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工程与科学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工程与科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工程与科学

篇1

二年以上工作经验|女|25岁(1988年4月6日)

居住地:深圳

电 话:167********(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 1年8个月]

公 司:XX电子制品有限公司

行 业:电子制品

职 位:外贸专员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 校:燕山大学

自我评价

自信、进取、脚踏实地;考虑事情仔细周到,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在工作中具有良好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多年的电子类产品项目管理及与客户端的销售管理经验。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电子制品

目标地点:深圳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外贸专员

工作经验

2012 /7—至今:XX电子制品有限公司[1年8个月]

所属行业: 电子制品

外贸部外贸专员

1.负责从国外客户端接洽产品项目,将项目整理并分发出询价,收集汇总报价并确定出产品价格后提交给客户审核。

2.价格获得确认后,接收客户订单,安排代工厂打样,密切跟进样板进度,与代工厂相关产品工程师密切联系。

3.及时了解样板制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设计问题,物料问题,交期问题等,听取工厂端对产品设计和生产的改进意见。适时与客户反馈以寻求最优解决途径。

4.样板完成后寄送样板给客户端确认,听取客户端对产品的评价和反馈意见,与客户端交换工厂对产品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

5.综合客户端的要求与工厂的现实生产能力,寻求协调的解决方案从而推动产品项目的运行,实现公司利益。

2011 /6—2012 /6:XX有限公司[1年]

所属行业: 项目

项目部项目管理工程师

1.工作中,需主导和接待客户来访,协同客户定期稽核生产厂商,制定项目运行schedule。

2.并需密切按照schedule推进项目各期的相关事 务运行,主导项目从导入,样板制做。

3.设计更改,工程技术问题解决,送样给客确认,到放行批量生产订料,物料情况反馈,物料代用申请。

4.再到批量生产情况反馈,产品货期跟催等相关事务。

5.按客户要求整理并提交相关产品品质的文件和报告,追踪稽核中发现的问题点。

6.督促工厂相关部门提出改善措施并协助其执行改善等。

7.客诉反馈与处理

教育经历

2007/9—2011 /6 燕山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本科

证 书

2009/6 大学英语四级

2008/12 大学英语四级

篇2

关键词:工程管理;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

理论知识是工程管理专业中重要的教授内容,但是单一的传授理论知识,是很难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与质量的,需要结合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尤其是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教学更要注重案例教学方法,在此方法上能够提升学生的治理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是培养新时期应用型人才的绝佳教学手段。

一、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教学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在高职高专中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该专业教学中主要针对建筑工程的复杂性进行系统研究,并对建设统筹安排、系统管理等方面进行客观规律分析,通过熟练掌握建筑系统建设观点、理论知识以及施工方案,斫行施工项目全程化的组织、控制与协调等管理工作,并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案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制定,这是新时期建筑工程发展过程中对相关的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过于死板,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教师讲述,教师问,教师答是整个课程的基本形式,节复一节,教师成为课程中的中心与主体,这种方式的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气氛平淡,乏味,并且学生的课上表现也不会积极,灌输式的教学会削减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及知识探究等多方面能力培养效率,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合作意识、实践意向,理论性知识储存在大脑中,但是不知从何运用,达不到学有所用的效果。

而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行为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在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不断提倡实践性的教育意义,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理解更加透彻,有感性理解与运用,能够自主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行动中,并能够根据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学习主动性非常强,教师的教学意识转变,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从死板的灌输教学到案例说明教学之间有很大的跨度与影响,通过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学生能够对相关的知识更好的理解与领悟。案例教学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重要的作用意义,是值得推广的科学教学手段。

二、课程讲授内容及案例选择

课程讲授内容:土方工程开挖过程中的辅工程-井点降水方案的设计。教学案例的选择:河南省某市城东新区道路工程,拟修路宽32m,道路为双侧双排工程。基坑开挖长1500m。北部基坑开挖宽度为13m,开挖深度6.5m~7.8m;南部基坑开挖宽度为10m,开挖深度6.5m~7.8m。水位埋深1.4m。工程要求将水位下降至8.3m,再进行基坑底部灌注桩施工。

三、教学案例方案设计

1、降水方案选择

根据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规定,基坑开挖深度超过5m的属深基坑工程,深基坑工程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施工需要单独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承建单位根据工程地质勘测报告、工程施工图纸和招投标文件的要求,初步确定采用双排管井降水方案,并根据管井降水施工的要求做好一切降水准备工作。

2、管井降水基本理论

管井降水是指开挖基坑时,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在基坑周边开凿不同管径、不同深度的降水管井,通过降水管井降低地下水位的一种降水方法。管井降水速度快,能够迅速地将基坑中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部,有效地阻止周边地下水进入基坑,改善基坑边坡土体力学性质,提高边坡稳定性,具有可调性和人为控制性。一般情况下,以下情况采用管井降水方案较为适宜:(1)深度大于4m的各种桥涵和给排水管道的顶管工程;(2)楼房基础、地下室、防空洞、桥涵基础和城市道路排水工程;(3)周边具有定水头补给的(如河流、湖、鱼池、稻田等)基坑降水;(4)地层为粉土、淤泥质粉土、粉砂、细砂和粉质黏土。

3、井点降水方案评审

对于承建单位所做的初步降水设计方案,需要进行审核与评价。这种初步设计方案不仅涉及方案本身的科学性,还涉及经济是否合理与施工是否可行等问题。例如:《河南省建筑边坡与深基坑工设计方案评审办法》规定,专项施工方案的可行性需要组织专家论证,该论证与评审工作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并与评审机构签订委托书。评审机构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工程概况、工程周边环境状况、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地形与地貌特征、监测要点、设计图纸等项目工程资料,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评审与认定,为工程项目施工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三、教学案例效果分析

井点降水方案设计是土方开挖分项工程的一种辅工程措施。其涉及内容较多,如工程地质勘测、井点降水理论、建筑设备系统选择与安装、建筑CACD、工程制图与识图、国家与地区相关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规定、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讲授法,因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将会导致讲授内容不全、知识系统性与综合性不够等结果的发生。但是,如果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采用案例教学法,就能够让学生在井点降水理论及其与生产结合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系统的、综合性的理论知识,形象直观地认识到解决井点降水施工项目问题的程序和方法,达到在认知和能力形成过程中抽象与具体融合的目的,而不仅仅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四、理论教学实践化实施的条件

当前,理论教学多采用班级授课形式,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论教学要实现师生互动、理论知识与生产接轨、学生认知与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形成并举等教学目标,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采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让理论教学实践化,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但是,多年来高校教学实践也表明,无论从教学理念还是从教学实践上看,理论教学实践化的实现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从教学实践角度,提出理论教学实践化有效实施的几个关键条件。

(1)与课程相关的大量教学案例的收集与整理。案例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实践提供了原始素材,但为了使传授的内容更加突出、更加形象、更加鲜明,就需要对其进行提炼和加工。(2)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加强精品课程建设。(3)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积极推进教师专业理论素质及其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这与高职高专院校提出的“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含义是相一致的。

参考文献:

篇3

针对于公司的以上情况,公司的领导董相良先生决定对公司进行大刀阔斧的管理改革,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及工具。该公司针对与仓储物品莫名丢失的问题,于2005年引进了摄像头等监控设备(虽然耗资数万,收效起效却不是很明显)。该公司又于2006年11月中旬购置了电脑等信息设备,并准备于2007年6月份左右上马一套针对于该公司可行的企业管理系统(也就是我们的这项课题)。

该公司的生产组织情况采用的似乎还是大锅饭的组织手段,人员分工并不明确,一辆车进来了,由管理者进行调配,管理者在的时候效率还算可以,当管理者忙不过来的时候,便会使工作人员互相推拖,导致工作效率的大大降低。这样的管理模式也必然导致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懒散等恶习,令企业失去客户、失去勃勃的生机。

安顺公司的运营模式为典型的进销存模式,由公司向各配件生产厂家递交订货单,而后各公司将生产产成品运送到公司库房,最后由距离仓库100米左右的前台门市部(接待室、柜台)或公司内的汽车修理车间进行出售。

企业信息化程度过低是该公司的最大薄弱区,该公司甚至在2005年11月之前连台电脑都没有,当时唯一的信息化工具就是电话了。该公司的日常管理和运营等命令的下达靠的就是一根电话线,当然有时候也会用“白条”进行日常管理及运营命令的下达,甚至有的时候采用的是口头传达形式。

5、实习体会

首先,我要感谢安顺公司的董相良先生给予了我们这次珍贵的实习机会,让我们可以将我们所学的所有知识用于实际的生活之中,并且令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体味到了书本和现实生活的差距,更让我们学到了好多书本中所接触不到的东西(包括开车和简单的汽车故障的排除和维修,呵呵)。

其次,在这次实习中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如果不是管理过于粗放,责权不够明晰,这家安顺汽车修理公司只怕早已经是飞黄腾达了,又怎么会只抱着这几百万的资产在原地踏步呢?雄厚的实力、先进的流水线设备、优秀的员工,几乎所有的优秀条件都集于一身,却只因为管理的方式方法不够科学,不够合理而导致了公司在发展上的原地踏步。在我们实习的时候,董相良先生曾经不止一次的抱怨过,他说道:“不知道怎么搞的,帐务核对每次都有合不上的地方,少说差个几块、几十块,多了那就没准了,几百块的时候都是有的,仓库里的东西也经常是到够着去用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早已经没有货了,到时候车(要进行维修的车)要在车间仓库停个大半天,活计也要耽误大半天,要修的进不来,要干的干不了,这一天天下来损失可是很大的。”确实,在我们实习的工程中我们也发现,安顺汽车修配公司的进货没有个计划,有时候货物在仓库造成了积压,有时候又会出现董相良先生刚才所说的货物到用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没有货者数目不够的情况,这样就产生了重复采购和小批量等不科学的采购方法,而这种不科学的采购方法又会增加采购成本的增加,造成了成本的增加和采购资金的大量浪费。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导致了公司竞争力的下降,虽然公司规模较大,共有8条重型车修理线,1个轿车修理专用车间(滦县雷庄地区车况轿车少,重型车多),但是试问,这样的管理,这样的“薄利”,只怕就是比尔盖茨也回天乏术啊。

篇4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学;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54-03

地理学经过长时间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教学课程体系早已相当成熟。随着全球性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退化问题、城市化问题等的出现,传统的地理学已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发展。国家教育部于1999年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地理学由原来以学科分化为特征的自然地理专业和人文地理专业,调整为以学科层次为基础、学科综合为特征的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三大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设置顺应了时展的要求,理论上可解决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介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作为地理学的二级学科,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该专业设立的时间短,但开设的院校数量相当多。据统计,自从1999年设立该专业开始至2006年底,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已达125所。且开设的院校类型多样化,既有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工程类院校,也有农林类院校和建筑类院校。该专业主要是面向如何正确处理、协调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三者间的关系。已有的高校多建立在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资源环境类、城市规划类、管理类等已有学科的平台上,并密切结合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科学的核心内容,涵盖知识面很广。该专业的主要应用方向有: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城市与区域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等。涉及的应用面相当广,且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包括面向管理层的应用——研究区域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等的协调发展;面向操作层的应用——工程化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城乡规划体系层次的发展需求不断深化,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的日趋增强,资环专业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广、拓深,可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研究层面日益拓宽,具有特色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逐渐显示出其发展生命力。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受人才市场需求的影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速度迅猛,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量在1999年仅有32所,2002年达到55所,2006年则增至125所。在该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多年的办学实践经验和日趋严峻的学生就业压力说明,资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正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尤其是逐渐增加的就业难度和近似饱和的人才需求市场对该专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该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凸显:

1.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厚基础、宽口径。开设该专业的院校类型多样,如综合性院校、理工院校、农林院校、地矿院校。学校所依托的基础平台多元化,为了体现、突出学校特色,不少高校都基于优势学科和平台开设了一些方向模块课程,致使过早地脱离了地理科学这一专业的“母体”。但受传统的、经典的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多数院校在设立之初并无明显特色。

2.资环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各高校专业人才不足,师资短缺现象较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杂乱无章,专业培养方向不够明确,课程教学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课程体系构建较盲目和随意,大多院校基本上采用类似的专业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片面的追求专业主干课程的细而全。有些高校的特色方向与依托的平台近似,并没有形成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机制。实践性课程设置也大都依赖原有专业条件,缺乏实践创新体系。

3.现行课程体系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不明确,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从专业的培养目标上看,资环专业的宽口径,可使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城市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相关教学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就业。但由于该专业与其他专业有较大的专业课程重叠,致使该专业的毕业生与城市规划等老牌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竞争力不强。虽然不少学校设置了几个特色专业方向,力图将学生送往对口的部门工作,但效果不明显,结果不尽如意,导致学生就业并没有固定的行业领域。此外,随着该专业就业对口单位对用人的学历门槛、综合素质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更使得资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突显。

据调查,全国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多样化,去除考上研究生要继续深造的人数占较高比重外,其余的就业类型比例分布较均匀,分布在各类机关、企事业、科研设计单位、工程单位及部队等,毕业生就业方向呈现出“满天星”式的局面[3]。

三、当前地理学新技术介绍

近年来,地理学受到大量新技术的冲击,并逐渐与之相渗透、融合,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专业方向[4]。新技术主要有:①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以空间数据库为平台,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实时采集、数据更新、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及为各种与空间位置有关的实际应用提供咨询和辅助决策,是空间信息技术的主要部分。它以空间分析和地学应用模型为支撑,实现各种信息的模拟与综合分析。GIS使得地理学家更加便利的分析、挖掘已拥有的地理资源和信息,为进一步的地理研究应用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决策支持。②遥感。遥感技术是指在远距离不接触目标物体前提下,可根据接收到的物体所反射、发射的电磁波来判定、测量并分析探测目标物体的性质。从资源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到实验室分析,遥感都为地理学家提供了主要的数据信息来源。随着遥感向“三高”(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的发展,大量复杂的地理问题都可直接或者间接地借助于遥感得以解决。③测量与地图学。测量和地图学提高了地理工作者对地理数据的获取、分析和结果输出等工作的效率,并对地理空间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对数字制图的标准化、规范化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④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通过对长期积累的地理资料进行时间序列的分析,可以获得具有规律性的地理知识。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是GIS区别于其他类型系统的一个主要标志,可为地理知识的空间表达提供重要的依据。⑤计量地理学。该学科运用多种数学统计的方法,从更高层次上来分析、理解、解释地理现象,侧重于用多种经典数学模型来对地理学进行定量表达。

四、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优化

当前,关于资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优化的研究并不多。要对资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认真分析社会人才需求、客观分析专业定位,要突出专业方向,体现学科特色。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适应面广”的原则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结合现在通用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在上述地理学科新技术支撑下,采取了相关优化措施。

1.调整课程结构。开设了该专业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选修课数量偏少、范围偏窄,在教学计划中占分值比重偏小的现状。应考虑适当压缩专业必修课的比重,加强专业选修课的比重,提高选修课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经综合考虑,各类课程的学分结构可调整为:必修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占60%~65%,选修课占35%~40%。选修课在专业培养中地位十分重要。

2.基础课模块。基础层次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对专业有明了、宏观的认识。基础课程可为其他课程的开设提供铺垫,基础课程的开设对专业的建设方向意义重大。基础课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地图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球信息科学、测量学等。

3.专业必修课模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综合性很强,其主干学科为地理学、环境科学、地球信息科学。为了明确专业定位,反映学科特点,突出专业特色,专业必修课模块应包含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遥感技术与应用、地图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生态学、管理学、GPS原理与应用、计量地理学等课程。突出地理科学和生态科学及相关科学的地位,培养学生基于人地关系和区域规划视角下对资源、环境等全面观察、深刻思考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时代,更应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3S”技术,培养综合能力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4.专业选修课模块。高校可根据已有的基础条件、学生对课程的多种客观需求以及社会对毕业生不断变化的需求状况,灵活开设“课程超市”,让学生有更多的课程选择范围。课程应多样化,明确方向性和灵活性,以拓宽学生的选择空间,让学生进行“自助式”的课程消费。

5.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是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分散性实习、集中性实习、教学实习、野外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社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均在企事业和政府部门中进行。学生通过在不同阶段的实习,将城乡规划与管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各项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还可以酌情对兴趣浓厚、独立能力较强的学生增设具有高难度训练和科研双重性质的第二课堂,经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全方位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增长见识,拓展视野。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专业培养、课程设置、技能培养等环节都大量的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地图学、计量地理学等地理学新技术的支撑。以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按照现代社会综合素质人才质量观,以“3S”技术应用和物质层面上的城乡规划管理为重点,将多专业学科交叉渗透、互相支撑、协调发展。为了培养既拥有扎实的地理学专业思想内核,又能掌握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可以基于突出地理学科新技术,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多学科融合、分层次、多模块的教学体系,探索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工程项目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吴云清,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6):73-74.

[2]邹家红,袁开国,刘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10-113.

篇5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74

1引言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自国内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首次招收从事管理科学研究的硕士研究生以来,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逐步发展与完善,截至2015年,全国设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校已多达289所。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集管理、经济和、计算机、工程技术等多科学交叉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但现今社会仍面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质量和数量上的需求不对称的“尴尬”状况,所以,让管理科与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实践相一致变得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对国内外部分高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期望进一步揭示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统一性,对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2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划分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为了实现管理目标,综合应用工程技术科学、数学、系统科学、经济和行为科学、工程方法及社会科学知识,结合信息技术,对人员、物资、设备、技术、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各种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此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体系划分在国内外略有不同,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3国内外典型高校现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3.1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的比较

通过查阅国内外高校官网资料及相关文献,整理综合得出表1所示的国内外典型高校现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比,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近年来,国内外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均趋向于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据学校综合实力或院校特色的不同,致力于培养全面或专业人才,课程特征总体都贴近现实,考虑到社会需求,注重社会实践,但国内高校仍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子;在考核方式上,国外高校较之国内高校更加多元化,国内高校对学生考试成绩较为看重。故国内高校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上,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仍有很大完善和发展空间。

3.2国内一般院校与“985”、“211"高校的比较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各高校官网信息,综合分析得出表2所示的国内一般院校与“985”、“211”高校关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比较,“985”、“211”高校在经费投入、教学设备、学术交流等方面较普通高校有着较大优势,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对普通高校起着引领的作用。“985”、“211”高校放眼于国外高校,积极学习国外优秀经验,为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积极探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3国内重点综合类大学与同层次财经类高校的比较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的专业类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国内一般偏理工类大学多把管理科学与工程划为工科,对于财经类院校或偏管理类一般把管理科学与工程划为管理学门类。对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国内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学科培养模式有两个显著特点:(1)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更注重编程技术的教学,偏工程应用,重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以此为发展重点方向;(2)财经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更注重管理类知识的教学,偏财经应用。此外,根据各个学校的特色会略有不同。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注重农林信息的教学,偏农林信息应用。

4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分析

4.1学科范围广,但不深入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涉及管、农、工、理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交叉性的学科特征导致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概念及其关系没有明确的界定,像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情况,外加教学时间的限制,导致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出现“范围广,不精”的误区。

4.2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偏离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迅猛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社会需求对其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通过我国部分高校现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大多数学校与企业缺乏一定的交流与沟通。社会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的需求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我国高校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实践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学校教学与实践需求脱节,以致人才市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供需”不等,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

4.3教学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平台建设起步较国外晚,由于教学经费及师资、学术交流上的限制,导致大多数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设备不齐全,或存在功能单一、运行封闭、低效性等诸多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4教学模式单一

通过与国外高校对比,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课程较国外高校更为看重传授理论知识,教学模式较单一,不能很好地践行实施“多元化”目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一定力度。而国外高校大多比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设置实践课时和课外实践课题,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5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认知度、认可度不高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涉及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学科,即该学科学生既学习管理类知识,又学习计算机技术。这是一个学科优势,然而,却也形成了一个“误导”疑惑,不同的高校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专业根据学校侧重点不同设置在不同的学院,有的设置在管理学院,有的设置在信息学院,还有的设置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故导致大家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认识存在一个普遍的困惑,到底它是属于管理还是属于技术呢?再者,企业招聘时,也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产生了疑惑,有的企业甚至没听说过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在社会上很低,很不利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5关于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5.1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应以社会需求为基准,结合发展环境,科学定位,加强学生对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的结合。故建议各高校加强管理科学与工程下所属专业特色,打造不同的专业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科的知识创新与科学定位。例如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可以医学信息系统或企业信息管理等为特色,培养具备管理与专业知识的实践性人才。同时,各高校应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要求其阅读一定数量的相关课外专业书籍,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

5.2与时俱进

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及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起步慢,使得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一直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中,其研究问题和研究背景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在不断变化与发展。因此,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对称问题也需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故建议各高校积极与社会企业、业内专家及其他高校交流学习,多举办一些学术交流会或实训讲座,把握最新研究进展,用最新的知识与技术来进行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与应用,不断完善本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校方,要想拓展学生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视野,就得不断学习世界先进技术与经验,引进新思想、新理念。

5.3加大教学平台建设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知识涉及计算机技术,因此很多课程要求我们实际上机操作,并要求设置一定时间的实践课时,因此加大教学平台建设,保障教学设备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故建议如下:(1)作为校方,学校须得积极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国外高校进修,或参加相关培训课程并为其提供一定补助;再者,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本职工作时,继续进修博士学位或者积极参与实践项目。(2)作为学院或者相关负责人,须得积极争取政府和学校资金,建立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室,像沙盘模拟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高质的教师资源和优质的教学设备。

5.4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网络信息一体化,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现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要求,故建议各高校可以通过积极发展MOOC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优化教学模式。实现网络化教学与课堂式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网上共享教学资源,还可以节省老师的备课时间,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甚至,还通过MOOC网络资源实现学生在宿舍也可以上课。其次,建议各高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构建校内平台与校外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践,同时不断跟进企业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的需求,进而培养出企业优秀的管理人才。最后,不断加强师资建设,通过企业调研丰富教学经验,充实教学内容。

5.5脚踏实地,注重宣传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其科学体系不断完善,培养出来众多优秀的管理人才,但现今国内高校普遍上存在一些共有的问题,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国内知名度不算高,最近几年就业竞争激烈,但政府和各大高校对外交流时,积极宣传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正确阐述该学科下各专业的定位和该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公众和各企业提供正确的视听,尽量消除之前的“误导”疑惑。同时,也建议各高校积极设立该学科相关比赛,通过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打开一定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篇6

【关键词】工程能力培养 教学改革 实例讲解 项目教学 运筹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47-02

1.引言

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飞速发展,飞行流量不断上升,空中交通安全及效率问题越来越引起从业人员的关注。空管人员面临的问题不再是简单的指挥航班完成飞行任务,流量容量管理已成为日常工作的重要方面。在新的形势下,空管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不仅需要扎实的行业基本知识,还需要具有将所学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工程中去,以解决实际工作工程中存在的复杂问题,同时需要团队协作能力[1]。空中交通系统优化与管理是一门以管理运筹学为基础理论知识,结合空中交通管理行业专业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空中交通流向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课程。本文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结合空管行业特点,对本课程理论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进行探索,结合项目团队合作的教学理念[2],在教学中以项目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3]。

2.课程改革整体构思

本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各方向本科学生必修的学科基础课。通过学习该课程,应了解运筹学对整体优化决策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的特点,结合本专业的实际问题,理解线性规划、对偶问题、运输问题、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图与网络分析、网络计划技术、排队论、决策论等分支的基本优化原理,掌握其中常用的模型和算法,具备一定的从实际问题出发的数学建模能力,同时了解和掌握系统工程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从而为今后在工作中应用系统工程的科学观点与方法去处理空中交通管理问题、航空公司运行管理和机场现场管理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4]。

本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实践课环节是教学关键。学生通过理论课的学习掌握运筹学基本概念、模型和方法。实践环节不但可以对所学的理论加深理解,并通过组内合作、任务分解、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学生必须主动思考所学知识点,并能够将其应用到项目完成过程中去,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等能力。

3.理论讲解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课程的讲解是为实践环节服务的,因此在该阶段设计讲解重点为基本理论知识的原理介绍,可以将理论知识点的范围扩大,但难度应当适中。理论讲解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运筹学的基本思维方式:系统的好优化的思想,同时使学生掌握继续深入学习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学会查工具书、学会基本计算机辅助运算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评价标准之一。

实践环节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该课程的核心与灵魂所在,是提高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该课程的教学评价。该部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科学选择项目主题、合理组合知识点、预先设计小组人员分工、设计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项目讲评及学生成绩评定方案等。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满足岗位对学生大工程能力的需求。通过对相关单位管制员岗位的业务内容进行分析,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构思设计了一个项目:基于容量约束的进离场航班流量管理。实践环节项目教学的实施分为项目准备、项目实施、项目评估三个阶段[5,6],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体现“以任务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中心思想,激发学生团队组织能力、分工协作能力及知识创造能力。

该项目主要任务为:(1)机场容量评估方法;(2)进离场容量分配的线性规划模型建立;(3)基于MATLAB的模型机算法编程实现。不同阶段的任务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主要任务

3.1 项目准备

首先教师针对同一项目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项目,编写项目任务说明书。在任务书中尽量减少说明性文字,增加启发式问题并附带背景材料及参考文献,鼓励学生通过科技文献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支持完成项目所需的知识点和思路。本项目中需要引导学生对机场容量的影响因素、评估方法及优缺点进行参考文献查阅,掌握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建立和MATLAB编程基本方法。首先由教师介绍项目任务和完成步骤;然后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特点进行自由分组,并推选项目负责人;最后,教师会明确本次实践项目的意义:一是综合运用理论课中所学的运筹学知识以及相关前导课程的知识完成任务说明书中的要求;二是学会团队合作、交流的工作方法;三是查阅参考文献方法;四是MATLAB建模及编程方法。

3.2 项目实施

1)首先,项目小组对项目进行分析,确定分工,制定完成项目的步骤、方法。

如本文提出的实践项目――基于容量约束的进离场航班流量管理,学生首先对机场容量进行评估。在对机场容量影响因素及评估方法总结的基础之上,分析教师提供的基础数据,设计基于历史统计数据的机场运行情况表示方法,通过EXEL或者MATLAB编程实现机场容量评估。

其次,根据教师提供的基本思路,对该项目的进离场航班流量管理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运用理论课程学习的整数规划模型建立方法对该项目建立数学模型。然而该项目基于滚动时域的整数规划模型,较理论课例子不完全一致,是在其基础上的提升和应用化改进,此过程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最后,在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后,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求解。在这一阶段,学生会查阅大量有关MATLAB编程的相关书籍,自行设计算法框架、流程和数据表达方式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在整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学生不仅会运用到教师在理论授课过程中讲解的知识点,并且会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空管方向)及相关前导课程的知识,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及课程间的知识融合,使知识点内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的整体工程意识。

2)撰写项目报告及分组公开答辩,这一过程中学生对各自的项目进行总结与展示相关成果。在报告中要清楚的描述项目分工、实践步骤、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法、成果及参考资料。并且在完成总结报告后进行公开的答辩,接收教师、同学的提问。该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撰写报告的能力,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临场演说能力,为日后在工作岗位上完成相关科研项目提供先期准备。

3.3 项目评估

主要从分工合理性(10%)、资料查阅的正确性和全面性(10%)、机场容量评估方法正确与否(20%)、模型建立正确与否(40%)、总结报告及答辩的准确性和全面性(20%)五个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价。教师对每一个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归纳总结,针对每一个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在项目实施的每一个步骤和过程中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思考和研究相关问题。并且对与该项目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4.结束语

本文针对《空中交通系统优化与管理》课程的特点,提出以工程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项目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并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学生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工作模式,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主动独立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思辨等能力得到提升。这一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的讲授课程、科学研究及引导组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掌握一线岗位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总结升华为实践项目的能力,并能够引导学生完成实践项目的综合能力。过去的“教书匠”转变成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研究者,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鸣, 熊光晶. 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J]. 理工高教研究, 2010, (3): 54-58.

[2]陈艳, 魏星, 李志梅. CDIO 工学教学模式在数据库应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探索, 2013, (3): 136-137.

[3]郭兆正, 尹作友, 于鹏. 典型案例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 64-66.

[4]顾学雍. 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清华大学创新性工程教育的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1): 11-23.

篇7

关键词:给水工程管线设计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Municipal water supply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ZHANGJingHANYi-chen

(CNPC Northeast Refining & Chemical Engineering Co. Ltd. Jilin Design Institute, Jilin132002,China)

Abstract: Municipal water supply engineer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construction, its desig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or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industry, agriculture, business and every aspect of the citizens’ life, so it should be taken extra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I will talk about two aspects of my opinions: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the engineering, for communication, so as to continuously explore and improve the municipal water supply engineering.

Key words: Water supply engineering;Pipeline desig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城市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城市供水系统,而市政给水工程规划设计则是良好供水系统的重要关节点。近几年,城市居民数量激增,生活水平提升,工业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发展迅猛,用水需求量急剧增加,这对城市给水系统的调配能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必须认真地思考与研究。

1科学设计市政给水工程

1.1管线设计

设置工程名、管线平面设计、标高设计、平面标注、纵断面图和节点详图设计是市政管线给水设计的几个重要步骤。

1.1.1管线平面设计

管线平面设计需要熟练掌握该工程的设计软件,根据软件提供的各种指示命令,首先完成管线的平面布置设计,定义道路桩号,准确定位阀门井和消火栓井,选择相应的管代号和管材,根据提示命令进一步完成水管线的布置。其次,在准备核定管线节点位置后,根据设计要求准备布置阀门井,室外消火栓等。第三,选择规格一致的管道,定义管径规格。第四,在软件中对管线的位置进行整理与修改。最后,对管线中的各个阀门井和节点进行统一或逐个编号。

1.1.2管线标高设计

管线标高设计需要从地面标高和管线标高两方面入手,设计软件中对两种标高的确定方式有多种。其中地面标高多采用路标高计算,这种方式比较严格,即根据道路中心地面标高及其到管线处的高差或横坡等参数定义节点。管线标高一般采用管中心埋深定标高的方式,然后采用控制点定标高的方式,根据管道长度计算出管道各端点的标高。

1.2工程造价控制

1.2.1项目决策阶段的控制要点

给水项目的前期投资估算和工程造价管理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后期施工的实际建设。市政给水工程因涉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区域环境不同、施工条件差异大、资金数字庞大等因素要求决策方务必要对项目的合理性进行深入研究,制定一项科学严谨的可行性方案,为决策层提供一个准确判断。

1.2.2工程设计阶段的控制要点

造价核算人员应积极与项目设计人员保持联系,互相配合,让设计人员积极参与到造价管理当中。同时,项目组需要设计人员树立现代经济核算理念,不仅要做到积极参与造价管理,而且还要对施工各个阶段进行监督,一旦发现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纸存在差异,应该及时沟通,确定需要更改后,再次与造价管理人员核实,重新计算该部分的成本费用,要对增减情况做出详细准确记录。

1.2.3控制好招投标环节

给水工程工期庞大,环境复杂,突发性状况较多,这些不可预见性的因素对投标单位要求非常严格,更需要招标方秉着认真负责公平公正的态度做好招标工作。首先,认真核实投标单位的资质,坚决杜绝转包或分包现象发生。其次,认真考察投标单位的综合实力,如人力资源、施工设备、技术水平、资金状况、社会信誉等硬性条件。最后,招标方要兼顾招投双方的利益,同时双方根据各自情况科学合理进行工程报价,做到公开透明公正,这也有利于达到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利益的目标。

1.2.4工程实施阶段的控制

工程实施阶段是实现项目价值的最主要阶段,许多书面上的东西要变成实体而运作,这个阶段工期长,过程繁缛,要落实到每一步,每一细节,所以对这个阶段造价控制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1.2.5竣工结算阶段的控制

工程接近尾声后,根据建设单位提交最后的造价清单,包括施工期间出现的一些材料替换、设计调整以及合同条款中包含的各项费用和出现违约费用等,要认真核实审查,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审计工程最后的总金额,防止重复计算或高估冒算。

2市政给水工程合理施工与管理

2.1施工的准备工作

从组织人员方面讲,落实法人负责制,工程建设、工程监理人员落实到位。从施工环境方面讲,在施工前一定做好线路现场排查工作,熟悉了解施工场地周边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对地上地下的障碍物要有所统计标注,避免施工时发生事故。从施工过程方面讲,首先,根据掌握的施工场地资料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其次,设计图纸一定要做到最后会审,进行图纸技术交底;第三,施工要严格遵守工期及程序。第四,做好原材料的筛选工作。第五,生产部门也要做好信用计划,经由总部审核通过后,物资部门再做统一发放。最后,动工前一定要根据提供的测量控制点及精度要求,对所提供数据和资料的准确性再次进行深入核查。

2.2施工中质量监督与技术保障

2.2.1做好施工质量监督工作

完善组织质量保证体系,明确责任制,必须做到专人专管,责任落实到个人,对每一道工序做到严格把关。各个工种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做好施工记录和技术交底,真正做到“三检”联合的检验评定工作,即自检、专检、联检。

另外,项目经理要组织人员做好现场施工安全检查工作,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组织工人定期学习《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定期做好排查工作,一经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上报处理。

2.2.2做好技术保证工作

技术力量的强弱除了需要优秀的各工种技术人员,同时也需要先进的施工设备。施工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如果能够联合管理人员,做好设计文件和图纸的核对和测量等重要工作,将会成为技术工作的坚实后盾。同时,各部门应协调配合,有效合理地组织施工,做好施工保证工作,落实施工内部监理制度,保证工程质量,如期完成施工。

3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的给水工程 ,成为居民生活、工、农、商发展最直接的制约因素。如何建设出高质量的城市给水工程,科学的设计方案,合理的造价成本,完善的管理措施,先进的技术保障等是其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严格遵守,保证质量,打造出一流的给水工程。

参考文献:

[1]张锦兵.罗安达市给水工程设计与施工[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06).

[2]雷立婷.浅谈市政工程造价控制[J].科学之友,2010(21).

[3]李志强.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的探析[J].水务世界 ,2009(6).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科学分析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贯穿于工程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造价管理,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生命周期按国际建筑工程管理界习惯的定义分为三阶段:项目前期管理阶段:项目的决策期;建造期或建设期管理阶段:项目的工程设计期与施工期;项目后期管理阶段:项目竣工后的保修期。不同阶段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不同。本文主要针对建筑工程建设期造价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粗浅的科学分析与科学控制探讨。

一、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建筑工程无法在设计阶段进行有效的工程造价预算事前管理

建筑工程在设计阶段,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往往都还没有明确,所以在设计阶段无法发挥各相关单位之间的优势互补进行有效的工程造价预算管理事前管理,一般都是由设计单位单独完成的,而很多设计人员是没有现场施工经验的,在工作中也很少下工地,设计都是根据“天书”来设计的,设计出来的施工大样往往不能顺利完成施工,现在标准化设计图册虽然可以解决一些常用的施工大样,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的设计越来越多,很多设计大样到了真正要放线施工时才发现问题,变更索赔就自然无法避免。

2、建筑工程招标管理价不能如实反映项目所在地的实际工程造价预算

在招投标管理中招标管理价及合理低价中标是比较普遍的做法,招标管理价应是项目工程造价预算的实际反映,我国很多采用招标管理价进行招投标的工程在竣工结算时往往偏离都很大,除去因设计问题引起造价预算变更之外,在编制招标管理价编制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人、章分离是这个行业的普遍现象,这使的许多刚参加工作的人员在未取得造价预算员执业资格的情况下也能进行独立的招标管理价编制。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造价预算专业的员工来说,很多人连图纸都不能完全读懂,很容易出现缺项、漏项的情况;闭门造车也这个行业的特点之一,很多造价预算人员在读完书后就直接进入造价预算行业,他们的造价预算知识都是只是来自书本,根本不懂施工工序,所以在招标管理价里我们还可以经常见到清单的设置很不合理的情况,很多清单的单价与市场也严重不符,造价预算人员基本上都是通过一系列的书本去完成定价工作,主材价格基本上来自由政府编制的材料指导价,很多主材的价格与市场价相差甚远,对于指导价里没有的品牌材料通常也会通过中介询价机构获得。

3、建筑工程施工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预算管理现状

在施工阶段参与建设的相关单位都已明确,施工过程中的造价预算管理主要是由甲方聘请的监理公司及造价预算咨询公司来完成,在政府投资的项目中,监理公司及造价预算咨询公司的服务并不是完全的市场行为,建筑工程结算造价预算是监理公司及造价预算咨询公司收费的计算基础,建筑工程变更多工程造价预算自然就会增加,而服务费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所以监理公司及造价预算咨询公司对此类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并且此类建筑工程项目的变更也是非监理和造价预算咨询单位可以管理的,甲方变更是领导的意志,乙方变更也要看甲方的态度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预算事前管理一般是在工程中标后的施工准备阶段进行,认真做好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优化可以节约建筑工程造价顶算,目前施工单位挂靠现象仍然很多,施工单位一般不会主动优化或者是根本没有能力去优化即使参与建设的相关单位能提供优化方案,但是他们也很难分享优化后取得的增值价值,反而只是增加了自身的工作量。

二、规范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的要点分析与科学控制

1、加强建筑工程招投标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

建筑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执法队伍的管理,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完善监督机制。很多政府投资为主体的业主单位都有自己的服务单位库,没有进入该单位的企业库就无法承接该单位的项目,形成小圈子,小气候,甚至可以规避招投标,采取企业库内部邀请招标方式。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对这些规避招投标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促进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向社会开放。严厉查处非法挂靠行为,维护公共安全。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包括设备、材料采购招投标和施工招投标两个方面,通过招投标建设单位选择施工单位或材料供应商,这对项目投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加强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从业人员的管理

在我国的各个行业里都会存在有职业资格证的人不会做,会做的人没有职业资格证,建筑工程造价预算行业里这种现象也很普遍,考证只是为了领取注册挂靠费,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成果文件随便找个人签上执业章里的名字再加盖执业章就形成有效文件,至于签名的真假没有人会考究,很多建筑企业还会强行扣留执业人员的执业章,不用本人同意就会被签名被盖章。要加强人、章合一的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或协会在加强检查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成果文件的同时也对签名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并对采用虚假签名的建筑企业处以一定的惩罚措施。

3、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

篇9

关键词:课程设置;“套餐式”选修;多元化

前言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联系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浪潮推动下,我院于 2000年着手对公共体育课教学进行改革和实施,从 2000年“低年级必修 +高年级选修”模式发展至2002年“全盘选修课”模式,经过“第一学期必修 +三学期选修”模式的过渡,最后回归至“低年级必修 +高年级选修”模式.在此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生选课的目的、上课的态度、教师授课内容及方法、场馆利用等方面皆有不足之处.故在2006年新一轮的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上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针对我院的实际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场馆建设等问题,提出我院体育课程设置的设计方案及对策.

1 我院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1.1 学生体育活动能力个体差异大 我院是一所省属本科高等师范学院,也是全省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办学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

学院以师范教育为主体,同时承担着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小学教师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任务,因此学生年龄跨度很大,体育教学中的区别性和针对性非常突出.本、专科学生中有50%来 自于苏北农村及经济落后地区,相对薄弱的办学条件和“重文轻体”的办学思想造成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下降,运动技能、体育知识缺乏.

1.2 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的态度存在偏差 随着“学分制”教学评价体系在高校中的日趋成熟,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态度以取得学分为最终 目标,忽略了体育技能的学习、身体素质的提高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大学体育的课程 目标是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 自己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能科学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运动能力;掌握有效的知识和方法来提高身体素质和全面发展体能;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决定了体育课程 目标无法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3 选修课项目的设置存在一定不足 现今我院体育选修项目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竞技健美、健身、武术等.面对我院学生年龄跨度大的招生特点,体育选修项目的设置就显得相对传统而单调.体育授课的学生中,有刚经历过高考选拔的本、专科普高生;有经过“专转本”考试录取的专科生以及“成人高考”招收的脱产班的社会从业人士.如此复杂的学生概况,现有的选修课项目的设置已显得比较陈旧,无法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改革迫在眉睫.

1.4 课程评价体系的差异。导致学生学习态度和选课倾向不同 体育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着重点在于学生的参与度、运动技能的提升度和自身评价的满意度等方面.教师在具体的掌握和实施中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在运动项目的技能学习方面进步不大.

如低年级的必修课,平时成绩在体育总成绩中的比例扩大,造成运动项目技能方面考核要求降低,学生运动能力提高幅度不明显.选修课专项技能考核标准尺度不一 ,导致学生选课人数集中,增加选修课教学难度.如高年级的选修课 ,部分选修项 目技能考核标准的难度相对偏低,致使学生人数集中,对选修课的开设带来了冲击.

1.5 体育场馆设施制约着体育选修课的发展 完善的体育设施将为体育课程教学提供宽阔的空间,是丰富体育选修课的必备条件.由于场地条件限制,我院现今体育教学模式有两种,草场门校区的室内选修课教学和浦江校区的室外必修课教学.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制约着体育课程模式,随着浦江校区一年级、二年级学生的完全进驻,体育课程必将重新规划设置.如何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已变为体育教学中的首要问题.

2 我院体育课程重新定位探论

针对我院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在体育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成绩的评定等进行分析,在教学环节上拟逐步进行调整。

2.1 体育课程设置有效提 高学 生运 动能 力基础 。加大学生选择教 学内容 的 自由度 原有 的“低年级必修 +高年级选修 ”模式虽然给了学生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然而必修课长达两个学期的学习,加上选修课的开设过多考虑的是教师的专长,较少考虑学生的运动需求和兴趣爱好,存在一定的因人(教师)设课的现象,给学生以强人所难的感觉.

新的课程设置定位,拟根据我院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和体育教学条件,第一学期对学生进行行政班的必修课教学,主要开设项目有田径、篮球、排球、健美操,着重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提高运动基本技能.第二、三学期为“套餐式”选修课教学,拓展选修项目以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运动需求与爱好.开设的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 、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健美操、健身、武术、竞技健美、养身保健、体育舞蹈、形体舞蹈、轮滑、防身术、气排球 、街舞等,同时将这些项目分类整合为球类项 目、健美健身类项目、保健类项目、休闲类项目四大项目.“套餐式”选修课是学生在每学期开课前根据个人体能基础,爱好 、特长和今后终身体育锻炼的需要自由选择两个不同大类中的项 目组合成本学期的“套餐式”选修,教师则根据学生选修后各“套餐式”选修班的项 目构成,进行轮换式半学期的选项课教学.第四学期为专项提高教学,是让学生在一学期中选择兴趣专项进行高一水平层次的学习.此种课程模式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适应了终身体育锻炼的需求.

2.2 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每个项 目安排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这种措施对教师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以往课程的教师配备,不管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是否接受,教师大多上完课走人.职称评定中,教学质量是软指标,而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是硬指标,因此,教师努力的方向和重点就变成了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但是学生对任课教师的选择 ,将会出现教师在教学质量中的竞争 ,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使得教师不得不将教学质量问题放在首位,因为一旦没有学生选课,或选课的学生不多那将比暂时没能评上职称更为尴尬.这样一来促进教师主动钻研教学业务,努力提高 自身的教学水平 ,设法改进教学方法.

2.3 针对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区别.制定多元化评价体系 《纲要》明确提出“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采用多元综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是一根无形的杠杆,它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必修课的开设是为了巩固和发展学生体育技能基础,因此定性与定量评价(体能和技能的评价)占主导地位,拟占70% 一80%,而过程性评价(学生学习态度、t3常考勤)占辅助地位,拟占20% 一30%.选修课是学生根据 自身爱好及终身体育锻炼的需求开设的,因此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和学习进步幅度、学习态度 、13常考勤)和定性与定量评价(体能和技能评价)具有同等地位,占据相同比例.

2.4 拓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质量 《纲要》中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等纳人体育课程 ,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根据《纲要》要求 ,在全院范围内组织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武术、羽毛球、乒乓球等各体育俱乐部或体育协会.教师应把课内教学内容有效地延伸到课外,定期对各俱乐部、协会进行组织和指导,使体育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有效的三维延伸,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具有体育文化氛围的学院健身育人环境.

3 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 管理科学与工程 发展史 特征 展望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1管理科学与工程概况

管理科学与工程从字面上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科学管理与工程方法,可以理解为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属一级学科,下设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研究方向。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史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多角度的研究方向,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学科支柱。

2.1西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规律

2.1.1学科形成

以蒸汽机的改进与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文化总是可以为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创造条件,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和管理思想的发展。100多年前的泰勒正是科学管理的代表性人物,他将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进行分解并系统地研究工作效率。在泰勒的影响下,吉尔布雷斯夫妇从“运动研究”的角度出发改进了泰勒的方法,将人的所有动作归纳成17个动素,那么工人的作业就分解成一些动素的和。这是工业工程开始的标志,因此泰勒和吉尔布雷斯夫妇是最著名的工业工程创始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电子技术得到空前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以及信息论、系统论等学科的应用使得管理理念进一步现代化。二战结束后的经济恢复期,工业工程与数量分析、运筹学等学科不断融合。进入21世纪,管理也逐渐进入到人本管理的阶段,该学科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延伸到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金融工程等众多研究领域。尤其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该学科为大交通、大数据等热点问题引入了很好的应用方法。

2.1.2规律总结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有其历史原因,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以及需求的改进。从蒸汽时代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再到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技的发展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也起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从而共同作用于学科的发展。

2.2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规律

2.2.1学科发展

20世纪中期,我国开始建立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80年代初期,开始对工业工程有所认识并不断发展。到今天该学科涵盖了工业工程、管理科学等18个分支学科,包含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

2.2.2规律总结

该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归因于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水平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改进。

该学科发展的基础是管理理念的引入与更新,中国的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儒家学说―以和为贵,与西方的人本管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可以说管理思想的发展并没有伴随着管理活动的更新与创造,直到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我国才开始了真正的管理活动。改革开放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对西方管理及技术理论的重视开始引导国人加强该学科的构建。

2.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发展概况

2.3.1工业工程专业

190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首次开创了工业工程课程,这是工业工程学术化的开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许多大学先后成立了工业工程系。今天,美国已有150多所大学设立了工业工程专业。汪应洛教授是我国工业工程学科的带头人,提出企业柔性战略概念以及“精简、灵捷、柔性”的生产准则。

2.3.2管理科学专业

上世纪30年代霍勒斯卡文森将复杂的数学模型应用于数据工作,50年代开始出现了管理科学的教科书。60年代初,运筹学开始进入美国大学的课程规划中。在我国,钱学森是系统工程界的代表人物,他提出航天系统工程的理论,并致力于将系统工程的概念推广到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

2.3.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开始在大学设立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的普及是该专业产生的直接原因。1985年,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明尼苏达大学的管理学教授Gordon B.Davis为管理信息系统给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定义,各种管理信息系统也应运而生。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特征

(1)跨学科性;

(2)拓展性;

(3)实践性。

4从辨证发展的角度分析新形势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技术的创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同样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学科发展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学会用辨证的方法去剖析,认识到其中的不足与挑战。在当今大环境下,该学科应与国家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跟踪国际研究的前沿,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同时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以此发挥学术团体的积极作用。

新时期下更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模式,加大创新力度,唯有实现真正的创新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汪应洛.工业工程手册[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8.

[2] 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等.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