广“以钱养事”改革,切实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代征代缴改革,努力加强城管执法保障,进一步规范执法人员行为,不断提高长效管理水平,促进水乡园林特色、历史人文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为把潜江早日建设成中部强市作贡献。

(二)目标任务及主要措施。

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数字城管)提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整体效能,从严从细从快管理好城市。

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架构,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城区、街道、社区的自治管理,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争取市政府支持,向社区拨付基本工作经费及奖励经费,重新启动“门前四包”工作。实行城市网格内的“以钱养事”改革,完善和落实绩效考评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提高基础管理能力。

努力构建“大城管”格局。借鉴宜昌市城管局做法,利用升格为政府工作部门的契机,争取市政府尽快成立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市长任主任,分管市领导为副主任,构建政府监督指挥、部门协调运作、各有关方面各司其责,各尽其责,相互配合的“大城管”格局。

切实推进“城市垃圾处理费代征代缴”改革工作。今年已拿出成本监审意见,调整了代征运行软件,制定了改革实施办法草案。20__年按照省物价局、省住建厅专题督办会要求,迅速组织实施。

启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申报工作。按照“一次报批,分布实施”的工作思路,拟定在潜江城区实行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申报方案,按“先上市长办公会,再上市委常委会,向市人大汇报后,报省政府批准”的工作流程推进,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推行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整体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完善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市政府加大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加快专业市场、环卫设施的建设速度,为城市管理创造必要条件。

规范城管执法人员管理。根据省政府办公厅(鄂政办发[20__]102号)文件精神,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坚持“逢进必考”,严把入口关;对现有人员统一考核,择优录用,对达不到要求的人员合理分流,妥善处理;规范后的城管执法人员争取纳入参公管理,提高城管系统干部职工待遇。

篇7

关键词:中小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 A

一、中小城市实施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目前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

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管理内容复杂多样,涉及部门众多,长期以来城市发展形成的“重建设、轻管理”的现状,衍生了大量的管理问题,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以及失衡,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在目前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

1.1管理思想滞后

大多城管部门仍习惯于传统的思维管理方式,由于处置力量不足等原因,平时管理不到位,问题积累较多,遇有重大活动或重大节日,就搞突击式、运动式整治,群众意见较大。

1.2管理方式粗放

管理区域划分不明确,管理对象的种类、数量不具体;责任主体不明确,造成相互推诿;管理标准不明确,一定程度影响城市容市貌;管理信息始终处于后发、滞后状态,城市管理工作被动应付较多。

1.3管理效率低下

城市管理资源分散在多个职能(专业)部门及街道办事处手中,由于缺少统一的综合协调机构,相关部门(单位)各自为政、自我管理,造成重复检查、重复作业,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管理效率低下。

1.4管理缺乏监管

由于缺少统一的专门的监督考核机构,一定程度造成城市管理工作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自己说了算,存在“三保三不保”(保大街不保小巷,保检查不保平时,保领导不保群众)、“四个没人管”(发现问题多少没人管,发现问题快慢没人管,处理问题是否及时没人管,问题处置到什么程度没人管)等现象。

2、数字城管对提升行政效能意义重大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设施的监管和维护存在困难;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口素质无法与城市的现代化相匹配;随着城市的不断拓展,城市的资源有效使用率和人均占有率持续下降。这些都对政府的工作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数字城管正是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建立资源集约的信息化平台,满足政府、企业的协同办公要求,全面提升城市的环境、品位,提升群众的城市素质,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构建

1、宽带网络数据交互

在当今现代化社会中,在城市管理当中运用数字化资源非常普遍,各个单位之间通过互联网传输数据信息,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信息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管理、查询和,而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根据城市中固有的网络资源、数据城域网络和政务网络来进行管理信息资源,实现其和外部信息进行交换。

2、应用系统云计算虚拟实现

依据城市管理条例规定,需要在应用服务器上安装相应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如数字化城市管理和GIS等,几乎所有应用数据都容纳在数据库服务器上。支持系统运行主要有数据库软件、GIS软件和应用软件等;应用系统中的软件主要指:无线数据采集、监督受理、应用维护、地理编码等。实际应用中,利用对高端服务器的设置,然后利用集群技术来处理多机系统,相互备份资料,充分保障平台长期、稳定工作,同时能够让单台服务器能够负载轻一些。然而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计算机技术更是日益更新,在数字化城市管理过程中,云计算及云存储逐渐被引入应用当中。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PC服务器、小机型、存储设备和软件等都通过云计算来实现资源划一,统一配置虚拟化资源。利用虚拟化软件来实现资源的虚拟化。根据购买者的要求,制定可选择的虚拟资源,其中包含:服务器的虚拟化及存储的虚拟化,同时管理物理资源,为用户和管理员提供相同的页面,以方便其管理和应用。全方位应用漏洞扫描和检测技术、操作系统识别、智能化端口识别等技术,确保系统高速、有效、精确运作,另外还能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修复隐患,充分保障系统安全有效运作。

3、视频监控和智能化识别

当前城市管理过程中运用了数字化技术,在视频监视技术中有效应用数字化、网络化及职能化技术,通过宽带城域网和接入网络的方式将分散的图片内容进行联网,这样就可以将各个地域的资源全方位统一管理、存储和监控,实现共享资源,有利于城市管理者利用全方位的资源对整个城市的管理提供有效直接的资料,提供管理者工作效率。此外,在现实生活中,远程遥控技术也随着科技的进步逐步走进人们生活中,尤其在城市重点地区设置监控点全天监控和存储电视图像,通过信息化手段来传递监视器中的音频视频资源。在客户端这一方就可以利用B/S、C/S技术播放视频,其中包含监视多个画面、叠加字幕等,远程监控云台和镜头就可以实现监控区域图像变动的监控。

在信号的传送上,利用互联网VPN技术实现"虚拟专网"传送,保证安全性。最终实现视频监控系统可视、可控、可调、可储的目标。随着3G技术的成熟和业务的开展,3G视频监控在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可灵活实现。例如放置在车顶的摄像探头可在水平360°、上下180°范围内自由旋转,对周围方圆几百米范围内的目标实现全天候监控并录像。摄像探头采用红外线技术.即便是夜问光线暗淡照样能清晰拍摄。从而实现全方位、全时段的视频监控。另外随着海量存储和云计算技术的运用,智能化识别技术得以实现.例如边检、越界车牌号的识别和人脸的识别等。

4、集群对讲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过程中,会有很多专业集群用户,这些用户必须进行一对一或者更大范围的对讲。如:公共服务及政府部门、集团企业内部,其中有不少小企业内的公网集群也会应用。目前信息化时代,逐步建立并完善了3G、CDMAIX及GPRS等网络设施,对讲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但满足了用户之间一对一,一对多的通话,还能促进技术的发展。各大运营商大面积覆盖其网络资源、设定各种通信模式及强大的后台支持,提高自身的专业度,让用户更加信赖并依赖其网络资源。

5、3S和位置服务

3S技术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的统称:随着技术的发展。GPS民用化的发展市场越来越广阔。而我国也在加快步伐进行独立自主的"北斗"空间定位系统技术的研究和市场化应用。芯片小型化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得GPS芯片组在缩小体积和降低耗电量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突破。GIS信息服务平台以现代化计算机网络、GPS定位、GIS、数据库等多种技术为依托。构建一个高度集成化、网络化信息高度共享的综合位置服务系统平台,以满足实时地理定位等要求。总管理中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和通信枢纽,实现与车载终端的信息交互、电话录音、自助应答与排队,完成各种信息的分类、记录和转发。同时对整个网络状况进行监控管理。另外分中心实现异地分布式和分权限群组监控管理。工作站是整个系统中人机交互的前端平台.通过将GIS技术、GPS技术、IP数据语音技术、Web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监控管理、信息管理、电召调度等。

6、智能交通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作为物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车联网借助装载在车辆上的传感设备(RFID、传感器、GPS等)收集相关属性和信息,通过网络实现快速传送,配合先进的智能交通管理平台、交通监控系统、GPS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智能安全的交通运营。

结束语

数字化城市管理以现代化的网络和通信设施为依托,通过软件系统、数据库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社会公众服务和管理平台。利用宽带网络、云计算虚拟化、视频监控和智能化识别、智能呼叫和对讲、3S和位置服务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使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由单纯的城市管理内部业务应用向其他单位的应用进行延伸和拓展,层次也更为鲜明。

参考文献

[1]洪之旭、殷庆华、张冰.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创新社会管理应用研究[J].探索信息化,2012(09):64-65.

篇8

一、完善机构,畅通机制,提升工作质效

党委书记、局长同志带队先后到省市县、市和市等地学习先进经验,积极与县委编办、县司法局对接,将城管执法与综合执法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同志亲自组织草拟“三定”方案,先后修改数次。一是优化内设股室,将原来的办公室、政策法规股、城乡环境综合管理股、市政设施管理股、政工人事股、计财股、数字城管指挥中心、高新区管理股8个内设股室调整为办公室、政策法规股、城乡管理项目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城市管理监管股、财务审计股、政工人事股6个股室,进一步明确了股室职责分工,保障了政令畅通。二是调整了局属事业单位,设立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市政设施维护中心、园林绿化服务中心、数字城市指挥中心整合了城市管理机构。三是强化执法机构,设立县综合行政执法一大队、二大队、三大队为局内设机构,规范执法机构的名称,实行“局队合一”,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20年9月,县委办、县政府办印发了《县综合行政执法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县委编制委员会印发了《县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有关机构编制事项的通知》。

二、认真梳理,积极谋划,确保权责有效实施

2020年完成发改、经科、住建等12个县级部门223项执法职责清理,目前已向市政府报送审核拟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事项共650项。一是深入学习,提早谋划。通过深入学习省、市深化市场监管等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相关文件,学习借鉴市、市等改革先行区的好做法、好经验,结合我县实际,系统的对12个县级部门的行政处罚、强制权力事项进行梳理,为权责事项划转作好准备。二是积极对接,整合权责事项。针对与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等部门有争议的权责事项,通过征求意见、召开协调会等形式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和县委编办对接,按照“职责相近”原则,明确职责,进一步整合权责事项,确保权力责任事项有效实施。

篇9

关键词:数字城管 “U”型峡谷 实践 社情民意

随着城市化的飞速推进,城市管理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课题日益增多。城市管理量的急速扩张推动着城市管理理念、手段和机制的不断创新,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要求城市管理要不断进行自我有机更新,要不断实现自身质的新裂变和新跃升。2006年3月28日上线的杭州市数字城管无疑为城市管理实现这一嬗变提供了契机。

一、城市管理“U”型峡谷的形成

城市管理是城市生活中与市井细民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行业之一。城市的日新月异与市民生活追求的适时更新,使城市管理始终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城市发展的高速度与相对较低的城市管理自我更新水平之间的矛盾;市民对生活品质的高要求与相对较低的城市管理问题解决水平之间的矛盾,即“两高”与“两低”之间的矛盾。由于城市管理“服务者”的角色以及城市生活和市民需求的动态发展,决定了城市管理在上述矛盾中始终处于被动的、从属的、落后的地位,如此就形成了城市管理中长期存在的“U”型峡谷的“两极”,而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程度偏低则是城管“U”型峡谷的“谷底”。就杭州来说,城市管理“U”型峡谷的主要表现如图1所示:

“两高”: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市民日益增长的城市生活需求对城市管理的高要求。随着杭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对高水平、高质量的城市生活品质的追求日益迫切,城市决策与管理只能“以变应变”,快中求快,好中求好,想方设法跟上甚至超越这种需求,努力赢得市民对城市发展的拥护与支持。

“两低”:即相对较低的城市管理自我更新程度和城市管理的问题解决水平。从客观上说,无论纵比还是横比,杭州城市管理有机更新及解决问题水平都不低,很多方面还处于领先水平。“相对较低”是指相对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相对于市民生活需求的迅速提高、相对于杭州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的目标来说,显得滞后和偏低了。杭州现实的城市管理水平一时还难以适应管理内容的瞬时扩大和管理要求的迅速提高,亟需在城市管理机制、手段、方式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完善和提高。

“谷底”:即市民和各部门较低的城市管理参与程度。在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下,城市管理主要是城管部门一家的事,制约了城市管理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城管实效的进一步提升,亟需建立“一家牵头,各方参与”的“大城管”格局。

二、跨越城管“U”型峡谷的路径分析

跨越城市管理“U”型峡谷是城市管理跟上城市发展步伐的必由之路,城市管理者已无法回避,只能从容面对。从“U”型峡谷的形态上看,跨越它的途径无外乎三种:

路径一:压低“两高”;

路径二:在“U”型峡谷的两极架起一座连通的桥梁;

路径三:填充“U”型峡谷的空白地带,提升“两低”。

显而易见,路径一因其把必须要满足的因素当成了要排斥的因素而决定了其不可能成为跨越城管“U”型峡谷的可能选择;路径二和路径三由于充分考虑了城市管理的现实因素和未来发展,因而可以成为跨越城管“U”型峡谷的潜在路径。

三、数字城管是跨越城管“U”型峡谷的战略选择

城市管理“U”型峡谷的存在,客观上制约了城市管理社会满意度的进一步提高。从根本上说,要实现对城管“U”型峡谷的成功跨越,必须找到一个既能满足“两高”,又能提升“两低”,并能扩大社会各方参与度,同时还能兼顾城管动态发展的综合手段。经细加分析推究,不难发现:要实现路径二,即同时满足城市化和市民生活的高要求,“科技强管”应是必然选择;要实现路径三,努力提升市民满意度、各方参与度与自我的有机更新能力,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服务水平,大力推动自我机体和肌理的变动和更新。正是由于内外兼修的明显优势和对路径二、三要求的同时切合,杭州近年来强势推出的数字城管势所必然地成为了跨越城管“U”型峡谷的战略选择。

(一)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是跨越城管“U”型峡谷的现实基础

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市民的生活品质在日益提高。城市管理要根本改变在“U”型峡谷中的“两低”状况,必须有赖于先进的技术手段。数字城管作为一种崭新的城市管理手段,通过“3S”(GPS、GIS、RS)和“2C”(Computer、Communication)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摸清了城市管理的家底,实现了对城市管理事、部件的准确定位,完善了对事、部件属性的描述,理顺了城市管理职责,使城管问题的及时发现、及时交办和及时处理由可能变为现实,城市管理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解决问题的速率和能力明显提高。

(二)运行机制的完善化,是跨越城管“U”型峡谷的动力之源

两年多来,杭州数字城管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运行机制,充分激发了数字城管各部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内动力,这是跨越城管“U”型峡谷的力量之源。杭州市数字城管通过建立协调一致、指挥有力、响应及时、运转畅通、处置高效的运作机制,确保了问题的及时、高效解决。

一是实施考核,形成动力。推行并完善了数字城管问题及时解决率考核,建立了“旬分析、月公示、年考核”制度,杭州市各基层单位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明显提升。

二是完善机制,形成合力。坚持“问题处置在先,责任追究在后”,实施“代整治”,推行“备货制”,设立“代整治”和“备货制”专项基金。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赴现场进行踏勘和协调,确保问题的及时解决。

三是加强协调,形成推力。市区两级协同平台定期对数字城管运行中的存在问题进行协调,厘清管理职责,明晰管理边界,做出合理解释,促进问题解决。

四是强化分析,提供参考。通过定期分析,深入剖析数字城管的总体运行情况,提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和各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三)信息采集的市场化,是跨越城管“U”型峡谷的必要前提

目前,我国尚处于政府体制转轨的初始阶段,政府全面深度干预的本质并没有根本转变,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又有许多应该管好却没有管好的事。杭州数字城管在信息采集上采取了政府“花钱买信息”、“养事不养人”的做法,在问题发现上坚持政府“掌舵”,而将街面问题的采集这一“划桨”的具体事务交由市场化招聘的信息采集公司去完成,通过合同设定和科学考评强化对采集公司的管控,建立并完善了优胜劣汰的进入退出机制,加大了对错报、漏报、失报、延报的校核力度,确保了城管问题的全面、及时、公正、准确发现。

(四)运行体系的标准化,是跨越城管“U”型峡谷的规范支撑

数字城管的实施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杭州数字城管运行之初,市城管办联合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了《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流程标准》和《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处置期限》,作为数字城管信息采集、立案受理和交办处置的共同标准。为适应城市管理内容的不断拓展与有机更新,编制了新的《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立、结案规范》,颁布实施了《杭州市数字城管实施办法》(第244号市长令),形成了一整套的数字城管标准体系。通过刚性执行高于行业标准的数字城管相关标准,进一步统一了各部门思想,规范了城市管理处置行为,提高了数字城管相关网络单位参与城市管理的自觉自主意识,使城市管理职责的履行更趋清晰、合理、高效,为跨越城管“U”型峡谷提供了制度保障。

(五)服务功能的最优化,是跨越城管“U”型峡谷的重要保障

杭州数字城管作为城市管理的综合平台,具有明显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在两年多的运行中为城市管理、应急指挥、摸底普查等综合工作提供了及时、周到的服务,也为跨越城管“U”型峡谷赢得了广泛的理解、认同与支持。通过一支专业化的信息采集队伍,配合相关部门开展了节庆、防汛、抗雪、违停、城市家底等各类普查,为相关部门摸清情况、加强监管提供了有效信息;通过数字城管系统积存的海量信息,向相关部门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和客观的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通过12319城建城管热线,倡导“数字城管在您身边、为您服务”的根本宗旨,进一步提高了数字城管的知晓度和参与率。

(六)系统建设的实用化,是跨越城管“U”型峡谷的战略需要

由于“两高”的不停运动和变化,城管“U”型峡谷自然不是一个静止的系统。由于运动、变化、发展着的城市有机更新,城管“U”型峡谷的内涵也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与发展中。因此,数字城管系统必须紧紧围绕发展中城市市民的动态需要,不断深化与拓展建设内容,才能顺应未来城市管理发展的形势。为此,杭州数字城管坚持“整合、共享”的原则,依托市级主平台,建设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市辖城域数字城管统一平台。

一是依托政府信息资源,建好市级数字城管主平台。借助政务外网,搭建起覆盖“市、区、街、社”的城市管理协同工作网络,实现与815家城市管理网络单位和467个社区的互联互通,实现了与公安和交警的视频监控以及桥梁、地下水在线监测、城区防汛决策系统的对接共享,不仅有效保证了管理信息的畅通和共享,建设资金也节省50%。

二是依托市级主平台,建设统筹城乡的大平台。坚持“统一流程、统一标准、统一评价”,依托杭州市主平台,利用同一套硬件、软件和网络体系,全面建成覆盖十三个区、县(市)和两个市级管委会的市辖城域数字城管统一平台,实现城市化管理区域的全覆盖。探索建立了对应的运行模式,即:在主城区建立“一级监督,分级指挥”的“主城模式”,在副城区建立“一级监督、自行指挥、市级保障”的“副城模式”。同时,还坚持“城市化发展到哪里,数字城管就推进到哪里”,开创了依托区平台,建立了“两级监督、一级指挥、按责处置、区镇联动”的数字城管“街镇模式”,实现了数字城管由主城向副城、中心镇的“三级跨越”。像萧山的临浦镇和余杭的余杭镇,已成为先期建成运行的街镇。

三是以数字城管平台为依托,建设行业信息化大平台。以数字城管系统平台为基础,推进行业信息和监管资源的整合共享,建成了地下管线、桥隧监管、节水监管、环卫作业GPS监管、综合统计等子系统,初步建成了统一的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了建设和运行费效比的最优化,大大提高了平台的共享度和运用度,为强化专业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数字城管:跨越城管“U”型峡谷的初步成效

五年多来,杭州数字城管适应了城市管理的有机更新,适时完善了运行机制,努力提高了有机更新能力,提升了问题解决实效,进一步体现了“城管为人民、城管靠人民,城管成果让人民共享,城管成效让人民检验”的要求,取得了跨越城管“U”型峡谷的初步成效。

(一)实现了数字城管的拓展,惠民范围越来越大

杭州数字城管上线之初,覆盖上城、下城、江干、西湖、拱墅和风景名胜区等主城区,面积为192平方公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本着“让现代城管成果惠及更多百姓”的宗旨,杭州数字城管进一步向各区、县(市)以及有条件的中心镇推进。截止目前,市辖十五个区、县(市)数字城管全部建成运行,中心镇数字城管也已建成6个。同时,按照“数字城管与城市道路分类保洁、执法保序三同步”的要求,今年,杭州数字城管实现了向建成区内刚完成城市化区域的“扩面”,面积已达406.51平方公里。

(二)形成了城市管理的合力,攻坚水平越来越高

在依托统一的数字城管大平台、执行同一的数字城管标准、服从同一的数字城管问题及时解决率考核这一大背景下,各相关单位不再是行业意义上的一个部门,而是作为解决城市管理相关问题的一个环节而存在,各环节之间彼此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各部门间的沟通和联系相应增多,协同合作意识相应增强,城市管理的合力得到了充分显现,问题处置和解决水平在考核机制的推动下得到了明显提高。五年来,共上报有效信息633.90万件,其中立案交办436.86万件,解决436.82万件,问题及时解决率由刚运行时的26.7%提升至目前的98.48%,单件问题处置时间已从29.86小时下降至5.24小时,提速达82.4%。历年的数字城管问题及时解决情况如图2。

(三)加大了绩效考核的力度,部门参与越来越深

数字城管问题及时解决率考核的实施,明显提升了数字城管运行实效。各城区、部门日益重视数字城管问题的解决,参与程度越来越深,很多部门都成立了专门的数字城管工作机构,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机制,确保有专人负责,及时处理数字城管问题。有的部门还成立了数字城管应急处置小分队,为圆满解决“建管衔接”问题落实了“备货制”。

(四)强化了适应实际的举措,更新能力越来越强

有机更新能力昭示着数字城管的生命力。在城市化迅速推进和城市管理越来越繁难复杂的今天,数字城管倘若失去了有机更新能力,始终原地踏步不思求变,终将因过时落伍而失去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随着杭州城市管理的有机更新,数字城管有机更新的律动更及时、均匀、有力。从外在来说,数字城管覆盖面因城市保洁保序范围的扩大而同步扩面,专项普查因建设和管理需求的增多而增加,运行时间因重点窗口地区采集时段的延伸而延长,系统建设也因城市管理内容的深入而深化;从内在来看,运行考核机制进一步健全,问题解决手段进一步丰富,标准法规意识进一步增强,人员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数字城管在一次次的有机更新中实现了自我的蜕变与新生,为城管“杭州模式”增添了新的内涵和亮点。

(五)重视了社情民意的诉求,社会口碑越来越好

各地试行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实践表明,城市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有利于实现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形成市民与政府共同管理城市的新局面。它被认为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和开明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政府在市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杭州“数字城管”的上线运行,使大量久拖不决、悬而未决的城管问题得到了切实的解决,充分满足了市民的广泛诉求,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良好口碑。为突出服务的针对性,数字城管和12319合力出击,增加了“服务进社区”和广场服务的频次,不仅把及时、实在的城管服务送到了百姓家门口,送到了百姓心坎里;还向市民进行了大力度的法规宣传,发放了大量的宣传册,进一步提升了广大市民的城市管理素养,深化了广大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认识与理解,增强了市民“城管为我,我为城管”的城市主体意识。同时,居民身边的琐事通过信息采集员这一纽带,成为了政府案头的大事,促进了问题的有效解决,密切了市民百姓与政府部门的关系。据市综考办民意调查的数据显示,市民对数字城管的满意率达到了98.4%。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投诉件也大大减少,取得了社会评价一“升”一“降”的良好效果。据12345市长公开电话、12319城建城管热线电话统计,运行之前每月投诉400件左右,现在下降到190件左右,下降了50%以上。

(六)瞅准了城管工作的重心,综合效益越来越佳

推进城市“四化”长效管理、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是杭州城管近几年的工作重心。围绕这一重心,数字城管配合相关部门开展了一次次的专项整治,日益加大了对街面的巡查监管力度。如今,漫步杭城大街小巷,大面积暴露垃圾已然遁形,“五乱”、“八小”、窨井盖缺失等影响市容秩序和市民安全的老大难问题也已根本好转。对重大、突发性问题的处置也建立了及时、有效的应对机制,为所有城市居民营造了一个洁净、安全、宜居、美观的城市环境。数字城管在不长的运行时间内,带来的不止是市容秩序的变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城管机制的深刻调整,推动了城管资源的优化组合,加速了城管手段的一次次创新。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字城管这个抓手,引起了各部门对城市管理的高度重视,赢得了市民对城管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有力推动了城市管理工作的公正、民主、科学化进程,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有关城市的一次次重大摸底普查,节省了大量的重复投入的社会资源,形成了政府、部门、社会多方共赢的局面,显示了较为明显的综合效益。

城管“U”型峡谷的存在,是城市管理实现突破和发展的巨大挑战。跨越城管“U”型峡谷,是数字城管的终极目标,更是数字城管证明自身价值和实现跨越发展的极佳平台。正是通过对城管“U”型峡谷的一次次成功跨越,杭州数字城管加快了理念、机制、手段、方式等方面的有机更新步伐,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表现出良性的发展态势。随着杭州“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和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目标的进一步实现,杭州数字城管必将在一次次跨越城管“U”型峡谷的成功实践中实现自我的扬弃、超越和质变。

参考文献:

篇10

“中心!中心!我是071号城管监督员,向中心报告:建国道春明市场对面有个雨箅子丢失。”安维萍是廊坊市一名城管监督员,在5月23日的例行巡查中,她发现了上述情况,立刻用掌上“城管通”呼叫监督中心进行上报。

监督中心工作人员核实信息后,迅速将情况反馈到了相关单位。很快,廊坊市政处的施工人员就来到现场,将丢失的雨箅子补装完毕。整个过程从发现到解决还不到一个小时。

去年12月,廊坊市在全省率先开通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将市区建成区划分成228个网格区域。164名城管监督员对所分管网格区域进行全时段监控,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反馈,使相关部门能迅速处理。系统运行以来,先后立案16270件,办结15380件,结案率达到90%以上。市民身边的井盖丢失、自来水水管破裂、露天烧烤污染、垃圾乱堆乱放等烦心事,都可以通过这张数字化“大网”,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妥善处理。

数字化管理只是廊坊市综合执法局创出的靓丽名片之一。创建无违章建筑,无私搭乱建,无废品回收站点、煤场、砂石料场、洗车站点滥设,无露天烧烤,无乱贴乱画,无乱设牌匾的“六无市区”,创建让非法小广告无立足之地的“无癣城市”,创建 “和谐拆违”、门前十包责任制、户外广告精品工程……提起这些,廊坊市民无不拍手叫好。

在推进人性化城管上,市综合执法局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清理丰盛路、裕华路卖菜摊贩占道市场时,他们并没有采用简单的驱赶方式,而是多方协调,开辟了两块规范的蔬菜批发市场,引导摊贩到市场内经营。修车、修鞋、修锁摊点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但以前缺乏统一管理。他们对市区260个修车、修鞋、修锁摊点进行统一规划、围档、管理。这些化堵为疏的人性化举措,既保障了困难群众生计,方便了市民生活,也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

在改变凭经验办事的惯性思维上,市综合执法局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城市管理崭新模式,构建“大城管”格局。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推行“门前十包”责任制;为了进一步理顺城管执法与有关单位的关系,建立了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为了发动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建立了以“执法服务进社区、进学校、进街道、进门店”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引导机制,城市管理形成了全民参与,相互监督、共同规范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