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民经济统计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民经济统计的概念

篇1

    一、企业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 

    国家宏观调控的依据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核算,但所有核算包括生产核算、分配核算、流通核算和使用核算都是以基层单位即企业核算展开的,因而企业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地。在企业核算中,会计核算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占企业核算工作的很大比重。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相比较,它们之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核算的总体范围。国民经济核算是将国民经济当作一个总体的宏观核算,而会计核算是将企业当作一个总体的微观核算。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范围上看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宏观总体的某个指标数值与微观个体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汇总关系,如销售收人这个指标或科目,对企业来讲,不考虑买者是谁,只要出了企业范围,就是销售;而对部门、地区、国家来说,部门、地区内部的相互买卖就不应该计算迸来。总体范围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宏观统计核算与微观会计核算在许多方面的差异,从而决定会计核算无法直接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各种数据。 

    2.核算的目的。国民经济核算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为核算对象,通过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科学的核算方法及相应的表现形式,为国家宏规经济分析、决策、调控提供资料。会计核算则是以微观基层单位的资金运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为微观活功单位的经营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社合公众了解微观单位的财务信息提供服多。目的不同,所选的指标(科目)自然也会不同,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中某个指标(或科目)即使在名称上相同,大多救情况下口径、范围也不一样。 

    3.核算的内容。从这方面讲,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互相区别的一面。就两种核算中直接相互关联的部分而言,主要区别表现在核算的概念与分类上。在概念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为同一核算概念有时会有不同的含义。在分类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为共同采用的分类所依据的原则和所划分的类别不一致。 

    4.核算的方法。二者尽管都采用了复式记账法,并借助账户形式加以表现,但两者使用的账户有以下区别:(1)从登记主体来看,国民经济核算以账户为主体,根据账户来确定收支;会计则以企业为主体,根据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所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动,分别反映其增加及减少。②从登记项目来看,国民经济核算中所有账户要登记的项目都是固定的,它不随业务的文化而变动;而会计账户要随经济业务变化,区分不同的账户登记实际发生额。(3)从账户类型来看,国民经济账户是根据国民经济循坏过程来没立账户,包括生产账户、收入支出账户、投资账户、对外交易账户、资产负债账户;而会计账户则根据它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分为资产账户和权益账户两大类型,收入和支出要根据账户的不同类型进行登录。此外,国民经济核算除复式记账和四式记账外,也采用单式平衡表和矩阵表进行核算。 

    以上差异引发了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的许多差别,如收入概念的差别、配比原则的差别、计价原则的差别等等。所有这些差别表明,试图将微观会计核算纳入统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内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想从微观核算到宏观核算建立起逐级汇总体系,也是缺乏依据的。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资料只能由国家统计系统从宏观搜集,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甄别、调整、加工和开发。把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资料下放到企业去转换并强求企业实现统计与会计的协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行不通的。 

    二、从会计目标看会计的服务对象 

    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主要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向使用者提供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决定了企业应当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内容。会计信息使用者一般包括国家宏观管理部门、投资者和债权人(包括目前的确和潜在的)、企业的管理当局、其他相关利益集团(如职工、客户、供应商)。从契约的观点看,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经理人员所从事的经营活动总是受到各种各样契约的约束。在现代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背景下,委托人与人总会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出于这种原因的考虑,相关利益集团会与经理人员达成一定的契约,以保证经理人员不会做出损害他们利益的决策。人们要求通过会计报告来监督这种关系的假设成为受托责任概念, 

    受托责任现在问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一个广为接受的观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主要为相关利益集团签订契约和监督契约服务,这是企业会计最为基本的目标之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但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限定在一个具有独立性的单位之内,是对该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是说,会计信息系统立足于微观经济主体,主要为微观经济主体服务,这是由会计本身特性所决定的。由于企业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会计信息系统并不能提供直接有助于宏观调控的信息,两者之间需要一定的衔接。 

    三、运用企业会计信息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的途径--微观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 

    虽然国民经济核算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的全局性的整体核算,而会计核算仅针对一个特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会计核算仍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然而,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核算范畴,在许多重要的方面,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根本差异,这就给国民经济核算直接利用会计核算资料带来了不便。而企业的微观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在对象和目的上是一致的,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应在这一微观层次上来讨论,运用企业会计信息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的途径也只能从微观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相结合的角度来寻找。

    在微观层次上统计与会计的协调,就是要建立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统计核算为综合研究方法,以计算机为技术手段的会统并轨合一的新的企业经济核算制度,从而达到两种核算职能上的结合及相对的统一。具体来说,有以下要求:

    1.会统协调应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宏观统计核算与微观统计核算的关系不存在自下而上层层汇总的关系,宏观核算同企业会计、统计核算在核算目的、核算原则上都有区别。从国民经济核算模式来看,其一整套规则同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无论是会计核算还是企业的统计核算,在微观上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把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资料下放到企业去转换并强求企业实现统计与会计的协调是行不通的。因此,不能再以统计为中心进行协调,更不能以两者的独立为前提,会统协调应以会计核算为基础。

    2.必须转变企业会计与统计的职能。应将企业统计的核算职能归并到会计核算之中,作为会计核算的一个分支,而统计则作为一种分析研究的方法和预测、决策、控制职能而存在。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来弥补会计人员缺乏综合分析能力的缺陷,这样既可以消除企业核算数据多元化及重复劳动的现象,又可以使会计核算体系的优势与统计综合分析的特殊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

    3.必须进行相应的机构改革。既然要把企业统计的核算职能归并到会计核算之中,作为会计核算的一个分支,那就必然要改革现存的会统分家的组织机构,可在会计部门下设一个统计分部,不一定要设置独立的统计机构,来完成上述企业统计的职能。

篇2

一、关键变化

2008SNA与其他统计标准、手册的协调性高于1993SNA,强化了国民经济核算在统计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首先,SNA与《国际收支平衡手册》的修订几乎同时开展,保证了2008SNA与《国际收支平衡手册》(第6版,BPM6)的一致性;其次,2008SNA中价格与物量核算采纳了国际比较项目(ICP)和国际消费者与生产者价格指数手册的成果;第三,2008SNA与国际劳工统计标准保持一致;第四,2008SNA中环境账户与《国民核算手册: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修订版一致,后者有望成为国际标准;第五,2008SNA与主要分类体系最新标准《所有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第4版、《主产品分类》第2版是一致的;第六,《货币与金融统计编制指南》已基于2008SNA进行改进,并于2008年出版;第七,《政府财政统计手册》(GFSM2001)与2008SNA的差异已作注释,以备新版的修订。相比1993SNA,2008SNA所做修订主要涉及六大方面:①对统计单位的进一步说明与机构部门分类的修订,包括对辅活动单位、非常住单位分支机构、多国经营企业常住地归属、特殊目的实体(SPE)、控股公司、总部办公室、金融服务的核算处理,以及非营利机构与金融公司部门次级部门划分问题的说明;②进一步阐明交易范围(包括生产边界),对研发活动、中央银行产出、非人寿保险服务、再保险、自产自用产品的处理做出了澄清与说明,改进了计算金融中介服务产出的间接测算方法(FISIM);③对资产、资本形成和固定资本消耗概念做出扩展和进一步说明,引入了经济所有权变化的概念,对资产边界与分类、知识产权产品、资产物量账户其他变化的项目分类进行了修订(刘伟,2010),对所有权转移成本、矿产勘查和评估、土地改良、固定资本消耗、水资源等方面的核算做了详细阐述;④进一步修订完善金融工具和资产的定义与核算处理,包括证券回购协议、职工股票期权、不良贷款、担保、指数联接债务证券、与外币联接的债务工具、未上市权益估值、未分配黄金账户、特别提款权(SDR)、租约和许可证、养老金权益等的处理方法,并调整了金融资产的分类;⑤有关政府与公共部门交易范围的进一步说明,澄清了私人/公共/政府部门的边界,对重组机构和政府签发许可证、公众公司用累积收入和资产出售所得作额外支付、政府向公众型准公司的额外支付、税收记录原则、税收减免、公共-私人伙伴关系固定资产所有权、保有收益征税的处理方法与原则等提出了详细指南;⑥有关SNA与BPM6概念和分类的协调,例如,对个人常住地评判及个人常住地变更的资产所有权处理、货物送往国外加工与中介贸易①的处理做了澄清与说明。从文本上看,此轮修订并没有根本性的颠覆和改变,保持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原有基本框架,以实现由1993SNA(甚或1968SNA,其框架仍在不少国家使用)到2008SNA的平稳过渡(Eurostat,2011)。但是,2008SNA几乎所有部分都有所变化,涉及统计单位和机构部门修订、交易范围、资产概念、资本形成和固定资本消耗、金融工具和资产的处理与定义等各个方面(UN等,2009;许涤龙、周光洪,2009)。归纳起来,2008SNA的关键变化主要体现在五大领域:资产、金融部门、全球化及相关问题、一般政府和公共部门、非正规部门(见表1)。

二、对中国核算体系的影响

(一)主要影响2008SNA的大多数修订是针对日益全球化的交易特点、金融工具创新、对私人和公共部门财富与债务来源等所做的反应(Eurostat,2011)。实际上,在本轮修订的45个核心议题中有33个议题涉及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核算,可见有关资本核算方面的研究是核算界关注的一个中心(杨仲山、何强,2008)。总体来看,2008SNA所做修订对核算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主要涉及:①部分修订将影响SNA主要指标如GDP、储蓄和积累等的估算;②其他一些推荐涉及广泛的元素,包括定义和分类的澄清、说明,对核算方法、流程与结果都将产生巨大影响;③相比1993SNA,此次修订影响最大的领域包括养老金计划、资本服务成本、研发、军事支出、中间品等的核算处理。从对中国核算的影响来看,除上述三点外,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金融核算、国际收支核算、非正规与服务部门核算三个领域。首先,金融核算是2008SNA最主要的贡献之一,2008SNA框架下金融核算与其他国际统计标准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调整了金融资产分类,部分主要总量指标的估算、金融服务产出的核算和金融资产/负债的处理将因此而改变(陈梦根,2011;许涤龙、周光洪,2009),若采用“公允价值”核算呆坏账以及用新的口径计算FISIM,可能会导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投资头寸表、资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等发生相应变化。其次,根据2008SNA中海外加工货物的所有权原则和中介贸易的核算处理方法,中国对外贸易核算将发生显著变化,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际收支数据(杨仲山、何强,2008),因为加工贸易在中国外贸中占比超过50%,采用新核算方法会导致中国对外贸易额大幅下降,进而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失衡的评估。再次,非正规部门与服务部门核算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例如,中国尚未正式建立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物业管理和房地产中介服务业企业财务统计抽样调查制度,私营和外资道路运输业与水上运输业企业财务统计资料也处于空白状态(许宪春,2009),2008SNA对服务产出核算的要求更为细致、明确,对非正规部门核算的建议也更为全面、系统,采纳2008SNA对完善我国相关核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二)机遇与挑战中国从1990年代初开始采用SNA体系,国家统计局先后颁布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原则、分类、基本框架和核算内容进行规范,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架构,但在制度和实践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国家统计局,2003),例如,季度GDP核算制度尚不成熟;地区GDP核算制度存在明显缺陷;环比核算与统计制度很不完善;服务业统计极不健全;机构部门账户存在众多不足;金融核算留有太多空白;等等。与先进国家核算水平、国民经济核算最新国际标准以及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社会公众和国际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相比,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许宪春,2009)。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各种新现象不断涌现,如股票期权、非上市公司分红、基金公司运营、新型金融衍生产品等一些新情况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1993SNA的修订和2008SNA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迎头赶上国际核算最新发展的良机(杨仲山、何强,2008)。中国应充分利用实施2008SNA的契机,积极采纳新的概念、分类、标准与核算方法,发展和完善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逐步建立起一个科学高效、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宏观经济核算制度。实施2008SNA代表了国民经济核算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整个统计体系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中国实施2008SNA,重点应关注:①构筑适应2008SNA要求的统计制度,诸如完善与2008SNA要求相符的法律框架、发展统计系统的战略规划、统计与核算数据生产的科学流程等,这些构成了实施2008SNA的制度基础;②完善统计与核算基础设施,如企业注册和分类、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传输与存储系统、账户编制IT工具等,促进我国核算工作与2008SNA概念、分类、方法与原则框架的一致性;③改进数据收集与处理技术,如统计和行政数据来源、抽样框、原始数据到核算指标的转换机制等,2008SNA框架下许多方面如中央银行服务产出核算、非人寿保险服务产出核算、未上市权益估值等对基础数据要求更高,而且,改进数据收集与处理技术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点之一;④改善2008SNA的实施环境,包括资源支持、组织环境、人力资源和管理方法、协调机制等;⑤编制国民账户部分特殊问题的处理,如发展中国家普遍较为薄弱的未观测经济、非正规部门和服务部门核算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实施2008SNA面临不少的困难与挑战,主要体现在:①在中国部门权力分割明显、统计部门较为弱势的情况下,谋求强大的支持是全面、顺利实施2008SNA的根本保障;②2008SNA提供了一个普适性的核算框架,在具体实施当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有限资源(数据资源、人力资源和财政支持)条件下将2008SNA的方法要求适应本国国情,提高和发展中国的核算水平与能力,这需要大力加强对2008SNA的研究、开发;③采纳新的核算框架需要更多、更强的统计资源支持,2008SNA对统计基础设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执行2008SNA要求加大对统计基础设施的各项投入,增强统计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支持能力;④2008SNA对核算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8SNA与其他国际统计标准、IMF的数据质量框架的协调性大大增强,对数据质量的各个维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核算数据质量是实施2008SNA时应关注的重点之一。

三、基于NSDS的实施战略

(一)NSDS与2008SNA实施作为经济统计国际新标准,中国采纳和执行2008SNA是提升统计能力与改进宏观经济统计的重要步骤,提升国民经济核算能力也是NSDS的重要目标之一,二者关系密切。

1.NSDS概念与SNA。NSDS旨在设计与实施一个发展统计的国家战略,以提高统计能力,改进统计体系的绩效。NSDS覆盖整个国家统计,遵循战略管理和公共统计的通用原则,为一国加强统计能力建设指明了途径,是一国为发展统计所实施的未来4至5年的一整套战略举措和一系列行动计划(陈梦根2008)。SNA作为描述一国经济全貌的核心统计框架,为政策设计与评估、国际经济比较提供支持,在政府统计体系占据非常特殊的位置(UN等,2009)。面对SNA的最新修订,统计系统必须对概念标准化、分类变化、方法调整、信息可得性与执行时间表做出反应,因此,国民经济核算系统的改革与发展是NSDS题中应有之义。

2.NSDS评估和SNA。在NSDS统计能力评估阶段,实际也应包括针对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评估①,相关问题如:目前生产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有哪些;现行账户与2008SNA的差异;已有核算数据是否切合公众的优先需求;用户对核算数据的关注度如何及对所得数据是否满意;比照2008SNA要求,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编制和当中的管理、方法和过程是否有改进空间;等等。在NSDS框架下,IMF的数据质量评估框架(DQAF)被用于统计能力评估的基准(邱东,2008),也是核算数据的评估基准,评估结果可用于指导2008SNA执行。

3.NSDS设计与SNA。NSDS战略设计阶段的目标是对计划期行动方案做基本的选择,有关2008SNA实施的战略设计工作主要包括:①采用新的账户系列代替当前的账户系列;②评估战略规划期内是否签署特殊数据标准(SDDS);③2008SNA实施的资源支持方案;④当前核算产品供给和未来核算产品供给计划的协调,包括有待增加的部门账户与额外的数据生产;⑤国民账户编制的质量管理和账户修订政策,以及时间限制、方法和数据机制等;⑥新的账户编制工具的采用(如ERETES)或账户编制工具的升级与更新;⑦SNA与其他机构的伙伴关系和规划方案的协调,如ICP等。在这一阶段,需要做好2008SNA实施与其他方案或行动的协调,动员更多资源支持核算发展,将2008SNA实施战略融入NSDS框架。

4.NSDS实施和SNA。NSDS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在计划的时间表内将规划中对不同领域的调整措施付诸行动,并对行动进展和效果进行监控、评估(陈梦根,2008)。联合国、IMF等机构倡导各国建立国民经济核算委员会,作为国家统计系统的组成部分,负责2008SNA实施方案的制定、执行、监控与评估(Eurostat,2011)。NSDS与2008SNA在实施时间上比较一致,一般都是4至5年左右。目前,中国已经完成了NSDS的设计工作,形成了统计总体规划(SMP)的文本,但尚未正式实施,可以通过对规划文本做适当调整,将2008SNA实施战略纳入NSDS框架统筹安排。

(二)2008SNA实施战略框架为提高执行效率,2008SNA实施战略应高度重视过程管理。从流程上看,执行2008SNA一般包括四个阶段:目标、组织、编制和(见图1),共同构成实施战略的基本框架。

1.目标。受数据来源可得性、统计能力、核算指图12008SNA实施战略框架标需求等因素制约,中国目前要完全实施2008SNA并不现实,不同时期对核算数据需求的优先次序也并不相同。因此,实施2008SNA可先设定一个4至5年战略规划期的实施目标。根据联合国等提出的准则,设定实施目标通常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①国家统计能力现状,编制国民账户目前可得的数据源;②采用正规部门数据来源的可能性,以及按活动或机构部门将这些信息转换为核算指标的能力;③经济结构,主要是非正规部门的范围及核算能力;④实施和发展2008SNA的人力资源情况,包括数量和知识水平(ISWGNA,2011)。在1993SNA实施过程中,联合国提出了六阶段评估法和三个数据集方法用以评估各国实施情况(Eurostat,2011;蒋萍,2007)。联合国2009年的一项调查表明,72%的会员国实施了1993SNA,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转型经济体、西亚发展中国家、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国家都达到了第二个实施阶段。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组(ISWGNA)指出,由于需要更及时信息以便做出适当的政策反应(如弥补金融危机和信息差距),编制季度国民户、开发预警和商业周期指标、高频率综合业务周期指标等的重要性上升,2008SNA要求对实施阶段和数据集的范围标准进行调整,例如,扩大最低要求数据集的范围,纳入按行业或支出构成计算的GDP名义值和物量值的季度账户,以及整个经济和世界其他地区直到借出净额的综合季度账户(ISWGNA,2011)。经修订后的六阶段评估法和数据集方法可用于分解2008SNA实施目标和评估2008SNA执行状况,二者共同构成2008SNA执行目标结构与评估信息系统(分别见表2、表3)。按照联合国的方法,第一个数据集是最低要求数据集(MRDS),采纳1993SNA的国家已能覆盖;最二个数据集是建议数据集(RDS),建议所有国家都编制;第三个数据集是理想数据集(DDS),如有可能应当编制(Eurostat,2011)。根据拟达到的实施阶段,实施2008SNA可设定不同的分解目标:①分行业按支出法和生产法估计GDP,主要结果是支出法和生产法计算的现价和不变价GDP及其构成、生产、中间消耗、行业增加值,此目标对应第一阶段,允许一国达到MRDS的部分要求;②估计国外账户的其他部分;③估计国民总收入和雇员报酬、混合收入、生产税等其他基本指标;④分行业就业数据、估计供给和使用表(SUTs)、生产账户、按机构部门生成收入账户;⑤估计机构部门的所有账户序列、国外账户;⑥估计机构部门金融账户;⑦估计国际收支平衡表。一国实现某一实施阶段则能够生产与之对应的一组关键核算表,对应不同层次数据集,特定的实施结果反映了各国的核算能力差异,其中分解目标②、③④对应里程碑2,达到MRDS的要求(ISWGNA,2011)。随着实施目标逐步增加,核算的复杂程度上升,第一个目标要求最少的数据,目标越复杂要求更多数据来编制核算账户,但是,复杂目标能对社会经济结构和国家发展提供更现实的描绘,更适合用于政策制定和分析目的。

2.组织。2008SNA的高效实施有赖于对相关工作和行动的良好组织,具体包括:①核算部门的组织,国民经济核算一般由国家统计局负责编制,核算部门应该设置在经济统计的核心部分,政府为2008SNA执行提供充足的经费保证与资源支持;②动员和发展人力资源,实施2008SNA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专业化要求高,核算部门应积极参加国际、地区组织的培训项目以及有关研讨会和工作小组;要任务与职责,如政府账户一般由财政部编制,金融账户一般可由中国人民银行编制;④建立2008SNA执行的协调机制,实施2008SNA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统计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促进与国民账户数据的一体化(ISWGNA,2011),中国实施2008SNA应特别注意加强和改进统计部门内部及与其他部门(包括行业统计、贸易、金融、农业、教育、医疗、价格等)间的协调与合作,从概念、分类、数据来源与收集数据、指标设计、统计口径等各个环节保证一致性,提升核算工作效率与数据质量。

篇3

    就在当今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学在其中的应用情况开说,我国现在的经济统计应用还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一个表面阶段,如果想进一步让经济统计学服务经济建设,就需要研究人员和教育人员一起努力。要想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就必须要抓住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并且通过不懈的突破与应用经济统计学去解决和改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代相结合,才能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对经济统计应用要求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对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却只停留在便面,不够深入,经济统计的应用还需进一步被研究,如此才能在经济建设这个没有硝烟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应该是研究我们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统计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基础薄弱,但在不断发展中,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已经有所好转。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学界的专家们和经济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越来越意识到数学方法在解决经济问题上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正在探索经济问题中数字的发展规律。实践证明,经济统计的应用是发现经济问题以及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工具,为经济问题的预测和决策提供了有效地手段。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

    二、经济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统计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只要是有关数量方面的信息以及数字背后所反映的问题。

    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开始于国民收入统计,早于1665年,英国的威廉·配第建立了英国国民收入估算法,他采用从收入和支出方面进行复式核算的方法,但是在核算项目和平衡关系上尚不够成熟。为了避免这一缺点,1791年,法国的拉瓦锡首次提出了最终产品的概念。1886年,澳大利亚统计学家T.柯格兰提出了从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方面进行反应此问题。1759年,由法国经济学家F.魁奈编制的《经济表》理论,反应了从在生产过程和部门投入产生角度描述经济运行过程的学术思想。

    经济统计学经过长期的演化,到1940年左右初步形成国民账户体系,并且,在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指导下,形成了当今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体系。国民账户体系在2008年得到了重新的修订。

    就我国的统计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原来实施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原本的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努力,1992年,我国提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用方案。随着不断的努力,经济统计学也在逐渐的完善。

    三、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一,统计是收集数据的一种必要的方法,因此,它可以为收集经济研究上所需的数据提供有效地方法。只有采用定性分析才能在研究经济学上取得显着地成就。想要开展定性研究就必须有充足的数据库,这就需要统计的帮助。二,为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提供方法。因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同时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现象,为了对它们进行分析数据,以便可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三,为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完善程度提供基础。任何新得出来的理论都只是相对真理,只有经过验证后才会成为绝对真理。因此,这些理论需要人们利用经济数据去检验和核实它的准确性。

    总之,经济学是离不开数据的,然而,统计是收集数据的,如此看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了。

    四、经济统计学今后主要的研究课题

    我们知道,现在我国在经济统计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深入,由此可见,在此方面有空白就有机遇。究竟,今后我们在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我国经济核算的研究,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充实的完善,对非市场产出、金融证券服务、环境经济综合的核算。大的方面还有统计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统计在金融投资中的应用研究、政府统计工作的研究等。

    面对这些经济统计学今后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因为有太多的选择,在寻找捷径的同时,也容易迷失,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统计学的正确方向。在利用统计学服务于经济学的同时,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在利用统计学中的数字的出的结论需要用语言总结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坚定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

    五、经济统计的应用的意义

    当今形势下,经济所涉及的方面在不断增多,涉及到的信息在不断增加,接近“爆炸”的程度。这就给经济的研究增加了难度。我们知道,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据,同样经济中所出现的问题,也需要通过数据来分析,如此大的信息量唯有通过统计学中的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整理,才可以服务以后的研究。

    统计学不仅可以应用在经济上,在其他领域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都没有如此密切的关系,经济的研究没走一部都需要数据的支持,由此可见经济统计学意义的重大。如果没有统计学的支持,经济的研究寸步难行。统计学的分析及研究离不开数据,统计是收集数据的主要工具,所以经济统计的应用十分重要。经济统计的应用提高一小步定会是经济发展的一大步。

篇4

关键词:未观测经济 GDP 货运量估算模型

目前,在我国现有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中,由于基础资料的匮乏和统计方法的限制,使很多增加值没有被统计,这部分没被统计的经济总量一般称为未观测经济。国际上针对未观测经济问题的研究已有一段历史,但对其概念的界定却一直没有达成共识,经常被称作地下经济、非法经济、未观测经济、黑色经济、隐性经济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2002年出版的《未观测经济测算手册》中,正式使用了未观测经济(NOE)这一术语,其中将未观测经济分为五种:未观测生产、不合法生产、非正规部门生产、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生产、由于统计不完全而遗漏的生产。

我国开展未观测经济研究的必要性

20世纪30代前,未观测经济未引起国际社会重视。二战以后,由于战争和政府管制的原因,未观测经济盛行起来。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经济衰退、失业率增加、通货膨胀率高造成未观测经济活动发展迅速。大规模的未观测经济活动会扰乱国家的宏观管理、破坏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危及一个国家金融的安全,对社会经济产生一系列影响。

业内专家曾经指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前,未观测经济很少,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在很多利益的驱动下,偷税企业和人员逐渐增多,漏税企业也有很多,不领取国家规定营业执照,非法从事未观测生产的经济活动也时有发生。至今,很多地方的未观测经济活动已颇具规模。未观测经济的存在,一方面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调控,另一方面也影响经济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从而对整个经济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扰乱市场经济体制

未观测经济的存在严重扰乱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作为非正常的经济活动,未观测经济常常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社会资源,使社会资源不是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配置,而是一种畸形的配置。这样扰乱了市场经济下公平竞争的氛围,使重要的资源被少数个体把控,从而危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二)加剧通货膨胀

未观测经济活动往往是隐蔽交易,为逃避国家的监控,常采用现金交易的方式。此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量信息将发生偏差,国家难以掌控和计算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量,最终导致货币量的增加,降低货币的购买力,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三)造成社会不公平

未观测经济活动组织者往往通过非法手段进行不正当交易,获取高额利润,这会使一部分国民收入流入到他们手里,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引发社会不和谐状况。未观测经济活动避开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使大量收益向未观测经济注入,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条件下,未观测经济活动越猖狂,地上经济的收益相对就要减少,这样就使社会分配更加不公平,阻碍市场经济体制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挫伤广大从业者的劳动热情。

(四)扰乱国家宏观调控

积极有效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及经济调控,必须有正确的统计数据作为支撑,但未观测经济活动往往隐蔽进行,这样就使统计部门统计的数据与实际情况有差别,使分析的各种经济信息失真,从而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部分未观测经济活动者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干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执行,使其不能正常发挥调控作用。

未观测经济的估测—以河南省为例

(一)典型的估测方法

1. 货币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包括简单现金比率法、货币交易法、货币需求法等。李朝洪等(2008)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通过研究我国货币供给量增长速度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根据货币供给量高于货币需求量的缺口,估算了未观测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货币量,并采用估算模型,推算出我国未观测经济规模的总量。

2. 调查分析法。其基本思想是直接对各基层单位进行调查,从而获取没有申报、但应纳入国民经济统计的经济活动量。比如对农村和城镇住户的收入情况进行调查,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数据资料,对原来国民经济核算中漏掉的未观测经济规模进行统计。

3.收支差异法。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有三种: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根据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增加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核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收入法核算GDP是将劳动者生产所得的报酬、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所得的租金、资本所有者投资所得利息以及企业家新增收入相加来计算GDP;支出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赫金斯认为国民经济统计中,从收入角度核算的GDP要比支出法核算的GDP数值小,其原因为纳入核算体系的单位或者个人出于某种原因会瞒报收入、甚至不报收入,但是在支出方面却能得到体现。收入法和支出法是从不同角度对GDP进行的核算,理论上应该相等,实际不等的主要原因就是未观测经济活动的存在。因此支出法核算GDP与收入法核算GDP的差值,就可以用来估算未观测经济的规模。和其他估算方法相比,收支差异法数据可以直接通过官方公布的统计年鉴进行查询,其操作性强。国内很多学者都采用这种方法对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估算,例如范世宇采用收支差异法,利用我国1975-2004年的支出法核算的GDP和收入法核算的GDP数值,通过相减,测得未观测经济的规模。

4. 货运量估算模型。货运量估算模型是以全社会的货运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变量构建分析模型,通过模型估算出GDP。估算出的GDP与国家官方报道的GDP进行比较,其差值若为正值,则认为该年份的未观测经济总量就是该差值。此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未观测到的经济应该通过货运物流的形式来实现,且地下经济活动总量的货运量能够被官方统计,否则很难估算出未观测经济的规模。

(二)河南省未观测经济规模的估测

各种估测方法各有利弊及适用条件,在对地区的未观测经济规模进行分析时,要结合地区特点,选择比较适合的方法。调查分析法需要对各个单位及个人直接调查,实际操作时难度较大,不利于经常开展。收支差异法简便易行,但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1990-2011年间,河南省GDP按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的数值相等,不适合采用收支差异法。结合河南省的省情,本文采用货运量估算模型对河南省历年的未观测经济规模进行估测。从河南省GDP与货运量的散点图(见图1)来看,估算模型适合采用对数模型。

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0.979,表示总离差平方和中97.9%可以由回归方程解释,回归拟合效果好,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F=979.863,F检验反映模型拟合样本的整体效果,F值很大,说明回归方程非常显著;回归系数检验中,t的绝对值较大,说明货运量对GDP的影响显著。通过分析,得货运量与GDP的对数模型为下式:

GDP = -156678.622+14736.833ln(FT)

将历年货运量的数据代入估算模型,可得GDP的拟合值,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NA并不表示相应年份不存在未观测经济,可能受某些因素的干扰,当年的货运量出现异常。整个研究期间,大部分年份根据货运量模型估算的GDP值高于政府统计的GDP值,其差值可以确定为未观测经济的规模,原因在于从事地下经济的活动引起的货运量纳入了政府统计的范围,但其所得未被政府统计。

综上,未观测经济的发展是与我国现行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产物。为有效遏制其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

第一,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是我国市场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缺陷,而这些缺陷往往能够被部分未观测经济从事者所利用。为了避免部分人员抓住我国市场体制的缺陷,必须在宏观上加强对市场经济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消除未观测非法经济活动的基础,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加强监察和督导。在经济监督过程中,政府各职能部门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依据政策和规定,通过财政、物价和金融等手段,对未观测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通过行政监督手段,加大排查力度,对未观测经济进行打击和治理。

第三,完善统计制度。我国各级政府现行的统计体系中,有些经济活动没有单独列项,可考虑在统计体系中,单列各级政府对未观测经济活动规模的测算,并列出采用的计算方法。比如,可以列出偷税漏税的总额规模及采用的测算模型和方法。在统计过程中,要注重实际调查,不定期、不定点的对未观测经济活动进行调查分析,估计地区未观测非法经济的规模和活动。只有各级政府部门对各辖区未观测经济规模有了初步估算,才能够准确判断整个国家未观测非法经济的规模和发展概况。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准确地计算国内GDP总量、GDP增长率以及全国的失业率等。此外,要加强统计制度的宣传教育,打消未观测经济活动者的顾虑,从而得到真实有效的未观测经济规模值。

参考文献:

1.蒋萍.未观测经济:概念框架与测算思路[J].统计研究,2009,26(3)

2.李金华.未观测经济测定与核算理论的一个新范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8)

3.李朝洪,程黎黎.我国未观测经济估算方法新探[J].统计与决策,2008(5)

4.王周成.广东未观测经济规模的估测研究[D].广东商学院硕士论文,2010

篇5

关键词:未观测经济 收支差异法 货运量分析法 θ值估算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发展,未观测经济在经济运行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逐步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拉动GDP迅速增长,并对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由于法制法规的不健全和缺乏正规金融机构的引导与监督,未观测经济的急速发展已经对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对未观测经济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对其规模进行合理的测算迫在眉睫。

一、未观测经济概念界定

未观测经济,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由于各种原因未被测算或计量的经济活动量。这些未被观测的经济活动, 本应包括在全社会的国民经济活动内,但由于多种原因,现实的国民经济核算却无法对其进行计量。我国学者长期以来关注着未观测经济的问题,但是理论界一直对未观测经济一直都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一般都是根据个人的研究需要来做出概念界定,例如地下经济、民间金融、非正规经济等,这些概念往往互相交叉但又不能全面反映出实际情况。直到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创新性概念――未被观测经济(NOE),将未观测生产分为五种:地下生产、非法生产、非正规部门生产、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生产以及由于基础数据收集方案不完善而遗漏的生产。

地下生产主要侧重于为逃税而隐瞒的经济活动。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993》指出,为逃避税收,避免缴纳社会保险款,避免遵从各种行政程序而故意隐瞒从事的生产活动被界定为“地下生产”。“地下”是经常被学者们普遍使用的术语,其他国家也使用“黑色经济”、“隐蔽经济”来描述此种活动,主要侧重于为逃税而隐瞒的经济活动。

非法生产是主要依靠法律来界定。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993》将非法生产分为两大类:一是法律禁止的生产活动;二是生产活动通常合法。但生产活动是由非授权人进行,此种生产活动违法。由于各个国家法律规定的非法生产的种类不同在分析非法生产时,可结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993》的分类原则及各国法律规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非正规生产是指在合法生产活动中没有明显的资本和劳动生产要素之分的低层次组织进行的生产活动。在这些低层次组织中,主要表现为组织水平低下,规模较小,基本没有分工,雇佣关系大多是偶然就业、亲属或个人以及社会关系,而不签订正规的合同协议。非正规部门是经济活动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就业岗位的创造、生产范围的扩大、国民收入的形成等方面。

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生产侧重于自产自用。要包括以下内容:(1)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货物生产,包括农产品和家畜的生产,其他为自身消费的货物生产,自有固定资本形成;(2)自有住房服务;(3)有酬家庭服务,即有酬家庭雇员提供的服务。

由于数据收集方案不完善而遗漏的生产被称为“统计原因的地下生产”。造成统计遗漏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统计时覆盖的企业不全面,一些新成立的小企业可能由于多种原因未被统计;此外统计调查中,有些企业未作调查回答,或其回答的数据不准确,故意瞒报。

二、未观测经济的估算方法

目前,对未观测经济规模的估算主要有两种方法:直接调查法和间接估算法。直接调查法通过对研究地区的家庭居民或者企业进行实地问卷调查直接获取所需数据,但这一方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在实际中运用较少。间接估算法是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运用基础统计数据,通过分析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差异,来间接的测算出未观测经济的规模。常用的间接估测法包括收支差异法、θ值估算法、货运量模型法、基于国民账户的分析法、物量分析法、MIMIC结构模型法、货币分析法等。本文以内蒙古为例,分别采用收支差异法、货运量模型法、θ值估算法对其未观测经济规模进行估算,通过分析结果找到一种适合于内蒙古地区的估算方法。

(一)收支差异法

众多学者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公式出发,认为若是一个国家在统计过程中总支出出现高于总收入的部分,也就是说明在总收入中有未被统计到的部分,可将总支出与总收入的差额做为未观测经济的规模。这种差异从规范的意义上来讲主要反映了一个事实:尽管某些收入可能没有申报或申报不足,但由此引致的很多支出是可以在官方统计中都显示出来的。表1为近十年内蒙古地区未观测经济收支差异法的估算结果。

从表1中可以发现,实际年鉴的统计中并不存在理论上的差异值,这可能是由于在实际的统计核算过程中,两种统计方法本身就是相互交叠的。理论上,收入法核算的总产值是从收入形态出发,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支出法核算的总产值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理论上两种方法核算是互不相干的,在实际统计中,不同方法核算时,由于统计的困难性,使用的数据可能存在重叠,导致使用不同方法计算的最终结果是一样的,因而借助于年鉴的收支差异法无法核算出内蒙古的未观测经济。

(二)货运量分析法

货运量分析法是从统计模型的角度入手,以全社会货运量为因变量, GDP 为自变量,拟合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回归模型中估测出的 GDP 值。将此值减去实际观测GDP 值,若差值为正,便可以认为该差值是相应年份的未观测经济增加值。采用此法的前提是很多地下经济的产出虽然未能被官方统计所观测到,但从事地下经济需要通过物流来实现,与地下经济活动相关的货运量可以被官方统计,因此通过货运量来拟合 GDP 的理论值,与官方GDP 进行比较可以估测未观测经济的规模。

分析结果显示,F值为144.46,F 检验反映模型拟合样本的整体效果,F值越大,说明回归方程非常显著,方程总体成立;可决系数R平方值为0.89,表示总离差平方和中89% 可以由回归方程解释,模型拟合程度较高;回归系数检验中,t的绝对值较大,说明货运量对GDP 的影响显著。通过分析,得货运量与GDP 的对数模型为下式:

GDP=-79336.41+7604.39lnFT

将历年货运量的数据代入估算模型,可以得到GDP 的拟合值,将拟合值减去观测值,算出内蒙古未观测经济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中GDP拟合值与GDP观测值差额为负数的情况,用NA表示,但这并不表示相应年份不存在未观测经济,可能是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导致当年的货运量出现异常。该方法的理论是未观测经济活动引起的货运量纳入了政府统计的范围,但其所得未被政府统计。通过实际拟合可以发现,对于内蒙古地区而言,用货运量分析法得到的结果并不乐观,第一是由于货运量异常导致的结果异常;第二是由于从结果中只能看出未观测经济的趋势,而具体数值还是和内蒙古未观测经济的实际结果有偏差。

(三)θ值估算法

θ值估算法由于其理论的可理解性和操作的简便性而常用来被估算区域性的未观测经济规模。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经济增长依赖于一定的金融规模,将融资量/GDP的值叫做θ值,并假设不同地区的θ值均相同,即不同地区的融资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相同的。融资量又可以分为正规金融市场融资(CR)、证券融资(ST)、外商投资(DF)和未观测经济(NOE)四部分。由于北京市金融监管相对较为严格,因此可将北京市做为不存在未观测经济的对照组。测算公式可以写为(CRi+STi+DFi) /GDPi= (CRj+STj+DFj+NOEj) /GDPj,公式左侧表示北京市的θ值,右侧为内蒙古地区θ值,正规金融市场融资选取的是该地区短期贷款年末余额,证券融资为该地区上市公司本年融资额,外商投资选取该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情况。数据的选取主要来源于《内蒙古统计年鉴》、《北京市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表1为测算出的内蒙古地区未观测经济规模。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由θ值估算法估算出的内蒙古未观测经济的结果,不仅可以明确未观测经济的变化趋势,同时也能得到每年未观测经济的具体数值,并且该数值与内蒙古实际情况也是相吻合的,说明θ值估算法对于估算某地区未观测经济规模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三、结论

综上分析,收支差异法和货运量分析法虽然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并且操作简单,但是在实际估算中,收支差异法由于统计口径有可能存在交叉,货运量分析法中因变量受其他因素影响不容易得到实际值,因而这两种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而θ值估算法虽然假设要求较强,估测的结果也并非完全正确,但还是能够反映出内蒙古未观测经济的发展趋势,大部分年分的估算值也基本符合实际情况。整体看来,内蒙古未观测经济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和内蒙古某些地区由于房地产市场引起的经济泡沫密不可分,而由宏观调控引起的房地产市场震荡又会反向影响未观测经济,因此对未观测经济进行估算,对现阶段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做出全面的判断,可以防范资金市场风险的产生与进一步的扩散。

由于对未观测经济没有进行专门统计,在估算规模时经常受困于数据的有限性,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通过建立未观测经济指标监测体系,以便得到更加真实有效的未观测经济规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重实际调查,不定期、不定点地对未观测经济活动进行调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准确地计算未观测经济具体数值。

参考文献:

[1]李建军. 流动性过剩与未被观测金融经济活动的关系分析[J]. 宏观经济研究,2008(6).

[2]徐蔼婷. 未被观测经济估算方法与应用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

[3]王周成. 广东未观测经济规模的估测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0.

[4]刘轶. 民间金融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

[5]任碧云,高之岩,张彤进. 未观测金融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分析[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篇6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品;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1-0001-02

一、高新技术产业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科技

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本质联系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用来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不宜分价值高低。“高科技”是对当代世界前沿科学探索和在此基础上技术发明的概括,不应理解为各种科学探索价值的高低。这里的“高”表述的应是在当代科学发展中,不仅需要高级人才和多学科知识,还需要更为复杂的技术手段,强调高知识密集的特点。这一特点要求国家加强对科技的宏观管理,集中资源,有重点地推进前沿科学探索和重大技术发明。

(二)高技术

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发现基础上发明的技术,是对国防和社会经济意义重大的技术,是能形成产业的新技术或尖端技术。高技术赖以建立的现代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具有知识密集度高的特征。高技术的使用往往带来经济超常规发展甚至是跨跃式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有着重大意义。

(三)高技术产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高技术产业的五个特征是:研究与开发(R&D)投入强度大,对政府具有战略意义,产品和工艺老化快,资本投入大、风险高,R&D成果及其国际贸易具有高度国际合作与竞争性。日本长期信用银行把高技术产业定义为:能节约资源和能源,技术密集度高,技术创新速度快,由于增长能力强在将来拥有一定市场规模和能对相关产业产生较大波及效果的产业。上述表述从定性角度说明了高技术产业的基本特征。在实际操作当中,国际上已将技术集约程度高低作为划分高技术产业的主要依据。

根据上述思路,OECD目前列出的高技术产业包括了制造业中的电子通信、航空航天、医药制造和科学仪器四类行业。

(四)高新技术产业

“新”是相对“旧”而言的,新技术只能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存在。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企业开发与使用新技术是一种普遍现象。不能因为一个企业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使用了自己认为新的技术就将其列入高新技术产业。依据开发或使用新技术划分出的高新技术产业范围会很宽泛,这是一些地方划分出的高新技术产业涉及制造业半数以上的原因。从国家角度讲,新技术产业是不存在的。考虑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比较的需要,我们应使用高技术产业分类,以能适应研究制订我国跨跃式发展战略的需求。

(五)高技术产品

高技术产品一般指符合高技术领域,运用尖端技术生产的产品。我国确定的高技术领域涉及了国民经济信息化、传统产业改造、发展新兴产业等诸多方面。在863计划中,涉及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新能源、新材料七大领域。可以看出高技术产品比高技术产业涉及的领域要宽泛。但由于技术领域分类与行业分类、产品分类不相衔接,在高技术产品统计的操作上有一定难度。

(六)新产品

新产品定义为应用新的原理、采用新的设计、应用新材料和新工艺制造的全新产品,或是功能增加、性能提高的产品。新产品涉及的行业极为广泛,几乎涉及制造业的所有行业。新产品开发是企业行为,在市场机制下,开发新产品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但新产品开发能力并不代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能力,因为模仿别人的技术也能实现新产品的开发,在模仿占较大成分的情况下,新产品这一指标并不能很好反映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新产品开发密度不应成为划分企业进而划分高技术产业的一个技术标准。

二、高技术产业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不同概念涉及行业范围的差别

下表列出了与高技术产业有关的概念所涉及的国民经济行业范围的差别:

(二)高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别

下表从划分标志、可操作性、分类特点、范围和可比性五个方面对高技术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别进行了对比:

三、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品的区别

下表从划分标志、准确程度、时效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五个方面对高技术产业与高技术产品进行了对比:

通过与高技术产业发展有关概念的界定和比较,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在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着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不同的人群站在各自的角度对“高技术产业”存在不同的理解。统计部门应该坚持以技术资源密集程度作为划分高技术产业的标准,并积极研究以高技术产品划分高技术产业的可行性。

2.在现阶段应该坚持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作为划分高技术产业的基础。这样做具有以下较为明显的优势:(1)可以进行量化界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统计调查资料,不仅能够测算当前国民经济各行业技术密集度,还可以跟踪各行业科技进步状况,动态反映产业技术密集度的变化情况;(2)容易操作。高技术产业涉及的行业较少,较易实施统计调查,并减少资料整理的工作量;(3)与新的国民经济行业标准相衔接,可以充分利用相关行业的统计资料,从生产、科技、劳动、投资等方面,多方位反映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

3.建立高技术产业统计要充分考虑我国当前的统计基础以及“入世”后进行国际比较的迫切需要,本着“先易后难、逐步完善”的原则进行。高技术产业标准的建立要与国际标准衔接,做到既可以方便地进行国际比较,反映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地位及竞争能力,又能真实反映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并满足地区间比较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施建军.关于高新技术统计认识的几点思考[J].统计研究.

[2]何锦义.高技术产业的界定及在我国存在的问题[J].统计研究.

[3]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工业统计制度;重要性;方法

工业统计制度能够影响到工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工业产品的供给量,因此工业统计制度的改革是一项重大而又复杂的工程。为了能够满足工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对工业统计制度进行适当的创新和加强重视程度。

一、工业统计制度的概念

我国的工业统计制度主要是有国家统计局所决定的,它主要是根据规模的大小将其分为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两种另外还有三种报表月度报表、季度报表、年度报表;还有基层报表和综合报表等等,还有一些其他的统计方法,它们对报表的统计方法有着填充作用使工业统计更加的完整;与此同时还提升了工业统计的精确度。综上所述,工业统计包含着下面3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是工业统计制度运用统计方法来划分的。在2011年3月经国务院的批准,国家的统计调查是由2016年1月份开始,统计起点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在统计起点以上的公司或者单位全部进行调查,统计起点以下的将利用选择性的调查或者是核算。

第二,根据接收报表的时间工业统计报表可以分为月度报表、季度报表和年度报表。月度报表主要内容是工业销售的产值和总产值等;季度报表主要内容是工业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产品的销售、预订、储存等。

第三,根据报送的方法工业统计报表有两种形式,分为基础报表和综合报表两种,综合报表一般来说是统计部门的人员收集到的统计资源进行具体的综合,并向统计相关的部门回报统计资料的汇总结果。

二、企业经济管理中工业统计的重要性

工业统计为企业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依据,企业可以根据生产数据从而了解经营情况,为企业的发展方向给予指导;从国家的层面分析,工业统计为国家提供了工业数据,能够为国家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工业统计图一方面可以使企业的管理层根据产品的销售情况从而能够分析市场的需求,发现潜在的市场,为企业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工业统计图为企业提供了销售量和市场份额,这是企业比较重视的两个数据;另一方面,工业统计的数据为企业的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并且对企业管理层的调整和企业内部的改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产品的 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而工业统计为提高产品质量能够提供全面的数据参考,所以工业统计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工业统计制度的现状

虽然我国工业统计制度相对完整,然而随着国家经济基础的快速发展,工业产业也是成几何倍增,而与之对应的工业统计的方式却没有多大的改进,并且有很多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运用到现在的企业经济发展中,例如:划分工业的规模,是我们现如今面对的重大问题,一些国有企业改革和引进的外资企业,很多现代的企业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近几年针对这个情况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使企业报表出现报送过于频繁,有些企业已经难以承受,消耗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也容易出错,所以要寻找更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统计方法。

四、工业统计制度的改革策略

1.提高各种统计和会计专业软件的运用和开发。

在制作报表的过程中,工业统计中的月度报表里面有很多的内容和会计报表差不多,要是能够利用会计报表和工业统计报表相关软件一起进行开发和运用,使工业统计报表与会计报表很好的组合在一起,能够从根本上减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复杂程度,从而提升报表的制作效率。与此同时,还可以减少很多统计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误差或者是错误,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这两者之间组合在一起可以有利于提高电子报表的进程可以减少企业负担和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有利于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

2.工业产量大力调整,制订工业产品的产量计划。

目前工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大多数的产品都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很多的大宗产品需要确定产品的产量目录,一些工业产品的产量目录比较多,使企业的统计报表的负担加重,并且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也无法保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产品的产量和类型呈现几何倍增。因此,需要对产品的产量目录进行改进,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加大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度。

3.加强统计部门的组织协调能力

目前分专业实施企业“一套表”的局限性是非常显著的。实际上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一套表”应该按照“方案设计―数据采集―分析研究”的工作流程来设计政府统计内设机构,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下以法人进行统计而不是以专业进行统计的要求。按照正常的统计工作流程,应是规划设计、开发应用、采集加工、以及协调保障设置政府统计部门的内部机构统计体制,将职能进行详细地细分形成“小机关,法调查机构、多中心”的格局,不断加强统计部门的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工业统计的效率。

五、结束语

工业是我国的经济基础,而工业统计制度对企业的自身发展和国家经济统一管理有着重大的意义性,因此相关统计部门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工业统制度,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创新,使工业统计制度能够适应新的状况,减轻企业和统计人员的负担和工作量。

参考文献:

孔杰.浅析企业经济管理中工业统计制度改革 [J].财经界(学术版),2012,33(1):45-46.

篇8

论文摘要: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而国内生产总值具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对现有的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和功能

1.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

国民经济核算是运用统计指标及其体系,对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利用所进行的计量;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进行的计量;对经济运行中形成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所进行的计量等。广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包括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它们相辅相成。分工协作,有机地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狭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仅指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试图通过系统地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更好地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描述。

1.2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

作为国民经济统计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决策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能够有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采用大量信息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计划、决策的确定和执行起着重要的咨询、服务与监督作用。其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数据,是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所需规划、计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有关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再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和个人对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的需求增强,国民经济核算部门能否提供准确和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统一要求,国民经济核算使得这些经济统计在满足其要求的同时,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两者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只是计算口径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索收入计算取得。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而后者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来说,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相差数额不大,除非某个国家在国外有大量的投资和大批劳动力,该国的同民生产总值可能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3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人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核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的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一进口一国内生产总值。

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

3.1各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评价

以上3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而在统计学上。是允许出现一定范围内的统计误差的。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目前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种计算方法中采用收入法的国家较多,其实3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对目前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等构成的体系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方法库。国民经济核算乃至整个统计,除本身自成体系形成一套独特的方法体系外。对于经济研究也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论。国民经济指标在各层次问、各部门间的数量关系透视了社会经济的各种关系。具体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微观经济原理与宏观经济理论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系统地测算某一时期内一国(地区、部门)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包括这些活动的结果,各种重要的总量指标及有关的组成要素。其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宏大的信息库或资料库。国民经济核算创立了一个基于大量经济分析水平之上的系统数据库,这些经济分析包括不同经济活动类型的分析、通货膨胀分析、经济结构分析、增长分析,特别是用于各国之间的比较。

3.2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改进

篇9

关键词道路运输;统计方法;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业,它的快速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保障。而完善的运输统计对于全面了解运输业发展的规模与结构、科学规划运输网络和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运能运力等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因此,一直深受运输管理部门的重视。

一、道路运输业行业管理与经营模式的转变

道路运输业涵盖的范围包括客货运输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业,货运站( 场) 、车辆维修、驾驶培训、车辆检测等客货运运输辅助业,以及物流等新兴行业等。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运输业市场环境的变化,道路运输业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在运输业得以充分体现。首先,道路运输业的管理体制已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根本性转变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道路运输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运输资源全部由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统一掌握、统一调配,实行行业集中管理。而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今天,全国的道路运输业已完全实现了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运行机制。目前的客货运输已经是一个全国人流、物流大市场的概念,除客运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准入制、并由管理部门对经营线路实行宏观调控外,货运市场基本属于低门槛进入的自由竞争市场。与道路运输有关的其他运输辅助业中,除车辆检测机构外,也基本都属于自由进入的开放性市场。道路运输业已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基本转变。

其次,客货运企业的经营已彻底实现了由集中的国有经营向高度市场化的自由竞争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道路运输业的经营过程由各运输公司统一实行计划管理,各运输单车的运输任务由公司统一下达,各运输公司作为一级核算单位,对运输工作量和运输收益实行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运输单车既没有经营自、也没有经营成果的核算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严格管理的客货运运输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计划经济时期主要由国有经营转变为自由度极高的市场化经营,道路运输市场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济类型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复杂格局,对这些市场化程度极高的企业,其经营与发展情况,有关管理部门掌握不多。

以宁夏的货运企业经营为例,据本课题调查显示,目前货运企业管理的车辆中主要以挂靠车辆为主,总体上所占比例超过 96%,而自有车辆只占不到 4%,并且管理车辆数越多、规模越大的企业,挂靠车辆所占比重也越大,管理车辆数越少、规模越小的企业,自有车辆所占比重反而比较大。与之相比,由于国家对客运市场的管理相对比较严格,实行准入制,所以,客运企业的自有车辆比重较高。尽管如此,由于车辆在运行中情况复杂,各客运企业对单车也基本实行个人承包制管理。从各类运输企业的经营状况看,目前绝大部分企业职能基本上是以收取各种管理费和为单车提供相关的保险、审验等服务,基本上不直接参与具体的运输经营业务。调查结果同时表明,货运企业目前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收取挂靠车辆的挂靠管理费,真正的经营性收入很少,真正意义上的货运经营企业已名存实亡。从其他道路运输辅助业看,除道路运输站(厂) ,由国家统一规划建设外,机动车维修、驾培等企业的发展基本上也都是按市场规则运作。再次,客货运单车实现了由过去的运输企业基本运营单位向事实上的独立经营实体的根本性转变在原有的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下,各运输单车都是作为道路运输企业下面的基本运营单位,按照企业的统一安排开展运输业务,缺乏独立性,也不进行单独核算。经营机制转变以后,各运输单车在管理上虽然是归属或者挂靠在属地的某个运输企业,但在经营上,则实行的是以单车为主体的独立经营模式,货运单车承包者或单车拥有者自己寻找货源和客户,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从事运输业务,客运单车承包者或单车拥有者按照运输管理部门审批的经营线路自主开展运输业务。运输单车只是挂靠在运输企业,每年向挂靠企业缴纳管理费,并通过运输企业办理相关的审验等手续,除此之外,在日常的运输经营业务方面与运输企业之间基本不发生经济联系。各运输单车自主开展经营、自主进行核算、自负盈亏,成了事实上的独立经营实体。

二、道路运输业行业统计存在的问题

前文已经指出,我国道路运输行业的管理体制、企业经营机制、单车运营模式等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此导致运输统计的基础相应发生了变化。然而,作为运输行业统计重要组成部分的道路运输统计,却没有能够跟随这种变化而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截止到目前,道路运输统计仍然沿袭着运输行业统计一直以来所采用的面向运输企业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显然已无法适应道路运输业经营的实际。概括道路运输统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运输统计方法制度落后,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新情况;

第二,运输统计指标老化,已不能满足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的需要;

第三,运输统计范围不全,已不能全面反应全行业的经济总量;

目前,交通主管部门一般根据本地情况进行管理分工,设置公路、公路运输、航运、城建、农机、交警等管理职能部门。各部门在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范围上既存在交叉重叠,也存在部分遗漏的情形,而各管理职能部门在开展运输统计业务时又是以本部门的管理职权范围为界,这样就造成了各部门之间运输业务的重复交叉统计与遗漏部分新兴运输业务统计并存的现象严重。例如,城市公交系统,由于不同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能不同,公交运输统计人为分配给不同部门进行统计,这样势必造成行业统计的不统一。

三、对道路运输统计方法改革的思考

针对目前道路运输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宁夏自治区的实践,我们认为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内容上,道路运输统计都应随运输市场的变化而改变。

( 一) 超越部门统计的局限,坚持道路运输统计“行业化”改革方向

目前,各级交通主管部门都会根据本地交通状况,设置公路管理、公路运输管理、航运管理等职能部门。它们在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范围上存在交叉重叠,而各部门的统计又是以本部门职权范围为限,这样就造成了各部门之间的重复交叉统计现象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树立“行业化”统计的思想,道路运输统计应该以道路运输整个行业为统计范围,而不是局限于各部门的职权范围。实行“行业化”统计不仅能解决部门统计的交叉重叠问题,而且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有利于政府统计的“综合化”、“社会化”。统计范围包括: ( 1) 辖区内所有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车辆,旅客运输车辆含客运车、出租车、公交车、旅游车、各企事业单位的交通车、乡镇开展客运经营的农用车和拖拉机。货运运输车辆含货车、各企事业单位的自用车、乡镇开展货运经营的农用车。( 2) 道路运输相关业务,包括站场经营、机动车维修经营、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物流、信息服务和新兴的 4S 店的经营业户。( 3) 各种等级公路的经营和收费。

(二) 改变单一的统计报表制度,采用以抽样调查为主,统计报表为辅的统计方法

由于道路运输业经营主体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以前的企业化运输经营模式已经被个体、私营等经营方式所代替。企业也大多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把自有车辆转给个人经营。因此,目前道路运输的经营方式已经由企业经营转变为单车经营。所以,以企业为调查对象的全面统计报表调查方法必须进行改革。要逐步加大抽样调查和专题调查在行业统计调查中的比重,并逐步完善、规范抽样调查的制度、方法,以求得统计数字的准确可信。

(三) 建立完整的机动车名录库,编制合理的抽样框

鉴于目前道路运输机动车的管理权由公安交警、车管、农机、运管等多个部门管理的情形,迫切需要协调各个部门建立一个完整的、不重复、不遗漏的机动车名录库。这个名录库将是道路运输统计调查的抽样框和数据推算的依据,因此,其准确性相当重要,并且还要加强维护,及时更新变动信息。

(四) 剔除陈旧老化的统计指标,增加满足对道路运输业新情况管理需要的指标

统计指标的数据信息是统计调查的核心,统计指标体系设置的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统计成果的好坏与内容的完备。鉴于此,我国交通运输统计指标的内容、范围、计算口径应顺应市场经济的进程和特点,针对交通运输行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一套满足运输企业经营管理、运输市场管理和调控的需要,尽可能反映交通运输行业产出成果、生产效率、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反映交通运输行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的交通运输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指标的设置要考虑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个体经济以及一些其它经济类型的管理需求; 也应更具灵活性,能反映不同状态、不同时间、不同运输工具的运行情况; 还应考虑到数据收集是否方便、准确,能否全面地反映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情况,以及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主要指标为道路客货运量、客货物周转量、燃油消耗和运输结构,同时,为了了解行业现状,应兼顾经济总量指标,如: 生产总值、增加值、从业人员数等。

(五) 抽样方法

总体抽样原则是将货运单车、客运单车、出租车、货运企业( 站、场) 、客运企业( 站、场) 、客货运辅助企业、公共交通企业分别作为子总体看待,对每个子总体采用分层随机配额方法抽样。

1. 客货运车辆抽样方法。根据我国对车辆的管理特点,首先以交警部门统计的车辆上牌数作为总体,同时,将纳入调查范围的客货运车辆划分为营业性车辆与非营业性车辆两层分别进行抽样。

在营业性车辆子层内,进一步划分核定座位或核定吨位子层或车型结构子层( 该层也称为基本层) 。基本层的划分以运管部门征费座位数或吨位作为分层依据,划分座位数或吨位基本层。具体划分时,结合普通客货车的核定座位数或吨位结构,客车分为 15 座以下、15 座 ~30 座、30 座以上,货车分为 2 吨以下、2 ~4 吨、4 ~8 吨、8 ~20吨以及 20 吨以上等基本层。总样本量按各层中每类车辆拥有量所占自治区该类车辆拥有量总数的比例进行分配。

2. 其他运输辅助业的抽样方法。针对不同运输辅助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具体是:货物运输企业、客运经营企业、出租车经营企业、货运站( 场) 、客运站( 场) 、物流企业( 货物托运站) 、公共交通企业车辆检测机构、等级公路收费统计等,因数量较少,进行 100% 抽样; 驾培企业、车辆维修企业等,采取按大中小规模分层的抽样设计。

( 六) 调查表设计思路

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可以设计两套调查表。其中针对企业的调查表,主要设计一些财务经营指标,满足对经济总量统计的需要; 针对单车的调查表,主要考虑方便记录车辆行驶过程中的主要信息。对于一些经营性指标,在调查时可以设计多项问题,以便于数据处理时进行推算和相互验证.

结束语

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改进原有的道路运输统计方法制度,研究建立道路运输行业统计的新模式,不仅是加强和改进道路运输统计的需要,也是完善运输行业统计模式、提高政府运输综合统计数据质量的现实需要。参考文献

【1】徐文强;;试论加快转变道路运输业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篇10

[关键词] 经济发展民营经济界定界定的必要性

民营经济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熟悉是因为其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广泛的使用,陌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对它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没有一个合理的身份,更没有对民营经济的一个全面统计。理论界对民营经济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观点各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第一,认为民营经济就是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是从经营者的角度讲的,非公有制经济是从所有制角度讲的,民营和非公有制有很大交叉,但二者不同。非公有制经济中应包括外商投资部分,而民营经济中不应包括这部分,民营经济中包括国有民营的经济成分,但非公有制经济中不包括。第二,认为民营经济是除国有、集体以外的其他所有经济成分。在这种理解中,集体经济过去可以归属到公有制经济中,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更多集体经济已经由过去的集体所有通过承包、租赁、转让等形式民营化了,而且集体经济民营化是其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将集体经济列为民营更符合经济的发展趋势。第三,认为民营经济就是个体、私营经济。其实民营经济最初提出时就是指个体、私营经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不断进行,民营经济的范围开始扩大,这种狭窄的理解越来越不符合现实。

虽然民营经济最初是为了避免“公有”和“私有”的争论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它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为了达到特定目的才提出的特殊概念,但它并未随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结束而消失,反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不断壮大、成熟,并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新气象,这充分证明了民营经济旺盛的生命力及其顺应经济改革、发展的历史潮流的特点。为完成一定的历史使命,民营经济概念一开始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成分,但在当时这种模糊是具有特定意义的。随着姓“资”姓“社”争论成为历史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再让这种模糊延续,应该是澄清民营经济的含义、给予民营经济一个明确的概念的时候了。结合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及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我认为民营经济应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它应是国民经济中除国有(包括国有控股)国营和外商投资以外的所有经济成分的组合,包括城乡集体经济(包括乡镇经济)、股份制经济、联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等。根据港澳台地区的社会性质和经济运行方式,将港澳台投资经济列为民营经济的范围应该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我认为我们所指的民营应是“我国民间经营”,外商投资的性质虽与港澳台投资的性质几乎相同,但它不应包含在民营经济的范畴中。因此随着国有经济成分的不断减少,多种经济形式的不断涌现,民营经济的范畴也应从传统意义上的个体、私营经济扩展到了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投资以外的全部经济成分。从国家对民营经济(准确地说应是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变化来看,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给民营经济一个明确的界定就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首先,民营经济是目前国民经济中发展势头最为强劲,速度最快,也是发展前景最广阔的一部分。民营经济从改革开放之处,随着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变化(从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蓬勃发展,势不可挡。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一部分。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就业和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事实表明,哪个地区民营经济发达,哪个地区市场就完善,哪个地区整体经济水平就高,哪个地区的居民生活就越富裕。据有关资料表明1998年,我国新增就业人口为2.15亿人,其中有70%都是被非公有制经济吸纳。2004年广东、浙江等省份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到70%。据估计推算:2004年广泛意义上的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占到GDP的66%左右,民营经济的产出增长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总之,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并对今后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增强整体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活力。

其次,民营经济是我国未来市场发展的主体。这一点已经被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经济的主角非民营经济莫属。这是由民营经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民营经济具有天然的市场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充分的市场竞争性、充分的追求赢利性、充分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性。民营经济是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它与市场经济相互依存,共同促进。民营经济促进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为民营经济提供有效的运行和发展环境。只有民营经济才能与市场充分地融合,以市场为导向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民营经济最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市场经济就应有民营经济,没有民营经济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必然的。

最后,民营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具体说应是当前及今后矛盾突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落脚点。民营经济的发展和调整会有效地促进整体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当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成为今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着重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强劲、最具活力的一部分,而且是未来市场发展的主体。随着越来越多的领域不断向民营经济敞开大门,国民经济的发展受民营经济的作用就越来越大。民营经济发展的速度、效益、民营经济的结构就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国民经济的格局和产业结构就越来越取决于发展速度最快、渗透力最强、最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那一部分,这部分无疑就是民营经济。另外,从部分民营经济的产业分布结构来看,民营经济也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带动源。以私营经济为例: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张厚义论文《私营企业主阶层成长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