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等生教育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等生教育策略

篇1

关键词:中等生新接班班主任关注契机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长时间处在一种没有矫正和强化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会因失去动力和方向而出现倒退。中等生正处于被塑造而未定型的阶段,这样的教育方式会使得一些中等生停滞不前或在分化中往下走,进而影响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及整个班级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忙两头、丢中间”的局面。因而在平时的教育管理中,班主任更应该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

一、中等生的概念及其心理类型

所谓“中等生”,从其词义本身揭示的内涵来说,一般是指班里在各方面表现都处于一般水平的中间状态的学生。很显然,教师们是以“品行好坏”和“分数高低”为尺度,人为划分的。具体表现为:这一群体的学生或品行较好,但学习成绩一般;或学习成绩较好,品行表现不够积极;又或者品学较好,但内向胆小,不敢表现,甘居中游等等。在他们身上同时并存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行为表现会出现反复性,并存在着向优秀生或后进生转化的可能性。

由于中等生各方面的表现一般,并不是特别突出,相对而言教师给予的关注较少,必然会给“中等生”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

1、安于现状型:心态一般比较平和,抱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

2、消极失落型:经过努力没有达到自己原来的期望值,容易消极失落;

3、过于自卑型:缺乏必要的自信心,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

4、行为反复型:缺少毅力和耐力,行为易出现反复性。

中等生安分守己,一般不会给班级增光添彩,也不会惹是生非。在实际教育中,他们是一群被忽视的群体,同时也是班级中可挖掘潜力最大的群体。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关注这一群体,在工作中要研究中等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引导他们向积极方面去努力。而高段新接班班主任更是要抓住这个契机,促进中等生的个性发展。

二、高段新接班班主任对促进中等生个性发展的积极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中等生的心理也随之发生微妙的变化,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心强,由于自我效能感较低,不够自信,不敢表现,潜能得不到挖掘。几年学校生活下来,他们发现自己虽经过努力获得了进步但总不如人意,与班里优秀的同学相比始终有差距,久而久之便失去了积极因素,甘居中游。随着学习难度的加深,对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成绩起伏的学生来说更是缺乏竞争意识,游离于优秀生之外。

三、新接班班主任对中等生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

中等生在心理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优缺点,在教学实践中是普遍存在的。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弱点,调动积极性,使其个性、爱好、特长得到充分发展?现笔者根据自己近几年中途接高年级班级的教育实践,就新接班班主任对促进中等生个性发展这一方面粗浅地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利用“首因效应”,抓第一印象分

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也就是“第一印象”效应,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形成的最先的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在人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不会轻易改变。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就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而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二)充分给予关注,凸现闪光点

在新接班一周内,班主任老师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集体行为等方面基本可以确定处于班级两头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的优缺点比较明显,容易引起老师的关注。而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相对而言就不那么突出了。事实上,他们是非常希望获得老师的关注和重视的。

(三)利用“罗森塔尔期待效应”,激励学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实验揭示了这样一种心理现象:教师对学生产生期望,使学生受到激励,更加勤奋学习,从而获得迅速发展。新接班班主任可以借用这一期待效应,对中等学生提出力所能及的期待,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重视,并从内心产生一种驱动力,努力去实现这种期待。

(四)立足实际,因人而异,促进个性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的明智,在于他能从似乎都“差不多”的学生中,发现每个人特有的兴趣、特长和志向,大胆地让每个人的才能得到尽量的发展。中等生的形成,既有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又有主客观的原因。而每个中等学生的情况又是不一样的。因此老师要做有心人,立足学生实际,因人而异,创设锻炼的机会,激发内在动力,促进他们积极自信地发展。

(五)拉近距离,争取家长的配合

和孩子一样,家长也会在意新接班的班主任老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中等生的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优点与不足,对孩子充满期望,但又不知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因此班主任要争取这些家长的配合,将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在肯定孩子的成绩的的同时指出努力的方向。这样有助于家校教育的结合,有效地拉近与家长学生的距离。当家长的期望值得到加强时,就会更多关注自己的孩子,从而帮助孩子克服弱点,促进发展,向优秀生方向努力。

教育实践证明:中等生现在不是老师眼中的佼佼者,将来未必就不是社会的栋梁之材。他们拥有丰富的想法、广泛的爱好和有待开发的潜能,更需要老师的关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一枝独秀不是春”,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理由。

参考文献:

[1] 叶学文,《关于“中等生”教育的思考》, 《新西部》2009.02

[2] 刘金花主编,《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

篇2

关键词:信任 策略 了解 宽容 激励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在纪律、学习、思想诸方面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由于中等职业教育还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支持,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自觉低人一等,因为他们在初中由于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不突出,往往不受老师重视;甚至因年龄小,自控力不强,沾染了不良习惯,而受老师歧视。虽然他们由于自身的坚强 ,选择了继续学习,选择了中等职业教育,他们仍然忐忑不安。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德育工作,摆在班主任的面前。笔者认为,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班主任应首先改变关于人才的观念,性格活泼、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其实在我们的经济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人才。还应相信初中毕业的学生,即使他以前沾染了不良习惯,只要他愿意继续学习,就还会成材。当然,在成为人才的过程中,会有反复,这时,尤其需要班主任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抱一蹴而就的心理。宽容信任,允许学生有较长的转变时间,是班主任的教育成功的保证。

一、了解学生心理

了解学生心理,是教育信任的起点和基础。在中等职业学校班级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性格心理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一个班级,由于学生自身素质和后天努力不同,表现出的思想行为、技能技巧就会不同。倘若班主任忽略了这一点,偏爱乖巧的能力强的学生,就会引起本应更需老师帮助的学生的心理的不平衡,甚至导致他们情绪的消极和理想的破灭。学习平平、自制力差的学生,在学校听够了教师的批评,在家里听烦了家长的唠叨与责骂,很难体会到别人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人格的尊重、情感的爱护。部分学生心灵受到伤害,自卑、失落感强。了解了这些,班主任会对全体学生献出爱心,对全体学生表现出发自内心的爱护之情,积极主动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在学生面前放下架子,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在思想上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学生才会主动接近班主任,敢于讲心里话,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诲,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也就有了基础。

二、宽容学生问题

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爱的表现更多是宽容和激励。由于在初中有一些不良习惯,短时间内无法改正,甚至有些学生要考验老师是否真的爱他们,故意表现出桀骜不驯的样子,教师要懂得学生这种微妙的心理,换位想想“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想法会使教师对学生少点苛求,多些宽容,多些理解。“问题学生”问题的形成多是因为家庭中爱过多或过少造成的,中职学校班主任更应以博爱的心态去服务于学生:无论学生做错了什么事,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问清楚来龙去脉,以宽容的态度帮助改正。平时多关心学生,特别是在家庭、生活方面有思想压力的学生,以长者或是朋友的身份经常聊一聊,给他们创造放松的机会。充分利用班会、课堂时间随意性的讲一些情感故事、法制新闻、社会百态等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违纪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应该给予关心、爱护、教育。应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学生口服心服,乐于改正。同时要注意发现这类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要及时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自觉树立改正错误的决心。相反,若是不调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乱批一通,那就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引起恶性循环。因此,对犯错误的学生,老师要作深入的调查研究,真心诚意,因势利导,做到关心与严教相结合,让他们感到被信任,被希望,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效果。犯错误的学生,你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期望,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向善、向美靠拢。

三、激励学生成长

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即使是没有违反纪律的职高学生也更需要鼓舞和激励。在初中时,他们由于学业基础差、升学无望,被热衷追求重点高中升学率的老师冷落了,本来就不强的自信心受到了挫折,产生混日子的想法。进入职高,如果班主任及各科老师继续以“恨铁不成钢”的目光去看待他们,脱离实际的去要求他们,那他们只会自暴自弃。为此,多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信任和尊重,体验到“我也能行”“我也可以做个好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来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年龄上与普通中学的高中学生相当,多在15―18岁,正是身体快速发速,心理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他们心理发展的最重要阶段,这点与普高生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却大不相同,大部分学生不能静下来学习理论知识,而是愿意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计算机、家电维修、饭店服务等,职业学校的学习压力小、课余时间足,正好满足他们这个心理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要紧扣这一心理特性,告诉学生,喜欢读书,不断思考,考上普通教育的大学,是人才;学一门技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也是人生的生存方式,也是人才。动手和动脑一样使人快乐充实,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一样光荣。让他们有信心走好人生之路。总之,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不吝惜爱心的投入,以情动人,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感受进步,走出自卑的阴影,去玩味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愉悦和幸福。

四、敞开教师心灵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中等生;关注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11-1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受传统的教学经验“抓两头,促中间”的影响,教师在培优补差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中等生的存在。教师应明智地看到,中等生无论是在思想表现、学习成绩还是在其它各方面,虽居中间状态,但他们有很大的潜能,是班级管理的中坚力量。教师应该帮助中等生走出自卑和封闭的心理,关注他们的学习,为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插上“飞翔”的翅膀。那么,英语教师该如何关注中等生的学习呢?

一、给中等生一份鼓励,一份尊重

一切成功的教育都应该建立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上。一位捷克教育家说:“教师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激励。教师应该给中等生一份鼓励、一份尊重,善于表扬和肯定中等生的点滴进步,使之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逐步引导他们向我们预期的积极方向发展,走向成功。《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师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在使用中学习英语,感悟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差生,赏识优等生,也要把更多的展示机会留给中等生,并尽可能多地给予表扬与鼓励,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犯的错误,有的时候,对学生的错误可以忽略不计,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有自信心和勇气踊跃发言,积极展示自己。

实践证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一个动作、一声不经意的问候,都能向学生传达教师的无私的爱,这种爱会转变成无形的动力,推动中等生的英语学习向良性发展。

二、给中等生成功的机会,帮助其树立信心

中等生可以分为这样三类人:一类是学习基础不太好,非智力因素还可以的学生,他们学习很努力,但进步不明显;一类是智商很高,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不努力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或高或低,在老师或同伴的帮助下,他们可能会壮大优等生的队伍;一类是智商不高,情商也不高的学生,一不小心,他们就成了学困生的后备队。中等生的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归根到底就是缺少自信心。教师要想方设法给中等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如:笔者在平时进行英语小测验的时候,就适当降低难度,一次默写十个单词、短语或二十个单词、短语,给更多的学生获得100分的机会,句子的默写另外加分,这样既让优等生“吃饱”了,又让中等生获得了更多的成功机会,让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大增,学困生同时也感到自己有了进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分层教学的意识,分层设计目标,分成设计活动,分层设计作业,让每个班的优等生、中等生、差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求成功的努力。”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尤其是中等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其树立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班级的英语教学才会前途一片光明。

三、走进中等生的心田,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

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的老师,在课外他们应该是学生的朋友。中等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对英语老师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魏书生老师说:“心灵的大门不容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入孩子心灵世界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迷人的新天地。”因此,英语教师不能把中等生遗忘在一边,应该走近他们,多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样他们才会敞开心扉,勇敢地面对一切学习困难,努力学习。如:教师可以给中等生提供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有助于帮助学生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教师可以告知中等生他们的学习目标,一位伟人说:一个人的学习目标越高,他的学习动力就越大。中等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中轨学生最能得益于教师的期望,而快轨学生得益最少。”换言之,是教师对他们期望的提高使他们在学业上取得的进步最大。笔者曾经做过尝试,在2010年届学生中,有一个名叫邱凯的男生,他很聪明,但不爱学习,英语一直处于中游的水平,一次,笔者跟他作了促膝谈心,说只要他稍作努力,考取县中大有希望,哪知他一脸惊讶地说:“我真的行吗?从来没有老师找过我,我都怀疑老师还记得我吗?”自那之后,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上课积极主动,笔者也经常表扬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他的学习劲头更足了。中考,他考了班上第二名,比县中的录取线高了10分。

篇4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中等生教育;因材施教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42-01自有学校教育以来,每个班级里都存在着优、中、差三类学生。"抓两头,带中间"是许多教师为改善这种状况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却掩盖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弊端--淡化或削弱了对中等生的教育。因为在许多教师眼中,所谓"带"就是跟着走,往往是抓"两头"精心,带"中间"随意。

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一般服从正态分布,既两头小,中间大。尤其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学的主要对象就是这些中等生。试想,绝对对数的中等生只靠"两头"去"带",必然会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们的求知欲、创造力和自尊心,阻碍其个性发展和思维发展,不利于对数学生素质的提高。

1.加强中等生的思想教育

教师要培养中等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意识地给他们提高要求,形成压力刺激他们上进;培养他们团结协作意识,教育他们互帮互学,在集体中获得力量,走向成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学生你追我赶,最终共同进步。在这类中等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教师就提醒他们向班里其他同学,特别是向优生请教,寻求帮助,从而解决问题,让他们体验到集体的力量,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还可作如下安排:中等生向优生请教,差生向中等生请教,全班共结师徒对,使中等生在帮助差生过程中体验比他们强的心理优势,从而增强自信心。

2.教育中等生改造世界观,明确学习目的,克服患得患失的心理

教师要告诉中等生,他们并非天生"中等",而往往是由于他们的学习态度、习惯、思想、意志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习的好坏责任在我自己,而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制定学习计划,安排自己学习的重点,学习的次序,意识到要尽自己能力学习。要求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明白这样一种道理,学习好坏是自己的责任,是谁也不能代替的,就像别人不能代替自己吃饭一样的道理。一个不能自主学习,总是依赖别人学习的人,学习永远是被动的,浅层次的,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自觉承担学习的责任,认识到现在的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是对家庭、对自己负责任,学好了本领,才能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作出贡献,也才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只有做到自主学习,才能实现深层次学习和有效学习。

3.打破心理定势

3.1正视差异,改变"配角"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关注中等生的发展,前提是了解每一位学生,正视班级学生间的差异。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必然存在着差异,教师也要充分地认识到,学习中诸多因素造成了这些学生的差异。班级里存在着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并非要求我们把它拉齐扯平,他们都是课堂中平等的主体,我们追求的是让中等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更好的发展。无视差异势必会造成"一刀切"、"齐步走",挫伤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引导中等生正确认识自己与其他群体的差异,特别是要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以此悦纳自己,不再活在优等生的光环的阴影下,消除"配角"意识。

3.2激励赏识,唤醒成功意识。教师的激励赏识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学生思维的激活剂。课堂中,可以用微笑、点头、眼神等方式与中等生在课堂中交流,向中等生传达我在关注你的信息。教师对中等生尤其需要及时准确的激励、表扬,如"你的回答太精彩了"、"你的解题思路十分有创意"、"你的补充很不错"等;对中等生课堂中思路有错误的,也不要"一棍子打死",可说"你对课堂的贡献是一样的,你可以启发大家朝另一个方向走";作业评语,不要用简单的"对"或"错",写上充满激励性的话语等。当然,教师还应该努力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能让每个中等生获得尽量多的表扬与肯定,激发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3.3设置目标,增强进取意识。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本身或自己能力产生"自我设限"的心理,中等生自然也会产生与优等生无法抗衡的心理定势。他们缺少"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的学习目标牵引,这需要数学老师经常地指导中等生自我设定数学学习目标,要求他们确定追赶的对象,榜样人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体现中等生必须"跳一跳"才能实现,由自我设定的目标和教师对他们的目标和要求来增强进取意识。

4.制定有效的发展计划,改进完善评价方法

呼吁国家应当将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加大改革的力度,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尽量的缩短,因为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学生即要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要应付应试教育的考核,其压力之大是不难想象的。作为占学生绝大多数的中等生的发展、转化更应有目标、有计划,管理者教育者应首先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同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习活动。针对中等生制定详细而周密的发展计划,要使得中等生明确这个计划是班集体的计划,它是受老师和全班同学关注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班级个体的交流过程中,为实现计划和赢得老师同学的赞许而不懈地努力。另外还要及时地对发展对象进行跟踪调查,改变以往以学习成绩为单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合理地采用"进步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中等生,不吝啬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通过多方面的点点滴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让他感受到温暖。

5.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防走入另外的误区

篇5

关键词:教师;中等生;关注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14-1

一次数学课上,我和学生们对一道数学思维挑战题展开了讨论。学生们审题、讨论、发表意见,展开了思维的互动,兴致勃勃地寻找着解题的策略。学生们画图分析、提出问题。当我走到胡婷同学旁边时,发现她和同学们不大一样,好像在不停地写着什么。见我走近她,她赶紧用练习本盖住了正在写的东西。这个动作很细微,但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个孩子没有投入到研究中去,虽然她也和大家一样,不时地抬头回答着:“嗯,同意。”我知道这是在做给我看,做给大家看。轻轻翻开他练习本下边压着的东西,哦,原来是刚刚布置的家庭作业,她正忙着玩着完成课后作业呢。我很诧异,大家都沉浸在思维碰撞的喜悦中,她却游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外。看我很诧异的神情,她不好意思地收起了家庭作业本。我没有责怪她,示意她赶快投入到与同学的互动学习中。

这件事引起了我研究的兴趣。听话、懂事,规规矩矩的她为什么这样?为什么这个学习水平中等的孩子没有投入到思维的挑战之中?这个平时找不到什么学习态度问题的孩子是不是有着我未发现的大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找到了她。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我。她告诉我,她想赶快写完数学课后作业,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对于思维挑战题,知道了结果是多少就行了,以前她也这么做过,不过没有被老师发现。她认为自己这样做既能保证提前完成作业,又可以因为比别人上交得早而得到老师表扬。她特别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课堂上自己思维不快,回答问题次数很少,为此,她对自己的做法很得意。

我告诉她,数学的计算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锻炼,只有收获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举一反三,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诚恳地表示今后不再做这种丢西瓜捡芝麻的事情了。我和她做了一个约定,如果她能主动提前做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难题,我会在课堂上展示给同学们看,会经常表扬她,给她加分。

反思这件事,平时认认真真,不声不响,最让老师省心、放心的中等生更值得关注。原因浅析:

“中等生”的概念,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使用,但其内涵与外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中等生”概念的本质属性并不是十分明确,外延也并不确定,从其词义本身揭示的内涵来说,就是指在学生前进的队伍中处在中间的学生。

显而易见,“中等生”、“优等生”以及“后进生”的差别,是教师们以“分数高低”为主要尺度,人为划定的,学习成绩成为绝对的标准,其他表现仅仅是参考分。而学习成绩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不外乎又是考试分数。这种人为的评价标准被我们长期使用,已对教育活动产生影响和反作用。由于教师行为的不当已给“中等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产生自卑心理以及其他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等生获得的表扬鼓励相对较少。学优生因为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得到了师生的认可表扬,学困生因为老师的特别关注常常课上得到老师的鼓励,课后更经常得到教师的帮助。中等生呢?受到老师的关注最少。

性格内向的中等生,平时“安分守己”,表现良好,所以如果他们存在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的话,那么这些问题就更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人发现,班主任老师为其表面现象所迷惑,再加上受“抓两头,带中间”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得老师们眼中的“乖乖儿”容易被忽视,使中等生感到受到了老师的冷落,感到自己是班中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一员,从而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其实他们内心有着更强烈的获得认可获得表扬的渴望。

篇6

[关键词]中等生 语文 学习 体会

一、发现

送走了旧生,我又迎来了新生,面对50多双好奇的眼睛,我知道又将开始新的启程。这是一个普通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在这之中有一位很普通的孩子,他貌不出众,语不惊人,常常孤单只影,沉默寡言,像是躲在角落里的一只可怜猫,引不起众人的注意。最初我没注意到他,直到第一次语文测验……那次测验前,我就给学生敲警钟,小心第一次语文考试会“考砸”。因为小学和初中语文的要求差别较大――基础知识量大,阅读内容灵活,作文要求较高。果不出所料,测试结果90分以上一个没有(满分100分),十几人不及格。当时我并没有批评他们,我知道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况且我也不想让他们失去信心。于是帮他们“找原因”,其他同学很快就接受了事实,可他还是哭的很伤心。下课后我安慰了他,谈话中我了解到这次测验他没及格,且他小学语文成绩是中等。

二、指点

我又具体了解他的情况,原来小学他主要是靠记忆、练习来学习语文的。于是我指点了他的学习方法。首先,注重积累。从课文中的字、词、句入手。其次,扩大阅读。由课内慢慢迁移到课外。再次,坚持练笔。坚持写周记,从写话开始,只要求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即可。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说过的话,用笔“说”出来。并叮咛他要坚持下去。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语文成绩竟然七十多分,我暗自高兴,我的“有效教育”生效了。这件事对我触动较大。

三、反思

像案例中这样的学生,班上占多数,他们才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库,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中等生不是天生就居于这个位置,他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定位。这就有待于我们老师去“开采”“挖掘”。那么我们教师该怎样去做呢?

四、分析

中等生不论思想、学习及其它方面都处于一般水平,他们被称为“灰色”学生。老师几乎忽视和冷落了他们,因为大多数老师主张“先抓两头,后带中间”。事实上常常是“忙两头,丢中间”。老师只想让优生更冒尖,差生不给班级拖后腿,中等生就晾在了一边。中等生要么孤独地等“带”,要么被“丢”在遗忘的角落,不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心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产生被遗忘,被抛弃的心理情感。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对成绩失望甚至麻木,失去学习上适当的压力感和进步的动力,成绩停滞,甚至放弃学习。这种情形就要求我们教师倾尽所爱去关注这个弱势群体。

五、对策

第一,情感激发。中等生的特点常常是沉默寡言、胆小冷淡。教师应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让他们不再有被忽视的感觉。古人云:“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班级中的中等生,犹如社会中的普通老百姓,坚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学习态度。作为教师,首先打开他们的心门,通过聊天谈话、周记评语回复等形式,与他们沟通,时时关注学生的想法,状态。让他们明白老师很在乎他。这样触及学生心灵,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

第二,制定目标。中等生的认知水平偏低。语文成绩的进步只能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就帮助他们每学期制定每期或每单元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不是遥不可及,而是结合他们实际,制定适宜的目标,稍加努力就能达到。当成绩达到目标,教师就大大的表扬、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夯实基础。中等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偏低。进入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多而杂,他们感觉无从下手,把握不到点子。如他们在学习字词句时,无法记忆和掌握那么多,考试时基本上是猜,出错率很高。教师可指导学生不能死记,把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记忆,并且分期记忆,定时巩固,这样才能掌握。其次,对文学常识、古诗文等必须记忆的基础知识,采用“分散记忆”“定期回忆”的方法,监督他们分量、按时完成。提高基础知识的掌握度。

第四,养成习惯。中等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从“积累、阅读、练笔”三方面入手。积累――从课文中的字、词、句入手,理解、记忆并最终运用。阅读――抓住课内重点文章、精彩段落,运用老师讲的阅读方法去体会、分析、理解,并慢慢迁移到课外阅读。练笔――利用好“作文书”,进行“仿写”。坚持写周记,降低“写作难度”,不规定题目、不限制内容、字数,从写话开始,只要求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即可。这三方面都要求他们坚持,教师定期督处检查帮助他们完成,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讲究策略。很多中等生不具备管理策略。进入初中学习任务较重,作业量较大,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合理分配时间,完成学习任务。首先,教师就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布置适量作业,让他们不被作业所左右,空余点时间自行安排复习。让他们慢慢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其次,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成绩。不是每个学生制定了目标次次都能实现,这就要求学生从知识点、思维角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找出不懂、失误或忽略的地方,以便在下面学习中改进。当然,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必要的时候老师带着他们来寻找,及时地查漏补缺。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教师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弥补学习上的不足,提高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肖琪坤.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篇7

【关键词】中等生 化学问题 解决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B-0117-02

化学是中学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就一个班乃至一个学校的化学学习来说,中等生的化学问题解决能力对整体化学成绩的影响至关重要,为此笔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帮助中等生较好地提高学习成绩,掌握好化学这一门课程。

一、中等生的界定

本研究中的“中等生”是指由于思想意识、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习惯、认知行为等方面的不当,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的自控能力低、学习态度被动消极、自我价值观念迷失等,使得其学习成绩等在班集体中介于学优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学生群体。中等生在班级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是教师不可忽略的重要群体。因为中等生既可以是学优生的后备军,又可以是学困生的预备队。

二、造成中等生化学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

(一)在教育教学中,中等生被边缘化

中等生在教学上是属于教师遗忘的群体。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上,教师主要是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手段,重点抓优等生,关注后进生。中等生处于被动的等待中,经常被教师列入忽略的边缘地带。而中等生在班级中又是一个大的群体,可以说是一个班集体的主流。只有关注中等生,塑造中等生,才能有效发挥中等生的主导作用,从整体上提高班级的化学成绩。

(二)中等生在解决化学问题时的能力缺失

中等生在解决化学问题时存在严重的审题能力缺失问题,主要体现在,遇到化学问题时无从下手;拿到化学题目后盲目动笔,乱尝试;审题不仔细,过于盲目,遗漏重要信息导致解题失误;凭借个人经验解题,忽略题目的变化导致解题错误。新课程标准极力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因此聚焦于提高中等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提高整体化学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提高中等生化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一)教师对中等生要多关注,并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化学中等生在学习化学时常伴有失败感,缺乏解决化学问题时的成功体验,而且长期处于教师忽略的境地,因此,中等生常处于困惑、苦恼和自卑中,缺乏自信心,对学习持无所谓的态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给予中等生更多的关注,尊重中等生,引导中等生积极投入到化学课堂活动中。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有意识地适应地给予中等生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相应的任务或问题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进行《基本营养物质》的教学时,通过设置中等难度的问题,如“书本是糖吗?”“如何诊断糖尿病?”“为什么米饭越嚼越甜呢?”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和疑惑进入到学习中。这样的情感教学更能激发中等生的求职欲望。同时,教师要充分挖掘中等生的闪光点,并适时地对中等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和恰当的鼓励。例如,在批改学生的化学作业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对”与“错”的批改,而是当发现学生写作业比较认真时,尽可能写上“只要认真扎实努力,定能取得好成绩”等鼓励性的评价。通过富有情感的批语让中等生感受到教师更多的关爱和鼓励,有效防止中等生被边缘化,进一步激励中等生树立起更为强大的自信心。

(二)引导中等生从问题情境中挖掘隐含的条件

化学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仅在于题目所研究的化学问题的复杂程度,而且更与相关条件的隐蔽程度相关。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反复读题,审题,让学生善于从题目中找出隐含的条件,并对隐含的条件进行相应的梳理,从中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那么学生对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例如“标准状况下,1 mol H2O体积约为22.4 L”这个内容选项隐含的条件是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因此,只要注意这个隐含条件就可以快速地判断这个选项所隐含的意义。

(三)帮助中等生建构合理的化学知识体系

不管是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都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中等生与优等生的区别就在于两者的知识结构上的差异。优等生在脑海中储存的知识是有一定的分层组织的、网络化的、整体化的结构化知识,而中等生所储存的知识往往是凌乱分散的,没有能够把各个知识节点有效地联结起来形成网络化的知识体系,这导致了中等生在面临问题时,无法快速地有效地抽取出相应的知识,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时应该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注重引导中等生建构知识的网络化,形成知识的整体体系。此外,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后,在解答问题时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强知识的强化与应用。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构化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不仅能够理解相关化学知识的深层意思,而且能够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整和优化,形成更为丰富的知识系统。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遵循“单质―氧化物―酸 / 碱―盐”的路线进行知识的梳理与整合。可以引导学生把绘画等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应用到化学的知识建构中,绘制出有趣味的化学知识结构图,如见图1。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绘画爱好进行构建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使得学生在进行知识的记忆和重新构建时能化被动为主动,驱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图1 钠及其钠的化合物的知识网络

(四)注重化学实验的探究性教学

化学实验的探究性教学的一般过程,基本上遵循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学习流程。实验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实验的探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上,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把课堂演示实验设计成合理的实验探究活动,尽可能把“照方抓药”转换为“开方抓药”。例如,在进行氯气性质教学时,可以把“自来水养鱼的故事”作为实验探究的起点,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用自来水养鱼,金鱼会死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假设,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最终得出金鱼死亡的原因。这样让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时能够实现“开方抓药”,而不是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或者教师所要求的实验步骤去完成实验。通过这样真实的问题情境的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从中获取化学知识,而且更能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此外,尽可能为中学生开展课外化学实验,让学生在课外的化学实验中获取相关化学知识。例如,在进行《原电池》教学时,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水果实验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够大胆进行头脑风暴,能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铁丝、铝片、碳棒等做电极材料;有些学生还利用了废弃的玩具上的发光二极管检验来代替课堂实验上的电流表来检验是否形成闭合回路;还有学生将耳机运用到原电池实验的制作中,通过检验耳机发出响声来进行判断……由此可以看出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学习原电池的相关知识,把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的化学研究态度。

当中等中生都能学会化学学习,掌握基本的学习化学的方法,那么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就会得到极大地提高,整个学习氛围建立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集体。

【参考文献】

[1]张波.解决中等生学习化学障碍的策略[J].读写算,2011(28)

篇8

中等生群体是班级的中间力量,在班级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值得教师重点关注的群体。可是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总喜欢抓两头,原因是怕优秀率下降,及格率不高,究其根源,还是应试教育在脑子里作怪。优等生学习优异,能够为班级增光添彩,给班主任带来骄傲,因此班主任总是会精心呵护他们;后进生则可以提高及格率,减少班级出事率,往往也能得到班主任的关心和鼓励;而作为中间力量的中等生,总是默默无闻,在班级中无功也无过,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可是,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中等生在付出努力的同时,也希望教师能关注他们,得到教师的青睐;同时,在班级中优秀生和后进生所占的人数比例是比较少的,中等生所占的人数比例是最多的,班级结构呈“橄榄型”。班主任绝不能舍大求小,应多关爱中等生,让他们沐浴着班主任的爱健康成长,促使班集体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让爱的阳光洒向中等生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要求的不只是对少数学生的爱,不只是对个别学生的爱,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中小学如此,职业学校也是如此。中等生因为总是默默无闻,长期得不到班主任的关爱,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心灵之门关得紧紧的,不愿意和教师、同学接近,对班级事务也表现的漠不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也长期处于“中等地位”,较少得到班主任的鼓励和赞扬,久而久之,他们感觉自己在班级中无足轻重,这非常容易使他们形成自卑、抑郁、闭锁、焦虑等异常心理。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李镇西教师也说过:“爱心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心能春风化雨,浇灌每个莘莘学子;爱心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养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质,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记得有一个名叫小萍的学生,性格内向,成绩平平,当了她三年班主任,和我讲话也不超过10次,每次都还是我主动找她。在毕业考试复习期间,有一次考试她的进步很大,我就顺口表扬了她一下,在她毕业的那一天,我突然收到了她的短信,她说:“尊敬的林老师,您是我碰见的最好的老师,这几年里,虽然我表现很一般,可是您还是经常找我聊天,关心我,我现在毕业了,祝您永远幸福。”说实话,我看到短信时既兴奋又惭愧。兴奋的是,虽然表面上看她毫无声息,原来她内心也有自己的想法并能表达出来;惭愧的是,三年的时间,我仅仅找她象征性地聊了几次天,表扬了她一次,她就如此放在心中。

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尤其对那些中等生要有所倾斜。也许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句问候,就能体现教师对中等生的尊重和信任;也许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让中等生充满自信

长期以来,中等学生大多很沉默,不爱和他人交往,缺少自信,容易被自己和他人忽略。他们往往由于对自身的认识不到位,所确立的奋斗目标不是容易实现,就是难以实现。所以,他们总是很容易骄傲自满或垂头丧气,导致情绪不稳定。对于这一情况,班主任应该帮助中等生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确立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要想着一下子达到优秀生的水平,而应脚踏实地,努力拼搏,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拿今天跟昨天比,看看进步了没有,再跟优秀生比一比,跟他们拉近距离了没有。一比,有进步,信心就来了,再遇到困难,就能挺起胸膛,迎难而上了。高尔基曾说过:“只有充满自信心,才能在任何地方把快乐融入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成功。”

例如,我班的小雪同学,各科的成绩大部分处在70分左右,不好不坏,她本人十分想学好,但又不知从何下手。针对她这种情况,我帮她分析了原因:第一,学习态度一般,但是奋斗目标定的过高;第二,学习方法杂乱无章,没有科学的学习计划;第三,意志力不强,缺乏学习恒心。分析完原因后,我帮她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在班级寻找适中的学习榜样让她追赶,同时寻找一些适合她的题目来训练她,并暗示她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慢慢地,小雪的成绩从70分提高到75分,再由75分提高到80分甚至更多,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自此,小雪同学变得爱学习、会学习了,成绩提高特别快。实践证明,如果教师让学生建立起信心并对学生有良好的“暗示”,那么这部分学生,必然会产生喜悦、乐观、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情绪,从而促使他们努力奋斗,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让中等生有展现自我的空间

中等生很容易被教师忽视,因此他们的潜能也得不到展示,但是中等生也有他们的爱好、特长。班主任要善于挖掘中等生的这些“闪光点”,促使他们进步。

在一次年级的红歌比赛中,我很想让班级拿到好的名次,可是又没有好的想法,正一筹莫展之时,文娱委向我推荐说我们班子珣同学的钢琴过了十级,用钢琴伴奏再加上舞蹈排练,效果一定很好。我一听,觉得主意不错,转而一想,子珣在班级同学面前都没表现过,让她在一千多名同学面前表现,她会愿意吗?能表演好吗?带着疑问,我试着找子珣说了文娱委的想法,没想到,她一口就应承下来。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她带着同学们在练歌房里苦苦磨合,比赛那天,一举拿到了一等奖。在成绩宣布的时刻,同学们都沸腾了,他们都在向子珣欢呼,我看到子珣同学满脸都是笑容,那一刻,我忽然体会到,原来每个同学都有她的闪光点,只要能给她平台,她的能力就会很好地展现出来。从这以后,我学会了将各位同学的特长尽量挖掘出来并给他们平台,慢慢地,我发现班级的气氛比以往融洽了,同学们的凝聚力也增强了许多。

美国的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师力量的全部秘密在于深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只要班主任多给中等生一些空间和时间,多为他们创造有利于成长的条件,他们就一定会进步。

四、防止中等生后退

篇9

关键词:关注学生,提升教师素养,注重与家长交流

新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改革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学生,因此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快乐地学习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一、关注学生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1、尝试与学生做朋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施加教育的基础和有力手段,教师只有在同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后才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2、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摆脱居高临下的姿态,给学生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学习氛围,不要带着爱之深、责之切的心理去进行说教、指正,要善于倾听,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

3、讲究民主平等的教育作风。鼓励学生敢于说“不”、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多一点理解和宽容,从爱出发,了解学生真实的感情需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二)关注心灵,增进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1、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树立自信。一个班级里总会有优生、中等生、后进生,因此要加强对后进生的管理和教育,多去关心他们,平等对待,树立他们的信心。

2、帮助学生自我解剖,正确地看待自己。作为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地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帮助他们自我解剖,正确地看待自己。

(三)用欣赏、表扬培养学生自主自律精神

1、善于发现中等生、后进生的闪光点。教育专家魏书生这样看待中等生、后进生:他们每天上学,即使把中文听成日文,却还能坚持在椅子上一坐一天,这是何等的毅力?他们考试屡考屡败,这是何等顽强的抗挫能力?他们如此艰难却很少有人理解、同情,还受到批评指责。即使这样,学生吃过饭后,背上书包,还能一步步朝着这个自己从来没有成功,还不断有人讽刺挖苦的教室走来。见了老师,还憨厚笑笑,这是何等开阔的胸怀,他们有了这些经历,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失败和挫折面前,没有过不去的坎。何不多给中等生、后进生一些关怀、希望、鼓励甚至表扬呢?

2、让学生在老师的欣赏中愉快地接受教育。任何人做事都希望得到赞赏,所以老师不要吝惜对任何一个学生的赞扬和肯定,多使用表扬的武器,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发自内心的表扬和赞赏,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二、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一)更新教育理念。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初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

(二)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综合性的素质与能力,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与文化意识,通过教学促进学生良好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三)关注学生情感,尊重个体差异。学生只有对老师、对该学科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四)实施任务型教学。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五)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各个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

(六)运用新的评价体系。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手段。教师要善于在评价中不断指导学生,校正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方法,以求学习更加全面,完全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与家长的交流

如今的教育,学校已不能完全再独当一面,需全方位地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其中,家庭教育更存在着它的不可替代性和对于学校教育最直接、最方便的辅,决定了教师在平时的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更全面充分地与家庭教育相融合。

(一)统一思想。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让他们知道教育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在对孩子尊重信任的同时还要做到以身作则。家长提高了自身修养,才会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调整好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才能统一结合起来。

(二)常抓不懈。教育的长期性决定了教师应经常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情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以及各方面的表现,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三)形式多样。学校要采用多种联系形式,积极创设联系的良机。教师可以采用最普遍的方式――家访,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与家长充分交换意见。也可举行一些家长会、报告会、座谈会,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情况及工作计划,向家长提出教育的具体要求,听取家长的意见,同个别学生家长交流其子女的一些教育问题。

(四)全面交流,切勿一味批评。教师应注意与家长全面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把学生的优缺点、学习生活与思想品德客观、真实地告诉对方。

篇10

【关键词】成绩分化;后进生;因材施教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成绩分化现状看后进生转化正是符合看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从后进生的特点和学习现状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能有效地转化后进生。

2.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三要求我们要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宽视野的过程。[1]在教学过程中,尊重个体差异就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符合不同学生学习的教学计划。

学生英语成绩分化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减弱严重的分化和减少人为的分化。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止和减少学生成绩的大面积分化。

二、转化对策

(一)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教师是教育之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要善于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善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为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的业务水平。

(1)采用多种教学法,吸引后进生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表象、直观的阶段,有着天真浪漫、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任何新颖有创意的活动都有“好玩”的思想倾向。游戏教学刚好符合小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据专家研究表明,人的学习效果好差同自身精神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当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处于兴奋水平时,其学习工作的效率将事半功倍。[4]对于后进生来说,游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后进生本来对英语就没什么兴趣,游戏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进而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游戏教学,把简单的问题留给后进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同时任务型教学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吸引他们的兴趣。在学生评价上,采用小组竞争、个人竞争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的兴趣。

(2)从学生特点出发,因材施教

小学生意志薄弱且受暗示性强,动机和目的的背东西给和依赖性,不善于反复思考和计划。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特点出发,因材施教给学生制定适合他们发展的学习计划。特别是当教师发现学生成绩有下滑的倾向时,教师更应该及时找出成绩下滑原因并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辅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当发现学生在听力上成绩下滑时,教师应该多注意该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同时抓好课后复习,及时检查学生回家听力做也的完成情况,必要时和家长联系,共同帮助学生进步。

在词汇和语音教学上,当大部分学生都存在问题时,教师可以创造性地驾驭教材,抓住音素这一关键要素,突破拼读难关。如:学了字母f,l,m,n,s,x,就让学生识别出六个字母的名称音都含有一个共同音素[e],就此使学生识记元音字母e通常在单词中发[e],且该音素的音标与字母形同;同时指出去掉这六个字母的第一个音素[e],余下的音便是五个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且字母与其音标形同。接下来,让学生练习拼读下列单词:men,fell,mess,self,sell;从而建立拼读意识,发展拼读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学生用拼读法记忆单词。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加强课后辅导。

当发现学生在朗读和口语上存在问题时,教师可用正确优美的示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用形式多样的朗读,带给学生朗读的乐趣。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爱表演等特点,根据朗读材料的特点,积极运用情景、游戏、多媒体、奖励等手段。尽力让学生保持对英语朗读的持续注意,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乐于朗读。一单元结束后还可开展“我是小小主持人”“英语演讲比赛”“最佳模仿秀”“最佳表演秀”等活动.在组织活动时特别关注后进生的情况。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丰富多彩的训练中增强对英语朗读的兴趣和信心。

(3)关注中等生,有效地辅导后进生

在一个班级中,优生和差生往往能引起教师的注意,而中等生,这个人数较多的群体因为他们在学习上不拔尖也不拖班级后退而经常被教师所忽视。教师如果能关注中等生,那么班级里差生也许会慢慢变成中等生进而转化为优生。但是如果教师长时间漠视中等生,那么他们中间也许就会有人转化成为差生。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更加关注中等生。

在课堂上,给后进生优先发言权。多数后进生不喜欢举手发言而来,因为他们害怕犯错。但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如果把机会给后进生,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觉得其实英语也不是那么难。渐渐地,他们举手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多。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会浓。

小学阶段学学生的注意的范围较小,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因此单词的记忆不可能通过一节课就完全掌握。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告诉我们遗忘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后对后进生的辅导上要坚持反复复习,不断滚动旧知,让学困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习积极性。

(4)让“爱心”唤醒后进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生情感的特点,用自己的爱去感化学生,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和客服困难的勇气。

(二)呼吁家长重视英语

通过家长会、家长沙龙、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适当的培训,特别是刚上三年级的时候,让家长明确学习英语的重要作用、英语学科在小学教育中的新的主科地位、辅导孩子英语学习的具体方法、配合学校该做的工作,让家长心中有数。加强家校的经常性联系,及时沟通信息。孩子的上课反常的表现、英语作业的状况、英语成绩的退步、后进生的点滴进步,都是教师和家长要经常沟通的信息,都是避免学生成绩落后,出现分化的重要策略。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成绩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对分化现状及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转化后进生的有效方法,因材施教,进而减少那些人为的和严重的分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