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新理念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管理新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管理新理念

篇1

[关键词]济南 新资源观 城市规划 新理念

济南要在区域经济循环中占据战略高地,必须从更高的视点和更宏观的战略入手,跳出国内城市同质化竞争的旋涡,在全球经济循环中找准城市定位,通过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利用城市品牌的复合资源价值,构建以济南为中心的发散式、扩张式的资源配置和利用网络,内外辐射,增强城市在全球资源配置体系中的控制能力,拓展济南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力,从而成为全球经济循环中的控制节点。

我们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济南效益济南的要求,重新审视资源理念,更新资源观。凡有利于增长和发展的、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都要视为资源”。树立新资源观要求我们高度重视软科学建设,大力提升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济南实现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济南实现发展模式转变的根本出路。

一、深刻认识新资源观

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根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社会活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革新,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在不断变化,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也在不断改变。而对一个城市而言,在它发展的不同时期,资源观念也不尽相同。

新资源观将资源分为传统要素资源和新要素资源。传统要素资源是以具体物质形态存在的资源,是有形资源,是硬资源。新要素资源是无形资源,是软资源,包括管理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制度资源,是一种更动态、更宽泛、多维度、立体化的资源,具有衍生性、复制性、柔性与组合性等特点。新要素资源必须作用于传统要素资源才能发挥价值,二者的充分结合,对经济增长的质量、速度、效益等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对经济的增长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随着人类对传统要素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科学利用,传统要素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制约将越来越弱,新要素资源将成为影响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导资源,新要素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未来人类社会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向,未来经济社会的竞争更多的是一种观念的竞争和智慧的较量,是观念、制度、经济结构的比较决定城市的实力和竞争力。通过新资源要素的开发、创新使用与配置,加强传统资源要素的挖掘、高效循环利用程度,通过二者充分结合,发挥新要素资源的创新特性,可以利用更少的传统要素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突破资源瓶颈和增长极限,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新资源观是一个资源战略。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能力,制定一个科学的城市资源战略是保障城市发展的基础。济南城市发展的资源问题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紧约束。主要表现为行政区域内有限的土地、水资源等不能满足济南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带来的内部资源紧约束;二是资源配置不科学。资源市场配置和行政配置的界限不清,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尚未建立完善,社会矛盾增多加深了资源配置的矛盾;三是资源产出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单位产值的能耗、物耗与一些发达国家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资源问题是济南城市发展的软肋,处理不好,将会影响济南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制定一个长远的、科学的城市资源战略,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为济南未来城市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是济南发展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问题,也是新资源观所关注的首要问题。

2.新资源观是一种动态资源观。资源具有时间价值,要以一种发展的、动态的观念来认识资源,今天的废物,或许就是明天的资源,没有不能用的资源,只有用不好的资源,科技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将会影响到资源价值的改变。从动态的角度认识资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视城市生产生活中的资源循环利用。促进资源的再生循环和回收循环,变废为宝,将资源一次性利用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二是重视和充分利用城市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资源,通过改造、科技创新等手段,促进城市沉淀资源再利用;三是重视未开发资源的保护和促进现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竭泽而渔。

二、济南城市转型需要树立新资源观

1.新资源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助推器。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资源利用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的根本变革,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传统的单方向的耗散型资源利用,将使城市很快达到“增长的极限”。

济南要保持既有优势,取得更加辉煌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循环中占据战略高地,就必须从更高的视点和更宏观的战略入手,跳出国内城市同质化竞争的旋涡,在全球经济循环中找准城市定位,通过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利用城市品牌的复合资源价值,构建以济南为中心的发散式、扩张式的资源配置和利用网络,内外辐射,增强城市在全球资源配置体系中的控制能力,拓展济南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力,从而成为全球经济循环中的控制节点。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转变对资源的认识,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树立新资源观,发展循环经济,是济南成为国际性城市的基本保证。

2.新资源观提升了城市规划的战略思维。新资源观的首要问题是资源战略,更具战略思维的规划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推手。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和制度创新,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和全球经济循环,发展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自主创新的示范城市、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新资源观催生复合规划、和谐规划。新资源观拓展了规划领域,丰富了规划内容,催生了复合规划和和谐规划。复合规划是相对于单一规划而言。一直以来,由于部门分割和专业分割,规划部门侧重于空间规划,其他部门侧重于内容规划,而且单一的专项规划多,综合规划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规划。和谐规划追求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求规划发挥平衡利益、调和社会关系的作用,要求加强规划之间的综合和协调。通过和谐规划来扩大和保障城市公共利益,提高城市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各阶层的融合。通过和谐规划,促进规划之间的协调和有机结合,包括硬资源规划与软资源规划、城市资源规划与区域资源规划、近期资源规划与远期资源规划的有机结合,实现空间规划和内容规划的和谐、城市规划对各类专向规划的统筹与协调。通过和谐规划,坚持城市发展的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为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高效益的生产环境,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生产、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增强城市创新水平;二是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要营造便捷舒适、环境友好、文化多元、自由开放的城市氛围;三是高水准的生态环境,要保持优美的城市环境,打造适宜的公共空间,让葱郁的树木、纯净的空气和水成为吸引人们安居乐业的基本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 - 93) (2002 年版).

篇2

关键词: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TU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8-0114-02

机械设备是公司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公司从事各项经营活动、实现项目经营目标的物质基础,也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设备管理就是从追求机械设备的综合效率、经济价值出发,通过公司各级组织机构,应用一系列技术方法,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对设备的运转使用、经济价值进行科学管理,是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维修单位对机械设备进行规划决策、组织协调、使用控制等工作。它包含从机械设备投资规划、选型配置、安装调试、操作使用、维修养护、更新改造及报废的全过程。

设备管理是公司企业管理和项目施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以良好的设备投资、使用和维护效率,提高项目施工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从目前项目施工管理来说,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受到各方面条件和因素的制约:机械设备选型配置与施工工艺要求逐步提高存在的不配套;设备专业管理技术力量薄弱,不能适应施工机械技术日益先进的步伐;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管理不协调;设备管理机构制度不健全、不科学;援外工程项目对机械设备的需求与国内保障难以同步等。

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强化施工机械的管理工作,正确分析、协调解决机械设备使用管理环节的各种矛盾关系,对提高项目的综合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视机械设备的前期管理

机械设备的前期管理,也就是机械设备的选型、配置。项目施工配备施工机械,首先要由施工项目部依据工程项目的内容性质、施工工期、地域、环境、气候、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提出合理的机械设备配置计划。设备管理部门要通过对机械设备的技术性、经济性及机械设备资源等因素的分析、评估和比较,在满足项目施工需要的前提下,合理、优化选购配置机械设备,做到机械设备选型科学,配套经济适用,使有限的设备投资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机械设备的选型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生产适用性

配置施工机械要适应项目的实际需要,根据项目施工对机械的实际需求,配备充足而不浪费的施工机械。配置施工机械,既不能因节约眼前投资,减少必要的施工机械而影响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也不能因机械设备配置过高、过多、过杂造成资源闲置浪费,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更要避免必需的不配,不需的乱配,摆排场,讲气派,虽然有气势,但不能在施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既浪费资源,又不能满足项目施工的需要。只有配备施工生产适用的机械设备,才能发挥机械设备投资的最佳效果。

(二)技术先进性

在生产适用的前提下,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选用机械技术先进的工程施工机械。要避免脱离工程实际需要,一味追求机械设备技术上的先进,防止“大机小用”、“精机粗用”,因为这不仅造成设备资源的浪费,也无谓地加大了项目成本,还要防止选择技术上落后的设备投入使用而高耗低效率地运转,虽然前期投入较少,但过高的能耗和低下的使用效率,反而会增加机械设备的使用成本,影响总体施工工期。

(三)经济合理性

选择配置机械设备要经济适用,应采取经济效果最佳的方式。机械设备的配置应根据施工所需要的机械设备的使用率,分别采用购置、租赁的方式科学、经济配置。如施工通常都需要使用而且一次性投资额不大的施工机械,采用购置自用方式配置,经济效果佳,而对于大型、专用但不是施工经常需要使用、而且投资购置费用高的施工机械,采用对外租用的方式配置,不仅减少资金占用量,还能减少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成本,充分发挥设备投资效果。再者,要充分考虑机械设备的通用性,同等情况下,应尽量选配同品牌、同型号的机型,提高配件的通用性,由此可降低维修成本,配件易求,节约资金占用,提高经济效益。比如,国外施工设备配件供应难,维修、养护成本高。机械设备的选型配置要将生产上适用,技术上先进和经济上合理三者进行统筹权衡,在满足生产适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这是强化设备管理、优化设备投资效应要最先考虑的重要问题。准确、合理配置施工机械设备是充分发挥设备功效、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四)性能可靠性

机械设备的配置,还应兼顾其安全性、环保性。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只有施工设备性能可靠,符合施工安全需要,才能满足生产适用,才能实现经济合理,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发挥机械设备管理的作用

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对于保证项目施工正常进行,提高施工效率,促进公司发展和技术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是公司企业管理和项目施工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根据当前公司管理模式及项目施工管理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设备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作用:

(一)正确协调和处理施工生产与设备管理之间的关系

设备管理服务于机械设备的现场使用,机械设备的现场管理是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它们之间既是辩证统一的,但又是相互存在矛盾的。从施工生产出发,我们总希望施工机械能长期不间断的正常运转,但实际情况是不可能如此的,机械运转到一定时期,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隐患甚至出现一定的故障,就必须进行保养或维修,而安排设备维修要占用时间,暂时降低机械设备的运转效率,影响工程施工进度,这就是设备使用与设备维修之间存在的矛盾。施工机械使用过程如不及时安排必要的养护、维修,设备在恶劣条件下、高负荷连续作业,技术状态逐渐劣化,势必会出现设备故障而造成停机,使某些作业环节中断,就会直接影响到工程进度的完成,使施工生产陷入瘫痪,若施工现场偏僻遥远或者是援外工程项目,机械维修所需更换的配件就无法及时保障供应,不能及时恢复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项目负责人和生产经营部门必须提高认识,教育职工懂得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修养护。严禁违章指挥,防止野蛮使用机械设备,在安排生产计划同时,要同时统筹安排检查维修设备,制定检修、养护计划,防止机械设备带病运转。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重视机械设备科学管理

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公司全面推行项目法施工管理,相对于公司传统体制和管理模式而言,淡化了机械设备的管理,公司及项目管理人员对机械设备专业管理知识欠缺,绝大多数项目部管理人员主要由路桥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而设备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在施工中过分追求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效益,超负荷使用机械设备,甚至“拼设备”,忽略了设备的日常保养和及时维修。这种“重使用,轻管理”的行为,使机械设备故障增加,使用隐患严重,直接影响了机械技术状态和使用寿命,最终是加大了机械设备的使用成本,降低了机械设备的投资经济效益。

(三)充分挖掘机械设备潜能,提高设备投资效益

公司投资购置施工机械,并不能保证内部都能得到充分使用,因为不同的项目,施工性质的变化,对施工机械的需求也经常变化,这就不可避免的会造成部分机械设备的闲置。为了盘活设备资产,充分挖掘机械设备的经济潜能,要大力拓展机械设备的社会市场,积极对外出租,创造经济效益。同时,对性能已不适合公司施工需要的机械设备,还要及时采取改造使用,或出售转让的方式,使其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

要使设备管理在公司企业管理及项目施工管理中有大作为、大贡献,公司及项目部的各级领导必须加强机械设备科学管理的意识,优化设备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从机械设备的操作使用、管理监督、维修保养以及人员的培训教育等方面,制定完整的、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只有制度完善了,管理工作才能有据可依、顺畅有序,才能更好的规范管理行为。

机械设备管理与施工生产应做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相互协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定人、定机、责任到人制度,形成管、用、养、修相统一的管理体系,防止施工管理与设备管理脱节,保持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程序化、标准化、制度化。

三、强化设备的状态管理

机械设备的状态管理是设备使用周期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现场管理,包括使用和维修管理。机械设备的投入是为了施工需要,而机械设备在施工使用过程中,零部件会逐渐发生磨损、变形、锈蚀,甚至断裂等现象,这就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不要的维修和养护。根据目前项目施工的管理状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施工机械设备的监管:

(一)提高对机械设备保养的积极性

项目施工使用的大多数施工机械设备虽然实行定人定机制度,但容易忽略定人保养制度,没能把机械养护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虽能正确使用施工机械,按章操作,但往往是“包用不包修”,容易造成机械设备带病运转。因此,机械设备管理要以人为本,通过开展教育和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及技术素质,使操作人员做到会使用、会保养,会排除故障,责任到人,将个人的经济利益与责任机械相结合进行考核,提高操作人员对机械设备维护保养的积极性。设备的维修管理必须编制设备检修计划,要根据机械设备的技术状态与维修养护周期相结合的原则,特别室对安全可靠性要求高的机械设备,要按有关规定进行定期强制性检修,建立以状态维修和预防维修为基础,及时安排故障维修的维修体制,保障机械设备正常、安全运转。

(二)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控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增强维修的超前意识。减少“事后维修”,杜绝“浪费维修”,机械维修不能“拆东墙补西墙”,必需更换的零配件,要及时更换,不留隐患,但也要杜绝对仍有很大修复价值的旧件不加以修复利用,更有甚者不考虑其他设备的整体性能,随意更换关键部件等现象。防止因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使设备连续带病作业,造成机械设备严重老化、故障率升高,从而使修理成本加大,固定资产流失,反而使工期延误。

(三)强化机械设备安全管理

机械设备技术、操作、管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机械设备专业知识,加强对机械设备主要危险源的控制,从各种因素上杜绝事故的发生,使机械设备事故的发生降到最小程度。项目领导者必须有针对性的加强完善设备的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和人员,采取组织、经济、技术措施,整体控制影响设备操作安全、修理质量和各种因素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工作,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设备的管、用、养、修等技术水平。

四、结语

工程施工企业或项目部加强机械设备的优化配置、合理使用、科学管理,是加强施工机械设备有效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卢保平.公路工程施工项目中的机械设备管理[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2).

篇3

实践证明,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紧张心情,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等等。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多尊重,少专制

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地少要求一个人,尽量地多尊重一个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其心理状态表现为普遍的不稳定性、隐藏性,自我意识强,渴望得到同龄人的认可,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他们在思想行为、兴趣爱好,甚至衣着打扮上,都热切得要求与自己的伙伴、朋友求同,而不是向长辈讨教。为了维护自尊,他们不惜与家长和老师发生冲突等等。这一时期,一旦教育方法不当,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工作中要注意尊重他们的想法,采纳他们合理化的意见。如: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处理班级日常事物方面,多征求学生的意见,由学生讨论决定后加以补充完善。我认为,只有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才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提高教师的威信,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二、多宽容,少责备

布鲁克认为:“最精湛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中学生顽皮、好动,喜欢思考和创新,时常搞些恶作剧。作为教师不应把学生调皮捣蛋都看成是错误,适当的宽容显示教师的胸怀,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达到自我教育的最佳效果。有一位教师,学生给她起了一个很难听的外号:“白骨精”,当她得知这一情况时,真想把起外号的学生找出来狠狠地批一顿,但她忍住了。上课时,她坦然地走进了教室,笑着对学生们说:“原来我认为自己长得很美,这几天听到同学给我起的外号,我回家好好照了照镜子,确实还有点像。”老师的宽容、恰当的自嘲令那位同学惭愧地低下了头,这位老师也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和尊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多肯定,少批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肯定。”老师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友好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体现教育性。在课堂上,我时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期待着我”“我能行”。提问时,根据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设计不同的问题,即使学生出现错误,也总是选择合适的语言鼓励、启发学生。在平时学习、工作中细心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在不断肯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四、多微笑,少严肃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特别提倡师生互动,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就要求老师尽可能多点微笑,少点严肃。

微笑能体现一个人良好的内心世界――善良、友好、热情,给人舒心愉快的感觉。一些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了“师道尊严”的观念,平时和同事们说说笑笑,很是和蔼,一到学生面前,马上就板起面孔,好像只有这样才能管住学生,方能严格要求学生,才是为了学生的前途着想,其实不然。有一次一个学生跟我闲聊时对我说:“我们的数学老师太厉害了,上课从不笑,学生稍有错误便怒不可遏,我们都很怕。”我问:“既然怕老师,同学们肯定会努力学习。”学生说:“努力是努力,但效果不好,因为我们时时担心老师的提问,害怕老师的批评,有的同学一上课就有一种恐惧心理。”这位老师的严厉,也许能暂时提高教学成绩,但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压力,容易使学生产生过度焦虑、紧张、厌学等心理问题。因此,我认为教师要学会微笑,笑会使你和学生拉得更近,笑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到更多知识。

五、多关爱,少冲动

篇4

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人类的物理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和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观察,特别是通过物理实验进行的科学观察,观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十分强调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观察的条件,培养他们的观察举和良好的观察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的敏锐性;深刻性和精确性,逐步形成较强的观察能力,在物理实验课上,据班杜拉观察理论中关于学习过程的理论,要教给学生的观察方法,并学会在观察中进行思考,以下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观察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结合课堂所学知识,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课后去观察、思考。如“摩擦力”一节学过后,让学生注意自己的鞋底及自行车车胎,看看为什么它们外面都有凸凹不平的花纹。学了光学知识后,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毛玻璃黑板与穿衣镜的玻璃有何不同?要使学生意识到,物理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有善于观察、思考,才会有新发现。同时,有意识地介绍一些科学家(如牛顿、法拉弟、伽利略、奥斯特等人)从不经意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发现真理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保持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观察能力比较弱,老师做演示实验时,注意力往往会被各式各样的仪器设备所吸引,不知道观察什么,因此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要领,有目的、有主次、有步骤、有层次的观察,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1.仪器观察

应首先从整体来观察,以便获得一个大体轮廓印象,对于常用的仪器仪表,如刻度尺、电流表、电压表等,应从该仪器测量什么量、用什么单位、刻度的最小分度、量程、零刻线以及精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观察,以便准确掌握该仪器仪表在实验中的使用。

2.按程序观察

许多物理实验,不仅使用的仪器仪表多,操作步骤也多。因此,教师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观察。例如,用液体压强计测量液体内部压强时,在金属还未浸入液体前,先用手指轻轻压金属盒的橡皮膜,让学生观察压强计上液柱的变化,然后把金属浸入液体内不同深度,让学生观察金属在不同尝试时和金属浸入液体内不同深度,让学生观察金属在不同深度时和金属盒有同一深度但处于不同方向时压强计液柱的变化情况。在实验中经常性地这样引导学生按程序进行细致而周密的观察,将会使他们的观察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篇5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实验室 建设管理

         生物实验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对培养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生物实验基本技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全面施行,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必须也以《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遵循和落实它的方针和精神。通过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可知,生物实验室给学生练习和掌握生物实验基本技能提供了重要场所。通过生物实验的顺利高效开展,能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学兴趣的发展,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科学实证精神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地通过实验室的建设管理改革,能提高实验室的功能,落实生物科学教育教学的素养目标。

        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星期,我校生物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会认真细致地通过调查问卷咨询所有的生物学教师和部分学生,详细了解他们对生物实验教学和生物实验室管理的看法、建议,从实验室在学生实验态度、实验学习能力、实验兴趣等方面的发展作用,来了解高中学生对实验室的看法建议。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改进实验室建设管理,形成了如下的经验总结:

        一、建立和推动开放性实验室的效能。在完成正常教学教研任务的前提下,要利用现有的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在实验内容和时间上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同时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开放性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了一整套较完整的开放性实验室工作流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课题实验。如利用晚上、双修日和节假日等合理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充分利用校园qq群对实验进行预约和查询,建立了通畅及时的相互交流渠道。从宏观上指导实验室的开放,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负担。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该项措施已经基本切合学校实际正常运行,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要使实验中心工作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将实验室的设备管理、仪器管理、耗材管理、人员管理细化,各在其位,各尽其职。如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填写《仪器借用登记记录》、《危险品领用记录》、更新《仪器设备明细账记录》等。

实验员每学期应对实验仪器设备老化更新情况仔细盘点,并按轻重缓急列举出未来半年的实验室硬件建设采购计划上报后勤采购部门。合理地登记选购设备和药品,保证了实验教学及时有效的开展。

        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强实验教学和管理的形象、高效、流畅性。要改革传统的填鸭式实验教学方式,利用计算机大储存量、多端口适时共享等特点,建立实验室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如实验器材设备、实验药品的储存消耗量、各种申请登记表格等都有实时更新,并有完整记录和备份。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体系,实验教学的观念能快捷地流通、渗透、互相影响,更好地协调各教师的实验教学行为。实验室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实验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无线网络体系和终端设备处理各种资料和信息,给实验教育教学的开展带来了很多便利。

        四、积极参加和推进相关的教师实验技能业务培训。要不断提升实验室建设管理业务素养和建设管理水平,促使生物实验室教师重视非学历性培训和教学性培训。每年实验室教师都有机会参加全国或全疆范围内的实验教育教学活动,接触到最新的实验操作技能、操作方法,从而使生物实验教育教学的观念和技术能及时转变,紧跟时展的变化。

        调查分析发现,通过实行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生物实验室管理改革,有更多的学生学习参与生物实验的态度由原先单纯应付考试向提高自身的能力与应付考试并重转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在实验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方面有所增强。学生认为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有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资料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运用正确的生物术语进行表达的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和将知识迁移到实验中的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为全面落实生物新课程目标,与时俱进地有针对性地对实验室进行建设管理改革,不断完善实验教育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实验设计迁移运用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如何将实验从过多地为高考服务,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等方面,实验室的建设和改革等还有很多要继续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期。

2.孙晓权 实验室开放的探讨与实践.《科技资讯》,2006年8月。

3.周晓莉 如何利用高中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年,第2期。

4.陈招炎 等 开放实验室教学与管理模式探究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年5月。 

篇6

关键词:语言环境 情感 兴趣

        本人已从事近二十年的中学英语教学,每次教材的更新改革都经历过,从教材的衍变过程中我深感英语教学的巨大变化。随着教材的改革,英语教学已从教师的满堂灌变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辅导作用,这是新旧教材最大的不同。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教学的目的不再只是注重学生能否答出一份优秀的考卷、学校是否能培养出一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关注他们的情感、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信心,最终达到学与用结合的目标。

        例如:在高中旧教材中,我们每一课的形式不是对话就是阅读课文,对课文的整体知识没有提示,也没有热身,学生打开课本,就是机械地学习单词、词组或重点句子。老师难免逐字逐句地去讲解,然后再要求学生仿造几个句子进行口头练习,生怕漏掉一个重点词或词组,还不停地对学生强调要在重点上划横线、要圈上、要记住。老师讲得很累,而学生是在一种被强迫的环境中机械地学习,课堂上哪里提得起兴趣!整个英语课堂简直就成了教师的一言堂。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了几年英语后,既张不口说,也答不出几份满意的答卷。而如今新英语教材的内容是以单元形式出现,每个单元分为六个部分:热身、听力、口语、阅读、语法、写作。每部分的任务明确而整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话题步步深入。每单元的话题都与我们的生活很接近,教师只需给学生创造恰当的语言环境,同学们说起来是比较容易的。

        例如,要求谈论“first aid”,我们这样展开教学:1.以提问方式引入新课

        teacher问:have you ever met an accident?

        students答:yes,we have.

        teacher问:what accidents have you met?

        one student答:drowning.

        teacher问:how do you give first aid?

        〔由于first aid是生词,在提问时把first aid写在黑板上,通过简笔画学习first aid〕

        students答:mouth-to-mouth breathe.

        接着又问学生:how many accidents do you know?

       同学们答:traffic accident、cuts、fire、boating、etc. 

        2.让学生们打开课本,看热身中的六幅图片,首先通过图片猜新词bleeding,choking的意思,并学习,然后问学生:what would you do in these situations?

        因为每幅图片都来自生活,同学们并不陌生,所以他们会站起来发表看法,有的说送医院,有的说叫120,还有的说叫120或送医院前,我们应该进行急救等等,这时教师继续围绕课文中设计的问题:

        a.what could we do to prevent these accidents?

        b.what do you already know about first aid?

        c.what new words do you think will de useful when you talk about accidents and first aid?

篇7

所谓学生观就是用什么样的观点方法对待学生,是教师的世界观、教育观在学生问题上的具体体现。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把学生当成被动单向的知识接受者的做法,已不适应今天的用人需要。新时代的人才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技能和全面的素质,应该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品质。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建立和发展学生观:

一、发展性的学生观

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与教育的价值追求,要求人们摈弃僵化观点,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和对待学生。在理念上,教师应坚持学生是追求进步的,是会向前发展的,在评价上,要坚持发展性评价,让学生不断改进行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教师应把施教的光芒辐射到全体学生,并且努力培养他们独特的才能和志趣,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行为培养等进行全面关注。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学生在认知领域内应达到的水平,而且要考虑在获取知识中其价值观、情感态度、行为调节等应发生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现实情况下应达到的水准,而且更要关注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素质和能力,如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合作态度、感受和欣赏能力、科学的态度和思维品质等,从而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差异性的学生观

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且每一个学生个体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各个独特的“心理世界”。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不同的兴趣、动机、需要、气质、性格和特长等,让不同的学生个体彰显自己的个性特征,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都得到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尊重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引领学生前行。

三、人性性的学生观

教育要充满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育工作具有人性美。坚持人性化的学生观,首先要关爱生命。教育应把学生视为灵动的生命体,视为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身体与精神和谐统一,享受学习中的乐趣,这样,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人性的魅力,教育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四、双重性的学生观

篇8

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正确理解开放式作文教学这一概念,又该怎样开展开放式作文教学工作呢,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作文训练,应该让所有的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和作文的兴趣。因此只有开放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开辟出学生作文写作的新天地来,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作文教学目标

开放作文教学目标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是习作本身的需要。开放的教学目标应该符合多元性、交际性、个体性的特点。开放式的作文教学目标也应具有以下特点。

(1)多元性。笔者认为至少包括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人文情感的张扬三方面内容。

(2)交际性。开放式作文教学提倡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倾吐与理解、表现与欣赏等,这就赋予了作文另一层意义――交际性。作文书信化、日记化、表演化等就突出了它的交际性目标。

(3)个体性。开放式作文教学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灵活地制订个体性教学目标,变换教学策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习作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2开放命题,自主选材,激励创新

“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是开放式作文的重要指导思想。自主是前提,自由是手段,只有当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精神,扫除了心理障碍,真正做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才有可能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强调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要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开放思维,自拟文题,减少命题作文。在开放的命题中,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由绽放,表达的热情自主发挥,能有效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为作文效能的培养奠定基础。

3开放生活课堂。积累习作素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学校”。他主张做中学,学中做,用人本感悟生活,让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因此,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让学生的习作反映他们的真情实感,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向生活开放。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学生亲近自然,步入社会,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知天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此外,在作文教改实践中,我们还应重视挖掘校园生活中的资源,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收集信息,进行感悟,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使之成为学生采撷灵感的来源。

4开放拓宽阅读视野,增加文化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这表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写作题材,是学会恰当运用语言的重要途径。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在阅读上下苦功夫。教师应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书刊杂志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优秀篇目,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优美的语言、精彩片断进行摘抄,并借鉴到自己的作文当中。还要求学生对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意义进行感悟体验,对语言特色进行品味,对写作技巧进行思考,并形成文字,写读后感。

5开放指导。聊天激趣。帮助引导

在作文课上,传统的做法常常是老师带着学生明确作文要求,回忆课文或短文中的写作方法,归纳出几条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逐条对照完成习作。有的老师还不厌其烦地讲解,讲得学生没有了兴趣,失去了信心。这样的指导课,除了要求过高,还要求过全,指导过细。因此,就需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指导模式,构建开放型、发展式的指导模式,尽量减少对学生的约束,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动性,激励学生想说想写,鼓励学生爱说爱写,帮助学生会说会写,引导学生说好写好。这就要求从学生的兴趣人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真正把作文的自交给学生,使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学生享有充分的民主,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学生听说的能力、评价的能力、修改的能力、相互交往等能力都会得到培养与提高。

6开放评价方式

习作评价对习作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激励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专门从事中小学写作研究的格雷斯教授认为:“师生之间正常的个人磋商才是真正的写作基础。”所以,为保证作文的个性化,评改习作时教师不应越俎代庖,而应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1)评价主体,学生为主。评改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写作效率,规范学生个性化语言的过程。所以,习作的评改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同时,还应激励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作文的评改当中来,并尊重他们的意见,听取他们的感受。

(2)评价的原则,鼓励为主。作文的评改要采取鼓励的原则,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习作。要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热情赞扬好文章。对待后进生,更应积极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作文的乐趣。此外,还应鼓励求异思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独特的看法,让学生追求个性化,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篇9

关键词:城市公立医院 会计制度改革 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125-01

公立医院会计是对城市公立医院经济活动的过程、结果作登记、分析和总结,医院财务会计人员能力大小和业务水平高低对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好坏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对管理的要求也更加严格;随着改革的推进,医疗机构的投资形式和主体也日趋多样化,公立医院会计管理手段、管理理念及部分会计制度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医疗改革形式发展的需要。因此,改革更新医院现有的财务会计制度及管理手段、管理理念十分必要。笔者在本文中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于医药分开与药品“零”差价

我国城市公立医院普遍存在较严重的“以药补医”现象,多开药、开贵药以弥补医院运行经费不足的现状。医药自古一家,单纯强调医药分开无助于新的医药改革。当前,为改变以药养医现象,弱化医院及医生的逐利现象和不正常的医疗行为,全国县以上医院取消了药品差价,在会计核算上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科目,明确规定药品“零”加成。

对城市公立医院取消了药品差价后产生的政策性亏损,必须由财政补助或通过合理调整、提高医疗收费价格来弥补,否则医院的运行成本会进一步增加。

二、城市公立医院管理费用的控制

城市公立医院管理费用主要是行政管理部门和总务后勤部门发生的直接或间接费用,并在医院业务开支中占较大份额。而医院财务会计部门在核算管理费用时,主要是按科室占用的建筑面积或科室人员数等因素,将“管理费用”分摊到“医疗支出”等科目中。医院管理费用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医院规模的大小和管理程度高低。因此,严格控制医院规模既豪华建筑和高精尖的医疗设备,控制公立医院行政后勤人员数量,控制不必要的各项开支,降低并控制医疗服务成本,才是城市公立医院管理费用控制与改革的主要任务。

三、城市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改革

当前医院的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按使用年限计提折旧,虽然反映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已经提取的折旧,但医院的固定资产如房屋建筑物从购建到报废时间较长,而大量的医疗电子设备价格昂贵、使用周期短(一般为5年)。由于城市医院人口和病人数量不同,医院设备使用和损耗程度有较大的差别,形成医疗设备价值回收期和损耗不同,医院的固定资产是以原始价值来反映,很难了解设备的完好状态和新旧程度,容易出现资产的虚增。因此,除了会计制度的“累计折旧”和“折旧”科目考察固定资产的损耗状态外,还应该增加固定资产“投入―产出”分析,对医疗电子设备的日常使用数量进行统计、分析、核算。

四、公立医院无形资产核算要细化

城市公立医院作为高知识、高技术密集行业,无形资产表现在医疗技术非专利及专利技术两方面,如医院良好的信誉、专家的技术水平及知名度、高精尖技术设备等方面。随着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医疗市场准入的放开,出现大量股份、合资和私人医院,除城市公立医院的设备、技术等可以合作入股外,专家或医院优良的信誉和知名度也成为合作资本。因此,当前在城市公立医院的会计制度中应该对无形资产作更具体的界定和细化,为城市公立医院无形资产核算提供具体操作与指导。

五、完善专项资金补偿渠道,重视专项资金的监管

目前,医院会计设计上缺少必要的公益类专项资金的监管科目,国家缺少相应、完善的公益性支出补偿办法。医院主要的公益开支是财政部门的专项资金或专项拨款。许多医院开展的公安、交通事故“绿色通道”,便利了病人的抢救,但是,抢救费用的追缴发生了困难,医院出现了大量的欠费现象;而社会公益资金的申请、审核、确认、补偿手续十分繁杂,实际补偿到位的比例较低,导致城市公立医院抢救病人并付出大量人力、物力支出,反而出现了大量欠费和坏账。

因此,笔者认为随着新的医疗改革进一步推进,在城市公立医院会计制度中,应单独设立公益性支出,即政府专项支出资金。同时重视并强化专项资金的监管,及时补偿医院开展的公安、交通事故、无主病人等“绿色通道”抢救后产生的大量欠费和坏账,从而确保城市公立医院成本的及时、合理补偿与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 肖玉芹.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之固定资产核算[J].山东纺织经济,2011(4)

篇10

[论文关键词]师生关系 学习的主人 学习的引导者 学习共同体

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以及课程与教学的背离导致教师的工具性,教师要利用特定的权威(教师的年龄、知识、阅历优势及社会和学校赋予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来控制学生。雅斯贝尔斯指出,控制是针对自然与人而言的,其方法是主客体在完全疏离的情况下,将我(主体)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使一些人强行压制另一些人。控制固守着人与人心灵无交流的隔绝状态的距离,并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形成了权威性的师生关系,诚如《学会生存》中的描述:“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是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和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表演者”或“主角”,他们拥有课堂的话语权,教学过程更多的是教师的“独自”灌输知识而非师生的“对话”,教学变成“专制”。学生是知识的储存器或寄存者而非思考者、体验者,主体性体验的缺失使学生疏离了真实的体验。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必然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造成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异化”。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观念。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场所。那么,什么样的课堂师生关系才符合新课程理念呢?

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实质性的变革。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天赋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最重要的任务是发现自己的最佳天赋,并使它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的天赋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把“好…‘乐”这些情意因素看作高于“知”这一智力因素。两千多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人的学习活动过程如果是一个操作系统,那么情意活动(兴趣)就是一个激发、调节、维修保养系统。没有激发或调节不当或缺乏维修保养,操作系统都容易发生障碍。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机制。

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琐地分析,自始至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师要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能到能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讨论交流时间和实践训练时间;在课堂上遇到难度较深的问题时,让学生去探究解决;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在过程中领悟和体验,在学法中提高和发展。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去接受知识。

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以期促进学生的发展。“桶论”强调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使人想到“灌输”的形象。似乎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给学生“灌”知识,而且这种灌采取的是从上往下倒的姿势,教师的桶和学生的碗里装的都是水,教师倒给学生的知识没有经过学生本人的处理。“桶论”反映的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学生被当成被动的容器,被教师注入知识,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原样倒出来。其实学生就是一眼泉,而教师就是引导发掘泉水的人,使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如何迈出这重要的一步呢?

反思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弊病之一就在于教师灌输的太多,将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碎尸万段”的分析,术语、概念灌得多,感悟、体验被忽视。事实上,老师灌过不等于学生学会,学生学会不等于学生会学,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达到“学生会学”的境界。教师要尽量改变“讲学者”的角色,尽量做到“四不讲”:其一,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其二,学生已懂的不讲;其三,学生能讲的不讲;其四,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授什么呢?第一,不是照搬教参,而是有自己研究的心得体会、感悟发现。第二,能为学生开启心窗,要能讲得学生感兴趣,讲得学生记得住,讲得学生开眼界。第三,必须是传授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所谓“程序性的知识”,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运用,换言之,就是教他以规律、方法,授之以“渔”。

总之,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从“繁琐分析”走向“导学、导悟”,教师要从过去不停地讲解分析逐步走向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体验与创作的过程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种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以讲授为主的单向交流方式。教师施教,学生受教。以对话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以讨论为主的多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小组讨论,大组交流。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一般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讨论、研究。

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渠道(过程),因此后两种交流方式优于前两种方式,尤其是第四种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这种交流方式的好处在于:第一,把学生个体的自我思考、学生间地横向交流与师生间地纵向交流及时地加以沟通与联系,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信息交流网络。第二,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第三,能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现代教学论也认为教学的实质是师生的交往,教学过程不是单一的、线性的、由上而下的传递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克林伯格(Klingberg,L)强调,教学要求形成人的“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及其他一切素质。美国学者波依尔(Boyer,E.L)认为,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学生“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的获得及“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依赖于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