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建议

篇1

残疾儿童康复家庭支持残疾观优势视角残疾儿童康复,是指通过各种治疗和训练,帮助身心存在某种缺陷、不能正常从事某些方面活动的儿童能够最大限度减轻缺陷带来的障碍,恢复或重建其缺失的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早发现、早治疗是对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救助最具紧迫性与回报性的选择。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0~17岁残疾儿童504.3 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6.08%。除小部分被遗弃的残疾儿童生活在福利机构中,大部分都在原生家庭。残疾儿童的生存、康复、发展,一方面,与国家政策相关,另一方面,与家庭密切相关,即使在同样的社会政策背景下,不同家庭残疾儿童康复差异依然存在。本文重点在微观层面上探讨家庭支持对残疾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无锡市18户残疾儿童家庭作为访谈对象,发现其中6户案例比较有代表性,这三对案例儿童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基本类似,符合案例对比研究的要求。个案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1.2研究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入户观察和深度访谈。观察残疾儿童家庭环境、受访者态度、家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情况,了解残疾儿童确诊后家庭生活的改变和残疾儿童日常照料及康复情况。

采用案例对比分析,从家庭支持视角探索家长在残疾儿童康复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家长的支持程度与残疾儿童康复效果之间的关系。

2结果与分析

2.1访谈和观察的主要结果

访谈发现,当家庭出现残疾儿童时,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觉得“怎么可能呢”,“我们祖祖辈辈都没有这种情况”,“不会是医院搞错了吧”,在心理上排斥和否认残疾;时隔多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是情绪激动、悲伤无助,“家里的人每天以泪洗面”“觉得天都塌下了”“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责怪”“觉得自己很不幸”“老天为什么这么惩罚我们呀”,“当时家里乱套了”“家里人都没心思吃饭,更别提烧饭了”“我们当时都傻了,不知道怎么办”……

经过一段时间的平复,残疾儿童家庭开始进入面对期(即努力解决期)。访谈发现,残疾儿童家庭的分化大多在此阶段形成。此阶段的经历和过程,直接影响到残疾儿童的康复效果。

2.2残疾儿童家庭支持对儿童康复影响分析

2.2.1家长观念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康复决策

同为听力残疾1级,案例7和案例18选择了不同的康复方案。案例7爸爸说“家庭在孩子做不做耳蜗这件事情上很纠结,我们实在不想让孩子开刀受罪”。但案例18妈妈回忆道:“当年人工耳蜗手术还不普及,孩子爸爸听了一次讲座,说北京有个手术成功的女孩恢复和正常孩子一样,我们马上就下定决心去试一试,开始借钱”。由此可见,虽然都是为孩子着想,一个是不忍心孩子开刀受罪,一个是追求长期效果,但究竟哪种方案更适合孩子呢?从目前康复的效果来看,前者说话还不甚清楚,后者已经正常上学考学,差异比较明显。

2.2.2家长的坚持与辅助康复能力直接影响康复效果

第一,家长的坚持。残疾儿童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常考验家长的耐心和信心。只有坚持不懈的康复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访谈中发现,家长为更好地照顾孩子而放弃工作,但残疾儿童康复的效果并不取决于父母是否放弃了工作,也不是花多少钱(有富裕的家长,肯花钱购买仪器,但不花心思进行康复教育,因此效果不好),而在于家长是否坚持为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

第二,家长掌握的资源对残疾儿童的康复效果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康复效果不太好的家庭尝试寻求帮助,或与其他家长交流,或网上找到残疾儿童家长QQ群寻求心理支持和康复信息,但信息不能代替实际操作;案例7家长说“我们按康复老师的建议进行训练,但孩子不喜欢,就是不发声,我们也没办法”。

案例6爸爸是体育老师,当时关于唐氏综合症的康复治疗非常少,爸爸“觉得只要平衡能力好,孩子的发展就好。因此,力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康复训练由爸爸自己做,他自己设计运动处方实施”;案例18和案例6一类的家庭,他们不仅接受建议进行医学治疗,还会根据家长本身所具有的优势结合残疾孩子的身心条件主动探索适合康复发展的训练。

2.2.3家长的积极心理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水平

对于孩子的疑问(为什么我要带助听器,你们不需要?),案例7爸爸表示“没办法解答”;而案例18妈妈则轻松回答“就像妈妈带眼镜一样”,因此孩子也非常乐观,“不介意头发剪得短短的露出助听器。春节放炮,孩子摘掉助听器,开玩笑说可以屏蔽噪音”。由此可见,家长的积极心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3讨论和建议

研究发现,有残疾儿童家长面对残疾事实都悲伤,绝大多数居家残疾儿童得到了救治,但是康复效果不同;有家长为照顾孩子而放弃工作,但残疾儿童康复结果并不取决于父母是否放弃了工作,也不仅是花多少钱,而在于家长是否坚持为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

残疾儿童康复效果家庭影响因素包括:一是家庭所持有的残疾观,对康复效果的信心导致了不同的康复决策;二是家长的坚持与辅助康复能力直接影响康复效果,不仅接受医生的建议进行医学治疗和康复计划,还充分整合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发挥家长本身具有的优势主动探索适合孩子发展的康复训练;三是家长的积极心理影响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

对于残疾儿童的康复,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和家庭对待康复治疗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密不可分。在残疾儿童的成长和康复过程中,家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善伟.家庭环境对儿童残疾预防影响作用分析――以苯丙酮尿症为例.残疾人研究,2014,(01):32.

[2]孙莹.我国特殊困难儿童的福利需求分析及其应有的干预策略.青年研究,2004,(01):8-9.

[3]方晓义,徐洁,孙莉,张锦涛.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544.

篇2

市残联建立、健全妇女、儿童工作制度。成立了“市残疾人联合会妇女、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残联党组书记担任,由康复处承担具体工作,落实专人做好市残联妇女、儿童的日常工作;成立了“市残联妇女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开展了工作。并将市残联妇女、儿童工作纳入会工作目标管理,从经费上给予支持。

二、圆满完成市政府妇儿工委的目标任务

(一)加强了两纲的宣传培训工作

1、做好职工政策宣传,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在残联系统内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学习《婚姻法》、《妇女儿童保护法》、宣传妇女观,宣传科普知识。

二是利用各种形式对女职工进行“四有”、“四自”、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受教育面100%。

三是积极参加妇儿工委组织的各项专题教育活动。

四是在女职工中开展“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参加巾帼建功活动的女职工占职工总数的100%。

五是围绕我会业务工作目标,组织女职工学习文化知识、学政治理论、学业务技术,经常开展岗位练兵和竞赛活动,80%以上的女职工成为业务技术骨干。45岁以下的女性公务员100%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六是积极宣传妇女先进典型,鼓励女职工爱岗敬业创一流业绩。本年内被评为各级各类先进的女性占女职工总数的20%,实行目标管理的称职女职工达100%,优秀占20%。

七是积极开展双增双节、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是开展“文明家庭”、“家庭文化建设”的创评活动,在倡导家庭美德建设方面效果明显,五好文明家庭户数占职工家庭总户数的100%。

九是落实政策,关爱女职工。按照市直机关工委妇工委要求,每年对女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做到一年一检。

2、做好节日宣传活动。

一是每年“三.八”妇女节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妇女工作的积极性。分别从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宣传了妇女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多次举行如何维护自身和残疾妇女的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问答;

二是在“全国助残日”和“六.一”儿童节期间,市残联领导多次到市特殊教育学校、东区华山小学特教班、脑瘫儿童社区康复站和市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中心看望残疾学生,给他们带去关怀和慰问金;部分社区也在“六.一”和“国庆节”组织不同形式的亲子活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单位、企业纷纷向所在社区康复站残疾儿童捐款捐物等;

三是加强“爱耳日”、“爱眼日”、“碘防治”和降低残疾儿出生的宣传预防工作。

(二)重视残疾妇女儿童工作

一是加强就业、扶持力度。

几年来全市残联系统组织有身体条件的残疾人盲人按摩培训8期,种(养)植业培训20期,电脑培训16期、电焊培训1期,共培训残疾人1000多人,残疾妇女占45%;扶持农村贫困妇女家庭危房改造900余户,占总数的45%。

二是加强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工作力度。

帮助具备就读能力的残疾儿童就近入学或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使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5%以上;积极争取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中央专项资金100余万元,资助贫困残疾学生1000余人次名,女性占45%;做好残疾学生入学工作,协助教育部门做好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招生工作,将适龄轻中度的脑瘫儿童纳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做好残疾人高考学生的录取工作。

三是加大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维护好残疾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几年来,接待残疾妇女儿童上访320人次,免费提供法律援助18人次,临时救助残疾妇女儿童130余人次。

四是努力实现城镇残疾妇女儿童病有所医的愿望。

借市医保局完善城市居民医保政策的机会,市残联积极分析残疾人现状,研究对策,不失时机地向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了提高残疾人补助标准和扩大残疾人补助范围,保障了残疾妇女和未成年残疾人病有所医。

(三)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工作

实施抢救性康复项目工作,“十五”、“十一五”期间为120余名0-7岁聋哑儿童进行了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为110名智力残疾儿童开展康复训练;为130名脑瘫儿童开展康复训练,有效率达95%;培训聋儿、智力残疾儿童家长9次,为100聋儿进行听力测试、耳模制作,为他们配戴了助听器100个;实施贫困肢残儿童矫治手术31例,女性占45%,通过手术、术后康复训练和配备辅助器具,大大地提高了肢残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做好信息交流工作

认真报送各种材料、统计报表,按时完成上级组织布置的工作任务,信息反馈及时。

四、存在的不足和困难

篇3

【关键词】特殊教育;送教上门;特殊学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残疾人的受教育权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民众的关注与支持,而送教上门作为残疾人群体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推动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的实施。送教上门实践主要是政府主导下的教育活动,其实施的对象通常是重度和极重度残疾儿童和少年,其目的是充分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提升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为其家庭的良好生存与发展提供帮助。

一、目前我国送教上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在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下,全国各地的送教上门实践工作已经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送教上门的实施效果。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送教内容单一。综合来看,我国各地送教上门工作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方面,二是家庭干预方面。但是这些内容都比较单一,不够丰富,目前已经无法满足不同情况送教学生的学习需求,整体的送教效率不高。如在课程内容方面,送教的课程内容一般以学科为主,而缺少康复训练、生活自理、语言交流等内容的教学。在具体的送教上门实践中,缺少心理支持。同时送教的内容还包括对家庭的干预和指导内容,有的孩子家庭经济困难,而家庭的关系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都会影响送教学生的发展。目前不少残疾学生家庭都缺乏对送教上门的系统支持。因此送教上门在家庭干预方面的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

第二,师资力量不足,送教辛苦。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送教上门实践工作的执行者,但是现在特殊学校的部分学科的教师专业素质和实际教学能力存在问题,这是直接影响送教上门质量的要素。现阶段,在我国各地的送教上门工作中,其师资队伍能力薄弱依然是重要的原因,他们虽然有专业的特教知识和应对紧急情况的处理能力,但是对送教上门的有效性还是难以做到。

第三,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在送教的次数方面经常出现不足的情况,这样就不能满足残疾少年儿童学习的需求,而这一现象与具体采取的送教上门的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二、我国送教上门实践的有效措施

(一)丰富送教内容

针对送教内容单一的问题,参与送教上门的教师要尽可能地为残疾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笔者认为,由于送教对象的特殊性,在课程学习方面他们必定也有着特殊的需求,这就决定了送教的内容不能仅仅是普通的学科课程教学。如针对有生理方面残疾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提供相对应的医疗服务和康复训练。具体来讲,以康复训练为主,送教团队中的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对重残儿童、少年制定个性化的身体康复计划,在送教内容方面除了要提供语文、绘本阅读、数学、音乐等学科方面的基本知识的授课服务,还要结合少年儿童实际的残疾程度为其提供一定时期的自我康复训练方案,鼓励他们努力克服身体上的缺陷,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提升其社会适应性,逐渐走出因身体残疾而造成的心理阴霾。上述做法是对医教结合理念的充分贯彻,让送教上门的教育效果大大提升,也让残疾孩子们更加乐观地看待人生。

除了身体方面的康复训练外,教师还要关注送教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因为送教上门的首要任务并不是让学生学到多少课本上有的知识,而是要让残疾学生学会自我照顾,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教师或医务工作者应该将送教儿童看作一个完整的人,在完成基本的生活指导、知识教学后,还要为其提供心理、德育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其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优化师资保障

参与送教上门的教师队伍中不能仅仅是普通的学科课程教师,还要进一步充实师资队伍。为此,各地要着力打造以特校教师为骨干,普特教师、残联康复员共同参与的专业化送教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可以分成若干小组,分批分时段进入送教学生的家中,进行现场的指导,转变家长对送教上门的态度,积极配合送教教师队伍,全方位提升送教上门实施特殊教育的能力。

(三)科技助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篇4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努力为特殊儿童提供满足其多元需求的综合服务。英国教育部分别于2011年、2012年了绿皮书《支持与期待:针对特殊教育需求与残疾儿童的咨询提案》和《支持与期待:特殊教育需求与残疾儿童的新方法———进展与下一步计划》,以着手改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改革将建立包含早期教育、健康服务和儿童保育在内的全覆盖式服务总览体系,融合教育、健康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分离式支持服务体系,向所有儿童提供支持,社区系统可以借助多方资源来支持融合教育的实施。以色列则在《特殊教育法》中规定,保障每个3—21岁有特殊需求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权利,各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支持,专业化的团队为有特殊需求学生接受教育和治疗康复提供保障。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采取“一校一医”“、一校多医”、“多校一医”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建立多层次互动的医教结合专业服务机制,为各类特殊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从医学健康普查、专科会诊、转介就诊三个层面,为区域内特殊儿童提供个性化特殊教育服务。他们以“全纳教育视野下特殊教育支持团队”的辐射为着力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特殊教育课程,创新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另外,还为区域内特殊青少年开设丰富多彩的校外特殊课程,包括区域课程、社团课程和特制课程。为建设区域课程,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为特殊青少年搭建展示平台,举办了近20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大中型全国展示活动,得到全国特教学校、指导中心以及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为建设社团课程,中心开设了园艺、西餐、摄影、美术等社团,提升了特殊青少年各方面能力及家庭生活品质;为建设特制课程,中心开设个别康复训练课程,一方面加强残疾儿童早期干预与个别训练,促进学前早期干预,另一方面为成年残疾人提供声乐、文学、油画等特制课程,为成年残疾人士提供展示的舞台。

二、搭建专业培训平台支持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开展医教结合的重要保障。借鉴新西兰通过《固定课程规范》来确保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计划皆能适合特殊学生的需求,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拥有基本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特殊教育相关培训计划等做法,长宁区建立了医学和教育专业人员深入合作的协同机制,开展基于康复训练实践的特教教师医教结合实训工作。实训中医生、治疗师、教师发挥各自特长,医生开展医学诊断,帮助教师了解特殊儿童病因、干预关键点和重要影响因素,并提供教育干预的建议;治疗师为教师提供训练技术与方法;特教教师设计各种游戏和训练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在医教结合实训中了解医学和康复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与医生和治疗师建立共同的话语系统,让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更加有效。与此同时,整体设计区域推进医教结合的目标、实施路径与方法,每年举行医教结合学术年会,开展医教结合工作各项评选,推进区域医教结合多样化发展;改革特教教师职后培训方式,争取成为全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师资培训基地,与医院和康复机构联手合办康复医学研修班;委派教师前往医院和康复机构做助理,通过实习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三、提供高端公益服务支持家庭

在特殊儿童教育干预方面,家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家长提供针对性干预策略,指导他们学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行为功能分析,并采取恰当、有效的处理方法,在改善幼儿情绪行为问题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整合高端医学专家资源,搭设医教结合服务平台,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家长困惑开展医教结合家长沙龙,邀请医生与家长交流,提供干预建议,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同时,按需提供中医义诊,拓展书写障碍学生家长培训。同时,积极寻找医学专家资源,组织来自市级7所三甲医院和区级中心医院的近30名专业医生及其团队,每周安排1位名医与家长、孩子面对面进行公益咨询,每次为5对孩子及家长提供高于特需门诊待遇的服务。

四、整合多方专家资源支持学校

篇5

关键词:特殊教育 设施布局 发展规划

分类号:G76

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儿童少年发展、帮助残疾儿童少年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十一五”以来,首都特殊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特殊教育类别不断增加,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基本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日益凸显,办学条件显著提高、规模日趋合理。根据201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的通知》(京政办函[2013]24号),推动城乡融合教育发展将是近几年北京市特殊教育的主要任务。与此同时,对全市特殊教育设施布局的优化要求日益突显,北京市要在未来10年中建立与其世界城市定位相匹配的一流教育体系,特殊教育设施的布局优化与质量提升任务日益紧迫,发展目标、发展方式等都将出现新的变化。

1、北京市特殊教育设施布局现状分析

1.1 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自1988年以来,我国确立了以大量设置在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人数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目前,北京市已形成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等多种教育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格局。

1.1.1 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1985年,北京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9所,其中盲校1所,聋校5所,培智学校3所。到了1988年,北京市共有特殊育学校15所,其中盲校l所,聋校6所,培智学校8所。2001年,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已发展至24所。2012年,北京市公办特殊教育学校23所,其中高校l所,盲校1所,聋校2所,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4所,培智学校15所。可以说,从“七五”到“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完成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周期。

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在1985年到2012年期间,学校数量逐渐增加,在校学生人数至2012年已达3273人。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学校类型中,聋校数量呈下降趋势。根据北京市第二次残疾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听力、言语残疾人数比例显著下降,因此聋校数量的调整也反映了实际情况。从2007年到2010年的统计数据(见表1)可以看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数量不断增加,师生比等反映内涵发展的指标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根据2008年中国教育统计数据和几个省市的2008年统计年鉴的整理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北京市平均每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数为129.83人,高于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吉林省以及全国平均水平。而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师生比例为1:2.7,均高于表中所列其它省市。表中数据显示,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平均学生人数处于中等水平,而师资数量相较最多。

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北京市特殊教育体系中起着骨干作用。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依托当地的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特教中心,开展随班就读的师资培训和巡回指导工作。

1.1.2 广泛开展随班就读工作

根据2005年和2010年北京市18个区县的普通中小学开展随班就读情况数据(表3)可以看出,随班就读学生成为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

1.2 存在的问题

1.2.1 总体格局存在的问题

从数量规模上看,特殊教育学校和接受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数量还不能满足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需要,致使残疾儿童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远不如普通儿童,突出表现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之后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不足。从布局形势上看,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学校的设施集中在本市经济发展较好的主城区,农村和边远地区特殊教育设施布局严重不足,甚至有大片地区是空白地带。从特殊教育资源的分布来看,全市特殊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在城市核心功能区,远郊区县尤其是生态涵养区特殊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以上三方面存在的问题,表明北京特殊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均衡。

1.2.2 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

第一,用地紧张,面积偏小。学校的建筑用地所占比例过高,学校活动空间狭小,不仅无法开展体育活动,而且用于绿化、室外交往的空间非常有限。第二,各类教学用房面积偏小。调查统计学校单个普通教室平均面积为39平方米,多数教室的实际面积为按60年代标准建筑的36平方米,不利于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和活动式教学。第三,专用教室不足,特别是康复训练教室、职业教育教室数量不足,空间狭小。由于校园用地不足,各类其他用房,特别是卫生保健、康复训练和教师办公用房空间显得狭小。第四,学生宿舍严重不足,在22所特殊教育学校中,仅有12所学校有住宿条件,其中7所集中在城市,5所在农村,且宿舍数量严重不足,限制了边远地区残疾学生就学。第五,运动场地不足,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只有1所学校运动场地面积基本达到200米环行跑道要求。第六,无障碍设计问题比较突出,由于校舍基本是在普通小学基础上转用而来,没有考虑到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缺少必要的无障碍设施。

1.2.3 智力残疾职业教育发展有待提高

智力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不能满足需求。目前全市仅有2所培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且都在城区。

2、北京市特殊教育设施布局需求分析

2.1 特殊教育设施布局基本定位

首都特殊教育的基本定位取决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首都教育总体布局的定位。

近几年来,北京市提出了“三个北京”、“世界城市”等关于城市定位的重要概念。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城市发展目标是:按照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第一阶段,到2013年,全面推进首都各项工作,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根据北京市定位和教育发展战略的意图,北京特殊教育的定位将以国内和国际发展为参照系。国内将以上海为轴心的长三角发展区、以广州为轴心的珠三角发展区为参照,与北京为轴心的京津冀发展区的特殊教育作比较,确保首都特殊教育具有国内领先地位。国际参照方面将与大中华地区、亚太及环太平洋地区,以及与三个重要对应城市(即纽约、伦敦、东京)特殊教育发展进行比较,确保首都特殊教育具有相当水平和中国特色。

2.2 特殊教育设施布局需求分析

北京市特殊教育的总体格局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优势,已经初步形成从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条龙”特殊教育体系,为不同残疾种类和程度的特殊人群提供了多层次的教育条件。与上海及东部发达地区比较,北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随班就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特殊教育学校、学前特殊教育和农村特殊教育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与国际社会比较,北京在特殊教育服务类型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上均具有较大差距。根据以上分析,北京特殊教育设施布局发展需求表现在以下方面。

2.2.1 城乡融合教育需要均衡发展

我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已成为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目前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接收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学校已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的80%以上,随着融合教育的推进和均衡发展,让更多的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接收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已成为北京市促进教育公平的举措和发展趋势,因此,每一所学校在教育设施设备方面应该符合时代的要求。同时随着融合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和广大家长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提高融合教育的教学质量,要在普通学校建立资源教室和支持保障体系,同时加快对随班就读教师、资源教师和巡回指导教师的培养。

2.2.2 重度和多重残疾儿童教育亟待发展

北京特殊教育学校的服务对象长期以来以盲、聋、智残三类残疾儿童为主。近几年,随着我国签署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和公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原来的5类残疾类型已扩展到现在的7类(增加了语言残疾和多重残疾),目前孤独症(也称自闭症)和肢体残疾中的脑瘫等重度障碍儿童的教育需求越来越强,同时,多重残疾儿童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服务对象,为孤独症、脑瘫、重度和多重残疾儿童提供特殊教育成为未来北京市特殊教育新的增长点。这也意味着相应的特教师资、康复人员和康复教育设施设备方面将有大的增长需求。

2.2.3 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和学前特殊教育急需加强

早期干预是指为0—3岁残疾儿童提供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是三级预防中最后一道防线。目前,北京市卫生防疫系统开始进行新生婴儿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建立早期预报和干预机制,但是0~3岁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基本为空白,教育系统启动了3~6岁残疾儿童学前融合教育,但是数量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2.2.4 残疾人职业教育和高中后教育应快速发展

我市有9000余名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但是进入职业教育和高中后教育的青少年数量,与接受同级教育的普通青少年数量存在巨大差距。另外,与北京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2%相比较,我市残疾青少---年进入高等教育的数量在全市同龄人口中不足1%,相差巨大。随着北京残疾儿童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全面发展,残疾人将职业教育日益成为关注重点。

上述四个需求是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的增长点,实现北京市特殊教育的城乡均衡发展是基本目标。

2.3 发展规模预测

通过对北京市特殊教育定位与特殊教育需求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特殊教育现有设施情况与首都特殊教育定位不匹配。“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特殊教育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合理布局,解决特殊教育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等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素质。在总体格局上,北京市在十二五计划的未来五年内,实施首都特殊教育的“点、面、体”的整体发展计划:“点”是指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及其依托学院所建立的北京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形成特殊教育的专业资源枢纽,指导和影响全市特殊教育整体格局;“面”是指在没有特殊教育学校的地区新建学校,对没有达标的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达标建设;“体”是指建设一批区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实现城乡特殊教育设施的均衡布局。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年出版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数据,结合北京市的发展需求,我们预期到2015年,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数等关键指标均出现一定增长(见表4)。

3、北京市特殊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建议

3.1 布局思路

根据北京市三级发展的阶段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特殊教育。在“十二五”阶段,根据首都特殊教育的发展实际需求、北京地区的综合实力,实施“点、面、体”的整体发展计划,建立均衡发展的特殊教育的整体布局。

3.1.1 “点”的建设一残疾人教育康复资源项目建设

根据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二期实施方案暨编制专项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12]896号)文件的精神,落实北京市第四次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对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发展的要求,学校要加强对学前特殊教育、重度障碍与多重障碍和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和残疾人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师资培养;还要加强北京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实现对全市特殊教育在职师资的专业化系统培训;全市开展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研究;开展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与运作的指导工作,为北京市特殊教育发挥全局指导和支持的功能。

3.1.2 “面”的建设——区县特殊支持教育中心和各类学校康复训练设施建设

全面促进首都特殊教育发展,提升首都特殊教育质量,要做好区县特殊教育支持中心和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训练设施的建设工作。目前全市已经建立14个区、县级的特殊支持教育中心,未来要依托现有市级和各区县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康复训练设施,做好学校内的残疾学生和所在地区随班就读学生所需的康复训练的专业支持。

3.1.3 “体”的建设——城乡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

提升城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质量,以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为基地,构建随班就读的支持保障系统,弥补北京特殊教育在整体布局上的严重缺失,实现城乡特殊教育的均衡发展。

3.2 布局原则

在本阶段,实现首都特殊教育的科学布局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下面的三个基本原则上。

3.2.1 公平发展原则

公平发展原则是指在保障残疾儿童教育权利基础上让儿童获得公平发展机会,这体现在特殊教育的办学类型与教育对象的权利、需求相适应,与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与健全儿童的教育机会均等,教学质量相同等方面。

3.2.2 均衡发展原则

均衡发展是指城乡特殊教育要均衡发展,特殊教育优质资源实现城乡均衡分布,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促进学前特殊教育、残疾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3.2.3 优质发展原则

将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放在发展的首位,强调在高质量前提下的特殊教育公平和协调发展。要建立市级和各区县级特殊支持教育中心,在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建立教育康复中心,在城乡随班就读学校建立资源教室。

篇6

我自从去年5月份任职**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以来,在社区残联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在残联所有工作人员的鼎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进取,认真工作,充分发挥一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应尽的义务与职责,在任职以来,我与其它专职工作人员通过走访社区残疾居民家庭,了解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及时向社区、居委会反映残疾人情况并提出工作建议,切实照顾好社区残疾人的生活。做好社区残疾人的生活保障、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工作。我希望通过努力工作,可以激励残疾人朋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让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将今年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评议。

一、积极走访,关心残疾人生活状况

今年,我与社区***、***等两名同志积极走方社区残疾人家庭,了解残疾人朋友的生活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我们通过主动走访社区***户残疾人家庭,对**社区残疾人生活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对残疾人朋友的需求做了认真的记录,并向上级残联组织和有产部门进行了汇报,确实的解决了**社区残疾人朋友遇到的问题。像**社区里残疾人***、***是一对夫妻,他们两个人都没有工作,面且身体上还是**级残疾,家庭生活困难,我们在走访中了解到了他的困难,后来通过联系塑料花外加工工作给他本人和家人做,增加了家庭的收入,解决了生活问题。通过开展走访活动,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

二、加强社区残疾人的康复工作

我们根据社区每个残疾人的不同康复需求,对社区内的残疾居民开展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使其得到最佳的康复效果。在今年**月,我们接受了残疾人康复训练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通过这种有效的培训工作,切实加强了我们这些专职委员的工作能力,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残疾人朋友,我们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使残疾人就地就便得到康复训练与服务,根据上级领导的要求,我对自己所管辖区的***名残疾人的康复需求进了深入调查工作,对需要康复训练与服务的残疾人建档立卡。为残疾人朋友提供多种康复服务,我根据残疾人不同的康复需求,为他(她)们提供康复医疗、心理疏导、康复护理、知识普及,同时还对残疾人的亲友进行培训与训练指导,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帮助残疾人进行康复工作,在平时的康复工作中,我根据社区各类残疾人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康复训练:肢体残疾成年人开展以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为主的康复训练,指导使用矫形器和训练器具,并对训练效果进行阶段评估。对脑瘫儿童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原则,适时选配辅助器具,开展运动功能、姿势矫正、语言交往、生活活动四方面的康复训练,并对训练效果进行阶段评估。对智力残疾儿童开展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交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六方面的能力训练,并对训练效果进行阶段评估。逐步开展成年智力残疾人生活自理、简单劳动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生活护理等综合康复训练服务。开展盲人在日常生活环境和公共场所的行走导向训练服务。聋儿听力语言训练、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及视功能训练、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等。同时积极普及康复知识,积极开展康复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三、加强残疾人就业管理

今年,我所管理的社区残疾人中,有**名残疾人在就业问题上遇到了问题,主要问题是部分残疾人朋友因为身体伤残情况严重找不到工作,以及工资待遇过低等两个主要问题,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我将情况反映给有关领导,在上级领导的帮助下,开展了以下工作措施来帮助残疾人朋友解决工作问题。

1、加强残疾人文化素质培训。要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加强残疾人素质培训尤为重要,我们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依托社会资源举办各类短期技能培训班,帮助残疾人掌握生产工作技能,加强就业前培训;又以职业要求为落脚点,加强企业内残疾人在职培训,提高残疾人工作适应能力;通过加强创业培训,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同时我还为社区残疾人个体就业提供帮助。

2、加强分散比例安置残疾人工作,这项工作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残疾人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依法足额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促动用人单位愿意接受残疾人,从而为残疾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继续贯彻落实已有的福利企业政策,对现有福利企业切实搞好服务,为福利企业巩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带动更多的残疾人就业。

篇7

哪里有残疾儿童,哪里就有爱心的凝聚。自从我区启动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工作以来,我校承担“送教上门”的重任已整整三年了。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和我区教育局的重视下,我校“送教上门”工作已逐步走上正轨,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点经验,其中的点点滴滴都饱含着我们对特殊儿童的一片爱心,饱含着我们对特殊教育的付出与努力。

一、领导重视,专款专用

接到相关文件后,我校积极调研,校领导协商制定送教上门工作方案,成立了由胥校长、教导处和扶贫办组成的业务指导组。确认了“送教上门”服务的对象是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基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

送教上门专项经费由学校统一管理,专项使用。主要用于“送教上门”服务教师的交通费、劳务费、餐点茶水费等补贴,购置相关教育教学设备费以及业务指导、经验交流总结会经费等。

二、确定对象,精心准备

从2019年9月20日开始,我校遵循家庭自愿、送教上门、免费教育的原则,经过前期的调查摸底、入户家访,核实了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了“送教上门”服务对象——身残志坚的李怡康同学。为了肩负起责任,履行义务,学校研究决定,选派责任心强、热爱残疾学生,思想、业务水平较高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轮流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并向区教育局上报工作方案,“送教上门”服务对象列入学校学籍统一管理。

三、持之以恒,送教到位

把老师对学生的爱送到孩子的家中,送教教师可以说是不辞劳苦。

1、送教上门,从未间断

爱心是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必备的精神食粮,在“爱与责任”的召唤下,送教教师克服自己年龄大,路途远,家务繁忙;克服心理压力;克服严寒酷暑;全身心融入了这份崇高的事业,落实对下一代“关注于心、关爱于行”的实际行动,坚持按规定的时间每周二课时的送教活动。一年来,送教路上洒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送教上门”风雨无阻,从未间断,用爱心来抚慰特殊孩童的心灵,让残疾儿童在智力、肢体活动能力上得到一定的提高。认真的工作精神、耐心的工作态度、细心的工作方式,无不使周围的邻居、孩子的家长为之感动。

2、加强学习,及时充电

为能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送教教师十分认真,不断学习新的特教知识,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我校德育部门及时把相关报刊杂志上的有关特殊教育的理论文章介绍给送教老师,送教老师在自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送教上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筛选教材,注重实用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或普通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与区特殊教育学校使用同样的教材,教学内容包括简单的识字、常用的称谓、简单的实用算术等,每周的必修课程有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选修课程由送教教师再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从教育与康复,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出发,补充音乐、美术一些绘画涂色、音乐欣赏、律动康复、情绪矫正等相关内容,进行送教上门康复训练。

四、加强管理,保质保量

学校从课程设置和档案管理入手,注重教学管理,建立“送教上门”工作档案,将“送教上门”服务对象列入区特教学校学籍统一管理,使送教工作更加完善和规范。这份特殊的工作档案资料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发展评价资料,教学过程资料,个别化教育方案等。学期初、每年末各召开1次业务指导组及送教教师工作会,研究计划、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在送教工作开展的一年中,学校要求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研讨,年终有检查总结,关注送教的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与送教教师一起教研备课,探讨如何指导家长做适合孩子的康复训练,及时帮助送教教师添置教学设备及教学用书,教学用具。学校还经常入户走访或电话联系学生家长,了解教学情况,并根据家长反馈的意见,与送教教师一起商量对策,保证送教工作有序开展。

五、送教上门,效果显著

在教育局领导、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送教教师的辛勤工作下,保证了送教质量,既帮助残障儿童学习知识,鼓励他们重新振作起来,也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习,帮助孩子进行协调性训练和康复训练,提高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家长的欢迎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篇8

来到吴广海家的时候,他早已在门口迎接我们,长长的坡道的尽头,这个皮肤黝黑、身体壮实的男人怀里抱着一只小小的猫咪,坐在轮椅上向这边张望着,看到我们走来,忙尽地主之谊迎了下来,上下坡道,用轮椅前行的速度比健全人还要快些。

这个坡道,对吴广海是有特殊意义的。

吴广海13年前因工伤致残,脊髓神经损伤让他瘫痪在床。本是军人出身,当了四年兵的吴广海怎么也想不通,凭什么自己就残疾了?命运的安排,又有谁会知道呢。部队里风吹日晒打造出的这个肌肉健壮的小伙子现在大小便失禁,太重的思想压力让他想去自杀。知道了吴广海的情况,昆都仑区残联的同志找上门来为他做思想工作,排解心事。在残联同志的关怀下,吴广海与更多的残疾朋友接触了,在心理医生的疏导下,他的心态也慢慢地发生了变化。随着康复治疗的进展,他能慢慢地坐了起来,这更坚定了吴广海坚定战胜自己的信念!

他能挑战自己,但是没法挑战屋前那个高高的台阶。

吴广海所住的小区还没有进行全面的无障碍改造,他根本就无法自己摇着轮椅出门,在妻子的帮助下,虽能勉强出门,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他不愿意麻烦家人,就在家里窝着,吴广海说那会儿自己的皮肤变得惨白惨白的。2010年2月,昆都仑区残联同志了解到他的困难之后,经过多次入户,实地勘察,根据住房结构及个人的实际需求为他设计修建了加装护栏扶手的坡道,改建了家里的厕所。有坡道出门方便了,吴广海户外活动也就多了起来,照照镜子,吴广海发现自己黑了。

吴广海不知道,这样自己家进行了无障碍改造的家庭,今年还会有40户。而无障碍设施进家庭,只是昆都仑区残联 “共享阳光、共建和谐”为残疾人办实事的诸多工作之一,昆都仑区残联的工作,则是市残联的一个缩影。

2009年包头市政府首次将助残“百千万工程”列入为民办的好事实事项目之中(百千万工程是指年内要为200户农牧区残疾人改造危房,为2000名残疾人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10000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救助与服务)。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工作方针的指导下,共有 200户贫困残疾人建了新房, 2012名残疾人接受了免费职业技能培训,10309名残疾人接受了康复救助与服务。包头市残联始终是按照普惠与特惠,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的方针,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强化基本生活保障。贫困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做到了全履盖,应保尽保;同时重度残疾人还享受到不同程度的社会救助。农牧区残疾人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政府对重度残疾人参加医保和基本养老保险均给予特殊优惠补贴(医保平均每人补贴150元,养老保险每人补贴全额费用的2%)。二是强化医疗康复保障。2009年卫生部门与市残联为302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为48名脑瘫儿童进行免费康复治疗与训练,为13名肢体残疾儿童实施矫正手术,为23名聋儿免费发放助听器,为54名缺肢者免费安装了假肢,发放残疾人辅助器650件,发放康复知识手册17000多册,救助360多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给药或住院治疗。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康复项目全面展开,免费培训智残儿童家长和脑瘫儿童家长162名。三是加强了教育文化保障。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为三所特教学校的经费投入有所增加,社会关注度有所提高,助残日期间得到资助达10万元之多,包头义工还组织孩子们逛“包头乐园”。包头电大残疾人教学点一批电子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有11名优秀学生得到奖励,今年又有58名学员入学;依托内科大继续教育学院创办了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广泛开展扶残助学活动,对考入大学的残疾学生和在读的292名学生均给予学费补助,确保在校残疾人子女和残疾学生不因贫困失学。四是开展了权益服务保障的探索尝试,作为第一批开展残疾托养试点的城市,目前,包头市残联依托一所公办托养机构正在筹办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阳光家园”;依托一所民办托养机构,开展了“智障儿童托养所”。

爱心的家园 心灵的驿站

说起爱心家园,得提提青山区残联的工作,说起青山区的爱心家园,鹿景苑社区残疾人爱心家园的心灵驿站真是叫人眼前一亮。鹿景苑社区残疾人爱心家园可谓是个明星社区,2004年被包头市残工委评为“残疾人工作先进社区”;2007年被内蒙残联授予“全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荣誉称号;2008年,参加青山区首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获团体三等奖。2007年,被命名为青山区首批“残疾人爱心家园”。这个明星社区里还有一个明星,就是郭云龙开办的心灵驿站。

郭云龙出生时 由于脑积水膨出压迫神经导致他先天腰椎突出。当时大夫建议郭云龙的父母放弃这个孩子,并说像他这种情况即使做了手术最多也只能活到10岁。这个被现代医学判了10年生命的孩子而今已到而立之年,他先后拿下了国家自学考试的专科、本科文凭,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考试,拿到国家普通话水平二级甲等证书,还拿到了初中语文水平的教师资格证。

郭云龙说:“打我出生以来,父母就根本没有想到过我能走向社会,更别说依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他们只是坚持着两个不放弃,一不放弃我的生命,二不放弃对我的培养,到今天,他们也算是收获了希望。”在郭云龙看来,残疾人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健康人在现今社会尚且感觉压力大,更何况残疾人?他们的心理压力和生活状态往往更需要社会去关注。”

说到做到,郭云龙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撰写报告成立了包头市第一个社区残疾人工作室。他说,残疾人敬业、执著,如果能够很好地开发他们的精神资源,定会为社会创造出不可估量的财富。

其实,残疾人为残疾人做心理辅导,更容易被接纳。说到此,郭云龙为我讲了一个实例。

“16岁小李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工作室。这个沉默寡言的孩子敏感而自卑,但善解人意。在与其父的交谈过程中,本人一直默不作声。从与其家人的交谈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家人过于在乎她本人生病的现实,就像其父反复说的‘她这是绝症,没有治疗的办法,以后连大学也上不了……’,并因此对她的前途失去信心。由此,我推断出,李某某自卑的根源是来自她周围的亲人,而并非单纯的疾病缘故。我认为这个苗头很是不利于她的成长,有可能长期困扰她,并在其心里形成阴影。于是,我采取了以攻为守的策略,将自己的身世讲出来,并与她现在的处境相比较,以产生共鸣。同时,例举了许多实例,将她的思路引向正确面对自己的人生现实,并从现在起一方面要积极配合治疗,另一方面要树立一个符合自己实际的人生理想,尽量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从而在人生旅途中,感受生命的历程。经过三个多小时的交流,她本人彻底抛开了对我的陌生感和戒备心理,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由此,成为了好朋友。临走,她问我,能不能经常来这里和我交流、学习!由此,我知道我的咨询起了作用。“

将残疾人群体作为主要服务对象、辐射其他居民,着重于从残疾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医疗、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入手,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整合有限资源,形成无限合力。这便是“心灵驿站”的理念。由于“心灵驿站”是依托残疾人爱心家园的资源来开展工作的,既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又有广泛的工作资源,特别是康复服务的开展。工作室成立后,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由鹿景苑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医疗顾问,协助开展包括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在内的各种社区医疗服务工作,包括开展社区义诊活动。

青山区是严格按照中残联关于《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的要求,在抓好城区社区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对新接收的兴胜镇19个村,进行实地调查,并以此为基础,召开专题会议对农村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对残疾人“爱心家园”进行科学规划。为区残疾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依托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推进,对社区(村)残疾人康复站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按照一个社区康复站覆盖3~4个社区(村)的建设模式,努力打造15分钟康复圈。重点对青云社区“爱心家园”康复站进行了资金、康复设施投入。截至目前:新训聋儿4名,训练智残儿童8名,肢残儿童矫治手术1名,脑瘫儿童训练7名,培训残疾人儿童家长24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100名,住院救助3名;完成残疾人社区康复训练800名,残疾人康复知识培训300人次;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免费手术35例,为8名低视力患者免费配置了助视器,安装大腿假肢2例,小腿假肢6例,免费配发辅助器具154件,为残疾育龄妇女免费体检75人,盲人定向行走训练5人,同时建立了完善的社区康复训练档案,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残疾人康复业务目标。

今天的小摊主 明天的企业家

包头市残疾人创业明星肖利萍是先天肢残,之前做过小买卖,但是她的临时摊位本小利薄,难以发展。为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带动残疾人就业,昆都仑区残联努力营造多种渠道帮助残疾人就业。区残联积极协调区就业局,为肖利萍贷款5万元,并结合2010年就业援助月活动还为她发放5000元创业基金, 现在她的店面由一个扩大到三个。现在市场竞争激烈,正常人创业都很难,对于残疾人自主创业,营造一片自己的天地更是难上加难,一个残疾人创业了,往往会带动更多的残疾人就业。昆区残联给予残疾人创业的帮助和扶持,正是输血变造血的思路。

包头市残联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等多个部门联合签发了《残疾人就业援助活动实施方案》,并积极协调市政府出台《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实施意见》;同时还开展了“残疾人创业行动”,全市扶持20名残疾人自主创业,平均每人资助5000元,扶助112名残疾人就业,每人补贴1000元;扶持13名盲人开设盲人按摩诊所,平均每人补贴20000元;开展“自强绿色行动”,扶持120名农牧区残疾人从事种养殖,平均每人补贴3000元。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协调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发公益岗位,一次性安置了100名残疾人在街道社区工作。2009年还举办了首届包头市残疾人大专学生就业洽谈会。

篇9

那么,盲校中的多重残疾儿童应该如何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呢?以下是笔者作为盲校的多重残疾儿童训练班教师的教学措施和体会。

一、多重残疾盲童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

一般儿童的语言学习主要是依赖听觉和模仿别人的发音进行的,但是由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在智力、情绪控制等方面经常有障碍,因此其语言学习的发展过程与同龄的正常盲童相比,明显迟缓了很多。

此外,由于视觉缺陷,这些孩子无法观察到教师的发音和口型,领悟不到发音的部位和方法,这也导致部分多重残疾儿童的发音混淆不清。例如,有学生发音时,只会张大嘴巴,嘴唇不会合拢,当发声母是闭口呼的音时,如“ba、ma、po”,就非常不准确,虽然教师一直跟她强调发这些音时要将嘴唇先合拢,但这个孩子还是无法理解发音的技巧和要领。

2.心理因素

多重残疾视障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很强,对于第一次接触到的人或物都有很强的抵触心理。他们不愿意与对方交流,甚至会对别人和教师的亲昵肢体动作(如拉拉手、轻轻抚摩头部)表示出抗拒和恐惧,这些现象表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对外界的环境(人或物)有恐惧心理,缺乏安全感,所以对不熟悉的人,他们会拒绝与之进行交流,也就不会对别人的言语和行为做任何反应。另外,部分有智力障碍的多重残疾盲童由于认知能力的低下,社会经验、知识经验欠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受挫折,这种挫折感会使他们失去与别人进行言语交流的兴趣和机会,因而无法得到足够的语言刺激,从而造成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迟缓。

3.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1]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期就很少与孩子进行交流。他们有的是不懂得如何与孩子进行交流;有的是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有的是包办代替,孩子还没有用语言将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家长就心领神会地帮助他去实现了心中的愿望,导致他们错过早期学习语言的机会。因此,孩子学说话会变得很被动、很迟钝,学校进行补偿教育也困难多了。另外,多重残疾盲童平时的生活环境狭窄、活动范围小,与普通人交流的机会较少,也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语言发展。

二、培养多重残疾视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几点措施

1.营造安全、宽松的环境,激发良好的情绪

丰富的语言环境是儿童语言发展和开展语言训练的重要条件。家校合作对于丰富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语言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语言物质环境和语言的交往环境。

(1)语言物质环境:多重班的教师应该为多重残疾视障儿童提供丰富、适应其年龄和智力水平的、安全、手感舒服、可以触摸的玩具。同时,由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在运动能力、身体放松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并且大都存在着感觉统合失调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因此,学校的教学资源中有很多的平衡板、羊角球、大滚球、攀爬架等,可以对他们进行感觉统合训练。通过这些康复训练,促进了孩子身体器官的发展,帮助他们的精神状态趋于稳定和平衡,同时为语言的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作为多重班的教师,不能对教室的环境、授课的教师等做随便的更改,哪怕是最细微的变化,也要及时告知学生,让他们对身边的变化有所感知,避免造成学生的恐惧心理,从而使他们有良好的情绪与人交流。

(2)语言交往环境:作为多重班的教师,要懂得和孩子们交朋友,平时多和他们说话聊天,不当面议论他们的缺陷。孩子们的话,能有礼貌地认真倾听,做孩子们的大朋友,使他们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在温暖、安全、宽松的环境中与人自由地交往,从而获得说话的勇气和自信。

开展家校合作也是创造语言交往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讨论和合作下,确定某一主题,然后由家长针对每次主题活动内容及自己孩子的实际提出相关的教育建议。例如在开展主题活动《春天》时,教师建议家长带孩子到郊外、到公园里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寻找春天的踪迹、观察春天的变化,引导孩子说一说自己听到了春天的什么声音、闻到了春天的什么气味、摸到了春天的什么花草,等等,最后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向教师汇报。

2.利用多种手段鼓励儿童用语言表达

(1)选择合适的强化物给予激励。在儿童的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中寻找适当的强化物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孩子的兴趣点着手,选择合适的强化物。[3]由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个体差异很大,所以适合他们的强化物差别往往也很大。强化物的使用可以是实物的,如喜欢吃的食物等,也可以是非实物的,如称赞、表扬、听喜欢的儿歌等方式,给以及时强化,促进语言的训练发展。例如当某个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时,就奖励他一颗喜欢的糖果。

(2)用感兴趣的儿歌和音乐来吸引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由于视障儿童听觉比较敏感,音乐对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语言训练起着良好的作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孩子感兴趣的,并且节奏朗朗上口的儿歌,如《端午节》《知了》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避免学生产生疲倦

伴随音乐节奏感较强的、欢快的音乐,孩子们会拍手说儿歌,会开心地微笑。在音乐的陶冶下,孩子们的情绪会稳定下来,从而间接地为进行语言交流奠定基础。

(3)利用身边的事物,指导仿说。有些多重残疾盲童,说话断断续续、模糊不清,我们采用仿句说话的方法,指导他们模仿句式,练习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我们先带领多重残疾盲童观察教室里有什么实物,一边触摸一边大声读出来:桌子、椅子、讲台、黑板,并指导多重残疾盲童学习字词发音,理解词义,然后用“这是什么”的句式练习说话;接着,指导他们分别说出“教室里有什么”“教室里有什么和什么”“教室里有什么、什么和什么”,进一步掌握句式,理解句意,巩固字词发音;最后,在前两个句式掌握得较好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仿照“什么里有什么”的句式练习说话。用指定的句式,指导多重残疾盲童仿句式练习说话,既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说话方法,又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开展综合性主题活动是培养多重残疾盲童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入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确定活动的主题。主题活动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儿童身边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有实际意义的事情。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对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语言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家庭是现代生活的基本元素,更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因此可以以家庭为主要内容,设计出相关的主题活动。使学生理解家庭的实际概念、家庭的各种情况,了解自己家庭及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说出家庭的地址、家里的电话号码、家庭有哪些成员及成员的称谓,说出家中有几个房间及各房间的功能,讲一讲家中各成员的年龄、职业等。

开展主题活动时应尽量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并且给多重残疾视障儿童提供实物。多重残疾视障儿童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差,他们很难理解模拟的`抽象的情景,也就无法从这些情景中去体验和感受,这样容易对他们的语言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作为多重班的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自己的教学尽量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并使用真实的材料。例如,在主题活动《好朋友》中,教师出示了一组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实物:牙膏和牙刷,肥皂和肥皂盒,雨伞和雨鞋,碗和勺子等。通过触摸,引导学生说自己摸到了什么,说说这些实物有什么用,说出哪两样东西是生活中搭配使用的,从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引导,很多孩子都能够说出“牙刷和牙膏都是刷牙的时候用的,雨伞和雨鞋都是下雨的时候用的,所以它们是一对好朋友”的话。因为上课用到的物品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所以他们不会觉得陌生,觉得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怎样更好地训练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专家的理论支持,更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总结。由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特殊困难,对其进行语言的干预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训练结果难以巩固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多的耐心和韧劲,来面对教育训练中出现的反复现象。对此,一线的教师需要本着坚持不懈的态度,满怀着爱心和耐心,不厌其烦,也不厌其“反”,尽量使每个多重残疾视障孩子的语言能力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 MR)是指个体在早期发育阶段, 主要表现为智力发育不全, 往往伴有运动功能落后[1, 2]。它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发育时期脑功能异常的一种疾病[3], 因其远期预后不佳, 已经成为我国残疾儿童突出的问题。MR患儿长期的治疗、康复和照顾, 需要家属付出较大精力、体力、时间和费用, 对家属心理状况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 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影响其生活质量[4, 5]。而家属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患儿的康复治疗及预后。因此, 有针对性地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减缓心理压力,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将有利于患儿心身健康及患儿的康复治疗。基于此, 作者对MR患儿家属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如何给予心理干预治疗进行如下探讨。

1 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家属较常见的心理问题

1. 1 焦虑心理 大多数家属由于对MR缺乏认识, 当患儿被初次诊断为MR时, 通常心理表现为回避, 拒绝面对事实, 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 具体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 治疗和预后情况, 甚至对医师的诊断产生怀疑, 带着患儿四处求医, 希望医护人员对孩子的将来给予一个肯定的答案。

1. 2 抑郁心理 MR的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非短期治疗可以很快痊愈, 患儿家属需要长期面对一个身心都不正常的孩子, 因此造成心理压力而产生抑郁情绪, 表现为成天愁眉不展、长吁短叹、伤心哭泣, 对治疗患儿的疾病缺乏信心, 甚至放弃对患儿的康复治疗。这也是相关心理调查资分析料显示, 在所有MR患儿父母中, 焦虑、抑郁病态心理占前两位的原因。

1. 3 自卑心理 MR患儿父母因为家庭和孩子而受到的社会歧视、冷嘲, 而产生自卑心理, 拒绝患儿接触社会, 拒绝与正常儿童交流, 使患儿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 造成孤僻、内向的性格而不能?m应社会环境;同时家属的异常心态极易影响患儿, 使患儿也产生自卑心理而丧失生活的信心。

1. 4 消极逃避心理 患儿家属在对MR疾病的认识存在误区, 对康复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急于求成, 对康复效果期望过高。导致家属在经一段时间治疗无明显效果后感到身心疲惫, 丧失治疗积极性, 消极对待、甚至放弃康复治疗, 导致患儿失去最佳康复期, 影响了的康复效果。

2 护理对策

2. 1 制定心理干预计划 对患儿家属处境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帮助家属面对现实, 向家属传授MR患儿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康复的内容等相关医学知识, 使患儿家属对疾病及预后有正确的认识。帮助家属了解早期、有效、持续的康复治疗对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使患儿家属充分认识到只有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才能有一个好的预后。有利于家属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坚持对患儿进行康复治疗。

2. 2 主动与患儿家属沟通 让家属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方面的动态信息, 消除家属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积极配合医生及治疗师帮助其认识孩子目前的症状表现, 同时告知家属康复治疗的预期目标, 注意孩子的积极的细小变化, 使家属看到治疗的效果, 从而增强康复治疗的信心。

2. 3 重视患儿家属的心理活动 努力与患儿及其家属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针对不同家属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家庭经济情况, 多倾听, 勤沟通, 及时了解其需求及不良情绪, 采取分别对待, 因人施护, 予以不同的疏导、安慰, 淡化不良情绪的影响, 以避免或消除不利于患儿康复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让患儿家属与医师及治疗师合作, 积极配合, 为康复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2. 4 MR康复治疗时的建议 医务人员在不断的评价治疗对象―制定康复目标―实施康复方案―评价治疗效果的循环过程中, 让家属积极参与到患儿的康复过程中, 指导家属对患儿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康复训练, 交流康复治疗的成功经验, 随时给予其康复治疗上的指导和帮助。从而直接影响到患儿家属对疾病的预期及心态, 促进其尽可能消除其负性心理,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积极面对生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