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发展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发展的意义

篇1

1、农机化决定农村农业生产发展的程度

新农村建设把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生产的发展靠什么,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先进生产工具,是农业生产力中最具有活力的要素,是农村、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不断改善和增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这就需要农机化的支持。在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机械化施工可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投资;在土壤改良、深耕深松等机械化作业中,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水土流失,在农作物秸秆还田、青贮氨化、气化等综合利用措施和化肥深施技术中实现机械化,可减少秸杆焚烧和化肥流失对水质、空气的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在旱作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等机械化技术中,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效益。所有这些,都是农业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农业机械化是农民生活宽裕的保障

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替代农业劳动力,节省劳动时间,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机械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仅代替人力,直接创造财富,而且它的载体功能、改造功能、开发功能等都能直接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小麦等小籽粒作物的精播,可以大量节省种子、化肥、农药及水。节支就是增收,农民收入提高。可见农业机械化为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及强大的保障。

3、农村村容整治需要农业机械化来提升设施水平

农业机械化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作用。如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既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又抵制地表扬尘,防止水土流失,使农村最根本的两种自然资源--耕地和水得到保护和利用。又如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通过机械化将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秸秆青贮等工程技术的应用,不仅使秸秆变废为宝,直接为农民增加了收入,而且从源头上清除了污染源,不仅避免了因秸秆堆放引起火灾现象的发生,而且也避免了因焚烧秸秆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促进了农村村容村貌的整洁。

4、农机化代表农业的先进生产力

新农村建设是把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生产力必然成为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抓住了开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抓住了生产发展的关键和根本。具有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同一定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是生产关系中的两大构成要素,简单地讲就是人和工具。人运用工具的程度,促进或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开放和发展生产力,关键是创造和运用先进的生产工具,而农业机械就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农村、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此大力发展农机化,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

5、农机化是生产发展的重要支撑

“生产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农机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综观发达国家农业发展进程,机械化都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环节,农业实现机械化普遍比实现现代化早20―30年。从我国来看,农机化在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为25%,尤其是在抢农时,抗灾害方面,农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继续稳定发展农业生产,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除严格保护耕地和依靠生化技术外,必须通过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上下功夫,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异化理论;反思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7-0012-05

科学是社会过程和认识过程的统一体。唯物主义历史观把科学理解为人对世界实践掌握基础上对世界理论掌握的历史产物,科学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现在,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生产力的进步所依赖的几乎都是科学研究成果向物质生产的转移。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方面必须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现代战争等又使我们必须不断应对科学发展的负效应。对科学发展进行反思就是希望找到科学发展的轨迹以控制科学在未来发展的形态和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出发,试图用批判理论的方法研究科学发展,即立足于现实,通过扬弃科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异化形态来确立未来科学发展的理想形态,从而确立科学发展的轨迹。这样,对科学发展的思考就摆脱了本体论的思维框架。而且,这其中所蕴涵的从抽象到具体和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辩证法为研究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

西方学者从两条思路对科学发展的负效应进行了批判。论证之一是在援引和求助于克拉格斯(Klages)或者海德格尔较旧的社会理论观点前提下,把科学和技术称为永恒持久的异化因素,即把科学作为生产力这一事实看成是万恶之源。按照这一理论的逻辑,科学发展必然产生人与自然、人与劳动手段、人与技术的不断异化,进而导致反对科学技术的斗争。另外一条论证路线是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传统为基础。这一传统的理论出发点是:科学变成资本主义社会直接的和主要的生产力。这就使得围绕着工业革命的巨大机器而形成的旧的阶级矛盾和冲突趋于消失。于是,科学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意识形态。这两种论证隐含着一个假设性问题:究竟是科学正在转变为一种直接生产力,还是科学已经是一种直接生产力。这就意味着科学是从精神文化领域向着物质文化领域转变,还是科学按其本质仍是原来的科学。科学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科学的产物更加重要。以上两条论证路线各执问题的一端,将理论论证的基础指向了对科学本体的预设。

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探讨科学发展,就是从异化的角度批判科学的现实异化形态,通过扬弃科学发展的负作用得出科学发展的未来理想形态,进而得出科学发展的轨迹。这体现了用辩证的“总体分析”方法观察和分析科学,即将科学置于社会的与历史的总体过程当中,从科学在社会和历史的总体过程中所具有的地位与作用确定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从而考察科学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用批判理论的方法探讨科学发展,摒弃对科学本身理想状态的预设。这样,对科学发展的反思就突破了本体论的思维框架。而这其中所蕴涵着的辩证法更体现了用批判理论反思科学发展在方法论上的创新。

人们一般从三个方向描绘科学的特点。第一个方向是把科学与特定认识的生产联系起来。第二个方向是把科学家的活动放在首位,并以此也把科学在这方面的社会特征放在首要位置。第三个方向是把科学确定为未来的一种直接生产力。每一种规定都选择了科学这种“无穷无尽的现象”的某个确定方向。这三种理解之间似乎并没有一种确定的关系可以统一。而通过异化理论就能从现实出发把握科学这三个方面规定的特定关系。用异化理论反思科学发展所提供的理论方法包括从抽象到具体和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这两个环节。把对科学超越具体历史条件的抽象理解转变为对科学具体化、对象化的认识,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批判科学的具体形态并予以扬弃,得出科学发展的理想形态,进而超越特定的历史条件,达到科学的本质特性,就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

异化理论首先揭示了科学异化现象背后的物化基础。这就使对科学发展的反思进入第一个环节: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马克思在指出社会现实中的物化现象的同时,首先肯定了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实性,在这个基础上,他才进而从主体的角度,从价值选择的角度对它做出价值的评价和分析。”[1]15科学的物化是科学异化的客观基础。科学的异化形态是在科学的物化过程中产生的。科学在社会中所展现的是对象化、具体化后所呈现出的形态。所谓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环节,就是把科学认识作为脱离全部历史特点的这种抽象放置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来考察。以科学的物化为理论前提审视科学,意味着从现实出发反思科学发展。这不是进行抽象的价值批判而是做具体的事实判断。

用异化理论批判科学的现状还具有超越现实的意义。科学在现实中的异化状态是进行扬弃的基础和前提。科学的理想状态的获得需要将对科学发展的反思推进到第二个环节: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如果把科学认识看成是用确定的、条理化的方式反映整个世界或部分世界的精神生产与“知识”这个概念的融合,那么科学发展的具体形态就是由历史决定的认识过程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这样,所谓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环节,就是将科学从具体的历史条件中剥离出来,进而抽象出科学作为精神生产在超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点。这一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异化理论批判方法的超越性。

科学发展需要同具体的物质条件相结合,而这种结合伴随着科学发展的异化过程。按照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异化的第一层含义是:“相对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言的异化,凡物质性的东西都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因而对人的意识和意志来说是异在的、异化的。”[1]13科学的异化发展首先有一个对象化或物化过程。从这层含义上分析,科学异化发展的特点就在于:科学是在人有目的的理性活动中实现了自我具体化或自我对象化。正是在具体的物化过程中,科学作为“一般劳动”,即人类思维的精神产品形成了独立于科学创造者意识和意志的客观力量,并且,科学的异化发展使得科学的创造性越来越受到科学物化产物的制约。

科学是在同物质生产的结合中实现自我具体化或自我对象化的。科学生产的是知识,物质生产的是物质的使用价值。如果把科学纳入到劳动的视野中,那么科学在精神生产层面和在物质生产层面的区别就相对化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这样写道:“附带指出,应当把一般劳动和共同劳动区别开来。二者都在生产过程中起作用,并互相转化,但是它们也有区别。一般劳动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这种劳动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共同劳动以个人之间的直接协作为条件。”用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法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话,则可以把科学的具体化、对象化看成是和特定的物质生产结合的过程,科学作为一般劳动使科学认识超越全部历史特点。共同劳动是以直接协作为条件,也就是在特定历史社会条件下的具体劳动。“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只有在对象化,即和现实的条件相结合下才可能对生产发生作用。也就是说,科学的生产作用是其具体化、对象化的产物而不是科学的抽象性质。所以,马克思此处虽然没有对科学做出明确的定义,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科学作为“一般劳动”与“共同劳动”的联系和区别只是在对生产发生作用下、两者转化的过程中才会出现。把科学理解为“一般劳动”是科学本身对象化、具体化的需要。

科学对生产所起的作用是科学物化的结果。在科学发展的异化过程中,这种作用却被强制到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向上。科学作为“一般劳动”的具体化、对象化被限定在以特定的方式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规定中。在马克思看来,协作能达到作为孤立的个人所不能达到的生产率,所以协作是一种“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这种力量只有在共同劳动中才能产生。诚如马克思所说:“如果说单个人的力量的联合能够增加他们的生产力,那这决不是说,他们只要全体加在一起,即使他们不共同劳动,就能在数量上拥有这种劳动能力。”[2]80基于协作而产生的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有两个方向:其一是改变共同劳动的方式;其二是提高在特定方式下共同劳动实现的条件。这两种都是科学物化有可能进行选择的方式。但在科学发展的异化状态下,科学只对社会劳动生产力在第二个方向上的发展起作用,这就必然导致科学发展的片面性。

现实中“共同劳动”的实现条件制约了科学作为“一般劳动”向“共同劳动”的转化方式。科学的具体化和对象化是在一定“共同劳动”的条件下发生的。从“一般劳动”向“共同劳动”的转化,首先是由于创造了能更好地实现现有的“共同劳动”而得以完成的。于是,科学便成为生产的重要要素发挥生产力作用。科学的生产力作用不是体现在促进“共同劳动”的先进的合作方式上,而是以消失着的而又同时不断更新的中介形式出现。这种中介被包括在(作为社会个体的物质知识的)社会劳动生产力的运动中。也就是说,科学的发展被限定在以特定的合作方式基础上,不断提高这种“共同劳动”实现的条件规定之中。可以说,正是由于科学为已有的“共同劳动”提供了更好的实现条件,从而才产生了外在于科学的力量。这种力量控制了科学的发展并和科学的创造性相对立。科学发展的片面性导致劳动方式的单一性。科学作为“一般劳动”陷入了异化状态。

科学发展的异化状态现实地体现为:科学为在特定的“共同劳动”模式下促进劳动分工和提供更大的生产动力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基于协作的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如果被限定在特定的劳动协作模式中,就只能通过更精细的分工和更大动力来提高它。这样,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人们释放潜在的自然力提供智力支持。大规模自然力的使用必将促使改进机器体系的设计,促进劳动的分工和协作,从而激发由分工和协作而产生的“社会劳动的自然力”。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可以从十九世纪末叶以来技术的科学化趋势日益明显中找到明证。科学发展的这种状态在西方者阿多诺看来:“生产力的解放,那种支配自然的精神的行动与对自然的暴力统治有密切关系。这种统治可以暂时地告退,但没有它,生产力的概念就是不可思议的,更不用说生产力的解放了。‘解放’(derentfesselten)一词具有威胁的含义。”[3]科学技术对人类所产生的巨大危险性,如果从异化的角度看则可以这样理解:正是由于科学的这种异化发展才使生产力的“解放”显示其威胁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和技术结合成体系变成第一位的生产力,是科学发展的异化产物并以此获得科学的社会存在形式。科学发展的异化产物以各种形式进入社会层面,并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

科学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获得发展的同时,科学自身也成了社会权力的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异化的第二层含义是:“在社会关系异化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社会权力的异化。”[1]13从这层含义分析,科学发展中的异化则意味着科学作为精神生产的产物成为了独立于精神生产者的社会精神特权,并且变成与工人相异化、相对立的社会力量。这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由于物质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只有用科学的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科学的物化模式变成了社会文化的生活世界,并且通过自我理解赢得了客观的力量”[4]。科学也就获得社会精神文化特权。科学理性变成了现实的力量,制约了科学研究者的组成和分工协作。另一方面,科学被纳入资本的逻辑范畴,且转化为构筑社会关系的因素,从而导致科学与工人相对立。

科学作为社会权力的异化首先体现在科学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特权,制约了科学研究者的组成和分工协作。起初,技术人员从经验性技术知识中提炼、抽象出科学的因素促进生产,提高单个具体劳动的生产力。科学的探索者主要是技术人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形成使科学研究再也无法离开实验室。因为只有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才能为自然力的发掘和使用提供理论支持。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逐渐发展成只有“圈内人士”才可能理解的形态。对自然现象背后规律的探求成为独立的职业,并有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来担当。科学家把观察和实验的结果用有别于日常生活的语言加以描述。于是,科研活动和日常生活分开,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科学家共同体。

建立在工业生产之上的学科分工制约了科学研究者的分工和协作。围绕工艺技术的改进,科学以力学作为自身发展的起点。一旦社会劳动建立在工业大机器生产上,就意味着必须采用能量高的动力源以驱动庞大的机器系统。发掘并释放自然界潜在的能量使科学产生了学科分工:首先是化学,其次是来自用显微镜进行基本研究的物理理论。磁场中导体的运动实现了机械能、热能和电能的转化并构筑了电磁学。以电磁学为基础产生了作为新能源和其它能源相互转化的理论。能源的开发利用围绕着大功率、高能量和低成本、高利润。于是沿这一发展趋势,磁流体动力学便产生了。随着各门学科的诞生,科学家就被分配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上。

科学作为社会权力的异化还体现在科学与生产者相分离、相对立上。科学的这种异化表现有一个客观的异化基础。生产者与自己的产品及劳动手段的客观异化状态同时也转移到包含在它们之中的科学上。在特定的异化状态下,科学被纳入资本的逻辑范畴,变成与工人相异化、相对立的社会力量。随着科学发现成为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改进的基础,生产过程就成了科学应用的过程。资本的无限扩张需要把自然因素列入资本的组成部分。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的同时,科学也就被当作资本自我保存的条件。这里包含的“不仅是科学力量的增长,而且是科学力量已经表现为固定资本的尺度,是科学力量得以实现和控制整个生产的范围和广度”[2]20-21。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科学越是和生产相结合,就越是成为资本获得财富的手段,也就越是和工人相对立。

对生产者而言,生产与科学的结合可以有千差万别种形式来实现。而在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中,生产过程中的智力同体力劳动分离,智力变成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变得空虚了的单个机器工人的局部技巧,在科学面前,在巨大的自然力面前,在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面前,作为微不足道的附属品而消失了:科学、巨大的自然力、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都体现在机器体系中,并同机器体系一道构成‘主人’的权力。”[2]268-269对这种现象的理解,在海德格尔的社会理论观点前提下,科学和技术成为永恒持久的异化因素。如果从西方理论出发,则是把科学和技术的合理性本身看作统治的合理性基础。这两种理论都从外在的标准批判了科学技术本身。前一种理论将生产者在社会中的地位从科学发展过程中外化出来,并把使社会和生产者“畸形发展的异化压力”的原因归于科学这种异化因素。而后一种理论则表明,“当代资本主义自动化生产中物役性的主要方面,已经不仅仅是过去的死劳动――资本,而是一种以合理的科学规律面目出现的科学理性本身。”[5]这实际上把科学理性看成是独立于科学发展过程的因素。从这种立场讲,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解放却更深地加重了对人的奴役。诚如“阿多诺与霍克海默曾明确断言这种解放将走向自己的反面,即从对自然的奴役滑到对人自身的奴役,这被指认为‘启蒙辩证法’”[6]。然而,仅仅做出抽象的批判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所以,从人本主义出发对科学做出价值批判并不能对科学发展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其内在发展和社会过程交织作用的结果。科学本身的内在发展使科学有可能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科学和生产的结合不是外在力量的强制,而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从异化的角度解剖就能发现,一旦资本把科学纳入自身的逻辑范畴,那么这种结合就可以借助机器体系把科学作为对活劳动进行占有的合理性基础。因为生产对科学发展具有了决定性意义,即“发明就将成为一种职业,而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要素”[2]216-217。这样,就把科学和人相对立的现象看成是客观的、必然的,并可以超越的历史过程的一部分。这一视角所提供的不是本体论预设的价值批判,而是立足于客观现实的事实判断。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科学发展理论提供了跳出本体论预设的新思路。对科学所进行的这种事实判断是在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辩证法中产生的。对现存科学所产生的负效应的批判需要一个科学的理想形态。但是,科学的理想形态并不是某种价值判断的结果。从价值悬设下的“应该”来批判科学的负效应只是一种思想上的批判,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科学的状态。科学摆脱具体历史条件的理想形态实际上就存在于现存的具体科学形态之中。科学的负效应正是科学形态扭曲的表现。从价值悬设下的“应该”走向现实中的“具体”只是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对具体的科学形态予以扬弃并获得科学真正的理想形态。由此所得到的科学发展轨迹才能够成为科学发展的方向标,并为现实中的科学发展提供合理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孙伯.卢卡奇与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305.

[4]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71.

篇3

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我认为学习好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运用科学发展重要理论,创新工作,构建和谐,科学制定适应企业发展和符合职工意愿的发展战略,带领职工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地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企业的本质是经营,目的是发展。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解决企业经营与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就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企业发展而言,我认为它不仅包括要发展企业,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企业发展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黑龙江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哈尔滨卷烟总厂自成立之初提出的从咬住低档烟生产思路不放松、坚定低档烟发展不动摇的思想,到“走特色路、打特色牌、构建特色型和谐企业”的特色战略,每一个战略决策都饱含了企业领导者睿智的抉择,是适应时展要求、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特色之路,是对企业客观条件的准确定位,更是企业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产物。实践证明,王董事长提出的思路和战略经受住了考验,使龙江烟草工业在行业改革的大潮中勇立潮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重组整合四年来,产量由原来的70.5万箱,增长至84.5万箱,增长了14万箱,税利总额由7.5亿元增长到现在的15.9亿元,增长1.12倍,利润由5000万元增长到现在的2.15亿元,增长四倍多,职工收入稳步提高,增长一倍多。这些辉煌业绩的取得,正是我们秉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打造出的崭新局面,正是其在企业得到真正落实的硕果。

二、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总方针,指导企业发展,夯实思想基础。

对于企业而言,在新的历史时期,把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作为总方针,既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全面建设和谐企业的需要,也是顺应企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因此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于、服务于这个方针,用这个方针指导企业的发展实践。要在“以人为本”上做文章,牢牢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把构建和谐企业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根本来抓,从改革和完善机制入手,从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做起,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要广泛深入地联系职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正确处理各种关系,高度重视职工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尊重职工意愿和民主管理权利,鼓励和支持职工技术创新,关心困难职工,关爱离退休职工,切实解决好他们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实事求是、真抓实干,认真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到绝大多数干部职工。要逐步树立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的观念,通过讲纪律、讲原则、讲责任、讲团结、讲学习、讲正气不断加强企业党员干部职工的自身修养和队伍建设,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班组,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地和谐发展。

企业发展是个动态过程,但是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恒久不变的是要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强化基础建设,而班组是构成企业的最基本细胞,是企业的最前沿阵地,是生产经营和方针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实践者,因此我们要全面建设和谐班组,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和谐班组建设是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载体,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此我们要按照“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原则,切实加强企业的班组建设,把班组建设作为一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主线。

要全面建设和谐班组,就要制定严格规范、切实可行的和谐班组建设实施方案,并从以人为本的观点出发,逐步确立人际关系和谐化、工作程序规范化、生产维护标准化、技术指标最优化、效率目标最大化、素质提升全面化的“六化”标准。

篇4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公立医院 内涵分析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它既是一种宏观的管理理论认识, 也是一种切实的管理行为实践, 对公立医院今后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强的指导意义。当前,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已经确定,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正面临着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巨大的变革来临之际,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医院建设的全局,把握医院时间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医院综合实力,促进医院全面建设。

一、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作为医院,首先要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把患者满意作为医院工作的首要任务;其次要把员工满意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医患关系是“需要”与“需要的满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医院发展的基本矛盾。以病人为中心,是医院发展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不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需要,医院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在竞争中必然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了。以员工队伍为本,尽管是医院发展基本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不加以重视,极有可能影响到“以病人为中心”,只有让员工满意, 才有患者更多的满意。因此,医院必须始终坚持做到以员工队伍为本,形成“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培养人”的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努力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目标。

二、坚持“全面发展”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这里所指的发展就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强调发展的整体性, 在一个统一体中各种要素都要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展。对于医院而言,“全面建设”的内涵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以质量和安全为价值取向

质量与安全是医院永恒的主题、医疗服务是公益,享受医疗保健服务是人的基本权力。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质量观要求医院必须改变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建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医院大质量观,使医院质量管理工作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2.要以内涵建设为发展方向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内部管理等是医院内涵建设的重点,是保证医院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医院发展目标,通过内涵建设使医院质量积累更厚的底蕴,有效地促进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科研与教学、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质量与成本的全面发展。

3.要以患者满意为核心标准

要以患者满意度作为评判医院质量的核心标准,引导医务人员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感知和社会需求,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确保医院质量能够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医院质量工作,不断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水平。

4.要以文化建设为有效载体

把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作为医院发展建设的重要载体,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进一步激励医院干部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人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努力营造既用感情留人,更用事业留人的良好氛围,建立和谐的院内人际关系,为人蜕变成人才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

5.要以管理就是服务为理念

突出临床医疗、教学、科研中心工作地位,科学设置行政管理流程,方便、快捷地做好事务性工作,让广大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把时间多用在病人身上、学生身上,多用在提高医疗技术身上、科研创新身上,建立高效的为临床医疗、教学、科研服务的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运行机制。

6.要以满足群众就医需求为目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拓展医疗服务领域和医疗服务范围,着眼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发展,紧跟医学技术发展,在继续巩固、强化原有优势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一切条件,不断开创新的服务项目和服务领域,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

三、坚持“协调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对影响医院发展的诸多要素做到系统思考、全面兼顾、统筹平衡。对医院来说,坚持“协调发展”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坚持速度与质量协调发展

医院建设必须讲求速度,要抢抓机遇。没有速度就谈不上发展,发展缓慢等于不发展。就我们医院而言,现在的条件与其他大学附属医院和三甲医院有较大差距,这要求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创造条件谋求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强调发展速度与建设质量的一致性。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就是要坚持走内涵建设的发展道路,通过优化管理全面提升发展效率,做到发展速度与两个效益的统一、发展数量与发展质量的统一,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2.坚持外延与内涵协调发展

要坚持内涵与外延发展并举,以内涵建设为主。一般来说,外延建设注重规模、数量的投入;内涵建设则主要通过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求得效益。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医院只有坚持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相协调,以内涵的提升为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提升,应当是我们医院“十一五”发展的基本任务,只有人才、学科建设,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这几个重点都上了层次,“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才是真正有绩效的发展。

3.坚持医教研全面协调发展

作为教学医院,我们必须认识到医疗、教学、科研是“一体两翼”的关系,医疗是主体,科研教学是两翼。脱离了临床的科研,就不是医院科研的发展方向;脱离了临床的教学,也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教学和科研也同时能够促进医疗技术的提高。因此,要以医疗技术水平的高标准带动教学、科研的整体提升,以临床中的问题作为教学、科研的主攻方向,并把教学和科研的优秀成果应用于临床医疗当中,实现医、教、研全面协调发展。

4.坚持“可持续发展”

医院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实现医院可持续的发展,必须从一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要坚持自主创新,尤其是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对医院发展的贡献率,不断向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技术服务;二是要高效低耗。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减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处理好医院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而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三是要卓越服务。医院发展要转变“重技术轻服务”的倾向,要及时了解患者需求,改进服务,延伸服务,接近需求。最大限度满足患者不断增长的需求;四是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医院员工作为医疗技术的载体,管理行为的执行者,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提高后,不仅能满足当前医院建设的需要,也是医院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徐爱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院中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44~48

[2]郭明华 李 哲 劳 宁:树立医院科学发展观 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J].医院管理杂志,2007,14(3):163~165

篇5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高校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图书馆以其丰富的文献资源、快捷的检索手段和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原则,对于推动和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实现图书馆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始终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

做好服务,首先要在思想上真心为读者服务,在态度上诚恳为读者服务。“尊重读者、 理解读者、关心读者、帮助读者”不能仅仅是一句口号。“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为了读者一切”不能变成为文字游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的天职,图书馆是读者服务而存在的,因为读者服务而发展。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不变的宗旨,真心实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不断提高“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水准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以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宗旨,健全服务体系,做好服务工作。”这是对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科学表述,既指明了工作的宗旨,又说明了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做好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即健全服务体系,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了解读者需求。正确引导学生阅读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其主要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生。

大一的学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阅读面较窄,学习目的尚不明确,因而有一定的阅读的盲目性。胆怯、随意、目的性不强是这类学生的特点。图书馆要重点引导,通过文献检索课、新老读者交流会、图书信息讲座、书评等活动,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学习观念和方法。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阅读学习生活。

大二的学生,对图书馆已经熟悉,能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阅读学习。从阅读的内容来看,这类学生有两大类型:一是求知型。他们需要查阅大量的专业文献,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知识;二是娱乐型。这类学生进入图书馆主要是为了放松自己,对专业性的书籍较少涉及,大多是娱乐性的文学和艺术读物。做好这类读者的导读工作尤为关键。

大三的学生,根据其查阅文献资料的主要范围和目的,可将其分为两类,一为深造型,即准备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学生,他们从早到晚待在图书馆内,放假也一样;二为实践型,即准备投身于社会实践,实现个人抱负的学生,在图书馆查找的是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和介绍社会情况、传授适应社会能力的各类文献。图书馆应征求这类读者的意见,在图书选购上尽可能满足其需求。

大四的学生,临近毕业,他们要用大量的时间查询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文献信息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这个阶段的学生压力比较大,有时甚至会显得很焦虑。工作人员在服务这类读者时一定要有耐心。

研究生是高校科研队伍中的新生力量,他们为了做好开题报告,撰写学位论文,需要查阅该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到图书馆一是查阅硕、博士论文摘要,二是进入图书馆网站,下载有关硕、博士论文,他们需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网络资源、电子资源,这类读者阅历丰富,知识面广,有相当的优越感,借书多属专业书。服务这些读者,对工作人员专业要求比较高,这就需要管理人员熟悉图书馆的服务项目,能够正确指引读者。

教师的阅读具有广泛、系统、专深的特点,他们对专业文献需求大大超过学生的需求。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多是学科带头人,其阅读多是研究型的,来图书馆一般是查找有关最新出版的学术水平高、在本专业领域领先的书刊资料以及历史文献资料。中年教师年富力强,是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担负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他们到图书馆一般总是有针对性地查阅最新的文献资料,然后选择重点的文献借回去参考,表现为研究型、应用型和学习型三方面的阅读需求特点。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大多在第一线,担任教学辅导工作,他们精力旺盛、思想敏锐、学习勤奋,是图书馆资源最积极的利用者,表现为学习型、研究型和应用型三方面的阅览需求特点。

2、科学规划馆藏布局。尽力方便读者查阅

服务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服务。就读者而言,图书馆的馆藏布局是否合理尤为重要。一般说来,图书容易查找和读者少走弯路才是合理的图书分布方式。这就要求书室布局合理,书架排列清晰,图书分类细致,图书的排列路径符合人们的习惯。用简捷的文字或者图标表明图书分类简表和图书架位排列图,在各类图书和每排两侧设立分类标志牌。运用坐标式标注法,把每个书架按区、按排、按类编上对应的数字,把每架上图书的索书号首尾号与其所占的架位相对应。通过这些标志的引导,使读者对图书馆的馆藏布局很快了然于胸,而节省大量的查找时间。

3、优化读书学习环境,注重读者服务过程

环境影响人的心境,舒适优雅的环境使人感到愉悦,而拥挤脏乱的环境使人觉得压抑、烦躁。图书馆的环境,从静态的到动态的,从自然的到人文的,从硬件到软件,从馆藏、设施到布局、卫生,甚至一草一木都在无声地影响着读者。

书刊阅览室要卫生整洁,书刊齐整,书桌摆放整齐且注意采光和疏密度,室内悬挂一些励志的格言警句,点缀一些鲜活的绿色植物,使空旷的房间既安静又生动。电子阅览室是读者集中的地方,更要注重优美环境的营造,如摆放一些能吸收射线的绿色植物,在适当的位置设置饮水机,将一些常用的数据库和专业信息量较大的网站的网址,用醒目的标示贴在广告栏上,并收藏在每个计算机的收藏夹中,方便读者使用。

读者服务过程是图书馆员通过动态服务行为,为读者构建一个兼具知识获取和人文关怀双重功能的软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心理需求。在这个动态的服务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的环节不容忽视。

一是馆员的形象,它给予读者的是“第一印象”。在服务过程中,馆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服饰、容貌和举止。服饰作为人们表现自我的重要手段,最能展示一个人的身份、职业、性格、气质、修养以及心理状态,馆员的服饰一般提倡职业化的着装。青年馆员追求时尚,但要注意服饰的端庄大方,而中老年馆员的服饰切忌暮气沉沉,拖拉懈怠,过于随便;容貌

是人际交往中最先被注意的,馆员要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必要的修饰,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注意外表的同时,馆员更应着力内在气质的培养,貌由心生,人的容貌往往能反映其内心世界和文化底蕴,馆员要掌握更专业,更全面的知识,培养高雅的气质和聪慧的头脑。举止反映的是馆员的仪态,它通过站姿、坐姿、行姿及一系列体态语言,向读者传递馆员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的信息,得体的举止向读者渗透着亲和力。

二是馆员的语言。如果说馆员的形象给读者的是第一印象,那么语言则是沟通的第一步。有效沟通是通往卓越服务的关键所在。“言为心声”,柔和的声调表示坦率和友善,文雅含蓄的谈吐表现较高的修养。在拥挤的借还处,馆员一句“请稍等”就能使读者静下心来,即使读者有怨气也能化解:对个别夹带书刊出去的读者说声“你忘了办借阅手续了”,既能化解尴尬,体现馆员的人格魅力,又能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是馆员的行为。高品质的服务仅靠礼貌和微笑是不够的,还要靠馆员的行为。任何一个岗位或者流程,都有科学的标准和规范,要做好服务工作,馆员首先耍有事业心责任感。我们常说,认真可以把事l隋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用心,就是认真的认真,就是至始至终的认真。其次,就是在我们的管理服务中,在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时,要尽量细化、具体化,把管理规则细化到每个人不需培训就懂得如何具体操作。最后,馆员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如馆员把每天要做的事情一一列出,一天结束后看看完成了没有,做好了没有,没有完成或没有做好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一来,天长日久,就会形成习惯,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又如每一个馆员都能把常规的、有周期的事情定时完成:把为读者服务的所有物品都能有序固定摆放,这也我们常说的时间、空间定置习惯训练。这样馆员的配合就会更加默契,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还有换位思考习惯,就是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都努力了,但就是不到位,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没有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

4、不断拓展服务内容。不断创新服务方式

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是一个包含有各种有形和无形要素的集合体,它包括核心服务和服务两部分内容。核心服务又称主服务,是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主要内容,例如图书借阅、文献检索,报刊杂志阅览等,它体现了图书馆的基本功能。服务又称辅助服务或附加服务,例如服务于读者的复印、扫描、影像设备、休闲茶吧、新书短信、邮件提示等等,为读者提供各种便利。图书馆的服务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沿着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过程的路线不断提升,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只有把握好这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

篇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管理观念;管理体制

一、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现实状况

(1)管工作缺乏创新意识。管理工作沿用传统的经验式管理方法和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管理模式。在高校整体工作架构中,各级管理人员扮演着“传声筒”的被动角色,缺乏参与式管理和研究型管理的主体意识。

(2)管理工作缺乏足够重视。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和削弱管理队伍的培养,管理工作处于高校的从属地位。特别是院系一级的管理队伍建设,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难如人愿,缺乏科学的管理规范和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地位的从属性造成了管理者责任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的缺失。

(3)管理队伍专业知识偏低。在于高校决策层观念陈旧,对管理缺乏科学的认识,管理人员地位和作用得不到肯定,从属心理严重地挫伤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进取心,长此以往,造成了管理岗位人员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老化,创新意识不强的现状。凡此种种弊端,严重影响着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制约着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

二、强调以人为本的新管理观念

管理的目的是为人服务,其核心观念便是以人为本。更新观念是高校管理创新的思想保证,只有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突破僵化保守的思维定式,突破常规思考方式才能树立自觉创新意识,才能树立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观念,才能找到发展的新办法和新思路。

(1)以人为本。将人才资源开发作为高校管理的永恒主题。高校是一个地区、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社会文明、文化发展、科学进步的摇篮,高校更是梦想与现实的桥梁,有学者甚至将高校形象地比喻为“人文精神荟萃,科学精神勃发”的“精神殿堂”,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场”。在这个神圣的殿堂中,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师资队伍的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没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就很难汇聚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正视我国高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克服传统守旧的经验式管理弊端,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思想,结合我国高校管理的实际,创新高校管理理论,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同际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和谐发展,促进师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协调发展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已在各高校中引起_广足够的重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相关激励措施纷纷台,许多高校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他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津贴、福利待遇。高校因此汇聚了一大批较为优秀的各类专业人才,如何发挥人才专长,推动高校教学科研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营造宽松、和谐、舒畅的生活环境,创造求实、创新、进取的工作氛围,构建自由、独立、协作、均衡发展的人文环境,无疑是高校管理工作中关系到事业兴衰成败的主旨。

从管理本身的角度讲,高校管理工作具有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难以像工厂那样实行精确的量化管理,尽量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其自觉自愿地全身心投入育人工作是高校管理的根本所在。深刻认识高等学校管理的这种特殊性,就需要不断更新理念,特别是要遵循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因为,首先,高校发展必须相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师生员工来推进学校的建设,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根本目的。其次,学校的管理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充分尊重师生的权利和个性,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正当权益和合理要求,进而满足师生的学习、工作及其发展等各方面的利益需要。最后,在管理过程中只有注重人性化特点,充分发挥体现出理解人,尊重人等人文关怀特点,才能够实现师生的利益需求,这也符合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的特点。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才能在制定制度和政策上始终坚持把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才会从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管理体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近年来,在伴随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人认为大学发展越快越好、越大越好、层次越高越好,认为这并不存在损害后代人的利益问题,也没有增长极限,这种观念事实上是片面的。历史经验表明,大学如果不能取得自身内生态平衡和自身与社会的生态平衡,不仅会使大学面临着危机,而且还会给后代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高校办学目标、办学思路的实现,办学效益、办学能力的提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管理制度问题,即首先要建立有一整套健全的科学民主管理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而且还要使他们各就各位,各负其责,各尽其心,互相配合,彼此协调,共同促进。其次,更重要的是学校要以管理改革、体制创新为动力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促使大学逐渐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相统一的机制,提高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相协调的能力的体制创新目标则是清晰的,创新管理体制就是要围绕这一目标来逐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完善管理机制

营造人文环境,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管理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管理人员要在流动中求稳定、求发展。高校管理工作的特点要求管理者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高校管理是一个从“人化”到“人格化”的教育过程,管理人员身处其中,良好的人文环境是激发管理者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上级领导的人文化关怀是培养管理者团队精神的重要条件,团结协作、创新求实的人文环境、公平竞争、和谐友善的工作环境、便利的生活环境是各项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要使管理人员意识到,只要努力工作,尽职尽责,同样可以和教学岗位的教师一样,职务、职称得到晋升,待遇得到提高,管理人员就有了归属感,工作的热情、激情、创造力等潜能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总之,对管理人员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热情关心,增强管理岗位的吸引力,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把具有管理知识、管理能力、管理经验、管理激情的人员吸引到管理队伍中来,增强管理队伍的战斗力和生命力。

五、打造新的管理队伍,实现全面发展

管理队伍是管理的主体,其政治素质、知识水平和科学管理能力的高低,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管理队伍应该说是管理素质较高的一类,但是,这并不能掩盖目前管理队伍中存在的缺失,这主要表现在高校管理的用人机制不完善,在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管理主体往往是能人提不上来,庸才沉不下去,加上对管理队伍的重视不够,降格以求,导致冗员堆积,严重制约了管理主体的潜能的发挥。同时,由于长期把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单纯地视为行政管理工作,工作人员遵循行政服从,执行照办的工作方法,从根本上扼制了管理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此外,重使用,轻培养提高,很多人员专业不对口,管理工作能力缺少,其结果直接影响管理的绩效。

总之,我们要结合实际,以科学的发展观念,面对目前高校管理的现实问题,结合管理理论科学知识,创建符合学校、社会、国家需要的管理队伍,是当前也是今后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所在。

篇7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甩挂运输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阐述了推动甩挂运输行业发展应大力倡导、扶植具有创新意识和规模化经营的集团性运输企业,推广一车多挂的模式,力图对甩挂运输这一先进的道路运输运营方式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和推动作用。

甩挂运输是指带有动力的机动车将随车拖带的承载装置,包括半挂车、全挂车甩留在目的地后,再拖带其他装满货物的承载装置返回原地,或者驶向新的地点的一种运输方式。也可简单理解为一辆带有动力的主车,连续拖带两个以上承载装置的运输方式。

甩挂运输方式具有组织效率高、运营成本低、管理信息化等特点,是我国道路运输行业改善运输组织结构和物流效率的有效手段,对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推动甩挂运输的发展是当前道路运输行业不断向现代物流方式延伸的重要课题之一。

用于甩挂运输的车辆称为“半挂牵引车”和“挂车”。其中,半挂牵引车是指装备有特殊装置用干牵引半挂车的商用车辆(俗称半挂拖头)。其种类包括:专门牵引挂车无货厢的专用牵引车、半挂牵引车、鞍式牵引车。挂车是指就其设计和技术特性需由汽车或拖拉机牵引,才能正常使用的一种无动力的道路车辆,用于载运货物和特殊用途Ill

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又将挂车按用途分为:普通半挂车、厢式半挂车、罐式半挂车、平板半挂车、集装箱半挂车、白卸半挂车、特殊结构半挂车等。

1甩挂运输的重要作用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贸易交流的不断扩大,对外口岸和交通枢纽的货物吞吐量也不断增大,特别是伴随集装箱在现代化运输中的广泛应用,形成了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甩挂运输方式。作为公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甩挂运输的产生及应用将以往传统公路运输中的多种散杂货物、多种包装形式、多件不同规格和重量的货物进行编号,统一成标准货组,实现集装箱化,使货物在各种不同运输方式(如铁路、公路、水路)间不拆分装卸就进行衔接运输,弥补了散杂货运输中劳动强度大及效率低下的缺陷,达到了速度快、费用低、损耗少的现代道路运输要求。因此,甩挂运输已逐步发展成为当代运输生产中一种无可替代的重要运输组织方式‘2]

甩挂运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够对大量散件杂货的运输争取有效的工作时间,快速周转车辆运力;能够减少对物品的破损和公路的占用;能够提高货物装载容积和吨位利用率;能够保证散件杂货运输过程中的防盗和防污染;能够实行货物堆放零库存,提高仓库利用率;能够采用站点接驳,提供门到门运输服务;能够遵循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宗旨,降低油耗,保护环境;能够运行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平台调度,提升管理科学化水平等诸多甩挂运输的优势。

据国家权威部门估算,在道路运输中采取甩挂方式,可提高车辆运输效率30%一50%,降低成本30%一40%,油耗下降20%一30%。如我国现有运力全部实行甩挂运输,整体运输能力将提高40%以上。

2甩挂运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甩挂运输作为一种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已逐步受到道路运输行业的广泛重视,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积极提倡和支持。近年来,在车辆管理政策上调整了牵引车与挂车使用同一块牌号的限制,实行头尾分开上牌,为甩挂运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甩挂车辆得到了充分利用。目前我国约有牵引车23万辆,挂车30.2万辆。牵引车与挂车比达到1:1.3,但与世界发达国家1:2.5以上的标准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甩挂运输的发展依然缓慢,大型的集团性、规模性运输组织方式少至甚少,从甩挂运输现状看,在甩挂运输的发展和推动中仍存在着相关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tat,主要包括:公路规划与运输站场的布局不配套,道路设施限制多,影响了道路货运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大了能源消耗;车辆管理制度不完善,各地规费征收政策、标准不统一;牵引车、挂车检测时间不同,使年检次数频繁,占用大量生产时间;牵引车无固定牵引挂车,出车时携带较多证件,交接、保管繁琐;挂车利用率低,且报废年限设定过短,导致资源浪费;技术标准不完善,车辆生产质量有待提高,箱体与挂车尺寸标准不对称等问题较突出;法规不健全,市场不规范,违法无照经营、扰乱运输市场、恶性竞争、竞相压价、效益下降等问题突出,外挂车辆、假牌套牌等非法经营行为,加剧恶性循环;运输企业经营规模小、散户多,建立运输网络覆盖能力有限,组织化程度差、市场结构薄弱、管理手段落后、运输工具档次低、经营形式单一等因素导致运力分散,以及诚信服务缺失等的情形,致使先进性运输组织优势弱化;管理部门缺乏对道路运输整体的布局和调控,同时运输企业过度依赖政府的政策扶持,竞争意识薄弱,缺乏调研分析和融入市场的适应性能力。

3甩挂运输在上海的发展情况

1978年9月,随着上海第一条国际集装箱航线的开航,甩挂运输也开始起步,当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1976标准箱。进入90年代初,上海经营甩挂运输的企业已发展到15家,甩挂运输车辆拥近500辆,约占全国甩挂运输车辆总数的25%。随着上海集装箱运输能力的提高,到2007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600万标准箱。为适应港口集装箱和其他甩挂运输需要,上海发展应用了港口集装箱、危险品货物箱、干货箱、冷藏箱、特种箱以及超大型的甩挂运输业务。

目前,上海甩挂运输企业已发展到40家左右,甩挂运输车辆约2.35万辆。但牵引车数与挂车数相比仍偏少,二者比率为1:1(同期相比深圳达到约1:2),有的企业甚至存在头多尾少不对称现象。运输企业运营模式、组织形式的发展和甩挂车辆的发展也不平衡,在车辆规模上,100辆以上规模的单位占总单位数的0.017%,车辆数占总数的43% ; 100辆以下车辆规模的零星企业和个体私营运输散户占总单位数的99.983%,车辆数占总数的57%0

由于本市零星企业和个体私营运输散户占比重较多,甩挂运输规模普遍较小、组织化程度过低、物流服务的低层次,这一现状与推动运输行业发展,优化公路运输,搞好“三个服务”、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发展目标不相协调。

为加大对甩挂运输的支持力度,促进甩挂运输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国家经贸委、公安部、交通部三部委联合发文鼓励有条件的道路运输企业开展集装箱牵引车甩挂运输。交通部在2001-2010年道路运输业发展规划纲要里明确提出要大力提高运输效率,大力鼓励发展厢式车、半挂车、特种专用汽车及重型车,并对推荐车型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特大型交通枢纽和港口贸易城市,积极倡导和大力发展甩挂运输行业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关键阶段,为此提出几点基本设想:

3 .1政策支持鼓励甩挂运输发展

根据国家积极提倡和鼓励甩挂运输发展的政策指向,管理部门应尽可能加大鼓励措施,在政策、行政许可、培植骨干企业方面加以扶持和引导,运用杠杆作用体现鼓励甩挂运输开展的力度,包括:对甩挂车辆在规费征收政策上制定优惠措施,统一确定征收标准和计量标谁,并鼓励运输企业使用推荐的车型,促进运力结构调整;降低挂车的购置税征收标准,降低企业发展甩挂运输中因挂车数量多而产生的较大成本支出;选择优秀的、有创新意识的骨干运输企业进行试点示范,相关企业可享有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以此提高企业的信心,调动运输企业的积极性,引导运输企业加快发展甩挂运输。

3.2充分依托和利用现有优势

上海属于沿海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公路建设初具规模、信息技术高效和集装箱运量增长稳定持续发展,从港口集装箱的吞吐量层面看,据预测到2020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4000万标准箱,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好似催化剂,将进一步提升甩挂运输需求量的比重。

同时,上海的大型骨千运输企业可以依托自身经济实力雄厚、运输资源保障有力等优势,组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甩挂运输车辆数量规模,开展一车多挂运输,实现牵引车、挂车比例达到1 : 2--1:2.5的运力。

3 .3发展甩挂运输多式联运

多式联运是指以集装箱为运输单位,将不同的运输方式(海、陆、空、内河)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连续的、综合的一体化货物运输。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运输组织方式,将组织货物连贯街接运输而途中不需要换箱和装箱操作,减少货物因换装卸时对货物的损毁可能、提高运输效率和质量、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提供门到门的运输服务。上海的海运、公路、铁路集装箱运输应当强强联手,形成合力,加快甩挂运输的多式联运业务的发展,把甩挂运输的优势做大做强。

3 .4规范运输市场,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依法加大对运输市场的监管力度,整合运输队伍,提倡诚信经营,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公路运输市场秩序,提升运输组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资质、服务、诚信考核体系,营造运输市场良好氛围。

同时,积极引导一些经营规模小、散户多、运力分散的甩挂运输群体向现代运输模式转型,通过大型规模性骨干运输企业的培植,加快营运模式的转变,使这部分甩挂运输群体逐步实现合理可行的现代运输模式,从而带动运输行业整体的健康有序发展。

3.5科学规划路网布局,建立信息平台

对于公路建设,应科学规划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增加高等级公路建设,提高路况质量,统筹区域和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建设,建立以公路运输为枢纽的现代物流园区,促进公路建设和运输方式的融合发展,发挥路网规模效益与公路交通运输的优势。

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道路运输发展,建立以公路网络为依托的运输组织信息平台,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增强统一管理、协调功能,充分发挥公路运输整体优势,推进甩挂运输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3.6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鼓励和推进甩挂运输发展的宣传工作,借鉴试点示范经验,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让运输企业了解甩挂运输的优势所在,增加透明化,引导鼓励运输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道路,促进甩挂运输的有序发展。

篇8

X射线发现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及放射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医学科学、临床医学的进程,为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作出了巨大贡献。

1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将是新世纪科学发展的主要学科

一方面分子生物学将推进医学科学的发展,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和医学生物工程的结合.将加速预防和诊治技术的更新。另一方面,社会、地理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受到重视,两者微观和宏观因素的结合,将促进医学科学各领域的发展,甚至使其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面对这一新形势,医学影像学将如何发展。

1.1随生命科学的进展,分子生物学、生物和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疾病基因组学)等,将深入和影响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和影像学的进程和发展。实际上,生理、功能和代谢成像以及基因诊断和治疗已经并将进一步深入影像学诊治及基础研究、所谓生物医学成像,分子、基因成像已提上日程。

1.2随医学生物工程和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的进展,新一代影像和介入设备和器械,如多层面螺旋CT、MR(如 脏、神经)专用机等的开发、功能的改进、各种影像设备的图像采集和显示新技术(如三维仿真成像、MR频谱以及各种图像的融合)和精确度的提高等;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组织和(或)疾病特异性对比剂的开发和应用,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将不断拓展新领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1.3随信息科学的进展,由于影像学的数字化、图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ACS)和远程影像学、远程医学系统,智能型计算机和工作站,计算机辅助诊断和治疗等的进展和应用,网络影像学将会到来。 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人)将会用于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的操作。

1.4社会、地理和环境因素。受人类卫生保健的影响,对重大病痛如癌症、脑血管痛等发生、发展的意义应有新的认识,国内外资料表现,约40 丧病的发生、发展直接或间接与环境因素有关。随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人们健康的认识和医疗服务体系的转变,广大人民对安全、有效而微或无创性诊治技术的要求将会不断提高。影像学诊断将由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或)基因成像过渡;对比增强由一般性向组织和(或)疾病特异性方向发展,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介入治疗含基因治疗向实时、立体、少或无射线介导,进而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相融合方向发展。对疾病及发生机理的认识,将从器官、细胞向分子、基因水平深入,从个体诊治到群体的卫生保健,如低剂量螺旋CT对肺癌的筛查等,对疾病防治将具有新的含义。

2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和特征

1972年CT的开发和应用,使放射学进入了一个以体层成像和电子计算机图像重建为基础的新阶段。50~60年代单独应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和超声诊断,也逐步发展成为放射性核素和超声成像。近20年的发展,已形成多种成像技术,包括CT、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X线数字成像、核医学和超声成像组成的影像诊断学,结合介入治疗共同构成了诊断和治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介入治疗现已成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三大治疗技术。因此,现代医学影像学是临床诊疗科室(专业),以高科技为基础能向广大人民和病员提供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和服务。从而必须改变人们对影像科室和影像医师的认识:既从事诊断又从事治疗。医学影像学作为一个科室(或专业)必须诊治兼备,包括影像诊断、超声、核医学和介入治疗亚专业分工,同时又要划分神经、胸部、腹部、骨关节影像学等,各有分工侧重,协调发展,与其他科室相互配合,共同前进。这样才能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3医学影像学科建设

篇9

--声明:文秘站网()原创文章!对于其他网站的抄袭行为我们将联合作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不仅要求发展是为了人,而且要求发展必须依靠人,要求通过发展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现实中人因受到或需求尊重而激发的潜能,在日常工作中也不容忽视。

我们的员工经常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客房部每天的离店结账时间是在中年12店以前,但某位客人询问前台接待人员,自己是否能在下午2:00之前再离店;KTV的服务员被要求提供劣质白酒,菜单上没有客人要点的酒,然而顾客却坚持不要用其他酒来替换;餐厅菜肴出现质量问题,客人感到非常不满,要求餐厅的服务员立即进行赔偿和补救,同时客人希望马上得到答复......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常会令服务员们应接不暇;但是此时客人们往往会得到服务员的这样的回答:“不行,这不符合我们的制度”或“我得和我的主管商量一下”,甚至会听到很无奈的回答:“我希望能为您做点什么,但是现在我什么也做不了,而且这并不是我的错。”可以设想,遇到如此尴尬的景况,客人不悦之情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解决问题呢?如果能授权服务员打破规章制度,自发和灵活地处理一些问题,而不是互相推诿或仅指望管理人员来处理问题,结果很可能会令客人感到满意。

对员工的授权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授予其权力,而是管理人员在将必要的权力、信息、知识和报酬赋予服务一线员工的同时,让他们主观能动地、富有创新地工作。也就是说“授权”通过赋予服务人员一定的权力,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授权”可以实现休养院内部有关的信息、知识和报酬的共享,使员工对休养院和客人有较充分的了解,并因此备受激励。除此之外,“授权”还强调对员工的尊重,把员工从细枝末节的严格规定和制度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适当“授权”能唤起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创造性和对顾客的真切关怀。“授权”不但使员工工作更投入,而且还会使顾客满意度增加。员工这种自我负责的,对客人热情而周到的服务,可以成为休养院保持竞争优势的有效举措之一。

对员工授权的方式

授予员工一定的决策权。“授权”被认为是在工作中给予员工一定的决策权,即授予员工一定的人事、资金等资源的支配权力,并允许员工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行使权力,以便于当出现服务差错时,不需要再去找不在现场的有关负责的管理者。而是打破常规,主动、灵活地为顾客做好服务工作。美国学者鲍恩和劳勒(BowenandLawer)认为:对服务一线员工的授权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允许员工自己决定怎样做才能使顾客更加高兴;或给予员工几乎没有限制的权力,去对任何服务中的差错进行补救。”而授予员工一定决策权也就是使员工在决定服务程序的问题上有了一个延伸的发言权。例如,美国马里奥特(Marriott)饭店公司在其下属的多家餐馆里规定,任何雇员只要认为需要就可以用不超过餐厅规定限额的额外支出安抚不满的顾客,如为顾客免费送上饮料,甚至可以代付账单。

建立和工作绩效密切相连的报酬体系。我们的员工都非常希望他们的辛勤工作能够得到充分肯定,他们在为休养院创造满意的顾客、利润的同时,休养院也需要对他们给予回报,使他们和休养院共享利润。因此,在休养院内部建立一种和工作绩效密切相连的报酬体系,视服务员工的工作绩效的好坏程度而给予相应的报酬和奖励,无疑是对服务员工的一种肯定和激励,使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和满意感增强,更好地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例如,美国的费尔菲尔德宾馆是马里奥特饭店公司的一个分支,他们的客房清洁人员在特别繁忙的日子里,可以“竞标”打扫更多房间,每打扫一个房间就额外得到半小时的报酬,而优秀的“竞标”员工则可以拿到相应的奖酬。

对员工进行培训。

一线的员工和顾客的距离是最近的,如果在服务之前员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和指导,那么当服务差错出现时,他们就会不知如何应对不满的顾客,在处理服务差错时可能会不知所措,缺乏信心,就不能决定哪一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所以当服务差错出现时,如何来进行补救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需要对服务一线的员工进行培训。

休养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员工进行补救的培训:

A.提高服务意识

经常是员工被授予了权力,但是却不愿意主动地进行补救。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有很多原因,包括缺少激励,缺少责任心,即没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培训的重点:向员工强调休养院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使员工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优质服务的思想,形成优质服务的工作态度。

B、提高服务知识和技能

当员工有了一定决策权,可以对服务差错做出及时的反应;有权力独立地进行补救后,应该继续培养他们去如何创造性地为顾客解决各种服务质量问题,提高随机应变能力;及提高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增强做好补救工作的信心;如何做适当的决策。以及如何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等......培训不仅能够改进员工的服务方式,使他们在对顾客服务时更加细心周到,而且由此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顾客的满意感。所以要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有主题的培训。

例如,有些补救中,服务员工可能会忽视他们采取的措施对其他部门服务工作的影响。休养院总服务台接待员允许不满的旅客提前登记入住,会打乱客房部清洁卫生工作计划。要防止这类问题,管理员工就需要对服务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了解自己在整个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以及自己的工作与其他部门员工的工作关系。还有些服务员工可能会不顾成本,给予顾客过多的赔偿。要防止这类问题,管理员工应使服务员工了解合理的赔偿限额。在服务工作发生差错后,员工有权按照本饭店的服务质量承诺制度,赔偿顾客的损失。

饭店员工授权的意义

使服务员工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对顾客需求做出快捷而直接的答复

休养院对服务第一线员工授权是一项有效的管理措施。授权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工作灵活性,员工可以根据服务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每一个服务的关键时刻更好地满足顾客提出的要求。被授权的员工在顾客到来之前就拥有了所有必要的资源,来为顾客提供他们所要求的服务,

使服务员工

在补救过程中向不满的顾客作出快捷而直接的答复

在休养院对顾客服务中既有履行服务程序,如登记和安排客人在客房部的房间里住宿;也包括对服务不善进行补救,比如把客人从低楼层重新安排到他最初要求的能通览滇池的房间。如果院方对服务员工适当地授权,允许员工按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行使权力,在第一时间纠正服务差错,就可以让情绪不满的顾客变得满意,甚至成为忠实顾客。但是如果休养院不授权服务员工,对顾客采取必要地补救措施,而是推卸责任或让顾客等待时间过长,那么休养院服务在补救这一项上就有所欠缺了。

改善员工的自我意识和对工作的认识

授权可以反映一种心理上的态度,授权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控制感。休养院严格的规章制度会使员工缺少发言权和地位。而授权可以让服务员工拥有发言权,并且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工作的“主人”,他们会觉得自己负有责任,感到工作非常有意义。

被授权的员工会更加热情地对待顾客

有研究表明,旅游服务企业的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员工的礼貌、热情和积极配合的态度构成的。顾客希望我们的员工对他们的需求表示关心,而被授权的员工受到了来自管理人员的良好的指导、培训和监督,报酬制度也相对公平和合理,他们会对顾客的需求做出更为积极地反映。

被授权的员工可以为服务活动出谋划策

授权意味着放开对基层员工的控制,鼓励员工发挥主动性和想象力并为此给予奖励。被授权的基层员工往往随时准备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新的服务想法和意见,对“我们的工作怎样做最好”拥有发言权,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休养院的服务质量,

篇10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国有企业 工会工作 探讨

科学发展观理论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当前,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国企工会工作的对象领域、手段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工会必须要与时俱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顺应企业发展、满足职工需求、体现时代要求的工作机制、活动载体,以新局面促进企业工会工作上水平。文中结合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国有企业工会工作进行研究探讨。

一、国企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境况和原因分析

(一)工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不足。随着改革力度的推进,国有企业逐步走向市场经济,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组织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其中,有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在追求利润、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对工会组织在推动企业经济生产、技术进步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经常忽视了对工会组织的建设和资金、政策支持,导致工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不高、作用不强的局面,降低了工会对企业中心工作的贡献率,使得工会工作被边缘化,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工会作用发挥。

(二)服务企业职工的力度不足。随着时代的进步,市场经济的活跃,职工面临更多外部环境的诱惑。国有企业必须提供良好的待遇福利、学习提升和发展渠道,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但实际上,很多国有企业因经营状况不佳,不能提供理想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且企业存在一些与员工利益相抵触的现象,工会组织置之不理或未能及时有效解决,容易使职工缺失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影响工会工作的开展。

(三)工会适应形势的能力不足。新的形势下,对工会工作提出来更高要求,但不少国有企业工会组织仍然不能适应,普遍存在以下现象:由于编制名额有限,工会专职人员数量较少;一些分管工会的人员身兼数职,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会工作;工会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工会人员能力欠缺、责任心不够,不熟悉精通业务,不积极服务职工;工会工作组织和机制不健全完善,工作流程不规范;未能协调好服务企业发展和职工群众两大方面,出现顾此失彼现象。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国企工会工作的实施措施

为不断适应市场和发展的需求,必须要正视以上国有企业工会工作中存在的各种不足。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发展的对象、方法和目的,对指导国企工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按照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坚持助推企业发展,服务职工群众,完善自身建设,全面提升工会组织能力和作用。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坚持发展原则,提升工会服务发展能力。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撇开发展一切都是空谈,而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不发展则难以立足,因此国企工会组织要站在科学发展的时代高度,通过科学决策、科技创新作为工会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重大决策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实现科学化决策不仅是党政领导的责任,工会组织也要以义不容辞的态度积极参与、主动谋划。要在源头引导职工群众发挥聪明才智,形成质量高、实效强的计划方案。

在参与企业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工会还要进一步提升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瞄准涉及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项目发展、工程建设等方面的重难点和薄弱环节, 构建以工会牵头,生产部门、全体职工共同参与的群众性技术创新体系, 最大限度调度职工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注重培养选树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充分发挥专业示范带头作用,探索培育职工创新工作室,引导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效,对产生了良好经济和环保效益的创新实践,积极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激励。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全面服务职工群众。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与工会全心全意服务职工群众的宗旨一脉相承,由此,工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员工的权利、权益,关心关怀职工,帮助职工进步提升。坚持和完善以职代会、厂务公开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保证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落实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依法保护职工的劳动安全、保险福利、休息休假等权益。完善劳动保护三级监督检查体系,加强群众性生产劳动保护工作。

做好职工疗休养、健康检查等关怀工作,拓宽送温暖和扶贫帮困渠道,抓好特重病会员救助工作,坚持小型多样、陶冶情操的原则,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促进企业和谐建设。积极迎合职工学习提升的诉求,广泛深入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和生产竞赛,组织职工岗位培训、互助培训、以赛促训,引导职工提升业务技能素质,培养一支能力强、技术精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完善工会自身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而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工会组织则需要不断进步完善,必须全面夯实基础工作,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创新和拓展工作思路。坚持全面原则具体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健全组织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工会人员队伍,为推动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力量保障。二是规范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工会工作运行和考核激励机制,深度总结基层的良好实践。三是提高工会干部素质,加大对工会干部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素质能力。

坚持协调原则就是要统筹兼顾服务企业与服务职工,避免注重整体利益而牺牲职工权益,也要注意避免强调职工眼前利益,忽视企业长远发展。坚持可持续原则,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思路,建设开放型工会理念,加强工会与企业各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使工会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职工群众组织,扩大工作影响力和渗透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工会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