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行业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矿产资源行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矿产资源行业

篇1

【关键词】矿产资源 开发形式 行业管理 管理形式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资源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依托,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以及整体性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本文在论述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环节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一、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矿产资源利用环节践行粗放型模式,致使资源浪费现象屡见不鲜。造成这一问题衍生出来的原因是多样化的,例如矿区开采单位数量多,规模小,暂时性经营思想长期得不到扭转。在对资源开采之前没有认真的编制相关规范,开采模式的混乱性使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衍生出来,也可能是生产工艺设备以及技术的滞后性造成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6月14日公布的一份资源综合利用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

二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长期处于无序状态中,滥采乱挖现象长期得不到改善,甚至存在无证开采这一问题。尤其在一些民营私人企业矿产企业中尤为严重,在未完成地质勘探工作之前就盲目进行以采代探,不能进行合法合理化开采。《国务院关于整顿矿业秩序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通知》的编制与推行是对上述问题治理的形式。

三是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主要是“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随意排放,以及开采后未进行有效的环境复原问题,同时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也使地貌完整性遭到破坏,滑坡以及泥石流问题陆续衍生出来。

四是矿产资源管理问题,通常是指相关管理体制内容缺乏完整性,落实上缺乏全面性等。

二、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矿产资源分类管理体制

目前,对矿产资源开发的行业管理模式应该遵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模式,以国家与省级编制的矿产资源规范与地质勘探规范为依托创设矿业权,达到对矿产资源分类管控的目标,以此途径提高矿产资源开采与应用效率。矿业权创设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本出如下的归纳:一是招拍挂出让。该方式通常在矿产资源开发规模较大,但是风险产生率处于较低层次上的矿区体现出高度的适应性;二是公司申请。其应用于规划勘探区中的开采难度较低的矿区或空白区;三是以政府为主导,由其拨款布置矿区地质勘探工作,具体是将地质勘探的任务下达至相关单位,在矿区地质勘测以后参照有关规范创设矿业权出让,该方式通常适用于成型矿区范围中带有专项规范的勘探区域以及预留区域。

(二)建立产量调整机制

为了使矿产资源落实可持续开发以及矿产品综合利用这一目标,建立健全常量调整机制是极为有效的对策。这一机制建立健全以及实效性的发挥,是以政府机关宏观调控为依托的,政府机关发挥导向作用,具体是将矿产资源开发和市场调控、行业组织管束三者整合在一起,强化对矿区开采单位信息管理工作,将矿产品市场需求为依据,以此途径使年度产量指标明确下来,编制并推行带有可执行性的管理办法,达到对矿产资源开发数量实时监控的目标,最大限度的规避行业中恶性周期式竞争现象出现的概率。并且在该机制的约束与引导下,使矿产资源浪费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进一步实现矿产资源开采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建立健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措施[1]。具体是获得勘探开采矿区资源的单位在对相应区域地质概况进行勘查之前,对矿区水文地质等要素进行综合性评估,以矿产品共生、伴生等理念为基准编制整体性开发利用规划,始终将贫富兼容、周期性开发等规则融入其中。针对近期不开采的矿区资源编制有效对策,对其结构完整性进行有效保护。二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编制与推行考评指标是基础,具体是对矿区资源开发单位的自制进行考评,判断其矿业运行进程是否和科学发展观相匹配,在此基础上理性的编制工业指标辅导其开采资源进程,实时监测矿区资源储量。

(四)加强矿产开发监督管理

对矿区开采单位资源利用状况的有效监管,是地矿行政管理体系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十分珍惜合理开发,有效保护”资源开发目标实现的外在体现形式之一。当前,国内矿产资源利用效率处于极低的层次上,例如国社科院近日的“2007中国能源蓝皮书”指出,中国煤炭资源回采率一直十分低下,目前中国煤矿平均资源回收率为30%,不足世界先进水平的一半。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长期处于较低层次上,其和国际相关规范的指标相比较存在较大的悬殊性。

那么为了达到对矿产资源开发行业有效管理额目标,应用有效对策,做好“三率”监管工作是极为必要的,同时使监察工作践行制度化、法律化路线,以推广高端勘探、开采技术与管理经验的方式方法,达到使矿产资源利用效率整体性提升的双重目标[2]。与此同时,政府相关监察部门贯彻落实特殊矿种总量管控工作,借助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制的途径,达到对钨、稀土等矿产总量有效管控的目标,遵照“保护资源、高效利用资源”的规则,把矿产资源优势转型为经济优势,使开采的矿区资源为市场经济提供了最为强有力的支持。

三、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要性

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大体上可以被划分为两项内容:一是从宏观的视域出发对其开发利用进程的监管,二是借助法律法规调控法律责任、资源产权等和矿区资源开发工作相关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那么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工作开展与运行的意义可以做出以下两点的概述:一是强化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为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二是借助对矿区资源开发单位宏观管控的方式,使其处于理性的竞争环境中,强化了矿产资源市鲈诵械挠行蛐裕推动了资源可持续开采进程。

四、结束语

总之,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是其可持续开发利用目标实现的依托。现阶段,国内矿产资源管理工作质量处于不断被优化的模式中,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尚未处理。积极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及相关方法方式,使多样化问题得以解决,从而大幅度的优化矿产资源开采与应用效率,为保护资源以及支持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许巍.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产资源管理机制创新设计研究[J].理论月刊,2015.

篇2

关键词:矿产资源;集群型企业;安全监管;驱动力;特征

中图分类号:TD7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矿产资源集群化是采矿业规模化的必然结果,集群型企业是现代采矿业的运营主流,其安全生产水平开始主导我国整体矿山的安全生产形势。集群型企业的安全监管是企业角度的宏观管理,这种监管行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对其母公司或参股主体的安全责任追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使得集群型企业监管单位的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工作不够重视、不够明确。笔者统计分析了2000~2010 10年间的200起矿山事故致因,属于集群型企业的有65例,其中“上级监管不力”作为事故致因因素之一的有62例,占95.3%。因此,集群型企业安全监管问题的研究对改善矿山安全生产状况、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矿产资源集群型企业安全监管的几个基本要点,为集群型企业安全监管研究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2 集群型企业安全监管的定义及组成要素

2.1 定义

所谓集群型企业,是指主要体现以大型企业为核心,以产品、技术、经济、成套契约等为纽带,把多个资源型企业、单位联结在一起的多法人经济联合体。矿业集团便是集群型企业最为典型的一种,此外,还包括实际拥有或控股多个矿山实体的矿产资源投资金融性企业。

安全监管则是指管理主体为维护生命财产安全及获得较好的安全管理效果,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对运行过程中各项活动实行安全检查、审核、监督指导和防患促进的一种监督管理活动。安全监管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管理活动,对于集群型企业来说,母公司对所属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既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又是一种典型的上下级监管行为,本文所指安全监管即指集群型企业的内部安全监督管理。

2.2 组成要素

集群型企业安全监管要素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安全监管目的:与企业安全管理目的具有一致性,即减少或避免安全生产事故,保护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企业财产权益,持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2)安全监管主体:能够实施监督管理行为的组织、机构和个人,一般指生产单位的上级企业或集群型企业母公司。

(3)安全监管客体:被监督管理的对象和范围,对于集群型企业,监管客体一般指生产经营单位或下级企业,及其相应安全管理行为。

(4)监管手段和方式:区别于国家安全监管的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集群型企业主要通过安全检查、审核、监督指导、行政管理等方式,以作用于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从而实现安全监管预期的目的。

(5)安全监管内容:依据监管主、客体的不同,安全监管内容也会有自己特定的内容、范围和形式,一般来说包括基础性安全管理、合规性管理、体系管理等内容。

3 矿产资源集群型企业安全监管的职能

作用 安全监管是集群型企业母公司安全管理的重要职责之一,从企业角度,安全监管具有以下主要职能作用。

(1)提高社会形象。集群型企业的安全监管是对社会和公众负责的态度,也是“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安全生产的重视以及良好的安全理念能够使企业获得政府、客户等更多的尊重和支持,塑造更好的企业形象。以杜邦集团为例,杜邦公司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历史最为悠久,拥有独特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具有高度危险的行业领域中多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安全生产态势,被人们誉为安全的象征企业,业界都将其作为安全管理的参照物,并在社会各界中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60多年里,杜邦集团在中国的30余家公司实现了零伤害率,国内企业纷纷效仿。

(2)把握安全管理方向。通过安全监管,对集群型企业管理过程中各要素和各环节进行检查、审核、控制,及时获取生产企业管理成效的信息反馈,从而抑制不良苗头,使安全管理沿着正确轨道运行;与此同时,检查工作也能及时发现各种不利影响的现实因素和潜在因素,预防、阻止各种错误和偏差的产生和出现,以保证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

(3)规避法律和经营风险。集群型企业的安全监管是受安全生产法等法律体系约束的,企业在进行兼并重组、资本运作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兼并重组或资本运作对象安全管理的状况,并发挥安全监管职能作用,优化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使之符合国家法律要求;另一方面,子公司的安全生产事故除带来经济损失外,还会严重影响集群型企业的经营战略规划,有的甚至会使企业退出某区域的发展。因此,集群型企业应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与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对各子公司和生产企业进行安全监管,以尽可能减少和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4 安全监管驱动力分析

矿产资源集群型企业的安全监管是十分必要的,是由母公司和各矿山企业组成的系统管理工程。它不仅关系到矿山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还关系到企业或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对安全监管的驱动力分析能够更好地掌握矿产资源集群型企业安全监管的重要性。辩证唯物主义将事物发展原因和动力分为内因和外因,20世纪80年代美国旧金山教授H.Weihric提出的SWOT分析理论也是从内外部条件来进行分析。因此,可以将集群型企业安全监管驱动力分为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

4.1 内部驱动力

内部驱动力来源于企业或集团内部,具有主动性和本质性,是安全管理的第一驱动力,本文认为其主要包括管理要求、员工安全需求和减损增效3方面因素。

(1)内部管理系统要求。在具有一定规模的集群型企业中,尤其大型集团,往往会有自身的企业管理体系。其管理范围不仅包括财务、销售、采购等方面内容,成熟的管理体系还会对安全管理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各级公司的具体安全管理职能和责任。作为集群型企业的母公司,其所负有的便是监督管理职能。

(2)员工安全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在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了人的5类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其层次性如图1所示。

安全需求是指人具有保障自身安全、避免职业病侵袭、免于灾难等方面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源自本质上的,是除生理需求之外的最基本的需求,可以通过外部条件满足。员工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了满足,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建良好安全文化,提高企业生产效益。

(3)减少安全事故和损失要求。安全事故造成生命安全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较大的财产损失。对于企业来说,往往包括材料、设备、人员误工损失,以及因此造成的信誉受损等。安全监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对企业安全管理的作用,减少或避免安全生产事故,保护生命及财产安全。企业为建立可持续发展体制,应立足于以人为本,从经济效益出发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

4.2 外部驱动力

外部驱动力一般指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国际劳工组织要求、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3个因素。

(1)国际劳工组织要求。加入WTO后,国际劳工标准对我国矿业竞争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我国的矿业安全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短时很难达到所谓“公认国际劳工标准”,落后的局面已使我国一些矿业公司在国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如21世纪初,世界国际煤炭组织曾号召世界煤炭进口国家联合抵制进口“中国带血的煤”。良好的安全生产水平已成为矿产资源集群型企业迈向全球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2)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在诸多国家相关法规文献中,对集群型企业的安全监管主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指出: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企业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需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对于其他单位,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建设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搞好企业集团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企业集团中母公司应完善资本营运职能,可以根据国家行业管理要求和企业经营特点,确定考核子公司的经济指标、营运服务和安全生产指标。

国资委《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指出:中央企业对独资及控股子公司的安全生产履行监督管理责任,包括下属公司的安全生产条件具备情况、组织机构设置情况、责任制和规章制度建立情况、安全投入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急管理情况等;对于项目建设、收购、并购、转让等影响安全生产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审批制度。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在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时,要严格落实投资主体的安全生产监督责任,即母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具有明确的安全生产监督责任;第29条还指出,企业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除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实际控制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上级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企业实际控制人和上级企业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3)市场竞争环境要求。除政府部门的监管和法律要求外,对于参与国际贸易的矿产资源集群型企业,其安全生产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美、欧等工业化国家为保护其竞争利益,在自由贸易区协议中规定只有采用同一劳动安全标准的国家和地区才能参与贸易区的贸易活动,抵制以降低劳动保护投入或低标准的发展中国家。

综上所述,可以将安全监管的内、外部驱动因素列表如表1所示。

5 矿产资源集群型企业安全监管特征分析

矿山企业集群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既具有企业集团的共同特性,又因矿山领域的经营模式和高危性而使其安全监管与其他经济组织形式相比,具备一些独有特征。总体而言,其安全监管特征可描述如下。

(1)安全监管对象的多法人性。母公司通过产权、契约关系将各子公司联结在一起,并采用股权、财务、投资、人事和制度等手段控制或影响其他企业,同时各成员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相对独立的经营地位和决策能力,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是如同企业重大财务决策需经上级企业批准,各成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受上级企业监管,服从上级企业安排。

(2)安全监管工作的多层次性。母公司与各子公司通过投资、控股、参股、联营等方式形成集群整体,其紧密程度依据控股程度不同而各异,具体包括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因此,其安全监管也应根据紧密程度有主次、有重点、有层次,当然,安全监管的层次性不完全依据紧密程度而确定,还应考虑各成员企业的安全管理风险大小。

(3)安全监管对象的高危性。矿业属于高危行业,矿产资源的开发涉及恶劣的生产环境、复杂的地质结构、多种重大危险源、现有的开采技术工艺条件等,作业人员承受着多种的危险、有害风险。

(4)安全监管的优势性。企业间交叉控股、参股及关联等方式形成法律上的纽带结合,促成整体规模优势,发挥内部协调机制作用,具体包括资本投入、人力资源、安全文化、安全专业技术等方面。集群型企业有较丰富的专业和技术资源,能够提供较好的服务平台,发挥集群型企业的安全监管优势。

(5)安全监管目标的一致性。任何工作都是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的,集群型企业的安全监管目标与各成员企业一样,都是为实现集群型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

(6)安全监管对象的多元化及跨区域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集群型企业迅速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不断围绕核心竞争力在横向和纵向拓展,原有的单一产业和区域经济已满足不了企业发展要求,产、供、销一体化及上游产业链延伸已成为当前趋势,成员单位地理区域分布广泛,这也是集群型企业充分利用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规模效益,降低投资风险,从而增强竞争能力的必然途径。企业的多元化及区域化经营给安全监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6 结语

矿产集群化开发模式是采矿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安全生产状况主导着整体的安全生产形势。只有明确安全监管的组成要素、职能作用、内外驱动力,以及基本特征,并于实际生产中,真抓落实,认真履行,矿产资源集群型企业的安全监管,才不致成为空谈。

参考文献:

[1]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暂行规定[S].北京: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8.

[2]刘 霞.中小企业安全监管对策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8.

[3]张 磊.中国石油安全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4]Abraham Hraold Maslow.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J] . Psychological Review, 1943.

篇3

关键词:江西 矿产资源 生态效率 SBM模型 评价

中图分类号:F403.8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生B效率的概念,1990年由Schaltegger和Sturm首次提出来。他们认为生态效率是增加的价值和增加的环境影响的比值。而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生态效率则被定义为生态资源用于满足人类需求的效率。关于生态效率的定义,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是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给出的,他们认为生态效率是“通过提供具有价格优势的服务和商品,在满足人类高质量生活需求的同时,将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降到至少与地球的估计承载力一致的水平上,简单来说,就是影响最小化,价值最大化”。近年来,社会各方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因此有关生态效率的研究也逐年增多,主要表现在:

在研究内容上,国外目前侧重于从微观视角研究生态效率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德国大众推出生态效率型轿车Lupo,克罗地亚的Lura集团利用副产品创造价值,将投资回收期缩短到18个月就是很好的例子。而国内的重点放在为政府审批项目提供依据,多从区域角度进行研究。因此,总结国内外有关生态效率的研究内容,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国外已从对生态效率的简单评价转向对生态效率驱动机制的探究。第二,在生态效率研究的应用层次上,重点还是在分析企业及其产品系统的生态效率,从而进一步将生态效率融合到产品的生态设计、关键问题辨识、系统开发等问题中;而我国从企业尺度方面对生态效率的研究甚少,主要是从行业、生态园区、城市及区域等大尺度的方面去评价生态效率。第三,国外开始从生态效率与全球生态问题(如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食物安全等)相结合的角度对生态效率问题进行研究;而我国侧重于从污染物分析的角度研究生态效率。第四,目前绝大部分研究都很少从社会维度定量分析生态效率问题。

在研究方法方面,评价生态效率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尹科(2012)认为评价方法有经济/环境单一比值法、指标体系法和模型法。谭丽超(2010)认为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季丹(2013)用区域生态足迹核算模型评价区域生态效率,目前此方法广泛运用于区域生态效率的评价研究中。另外,姚飞(2011)使用了区域碳排放核算模型来测算生态效率。总之,国内大多数研究者更关注矿产资源中的经济效率,对于生态效率的评价研究较少,而现有的研究在方法和视角上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地处华南成矿区的中心地带,江西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且分布较集中,尤其是稀土矿的储量位居世界第一,主要集中在赣南地区;铜、铀、钽、铌主要在赣东,黑钨矿、稀土主要在赣南;煤、铁、高岭土主要在赣西,白钨矿、金、锑主要在赣北。但是,江西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相关研究工作薄弱,且存在矿产过量开采和过量出口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江西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效率评价问题,这也是推动江西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二、江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效率评价框架与方法

(一)评价框架

本文采用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提出的生态效率框架进行研究。“产出和服务的价值”通常采用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总产出等指标来测量;“生态环境负荷”主要包含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李胜兰等,2014)。事实上,可以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产出分为合意产出和非合意产出。合意产出主要是期望经济指标,如矿产资源产值、产量,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矿产品在江西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采用工业总值来测量。非合意产出则是损害指标,本文采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三废”指标来测量。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投入指标则采用工业产业从业人员数、工业用电、工业用水、工业投资额来测量。

(二)评价方法

对于“多投入、多产出”型的效率测量,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是一种良好方法,而且该方法还可以测算出非合意产出的影响。本文运用基于非期望输出的SBM模型来测算江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效率。

三、江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从平均数看,江西矿产资源各行业的综合利用生态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最有效率,其次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而效率值排在后三位的依次是“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从演变趋势看,江西矿产资源各行业的综合利用生态效率的演变趋势呈现出不同的态势。具体而言,近五年生态效率较为稳定的行业有“非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生态效率改善的行业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是唯一生态效率下降的行业。整体上来看,江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效率在提高,见如表1。

四、简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第一,矿产资源产业生态化的目标是提升产业生态效率,关键是做到产业系统的生态化,提升产业生态效率就是要求产业系统既要尽可能降低对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又要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江西矿产资源各行业的综合利用生态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表现出不同的演变态势,大多数行业并未达到高效率,其中有四个行业表现出效率稳定和效率下降的趋势,普遍还存在改进的空间。

以上分析结论带来的政策启示有:

第一,V产资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业务流程重组,发挥规模经济、集约经济,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等手段,尽可能地最优化综合利用现有矿产资源,从而达到矿产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规范矿产资源开采作业,研究推广绿色开采工艺,尽可能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协调矿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第二,采用多种手段改善江西矿产资源各行业的综合利用生态效率。可以考虑从产业规制、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优化四个角度,提出具体举措。如增强企业家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加大科技投入,政府投入引导,构建风险投资体制;力推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绿色矿业开发模式,构建有效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提倡循环经济等。

参考文献:

[1] 李胜兰,初善冰,申晨. 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与区域生态效率[J]. 世界经济,2014(04):88- 110.

[2] F?re R, Grosskopf S, Lovell C A K, et al. Multilateral productivity comparisons when some outputs are undesirable: a nonparametric approach[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9:90- 98.

[3] Dyckhoff H, Allen K. Measuring ecological efficiency with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 esearch, 2001, 132(02): 312- 325.

篇4

关键词:固体矿产;矿山;可持续发展;勘查;开发;一次性能源

一直以来,人们片面的认为矿产行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地质要素,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具体的矿山勘查、开采工作中,存在许多影响矿产行业健康发展的因素。基于此,实施多种学科交叉研究势在必行,它对矿产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本文从我国土体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入手,结合我国市场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论述了有关矿山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法,以供同行日后工作参考。

1 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基本特征

建国以来,经过地质工作者不懈努力和钻研,固体矿产勘查与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些固体矿产资源的发现可谓是确保了我国经济建设能源需求,同时对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做出了指示。例如,我国煤矿、汞矿以及磷矿等,这些矿产储量在世界首屈一指,但是人均占有量却明显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这些占据世界前列的矿产总量的人均水平都低于世界人均水平,那么稀有矿产的人均水平更为低下,由此可见我国矿产资源形势不容乐观。

就过去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我们发现,我国矿产资源的特征主要表现出:矿产资源存储量大、人均水平低、矿产种类齐全、结构不合理、矿产资源的分布相对集中且分布地区的经济不合理等。同时,我国矿产资源经过数十年的开采,大量的矿山出现了贫矿现象,这些矿山在开发利用上存在很大的难题,而且开采和勘查工作成本过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开发与利用。

我国矿山资源分布也非常的不合理,矿产储量和矿产种类有着一定关系。比如煤矿、铁矿等,这些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地区,而东南地区这类煤矿存在着十分紧缺的现象,这不得不对矿产资源实施北煤南调、西煤东运等长距离运输情况。甚至有些大中型矿山因为地质复杂、交通不便等因素造成开发与利用难度过大。

2 我国固体矿产资源的市场需求

矿产资源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支撑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可以说我国经济增长赖于资源的供应。但是面对我国日以加速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不断缩减的矿产资源储量,矿产资源供应日益紧张,因此把握好矿产资源的市场需求形势不容忽视,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根据我国当前有关部门工作计划得出,在未来十几年时间里,我国国民经济对固体矿产资源的需求还会稳步增长。

3 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矿产勘查与开采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为古老的生产活动之一,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基础产业,甚至可以说人类社会就是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增加,极大促进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前进,也推动文化产业的进步。

人类社会的进步本身就是一个适应自然、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在自然环境改造中重点在于发现矿产资源、认识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我国历史进程分析,中华民族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以及铁器时代等不同的发展历程,但是不管哪一个发展历程中,都是以矿产的勘查与开发为基础的。当然,现如今的信息化社会历程也不例外,更是离不开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

4 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原则

固体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是复杂又具有极大风险的投资,也是一个资源消耗的过程。勘查是对固体矿产资源的发现和认知的阶段,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与支持,具有极大的风险性,所以要力求在投入上减量化。在勘查中注意伴生矿产或相关矿产的勘查,避免同一地域的重复勘查投资。而矿产的开发阶段是矿产资源消耗的主要阶段,以减量化为目标,提高开采和利用技术,提高矿产开采回采率、选择矿产回收率与矿产的综合利用率。完成开采减量,实现矿山开发的可持续性。

4.1 固体矿产资源的减量化原则

固体矿产资源的勘查是在矿床发现后,确定矿产资源分布、种类、数量、质量、技术等条件,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或者矿山企业的需要进行的全部地质的勘查工作。固体矿产资源具有稀少、隐蔽和复杂的特点,勘查中常需要地质填图、物探、遥感动质等方法,使用钻探、坑探等相关技术,通过测量、编录、化验、计算和研究等一系列工作,要大量人力、物力、资金、时间的投入,所以,固体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极具风险。所以,矿产资源的勘查实行减量化原则十分必要。

4.2 固体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的开采和综合回收,建立矿产资源统一的销售模式、开发模式,实现矿产资源的综合开采,大幅度提高矿产资源回收率,降低资源浪费。固体资源矿山会出现固体废弃物,对煤歼石的综合利用既可以解决环境的破坏,还能促进资源再利用。

5 矿山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5.1 开源

固体矿产合理的勘查开发会直接影响到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矿山的勘查开发原则,开展矿产的勘查开采工作,探寻新的矿产地,增加矿产储量,这是地质工作的重点内容。为了缓解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加强急需能源的勘查工作,对固体矿产执行稳定的勘探和开发,充分勘查利用固体矿产资源,加强老矿区储量的扩大,稳定老矿区日常的生产。

5.2 节流

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节约矿产资源,更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降低经济发展中矿产资源的消耗和浪费。这也是保持矿山可持续性发展的重点。矿产资源在勘查阶段就要制定出合理集约化开发的方案。滥采滥挖是对矿山的破坏,我国很多小型矿山都存在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开采方式,应用集约化的开发方式,使矿山保持可持续发展。

5.3 宣传

5.3.1 我国人口众多,素质相差较大。加强矿山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宣传十分重要。加强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宣传,使政府与群众对地矿工作重视起来,有利于地矿工作顺利开展。

5.3.2 加强我国资源需求形势的宣传。使政府与群众正确认识我国资源现阶段的发展形势,资源有限,减少浪费。

5.3.3 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地质灾害频发。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也是使矿山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结束语

对固体矿产资源进行合理勘查开发,重视矿产资源利用的新技术研究,加强政府推广与引导作用,挖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潜力,实行合理的矿产资源勘查方案,是实现矿山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篇5

1研究设计

1.1研究方法脉冲响应函数描述某内生变量对误差冲击的反应,即在随机误差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差冲击后,该冲击对内生变量当期值和未来值带来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滞后期的脉冲响应,可确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作用时滞。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前提是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即通过每个变量对模型中全部内生变量进行滞后回归分析来模拟动态关系。方差分解是一种描述系统运动的方法。与脉冲响应函数相反,方差分解将系统中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冲击的贡献,即分析未来某期的内生变量对上期误差项一次冲击的响应过程。时差相关系数分析法经常被用来检验两个时间序列经济变量之间的滞后关系。在分析政策时滞时,通常计算出若干个不同时差的相关系数,然后进行比较,最大的时差相关系数所对应的时差则为两个经济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时滞。

1.2变量选择本文选取的矿产资源政策变量以及政策效应变量见表1所示。

1.3数据来源与说明考虑到各年份数据的统一性,“新增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对象为煤炭、石油、铁矿石,统计数量为“基础储量+资源量”;“矿产资源开采总量”统计对象为固体和液体矿产;“矿产资源开采规模结构”是指大中型矿山在矿山总数中所占比重;“矿山环境治理资金”包括中央加地方财政投入;“矿产资源供应对需求的保障指数”是指石油与煤炭的生产消费比;“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选取铁矿石作为统计对象;“矿产资源进口来源集中度”统计对象为铁矿砂及精矿从澳大利亚进口的比重;“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矿产品销售收入”和“矿业总产值”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所用数据来自于2002年-2012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和《中国矿业年鉴》。考虑到序列数据的时间趋势以及异方差现象,对年度序列数据分别取自然对数,并在相应变量的字符前加“L”。对于缺失的数据,采用相邻年份数据的平均值。

2实证研究

1999年以来,我国颁布了诸多矿产资源政策,包括矿产资源勘查政策、开发利用政策、矿产品进出口政策、税费政策等。本文使用Eviews6.0软件对政策的外部时滞进行实证分析。

2.1ADF单位根检验对矿产资源政策变量及效应变量的ADF检验结果见表2所示。表2表明,除LMGEGF、LMRF和LRT之外,其他各变量的原始序列ADF检验绝对值均大于10%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除LMGEGF、LMRF和LRT之外其他变量的原始序列非平稳。但这些变量经过一阶或二阶差分后得到的ADF检验值均小于5%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对表2中的变量值进行实证分析。

2.2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对表2中的政策变量及效应变量做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显著性水平取10%)[7],结果见表3(只显示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变量)。表3说明,SSMRE(矿产资源开采规模结构)与TEMR(矿产资源开采总量)、GE(I地质勘查投入)与RT(资源税)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其他变量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2.3时差相关系数矿产资源政策变量与效应变量(只分析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变量)的时差相关系数见表4所示。表4表明,设定滞后期数为0至10期,滞后期为1时,时差相关系数最大的变量包括:新增查明矿产资源储量与地质勘查投入、开采许可证发放数量与开采总量、开采规模结构与开采总量、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与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登记发放勘查与开采许可证数量、矿产资源生产消费比与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与资源税、采矿权使用费与地质勘查投入、地质勘查投入与资源税、资源税与税收。新增查明矿产资源储量与地质勘查行业从业人员报酬的时差相关系数在滞后期为4时最大。矿产资源开采规模结构与矿业总产值的时差相关系数在滞后期为8时最大。可以看出,矿产资源开采规模结构的效应时滞最长,地质勘查行业从业人员报酬次之,其他变量的效应时滞较短。

2.4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1)矿产资源勘查政策分别建立INMR和GEI、INMR和GEIPR的两变量VAR系统,经滞后结构检验,所有根模的倒数均小于1,模型平稳。INMR对GEI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别见图1和图2所示。由新增查明矿产资源储量对地质勘查投入的脉冲响应(图1)可以看出,地质勘查投入变化2年之后,对新增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脉冲响应达到最大并且逐渐趋于稳定。方差分解图(图2)显示,新增查明储量的预测方差中地质勘查投入的贡献上升且在第2年达到最大值,之后较为稳定。结合时差相关系数、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地质勘查投入对新增查明储量的作用时滞为1~2年。同理,地质勘查行业从业人员报酬对新增查明储量的作用时滞为2~4年。(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政策经滞后结构检验,NMLI和TEMR、SSMRE和TEMR模型中根模的倒数均小于1,模型平稳。SSMRE和MOV的两变量VAR模型不平稳,因此放弃对其进行分析。结合时差相关系数、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地质勘查行业从业人员报酬对新增查明储量的作用效果在第1年开始显现,第2年完全发挥,其作用时滞为0~1年;开采规模结构对开采总量的作用效果在第2年开始显现,其作用时滞为1~2年。(3)矿产资源境外投资政策经滞后结构检验,NFDIMI和IPETFIE的两变量VAR系统模型平稳。NFDIMI对IPETFIE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图表明,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登记发放许可证的数量变化2年之后,对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脉冲效应增加并在波动中逐步趋于稳定;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预测方差中,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登记发放许可证数量的贡献较为稳定。总之,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登记发放许可证数对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作用效果在1~2年之后完全发挥出来,所以其作用时滞为1~2年。(4)矿产品进出口政策SDMRPI对MPIET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图表明,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2年之后,对矿产资源供应保障指数的脉冲效应增加,第3年之后逐步趋于稳定;矿产资源供应保障指数预测方差中,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贡献上升且在第3年达到最大值,之后较为稳定。结合时差相关系数、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矿产品进出口贸易对矿产资源供应保障指数的作用时滞为1~3年。(5)矿产资源税费政策在滞后结构检验的基础上,MGEGF对RT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图表明,资源税征收数量变化的第1~3年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投入的脉冲效应增加,第3年之后逐步趋于稳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投入预测方差中,资源税的贡献上升且在第3年达到最大值。所以,资源税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投入的作用时滞为1~3年。同理,采矿权使用费数量变化的第1~3年对地质勘查投入的脉冲效应增加,第3年达到最大,之后较为稳定。地质勘查投入预测方差中,采矿权使用费的贡献逐年上升,且从第4年开始较为稳定。所以,采矿权使用费对地质勘查投入的作用时滞为1~4年。资源税征收数量变化的第2年对地质勘查投入的脉冲效应增加并达到最大。地质勘查投入预测方差中,资源税的贡献在第2年较大,之后呈现平稳状态。资源税对地质勘查投入的作用时滞为1~2年。资源税征收数量变化的第2年对税收的脉冲效应增加并达到最大,之后下降,第5年出现最小值,而后上升并在第8年出现下一个波峰。税收收入预测方差中,资源税的贡献在第2年较大,之后呈现平稳状态。结合时差相关系数、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资源税对税收的作用时滞为1~2年。

3研究结论

篇6

关键词:现代化;采矿;工艺技术;采矿工程;实际应用

将我国现代采矿行业同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发现,我国所使用的采矿工艺、设备等还较为落后,矿产资源的开发率、采矿率还比较低,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所以要及时提升矿产资源的开发成效,推动采矿工程的发展进程,对开采环境进行有效改善,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提升。

1在采矿工程中应用现代工艺技术的意义

现代社会背景环境中,所有行业领域当中都需要融合绿色生态、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思想意识。基于此,采矿工程在应用现代化技术工艺的时候,也要秉承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原则。对于采矿企业来讲,对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统一,积极应用现代化的技术工艺才能对采矿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及时发现与解决,更能够提升采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此,在采矿工程当中积极应用现代化的技术工艺具有极为关键的必要性,其不但能够确保采矿工程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更能指明我国采矿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1]。

2我国采矿行业的发展现状

2.1采矿行业的发展

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会导致矿产资源的枯竭,矿产资源的质量也在不断变差,这让开采环境变得更差,矿产资源逐渐稀少,价格也在不断升高,开采成本在不断升高的同时开采所得的矿产资源质量逐渐下降,这导致矿产资源产生贫乏现象,对矿产资源开采成效、质量、经济效益等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从而对现代采矿行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2.2采矿设备与采矿工作者

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作业过程中,设备与工作者需要根据采矿工作的实际进度进行迁移。在矿产资源的实际开采中,要明确挖掘开采的路线与巷道,同时要将采矿相关的筹备工作落实好,基于此才能够开展合理有效的开采工作,确保采矿工作的有序开展。倘若未让设备和采矿工作者之间实现协调发展,就会致使矿产资源数量的降低,产生采矿失调的状况。

3现代化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3.1空场开采技术工艺

在采矿工程的实际开采过程当中,空场采矿工艺技术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项技术,空场采矿工艺技术通常分为矿房与矿柱,在实际开采中,要先对矿房中存在的矿产资源进行开采,之后才会对矿柱中存有的矿产资源实施开采。在空场采矿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矿房回采的支撑就是矿柱。矿柱的实际开采是基于工具来实现,确保整个开采过程中矿房不会产生变化。就整体而言,空场采矿技术的开采成效更为良好。

3.2充填开采的工艺技术

充填采矿技术,就是在回采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基于填充物料对采空区进行逐一回填,确保采空区域支撑强度能够符合安全生产的相关要求。在特殊情况之下,为了保证采矿区域围岩产生的支撑强度,还要综合使用填充物料与支架,充填开采工艺技术中较为常用的就是向下充填法。充填开采工艺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回采工作的有效性,降低采矿工程安全事故的出现概率,全面提升矿产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2]。

3.3岩体加固的开采技术工艺

在矿产工程的实际开采过程中,由于气候、地质、水文、机械设施等诸多要素的影响,采矿区周围的岩体会出现不稳定的状况。为了能够确保正常实施矿产资源开采,要求使用锚索等工具对采矿区域中不稳定的围岩、溜井、顶板等诸多位置实施加固,这一技术就是岩体加固工艺技术。在矿产资源的实际开采过程中,通常要综合岩体加固、充填、空场采矿等诸多技术工艺,才能够保证采矿作业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在对岩体进行加固的过程当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就是注浆法和支柱法,其能够对矿场中的破碎岩体、流沙等进行有效加固,确保开采作业工作者的人身安全。

3.4崩落采矿技术

崩落采矿工艺技术是把矿洞中的危险岩石崩落,用这样的方式降低顶层出现崩塌的危险,为矿产资源开采构建更为安全的环境。崩落采矿技术通常有两种形式:无底柱分段、有底柱分段崩落。有底柱的分段崩落通常需要对漏斗间距、分段水平断面的尺寸、分段、底柱、阶段的高度等相关参数进行合理设计。比如,底柱高度通常会被矿井巷道形式与矿石稳定性所影响,倘若基于漏斗底结构进行开采作业,所有阶段下的分段底柱高度约要设计成11m-13m,上分段底柱的高度是5m-7m,这样才能够消除阶段输送与耙矿之间的相互影响。无底柱分段崩落技术工艺的机械化水平较高,会节省很多人力资源,同时取消了回采巷道中的分段临时底柱,这项技术在采矿工程中被广泛应用[3]。

3.5溶浸采矿技术工艺

在矿产资源的实际开采过程中会应用到化学形式的开采技术,溶浸采矿工艺技术就是其中一种,其综合地质勘验所得到的结果会对矿产资源的物理特性与化学特性进行深入探析,基于矿产资源的化学特性使用合理的溶浸液,将溶浸液灌注到矿层中,同目标物质进行化学反应,让需要被开采的矿产资源从固体形式转变成为液体形式,促进矿产资源实现有效开发。溶浸采矿工艺技术的安全性与开采率更为良好,同现代环保节能、低碳环保的生产要求是相符的,其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展空间。

4现代化采矿工艺技术应用于采矿工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采矿工程开采作业过程中应用空场采矿工艺技术的时候,对于出现的采空区,相关工作者不要急于进行处理,要对矿石与围岩进行有效稳定。崩落采矿工艺技术通常应用于允许塌陷的地表矿体和较为容易出现崩落的围岩当中,并且综合实际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回采措施;在对充填采矿工艺技术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依据回采工作的开展方向与矿块结构,使用充填采矿技术;在对溶剂采矿工艺技术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所有浸出的位置与浸出方式,有目的地对原地、原地破碎后的浸出进行明确,确保是从地表浸出的具体形式。并且,在采矿工程的实际开采过程中,岩体加固技术极为关键,也是保证开采生产安全性、可靠性的重点所在,基于此需要相关工作者予以高度重视。在采矿工程当中,不管应用的是哪一种技术工艺,都一定要确保作业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并且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尽量对现代化的采矿技术工艺进行合理应用,依据现代绿色生态相关理念,尤其是要注重其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要对各项采矿工艺技术进行合理有效的应用,全面提升采矿工程的开采质量,奠定矿产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基础[4]。实际上,在现代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绿色采矿技术工艺在采矿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在采矿工程当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煤炭地下气化的技术工艺、瓦斯与煤共同开采作业的技术、保水开采的技术、洁净煤的技术、减尘的技术等,实践表明,在大规模采矿工程当中,绿色开采技术被广泛应用,并且获得较为良好的成效,可是其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够获得更为良好的开采成效,推动我国矿产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要对矿产资源进行有效开采,全面带动矿产行业的有效发展。

篇7

【关键词】云南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有大量的金属矿藏资源,但是由于我国开采水平比较低,人口基数太大所以平均人口占有的金属资源远远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因此合理的开采我国储藏量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是我国矿产开发企业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考验。有色金属是矿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有色金属生产第一大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复杂低品位有色金属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云南省矿产资源行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也消耗了大量的矿产资源,云南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1.目前云南省市场上有色金属的背景介绍

目前,云南省已发现矿产142种,92种探明了储量,其中35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五位;有54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十位。 云南省有色金属储量极为丰富,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其中锡、铅、锌的保有金属储量分别为125.24万吨、531.94万吨和1899.49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铜、镍的保有金属储量分别为531.94万吨和69.58万吨,均居全国第三位。 贵金属,云南省的白银保有金属储量1.16 万吨,居全国第二位;铂族金属(包括铂、钯、锇、铱、钌、铑等6种金属)保有金属储量77.85吨,居全国第二位。 稀有金属,云南省的铟、铊、镉保有金属储量均居全国第一位;锗的保有金属储量居全国第二位;铍、锆、锶等的矿物量均居全国第四位。 因此,云南省以有色金属为主的矿产及加工业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所以建设有色金属购销平台,资源商品投资平台势在必行。

2.云南省有色金属资源勘查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云南省矿产资源行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要重视它在有色金属的资源勘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对于云南省的矿产资源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限制作用。经分析,云南省有色金属资源勘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色金属的产量和有色金属工业的产值都很低,有色金属的产量占全国总数的1.190,有色金属工业的产值占全国总数的1.390。

(2)虽然云南省的有色金属工业的生产能力很大,但是资源的缺乏,使其生产能力闲置,大部分企业都处于停产或者半停产的状态,对我国矿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云南省缺乏铝土矿,对于铜、锌、铅等部分具有支柱性作用的有色金属矿产的保有量也呈现不足,并且这些矿产资源品位低,储量少,与市场需求不适应。

(4)有色金属资源勘查采用粗放的经营方式,管理水平低,导致生产效率跟不上,再加上生产工艺、设备、裁决方式和技术的落后,导致矿产资源的采、选量大,但是回收率低。另外资源缺乏深加工工序,产品以初级原料为主,利用档次比较低,这充分说明了云南省的有色金属工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5)云南省的矿产成矿作用很复杂,大多都具有多矿源、多期次的特点,矿产组合类型不合理,市场需求量大的铜、锌、铅等矿种大多以伴生矿产的类型产出,而市场需求量小的镁、铝等单一以及主要矿产的类型少。

(6)由于政策法规、管理体制、执法力度以及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不完善,云南省的矿产资源开发对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力度有待提高。

3.云南省有色金属资源勘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3.1加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调查研究

为了能够对有色金属工业的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我们要在全省范围内对有色金属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主要调查项目为其分布和特点,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为中长期发展计划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另外,为了提高有色金属工业的社会效益,要求我们根据市场和本省资源的特点,对矿产资源进行择优和对口勘探。

3.2加强有色金属综合研究,寻找隐伏矿体和新类型

鉴于有色金属矿床的成矿具有多期性和多源性,对矿床产生影响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有色金属的综合研究,根据矿床的特征以及分布规律,在不同的地质体上寻找新类型的矿体,并进行盲矿体找矿预测。

3.3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为了能够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我们要节约矿产资源,根据自愿的分布和特性以及其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对资源进行循环使用和回收利用,并且要注重对矿产资源的深加工,以充分发挥资源的功能,使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我们要有效的选取合适的采矿手段和技术,使采矿实现清洁生产。注重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废石、废水、废渣的排出量,力求建立低废或者无废的矿产资源采选系统,将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有效的统一起来。对开采的顺序和地压控制技术等进行优化控制,有效的预防山体滑坡和地表沉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4.结论

有色金属资源作为重要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它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矿产资源的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总的来说,云南省加强对本省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投入,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对于实现有色金属资源勘探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京英,孙延绵,付水兴.中国主要有色金属矿产的供需形势[J].地质通报,2009(3):39-40.

[2]张每.国内矿产资源勘查“众星闪耀”一我国有色金属勘查趋势分析[J].西邵资源,2010(10):15-16.

[3]刘思敏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方法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3):24-25.

篇8

关键词:新时期,矿产资源,勘查手段及方法

一、新时期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方法

1.化探法

矿产物化勘查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地质勘探技术并不断趋于成熟,该技术正在朝着定量解释方法的方向发展,不断推动矿产勘查技术的稳步发展。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增加,新型地质勘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隐伏矿床已经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我国地质发展特点以及管理体系构建,融合高精准度的勘测仪器,使我国地质勘查技术日趋完善,并不断提出新的勘测方法和技术手段,促进隐伏矿床勘查的快速发展。

2.物探技术

物探技术主要指的是通过对不同岩石或者煤炭层自身所具有的特有属性(例如结构稳定性、硬度、密度等)对地球磁场产生的一种物理性现象来寻找矿体存在的位置,推断该区域内的地质结构特点的一种勘探技术手段。新时期,我国地质矿产勘查过程中,比较常用物探技术有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和重力勘探等方法。对于地震法来说,通常利用地震波传感技术来获取该矿区的有关地质信息,以此判断地下存储的矿产资源的各类特征,形成图像分析。作为地质勘查期间应用最为广泛的浅层地质矿产勘查技术,该技术具有探测深度大、分析精准度高的特点,以弹性波在岩石介质中的传播过程为依托,采用技术手段,人为激发出来弹性波,并通过弹性波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时间和反射等情况来判断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存储量。电磁法利用自然界中存有的交变电流为场源,当电磁场带强度的改变来对地质进行一系列的勘查工作,并收集图像信息对地下矿产资源进行分析和研究。

3.同位成矿法

同位成矿法主要指的是在相同的成矿空间内,以时间运动为顺序,随着地质条件、地貌结构的不断演变,一些元素或者元素之间发生有序组合,富集成矿。在地质矿产勘查过程中,如果运用同位成矿法的话,就需要技术人员对该矿区内的矿产资源、结构演变、矿区形成原因等情况相当了解,主要有以下两点特征:第一,在对矿体进行开发时,矿产资源可以依照自身的分异特点进行个性化演变,保持矿床的平衡性;第二,种类相同或者类型相似的矿产资源,其深部会存有较多的岩基或者岩体,这些物质是岩浆房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矿产资源分异演化的基础,也是矿物质热源的主要来源。

4.地质填图法

地质填图法是现阶段我国矿产勘查行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以矿产地质理论为基础,融合勘查人员的实践总结,通过专业技术收集勘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研究,从而准确推算出矿产资源存在地点。该方法的应用,需要勘查人员充分了解矿物质的形成规律,通过勘查数据做到准确辨别,进而确定矿床位置。

5.重砂找矿法

重砂找矿法与其他勘查技术不同,该技术需要勘查人员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经验以及加强的思维逻辑能力,这就要求勘查人员的职业素养要高于其他矿产勘查技术人员,对地下所含有的沉积物的成分进行判断,根据地质的疏松程度以及沉降度来预测重砂的富含量,从而推断出该沉积物区域范围内是否含有其他种类的矿物质资源。在以往的原生矿产资源的勘查过程中,通常使用重砂找矿法。

二、新时期地质矿产勘查手段

1.地壳运动情况的研究

矿产资源的形成源于地壳板块之间不断运动,地壳经过长年演化形成矿物质元素。因此,在勘查期间,勘察人员要全面掌握该区域的地壳运动情况并加以准确分析,确定地质环境。将地质环境和成矿环境进行对比分析,一旦两者之间不存在差异性,该区域存在矿产资源的可能性就非常的大。同时,勘查人员要建立地质分析档案,记录每个区域的研究结果,便于后期人员借鉴工作。

2.关注整合矿产分布理论

由于矿物质自身的特有属性,使矿产资源的地域分布情况具有规律性,勘查人员可以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以及查看有关成功案例对勘查工作进行科学梳理,确保每个环节的勘查效率得以高效呈现。由此可见,勘查人员对矿产资源形成原因、资源部分规律等科学技术掌握充分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勘查成功率,确保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和谐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建设水平。

3.找矿信息

找矿信息工作的开展是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基石,其信息的准确性决定着工程开展的资金投入、经济收益等工作。因此,勘查人员要对地质信息、矿物质属性、分布特点、地貌结构等信息进行深入研究,还要结合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来全面收集相关矿物质资源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分类等,将所获得信息移交给专业机构进行有效信息的筛选工作,以此获得更为准确的存矿信息 。

三、新形势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方法的变化

1.加强矿产勘查规定及方法的应用

目前我国勘查行业对金属矿物质资源的勘查体系已经相对比较完善,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的方法及手段缺存在诸多问题,管理过程很不规范,因此,在新时展背景下,规范非金属矿产勘查管理体系工作已迫在眉睫。例如,勘查采集工作,在采集之前,需要制定样品采取目的、取样原则、具体操作标准及规范等流程,以此保证采样具有代表性并满足相关检测标准,只有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才能获得准确的地质环境。深入分析地质环境与成矿环境之间的吻合度,信息高度一致时,该区域很大程度上存在矿产资源,勘查机构可以对该区域展开开采工作 。

2.加强矿产综合勘查方法的应用

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不同于其他工程建设工作,受到气候条件、环境因素、地质特点、地貌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使用单一勘查技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需要结合多种勘查技术同时进行,推动多种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开采效率。与此同时,要完善矿产资源的勘查制度,便于矿产行业的整体管理工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增加,找矿已经成为矿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勘查手段及方法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体矿产勘查质量的优劣,科学、合理的找矿方法不仅能够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效率,还能节约成本、降低资金投入 ,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永康.地质矿产勘查找矿方法分析[J].有色金属文摘, 2015, 05: 44-45.

[2]刘玉.关于地质矿产勘查找矿方法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 12:62

篇9

关键词: 矿产资源 储备体系 思考

一、实现矿产资源储备的重要意义

矿产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支撑了70%以上的国内经济及其相关部门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经济发展之源,其供应是否稳定持久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但由于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速度受到科技进步水平、勘探开采成本等条件的限制,形成了资源供给能力有限而需求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矿产资源需求量持续快速增加。而我国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大部分金属矿产的人均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5。探明储量严重不足,保障程度低,对外依存度全面攀升,资源安全缺乏保障。

在短缺矿产供需缺口快速扩大的同时,部分优势矿产如钨、稀土、锡、锑等也因过度开发,资源耗竭速度加快,优势不优状况依稀可见。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缺乏完善的储备体系,建立在高对外依存度基础上的国民经济,其风险可想而知。

矿产资源储备在国家经济安全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它既是一国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储备是保障安全稳定供应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防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降低国家外汇储备风险的一种形式(见表1)。

二、矿产资源储备的主要形式

(一)矿产品储备

矿产品储备是指已经开采出的原料矿产或冶炼加工成品、半成品的储备。矿产品储备是资源储备的最传统、最主要、最直接的形式。原油和成品油的储备均属广义的矿产品储备。

矿产品储备特点是便于操作,能够及时供应,应急能力比较好。但储备成本较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储备成本高,运营管理较为复杂。

矿产品储备的功能主要是为了保障中短期供应中断,平拟价格的过度波动,稳定市场,保障当期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矿产品储备主体可以由政府、公共机构和企业共同投资。吸储的形式可以现货,也可以是期货。期货储备,具有高效率、低成本、迅速对供需变化做出反应,可以节省储存成本和运营管理成本,但可控性较差。现货储备可以弥补期货储备的缺点,但储备成本可能高于期货储备。所以,在矿产品储备时要综合考虑这两种形式,进行组合储备。

矿产品储备的优点,一是具有较强的应急能力。矿产品储备的储备对象是已经开采出的原料或冶炼加工完的成品、半成品,在市场出现供应中断或者价格出现飙升时,可以迅速投放市场,平抑价格,缓解供应紧张局势;二是矿产品储备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储备矿种、储备规模、增储渠道不受资源地制约,可以根据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变化,灵活确定储备方案。三是可以实现政府、企业、民间的多元储备主体。四是储备形式多样化。矿产品的储备可以采用现货、期货或者现货期货相结合的形式储备。相对于矿产地储备,矿产品储备的缺点是储备成本高,储备规模小,安全性较差,保障周期较短。

(二)矿产地储备

矿产地储备是后备矿产资源开发基地的一部分。后备矿产资源开发基地是指经过地质勘查划定蕴藏有或可能蕴藏有矿产资源的地区。这些地区一部分需要继续开展地质工作,直至开发利用;一部分则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对未来需求,或当前开发技术不可行、开发不经济,为了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储备起来,作为战略保留基地,留待以后勘查、开发和利用。这种行为称之为矿产资源战略基地储备,也称矿产地储备。矿产地储备的量取决矿产资源储备的规模和结构。

矿产地储备的功能是保障国家中长期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而矿产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的日趋耗竭。一方面,一个探明储量的矿产地要形成产能一般需要3―5年的周期。另一方面,矿产地储备更能实现资源的安全存储,储备规模调节幅度大。因而,矿产地储备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矿产地储备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一般来说,矿产资源战略基地储备的实现途径分为规划储备和矿业权储备。

矿产地储备的优点一是可以节省储备建设成本,便于管理;二是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储存,储备形式更加安全,在遇到人为和自然条件突变时,更能保证资源的安全存储;三是储备规模调节幅度大,依据国家长期发展的需要,矿产地储备的规模可以通过增储、轮换和梯次动用等方式实现储备规模的大幅变化;四是矿产地储备具有威慑作用,有利于增强在国际资源价格谈判中的话语权;五是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当技术、经济条件具备时再行开发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浪费,同时也为技术进步赢得时间;六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时效长,调整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分配,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矿产地储备的缺点是应急能力差,动用起来周期长,对短期的供应中断和价格变化的反映能力弱。

现阶段,我国矿产品储备和矿产资源战略基地储备规模的合理组合还需要慎重权衡。一方面,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需要消耗大量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更多储备应急能力强的矿产品;但同时,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国力还不够强大,需要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从这个层面上讲,储备成本低的矿产地储备又显得更为迫切。所以应该权衡设定矿产品储备和矿产地储备的规模结构。

三、矿产资源储备成功经验的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建立国家矿产资源储备的国家。继美国之后,法国、英国、瑞典、瑞士、挪威、芬兰、德国、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仿照美国的模式,均建立了相应的矿产品战略储备制度。这些国家无一例外,都是经济较发达国家。其中,美国是资源大国的代表,而日本则是资源短缺国家的代表,这对我国建立短缺矿产和优势矿产同时储备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明确矿产资源战略储备的法律地位

制定储备法是各国实施矿产资源储备制度的前提,也是实施矿产资源储备战略的重要保障。国外矿产资源储备立法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综合储备立法。其主要特征是储备对象比较广泛,重要战略物资和关键物资都包括在内,矿产资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行业储备立法。其特征是国家制定的与矿产资源相关的行业、产业法中规定了矿产资源储备的内容,不同种类矿产资源储备的法律规定相应地分散在有关的行业和产业法中。其优势在于储备与产业相结合,便于实施和操作。三是战略矿产单独立法。它是针对重要的战略矿产制定专门的储备法律。

(二)政府储备与民间储备并存

国外矿产资源储备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由国家财政支持建立国家储备;另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开始将民间储备作为储备的主体,然后逐步增加政府储备比重,实现政府与民间储备相结合。美国储备模式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撑,日本模式需要有配套的鼓励政策和明确的法律规定,现阶段我国还都不具备。

(三)稳定的储备经费来源

建立矿产资源储备体系需要大量的资金。日本国家石油储备资金由政府通过征收石油税的方式予以保证,民间石油储备资金是由各企业将其纳入产品成本之中筹措的。

(四)权责分明的储备管理和运行机制

实施矿产资源储备的国家,大多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储备的管理,并引入市场机制完善储备的运行,努力降低储备成本。日本矿产资源储备的管理在体制上形成了清晰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并通过法律文件明确规定各层次的职责,运行机制也相对完善。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系统的运行管理方式是,政府制定规划和政策,委托民间机构进行日常运行的管理。联邦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设在能源部,由一位能源部部长助理主管,负责储备政策和规划;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运行管理。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与民间公司签订管理和运行合同,由其负责储备的日常运行、维护和安全保护。

(五)允许勘查但不得开发

矿产资源战略基地储备制度中明确表示,在为国家目的而保留的含矿土地内,允许勘查,但除非紧急情况发生,否则不得开发。勘查主要是由国家地质调查机构来开展,一般是一些基础地质调查、地质填图、大比例尺物化探测量,有时也包括矿产普查,一般不会开展商业性勘查工作。这种一般性的勘查工作完成以后,基本上可以查明该基地内资源远景甚至可以确定资源量,以后在非常状况发生时,稍加补充工作,即可开采。勘查工作的资金一般来源于国家专门预算。国家地质调查机构负责执行这些预算并完成相应工作。国家地质调查机构也可以委托公司开展相应工作。

(六)赋予矿产资源储备以生态环保的内涵

国际上矿产资源战略基地储备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将储备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我国在矿产资源储备过程中可借鉴这一制度。同时,出于遏制我国优势矿产的过度开发,也可以借鉴这种制度来实施优势矿产生产总量的宏观调控。

(七)我国石油储备管理

2002年,原国家计委启动了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工作。2003年5月,负责建设和管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正式开始运作。

2005年国家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公司成立。2007年成立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其运作模式类似国储粮、国储棉,即受国务院委托以国有独资的方式进行国家储备的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共规划三期,储量大致安排是第一期1000―1200万吨,第二期是2800万吨,第三期是2800万吨。首批国家战略石油基地已在浙江镇海、山东黄岛、浙江岱山和辽宁大连四地建成。首批基地储备规模能形成中国约10余天消费量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再加上商用石油储备能力,中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可能超过30天。

篇10

[关键词]矿产 地质勘查 风险 措施

中图分类号:G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269-01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工业化的发展道路离不开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采。云南地区有色金属矿藏资源丰富,在清朝的时候云南矿业就有了很好的发展。做好矿产地质勘查是保证安全开采的前提,但是一般矿产资源都个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导致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另外,由于地质条件复杂,不但影响到矿产开采的质量,同时还有可能会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到地质勘查、开采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矿产行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许多矿产企业在开发矿产资源时,需要进行地质勘查,所以研究矿产地质勘查风险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对于提升地质勘查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1.矿产地质勘查风险种类及成因分析

1.1 市场风险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风险是矿产地质勘查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矿产企业进行矿产地质勘查的目的是在探索到矿产资源以后,进行开采相应的矿产资源,进而向市场供应相关资源,以获得收益,而由于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许多矿产资源的价格也在随时变动,如果矿产企业对于矿产资源的价格走势预测不够准确,在矿产资源价格下行时,投资勘查矿产,那么往往会遭遇很大的市场风险。

1.2 技术风险

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地表矿和浅部矿已经被探明或正在开采,因此当前矿产地质勘查主要是寻找深部矿或发现新的矿床,虽然矿点众多,但是矿产资源的矿藏丰度在逐步降低,因此发现新的经济矿床的几率也在不断降低,目前一般只有1%左右。地质环境的复杂多变和找矿难度的加大,使得矿产地质勘查的技术风险也越来越高。此外,对于许多矿产企业来说,采用的地质勘查技术也会影响地质勘查结果,如果只采用某些单一的、传统的地质勘查技术,如地质填图法、地球化学勘探等,而不加入先进的遥感技术等,会使矿产地质勘查的准确率不能得到保证,地质勘查的技术风险一般直接影响矿产地质的勘查结果。

1.3 经济风险

矿产企业和地质勘查单位进行的矿产地质勘查工作,都有其经济性原则,即矿产地质勘查首先专注于那些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矿种和矿床,对那些紧缺矿产资源和在国际上有较大竞争力的矿产矿山要加大勘查力度,使地质勘查工作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一般地,矿产地质勘查对于其成本和可能带来的产出,有一个大概的估计,但是由于矿床地质条件的多变性,使得矿产地质勘查真实发生的成本和产出,可能与期望值之间存在出入,如果出入过大,超出企业和勘查单位承受的上限,则说明矿产地质勘查的经济风险较大。

1.4 政策风险

矿产地质勘查时矿产投资经营的重要内容,而企业投资经营需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保障,这是降低矿产企业政策风险的前提。当前我国矿产市场体系机制尚不完善,国家法律规定,所有的矿产资源都归国家所有,探矿权与采矿权实际上是分离的,在近年来的矿产开采纠纷中,政府一直扮演着管理者和投资参与者的角色,投资者与政府的关系成为关键。此外,国家还有可能在矿产投资过程中调整税率,而这将会影响矿业投资,影响矿产投资勘查。因此,矿产地质勘查中的政策风险主要取决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和矿产投资者与政府的关系。

2.矿产地质勘查风险的应对措施

2.1 加强行业监管力度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政策对于矿产投资经营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矿产投资经营直接影响着矿产地质勘查。一方面,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规范矿产资源出让和矿产开采审批制度,提高矿产行业进入门槛,保证进入矿产勘查和开采行业的企业都有更高的资质,让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更加雄厚的矿产企业保存下来,杜绝一些不符合资质的企业盲目追求利益和过分冒险的行为,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的宏观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政策的监管,避免矿产地质勘查项目盲目上马,去除矿产开采行业内的泡沫,促进矿产地质勘查行业和开采行业的健康发展。

2.2 推进矿产勘查市场化进程

推进矿产勘查市场化进程,就意味着矿产地质勘查更主要是由市场经济主体,即企业来开展,在地质勘查行业内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风险机制。同时要建立国家级省级地质勘查数据、信息、资料和技术的共享平台,让地质勘探信息和技术成果能够在全行业内共享,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勘查风险。此外,探索建立矿产品交易市场和专门服务于矿产勘查的资本市场,其中建立矿产品交易市场,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操作,来降低矿产品价格的短期波动,减少矿产品价格长期预测的不确定性;而服务于矿产勘查的资本市场,可以为矿产地质勘查项目的实施提供大量资本,降低投资风险。

2.3 加快地质勘查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加快矿产地质勘查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要创新地质勘查项目研判技术。地质勘查项目的研判技术关系到矿产地质勘查是否应该进一步开发,矿产投资是否继续进行。其次是地质勘查施工规程的创新与应用,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时,应该严格遵照各环节工作的量化标准,尽量避免因为人为疏忽而导致的风险,既要保证相应的施工安全,同时也能保证勘查结果足够准确,发挥应有的效益。目前在矿产地质勘查中应用较多的技术是以下两种:

1)物探法

想要探查深部矿,有必要加强对成矿体系的研讨,对矿床的类型构成必须知道,把握矿床空间分布的特征。物探技能的运用能够有利于寻觅动力矿藏、非金属矿床以及有色金属矿藏等,其首要研讨的内容包含重力、电、磁效应、地热、放射以及地震。在进行地质勘查时确定是不是运用此种勘查技能,有必要对勘查区域地层、矿石以及岩体等进行测量,精确把握各种参数以及功能,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依据分析成果来确定是不是运用。

2)地磁测量法

地磁测量首要是以不同时刻不一样空间地球磁场变化数据为根底,对其进行研讨并判别矿产资源方位的一种勘查办法。地磁测量可分为陆地磁测、海洋磁测、航空磁测和卫星磁测。根据测量的范围不一样地磁测量又可分为地方性测量、区域性测量和全球性测量。海洋磁测是利用船只携带仪器在海洋进行的地磁测量的一种方法,对获取海洋地底信息、研讨海洋地质以及编制地磁图等供给了重要的数据根底。陆地磁测首要是通过使用质子旋转磁力仪来测量地磁强度,为地质矿产的勘查供给数据支撑。区域航空磁测首要是使用航空磁测材料对地球进行大范围的物理测量,以此来判别断裂、磁性地层等。航空磁测广泛地应用于勘查石油矿、金属矿和地质构造研究等方面等具有重要作用。

2.4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矿产地质勘查而言,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降低地质勘查风险,既需要工作人员拥有敬业的工作态度,也需要其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地质勘查人员的综合素质。此外,矿产地质勘查队伍中还需要有用专业的技术团队以及行业相关的财经法规学专家,促进地质勘查工作的进展,提高勘查队伍整体技术应用能力,降低矿产地质勘查中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经济风险和政策风险。

3.结语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矿产地质勘查也逐步市场化,众多矿产企业开始投资来开展矿产地质勘查工作。而由于地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环境的多变性,地质勘查存在着众多风险,也影响着矿产投资,因此矿产地质勘查单位要对地质勘查中风险形式和成因予以分析,加强技术创新和队伍建设,建立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风险利益机制。

参考文献

[1] 贾楠生.矿产地质勘查风险的成因及规避策略[J]煤炭技术,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