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教学法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问题解决教学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问题解决教学法

篇1

【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6-0055-02

【作者简介】高健,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江苏扬州,225009)教师,一级教师。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四个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它们囊括了知识、技术、社会领域等方面的内容。这表明,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显得非常重要,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倡导的问题解决教学法以提出问题为前提,以解决问题为关键,并应用预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探求真知,能够较好地达到课标所设定的课程目标。以下,笔者将按照新课程标准中四个不同课程目标的要求对几个典型课例的授课方式加以阐述。

一、引入案例,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与技能为主的课程教学是具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与实施步骤的。第一,我们先教会学生最基础的操作能力和基本知识,它是正式开展任何知识应用搜索的基础,也是教学当中比较枯燥的一部分内容;第二,要教会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用信息技术去寻找能解决问题的信息,告知学生解决问题要具有方向性;第三,呈现针对问题信息进行分析和解决的完整过程。

例如,在教学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单元“计算机安全”一课时,笔者将整个课程进行顺序和环节的重新设计,在开课之前,提供如下情境。

在某单位工作的小张,一天忽然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内容如下:尊敬的客户,您好!为庆祝本公司成立十周年,现回馈广大互联网用户,您被抽中二等奖,请您点击下列链接登录领奖!http://。如果你是小张,你会怎么办呢?

在引入这个案例后,笔者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有所争论时,可以演示点击链接之后出现的画面,告知学生其背后隐藏的信息技术知识点,尤其是链接所含病毒在这个阶段可能涉及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原理,该病毒可能造成的危害,等等。以便学生明了到了哪个阶段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可防止进一步的损失,让学生掌握多个角度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最终目的之一是让所有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知识,快速形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类似案例的提出,都是从情境上的一种模拟,实质是要学生熟悉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把握主题,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过程与方法”教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必须先告诉学生整个过程主线是什么,主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是讲述方法之前必须要讲明白说清楚的方向性问题。整个项目最好是提出一个情境式案例,整个过程教师要演示给学生看:如何去把握整个过程的主题,如何在了解整个过程之后,把握每个环节应注意的方法,每个方法应用时应注意的事项,等等。

例如,在教学第三单元“设计应用文档”时,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整个设计主题进行定位,然后针对设计主题进行排版。从这些大框架方面去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不断地理清整个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几个突出的问题进行指导:(1)要对图片的编辑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引导,例如,如何选择图片的颜色,如何调配,等等;(2)要强调图片整体观感,如何选择颜色去造成不同的视觉效果,要给予学生深入的指导;(3)整个制作过程的引导必须要启发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与眼光,让学生体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愉悦过程,形成乐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辩论与点评,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项目标的教学,可以按以下流程展开。在开课之前,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以及感兴趣的案例进行主题辩论。在课堂的后半部分时间里,针对个别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点评,并说明看法和理由。在该项教学任务中,我们必须要突出教学的最终效果,那就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所呈现出来的价值,以及整个案例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同时在处理的过程当中,对如何敏感地发现信息,如何整合资源进行创新,如何利用团队进行沟通和协作等,都要作出相应的点评。

例如,在教材第二单元“计算机安全与防护”这章中,内容以理论知识形式呈现,较为枯燥,学生不易接受。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的情境供学生讨论。

小李是某学校的初中二年级学生,对计算机特别感兴趣,他通过业余时间钻研网络知识,一天,他在网上看到有人收购个人信息,他就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进入他人的电脑,盗取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并转卖给他人,获利800元。小李这种行为犯法吗?你是怎么看的?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先不要发表任何评价与感受。更不要过多干涉学生在整个团队运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让学生在整个团队当中选择自己的角色定位,要让已经分组的学生持有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整个过程一定要引起辩论组之间的兴趣点,同时,辩论必须要言之有据,考验整个学生分组团队内成员的配合与默契。

四、以“行为与创新”贯穿课程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掌握操作与软件技术的课程,但实质上,更强调的是对问题认知、发现以及寻找对策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通过针对问题展开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让学生不断体会和认可这种行为创新带来的感受,不断地累积成功体验,逐渐形成学生独有的人格和自信。“行为与创新”的课程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每个章节都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来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他们从有创新的意识到有创新的方法,乃至产生习惯性的创新行为。对于这个课程目标,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有效使用能很快、很好地触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学习思维也不再局限在课本中,从对问题的解决到方法的思考过程都能让学生产生大量的创新性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行为能力。

例如,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声音的获取与加工”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了解声音的获取途径与方法,正确选择适合的播放格式。在教学时可以提出如下情境,让学生解决。

学校要举行艺术节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小王同学有一副好嗓子,可他这次犯难了,原来小王要唱的歌曲,没有伴奏音乐,你能帮帮小王吗?写下你的想法。

篇2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建构主义 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法

前言

Don Kirkpatrick于1959年提出评估组织学习和培训效果应该从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四个层面来考虑,后人把这一观点称为Kirkpatrick四层次模型。这四个层面相互影响且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学员反应层面的效果决定以后的学习、行为和结果,所以在教学和培训中,重视学员反应层面上的效果,是评估一个讲师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指标。案例教学一般使用于应用型的课程教学中,通过解决问题来启发学生学习。但是在案例教学中,许多教师无法把握案例教学的实质,教学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可能是许多教师忽视了学员在课堂上的反应,在案例教学中应用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的主观感觉和满意程度,帮助教学者改善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法

1.1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的理论。建构主义观点认为学习不在于发现客观存在的真理,而是在主动建构个体能适应经验世界的知识,这些知识不是通过感官和语言信息的传递被动的接收,因此不是教师传授而来,而是认知个体主动建构(built up)而来的。所以建构主义不是一种认识论,而是一种认识途径。这种观点认为个体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在试错的过程中通过逐步调整、适应和修正,最终发展出知识和经验。所以这种观念强调外在环境的人际互动,包括教师的引导,最后在互动和讨论中不断修正和认可,发展出共同的知识。在这里教师扮演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协助者,而不是直接传授知识;情境学习理论:主张学习应该在群体实践中(community of practice),在这些许多实践专家组成的组织中,学习者通过逐步地完全参与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产生价值而具有归属感和使命感,这是学习动机的来源。通过和这些专家的沟通互动,如师徒式的教学模式,最终提升个人知识和技能。情境学习理论在学习环境上强调要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在学习内容上主张知识具有分散性和多元性,通过从很多学习对象那里而不是一个人那里学习到知识;在学习方法上情境学习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探索的过程,但是需要适当的引导和协助。

综上所述,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都是强调学习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广泛的互动,主动构建知识。案例教学就是在这两种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在案例教学中,基于这两种理论的应用非常重要。

1.2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法

所谓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法(Creative Problem Solving,以下简称CPS),指了解问题、激发点子与行动计划的过程,指的是创造的过程首先来自于发现和确认问题,然后通过心理活动寻求工具来探索,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最后解决问题并验证答案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CPS是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方法和程序,它不同于传统的讲述型教学法,传统的讲述型教学法一般在课堂上完成,教师与学生偶尔会探讨问题,但学生和学生间的讨论其实并不充分,即使有分组的环节,但由于课堂下缺少了教师的监督,学员的讨论也无法真正科学有效地进行,阻碍了学生创造思考能力的学习和发展,根本无法达到案例教学通过问题解决启发学生的教学目的。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法采用Treffinger、Isaksen和Dorval(1994)所修正的CPS三成分六阶段为主轴,三成分的第一部分是了解问题,包括发现困境、发现资料、发现问题并确定三个阶段;第二部分是激发点子包括发现点子这一阶段;第三部分是行动计划,包括发现解答、寻找接受两个阶段。在这六个阶段里,都强调学生创造思考的学习与发展,注重学习的创意过程,不但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而且注重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进行。在指导学生解决具体情境问题时,经历扩散思考和收敛思考两个阶段,在扩散阶段通过一般性的想法,而在收敛阶段通过分析、再定义选择想法。创造性问题解决法强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这一方法更具弹性与人性化的非线性循环,因此又叫非线性循环模式解题过程。

2.创造性问题解决法在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按照CPS教学法可知创造的发生第一阶段开始于对问题的觉察和确定,因此案例教学中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首先使用平行思考的方法,在此阶段为扩散性阶段,案例要保证提供学员一种真实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自己提供或课后再通过调查研究初步的了解案例里的情境或内容,甚至可以自己撰写相关的案例,不能为了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必须要求学习者和实践结合起来,案例一定要让全体学员了解,这也符合案例教学的涵化(enculturation)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学员亲自在真实的活动中进行,并且要在实践中使用学到的技能,才能真正了解所学到的知识的价值。这样既便于下一步开展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互动,又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通过他们亲自操作,帮助学生发展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后就可以用这些能力解决其他的相关问题,所以在这一阶段行之有效地提出问题是关键。

其次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按照CPS教学法第二阶段重点发展学生心智活动的探索,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这种思考不同于传统的独立思考,在解决社会或管理问题时,鼓励学生学会群体思考的模式,通过头脑风暴或德尔菲法等利用多阶段循环来达到创意思考的目的,树立学生有关案例教学讨论与解决问题的正确观念:“主动思考问题,参与问题讨论。”在这一阶段,学生为了解决上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无形中就训练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要求运用创造性问题解决法先让学生了解问题之所在,在面对案例这一开放性问题时,收集各种和学生生活成长经历相关的感觉、印象、观察、问题与案例各个层面的关系。厘清案例中问题的实质和干扰项,寻找和确认问题的焦点和方向。在讨论互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运用头脑风暴法以产生想法和点子,要尽可能地寻找出许多不同、新奇的构想、问题和替代的方案,这也符合案例教学开放的教学模式要求。在行动计划部分,系统地要求学生通过一些标准来评估前以阶段所激发出的各种方案和点子的优劣性和合适性,寻找出最科学和有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书面的报告,得到小组成员的共识,此时由于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时间和质量要求,所以学生在有效率和效果的前提下,内心经历了一个由沮丧到喜悦的过程,培养了合作精神,有助于成长和发展。

最后在案例教学成果发表阶段,按照CPS教学法第三阶段重点在于方案的提出及具体的解决问题和验证答案。此时要求学生针对讨论的结果,明确指定相应的行动计划,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在发表时充分考虑问题解决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建立详细的行动计划并执行。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成果的发表,从报告的制作到方案的完善都要一丝不苟,还要勇于质疑其他小组的观点。为了鼓励这种表现,教师将依据小组成员的配合给予评分。其次针对整个案例分析的流程进行总结,对学生的结论给予肯定并发表看法,要求小组再讨论,最后一次修改自己的结论或坚持原来的意见,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也欢迎修正问题的答案。最后要求学生课后总结本次案例讨论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尤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是来自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是稳定因素还是不稳定因素,下一次要得到什么经验和教训,从而激发他们对下一次案例分析或学习的信心和动机;其次要求小组形成书面报告,包括案例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答案、理由和所用资料、结论、学习体会。并进行测验,包括学习互动,成就动机,教学效果测验。主要是通过书面报告可以了解学生是否群体互动及互动的程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建构并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表达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在评分上要详细列出评分的细则,让学生知道自己好的地方和有欠缺的地方,这样下一次就会激发他们改善的动机。

篇3

关键词:问题解决式教学法 课堂教学

问题解决式教学法的应用主要是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体验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过程与快乐,在科学探究中获得真知,同时也将促进教师转变课程观念,建立新的教学理念。一般适用于生物课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问题解决式教学法通常过程为: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探究验证——得出结论。本文以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环境的影响为例予以探究。

一、创设意境,课前准备

学生应在课前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教师应在课前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拟酸雨,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标签,喷壶,小麦幼苗,浸泡过的小麦、黄瓜、大豆、菜豆等种子)。

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段有关“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的文字记载,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一)课堂讨论。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

(二)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四幅画面(浓烟滚滚、江水混浊、喷洒农药、被腐蚀的佛像),学生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及佛像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了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通过对我国干电池的产量、消费量、回收率的资料分析及专家测试结果——“一节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的了解,激发了学生探究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三、制定方案,探究验证

(一)制定探究主题。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探究提示内容如下:你选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为什么要这样选取?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材料和条件(如环境、管理、观察记录等)上有什么要求?本实验是否需要数量统计?如果需要,尝试设计一种你认为简单明了的统计格式,以便记录观察实验的结果。

(二)初步实施探究方案。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教师以多媒体提示课后的管理、记录等工作,以保证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课上完成实验装置,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初步处理后送到本组的“实验基地”。课后小组成员继续分工合作,做好管理观察记录工作。还需做哪些工作才能完成此次探究的全过程呢?

(三)延展课堂教学成果。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并对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探究报告。

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各小组组长代表全组同学在全班汇报交流探究报告,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展示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的变化情况图片以及各组的原始实验记录表。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分析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其他同学可对各组的探究报告提出质疑,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每组发言之后,教师及时对该组的探究情况予以客观评价,既要赏识鼓励,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各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科学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自评互评、合作交流等能力的提高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实验中出现的在以后的探究实验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

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可促使教师和学生从无意识的“问题解决”模式教学中,将以往教学中一些随意的、习题化的、基于认识、解释的问题设计成基于认识发现、发展的问题和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中的“真问题”,提高问题设置水平,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有效发挥问题的功能。在后续研究和实践中还应依据不同知识载体(元素、概念、有机合成、复习课等)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聚焦课堂寻找“真问题”,设置高水平的问题及问题链,注重同一知识在不同模块的层级发展教学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等方面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鲁献蓉.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4.7.

篇4

较为明确的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预习,完成适量的预习练习,但必须提出自己在预习

后的疑问,并提交给任课教师。这样,教师在上课前就能及时梳理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课堂上针对这些

问题适当调整自己的备课方案,展开课堂学习与训练。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法”

“问题解决”教学法是解决问题为主要条件,利用一切推断原理进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在此之中提高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让学生的知识体系进一步的得到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问题解决法”的特色就是在于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问题的套用,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

一定程度上的培养。问题教学法的基本思路是:将教材知识点问题化,高考考点试题化,在课堂教学中师

生一起以问题为中心,以共同探究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主线,让学生在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寻

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萌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问题解决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

“问题解决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问题中进行探索求知,将问题转化成为学习知识的一个动力。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生在思考问题中的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思考问题中所获得的答案可以

促使学生再继续思考其他问题,这就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大动力。

高中生物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使生活与课堂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激

发出来,让学生勇于探索新的知识,这就是“问题解决法”的实用性。该实用性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

着很大的作用,让学生站在问题的角度去考虑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和培养。

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经常向学生设

疑、质疑,使之产生悬念、疑难,积极思考,促使学生思维发散。另一方面,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生

疑、发问,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观察、处理问题,培养学生不畏师,不唯师,不唯书,不盲从,敢

于大胆质疑。毫无疑问,这种创新式的课堂教学必将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装上助推器,从而激发

起学生无限的创造力。

三、“问题解决法”的实施原则

1.依靠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办法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解题,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利用问题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太一样,我们所应用的

方法是针对问题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解题效率不是很高,学生没有解题的动力,使他们在针对问题时

总是带有很大的压力,以做题为目的的练习没有什么具体的效果。我们要根据问题去解决问题,放弃传统

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观念,使问题变成一个有力的条件,根据这一条件围绕着问题进行解决。

在高中生物练习过程中,根据问题联想与之有关系的问题作为解决问题的条件,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问题

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想法,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问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利用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一个突破口,进而在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2.重视学生的解题思想的培养

在落实“问题解决法”的教学手段过程中,生物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手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教学过

程中生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靠问题去找到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关系,这样就将问题变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为此,生物解题思想就要求学生必须得到一定的提高,教师应从不同角度考虑怎样培养学生生物的解题

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牢靠的基本知识,在遇到高难问题时通

过利用最简单最基本的知识结构使用“问题解决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处于主动的状态。为此

我们就可以认识到科学的解题思想的培养对生物“问题解决法”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3.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决定问题解决的成败因素。为了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其得到一定的发展和提高,我

们在教学过程中留心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结构做到充分的了解,这样对生物教学中

“问题解决法”的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的思

维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但是还能有自己的一些见解,同时还可以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解决法”,有利于把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入课堂,能充分利用课程

篇5

本课题组成员对学生、教师问卷调查分析,六年级数学概念和问题解决是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研究,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一、存在的困惑

(一)数学概念中存在的主要困惑

1. 死记硬背。由于概念本身的抽象性,给学习增加了难度,进而不少同学干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由于没有经历概念形成过程,因而抽象、概括、归纳思维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及提高。

2. 孤立地学习概念。不少同学学习概念时,总是孤立地看待概念,无法将不同概念形成体系,不能在概念系统中学习概念。

3. 概念与应用脱节。在概念学习中有两种错误倾向,其一,部分同学为学习概念而学习,缺少应用环节;其二,一部分同学恰恰相反,对在解题过程中涉及的概念很少关注相应概念。这两种错误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漠视了概念的应用环节,想当然地以为概念与应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内容。

(二)问题解决中存在的主要困惑

1. 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对概念意义混淆、受多标准量、思维定式、解题模式、数量关系等因素的干扰,阻碍了问题的解决。

2. 数学思想方法掌握得不好。教材中的不少问题解决,由于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既无相关的生活经验或模型可供参照,更无法透彻把握这类问题的结构,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

3. 问题解决心理障碍。有些问题解决在情节叙述中,条件叙述较为婉转含蓄,就会造成一种掩盖本质的假象,使非本质的信号对大脑皮层刺激过强,容易给学生产生错觉,以致作出错误的判断。

4. 对问题解决不感兴趣,学生阅历浅,缺少生活实践,阅读能力差,不能准确理解题意等原因。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1. 结合生活,从实际中进行概念引入。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化小学生的概念基础, 引申出适合小学生可以理解的概念。

2. 利用直观教学法,补充并深化数学概念。利用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

3. 化抽象为具体,强化数学概念。在教学中有很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连贯。

4. 对于太难理解的概念就可以暂时不给定义或者采用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

5. 纠正错误的学习概念方法。及时纠正错误的学习概念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6. 归纳整理概念,形成系统。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

(二)问题解决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 与计算相结合的解决问题。从学生初步学习加减乘除的计算开始,课本上就出现了以各类计算为主的解决问题。这类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对整数、小数、分数中加、减、乘、除意义的充分理解来进行,而不能单纯作为巩固计算的题目。

2. 以常见数量关系为基础解决问题。要使学生对数量关系真正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引导中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或熟悉的事物作为问题解决的内容,指导他们解题时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创设情境,通过自己的操作在脑中形成表象,在具体的题目、具体的数量中发现一些带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并引导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概括出一些数量关系。

3. 利用数学思想策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以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发现数量之间的联系作为教学策略的切入口,通过整理信息,明确和把握数量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1)列表的策略。这个策略适用于信息复杂,信息之间关系模糊的问题,把信息以表格形式列出来,容易观察和理顺问题条件,发现解题方法。

(2)画图的策略。画图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策略,这种策略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3)一一列举的策略。即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4)假设、替换的策略。对条件关系复杂、没有直接的方法解答的问题,可尝试按问题中的条件去假设、替换,得到一个答案,然后把答案代入问题中去验证。

(5)转化的策略。转化是指把一个数学问题变更为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策略,所以,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将概念和问题有效结合起来

1. 利用生活中的问题为背景,用多种形式引出概念,激活学生概念建构的兴趣。

2. 在概念的建构中形成问题解决的思路。

3. 重视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拓展概念,数学教学离不开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解题,是培养学生解题技能的一个有效途径。

数学概念是解决一切数学问题的基础,是问题解决的钥匙,在概念教学中渗透问题解决可以加深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在问题解决中,利用好数学概念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也是检验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最好方式。

【参考文献】

[1] 陶文中. 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 小学数学教师,2011(3).

篇6

关键词: 应用题 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优化策略 训练方式

自从新课改以来,新的课程标准不再单独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了对“应用题”的人为分类,而是把“解决问题”作为各种知识的应用,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部内容之中。这种知识结构导致了许多老师感到困惑,不知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知该把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在哪些方面……而学生则由于未能建立数学模型,对解决问题的内容感受到的仅仅是形式上的“乐”,以致于对问题的解决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甚至遇到问题手足无措。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优化“解决问题”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在优化解决问题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问题呈现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材料的表达形式对学生理解知识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问题的呈现方式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因为现在的教材比较贴近生活,所以丰富的现实背景大都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由于受学生的思维水平及生活经验的制约,用图文形式呈现的众多信息,对学生的解题产生了干扰,有的学生存在遗漏图文中的信息、不能有效地将信息提取出来、无法将信息建立相关的联系等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经常会采取变静态图片为动态图画的方法。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页的解决问题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运用课件首先出示22个同学在看戏的画面,然后分别呈现又来了13人和走了6人的情景,最后定格成课本中的示意图,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形象感悟,使学生理解图意并构建与加减混合运算含义的联系,从而正确列式解答。像这样把教材中的图片以动态的形式出示,为学生收集信息、理解数量关系间的内在联系搭建了“最近发展区”,学生再来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

二、优化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往,应用题教学强调的是学习解一类一类的题,因此把应用题分类。课标教材不把实际问题分类,教学实际问题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优化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观察图、观察情境,说图、说情境、读题,从中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已知信息和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获取的信息与要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问题解决后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如教学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时,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交流怎样摆(移多补少、先合再分等),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比多的少,比少的多,是这些数匀一匀得到的)。接着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不摆学具,能不能想办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在学生试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选出最好的算法(先求总数,再除以人数)。然后请学生用这种方法实际算一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得的,每步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最后请学生将整个解题思路重新审视,验算得数是否正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长此以往,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三、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数量关系对于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来说很难以理解,这必须依靠我们教师发挥自己的才智,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简单问题来解决。我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过一个这样的问题:0.5千克大豆可榨油0.2千克,1千克大豆可榨油多少千克?榨1千克油需要多少千克大豆?学生在解决这道题时很难分清楚究竟是用0.2除以0.5还是0.5除以0.2。我在教学时,先把这两道题分成两道易于理解的整数应用题:(1)100千克大豆可榨油40千克,1千克大豆可榨油多少千克?用什么的重量除以什么的重量?(2)25千克大豆可榨油10千克,榨1千克油需要多少千克大豆?用什么的重量除以什么的重量?做完这两道题,再让学生对比其中的数量关系来做上题,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

当然,解决问题教学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使学生学习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某些策略。传统应用题教学中的抓关键词的策略、画图策略、列表策略和模拟操作策略均适合我们来借鉴运用。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策略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可以用来分析数量关系,并且二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从中悟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优化解决问题的训练方式

在设计练习题时,要冲破传统应用题的理想化、格式化、封闭化的限制,引入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比如设计条件多余的题目:王大伯家养了60只鸡和50只鸭,如果每只鸭一年可产蛋13千克,这些鸭一年可产蛋多少千克?这样适当增加题目中过剩的已知条件,形成干扰因素,由学生选择其中的最便捷、有用的信息作答,可防止学生滥用题目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有些学生因为思维定势或是对数量关系理解不够而导致对问题解决出现混淆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可以采取对比性的训练。如:学完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加减法之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

1.小强家有一块菜地,其中1/4种茄子,1/8种土豆,其余的种白菜,白菜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2.小强家有一块1/2公顷的菜地,其中1/4种茄子,1/8种土豆,其余的种白菜,白菜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3.小强家有一块1/2公顷的菜地,其中1/4公顷种茄子,1/8公顷种土豆,其余的种白菜,白菜地有多少公顷?

篇7

【关键词】问题 情景 思维 策略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40

教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能多维度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的教学活动。“解决问题”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维活动的指导过程。它从创设问题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评价过程和结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的。为此,笔者认为,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要做到: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发现和探索问题是儿童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对学生在情境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至关重要。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学生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在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组:首先,是为学习新知识铺垫的问题组;其次,是新知识的逻辑化问题组;最后,是新知识的应用问题组。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知识及方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引导合作交流,分析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提倡温故知新,提倡新旧知识的联系,可以说,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问题解决教学必须围绕数学问题,让学生切磋交流,着意分析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巩固旧知识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的前后比较,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知识层面逐步提高。比方说,通过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的比较,学生可以从数量关系的组数与解题的步骤来区别,也可以顺理成章地说出解答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步骤(①审题,理解题意;②分析数量关系;③列式计算;④验算;⑤作答。)在理解题意的时候,示教的老师还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点拨学生再次分析问题。

三、探求学习策略,优化知识结构

问题解决是一种认知性的心理过程,需要用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而不是已有知识经验的再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些学生采取比较好的策略,因而问题解决能力就更强些。

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要求学生运用一系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类练习通过方法的拓展,加大了能力培养的力度,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增强了学生策略性知识。

四、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发展到抽象思维为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时候还是采用直观的方法,这样有许多稍微复杂的问题小学生都感到无从下手,找不到解决问题“症结”所在,无法正确解答问题。因此我在教学中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引导他们运用类比、归纳、猜想、想象、联想等方法去寻找解题策略,探求数学问题的解决途径与方法。

要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要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如对应思想、化归思想、转换思想、统计思想等,同时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归纳法、演绎法、直观画图法等。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直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五、注重学习过程,科学肯定评价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解决后,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多种答案,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有时学生常常把尽快得出答案作为唯一的目标,在解决过程中忽略了答案是否有意义,是否符合逻辑,因而要对问题解决的结果进行评价。

篇8

摘要: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安全事故的发生,会给学生、家长、学校以及教师造成巨大的伤害。从教育学的视角来说,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生因素、体育教师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其它因素等方面,减少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发生也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对策。

关键词:体育教学;安全问题;影响因素

0引言

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体育运动具有一定的激烈性和竞技性,难免会因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对学生和家庭造成巨大伤害,也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一系列麻烦,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从教育学的视角来说,教学的主导因素是教师,主体因素是学生,主要场所是校园场地和课堂环境,因此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的研究,可以从学生因素、体育教师因素、学校因素等方面来探讨。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提出确实可行的建议、解决方案,消除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通过对普通高校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学生、教师、学校管理等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生缺乏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安全知识缺乏;身体素质下降、心理承受力较弱;教师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缺乏,体育教师上课不认真,责任心不强;场地、器材均存有隐患;由于地理因素的原因,还有不良气候的影响;学校的安全管理不完善,教师的在课堂管理也存在问题。针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下: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体育安全意识和体育安全知识的培训;体育教师要合理的组织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学校主管部门要增加体育经费投入,保障体育教学的需要;定期对体育场地、器材进行检修,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建立专门的安全机构,加强体育教学的监督、检査和评价;完善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制度;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处理体育意外伤害的步骤,具有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应急预案;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意外保险,是化解学生人身意外伤害事故风险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维护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减少事故对学校的干扰和影响。

1高校体育教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1.1学生因素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因素是首先需要考虑的主体因素。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体育学习态度、安全行为习惯等方面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学生因素。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是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的重要因素。伴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逐年提高,但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并没有随之上升,反而出现了有所下将的趋势。相关研究表明,不合理的作息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缺乏体育锻炼,这些都导致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加之学习任务繁重、睡眠时间不足,因此一些学生发生了运动损伤。学生容易在思想上出现麻痹大意的情况。有些学生认为体育课和专业课不一样,专业课要受到课堂纪律的束缚,而体育课可以轻轻松松拿到学分。但是体育课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有既定的教学计划和内容,有它特有的教学规律和特点,体育课的正常开展离不开体育老师的组织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对体育课的感受就和原来的预期有了一定的差距,降低了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有些学生对体育课的准备工作不够重视,如在上体育课时不穿运动服,运动开始前不认真做热身运动等等,以上种种现象都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只有避免这些现象,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安全问题。

1.2体育教师因素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而言,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体育课的组织和安排情况、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等方面均影响体育教学安全问题。任何教学活动离不开任课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体育课程也不例外。和其它课程相比较,体育课程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体育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安全问题,认真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切实把学生的安全问题放在首位,才能保障体育教学活动的安全进行。如果体育教师没有深入地钻研教材和教法,没有仔细地去了解学生身体和心理变化,也不注意及时地清理场地和器材,这样的话势必会引发安全事故。体育课的组织安排也和体育教学安全紧密相关。科学安排的体育课,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确保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完成,而且影响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例如,同时在一块场地上课的班级数量的多少,各个上课的班级之间是否有相互干扰的现象,以及体育课上课的时间安排等。

1.3体育设施

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是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保障,也是最容易引发安全问题的外在原因。如果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那么体育教学的安全将在物质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体育教学场地、设施和器材存在的安全隐患体现在其使用是否合理、维护是否及时。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使用不当。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应首先说明体育设施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认真做好示范。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是否有明确清楚的标识,也影响到体育运动和体育训练的安全。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缺乏正常的维护。任何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都需要正常的维护和保养,否则在长期使用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影响使用者的安全。如单双杠、健身器材等,天长日久会被腐蚀生锈,如果没有被及时检查和维护,有可能在学生使用时发生意外。

1.4其他方面影响

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其他方面主要体现在安全管理、体育经费、不良气候的影响等。安全教育和管理是需要切实加强的一项工作,而实际上师生的安全观念差成为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的强大的绊脚石。只有教师和学生在头脑中有对安全预防的深刻认识,才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才能准确的预判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意外事故。良好的安全管理,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场地器材的有效利用,也能够有效控制不安全因素。体育教学安全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安全领导机构的设置、规章制度的建设、突发事件应急办法、安全教学的教育培训、安全评估和监督等内容。充足的体育经费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保证。只有在投入足够体育经费的前提下,才能建设标准的体育场馆,购买更多的体育器材。同时对任课教师进行各种培训,保证教学的安全。因此,学校要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不良气候的影响。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均属于地理纬度偏高的区域,低温天气持续的时间较长。根据医学的理论和经验,在低于零摄氏度的天气条件下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特别是室外类的体育教学活动,容易发生肌肉僵硬,引起肌肉韧带损伤、脚踝扭伤等体育伤害事故。

2提高高校体育教学安全的对策措施

2.1课前导入和安全教育

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与学校的安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安全教育,要使学生学习体育安全知识,了解体育的基本原理以及预防发生意外伤害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对体育课以及体育课中的安全问题建立正确的认识,明白体育课中保障安全的重要性。此外,学校也要对教师、领导进行安全教育,从而丰富教师、领导的安全知识,提高教师、领导的安全认识,保证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的进行。

2.2课程设计加强

体育课安排的合理性。学校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在进行学校体育教学时,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时间、班级人数、考核方法等。(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选择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内容;(2)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要生动活泼,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的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3)在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上,要灵活多变,避免学生厌烦情绪;(5)在教学时间的选择上,教学时间以45分钟为宜,体育课最好安排在上午3-4节和下午5-6节;(6)在授课形式选择上,应采用小班级教学,班级人数控制在20-30人左右,尽可能合理安排同时上课班级的数量,减少班级间的干扰。(7)考核方法。采用过程考核和最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学生进步的幅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等。

2.3学校规章制度及体育设施安全防护

2.3.1学校规章制度

学校体育安全制度是保障学校体育安全的后盾,健全良好的学校体育安全制度能够为学校体育的开展提供遵循的基础,是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更加规范,同时也为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减少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3.2建立学校体育课堂规章

课堂规章通常是对课堂教学规章制度的简称,它是规范学校教学管理、建立良好教学秩序、营造健康教学环境的需要。在学校体育课堂规章中,需要对学校体育课堂的秩序作出明确规定,其中包括对体育老师教学行为及注意事项的规定和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相关行为活动的规定。在对老师的规定上,如:规定体育老师应该提前十分钟到达上课地点,掌握好体育场地和器械设施的现状,尽量排除上课中可能会带来的安全隐患,从而做好体育课上课内容的安排。在对学生的规定上,如:规定学生按时参与体育上课、服从体育老师安排、遵守体育课堂秩序等。良好的学校体育巧堂规章不仅有助于规范学校体育的教学秩序,还能够在学校体育安全保障中发挥积极作用。2.3.3建立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制度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方便对学校体育进行管理,使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建立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制度需要注意:第一,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主体。在前文中已讨论过学校体育安全领导小组的职责,其中指出领导小组组长需负责统筹学校体育安全事宜,召集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安全管理机制,纪织人员制定学校体育安全规章制度等。学校体育安全领导小组是负责学校体育安全的重要组织,制定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制度,是其重要的职责所在。第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过程,管理制度固然也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制度应该包含着学校体育安全责任制度、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制度、学校体育安全检查制度、学校体育安全评价制度等。

2.3.4建立起场地设施管理为基础的硬件保障体系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保障体系是学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的构建离不开前者的建立。学校的设备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体育设备、器材的维护和保养,体育教师也需加强对活动器材的安全检查,保证器材的安全使用。运动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的有力保障。良好的场地器材可使学生感到安全、舒适,它既能使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又能巡免伤害事故,对学校体育教学安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1)要定期检查和维修。教师要经常或定期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程度,损坏的和不安全的器械要及时修理或拆除,建立体育设施维修与保养制度,定期检查和维修。(2)要增加场地器材的面积和数量,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3)购买质量好的体育用品,防止伪劣产品,因为体育产品质量与安全责任伤害事故有直接关系。(4)要合理的使用场地器材,按照场地器材的使用方法,正确的使用,延长场地器材的使用期限。

2.4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

建立学校体育安全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者方案。应急制度又称应急机制,建立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应急化制,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措施之一。2005年,《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也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学校体育安全应急预案的基本框架应该包括总则、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监督管理、附则这六方面的内容。建立学校体育医疗应急制度。学校体育医疗应急制度是成功实施医疗救援的基础。学校的医务部口应该加强自身的应急医疗保障能力建设,在学校体育活动开展中努力做到未雨調缪,充分考虑实施应急救援时可能碰到的各种间题,并据此建立起相应的医疗应急预案,从而使医疗救援工作有章可循,不会因情况紧急而慌了阵脚。学校的医务部口对建立起来的医疗应急制度应进行定期的模拟演练,只有在不断模拟演综中,才能发现问题使预案不断完善。通过模拟演练还可使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熟悉抢救制度、了解抢救流程、熟练抢救技术等。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生意外体育伤害时,体育教师是现场救护人员,必须按照救护的基本步骤和要求,及时处理事故,将伤害控制到最小。体育教师要掌握体育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体育意外伤害(晕厥、脑震荡、骨折、肌肉韧带拉伤、扭伤等)等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掌握人工呼吸和压迫止血等应急救护技术。

3研究结论

针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因素,提出一些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3.1加强安全教育,提高育教师和学生的体育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是保证体育教学能够安全进行的必要因素,安全意识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强烈的安全意识是保证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的必要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更为重要,主要是体育教师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是教授、引导学生进行正常的、安全的体育活动的指导者。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生意外体育伤害时,体育教师是现场救护人员,必须按照救护的基本步骤和要求,及时处理事故,将伤害控制到最小。体育教师要掌握体育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体育意外伤害晕(脑震荡、骨折、肌肉韧带拉伤、扭伤等)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掌握人工呼吸和压迫止血等应急救护技术。

3.2合理的组织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避免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出现。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要考虑天气、场地、以及与周边环境等等影响体育教学安全的因素。合理的选择一些教法和组织方法,确保体育教学能够安全的进行,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规范组织教学:认真备课,合理的安排运动量。在体育教学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学,刻苦自觉地练,及教师能否给学生以有效的启发和指导,教师要善于改进教学方法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合理的安排运动量,做到运动量的科学合理。课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课后做好放松整理运动。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在课的结束部分应带领学生做好身体的放松整理活动。在进行有难度、有危险的技术动作教学时,先做好示范动作,并做好保护与帮助,让学生在心理上消除对动作的恐惧心理;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相互保护和自我保护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计划,全面的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协调性等基本的运动能力,同时要提高学生的运动心理能力,培养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3.3增强体育经费投入

障体育教学的需要,定期对体育场地、器材进行检修,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根据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第2章第9条第一款的规定: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因此学校在进行教学时就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保障安全的校舍、场地、器材,来保证正常的体育教学安全进行。一旦由于场地和器材方面出现了安全事故,则学校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体育经费是学校体育教学进行的物质基础,是保证学校教学安全正常进行的物质条件,经费的充足与否,是影响体育教学安全的主要因素。充足的经费可以加快场地器材的建设,可以维修、购买场地器材,保证场地器材的安全;充足的经费可以保证安全管理的顺利进行。(1)领导要重视体育教学的安全问题,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2)正确使用体育经费,合理的支出。体育经费不可能满足各方面对资需要。所以需要对有限的体育经费进行合理的预算,合理的安排各项支在安排支出时,在保证经常性的支出外,应该在具有危险性的体育项目应多购买一些具有保护性的器材、护具,保证体育教学的安全进行。(3)要采取多种渠道、多种途径筹集资金,目前在哈尔滨各大高校,有部校的体育设施可以在保证正常的体育教学的前提下,对外开放,这样即育教学对经费的需求。便了社会方上的人员进行锻炼,也能给学校创造一些额外的体育经费来满足学校体。每学期开学之前应对所有的场地和器材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维修,在正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定期的检查和维修场地和器材,消除在场地、器材方面存在隐患。如果由于场地和器材方面出现了体育教学的安全问题,则学校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

3.4建立专门的安全机构,加强体育教学的监督、检查和评价

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章第九条第二款中规定: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安全无小事,学校的领导者和教师必须重视高校体育教学的安全把增强学生身体健康,防止出现体育安全事故作为一项重要的大事来抓,并且要长期加以关注和重视。学校体育教学安全具有重要性、复杂性、多样性和矛盾性的特点,其安全状态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学校体育教学安全涉及到方方面面,各个环节,很多不安全因素是隐性的,不容易发现。所以,学校要联合学校保卫部门、医院和体育部门建立起专门的安全部门,由校体育部的领导带头来对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建立安全检查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于体育课、体育场地、体育器材进行抽查,并且记录和进行评价。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把体育教学安全的监督、检查、评价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制度的规定,学校对于在校学生应当承担教育、管理、指导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一款、第二款和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定,学校对在校学生的伤害事故不应该承担无过错责任或者公平责任,仅承担过错责任。教育部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管理办法》对学校体育意外事故管理做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主体主要有学校责任、学生与监护人的责任、第三方责任。其中的第四条、第五条规定:“学校的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学校应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在校学生发生体育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根据其管理行为是否有过错,以及过错与事故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

3.5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应急预案

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学的安全工作规章制度,把安全责任落实到相关处室和个人。建立体育教学安全工作检查制度。每月组织人员对体育教学的安全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发生体育教学意外伤害时,要针对受伤者的不同部位及症状采取相应的医疗救护措施,并及时通知学校的专业医务人员尽快救护。对于重大体育意外伤害,应送当地医院进行治疗和处理。3.6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意外保险教育部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管理办法》规定,“学校有条件的,应当依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参加学校责任保险。"第31条第三款明确规定:“提倡学生自愿参加意外伤害保险。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学校可以为学生参加意外伤害保险创造便利条件,但不得从中收取任何费用。”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学生是否投保完全自愿,属于商业保险。开展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是化解学生人身意外伤害事故风险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使学生能够在受不同的项目、季节和气候因素,合理地安排准备活动内容和运动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安全事故的发生,会给学生、家长、学校以及教师造成巨大的伤害。从教育学的视角来说,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生因素、体育教师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其它因素等方面。具体来说,学生因素包括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体育学习态度、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等内容。体育教师因素包括体育课的组织安排、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等内容。学校方面的因素有场地器材、安全管理、师资力量、体育经费等内容。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安全的其它因素有安全意识、安全教育、不良气候的影响等。可见,为了切实减少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发生,从学生因素、体育教师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其它因素入手来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马玉林.如何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J].教育革新,2010,(1):70.

[2]左伟.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关系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3):140-141.

[3]林一,田卓.体育院校排球普修课教学的组织管理[J].青春岁月,2015,(8):284.

[4]安金龙.哈尔滨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5]尹兆风.影响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安全的根本因素[J].中国学校体育,2006,(1):79.

[6]商全乐.沧州市高校体育安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5.

[7]李娟.体育教师安全教育能力培训方案的初步设计[D].长沙:湖南大学,2013.

[8]赵飞飞.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对体育教学安全影响的分析与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篇9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情景,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老师很勤快地在黑板上板书,或者深情朗诵文章,而学生则在下面昏昏欲睡。这样死气沉沉的课堂环境在国内任何一所高中都是屡见不鲜,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少,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

互动性少的原因主要是教师上课形式死板,没有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沉闷的气氛下,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没有动力。所谓兴趣是最大的老师,没有兴趣去学习,自然就难以达到家长和老师所期待的在语文学习上获得成果。可以通过课间时间与学生多沟通,鼓励他们利用课间时间多涉猎课外语文书籍,增加文化素养,提高语文水平;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激发其探究的欲望。

二、写作套作居多,不用心构思作文、缺乏写作技巧

高中作文似乎早就有一套写作套路,也就是俗称的写作公式,同一个样式可以应用于所有形式的作文。这种模式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而这种教育形式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无法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写作套作多这个问题主要是学生阅读量少,从而对作文题目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悟和想法。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有对作文题目有一定的感悟和理解,与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和自己的心路历程相呼应,才能笔下生花,写出真正的好文章。我们所熟知的名作,很多都是作者情之所动,形于笔触而成文。如老子于城楼下,激愤起笔,写五千余字《道德经》,成为千古绝唱;陆游于国破之际,写下《示儿》,打动国人的心;杜甫于国家存亡之际,留下忧思国家存亡的诗词,留下千年哀思。名著都不是用任务式的作文布置下去的,就像韩寒的《三重门》不是课标作文,而郭敬明的《孤独》也非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般。

没有感情的融入也就写不出打动人心的文字,没有思想的碰撞就没有文章的出彩。苏轼于仕途失意,遨游天地,悟出人生的哲理,《赤壁赋》中的哲理触动了后人更多思考。情动于中则形于言,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三、教师教学思维均为应试式思维,教学目的主要以应试为目的

教学思维决定教学成果。在高考压力之下,大多数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都是以应试为目的而教学。这样畸形的教学思维,自然无法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对学习缺乏积极性,不懂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问题意识是学习的一大动力。高中学生在应试教育及模式化教育的塑造下,主动思考能力缺乏,对知识的求知欲望缺少,自主学习能力低下。

考试的无情让学生的作文只能是死板地应付。中国式应试教育,已经被诟病已久,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就更加要避免陷入这个囹圄,给学生错误的指引。如果作文成为一种公式的套用,那么学生的感情能够像公式一般镶嵌进入文字之中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没有感情,没有对生活的思考,就没有闪烁着个性与生命光芒的文章。情动于中,但是却被死硬的格式化作文限制文章的流光溢彩,本来就是语文教学的悲哀。教师更应该启发学生多写有思想、有新想法的文章,而不是为了应试,为了少扣两分而憋出来的文字。教师的态度决定学生的态度,打破应试囚牢,应从教师自身做起。

四、课堂课外拓展太多,潜心领会课文时间过少

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拓展课外知识。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气氛,加大课外拓展,从而缺乏对课文的理解,无法理解课文中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篇10

1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与针对性不强

我国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医学统计方法课程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医护类专业学生医学统计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上,高职院校受本科医学院的影响比较深,一直以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为蓝本,选择基本的“医学统计方法”进行教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指标计算、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但一般将重点放在抽象概念的讲解、公式的推导、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假设检验等方面,而且在内容的组织上也比较零散,没有一条前后贯穿的主线,也没有考虑学生毕业后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结果另文报道)显示,医护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后主要用到的依然是上述的基本统计方法,但问题在于他们普遍不知道怎样正确选择统计指标和统计推断方法,以及如何准确解释和表达出统计分析结果,而统计学中的概念、公式和统计指标的计算(多采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处理)等内容几乎没有用到,这说明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存在内容选择上的缺陷,针对性不强,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2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对于数学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来说,公式繁多、概念抽象和逻辑性强等因素的存在而使医学统计方法的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目前高职院校医学统计方法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原则,师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最常见的形式是先介绍统计原理,接着讲授统计公式及其推导,最后举例说明。其最终结果是将课程的重点引向统计学中的计算上,把医学统计方法当作“数学”课来上,而忽视了学生统计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当前,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采用SPSS软件分析统计数据,这在客观上要求各高职院校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和SPSS软件教学。王春平等[4]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统计原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对内容进行认真裁剪,只是将教材内容照搬到课件上,将黑板变成“白板”,没有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多媒体教学尚且如此,遑论采用SPSS软件教学了。虽然有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软件,但所占的课时比重太小,可仅看作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小小的补充。

3忽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医学统计方法对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来说,只是日后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主要用于对医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科学的结论。鉴于此,我们更应注重的是医学统计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受本科院校的影响太深,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轻视实践教学而导致实践学时安排很少,而且实践教学内容多为单项技能训练,而非综合技能训练项目,忽视了对学生统计学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戴士弘[3]认为学生的能力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老师讲授获得的。由此可以看出,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只能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二、解决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主要问题的对策

1深入调查研究,重新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课程教学目标虽说从属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它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样,都应涵盖职(执)业资格证书、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岗位迁移三个方面所需的相关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尤其要突出能力目标,因此在制订课程教学目标前,必须认真研究医护类专业近几年的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积极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跟踪毕业生成长轨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涉及的医学统计方法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就可以制订出针对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样的课程教学目标既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又包含了执业资格考试所需的一些基础知识,同时也兼顾了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需要,指向明确,能促进学以致用,这就从根本上为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指明了方向。

2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接下来就是要思考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问题,不仅要实现,而且要实现好,教学内容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不应囿于教材,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因为课程是有生命的、原生的,而教材是次生的,是课程生命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历史记录[5];同时要考虑授课对象专业上的差异,如护理专业除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一些常用统计方法外,还应增加护理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如量表研制与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等,充分体现出专业的特色。此外,教师还应对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合理裁剪、加工和序化,使它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如在介绍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将均数、标准差、方差分析和q检验连贯起来讲解,这样学生就明白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均数和标准差作为指标、这些指标如何计算、如何进行假设检验以及在多个均数总体上有差别时还需进一步通过q检验来判断两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这个过程实际上与工作中的应用过程高度一致。经过这样处理的教学内容逻辑清晰、前后贯穿、简便实用并且由易到难,但不失其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专业教师非常熟悉教学目标和内容,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教学内容。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应该做并且能够做好的。

3充分应用软件,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