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管理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病管理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mproved nursing on health behavior, quality of life and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Method:From July 2015 to November 2016 for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a total of 128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outine group and improvement group, routine nursing care was taken in control group, the improvement group to impro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par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d health behavior on nursing work satisfaction.Result:After nurs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total score (40.14 + 8.59), health behavior score (185.36 + 15.69) poi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and routin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5), and improve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98.44%,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 < 0.05 79.69%).Conclusion: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improved nursing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behavior of patients, improve the corresponding symptoms of patient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
Key words: Improving nursing;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aged;health behavior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1-03-0-01
随着近些年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多种生活习惯病发病率有明显提高,其中以冠心病对老年人群影响较大[1]。目前,对该疾病的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相应症状,但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情况仍受到严重影响,且由于该疾病具有易复发性,对患者生命健康仍存在一定威胁[2]。相关学者指出[3],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更快的恢复,本次研究通过对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改进,探究其护理意义,特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共计128例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共计128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57例,年龄(66.59±5.13)岁,全部患者经检测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且年龄均≥60岁、病程≥3个月,并排除以下情况:1、患者伴有恶性肿瘤或其他慢性疾病;2、患者存在严重认知障碍或精神类疾病;3、患者伴有语言功能障碍。将其随机分为改进组及常规组,每组患者64例,其中改进组男性35例,女性29例,年龄(65.71±5.47)岁;常规组男性36例,女性28例,年龄(67.32±4.89)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病情、病程及受教育程度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对饮食、运动、用药等进行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活动。
对改进组采用改进护理进行干预,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2.1 住院护理 患者入院后,由主管医师与责任护理人员一同对患者资料进行查看,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掌握其病情、身体机能及心理状态,并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具体包括:1、通过在病房内摆放患者喜爱的物品等方式提高患者对治疗环境的熟悉程度,避免患者因治疗环境的该病而出现不适感[4];2、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发放健康指导宣传册及当场指导等方式,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该病症的发病原因、治疗过程及注意事项等,提高其对该疾病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避免不良事件的?l生;3、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由于该病症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特征[5],而患者又为老年人,因此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恐惧及焦虑等负面影响,并对家庭负担及痛苦等情况表现为过多担心状态,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通过专业且易懂的方式,详细向患者讲述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并每天与患者交流至少2次,每次时间不少于15min,以使患者保持平静的心情,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回答,消除其疑虑,增强其对治疗及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4、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由于患者为老年人,因此家庭的关心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治疗工作的信心[6],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通过常对患者进行鼓励,并实时照看在患者周围,提高患者对生活信心,避免患者听天由命等消极态度的出现。
1.2.2 随访护理 在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通过电话方式对其进行随访,对患者运动及恢复情况进行详细询问,并对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答,并保证通过时间≥10min,于一个月后对患者进行家访,详细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及对治疗的配合情况,协助并指导患者完成相应康复训练,并保证时间≥30min,在患者出院后2-12个月内,每个月对其进行电话随访,并针对上次随访时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通话时间≥10min,并于出院后6个月及12个月对其进行再次家访,巩固其护理效果。
1.2.3 运动及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恢复程度及饮食习惯,制定相应饮食护理计划,指导患者多食用高营养、高蛋白且富含纤维素等食物,并根据其机体情况,指导其进行适当有氧运动,在护理人员对其进行随访时,可适当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护理计划。
1.3 评价指标 采用CQQC评分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包括体力、病情、社会及心理状态等6方面,总分为154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并采用HPL评分表评价其健康行为,包括躯体活动、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6方面,总分为208分,分数越高表明其健康行为越好,同时在护理工作结束后,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
1.4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件进行分析,表达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两组比较差异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比较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
经过护理后,改进组患者生活质量总评分为(40.14±8.59)分,与干预前及常规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
2.2 比较患者干预前后健康行为
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健康行为均有所改善,且干预后改进组健康行为评分为(185.36±15.69)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
2.3 比较患者满意度
改进组护理满意度为98.44%,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9.69%(P
3 讨论
由于老年患者机能下降,导致冠心病治疗后,恢复速度较慢且病情易出现反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并对其生命造成威胁,导致患者及其家属负担较重,同时,老年患者的遵医行为较差[7],且独自进行康复训练安全性较低,进一步降低了其恢复速度。
篇2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中国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将疾病预防的重点落实到社区、家庭,具备大医院不可能有的优势,能成为慢性病防治最好的平台。
赛罕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自治区政府的非营利性公益卫生事业单位。自成立以来,中心秉承着为社区居民提供人性化卫生医疗服务的宗旨,在区卫生局党工委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努力强化设施建设、机制建设、内涵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新思路,转变服务观念,改变服务模式,拓展业务内容,最大程度地满足辖区居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逐步成为集社区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全科医疗机构。
1、赛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带动基本医疗的发展。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药品种类少、病员数量下降的情况下,赛罕中心成立以党员干部为主的医务人员下社区服务团队走街串户,开展健康宣教,为群众建立健康档案,为辖区居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筛查高血压病人,糖尿病人。通过面对面宣教、访视跟踪服务等形式,主动找出病人并与他们建立联系。? 同时加强了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报告及处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等工作。
2、赛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认真组织开展专项工作,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疗技术,要求党员干部积极带头参与讲医疗技术课。我中心多次组织全中心职工开展各种专题培训学习,以横幅、板报、宣传栏、宣传中心服务内容及服务项目,积极营造良好的社区医疗氛围。
例如:2012年8月18日下午,在自治区赛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潘文峰的带领下,与六位工作人员一同前来自治区为老服务中心慰问老人。
在服务中心,他们进行了《老年健康知识讲座》、《测血压》、《做心电图》等内容的讲座活动。生动讲解了老化的概念、如何正确搭配膳食及五种天天都可以吃的食物。特别在老人饮食上做了“十要”要求,如:适量运动、注意安全防摔到、心理平衡等内容。老人一边认真听讲一边心里默默的记着,当老人还在意犹未尽时,一场丰富多样的讲座就在精彩中落下尾声。
慢性病防治和管理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全面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一方面要面对慢性病现患病人进行治疗和管路,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全人类的慢性病预防工作。以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营造有利于慢性病的环境,控制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命质量。
3、健康干预与促进(又称健康改善) 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帮助个人采取行动,矫正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与一般健康教育不同的是健康管理中的健康改善是个体化的,即根据健康评估中得出的疾病危险因素,由医生进行个别指导,并追踪效果。根据健康评价的结果,做出健康计划并对不同健康状况的个人给予不同的健康管理干预。由于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危险因素组合,因此个人健康计划会针对个体危险因素筛查出个人健康管理处方,使每个人都能更有效地针对自身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其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从而有效地控制疾病并改善自身的健康。
社区卫生服务的提升,不仅依靠目前政府部门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时,不断的迎合群众需求,不断的拓宽思路是工作提高的原动力。慢性病规范管理,加强了团队在慢病管理中对患者生活干预、指导的权威性,强化责任医生团队整体素质,对居民进行追踪式管理,进行个体化健康及疾病管理,使被管理者化被动为主动,双方合作,达到管理目的。提高了慢性病的综合防治规范管理率及检出率。
4、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是被WHO 公认的控制慢性病的有效举措,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贡献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有:居民的健康观念落后,缺乏相应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居民生活方式普遍不科学,饮食结构不合理;医疗机构不能针对慢性病特点提供特色化的优质服务以满足社区群众需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多依靠政府财政补给,但由于资金不到位,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简陋,影响了业务的顺利开展。
社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最终的目的是要改善人们的健康意识、健康行为、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增进人们的健康水平。同时,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完善我国的健康保障体系。健康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和行业,一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健康管理的出现应对时代的需要,体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拥有广阔的前景。在新的一年,我中心将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结合中心服务特色,将预防与康复作为侧重点,期待通过预防措施逐步减少各类慢性病的发病率,社区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健康管理;循证公共卫生;慢性病管理;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6-0137-03
[Abstract]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of health management, and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practice in public health and the research hot spot in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eld. Through recogniz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o understand the common needs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and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and consider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to provide a more favorable basis and advice i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Key words] Health management;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Application value
自1992年加拿大McMasterdaxue大学循证医学工作组首次提出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至今天20余年间,循证思想日趋深入和广泛传播,循证医学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以临床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信息学相互结合的新的交叉学科, EBM的兴起是从经验性医学向基于客观证据为导向的当代医学转变的重要节点[1]。从1997年,EBM理念扩展到公共卫生领域,产生了循证公共卫生或循证卫生保健(evidence-based health care,EBHC)的全新概念[2]。随着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发展,公共卫生工作者也逐渐意识到利用循证医学的思想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必要性,公共卫生领域的循证实践应该建立有自己工作特色的理论和方法[3]。
1 循证公共卫生与循证医学的区别
1.1 背景
任何一个学科的诞生都是在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下应运而生。从传染病等单因素疾病到肿瘤、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因素的慢性病,从疾病到健康再到宏观健康管理模式,从社会-心理-生物-环境的医学模式到医学信息爆炸态势,这些背景均孕育了将传统经验医学上升到遵循证据的医学科学,以崭新的临床思维模式来解决临床、医学教育、预防医学、医疗卫生决策等诸多领域的问题。人们开始重视证据作为循证医学的灵魂,关注临床诊疗的方法、标准的安全有效性。加拿大著名流行病学家David定义循证医学为慎重、明智、准确地应用所能得到的最佳研究证据来选择对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4],因此研究证据、医生临床经验、技能和患者的意见、意愿共同参与临床决策是EBM的核心思想。流行病学作为方法学,提供帮助开展科学研究,生产证据和评价证据可用性的手段。发现、评价和应用当前最佳的证据来制定临床和保健决策的实践过程则是循证实践(EBP,evidence based practice),有研究[5]认为这些均需要运用流行病学的眼光和思路来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的经验与发现。目前,循证医学的原理贯穿于各项临床指南,临床指南对预防医学尤其重要,因为它不仅仅是影响各级医生做临床决策,还有助于告知大众人群有效的卫生政策。
1.2 定义
循证医学又被Q为实证医学和证据医学,其核心理论观点认为所有的医疗决策都应基于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同时也要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患者的实际状况以及意愿[6]。循证公共卫生是遵循现有最好证据制定公共卫生项目和宏观卫生政策的决策模式,减少甚至消除无效的、不恰当的、昂贵的和可能有害的卫生实践,保证公共卫生决策基于科学证据并有效实施[7]。伴随循证医学的演变和实践,凡涵盖“应用科学推理的原则(包括系统地使用资料和信息系统),合理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及项目计划的各种模式,来制定、执行和评估有效的公共卫生项目和政策”[8],均在循证公共卫生的范畴内,可以说循证公共卫生的定义比循证医学要更广泛,尤其公共卫生项目旨在改善整个人群或某一高危人群的健康的结构性干预。
1.3 循证方法
循证医学和循证公共卫生的主要区别还在于循证方法的明显不同,针对临床药物和诊疗程序的研究通常依靠对个体进行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科学意义上,这是最严谨的流行病学研究;而公共卫生干预很可能依靠横截面研究、板试验性研究和时间序列分析,观察性研究,这些研究有时会缺乏比较组而影响到某些干预的证据质量。关于“循证”在公共政策制定领域中的应用,均是表达这样一种期望,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有据可依,最大限度地降低政策制定者的主观随意性。资源不足和政治的压力是把双刃剑,可以作为忽略证据的借口,也可以成为循证实践的动力[9]。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随机对照医学临床试验的数量大约开展了一百万之多,即使如此,现代医学大多数治疗的有效性仍未得到证实,相比较而言,公共卫生领域的干预有效性的研究数目远比临床试验数目少。另还有区别在于人群研究从干预到结果常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在实行干预时,公共卫生领域人员比医学专业人员接受正规训练(行医执照等专业资格证书)要弱,很多没有标准认证(很少数是在流行病学、健康教育方面接受过正规训练),而训练又是多样化的。最终做出决策时,公共卫生的决策是由观点各异的人组成的团队做出,医学专业的决策通常由一名医生来决定。公共卫生和医学的特点不同,使循证医学、循证公共卫生在证据类型、质量、范围、时限等方面有所不同,如:社区预防服务指南的制定者在评价干预有效性时既需要考虑研究设计,又要考虑研究执行情况;目前,减少吸烟的干预最终也许可以降低肺癌死亡率,但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来评价这个远期终点等[10]。
总之,实施循证医学是循证医学的最终目标,逐渐淘汰那些无效的防治方法,减少或杜绝新的无效措施被引入医学实践,不断增加医学实践中有效的防治措施比例,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安全、有效地医疗服务,节省宝贵的医疗卫生资源[11]。增加循证公共卫生的应用是循证公共卫生的最终目标,即使用证据进行决策,循证决策时基于可能的最佳科学证据,使用正确的理论和系统的项目计划方法,遵循正确评价原则,开发和进行有效的干预,多层次、多学科联合解决问题[12]。
2 慢性病管理和循证公共卫生的共同需求
卡尔・萨根(Carl Sagan):如果我们不尊重证据,我们在追求真理时就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重视证据是循证公共卫生的灵魂。而当今社会,公众和媒体对健康问题都十分关注。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来使人们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应运而生,它是一个对个体或者群体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与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管理。要想成功开展健康管理,很大程度上需要获得并依赖当前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最佳证据,根据个体患者或人群的特征及所处的环境以及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这就强调了健康管理工作过程中应该以事实和证据为依据,同时注重后效评价和成本效果分析,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质量[13]。
慢性病管理或慢性病防治是健康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包括建立健康档案、确定与慢性病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条目以及指导慢性病干预(三级预防),选择对慢性病患者预后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同时要通过评估慢性病患者需求、分析其成本-效益制定出最适宜的慢性病患者干预方案。整个过程都需要建立在EBM提供的科学证据基础上,遵循EBM证实的防治最佳证据原则,重视EBM科学寻找及合理利用科学证据的思维方法来指导整个慢性病管理[14]。
3 循证公共卫生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及途径
3.1 应用价值
慢性病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慢性病的管理不可能完全依据现有的科学证据来操作,因此就需要建立在注重科学证据的理念上,尽可能检索和评价本领域内的相关证据,结合实际情况,指导慢性病管理的全过程。
在慢性病管理的公共卫生和临床实践中,决定何时采取何种政策或项目进行干预,何时进行干预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流行病学不是循证,它是致力于研究、确认与可预防的疾病及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在慢性病管理中增加循证公共卫生应用,可以促使我们采取适当的公共卫生行动,增强干预倾向性,最重要的是衡量影响干预决策的因素,诸如慢性病管理中危险因素与疾病因果关系的科学性,一致性、真实性、合理性等[15]。
3.2 应用途径
3.2.1 在慢性病管理中首先要建立健康档案 循证的第一步就是简明地清楚地表述将要考察和处理的问题,这里用到的循证公共卫生路径,是系统性的方法,应当包括四个部分:流行病学数据(数据说明了什么?时间趋势如何?是否存在高危人群等)、有P该疾病项目或政策的疑问(什么能够解释现有的数据?是否有有效的和经济的干预的方法,如果不采取行动会怎样?)、考虑解决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等[16]。
3.2.2 在慢性病管理中最重要的是为患者的危险因素提供真实可靠、廉价有效的干预指导方案 循证公共卫生路径里需要对问题进行量化,用各种率和风险监测资料来进行,同时利用系统综述文献、风险评估、经济学评估这些非常有用的工具来组织整理信息,从而进一步明确描述的问题,从而确认解决问题的各种项目手段并确定重点,制定行动计划,实施干预活动,执行后,还需要评价项目或政策执行情况,再使用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等评估工具进一步测量风险和干预有效性,来确认可能解决的问题的正确性,最终决定是否广泛推广应用或停止项目与政策[17]。
通过了解和认识循证公共卫生的基本原理,在开展慢性病管理研究中实践中发现增加循证公共卫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医学技术的进步为慢性病管理采取公共卫生行动提供了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一方面,如果不增加应用循证方法,公共卫生中的循证决策就有许多潜在障碍和限制;对慢性病开展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并不等同健康管理,但它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8]。通过体检数据,我们能够得出很多重要的科学证据,为我们的临床诊疗方案和个体行为干预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增加循证公共卫生的应用,一方面注重在慢性病管理中保存医学记录,为长期动态观察,评价慢性病管理都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如果不重视应用循证公共卫生,就不能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对慢性病的管理,不能很好地用科学的证据支持慢性病管理工作,开展慢性病管理研究的成果也将束之高阁,公共卫生在其中体现的益处就不能反过来转化运用到需要的社区中去。
[参考文献]
[1] 陈心足,胡建昆. 大数据分析与循证医学研究:争论与协同[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9(1):13-16.
[2] 王家良.循证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15.
[3] 苏雪梅. 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循证医学[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3,19(2):128,137.
[4] 郭清. 健康管理学概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0-55.
[5] Evidence-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Evidence-based medicine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J]. JAMA,1992,17:2420-2425.
[6] 高亚东,王祝峰,张百平,等. 循证医学模式对脑膜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及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J]. 实用癌症杂志,2016,31(4):677-679.
[7] 于菲菲,吴骋,马修强,等. 循证公共卫生决策数据库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 中国卫生统计,2013,30(3):448-450,452.
[8] 王吉耀. 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5-85.
[9] 吕筠,李立明. 循证公共政策与公共卫生改革路径[J]. 人文杂志,2006,(1):146-151.
[10] 王建华.流行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0-151.
[11] 李立明. 对循证医学与循证健康管理的思考[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1,5(4):70-73.
[12] RimerBK,GlanzDK,RasbandG. Searching for evidence about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behavior interventions[J].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Behavior,2001,28(2):231-248.
[13]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90-92.
[14] 詹思延. 循C医学与循证保健[J].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3,9(5):637-640.
[15] 武留信,韩静. 融合创新循证实践[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2):1-3.
[16] BrissPA,ZazaS,PappaioanouM,et al. Developing an evidence-based Guide to Community Preventive Services-methods. The Task Force on Communitity Preventive Services[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0, 18(1):35-43.
[17] 罗斯 C 布朗逊、伊丽莎白 A 贝克、特里 L 里特,等. 循证公共卫生[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1-15.
篇4
【关键词】 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高血压;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21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人口老年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已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我于2007年对所干预的老年人进行随机入户调查,了解老年人患慢性病情况及卫生需求,为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昆区友谊16社区≥60岁的老年人
1.2 调查方法:采用每户调查问卷方法、用包钢职工医院社区部自制的入户调查表,进行家庭成员的问卷填写,入户率达到85%。
1.3 调查内容:主要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患病率及患病人数,卫生需求进行问卷调查。
1.4 调查结果:调查中1922名老年人中有5.46%的患有各种慢性病,各年龄组患病率之间的线性趋势有显著性的意见(p<0.01)见表1。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排在前几位的是:慢性高血压占3.5%,冠心病占2.6%,脑率占0.51%,慢性支气管肺炎占0.31%,见表2。调查中老年人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主要是一些健康咨询、定期体格检查、对行动不便者建立家庭病床以及上门康复护理,见表3。
2 讨论
2.1 我国老年人口目前正以每年约3%的速度递增,研究和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做好卫生需求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调查中显示60岁老年人在逐年增加,在这个老年化的卫生保健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给我们社区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课题。
2.2 调查显示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为8.71%,慢性病已成为老年人主要的健康问题。由于慢性病住院费用高而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做为长期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措施,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设立家庭病床,医务人员上门服务。不仅能治疗老年人慢性病,而且也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正可以减轻家属负担,降低医疗费用,可满足广大老年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
2.3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是影响其医疗保健服务要求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冠心病和脑率中已对老年人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高血压又是冠心病和脑率中的重要发病因素,因此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对保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有着主关重要的意义。老年人患高血压已成为其健康的”无声杀手“,也反应了社区居民常见病的流行特点,为社区居民常见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上升,提示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对心血管发病的影响。因此动员人们积极参与高血压防治工作,普及高血压的防治知识,增强全民自我保健意志,有效地实施干预措施,使老年人健康得到保障,减少高血压的患病率、致病率及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调查研究中发现社区居民对高血压防治存在三高(即生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高)三低(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的不正常现象),因此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要重点对高血压防治进行指导。
2.4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压病的认识,应定期、连续、循环进行,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积极防治本病发生,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意识,开展促进活动。
2.4.1 首先,对高血压病概念有一个深的认识,其次要认识清楚引起高血压病诱因。例如肥胖遗传、饮食过咸、吸烟饮酒及精神紧张。在社区工作中对肥胖者指导患者控制体重,体重不得超过其标准体重20%。同时对有家族史者指导其本人,饮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g,同时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指导患者饮食要做到一二三四五,红白黄绿里的原则,要禁止吸烟饮酒,加强体育锻炼。从心理上减轻思想负担,放松自己,养成一个良好的心态,做到劳逸结合,这样对疾病预防起到积极作用。
2.4.2 其次对已患有高血压病人,一定要根据病情合理用药,坚持长期规律用药原则,禁止乱服药,服药中停药、补药的原则。最好在社区医生指导下服药,并选择最佳服药时间。因上般人血压变化与时间、性别、情绪、饮食及运动有关,因此根据自身服药特点,服药中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及服药中的不良反应,发现问题随时就医解决。由于血压在一天内波动起伏,因此为更好地控制血压最好学会自我监测血压,指导患者及家属测量血压方法及测血压注意事项,提高血压控制率。
2.4.3 高血压病及其它慢性病不仅给老年人的健康家庭的幸福造成很大的不幸,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社区进行健康教育是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健康宣教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系统的互动过程。社区医务人员首先要提高慢性病的认识,应定期、连续的循环进行。采取早期预防、早期诊断,积极防治本病的发生,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根据高血压病的分级管理方案,社区医务人员,应及时了解每个患者危险因素的特点及导致不健康行为的原则,针对其存在并发症情况和自身具备的客观条件,护员双方共同制定具体可行的教育方案,定期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座谈交流,帮助患者克服对高血压病及其它慢性病的担忧,自然心理,与患者进行良好的医患关系,赢得患者信任,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提倡行为示范法,控制减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如精神紧张、食盐多、肥胖、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血脂异常,加强药的治疗,促进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戒烟戒酒减少食盐摄入量,提高心理卫生水平率。制定高血压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入户随时干预法完成,以提高社区老年人的卫生需求,满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 结论
篇5
银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江)的区域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以“整合社区卫生资源、提升社区卫生精细服务”为核心理念,符合国家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符合农民健康档案管理规范要求,是适应现阶段县域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发展,适应以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和社区卫生业务特征的一体化全面解决方案。
银江区域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不仅是一个应用系统,而且是以咨询实施的方式逐步形成县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模式、方法,提炼社区卫生责任医生工作、社区卫生绩效、社区卫生管理、社区诊断及居民享受社区卫生服务模型,保证核心理念的实现,为满足用户的确切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系统特点
银江区域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全面覆盖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全面引入虚拟网格管理及重点人群服务网格模式;以角色岗位驱动集成化设计;以工作站形式提供信息实时整合;以实时、轨迹化管理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绩效;以WEB桌面集成体现一体化展示;简化责任医生日常工作。
系统组成
银江区域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包括网格化健康档案系统、慢病管理系统、儿童保健系统、妇女保健系统、社区疾病控制、社区HIS系统、社区体检系统、社区LIS系统和综合管理等功能模块,一方面各模块相对独立,分别具有完善和细致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卫生用户全面深入的服务工作需要;另一方面它们又能融会贯通、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化集成应用,满足用户社区卫生管理的整体需要。
1. 网格化健康档案系统
网格化健康档案系统以个人健康档案为核心,建立居民家庭档案和社区基本档案。用以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工作人员用于管理、维护社区、家庭、个人的基本健康、行为习惯、既往病史、卫生环境资料和各类动态健康问题记录。对社区健康档案进行精细、网格化管理,形成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医疗、公共卫生业务统一集成到以家庭为核心的网格,有助于实现医疗数据系统化和层次化。
2. 慢性病专项管理系统
对于13亿的人口大国来说,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全社会无法避免、且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大量慢性病的常规、康复保健治疗与现有医疗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银江慢性病专项管理系统全面导入疾病管理的概念,系统以健康档案为基础,提供慢性病种患者的随访、监测、健康教育处方、治疗方案管理、基本资料查询、业务提醒等功能。内嵌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精神病管理、肿瘤管理、冠心病管理、脑卒中管理标准业务流程。并提供慢病管理通用模板,各地区可根据当地要求,动态配置,灵活建立更多的慢病管理专案。疾病管理以“改进诊疗效果、降低医疗成本”为目标,实施社区慢性病专项管理,针对慢性病治疗,提倡一体化的病程干预及管理机制。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专项管理和个性化医疗服务,同时也便于医疗机构对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3. 儿童保健系统
儿童保健系统主要管理和维护社区儿童基本资料、6岁以下儿童体检管理、儿童体检预警、体弱儿童管理、死亡登记等。通过健康检查,得出科学的生长发育监测与评价结果,提出合理的喂养建议,对营养不良及疾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对不同病例实行专案管理,显著提高了儿保工作质量与效率。结合行政与业务需要提供儿童体检、生长发育监测、死亡监测、体弱儿管理、听力筛查等业务管理。
4. 妇女保健系统
妇女保健系统本着“关爱女性”的理念系统,重点对辖区内育龄妇女和产妇进行重点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孕产妇初次检查、产前复查、复查预约、高危管理、产时产妇及婴儿情况、产后访视、死亡登记等,通过对孕产妇的怀孕、分娩和产后访视全程的动态管理,从而掌握孕产期各种危险因素,降低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减少婴幼儿先天性遗传疾病及传染病发病率。结合行政与业务需要提供围产期保健追踪、健康教育、生殖健康管理、死亡监测等业务管理;实现妇女健康促进工程专项管理,为已婚育龄妇女定期做妇科检查,提供妇科专项检查;提供婚前医学检查专项业务登记功能,记录和管理男女婚前检查基本信息、检查信息(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健康教育、结果报告及发放婚检证明。内置妇女保健方面的卫生统计报表。
5. 社区疾病控制系统
社区疾病控制系统主要涉及对各类传染病日常监测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应急处置。疾病的日常监测管理内容比较宽泛,包括急性传染病、结核病、计划免疫、寄生虫病、艾滋病、意外伤害、职业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营养卫生、食品卫生、实验室样品检验检测、出生死亡统计、卫生资源管理等内容;应急处置则包括对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环境污染事件、辐射事件、毒种丢失、不良反应、医源性感染、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的专业处置工作。社区疾病控制系统同时建立卫生直报功能,与政府公共卫生系统建立长效动态接口,辅助上级卫生行政机构监管。
6. 社区HIS系统
社区HIS系统是一个小型的医院管理系统,实现社区诊疗的信息化改造。基于“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而设计,患者费用结算时间明显缩短,提供电脑打印发票和每日费用清单,改善医疗服务形象,提高患者满意度。患者发生的所有费用都可以在系统中及时控制并建立欠费催款体系,减少患者费用管理中的盲点,维护医疗机构权益。通过计算机严格各类药品管理,彻底改观传统模式下药品管理糊涂帐的局面,堵漏增效。同时社区HIS系统与医保留有接口,可以实现医保刷卡、医保结算等,极大方便了社区居民,最终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7. 社区体检系统
社区体检系统根据不同社区体检需要,可灵活配置多套健康体检套餐。按照实时工作站模式、体检结果实时操作简单,易用性强。它提供了与HIS、LIS、PACS等系统的接口,可将心电图、血、尿常规等常规报告单从LIS系统中适时自动导入健康体检系统。主检医生可根据体检结果,进行总检报告、健康处方和健康教育指导。当体检中出现异常指标时,系统自动预警,提醒医生注意,发出复查通知并可以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基本的风险评估。个人可通过互联网或医疗机构内网方便快速的查询到每个人的体检结果,有效提高体检工作的效率。
篇6
摘 要 目的:调查石龙社区患有慢性病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服务需求,为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护理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社区护理需求问卷及生存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对石龙社区患有慢性病264名空巢老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264名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低下,对社区护理需求量很大。结论:社区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质量较低,关注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是当今社会的主要任务,也是社区护理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空巢老人;慢性疾病;生活质量;调查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60
Analysis and strategies of the survey on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empty-nest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CHEN Ju-xiang
(Shilong Community Health Center,Dongguan 523320)
Abstract Objective: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carrying out targeted community nursing service by doing a survey of the life quality and nursing needs of the empty-nest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Methods:Conduct a household survey of 264 empty-nest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used the self-design questionnaires for community nursing needs and GQOLI-74.
Results:The 264 empty-nest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have poor life quality and they have great needs for community nursing service.
Conclusion:The empty-nest elderly have poor life quality.It′s a major commitment for the whole society and a future effort for the community nursing surviceto care about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ose old people and improve their living quality.
Key words Empty-nest elderly;Chronic disease;Quality of life;Investigation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家庭结构的演变[1,2],空巢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成为我国人口的新难题,同时,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3,4],所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满足其护理需求,开展全方位的社区护理服务,十分必要。为此,我们对慢性病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服务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生活质量下降因素,实施社区健康促进策略。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12月在石龙镇老城抽取5个社区,选择在5个社区内居住5年的空巢老人264名为研究对象。男121名,女143名。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1岁。纳入标准:(1)满60周岁以上空巢老人。(2)意识清楚,可用言辞表达,有阅读能力或者能与调查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并知情同意能配合调查空巢老人。(3)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空巢老人(患有其中1种慢性病或同时患有2种慢性病或同时患有3种慢性病者)。
1.2 调查工具
1.2.1 自行设计的社区护理需求问卷 社区护理需求问卷表内容包括有:(1)定期体检需求。(2)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安全用药指导需求。(3)建立电子健康档案需求。(4)运动康复训练与指导需求。(5)心理疏导需求。(6)相关知识健康教育需求。(7)慢性病防治指导。社区护理需求按程度分4个等级调查,依次为很不需要、不需要、需要、很需要。
1.2.2 生活质量调查 运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5,6]进行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将问卷调查的数据编码入数据库,数据录入和整理由研究者本人带领2位录入员,组成数据录入小组,录入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完成录入和核对工作,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对数据进行遴选分类、标注和整理。
2 结 果
3 影响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因素
3.1 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状况 本组264名空巢老人年龄偏大,在60~82岁之间,平均年龄71岁,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其中有的老人患有1种慢性病,有的老人患有2种慢性病或同时患有3种慢性病者,他们的健康状况差,在生活、看病、外出行动上缺乏照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及时就医和治疗,严重影响了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表1显示,264名空巢老人中,对定期体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安全用药指导、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运动康复训练与指导、心理疏导、相关知识健康教育等护理需求量很大,提示加强社区护理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3.2 空巢综合征 空巢老人由于长期和子女分居,长期生活在孤独缺少交流的环境中,容易产生抑郁、忧虑等不良情绪,这对其身体健康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容易产生空巢综合征。空巢综合征会使人的神经系统调节紊乱,导致免疫功能减退,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引发各种疾病或原有疾病加重[7],从而使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下降。因此此部分人群对慢性病防治、健康体检,尤其心理干预等方面的护理需求明显较大。表2显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分项评分和综合评分均低下。
3.3 空巢老人的适应能力 进入老年期后,老年人不仅要面对生理、躯体功能及容貌变化,还要面对社会地位、他人关系等重大改变,如退休、生活闲暇时间的安排等,再加上子女的相继离开,造成空巢老人自尊和自我接受能力下降,导致适应能力下降,从而产生消极的生活态度,对周围环境和自身健康的控制能力降低,影响身心健康,导致生存质量降低[8,9]。
4 提高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措施与对策
4.1 加强社区护理干预 以护理需求为导向,建立社区护理服务网络,实施社区护理 。建立全科医护团队,定期对空巢老人家庭访视服务,针对性进行健康行为指导和饮食、用药指导。为空巢老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做好慢性病的规范管理,及时录入随访信息。开通24 h老人热线。随时解决问题。社区护士每年为空巢老人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工作。
4.2 鼓励老人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鼓励空巢老人多参加社会活动(如老年协会、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在那里多结识朋友,多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在中心成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俱乐部,每月开展活动,每月邀请专家进行健康知识讲座1次,发放宣传资料,组织老人观看相关疾病常识录像,赠送限盐小勺、限油小壶,开展趣味性游戏,增加老人们的防病知识。
4.3 心理护理 社区护士定期慰问空巢老人,为他们解决困难,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生活自信心,培养空巢老人良好的积极心态。定期对空巢老人进行家庭访视和心理交流,有助于减少空巢老人忧虑、孤独等不良情绪,对其抵抗力的增强及疾病的控制大有裨益,不仅可以减少老人们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4.4 社会支持 鼓励子女多与老人沟通,常回家看看。同时呼吁当地政府要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空巢老人服务网络建设,建立老人义工制度。
5 小 结
综上所述,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质量较低,不尽人意。关注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是当今社会的主要任务,也是社区护理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田 苹,程爱东,周晓萍.牛街地区空巢老人社区护理需求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0,8(4):478-479.
[2] 姜 娜,孙梦霞,廖淑梅,等.岳阳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健康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6):1028-1030.
[3] 王 颖,何国平.城市社区空巢老人健康问题及对策探讨[J].护理研究,2008,22(1B):100-102.
[4] 王艳梅,李 萍,张丽娟,等.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J].护理研究,2010,24(2C):490-492.
[5] 陈玲玲,林 婷,姜小鹰,等.福州市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服务需求情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8):920-922.
[6] 邹秀梅,王建乡.上海市奉贤区农村空巢老人护理服务需求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42-543.
[7] 孙梦霞,廖桂香.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空巢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1,9(3):62-64.
[8] 张 贤,尹惠茹,周 欢,等.社区空巢老人自我概念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护理,2008,14(6):817-818.
[9] 徐小林,丁松宁,赵华硕,等.社区空巢老人生存状况及社会支持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0):2973-2975.
篇7
“泛长三角”概念:泛至内陆是要将生产区域扩展到安徽、江西;泛至海洋则扩展到福建和台湾,与东海经济圈连接。长三角规划提出,到2015年,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 000元(核心区100 000元);服务业比例达48%;城镇化水平达到67%。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公共卫生要为发展经济发挥作用
上海世博会,成功地展示了长三角等地经济发展的成果。上海最近组织了一次国内外200多名专家教授参加的研讨会,重点讨论后世博时代大都市圈发展应考虑的三大问题:公共卫生、低碳经济、都市圈规划。就公共卫生而言,城市化、老龄化、突发性疾病(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问题显得突出。
全球每年有9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传染病,新兴传染病发病率的攀升与大都市的发展有关。这些传染病病原大都是病毒,来源主要是动物,背景是气候变化。动物与人类接触愈来愈密切。如城市人口愈来愈多,需要的肉类食品随人口的增加而增加。中国1968年人口为7.9亿,拥有猪520万头,禽1 230万只。相比今天人口增加不到一倍,猪和禽需求分别增加了100倍和1000倍。城市人口的增加,动物的密集,给传染病的传播可能构成了条件。人口愈多,病毒复制传播的风险愈大,且变异可能越大。变异后的病毒可能会引起疾病更大范围的流行。快速交通亦可能加速了传染病的流行。集装箱为蚊子从一地转到另一地创造了生存、繁殖的机会。新加坡是管理得较好的城市。但那里的蚊子还没有消灭,登革热仍在流行。尽管我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工具和技术来跟踪、探测、预测微生物对我们的威胁,并及时做出反应,但还需要跨学科、综合性的生态学系统研究来解决传染病对我们的威胁。
随着城市化加速,人口老龄化问题开始突出。2010―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由12.3%上升至31.1%,上海则由22%上升至40.9%。60岁以上人口超过5岁以下儿童人口。慢性病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我们必须更多地了解慢性病的成因以及其后果,更好地应对慢性病的挑战。为此我们有十方面须重视:① 控烟:控制烟草是减少死亡最有效的手段。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压力的增大,烟民抽烟的时间愈长,特别是女烟民数量的增多,与抽烟相关的慢性病可能会给中国烟民带来愈来愈重的负担,包括心脏病和肺病。所以应该采取措施和烟草作斗争,否则将成为对中国健康最大的威胁。② 水:应该为居民提供质优、量足的淡水。目前很大一部分淡水用于农业灌溉,如果能用更经济的方式提供这部分农业用水,这对水资源的安全和供给来说意义重大。③ 清洁的空气和土壤。在工业化进程中应确保发展工业不污染自己的环境、空气和土壤。健康的城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这也是世界面临的挑战。。④ 充足、安全的食品供给。避免肥胖和营养不良。⑤ 安全有效的疫苗和药品。⑥ 防治精神和神经退行性病变。老年痴呆等慢性病将对个人生活造成很大的破坏,同时对社会形成沉重的负担。⑦ 控制心血管病和癌症:这是21世纪的一大难题。他们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我们必须更多地了解他们,更好地应对他们对健康的挑战。要了解疾病的成因,把人们的行为变化和基因的变异结合起来考虑,从而大大提高健康水平。⑧ 要预防新出现的疾病和不可预见的疾患。⑨ 实现卫生的公平性,消除卫生方面的差距。⑩ 让每一个人都能受到充足的卫生服务,让每一个人都能享有负担得起的健康服务。更应把卫生部提出消灭麻疹和疟疾的任务摆到日程上来。
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酸雨多发区和水环境严重污染区域,随着该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问题不仅仅成为高层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同时也成为平民百姓普遍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篇8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297
老年冠心病作为最常见的老年慢性病,主要防治工作在社区。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是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重点之一。本文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及健康促进行为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分析健康素养在老年冠心病社区防控中的作用,为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冠心病的定义与现状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官腔狭窄,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第一杀手,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因素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在应对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症状、治疗、生理和心理社会变化,以及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调查的内容包括,社区老年冠心病的防治现况、疾病认知、健康行为。主要的干预措施有健康教育、自我效能干预、心理干预、行为干预、知识-态度-行为综合干预等;干预的方法包括,电话健康指导、集体健康教育等。观测的变量包括遵医行为、健康增进行为、依从性等。
老年冠心病与其疾病管理行为:①健康促进与健康促进行为: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促进的定义是: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进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在此定义中,明确指出,个人自我疾病管理能力是健康促进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对于慢性疾病的健康相关行为研究已非常广泛与深入,它包括健康促进行为与危害健康行为。慢性患者的健康促进行为直接影响其生存率、死亡率、控制率及生存质量。老年冠心病患者也不例外。②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研究:国内近5年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包括社区、农村、城镇老年患者;研究方法主要是对某一类患者的现状调查或干预上;调查研究工具大都根据研究需要自行设计量表;结论主要包括具备冠心病基本知识、遵医嘱服药、戒烟、限酒、控制体重、控制情绪、低盐、低脂、合理饮食、定期复查、适量运动、规律生活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1]。
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因素:对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因素尚无统一定论。是否具备足够的相关健康知识,掌握一定技能,坚持健康行为都是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因素。老年人阅读、理解能力相对差,生活习惯固定,给健康促进工作带来难度。如何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认知能力,使之真正理解健康信息、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对改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合理应用医疗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做好老年冠心病这一慢性病的防控,就要从增加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与技能、改善健康行为、增强自我效能入手,把健康促进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做实。
老年冠心病与健康素养
和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及社区卫生服务密切相关的概念[2,3]。健康素养可以用来预测人群健康状况,是一个比社会经济因素、年龄、民族等因素更强的预测因子,健康素养的水平对社区居民健康促进有重要影响,对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有重要意义。
健康素养的定义及研究现状:目前,对于健康素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美国医学会(AMA)认为健康素养是主要指能够在医疗环境下运用阅读,书写和计算等基本的技能完成健康相关的任务。
我国健康素养的研究刚刚开展。经济、地区间文化发展不平衡,造成抽样框、样本量及数据的分析都与发达国家的要求有所不同。目前还没有针对老年冠心病适合中国国情的调查指标体系与工具以及对其健康素养评估与干预的研究。
老年冠心病与健康素养:老年冠心病作为老年常见慢性病,主要防治工作在社区,加强自我管理是社区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个体而言,改善个人健康知识和意识、发展个人健康技能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社区中开展以改善居民的健康素养为切入点的的健康促进工作非常必要,尤其是对老年慢性病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与人群的健康素养密切相关的社区卫生领域,特别是社区护理领域,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服务对象的健康素养,实现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以此加强社区居民的健康促进,同时实现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摆在社区护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根据老年冠心病的流行情况,重视其社区内的自我管理,通过干预提高患者健康素养,使其主动接受健康促进行为,是重要且必要的,也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各民族的地理分布、生活习俗、经济文化乃至遗传背景千差万别,不同民族的老年冠心病发病率大相径庭。因此,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民族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行为及健康素养做进一步比较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刘岚.慢性疾病的自我管理[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9,8(7):508.
篇9
【关键词】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健康管理;多元回归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中胆固醇或三酰甘油水平升高的一种疾病。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1],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直接相关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的滞后与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的不合理,导致高脂血症人群呈逐年增长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研究表明膳食中脂肪、动物性食物过多,谷类食物比重过低的人群,可能引起血脂水平增高,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2]。
2009-03—2010-07,我院启动了对慢性病及高危人群的集中分层健康疗养干预计划。为完善我院高脂血症人群健康管理模式,现以2009年在我院进行体检的5 999例公务员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探讨了公务员人群高脂血症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因素,为高脂血症及心血管疾病的科学、系统、有效、更具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模断面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09-01—12在我院体检中心参加血脂等检查项目的公职人员共5 999人,从中淘汰测验项目不全人员293人,剩余有效观察对象5 706人,其中男性4 062人,女性1 644人;年龄最大89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44.8±13.1)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为(44.49±13.04)岁,女性平均年龄为(45.48±13.22)岁。
1.2研究方法健康体检者检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
1.3诊断标准
1.3.1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判定标准依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3],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TG血症、低HDL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TC与TG水平均增高)。
1.3.2高血压高血压诊断标准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DBP≥90 mmHg,或近2周内未服用降压药物[4]。
1.3.3高血糖高血糖按照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5],FPG受损:6.1 mmol/L≤FPG<7.0 mmol/L;糖尿病(DM):FPG≥7.0 mmol/L和/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以上两种情况统称为高血糖。
1.4统计学方法将研究对象按年龄、性别、不同高脂血症类型进行分组,应用SAS 9.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将高脂血症与高血压、高血糖、年龄、性别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高脂血症检出的一般情况体检资料齐全者共5 706人,共检出高脂血症1 633人,患病率为28.62%。年龄最大86岁,最小24岁,平均(47.30±12.30)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为(45.91±11.82)岁,女性平均年龄(53.82±12.42)岁。男女比例为1∶0.22。
2.2高脂血症性别、年龄分层特征(表1)共检出高脂血症1 633人,其中男性1 346人,患病率为33.14%;女性287人,患病率为17.46%。年龄分布以50~69岁为主,60~6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例数的36.34%;其次为50~59岁年龄组,占34.47%。表1结果显示,按年龄、性别分层后,高脂血症患病率均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其中男性在40~49岁年龄组最高,患病率为39.71%,女性在70岁以上年龄组最高,患病率为35.42%。男性组高脂血症患病率在30~39岁组开始明显增高,到40~49岁组达高峰;而女性组于50~59岁组才开始明显增高,直到70岁后仍保持较高的检出率。各年龄组比较,男性高脂血症患病率除70岁以上年龄组外均高于女性,除60岁以上年龄组外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各组高脂血症患病率比较本组体检者同时进行体重指数(BMI)、SBP、DBP、FPG检查,资料齐全者5 706人。高脂血症分类情况及不同类型高脂血症、高BMI、高血压、高血糖发生情况(表2)。由表2可见高TC血症共405人,高TG血症共534人,其中高TG血症发病人数最多。3种类型的高脂血症中以混合型高脂血症者高BMI率最高。
2.4高脂血症与高BMI、高血压、高血糖的相关性分析(表3)结果显示BMI、FPG、DBP、性别、年龄与高脂血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在被调查的因素中,高BMI与高脂血症关系最为密切(标准偏回归系数=0.154 39),高BMI与高脂血症的发生最为相关,其次为FPG、DBP、年龄、性别,说明高BMI、高血糖、DBP升高、年龄越大高脂血症患病率越高,反映出高脂血症者血管硬化、血液黏稠度升高导致DBP升高。本组资料显示高脂血症与性别有关,男性高脂血症患病率较女性高。可能的原因有:①男性饮酒的比例较大,进食高脂肪食物的机会较多。工作压力大,运动时间少。②女性在绝经前肥胖较少,只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肥胖才明显增多。也与女性为保持身材比较注意节制饮食有关。
3讨论
3.1健康体检人群中高脂血症发病情况分析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5 706例体检人群中,高脂血症共检出1 633人,患病率为28.62%。这与公务员人群以静坐为主要工作方式、缺乏运动、饮食和起居不规律等生活方式关系密切。表1显示北京市公务员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脂血症的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其中60~6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50~59岁年龄组。男性在40~49岁年龄段高脂血症患病率较高,男性组高脂血症患病率高峰段比女性组出现较早,且各个年龄段男性普遍较女性患病率高,这与男性吸烟、饮酒过量,工作压力、社会压力较大等其他危险因素较女性多有关。结果提示男性在40岁以上年龄段更应关注血脂情况。
3.2高脂血症与高BMI、高血压、高血糖等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与BMI、FPG、DBP、性别、年龄具有相关性,说明BMI越高发生高脂血症的几率越大,许多研究证明BMI与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有密切关系[6]。
经统计分析高脂血症与SBP升高无显著相关性,而与DBP有明显相关性,反映出高脂血症者血管硬化、血液黏稠度升高导致DBP升高。在对高脂血症进行健康管理过程中,需对多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对高BMI、FPG升高、DBP升高、30岁以上男性公务员群体应加强对血脂的监测,及早干预以防止高脂血症的发生。近年的临床干预试验表明[7],恰当地改变生活方式对多数血脂异常者能起到与降脂药相近似的治疗效果,在有效控制血脂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3高脂血症健康管理的必要性健康管理是一个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评价(认识健康问题)干预(解决健康问题)再监测再评价再干预的循环,其中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是核心[8]。国外利用健康管理来降低慢性病发生的研究已有20多年了,美国人在过去20年利用健康管理的办法使他们的冠心病死亡率降低了2/3[9]。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中冠心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已成为我国居民主要的健康威胁。因此对高脂血症的干预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重要因素。血脂异常与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所以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
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健康维护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当前仅以治疗疾病为主的就医方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进一步需求,针对慢性病患者对慢性病控制、并发症预防的迫切需求,我院经过多年健康管理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了对高脂血症等慢性病独有的健康管理模式,通过长期科学合理的健康维护方案,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健康理念,整体提高高脂血症人群健康素质,真正实现身心健康,有效避免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体质,促进全民健康事业的发展。
3.4高脂血症患者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方案探讨我院通过多年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实践,针对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提出了相应的健康管理方案,对高脂血症人群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咨询,提供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的干预方案,由西医系统体检、体检报告分析结合中医体质评估指导、中医四诊等体检结果,给予饮食处方、运动处方、药膳处方、中医养生调理处方、健康管理与健康疗养相结合的健康管理模式,对高脂血症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并定期随访调整药膳、中药保健处方,为高脂血症健康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科学、中西医结合的健康管理、健康疗养方案,以达到有效预防高脂血症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研究显示[10],健康管理对血脂异常的有效率达到96.15%,使用这种办法可以有效地改善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从而降低血脂异常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
我院慢病健康管理模式融健康管理与健康疗养为一体,体现了我院“小汤山、大健康”的概念。除科学、系统、综合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方案之外,我院独有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优质的温泉水疗及药浴、宽敞的健身场馆,提供了更利于慢性病康复疗养的环境,使高脂血症患者在接受高质量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干预方案之余,也达到心理调适的疗养目的,最终获得生理、心理的全面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教材编写委员会.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M].2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28.
[2]血脂治疗现状调查协作组.我国血脂异常治疗现状的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15-17.
[3]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7,35(5):390-419.[4]刘力生.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高血压杂志,2004,12(6):483-486.
[5]杨文英.重视预防,规范管理———200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4(2):121-122.
[6]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5-10.
[7]Stamler J,Briefel RR,Milas C,et al.Relation of changes indietary lipids and weight,trial years 1-6,to changes inblood lipids in the special intervention and usual care groupsin the multiple risk factor intervention trial[J].Am J ClinNutr,1997,65(1 Suppl):272S-288S.
[8]陈建勋,马良才,于文龙,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1):7-10.
篇10
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的社区健康管理工作借用了国外健康管理经验,但实施时间较短,往往容易流于形式〔39〕。专业的健康管理人员极度匮乏,现有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2005年10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宣布健康管理师为第4批11种国家新职业之一。健康管理师是从事个体或群体健康的监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的专业人员。根据《中国健康管理相关机构现状调查报告(2007-2008)》显示,到2008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至少有5744家健康管理相关服务机构。截止至2011年,全国只有近百人获得职业健康师,完全缓解不了目前专业人才紧缺的状况〔40〕。我国享受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只占国内总人数的万分之二,而美国70%居民能够在健康管理公司或企业接受专业健康管理人员的完善的服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对促进社区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41〕。但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及技术水平较低,知识面窄,学历层次和职称不高,专业结构配置也不尽合理,提供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有一定的难度。信息化平台未建立,健康信息难共享1968年美国Weed等首先提出居民健康档案的概念,要求医生在医疗服务中采用以个体健康问题为导向的记录方式,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基本方法。建立规范化的居民健康档案,形成一套完整的健康信息系统,并运用先进技术进行资料分析和预测,不仅可以研究社区人群的基本健康状况,了解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并且有助于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为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既定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系统的功能和建立极为重要〔42〕。2009年12月3日卫生部公布《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中要求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到2011年,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试点建档率要达到30%,城市要达到50%。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符合基层实际的、统一、科学、规范的健康档案建立、使用和管理制度。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中心缺少区域性的综合信息交互共享平台,导致出现健康档案的多次重复建立,影响社区卫生信息工作的效率。信息资料不全,干预措施不到位目前各地都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但由于没有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实质和内涵,多在健康档案的电子化管理方面投入,忽略了对社区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方面(包括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生活环境、职业行为等)进行全面监测、分析、风险提示、评估。目前的社区医疗服务仍然以病为中心,没有针对个体的不同情况实施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干预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健康管理个性化的健康评估体系和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望成为社区利用健康管理服务的突破点和启动点〔43〕。双向转诊机制不健全双向转诊是根据病情和人体健康的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专科医院间或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问的转院诊治过程〔44〕。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家现已经形成了健全的三级医疗体系,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格局。虽然我国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合作关系,但实际运作中往往是以上转为主,双向转诊制度实际上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执行。
健康管理下一步战略发展的建议