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进展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研究进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研究进展

篇1

在植物遗传学与统计遗传学方面,进行青花菜抗老化转基因研究,利用农杆菌转殖法导入细胞分裂激素合成基因,在转型株中发现有31%具有延迟叶片黄化、16%具有延迟花球黄化效果,而7.2%的叶、花均具这些效应,以获得的近20个自交系进行子代评估,也显现该转基因遗传至下代;进行乙烯受体变异转基因研究,获得数枝转型株;以高等水生植物浮萍探讨污染环境定基因的表达机制,发现浮萍对农药的耐受性较高,对重金属(除铅外)的耐受性则比较低;从百合成熟花的基因库中找到一个与干燥有关的基因,只在接近开花时才表现,可能有保护功能;自耐高钠盐的冰花植物分离出一伤害诱导基因WI12,与马铃薯的伤害诱导基因WUN1有很高的相似度,功能可能与韧皮部细胞壁的发育有关;构筑能在水稻表现的表现载体,每一个不同的表现载体,得到数个T0细胞系及同质T2,T3与T4转殖水稻种子,并证实将基因转殖到水稻中有表现,活性较由细菌所表现的高出许多。

植物生物化学方面,将第Ⅲ型稻醇溶蛋白质基因RP5启动子嵌合GUS报导基因,藉由农杆菌转殖于烟草及水稻,发现RP5启动子在水稻表现具有胚乳专一性,且其表现的时间控制能精确地复制内生性RP5基因的调节,但在转殖烟草的表现则不具胚乳专一性;分离出可能与绿豆种子衰化有关的基因RNA解螺旋(RNA helicaseVrRH1);发现假丝酵母菌的5种脂肪具有不同生化特性与基质特异性,选殖的启动子具有不同的环境与营养因子调控序列,可因应不同的培养条件改变同功的差异表现,而有不同的应用性;阐明光合系统中心蛋白基因群psaAB的转录转译机制,及光照对此基因群表现所扮演角色,发现叶绿体存在着转录调节蛋白因子,并纯化此类蛋白;成功选殖出水稻活化基因,分离此酵素两型蛋白,发现此基因表现呈现概日韵律变化,mRNA具有独特的选择式剪接机制;利用农杆菌转殖法,将大肠杆菌和反刍动物瘤胃中分离出来的植酸基因转殖至水稻,可稳定遗传至后代,而转殖水稻所生产的植酸酵素具有高效能的酵素活性。

微生物学及植物病理学方面,发现伏马镰孢毒素B会引发动物和人类的疾病,包括马脑白质软化病、猪肺水肿、小鼠肝癌和人类食道癌等;经生化特性分析,卫星蛋白为RNA结合蛋白质,具核酸的特异性,并有自我聚合特性,利用酵母双杂合系统,筛选出数十个与卫星蛋白结合的寄主蛋白;初步完成台湾炭角菌科的地方志,共118种,分属于13个属,其中包含1个炭豆菌属和1个炭角菌属的世界新种,并描述1个法国核囊菌纲新属――双孔孢菌属、1个俄罗斯层炭菌属的世界新种及4个马来西亚炭角菌科的世界新种;以竹嵌纹病毒为材料,发现病毒复制酵素的中间区段具有核苷酸水解酵素活性,而病毒三重迭基因的第一移动蛋白,在失去ATPase活性和RNA结合能力时,会失去帮助病毒的移动能力;缺失性RNA的转译架构存在对其增殖极为重要,而卫星核酸发展为基因表现载体,可用来定位病毒鞘蛋白次基因RNA的核心启动子。

植物生理学方面,以红杉试验,证明植物幼年期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速率皆高于成龄期,叶绿素含量幼年期也高于成龄期,但老树复幼后又恢复幼年期之特性;植物幼年期时,生长迅速、乙烯产量高,成龄期,则生长缓慢、乙烯产量低,老树复幼后则提高至幼年期的乙烯产量,但以每克细胞分析时,则幼年期与成龄期无显著差异;利用介于trn D和trn T之间以及trn T 和trn F之间的叶绿体non-coding核酸序列,观察到十字花科芸苔属Brassica rapa/oleracea演化途径的植物,其核酸序列的演化速率为B. nigra演化途径植物的2倍左右,证实A+T成分的高低确会影响核苷酸突变的数目,且DNA碱基被易位对DNA碱基被取生比率会随A+T成分的增加而增加;完成文心兰、拖鞋兰及蝴蝶兰等细胞再生植株的研究;证明氰细菌聚球藻RF-1品系的硝酸还原酵素基因narB为硝酸还原酵素的功能基因,单链蛋白可随硝酸盐浓度变化,表现两种不同的酵素动力学特性;探讨夜来香球根花芽分化前后荷尔蒙的变化,发现C-19 gibberellin扮演关键性角色;利用细胞荧光流测分析技术,建立高细胞分裂指数的细胞悬浮液,为诱导分裂与染色体分离的来源组织;分析林木种子上胚轴休眠特性,发现低海拔荚迷属植物的成熟种子不宜温储,适度冷储为适宜方法,而中、高海拔荚迷属植物可适度温储。

植物系统分类与演化学方面,分析显示,南方红豆杉和穗花杉属应属红豆科,后者与粗榧科为单源,与杉柏二科约在19200万至23000万年前分歧;分析三基因组,发现松柏木(除松科外)与买麻藤目是姊妹群的新关系;订正台湾产鸭跖草科及天南星科魔芋属等单子叶植物分类,厘清菊科、秋海棠属、蔷薇科台湾草莓等各植物的系统亲缘关系,发表新种植物“台北秋海棠”;探讨台湾佛甲草属植物的系统分类,发现有20个分类群;研究台湾西部6条溪流的天南星科石菖蒲群遗传结构,发现石菖蒲的族群在溪流间确有明显的分化,依纬度分为两大族群;研究台湾芒属植物的分子生态与演化,发现以五节芒为外群,中国芒呈现单系群的结果,台湾芒和高山芒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台湾芒与白背芒虽因二次接触,但种化并未成功,芒属植物的生殖构造及发育与其他禾本科植物相似,对种化之影响有限。

植物生态学方面,相思树的生物试验显示,叶的水溶萃出物中含植物毒物质,并确认12种类黄素及2种单宁,其中4种为新化合物;台湾芒与白背芒因其分布于不同海拔,由所得的分子证据了解二变种间仍有基因流转,种化的过程尚未成功;发现经高盐分理,显著降低水笔仔幼苗的光合作用速率和气孔导度,增加氮素浓度可增进生长在低盐分水笔仔幼苗的光合作用速率和气孔导度,但对生长在高盐分下的水笔仔幼苗没有显著效应,生长在高盐分低氮素浓度下的水笔仔幼苗较易受光抑制;从研究岛内河川污染和藻类关系中,归纳出以附生硅藻的藻属为指标的新方法,由6个属的比率关系为指标,结果和由水质理化参数分析所得者相当一致;自相思树分离出22种化合物,另自血桐分离出9种化合物,其中6种黄酮类为新的化合物;进行芒草分子生态及演化研究,利用随机扩增多型性DNA、叶绿体DNA之trnL-trnF间隔片段和乙醇去氢I的DNA序列分析,探讨族群间的基因流转及族群迁移。

菌类及藻类方面,发现有2种大型有盖盘菌、24种无盖盘菌,6属11种双鞭毛菌及12属土壤高温真菌;从台湾温泉或其他地热环境分离得耐热性真菌25株;观察台湾7个碳酸泉,发现41种硅藻,大都出现在低二氧化碳泉水中。

动物细胞及生理机制方面,发现内生性类鸦片的不同作用;发现影响精虫生理功能的重要成分;阐释大鼠延脑吻端腹侧核与疑核抑心区及视丘网核作用机制;证明蟑螂单眼对逃亡具有生理意义,并解析出虾的信息传递分子的活化机制;完成家蚕及蟑螂前胸腺咽喉侧腺分泌的脱皮激素、脑神经细胞形成与青春激素在发育过程的变化研究,发现罗氏夜蛾咽喉侧腺的促进物质存在于脑、食道下神经球及心脏内分泌体内,证明神经连索NCAI和NCAII在传递促进作用上的角色;从昆虫鉴定出小白纹毒蛾的性费洛蒙的主要诱虫成分,是一种从未发现过的新结构;探讨小菜蛾3个同功异构酯解酵素在田间及室内发生频率的变化;完成关渡河口、关渡自然保留区与自然公园内昆虫相的分析;完成多种鸟类、爬虫类及鱼类脑垂体促甲状腺激素、促滤泡激素、糖蛋白激素共同α次单元基因的选殖、测序、胺基酸序列及mRNA表现的调控因子之探讨;完成淡水鱼离子平衡相关运输蛋白研究,Ca2+-ATPase 基因之选殖、测序、胺基酸序列及各器官mRNA与蛋白质表现,证明H+ATPase及Na+-K+-ATPase在淡水鱼Cl吸收机制的角色;进行与HSC70作用的蛋白质、鱼类JAK-STAT信号传递、DHEA及固醇类对刺激分泌作用及抗磷脂质抗体与赤芝S对胶原蛋白刺激血小板的影响等研究;研究蛋白质种类,包括HSC70、新型唾液酸水解酵素、胡蜂毒素、生殖系统分析蛋白24P3 RNA水解酵素、蛇毒蛋白、核酸复制酵素等,除探讨其作用机制外,也进行三度空间结构决定与蛋白质工程改进等实验;发现磷酸葡萄糖异构醣、自体分泌移动因子及神经白细胞素均为同一类型蛋白,而且首度决定其三度空间结构;果蝇的发育与其相关基因调控研究,发现果蝇具有与哺乳类甲基化CpG核苷酸的相似蛋白质,但在基因中却探测不出甲基化CpG核苷酸;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对癌细胞株A431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磷酸化具去除的作用,可能与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有关;藉由基因功能至蛋白质转录后调节,建立人类遗传疾病多巴反应性肌肉松弛症的细胞模式及致病机转;小白鼠子宫分泌之24p3蛋白和精虫头部有结合的现象,结合后可增加精虫的活动力;缺乏葡萄糖六磷酸去氢(G6PD)时,会导致人体皮肤纤维细胞生长缓慢,并加速老化;小白鼠贮精囊分泌的自体免疫抗原抑制精虫内钙离子之含量,可能是经由胞器储存增加所引起;精囊分泌蛋白纯化后,具增强精虫游动的能力。

动物功能型态学方面,发现高密度脂蛋白是以反内胞饮作用进出细胞;完成80%全球盲鳗种类的骨胳解剖;发现在幼鼠下丘之软脑膜下区一种辐射胶细胞,其功能应为第二级胶母细胞鹰架,与下丘的发育有重要之关系;建立果蝇发育时感光细胞型态变化的证据。

动物系统分类及进化学方面,发现台湾沿海头足类至少有85种,其中49种为新种或本地新纪录种;记录44种台湾产海胆,其中12种为新纪录种;完成虾虎亚目鱼类的亲缘分析;利用乳酸去氢酵素所建构的演化树,发现龟可能是最晚的爬虫类分支;陆续发表17种新种鱼类,至少500种新纪录鱼种,使台湾的鱼种增至2,650种,占全球鱼种的十分之一;陆续发表环节动物多毛类11个新种,为西太平洋亚热带与热带地区多毛类物种多样性的分布。

动物遗传及发育学方面,解析出果蝇动蛋白在感光器型态发生过程所扮演的角色,并发现在果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讯号传递系统中具负调控作用的一种新颖蛋白质及另一独立于EGFR的新调控系统;揭开蛙类齿釉蛋白基因表现的调控机制;结合分子生物学及转基因斑马鱼的研究成果,有助了解脊椎动物生长、发育及环境适应基因的表现与调控;以分子标志,如造成杂交、雄性后代不孕的基因(Ods)、28S核DNA序列及表皮碳氢化合物费洛蒙分子,厘清果蝇、虻总科等昆虫的近缘种亲缘关系及地理分布;建立多种细胞核(如ITS1、ITS2)与线粒体核酸序列为遗传标志,并分析台湾淡水域及海水域等无脊椎动物间的亲缘关系;进行Xlox基因同源区胺基酸序列的亲缘分析,显示脊椎动物、环节动物水蛭及海洋无脊椎动物各自分成一群;探讨基因表现在心肌、免疫系统、大肠杆菌、哺乳类细胞、聚球藻与性腺细胞的生长及分化影响;发现T细胞接受器的核酸片断,在人与老鼠间有非常高的保留度;转录因子在细胞内及细胞外均会与此核酸片断作用,显示T细胞接受器基因的表现受组织与发育特异性的调控;利用圆斑河豚为材料,完成4种酪胺酸蛋白激JAK基因与CDC37基因等的基因结构与启动子活性分析;选殖斑马鱼肝醣合成磷解酵素3(GSK3)基因,研究其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现;完成鲤鱼卵黄生成前质素基因的选殖、核酸测序,鉴定其蛋白质之部分产物lipovitelline II为鲤鱼卵膜的组成分;完成鲤鱼转译起始因子eIF2α、eIF2β及eIF4ε之选殖,并研究与鲤鱼卵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合成效率的关系;选殖具有PHD手指结构的蛋白质PFTR,与类固醇激素受体交互作用,抑制受体的转录活性;发展液态层析/质谱仪的技术,用以分析蛋白质的修饰;以K蛋白的亲和性管柱纯化细胞液中可与结合的蛋白质,发现其中的结合蛋白可能为具有RNA解螺旋活性的DDX1,登革热病毒的核心蛋白也与K蛋白有交互作用,发现notch信息传递路径可与转录因子C/EBPbeta调控胎盘特殊基因的表达,并藉由外来醣转移酵素的作用,调控昆虫细胞的醣化机制;由基因剔除鼠实验证明,DNA甲基化是正常胚胎发育必有的机制;CpG核苷酸中的DNA甲基化在很多生物现象中,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发现2个控制果蝇复眼早期发育的基因,无眼(eye gone)榛罨因子,是果蝇复眼发育所必需,而同胸(homothorax)基因在发育中,会抑制果蝇复眼发育;刻痕(notch)基因通过引发eyg表现,促进复眼发育中的细胞增殖;在果蝇眼睛的发育过程中,无调(atonal)和无女(daughterless)是R8感光细胞发育过程所需要的两个基因,皆表达碱性-螺旋-环线-螺旋蛋白质,且在R8形成时皆有表现;转录因子SF1在基因活化及性腺发育上扮演重要角色;SF1可与一般性的转录因子TFⅡB结合;斑马鱼Ftz-F1基因有不同启动子与不同剪接方式,造成4种基因产物,表现在下颚、体节、脊髓及肠道;利用基因转殖及剔除技术,建立人类脊体肌肉萎缩症的小鼠动物模式。

动物致病及防御机制方面,发现虾类发病前后酚氧化酵素活性显著下降,推测酚氧化酵素原活化系统与虾抗病能力具相关性;进行人类病原体广东住血线虫研究,除建立体外培养系统,也探讨不同性别与不同虫体期的体抗原复杂性及宿主反应;对水生动物细胞之病毒致病机制与细胞信息传递研究,发现感染性胰脏坏死病毒在单一细胞内以连续和动态方式细胞雕亡过程;筛选2株结病毒并测序;建立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选殖及表现斑马鱼的受体基因,利用双股RNA干扰技术,造成斑马鱼尾部、眼睛及心脏发育不正常,并发现母系因子B9与斑马鱼心脏发育有关联;证明Dithiothreitol增强在NB4细胞内AsO诱发之细胞雕亡,砷活化NADH oxidase引发在人类心肌细胞的DNA氧化损害;Nitric oxide 参与砷抑制pyrimi-dine dimer 的切割,阻止DNA修复;探讨环境污染物对哺乳动物细胞的影响,发现三价砷化物诱发人体血球单核细胞粘附分子的表现,亚硝基化氨基甲酸盐杀虫剂诱发细胞周期进行的延缓,氨基甲酸盐杀虫剂可抑制细胞间物质藉由gap junction的传递;进行昆虫病毒感染特异性蛋白、D型肝炎病毒抗原、牛痘病毒感染哺乳细胞、人类细胞相关病毒的抑癌作用及重金属致癌物等研究;发现巨细胞病毒的复发与宿主细胞蛋白、病毒的早期蛋白的交互作用有关;利用酵母菌双杂交法,发现宿主细胞蛋白p150能与IE86产生交互作用;在转基因鼠上,ATF-1的表现会抑制T细胞活化,但不会干扰T细胞发育,ATF-1在T细胞转型方面,发现3种不同活化信息可抑制p53诱发的细胞雕亡。

蛋白质及生物有机化学方面,完成台湾龟壳花蛇毒中所含两类蛋白分解酵素,即丝胺酸分解酵素与含锌之金属蛋白分解酵素的选殖、表现及催化机制研究,已进入结晶结构分析阶段;鉴定出synaptotagamin I为南美响尾蛇毒素的第二种结合蛋白质,可做为亲和层析材料予以纯化,亲和力约为10-8M;将crocalbin以蛋白质工程法在大肠菌大量表现;解出细菌合成胞壁所必需的十一异戊二烯焦磷酸合成酵素的反应机制及速率,并发现对酵素催化重要的胺基酸;研究猪与牛蛙眼球水晶蛋白的α-水晶体,发现αA对UV的保护较显著,αB则以抗热为主;利用核磁共振分析,证明台湾眼镜蛇类蛇毒心脏毒素致死活性的结构特征,其中在第三回圈尖端形成的指状区及第44个离胺酸产生的正极性与心脏毒素的致死活性有极大的关联;从结构或序列分析百步蛇及其他蝮蛇类蛇毒中的丝胺酸蛋白水解酵素,发现其种属关联并非蛇品种之远近,而是分成可凝血酵素、降血压酵素及促溶血酵素的平行演化;分析蝮蛇的锌蛋白水解酵素,发现演化分为酸性强力出血毒、碱性弱出血酵素及血纤维素的切解酵素;研究蛇毒磷脂在各类蛇毒中的结构、功能、地理差异与选择性表现;开发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当溶剂以进行酵素反应;对于细胞具有特殊选择性的胜,可以降低抗癌药对人体的毒性;以葡萄糖内酯为起始物,完成内酯反应性的探讨,并应用于非天然L-型式醣的合成;以醣KDN/Neu5Ac的比值为指标,发现受测的各类癌细胞中,以乳癌及卵巢癌细胞内的值较正常者高,预测此类癌细胞内KDN合成的机制必然受到影响;建立比传统方法敏感100~500倍的探测法――DMB反应,以研究聚合唾液酸链的长度;初步确认在鸡脑内神经接合分子上,唾液酸链长度变化的谱图;以毛细管电泳分析五唾液酸的内酯化,及三、四唾液酸的水解及内酯化,发现新的七胜链可以形成以顺位脯胺酸cisproline为主的结构;以串联式质谱仪分析醣质结构,包括寄生原虫与蠕虫类的各蛋白醣质及结核杆菌之脂多醣,发现其阿拉伯聚醣末端结构因应乙胺丁醇此一抗结核药物的作用而引起的变化,及与抗药性禽型杆菌的差异;完成唾液酸合成之选殖与表现,建立硫酸根转移酵素的活性测试;开发新的去氧核糖核酸输送系统,利用绿脓杆菌外毒素为载体,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途径,可使DNA大量进入肝细胞,为肝癌新疗法;利用筛选与prp19突变,合成致死的突变株,由筛选中鉴定出Ntc30p和Ntc20p两个新的复合体成员,是剪接反应的辅助因子,可{节Prp19p蛋白复合体的功能;利用双重免疫标记的方法,发现核醣核酸分解体分布在细胞质接近细胞膜的区域;使用冰蚀合并免疫标记的方式,证实核醣核酸分解体可与细胞膜有结合互动的关系;分析亲和性共同纯化,发现多核酸磷酸酵素、Rh1B螺旋酵素及烯醇酵素并非始终结合在一起;免疫蛋白Im7的高亲和性和高专一性,可有效抑制大肠杆菌毒素的素性;磷酸根离子和锌离子链结在一起,且大肠杆菌毒素E7中的金属离子可能与DNA的链结反应有关;利用X-光绕射实验,解出麸酰胺酸键结蛋白质的开放型及含配位子键结的秘密型晶体结构;解出台湾眼镜蛇蛇毒中心脏毒素蛋白的单晶构造,此毒蛋白的三度空间结构的第一个环状结构及第二个环状结构中的phenylalanine会嵌入细胞膜的疏水性区域。

篇2

关键词:磷酸盐氧;同位素技术;环境科学中的;研究进展

1引言

近年来,不少学者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重塑古气候环境(Longinelli,1965,1966,1965,1976,1980,1984;Leone,1985;Leoneetal.,1989;D,Angela,1990,1993)。利用生物残骸(或化石)中的磷酸盐的氧同位素组成来定量、半定量地研究古气候条件。美国芝加哥大学Tudge(1960)首次建立了生物残骸磷酸盐的氧同位素分析方法。随后,Longinell(1965)、Kolodny等(1983)和Chilon等(1994)分别对Tudge的氧同位素分析方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氧同位素测试数据及相对SMOW的子80%。符号表示,国外测量精密度为士0.2%。~0.3%。。本方法的测量精密度为士0.1%。~0.2%。。

磷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我国农田土壤普遍缺磷,在很多地区已成为限制作物产量的因素。磷矿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国磷矿资源正在加速耗竭;被开发的磷矿制成磷肥,进入作物生产系统成为农田累积态磷或通过食物生产流失到环境中。肥料磷作物的利用率为10%~15%,只有5%的磷通过植物性食物进入人体;而经过饲料转化为动物食物再进入人体,只有1%。大量未被利用的磷存在于土壤以及秸秆、畜禽粪尿、生活垃圾和污泥等有机废弃物中。这些磷可能通过土壤侵蚀、地表径流等途径进入到环境中,成为面源污染的主要诱因(环保部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公报,2010)。因此,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磷肥利用效率对于化解磷矿资源短缺危机、保证粮食安全和清洁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定量跟踪土壤-植物-动物生产-环境系统中磷的形态、数量变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而被广泛使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放射性磷同位素技术在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中应用的进展,介绍了磷酸盐中氧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标记方法、核磁共振技术在土壤-植物-动物生产-环境系统中不同形态磷酸盐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新进展,以促进磷在生态系统中迁移与利用的研究。

2放射性同位素磷在对土壤-植物系统中磷转运的研究

对磷肥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过程及其有效性的认识,是合理施用磷肥和提高磷肥利用率的理论基础,同时对磷肥品种的发展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放射性同位素化合物在自然界的比例非常低,研究所用的放射性磷同位素必须通过中子堆照技术活化。对不同形态磷的追踪可通过直接标记和间接标记的方法来实现。

2.1磷肥直接标记方法的应用

放射性磷肥标记的方法很多,水溶性磷肥可以通过用无载体放射性磷与可溶性磷肥经化学交换进行标记,难溶性磷酸盐则通过放射化学合成方法制备,或直接在反应堆中用中子堆照技术活化得到32P标记的难溶性磷。土壤有效磷(也称为易交换态磷)可以通过用无载体放射性磷与土壤充分混合获得标记。还有一些研究通过32P标记的磷肥得到放射性植物残体。

2.2间接标记法研究土壤难溶性磷酸盐的生物有效性

很多种类的磷酸盐,如污水污泥、动物粪便、堆肥中含有大量的磷,但是其磷酸盐成分十分复杂,无法采用直接标记方法研究这类磷源。对于纯化学方法合成的难溶性磷酸盐同样也难以通过直接标记方法获得标记化合物,因为标记过程会改变它们的化学和物理特性。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间接标记法。间接标记法是指用放射性磷同位素标记土壤中可交换磷,通过植物体内来自土壤和肥料的磷量来示踪施用磷肥的方法。该方法仍基于同位素稀释原理,即没有施磷源的土壤和施过磷肥的原初土壤可交换磷肥的放射比活性相同。

3磷酸盐氧同位素(18O)标记在环境和植物-土壤系统中磷循环利用的应用

磷酸盐氧同位素组成测定研究初期采用间接法测定水的氧同位素组成,后期采用直接法,使磷酸根离子形成磷酸鹽沉淀,经石英管石墨加热还原法,氟化法,高温还原/裂解法及改进的高温还原法释放的O2,CO,CO2进行质谱测定,激光原位技术可以对样品直接测定。氧同位素组成测定方法已经成熟,改进的高温还原法应用较多,测量样品的范围由实验室纯化学试剂扩展到各种复杂天然样品如海水、河水、沉积物甚至土壤,针对不同样品需要不同方法将样品中磷酸盐分离出来,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分析氧同位素组成。

放射性同位素的示踪技术从标记到测量等环节都已经很成熟,在土壤-植物-动物生产-环境系统中的固定与活化、利用与环境损失、回收与循环过程等研究中取得了很大进展,可根据不同磷酸盐形态和研究目的选择直接标记或者间接标记的方法。但是,放射性磷同位素只能在室内模拟条件下应用,无法在真实的生态环境中应用;另外,因为半衰期短也限制了磷在生态系统中的长期行为与过程的研究。磷酸盐氧同位素组成示踪磷属于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范畴,具有放射性磷示踪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用于在野外和田间条件下磷的迁移、形态转化和环境行为的长期研究。磷酸盐氧同位素示踪技术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水体中磷循环的研究,但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磷酸根的氧原子与环境中水分子的氧同位素的分馏过程。可以预期,在未来这一方法有可能成为研究陆地生态系统中磷素动力学过程的主流方法。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对不同形态的磷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土壤样品提取方法的改进推动了土壤-植物-动物养殖-环境连续系统中磷的动态过程的研究,但该方法成本较高。未来磷酸盐氧同位素组成示踪技术与核磁共振技术的结合将为揭示土壤-植物-动物生产-环境系统磷循环过程的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杨超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95-02

一、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效和高效开展教学活动是核心问题。

1.课堂教学的“课型”改革研究。教学以师生互动为教学活动基础,尤其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通过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有机结合达到高效的目的。根据不同授课内容进行多种不同的授课形式的选择,进而形成不同课型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最大的能动性。

2.课堂教学的主体观念转变。“人以学为本,国以教为本,教以学为本”的思想,主张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灵活开展教学互动,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会学”;教师由“要我教”转变为“我愿教”、“我会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师生关系真正实现了平等、民主和合作。同时还需要从制度架构和机制推动方面着手推进教学活动的改革和完善,并需要兼顾当前实际形势,进行兼容共存的灵活处理方式来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提倡自主学习。

3.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提倡低耗高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重学善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角色功能的双重转型,即教师要从“教”转向“导”,而学生则从“学”转向“研”,在课堂中充分挖掘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精神,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索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师生互动方面,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课堂组织形式方面,通过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的人际交往和互动,从而挖掘和开发了课堂教学中的人力资源,激发了每个人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家在丰富的交往和积极的互动中,实现知识的转移、智慧的增长。在实效、高效教学方面,紧密围绕课程核心内容,突出主要矛盾,直达核心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简单明了、把握重点,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内涵与品质,教师对授课内容要进行量的压缩和质的精选。在课堂合作方面,强调师生合作教学,以提升教学效率。在课堂引导方面,关注和发掘学生的原先认知,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发现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上面这些主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核心是合理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其思考的问题纯粹着眼于从学生对知识的有效获取方面。

综合来看,成功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即“,和谐发展”。“同”是指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和高效性为目的,“异”是指在“同”的基础上允许“百花齐放”,允许课堂教学活动的“不拘一格”。教与学无常态,需因人、因地制宜,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应该允许多样化的发展,应该给予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并以正确的引导方式推进其健康、完善的发展,为实现共同目标“同”做出积极的贡献。让实践来选择和决定合适的、因人/因地而异的高效、和谐课堂的教学方式,才是课堂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学生的全面发展

1.环境和人格影响。学校和教师对于学生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导向,给予学生深度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者指出要突出个体内源性发展目标、人格的成长,尤其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索与思考,唤醒、支持他们深入探索思考的内在驱动力,这种自主需求的满足会带来深刻的意义感、满足感,真正落实“育人”的教育。

2.成才的因素。研究发现成才的外部因素主要涉及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名师影响和人生机遇等。成才的内部因素主要为志存高远的理想信念、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和科技强国的爱国热情。个人成才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自身努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将个人主攻方向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一致起来,更容易取得重大突破。

3.教育品质。高品质的师生关系是高品质教育之源。教育者应该立德树人,培育健康的生命;教师应该敬业、乐业。

4.教学制度。大学行政权力的行使应当以保障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学术活动的顺利实施为目标,更多地体现为营造学术自由的氛围,组织各种力量和资源实现学科专业的建设目标,用行政力来服务和保障学术的发展。

综合以上所述,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学生各方面协同努力。只有积极、全面调动学生发展相关的内外因,才能促使学生更快、更好的健康全面发展。

学生教育以及课堂教学相关问题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教育事业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努力。素质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是关键和首要的,是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扬传统美德:“德识才学,以德为先,以学为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前进,应该围绕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展开。“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党的十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在公民个人层面推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社会的健康发展、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在并作用于每一个公民的健康发展上。作为教师,应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敬业乐业,为人师表,追求“慎独”高境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和高效性,积极培育德识才学全面发展的、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敬业是一种美德,乐业是一种境界。对工作有热情、激情,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把承受挫折、克服困难当作是对自己人生的挑战和考验,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和水平,在履行职责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中享受工作带来的愉悦和乐趣。青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精神面貌。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件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作为青年学生,应该不断注重个人道德品质培养和意志锻炼,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净化灵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早日成为社会建设事业急需的有用之才。青年学生要在立德做人的同时,善学习、勤实践、多思考,正如诗人袁枚在《续诗品・尚识》中所述:“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这样才能做到德识才学,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梓坤.莺啼梦晓:科研方法与成才之路[M].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张艳.高校“课型”改革的理论超越与实践超越――大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新视角[J].教育探索,2003,(9).

[3]“大学生思想品德课‘课型’教改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关于高校“课型”教改若干问题的研究报告[J].教育探索,2003,(1).

[4]何旭明.理论与实践的交汇 学改与教改的结合――教育部“第四期大学生学习改革与创新研讨班”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5]侯建军,佟景才,鞠颂公,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促进学改教改互动[J].中国高教研究,2004,(1).

[6]张红光,姚宝峰,刘中良,等.促研究性学习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

[7]郑彩华,马开剑.薄弱落后学校:成功发展何以可能――杜郎口中学教改经验深度透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7,(5).

[8]邓建平.“以学生为本”:何以可能及如何实现[J].教育研究,2014,(6).

[9]辜胜阻.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03,(8).

[10]陈浩,浦晨曦.大学生对开展研究型课堂教学的需求认知与对策研究――以江苏大学市场营销学课程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4,(6).

[11]江松涛.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论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02,(5).

[12]余文森,王永.福建省中学数学三项教改实验评介[J].教育研究,1996,(9).

[13]庞坤,李明振.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对数学新课程背景下GX实验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7,(5).

[14]李政涛,林小遐.教育现象学的方法论与德国研究风格的形成――访谈德国教育学家布因克曼教授[J].教育研究,2014,(7).

[15]李松林.实行深度教学 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2,(22).

[16]贺国庆.西方大学教学方法变革考[J].教育研究,2014,(8).

[17]刘畅.学生自主学习探析[J].教育研究,2014,(7).

篇4

1患者安全流行病学

2000年美国内科学会“To err is human: 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的报道称,美国每年由于医疗失误导致医疗组织有(4.4~9.8)万患者发生可以预防的死亡[1],成为美国第8位死亡原因,这引起临床医师、政府管理者、普通公众的极大关注,从而打破了人们对医务人员救死扶伤不犯错误的神话。对于ICU而言,由于患者疾病以及治疗措施、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ICU成为医疗失误的高发病区,严重失误竟然可高达每天39件/100位患者[2-3]。最近一项27个国家113家ICU的调查表明,肠外用药中用药错误发生率为每天74.5件/100位患者,其中3/4的错误均为用药疏漏导致[4]。

ICU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各种监测手段和数据的解读等增加了医疗失误的风险。例如,药物的配置和使用、各种输液管路和引流导管的脱落、人工气道的阻塞或漏气、设备的失灵、设置的报警不恰当等均是常见的失误。随着患者器官衰竭发生率、监护级别增高、暴露时间延长均会影响医疗失误的发生[3]。

2患者安全影响因素

2.1职业倦怠

ICU超负荷工作以及高压力的工作状态和团队内部的冲突等因素导致医务人员的疲劳、心理应激、医际关系不融洽,最终导致ICU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高发。法国165个ICU的2392位护士(其中80%为护士,15%为助理护士,5%为护士长)问卷调查显示,有严重职业倦怠的护士占33%[5];189个ICU中978名ICU医生调查发现,严重职业倦怠发生率更高,占46.5%[6]。ICU护士创伤后应激综合征发生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高达24%(54/230),普通科室护士发生率为14%(17/121)(P=0.03)[7]。我国卫生部门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中近1/4有职业倦怠感;其中公立医院的医生是职业倦怠高发人群,尤其在三级医院发生率最高[8]。职业倦怠的发生会导致医护人员抑郁、易怒、情感耗竭、注意力下降、同情心下降,因而会直接影响工作状态和效率,造成医疗工作失误发生,对患者安全构成极大隐患。

2.2团队合作与沟通

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对患者安全非常重要,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患者预后有明确的相关性,研究显示医护合作越密切,对患者发生可预防的负性事件风险越小[9];反之,会对患者安全构成更大的威胁。然而,调查显示ICU团队合作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调查24个国家共323家ICU的7498名ICU医务人员中发现,其中71.6%在调查前一周有冲突经历,其中医护冲突占32.6%,其次为护士之间(27.3%)、其他冲突占26.6%;有严重冲突经历的高达53%。多元变量分析显示冲突的发生与每周工作时间、ICU 床位数、临终患者的治疗、科室内部的沟通等因素有关[10]。

2.3科室的管理和制度

科室的组织以及制度的不完善,各种操作、治疗方案没有规范化程序化等,均是引起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这些也是导致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每周工作 小时数、每月夜班频率、休息的安排的不合理,以及团队内部冲突的发生等,均会导致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影响患者安全[6]。

3加强患者安全问题应对办法

3.1降低工作负荷

增加医务人员和床位比例,合理安排一线医务人员排班、休息制度对保证患者安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根本措施。一项纳入45名内科ICU医生和1900名患者的前瞻、随机研究发现,医生半个月每日值班组和周末休息、同事代查房组相比,患者在ICU的入住时间、病死率、住院时间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连续值班的医生组具有更高的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感以及家庭生活的失衡[11]。《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减少ICU一线医生的每周工作时间或轮班周期可显著减少严重的医疗事故发生率[12]。因此,医护人员的休息、睡眠的充分保障对降低职业倦怠感非常重要。另外,目前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ICU医护人员床位比仍远低于指南要求。因此扩大医护人员队伍对于减轻工作负荷和提高患者安全非常重要[13-14]。

3.2提高团队合作效率和组织管理

团队的合作和沟通效率与患者安全密切相关,正规有效的团队合作培训非常必要, ICU和航空飞行管理有非常类似之处,因此有人借鉴“crew resource management”(CRM)方案来训练医务人员如何更好地积极参与团队的决策制定、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等,从而提高团队合作效率[15];ICU医生的领导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在欧洲ICU医生资格培训计划中已得到充分的体现[16];另外,团队内部加强沟通、压力调节培训以及加强组织管理、健康向上的科室文化氛围建设,合理排班,改善工作环境,改进管理模式均是提高患者安全的重要举措[17]。提高各种操作、沟通、治疗方案等流程化、标准化的可靠性,减少不必要的变动和复杂化;各种治疗、护理的集束化措施等都是可明显提高患者安全的手段[18]。

3.3患者安全事故上报制度

“To err is huma” [1]提示了医务人员要正确面对和认识自身所犯错误,建立科学的患者安全事故上报反馈制度,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发现和汇报各种失误或患者安全事件,从错误中学习和改进[19]是减少各种错误的有效措施,从而进一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4提高ICU科主任管理水平

作为ICU科主任,仅仅具有专业技能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领导艺术、管理技巧以及团队内外的沟通能力的提高;ICU科主任的领导艺术对患者的病死率和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20];另外,科主任提高对患者信息、数据的收集、鉴别以及确保团队成员对患者信息的有效沟通和把握,减少信息误差等能力对患者安全的保证均很重要[21]。因此ICU科主任不仅仅是医疗的承诺,更重要的是还要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素质。

3.5加强多学科合作

加强和药师、营养师、呼吸治疗师等多学科密切合作和沟通可显著防范各种ICU安全事件的发生。其中药师的参与对患者安全越来越受重视,ICU患者的病理生理复杂,因此需要临床药师指导药物的剂量、配伍、渗透性、肌酐清除率等各种个体化合理用药方案,提供药物相互作用等药物安全建议减少用药错误和不良反应。重视研究ICU用药错误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积极发现用药错误,提高用药安全[22-23]。

参考文献

[1]Kohn LT, Corrigan JM, Donaldson MS (editors). Committee on quality of healthcare in America, Institute of Medicine: to err is human: building a safe health system[R].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0.

[2] Rothschild JM, Landrigan CP, Cronin JW, et al. The Critical Care Safety Study: the incidence and nature of adverse events and serious medical errors in intensive care[J].Crit Care Med, 2005,33(8):1694-1700.

[3]Moreno RP, Dolanski L, Bauer P, et al. Patient safety in intensive care:results from the multinational sentinel events evaluation (SEE) study[J]. Intensive Care Med ,2006,32(10):1591-1598.

[4]Valentin A, Capuzzo M, Guidet B. Errors in administration of parenteral drug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multinational prospective study[J]. BMJ, 2009,338:b814.

[5] Poncet MC, Toullic P, Papazian L. Burnout syndrome in critical care nursing staff[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7,175(7):698-704.

[6] Nathalie Embriaco, Elie Azoulay, Karine Barrau.High Level of Burnout in Intensivists[J].Am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 ,175(7) :686-692.

[7]Mealer mL, Shelton A, Berg B, et al. Increased Prevalence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in critical care nurses[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7,175(7):693-697.

[8] 尹文强,王振东,范艳存,等. 医生工作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3):184-187.

[9] Wheelan SA, Burchill CN, Tilin F. The link between teamwork and patients’ outcome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J]. Am J Crit Care, 2003,12(6): 527-534.

[10]Azoulay E, Timsit JF, Sprung CL. Prevalence and factors of intensive care unit conflicts: the conflicus stud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9,180(6):853-860.

[11]Ali NA, Wolf KM, Hammersley J. Continuity of Care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A Cluster-Randomized Trial of Intensivist Staffing[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1,184(7):803-808.

[12] Landrigan CP,Rothschild JM,Cronin JW,et al. Effect of reducing interns work hours on serious medical error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J]. N Engl J Med,2004, 351(18): 1838-1848.

[13] 郭琦,黎毅敏,覃铁和,等. 广东省三级医院综合ICU现状和重症监护网的建设[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1):93-97.

[14] 李国民,万健,王建强,等. 江苏省ICU现况调查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12):1071-1074.

[15] Despins LA. Patient Safety and Collaboration of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Team[J]. Crit Care Nurse, 2009,29(2): 85-91.

[16]The CoBaTrICE Collaboration, Bion JF, Barrett H. Development of core competencies for an inter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me in intensive care medicine[J]. Intensive Care Med, 2006,32(9):1371-1383.

[17] 王绍丽. 影响ICU护士工作的因素及应对措施[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7):769-770.

[18]Valentin A, Bion J.How safe is my intensive care unit? an overview of error causation and prevention[J].Curr Opin Crit Care,2007,13(6): 697-702.

[19]Sanghera IS,ranklina BD, Dhillon S.The attitudes and beliefs of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on thecauses and reporting of medication errors in a UK Intensivecare unit[J]. Anaesthesia, 2007, 62(1):53-61.

[20]Dierk A, Vagts MD. Leading an intensive care unit-we need more than medical knowledge[J]. Crit Care Med, 2011,39(7):1835-1836.

[21] Albolino S, Cook R, O’Connor M. Sense making, safety, and cooperative work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 Cognition Technol Work, 2007:52(9):131-137.

[22]Brian L,Erstad, Pharm D, et al. Interdisciplinary Patient Car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Focus on the Pharmacist[J] . Pharmacotherapy, 2011,31(2):128-137.

[23] Camiré E, Moyen E, Stelfox HT. Medication errors in critical care: risk factors, prevention and disclosure[J].CMAJ, 2009,180(9):936-943.

(收稿日期:2013-07-0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12.035

篇5

关键词: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95-02

一、做好旅游支柱产业的科学定位

本溪市共有208处旅游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赋予了本溪山、水、洞、泉、漂和古人类文化遗址于一体的旅游资源体系,几乎拥有中国全部的景系、景类和84%的景型。河流200余条,5公里以上的100多条,水库20多座,库容量60亿m3。森林覆盖率745%,原始森林7处,古树名木6000余株,洞穴20多个,冷热泉8处,地温异常带2处,风景河段4处,瀑布9处。旅游资源可谓高品位,可开发性强,因此充分利用好本溪市旅游资源,做好本溪旅游产业定位至关重要。在2009年,国务院、国家旅游局出台的政策意见,明确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用战略性和支柱产业来定位旅游业,可以说是目前对各类产业定位中最高的之一。旅游业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产业的民生特性,以人民群众更加满意为目标。这种定位,对本溪旅游业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实现旅游观念上的重大突破

最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观念问题,即将旅游业简单看作是吃喝玩乐,把旅游作为人们的奢侈生活方式,并非必需品和基本需求,这种观念对旅游业发展有很大的制约。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使城乡居民在旅游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形成全社会崇尚休闲度假旅游的生活方式。要通过设立本溪旅游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公务员在带薪休假期间,首选本溪景区休闲度假。领导带头升华现代旅游观念,把鼓励支持员工旅游休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红色旅游、健康旅游等方式,净化员工的心灵,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凝聚队伍,和谐人际关系。同时营造出加快发展我市旅游业的整体社会环境。

三、注重内涵式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

到2015年,国内旅游年均增长10%,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这是一个极其可观的旅游市场。我市要坚持以国内游为重点,通过发展入境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主题旅游,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以满足老百姓快速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旅游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旅行交通的服务质量。在具体措施中,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品牌化为导向,鼓励专业化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以标准化为手段,健全旅游标准体系,抓紧制定并实施旅游环境卫生、旅游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等相关硬件质量。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

四、强化管理服务上的制度建设

旅游业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旅游从业人员的自律,更需要依赖各种制度的规范。(一)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完善旅游质量监管机构,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维护游客合法权益;(二)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订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三)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对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遗产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四)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五)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规划建设水路客运码头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求;(六)健全旅游资源环保制度。政府特别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强化旅游资源保护的职责,严格监督、检查和指导旅游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经营活动,切实保护弥足珍贵的旅游资源,确保本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做好与旅游业相关的设施建设

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不论是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还是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必须做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建设和完善各旅游景区的通讯设施和设备,逐步实现主要景区和黄金旅游沿线无障碍通讯和通讯无盲区,确保旅游景区信息畅通、快速;(三)推进节能环保建设。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

六、突出本溪旅游的多样化与特色化

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是无止境的工作。(一)加速发展大众旅游消费产品,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依托国家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二)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建设1~2个大型主题公园,利用好本溪境内红色旅游资源。挖掘好道教、佛教等资源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三)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餐饮要突出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旅游活动。

七、转变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职能

旅游业在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给旅游目的地带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污染,引起物价上涨等不利影响。因此,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如何遏制旅游业发展给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利用其正面效应服务于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目前我市的旅游业尚属于蓬勃发展时期,为此,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一)“政府不主干”、“政府不主财”,“政府不主宰”。准确界定“政府主导作用”的内涵,应体现在制定政策、完善旅游法制、搞好旅游发展规划、确定投资方向、为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等宏观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推动、领导和协调,政府要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宏观调控,作好引导工作,促使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二)在职能行使的手段上以法律手段为主。用法律法规管理规范旅游产业,以避免旅游管理的随意性和旅游发展的不确定性,使旅游产业在法律法规的规制下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三)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废弃矿山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旅游业。

八、创新旅游传播和市场推广的手段

篇6

医学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离不开医学支撑条件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医学科学研究的服务保障能力,也就是服务保障于医学科学研究的能力,即:医学的四大支撑条件。在国际上也称为现代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并称为AEIR[1],A是animal(动物), E是equipment(设备),I是information(情报),R是reagent(试剂),在这四大支撑条件中仅谈实验动物方面的发展。通过这一小小的侧面以此折射医学科学支撑条件能力提升促进医学科研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1 历史回顾与现有医学实验动物服务保障能力

1.1 历史回顾 1977年,单位工作刚起步,对医学科学研究还不那么重视,主要是日常的简单防疫工作,更谈不上去重视和医学研究配套基础学科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工作。笔者记得那时候无专业技术人员饲养动物,饲养人员就是试验人员或临时工。实验动物无级别,品系名称不清楚,无历史背景资料,无动物质量及环境合格证书。饲养条件简陋,开始用瓦罐到简易塑料盒饲养小鼠,有的实验人员甚至在厕所里做动物实验,更无标准化饲养方法、饲料和笼具。由于条件等等因素做动物实验的课题、人员少。实验结果可靠性及重复性差,相关论文成果不能在国际上交流。笔者还记得,在一次江苏省学术会议上,江苏农科院负责兔病研究的某教授讲:她曾在北京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正在交流她的兔病研究论文时,被美国学者当场提问:你们实验的动物有相关动物(兔)背景资料与动物实验级别证明吗?如果没有请您下台!就这样被迫中途停止论文的交流。这说明国内实验动物工作与国外的差距非常大,这件事对医学科学工作、医学实验工作者触动也是非常大的。

1978年后,随着国家大环境的变化,我们单位开始重视科学研究,本单位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工作,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有塑料的笼具和简易小平房饲养动物。见图1。

图1 最初无级别四处漏水简易兔房(历史资料)

1992年以后,实验动物工作发展很快。在国家、全军、军区、单位有关部门领导重视下,和单位其他专业一样,被列入了综合性的基础性学科,单位领导专门安排了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动物的饲养与动物试验工作。筹集50万元,以旧房改建动物实验用房210平方米(一级196平方米,二级14平方米)。1999年,单位又拨款近200万元,新建多单元动物实验楼(二级动物实验)590平方米,从消毒、防野鼠设备到热源微机等都是高标准,高起点。整个实验设施利用率达10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实验动物与动物试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总后卫生部、全军动管办领导有关指示,在2003年、2007年中,中心领导再次分别拨款12万、8万元,将动物实验的实验室升级完善为三级,也就是已能和国际接轨的SPF级。见图2。图2 SDE级实验室(资料)

这些年来,实验动物学科建设、工作发展速度非常快,为单位的科研、生物试剂等开发生产、药品检验配套协调发展奠定有力基础,为单位抓住机遇求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2 现有医学实验动物的服务保障能力 (1)动物实验和实验动物室的负责人是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心高级实验师、江苏省本专业理事、中国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另两名饲养人员也分别取得全军、省上岗证。(2)多年来一直取得全军、省实验动物生产和实验使用许可证书。标准化的实验室设施和服务保障已能和国际接轨。这里做实验的相关论文能在国际学会上交流,实验结果、成果能够得到承认。(3)能饲养全中心所有研究所、站、药品仪器检验所的一级实验观察鼠、兔、豚鼠动物1万只;二至三级大小鼠1000只;SPF级大鼠、小鼠(包括无菌饲养的免疫缺陷动物裸鼠等各种品系鼠)500只。

转贴于 2 简单比较

根据上述情况,把医学实验动物的发展与医学科学研究获得的成果两者关系作一个简单比较:见表1。表1 78年前后实验动物与医学科研成果方面的比较

3 小结

通过这简单历史回顾与比较,说明了30年来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工作方面发展较快,该项工作与所取得的医学科研成果、药检、开发等关系非常密切。笔者认为,各大医院、科研院所做好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工作至关重要。每个单位必须根据本单位用动物量、品系等实际,新建或改建符合GB14925-2001新国标实验动物室或动物实验室,大小鼠饲养室、实验室必须达SPF级。医学实验动物工作者,必须要有奉献、服务意识,极强的工作责任。不断用新的理念、新方法在本职岗位上探索研究,启用局部净化的IVC(独立通气笼盒)[2],做到既要达国标又要节省能源。在工作的每个环节乃至全过程中,始终维持好动物和实验室的级别;同时必须控制好环境污染[3],保证人和动物的绝对安全。动物饲养医学实验动物学科是基础,是影响医学学科及整个生命科学研究重要的支撑条件。同样单位的科研支撑条件另外三个方面与其他各所室的医学科学研究、药检、开发等方面发展关系也是非常密切。只有医学科研的“四大支撑”条件整体能力的提升,才能促进医学科研可持续性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泓.医学实验动物学.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5.

篇7

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把“学会学习”具有自学进取作为造就时代新人的一项基本要求。科学家钱三强说:“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非凡的自学能力可使你在学习型社会走向成功与卓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养成,是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基本途径。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案教学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通过利用“学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坚持性、自信心及勤奋、踏实等性格得到培养,学生变不自觉为自觉,有新鲜感,愿意学习。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的“学案”,提前一天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最后学案可作为阶段复习材料及时梳理知识,促进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的好习惯。

2.重视自学方法的指导。17世纪法国的哲学家、数理学家笛卡尔说过这么一句话:“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学案教学”设置了便于学生自学的流程,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在课前探究,课上探究,课后探究过程中,通过设置观察――分析――证明――归纳――总结――应用――拓展――反思等环节由浅入深,图形、文字、公式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自学新知的训练。自学进取能力是在自学新知的实践中训练和培养起来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学中学会新知、学会发展、学会应用。在“学案”中学生常错的、容易混淆的知识多次重复出现,练习的形式不断的变换,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逐步从陌生变为熟悉,最终达到能够举一反三的境界,设计的练习可分三个层次:基本题、变化题、发展题。使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得到了拓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培养探索发现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学生自身发展的显著标志。有创新就有发展。探索发现是创新的根本途径。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是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自主探究,这是学案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根据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启发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积极地去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信息交流、数据处理等,让学生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培养合作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思想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各小组成员通过探究、合作交流,既学到了新知识,思维也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会关心,学会协调,学会理解,学会表达,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了合作交往能力。

例如在学案教学中,展示反馈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检测,同时,学生的板演讲解,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心理改变,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激活了学生求知的内动力和表现欲,也顺应了学生的身心特点,促进学生的有意注意和主动参与,便于师生互动中的评价、点拨和借鉴。

四、培养反思调控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人们的自我发展、进步与提高,一般讲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无论是自主学习、探索思考,还是信息加工、合作交往,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通过反思,发现问题,及时调控解决,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有计划地加以培养。学案教学中最后设置了“小结与反思”的环节,反思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反思自己学习中的得与失,并对自己解题全程的思维活动进行自我评价,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与方法;二是反思所学内容与其它知识和本身的内在联系,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建构知识网络,三是反思某些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进一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科学知识,学习能力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在担负着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加强培养,那么,我们相信一定会培育和造就出永远站在时代前列,适应二十一世纪要求的时代新人。

篇8

近年来人们发现,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患者的并发症与高血糖密切相关。对高血糖病理生理的深入了解、围手术期严密监控血糖水平可能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益。

1 术中高血糖的原因

1.1 手术创伤和应激反应 高血糖是手术创伤所致应激反应的表现之一,心脏手术患者高血糖的程度更高,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系也更加密切[1]。

1.1.1 胰岛素抵抗 急性重症疾病、创伤等可导致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及血糖升高,有人称之为“创伤性糖尿病”[2]。在这种病理状态下,尽管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释放增多,但肝脏通过糖异生仍然可以产生过多的葡萄糖。在肝脏、骨骼肌、心肌中都可观察到胰岛素抵抗,此时胰岛素激活的葡萄糖摄取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受体的IRS-1-PI3K信号转导途径受到抑制,导致糖代谢异常。代偿性升高的葡萄糖通过胰岛素受体的另一信号转导途径(Ras-MAPK途径)发挥其促增生作用,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并发症。在应激状态下的胰岛素抵抗是否也仅累及IRS-1-PI3K,是否导致类似的血管并发症还不清楚[2]。

1.1.2 内分泌作用 应激反应中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产生多种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包括儿茶酚胺、皮质醇、胰高血糖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生长激素等。即使短小手术导致的升糖激素水平轻度升高,也可产生明显的胰岛素抵抗。

1.1.3 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手术创伤及应激可导致细胞因子、炎性介质、氧自由基的大量释放。促炎性细胞因子可以影响胰岛素受体的信号转导[3]、参与氧自由基介导的抗胰岛素作用[4],也可以通过促进升糖激素的分泌间接升高血糖。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在CPB期间,某些炎性介质如白介素(IL)-8和IL-1β的基因表达上调达4倍之多,而这种变化在非糖尿病患者中并不存在[5],提示糖尿病患者CPB中的炎性反应更加明显。

1.2 CPB的影响 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CPB中常发生明显的高血糖,高血糖的程度与预充液成分、温度、术中用药等多种因素有关。糖尿病患者术中血糖升高更加明显。

1.2.1 CPB中葡萄糖产生增加 CPB可以明显增加手术造成的应激反应,促进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水平则在CPB即将结束时开始升高并延续至术后早期,如上所述,这些升糖激素可造成血糖升高。另外术中给予外源性糖皮质激素也可造成术后高血糖[6]。低温CPB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从而使糖异生、糖原分解增加,葡萄糖合成及向细胞内转移减少,造成高血糖。

1.2.2 CPB中葡萄糖的清除及利用减少 正常情况下血糖水平超过10.0 mmol/L时将出现尿糖,CPB中当血糖超过肾糖阈时却无明显尿糖,提示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7]。

1.2.3 CPB中的外源性葡萄糖摄入 预充液成份及CPB中给予葡萄糖量的多少将影响高血糖的程度,不含糖的预充液可以明显降低CPB过程中的血糖水平[8],但对婴幼儿患者有发生低血糖的可能,需要严密监测血糖。

1.2.4 低温的影响 低温可促进儿茶酚胺的释放,后者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并促进葡萄糖的产生。低温可直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容易产生低钾血症,低钾加重胰岛素抵抗[9]。

1.2.5 高氧血症的影响 动物试验中,动脉血氧分压大于300 mmHg时血糖可升高2倍,氧分压和血糖水平存在相关关系。即使氧分压恢复正常,血糖也仍有升高[10]。有人认为高氧通过减少葡萄糖转运体GLUT-4、增加肝细胞受体对胰高血糖素的反应性升高血糖[11]。

1.3 术前代谢状况

如前所述,糖尿病患者在CPB中炎性反应更加严重,因此血糖升高也更明显。另有研究表明术前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与无代谢综合征者相比,CPB中平均血糖水平升高、术后合并胰岛素抵抗者增多、C反应蛋白升高,也反映了术前代谢状况和术中炎性反应和高血糖的关系[12]。Cammu等证实诱导前血糖水平和体重指数都是术中血糖控制不佳的预测因子[13]。

2 高血糖对机体的影响

CPB中高血糖将对患者产生诸多不良影响。高血糖是心脏手术死亡率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血糖控制不佳者术后院内死亡率、术后心梗发生率、肺部及肾脏并发症发生率都有所升高 [14]。糖尿病患者如术中血糖控制不佳(经胰岛素治疗后,连续4次测定血糖>11.1 mmol/L),则术后循环、呼吸、感染、神经、泌尿等系统并发症将明显增加[15]。

2.1 高血糖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近年来CPB及高血糖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可以从多方面对免疫应答的多个环节造成影响。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心脏手术围术期易发生感染,而通过控制血糖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

利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可以提高中性粒细胞细胞的数量及吞噬功能[16-17]。

呼吸爆发是吞噬细胞主要的杀菌机制,此过程中活化的巨噬细胞内部会产生显著的有氧代谢爆发,电子由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reduced form of nicotinamide-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经含有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lavine-adenine dinucleotide,FAD)的细胞膜黄素蛋白转移至细胞色素b558,最终产生丰富的反应性氧中间体。高血糖可以通过抑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减少NADPH的生成,并进一步抑制呼吸爆发,减少活性氧代谢产物的生成[18-19]。将中性粒细胞置于正常血糖环境中,其产生活性氧代谢产物的能力可以恢复[20]。

胰岛素除了参与调节糖代谢以外,对机体免疫系统及炎性反应也有影响。胰岛素可以介导趋化作用,而高血糖可以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抑制趋化作用[21]。胰岛素还具有抗炎效应,如抑制急性期反应并减少C反应蛋白的产生[22],接受静脉胰岛素的脑死亡动物的心、肝、肾组织内炎性介质减少[23]。CPB期间由于胰岛素释放不足,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将更加明显。

2.2 高血糖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CPB心脏停跳及心肌缺血期间,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发生改变,从葡萄糖供能转变为游离脂肪酸供能。这一改变不但使氧耗增加,而且使脂肪酸毒性代谢产物增加,从而抑制心肌功能、诱发心律失常。当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时,上述改变将更加明显。胰岛素可以使心肌细胞较多地利用葡萄糖供能,因此可以减少氧耗、充分利用糖原储备、清除游离脂肪酸并增加细胞内钾浓度[24]。胰岛素的这种效应是通过激活葡萄糖磷酸化及其向细胞内转移实现的,另外激活丙酮酸脱氢酶可以抑制游离脂肪酸的代谢并减少其毒性中间代谢产物。

极化液最早被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患者以减少梗死面积,也被用于CPB术中。目前极化液尚未做为常规疗法而被广泛接受,Bothe等人通过荟萃分析对极化液的疗效进行了评价[25]。他们认为极化液有可能增加心脏手术后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并减少房颤的发生,但确切的结论需要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确认。有作者认为,极化液治疗效果不十分确切,可能与同时输入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有关,如果单独输入胰岛素则可获得改善心肌代谢的益处,并避免高血糖带来的不良影响[1]。

2.3 高血糖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在多项动物试验中发现,高血糖对中枢神经系统存在负面影响。高血糖可以在脑缺血时加重脑组织损伤、增加脑组织内的乳酸和谷氨酸、使脑细胞内外的酸中毒加重、促进水肿形成、减少脑的再灌注、促进脑组织异常放电、加速组织学异常改变、扩大梗死面积[26]。低温可以部分缓解上述效应。但临床研究的结果却不尽相同。de Ferranti S等分析了171名接受深低温低流量或停循环CPB手术患儿血糖水平和神经系统变化的关系,他们发现低血糖与脑电图恢复缓慢和脑电图上癫痫样波形有关,而高血糖与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明显关联,他们认为在新生儿心脏手术中避免低血糖更加重要[27]。由于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的结论不一致,目前成人深低温停循环时最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有人担心术中积极的胰岛素治疗将导致低血糖相关的并发症,但低血糖引起的不良反应都属一过性,密切监测血糖并及时处理完全可以避免术中低血糖。

3 控制血糖的意义

3.1 高血糖可造成不良的临床后果 早在20世纪末人们就发现高血糖是危重疾病的一种表现,但以往一直认为高血糖是一种应激状态下有利的适应性反应。过去的观点是危重患者血糖不超过12.2 mmol/L就无需处理[28],中度升高的血糖对不依赖胰岛素摄取葡萄糖的组织如脑组织有利。但随后的研究表明,不论原发疾病如何、不论成人或儿童,即使轻度的血糖升高也是增加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危险因素[29-30]。Porter等[31]的研究表明空腹血糖≥6.1 mmol/L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PCI治疗后的30天死亡率明显升高。另外,Muhlestein等也发现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空腹血糖轻度升高达6.0 mmol/L即可明显提高死亡率[32]。接受CPB下心脏手术的患者,术中高血糖是延迟拔管及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14,33],另有学者发现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血糖在5.6 mmol/L以上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增加[34]。在非心脏疾病危重患者中,如创伤、烧伤、脑损伤、卒中,高血糖与低存活率、住院时间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功能恢复不良等直接相关。

3.2 严格控制血糖获益明显 Van den Berghe等主持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首次证实危重患者血糖控制在11.1 mmol/L以下是不够的,用胰岛素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使患者获益[35]。外科ICU患者被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强化胰岛素治疗,治疗目标是控制血4.4~6.1 mmol/L,结果是血糖维持在5.0~5.6 mmol/L范围内,对照组接受常规胰岛素治疗,血糖超过11.9 mmol/L给予胰岛素,结果是血糖维持在8.3~8.9 mmol/L。试验组患者在ICU期间始终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而转入普通病房后改为胰岛素常规治疗。血糖

3.3 胰岛素改善预后的机制

3.3.1 降低葡萄糖的毒性 Leuven研究发现,血糖水平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呈线性相关,即血糖越高死亡率越高、并发症越多[35]。在糖尿病患者中,血糖升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对人体造成损害,但在危重患者中这种毒性进程被大大加速。体内多种细胞可以不依赖胰岛素摄取葡萄糖,如神经原、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免疫细胞等,3种葡萄糖转运体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高血糖可以下调葡萄糖转运体-1(GLUT-1)的表达,避免细胞内葡萄糖超载。应激状态下产生的细胞因子、内皮素、血管紧张素等可增加GLUT-1的表达,导致细胞内葡萄糖累积。葡萄糖在细胞内经糖酵解依次产生丙酮酸、乙酰辅酶A,后者经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产生ATP,同时产生超氧化物。当细胞内葡萄糖超载时产生的过氧化物过多,过氧化物与一氧化氮形成过氧化亚硝酸盐。应激时由于一氧化氮合成较多,同时低氧再灌注损伤产生较多过氧化物,导致更多的过氧化亚硝酸盐产生。过氧化亚硝酸盐可以导致细胞内多种蛋白硝化,如线粒体复合物、超氧化物歧化酶,使电子传递链异常及氧自由基清除障碍,并导致细胞毒性。如前所述,危重患者多有胰岛素抵抗,尤以肝脏明显。胰岛素不能通过对糖原合成和糖异生的调节降低血糖,而主要通过增加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虽然骨骼肌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胰岛素抵抗。

3.3.2 胰岛素的直接作用 Leuven试验中观察到癫痫发作减少与胰岛素的直接神经保护作用有关。试验表明胰岛素可以抑制胶质细胞对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摄取、增加GABA受体的数量及敏感性,通过GABA的作用产生神经保护效应[39]。应激时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降低,胰岛素可以改变上述情况。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胰岛素的调血脂作用可以降低危重患者的死亡率及器官功能障碍。胰岛素可以抑制CPB导致的炎性反应,Albacker 等发现择期冠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在术中接受大剂量静脉胰岛素治疗,不但可以改善血糖,而且术后早期肿瘤坏死因子及IL-6、IL-8水平都明显低于常规胰岛素治疗患者[22]。胰岛素可以抑制细胞凋亡,并产生心肌保护作用[40]。胰岛素可以减少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可能由此减少白细胞黏附和向组织中转移,并减少白细胞介导的组织损伤[2]。

4 CPB中控制血糖的方法

理想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可以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及其他与代谢相关的并发症,并且操作简便。过去认为当血糖>11.1 mmol/L时应予干预,但目前有学者认为血糖>6.1 mmol/L时就应处理,并将围手术期血糖控制在6.1 mmol/L左右[41]。目前胰岛素的应用主要有两类方法,一是根据血糖监测的结果调整胰岛素静脉泵入的速度,必要时以弹丸式注射为补充。另一类则是应用胰岛素/葡萄糖钳夹技术,但目前尚未有公认的最佳胰岛素治疗方案。同时对于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时机、目标血糖水平等方面仍存有争议。心脏停搏液内加入胰岛素不但有利于减轻围手术期高血糖,对部分患者术后恢复也有益处,有学者发现对于不稳定心绞痛和左室肥厚的患者在停搏液内加入胰岛素可提供更好的心肌保护,表现为心肌酶水平降低、自动复跳率提高及术后房颤发生率降低。因此含胰岛素的停搏液做为一种新的控制血糖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42]。

尽管目前多数学者推荐心脏手术中严格控制血糖,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Gandhi等认为,在CPB术中严格控制血糖不能降低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还有可能增加卒中风险,因此术中胰岛素强化治疗尚不能做为常规。他们认为观察性研究发现的高血糖与并发症的关联不等同于因果关系,高血糖可能只是机体应激程度的反映,而不是直接的致病因素。这样,术中血糖控制的费用及低血糖等并发症将超过患者的受益[43]。另外也有学者认为没有必要将术中血糖过于严格地控制,术中血糖在8.3 mmol/L以下与11.1 mmol/L以下相比,并不能改善术后血糖水平[41]。而且术中胰岛素治疗可能导致低血糖,出现意识模糊、眩晕、癫痫发作、低血钾、心律失常等。以上分析表明,或许术后血糖较术中血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更大,CPB中严格控制血糖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开始治疗的时机及最佳胰岛素输注方案尚需要通过更多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明确。

5 小 结

胰岛素通过降低血糖及其本身的代谢及非代谢效应对危重患者产生保护作用,但胰岛素受体通过何种信号通路完成上述效应尚不清楚。监测血糖是监测胰岛素用量的最佳指标,如果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既可避免葡萄糖的毒性,又可使体内胰岛素达到一定水平,以发挥其不依赖葡萄糖的保护作用。

在糖尿病或非糖尿病患者中,术中血糖控制不佳都与不良的临床后果相关[14],术中严密监测血糖是十分必要的,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进一步证实。在诸多研究胰岛素治疗方案的试验中,不论术中血糖是否被控制在正常范围,患者术后血糖均有改善,并产生较好的临床转归[35],可能术后血糖对预后影响更大。

血糖升高后再给予静脉胰岛素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因此糖尿病患者如果术前血糖控制良好,术中血糖在正常范围的可能性就较大[44]。胰岛素泵入的方式优于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弹丸式给药,心脏外科患者不提倡皮下注射胰岛。胰岛素/葡萄糖钳夹技术可能提供术中良好的血糖控制,但需更多的临床试验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另外血糖在何种水平开始处理,以及将血糖控制在何种范围会产生最佳的临床转归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Rassias AJ .Intraoperative management of hyperglycemia in the cardiac surgical patient [J]. Semin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6,18(4):330-338.

[2] Van den Berghe G.How does blood glucose control with insulin save lives in intensive care [J]? J Clin Invest,2004,114(9):1187-1195.

[3] Senn JJ, Klover PJ, Nowak IA,et al. 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3 (SOCS-3), a potential mediator of interleukin-6-dependent insulin resistance in hepatocytes [J]. J Biol Chem,2003,278(16):13740-13746.

[4] Wei Y, Chen K, Whaley-Connell AT,et al. Skeletal muscle insulin resistance: role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J].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2008,294(3):R673-680.

[5] Voisine P, Ruel M, Khan TA,et al.Differences in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of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and cardioplegic arrest [J]. Circulation,2004, 110(11 Suppl 1):II280-286.

[6] Vogelzang M, Hoekstra M, Drost JT,et al.The impact of a reduced dose of dexamethasone on glucose control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J]. Cardiovasc Diabetol,2007, 6:39.

[7] Braden H, Cheema-Dhadli S, Mazer CD,et al.Hyperglycemia during normothermic cardiopulmonary bypass: the role of the kidney [J]. Ann Thorac Surg,1998,65(6):1588-1593.

[8] Newland RF,Baker RA,Mazzone AL,et al.Removal of glucose from the cardiopulmonary bypass prime: a prospective clinical audit [J].J Extra Corpor Technol,2004,36(3):240-244.

[9] Najmaii S, Redford D, Larson DF. Hyperglycemia as an Effect of Cardiopulmonary Bypass: Intra-operative Glucose Management [J]. J Extra Corpor Technol,2006,38(2):168-173.

[10] Bandali KS, Belanger MP, Wittnich C. Is hyperglycemia seen in children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a result of hyperoxia [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1,122(4):753-758.

[11] Bandali KS, Belanger MP, Wittnich C. Does hyperoxia affect glucose regulation and transport in the newborn [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3,126(6):1730-1735.

[12] Donatelli F,Cavagna P,Di Dedda G,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pre-operativ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persistent blood glucose elevation during cardiac surgery in non-diabetic patients [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8,52(8):1103-1110.

[13] Cammu G, Lecomte P, Casselman F,et al.Preinduction glycemia and body mass index are important predictors of perioperative insulin management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J].J Clin Anesth,2007,19(1):37-43.

[14] Doenst T, Wijeysundera D, Karkouti K,et al.Hyperglycemia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mortalit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5,130(4):1144.

[15] Ascione R, Rogers CA, Rajakaruna C, et al.Inadequate blood glucose control is associated with in-hospital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in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J]. Circulation,2008 ,118(2):113-123.

[16] Rassias AJ, Givan AL, Marrin CA,et al. Insulin increases neutrophil count and phagocytic capacity after cardiac surgery [J]. Anesth Analg,2002,94(5):1113-1119.

[17] Rassias AJ, Marrin CA, Arruda J,et al.Insulin infusion improves neutrophil function in diabetic cardiac surgery patients [J]. Anesth Analg,1999,88(5):1011-1016.

[18] Oldenborg PA, Sundqvist IM, Sehlin J.Different effects of glucose on extracellular and intracellular respiratory burst response in normal human neutrophils activated with the soluble agonist fMet-Leu-Phe [J]. Diabet Med, 2000,17(7):532-537.

[19] Perner A, Nielsen SE, Rask-Madsen J.High glucose impairs superoxide production from isolated blood neutrophils [J]. Intensive Care Med,2003 ,29(4):642-645.

[20] Ortmeyer J, Mohsenin V. Inhibition of phospholipase D and superoxide generation by glucose in diabetic neutrophils [J]. Life Sci,1996,59(3):255-262.

[21] Oldenborg PA, Sehlin J.Hyperglycemia in vitro attenuates insulin-stimulated chemokinesis in normal human neutrophils. Role of protein kinase C activation [J]. J Leukoc Biol,1999,65(5):635-640.

[22] Albacker T, Carvalho G, Schricker T,et al. High-dose insulin therapy attenuates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patients [J].Ann Thorac Surg, 2008 ,86(1):20-27.

[23] Barklin A,Larsson A,Vestergaard C,et al. Insulin alters cytokine content in two pivotal organs after brain death: a porcine model [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8,52(5):628-634.

[24] Quiones-Galvan A, Ferrannini E.Metabolic effects of glucose-insulin infusions: myocardium and whole body [J]. 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2001,4(2):157-163.

[25] Bothe W, Olschewski M, Beyersdorf F,et al. Glucose-insulin-potassium in cardiac surgery: a meta-analysis [J]. Ann Thorac Surg,2004,78(5):1650-1657.

[26] Conroy BP, Grafe MR, Jenkins LW, et al.Histopathologic consequences of hyperglycemic cerebral ischemia during hypothermic cardiopulmonary bypass in pigs [J]. Ann Thorac Surg,2001,71(4):1325-1334.

[27] de Ferranti S, Gauvreau K, Hickey PR, et al.Intraoperative hyperglycemia during infant cardiac surgery is not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s at 1, 4, and 8 years [J]. Anesthesiology,2004 ,100(6):1345-1352.

[28] Boord JB, Graber AL, Christman JW, et al. Practical management of diabete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1,164(10 Pt 1):1763-1767.

[29] Gale SC, Sicoutris C, Reilly PM,et al.Poor glycemic control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in critically ill trauma patients [J]. Am Surg,2007 ,73(5):454-460.

[30] Hirshberg E,Larsen G,Van Duker H.Alterations in glucose homeostasis in the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Hyperglycemia and glucose variability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J]. Pediatr Crit Care Med,2008 ,9(4):361-366.

[31] Porter A, Assali AR, Zahalka A,et al.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and outcomes of 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treated with primary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 among patients without previously known diabetes mellitus [J]. Am Heart J,2008 ,155(2):284-289.

[32] Muhlestein JB, Anderson JL, Horne BD,et al.Effect of fasting glucose levels on mortality rate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 mellitu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J].Am Heart J,2003,146(2):351-358.

[33] Suematsu Y, Sato H, Ohtsuka T,et al.Predictive risk factors for delayed extuba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J].Heart Vessels,2000,15(5):214-220.

[34] Jones KW, Cain AS, Mitchell JH,et al. Hyperglycemia predicts mortality after CABG: postoperative hyperglycemia predicts dramatic increases in mortality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J]. J Diabetes Complications,2008 ,22(6):365-370.

[35] van den Berghe G, Wouters P, Weekers F,et al.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J]. N Engl J Med,2001,345(19):1359-1367.

[36] Van den Berghe G, Wilmer A, Hermans G,et al.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the medical ICU [J]. N Engl J Med,2006 ,354(5):449-461.

[37] Van den Berghe G,Wouters PJ,Kesteloot K,et al.Analysis of healthcare resource utilization with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J].Crit Care Med,2006,34(3):612-616.

[38] Vanhorebeek I, Ingels C, Van den Berghe G.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high-risk cardiac surgery patients: evidence from the Leuven randomized study [J]. Semin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6,18(4):309-316.

[39] Vincent A M, Brownlee M, Russell J W. Oxidative stress 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diabetic neuropathy [J]. Ann N Y Acad Sci,2002,959:368-383.

[40] Gao F, Gao E, Yue TL,et al.Nitric oxide mediates the antiapoptotic effect of insulin i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the roles of PI3-kinase, Akt, and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phosphorylation [J]. Circulation,2002,105(12):1497-1502.

[41] Carr JM, Sellke FW, Fey M,et al. Implementing tight glucose control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J]. Ann Thorac Surg,2005,80(3):902-909.

[42] Onorati F, Renzulli A, De Feo M,et al.Myocardial protection with insulin cardioplegia who can really benefit [J]?J Cardiovasc Surg (Torino),2005, 46(6):569-576.

篇9

【关键词】中文识字;脑科学研究;最新进展;识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11-0010-04

一、有关中文识字的脑科学研究最新进展

中文认知与拼音文字(如英语)认知的神经心理机制是否不同?有何不同?认知科学家们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开展了很多研究和探索。借助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脑科学研究的新手段,研究者对中文识字有了许多新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中文认知加工中枢

人类大脑左前额中回区(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LMFG)是对个体认知控制和协调起非常重要作用的脑区。〔1,2〕左前额中回区包括许多脑区,如第八、九、十、四十五、四十六脑区等。有关中文认知的脑科学研究表明,与阅读拼音文字(如英语)相比,中文认知时的左前额中回区会被更强烈地激活。这是因为在中文认知时左前额中回区可以利用“视觉正字法形态”进行信息加工。众所周知,非字母形态的中文字形更多强调的是视觉正字法信息,较少关注音位加工。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中文读者的左前额中回区的神经网络与拼音文字读者的大脑活动映射存在相当显著的差异。Perfetti 等人的研究证实了左前额中回区在中文认知中的作用。〔3〕谭力海等人还提出左前额中回区可能会参与中文语音和语义的分析,只是因为错综复杂的中文字形会让中文认知更多地进入自动的视觉正字法加工程序,所以左前额中回区的主要功能变为对文字特征进行协调和整合,以期进一步提高中文认知处理效率。〔4,5〕

有关中文认知的众多脑科学研究显示,左前额中回区的第九脑区(BA9)可能是中文认知的主要加工中枢。例如,Siok等人比较了阅读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在中文认知过程中的大脑活动,结果发现,中文阅读障碍儿童在左前额中回区的第九脑区和第四十六脑区存在功能性损伤,〔6〕而对英语阅读障碍儿童的脑科学研究却发现这种功能性损伤主要存在于左颞顶枕和枕颞区域。〔7,8〕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中文认知和英文认知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认知加工中枢。Siok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左前额中回区第九脑区和第四十六脑区,特别是第九脑区,可以被看作是识别中文阅读障碍的一项有效指标,因为中文阅读障碍患者在这些脑区,尤其是第九脑区,普遍存在功能和结构畸变。〔9〕左前额中回区与中文认知之间的这种联系已经被后续众多研究进一步证实。系统分析已有的有关中文认知加工,特别是对字形、字音和语义加工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结果会发现,第九脑区在中文认知加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从中文语义到语音的转换加工需要第九脑区的激活,从字形到语义的映射也需要第九脑区和顶叶区域的参与,从字形到语音的转换也需要第九脑区的参与,等等。〔10〕可以说,左前额中回区,特别是第九脑区,在中文认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当于中文认知的加工中枢。

2.中文认知的大脑网络通路

中文认知的大脑网络通路是怎样的?它和英文认知所涉及的大脑网络通路有什么区别吗?脑成像技术的新发展为研究者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提供了便利条件。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事件相关电位(ERP)、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日新月异,便于研究者绘制出大脑的语言加工通路。例如,谭力海等人利用fMRI和PET技术探究了与中文加工、学习、记忆和注意力相关的神经解剖学机制。他们的研究表明,负责言语工作记忆的左前额中回区,尤其是第九脑区对中文识别有重要作用,而对英文认知有重要作用的后颞叶区在中文认知中参与程度很低。〔11〕他们还发现中文和英文阅读的神经加工系统是由两种语言文字的早期学习经历所塑造的,左前额中回区的活动程度是判断中文阅读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标志。〔12〕这一研究佐证了不同的母语早期学习障碍儿童需要不同的早期干预方案的观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第九脑区是中文认知加工中枢,但这些认知活动其实是大脑前额叶和顶叶网络协调合作的结果,中间额叶皮层和顶叶上回皮层都广泛参与了中文认知加工过程。〔13〕谭力海等人在一项通过语义和同音异形异义字决策任务来探究中文认知神经加工机制的研究中发现,左前额中回区(第九脑区)、右额叶和顶叶都在中文认知过程中被激活。〔14〕这可能与中文是方块字、大脑需要更多的空间加工信息有关。Booth 等人也发现左前额中回区和顶叶脑区在需要语音和语义加工的任务中会被同时激活。〔15〕关于中文认知的大脑网络通路,Chen等人的研究工作也非常出色。〔16〕他们对比了与不同认知机制相关的大脑活动模式,发现拼音文字与中文所需要的认知机制有着明显差异。他们发现,阅读拼音文字会引发顶叶双侧皮层(楔前叶和前颞中回)更强烈的激活,而阅读中文激活的是左侧梭状回、双侧楔叶、后颞、额下回和双侧额上回。这些研究结果意味着,中文与拼音文字的认知存在不同的大脑网络通路。

二、脑科学研究成果对幼儿识字教育的启示

1.可以适当开展早期识字和阅读活动

有研究者对香港学前儿童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同音语素意识、视觉技能和语音意识与中文识字能力显著相关,而视觉技能和音节删除能力与中文听写能力显著相关。〔17〕同年,该研究团队发现5岁时的语音意识和快速自动化命名(RAN)能力可以有效预测6岁时的拼音能力,并且能有效预测小学时的中文识字水平。〔18〕快速自动化命名还能够预测个体中文阅读的流畅性。研究者发现,词汇是中文读写能力的主要预测变量,执行能力(Executive Function)则能够很好地预测幼儿早期的中文识字水平。〔19〕诸如此类的脑科学研究表明,语音意识、视觉技能、快速自动化命名能力等能显著预测个体中文认知加工能力的发展水平,而这些能力都是可以在幼儿阶段的游戏和学习活动中逐步培养的。如果能在幼儿园阶段适当开展一些早期识字和阅读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技能,则对促进幼儿中文认知能力的提高有较大帮助。

2.可以适当开展游戏化的记忆训练、感知运动游戏等活动

脑科学研究结果显示,左前额中回区第九脑区是中文认知加工的神经中枢,它主管工作记忆,并与负责动作的大脑运动皮层位置相近,而左脑后部则关乎字母与声音的转换,并与负责声音的大脑听觉皮层位置相近。因此,对工作记忆和感知运动机能的训练可能会对幼儿的中文学习更有帮助,而在字母与声音的转换和提高声音辨识敏感性方面的训练会对英文学习更有益。如果能在幼儿园阶段适当开展一些游戏化的记忆训练、感知运动游戏等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感知运动技能,则会对强化幼儿的中文认知中枢机能有较大帮助。

3.重视幼儿早期识字和阅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脑科学研究证实,中文与拼音文字认知存在不同的大脑网络通路,而早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个体主管中文或拼音文字阅读加工的大脑皮层功能及其神经回路特异化的过程,并最终会形成在结构与功能上不太相同的“中文脑”或“英文脑”。中文认知和拼音文字认知存在截然不同的神经加工中枢和大脑网络通路,因此,我们需要重视符合“中文脑”特点的早期阅读教育、课程与教学法、早期识字活动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而不能照搬西方理论。我们应当对那些盲目推崇西方全语言教学法、语音意识训练和读写萌发课程等的做法抱谨慎态度。

例如,在政策方面,中国目前只有香港特区政府允许在幼儿园开展幼儿识字教育活动,并有明确的相关课程指引。在其他地区,正式的识字教育活动是在幼儿园被明令禁止的,而事实上有许多幼儿园又或明或暗地在开展幼儿识字教育活动。美国的阅读战争(The Reading War)启示我们,早期识字和阅读教育是有必要的,因为早期识字是利大于弊的。美国现在已经在改正以往的错误了,我们也有必要对当下的教育政策进行科学论证。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能组织幼儿中文教育专家对幼儿识字教育问题展开专项的科学实证研究,在有科学研究支持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规范幼儿识字教育的相关政策,以期彻底解决目前的某些混乱现象。

又如,在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方面,许多问题需要在有科学研究依据支持的前提下加以改进。例如,幼儿中文识字教育应该以什么形式开展?是识字优先还是拼音优先?是先读后写还是边读边写?诸如此类的困惑亟待通过科学研究加以解决。教育主管部门确实有必要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深入的研究,以探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安排。

参考文献:

〔1〕MILLER E K,COHEN J D.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prefrontal cortex function〔J〕.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2001,24(1):167-202.

〔2〕PERFETTI C, CAO F, BOOTH J. Specialization and universa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skill: How Chinese research informs a universal science of reading〔J〕.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2013,17(1):5-21.

〔3〕LIU Y,DUNLAP S,FIEZ J,et al.Evidence for neural accommodation to a writing system following learning〔J〕.Human Brain Mapping,2007,28(11):1223-1234.

〔4〕〔14〕TAN L H, LIU H L, PERFETTI C A, et al.The neural system underlying Chinese logograph reading〔J〕.Neuroimage,2001,13(5):836-846.

〔5〕〔11〕TAN L H,SPINKS J A,FENG C M,et al.Neural systems of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are shaped by native language〔J〕.Human Brain Mapping,2003,18(3):158-166.

〔6〕SIOK W T, PERFETTI C A, JIN Z, et al.Biological abnormality of impaired reading is constrained by culture〔J〕.Nature,2004,431:71-76.

〔7〕HOEFT F, HERNANDEZ A, MCMILLON G,et al.Neural basis of dyslexia:A comparison between dyslexic and nondyslexic children equated for reading ability〔J〕.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06,42(26):10700-10708.

〔8〕PAULESU E,DEMONET J F,FAZIO F,et al.Dyslexia:Cultural diversity and biological unity〔J〕.Science,2001,291:2165-2167.

〔9〕SIOK W T,NIU Z,JIN Z,et al.A structuralCfunctional basis for dyslexia in the cortex of Chinese reader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8,105(14):5561-5566.

〔10〕WU C Y, HO M H R, CHEN S H A. A meta-analysis of fMRI studies on Chinese orthographic, phonological, and semantic processing〔J〕.Neuroimage,2012,63(1):381-391.

〔12〕SIOK W T, JIN Z, FLETCHER P, et al.Distinct brain regions associated with syllable and phoneme〔J〕.Human Brain Mapping,2003,18(3):201-207.

〔13〕KUO W J, YEH T C, DUANN J R, et al. A left-lateralized network for reading Chinese words:A 3 T fMRI study〔J〕.Neuroreport,2001,18(12):3997-4001.

〔15〕BOOTH J R,LU D,BURMAN D D,et al.Specialization of phonological and semantic processing in Chinese word reading〔J〕.Brain Research,2006,1071(1):197-207.

〔16〕CHEN Y,FU S,IVERSEN S D,et al.Testing for dual brain processing routes in reading:A direct contrast of Chinese character and pinyin reading using fMRI〔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02,14(7):1088-1098.

〔17〕TONG X, MCBRIDE-CHANG C, WONG A M Y,et al.Longitudinal predictors of very early Chinese literacy acquisition〔J〕.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2011,34(3):315-332.

篇10

对于课题研究,有些教师认为高不可攀,有畏难情绪;有些教师安于现状,缺乏研究的意识和精神;也有些可能是自身经验和能力不足等。其实,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开展“草根式的研究”,就会发现课题研究并不难。笔者将课题研究的方法归纳为六个“金点子”。

一、内观外视,学会查找,我想提高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具有反思和发展的能力,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教育研究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规律的创造性劳动,只有教师把研究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才会勤于思考,乐于探究。

首先要是一个主动学习者。《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把“终身学习”确定为新时期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最强音。教师若不去主动学习,其观念就是滞后的、知识就是陈旧的,就无法揭示教育教学中规律性的东西。研究也只能停留在表层,是肤浅的,甚至是盲目的,无法真正实现从“经验型”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研究问题的提出,方向的确定,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它既来自教师丰富的教学实践,又基于教师获取、占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坐井观天,闭门造车都是伪研究。教师只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勤于学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认清教育发展方向,把握教育改革的重点,捕捉国内外教育的新动态,才能登高望远,审时度势,把准脉搏,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确定研究的方向。只有勤于学习,夯实自身教育理论基础,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研究方可得心应手,有章有法。

其次要是自我反省者。中小学的日常教育活动重复度很高。久而久之,教师容易对某些教育现象习以为常,不敏感。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要做一个观察者、反省者和实践者。客观地讲,现在教育改革的深广度是前所未有的,教育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可以说是俯拾皆是。教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就是课题,教室就是产生问题的场所的思想。古人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始于细”。要善于从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运用批判的策略,反思教育行为,质疑内隐的教育观念,提出有新意的研究主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脱离实践的研究是盲目的研究,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边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来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定会成“正果”。

二、大题小做,小题大做,我能做到

研究要取得成功,必须考虑课题的现实可行性,即“能不能研究”的问题。课题再好,如果没有研究的内、外部条件,也难免落空。确立课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现有的研究基础、课题组的人员结构、内外部的专业资源、已有的设施设备以及必要的经费保障等。同时研究必须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进行,才能得心应手,取得真正有推广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

教育研究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宏观研究的课题一般较大,范围广,对象多,大多是学校以外的职能部门的研究。如未来基础教育的新特征的研究,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等。这类课题一般不适合中小学教师研究;中观研究是介于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之间的运用性研究,它是运用已取得的基础理论知识,探寻有具体运用价值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措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如某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双语教学研究;微观研究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某一具体问题或因素进行的研究,大多数是对学校内实际问题的研究。如对某种教法、学法的研究,对某类学生(如差生)的研究,对某学科内容(如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研究等。中小学老师除进行中观研究外,更多的是要进行一些微观研究。大题小做,就是学会切蛋糕,将大问题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化整为零,攻其一点,也就是小课题。如有效教学的研究就可分解为有效的提问、有效的预习、有效的复习、有效的合作等诸多小课题。小题大做就是要老师们善于解剖“麻雀”,持久的关注、追踪、分析某个教学问题,深挖细究,在精深上做文章。如政治教学中材料题的解题方法,时事政治复习的有效策略等。

三、题小意深,切准中心,我能提高

开展课题研究要“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是“土生土长”,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充满鲜活的生命力的研究。要求教师根植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发现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改进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切忌搞所谓的“假、大、空”的“研究”。为此,选题要实、立意要真、切口要小。常言说“船小好调头”。“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人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研究内容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章节或某个专题,也可以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案例、问题等,如“提高中学生工具书利用率的研究”。“近”就是贴近教学,贴近现实,不好高骛远,比如“学困生转化研究”,“提高学生对数学错题进行自我分析诊断能力的研究”;“实”就是实实在在,摒弃大而空的描述预测,多一点实在的关注。类似于“怎样记住学生的名字”,“怎样排位”等。“真”就是少些花架子,要真研究、真讨论、写真文章、真实践。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实际意义。

四、热点、空白点、独特点,我有个性

教育科研是一种创新活动。要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最终提出的必然是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新理论。

热点问题反映着教育改革面临的新情况,具有全局性、持久性、复杂性。教师要善于从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中找到切入点,发现并追踪热点,并与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对照,做出理性分析。这样选择的问题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如当前课程改革是最大的热点,教师可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等热点问题人手展开研究。再如,在社会急剧变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学校德育也面临新挑战,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精神就是研究的热点之一。还有如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农村寄宿学校校园安全管理的问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等都是当前教育的热点。

空白点就是教育研究的一些盲区,或是容易忽视的某些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善于从对同类研究的比较中捕捉他人没有涉及和解决的问题,选择与他人不同的研究角度作为课题。例如:新课程方案分为“三个板块”,其中对选修课和活动课研究少,需要深入研究其目标、内容、形式、管理体制等。如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如何形成农村学校办学特色的问题等。

“独”,即:人家没有,我独有(原创性);“特”,即:大家都有的,我有特色;“新”,即:别人有特色,我有所创新(开拓性)。如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当然,创新并非一定要另外开垦一片无人问津的“处女地”,而是要善于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

五、周期要短、操作要易,乐群独慎、我能奉献

一项课题,有时往往需要一个有共同的价值追求的合作团队,优势互补、共同努力才能做好。互助合作是教学研究取得成效的标志和灵魂。在共同目标指引下,有明确的合作理念、具体的工作分工、良好的工作机制,才能保证合作有序、有效地进行。课题成员要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顾全大局,乐于奉献,主动参与,才能及时高效地完成任务。

中小学教师一般要选择一些“短、平、快”的小课题研究。一是时间要短。小课题是生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之中,根植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具有随机性、偶发性、情景性,常常是不约而至。研究周期要很灵活,时间视研究的内容而定,可长可短,时间短的两至三周就可以解决问题,长的三至五个月,最长的一般不超过一年。二是见效要快。由于研究的周期短且基于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因而速度快、效率高,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转入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得到一点收获。研究它不需要触及该问题的方方面面,也不需要形成系统的经验总结,关键是要教师自己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有所愉悦就是成功。

六、勤于笔耕,及时发表,我能成功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写作是总结,是反思,是提升。把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探索,自己的经验展示出来,让自己的文字变成公开发表的铅字,这应该说是每一位研究者的愿望。能著书立说,或在期刊上发表见解,固然是好。但发表文章也需要慢功夫。想一蹴而就,一举成功,那是不现实的。研究中人人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体会,如果稍稍留心,勤于笔耕,积少成多,厚积薄发,这必然会使教学绿草如茵,春色满园,从而踏上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课题研究成果不可固守于报告、论文,要灵活。可以是总结、心得体会、教育叙事、研究日志、个案集、展示课、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学课例等;也可以是非文本形式的,如音像制品、教具、学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